设施保障

2024-09-24

设施保障(精选9篇)

设施保障 篇1

宁夏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 066.7m2,耕地资源优势在全国很突出,但是农民收入却很低。2006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2 76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3 587元)的77%,宁夏南部山区8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 88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2%。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设施农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在大力发展劳务等非农产业的同时,必须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突破惯性思维,打破常规做法,分析区情、市情、县情,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

1 宁夏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宁夏现有设施农业2万公顷,集中在银川、中卫等引黄灌区,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例如,设施大拱棚甜瓜收入10.2万元/hm2,小拱棚收入4.8万元/hm2,仅此一项可增加农民收入617元;农垦集团开发种植的无公害蔬菜,靠冷冻车长途运输,50几个小时到达香港,在超市里售价可达60港币/kg。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仅是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路和希望所在。

2 宁夏发展设施农业的保障措施

扶持和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在宁夏南部山区和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设施农业,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

2.1 政策保障

土地集约经营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条件。发展设施农业要在稳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互换、租赁、转包、股份合作、统建分管、土地差价补偿等方式,实行土地置换,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为发展设施农业奠定基础。村集体土地在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可采取集资入股、对外承包、出租等形式发展设施农业。要建立高效、通畅的“绿色通道”,严格执行各级政府关于建立“绿色通道”的有关通知要求,对整车运输包括瓜果、蔬菜在内的鲜活农产品的车辆不滞留、不卸载、不罚款,对车辆的违规行为事后妥善处理。对合法装载运输瓜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车辆路桥费实行不同程度的减免。

2.2 资金保障

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设施农业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二者之间矛盾十分突出。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及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社会投资和引进外资为驱动的设施农业多元化投入新机制。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采取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设施农业发展。各地要把自治区各部门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资金整合起来,向发展设施农业倾斜,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种苗、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和植物保护等。金融部门要逐年增加对设施农业开发的贷款规模,吸引个体和社会闲散资金投向设施农业的开发,重点用于棚体、相关配套设施、育苗中心、保鲜库建设费用和生产投入。

2.3 科技保障

要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新型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化人员结构,保证推广经费,增强服务能力;要发挥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区域性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引导农户种植高产出、高收益的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加强科技合作与培训,结合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科技入户工程”,重点培训设施农业方面的基层技术人员及农民,不断增强农民科技素养,使每户有一个在设施农业技术方面的“明白人”;要积极加强对口帮扶,使新开展设施农业建设的地区与设施农业发展比较好的、经验丰富的县市进行接、对、传、帮、带,实行对口帮扶,提高新发展的设施农业地区种植户的技术水平。

2.4 市场保障

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瓜果、蔬菜企业建立基地,进行技术改造,创建品牌,进行新产品研发等,促其做大做强;在设施瓜果、蔬菜集中产区,积极培育中介服务组织,以生产、销售为纽带,以产销大户、农民经纪人为龙头,与农民签订订单,帮助农民搞活流通;发挥专业协会信息交流、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的优势和作用;在设施瓜果、蔬菜重点产区和产品集散地发展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连锁“农家店”,拓宽市场营销渠道;结合“三电(电话、电视、电脑)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资源共享制度,为农民生产和销售提供准确、快捷的综合信息服务。

2.5 质量保障

针对宁夏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主导品种和产品,建立健全生产技术和质量标准体系,加紧制订无公害和绿色设施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加工、包装、运销标准,实现设施农产品生产、检测、运销的标准化、规范化;推广定点、定期实行检测、监控的做法,加强对西甜瓜、番茄、辣椒、茄子、黄瓜、韭菜等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监管,突出抓好集中产地瓜果、蔬菜农药残留量监控;加强无公害食品标志管理,建立可追溯机制,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药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坚决取缔非法生产、销售违禁投入品的经营单位和摊点,从源头上杜绝违禁农业投入品的滥用;对高毒、高残留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并建立销售台帐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广“农户互相监督联保”等有效办法,杜绝在瓜果、蔬菜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结合设施瓜果、蔬菜园区和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建设设施瓜果、蔬菜安全生产示范区,率先达到国家规定的农药残留量控制标准,辐射带动其他设施生产和露地蔬菜生产。

2.6 安全保障

设施农业发展快,规模不断扩大且收益较高,但也具有较高的风险。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强风险防范,切实保护生产者利益,促进设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出台设施农业风险补助政策,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分产品实行设施农业风险补贴,或建立设施农业风险基金;全面实施设施农业保险,鼓励农民、企业积极投保,降低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何洁,张和广.固原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1):17-18.

[2]王彩霞,马庆智,冉霞,等.西吉县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8-99.

[3]张钦.对新疆霍城县发展设施农业的思考[J].时代金融,2009(5):154-156.

[4]汤修映,朱玉龙,陈伊哲,等.我国现代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机械,2009(11):54-56.

设施保障 篇2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规范(试行)

1.概念定义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县、乡两级公共就业(包括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场所。其属性为具备一定使用功能的公共建筑物。

2.基本要求

2.1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履行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并严格按照批复规模实施。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一般应当在3000平方米左右,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一般应当在300平方米左右。

2.2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应当采用框架式建筑结构,一般不应砌筑承重隔断墙。基础设施内部空间布局应当以功能实现为主导,在努力提高有效使用面积的同时,充分考虑实现各项服务功能的需要,能够通过灵活组合室内空间来构成各个功能区。

2.3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以实用、适用、简朴和节约资源为原则,从建筑设计、建材选用到室内布局、装修装饰,都要坚持实用性和适用性。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美观大方、经久耐用,杜绝奢侈浪费,严禁华而不实。

3.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求

3.1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一般应当在其综合性服务场所提供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服务项目包括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面试洽谈、政策咨询、享受就业政策申请审核经办、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申报缴费、人员变更、资格认定、待遇核发、社保关系转移、政策咨询、宣传服务、档案保管、数据存储等。

3.2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内部空间一般由服务大厅、机房、档案室、行政人员办公室以及必要的辅助设施组成。其中,服务大厅作为主要的服务设施,其面积一般应控制在总面积的60%左右,并应 做到宽敞通透、采光良好、层高适宜、空气流通,保障人群汇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3就业服务大厅一般应设有咨询服务台、信息发布区、综合服务区、职业指导区、招聘洽谈区、等候休息区。

咨询服务台。一般应设在服务大厅门口,为来访者提供服务引导、业务咨询、政策咨询、投诉接待等。在咨询服务台显著位置应张贴公共就业服务项目指南,放置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简介等宣传资料。

信息发布区。配置电子显示屏、自助查询和自助服务终端电子设备、纸制信息栏等装置,用于发布劳动力供求、价位等就业信息、创业项目信息和有关政策信息。信息发布装置应注意空间布局,避免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综合服务区。设置若干个专项业务服务柜台,用来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

职业指导区。设置职业指导室或多功能教室,用来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室或多功能教室一般采用封闭结构以免干扰。

招聘洽谈区。设置若干个招聘摊位,给用人单位用来开展现场招聘洽谈活动。等候休息区。配备适当数量座椅等,方便服务对象等候休息。

3.4社会保险经办大厅一般应设有咨询服务台、业务办理区、等候休息区、自助服务区、政策宣传区。咨询服务台。由专人提供服务引导、业务咨询、政策咨询等。

业务办理区。按照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流程设置柜台,用来开展社会保险登记、申报交费、社会保险待遇领取、资格审核、待遇发放、社会保险转移等业务。

等候休息区。配备适当数量座椅等,方便服务对象等候休息。

自助服务区。配置自助服务终端设备,方便群众查询相关政策、本人参保缴费记录、个人账户金额等信息,自助办理有关业务。

政策宣传区。配置液晶电视或电子显示屏,宣传社会保障有关政策,免费发放政策知识小册子等有关资料。

3.5综合利用服务大厅。应对服务大厅内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各项功能分区业务用房进行合 理整合,科学安排空间布局,最大程度的利用服务空间。

3.6机房用来安放服务器、交换机等电子设备,档案室用来存放、查询档案资料,均应采用封闭结构。档案室的面积应保证档案资料存储和查阅需要。机房、档案室的建设要求应按照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执行。机房和档案室内均应配备烟雾报警器和干式灭火器。

3.7经办人员办公室面积应控制在总建筑面积标准的10%以内。4.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求

4.1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应当满足其实现主要服务功能的需要。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为辖区内的城乡劳动者求职、社会保险办理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服务项目一般包括求职和招聘登记、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就业与失业管理,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待遇核发、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政策咨询等。

4.2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基础设施一般由服务大厅、档案室、工作人员办公室以及必要的辅助用房组成。服务大厅作为主要的服务设施,其面积一般应控制在总面积的60%左右,并应做到宽敞通透、采光良好,保障人群汇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4.3就业服务大厅一般应配备信息发布装置、综合服务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一些招聘摊位。

信息发布装置一般可设置纸制信息栏,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电子显示屏,用于发布劳动力供求、价位等就业信息和有关政策信息。

综合服务柜台主要用来办理求职和招聘登记、职业介绍、就业管理等柜面业务。多功能教室,主要用来开展职业指导。

4.4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功能区域一般由服务大厅、业务办理区、等候区、查询区组成。

