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分析证券投资(精选12篇)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1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 对外投资业务持续地被相关职能部门或监管部门围绕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执行而发布的相关后续规定所“高度关注”, 譬如《企业会计准则——投资》 (以下简称“旧准则”) 所规范的核算内容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如何衔接、发生股权投资行为后究竟该应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以下简称“2号准则”) 还是应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以下简称“20号准则”) 来确定初始投资成本、从被投资单位少数股东处购买股权以及转让子公司部分股权但仍未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究竟该如何处理。本文将上述相关问题并称为对外投资业务若干热点问题并试图加以具体剖析, 以期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旧准则”规范核算内容的有序衔接
“旧准则”所规范的核算内容可以从两个维度分拆为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债权投资与股权投资。可见“旧准则”所规范的核算内容相对比较宽泛。笔者认为“旧准则”所规范的核算内容可以按照下述原则来加以衔接。
第一, “旧准则”所规范的债权性投资全部纳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 (以下简称“22号准则”) 。按照“22号准则”的相关规定, 企业发生的债权性投资只能在“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做出选择。需要注意的是, 发生某项债权性投资行为时, 如果企业面向未来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撑企业能够将该项投资持有至到期日的情况下, 企业切不可将其分类到“持有至到期投资”。
第二, 对于股权性质的投资应结合投资行为发生后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应用哪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发生某项投资行为后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在“重大影响以上”的, 则应按照“2号准则”来加以确认和计量。企业发生某项投资行为后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在“重大影响以下”的, 还应结合所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份是否存在活跃市场来确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其中:所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份存在活跃市场的, 则应按照“22号准则”来加以确认和计量, 并在“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之间做出选择;所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则应按照“2号准则”来加以确认和计量, 且按照“成本法”来加以核算。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2号准则”在“初始计量”部分是按照投资行为发生后是否形成企业合并而分别加以规范, 其中第三条规范的是形成企业合并的两种具体情形的初始计量原则, 第四条所规范的是未形成企业合并的五种具体情形的初始计量原则。由此可见, “2号准则”的所规范的初始计量原则与“20号准则”所规范的确认、计量原则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本文拟在下文对交叉部分采用哪项准则加以具体透析。
二、发生“重大影响以上”投资行为时的初始计量
在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相关后续规定中多次对向子公司少数股东进一步购买股权的会计处理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这些处理原则既涉及到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确定方法, 也涉及到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原则。深入剖析这些原则性规定, 笔者将“20号准则”适用范围概括如下:第一, 企业合并准则是与某一次具体的投资行为相伴而生的, 之前投资方尚未取得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 伴随此次投资行为的发生本公司才取得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第二, 企业合并是一项瞬间即完成的行为;第三, 对某一个被投资单位而言, 企业合并准则只能运用一次;第四, 企业已经取得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后, 进一步向少数股东购买股权时, 只能按照“2号准则”来确定新增的投资成本。
综上所述, 当企业发生某项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投资行为时, 首先需要判断此前本公司是否已经取得了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 并以此来确定此项新增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则不能应用“20号准则”来确定此项新增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只能应用“2号准则”来确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并且伴随此项新增投资的发生本公司才取得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权, 则应按照“20号准则”来确定此项新增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三、实务中应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适用范围与以往相比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务中应用“成本法”和“权益法”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应用“成本法”过程中避免存在“侥幸心理”和“贪婪心理”。“2号准则”将“成本法”的适用范围限定在“控制”和“重大影响以下”两种情形之下。其中, “控制”是针对“子公司”而言的, 控制的基本含义是指谁有权能够单方面左右被投资单位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 谁就控制了被投资单位, 被投资单位就是谁的子公司, 从公司治理层面而言, 控制是针对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而言的。“老准则”下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权益法”, 而“2号准则”规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成本法”, 面对这一政策层面的技术性变化, 实务中尚存在因理解上的偏差而走入误区的现象。笔者将这些现象分别简称为“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 现分别加以剖析:
第一, 对“贪婪心理”的剖析。由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要求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而成本法下子公司宣告分派股利时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于是有人“建言”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之前子公司不分红, 实施后再让子公司分红, 借此改善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当期的业绩状况。笔者将上述观点形象地描述为“贪婪心理”, 因为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子公司宣告分配的利润来自于原来所累计的未分配利润, 追根溯源来自于子公司原来的累计盈亏, 而在原“权益法”下企业已经将子公司的各年度盈亏份额贷记了“投资收益”科目, 如果再将子公司宣告分派的利润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显然虚增了“投资收益”和企业净资产的数额。
针对上述“贪婪心理”相关职能部门或监管部门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所发布的相关后续规定中曾先后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笔者将其分别概括为“备查登记说”和“追溯调整说”。
所谓的“备查登记说”要求企业在首次执行日对子公司“未分配利润”中属于本企业的数额进行备查登记, 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 本企业分得的子公司宣告分派的利润中未超过备查登记数额的部分只能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只有超过备查登记的部分才准许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显然, 按照“备查登记说”原则处理, 企业并不会因人为推迟子公司分红而对本企业的损益状况带来任何有益的影响。
所谓“追溯调整说”要求企业在首次执行日对原来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数额按照成本法进行追溯调整, 视同开始设立子公司时即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企业在首次执行日按此要求进行了追溯调整, 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 子公司宣告分派的股利可以全部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照“成本法”进行追溯调整后, 实质上是将原来因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净资产的累计影响数额加以剔除, 没有虚增本企业的净资产数额。在“追溯调整说”之下, 企业将子公司宣告分派股利的时间推迟到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之后, 并未因此增加本企业的净资产数额。换而言之, 之所以准许贷记“投资收益”, 是因为首次执行日曾借记了期初留存收益。
有必要强调的是, 尽管“追溯调整说”没有虚增企业的净资产数额, 但毕竟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使企业具有强烈的粉饰利润水平的动机。笔者建议, 相关监管部门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加以规范, 譬如将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当年因子公司宣告分派股利而贷记到“投资收益”科目的数额界定为“非经常性损益”, 借此来削弱企业粉饰利润水平的动机。
第二, 对“侥幸心理”的剖析。实务界有下述观点:由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 子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净损益母公司无需同步反映, 从而使本公司的损益状况不会受到经营亏损的子公司的“连累”, 于是就产生一种对亏损子公司的“惜售”心态, 笔者将该现象称为“侥幸心理”。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相关后续规定中明确指出, 虽然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来核算, 但是如果子公司发生了持续大幅度的亏损, 就意味着对该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着减值迹象,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要求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虽然上述规定中的所谓“持续大幅度亏损”在实务中难免会受到职业判断的影响, 但从定性的角度看成本法绝对不会使企业免遭子公司经营亏损的“拖累”, 实务中一定要清醒认识到上述“侥幸心理”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2) 应用“权益法”时, 在计算“投资收益”过程中时刻注意对可分享的子公司账面净损益数额的“五项调整”。应用“权益法”时, 不能简单地将子公司的账面净损益乘以本公司的持股比例后就据此进行本公司的账务处理。综观“2号准则”和相关后续规定, 笔者将其简称为“注意五项调整”, 现分别简述如下:
第一, 关于会计政策的调整。所谓会计政策调整的含义是, 母公司在计算应分享的子公司净损益数额时, 必须确保子公司所执行的会计政策与本公司一致, 如果子公司实际执行的会计政策与本公司不一致, 就需要对子公司的账面净损益按照本公司的会计政策加以调整。
第二, 关于会计期间的调整。笔者认为, 所谓会计期间的调整是国际趋同的结果, 其基本含义是, 企业在计算应分享的子公司净损益数额时, 必须确保母子公司的会计期间一致。我国法定的会计年度采用的是历年制, 就国内区域而言不存在会计期间的调整问题, 只有国外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期间与本公司不一致时才存在调整问题。
第三, 关于公允价值的调整。所谓公允价值的调整是指, 投资企业在计算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的份额时, 应当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对被投资单位的净利润进行调整后计算。实务中要顺畅实现此项要求, 应事先做好备查登记工作, 即应按时如实记录子公司初始设立时各项可辨认资产等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 借此为日后的调整工作提供基础工作和技术支撑。
第四, 关于与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之间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调整。本企业与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之间发生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势必会直接影响本企业或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净损益数额。由于“2号准则”规定对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 在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存在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情况下,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结果则必然影响到本企业的净损益数额。此外, 虽然因“顺流交易”带来的本公司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与采用“权益法”核算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但基于稳健原则, 对因“顺流交易”所带来的本公司未实现内部损益进行相应调整也具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意义。
鉴于上述理论化剖析的结果, 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相关后续规定中做出了如下规定:无论发生的是顺流交易还是逆流交易, 对于未实现的内部交易损益均需要在计算本企业应享有的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净损益数额时按规定的方法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账面净损益加以调整后来确认。
实务中可以按照下述程序来实施此项调整:第一, 首先计算出顺流交易或逆流交易对本企业或合营企业、联营企业所带来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第二, 在第一步骤计算结果的基础上乘以本企业持有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的持股比例, 据此计算出的数额就是需要从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账面净损益中加以调整的数额。
第五, 关于首次执行日原借方差额的视同摊销问题。深入剖析“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断性结论:首次执行日之前因“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而形成的首次执行日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借方余额并未调减首次执行日的留存收益, 但要求从原来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因此从实质上而言首次执行日仍存在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借方余额, 只是从技术层面选择了将其并入了首次自行日的“投资成本”明细科目。
笔者认为将首次执行日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差”明细科目的借方差额纳入“投资成本”明细科目的技术选择是恰当的。理由如下:在首次执行日将“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的处理方法, 从逻辑上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非同一控制”情形下所支付的对价与入账金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的规定相呼应, 此外也与新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不再设置“股权投资差额”明细科目的规定相一致。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 “旧准则”中的借方差额在“同一控制”情形下被调整了资本公积或留存收益, 而在“非同一控制”情形下被直接确认为“投资成本”并最终确认为合并报表中的“商誉”, 因此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后不再确认“股权投资差额”, 进而不会再出现借方差额的摊销事项。
那么, 在首次执行日实质上仍存在的“股权投资差额”借方差额的情况下, 计算“权益法”下的“投资收益”时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 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 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 确认投资损益。”
笔者认为,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要求计算投资收益时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 是贯彻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 在实务中, 应用权益法过程中不再存在“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的账务处理。
四、未丧失控制权下转让子公司部分股权的账务处理
财政部会计司在2009年2月27日发布了《关于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会计处理的复函》, 原文如下:“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同时发行A股及H股的企业, 在境内外财务报告中对该交易事项原则上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
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执行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遏制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来操纵利润, 相关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经研究后引入了所谓“权益性交易”的概念, 并规定发生权益性交易后, 交易主体所流入与流出净资产之间的差额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笔者认为, 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将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实质上是将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行为界定为“权益性交易”, 借此可以有效遏制通过处置子公司股权来操控利润的行为。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 按照“2号准则”所规定的处理原则, 处置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时所得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通过“投资收益”科目纳入损益核算系统。所谓“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将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账务处理规定, 该项规定实质上厘定了“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合并后的“最终归宿”。换而言之, 不管母公司出售子公司部分股权时如何进行具体账务处理, 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均应将“处置价款与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相对应享有子公司净资产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笔者认为, 此举是财政部作为职能部门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运行状况而对上市公司实施的具有博弈色彩的监管对策。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旧准则”相比较, 对企业发生对外投资行为的确认与计量方法从技术层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技术层面的变化, 不但会影响到新旧体系的顺畅衔接, 也影响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际执行效果。如果实务中人们不能有效纠正因惯性思维而产生的认识上的误区, 也势必会对企业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2
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文章基于一种比较的视角,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省份:安徽省和浙江省,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两个省份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所形成的.人力资本结构与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结合两省经济增长的历史事实,探讨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从而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作 者:姚群 王兴盛 Yan Qun Wang Xingsheng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卫生学校,安徽,六安,237000刊 名: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8(4)分类号:F061.2关键词: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GDP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3
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金融产品更加丰富,对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更趋于合理化与精确化,金融资产投资结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将表现得更加显著。
一、问题提出
2006年2月,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发布,由原来的16项具体准则变为38项具体准则。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增加的内容中,关于金融工具的相关具体准则成为本次准则修订的一大亮点,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是新准则关于金融资产的定义及重新分类。新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以公允价值且其变动损益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包括衍生金融资产和传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鉴于衍生金融资产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发展的有限性以及数据获取的不完全性,本文所研究的金融资产仅指传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笔者把这类金融资产统称为金融资产投资,并把各类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关系称为金融资产投资结构。金融资产投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企业的内外条件或环境的变化,都会使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结构发生变动。而金融资产投资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能力、生产规模、生产能力以及企业所面对的风险。
综观国内、外关于资产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金融资产投资结构作为资产结构的一个新的领域,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对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往往都是在研究资产结构的过程中被附带提及。而关于金融资产投资结构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还没有任何文献表明已进行过研究。
二、本文的研究过程
(一)样本与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以及数据的来源
为了满足截面分析的需要,使结果更有说服力,笔者在选择样本时剔除了数据不全的公司与ST、PT公司, 将2005年在深、沪两市上市的所有A股公司共1177家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2.研究假设
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1)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资料是完全真实的。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CSMAR国泰君安上市公司财务资料数据库,笔者认为是真实可靠的,信息质量不会影响对问题研究的结果。
(2)金融资产投资结构与公司业绩之间是线性相关的。
(3)货币资金比率与公司业绩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
(4)应收账款比率与公司业绩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
(5)长期股票投资比率与公司业绩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
(6)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业绩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
(7)金融资产规模与公司业绩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
(8)行业因素对业绩不构成显著影响。
3.研究方法、模型设计与变量设定
本文采用EVIEWS统计软件,通过建立以下多元回归模型,并用最小二乘法检验了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投资结构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由于金融资产投资结构直接决定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所以笔者使用总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代表企业的业绩指标。
