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应用分析(精选12篇)
相关应用分析 篇1
股票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投资手段, 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既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 也时时影响大众的财富变化, 牵动着很多人的神经。股市风云变化莫测, 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8月, 只有短短的多半年时间, 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跌到2000多点, 同时受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 外围的暴跌再度将A股拖入深渊, 无数人的财富梦想化为泡影。股票价格的大幅度变化给投资者提出了严峻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股票的价格是怎样确定的?今后股价将如何发展?到底该怎样来分析和判断上市公司的股票价值?对于投资者, 可能时时都在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
由于经济活动的错综复杂, 决定了认识和评估股票证券的价值变得极其困难, 如何科学、客观的评价股票的价值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模型去合理的估计股票的价值, 以便能够在投资时作出正确的选择。股票的定价模型有很多种, 本文主要介绍两种: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定价模型。并以中国石化股票价值分析为例, 重点分析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1 股票定价相关模型
1.1 股息贴现定价模型
1.1.1 股息贴现模型介绍
股息贴现模型是对股权资本进行估价的基本模式, 它主张股票的价值是预期股息的现值。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就是现值原理:资产的价值就是预期的系列现金流量的现值总和, 通常根据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确定贴现率进行折现, 它假设普通股的每股价值是其未来股息收入的现值, 股权投资者的预期报酬受到预计持股期间分得的股息和未来出售股票时售价的影响, 而股票出售时的售价也是由股票的未来预期股息收入决定的。在实际运用中股息贴现模型根据时期不同有多种表现形式:
(1) 单一时期的股息贴现公式:
P0=D1/ (1+KS) +P1/ (1+KS)
其中, P0为股票的当前价格;P1为1年后预期的股票价格;D1为1年后预期每股股息;KS为该股要求的回报率。
(2) N个时期的股息贴现公式:
P0=∑
其中, P0为股票的当前价格;PN为N年后预期的股票价格;Dt为在时期t预期的股息;KS为该股要求的回报率。
(3) 无限期股息贴现公式:
由于:P=∑∞N+1[Dt/ (1+KS) t-N]
因此, 可以得出:
P0=∑∞1[Dt/ (1+KS) ]
上式可以看出, 股票的价格实际上是股票未来能支付的所有股息贴现值加总。
(4) 应用广泛的股息贴现模型——稳定增长模型
该模型假设股息按照一个稳定的速度g增长, 即第t期的股息Dt= (1+g) t-1D1。
在这种情况下, 股票当前价格应该按照永续增长年金的公式进行计算, 即:
P0=D1 (KS-g)
该模型就是高顿增长模型, 其中, ks是股票要求的回报率, D1为第1期的股息, g为股息增长率。
1.1.2 股权必要收益率的估计方法
在任何一个绝对价值评估模型中, 所选取的贴现率既要反映投资风险, 也要反映时间价值。在这里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来计算股权必要报酬率。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仅仅取决于市场风险, 而且还取决于无风险利率和市场风险补偿程度, 根据CAPM理论有:
E (ri) =rf+βi[E (rM) -rF]
由此看来, 应用CAPM需要知道3个数据:无风险利率、股票的β值和市场风险溢价。
估算无风险利率。一般认为国债是没有风险的, 至少从信用角度看是这样的。也有人选择3~5年短期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与短期国债利率相比, 长期国债的期限与待折现的股权投资的期限更为一致, 但长期国债的利率市场不活跃, 不能反映市场变动情况。而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充分反映和解释了债券市场运行和发展的总体特征, 反映市场细分状况, 体现了市场有效原则。因此我们认为, 选择短期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可能是比较恰当的股权必要报酬率。
估算股票的β系数。β系数是衡量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报酬率之间的相关性的指标。β系数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使用回归直线法计算, 即:通过同一时期内的资产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历史数据, 使用回归线预测出来, β系数就是该回归线的斜率;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资产与市场指数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市场指数的标准差和该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直接计算β系数。β系数经济意义在于, 它是度量特定资产的系统风险的指标。它告诉我们, 相对于市场组合而言, 特定资产的系统风险是多少。
估算市场风险溢价。根据CAPM, 市场风险溢价定义为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差别。通常使用市场平均预期报酬率与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差额来估计市场风险溢价, 在使用这种方法计算市场风险溢价时, 仍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CAPM是个单一期限模型, 这一特点允许它使用算术平均值, 但股票投资通常是长期投资, 这时用几何平均法更好。
1.1.3 股息增长率估计方法
(1) 用历史数据对股息增长率进行估计
如果公司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 股息有相当稳定的增长率, 那么恒定增长率的估计, 可以用这段时间实际增长率的几何平均值来表示:
股息的平均增长率
显然, 在上述公式中盲目的使用历史增长率是不合适的, 预期增长率的变化是源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结构和公司竞争力的变化。因此在对股息收益率的估计时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基本面的定性分析来做调整。此外, 还有一种来源于财务理论的增长率估计, 下面对此做简单介绍。
(2) 用财务数据对股息增长率进行估计
从企业的角度看, 企业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①企业的留存收益并用于再投资的数量;②再投资收益率。所以, 公司再投资越多, 其增长潜力就越大;在一定的再投资水平下, 如果公司再投资收益水平越高, 公司的增长速度就会越快。因此, 股权利润的增长率是两个变量的方程, 即企业的留存收益率和企业的股权收益率 (利润被留存就成为企业权益的一部分) 。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
g=RR×ROE
式中RR是留存收益率, ROE是股权收益率。他们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实际运用中, 可以从公开的企业财务报表中方便的查到这两个数据, 从而计算出企业的潜在可持续增长率。
但是, 需要明白, 从概念上讲方法一和方法二的增长率可能并不完全统一, 方法一来源于历史数据对未来的估计, 方法二来源于再投资对未来的影响。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相结合, 相互修正, 从而可以估计出更为有效的企业股息未来增长率。
不管怎样, 由于股息贴现模型简单易用,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方便的做出调整, 也适用于各个行业, 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2 市盈率定价模型
市盈率是投资者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 亦称本益比, 是股票价格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反映了在每股盈利不变的情况下, 当派息率为100%时及所得股息没有进行再投资的条件下, 经过多少年我们的投资可以通过股息全部收回。一般情况下, 一只股票市盈率越低, 市价相对于股票的盈利能力越低, 表明投资回收期越短, 投资风险就越小, 股票的投资价值就越大;反之则结论相反。
以下是市盈率的基本公式:
市盈率
用市盈率对股票估价:
股票价格=市盈率×每股收益
市盈率有两种计算方法: (1) 股价同过去一年每股盈利的比率; (2) 股价同本年度每股盈利的比率。前者以上年度的每股收益作为计算标准, 它不能反映股票因本年度及未来每股收益的变化而使股票投资价值发生变化这一情况, 因而具有一定滞后性。买股票是买未来, 因此上市公司当年的盈利水平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第二种市盈率即反映了股票现实的投资价值。因此, 如何准确估算上市公司当年的每股盈利水平, 就成为把握股票投资价值的关键。上市公司当年的每股盈利水平不仅和企业的盈利水平有关, 而且和企业的股本变动与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市公司股本扩张后, 摊到每股里的收益就会减少, 企业的市盈率会相应提高。因此在上市公司发行新股、送红股、公积金转送红股和配股后, 必须及时摊薄每股收益, 计算出正确的有指导价值的市盈率。
2 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模型的应用
以2006年中国石化股票为例, 利用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模型对中国石化股票做股票估价, 并对结果和市场价格进行了实证对比, 以确定所讨论的模型和方法的效果。
2.1 运用高顿增长模型确定中国石化股票价值
根据前述的股票定价模型, 利用高顿增长模型估计股票价格主要是要估计两个变量:必要收益率K;股息增长率g。
2.1.1 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估计必要收益率
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
E (ri) =rf+βi[E (rM) -rf]
因此, 要估计出必要收益率E (ri) , 需要确定中国石化股票的β值和市场无风险利率rf。
首先用市场数据估算β值。
上证指数标准差计算:
中国石化股票标准差计算:
中国石化和上证指数协方差计算:
中国石化的β系数计算:
市场收益率估计:
由于市场收益率从长期看将和国民经济一致, 考虑价格因素, 取中国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率为年持续增长率为10%, 而无风险利率取银行一年期债券利率为2.94%。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
E (ri) =rf+βi[E (rM) -rf]=2.94%+1.37 (10%-2.94%) =12.6%
也就是运用资本资产模型估计出, 由市场相关风险确定的中石化股票的必要收益率为12.6%。
2.1.2 用几何平均法估计股息增长率
在这里用前面介绍的几何平均法计算:
股息的平均增长率
中国石化股票从2004年以来的年中每股收益率数据如表4:
之所以选择这3年的股息为核算依据, 是因为高顿增长模型是一种恒定股息增长模型, 考察中石化的历史收益数据, 会发现中国石化的收益受政策影响波动很大, 而近年, 随着国家对中石化公司的市场化改革越来越完善, 中国石化的收益水平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故这几年的数据更加符合模型的假设条件。
根据上式, 可以计算股息增长率g为12.4%。
2.1.3 用高顿增长模型确定的股票价值
根据高顿增长模型, 假设未来中国石化股息具有稳定的12.4%的年增长率。中石化股票2006年的当期价值为:
即由高顿增长模型, 中国石化股票2006年当期价值为每股9.56元。
2.2 用市盈率估价模型确定中国石化股票价值
中国石化200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91亿元, 净利润396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35%和23%, 净资产收益率18.3%, 每股收益0.46元。2005年中国石化油气开采、炼油、销售、化工板块EBIT分别为469亿元、-35亿元、104亿元和143亿元, 所占比重分别为70%、-5%、16%和21%, 虽然油气开采板块销售收入占比仅3.67%, 却贡献了近70%的利润。
2005年中国石化炼油及成品油销售两个板块销售额高达5582亿元, 但仅实现EBIT 69亿元。虽然收到94亿元补贴, 但炼油板块仍然亏损35亿元。本应最赚钱的业务出现了“政策性”利润缩水。