业务办理区,设置服务柜台,开展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待遇审核领取等社保服务,用于办理社保业务。

等候区,配备若干座椅,方便群众等候休息。查询区,配备告示栏、政策宣传册等资料,开展咨询和宣传服务。

4.5综合利用服务大厅。应对服务大厅内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的各项功能分区进行合理整合,最大程度的利用服务空间。

4.6档案室用来存放、查询档案资料,应采用封闭结构。档案室的建设要求应按照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执行。档案室内应配备烟雾报警器和干式灭火器。

5.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备配置参考标准

5.1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备是指县、乡两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因履行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职能的需要所必备的自动化业务设备。

5.2基本要求。县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中心服务设备配置应当以实用、适用、节约资源为原则,从设备选型到设备安装,都要坚持实用性和适用性。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防止奢侈浪费,力戒华而不实。

10 附件2: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规范(试行)

1.概念定义

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是指: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县、乡两级公共就业(包括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场所。其属性为具备一定使用功能的公共建筑物。

2.基本要求

2.1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履行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并严格按照批复规模实施。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一般应当在3000平方米左右,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一般应当在300平方米左右。

2.2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应当采用框架式建筑结构,一般不应砌筑承重隔断墙。基础设施内部空间布局应当以功能实现为主导,在努力提高有效使用面积的同时,充分考虑实现各项服务功能的需要,能够通过灵活组合室内空间来构成各个功能区。

2.3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以实用、适用、简朴和节约资源为原则,从建筑设计、建材选用到室内布局、装修装饰,都要坚持实用性和适用性。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力求做到美观大方、经久耐用,杜绝奢侈浪费,严禁华而不实。

3.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求

3.1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一般应当在其综合性服务场所提供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服务项目包括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面试洽谈、政策咨询、享受就业政策申请审核经办、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各项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申报缴费、人员变更、资格认定、待遇核发、社保关系转移、政策咨询、宣传服务、档案保管、数据存储等。

3.2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内部空间一般由服务大厅、机房、档案室、行政人员办公室以及必要的辅助设施组成。其中,服务大厅作为主要的服务设施,其面积一般应控制在总面积的60%左右,并应做到宽敞通透、采光良好、层高适宜、空气流通,保障人群汇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3就业服务大厅一般应设有咨询服务台、信息发布区、综合服务区、职业指导区、招聘洽谈区、等候休息区。

咨询服务台。一般应设在服务大厅门口,为来访者提供服务引导、业务咨询、政策咨询、投诉接待等。在咨询服务台显著位置应张贴公共就业服务项目指南,放置公共就业服务项目简介等宣传资料。

信息发布区。配置电子显示屏、自助查询和自助服务终端电子设备、纸制信息栏等装置,用于发布劳动力供求、价位等就业信息、创业项目信息和有关政策信息。信息发布装置应注意空间布局,避免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干扰。

综合服务区。设置若干个专项业务服务柜台,用来开展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管理、劳动事务代理等就业服务。

职业指导区。设置职业指导室或多功能教室,用来为求职者提供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室或多功能教室一般采用封闭结构以免干扰。

招聘洽谈区。设置若干个招聘摊位,给用人单位用来开展现场招聘洽谈活动。等候休息区。配备适当数量座椅等,方便服务对象等候休息。

3.4社会保险经办大厅一般应设有咨询服务台、业务办理区、等候休息区、自助服务区、政策宣传区。

咨询服务台。由专人提供服务引导、业务咨询、政策咨询等。

业务办理区。按照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流程设置柜台,用来开展社会保险登记、申报交费、社会保险 待遇领取、资格审核、待遇发放、社会保险转移等业务。

等候休息区。配备适当数量座椅等,方便服务对象等候休息。

自助服务区。配置自助服务终端设备,方便群众查询相关政策、本人参保缴费记录、个人账户金额等信息,自助办理有关业务。

政策宣传区。配置液晶电视或电子显示屏,宣传社会保障有关政策,免费发放政策知识小册子等有关资料。

3.5综合利用服务大厅。应对服务大厅内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各项功能分区业务用房进行合理整合,科学安排空间布局,最大程度的利用服务空间。

3.6机房用来安放服务器、交换机等电子设备,档案室用来存放、查询档案资料,均应采用封闭结构。档案室的面积应保证档案资料存储和查阅需要。机房、档案室的建设要求应按照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执行。机房和档案室内均应配备烟雾报警器和干式灭火器。

3.7经办人员办公室面积应控制在总建筑面积标准的10%以内。4.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要求

4.1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应当满足其实现主要服务功能的需要。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为辖区内的城乡劳动者求职、社会保险办理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服务项目一般包括求职和招聘登记、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就业与失业管理,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缴费、待遇核发、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社会保险政策咨询等。

4.2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基础设施一般由服务大厅、档案室、工作人员办公室以及必要的辅助用房组成。服务大厅作为主要的服务设施,其面积一般应控制在总面积的60%左右,并应做到宽敞通透、采光良好,保障人群汇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4.3就业服务大厅一般应配备信息发布装置、综合服务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一些招聘摊位。

信息发布装置一般可设置纸制信息栏,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电子显示屏,用于发布劳动力供求、价位等就业信息和有关政策信息。

综合服务柜台主要用来办理求职和招聘登记、职业介绍、就业管理等柜面业务。多功能教室,主要用来开展职业指导。

4.4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功能区域一般由服务大厅、业务办理区、等候区、查询区组成。

业务办理区,设置服务柜台,开展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待遇审核领取等社保服务,用于办理社保业务。

等候区,配备若干座椅,方便群众等候休息。

查询区,配备告示栏、政策宣传册等资料,开展咨询和宣传服务。

4.5综合利用服务大厅。应对服务大厅内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经办的各项功能分区进行合理整合,最大程度的利用服务空间。

4.6档案室用来存放、查询档案资料,应采用封闭结构。档案室的建设要求应按照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执行。档案室内应配备烟雾报警器和干式灭火器。

5.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备配置参考标准

5.1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备是指县、乡两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因履行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职能的需要所必备的自动化业务设备。

设施保障 篇3

中国工商银行已经连续9年获得由全球资讯和媒体机构评选的债券主承销发行额市场第一;过去几年为数千家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客户主承销发行了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的各种债务融资工具产品,仅在2015年实现的主承销发行额就达到11519亿元,承销和分销的各类债券2.24万亿元。工行也是固定收益证券的最大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固定收益证券余额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工行是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和财政部国债甲类承销商;工行自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债券托管量、货币市场业务交易量、代理结算、柜台债券交易等一直以来位列市场第一。仅以工行为视角就可以充分体现出中国债券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

回顾中国债券市场近1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逐步进入到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伴随参与主体以及金融产品的大幅增长,市场结构的复杂性比以往大为增加,摩擦、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有所显现,在此提出几个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是应通过整固基础设施来防止市场结构性失衡。

中国债券市场,特别是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进入到深化改革期,以往高速发展过程中掩盖的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步显现。从表现上看,国际市场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陷入停顿、部分国家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交织,局势不稳;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路途漫长,宽松货币政策运用到极致后效果欠佳,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始终挥之不去。国内市场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复苏的重要引擎,但债券市场中发行主体信用资质逐渐下移,收益率分化。

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来防止市场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愈演愈烈。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多个层次。第一,发展需要坚持法治和市场化原则,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统一监管规则,包括相同市场领域的程序、标准和做法;强化市场参与主体的契约精神,一方面把投资者保护制度纳入相关法制体系,保障债券市场的有序、公正、公平,增强市场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市场深化发展也需要适时推出可以管理和对冲信用风险的创新型风险交易工具,完善市场自身应该具有的风险规避手段和功能。第二,不断完善债券市场电子信息化基础设施,例如境内外联通的场外债券市场中央托管体系、集中的交易信息平台、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安全稳健的资金清算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可以保障债券市场运行透明、风险可控,为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三,明确界定债券市场各类中介机构履职质量标准及其权利和责任,加强主承销商、审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风控能力,严格规范尽职调查环节,强化募集说明书、公告、信息披露、债权持有人会议、投资者保护等相关法律文件条款的依法约定和执行。

二是伴随中国债券市场加大对外开放,境内外、中资与外资的融合和统一问题值得关注。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在“请进来”和“走出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境内银行间市场已经接纳包括国际开发机构、境外非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以及外国政府等多种类型的熊猫债发行人,累计发行量超过360亿人民币;内地机构赴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等地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在不断增加,财政部也每年安排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国债发行计划。2015年,人民银行对于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备案制,取消投资额度限制,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便利性大大提升,目前已有300余家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市场,类型涵盖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机构、主权财富基金、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行、境外保险机构、RQFII和QFII等,外资机构配置境内高等级利率债和信用债的力度不断加大。