ZR=C +β1CA+β2SI+β3AR+β4LS+β5LB+β6AT
+β7AD +β8RA +β9SIZE +ε
其中: ZR=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资产总额
C=常数
β=自变量系数
ε=误差项
CA=货币资产比率=货币资金/总资产
SI=短期投资比率=短期投资/总资产
AR=应收账款比率=应收账款/总资产
LS=长期股票投资比率=长期股票投资/总资产
LB=长期债权投资比率=长期债权投资/总资产
AT=应收账款周转率
AD=资产负债率
RA=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SIZE=金融资产总额对数
(二)研究结果
本文运用EVIEWS统计软件使用逐步回归法对金融资产投资结构与公司业绩的相关关系进行简单的最小二乘法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从以上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上市公司金融资产投资结构中的短期投资率(SI)、长期债权投资率(LB)、应收账款周转率((AT)、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RA)的t-统计量值均低于2,说明它们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表现得非常不显著。
笔者使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出的结果如下:(见表2)
表2
AR=-0.078837+0.060864CA-0.276961AR-0.132101LS
-0.057649AD+0.018814SIZE +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删掉短期投资率(SI)、长期债权投资率(LB)、应收账款周转率((AT)、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RA)后,模型的统计检验效果有了较大的改善。总资产收益率(ZR)对货币资金率(CA)、应收账款率(AR)、长期股票投资率(LS)、资产负债率(AD)、金融资产规模(SIZE)的回归模型最优。
进一步对CA、AR、LS、AD和SIZE五因素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得出的结果如下:(见表3)
表3
CA AR LSADSIZE
CA1.000000 -0.082166-0.103542 -0.1607920.119130
AR-0.082166 1.000000-0.018687 0.1299510.117233
LS-0.103542-0.0186871.000000 -0.0476100.184389
AD-0.160792 0.129951 -0.047610 1.000000 -0.039243
SIZE 0.119130 0.1172330.184389 -0.0392431.000000
由表3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明显低于20%,没有明显的共线性关系,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再使用图示法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如图1所示:各解释变量都在很窄的一个范围内随机变动,因此模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
最后使用Goldfeld-Quandt方法对模型再次进行异方差检验。在Sample菜单里,对样本按SIZE变量进行排序后,用OLS法对前441个样本进行回归得到的残差平方和结果是:1.928414,对后441个样本进行回归得到的残差平方和为1.221862,从而得到F-统计量=1.221862/1.928414=0.63361。查F分布表可知,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时,得临界值F0.05(435,435)=1.11,比较F=0.63361< F0.05(435,435)=1.11,则接受原假设,表明随机误差不存在异方差。
由于该模型采用的是截面数据,因此没有对其进行自相关性的检验。
以上的回归结果显示出:在给定显著性水平α=5%时,回归方程总体上是显著的(F-统计量=60.72289)。在以总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时,货币资金比率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系数为0.060864,t-检验值为2.613038>2,说明该影响是显著的,货币资金比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假设(3)相符;应收账款比率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系数为-0.276961,t-检验值为11.37585>2,说明该影响是显著的,应收账款比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假设(4)相符;长期股权投资比率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系数为-0.132101,t-检验值为4.035409>2,说明该影响是显著的,长期股权投资比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假设(5)相符;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系数为-0.057649,t-检验值为9.907113>2,说明该影响是显著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假设(6)相符;金融资产规模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系数为0.018814,t-检验值为2.946777>2,说明该影响是显著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同假设(7)相符。并且根据参数的大小可知:影响的显著程度顺序为AR>LS>CA>AD>SIZE。
(三)原因分析
1.我国上市公司的货币资金比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是由于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资产流动性大小与资产的风险大小和收益高低是相联系的
货币资金作为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资产的弹性程度。在合理的金融资产投资结构下,货币资金比率越高,资产的弹性也越好,总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越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应对市场紧缩,掌握生产的主动权越强,其收益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小,企业的业绩也就越好。
2.我国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比率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是由于应收账款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其利用得当可以扩大企业的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带来更多盈利;而利用不当则会使企业负担较高的资金机会成本和大量坏账,进而降低企业总的收益水平。我国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占用比例越高,经营风险越大,经济效益虚拟化越严重,所实现的利润不是建立在货币化基础上的现实利润,企业的应收账款所占比例越大,业绩反而越差。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
3.我国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比率对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收益能力
其原因是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盲目扩张的动机加上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股权融资成本大大低于债权融资成本,股权融资风险大大低于债权融资风险。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过度投资和一味扩张股本规模的不良倾向,这种非理性的扩张行为将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4
本文讨论上市公司基于短期投资目的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份而形成的交叉持股现象。从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来看, 交叉持股的引进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 国务院在发布《在治理整顿中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意见》中提出, 要积极试行企业间相互参股、持股的股份制。2007年, 随着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执行, 长期股权投资将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式计量, 而短期投资则采用公允价值法,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交叉持股公司面临价值重估机遇。这样交叉持股就很可能更多的是为了短期投资行为, 获取投资收益。观察近几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可以清楚的看到, 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数额随股市的起伏而增减变化。公司股票投资收益占公司收益的比重越来越大, 对一些主营业务收益下滑的公司来说, 投资收益对利润的贡献率甚至达到了70%以上。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行为越来越频繁, 并且随着资本市场的收益波动投资范围和投资深度也在不断加深和变化。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 我国股票二级市场过于剧烈的短期波动的确给上市公司短期资金运作的平台。从制度规范上来看, 我国现行立法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规范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继而导致实践中的监管活动也处于一种比较盲目和被动的局面, 现行的唯一比较明确的法规是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资金来源的限制。如果在股票投资资金来源方面, 上市公司除了运用自有资金炒股, 更为严重的是还用募集资金与借贷资金投资股市博取超额回报,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公司股票价格, 加速价格泡沫的产生, 同时还挤占了实物资产投资所需的资金, 影响整体经济的基础。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2007年深证证券交易所发布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4号——证券投资》, 明确在以下三个方面限制上市公司炒股:不得炒作自己的股票;不得使用募集资金炒股;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炒股。虽然政府有明确规范, 由于我国股市仍不成熟、不完善, 上市公司容易通过各种渠道绕开政府的监管, 进行违规操作。上市公司参与二级市场股票买卖, 是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理性的资金管理行为, 但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剧烈的二级市场波动导致了某些上市公司非理性的“炒股”热情, 如果在制度和监管层面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长久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从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出发, 研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行为与其货币资金、经营现金流、信贷资金增加现金流等的关系, 以期分析上市公司进行股票投资的资金来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有关的政策和建议, 对于我们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从企业内部资金来源看, 很显然, 一方面当企业积极进行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会造成其所持有的货币资金的数量变化;另一方面, 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取的现金流是企业内部资金的重要来源, 是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重要的资金约束。从现金持有的权衡理论出发, 公司现金持有政策对现金持有成本和收益二者相权衡的结果, 应当处在现金持有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上, 存在最优的现金持有量。上市公司投资于证券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投资利润, 根据权衡理论, 公司会在投资于证券获取的投资收益 (即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与现金持有收益 (如满足流动性和未来的投资收益) 之间进行权衡, 从证券投资中获得的收益越大, 公司越倾向于减少公司的现金持有量, 将公司资金投资到股市当中。所以当上市公司进行更多的股票投资时, 其货币资金数量应该明显减少。而另一方面, 从内源资金约束的角度来看, 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越充沛, 那么企业去证券市场博取短期投资能动用的资金也就越多。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a:公司自有货币资金减少的越多, 短期股票投资增加越多
假设1b: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越大, 短期股票投资增加越多
上市公司投资于股市的目的是获得高额投资收益, 并且可能会通过外部融资渠道筹集资金炒股。公司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是追逐高额利润, 当股市繁荣收益高的时候, 股市收益与借款成本之间存在利差, 上市公司利用资金杠杆能够大幅提高投资收益, 因此, 公司会大举借债进入市场, 事实上, 上市公司举债炒股会给市场运行与经济增长带来很多危害。假如上市公司将银行贷款投入股市博取收益, 可能在短期内将净资产收益率提高, 刺激股价进一步上扬, 但这种非实体盈利而依靠股市投资获得的收益, 短期内将刺激股价, 增加市场泡沫。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2007年5月, 深证证券交易所发布规定明确指出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炒股。虽然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 但似乎上市公司举债炒股的热情持续高涨, 特别在2009年信贷政策宽松时期更是如此, 为此监管部门不得不持续发布规章, 规范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2009年6月,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 要求“……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真正用于满足客户的生产建设、服务运营或消费需求。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贷后检查, 坚决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可以说, 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上市公司确实存在举债炒股的现象, 并且有意识地加强规范与监管。上述制度背景的分析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违规利用借款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的行为, 如果这一前提成立, 我们应当能观察到企业获得借款现金越多, 那么企业在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越厉害。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c:公司借款获得的现金流越大, 短期股票投资增加越多
如果本文上述假设演绎成立, 上市公司确实通过举债进行炒股获取超额利润, 那么公司融资渠道多样性和债务融资约束程度均会对公司的借钱炒股行为产生影响。本文决定选用所有权类型 (国企与非国企) 来刻画这些差异, 理由如下: (1) 中国市场化转型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地方分权、非国有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双轨制金融改革等途径来实施, 因此, 二元所有制结构仍然是中国转轨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重要制度特征, 我国上市公司中大约有60%是国有企业; (2) 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融资歧视, 其中无论融资渠道还是债务融资约束程度, 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有更大的优势, 能够清楚地刻画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 (3) 相对于国有企业,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融资渠道和市场准入等方面都受到了更大限制。因此,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a:与非国有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股票投资与其借款产生的现金流相关性更强。
假设2b:与国有企业相比, 非国有企业更多的依靠自身经营活动现金流来进行股票投资。
(二) 样本选择
本文以新会计准则执行之后的2007年到2009年为数据窗口, 选择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告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司为研究样本, 分析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股票投资行为。样本的筛选遵循以下原则: (1) 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 (2) 剔除总资产或所有者权益小于0的公司; (3) 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我们最后得到713个年度观测值。论文采用winsorization的方法对异常值进行处理, 对所有小于1%分位数 (大于99%分位数) 的变量, 令其值分别等于1%分位数 (99%分位数) 。财务与市场数据均来源于CCER财务数据库。
(三) 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
从会计处理来看, 由于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 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 如果将所持其他上市证券计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这部分证券公允价值一旦变化, 上市公司的资产负责表中的资本公积将相应变化。如果把所持其他上市证券计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这些证券市值的变动将直接影响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的当期业绩。从投资的效果来看, 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才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当期收益。为了更好的观察到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短期投资行为, 所以我们选择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作为解释变量。其他变量定义如 (表1) 所示。
DTRADE=α0+α1CASHCHANGE+α2CFO+α3CFFLOAN+α4SIZE+α5ROA+α6GROWTH+α7YEAR09+行业效应+ε (1)
为了观察股市周期的影响, 我们设置了虚拟变量YEAR09。为了进一步验证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 我们将所有样本分为两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模型1进行再次检验。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 列出了样本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近3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变动比例的标准差为2.50%, 可见不同年度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数额差异是很大的, 资本市场的行情状态对上市公司二级市场的投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比例标准差10.99%, 说明不同公司的现金水平差异很大。国有企业组借款收到的现金比例均值为32.55%, 远远高于非国有企业组的均值28.36%, 说明我国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 在外源融资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注:"***"表示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1的水平上显著
(二) 回归分析
从 (表3) 可以看出, 在控制了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后, CASHCHANGE的系数为-0.0610, 在1%的水平上显著, 结果说明, 当公司货币资金减少越多的时候, 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会显著增加, 假设1a得到支持。CFO的系数为0.0335, 在1%的水平上显著, 结果说明, 当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越多的时候, 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会显著增加, 假设1b得到支持。CFFLOAN的系数为0.00625, 在10%的水平上显著, 结果说明, 当公司借款现金流越多的时候, 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会显著增加, 假设1c得到支持。YEAR09的系数为0.00558, 在1%的水平上显著, 说明2009的股票牛市行情很多公司都加大了股票投资的力度, 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显著增加。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目前资本市场仍不成熟, 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自有资金, 甚至是借贷资金来投资证券的现象, 同时当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充沛的时候, 会积极运用股票二级市场来博取投资收益。
(三) 显著性检验
为了观察所有权性质的影响, 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 对模型 (1) 进行分组检验, 结果列在 (表4) 。从 (表4) 中我们可以看出, 非国有企业组的CFO系数为0.0508, 在5%的水平上显著, 而国有企业组的这个系数不显著。这说明与国有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增加更多的依赖于经营活动现金流, 假设2b得到验证。而第四列的回归结果显示, 国有企业组的CFFLOAN的系数为0.00664, 在5%的水平上显著, 而非国有企业组的这个系数不显著, 恰恰说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 国有企业的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增加与其借款现金流显著成正比, 支持假设2a。显然我们的研究证据表明, 非国有企业炒股的资金更多来自经营现金流, 而国有企业证券投资的资金与其借款现金流显著正相关。这种现象值得有关监管的部门的重视和注意。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文考察了近3年来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与其现金流和货币资金变动的关系, 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自有资金, 甚至是借贷资金来投资证券的现象, 同时当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充沛的时候, 会积极运用股票二级市场来博取投资收益。与国有企业相比, 民营企业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增加更多的依赖于经营活动现金流, 非国有企业炒股的资金更多来自经营现金流, 而国有企业证券投资的资金与其借款现金流显著正相关, 国有企业会更多的借钱炒股。这为相关政府部门规范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行为, 确立监管重点, 制定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的支持。
(二) 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下列政策建议, 供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参考:第一, 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行为的监管, 强调上市公司应致力发展主营业务, 避免证券投资利润比重过高。一方面上市公司过度的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行为会对股价的暴涨暴跌发生助推作用, 形成股市泡沫和铸就资本市场的结构性风险。另一方面会影响公司盈利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如果中国优质的公司都去投资证券, 都只关注股价的变动而没有企业关注实业, 那么, 非但证券投资的基础不存在, 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也会受到影响。第二, 监管部门在制定监管政策和实施监管时, 应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本文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更容易借钱进行证券投资, 因此, 监管部门应确立监管重点, 对不同类型企业区别对待, 有助于提高政策实施效果。第三, 应关注资本市场发展的周期对企业证券投资行为的影响, 本文研究和制度背景分析都说了上市公司在牛市的时候会进行更多非理性的炒股行为, 因此监管部门要根据市场周期来把握相关政策出台的时机。第四, 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上市过度的股票投资行为, 既可能利用其来进行盈余管理, 也是内部交易的温床, 都会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因此, 监管部门应督促上市公司应该完善公司治理, 针对证券投资行为建立健全相关的内控制度, 董事会、股东大会应慎重作出证券投资决策, 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摘要:本文考察了近年来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与其现金流和货币资金变动的关系, 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与其经营现金流显著正相关, 借款现金流正相关, 与其货币资金变动显著负相关, 说明上市公司会在资本市场进行短期资金运作来博取投资收益。非国有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与经营现金流显著正相关, 与借款现金流不相关;而国有上市公司恰恰相反。说明非国有企业炒股的资金更多来自经营现金流, 而国有企业证券投资的资金与其借款现金流显著正相关股。
关键词:可交易性金融资产,经营现金流,借款现金流
参考文献
[1]冯巍:《内部现金流和企业投资》, 《经济科学》1999年第1期。
[2]何金耿:《股权控制、现金流量与公司投资》, 《经济管理》2001年第22期。
[3]祝继高、陆正飞:《货币政策、企业成长与现金持有水平变化》, 《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
[4]吴文莉:《股市收益波动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相关性研究》, 《财政研究》2011年第4期。
[5]Almeida H, Campello M, Weisbach M.S..The Cash FlowSensitivityofCash.Journal of Finance, 2004.