2006年国际油价仍维持高位, 布伦特原油全年均价与2005年基本持平, 保持在55美元/桶左右。在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框架内, 2006年中石化炼油板块将逐步扭亏, 油气开采板块继续保持高盈利。
当年, 中国石化发布公告称, 在川东北地区发现了累计探明可采储量为2510.75亿m3、技术可采储量为1883.04亿m3的大气田, 虽然该气田尚不能对2006年、2007年的业绩构成显著影响, 但对解决中石化上游油气资源相对较少的问题十分有益, 可使其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自2006年3月26日起, 国家已开始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因价格超过一定水平 (40美元/桶) 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比例征收石油特别收益金。石油特别收益金实行5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计征, 按月计算、按季缴纳。征收比率按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原油的月加权平均价格确定。假设2006年原油均价55美元/桶, 则征收特别收益金对中石化和税后利润的影响分别为-41亿元和-128亿元, 经测算每股收益将因此约分别减少0.05元和0.07元左右。
本次原油销售征收特别收益金是当年3月26日成品油调价的配套措施, 由于中石化成品油产量及销量较大, 汽油、柴油价格上调经过相关测算可增加其税后利润约70亿元左右, 因此成品油价格上调的正面影响大于此次征收特别收益金的负面影响, 但正负相抵后, 正面影响较为有限。因此在2005年EPS为0.46元的基础上, 中石化2006年的EPS为0.57元/股。当时其动态市盈率10倍, 作为一家拥有资源垄断、销售渠道垄断等众多竞争优势的国际化公司, 其当时的估值水平仍然偏低, 其市盈率在2006年达到12倍以上。
中国石化2006当时股票价格=估计市盈率×估计每股收益=12×0.57=6.84 (元/股)
2.3 股票价值模型估价和市场价格的实证对比分析
中国石化股票当时股价波动空间为6~8元/股, 从以上估值可以看出, 中国石化股票还有上升空间。下图为中国石化股票2006年4月28日的月K线图。
从前文对于中国石化各个方面的价值分析, 在此可以得出如下的一些结论:
(1) 当时沪深两市总市值35000亿, 中石化一家公司的总市值就高达4800亿, 占比13.5%, 超过某些行业全行业的总市值, 对沪深指数的影响巨大, 是国内资本市场上不可多得的战略品种。另外, 中石油、中海油当时尚未回归A股市场, 而中石化对旗下公司的整合下市又在加速进行。可见, 优质石化上市公司的数目大幅减少, 中国石化的行业战略配置地位愈发突出。中国石化2006年的EPS为0.57元/股, 考虑到公司拥有资源垄断、销售渠道垄断等众多竞争优势, 且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战略地位突出, 如果考虑股改因素, 其股价在当时价格水平上应该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2) 根据估价模型计算的股票价格, 中石化股票市场价格如果在每股7~10元左右的水平上, 已经较好的反映了其真实的内在价值, 从当时的市场表现看, 该股已经接近被市场合理定价, 短期投资价值正在逐渐丧失, 如果股价上涨过快, 投资者应该警惕投资风险。
(3) 由于前文运用的高顿增长股票模型依赖于公司β值和增长率的估计, 这两个值的变化将导致结果的显著变化, 本文在估计股息增长率时, 采用的数据仅仅是3年的数据, 其代表性似乎不够, 但从本文前面的介绍知道, 只有这3年的数据能够看出股息增长的趋势,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模型估价的局限性。但从估计价格区间和实际价格区间的较好吻合, 说明尽管模型非常简单, 但如果合理的估计相关变量, 该模型对投资者分析股票价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本文用股息贴现模型的估价和市盈率估价有较大差别, 反映了各种股票定价模型由于估价的理论方法和切入的角度的不同, 将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在本文中, 用贴现模型的估价远高于用市盈率估价, 就其原因, 应该是对中国石化的β系数估计值较高, 之所以有此判断, 是因为中国石化是超过10%的权重股, 按照常理推断其β系数应该和市场指数的β系数接近, 也就是应该接近1的水平更加合理。探讨本文系数值接近1.4, 我认为是在取样时样本太小的原因。这提醒我们在今后的运用中需要尽量的扩大样本, 这样估计值才会更加接近实际。这两个值的较大偏差, 也说明在实际运用中, 定量的分析一定要结合定性的价值分析, 才能够对股票价值有更好的把握。单纯以某一种模型定价可能会造成投资的误导。
(5) 以上的股票估价和中石化的市场表现是大致吻合的。这个结论从一定的角度说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是存在的,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信中国股市的行政化色彩将减少, 而市场化特征将加强, 也就是说, 中国股市将逐渐褪去政策市的外衣, 将进一步增强其作为投资工具的可分析性和可判断性。因为一个有效性水平高的市场, 股票的价值将更多的依赖其所代表的公司盈利能力和成长特性。现阶段, 投资者正在密切关注美国的经济前景和金融市场动向, 以及中国经济的大趋势。相信中国的股市表现将越来越能够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两种股票定价模型: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估价模型。选用2006年上海股票交易所的中石化股票作为研究对象, 以中国石化股票价值分析为例, 重点分析了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运用股息贴现模型和市盈率模型估计出中石化股票合理的市场价格, 并对结果和市场价格进行了实证对比, 以确定所讨论的模型和方法的效果。
关键词:股息贴现定价模型,市盈率定价模型,中国石化
参考文献
[1].Black, Fischer.Return and Beta[J].Journal ofPortfolio Management, 1993, 20 (1)
[2].Fama, Eugene F., Kenneth R.French..MultifactorExplanations of Asset Pricing Anomalies[J].Journal of Fi-nance, 1996, 51 (1)
[3].Lintner, John..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Budget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5, 47 (1)
[4].钟丹心.股票定价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实用性[J].世界经济文汇, 2001
[5].刘毅.资产定价发展的理论基础溯源[J].北方经贸, 2001, (200)
[6].张广裕.现代股票定价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适用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5, (2)
[7].许涤龙.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 2005, (2)
[8].张志强.市盈率与增长率关系的探讨———兼论股票定价的有关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1)
[9].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 2004, (7)
[10].中国统计摘要, 2006
[11].孟卫东, 张卫国, 龙勇.企业战略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04
相关应用分析 篇2
信息技术在企业、学校和其它组织中,信息技术体系结构是一个为达成战略目标而采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综合结构。它包括管理和技术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职能与信息需求、系统配置、和信息流程;技术成分包括用于实现管理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标准、规则等。由于计算机是信息管理的中心,计算机部门通常被称为“信息技术部门”。有些公司称这个部门为“信息服务”(IS)或“管理信息服务”(MIS)。另一些企业选择外包信息技术部门,以获得更好的效益。
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厦门博看文思指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T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据保守估计,中国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超过20万人。而国内目前的IT教育主要是高等学校计算机、电子、电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约为5万,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厦门博看文思阐述到,由于IT技术人员的极度短缺,迫使许多公司不得不提供高薪才能聘请到符合要求的专业人员,而这些职位优厚的待遇吸引了很多非IT人员。于是许多人设法通过各种培训来获得这些职位
相关应用分析 篇3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广东珠海519015)【摘要】目的:观察重症监护室(ICU)中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急性肾脏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病例组对照,数据分析与统计。统计分析死亡率,并应用逻辑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死亡率的相关因素。结果:总死亡率为69.2%);平均SOFA得分为14.81分。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影响病死率的因素为:年龄、血清肌酸酐、血清碳酸氢盐、SOFA得分。结论:尽管新型体外疗法在治疗危重症患者中具有优势,但是病死率仍较高。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影响CRRT应用效果,老年、氮质血症及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均为严重预后的指证。【关键词】急性肾脏衰竭;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死亡率【中国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72-01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最初是作为休克伴有急性肾脏衰竭患者透析治疗手段而出现的。CRRT是否优于间断血液透析治疗还不十分明确。本科于2009年6月至20011年6月对26 例休克伴发急性肾脏衰竭患者采用CRRT治疗,现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入我院后发生临床休克并伴发急性肾脏衰竭患者26例,接受CRRT治疗。26例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22-79岁;急性肾脏衰竭原发病因包括败血病12例(46.1%)、血流动力学介导肾衰9例(34.6%),慢性肾脏疾病急性发作4例(15.4%)。病理定性均采用通用定义。1.2.方法:应用GambroPoly-14s高通量透析器,Accura透析机(有效表面积:1.2 m2 ;超滤系数:42 ml/h/mm Hg),CRRT治疗平均时程为39.21±11.03 h,平均清除率是1827±69 ml/h。血管通路包括动静脉瘘(AVF)或双腔管插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最常用的为股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流速为100-150 ml/min。透析溶液(商品化葡萄糖和无钾Hemosol溶液)流速为1200 ml/h。0.9%或0.45%生理盐水预稀释固定流速为400 ml/h。加入10%葡萄糖酸钙、硫酸镁、7.5%碳酸氢钠和氯化钾,并监测这些电解质水平。经鼻饲管给予10%的磷酸钠。超滤率以中心静脉压监测值评估患者容量状态。体外回路抗凝应用肝素,目标为动脉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65s,系统凝血功能紊乱患者不应用抗凝,14例(53.8%)的患者应用肝素抗凝,12例(46.1%)的患者未应用肝素抗凝,抗凝措施对滤过器寿命无显著影响。所有患者均记录CRRT起始前SOFA得分,平均SOFA得分为14.81 ± 4.00。2..分析指标平均年龄;性别(男性);血清肌酸酐、血清钾、血清钠、碳酸氢盐、磷酸盐、血尿素、血pH值;CRRT起始前血压(收缩压、舒张压);CRRT起始前SOFA得分。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 )表示。Student's t检验分析参数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评估影响死亡率的相关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结果1.