中国债券市场和国际市场交流的增多,客观上需要相关规则融合统一。我国监管机构在给予境外机构放开限制的同时,境外市场也需要给我国金融机构“国民待遇”,在主权债券承销方面互相给予参团资格,促进双方在同等条件下共同开展业务。在会计准则、审计标准方面,境内外市场需要建立统一互认的标准和转换机制,减少发行主体发债的工作量;在信息披露环节,境内外市场应该协调标准化的披露标准,便利投资人跨市场参与投资;在税收征缴环节,建立避免双重征税协调机制。同时,随着10月1日人民币加入IMF SDR成为一揽子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为满足SDR计价债券发行、投资、交易和汇率对冲等方面的需求,中国债券市场应进一步推动可以为人民币估值和定价的交易工具和产品创新,例如可以开发人民币指数类产品、SDR基金产品等,努力提高SDR计价资产的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积极为国内外发行人和投资人筹集和配置优质资产搭建良好的平台。

三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服务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是需要防止不同融资主体之间产生结构性矛盾。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已成为除银行贷款外实体企业获得资金的第二大渠道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众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获得资金,丰富的债券品种也使得各类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通过各项措施,债券市场为重点领域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以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为例,就为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铁路建设等领域提供融资近万亿元,为绿色能源、公共交通、环保技术等领域企业提供融资近2万亿元。一些国民经济支柱企业,具备巨大的外部融资便利,融资成本不断降低;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债券的大量发行也在降杠杆、降成本方面取得显著效果。需要关注的是防止部分融资体过度融资、融资杠杆过高导致的资金资源浪费、效率降低甚至推升资产泡沫;特别是避免过剩产能行业融资过度,阻碍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需要通过制度、系统、观念的再造,切实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改善,推动社会进步。

我们期望中国超过10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和中高速的经济增速,继续为越来越多的境内外主体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提供更大的空间。随着中国债券市场规则制度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更丰富和更多元的融资和投资需求。

设施保障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排水防涝系统上的问题。近些年由于天气的原因暴雨时常发生, 面对这一自然因素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很多的城市中内涝灾害频繁的发生, 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排水防涝系统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城镇建设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排水防涝系统已经是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出现的这些问题几乎成了各个城市的一个通病, 怎样能够科学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专业人员以及政府部门所要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1]。规范排水行为, 保障城市排水设施安全, 是保障城市生产活动与人民生活稳定有序的关键。

1 城市内涝现状及产生原因

当城市的排水防涝系统出现问题的情况下, 导致排水受阻从而使城市内部积水严重, 从而引发城市内涝。就外部因素上来讲, 则是由于天气因素, 就内部因素来讲则是我国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还不够完善, 一旦受到暴雨, 内涝灾害也就在所难免。就我国范围内而言, 尤其是南方的一些大城市, 比如深圳、重庆及南昌等, 从2004 年到2012 年期间内, 在遭受暴雨袭击之后, 就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内涝问题。另据数据显示, 2012 年夏季暴雨当中, 由于内涝问题则总共导致死亡人数高达80 人左右, 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的同时, 也损害了城市形象。

2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 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受重视程度并不高, 排水理念与想法仍然较为传统, 并不能够有效适应城市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及要求。尤其是当城市遇到暴雨袭击的时候, 防控环节则显得较为薄弱。

2.2 排水防涝系统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建设过程的不断推进, 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 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也更加密切。然而, 降雨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考验较大。举例来讲, 就2009 年的苏州而言, 强降雨形成了300 多毫升的降水量, 在这样的强降雨影响下, 某些地下空间遭到重大影响, 只得采用机器抽水的方法来做应急处理, 首先不说机器抽水本身具有怎样的局限性, 其也有着固有的缺陷, 比如很可能出现故障或者是运行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这样仍然不会缓解或者杜绝内涝灾害的发生。

3 城市排水规范措施

3.1 兴建蓄水池、打造海绵城市

通过在城市地下兴建蓄水池, 让城市积水顺利流进蓄水池, 从而减少大面积、长时间地积水, 对外排水量进行有效控制, 缓解下游排水管网的压力的同时, 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和排水问题, 再加之雨水蓄水池的净化水源的作用, 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 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在必要地区设置雨水泵站

在城市中针对一些有必要的地区设置雨水泵站, 对积水进行集中收集与合理分散, 做到更有针对性地疏导积水以及缓解积水压力。举例来讲, 就城市立交桥这一特殊区域而言, 桥下很容易形成积水, 对此设置雨水泵站, 对桥下积水进行抽排, 从而改善交通环境的同时, 也能够对这些雨水进行集蓄和再利用。

3.3 转变观念, 加强认识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并没有形成合理有效地排水行为观念及规范。对此,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 加强认识。举例来讲, 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来进行应急演练, 针对各地多种方式来备战汛期。

3.4 做好排水管道清淤工作

在当前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 城市用水量逐步的提高, 给排水系统要求也在随之提高, 其排水量日益的扩大, 造成在排水的过程中对排水系统质量要求也日益变化。其管理、养护维修、疏通的手段和方法逐步受到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视, 更是保证当前城市用水和排水能够正常进行的关键。清淤作为当前保证排水正常运转的主要措施受到人们的关注[2]。具体来讲, 基于管道清淤工作的重要性, 也基于其工作特点, 我们可以开发与引进工业用机器人, 安装各类传感器, 使其具备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当然, 开发与引进机器人不仅耗资不小, 而且相关技术还不够完善, 同样也缺乏一定的技术性人才。但是, 这是未来城市排水管道清淤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3.5 城市排水管网建设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制订排水规划, 应经多方预测并留有发展余地;排水管网的设计应根据城市的特点, 合理选择排水体制;排水管网与污水厂应同步建设;设计时应兼顾其他管线;管网建成后必须加强管理等, 才能真正发挥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作用[3]。

总之, 城市排水行为影响着城市排水设施安全, 而城市排水设施安全有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良好运转,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此,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排水行为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来做出相对应的调整, 使排水设施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石工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排水防涝系统上的问题。排水防涝系统在城市的基础设施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城镇建设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排水防涝系统已经是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出现的这些问题几乎成了各个城市的一个通病, 怎样能够科学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专业人员以及政府部门所要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对如何规范排水行为从而保障城市排水设施安全的方式方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与想法。

关键词:规范,排水,行为,城市,设备

参考文献

[1]高雅彬.关于城市排水防涝规范若干问题的探讨.低碳世界[J].2014 (06) :88-89.

[2]许清亮.城市排水管道的清淤问题研究[J].工程技术 (全文版) , 2015 (12) :122-123.

设施保障 篇5

项目申报材料

根据住房和城市建设部《关于报送“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项目的通知》(建办城函[2009]502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供水水质专项调查的通知》(建办城函[2009]503号)文件精神及省建设厅、市建设局的有关要求,现将定襄县供水现状、水质情况及2009年—2012年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项目等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城供水现状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东北部,东临五台,西毗忻州,南连盂县和阳曲,北接原平,全县总面积865平方公里,目前,定襄县总人口21.71万人,城区人口5.55万人,建城区面积5.4平方公里。

定襄县城供水工程于1987年开工兴建,供水能力为0.2万立方米/日,2003年经省发改委批准,对水源井和供水管网进行改造,目前有水源地1个,水厂1座,水井5眼,供水能力为

1.52万m/日,其中公共供水能力0.98万m/日(自建供水能力0.54万m/日),公共供水水质委托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机构监测。

二、设施改造项目和水质保障

根据《定襄县城总体规划》,至2010年,县城人口规模将达到6.5万人,县城用水量将达到2.46 m/日,由于自备井取水均为地表水,水质达不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县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决定在2010年 1 3333

前关停自备井,现公共供水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供水需求;现供水主干管网大部分为灰口铸铁管,其内部容量生锈,影响水质,且施工复杂,维修难,应更换新型的优质合格管材,配水管网管径偏小,呈零散形枝状布置,“跑、冒、滴、漏”较为严重,特别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供水管网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现水源地位于县城西北部,根据《定襄县城总体规划》,县城框架向东南部拉大发展,现水源、水厂已不能满足,急需开辟新的水源地,新建水厂,对供水管网新建、扩建、改造。定襄县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委托太原市供水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山西省定襄县城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省计委晋计城环发

[2003]241号文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和晋计设计发

[2004]155号文件对县城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工程规模新增8000m/日,主要建设内容有水源井配套设施,输配水管网敷设,对现有配水厂进行改造,输水管新敷设Ф500mm球墨铸管1970m,配水管线敷设新管17355m。配水厂改造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输配水管敷设计划在2012年前完成。

水质与广大用户息息相关,水厂预计在2011年前成立水质检测站,配备人员、设施、设备,并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

三、项目投资

1、水源地工程

水源地原有5眼井,为完善供水系统,决定将设计降深6.5m,使单井出水量达2500m/日,打6眼新井合计出水量15000 m/日,对原5眼水井(其中一眼备用)技术改造后,使单井出水量达2500m/日,旧井出水量计10000m/日,新井15000m/日,2 33333

3能够满足2.5万m/日的供水需求,根据太原市供水设计研究院编制《山西省定襄县县城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投资596.89万元,其中征地费79.5万元,凿井6眼105万元,深井泵房37.8万元,深井潜水泵22万元,输水管线258.06万元,供电专线及变台工程82.5万元,围墙、大门、道路等12万元。工程建设在2010年前完成(总规规划年限至2010年,待总规修编后再重新补充)。

2、配水厂工程(包括水质检测设备)