证券投资基金相关知识介绍 篇5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在我国。基金托管人必须由合格的商业银行担任,基金管理人必须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担任。基金投资人享受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也承担亏损的风险。
8月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证券投资基金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字55号)
(1)对个人投资者买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在对个人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企业投资者买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
(2)对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以及企业债券的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企业在向基金派发股息、红利、利息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股息、红利、利息时,不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3)对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国债利息、储蓄存款利息以及买卖股票价差收入,在国债利息收入、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收入以及个人买卖股票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所得税;
(4)对个人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企业债券差价收入,应按税法规定对个人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基金在分配时依法代扣代缴;对企业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债券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8月22日,下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对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如下:
(1)对个人投资者申购和赎回基金单位取得的差价收入,在对个人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对基金取得的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储蓄存款利息收入,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企业和银行在向基金支付上述收入时代扣代缴20%的个人所得税;对投资者(包括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证券投资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应该缴纳的税款有:
1、营业税:对金融机构买卖基金的差价收入征收营业税;对非金融机构买卖基金单位的差价收入不征收营业税;
2、印花税:暂免征收;
3、所得税:对企业投资者买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债券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证券投资基金的个人投资者应该缴纳的税款有:
1、印花税:暂免征收;
2、所得税:对个人投资者买卖基金单位获得的差价收入,在对个人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款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前,暂免征收;对个人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股票的股息、红利收入以及企业债券的利息收入,在基金向个人投资者分配股息、红利、利息时,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国债利息、储蓄款利息以及买卖股票价差收入,在国债利息收入、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收入以及个人买卖股票差价收入未恢复征收所得税以前,暂不征收所得税;对个人投资者从基金分配中获得的企业债券差价收入,应按税法规定对个人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基金在分配时依法代扣代缴。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6
摘要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本文通过阐述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与处置两个相关问题,分析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取得处置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取得
(一)会计准则及后续相关规定的会计处理:
1.单体报表:
(1)同一控制下合并取得,强调“得到”:以被投资方的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以付出的作为调整项,两者之差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当调整留存收益。
(2)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取得,强调“付出”:以付出的对价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得到的份额与付出的对价的差不在个别报表中调整,而放在合并报表中进行调整,但付出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则应确认营业外收支。
(3)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四条的规定确定其投资成本。
(4)对新设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追溯,母公司也一律按合并以外的方式对该子公司进行账务处理。
2.合并报表:
(1)同一控制下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①因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的子公司,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经营成果应持续计算,因此,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应当将该公司合并当期期初至报告期末的收入、费用、利润、现金流量纳入合并利润表和合并现金流量表,而不是从合并日开始纳入合并利润表。②编制同期比较报表,同期子公司权益全部转入资本公积。
(2)非同一控制下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得到与付出的差额分别计入商誉或营业外收入;
(3)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因购买少数股权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即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一律按合并以外的方式对该子公司进行账务处理。不再区分是否同一控制这一前提。
(二)现行规定存在的问题探析:
1.资本公积的会计科目解析和核算不是很合理
(1)概念解析不到位:新准则会计科目解析中是这样描述资本公积的:“本科目核算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也通过本科目核算。”其中,“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的说法笔者认为有很大问题:
①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单体报表中,付出投资额比较的对象不是注册资本或股本,而是子公司的全部所有者权益,故会计科目解析中的表述是以偏概全的。
②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合并报表中,由于一体化存续原因,子公司的合并前的留存收益应转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这样的核算显然与资本公积的概念表述有很大的出入。
(2)资本公积核算内容很庞杂:凡是与公允价值、关联交易或者投资收益沾上边的,也无论是资产负债表,还是最近的利润表(其他综合收益),都少不了它的影子,它是新准则中核算最繁杂、最神秘的一个会计科目或报表项目,其核算的内容远远超出它主要作为准资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的角色,现实中大量的资本公积不是在核算资本溢价的,而是放在其他资本公积中,资本公积如此核算难免有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之嫌。
2.購买子公司少数股权的核算方法不是很合理:因购买少数股权增加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新取得的股权比例计算确定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或合并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全部调整合并所有者权益。这对之前的合并是同一控制下的合并而言,合并前后对投资的计价是不统一、不协调的:合并时采用子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合并后却采用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然而在现行准则下两者对会计的处理却是大相径庭的,混在一起,难免会误导投资者等相关报表的使用者,失去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
(一)准则及后续相关规定的会计处理:
1.单体报表:
(1)丧失控制权下处置子公司的投资:处置投资部分确认损益;剩余投资部分应分情况按成本法、权益法及根据金融工具核算。
(2)不丧失控制权下处置子公司的投资:原投资部分,继续采用成本法核算;处置投资部分确认损益。
2.合并报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的要求,分别作如下处理(摘要):
(1)丧失控制权下处置子公司的投资:
①确认基础:以合并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持续计算;②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③处置收益=处置股权取得价款+剩余股权公允价值-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被投资方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被投资方其他综合收益中与投资方持股相关的部分;④商誉要转出,合并报表中不再有商誉。
(2)不丧失控制权下处置子公司的投资:
①确认基础:以合并日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持续计算;②处置差额=处置价款-子公司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处置比例,调整投资收益,确认资本公积,资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当调整留存收益。③原商誉不变。
(二)现行规定存在的问题探析及相关建议:
1.丧失控制权下处置子公司的投资在合并报表中的表述是多余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是这样表述的:“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额,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与原有子公司股权投资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应当在丧失控制权时转为当期投资收益。”其实这里讲到的投资收益应该已经在母公司单体报表中体现了,不必在合并报表中多此一举,应删除,以免误导相关报表的使用者。同时,这一表述是没有区分是在同一集团内进行的,还是集团外进行的,因此笔者觉得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同一集团内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投资收益在合并时是不存在的,应抵销的。
2.按照现行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处置无论是以前合并时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还是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也无论在丧失控制权下处置股权还是在丧失控制权下处置股权,都强调了公允价值。而付出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根据规定是要确认投资收益的,但问题是并非所有的股权转让是带来现金流的:
(1)股权与其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只要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存在差异,在这交换过程中会产生收益,但不产生或产生少量现金流,故其产生的收益显然是“透支”的。因为它既有应纳税的资金流出的压力,更有让股东分红的资金压力(因为现行规定产生的这一收益是可以作为可供分配的利润来分配给投资者作为股利的)。
(2)股权换股权(股权置换、交叉持股):只要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尤其是上市公司产生的收益通常是很大的,但在这种交换过程中涉及的现金是少量的,这同样会面临严重的纳税和分红压力。即使满足了特殊性的税务处理,可延缓纳税(递延确认股权转让所得),但仍会股东分红带来严重的资金压力,因为换来的股权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变现的,但付出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在会计上是要确认投资转让所得的,应计入投资收益中。
股权置换和股权与其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都没有产生现金流量,其产生的收益是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撑的,其产生的收益显然是透支的。这也不难联想到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股权投资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之后,即使股市中的一些上市公司经营的状况没有任何的变化,许多上市公司利用交叉持股(股权置换),也会产生很大的收益。为防范范企业风险,遏制这种靠卖股权、卖资产透支盈余的现象以及为规范证券市场,投资者和经营者更应注重企业的经常性收益和经营性现金流,尤其在股利分配时应重点考虑的。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7
就风险投资而言,其看重高收益,更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项目。其具有的投资特性使得风险投资成为了企业非常重要资金来源。作为企业决策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否做出精准有效的风险投资,保障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和安全性,对企业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当中,因为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和信息不对等问题,企业普遍存在着非效率投资行为。而中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资本市场尚不完善,投资效率也存在着较多问题。因此,很多国内研究者将企业投资效率问题作为其研究热点。除此之外,我国企业治理和投资体制和西方市场经济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为风险投资有着其独特之处,除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外,还可以借助于企业管理经验和网络资源向被投资企业提供一定的增值服务,还可以得到更多的投资发展机会,使得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等问题得到缓解。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Hochberg(2012)指出相较于无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拥有独立性更强的董事会,双职合一情况的概率也相对较小,参与风险投资使得企业治理结构独立性更强,企业治理水平更高。Chu(2010)指出,因为企业存在着信息不等问题,使得企业有着进行盈余管理的基础。当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时,企业就会出现非效率投资。倘若企业对自己的财务结果有所高估,企业将会更为容易得到低成本外部融资,因此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企业更愿意进行非效率投资。Ljungqvist(2007)指出,联合投资有助于风险投资机构拓展自身关系网络,更好的发挥其信息传播功能,向市场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缓解其和外部资金提供者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等情况,改善投资不足问题。Nahata(2008)指出,当企业声誉较高时,风险投资机构将会将更多时间花费在对企业进行监督上,并且建立和借助于关系网络吸引更多地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他们认为,风险投资不单单可以为那些很难通过传统融资渠道进行融资的企业提供资金,还可以对后续投资产生有利影响。
(二)国内文献
刘国丰(2009)指出风险投资参与不会显著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他指出,企业之所以引进风险投资,其原因在于得到上市审批,而非为了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孙杨(2012)指出,风投机构投资经验和持有企业股份占比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有着明显的正向关联性;与此同时,相较于外资风险投资机构和民营风险投资机构,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对于企业经营绩效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樊纲(2011)指出,想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创建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在横向比较各区域市场化程度并对其进行排序后,使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算术平均法,就民营经济发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素、产品和市场中介市场发育程度和法律制度环境这五个方面构建起了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指数。
(三)文献述评
在全球范围内,对于风险投资和企业行为关联性的研究集中于风险投资和企业经营绩效、企业治理和企业盈余管理等方面,很少有学者以投资行为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在西方国家,对于风险投资、企业投资效率和两者之间关联性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其研究内容、层次也更加深入。而对于我国而言,在此方面的研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借鉴国外研究理论成果对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于我国企业投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现如今,对于市场化进程的分析研究国内学者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有着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部分学者将研究点设置为市场化进程调节作用分析上,也有部分学者基于市场化进程这一制度环境背景下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调节作用。然而,很少有研究者以声誉和市场化进程之间的替代关系为研究切入点进行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投资人和管理人员间普遍有信息不对等问题存在,外部投资人无法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充分评估,只能以市场均价来定价企业发行证券,这将会导致优质企业证券价格被低估,进而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升高。而当企业发生内部现金流短缺时,管理人员不愿意使用外部融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在融资约束困境下,企业很难得到低成本的外部融资,企业将放弃投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因此就会造成企业产生投资不足。企业内部现金短缺越严重,其所受融资约束将越大,上述两者有着正向关联性,因此造成企业投资不足现象的可能性也将越大。也就是说企业投资行为会受到企业内部现金流的影响,产生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其后,研究者借助于投资———现金流量敏感性研究分析了存在融资约束时的企业投资不足问题。研究结论如下:当企业存在因信息不对等而产生融资约束时,企业容易产生投资不足问题。我国研究者指出,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普遍存在于我国企业当中,将会降低企业投资效率。在对投资效率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分析了企业实际情况后验证了内部资金缺口和投资不足之间的正向关联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当企业存在投资不足问题时,随着内部现金缺口的扩大,企业投资不足问题将越发严重