病死率情况:26例患者死亡18例,总死亡率为69.2%,败血症继发血流动力学介导的肾衰患者死亡率最高(77%),慢性肾脏疾病急性发作患者死亡率为50%。2.相关因素分析: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大于未死亡组患者(68±8 岁vs. 49±15岁,P<0.05);死亡组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与为死亡组无显著差异(55.5% vs.62.5%,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肌酸酐平均值显著低于未死亡组患者血清肌酸酐平均值(4.71±1.07mg/dl vs.7.08±3.09 mg/dl,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碳酸氢盐平均值显著低于未死亡组患者血清碳酸氢盐平均值(11.58±5.70 mEq/l vs. 18.18±5.41 mEq/l,P<0.05);死亡组患者SOFA得分显著高于为死亡组患者SOFA得分(16.40±2.98 vs. 11.25±3.70,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高氮质血症水平和较低血清碳酸氢盐、高SOFA得分与死亡率相关;性别、透析前血压、血清钠和血清钾与死亡率无关,CRRT超滤率和抗凝方法与死亡率均无关。5.讨论CRRT在ICU肾衰等危重症重患者特别是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救治中起重要作用。但众多研究表明危重症急性肾脏衰竭患者具有高死亡率,并且与间断透析法相比,CRRT的优点并不突出,最近报道更是表明两种方法是等效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本院ICU应用CRRT治疗的急性肾脏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并对影响死亡率的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一项大规模多民族多中心研究表明脓毒性休克是导致多数的患者发生急性肾脏衰竭的病因,这与本研究观察到的结果一致。本研究所采用的CRRT治疗方法有可靠性,CRRT治疗的时程为39.21±11.03 h,许多因素决定了治疗时程。平均清除率达到1827±69 ml/h,清除率低于大多数西方研究中心报道的目标清除率(35 ml/kg/h),是由于本研究未采用体重为基础的清除率调整方法,而是采用固定方案使应用简单易行。另外本研究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氮质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不良结果的预测指证,这与其他报道结果相似。综上所述,CRRT技术在危重症急性肾脏衰竭患者尚未转化成利于存活的优势。脓毒性休克是危重症患者发生急性肾脏衰竭最常见的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严重影响CRRT的治疗效果。另外,老年、氮质血症水平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严重程度是不良转归的重要预测指标。参考文献[1]1Clark WR, Murphy MH, Alaka KJ, Mueller BA, Pastan SO, Macias WL. Urea kinetics during continuous hemofi ltration. ASAIO J 1992;38:M664-7[2]2Ronco C, Bellomo R. Dialysi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 Continuous therapy is superior.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07;2:597-600[3]3Himmelfarb J.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nal failure: Critical assessment is required.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07;2:385-9.[4]Tonelli M, Manns B, Feller-Kopman D. Acute renal failu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dialytic modality on mortality and renal recovery. Am J Kidney Dis 2002;40:875-85.作者簡介:王和银(1958.9—),安徽广德人,大学本科学历,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重症医学
相关应用分析 篇4
关键词:电量采集系统,技术应用,电量数据
0 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电力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 电网的运营和管理正逐步走向商业化。电量采集系统已经在电力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它不但能够实现电量采集、电量监控、电量传输、数据统计计算、存储、校验及检查、旁路替代、报表功能、表计管理、数据修改、线损无功、系统管理事项、安全管理问题、数据共享等功能, 还可以实现电量自动结算功能, 因此广泛运用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
1 电量采集系统的涵义
电量采集系统是涉及面广泛、相对比较复杂并且能够影响到企业管理和电力市场经济运行情况的一个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 电量采集系统是集电表、电量数据采集端、通信协议、厂站系统于一体, 融合了操作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传输技术、软件应用技术等多项技术, 能够实现采集和计算电量数据、统计和分析监测电损耗、对电能使用进行实时监控等功能的一个综合技术应用平台。此外, 系统中的各项数据可以作为企业经营的参考和依据。
2 系统相关技术的主要功能分析
系统主要功能如图1所示。
2.1 数据采集功能分析
一般说来, 数据采集工作站都支持双机数据分流的模式。2台主机分流采集的系统有很多优点, 并且能够保证其中一台发生故障时, 另一台能够自动接管采集任务, 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集数据的工作站通过多种通讯方式与采集器进行数据通讯,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电量不间断地、周期性地自动收集以及补测电量数据和下调参数等功能的实现。工作站能够处理各大关口数据采集电量的相关事项, 并支持随机抄表、储存密度可调。
2.2 管理系统数据库的功能分析
数据库能够容纳实时采集的电量数据, 数据库里电量数据的转存、处理、统计等数据服务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数据库对所有计量点相关数据的定义和管理, 从而与采集的数据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管理模块的定义方式是:面向电网数据库管理模块能够对电网的结构及电网的相关设备进行具体的描述。
2.3 自动计算功能
系统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统计方案自动统计各关口计量点的分钟、小时、日电量;能够根据已有设备、管理仪器对象的换算关系, 进行设备对象、管理对象输入/输出电量的统计。系统还可以实现数据的一致性, 实现的前提是系统能够自动完成换表日志、旁路事件、人工补查电量、置入电量及表码修正等引起的电量计算。自动计算功能通常能够对电量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和检查, 并通过分析和检查的结果形成历史记录, 这可作为相关人员业务处理的依据。
2.4 报表服务功能
系统的报表功能非常强大, 其在原有商用电子表格的基础之上, 又增加了相应的数据定义功能, 并提供各个层次上 (如电量采集点、考核单位、变电站、母线等) 的原始电量数据及统计分析的结果。系统支持用户需要的各类报表, 以方便获取系统其他模块的统计、存储结果来进行简单的统计计算, 并可以自动打印和发布已生成的报表。
2.5 系统管理分析
系统能实现很多复杂的管理功能, 如网络管理、权限管理、日志查看和数据库管理等。系统管理人员拥有特殊的管理权限, 可以给系统的一些用户分配权限、进行权限绑定, 并能够为不同部门的操作员授予权限, 从而实现了很多系统权限功能, 例如查看报表、浏览电量数据、维护系统参数等。
2.6 系统监视及其他
系统具备监视功能, 能实时监视系统软、硬件运行情况, 还能监视终端、通道和电表的运行状态。系统具备对时功能, 能接收上级系统的时间并校对系统内以及终端的时间。系统还满足二次安全防护要求, 能通过正向物理隔离向外网发布数据, 具有完善的防计算机病毒措施。
3 电量采集系统相关技术分析
电量采集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 其背后蕴涵着很多先进技术, 下面进行具体介绍:
(1) 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电量采集系统用JAVA语言开发, 能够支持多种操作系统, 当前服务器终端常用的有Windows Server 2003、REDHAT LINUX等操作系统。
(2) 报表功能强大。目前, 电量采集系统需要的报表有很多, 如电量统计报表、区域电量统计报表、同期电量对比统计报表、按不同用途分类统计表、电网设备损耗统计表等。
(3) 数据库存储性能高。小型机作为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 高效的磁盘阵列作为数据存储介质, 从而实现了高性能的存储服务。
(4) J2EE框架结构。系统采用了具有企业标准的、高效的、数据持久层的J2EE框架模式, 并结合了高性能的JBOS服务器, 实现了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5) 支持多通信信道。采集系统目前所采用的多通信信道技术能够支持调度数据网络、电话拨号、GPRS/CDMA无线专线网络等。
电量采集系统相关技术如图2所示。
4 电量采集系统应用问题分析
4.1 电量自动采集任务受阻
故障特点分析:该类故障发生的时间不固定, 影响的范围也不固定, 甚至有时候系统会自动恢复自身功能。使用过程一旦发现此类故障, 就要及时进行处理。
故障原因分析: (1) 现有的计算机配置难以处理众多正在运行的数据库系统和Web服务器任务, 导致系统处理速度和效率降低, 甚至发生暂时性任务中断现象。 (2) 随着电网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各类变电站、电厂电能表的大量接入使得电量采集系统在同一时刻需要处理的事情扎堆, 从而导致服务器系统资源不能满足要求, 出现任务卡壳现象。
4.2 厂站等终端设备故障
故障特点分析:电量远程终端设备能够实现电量的累计采集、分时存储, 各类数据处理、长时间保存、网络传输等功能。该故障一般发生在设备运行时间比较长的电厂端口和变电站端口等, 以接口终端设备故障最为常见, 其次是接口通信故障、电源故障等。相比较而言, 新投入运行的厂站设备发生故障较少。而故障一旦发生, 电量数据采集功能就会暂时终止。
故障原因分析: (1) 系统软件运行问题, 软件程序运行错误或采集规约与主站不符合。遇见此类问题, 要及时与软件生产厂家联系, 以寻求解决。 (2) 硬件设施问题。常见的有主板故障、采集端口故障等, 硬件故障发生时要及时更换新硬件。
4.3 通讯故障
通讯故障是电量采集系统的常见故障之一。故障一旦发生, 电量采集系统就会连接不上远方的终端。这类故障有远方终端与电能表和远方接口与主站之间的通信故障、电源故障等。远方终端与电能表的故障多表现为电能表通信模块故障。远方接口与主站之间的故障大多发生在有线拨号网络传输的厂站, 128 kb专线和调度数据网通道运行还是比较稳定的。电源故障主要是由于现场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或受到雷击, 导致电源受损或空开跳闸, 造成网络与电量终端长时间停止工作。电源故障一旦发生, 对电量采集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影响很明显。
5 针对电量采集系统存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1) 电量采集系统的日常运行涉及大量的程序软件及硬件。随着系统工作负荷的增加, 相应地就要加快软件的升级以及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 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系统稳定运行的需求, 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 从而保证系统及时准确地采集电量。
(2) 改造升级电网、厂站旧材料、旧设备, 推广应用新设备、新技术, 不仅可以确保系统采集电量的稳定, 更能够减少电网的损耗, 从而为电力系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不断开发完善系统的接口, 使得电量自动采集主站系统能为EMS以及OMS、MIS等系统提供标准接口, 实现数据共享。