预计在2010年前完成,工程投资为293.89万元(根据可研),其中Ф500mm输水线21.20万元,其余的设施、设备共计272.69万元。

3、管网改造工程

预计在2012年前完成,项目投资1706.67万元,其中DN100球铁管165.53万元,DN150球铁管386.46万元,DN200球铁管324.36万元,DN250球铁管424.10万元,DN300球铁管167.43万元,DN400球铁管46.38万元,DN500球铁管66.41万元,12座测压点126万元(根据可研),工程总投资3086.36万元。

附:

1、供水监测能力设计表

2、山西省城市供水水质保障和设施改造规划现状调查表

3、供水厂改造项目申报表

定襄县自来水管理所

设施保障 篇6

重点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 以人为本。积极倡导小区和房型精细化设计。我们编制出台了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技术规定, 强调小区规划设计和居住区环境要人性化。为保障房建设提供示范和样板, 进一步促进完善本市保障性住房的设计要求和规范。

第二, 质量为重, 建立严格的开发建设机制。为了确保建设质量, 我们选择信誉好、有开发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大型开发企业集团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为了确保施工质量, 我们要求施工总承包由一级资质以上的企业承担, 监理由甲级企业承担。我们通过建立信息平台, 加强市场和现场联动, 限制有违法违背行为的单位承接保障性住房的业务。

为了落实建设各方面责任制, 我们要求设计单位开展现场服务和指导, 规定项目必须具有现场专业能力, 必须为保障房全寿命周期质量提供简单、明确的监理职责, 按法定的最上线执行。实行监理报告制度, 加强第三方检测制度等。

此外, 我们还在保障房外墙的明显位置标明施工单位应以监理单位的名字, 督促参建单位严把质量关。

为了防止质量通病, 我们组织技术公关, 克服保障性安居工程常见质量通病, 并在行业内全面开展培训。为了加强对建材质量的控制, 我们提高保障性住房建材和结构实体作业能力, 拓展出验种类, 将不良建材企业列入黑名单, 限制其对保障性住房材料的供应。

同时建立产品质量优良企业的名单, 选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参与保障房建设, 为了加快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我们推进建立现场质量标准化、质量认证、质量评价三个体系, 加强对现场各个环节的各个控制水平, 督促施工企业创建优良工程。为了及时发现整改问题, 我们将保障性住房丰富验收工作向主体结构延伸。

第三, 发挥政府主导优势, 积极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把保障性住房作为推动住宅产业化和装配整体式住宅、推广住宅全装修的重要载体。

最近, 上海市在研究新建住宅工程, 包括保障性住房项目中, 逐步推进质量保证, 保险的信用, 通过建立工程质量监管与保险行业的互动协调机制, 提升质量, 安全管理的综合水平, 切实维护住宅所有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好不好, 关键看配套, 受土地制约紧张等条件的限制, 上海在利用中心城区存量土地建设保障性住房, 在郊区建立大量保障房, 原有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相对薄弱, 入住居民都属于中低收入家庭, 习惯中心城区的便利条件, 对公共服务依赖程度大, 对配套需求和期望比较高。

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任务十分艰巨, 为了让居民安居乐业, 上海把保障性住房的配套放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头等重要的位置。并作为重大工程来推进。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 我们按照规划一些、同步配套、以人为本、以区为主、市区为首, 政策聚焦等原则, 督促并举, 推进保障性住房配套实施建设取得积极性的进展。

目前, 上海市保障性项目基本上做到了配套设施能够满足居民入住生活条件。我们主要做法是坚持四个结合:首先坚持以区为主, 和市区联手相结合, 建立高效联合的推销机制。

一, 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职责分工, 建设基地所在区负责组织实施基地的实证公建配套, 设施的研究和管理。综合协调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实施专业规划。

二, 要建立市区两级协调推进机制。09年市里成立大型居住社区建设推进办公室, 协调大型居住社区的住宅和配套设施建设规定, 2010年, 市里以市建交委为主, 各区形成分指挥部, 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推动机制。

三, 坚持保证基本需求和引入优质资源相结合, 尽力满足居民衣食住行和教育、医疗、购物等需求。我们在同步规划建设, 及时开办医疗、学校以满足居民生活基本需求的同时, 针对入住居民需求提高配套办学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等, 完善商业业态, 结合全市三甲医院布点规划, 制定将中心城区优质教育等资源引入大型居住区, 并启动实施。目前已有4所重点学校开办, 两个三甲医院今年将基本建成, 一个三甲医院今年开工, 将大中型超市和购物中心引入机制的相关工作也在开展。

四, 坚持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相结合, 努力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轨道交通方面, 基本上做到每个大型居住社区周边都有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并结合住宅基地建设情况, 及时优化线路走向, 适当调整项目实施计划, 更好的服务居民的出行。

目前, 大型居住社区以开通或换乘的轨道交通有8条, 在建有3条。地面公交方面, 我们要求每个小区在居民入住初期有三条公交线路, 明确线路时间和最长线路行车间隔, 并实行单一票价, 目前已有9个竣工交付的地点已拥有18个公交线路。

五, 坚持政策支持和监督检查相结合, 全力推进外围市政配套与住宅建设同步。一方面加大对设备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对由区负责的外围道路, 公交枢纽建设项目给予77亿建设财政补贴, 并承担50%的项目建设用地指标。

另一方面, 与区和相关主体责任主体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建设目标, 落实建设责任, 并把项目完成情况纳入对区年度综合考评。目前居民入住基地的外围实证配套项目已基本建成。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

设施保障 篇7

工业控制系统(以下简称工控系统)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力、轨道交通、金融、市政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是现代社会日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相比传统的工控系统,现代工控系统不再仅仅是一个封闭隔离的生产环境,而是越来越多地采用通用协议和通用软硬件设备,并与公共网络互联互通。因此,一旦工控系统受到攻击或者内部管理不当,将会直接导致工控系统自身故障并引起与其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各类故障,进而给国家安全、社会运转、企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例如2010年爆发的Stuxnet病毒[1](震网病毒)严重威胁了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反应堆的安全运营,造成伊朗核电站推迟发电,该病毒感染了包括中国在内的4万5千多个网络[1]。2015年底至2016年初,乌克兰电力系统持续遭到来自恶意软件Black Energy的攻击[2],同时报修电话也被软件攻击导致通讯阻塞,引发了三小时的大规模停电。正是由于涉及国家与城市关键基础设施的工业控制系统如此重要,各国才高度重视对工控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指南指导对工控系统的安全保障工作。

1 工控系统安全态势

传统工业控制系统设计相对封闭保密,其关注点更倾向于物理安全与功能安全,而在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上稍显薄弱。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工控设备集成了以太网的通信功能甚至直接与互联网相连接。这在提升了信息的传送与共享能力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信息安全隐患。

1.1 工控系统安全事件发展情况

近年来,全球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据美国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应急响应小组(ICS-CERT)统计[3],从2010财年(美国政府定义的财年是从当年十月一日到次年九月三十日)至2014财年,共收到全球工控系统安全事件报告超过800起,其数量变化的趋势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自2010年“震网病毒”之后,全球的工控安全事件数量逐步增长,在2013财年和2014财年,更是达到了平均三天就会发生两起工控系统安全事件。

除了不断增加的安全事件数量,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事件的行业分布同样值得关注。《2014工控系统安全态势报告》[4]数据显示,ICS-CERT公开报告和处理的安全事件不断上升,攻击类型多变。如图2所示,受攻击影响比较大的领域集中在石化、电力、水利、核工业和交通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基础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件中与能源相关的事件已经占到将近三分之二。由于能源行业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程度较高,导致能源领域始终是黑客攻击的核心目标。

1.2工业控制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

现代工业控制系统一旦与互联网相连接,就会面临着黑客和病毒的威胁。若对内部员工管理不到位,更容易引起工控系统被非法入侵,从而导致安全隐患发生。除此之外,各国之间也会出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而将敌对国家的工控系统作为攻击目标。

目前,在工业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互联的隐患[5]。全球范围内DCS系统、SCADA系统、PLC系统等工控系统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工控设备接口越来越开放,来自互联网络,移动介质,远程接入等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不断加剧,直接影响工业稳定及基础设施安全。

(2)以太网及工控协议漏洞[6]。目前市场上的工控设备大多基于以太网,容易受以太网漏洞感染。而工控协议普遍使用的Modbus、Profinet缺少足够的授权和加密机制,因此多数情况下容易受到中间人攻击,从而干扰协议正常运作或篡改协议消息以窃取消息、进行欺诈或引发控制进程本身故障。

(3)系统软硬件的缺陷[7]。由于早期的工控系统应用环境相对简单独立,设计工控设备时没有考虑到安全性,存在固有的软、硬件缺陷,容易给攻击者可乘之机,利用缺陷进行攻击。

(4)设备国产化程度低[5]。国内工控领域设备有80%采用国外品牌产品,核心技术和元件都掌握在他人手中,给国内工控安全的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5)黑客攻击手段不断升级。从2010年Stuxnet病毒到2015年Black Energy变种病毒,病毒攻击从简单的精准攻击发展到可跨领域攻击并长期渗透潜伏收集战略情报,黑客的攻击手段不断升级,造成的安全事故不断加剧,对工控系统安全威胁巨大。

