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施(共10篇)
空间设施 篇1
养老设施中的辅助服务空间是指设施中服务人员使用的、为老人提供服务的空间, 包括洗衣、晾晒、污物处理等空间。辅助服务空间的设计是否合理对养老设施中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运营管理水平与设施环境品质都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养老设施中的辅助服务空间都存在一定问题, 如使用空间不足、服务流线混乱、洁污混杂等, 大大降低了设施整体的服务质量及老人的生活品质。
在对国内养老设施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笔者试图从现状问题与需求出发, 结合国外养老设施中辅助服务空间的设计经验, 重点围绕以下三类辅助服务空间的设计展开探讨: (1) 洗衣晾晒空间; (2) 污物处理、清洁空间; (3) 储藏空间。
一、辅助服务空间配置存在的问题
1. 洗衣晾晒空间不足、流线混乱
(1) 使用空间不足导致借用其他空间晾晒现象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 一些养老设施前期设计中未设置专门的晾晒场地, 服务人员只好利用消防楼梯间晾晒衣物 (图1) , 不仅不利于衣物的通风与卫生, 容易滋生细菌, 也影响了设施中老人上下楼梯, 同时也不符合消防要求。在其他一些设施中, 我们也看到了由于晾晒空间不足, 利用走廊扶手、公共卫生间等空间晾晒衣物、被单, 甚至利用轮椅搭放晾晒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空间美观, 也常给老人活动带来一定阻碍。
(2) 服务流线混乱降低工作效率
目前中国养老设施普遍没有充分重视衣物清洗工作的整体流线设计, “收洗烘晾烫”过程往往需周折于整个设施中。特别是在国内养老院中, 烘干机的使用并不普遍, 通常需要利用室外场地晾晒衣物。在调研中我们观察到, 如图2所示, 一家养老设施将洗衣间布置在地下室, 而晾晒场设置在裙房屋顶平台, 开始未设置叠衣间, 后来在其他楼层临时找空房间替代。服务人员向我们反映, 洗衣、晾晒、叠储过程中需要将大量衣物来回搬运, “每天腿都跑肿了, 还嫌我们做得慢”。
2. 污物处理、清洁空间混用, 通风欠佳
(1) 空间混用造成洁污不分
在调研中, 许多设施中出现了公共卫生间与污物处理室、清洁间混用的情况。如图3, 某养老设施中利用公共卫生间的洗手台清洗脏污的被单, 或涮洗抹布、墩布等, 不仅为老人使用卫生间带来严重不便, 同时也难以满足护理人员清洁操作的需要。目前的养老设施设计规范中仅提及设置污物间, 未细化其功能, 也未提及清洁间、污物处理室的具体设置要求, 导致在设计中没有重视污物处理与清洁空间的配置。
(2) 通风晾晒条件欠佳使清洁工作不便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 一些设施中虽然设置了单独的清洁间, 但往往是黑房间, 缺少通风采光与晾晒空间, 无法满足清洁人员晾晒湿抹布、墩布头的需求, 为服务人员的清洁工作带来了不便, 也不利于消毒杀菌。并且, 在许多较为高档、服务管理严格的老年公寓中, 进入老人房间时均要求使用该房间专用的墩布头和清洁布打扫以保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这样一来, 每天保洁作业后都会产生大量的抹布、墩布头需要晾晒、通风 (图4) , 若没有足够空间晾晒则可能堆积发霉、产生不洁气味, 不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
3. 储藏空间不足, 洁污不分
(1) 利用老人居室做公共储藏间造成空间浪费
在调研中发现, 许多养老设施建设初期出于尽量多布置床位的考虑, 没有设置足量专门储藏空间, 投入运营之后储藏空间不足。在前期入住率不饱合时还可将老人居室空置作为储藏间使用, 后期入住老人增多却难以腾出房间, 最后反而造成空间利用上的浪费。并且, 由于老人居室空间较大, 常常是洁物、污物共处一室, 例如将干净的床单、被罩与垃圾、清洁车等物品合置于一间, 造成了洁污混杂的情况。又由于是暂借老人居室作为储藏间, 空间中往往不配置壁柜、储藏搁架, 致使物品随意堆放, 较为杂乱。
(2) 物品储藏洁污不分带来卫生隐患
将其他空间兼做储藏空间使用也造成了洁污不分的情况。在调研中我们观察到, 由于共用浴室平时仅在部分时段使用, 一些养老设施将轮椅、点滴架等物品放置于公共浴室中, 老人洗浴时再移出, 对老人入浴卫生产生了影响。一些养老设施甚至利用空调机房、污物间等空间临时储藏干净的织物, 也带来了一定的卫生隐患 (图5) 。
4. 小结
反思上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原因可归结为四方面:首先, 养老设施的建筑设计者往往由于经验所限, 无法深刻理解服务管理者的工作流程与方法;第二, 投资建设方经常以出房率为首要考虑因素, 不重视辅助空间的设计;第三, 由于目前中国养老设施建设尚不成熟, 运营管理者很少能够参与到前期策划与设计中, 难以对辅助服务空间的设计提出自己的需求;第四, 设计规范中对养老设施辅助服务空间的功能要求、面积指标的叙述较为笼统, 导致设计、审查过程中对辅助服务空间设计无标准可依。上述的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对辅助服务空间设计考虑不细, 在使用中出现诸多不便。
二、辅助服务空间的配置与设计要点
1. 洗衣、晾晒空间应分层设置, 保证流线紧凑
(1) 养护单元中宜配置洗衣、晾晒空间
养老设施不同于医院有统一的病服, 老人往往不愿意将自己的衣物, 尤其是内衣裤与其他老人衣物集体清洗, 服务人员分拣起来也很麻烦, 并且护理型老人由于失禁等原因, 衣物需要随时进行污物处理、洗涤。因此, 养老设施中老人的衣服并不一定都拿到中央洗衣房统一洗涤, 而多数在每层或养护单元内分别洗涤、晾晒, 每层或每个养护单元需单独设置污衣暂存、洗衣、晾晒、熨烫折叠、储藏的空间。在设计时, 需要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线, 紧凑布局功能, 帮助提高工作效率 (图6) 。该区域可以与公共浴室、污物处理室就近布置, 方便及时处理洗浴后产生的脏毛巾和衣物等。同时, 可通过设置小阳台等方式使晾晒空间有自然的通风和采光 (图7) 。[1]
(2) 各层洗衣房宜上下对应, 以服务电梯联系, 集约动线
各层洗衣房位置宜上下对应, 并就近设置服务电梯, 与中央洗衣房相联系 (图8) , 便于多种洗衣方式灵活转换。服务电梯的位置也宜接近各层污物间及洁净织物储藏间, 方便运输脏的被服至洗衣房, 以及将洗净被服运送至各层。[2]
2. 污物处理、清洁空间宜分区设置, 保证通风晾晒条件
(1) 各功能宜独立设置或有所分区, 便于操作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 污物处理室主要用于处理失禁老人弄脏的床单、衣物等;清洁间则主要用于清理保洁用具、储藏保洁推车。污物处理与清洁工作性质不同, 需要相对独立的操作空间。一些设施中污物处理与清洁工作由护理员统一完成, 一些设施中则是通过保洁工作外包等形式由不同人员完成。因此, 考虑由护理员统一完成时, 可集约布置污物处理与清洁功能, 合理分区, 方便工作人员的清洁操作 (图9) ;而考虑由不同人员分别完成时, 可设置相对独立的污物处理室与清洁间。
(2) 确保自然通风、采光条件与晾晒空间
弄脏的被服及拖把、抹布等清洁用品往往较为潮湿且带有一定不洁气味, 因此良好的通风条件与充足的晾晒空间非常重要。未来, 随着管理服务的精细化, 老人居室的清洁用具区分将更为严格, 需要更多清洁用品晾晒存放空间。并且, 在冬季、刮风下雨天气也需要在室内空间进行晾晒。因此, 有条件时可考虑安装复合晾晒杆、放置活动晾衣架等, 满足清洁工作需要。
3. 储藏空间应充分利用边角空间, 按类分区
在养老设施中, 除了《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设置的集中备品库, 每层或每个养护单元还应设置一定的储藏空间, 方便护理人员就近取用、管理物品。单元中常需储藏或暂存的物品包括:洁净织物、备用部品、生活用品、餐具、文档、污物、清洁工具等 (表1) 。
(1) 每层或每个养护单元应设置小储藏间
一些体量较大、体型不规整的物品, 如被褥、小推车、备用家具等可存放于储藏间中, 一目了然、便于管理。通过调研总结出, 对于50床左右的养护单元, 配置一间6~10 m2的储藏间较为适宜。
(2) 充分利用建筑边角空间设置储藏空间
在养老设施中, 出于多布置房间的考虑往往难以设置较为集中的储藏空间, 而充分利用建筑边角部位设置壁柜、地柜等储藏空间, 不仅能提高空间利用率, 也有利于工作人员靠近使用区域分区、分类储藏物品。例如, 在日本养老设施中, 设计者对走廊边的柱间窗下空间加以利用, 在柱间插入搁板, 下部即作为开敞的储藏隔间存放轮椅、助步器等物品 (图10) , 搁板既可作为台面摆放装饰品, 也可以兼作走廊边的扶手, 一举多得。其他常见的储藏空间分布还包括:利用转角空间、护理站周边空间 (图11) ;[3]在走廊某些部位设置壁柜;于建筑中部采光较差空间设置小型储藏空间等。
(3) 储藏空间应按物品洁污属性分别设置
当集中设置较大的储藏间时, 很容易造成洁污共处一室的情况。因此, 在设计时应根据洁污属性分别设置储藏空间, 尽量将清洁的织物与其他杂物、清洁用品分开放置, 并将污物置于单独的污物暂存间, 避免交叉污染。[4]
4. 小结
辅助服务空间是决定运营服务效率与品质的核心要素之一, 在养老设施设计中不应忽视。设计者需要在充分了解运营护理空间需求与服务流程、动线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以效率为出发点进行辅助服务空间的布置。可考虑将功能相近的空间就近布置, 以缩短服务人员的动线。同时, 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邀请运营商或运营顾问直接参与设计讨论之中, 提出空间功能要求与修改建议, 使得各空间设计更加高效、合理。
以上给出的设计要点仅为辅助空间设计中的一部分, 笔者希望通过抛砖引玉, 引发大家对于辅助服务空间需求与设计方法的思考, 从而为中国养老设施运营高效化与服务高品质化发展奠定更加有力的硬件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燕珉, 钟琳, 林婧怡, 等.养老设施中的公共浴室设计研究[J].时代建筑, 2012 (6) :20-25.