内部现金短缺程度和企业投资不足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正向关联性,这表明信息不对等问题将导致企业外部融资成本升高。也就是说,企业之所以出现投资不足,其原因在于企业投资者和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问题。当企业内部现金流短缺时,企业就会很难得到最优外部融资来对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进行投资。首先,风险投资是权益资本的一种,当企业不能通过传统融资方式获得资金时,就可以选择引入风险投资资本来解决企业存在的资金缺乏问题。其次,风险投资十分看重企业声誉,并且希望较高的声誉可以确保其长期收益。高经营风险导致企业很难得到外部债务融资,而声誉和企业经营风险之间则有着负向关联性。也就是说,企业声誉越好,企业就可以更容易得到更多外部债务融资,进而缓解其融资约束困境。最后,风险投资有着十分丰富的关系网络资源和广泛的信息来源,可以很好的发挥其信息交流传播功能,进而使得企业和投资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等问题得以缓解。风险投资可借助于良好的声誉和其关系网络资源得到更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而使得其信息交流传播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等问题。基于上述分析,风险投资参与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等程度,进而缓解企业投资不足问题。因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2:随着风险投资的参与,企业内部资金缺口和企业投资不足的关联性将被减弱。也就是说,风险投资会减弱企业内部资金缺口和企业投资不足之间的负向关联性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我国法律、社会、经济等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同时对企业经济行为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政策、地理、经济、人口、历史等差异,不同地区有着较大差异的市场化进程。在某些省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其有着较高的市场化进程;而另一些地区仍是非市场因素占据主要地位。在具有较高市场化进程的地区,企业的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有着较高的发育程度,市场较少受到政府干预,企业拥有良好的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企业所存在的信息不对等问题较弱。此外,也有着较高的法律保护程度,可以确保投资者能够通过法律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减弱对声誉等非正式契约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当某一地区有着较高市场化进程时,就意味着其有着更为成熟的契约经济并且地位更加重要;而对于较低市场化进程地区而言,其没有完善的制度,法律保护作用较弱,大多数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依赖于关系和声誉,等非正式契约。和市场化进程作用机理相同,法治水平的提升将会减弱风险投资和企业内部现金缺口、企业投资不足的关联度。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3: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风险投资具有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断减弱。也就是说,相较于市场化进程较低的地区,具有较高市场化进程的地区风险投资和企业内部现金短缺、企业投资不足之间关联性更弱
假说4:随着法治水平不断提升,风险投资具有的负向调节作用不断减弱。也就是说,相较于法治水平较低的地区。具有较高法治水平的地区风险投资和企业内部现金短缺、企业投资不足之间关联性更弱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年至2014年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并按照如下原则加以筛选:(1)去除金融类企业和保险类企业;(2)去除ST企业和*ST企业;(3)去除净资产为负的企业和资产负债率超过100%的企业;(4)去除当期上市的企业;(5)去除缺乏完整数据的企业。经过筛选以后,最终得到的观测值数量共计2912个,对此2912个数据加以统计筛选,区分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内部现金缺口和自由现金流进行筛选,共有1102个观测值同时存在内部现金缺口和投资不足。与此同时,为减少因存在变量异常值而产生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加以1%和99%分位缩尾处理(Winsorization)。在本文当中,财务数据源于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和同花顺金融数据库(THS Financial Database)。本文所用的处理数据的软件为EXCEL2013和STATA12.0。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投资不足(UInv)。根据Richardson模型计算的小于0的残差绝对值。如下为Richardson模型:
在上式当中Invi,t代表的是企业i第t年新增投资支出;Qi,t-1代表的是成长机会,Levi,t-1代表的是企业i第t-1年的资产负债率,Cashi,t-1代表的是企业i第t-1年的货币资金持有量;Agei,t-1代表的是企业i截至第t-1年的上市年限;Sizei,t-1代表的是企业i第t-1年的公司规模;Reti,t-1代表的是企业i第t-1年的股票收益率;Invi,t-1代表的是企业i第t-1年的新增投资支出;Year和Ind分别是年份和行业哑变量。根据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计算企业i第t年预期和实际的新增投资Inv_ei,t与Invi,t,两者之差即为模型的残差。如果残差为负,就代表着投资不足,用UInvi,t表示,等于UInvi,t=Invi,t-Inv_ei,t的绝对值。UInvi,t越大,就表明企业投资不足程度越大。(2)解释变量。第一,内部现金缺口(FCF_n)。参照Richardson的研究方法计算企业内部现金缺口,用CFOi,t-Inv_mi,t-Inv_ei,t表示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其中,CFOi,t代表的是第t年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净流量除以年初总资产,Inv_mi,t代表的是折旧和摊销总和除以年初总资产,Inv_ei,t代表的是Richardson模型计算得到的第t年预期新增投资。如果CFOi,t-Inv_mi,t-Inv_ei,t所得值为负,就表示企业有着内部现金缺口,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现金无法满足企业正常投资需求,内部现金缺口FCF_ni,t可表示为该差额的绝对值。第二,风险投资哑变量(VC)。企业十大股东中是否存在风险投资机构的哑变量,若有取1,否则取0。第三,市场化进程。本文考虑市场化指数和法制化水平两个因素。本文所使用的地区市场化指数源于樊纲等人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2011)。报告中的市场化指数截止2009年。在对个地区市场化指数进行计算时,根据报告中提供的05年至09年的市场化指数,通过计算五年间的数据平均值,将其作为市场化指数指标。因为临界值几乎不存在差异,为防止其对结论造成不利影响,对市场化指数进行三分位数处理,将市场化指数分成三组,取最高的一组作为高市场化进程,取最低的一组作为低市场化进程,分别研究在高、低市场化进程下,企业风险投资和企业内部现金缺口、企业投资不足之间的关联性。就法治水平指数而言,选取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与法律制度环境作为衡量指标,并使用与上述方式相同的取值方式,并进行三分位数处理以区分高、低法治水平。对法治水平指数,选取市场化指数下的一项指标———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根据市场化指数的同样做法进行取值,同时进行三分位数处理,区分高法治水平与低法治水平。(3)控制变量。根据以往研究,对于控制变量,本文还选取了Lev(资产负债率)、Q(托宾Q值)、Occupy(大股东占款)、Salary(高层人员薪酬)、Mfee(管理费用率)、Div(是否分红虚拟变量)、State(是否国有控股虚拟变量)、Board(董事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本文的主要变量如表1。
(三)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建立模型1:
在上式中,Controls代表的是上述控制变量。在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时,将模型1分成以下两个小模型分析加以回归,以便对结果进行对比。
(1)未加入风险投资背景前:
(2)加入风险投资背景后:
UInvi,t=α0+α1FCF_ni,t+α2VCi,t×FCF_ni,t+α3VCi,t+α4Controlsi,t+Year+Ind+εi,t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对于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内部现金缺口和自由现金流的1102个样本观察值进行有无风险投资背景区别,得到两个子样本。其中,有风险投资背景样本总计133个,无风险投资背景样本总计969个,表2是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知,不管对于总样本还是子样本,企业内都有着投资不足问题和内部现金缺口问题。投资不足(UInv)平均值是0.041,中位数是0.033,两者较为接近,这表明在样本当中投资不足具有较为均匀的程度。UInv最大值是0.235,这表明样本中投资不足有极端情况存在。同样的,内部现金缺口(FCF_n)平均值是0.073,中位数是0.061,两者较为接近,但是FCF_n最大值是0.521,和平均值有着较大差距,这表明样本中内部现金缺口有极端情况存在。风险投资哑变量(VC)平均值是0.091,这表明有9.1%的样本的其十大股东都存在风险投资机构。
(二)相关性分析
表3是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由分析结果得知,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和企业投资不足程度有着明显的正向关联性,并且在处于0.01水平时呈现显著性。这表明内部现金缺口增大将会导致投资不足问题加剧,前文所做假设1的正确性得到有力支持。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和企业风险投资交乘项和企业投资不足程度在处于0.01水平时表现出明显的负向关联性,这表明企业风险投资加入可以有效缓解企业投资不足问题,前文所做假设2的正确性得到有力支持。就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值而言,其值都不大于0.4。这表明各解释变量间没有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存在。
(三)回归分析
(1)风险投资背景对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4为就风险投资背景对于模型1的回归分析。在没有引入风险投资背景时所做的回归分析结果中,F值结果表明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解释力较强。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和投资不足的相关系数是0.121,处于0.01的显著性水平,前文所做假设1的正确性得到有力支持。在引入风险投资背景后,F值表明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解释力较强。引入风险投资和企业风险投资、企业内部现金缺口交乘项,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和企业投资不足相关系数是0.099,处于0.01的显著性水平;风险投资与企业内部现金缺口交乘项和企业投资不足的相关系数是-0.109,处于0.01的显著性水平,前文所做假设1的正确性得到有力支持。随着企业内部现金缺口的增大,企业投资不足问题将更为严重;与此同时,企业风险投资和企业内部现金缺口交乘项和企业投资不足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在处于0.05水平时呈现出明显的负向关联性,这表明企业风险投资加入可以切实缓解投资不足问题,前文所做假设2的正确性得到有力支持。(2)市场化指数分组对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引入风险投资后,分别对高、低市场化进程样本进行回归,表5为回归结果。由表5得知,低市场化进程分组中,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和投资不足的相关系数是0.153,处于0.01的显著性水平;企业风险投资和内部现金缺口交乘项与企业投资不足的相关系数是-0.276,处于0.01的显著性水平。这一结果有着一定的经济意义,对于无风险投资背景企业而言,其内部资金缺口每上升1%,企业投资不足资金缺口上升0.153%,而对于有风险投资背景企业而言,内部资金缺口每上升1%,企业投资不足将得以好转,会增加投资额0.123%(-0.276%+0.153%)。而对于高市场化进程组别而言,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和投资不足的相关系数是0.082,处于0.01的显著性水平;企业风险投资和企业内部现金缺口交乘项和企业投资不足的关联系数是-0.087,不呈现显著性。通过对高、低市场化进程分组进行回归分析得知,在低市场化进程分组当中,风险投资加入可以有效缓解投资不足问题。但是对于高市场化进程分组而言,风险投资的缓解作用则较弱,前文所做假设3的正确性得到有力支持。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风险投资的负向调节功效不断减弱。也就是说,相较于低市场化进程地区,高市场化进程地区中,风险投资对于企业内部现金短缺、企业投资不足的影响力会更弱。(3)法治水平分组对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对加入风险投资后的模型,区分低法治水平与高法治水平后进行分别回归,表6为回归结果。对于低法治水平分组而言,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和投资不足的关联系数是0.157,处于0.01的显著性水平;风险投资、企业内部现金缺口的交乘项和投资不足的关联系数是-0.213,处于0.01的显著性水平。对于高法治水平分组而言,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和投资不足的关联系数是0.087,处于0.01的显著性水平;风险投资、内部现金缺口的交乘项和企业投资不足的关联系数是-0.078,不呈现显著性,这说明虽说风险投资、企业内部现金缺口的交乘项和企业投资不足的关联系数是全都是负值,但是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风险投资加入无法缓解企业投资不足问题。通过对高、低法治水平分组回归分析,对于低法治水平分组而言,风险投资加入可以缓解企业投资不足问题。然而对于高法治水平分组而言,风险投资的缓解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弱化,前文所做假设4的正确性得到有力支持。
(四)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在衡量企业成长机会时使用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i,t)替代托宾Q值,重新对投资效率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Growthi,t代表第t-1年末成长机会,计算方式如下:(第t-1年营业收入减去第t-2年营业收入)除以第t-2年营业收入,所得结果和前文一致,表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
六、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本文结论如下:(1)企业因信息不对等产生融资约束,企业普遍存在着投资不足现象,企业内部现金流缺口和投资不足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联性;(2)风险投资加入能够缓解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等问题,进而切实缓解企业投资不足现象,对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和投资不足之间的关联性产生负向调节作用;(3)在高、低市场化进程组中都有内部现金缺口引起的投资不足现象,市场化进程的加深会减弱风险投资对于内部资金缺口和投资不足之间的负向调节作用;(4)对于高、低法治水平组而言都有因为企业内部现金缺口造成的投资不足问题,法治水平的提升会减弱风险投资对内部资金缺口和投资不足之间的负向调节作用。
(二)建议
(1)培育风险投资发展的环境,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政府应根据风险投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出台更多的扶持性政策。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十分看重声誉效应,声誉和关系网的存在,可以切实减弱企业信息不对等程度。(2)引进风险投资参与经营管理,注重内外部同步建设。就企业内部治理而言,企业应当注重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环境共同建设。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督体系建设。在引导企业建设自己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风险投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借鉴风险投资优良的管理经验,使得风险投资具有的增值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与此同时,应合理使用风险投资,开拓企业融资渠道,在引入战略投资人的同时,选择声誉较好和关系网络资源较广泛的风险投资机构以改善企业投资行为。此外,在进行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建设时,还应考虑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和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关联型。(3)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培育良好市场环境。政府应该持续推进市场化进程,加大市场化力度,逐步消除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市场宏观环境,进而缓和企业存在的信息不对等问题,为有效缓和企业非效率投资提供制度支持。对于低市场化进程地区,政府除了需要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外,还需要重视这些地区在契约文化、信用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以促进良好市场环境的形成。
摘要:本文选择2010年至2014年间深交所上市的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对风险投资和我国上市企业投资不足行为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论如下:因为信息不对等情况下存在着融资约束,企业内部现金流缺口和投资不足有着显著的正向关联性;风险投资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等情况,对于企业内部现金缺口和投资不足之间的负向关联性有着一定的减轻效果;相较于低市场化进程地区,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企业风险投资对企业内部现金短缺和投资不足的关联性影响更弱;而相较于低法治水平地区,法治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风险投资对内部现金短缺和投资不足的关联性影响也相应较弱。
关键词:风险投资,投资不足,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国丰:《中国风险投资对被投资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9年第5期。
[2]孙杨、许承明、夏锐:《风险投资机构自身特征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3]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Hochberg Y.V.Venture Capit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Newly Public Firm.Review of Finance,2012.