2 工控系统安全研究进展

2.1 国外工控系统安全研究进展

早在20年前美国就已经在政策层面上关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问题。近几年美国政府发布一系列关于城市重点基础设施保护的方针策略,表现出对工控系统安全的高度重视,依靠其雄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率先建立了多位一体的工控安全保障体系[8]。其保障体系主要由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产业体系三部分构成。

与美国相比,欧洲各国对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是针对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欧洲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大型专项计划[9]。各国对工控系统的关注点基本集中在可操作的层面上或具体行业上,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指南,引导行业发展。

2.1.1 国外工控系统安全标准和指南

在国际上,研究工控系统安全的标准化组织主要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自动化协会(ISA,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utomation)、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其中,为了有效解决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IEC/TC65/WG10(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组)与国际自动化协会ISA 99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IEC-62443-2010《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10]系列标准,共分为4个部分12个分档,分别描述了工控系统信息安全在通用、信息安全程序、系统技术和部件技术方面的具体标准要求[3]。

美国在2003年发布《保护网络空间国家战略》[11],指出保护网络空间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作出共同的努力,并将网络空间定义为一个“由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组成的相互依赖的网络”。2010年出台《工业控制系统(ICS)安全指南》(NIST-SP800-82-2015)[12],在指南中概括描述了ICS和典型的系统结构拓扑,指出这些系统模型的脆弱点,为降低系统安全风险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继美国发布网络空间保护政策之后,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相继起草与工业控制安全相关的保护计划。欧盟于2006年和2009年相继颁布了《欧盟关键基础设施保护计划》[13]及《保护欧洲免受网络攻击和破坏的通知》[14],明确关键基础设施定义为物理资源,服务和信息技术设施,网络以及对公民的健康、生命、安全和经济福祉或政府的有效运作造成严重影响的基础设施资产[15]。其它主要成员国也分别颁布相关的政策标准,如英国国家基础设施保护中心(CPNI)推出的《过程控制和SCADA安全指南》[16]和《SCADA和过程控制网络的防火墙部署》[17]、加拿大推出的《关键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18]以及法国推出的《2009年内部安全行动法》[19]等。

2.1.2 技术及设备厂商支持

在技术方面,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研发实验室,引领世界范围内工业控制系统相关安全标准的研制工作。其中美国重点实验室主要有六家,分别是爱达荷国家实验室(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以下简称INL)、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以下简称SNL)、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以下简称ORNL)、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以下简称ANL)、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以下简称LANL)、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以下简称PNNL)。成立于1949年的INL隶属美国能源部,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核能源、国土安全以及能源与环境[20]。实验室内设有恶意软件实验室,重点分析Stuxnet等病毒,并与西门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同意该实验室检查西门子公司用来操作工业机械的电脑控制程序。其它五家实验室也有各自的主要研究方向。其中SNL成立专门的SCADA研究中心,致力于保护SCADA系统安全;ORNL主要研究能源科学、工程科学与机器人、国家安全等;ANL对SCADA系统进行调研评估分析,并开发各种工具、技术和方法,用于评估和改进SCADA系统;PNNL提出了SSCP(安全SCADA通信协议)概念,开发现场设备管理软件及加密信任管理软件和协议分析器;LANL目前正在进行与SCADA通信方面的研究,开发下一代的SCADA通信架构[20]。

在产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研发和产业化力量,诸如爱默生(Emerson)、霍尼韦尔(Honeywell)、罗克韦尔(Rockwell)、通用电气(GE)、西屋电气(Westinghouse Electric)等,且与相关管理机构、技术机构等形成有效配合,成为美国工控安全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后盾[21]。

欧洲各国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工作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各国政府和设备厂商也已经出台应对的策略[2]。欧洲的工控厂商主要以德国西门子、法国施耐德电气为代表,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安全产品、服务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技术方面西门子研究院设有专门的工控实验室,主要负责对安全问题的咨询工作,以及漏洞和补丁的定期发布。产品方面则有工控防火墙及相应的工控安全解决方案。

2.2 国内工控系统安全研究进展

尽管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是我国对工控系统安全防护的工作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研究上,缺少完备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安全意识薄弱、防范技术水平不高,遇到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国内工控系统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对工控系统整体市场或具体行业发布指导文件。可以看出,我国的工控系统发展不仅未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同时面临着很大的安全危机,因此做好工控系统的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工控安全保障体系就显得极为重要。

2.2.1 国内工控系统安全标准和指南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22],该文件指出了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并明确提出要“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加强核设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石油石化、油气管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水利枢纽、城市设施等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重点对可能危及生命和公共财产安全的工业控制系统加强监管。对重点领域使用的关键产品开展安全测评,实行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

2014年12月2日,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工业控制系统国家标准GB/T30976.1~.2-2014《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2个部分)[23],这是我国工控领域首次发布的正式标准,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针对工控领域无标准作为依据进行系统和产品评估和验收的空白。

2015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版《国家安全法》,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能力,加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开发应用,实现网络和信息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可控;加强网络管理,防范、制止和依法惩治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窃密、散布违法有害信息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网络空间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是国家首次提出“网络空间主权”的概念,工控系统安全作为传统网络安全的发展分支,关乎的是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工控数据的可控性,更是影响国家经济、民生稳定的发展方向。

2.2.2 技术及设备厂商支持

随着国家对工控系统安全领域的重视加强,及工业控制信息化、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不仅给我国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防护工作提出了新任务,也使我国的工控系统安全保障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我国在具体产品产业上,没有形成规模化,产品技术、标准协议大多数依赖进口,使得我国工控系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高端市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系统较少[24]。

在2014年12月1日,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所承担建设“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旨在解决工控领域信息安全相关问题。工控综合类实验室的启用,可以帮助我国技术人员专门针对工控领域安全做出综合全面的分析。

目前国内主流的专门针对工控安全防护产品的厂商有上海三零卫士、启明星辰、匡恩网络等。上海三零卫士推出的“工业防火墙”产品,可支持OPC、Modbus、DNP3.0、Profinet、Profibus/DP、PI等50多种工业协议,支持OPC、Modbus深度检查,采用包过滤+状态检测+工控协议检测模式,平台吞吐率高,时延小,对工控系统的实时运行零影响。与三零卫士工控信息安全监控系统配合,可实现区域隔离、现场监控的全面防护功能。启明星辰推出的“工控异常监测系统”可进行传统网络入侵检测、支持Modbus通信协议的深度解析,可形成特有的工控网络检测策略,进行网络伪造报文攻击检测及其扩展的网络检测。匡恩网络推出的“iad智能平台”可通过多种安全策略,结合匡恩工业控制网络安全漏洞库,对APT攻击、异常控制行为和非法数据包进行告警和阻断,对各类安全威胁实时监控。分析网络行为,并提供全面的系统日志。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工控领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技术革新与管理改革也在不断的加强。但出于我国工业自动化起步较晚的特殊国情,若要建立完善的关键基础设施防护体系,仍然需要不断的努力与探索。

3 工控信息安全探索与实践

3.1 国内工控安全保障背景

借鉴美国的保障体系结构,我国首先需建立完善的管理标准,设立多种机构协调组织管理,在宏观上和战略上提出工控系统的标准指南。随后开展相关的研究及执行标准,设立工控实验室,在技术上和行业上同时开展标准编制工作,采取多种安全防护措施。最后建立完善的工控系统产业体系,保障行业安全,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引领工控系统不断前进。

从美国工控保障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建立完善的工控保障体系的要点。

(1)建立统一的工控系统安全领导机构;

(2)积极制定工控领域的相关法规标准;

(3)开展工控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

(4)完善工控系统安全的应急响应机制;

(5)推进自主工控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6)加强产业行业组织对工控领域的作用。

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也对北京市关键基础设施的工控系统进行了摸底调查,调研显示以下主要问题:(1)关键基础设施普遍使用了智能化的工控系统,同时设有PLC、DCS、PCS、SCADA等多种控制系统,且不同行业对工控系统的解决方案差异较大。(2)工控系统芯片、操作系统等软、硬件产品,以及通用协议和标准90%以上依赖进口,国内相关产品的研发严重不足。(3)安全防护弱,控制系统设备和软件缺乏资质准入等安全要求,监管制度和配套标准不够,整体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高。(4)面临黑客组织、敌对势力的持续威胁。特别是高级持续威胁(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APT)更是严重威胁着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5)国内机构对工控安全的意识普遍不足,往往偏重于生产安全。忽略了由信息安全引发的工控设备瘫痪,对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认知不足。各单位缺少针对工控系统安全的应急预案,防护演练严重不足。

当前国内尚未形成全面的工控系统研究,更没有建立完整的工控系统保障规划。在当前工控系统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完善我国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3.2 北京市的前期探索与实践

首都作为城市的核心代表在近几年间对工控安全的防治工作中付出很多努力。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以下简称测评中心)作为北京市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设施,担负着信息安全技术支撑和延伸管理的双重职能。测评中心在2013年到2015年通过对全市大量关键基础设施运营企业的调研,初步了解了各企业主要的控制系统通信模型和对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的工作现状。三年多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