[2]林婧怡.老年护理机构的功能空间配置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11.
[3]建築思潮建築所.建築設計資料 (71) :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M].東京:建築資料研究社, 2007.
[4]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Design for Aging Review:AIA Design for Aging Knowledge Community[M].10th.ed.Melbourne:The Images Publishing Group Pty Ltd, 2011.
空间设施 篇2
文号:乌政办[2007]159 2007-06-06
乌鲁木齐市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征收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有偿使用管理,促进户外广告业健康发展,根据《乌鲁木齐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利用以下载体设置户外广告的适用本办法。
(一)利用广场、水域、车站、公园、游园等公共场地为载体设置的各类广告。
(二)利用城市道路、立交桥、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通道、公共汽车候车亭、书报亭、公用电话亭、电力杆、路灯杆等市政公共设施为载体设置的各类广告。
(三)利用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设置的各类广告。
(四)依附于建(构)筑物上设置的各类广告。
第三条 市财政局是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的征收主管机关,市市政市容管理局受市财政局委托,负责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的征收工作。市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市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的征收工作。
第四条 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按照“统一征收、政府调控、财政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五条 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按照以下两种方式收取:
(一)利用公共场地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应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出让所得全部上缴财政;
(二)利用非公共场地设置户外广告设施,按地区分类、分标准征收。征收标准原则上不得超过同等地区招标、拍卖出让所得的20%。
第六条 城市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是政府通过出让城市空间公共资源经营权而取得的收入,是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上缴同级国库,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七条 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收入专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等支出。具体使用计划由市建委、市市政市容局、市财政局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第八条 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的具体征收标准,按照价格、财政、市政市容部门审批的标准征收。
第九条 征收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应使用自治区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财政票据,并按照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收缴。
第十条 对政府开展的节日庆典、大型活动等公益性宣传广告免征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
第十一条 除第十条规定外,财政、市政市容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按照规定范围和标准及时足额征收户外广告设施空间资源占用费,不得出现擅自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等乱收费行为;不得擅自减征、免征、缓征。
第十二条 对违反户外广告资源收入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空间设施 篇3
关键词:广场 设施建筑 人性化
前言
城市广场不仅是城市审美景观,更是城市风貌及内涵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城市空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创造出的社会价值已大大超出了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同时,城市广场作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空间,是人们休闲及娱乐的理想场所,更是人们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人的视觉及各种心理需求便成为了城市广场设计中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升,从人性化出发,使以人为本成为设计的根本,是现代城市空间设计所逐渐追寻的目标。
环境设施在城市广场造型中并不起决定其性质的意义,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能够使空间更加细腻化,在某些情况下也能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如卢浮宫的新入口,玻璃金字塔的设计使这个历史性的场所焕发了生机,在这样的空间里甚至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元素。
很难想象如果室内空间缺少了家具的点缀,会是多么空荡。同样的,设施建筑对于城市广场而言,就如同室内空间中的家具一般,如果缺少了它,再好的广场规划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对广场空间来说,家具总是独立于广场边围散步于广场空间内。它可以限定人的活动区域,从而起到组织活动的作用,可以将完整的广场划分为不同的活动区域,使广场的空间尺度显得更加宜人,甚至可以赋予广场一种特定的象征意义。
1.人性化的尺度
设施建筑是广场的家具,同时也是广场空间中与人接触最为频繁的部分。因此对、其尺度的把握是整个城市广场设计中尺度尺度设计的重要标尺。设施建筑的大小尺度以及摆放位置的是否适宜,都能从不同程度上去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以及视觉,甚至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因此,对于如何从空间尺度上控制城市广场及广场配套设施及其如何进行合理分区,是我们在对广场空间设计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其中包括对中心视野、视觉清晰区域以及环境视野范围等定位,应成为基本设计准则之一。只有充分考虑人的尺度和行为习惯,不求气派和盲目建造尺度巨大的雕塑小品,才能真正算是从人性化角度出发所做的设计。同时,结合色彩、灯光等构成要素,利用视觉心理学营造出更为舒适宜人的空间尺度。
2.人性化的形态
针对城市广场所受的各种影响因素分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广场户外空间,设施建筑的形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设施建筑不仅是其本身的成功,而且有助于空间活动的多样性,从而提升广场空间甚至是整个城市空间的活力。
2.1 形式
现代城市广场设施建筑往往在形式上千篇一律,过于雷同化,没有设计特色且形象过于呆板、沉重。以东北寒地城市为例,由于地域气候寒冷,设施建筑长期暴露于室外,常年受到冷空气及雨雪的侵蚀,设施建筑体本身损耗相对南方城市建筑而言就要大得多,因此其设施形态大多以实体几何为主。但从设施建筑的形式上来讲,这样独立且封闭的设计往往会给人以厚重感,甚至是沉重感,从环境心理学角度上讲,反而会加重寒地城市给人的沉闷、呆板的感觉,使空间环境变得毫无生机。
因此,动态化、生态化的建筑形式是顺应时代的,它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所以它的影响并非是立竿见影的,但将会是长远的。另外,传感技术的发展,创造出了能根据观者的不同行为而变化形态的新式材料,人们可以以自身的行为来创造“动态”的建筑形态,实现人与建筑的互动。在进行广场设施建筑形态设计时,我们可以从建筑设计中得到启发,比如在伊藤丰雄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建筑是动态的,其色泽质感外形随着大自然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而使建筑成为和环境同步变换的,流动的景观。
同时,城市广场设施建筑也可以以一个实体的形式出现,作为整个广场的主题或者屏障。按照按海姆的理论,无论大小,每一个实体周围都拥有一个与自身形态相应的场。一件雕塑作品也需要相应大小的空间以展示自己。所以比例尺度对于设施建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构成与广场相适应的形态以及比例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空间效果。
2.2 色彩
人们观察事物的时候,色彩往往会先入为主,首先引起我们的视觉反应,因此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及健康等方面均會引起相应的影响。所以恰当的色彩使用不仅可以引起美感情绪,起到强化设计风格,营造气氛情调的作用,还具有减轻疲劳、减少事故等等的功能意义。因此,色彩对于广场设施建筑,乃至整个广场设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设计积极、向上的色彩会使整个广场空间生动起来,丰富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因此丰富的色彩可以活跃空间气氛,从而促进人们能够更多地加入户外活动,创造和谐的城市环境。
3、因地制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广场在满足空间尺度等功能行要求外,对其精神要求也愈加迫切,因此,设施建筑的设计贵在因地制宜,其风格应当具有当地的地域特色。这更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心理感受,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表现之一。