[5]Chu E.Y.,Song S.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Earning Management:Causes of Inefficient Investment in Malaysia.Capital Market Review,2010.
[6]Hochberg Y.V.,Ljungqvist A.,Lu Y.Whom Yon Know Matters:Venture Capital Networks and Investment Performa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7.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8
1. 总体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我国居民生活日益富足, 手上的“闲钱”渐渐多了起来, 投资规避风险的理念逐步在普通群众心中建立了起来。为了保值增值、获得收益, 投资理财愈加受到关注。因此我国居民投资理财方面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1992年~2000年, 我国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加快转型阶段,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但是彼时的国民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投资意识, 投资方式单一。2001年底中国个人金融资产投资在的现金、银行存款和金融资产的比例分别为12%, 71%和15%。2002年之后, 国民投资结构朝多元化发展。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在2008年对中国居民投资情况的调查中得到的数据, 中国居民在某些投资领域已形成较大规模和共识, 储蓄依然是国民理财中占比最大的, 其他投资产品如房地产、股票、投资性保险、基金分别占比66%、34%、29%以及22%, 与以往单一、小规模投资状况相比, 显现出居民投资的良好势头和庞大空间。发展尤为瞩目的房地产, 股票和保险行业同时推动着相关会计计量交易准则的改良。
2. 结构分析
不同收入层次居民人均投资差距较大, 收入越高的家庭对投资市场环境和投资政策的敏感性越高、投资意识越强, 投资支出也越高。
(1) 低收入人群。主要群体构成是广大农民, 受传统观念、金融市场滞后和文化程度的限制, 农民的理财观念单一, 其中储蓄这一项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
(2) 中等收入人群。一般为工薪阶层, 他们对以股票、基金为主的投资理财工具正表现出越来越高涨的热情, 但是存款仍然占据很大比重, 也会较少的保险和房产这些比较保本型的产品。如今大众理财的主要目的是让财富保值增值, 抵御通货膨胀。
(3) 高收入群体。投资更加多元化, 从低中高收入三种人群的比较来看, 富人的存款数据是被调查群体中最低的, 他们更加倾向于股票和外汇。近年来, 投资于股票、基金分别为29%和10%左右。除次之外, 外汇也得到高等收入群体的青睐。据调查,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拥有外汇存款的比例分别达56%、32%和21%。而今黄金, 艺术品, 房产投资也成为他们的选择。
因不同文化背景和经济实力差距, 中国人的储蓄比例太高, 而发达国家居民有更多的人选择投资类金融资产。中国居民的大部分投资都放在了通货和存款上, 占到了80%以上, 其它金融资产所占比例都不超过10%。发达国家的居民投资则显得比较分散和均衡, 每一种金融资产都有一定的投入分额。
3. 特点分析
(1) 储蓄比例呈下降趋势。根据经济学原理, 只有流动的现金才能带来价值。对于每个投资者来说, 储蓄比例的减少不可不谓为一种良好的趋势。说明投资者有意愿积极管理自己的资金, 带动如证券市场的繁荣发展。
(2) 金融, 证券市场和保险业空前繁荣。就证券而言, 购买债券和股票依然成为新潮流。无论资金多少, 现代社会人人都会在证券市场上参与一把。而保险行业更是保守的中国居民最佳选择。中国居民在近几年保险的投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 2009年, 中国保险市场以1630470亿美元的保费收入位居全球第七位。作为刚刚起步的保险行业, 市场远远没有饱和。2012年的保险行业监管将围绕"三项重点工作"和"六项日常监管工作"展开, 预计未来十年将成为投资产品的中流砥柱。
(3) 实物投资热情高涨, 房产投资仍然炙手可热。据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4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 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 “房地产投资”以26.1%的相对高值继续成为居民投资首选。寿险公司的利差空间将逐步扩大, 盈利能力持续提高, 因此目前寿险行业投资时钟已经敲响。中长期债券收益率稳步上扬的趋势进一步确立, 而同时升息不会很快到来, 保单资金成本将基本稳定。因此寿险公司利差空间将扩大。另外, 由于寿险业结构调整已经基本完成, 保费增长使得保险公司投资的选择空间和收益率水平将获得稳步提升。”
(4) 理财渠道狭窄, 风险分散程度小。尽管近年来证券, 保险和其他新型投资产品在崛起, 然而我国储蓄率仍然偏高, 且投资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风险的分散程度小。在1997至2006年间通货和存款占到80%以上, 而其他各类金融投资产品都未超10%。2006年后情况好转, 但仍然未调节到最佳资本结构。
二、现有居民投资结构产生及变化的经济影响
1. 居民投资结构的非平衡化使得部分投资板块出现泡沫
(1) 股市泡沫。所谓泡沫就是指交易量巨大且价格显著偏离内在价值。随着各大城市限购令的出台, 大量资金涌入股市, 造成股价哄抬暴涨。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市场下, semi-strong的市场能有效地由市场供求决定股市走向。而现今在政府的干预下会导致人为操控的不良后果。2010年我国GDP持续大幅增长但股市却成为仅次于希腊的倒数第二。
(2) 房地产泡沫。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伯格认为:房地产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的持续上涨, 这种价格的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 并不断吸引新的买者———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 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实体价格, 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泡沫过度膨胀的后果是预期的逆转、高空置率和价格的暴跌, 即泡沫破裂, 它的本质是不可持续性。
2. 保险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保险业作为金融中介的一部分, 能有效提高收入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分配的效率和储蓄在各种投资之间分配的效率。保险业可以从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一, 人寿保险能增居民对除储蓄之外投资方式安全性的信赖程度, 推动市民进行全方位的投资活动;二, 财产保险降低企业发生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 降低了再融资的风险和成本;三, 商业保险多用于企业和政府的举债, 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3. 存在国外投资者利用居民投资不成熟冲击中国市场的威胁
(1) 影响资金的有效配置。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有效的手段, 它会将资金主动流向收益最大的项目中。然而高储蓄率使得消费能力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通, 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居民成了银行的债权人, 加大了专业银行的业务风险;高储蓄率使得我国出现了投资率过高、消费偏低、较多地依赖出口等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象。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水准已经为世界所公认, 1996年以后连续5年, 我国居民储蓄以18%的高速度增长, 储蓄率超过35%。我国现在的高储蓄率意味着本应由投资者依据市场投资的资金被大量的集中与金融机构手中, 限制了其自由的流向。而今银行采取了严格限制带宽融资的政策, 这使一些可能具有良好前景但目前尚未达标的企业和项目被迫下马, 大量的储蓄金被限制, 严重影响了资金的有效配置。
(2) 影响市场经济活力。我国居民的高储蓄率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特征, 这些特征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金运用效率的损失。市场活力也被波及, 狭窄的理财渠道和单一的投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资金多元化的要求, 也减少了国内的消费需求, 具体表现为1998至2008这十年间的消费率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了10%。简言之, 一个健康有效的市场必然是多种金融工具共存, 才能起到互补和规避风险的作用。
(3) 中国市场受国外威胁冲击。一方面, 近年来, 外商独资企业数量在国内极具上升, 无疑, 这对于我国贸易走向国际化是有利的但是造成了某些行业部分垄断的情况, 极大的挫伤了国内投资者热情。另一方面, 外资危及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主要源于国家经济过度依赖外资, 或受到外资的控制。目前国内投资者很多都唯境外权威投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例如上市公司评级机构马首是瞻, 容易相信他们扰乱视听的“权威”言论。经由QFII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 在2007年已经从进入之初的100亿美元发展到300亿~400亿美元的规模, 难以避免造成股价哄抬, 市场泡沫, 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资金流向不优化。2007年5月30日, 中国股市遭遇重挫,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外国投行及各种权威人士“唱空”中国股市, 使许多投资者相信其言论, 导致股市大跌。
三、现有居民投资结构产生的会计准则和税法改革
1. 房地产相关准则改革
(1) 会计准则改革。随着房市走热, 如上文提到的居民二手房等投资性购房的出现, 于2006年, 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来调整居民投资结构 (针对企业) , 从而也反映出居民投资结构的变化与会计联系息息相关。投资性房地产, 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 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该准则对企业所有者权益有重大影响。由于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企业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普遍低于其公允价值。在企业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时, 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在企业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 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所有者权益。两种调整方法都将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而对于房地产公司, 关于借款费用的准则, 以前颁布的准则在适用范围上是不包括房地产企业的。新准则这次将房地产开发明确列入了规范对象。利息要资本化、费用化的判定, 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个资产支出已经开始;二, 资产费用产生了;三, 购建行为产生了。即开工后、竣工前发生的借款费用才可以资本化。拿到了项目在开工前, 发生的利息要费用化。严格规范了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
(2) 税收改革。虽然加征房产税还没被正式立法, 但早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已被提上议程。据悉, 重庆, 上海两市准备试点对第二套住房进行加征税。此举可以抑制市场盲目追风炒热房地产, 有效控制房地产泡沫。
2. 股票市场相关准则改革
(1) 会计准则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影响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变化的主要因素有长期股权投资差额、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得税、少数股东权益等。举例来说, 原会计准则规定, 对股权投资及股票投资在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中核算;但是根据新会计准则要求, 应将该等投资转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中核算, 由此增加股东权益。而面对于当前股市繁荣, 成为居民投资主要支柱的经济状况来说, 这样的核算方式更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加强居民投资的积极性。
(2) 税收改革。所得税的影响来自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 在首次执行日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进行追溯调整, 并将影响金额调整留存收益。这样的调整更加能和国际接轨, 且减少经理人的earnings management, 使得税收利润更如实的反映会计利润。
3. 保险业相关准则改革
(1) 会计准则改革。由于保险业的逐渐兴起, 会计准则在计量和披露方面均对其提出了新型的更为严格的规定以适应市场需求。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业实施新会计准则有关事项的通知》, 要求全行业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保险企业合并、部分金融工具、股份支付等, 都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对我国市场活跃性的一次挑战, 然而公允价值的使用更能反映保险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并向国际准则IFRSs趋同的趋势。针对保险企业的会计披露要求也更为严格, 新会计准则实施指南也将针对保险行业提出更多的披露要求, 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引入了每股收益、分部报告等披露要求, 要求披露承受的金融风险的具体信息以及重要会计政策和重要会计估计的确定依据。这些都将给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尤其是意图投资于保险的居民提供更为透明的信息。
(2) 税收改革。鉴于保险业的特殊情况和扶持部分特殊险种发展的需要, 我国在保险业税收政策制定时, 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农牧保险免税, 境内保险机构为出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 不征收营业税等等, 有效推动保险行业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对于投保个人也有相关优惠措施, 例如企业为全体雇员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准予税前据实扣除, 增加居民投资保险的积极性, 有利于改善投资结构。
四、对居民投资结构和相关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同步化改革的建议
1. 对居民投资结构的建议
(1) 对投资者的建议。不同收入投资者应不同应对投资活动。对于低收入家庭, 因资金少止步投资, 普遍倾向于储蓄。可以建议: (1) 进行基金定投, 零存整取操作以分散风险; (2) 白银T+D业务收益率较稳定, 适合小型家庭进行操作; (3) 适当的保险投资, 购买稳健型保险以提高生活保障。
对于中等收入家庭, 建议投资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做好投资规划。 (1) 保留理财中的20%作为应急储蓄; (2) 投资寿险、财产险、意外险、疾病险等进行多方面的保险投资; (3) 多渠道投资金融产品, 进行风险分散的投资。中等收入人群可以将较多的资金较为均衡地投资债券、股票、基金、期货、外汇、黄金等方面。而高收入家庭应 (1) 将适当资金放到黄金、古董等实体投资市场, 适当投资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 (2) 莫要盲目跟风, 与专业人士进行沟通, 分散投资, 善用理财工具。
(2) 针对市场和制度建设的建议。 (1) 优化投资信息系统。我国市场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导致很多盲目的投资, 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 政府和市场共同建立一个强大的投资信息系统很有必要。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其一, 鼓励成立高效、公平的评级机构, 其二, 严控审计和公司系统以把握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其三, 对股票市场的信息进行有效制度管理防止内幕交易, 其四, 建立有效的信用评估体系。 (2) 鼓励金融创新。我国的投资市场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投资市场的完善。主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其一, 完善制度建设, 如在房地产市场和期货市场建立投资平衡机制, 防止投资过热而造成价格虚高。其二, 鼓励金融创新。我国的金融创新目前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银行的机制比较固定。政府应该出台鼓励金融产品创新的政策, 例如, 可以在一种新型投资工具上市后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 以提高金融机构和居民的积极性。如此居民更丰富的投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整个投资市场的资金融通也会更加畅通。