(1)对工控系统安全防护技术与安全产品检测方法的研究

通过调研国内外工控系统信息安全现状,梳理信息安全的防护技术、防护产品、检测规范、认证状况以及相应检测机构的基本情况,提出一套工控安全防护产品的检测和认证模式,并形成了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和典型安全产品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以《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第1部分:简介和一般模型》(GB/T 18336.1-2015)[25]为框架体系,以保障工控系统安全为目标,形成对威胁源的分析、TOE描述和安全假设描述,确定安全功能,选取安全组件,制定相关EAL等级的测评规范。并充分考虑当前国内主流工控系统安全监控产品的技术发展现状,进行测评实践工作。编制完成《工控系统安全监控产品检测技术规范》和《工控防火墙产品检测技术规范》。

(2)加强对工控系统分类管理,规范检测技术,制定风险评估评分细则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以北京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应用特点作为研究的基础,开展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检测技术与标准规范的研究工作。结合典型工业控制系统的参考模型和整个系统中的数据流向,将工业控制系统按层次分为4类;根据工业控制系统发生信息安全事件后造成影响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5个级别[26],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分类分级方法,便于在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方面采取具体的防护措施以及实施有针对性的检测调查。

通过借鉴《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网络与系统信息安全》(IEC 62443-2008)、《推荐的联邦政府信息和组织的安全控制措施》(NIST SP800-53-2013)、《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指南》(NIST-SP800-82-2015)等规范指南中的相关内容,结合首都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工控系统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安全特点,以分类分级的方法为依托,梳理出适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要点和检测规范。

结合以上出台的标准规范,测评中心对水务领域的多个工控系统(如东水西调自动化系统、玉渊潭闸门监控系统等)展开调研,以《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20984-2007)标准或OCTAVE(Operationally Critical Threat,Asset,and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方法作为风险评估的参考标准。其中OCTAVE定义了风险评估的原则、属性和输出特点,但并未对评估过程提供参考基准。而《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20984-2007)是我国专门针对风险评估出台的国家标准,标准中专门就风险值的计算方法给出公式推导,可以给系统做出合理评分。

(3)加强对工控系统安全的监管力度

2012年-2013年,测评中心协助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展北京市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工作中的工业控制系统现场抽查工作,包括抽查技术方案、抽查表的编制和抽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并完成抽查报告编制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市工业控制系统的基本情况、类型、组成、架构、安全问题和薄弱环节,为建立重要工业控制系统目录奠定基础。

为进一步支撑有关主管部门开展工控系统的安全监管,测评中心结合当前现状,配合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国资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北京市国有企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京经信委〔2015〕41号)[27]。该文件明确了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在十个方面的安全管理要求,为在工控相关的技术标准、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做好工控系统安全保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4 工控“三步走”方针政策

随着“智慧北京”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关键基础设施与网络互联现象日益普及,但是相应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却因为工控信息安全的独特性,未能及时建立有效的科学模型和技术标准。从2013年起,北京市连续3年在城市关键基础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工作方面开展工作,已经调研了相当数量的关键基础设施运营企业,研究了大量相关标准、规范等文献,积累了相当的知识经验。针对目前工控现状,提出工控“三步走”的策略。以坚持建设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纵深保障体系为目标,使用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主线思路,将工控安全建设工作分为三步开展。首先,对工控系统进行全面调研,针对重要典型的安全问题,从管理的角度,提出安全保障要点;其次,参照传统IT系统的安全体系,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双管齐下,推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标准规范;最后,参照美国工控保障体系的建设,从管理、技术、产业等方面,提出全面的工控安全保障体系。

4.1 第一步——“以点带面,突出重点”

我国工控安全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工业领域涉及范围广,工艺流程复杂且各不相同。为了不影响工业领域的正常运作,在不打破现有工业体系结构的情况下,在关键点上引导建设运维体系并进行加固稳定。在后续工作安排中,坚持以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着重于重点领域行业、关键薄弱环节,以点带面,抓工控安全的主要矛盾。针对典型的安全问题,从工控安全保障的关键点入手,采用简单实用的管理手段,在可操作层面上出台规范性指导文件、标准指南,加强工控系统安全建设。

本阶段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健全管理保障工作,各企事业单位的工控系统管理工作在第一阶段应做到以下几点:

(1)组织制度要求[27]。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明确本单位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作的主管领导、管理执行机构和人员,落实安全责任制。管理执行机构的组成人员应掌握工业自动化、信息安全相关的政策和基本的知识、技能。

(2)分域防护要求。应根据工业控制系统的重要程度、发生各类事故时可能造成的危害,从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分类分级,确定安全保障目标,形成本单位工业控制系统资产台账。应明确工业控制系统安全边界,并根据安全责任主体、安全保障目标的不同,为工业控制系统划分安全区域,对安全区域实行安全隔离。

(3)连接管理要求。应禁止工业控制系统连接因特网,对于确需直接或间接接入因特网的工业控制系统,应在充分评估的基础上以白名单方式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并在边界处部署监测和审计系统,实现工业控制系统和其他网络之间的边界保护。应严格限制工业控制系统内部、工业控制系统与其他网络之间的无线连接、对于确需采用无线方式连接的,应对其需求的范围、技术架构、安全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分析评估,并对无线接入的网络和节点采取强认证方式。应制定光盘、移动硬盘、优盘等存储介质安全管理策略并建立配套的制度,严格禁止移动存储介质交叉使用、未授权接入以及未按规定接入等行为。

(4)账户管理要求。应根据工业控制系统管理、维护、使用的需要,依照最小权限原则建立健全账户管理和权限分配制度。应建立口令管理策略和制度,对口令的复杂程度、使用周期进行规定,严格杜绝多个账户使用相同口令的情况。

(5)产品选用要求。应对组织工业控制系统的各个组件进行安全评估,并在供货合同中或以其他方式明确供应商、集成商应承担的信息安全责任和义务,确保产品安全可控。应密切关注产品漏洞和补丁发布,建立严格的软件升级、补丁安装管理制度,严防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侵入。关键工业控制系统软件升级、补丁安装前应进行安全性评估和验证。

(6)服务管理要求[27]。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外包服务机构,并通过合同或协议加强对工业控制系统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安全管理,明确外包服务机构的安全界线和安全责任。应严格限制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远程在线管理,对于确需远程在线管理的工业控制系统,应进行安全性评估并对远程在线管理的行为进行审计。

(7)应急管理要求。应按照我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市级预案和本单位总体预案的要求,制订本单位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宣贯培训和演练。应急预案应定期修订完善,应急演练的频率应不低于每年一次。

(8)培训管理要求。应建立完善的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培训机制,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定期进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培训,培训频率应不低于每年一次。

(9)安全评估要求。应结合本单位所辖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需求,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开展安全风险自评估,对自评估发现的管理和技术隐患及时整改,并形成常态化的风险评估和整改工作机制。

(10)安全自查要求。应对本单位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现状进行自查,及时掌握本单位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并向主管部门上报。安全自查的频率应不低于每年一次。

4.2 第二步——“技管并重,稳步推进”

安全管理技术体系由安全管理控制、运行控制、技术控制等部分组成。随着外部情况及内部条件的改变,管理技术体系在管理内容及技术范围等方面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10]。逐步达成管理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以面为主,开展工控系统的安全评测工作,为工控系统安全保驾护航。

在第二阶段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工控系统具有多种类工艺流程的特殊性。对于典型领域的工控安全,需要有妥善的工控实验设备,有配套的完整检测技术手段,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选择安全可控、优先国产的工控产品。工业控制系统优先选用经过专业技术机构安全评估和验证的国产设备,优先选择具有信息安全服务资质的服务厂商,在合同中或以其他方式明确设备供应商及服务提供商应承担的信息安全责任和义务,确保产品安全可控。

在第二阶段,以技术发展为主线,从产品采购配置到工控产品运行维护。最终与第一阶段形成的管理体制相匹配,达到管控合一的完美结合。本阶段技术发展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系统和服务采购

系统和服务采购中,为了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需对采购的资源进行必要程序说明。同时,还需考虑外包服务供应商的资质水平。

对于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网络、桌面环境的外包管理,具体的安全需求应该体现在合同内容上。与组织安全相关的外包供应商必须坚持同样的安全程序,并覆盖工控系统的安全。

(2)集成测试、过程监理

在工控安全生命周期的建设阶段,集成测试也是组装测试。对于组件的每个模块按照结构拓扑组装子系统,确保每个系统可以正常工作。对于整个过程进行安全监理,确保在建设阶段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3)安全测评和授权要求

安全测评是针对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和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测试与评估,参照传统信息安全,实施周期性评估,并提供安全控制证书。一个高级管理人员对接受剩余风险和授权系统操作负有责任,应当定期对企业工控系统安全进行安全测评,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4)风险评估

风险是一个威胁源利用一个潜在漏洞而成功造成相关影响的函数。评估包括可减轻每一项威胁的安全控制评价及相关实施成本。风险评估正是识别机构的运转、资产和个体风险的过程。相应的风险评估政策介绍了风险评估的目的、范围、角色、职责及遵守政策所需要执行的程序。进行风险评估,可有效的识别风险,确定风险的危害程度。