例如,欧式的铁质长椅、意大利风格的柱廊虽然会给人气派、高贵的感觉,但并不适用在所有广场空间中,如果只是填鸭式设计,不但失掉了当地的特色,同时也会使这些设施本身看起来不伦不类。设施建筑设计应立足于区域差异。我国地域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俗民风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为城市广场设施建筑的特色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素材。特色的设计应立足于差异,只可借鉴,如只是单纯地抄袭、套用,只能使空间看起来是千篇一律。
以长春地区为例,寒冷的空气使得人们在冬季除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外很少会到户外广场进行娱乐活动,而降雪和大风则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对于广场设施建筑,应营造出更多的半围合空间,使其既不会影响广场整体效果,也能有效降低降雪和大风对于户外活动的影响,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对户外阳光的需求,从而促进人们冬季的交往。例如暖亭、回廊等形式都能形成一定的围合空间,而且丰富了整个广场的层次,营造了生动的城市景观。作为寒地城市,城市广场的设计应发挥其气候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冰雪,营造独特的设施建筑形式,将当地的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可以解决寒冷气候为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造就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冰雪景观,如冰雕、雪雕等寒地城市特有的冬季景观,不仅会提高广场的活力,同时还会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人性化的材料选择
空间实体是由具体材料组成,每种材料都会都会有其不同的质感特征,这些不同的质感有助于表达不同的空间氛围和表情,运用不同质感的结合,还可加强视觉丰富性。因此,材料的选择也要注重人性化,如座椅以石材等坚固耐用材料为宜,金属座椅适宜选用在常年气候温暖的南方,而在北方广场则会冬冷夏烫,不宜选用。再如,在寒地城市,冬天积雪不化,积雪会使地面打滑,因此,广场铺地就不宜选用磨光石材等表面光滑的材料,等等。
5、结语
空间设施 篇4
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空间资源优化概述
1.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资源优化的重要性
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行对城市道路设施空间资源优化研究提出新的要求,随着城市人口剧增,城市中机动车数量大幅增加,为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
特别是对于一些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频频发生,导致城市发展效率低下,人际关系淡漠,市民不满情绪高涨。对这一领域的空间资源进行优化研究能够补救目前严峻的拥堵现状,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并且可以结合调查研究结果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适时改进市民运输方案,满足人口剧增对于城市建设的新要求。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合理规划并制定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可以在城市未来发展中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使城市道路规划能够一步到位,在今后发展中更趋向于构建一个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运输体系,增加城市综合竞争力,吸引各项人才,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1.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资源优化存在的问题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资源优化的问题主要包括宏观上的配置优化问题以及微观上的设计优化问题。宏观配置优化问题主要是针对城市未来发展而言,结合城市远期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城市道路设施。在我们国家部分城市当中,尤其是快速发展中的城市,由于前期规划不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城市道路交通难以满足人口激增的要求,这就使得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需要改建甚至拆除部分道路交通设施的问题,不仅增加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城市发展效率受到影响,甚至城市文化传承出现断裂。微观设计上的优化主要是指在当前经济发展条件下,某一路段的设施是否配套,包括车道的划分、道路网络的构建以及公交线路的布局等等。目前我国在大型城市中易于出现类似的问题,公交线路规划不合理对市民出行产生阻碍,车道划分不合理使交通运输效率低下,或者具体微观设计与城市发展主体缺乏配套性等。
2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资源优化的研究
2.1空间资源优化研究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在空间上的资源优化主要包括城市未来发展路径、目标发展类型、人口总量以及增长趋势、城市经济运行现状以及城市主体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等。对资源进行空间上的优化需要充分参考土地资源利用对于交通的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并结合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对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进行长远布局。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这类问题的处理多数是参考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再辅之以我国对于交通系统机理的研究成果,通过集计的方式对于上述的宏观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当地发展趋势的客运方式。近些年来在各城市的实践当中逐渐探索出了另一种方式,主要通过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性进行研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再结合本地的交通运输特色,探讨在空间上对资源进行优化的模式。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能够在宏观上实现城市道路设置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在实践当中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2.2空间资源平衡研究
城市道路交通在宏观上的资源优化配置仅仅是解决交通拥堵现状的一部分措施,要想彻底解决这一困扰城市发展的问题,还需要从资源平衡的角度着手。目前较为普遍的是对城市道路的平衡性系统进行研究,在上世纪末就有科学家提出借助数学模型对空间资源的平衡性进行研究,这一方法在本世纪得到普遍应用并获得了创新,为城市道路设施的平衡性做出了巨大贡献。资源平衡理念的提出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从基础层面为解决此类问题,使得资源的配置更具公平性、均等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2.3运行效率研究
效率是发展的保障,城市道路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其运输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城市发展的优劣。城市交通运输效率的提升需要结合城市中已经设置完毕的空间资源,力求在最大幅度上提升效率。交通状况对于效率的提升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入手,包括改进交通运输方案、合理规划交通网络等。具体操作中可以引入立体式的城市公交,增加载客量,提升运输效率,尤其是在节假日等出行的高峰期,可以有针对性的调节运输方案。另外还可以通过提升公共交通的舒适指数,吸引更多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减少道路上私家车的数量,缓解交通拥堵的同时还可以节约资源。
3结论
当前我们国家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主要采用传统的配置方式,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传统道路交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口激增对于城市交通设施提出的新的要求。面对日益旺盛的需求,相关部门只能做到暂时缓解,要想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城市道路交通空间资源优化的方面着手。当前我国在这一部分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在宏观上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在微观上的设置设计不协调等。因此研究认为需要从空间资源的优化与平衡上入手,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的方式对城市交通进行分析,或者采用计集的方式进行研究,另外也需要结合城市设计中的平衡性理念对城市未来发展做出规划,以此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增加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袁仁武.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空间资源优化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10:57.
[2]邓羽,蔡建明,杨振山,王昊.北京城区交通时间可达性测度及其空间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2,2:169-178.