2. 对会计准则和税法改革的建议
(1) 房地产政策调整相关建议。随着市场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就会计准则规定而言, 对企业所投资的房地产, 在投资性房地产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中, 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的账务处理缺乏一致性, 可能导致账面处理不合理, 市价虚高, 既影响会计核算, 有影响整个房产投资的行业前景。而我国房地产税费制度虽一直处于改革完善之中, 但仍然存在费明显重于税, 税收分布结构、计税依据和征税范围不合理的问题。建议建立权威的房地产交易信息平台, 加强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以获得准确的房地产公允价值;税收方面着重处理乱收费的状况, 税收制度化合理化, 可以采取地区划分方式, 由地级政府主管房产税收来解决地域化差异问题, 并且能细化工作, 做到税费合理征收。
(2) 股票市场政策调整相关建议。新会计准则规定部分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核算, 可以推动企业重视现金流建设而不仅仅追逐利润指标, 对广大市民包括众多“散户”意义非常。但是新会计准则还保留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投资权益法计量情况, 无疑就为企业操纵会计指标留有空间。未来可以将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投资的计量也统一为成本法计量, 减少作假机会, 进一步鼓励大众参与到股票投资的活动中来。
而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通过个人所得税基于股市投资所得也可以调整不同的起征点和税率, 来辅助调节股票市场, 防止过于缓慢甚至停滞发展, 也可预防股价虚高的经济泡沫危机。
(3) 保险行业政策调整相关建议。尽管新企业保险准则进一步规范了保险企业会计核算, 但就保单取得成本费用化会计处理方式其实是有违经济学原理的。当某一保险企业销售额越高即其获得保单越多, 费用就会升高, 影响该企业的利润额。这项会计处理某一程度上挫伤了保险企业的积极性, 不利于新兴保险业的长足发展, 也不利于我国居民传统投资方式的改进。所以在未来发展期间, 可以尝试将某部分满足一定条件的保单费用资本化。
至于税收方面, 现阶段的保险业征税仍然过多, 实际上国家对其鼓励发展的行业, 在税收上实行轻徭薄赋的原则, 而保险业就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 所以建议税收部门能降低保险税率;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不同险种制定不同税率, 有效调节市场需求;未来还必须公平中外资保险公司的税负, 如今我国对外资保险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但是当“引进外资”进入成熟阶段必然要统一国内外税负才能保护本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动力, 也可以避免上文中提到的中国市场受国外威胁冲击的境遇。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 我国经济体制和结构均发生了重大改革, 我国居民投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文集中阐述了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投资结构转变的现状、原因、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 以及这些结构变化带来的相关会计影响。本文运用规范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 分类说明了我国居民投资结构现状。第二部分, 阐述了现有居民投资结构产生及变化的经济影响。第三部分, 剖析了现有居民投资结构产生的会计准则改革。第四部分, 就我国现在现有居民投资结构的不足之处和相关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同步化改革, 提出了几点建议, 希望能进一步向国际化发达国家方向进步, 从而对我国会计体制的改革也起到积极的导向影响作用。
关键词:居民投资,理财产品,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中国1979-2008年居民储蓄报告》, 国家统计局网站.[1]《中国1979-2008年居民储蓄报告》, 国家统计局网站.
[2]尼尔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2008年中国居民投资信心及投资意愿研究报告》, 2008.[2]尼尔森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2008年中国居民投资信心及投资意愿研究报告》, 2008.
[3]何丽芬.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5) [3]何丽芬.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 2010 (5)
[4]陈景庄《.投资理财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4]陈景庄《.投资理财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0.
[5]何诚颖.我国股市泡沫状态分析[J].开放导报, 2007 (4) [5]何诚颖.我国股市泡沫状态分析[J].开放导报, 2007 (4)
[6]股票交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及股票交易周转率, 世界银行WDI数据库.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8/t20090611_402564848.htm.[6]股票交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及股票交易周转率, 世界银行WDI数据库.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8/t20090611_402564848.htm.
[7]张新生.房地产税费转型改革思考[J].理论探索, 2011 (3) [7]张新生.房地产税费转型改革思考[J].理论探索, 2011 (3)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FDI在全世界的范围迅速发展, 许多国家包括我国把FDI的引入看成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直以来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额总体是持不断上升的趋势的, 到2010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已达到1057.35亿美元, 是改革开放初利用外资的20多倍。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与我国FDI规模的增加密切相关, 最初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大多是“出口导向”型, 因而对我国外贸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为6721亿美元, 已经占到全国贸易额的56%。在新形势下, 很有必要重新认识FDI对我国出口发展的作用, 客观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经济效果, 进而为合理制定政策、有效引进外资、推动出口发展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根据不同国家的经验数据对出口与利用FDI间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存在二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国利用FDI与其出口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FDI与一国的出口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前者主要的研究有早期研究者如Samuelson和RobertMundell认为FDI会削弱东道国的出口贸易。Jun and Singhi (1996) 对30个发展中国家中影响FDI的因素进行研究, 并没有发现FDI与出口贸易间存在相关关系。Dunning (1998) 从研究FDI的动机出发, 认为在不同的FDI和贸易动机下, FDI与贸易的关系也是不同的。冼国明 (2003) 等根据1983年到2000年数据对我国出口贸易与FDI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出口每增加1%, 可导致FDI增加1.2439%。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FDI对一国出口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成为主流理论。Hein (1992) 通过对拉美及东亚各国数据的分析后认为, 那些成功实施了促进出口政策的国家吸引了大量FDI, 但出口的扩张在时序上要先于FDI的增长。许和连、赖明勇 (2002) 利用协整分析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 (ECM) 分析了FDI对我国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出口及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作用, 认为不管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 FDI都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而且对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要显著大于对初级产品出口的影响。宋延武等人 (2007) 基于SPSS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与检验, 研究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结构和出口竞争力的关系, 认为外国直接投资提升和优化了我国的出口结构和出口方式, 削弱了国内多数行业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本文拟从新的经济形势下, 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 我国的外贸出口经历多年的增长后2009年首次出现下跌, 考察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贸易之间是否存在一种长期的稳定均衡的关系。
三、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一) 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 1979-1984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仅为41.04亿美元, 1992年突破100亿美元, 加入WTO以后, 我国利用外资逐年增加, 2002年为527.43亿美元, 取代美国成为了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2008年,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的形势下, 我国吸收外资达到历史最高923.95亿美元, 较2006年增长了23.58%, 我国吸收外资额已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2009年吸收外资额比2008年有小幅下降。
(二) 我国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
1979年我国的出口总额只有136.60亿美元, 2008年则达14306.9亿美元, 是1979年的100多倍。尤其是加入WTO以来, 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更加快速。2002-2007年, 出口总额增长速度保持20%以上。在每年的出口总额中, 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 在我国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加大。2005年7月份汇改以来, 人民币持续升值, 导致我国对美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与此同时, 汇率波动加剧了我国出口企业汇兑风险, 降低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 外资企业的出额比重也呈下降趋势。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为世界金融危机, 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和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出口总额增速放缓至17.31%,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也略有下降。200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全国出口额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均有下降,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仍然有小幅上涨。
四、线性回归分析
本文以全国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作为解释变量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时间窗口选择为1985-2009年, 数据来源为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商务部网站。为了将出口总额与各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转化为线性关系, 采用自然对数形式构建如下模型:
LNEXPOTT=C+LNFDI+e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 结果方程如下:
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效果尚可, 但方程总体效果显著, 参数的经济意义合理, 且变量的t值明显。同时, 运用LM检验对结果方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 F=73.534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37.7。因此, 拒绝原假设, 方程存在序列相关性。然后, 运用White检验对结果方程进行异方差性检验。nR2=11.941, 该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 自由度为1χ2分布的临界值3.84, 因此拒绝同方差的原假设, 模型存在异方差。结合以上分析, 对模型进行调整修正。拟运用AR (p) , MA (q) , ARMA (p, q) 模型进行多次调整, 从图可以看出, p值为1, q值为4。对变量进行再次回归, 结果如下:
结果方程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 方程总体效果显著。同时对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和异方差性检验, 均通过, 且参数意义合理。
对结果方程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利用FDI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了积极的正向拉动作用。我国利用FDI存量每增加1%, 将促进我国出口贸易额增加0.629%。
五、结论及建议
综上, FDI对我国外贸出口的促进作用这个结论, 因此, 我们还是需要大力引入FDI, 发挥其作用。但是一个国家的外贸发展, 并不仅仅依靠出口额这个指标, 我们还需考虑到出口的商品结构, 出口的贸易方式等等。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我国的巨大消费潜力将吸引更多的市场寻求型的企业增加对我国的投资, 内销型跨国企业有可能增多。我国应继续实行贸易开放政策对跨国公司企业坚持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 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权, 带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 鼓励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档次, 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早日由“贸易大国”发展成“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许和连, 赖明勇.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预测, 2002 (2) .
[2]、冼国明, 严兵.中国出口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J].南开经济研究, 2003 (1) .