对于已发生的工控系统事故,组织必须从事故造成的潜在原因进行考虑。出台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政策必定会在一定范围内减轻风险隐患并降低安全事件引发的不良后果。

(5)业务备份

组织应当准备业务连续性计划或灾难恢复计划并进行定期演练,防止关键基础设施发生软硬件故障。如果业务连续性计划或灾难恢复计划缺失,控制系统可能会造成业务中断、数据丢失等影响。

(6)事件响应

事件响应计划是预先确定的一套指令或者防止过程响应的文档,并且限制事件结果来保护组织的信息系统。响应应该首先测量主要防护服务的系统,而不仅仅是安全性脆弱的系统。如果一个事件被发现,则会迅速进行用于估测攻击和响应选择的风险评估。例如,一个事件的响应选择是在受到攻击时进行物理隔离,但是这会导致服务中断。

事件响应的安全控制是提供用户事件响应监控、处理和报告的政策及过程。安全事件的处理包括准备、检测和分析、控制、根除和恢复。控制也包括用于人员的响应训练和对信息系统的事件响应能力的测试。

4.3 第三步——“纵深防御,闭环控制”

大力发扬管理体制建设,积极学习工控系统相关技能,结合我国工控系统的现状,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形的工控安全保障体系,形成第三阶段对工控系统的纵深防护框架。经过前期对管理制度的完善,已经为后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第三步策略中着重于将技术、产业为先锋指导,结合管理与政策法规体系的监督管理职能,对工控系统安全防御及可持续发展做出保障。

本阶段从技术、产业、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工控安全保障体系建议。如图3所示,在现阶段应以核心技术发展作为先锋推动工控产业革新,鼓励建设国家实验室,学习并研发新技术,向全球市场推广应用我国标准。同时应大力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发展多门类工控产品,强化重点领域的保障措施。在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引下,带动技术与产业的同步革新,打造中国特色的工控安全保障体系。

4.3.1 技术是工控安全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安全技术对于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有序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工业控制信息安全涉及领域宽泛,生产工艺复杂,新技术变革速度快等原因,导致对工业控制信息安全技术要求高。所以在技术方面,除了政府需加强引导建设,强化国内工控系统的技术研究外,行业领域内同样应建立技术规范。现有如下建议:

(1)建立国家实验室

保持工控系统研究的领先,离不开相关技术实验室的支持。虽然我国已经设有国家实验室,但是相对美国,工控技术的发展仍有进步空间。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应首先面向实际产品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不断创新;其次,加强技术研究,从顶层上为工控系统提供技术参考。

(2)加强技术与标准的国际化

目前国内的工控系统技术、标准大部分依赖国外,因此加强工控核心技术与标准的国有化刻不容缓。工控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研发人员应加快对已有工控核心技术的掌握力,并推广自主研发的创新技术,使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环节。与国际通用标准相结合,加大力度制定自主国有标准,应积极推广,努力使其成为国际标准。

(3)建立工控系统行业规范

工控系统使用广泛,在各个行业尤其是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内大量使用,加之工控系统的复杂性,因此很有必要针对不同行业出台相关规范,尤其是对石油、电力、银行等关键行业首先建立示范效应。

4.3.2 强化产品国产化,实现自主可控

产业方面,应积极引导产业联盟的形成,发挥工控产业带头作用。

(1)加强工控厂商与信息安全服务厂商的配合

在选择工控系统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时,只有工控厂商和信息安全服务商有良好的配合,才可以打造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与服务。避免出现责任划分不清,出事相互推诿扯皮等问题。

(2)强化重点行业的安全保障

重点行业的工控安全关系国家安全稳定,应积极发挥重点领域行业组织的作用,并赋予其行业组织管理职责,强化重点设施的安全。政府也要监管相关行业组织,防止利用垄断地位干扰行业正常发展。

(3)结合新技术发挥产业生产力

充分发挥工控安全领域的产业力量,结合传统工控安全领域技术力量,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学习技术等力量并行,通过不同厂商、不同技术、不同产品的协同,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多方位合作,形成完整的安全威胁信息网,让信息安全贯穿于整个安全防御体系、安全防护生命周期。

(4)打造门类齐全的工控产品

利用形成的工控产业联盟,打造门类齐全的工控产品,限制相关产业内部竞争,发展全方面的产品体系。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推进国内工控产业的良性发展。

(5)推进产业联盟的形成

建议由已取得国家相关授牌的工控安全专业机构牵头,成立工控安全产业联盟。借助产业联盟的力量,加快培育大型工控系统民族企业,全面支撑国家工控系统安全[5]。

4.3.3 完善政策,健全机制

在管理方面,政府应加强管理力度,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推动工控安全的发展。同时,在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倾斜支持。

(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习近平主席任组长,标志着我国已经将信息安全提高到了国家层面。在此基础上,政府应细化关键基础设施内容,组织专门的工控安全领导机构,在国家层面上为工控安全提供政策支持。在具体的工作层上,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工控系统的相关工作。

(2)制定体系化的法规指南

由于工控系统的复杂性、使用范围的广泛性,在制定相关法规指南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法规指南的实用性、便利性。因此出台的法规指南,可以分三步,由简单到复杂,首先从宏观上对工控安全进行保障,明确工控系统的重要性;然后针对工控系统出台专门的法规,从管理上保障工控安全;最后针对具体的工控系统,具体的行业出台内容详尽的工控安全指南,全面覆盖工控领域。

(3)做出前瞻性的规划

借鉴传统信息安全管理技术,梳理工控系统安全管理和传统信息安全管理技术的契合点,同时考量工控系统安全的特殊性,着重于功能安全、物理安全、信息安全三个方面,兼容前沿技术,从技术与制度并行实现安全管理建设。

工控安全防护技术与产品国有化是势在必行的长远目标,由于工业领域大量采用国外的产品导致我国对工控安全的防护体系建设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工控体系建设中,最终要培养本国的优秀产业结构,研发先进的科研技术,在国家政策和完善的管理体制的监督下,推进工业控制防护体系建设。

5 总结

我国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系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攻击事件的不断加剧,严重威胁了我国工控领域的安全。为了加强工控安全体系建设,需要从管理制度、技术培养、产业优化等方面着手。今年,国家启动“中国制造2025”,旨在实现中国工业梦。在推进工业产品国有化的同时,对工业系统安全体系建设的要求迫在眉睫。

设施保障 篇8

1.1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分析,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了2亿人,为全球之最。 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到2050年时, 我国将成为深度老龄化国家, 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是全球最高的国家。

1.2保障性住房建设概况

2011年后,中国进入了建设保障性住房“加速跑”的阶段,中央财政拨款17亿计划在5年时间内大约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是过去十年建设规模的两倍。如此大规模快速的建设步伐必然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老年人居住养老方面,主要是缺少或者根本没有适老化的设计,只是给住户提供了一个简易的居住场所,没有考虑老年人具体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缺少人性化的设计,给老年人居住带来了很多不便,不符合住宅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住房套内空间配套设施适老化设计调研分析

2.1老年人身体状况分类

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初次依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能力状况将老年人分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和介护老人。这种划分的方式是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制订的,分类方法比较笼统,笔者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行为习惯以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生的变化进一步将其细分。

分类等级自理老人Ⅰ型、介助老人Ⅱ型、介护老人Ⅲ型:Ⅰ型,分类标准为日常生活完全能自理,与普通人健康状态相同;Ⅱ型,生活需要扶手、拐杖、轮椅等帮助才能完成的老年人; Ⅲ 型, 日常生活需要部分协助方能完成的老年人。 适老化分类等级分别为 Ⅰ -1型、 Ⅰ -2、Ⅱ -1、Ⅱ -2、Ⅲ五种类型。Ⅰ -1型,能自己正常移动,身体健康功能状况与普通人相同, 能够跑步等; Ⅰ -2型, 能自己正常移动, 但偶尔需要辅助设施, 身体健康功能状况与普通人大致相同,但是有一些身体功能衰老特征,容易被绊倒,站起来时需要辅助设施但步行不需要辅助设施。 Ⅱ -1型, 能通过介助工具正常移动, 身体健康功能状况为腿脚不利索,身体功能衰老特征相对明显,行走时需要拐杖。Ⅱ -2型,能通过介助工具正常移动, 属于高龄,双腿的步行功能已经丧失,身体功能衰老特征很明显,不能步行,但通过轮椅能自行移动。Ⅲ型,日常生活需要部分协助方能完成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差,身体功能已基本丧失,卧床或者长期处于卧床状态,需要人长期护理。

2.2老年人住宅中常见问题

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的设计规范中,除了少量的强制性基础标准外,更多的是参考住宅的设计规范,这些设计规范大多选取的是一个“平均值”,都只适用于主流的社会群体, 并没有针对老年人群体的设计规范,也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健康状态,忽略了他们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为了更清楚直观地了解保障性住房中老年住户对住宅套内空间使用评价和使用需求,笔者选取的是长春市规模较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区西城家园,对小区中的老年住户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有效调研问卷共计60份。这次问卷调研主要调查了套内空间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四个空间配套设施的使用评价和使用意愿,即门厅、厨房、卫生间和卧室。