空间设施 篇5
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满足了人们的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需求,不仅为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们提供休息的空间,而且还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场所。城市公共休憩空间增进了人们的情感交流,改善了人际关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愉悦性,满足了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21世纪的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和户外休闲活动越来越注重。其中,室外公共座椅则是城市公共休憩空间中最重要的公共设施,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户外休闲功能,而且其本身就可作为一处景观小品,兼具美观与实用双重价值。因而集休息、交流、观赏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座椅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公共设施;公共座椅;休息文化广场;城市家具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1-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公共设施日趋完善,室外公共休憩空间作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一种休息设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已经不仅仅是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设施,而且还具有艺术观赏功能,包含着娱乐休闲文化、美化环境和促进人类交流的潜质。就此背景笔者对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的国内外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分析。
国外的广场发展的时间较长,无论是从最早的起源来说还是人们对其使用上,所以国外广场在公共设施的位置设置、城市文化的运用、设计实施等诸多环节上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特别是他们将广场公共设施的设计紧密的与广场文化以及城市文化相联系,使其与周围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引起城市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引起城市人居环境恶化,城市居民对改善人文生活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极其迫切,建设城市广场被认为是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国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建设是90年代逐步开始并取得显著成就,各大、中城市纷纷建设自己城市的广场,同时休息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与实施也与广场的建设同步发展,吸取了国外大量经验并应用了很多的设计实例。
但是近几年广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共设施的设计却渐渐跟不上发展的脚步,设计自身的不合理及设计实施的不合理正在极大地制约着广场公共设施的发展。其特别表现以下三点:
首先,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我国在文化休闲广场公共设施的设计上盲目的学习国外所谓的“先进经验”,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挖掘的不够,设施的设计缺乏文化理念,使得设计远看似有,近看却无。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依赖于地方传统文化,而广场的公共设施更是这种文化的具体体现,特别是文化休闲广场的公共设施让人们在徜徉广场当中时感受那份文化的气息。只有将自己国家、城市的文化与设计紧密结合,才能有好的设计。
其次,对于设施位置设置的不合理,使得设施的使用率较低,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全部作用,或成为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发泄工具,更甚成为一些流浪汉的水床。
最后,管理维护的制度上存在问题,一些广场设施投入使用后并没有专人进行维护,使得很多设施的使用年限被人为地减少,让国家与政府重复性地投资,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冲到城市中,城市虽说在不断扩张,却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城市中“无序化”的问题日趋显露,公共设施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深化,城市公共设施的品种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多。城市公共设施在欧洲被他们称为“街道的工具”“园地装置”“城市的配件”;日本人则称其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看到这些称呼,我们可以看出国外对这些设施的重视。在我国,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作为公共设施“主力”的户外公共休憩空间的数量和样式也会相应地大量增加。通过对我国城市户外公共休憩空间设计的研究,发现有的户外公共休憩空间在设计上存在着很多弊端,人们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多误区,以至于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户外公共休憩空间是城市中使用分布广而又与人群接触频繁的公共设施,它因其独特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户外公共休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在实现它自身功能的基础上也能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和风采,体现着市民的生活质量。户外公共休憩空间的特点在于“公共性”和“交互性”两个特征。户外公共休憩空间不仅在城市公共空间给人们提供休息,还满足了人们的交流,交流除了可以解决城市快节奏,还可以缓解人情冷漠的问题,比如广泛的交流能增加人们的感情、增进彼此的了解。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情冷漠在城市中越来越明显,人们缺少交流、缺少理解。户外公共休憩空间可以起到使高速运转的人群静止下来的作用,其中公共设施在公共休憩空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atBuffalo,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2000.[2][美]尼尔·科克伍德著,杨晓龙译.景观建筑细部的艺术:基础、实践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空间设施 篇6
1 国内外城市社区健身设施空间布局的现状比较
1 . 1 国内城市社区健身设施空间布局的现状
伴随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及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体育设施,大型的体育赛事也随着不断出现,进而促进了城市的体育设施建设。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体育设施得到了完善,但是在中小型城市中,尚还缺少相应的体育设施。
从宏观角度讲,国内的城市社区健身设施空间布局有了一定的规划布局。从微观角度来看,城市社区健身设施,只是分布在一些居民居住小区的简单健身路径和一些公益性的公园。只有在极少部分的高端成熟居民社区才会有一些例如:体育馆、游泳馆、健身俱乐部等配套设施。由此可知,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缺少便于大众健身、娱乐的体育设施,且许多居民小区中的体育设施也相对比较欠缺,具有体育设施的小区其规模结构也缺少相应的合理性,这对人们进行体育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使国内城市、社区中的健身设施空间布局实现合理化、规范化,必须将体育设施的建设重点放在大多数居民所需的地方,如小区内、一些小型的体育活动场所或健身中心中。
1 . 2 国外城市社区健身设施空间的布局现状分析
在美国城市社区健身的设施建设体系中,占据最主要地位的是社区公园中健身设施的建设。美国的国家公园服务机构与森林服务机构在1956到1966年,对其社区公园的健身设施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具体规定如表1所示。
日本在1989年同样也建立新的城市社区健身设施建设的具体标准。(1)社区体育健身中心体育设施建设必须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层社区、市区町村、都道府县。且还对各个层次的城市社区健身中心提出不一样的规定、要求。(2)其新标准中强调应建设可以进行多种体育活动的球场、运动场,进而才有利于各种体育项目的有效开展。(3)新标准还对城市社区健身中心的附属设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比如规定基层社区健身中心必须建设相应的更衣室、护球网、会议室、健身房等开展体育项目所需的设施。另外,还要要求社区体育中心、市区町村级体育中心应建立观众席、保健咨询室、资料室、研修室等所需的附属设施。(4)该标准中还强调社区健身中心建设应结合文化活动来进行。
2 国内外城市社区健身设施空间布局的比较分析
2 . 1 国内外城市社区健身设施功能运用的比较
通过上述现状的调查,国内的城市社区健身设施由早期的露天篮、排球场和简易运动场,逐渐有了如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社区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这些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健身需求。但在功能运用上相对比较单一和独立,相关配套设施缺乏,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不高,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的区域没有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因此,对城市社区居民健身方式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在国外,健身设施的功能复合化是国外当前的一个主要趋向,其与体育设施的建设方法相关。对体育活动设施的内容、规模及选址进行综合考虑后,在建设体育设施时不但要让其服务于各种比赛,而且还要兼顾到社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年轻人的参与,进而以此来活跃社区体育、生活氛围,使社区健身所需的设施需求得到满足。
2 . 2 国内外城市社区健身设施设计模式的比较
国内的城市社区健身设施设计分三个环节,包括设计、投资、使用。但长期以来,这三个方面没有协调统一起来,脱节想象非常严重。投资部门往往只重视建筑、建造过程中的资金投资,却没有充分调查市场需求,且没有了解建成之后的具体使用情况,致使投资的目标缺少明确性。另外,设计者对投资者的要求言听计从,通常都是将满足投资人员的要求当作设计的目标,却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因此,新建的居住区中虽然配置了相应的健身房、运动场,但是其根本就没有根据具体的规划、使用需求来进行设计、建设。