[3]、Dunning.J.HGlobalization,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Z].Oxford:El-sevier, 1998.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10
近年来, 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决定一国国际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与高科技密切相关的创业投资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创业投资提供了资本与高科技结合的机制, 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 创业投资的概念
创业投资 (Venture Capital) 又称为风险投资, 创业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 创业投资的对象是创业企业, 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 而不是一般企业。第二, 创业投资主体不仅对企业进行投资, 而且提供经营性服务, 因此与一般的投资行为不同。第三, 创业投资不同于一般的权益资本投资, 在完成创业后退出投资, 而不是长期持有企业股权。因此, 概括起来说, 创业投资一般是指投资于极具发展潜力的创业企业, 参与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咨询服务, 待创业企业成长为规模企业后, 出让股权, 以分享其高成长所带来的长期资本增值的一种投资方式。
(二) 创业投资的特点
1. 投资对象是高风险的创业企业。
创业投资以投资于初创企业为基本特征。对初创企业进行投资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技术风险, 新技术能否顺利转化为生产工艺和新产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市场风险, 创新产品的扩散速度以及竞争能力存在不确定性。三是财务风险, 投资能否得到回收并没有确切的把握。由于创业企业的风险大大高于成熟企业的风险, 因此, 创业企业很难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2. 创业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投资。
创业投资一般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 以获得资本收益为目的。资本收益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 一部分来源于公司分配的股息, 一部分来源于在资本市场上转让股权所获得的资本收入。创业投资的运作分为融资、投资、管理和退出四个阶段, 在股权增值后通过股权转让退出投资, 以获得资本增值收入。
3. 创业投资是专业性投资。
创业投资是把资本、技术和管理结合起来的专业性投资。货币资本与职业投资家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 是创业投资获得高额利润的前提和条件。
4. 权责利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机制。
在创业投资运作过程中, 涉及到两种委托代理关系, 一是分散投资者以集合投资的方式形成基金, 委托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资产;二是基金管理人将基金资产委托给所投资的创业企业, 由所投资企业进行资本增值。由于在分散投资者和基金管理者之间、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责权利有机结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对降低投资风险和实现资本增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创业资本是一种组合投资。
一方面, 由于创业投资的风险大, 为了让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创业投资通常使自己所投资的项目分散化, 形成一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 创业投资公司也会邀请其他创业投资公司参与自己的投资项目, 或者对其他创业投资公司的项目进行跟投, 形成组合投资。
因此, 创业投资提供最大限度地识别与回避了风险。
(三) 创业投资的功能
1. 直接投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阶段。
创业投资是在种子期、起步期和成长期对创业企业进行投资, 直接进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阶段, 具有其他金融工具所不具有的功能。
2. 进行序列融资投资。
创业资本从进入新创企业到最终退出, 是一个完整的资本循环过程, 从投资项目的筛选认定, 分阶段投资, 吸引新的投资主体跟进, 创业投资公司或基金的再融资, 到创业资本实现蜕资, 是一个系列融资和投资放大的过程。
3. 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创业投资不仅要向企业提供资金, 而且要向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后者是创业投资实现资本增值目标的保证。
(四) 创业投资的作用
1. 创业投资是研究与开发资金 (R&D) 的重要来源。
在促进研究成果工程化和商业化方面, 创业投资起到了其他投资方式和金融工具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创业投资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投资方式。
创业投资模式解决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所固有的高风险与传统投资模式之间的矛盾, 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3. 创业投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创业投资的发展对小企业的不断涌现、持续成长并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社会富余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渠道。
创业投资的发展为社会富余资金转化为投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有力地促进了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创业投资的市场主体与运作模式
(一) 创业投资市场主体
创业投资的运作过程, 是创业投资的资金筹集、使用和收益分配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创业投资市场进行运作的。从创业投资的市场主体看, 主要包括创业投资资金供应者 (投资者) 、创业资金的运作者 (创业投资机构) 和创业投资的需求者 (创业企业) 三个组成部分。
1. 创业投资的资金供给。
从国外创业投资的发展过程来看, 创业投资的资金供给者由政府、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三个部分组成。政府在创业投资方面的投入和补贴带动了社会资金投放到风险较大的创业投资市场上去, 起到了一种带头投资或奠基的作用。创业投资发展初期, 个人投资者是创业投资基金的主要提供者。随着创业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业投资回报率的提高, 使得创业投资基金的规模急剧扩大, 个人投资在创业投资市场上的比重逐渐缩小。例如欧洲风险资本的来源构成大体是:养老保险金25%、人寿保险金15%、投资银行25%、增值再投资20%、政府资金2%、其他10%。
2. 创业投资的运作主体。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创业资本的运作类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直接投资型, 投资人和管理者合二而一, 投资者既是创业资金的供应者, 又是创业投资的直接运作者和管理者;另一类是管理投资型:创业投资资金是通过建立创业投资基金的方式来筹集的, 投资者和资金管理者是分离的, 投资者只是创业投资基金的认购者, 不具体参与项目的运作和管理, 只靠认购的基金来获得投资收益。
从创业投资主体的角度看, 创业投资的运作主体主要有四种:创业投资家、创业投资公司、产业附属投资公司和天使投资者。其中创业投资公司和产业附属投资公司是创业投资的主要部分。
从世界的范围看, 创业投资公司大体上有四种类型:一是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公司是目前创业投资市场上最主要和最活跃的机构主体, 它是由职业投资家组成创业投资的中介机构。二是政府扶持的创业投资机构。这是一种“杠杆式”的创业投资机构。这类投资机构首先从政府、法人机构或个人借入大量资金, 形成创业投资基金, 然后以贷款或可转换债券的形式把资金投入创业企业, 并从所投资的创业企业取得利息收入, 以偿还借入资金的利息。三是金融机构附属的投资公司。主要包括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附属创业投资公司。四是非金融机构附属的创业投资公司。非金融投资机构一直是创业投资市场的重要投资者, 一些大型工业公司和大财团通过设立一些特殊的附属投资机构来进行创业投资业务。
(二) 创业投资的运作模式
创业投资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主要包括融资、投资、管理和退出四个阶段, 即:创业投资资金筹集阶段;投资项目筛选、评估和谈判阶段;管理创业投资企业阶段;退出创业企业阶段。
1. 创业基金的资金募集方式。
创业投资基金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独立型基金, 二是附属基金, 三是半附属基金。独立型基金由风险投资家代表投资者利益管理基金, 并收取管理费和约定资本收益一定比例的报酬;附属基金是一些大公司或大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 只管理机构的资金;半附属基金是创业投资基金与机构投资基金的组合。基金募集有私募和公募两种方式, 私募是指以私下募集的方式, 由创业投资公司发起, 吸收机构投资者的资金组成创业投资基金;公募是指创业投资基金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 即基金通过证券公司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 并且可以上市交易。
2. 创业资本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
各国创业资本的名称、组织形式及其制度安排方面不完全相同, 但归结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即合伙制、信托基金制和公司制, 相比较而言, 这三种制度中, 效率最高的是合伙制, 其次是信托制, 再次是公司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公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有相当数量的风险投资活动是通过传统的信托基金制度运作的, 尤其是在法律不承认有限合伙制度的国家就更是如此。
有限合伙制是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共同组成创业投资公司。有限合伙人委托普通合伙人负责对项目投资进行选择、管理、运作和退出。有限合伙人通常提供创业投资所需资金的99%, 不负责合伙公司的具体经营, 对合伙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对超出其出资部分的损失不负责任;普通合伙人是风险投资家, 通常只对合伙公司投入1%的资金, 他们是合伙公司的专业管理人员, 负责管理公司的全部业务, 并对合伙企业负无限责任。
3. 风险投资家 (普通合伙人) 与风险企业的制衡机制。
这种制衡机制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股权结构设计方面, 除了创业投资公司要拥有一定比例创业企业的股权外, 被投资企业的创业者也要拥有相当一部分股权, 这样的股权结构安排可以使创业者的利益与创业企业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共同推动创业企业迅速成长的制衡机制。二是风险投资家直接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三是用股票期权建立创业企业的激励机制。四是采用分阶段多轮投资战略。为了减少投资风险, 同时有利于对所投资企业进行更主动的控制, 创业投资通常采取对企业进行分段多轮投资的策略, 每一轮投资的金额都有一定的目标。
4. 创业资本的退出机制。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11
一、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相关概念
隐名投资是指投资人出于自身利益选择的不同出发点,本身是实际认缴或者认购了出资的一方,却以他人名义出资或借用他人名义设立公司、合伙企业或个人独资企业的现象。
在隐名投资中,实际出资的一方被称为隐名出资人,而记载于工商登记材料上的股东则被称作为显名出资人。李后龙学者的文章中对隐名股东有这样一番见解:“指不具备股东的形式特征但对公司实际出资并实际享有股东权利的出资人”,可见,隐名股东即是隐名出资人。
隐名股权是指隐名股东实际认缴或者认购出资的,但在公司章程等材料中记载的是显名投资人的股权。
股权确认即是对股东资格的确认,现实中许多隐名投资无法确认隐名股权归属,导致隐名股东的合法权益无从确保,而那些以非法为目的,隐名投资的股东又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对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法律方面的问题
自2006年开始实施并沿用至今的《公司法》,其中并没有对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作出规定。2010年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下文简称《公司法解释(三)》)中的第二十五条至二十九条对隐名投资进行了规定,但并未根本解决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这一复杂的法律问题。
(一)相关规范,立法层次较低
目前关于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问题,只有司法解释有所涉及,《公司法》中没有明确规定,立法层次较低。而这一普遍的法律纠纷现象应该从较高的法律层面来规制。
(二)《公司法解释(三)》的不足
1、第二十五条之问题
《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首次提出隐名投资的存在,其中规定隐名股东可以变更为显名股东,为隐名投资的合法权益得以保障提供了法律途径,但却在第三款中附加了条件,须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才可以变更。但在隐名投资中股权尚未确认的情况下,如果隐名股东申请变更显名股东,而其他股东因受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素影响,可能存在恶意联合的状况,而造成变更请求不能符合半数以上股东同意的条件,就很有可能导致隐名投资的股权无法确认,而使得隐名股东的权益受损,基于此点分析,相关解释有待改进。
2、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的相关规定不全面
由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公司法解释(三)》中有关隐名投资的规定并不全面,例如没有对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作出具体规定,依据《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同等的购买条件下,其他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而《公司法解释(三)》没有做出对应的优先购买权的规定。不难预见,在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后,极有可能出现规避优先购买权的问题,而使某些股东的权益无法得到法律保障。
三、完善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的建议
(一)完善公司法及其解释
1、提高法律层次,提升立法水平
2、要加强对隐名股东的权益保护
3、优先购买权的确立问题
(二)建立专门的隐名投资监管机构
实践中,许多隐名投资人都是以规避法律为目的,利用隐名投资对权利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导致经济秩序紊乱。因此,应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在此前提下,隐名投资合同应登记在监督机构,此监管机构附有保密义务,非涉及国家和社会利益不得泄露。这样可以使多种投资方式并存进而推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减少相应的股权确认纠纷,减少社会成本。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存在立法层次较低等现状,可以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来改善,这样一来隐名投资的股权确认纠纷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解决。
相关分析证券投资 篇12
关键词:EVA考核,多元化经营,过度投资
一、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许多企业都愿意实施多元化投资,一批大型集团性企业应运而生。此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处于转轨时期。从国家背景来看,多元化经营尚未在我国站稳脚跟,从企业制度方面来看,我国多数企业经验仍显不足;从市场方面来看,我国的实际情况同西方国家相差悬殊。在这一复杂的形势下,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盲目乐观,在没有对多元化经营理念有一个深入了解的情况下便不切实际的追随国际主流,因此这一阶段我国的多元化经营失败率极高。经济增加值(EVA)一经面世,便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新的浪潮,各国企业纷纷开始实行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目前,经济增加值(EVA)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中的应用程度极高,许多企业将其作为经营绩效考核的标准,经济增加值(EVA)能够为我国国有企业投资冲动、多元化经营、严重的短期行为、资金流向股市(期市)进行炒作等领域“四大乱象”行为的解决方面带来思路。这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经营风险的降低等方面的意义都是积极的,可以说经济增加值(EVA)的本土化应用是我国国有企业成功转型的一大助力。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Marlys和Steven(2008)发现企业多元化程度同超额价值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的价值会随着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而增加,这两位学者的研究为多元化经营溢价论的产生奠定了实证基础。Joel Stern(2007)着眼于管理激励角度,探究企业绩效提升的影响因素所在,深入分析以EVA指标为核心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企业管理活动带来的影响。Jarrell W(2006)在多元化同企业绩效二者关系的衡量方面,运用了Tobin's Q值这一工具,并创造性的引入了两个关键指标来进行企业绩效的对比,分别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超额收益,分析得出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同业绩二者的关系为标准的正相关。Tomas和Anil(2010)的研究对象为美国上市公司,并在研究中对内生性加以控制,并没有得出多元化经营或专业化经营对于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证据。
(二)国内文献
熊德华与洪道麟(2006)研究表明,企业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是产生溢价的主要原因,而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这两个因素对于多元化经营溢价的影响并不明显。李善民和朱滔(2006)得出了关于多元化折价的重要结论,即在多元化并购后的三年内实行多元化并购的企业会发生6.5%到9.6%的股东财富折价。柳建华、魏明海(2007)得出了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企业绩效与企业多元化程度之间关系的又一影响因素,即企业经营的业务间是否相关。