(3) 电量采集终端要求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采集终端与电能表之间宜采用RS-485数据通信。电量自动采集系统是以数量庞大的电能表为基础的, 电能表一些运行参数 (如精度、使用寿命、通讯稳定、安装维修方便等) 的可靠性能对电量自动采集系统起了关键的作用。电能表和电量自动采集系统之间应实现自动对时, 保持一致。针对意外事故引起的系统问题, 系统应具有自动或手动恢复电量数据的功能, 以保证电量数据的安全和完整。另外, 完善数据库系统是研究和设计电量自动采集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数据库选用的标准有2方面:一要考虑其性能和功能, 二要考虑现有的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库能否兼容以及开放的系统平台和数据接口等一些问题。
6 结语
我国的电量自动采集系统从无到有, 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 一直在跟随着市场规则不断地修改和完善。电量采集系统在采集数据和接入数据的同时, 还对数据进行了分类、分析, 为电力企业提供了详实有力的决策数据, 为电力企业计算电网降损和经济运行提供了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 从而为电力企业提高经济效率与效益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同时也为电网划分网损等级、分区域进行精益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arco Cantu.Delphi4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
[2]肖鲲, 李晓明, 董丽娟.电能量远程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2002 (2)
[3]黄志强, 王新民.电能量采集系统在电网管理中的应用[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06 (4)
RFID技术相关应用调研 篇5
一、RFID的特点及应用
1.什么是RFID?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
Fication的缩写,即无线射频识别。常称为感应式电子晶片或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电子标签、电子条码,等等。
RFID系统组成:
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RFID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俗称电子标签或智能标签;读取器/读写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在RFID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一套完整的系统还需具备:数据传输和处理系统。
RFID电子标签:有源标签,无源标签,半有源半无源标签。
RFID工作原理: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RFID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电子标签,操作快捷方便。
2.RFID技术的应用:
短距离射频识别产品不怕油渍、灰尘污染等恶劣的环境,可在这样的环境中替代条码,例如用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跟踪物体。
长距射频识别产品多用于交通上,识别距离可达几十米,如自动收费或识别车辆身份等。
1、在零售业中,条形码技术的运用使得数以万计的商品种类、价格、产地、批次、货架、库存、销售等各环节被管理得井然有序;
2、采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使得路桥、停车场等收费场所避免了车辆排队通关现象,减少了时间浪费,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及交通运输设施的通行能力;
3、在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上,整个产品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均被置于严密的监控和管理之下;
4、在粉尘、污染、寒冷、炎热等恶劣环境中,远距离射频识别技术的运用改善了卡车司机必须下车办理手续的不便;
5、在公交车的运行管理中,自动识别系统准确地记录着车辆在沿线各站点的到发站时刻,为车辆调度及全程运行管理提供实时可靠的信息。
RFID电子标签的技术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动物晶片、门禁控制、航空包裹识别、文档追踪管理、包裹追踪识别、畜牧业、后勤管理、移动商务、产品防伪、运动计时、票证管理、汽车晶片防盜器、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等等。
3.电子标签RFID七大特点:
传统条形码识别技术相比,RFID有以下优势:
1.快速扫描
条形码一次只能有一个条形码受到扫描;RFID辨识器可同时辨识读取数个RFID标签。
2.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
RFID在读取上并不受尺寸大小与形状限制,不需为了读取精确度而配合纸张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质。此外,RFID标签更可往小型化与多样形态发展,以应用于不同产品。
3.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
传统条形码的载体是纸张,因此容易受到污染,但RFID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此外,由于条形码是附于塑料袋或外包装纸箱上,所以特别容易受到折损;RFID卷标是将数据存在芯片中,因此可以免受污损。
4.可重复使用
现今的条形码印刷上去之后就无法更改,RFID标签则可以重复地新增、修改、删除RFID卷标内储存的数据,方便信息的更新。
5.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
在被覆盖的情况下,RFID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并能够进行穿透性通信。而条形码扫描机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才可以辨读条形码。
6.数据的记忆容量大
一维条形码的容量是50Bytes,二维条形码最大的容量可储存2至3000字符,RFID最大的容量则有数Mega
Bytes。随着记忆载体的发展,数据容量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未来物品所需携带的资料量会越来越大,对卷标所能扩充容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7.安全性
由于RFID承载的是电子式信息,其数据内容可经由密码保护,使其内容不易被伪造及变造。
近年来,RFID因其所具备的远距离读取、高储存量等特性而备受瞩目。它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大幅提高货物、信息管理的效率,还可以让销售企业和制造企业互联,从而更加准确地接收反馈信息,控制需求信息,优化整个供应链。
二、应用领域概况
1.图书馆中的应用
图书管理是RFID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图书馆是图书管理需求最为集中的应用场所。据调研分析,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家图书馆,且大多数图书馆已经从纯手工管理方式过度到了采用条形码识别、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虽然采用了许多现代化技术,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图书馆的管理及工作人员。
通过系统的需求调研,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图书管理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电子表情的转换
(2)
实现图书自助借还
(3)
实现图书快速盘点
(4)
实现图书快速查找
(5)
实现错架图书快速整理
(6)
实现RFID安全门禁
(7)
实现与现有系统无缝连接
2.食品监管中的应用
在食品供应链中将全面运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实现食品的安全信息全程溯源。进入园区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蛋等初级产品及配送的餐饮半成品等,包装袋上都将戴上RFID标签,这个标签会储存种植养殖企业或生产单位、品名、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在专供食品的物流货车上也配备相应的RFID设备,对装载冷藏、冷冻食品的车辆配备RFID等温度连续监控设备。在食品进入园区时,工作人员通过手持式RFID读取器,就能在现场快速追溯食品和原料的来源。
3.服装行业的应用
RFID技术在服装行业的应用越来越收到服装企业主的重视,通过RFID技术提供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度,提高库存转转率,减少缺货损失,提升门店的消费体验.通过RFID技术基本上为服装行业带来四大类的利益:
1.快:物流效率快,货品交接点数快,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准:数据准,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对服装的流通数据采集准确
3.防:通过嵌入RFID芯片到服装内部,实现防窜货和防伪功效,而且还提高物流效率。
4.服务:通过RFID智能商店,提高消费者体验,通过互动,更多商品的展示,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来
提高服务水平,提升门店销售额。
4.物联网中的应用
RFID中的射频模块是物联网的基础,RFID的应用是物联网的核心。射频识别技术的优势很明显,它可以容纳大量数据信息,能反复修改,读取速度快,识别的功能、效率也能得到大大的提升,可以同时远距离识别多个高速运动的物体,不受恶劣的环境影响,且安全性好。从理论上说,装上射频标签后,全世界的物品都将拥有独一无二、功能强大、非接触快速读取的“身份证”。
正是因为这个特征,它可以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如物流过程中物流追踪,信息自动采集,仓储应用,港口应用,快递;商品的销售数据实时统计、补货、防盗;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质量追踪、自动化生产;旅客机票,行李包裹追踪;车辆管理、人员进出;物流管理、资产跟踪识别、产品核心组件跟踪识别、产品核心组件的生命周期管理等各个领域,RFID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将极大的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
5.车辆管理中的应用
智能停车场系统性能特点如下:
(1)采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和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程度高,控制准确。
(2)采用远距离智能识别标签技术,防伪性能良好。停车的车辆拥有一个唯一序列号的标签卡,该序列号不能更改。多重加密技术,唯一识别,无法仿制。而且只有该系统发行认可。
(3)非接触式智能标签卡使用时无机械接触动作,远距离感应通讯,无方向性,卡片可以在读写器的远距离读卡范围内,在车辆不停车的同时就可以完成读卡的操作,方便用户的使用。
(4)道闸根据车辆的通行情况自动升起和降落,并具有防砸车功能。
(5)停车收费由计算机统计和确认。
(6)采用计算机网络和收费软件相结合的方法,防止了非法的修改和越权查阅资料。
(7)管理计算机和各个收费计算机可以实现实时通讯,并且管理计算机具有外接接口,网络扩展性强。
(8)采用标准的工业控制系统结构,可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组织不同系统的配置,方便灵活。
(9)安装、调试、维护简单方便,易于更换及检修。
(10)整个系统性能稳定,使用可靠。
三、案例分析
医院智能管理系统(RFID行业应用案例)
目前,医院管理还是不够人性化和智能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
1.患者病情加重,当病人出现突发病情,而病人当时不知情的情况下,病人的体温出现变化
2.医疗服务的迟延,当所需的医生不能及时找到时,其病房会引起闲置并导致伤患抢救时机的丧失
3、有些病患者未经允许擅自离开病房或者进入其他区域所引起的对其自身和他人的疾病威胁,没有形成对病人的定位管理
4、没有智能化的病人监督体系,对病人的治疗程序没有完整明确的记录过程。如病人治疗到哪一阶段了,该服药了有没有发出提醒信号,护士的护理是不是合乎病人病情发展的要求
5、妇产科母婴的鉴定,有时会发生阴差阳错抱错婴儿的事情,也有偷盗婴儿的事情发生等
针对目前医疗行业客观存在的上述需求,苏州木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近期推出了基于有源RFID技术的“病人实时监控系统”。将采集到的人体温度数据持续记录在有源电子标签内,对病人进行细致地、实时地管理。
2、RFID系统工作原理简图
主要工作流程:
3、给每个病人佩戴相关的RFID电子标签卡,该卡的信息和病人的相关信息具有唯一性的对应,其主动向外界发出信号,当信号被病房附近装设的相关读卡器读到,然后通过各种传输方式(RS485\以太网等)将信号传到医院后台管理中心,通过查看管理中心数据库病人的病情记录信息,就可以对别人的信息了如指掌,一清二楚。还有,对病人的实时监控以及区域定位,因为每个病人都佩戴有标示自己唯一性身份的RFID标签卡,而医院随处都安装有RFID远距离读卡器,也就是病人的一举一动,出行轨迹等所有信息都随时在监控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实时监控全程跟踪的目的。在母婴鉴定,婴儿防盗方面,会有相关唯一性标签对应关系以及权限设置即时报警提示功能。
3.智能医院管理系统示意图
示意图中,读卡器是安装在医院不同角落的,根据具体情况而设立的。当然,读卡器可以是固定读卡器,根据功能需求也可以使用手持式PDA读卡器。病人所佩戴的标签卡也有各种形式的,据不同的情况而定。
一、系统介绍
1、系统组成电子标签:
ML-T系列的有源射频卡,识别距离范围是2-80M,工作方式是主动式的。是能呼叫的,比如按一下按钮医生就知道那个病人呼叫。
固定读卡器:由木兰自主研发生产的ML-M系列远距离全向性读卡器,用来自动读取射频卡的信息。每个病房安装一个。
监控软件系统:由电脑和软件系统组成。
二、方案介绍
1、病人的区域定位管理
因为给每一个病人都发放一个可以代表自己唯一性身份的标签卡,该卡不断主动地向外界发出信号,而医院到处都安装有RFID远距离读卡器,这样病人的活动都在系统监视的范围内,而读卡器是有编号的,也有固定的位置的,当病人出现在某一个位置时会被附近相关的读卡器读到,根据读卡器的位置可达到对病人区域定位的效果。
当然,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会设置病人的活动范围,当病人离开病房或到了不该到的地方时,通过管理软件相关权限的设置,系统会发出报警信号,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这样,病人的区域定位管理便可实现。
2、母婴管理体系
母婴对应:
当婴儿出生之后,也会给婴儿佩戴一个可以标示唯一性身份的标签卡,考虑到婴儿抱错以及被窃等问题,该标签设置成防水放拆型的,当有人强制拆掉时会发出报警信号,而且,婴儿的标签卡信息和母亲的信息具有一一对应性,要确定是不是抱错了婴儿,只需在管理中心数据库对比母婴的标签卡信息就可以了,这样,婴儿和母亲有了对应关系,可以避免婴儿抱错事件的发生。
婴儿防盗:
因为每一个婴儿都有自己的标识卡,该卡不断向外界发出信息,因此,和其他病人一样,婴儿也时时刻刻处于被监控的状态,这样,对智能管理系统软件的设置,当婴儿离开被指定的某一区域时,系统会发出报警提醒相关人员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措施。当然,当母婴完全康复出院时,通过管理系统解除报警让母婴正常的离开医院。
3、病人日常护理监护
通过RFID标签,远距离读卡器以及后台管理中心这一系列的过程,对病人病情的发展,诊断,医疗,护理都有一个全程的记录,而且,每一个病人的情况都会在管理系统数据库中有详细的记录和实时的更新,这样会做到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全程的智能化的监护,人性化的管理。如病人的医疗进行到哪一阶段了,到服药的时候了提醒病人服药,病人该服哪方面的药了,还有及时通知病人医疗费用余额等都有全程的掌控,这样,对病人的治疗,护理更加条理化,清晰化,合理化,安全化,智能化,人性化。
三、系统特点和优势
1、产品特点
远距离:阅读距离10米以内轻松实现。由于按考勤地点的实际情况,读卡距离可设定;
运行稳定:有源卡阅读距离稳定,不易受周边环境影响。使用频道隔离技术,多个设备互不干扰;
支持高速度移动读取:标识卡的移动时速可达200公里/小时。;
高可靠性:环境温度-40℃-85℃内能完全正常运行(MTBF≥70000小时),尤其是在北方低温和南方高温状态下更显优势,可以有效抵抗恶劣环境下空气中的高粉尘和污染物以及阴雨等环境下,能够保证设备正常使用;
安全性:加密计算与认证,确保数据安全,防止链路与数据破解;
高抗干扰和防雷设计:对现场各种干扰源无特殊要求,满足工业环境要求,安装方便简单,全球开放的ISM微波频段,无须申请和付费;
超低功耗:使用寿命长,平均成本低,并且对人体安全、更健康,无辐射损害。可配置微波模块工作方式,发射功率可调;
多识别性:可以同时识别200个以上标示,如果现场有多与200个以上的标示,我们有办法进行处理。
2、系统优势
●利用RFID技术,完全智能化的系统,轻松的解决了医院经常会发生的婴儿调换以及婴儿被盗事件;
●完全自动化的系统,实现了病人在医院的全程监控、区域定位管理、安全提示等智能化的功能;
●使医院的服务、管理有序化、明了化、清晰化;
●智能化的软件系统,实现智能化的医院管理服务体系,所有功能的实现只在RFID硬件以及软件系统的强力配合下,完全自动化的实现;
●智能化的医院管理,可以提高医院在当地的知名度,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
四、RFID技术发展史
1.RFID在我国的发展
本世纪初,RFID已经开始在中国进行试探性的应用,并很快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06年6月,中国发布了《中国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标志着RFID的发展已经提高到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层面。2008年底,中国参与RFID的相关企业达数百家,已经初步形成了从标签及设备制造到软件开发集成等一个较为完整的RFID产业链,2008年中国RFID相关产值达到80亿元左右,并将在未来5-10年保持快速发展。
RFID应用的推广和市场的扩大而逐步降低,RFID的应用将会从目前的托盘或整箱的货物跟踪逐步扩展到单品货物跟踪的水平。最后,从产业供应链角度看,国家目前提倡的产业升级,就是要使中国企业多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产品,而这些领域,正是RFID用武之地。产业升级将带动中国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逐步由单体企业竞争上升为产业供应链的竞争。现在,一批国产RFID企业,如:创羿科技、远望谷、上海华虹、维深集团....迅速发展壮大.在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RFID的实施将摆脱仅仅由单个企业实施的窘境,而展现为企业所在整个供应链的协同实施,RFID的益处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阻碍了RFID在我国的发展的因素
首先,是我国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不高,阻碍了RFID充分发挥其作用。RFID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其基本功能是实现数据的精准快速采集。这些数据采集后,必须经过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处理,才能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总体成本的作用。也就是说,RFID的实施,往往需要企业信息化达到一定水平,使RFID系统与企业既有的ERP、CRM等信息集成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其次,RFID实施成本还比较高,使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不仅仅对中国企业,即便对西方企业,RFID的高成本也是一个巨大障碍。
正如前文所言,RFID的基本技术原理在60几年前就产生了,但直到上世纪后期,RFID的应用才逐步推广到民用领域,正是高成本阻碍了RFID技术的实际应用。
目前在国内,一张RFID标签一般都在1元以上,ETC的车载单元要400多元,高成本使得RFID的投资回报具有很大风险,使其应用大多局限于高价值或高利润商品领域。
再次,行业标准尚未统一,贸然实施会带来不确定风险。尽管RFID起源很早,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全球统一的技术标准,中国在标准制定领域起步较晚,由于关乎各国经济利益,相信标准之争还会持续一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投入,必然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风险。蓝光获得DVD标准之争的胜利,给HD-DVD阵营带来的巨大伤害,是处于标准之争产业里的企业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这也是很多企业对实施RFID抱观望态度的原因。
最后,我国产业供应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阻碍了RFID的实际应用。与西方企业相比,由于技术和管理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大多行业都存在过度竞争,价格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就使得很多制造企业利润率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产业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往往博弈大于合作。
而RFID技术只有在整个供应链上协同实施,实现供应链信息透明和分享,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RFID的作用,这在目前情况下还很难做到。
另外,实施RFID的一个主要益处是节省人工成本,沃尔玛称RFID每年为其节省数十亿美元的人力成本开支,而中国较低的工资水平也使得很多企业没有积极性去实施RFID技术。
相关应用分析 篇6
【摘要】 随着我院科学技术力量的进步与发展,抗生素的种类与数量与日俱增,随着长期大量的使用抗生素,使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耐用性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自2008年起,在医院领导的大力倡导及相关科室的积极支持下,药剂科一直在做控制使用抗生素的相关工作。目前,主管部门已经制定出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这将更有效的遏制抗生素滥用的现象,国家卫生部已组织医学专家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同时还建立了评估医院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以及推进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和病原菌耐药监测工作。
【关键词】 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抗生素排名;病历点评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7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05-01
1 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我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我院开放床位数为907位,下半年出院人数为19858次,每月平准出院人次为3309次,平均住院天数8天,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49%,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31%,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26%,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3DDD,住院患者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7DDD,住院患者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5DDD,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2DDD,抗菌药物品种数(个)(按通用名计算)50个,抗菌药物品规数(个)(按实际采购和使用规格计算)62个,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数(个)(按通用名计算)31个,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数(个)(按实际采购和使用规格计算)27个,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数(个)(按通用名计算)7个,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品规数(个)(按实际采购和使用规格计算)6个,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元)7966827.32元,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的比例46%,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的比例4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的比例8%。
2 2013年1月1日至6月30日病历点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预防性用药时间与手术切口类型不相符,药物选择依据不足(没有做培养及药敏实验);更换药物依据不足(更换药物不按药敏及培养结果来确定);用药目的不明确(治疗性用药与预防性用药不明确,治疗性用药缺乏感染诊断);病历中使用抗生素分析不全(分析用药与实际用药不相符);习惯性用药情况比较严重。
3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