国外城市社区健身设施的设计阶段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策划和设计,且策划工作通常是由工程师、建筑师、体育学家等相关人员共同协商完成。首先由策划小组了解、分析工程概况之后,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策划方案,并和建筑师共同商讨,找出工程中存在的限制,分析出工程可能达到的预期效果程度。再由建筑师与工程施工的专业人员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最终的策划方案,交由专业的设计人员进行设计,进而才可以使设计成果合理性得到保证。
2 . 3 国内外城市社区健身设施相关法律法规的比较
现阶段,国内已有保证体育设施建设达标的法规,如国家体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机构1986年11月29日所颁布的相关条例规定中,其明确规定根据各个城市人口密集的程度,首次对城市的所有训练房、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等体育设施的用地定额、占地面积、规划标准、人均面积、观众规模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缺少有效的监督及保护措施,进而导致体育设施的建设达不到相关达标。
在国外,如美国、英国、日本等,也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此配套的还制定出了一些相应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这就有效的监测和管理城市社区健身设施整体布局的规划、设计、建造等,以及投入使用后的有效可行性。
3 结论
空间设施 篇7
当今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城市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和有限的空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慢慢演变成为调节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土地开发布局、补充城市空间供给不足、使城市空间资源向序化配置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它是解决并且缓解快速的城市发展与短缺的城市空间资源之间的矛盾的一种重要途径,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之目标。基于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可逆性,并且开发成本与技术难度高于地上、地下空间资源的有限性、系统复杂性、设施的隐蔽性等特点,基于城市地下空间设施普查的数据分析,并建立城市地下空间设施信息数据库,可以有效地为当前的地下空间的规划、建设、信息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信息,并且对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科学管理城市空间资源有着深远的意义。
1 地下空间设施数据特征研究
1.1 已有管线数据结构形式
现有的城市地下空间普查工作得到的管线数据中,拓扑关系简单得多,分别通过点、线表达地下管线的连接关系,一般在线表内通过起始点点号与点表内的点编号相对应即可建立管线连接关系,地下空间中管线只有平行、相交关系存在,而地下管线井室均作为点考虑,只需要单独一个管点数据表便能记录所有井室信息,管道(管线)通过起始点把它们连接起来,通过管线信息表表示管线属性。不需要单独记录其拓扑关系,通过后期软件计算能快速反应其空间关系,表1为常规的管线数据库表单设计。
1.2 地下空间复杂拓扑关系分析
跟以往的地下管线数据相比,地下空间设施数据更为复杂,一般在构建地理信息数据库时为了节省存储空间,提高数据访问效率,都将数据库设计的比较简单,但是地下空间设施连接关系复杂,基本上所涉及到的空间数据拓扑关系都在地下空间数据中复杂的体现出来,如地下空间实体中涉及的点、线、面间的六种组合:连续、相邻、闭合、包含等关系。如图1为一般的地下空间关系结构举例。
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拓扑关系的研究方式和分类方法,通过总结并概括出地下空间中各类设施要素所遵循的复杂拓扑关系。首先将现状地下空间要素的拓扑关系进行划分,一共为5大类17个小类[1],其中5大类主要包括:点状要素(如出入口)与线状要素(如连接通道)的类间的拓扑关系、线状要素类内的拓扑关系、面状要素类内的拓扑关系、面状要素与线状要素类间的拓扑关系、面状要素与面状要素类间的拓扑关系,这5大类关系形成了地下空间设施拓扑关系的基本框架,由这5大类拓扑关系逐级衍生成17个小类,其中主要包括地下空间设施要素各所属要素之间无缝隙、各层面间无压盖等类型的拓扑关系。7种要素类内拓扑关系是指同一要素类型内即地下空间设施数据的包括其所属地上建筑区域内不压盖、相连无缝隙等,10种要素类间的拓扑关系包括不同类别地下空间设施所属对象的严格区分等。
空间信息的要素类内拓扑关系可在主流的GIS平台软件中采取有效方法验证(如ARCGIS、MAPINFO等),并且都能达到理想的验证结果。而要素类间拓扑关系则不可以实现。间拓扑关系数据在GIS中被认为是冗余的,也就是说数据不是必须的。对于简单的空间信息表达在后期通过对几何数据的计算可以拓扑关系换算出来并且实时构造拓扑关系非常便利,可是对于空间关系比较复杂的各种空间信息而言现时构建其拓扑关系并加以表达则需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例如,对空间关系进行叠加分析、连通性分析、缓冲区分析等计算过程都是非常耗时的,如果在前期设计时就有明确的拓扑关系数据作为依据,后期计算的复杂度和计算成本将降低不少,这种“冗余”的拓扑数据也并不等于无效的数据,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它又有很多作用。
①在进行线状要素的联结关系分析方面,能够大大减少计算消耗的时间成本。
②拓扑属性数据对于计算周围关联信息极为便利,可利用拓扑关系数据帮助进行组合查询从而达到用户要求。
③依据拓扑属性快速建立起各种要素设计的拓扑关系能够发现一些数据存在的错误,并方便进行改正,可将基本的、简单地空间要素组合形成各种复杂的、复合的空间要素,同时为地图的自动配准和转换提供基础[3]。
因此本次对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的研究中专门考虑了其拓扑关系,在每一个类型的数据表单设计中都体现了拓扑关联的特性及其从属结构,其中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工业及仓储设施、地下防灾减灾设施、地下居住设施等几类设施均包含有出入口、地下通道、均有层次结构,但是又有着不同之处,如地下交通设施包含有地下交通场站设施。
2 地下空间设施数据设计
2.1 建立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的原则及流程
建立地下空间数据库遵循了规范性、简洁性、高效性等原则。地下空间设施的命名,数据库字段结构、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都严格按照相应标准规范执行;数据库的设计避免了不必要的冗余数据,且设计简单,使用户容易理解,在存储设计上遵循了节省空间的原则;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是为了后期使用数据提供服务,其访问越简单,效率越高,能大大提高后期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进展速度或系统运行速度。
地下空间设施的数据库建设与其它空间数据库建设流程相似,一般包括资料收集、数据转换及其他处理、数据检查于处理(包括拓扑关系检查与处理、立向空间关系检查与处理、属性完整性检查与处理[4])、建立临时库、数据最终入库。具体的建库流程见图2。
2.2 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设计
城市地下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一般考虑地上地下一体化的建立方式,其中地上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参阅其他研究成果,本文只对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的建立进行研究。地下空间数据库设计及其空间关系如图3、图4。
2.2.1 数据库软件的选择
本次研究的城市地下空间普查成果数据库文件采用Microsoft Access 2007以上版本的.mdb格式,Access的.mdb格式的数据库正适合存储普查过后日常的地下空间设施测量工作中涉及的小范围数据,同时Access所管理的各种对象都以后缀为.mdb的数据库文件的存储方式便于内业数据的处理和日常的管理;Access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将数据库系统中的各种功能对象化,在后期进行开发是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同时方便外业人员进行数据录入,数据库向导可以方便的帮助内业人员进行数据库操作[5];Access还支持ODBC(开发数据库互连,Open Data Base Connectivity),利用Access强大的DDE(动态数据交换)和OLE(对象的联接和嵌入)特性,位图、声音、Excel表格、Word文档等可以同时在数据表中嵌入,还可以建立动态的数据库报表和窗体等。Access还支持在网络上应用程序,将动态的数据库与网络相连接。利用数据库访问对象生成HTML文件,轻松构建Internet的应用,.mdb是GIS软件都支持的通用格式,.mdb数据能方便的转换成Geodatabase等数据格式[6]。
2.2.2 数据库设计
考虑到依据数据库层次结构的设计及地下空间拓扑关系的复杂性,针对每一项地下空间设施单独设立表单,并且记录其相应的层次、出入口、通道、几何信息等属性信息。同时设立城市地下空间普查元数据库,元数据库文件应采用Microsoft Access 2007以上版本的.mdb格式,文件名为UGMatadate.mdb。地下空间设施数据库中不同地下空间设施所包含的属性表有内容相似的地方,相应部分根据不同设施的特点又有所不同,每种类型的表单中均设置了相应的主键,使其与对应所属的设施保持对应关系。
2.3 数据库举例应用
数据库建设是在地下空间设施数据普查基础上的一项基本工作,主要是为对象描述提供高效的数据组织。下面以云南省昆明经开区地下管线普查数建立数据库。包括线与点,管线属性信息是由地下管线数据(点、线)组成,其中点信息由外业测量人员获得数据,包括点坐标(X,Y,Z)外业编号、图上点号;线信息由外业普查人员获得数据包括起点、终点(外业编号、图上点号、类别特征、管底埋深、管顶埋深、附属物、备注)、管线编号、材料、管径、电缆根数、埋设日期、权属单位、管线备注等。将各种管线数据录入,处理得到如图5、6所示。
3 结论
本文对城市地下空间设施的数据分析、表达及其数据库建设的研究,通过大量理论知识的积累,汲取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研究成果及其经验,着眼于实际需求,详细设计了地下空间数据库结构,理清了各项设施的关系及其附属物的连接关系。为将来的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次研究针对实际问题确定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由于其在城市空间多元化发展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前景比较大,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7]。为设计和建设更具科学性的地下空间信息数据库,为地下空间信息建模或其它应用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杭建,麻土华,刘伟宏,等.地籍空间数据库拓扑关系分析及基于规则的验证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6,26(10):2522-2524.
[2]朱建立.地质雷达测试技术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09(05):61-64.
[3]玛依拉.基于规则的空间拓扑关系检查[D].长安大学,2009.
[4]王亚娟.基于拓扑模型的无边际区域研究与应用[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
[5]张晋,于宏晓,宋聚渭.Access在烟草科技项目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3(11).
[6]吉晓香,张国华.基于B/S模式的博客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1):2561-2562.