综上所述,国内外多数学者对于多元化经营溢价这一观点都是持肯定意见的,他们都就多元化经营对企业价值带来的积极效应表示认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尽管行业内人士立足于多个角度就企业绩效与多元化程度的关系开展了多层次的实证分析,但是仍然没有探讨出一致的成果。许多企业都相继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多元化经营,但是成功率仍然屈指可数。国内外学者对于EVA指标的优越性都表示了肯定,认为相比于传统会计指标,无论是在解释股票收益、企业业绩方面,还是抑制过度投资方面,EVA指标的优势都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宏观经济趋势、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企业战略实施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术界研究成果在实务界的有效应用。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多元化经营过程中,资源共享合理利用、资源组合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市场势力等因素都会对企业业绩带来积极的影响,与之相对的消极因素则包括跨行业投资风险、资源分散、代理问题、交叉补贴、管理成本增加等问题。例如:(1)跨行业投资风险。一旦企业开始探索新的领域或转向其他经营项目投资,必然会面临新的投资经营风险,如消费者对于新产品接受能力的风险、市场开拓的风险、技术研发的风险等。(2)交叉补贴。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良性运作,会逐步形成内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反过来为企业输送稳定的现金流。在部门存续的客观要求下,一些能力较差的部门管理者为了使本部门继续存活下去,会向企业高层提出交叉补贴的申请。以下两方面的因素则会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3)资源分散。当企业现有的经营业务得到了成熟的发展,具备了极强的市场竞争力,这一背景下的新业务探索将会产生边缘效应,对企业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与之相对的是,若企业在自身业务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便进行新业务的开发,必然会导致企业有限资源的分散,不仅会严重影响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甚至会导致企业失去原有的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丧失立足之地。(4)管理成本增加。想要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必须将企业管理跨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研究显示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若发生在企业经营规模加大且业务种类增加的背景下时会出现非效率,通俗的来讲即会引发企业有限资源的浪费、效率降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导致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与整体业绩的下滑。
企业业绩的高度取决于是企业投资效率的高低。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新兴市场,市场环境不确定、各项制度不规范不完善、产业发展严重失衡,形成了我国特色的企业生存环境。此外,内部人控制、所有人虚位、委托人行政化是我国央企上市公司另一显著特征。实际管理经营中国有企业对管理层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使得管理者有动机、有机会、有控制权来实现私人收益最大化。研究表明,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为管理者牟取私利提供了良好的运作环境,因为多元化经营在企业各经营部门间创建的内部资本市场向管理者提供了创建企业帝国、规避职业风险、提高在职消费以及实施过度投资的隐秘手段和高效途径。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态度,认为多元化经营能够为企业各个经营业务部门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内部资本市场改善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将稀缺的资源,如人才、设备、技术、现金等优先提供给最有盈利能力的部门或净现金流量最大的项目中去,产生“智能资金效应”。由此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a: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央企业多元化程度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是正向的
假设1b: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央企业多元化程度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是负向的
遵照“信息对称、理性人、完全竞争市场”这3个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无论企业是否从事多元化经营以及从事何种多元化经营,都只会遵从净现值(NPV)原则,即只对NPV>0的多元化项目进行投资。但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相分离,管理者会做出利己的经营决策,造成企业价值的降低。央企常年饱受内部人控制、所有人虚位、委托人行政化等代理问题的困扰,于是国资委于2010年开始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全面实施EVA考核。经济增加值(EVA)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来源于剩余收益这一著名思想。传统的会计体系计算得出的企业盈利没有将股东成本考虑其中,也就意味着不能对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及时发出预警,自然也就不是评价管理者经营绩效的最佳选择。而遵照剩余收益思想对企业传统会计体系计算得出的利润进行调整,即从税后净盈利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资本投入的机会成本后而得出的经济增加值(EVA)才能够真正解释企业的经营业绩,对管理者的工作能力给予评判,因此也就克服了传统会计指标的缺陷。EVA价值管理体系的优点有:第一,在衡量企业经营业绩时能够考虑到权益资本成本,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中真正的盈利能力;第二,弥补了传统会计指标的不足,剔除了导致传统指标失真的影响因素;第三,实现管理者自利目标与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一致性;第四,避免企业短视行为的出现,维护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第五,将提高企业价值与经济增加值(EVA)的改善紧密相连。EVA价值管理体系的缺点有:实施条件苛刻,对市场成熟度要求过高,因此真正能够运用EVA价值管理体系的企业类型相对较少。经济增加值(EVA)不单只是一个业绩度量指标,它弥补了传统指标的不足,它是一种管理者薪酬的激励机制,是全面财务管理的体系,影响企业所有经营决策,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改变企业文化,为与企业有联系的相关人员带来更多财富。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建立的价值管理体系全面考虑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所有资本成本,能够有效改善企业在多元化经营过程中进行过度投资的冲动,提高多元化经营企业的绩效。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EVA能够使企业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相匹配,改善企业管理者的薪酬制度,有效解决由于代理问题而产生的过度投资行为。央企是否实施多元化战略,实施何种多元化战略较容易受到政府有关产业政策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甚至多元化决策的本身就是来自于政府的政策性命令。这种政府性干预对央业的多元化投资效率可能是正向影响,主要是因为政府总是把最优质的资源、最优惠的政策性条款优先分配给央企,为央企提供最优质的投资经营环境。当然,这种政府性干预对央业的多元化投资效率也可能是负向影响,主要是因为政府会向央企派发政绩目标,社会责任等,使央企在投资经营过程中不能按照NPV>0的原则选择投资项目,导致过度投资行为。国资委推行EVA考核,央企将以此为契机对多元化投资和经营进行规范,进而改善过度投资现象,所以本文推断EVA考核对多元化水平与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并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EVA考核对多元化水平与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着是正向的调节效应
假设2b:EVA考核对多元化水平与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着是负向的调节效应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深沪上市的央企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2009-2014年上市公司六年的数据。并按照以下原则剔除样本:(1)剔除性质特殊的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2)剔除在年报中未按行业披露收入数据的公司;(3)剔除三年内出现ST以及有违规或监管记录的公司。对使用到的主要连续变量进行了1%-99%的Winsor处理。总计得到8591个样本。本文主要的研究数据来自国泰安证券研究数据库(CSMAR)、WIND数据库、手工收集年报中相关数据。本文数据处理、统计、计量分析所采用的软件为stata12.0,Excel2013。
(二)变量定义(1)被解释变量。
过度投资(OINV)。通过查阅文献,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选择了Richardson模型,也就是式(1),实质上这个模型主要研究的是企业自由现金流和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为了方便统计和对比,我们将企业投资支出总量划分为两部分:新增项目投资支出、资本保持投资支出。然后重点研究了新增项目投资支出,并且构建了相关的回归模型。在实际过程中主要利用残差项的正负号来决定实际情况,得到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非效率投资,然后利用其值的大小来评价其程度。如果出现了残差比零大时,也就是说企业有过度投资的情况。
(2)解释变量。第一,多元化程度。通过我们查阅文献可知:国外的研究者进行研究时,往往选择经营单元数(N)、赫芬德尔指数(HHI)、销售收入熵指数(EI)来进行判断。按照这种理论得到:公司的经营单元数(N)越多、赫芬德尔指数(HHI)越低、销售收入熵指数(EI)越高时,表明企业拥有良好的多元化经营。第二,经营单元数(N)。公司在日常生产销售时占据的领域数。第三,赫芬德尔指数n(HHI):HHI=∑2i=1pi。这里面pi表示的是公司于一个行业内总利益在企业总利益中的占比。研究是为了保证结果和赫芬德尔指数符合,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赫芬德尔指数做出n来,本次研究中选择了HHI2=1/∑i=1p2i来对其做相关处理。n第四,销售收入熵指数。其中,pi指的i=1是单品销售额在行业销售额中的占比,n指的是是公司业务涉及到的行业。如果企业就经营单一品相时,这个指数为0。按照上述公式,我们就可以得到多元化程度(DT)、非相关多元化程度(DU)、相关多元化程度(DR)的具体数值。第五,经济增加值(EVA):EVA为哑变量,选择时值为1,不选择时值为0。(3)控制变量。本次研究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的变量有:实际投资支出(INVt)、成长性(GROWTH)、财务杠杆(LEV)、货币资金持有量(CASH)、企业规模(SIZE)、企业上市时间(AGE)、股票收益率(RET)、企业投资惯性(INVt-1)。本文的主要变量如表1。
(三)模型构建按照上述的理论和设想,并且结合我们此次研究的思路以及已有的文献和资料,得到了以下模型: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国内上市企业中新增投资额在总资产中占比达到了7.2%,并且最大值达到了43.2%,但是最小值却为负;主营收入增长率的最大值为451.2%,平均值为24.1%,最小值表现出来的是负增长;整体而言,资产负债率程度较大,不管是中位数还平均值都在50%以上;企业的内部现金流平均值是18.7%;企业规模整体而言比较稳定,没有出现突变的情况。股票年度回报率平均值为28.1%。在全样本中按照出现过度投资行为的标准进行选择,结果得到了367个样本,然后对这部分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2的下半部分。对于企业多元化而言,最大值是3.828,最小值是1.000,平均值时1.449;对于过度投资而言,最大值是34.2%,最小值是0.1%,平均值时7.1%,平均值和最大值之间差距比较明显。核心业务销售增长率最大值是327.7%,最小值是-49.2%,平均值时35.2%,通过数据可知:不同企业之间的核心业务销售增长率操作很大的区别,所以说在不同的企业中,过度投资行为的程度也存在差异。自由现金流量最大值是44.3%,最小值是-73.4%,平均值是-4.3%,直接说明了大多数企业现金流都比较匮乏,只有部分企业拥有的现金流比较大,在这类型企业中,往往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过度投资行为,这也是为何数据中平均值和最大值之间差距较大的原因;资产负债率最大值是91.2%,最小值是5.2%,平均值是52.1%,按照数据显示,部分国企可能有举债投资的现象。
(二)相关性分析
通过表3可知,企业的多元化和过度投资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措施来减小过度投资的可能性,将企业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问题化整为零,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们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除此之外,按照表中的数据我们还可以知道:核心业务价值、自由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管理费用率等都可以抑制过度投资。研究EVA考核与过度投资行为调节效应模型是可以得到:HHI前面的系数和过度投资在10%水平上显著,并且系数为正值,直接说明了这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另外,我们通过研究还可以知道:成长机遇、自由现金流、企业规模、管理费用等等于过度投资都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且表现为正相关,直接证明了:企业的投资量和企业内部现金流、企业规模、管理费用之间呈现正相关,但是EVA指标和多元化程度指标之间却是负相关,不过程度比较小,没有显著性。
(三)回归分析
(1)过度投资模型的回归分析。本文选择了OLS回归法来做回归分析,得到的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按照表中的数据和我们的分析可知:变量GROWTHt-1的相关系数是0.007,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变量AGEt-1的相关系数是-0.023,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变量SIZEt-1的相关系数是0.004,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变量RETt-1的相关系数是0.012,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变量INVt-1的相关系数是0.008,并且在1%水平下显著;变量LEVt-1的相关系数是-0.002,变量CASHt-1的相关系数是0.005,但是不显著。按照上面的数据可知:当企业将年度变量与行业变化控制之后,上市企业的投资结构和核心业务增长量、企业规模、股票市场稳定性以及上年度投资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而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上市的年限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并且最终结果和我们预想的一致。按照前述内容可知:本次研究中选择的模型比较符合实际,比较真实的反应了我国目前上市企业的现状。(2)多元化与过度投资模型的回归分析。对于多元化和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对这两者的回归分析,本文选择了模型1,它主要就是用来检验企业多元对企业的过度投资影响作用的,通过相关的分析得到:企业多元化和过度投资行为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多元化越高,那么对过度投资行为的抑制作用就越强,直接表明了我们前面假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深入研究标准数据可知:FCF、ADM、CZXJL等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按照上述的分析和研究可知:当外界环境稳定时,国有企业多元化程度与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副作用,直接表明我们前面的假设1a是正确的。(3)多元化、EVA考核与过度投资。表6表示的是企业多元化程度对于EVA考核和过度投资的影响作用。并且我们采用了模型2和模型3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通过具体的数据研究可知:企业可以采取EVA考核来降低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但是在实施EVA考核之后,多元化与过度投资之间的系数为负值,并且较之之前增大,而EVA×HHI的调整系数却为正。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计算EVA时往往会参照“22令”中的相关条例,如果是站在这个角度进行分析问题,会发现EVA和企业的多元化可以彼此制约,而且上述的相关性研究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EVA和企业的多元化之间呈现负相关。在实际的操作中,企业可以通过EVA来改变自己的经营条件,将企业的产品扩大化,占据整个市场,从而降低企业过度投资的行为。所以,通过回归分析,我们验证了前面假设2a的正确性:EVA考核对多元化水平与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着是正向的调节效应是成立的。综上所述,外界环境稳定时,EVA考核多元化水平和企业过度投资行为拥有正向调节机制。企业采取EVA来进行管理时,经营多元化和过度投资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究其原因可能是采取EVA考核时,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改变目前的经营现状,还可以帮助企业占据更加优质的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利益空间,保证投资的回报和稳定,进而抑制了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实证结果可靠性,采用型的模型来进行稳健性检验,即用销售收入熵指数代替赫芬德尔指数来衡量多元化程度,具体的模型如下:
ONIV=β0+β1EI
通过上述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中央企业的多元化程度和过度投资之间在10%的水平下显著,并且呈现负相关。所以,我们直接证明了前面假设1a是正确的,所以本次研究的结果拥有很高的可靠性,稳健性良好。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研究发现:第一,对于央企公司的多元化程度和过度投资呈现的关系是成反比的,就是说企业的多元化的程度越高,对过度投资的行为约束就越大。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间接为多元化抑价论呈现了有利的论证。第二,应用EVA考核,能够实现多元化程度和过度投资行为两者间的调节为正相比。应用了EVA考核后,一部分缓解了企业的代理之间的冲突,也从另外一方面大大的约束了过度的投资能力。
(二)建议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央企,国资委通过以经济增加值(EVA)为动力核心,从而增强和改进(EVA)价值管理体系。第一步我们队对经济增加值(EVA)的各项数据更进一步的修善,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计算使得经济增加值(EVA)更加的稳定和牢靠。接下来我们要有健全的配套机制体系来实现,进一步的让我们的管理者能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降低管理者在经营中消极态度带来的负面行为。最后,我们要把这项管理体系推广到全国的各类型企业中去,在我们向企业推广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专业管理体系的知识,下面人员正确的心理态度,以及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意识。(2)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分合理的选择多元化的管理经营,把一些不必要的和经营主业无关的业务降低其存在的价值。让一个企业回归到其自己主要经营的项目中,这样才能在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具有竞争力。这也是国资委向企业推行经济增加值(EVA)的原因之一。同时为了避免企业多元化广而不精的理念,把企业的有效资源分散开使得自己的主业得不到更好地发展,导致各个企业的经营没有联合,没有形成强强联手,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洪道麟、熊德华:《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分析——基于内生性的分析》,《金融研究》2006年第11期。
[2]魏明海、柳建华:《国企分红、治理因素与过度投资》,《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
[3]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管理世界》2010年第3期。
[4]Marlys Gaseho Lope,Steven E.Salterio.The Balanced Scorecard:Judge Mental Ef Fects of Common And Unique Performance Measures.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
[5]Jarrell W.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Employee Responsibilities&Rights Journal,2006.
[6]Joel Stern.Corporate Governance,EVA and Shareholder Value.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7.
[7]Tomas Jandik,Anil K.Makhija.Can Diversification Create Value-Evidence From the Electric Utility Industry.Financial Management,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