3.1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医疗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因地制宜,制定抗生素的使用标准,实现安全、有效地使用抗生素。
3.2 正确使用抗生素,必须先有一个明确的指标。标志必须是一种细菌感染,并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的症状和感染的诊断。
3.3 病原体检查,选择细菌敏感性高的药物,根据细菌药敏概况药物的选择,考虑细菌耐用性,尽可能使用抗菌谱窄的抗生素。
3.4 注意合理的药物配伍,避免频繁换药,合理使用控制抗生素剂量,持续时间和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感染情况进行抗生素的药物治疗,使血药浓度达到有效的抑菌浓度。
3.5 抗生素使用应遵循预防性使用的原则 外科手术抗生素预防性使用以防止操作中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及术后感染。内科系统在预防疾病、风湿热、细菌性心内膜炎和一些传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预防,为老年人、儿童、糖尿病患者、粒细胞减少、免疫力低下的应给予预防用药。
4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几个原则
加强对抗生素的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4.1 建立由高年资人员组成的抗生素管理小组和指导小组。
4.2 加强抗生素的使用及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
4.3 加强对医院内部感染的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相关应用分析 篇7
1 安装Excel“分析工具库”
(1) 使用“分析工具”前, 应检查“工具”菜单, 确定Excel当前是否安装了“分析工具”。如果在“工具”菜单中没有“数据分析”命令项, 则需通过调用加载宏安装“分析工具库”[1]。
(2) 单击“工具”菜单, 在其下拉菜单中选中并单击“加载宏”, 弹出“加载宏”对话框, 见图1。
(3) 在对话框的“当前加载宏”列表框中选中“分析工具库”, 并在左侧复选框中打“√”, 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关闭对话框。至此, 已安装“分析工具库”。
2 输入数据求出相关系数
(1) 打开Excel工作表, 输入分析数据。例如:某医生分别用皮肤氧测定仪和血氧分析仪测定10名健康成年男子的动脉氧分压 (mmHg) , 皮肤氧测定仪测定结果 (X) 分别为:77、78、79、80、81、82、83、84、76、79;血氧分析仪测定结果 (Y) 分别为:87、90、89、90、91、89、91、92、86、88。现问2种测定结果是否存在直线相关关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应输入数据。X用A列表示, 分别输入A2~11的区域;Y用B列表示, 分别输入B2~11的区域, 见图2。
(2) 先求出相关系数r值。在“工具”菜单选项卡中单击“数据分析”, 弹出“数据分析”窗口, 在“分析工具”中选择“相关系数”;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出现“相关系数”窗口, 见图3。将光标移至“输入区域 (I) ”, 选定A2~B11间的数据, 点击“确定”按钮, 出现相关系数值, 见图4, 本例r=0.843 621 558。
3 检验2组数据总体上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对于同一样本来说, 相关系数r和回归系数b的假设检验是等价的, 2者t值相等[2], 也就意味着同样2组数据无论是用r还是b进行假设检验, 其结论是完全一致的。由于Excel没有提供对r进行假设检验的功能, 但可对b进行假设检验, 故可用回归系数b的假设检验代替相关系数r的假设检验, 具体操作如下。
(1) 先在“工具”菜单选项卡中单击“数据分析”, 弹出“数据分析”窗口, 在“分析工具”中选择“回归”;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出现“回归”窗口, 见图5。
(2) 首先, 将光标移至“Y值输入区域”, 选定B2~11间的数据;其次, 将光标移至“X值输入区域”, 选定A2~11间的数据;最后, 在“置信度”左侧复选框中打“√”, 单击“确定”按钮, 出现分析结果, 见图6。
(3) 结果分析。图6所示数据中主要看方差分析结果, 其中“Significance F”表示P值。一般来说, 若P<0.05, 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即总体相关系数ρ≠0;反之, 则表明无统计学意义, 总体相关系数ρ=0。本例P=0.002 156 606, 即P<0.01, 表明2组数据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其相关系数r=0.843 621 558。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 详细说明了利用Excel对2组数据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的方法, 多次重复计算结果完全相同。同时, 笔者也用SPSS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验证性分析, 与Excel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充分说明这种分析方法稳定、可靠且结果准确。其分析结果直接给出精确的P值, 无需使用者查t界值表确定P值范围, 仅需使用者对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有所了解即可。这种方法方便快捷, 可节约大量宝贵时间。同时也提示在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 应把如何分析统计结果作为教学重点, 既降低了这门课的难度,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注重了其实际应用效果。另外, Excel还可与Word、PowerPoint和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交换[3], 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本方法操作简便, 计算快速、准确且稳定可靠, 值得大力推广。
摘要:在医疗卫生和科研工作中, 经常需要观察2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利用Excel软件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准确且方便快捷, 可提高非统计专业人员工作效率。
关键词:Excel,直线相关,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钢.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杨树勤.卫生统计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0.
相关应用分析 篇8
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 给人们带来了极大地方便, 也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增长, 与此同时, 通信网络能耗的消耗也是很高的,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如通信网络设备的能耗、网络系统机房的能耗等等一些方面的能耗比较突出, 下面就将分别进行分析。
1.1 通信网络设备的能耗分析
通信网络设备主要就是中心的程控交换设备, 它们采用的是直流电源设备, 这就要求必须满足充分的电量供给, 而且是持续的电能通过, 因此系统电源的架设是运用了不同的独立路径进行的, 同时利用了宽带交换设备进行供电, 进而实现了数据的网络通信。根据以上通信网络架构方式得出, 在通信网络中的主要能耗来源就是服务器和交换设备、传输系统间的设备能耗。
在通常的通信网络设备中, 都要求有较多的交换设备等, 这同时就要求了网络设备机房的面积要大一些, 同时机房的环境也要相应的有所提高, 这就增大了通信设备机房的能耗量。而且, 由于对机房设备的供电源既有交流电也有直流电, 在其交换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的能耗, 因此在通信网络设备中, 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1.2 通信网络系统机房中的空调能耗分析
大部分的通信网络设备都是在系统机房内进行工作的, 这就要求了系统机房的环境必须是适合通信网络的, 例如:在通信网络中应用的交换机, 工作时对系统机房的要求是温度必须持续在10℃—30℃之间的, 对系统机房的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 甚至对于机房内的灰尘浓度的标准都是非常精准的。这些都是由于设备在运行的时候, 大部分都是由电子原件组成的, 其工作的稳定性主要就是取决于其中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 而系统机房的环境恰恰决定着电子元件的寿命。如果机房内的环境有一点变化, 对于电子元件的损伤都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 对于通信网络机房的环境要求, 更多的是要求机房环境适应一些相关元部件设备的要求, 只有延长各个元件设备的使用寿命, 才能更好地节约能源的消耗。由上可知, 通信网络中的系统机房的空调能耗也是主要能耗之一。
1.3 通信网络电源的能耗分析
当前, 在通信网络中的电源系统存在着很多的不完善地方, 如供电的方式, 电池的老化和监控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的地方。各个电源设备的质量不能保证, 使其与其它相关的连接设备不能很好的合作, 从而增加了大量的能源消耗, 还使其可靠性大大降低。
2 通信网络中相应节能技术的应用
通过对通信网络中的主要能耗分析, 对应的采取相关的节能措施, 进行科学、合理的节能。例如如何选用通信网络中的设备, 高效能的或是低能耗的等等, 下面就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
2.1 对于通信网络设备的节能措施
在通信网路设备方面进行节能, 主要就是通过更换更有效的设备, 最好采用那些效率比较高的, 能耗比较低的, 还有对于系统机房环境要求不是特别高的节能设备, 用这些更好的节能设备代替那些原有的能耗较高的网络设备;同时, 把那些相对比较传统的设备替换成比较先进的高效设备。这样一来, 利用高效能的设备不仅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最显著的就是节约了很多的能源, 大大节约了通信网络的成本, 实现了一种双赢的效果。
2.2 针对通信网络机房空调的节能措施
对于通信网络机房中的另一个能耗源就是机房中的空调设备的能耗, 因此, 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降低机房内空调的能源消耗, 首先可以对空调设备进行改进, 采进先进的高科技的空调设备, 使其自动地进行节能控制, 再者还可以利用空调的冷热分离方法进行调整。这样进行设置后, 不仅可以节约很多的能源消耗, 还可以减少空调设备的自身损耗。还有一种新型的节能装置就是新风节能, 它是利用系统机房外的环境, 通过空调的节能装置使其与机房内的空气进行互换, 从而改善室内空气环境。这样的话, 既可以大大节约由于空调造成的能耗损失, 又可以很好地保证机房环境。
科技的发展更是进步一层, 采用高科技的环境监测设备, 利用计算机对系统机房的环境和空调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有效的调节机房内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 从而保证通信网络的稳定性, 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一些设备的运行不畅而影响了整个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 减少了安全隐患, 优化了整个通信网络系统。
2.3 针对电源系统的节能措施
通信网络可以采用分散的供电方式, 其优点就是能够很好的节能, 它可以使直流电更贴近实际通信负荷, 在整个供电过程中减少了各个环节的不必要损耗, 很大程度的节约资源;另外, 通信电源可以采用谐波治理技术, 这种技术既可以节约能耗, 同时又可以提高电源的工作效率, 增加资源利用率。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信息化的大力发展, 通信网络的发展愈发的壮大起来, 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着, 已经发展成为经济体制中的支柱产业。通信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 也就导致了通信网络能耗的消耗增加, 加大了通信的成本, 因此, 通信网络的节能技术受到了更大的重视。本文主要是从通信网络能耗和相关节能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通信网络,能耗分析,节能技术
参考文献
[1]蒋青泉.通信网络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0 (2) .[1]蒋青泉.通信网络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0 (2) .