空间设施 篇8
关键词: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决策支持,地理设计
1 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概述
规划一般是指对未来进行整体性、长期性、基础性问题的思考[1]。规划过程本身并不是决策,而是一种支持决策的过程[2],涉及的问题通常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规划过程往往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越来越成为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早在1969年,著名规划设计专家Ian McHarg就提出“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的思想,即规划本身需要综合考虑与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协调[3]。这种尊重自然的规划设计理念逐步得到重视,如在景观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土壤、水文、气候、植被和栖息地等因素;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河道水系、土地利用、城镇交通、乡土文化等因素[4];在区域规划中,需要考虑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5];在水利规划中,同样需要综合涉水相关数据用于水利规划与设计[6]。规划对空间数据的需求正在大大增加,要求也不断提高。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patial Data Infrastruture,SDI)能保证地理空间数据的一致性、兼容性或可转换性,实现一次生产、多次使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分广义和狭义2种概念,广义的SDI是指地理空间数据获取、处理、存储、分发、利用等过程所必需的各种技术,政策,标准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狭义的SDI则是指满足一定质量要求的空间和专题数据的数据库和信息库[7]。
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作为水利规划的一种,担负着明确河口开发与保护范围,确保入海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责任[8]。作为一类特殊的规划,治导线规划实际上是一种约束性规划,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反规划”[4],即这类规划重点不在于规划要做什么,而在于规划不能做什么。同时,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的制订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及众多自然本底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过程。总的来说,江苏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作为一项空间覆盖范围大、涉及基础数据多、数据处理任务重的工作,规划过程中涉及的数据获取、处理、分析、设计等技术流程存在工作程序繁琐、工作效率不高等弊病,因而迫切需要能够融合各项技术流程的技术方法。地理设计(Geodesign)正是这样一种方法,能够有机融合基础数据与规划设计过程,便于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和优选。地理设计思想源于1969年McHarg提出的“设计结合自然”的规划理念[3],后来Steinitz在McHarg的这种理念基础上,结合新兴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系统地提出一整套GIS支持下的地理设计方法,为各类地理设计问题的解决奠定了方法论基础[9]。
地理设计过程涉及分析和支撑模型运行的大量数据,很多时候规划设计需要建立在庞大的数据获取和实时/准实时的数据处理基础上,因而地理设计过程本身也迫切需要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支撑。在海岸带数据管理方面,海岸带集成管理(Integrated Cosatal Zone Management,ICZM)早在1992年已提出,主要作用是实现海陆交汇地带时空信息一体化管理[8],这可以看作是形成了海岸带SDI的雏形,然而ICZM对数据的管理还只是初步的,当时的技术条件也难以管理海量多源异质空间数据[10,11,12]。SDI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从全球、洲际、国家和省市到区域层面都建立了多层次的SDI[11],海岸带SDI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成功地应用于海洋生物栖息地评价、海岸带侵蚀、突发性水污染等具体研究和实践中[13,14,15]。对于大的研究区来说,随着计算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大,不论是地图数据还是遥感数据的整合共享需求不断增强,传统GIS建设需要昂贵的数据、平台、硬件等投入的模式将逐渐瓦解,类似SDI快速聚合数据服务、直接客户化定制应用将很快实现[16]。
选择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区,在区域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利用地理设计方法,把规划设计过程与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相结合,依次剖析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的表达、过程、评价、变化、影响、决策等6个模型以辅助进行规划设计,综合利用空间数据、地理信息和领域知识,科学合理划定江苏入海河口治导线。
2 研究区概况
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江苏沿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中心区,介于东经119°21′~121°55′,北纬31°33′~35°07′之间,东邻黄海,西与徐州、淮阴、扬州、泰州4市相邻,南起长江北堤,北至苏鲁边界,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研究区东西宽约60~150 km,南北长约450 km,陆域总面积3.25万km2,大陆海岸线长达954 km。江苏沿海地区多为沿海冲击平原,海岸带沿线的90%以上是淤泥质平原海岸,滩涂资源丰富,海岸带地貌独特。图1为研究区的区位图。本次江苏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的规划对象为江苏沿海30个主要河口,其中包括13个重点河口和17个主要河口,具体如表1江苏入海河口列表所示,顺序是按江苏沿海地理位置自北向南依次排列。
3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江苏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需要水利部门与海洋、港口、围垦、自然保护区等部门进行协同。同时,研究所涉及的数据种类众多、来源各异、标准不一,非常容易引起海岸带数据管理的混乱,因而建立比较统一的SDI显得极为必要。SDI的基本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和专题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含研究区数字线划图(DLG)、数字正射影像(DOM)、数字栅格图(DRG)、数字高程模型(DEM)等;专题数据则包括与入海河口治导线相关的地貌、堤防、土地利用、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信息,由于很多数据不全,需要通过遥感影像判读进行专题信息的提取,本研究主要利用研究区1970年以来的7期Landsat MSS/TM遥感影像来获得专题和变化信息。
在参考已有海岸带SDI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设计构建符合江苏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的海岸带空间数据基础设施[17],具体如图2所示。区域SDI实际上主要分为标准规范、架构实现、技术支持等3个层次,其中以架构实现最为核心,覆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建模等整个流程,实现空间数据共享,并能够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知识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和知识挖掘以获得衍生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最后应用于具体的应用研究中。另外,标准规范和技术支持也是区域SDI的重要组成部分。
4 SDI支持的河口治导线规划
4.1 地理设计
地理设计可以将分析建模过程引入设计流程,并利用GIS和区域SDI的强大数据管理功能进行数据的合成与必选。地理设计这种新型的方法论可以融合园林景观、环境设计、地理学、土地规划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全面考虑影响因素。Steinitz建立的地理设计流程图[9],结合新兴的GIS技术,依次考虑规划设计过程中6个方面的问题:描述空间对象、对象动力机制、运行状态、对象变化机理、变化影响、合理评估,并相应地建立地理设计的表达、过程、评价、变化、影响和决策等6个模型,最终在综合考虑空间数据、地理信息和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地理设计。
具体来说,6个模型是地理设计的关键,各个模型的具体含义如下:
1)表达模型。如何描述空间对象的各种状态。
2)过程模型。描述对象的功能和动力机制,对象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和结构关系如何。
3)评价模型。目前空间对象的运行状态如何,需根据各个相关因素建立评价模型。
4)变化模型。空间对象如何变化,对于变化的发展如何进行预测,并同时有目的的进行干预未来发展。
5)影响模型。空间对象变化会带来何种影响,与变化的过程模型密切相关。
6)决策模型。空间对象的改变有多种方向,如何评估不同情境的差异和影响,做出合理的决策,解决规划最根本的问题。决策模型与评价模型密切相关,都涉及各类因素的综合评估。
4.2 空间数据支撑
在地理设计方法论的指导下,对江苏沿海30个入海河口进行河口治导线划定。为说明研究思想,选取重点河口——埒子口进行研究。埒子口位于连云港市,位于江苏北部沿海,河口地区基本冲淤平衡。埒子口作为沂北地区防洪排涝的主要入海河口,具体如图3所示,埒子口上游集中了烧香支河、古泊善后河、五图河、车轴河和牛墩界圩河等5条河道,该河口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及复杂性。
空间数据支撑是地理设计的重要前提,在地理设计工作正式开始之前,需要明确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的起始点、控制范围、限制条件,同时还需要根据基础数据获得研究所必备的衍生数据。在研究中,空间数据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明确治导线的上游起始点。根据规划要求,挡潮闸是治导线的起始点,埒子口河口挡潮闸包括车轴河上的车轴河闸和图河上的五图河闸、图西闸,故埒子口治导线划定的起点有2个。