2.2.1门厅配套设施的使用评价和使用意愿

受访的老年住户表示门厅的配套设施过于简陋,大部分的门厅面积过小或者根本没有设置门厅,只在入户处配备一个鞋柜,进出换鞋时只能依靠门厅的墙面,只有少量受访的老年住户表示会在门厅放置鞋凳。受访的大多数老年人表示,外出购买东西回家开门时,门口缺少置物平台或置物挂钩,只能先弯腰将东西放在地下或放置在一个手中,再腾出手来找钥匙开门, 不太方便容易发生危险。4位依靠轮椅的受访老年人都表示入户门的观察口较高, 不便于他们坐轮椅时使用。受访的老年人表示希望能在门厅增加穿衣镜和挂衣钩,介助拐杖的老年人希望能在鞋凳的旁边又可以支撑其站立起身的辅助设施。

2.2.2厨房配套设施的使用评价和使用意愿

厨房使用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其使用面积太小。80% 左右的老年用户反应由于厨房面积太小,没有多余的地方放置冰箱,冰箱离厨房洗涤区的距离较远,不方便使用。一部分的受访自理老人和4位依靠轮椅的老年人表示厨房的吊柜距离地面距离较高,储存和拿东西不方便,只能为其家人提供使用,希望能增加储物空间。由于厨房操作台下不没有留出合理的空余尺寸,依靠轮椅的老年人独自在家使用厨房极为不方便。对于介护老人,厨房主要由其家人使用,其家人希望使用开敞厨房,方便在厨房工作时也能方便观察老人。

2.2.3卫生间配套设施的使用评价和使用意愿

对卫生间的调研问卷数据进行总结,受访的老年住户在对卫生间的使用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地面没有防滑护理;2没有进行干湿分区设计;3没有分类收藏空间;4放置洗衣机后,使得卫生间实际使用面积偏小,不便使用;5卫生间的门向内开, 当老年人发生危险滑到时,家人没有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开门对其急救,存在安全隐患。

2.2.4卧室配套设施的使用评价和使用意愿

在保障性住房中,卧室的配套设施配置是最为简陋的,所以身体健康状态不同的老年人对卧室的使用评价以及使用意愿都不尽相同。对健康状态良好的受访自理型老人的调研问卷进行总结,以下2点问题尤为突出1卧室的储物空间不够;2卧室照明类型太单一,一般只有吸顶灯。对于受访的介助老人来说,影响其使用的问题有:1起床时没有可以支撑的辅助设施;2起夜不方便;3衣柜的柜门向外开启,不方便其使用。

2.3适老化设计分类方法

我国目前的适老化设计标准有别于国际上科学的适老化设计标准,仅仅选用的是其平均值,针对性的设计标准较少,在设计上缺少对其所有使用者全面的考虑和平衡。参考国际上较为科学的适老化设计标准,将“平均值”进行细分,来适应各个阶段老年人的需求。

3住房套内空间配套设施适老化分级设计实践

3.1通用适老化设计

“通用适老化设计”是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老年人和即将步入老年期的中老年人都能使用的产品或建筑设计,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平衡。再住房套内空间配套设施的适老化设计中,应满足的通用标准有:(1)具备普通住宅基本的使用功能;(2)设计的灵活性,方便老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特点和生活需求进行布置,满足老年人在不同阶段变化的多样性需求。

3.2差异适老化设计

3.2.1自理老人

自理老人的两种分类的界限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针对其套内配套设施的适老化设计大致相同。

门厅,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鞋柜,高度设置在850mm左右,可做置物平台也可作支撑扶手,下部空出300mm空挡,供老年人换鞋;2鞋凳。套内配套设施可选项:1穿衣镜(高于地面350mm);2挂钩。

厨房,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普通住宅厨房必备配套设施;2冰箱与洗涤台面就近放置。套内配套设施可选项:1操作平台最好采用U、L型布置。

卫生间,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洗脸台、马桶、淋浴;2洗浴区的L型安全扶手; 3分类收纳储物柜;4配套设施按照干湿分区布置;5防滑地砖。套内配套设施可选项: 1可外开拆卸折叠门;2如厕区L型安全扶手;3洗浴坐凳(防水,防锈,防滑)。

卧室,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普通卧室必备配套设施;2大按键开关;3床头双联双控开关。套内配套设施可选项:1低位开关;2起夜灯。

3.2.2介助老人

介助老人分为Ⅱ -1型和Ⅱ -2型,由于两种类型的老年人身体功能特征和生活习惯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套内空间配套设施的适老化设计也应该相应的分为两个等级,如图5所示。

门厅,介助Ⅱ -1型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自理型必备项;2门厅外物品暂放平台; 3紧急呼叫装置。套内配套设施:1自理型选择项;2鞋凳旁L型扶手。

介助Ⅱ -2型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介助Ⅱ -2型必备项;2鞋凳旁扶手;3入户门的低位观察口。

厨房,介助Ⅱ -1型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自理型必备项;2中位吊柜;3操作平台采用U、L型连续布置;4紧急呼叫系统,距地面400mm-1000左右。套内配套设施可选项:1下拉式储物柜。

介助Ⅱ -2型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介助Ⅱ -1型必备项和选择项;2可进入式操作台面;3采用有观察窗的门。套内配套设施可选项:1可活动家具。

卫生间, 介助 Ⅱ -1型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 1洗脸台、 马桶、 浴缸; 2洗浴区的L型安全扶手; 3如厕区L型安全扶手; 4洗面区横向安全扶手; 5分类收纳储物柜; 6配套设施按照干湿分区布置;7防滑地砖;8紧急呼叫, 距地面400mm-1000左右。套内配套设施可选项:1可外开拆卸折叠门;2坐便器附加支撑设备。

介助Ⅱ -2型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介助Ⅱ -1型必备项和选择项;2可进入式洗面台(下部留空高度和深度应符合人体工学);3浴缸安全扶手。套内配套设施可选项:1浴缸坐凳。

卧室,介助Ⅱ -1型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自理型必备项;2低位开关;3起夜灯; 4紧急呼叫装置( 靠近床头); 5增加辅助照明。 套内配套设施可选项: 1推拉门; 2床头辅助支撑设施。

介助Ⅱ -2型套内配套设施必选项:1家具护角;2平开门衣柜;3人体工学家具。

3.2.3介护老人

对于介护老人来说,在保障性住房中这类老年人采用居家养老的养老方式较少,经常活动的区域需要设置专门的专业配套设施。例如为了方便家人或护理人员照顾这类老年人,可以采用卧室和卫生间一体化的设计,卫生间要设置步入式浴缸,家人或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清洗时,必须要增加顶置电动导轨摇篮。但是这些设施成本较高,不推荐在保障性住房中使用。这一等级的适老化设计

3. 3建立住房套内空间配套设施适老化设计体系

参考不同阶段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建立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套内空间配套设施的适老化设计体系,满足在不同阶段以老年人为核心家庭不断变化的需求,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当老年人身体健康状态发生变化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改造,或者直接换到能满足其需求的住房中。

4结语

适老化设计是一种理念和信念的体现,对其进行逐层分级,建立适老化设计体系,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设计的基础性标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适老化设计并不等同于提高成本,更多的体现在住房的设计期间,通过合理的设计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实现保障性住房的可持续发展。延续他们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日)高桥仪平.《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计建筑[M].陶新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2]周燕珉,林菊英,程晓青,林婧怡.老年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刘飞、邱瑞丰、徐秋芳.居家养老与无障碍住宅设计[J].低温建筑技术,2011(6).

设施保障 篇9

日前, 南京市保障房建设指挥部与南京电信、移动、联通、铁通就南京市四大片区保障房通信配套设施建设事宜签订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备忘录的签订打开了南京开创保障房通信配套设施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四大片区保障房建设项目是南京市政府近期重点民生工程之一, 项目总建筑面积960余万平米, 预期覆盖8.3万户住户, 总投资达140余亿元。南京地区各电信运营企业在市通信行业协会牵头下与市保障房建设指挥部就通信配套设施建设事宜充分沟通, 一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关爱民生的会议精神主动承担了所有通信配套设施建设的工程设计费用以及部分比例的工程建设费用, 另一方面按照江苏通管局、江苏住建厅相关文件的要求全面开展共建共享, 进一步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 切实保障了电信业务用户的自由选择权。

江苏通管局副局长朱新煜在签约仪式上表示, 南京保障房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关注民生、绿色发展的主题采取的共建共享模式在全省范围是一个创新, 是保障房建设指挥部、市安居建设集团以及南京各电信运营企业多方合作共赢的结果, 既节约了民生工程的投资成本, 也提高了电信运营企业的投资效率, 最终获益的是老百姓, 此次签约也是为向党的“十八大”的一次献礼。

【设施保障】推荐阅读:

给水设施07-15

水电设施07-16

道路设施07-16

多层设施07-20

设施优化05-19

结构设施05-30

校园设施06-02

网络设施06-04

设施管理06-06

水利设施06-10

上一篇:组织能力下一篇:工科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