[2]陈川.通信网络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研究[J].硅谷, 20l1 (11) .[2]陈川.通信网络能耗分析与节能技术研究[J].硅谷, 20l1 (11) .
[3]姚仲欢.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网络拓扑与路由的节能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3]姚仲欢.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网络拓扑与路由的节能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
相关应用分析 篇9
预测是各级领导和经济管理工作者制定政策、做出决策、编制计划及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经济预测已经显示了它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经济预测是做出各项经济政策决策的依据;经济预测是企业改善经济管理的手段。
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如何从大量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中, 根据现象的联系及变化规律, 应用统计方法预测有关现象关系的变化趋势, 及时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信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经济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相关分析与统计预测的准确性
经济活动中的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都是通过数量关系反映出来的, 例如物价水平和销售量的关系, 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等等。从数量上研究这些现象相互依存关系, 分析现象变动的影响和作用强度, 对于提高经济预测的准确性具有其现实意义。
统计预测的原则首先必须对所研究的现象作周密的分析, 探讨现象内在的联系, 找出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这就需要通过相关分析, 对现象之间变量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探讨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及变化规律, 以便做出准确的判断, 进行必要的预测和控制。现以广州市1999~2007年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变动情况, 预测当收入达到25000元时, 消费性支出的变动为例说明相关分析在经济预测中的意义, 资料如表一所示:
(单位:千元)
根据表一中所提供的统计资料我们直观地看到, 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是相关的, 但其相关的表现形态和类型及密切程度就不得而知, 需要通过相关图和相关系数给予确定, 这是相关分析的出发点, 也是统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保证。
1、编制相关图
在相关关系中, 通常将在相互联系的现象中起着影响作用的变量称为自变量。由于受到自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动的变量称为因变量。利用直角坐标系, 把自变量置于横轴上, 因变量置于纵轴上, 而将两变量相对应的变量值用坐标点形式描绘出来, 用以表明相关点分布状况的图形, 这就是相关图。可支配收入 (x) 和消费性支出 (y) 的关系, 如图1所示:
图1直观地反映了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相关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消费性支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并且散布点的分布近似地表现为一条直线。由此可以判断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2、相关系数及其计算方法:
相关图只能大体上反映出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但其相关的形式和紧密程度, 我们用相关系数来说明。
相关系数是在直线相关的条件下, 说明两个现象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和+1之间。带正号表明是正相关, 说明y的值将随x值的增加而增加;带负号表明是负相关, 说明y的值将随x值的增加而减少。判断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标准是:
计算结果表示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呈高度正相关。但是为了提高统计预测的可信程度, 根据相关系数判断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强弱时, 还应该考虑计算相关系数原始数据的多少。原始数据多, 计算的相关系数可信度就大;反之, 可信度就小。因此, 当使用数据较少时, 还要使用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检验。表一提供的原始数据较少。所以, 必须进行相关性检验, 以保证统计预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 如果所研究的现象之间为显著相关, 也才有进行深入分析的必要。
3、相关性检验
(1) 做出假设:H0:R=0, 对应H1:R≠0
(2) 根据样本资料, 确定统计量的值:
(3) 进行判别:
选择显著性水平α=.005, 查t分布表, 自由度为7, 得出相应的临界值tα2 (n-) 2, 即t.0025 (7) =2.3646。由于t〉tα2 (n-) 2, 即18.568〉.23646, 所以应该拒绝原假设, 即在α=.005时, 认为可支配收入 (x) 和消费支出 (y) 为显著性相关。
二、回归分析的预测推断
通过相关图、相关系数的计算, 直至相关性的检验, 这一系列相关分析, 只是依靠科学的逻辑推理, 使我们对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表现形式和密切程度有所了解, 但它不能说明当一个变量发生一定量的变化时, 另一个变量将会发生怎样的数量变动。这些需要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加以反映。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深入和继续, 只有进行科学的相关分析, 拟合了回归模型, 才能进行回归预测和控制。这是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目的之一, 并体现了相关和回归分析在统计预测中的现实意义。
1、回归方程的确定:
(1) 回归模型
回归模型的一般表现形式:
式中:xi为自变量第i个观测值;yi为因变量第i个观测值;εi为随机误差, 假设εi相互独立, 均服从同一正态分布, 即εi~N (0, σ2) ;β0, β1, σ为未知参数;
(2) 回归函数
当自变量xi为给定的已知常数, 则有如下关系式:
E (yi) =β0+β1xi
我们称E (yi) =β0+β1xi为回归模型yi=β0+β1xi+εi的回归函数, 0β和β1为回归参数, 其中, 称1β为回归系数。
(3) 未知参数β0和β1的点估计
回归函数E (yi) =β0+β1xi中的两参数β0和β1一般是未知的, 需要借助于样本观测值去进行估计。如果设β0和β1的估计值分别为0b和1b, 在给定自变量xi的值时, 因变量的平均值E (yi) 的估计值为y, 则有如下β0和β1关系存在:
此关系叫做估计回归函数, 也叫回归方程。对于给定的样本, 运用最小平方法确定出β0和β1的点估计值0b和1b。
利用表 (一) 的数据资料进行计算, 可得:
则回归方程为:
(4) 显著性检验
(1) 做出假设:H0:β1=0, 对应H1:β1≠0
(2) 根据样本资料, 确定统计量的值:
(3) 进行判别:
选择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 自由度为7, 得出相应的临界值tα2 (n-) 2, 即t.0025 (7) =2.3646。由于t〉tα2 (n-) 2, 即18.976〉.23646, 所以应该拒绝原假设, 即在α=.005时, 认为可支配收入对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
2、统计预测推断
(1) 对回归系数β1进行统计推断:
β1的1-α的置信区间为:
所以β1的置信区间为:
说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 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千元, 消费支出平均增加的幅度在0.747~0.959千元之间。
(2) 在可支配收入x为25千元时推断消费支出y的置信区间:
将有关数据带入得:
计算结果表明, 在95%的概率保证下, 当可支配收入达到25千元时, 消费支出增加到19.329到21.455千元之间。
结束语
准确的统计预测是正确决策的先导。准确性是统计信息的灵魂。相关与回归分析作为一种传统的统计方法, 在统计预测中有其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运用相关与回归分析, 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 就能为决策提供准确, 而具有实用价值的统计信息。
摘要:经济预测在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广州市近几年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 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 为经济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准确、而具有实用价值的统计信息。
关键词:预测,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相关,回归
参考文献
[1]张清太:《统计学教程》,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6。
相关应用分析 篇10
尽管近年来电力系统监测方式、控制手段不断升级,输电能力逐步增强,大停电的阴霾却始终未曾散去:1993年至2003年,仅美国就出现7 GW以上规模停电事故10次[1];在2003年北美“8.14”大停电到美国南加州、智利、韩国等大停电短短八年时间中,世界范围内出现类似事件数十起[2];我国近年也发生了数起由连锁故障引发进而引起局部地区停电的重大事件,如2006年“7.1”华中电网停电事故[3],此外,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大面积元件停运也成为了无法回避的风险要素[4]。在物理现象上看,连锁故障往往是导致大停电逐步形成的元凶,这类由一系列事故连锁反应导致的大停电虽然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对断电地区损害极大,经济损失动辄以亿元计。当前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大停电风险在机理上已被判定为无法绝对避免,并总是以一定概率存在于电力系统中[5],一旦满足触发条件,系统将进入难以挽回的临界状态[6]。从历次大停电事故形成过程来看,各类关联事件的相继诱发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故障由此得以快速扩散,并最终达到调度员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的状态。连锁故障过程中众多关联事件的关键演变特征决定了系统最终的发展态势,也决定了事故最终影响程度[7]。而当前对电力系统连锁故障的分析并没有统一有效的理论框架,各种理论的基本原理与目的也不尽相同,已有的理论综述与技术展望或侧重阐述各方法细节流程,或未对算法的适用性作更多分析,或未曾考虑实际大停电事件对连锁故障分析方法研究的启示。因此,结合实际大停电案例,深入分析当前各类连锁故障模型优缺点及其对不同事故扩散形态的适用性十分必要。