2)明确入海河道的两侧的初始治导线控制范围。按照有关水利规程要求,一般河道两侧1 km缓冲区设置初始治导线控制范围。同时,还需要考虑对接上位规划以及与同级规划相协调,并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特别是要尊重河口既有围垦事实。
3)考虑河口治导线的限制条件。如江苏沿海分布有大面积的法定的自然保护区,治导线划定应注意避让自然保护区。
4)获取河口流域有关特征点线等衍生数据。由超位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历史遥感图像确定各类河口流域特征线,包含纳潮汇水区历史外边线、平均高潮线等。
4.3 基于地理设计的河口治导线划定
河口治导线的划定,除满足水利部门维持闸下港道稳定、保持港道排水能力、加强水利管理的需求以外,还需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接上位规划,并与相关部门规划进行协调。河口治导线规划地理设计框架图在地理设计框架下,分别用6个模型来描述整个治导线划定过程,具体如图4所示,左侧是通用地理设计的流程图,右侧是针对江苏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进行的具体地理设计的流程图。
对于江苏入海河口治导线研究来说,表达、过程、评价、变化、影响和决策等6个模型包含更为详细和更有针对性的工作:
1)表达模型。通过对江苏沿海进行调查等基础工作,建立数据库描述对象,包含基础地理信息和海岸带数据。
2)过程模型。对已有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分别需要考虑居民地的分布、入海河道等因素影响。
3)评价模型。对河闸淤积、行洪泄洪等过程进行功能分析,评价过程对入海河道的影响。
4)变化模型。海岸线的变化及河道的摆动、变化的滩涂围垦,新修的水利工程等都作为剥离出的信息进行决策的支撑,对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的不同的治导线规划方案叠加到底图上。
5)影响模型。不同的划定方案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河口周边的自然保护区及沿河道的围堤(道路),同时对其他方面领域规划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上下规划进行合适对接。
6)决策模型。由于各个河口的物理条件不同,所以需要因地制宜,对每个方案进行比较,滚动调整选出最优方案。
其中前3个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分析和表达,后3个模型逐渐由人为介入并改变设计,这种加入设计和建模规则的方法能使得地理设计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正如对于治导线划定,需要综合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通常上述6个层次的框架流程都必须至少反复迭代3次:1)自上而下(顺序)明确项目的背景和范围,即明确问题所在;2)自下而上(逆序)明确提出项目的方法论,即如何解决问题;3)自上而下(顺序)进行整个项目直至给出结论为止,即回答问题[14],这样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才能综合考虑规划相关问题,才能较为合理的划定河口治导线。
图5为江苏北部入海河口埒子口的河口治导线主要的数据图层及最终的规划成果图。
5 结语
以江苏海岸带为研究区,结合区域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和地理设计方法论开展江苏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研究,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地理设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辅助设计与规划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依次建立江苏入海河口治导线规划过程的表达、过程、评价、变化、影响和决策模型,把较为抽象的规划设计的流程转化为易于计算机分析与建模的过程。
空间设施 篇9
1 研究区域
攀枝花市是典型的山地城市, 城市发展以工业布局为主线, 城市道路设施规划受地形地貌及工业现状制约, 导致道路设施布局不均衡, 郊区道路设施利用率低, 形成闲置和浪费, 而城市中心区道路设施供给紧张, 形成道路拥挤和堵塞。目前, 攀枝花市正处于产业转型期, 根据新的发展规划需要重新规划道路设施布局。本文以攀枝花市道路体系结构和5个区县共计44个乡镇人口数据为研究对象, 以攀枝花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城市道路现状数据为基础, 首先建立对应的权重矩阵, 进行可视化空间分布分析, 获取道路设施和人口分布的基本区域分布情况;接着进行道路设施和人口分布的单变量全局关联性分析;最后开展道路设施和人口分布的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3—5], 从而揭示道路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特征, 指导城市规划布局。
2 方法与过程
2.1 研究方法
空间自相关[6—8]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是指一些变量在同一个分布区内的观测数据之间潜在的相互依赖性。空间自相关分析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是检验具有空间位置的某要素的观测值是否显著地与其相邻空间点上的观测值相关联[9], 分为空间正相关和空间负相关。其中空间正相关性是指空间上分布临近的事物其属性也具有相似的趋势和取值, 空间负相关性指空间上分布临近的事物其属性具有相反的趋势和取值。空间自相关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GSA) 和局部空间自相关 (loc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ISA) 两种类型[10]。
2.1.1 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一般侧重于研究区域空间对象某一属性取值的空间分布状态, 通常使用Moran’s I作为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指标, 该系数是用来衡量相邻的空间分布对象及其属性取值之间关系的参考系数。取值范围在-1~1之间, 正值表示该空间事物的属性分布具有正相关性, 负值表示该空间事物的属性分布具有负相关性, 0表示该空间事物的属性分布不存在相关性[11,12]。计算公式如下:
式 (1) 中
式中wij是空间单元i、j之间的空间权重矩阵, n为空间单元总数, xi为空间单元i的属性值, xj为空间单元j属性值, s2为空间单元属性的方差, x-为空间单元属性的平均值。I为Moran指数, 取值范围从-1到1, 当I=0时, 代表空间无关;当I取正值时为正相关;当I取负值时为负相关。
空间权重矩阵W表达了不同空间对象之间的空间布局, 如拓扑、邻接关系等。权重矩阵的选择正确与否关系到模型的最终估计结果。通常定义一个二元对称空间权重矩阵W来表达几个位置的空间区域的邻近关系[13], 其形式如下
W表示区域i、j的邻近关系, 根据邻接标准或距离标准度量。邻接矩阵有各种不同形式, 基本上分为以距离为基础和以多边形为基础两种类型。以区域为基础的邻接矩阵有rook和queen两种, rook以上下左右定义邻接关系, queen在rook的基础上再加上对角线。以距离为基础的邻接矩阵是将一定距离以内定义为邻接。先指定X、Y坐标变量, 计算机自动计算所有两区块最短距离的平均作为基数, 以此基数的倍数定义为邻接距离[12]。现采用以区域为基础的rook矩阵。
2.1.2 局部空间自相关
局部空间自相关是研究范围内各空间位置与各自周围邻近位置的同一属性相关性。其发展是由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向局域或单个空间研究对象分解而来, 目的在于分析某一空间对象取值的邻近空间聚类关系、空间不稳定性及空间结构框架。特别是当全局相关性分析不能检测区域内部的空间分布模式时, 空间局域相关性分析能够有效检测由于空间相关性引起的空间差异、判断空间对象属性、取值的空间热点区域和高发区域等, 从而弥补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的不足。其公式为
式 (4) 中各参数含义同式 (1) 。为了检验I值的显著性, 通常需要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做显著性检验[14,15]。
2.2 过程分析
采用ARCGIS10.0进行空间分布分析, 运用Geoda095i计算空间自相关指标系数, 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做显著性检验。
2.2.1 道路设施空间布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1) 道路设施空间分布。
以攀枝花市5个区县44个乡镇为研究单位, 通过计算道路体系网络密度研究道路设施的空间分布。道路体系网络密度计算方式如下。
设乡镇i的道路网络密度为ρi, 乡镇内高速路hi、省道pi、县道ci以及乡道ti, 区域内交通道路总长为L, 乡镇面积为Sq, 则:L=hi+pi+ci+ti, ρi=L/Sq。
根据道路网络密度计算公式测算出各乡镇交通网络密度, 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分析攀枝花市各乡镇道路网络密度空间分布如图1。
分析结果表明, 攀枝花市各乡镇道路网络密度显示出显著的空间差异, 其道路网络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东区及东区周边。另外, 地处攀枝花市边界与其他市交界通往成都、西昌方向的湾丘乡、通往云南省的仁和区平地镇均具有较高的交通网络密度。总的来说, 交通网络分布不均衡, 中心城区交通网络密度高于其他区县。为了进一步分析各乡镇的空间分布情况, 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对攀枝花市道路网络密度进行分析。
(2) 道路设施空间自相关分析。
全局空间自相关的功能在于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的整体分布, 判断此现象或属性值在空间上是否有聚集特性存在。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对攀枝花市各乡镇的交通网络密度, 判断该市道路网络是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道路网络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图2) , Moran’s I=0.385 6, 表明攀枝花市道路网络密度呈空间正相关。
为了验证Moran’s I值是否显著, 在Geoda095i软件中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来检验, 计算结果得出p=0.003, 即在99.7%置信度下的空间自相关显著。其结果表明攀枝花市道路网络密度呈非常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 即道路空间分布存在高密度区域与高密度区域相互邻接, 低密度区域与低密度区域相互邻接的趋势, 空间分布上集聚现象显著。
2.2.2 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
(1) 人口密度空间分布。
根据攀枝花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运用ARC-GIS软件生成人口密度空间分布 (图4) 。
从人口密度分布图可以看出, 攀枝花市人口密度以东区为中心向东北方向辐射, 正北方向人口密度较小。结合各区县地理区位情况分析, 该市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区、西区, 仁和区靠近东区片区以及米易县至成都、西昌方向片区人口密度也较集中, 盐边县人口密度相对较小。整体而言, 攀枝花市人口分布不均衡, 存在空间聚集和空间分异现象。
(2) 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分析。
为了研究人口分布的空间聚集特征, 本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攀枝花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情况, 分析空间布局特征。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见图3。分析结果表明, Moran’s I=0.122 5, 攀枝花市各乡镇的人口分布存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聚集性。同样, 在Geoda095i软件中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检验, p=0.013, 即在98.7%置信度下的空间自相关显著。
2.2.3 道路设施与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经分析, 攀枝花市道路设施布局和人口分布均存在空间自相关, 为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 分别采用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道路设施布局与人口从整体到局部的关联性。
(1) 双变量全局空间自相关。
以人口密度为第一变量, 道路设施密度为第二变量, 利用上述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道路设施与人口密度的空间关联性。根据分析结果, Moran’s I=0.236 7, 表明攀枝花市人口分布与道路设施空间部分存在空间关联性, 且为正相关。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来检验, p=0.008 0, 即在99.2%置信度下的空间自相关显著。
(2) 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
局域空间自相关通过比较观测值和相邻值与全局的关系, 能更准确的把握局部空间要素的集聚与分异特征, 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中集聚区的具体地理分布。以人口密度和道路设施密度为变量, 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聚类分析法分析两者间的局部聚类情况。分析结果见图6。
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聚集类别, 其中红色指高-高聚集表示该地块与周边地块密度值均较高, 蓝色指低-低聚集表示该地块与周边地块密度值均较低, 白色地块表示无明显相关特征。通过局部空间相关分析可以看出, 攀枝花人口分布与道路布局存在两处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结合攀枝花地图, 高-高聚集区分别由银江镇、前进镇和金江镇构成, 说明这几个镇的人口密度和道路设施密度均较高。而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攀枝花市北偏西方向, 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交界处, 表明该区域人口密度和道路设施密度均较低。这也充分说明了攀枝花市人口与道路设施空间分布不均衡,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 道路设施完善, 偏远地区人口分散, 道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也揭示了人口分布受道路布局影响程度大, 人口分布与道路设施空间布局的正相关关联性。
3 讨论与结论
以攀枝花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城市道路设施现状为支撑, 对其进行了空间统计分析。通过空间分布分析和单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 得出攀枝花市人口分布和道路设施布局均存在空间聚集现象, 且Moran’s I值均为正, 表明存在空间正相关关联性。通过对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做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 得出两者间亦存在正的空间关联性, 同时存在“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高-高”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城中心及周边, 而“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偏远地区及边界区, 这也充分说明了攀枝花市人口和道路空间分布不均衡, 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及道路设施均优于边界区。基于研究结果, 建议攀枝花拓展中心城区辐射范围, 均衡化道路设施布局, 从而合理分化人口分布。同时, 通过本文分析, 进一步证实了攀枝花市人口分布与道路设施布局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为下一步城市道路设施的规划布局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向。
摘要:以攀枝花市各乡镇人口数据和道路路网结构为基础, 运用空间分析技术综合研究人口分布和道路空间布局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空间关联性。研究表明: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均具有空间关联性, 且均为正相关, 说明该市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并非完全随机性, 而是遵循空间相似值之间的空间聚集。为进一步探讨人口分布与道路布局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 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对两者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人口分布与道路布局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联性。同时, 局部空间自相关聚类图显示存在人口分布和道路布局“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片区, 说明人口聚集程度受道路密度影响较大, 进一步证实了两者间相互影响的关联关系。研究结论为攀枝花市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
空间设施 篇10
(一) 路口人车冲突的改善
号志时相的设计, 一般多采取同向右转车与行人同时开放方式。虽然相关法令规定相应车辆均应暂停, “礼让行人”先通行, 然而部分右转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礼让行人”, 以致交通伤亡事件时有发生。为落实“人本交通”并兼顾整体交通顺畅, 台北市于人车交织冲突严重的路口, 设计更细腻的交通管制规范, 规划行人绿灯早开、行人绿灯早关与行人专用时相等号志时制, 以交通管制手段减少行人及转向车辆间的交织及冲突。
1. 绿灯早开
为减少右转车辆与行人冲突, 部分路口设有早开时相, 于行车绿灯前, 先亮启行人绿灯, 让行人优先起步通过路口, 一定时间后再亮启行车绿灯。目前, 设置绿灯早开的路口数有84处。
2. 行人绿灯早关
因时相秒数过长易形成行人漫步, 以及转弯车因礼让时间过长争先抢道, 不利于行人安全与行车顺畅的缺失, 台北市于2004年起陆续针对主要干道在满足行人安全通行需求下, 采取行人绿灯早关措施, 以达到“车让路, 人快步”的目的。截至2014年6月底, 共计有323处路口采取这一措施。
3. 行人专用时相
台北市在学校及商圈等人车交织量大的路口, 整体考虑路口服务水平、路口几何条件、转向车流量及行人通行量等因素, 实施行人专用时相, 提高行人穿越路口的安全 (图6) 。截至2014年6月底, 已于172处路口实施行人专用时相。
(二) 通学巷
学校周边道路是学生上、下学经常出入的地点。为保护学童通行安全, 在上、下学时段对于邻近巷道实施时段性的车辆禁止进入 (禁止左、右转) 或单向通行管制, 以供学童上、下学时段的安全通行。此类巷道称为通学巷。设置通学巷的目的, 系透过时段性车行管制以净空巷道, 让巷道时段性内成为真正属于行人与学童的安全走道。
管制方式除在路口设置管制标志外 (图7) , 另由学校在通学巷管制点设置型式统一管制设施, 如活动式拒马及加注管制说明标示 (图8) , 并安排导护人员管制车辆进出。截至2014年6月底, 全市共有105所学校周边实施通学巷措施。
(三) 降低地区行车最高限速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 行人在车祸中致命的几率与行车速度有关。其中, 时速30公里是一个门坎值, 时速超过30公里产生致命的几率倍增 (图9) 。
欧盟于2011年9月27日提出, 欧盟所有国家住宅区及未设置自行车专用道的路段实施限速为30公里/小时的政策, 并且评估此项措施将使欧盟国家每年交通死亡事故减半。根据荷兰 (SWOV) 研究报告指出, 道路行车时速的限制由每小时50公里改为30公里后, 减少约25%的事故。
在台湾研究用路者对标示限速“30”与“慢”的效果显示, 前者有明确量化标准比后者更具有提醒效果, 所以, 为保护行人安全与落实“人本交通”, 台北市先从学校周边的小区开始降低行车限速为30公里/小时。同时, 借以倡导及教育车辆进入小区巷道时, 均能减速、留意行人或自行车, 以及注意小区安宁。自2010年起开始试行, 截至2014年6月底, 台北市214所学校周边完成降低车行限速为30公里/小时的管制 (图10) 。
五、“人本交通”的倡导与执法
(一) 倡导“礼让行人”
台北市2009年为迎接从世界各国来到台北参加听障奥运会的选手及贵宾, 当时推动台北汽车和机车“礼让行人”运动, 深获市民的认同和回响。为进一步落实“人本交通”, 将2010年定为“礼让行人年”, 通过行人通行环境的改善、交通设施的强化、教育倡导及执法等共同来促成。
交通局结合民间公益团体与企业资源, 借由荧光及反光设施和设备, 将台北市政府所在地的101信义计划商圈打造为“礼让行人”的示范专区。同时为倡导“礼让行人”, 不仅透过既有宣传通路如广播、短片、跑马灯、CMS信息广告牌、公交车候车亭、公有停车场的海报机、公有建筑物外墙巨幅海报等方式来多管齐下, 发出“礼让行人”的信息, 而且, 还特别创作了交通安全大使“小绿人”和“小红人”人偶, 来参与各式的倡导活动, 增加媒体报道, 加深民众的印象。同时, 结合网络上当红的部落客, 绘制“礼让行人”的网络倡导漫画。
在教育方面, 动员学校的交通安全教育课程, 让交通安全教育能够从小、从校扎根。另外, 成立了“交通安全守护团”, 培育交通安全种子教官, 深入民间企业, 让职业驾驶人或一般劳工, 都能够获得正确的“礼让行人”的交通安全观念。
(二) 违规取缔
在执法方面, 警察局针对一般车辆驾驶人与行人加强执法与劝导。交通局则是透过运输业评鉴制度, 加强运输业经营者的自主管理及稽查职业驾驶人不“礼让行人”的违规行为。将“车辆不礼让行人”及“行人违规”列为重点取缔项目, 并配合相关的倡导作为、严正的执法取缔, 以导正驾驶人正确的路权观念, 以期营造“车让路, 人快步”互相尊重礼让的行车文化。经2010年的大力推动, 2011年行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近25%。
六、结语
面对高龄化社会的来临, 针对年长者的交通安全是城市交通未来的大挑战。台北在推动“人本交通”的过程中, 对相关规划观念、交通管制设施的设置、管制方式和作法等逐步进行了创新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