本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当前已有的连锁故障分析模型及其适用性。全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各类理论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对其计算目标、理论缺陷、适用场景进行总结,对当前方法仍然缺少的功能进行梳理;第二部分以国内外若干实际发生的连锁故障为例,分析大停电事件的关键特征,并从中获取一些有助于规划决策、运方制定、调度防御领域的启示。所得结论有望为大型电网连锁故障理论分析方法提供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展望。
1 连锁故障的过程特点
1.1 连锁故障现象的物理特点
连锁故障往往起源于系统运行资源紧张(如重负荷、重要发/输电设备停运)情况下的某一个或一系列源发性故障(Initial Events),即N-k,进而引发具有时序特征的相继事件(Consequential Events),形式上形成N-k-1-1…-1,这些事件在因果上一般具有较强关联性,是一个伴随着低压、过载、保护频繁动作、解列、失稳、频率波动等系统响应的复杂交叠过程[8]。引发连锁效应的源发故障形式多样,如过载、保护误动、断路器内部故障、直流闭锁等,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源发故障本身可能对系统冲击很小,甚至并不属于常规预想故障集,但随着各级助推因素最后演变成了难以控制的系统灾难。
结合连锁故障引发大停电的一般过程描述,本节进一步融入该过程的时间与防御控制特点,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中,阶段1为源发阶段,出现难以预测的如机组意外脱网、线路跳闸与短路等源发性故障,导致系统偏离计划运行方式,在系统运行状态趋向恶劣时,采用必要、足量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可靠的安全裕度是防御连锁故障发生的最有效方法。阶段2是连锁故障传播的主要发展阶段,体现为不同现象引发的快慢交替的相继开断,整体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数十分钟),前期仍具有一定可观性与可控性。阶段3连锁故障末期,此时系统已严重偏离各类整定方式,调度员难以根据经验做出准确判断,仅能依靠第三道防线对电网进行自动控制,并极有可能出现大规模停电,也可能存在因控制策略得当,在损失一定负荷后系统被重新拉回稳定同步的乐观现象。图2则以具有代表性的2003年北美大停电为例(图中竖棒代表事件发生时间间隔),很好地描述了连锁故障起始、传播、崩溃的时序过程。由图可知,阶段1发生至阶段2出现历时22 min,阶段2前期也相对缓慢,是进行干预、缓解危机的最佳时机。进入阶段2后则难以组织有效控制。
1.2 连锁故障形成的内外因素
各种难以预计的内外因素共同交织作用,形成了事故扩散的驱动力。外部因素可以积极应对,但通常无法准确预测,主要包括:极端恶劣气候、异常负荷状态、严重故障、人为误操作等,这些因素的本质是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源发故障概率与形式[9];内部因素包括:设备运行可靠性不高、网架薄弱与结构不佳、保护整定错误或不正确动作、安全校核计算失准、元件过载未获及时疏导、安控策略设定不合理、预防或紧急控制措施不及时等。此外,随着电网互联程度加深,与大系统互联相关的控制参数设置欠妥或应急预案缺乏,也可能对故障扩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若区域电网的区域控制偏差ACE设置与网内重要机组AGC协调性较差,则易引发紧急情况下关键机组AGC无法有效调节甚至暂停控制,从而失去控制事态发展的最佳手段或时机。
值得关注的是,在连锁故障形成过程中,部分推动因素能提前知晓,如在慢过程中预判大致的潮流转移方向及程度、保护正确动作范围、重要断面安控逻辑等,但关键的意外推动因素如控制失灵、继保隐型故障、多次动作后的功率振荡等却无法准确判断,这些常规安全校核难以涉及的现象以其高度不确定性为连锁故障分析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1.3 关键信息
电力系统连锁故障是一类涉及一、二次系统的复杂动态过程,不同研究主体对其的关注重点有较大差异。按电网运行环节的不同职能可将连锁故障分析目标划分为系统规划决策、运行方式校核、调度防御策略、事故反演分析,前三者也对应了连锁故障的长中短期风险。各环节关键信息需求与分析工具所需具有的特点以表1简列。
由历次大停电可知,大部分连锁故障缺乏与之对应的运行方式分析,N-k计算理论支撑薄弱,且在运行方式分析中甚少考虑站内接线拓扑、保护不正确动作、故障后负荷增长等实际工况,这直接导致了事故发生时的调度员经验误判、调度预案不到位、保守控制策略不及时等现象。
2 连锁故障理论模型及其适用性分析
2.1 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计算的主要难点
电力系统具有高维、线性和非线性,定长和时变,连续和离散,集中参数和分布参数,确定性和随机性等复杂混合特性,这导致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难以准确囊括所有可能的事故场景,所得结论也难免“挂一漏万”。因此,连锁故障至今仍是电力系统工程与科研领域的理论研究重点[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作为主要分析工具,基于事故调查后的事件序列反演仿真一般能重现大停电演化过程。然而对于正常运行工况下的电网连锁故障计算与风险分析则相对困难,这也是EMS相关领域高级应用难以推广的原因,其主要难点与现有正在发展的应对方法列于表2。
表2中现有应对方法均正在发展中,相关成果也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解决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难点的途径,提供了一些应用工具,但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存在假设性强(如最短路径假设)、计算参数难以获取(如隐性故障参数)、启发式经验缺乏测算依据(如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等不足,仍难以全面解释连锁故障产生的机理。
2.2 已有连锁故障理论体系及其特点
包括表2所列连锁故障分析方法在内,经过十余年研究,学术界已形成了若干电力系统连锁故障机理研究相关理论体系:从数学方法划分,已有电力系统连锁故障理论模型可分为确定性方法、概率方法、复杂系统方法与推理学习方法四类;在方法论上主要分为两种思路:(1)以潮流/稳定计算等传统电力系统仿真分析算法为核心的模型,包括OPA、CASCADE(级联失效过程)、隐性故障、分支过程模型等,(2)将电力系统抽象为复杂系统,利用复杂网络、复杂系统的思想进行分析,如小世界、无标度网络模型等,还包括部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模式搜索与识别方法。文献[20-21]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较好的综述,其中文献[21]还以图形框架形式系统地梳理了各类算法的理论发展脉络,但已有文献均未对相关方法的要点、目标、不足进行分类概括及对比分析。本节着重归纳和总结各类主要理论研究模型的技术要点、实现目标与不足之处,列于表3。
通过表3分析可知,连锁故障理论分析方法各具特色,其优点与缺陷均较为明确,研究侧重点也并不相同,很难用一种方法全面描述电力系统动态演变概貌。从表中特点可看出,现有理论工具对理解电力系统连锁故障本质特征(如概率性、自组织临界性、结构脆弱性)具有较好效果,可用于指导系统规划、发展与薄弱环节挖掘,但在调度运行,尤其是在线防御策略方面支撑仍然较弱。此外,上述方法普遍以线路过载和简单保护逻辑为事件演变驱动,没有实现对连锁故障动态特征的分析,使得实时运行条件下大量有用数据因无理论支撑而无法为连锁故障预警、预防提供关键信息。目前,很多方法已经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得到了改进,例如考虑电网规划和暂态过程的OPA模型已见报道,各类隐性故障模型、二次系统模型也逐渐丰富。但总体而言,电力系统连锁故障理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使之能考虑更多实际因素,对不同主导因素和演变模式下电网分析提供有力工具。
2.3 其他理论方法
表3所列各类方法已有相对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近年来又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分析电力系统连锁故障的理论方法。例如,文献[9]在事故链模型基础上,提出基于自组织临界理论的计及恶劣气候因素的连锁故障仿真模型,可用于甄别恶劣天气特殊运行方式下潜在的薄弱环节,但所建元件故障率是关于气候变量的连续函数,当前工程条件下仍难以实现广泛应用。文献[16,32]提出以多目标决策方法AHP和灰色关联度作为线路切除判据算法,可分析过载、隐型故障、灾害天气三类不同主导因素下最易开断线路及负荷损失期望值,从而快速计算给定运行状态下各连锁故障序列的风险水平与关键线路,但此类方法对多目标决策中相关参数设置的主观性依赖较大。线路保护的相继动作跳闸是具有一定时序关系的大概率非独立事件序列,文献[8,13,33-34]定义基于线路-断路器模型的元件功能组以体现站内接线拓扑关系,避免传统节点模型对元件失效过程模拟的过于简化,为精确分析N-下的系统行为提供了有力工具。此外,对电网灾难性事故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也逐步兴起[35,36]。
3 国外连锁故障分析工具的应用实践
第2.2节与2.3节所列方法多为连锁故障理论分析工具,要达到真正的实用化,还需进行一系列细致的、考虑周全的改进。在吸收历次大停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国外电力部门与科研机构已研发出各具特色的面向EMS高层在线应用或离线计算的连锁故障分析与防御决策工具。
3.1 ASSESS系统
由法国输电公司组织开发,以比利时Liege大学准稳态仿真程序和Eurostag时域仿真为计算核心,整体理论框架采用了带蒙特卡洛抽样的Manchester模型[37],目前已应用于2 000节点左右系统。该连锁故障分析软件通过初始状态下既定概率分布的随机采样描述系统不确定性,以准稳态仿真(AC/DC潮流)、SC-OPF程序(模拟事故后的系统调整)和时域动态仿真驱动连锁故障计算以形成连锁故障场景(cascading scenarios),最后在大量场景样本基础上,通过统计与决策树功能模块挖掘系统安全规则和风险评估项规则用以在线匹配系统状态,为电网规划与运行人员提供监视和防御连锁故障的辅助决策信息。
该软件目前在法国和英国电网均得到了实际应用,其主要问题在于对用户要求较高,除全系统静、动态参数外,还需设置大量概率模型及其参数,然而这些参数在实际运行中的准确获取并非易事,且对该类参数的维护、更新也缺乏理论与实践依据。
3.2 CAT系统
CAT(Cascade Analysis Tool)由Commonwealth Associates公司开发,其目标是以北美可靠性委员会NERC事故划分标准发掘电力系统出现故障传播的潜在脆弱性[38]。该软件以交流潮流为计算核心,暂无时域仿真功能,可分析64 000节点规模系统,技术框架与Manchester模型类似。输入为人工设定的事故集,以过载元件识别与切除、低压节点减载结合AC潮流计算循环驱动连锁故障仿真,直至系统无元件越限发生、切除负荷量超过阈值、潮流无法收敛等判据出现,计算停止,以整个事件序列造成的损失指标评判既定初始事件的连锁故障风险。该系统已在美国南部电网ISO得到应用。
3.3 POM-PCM系统
该系统由美国V&R Energy Systems Research公司开发,PCM(Potential Cascading Models)是POM软件(Physical and Operational Margins)的连锁故障分析模块[39],以交流潮流和动态仿真为计算内核,无节点规模限制,该系统目前已在北美得到了较广泛运用。PCM用以下判据作为连锁故障仿真终止条件:(1)潮流无法收敛及电压失稳;(2)甩负荷量或切机量超过阈值;(3)解列后孤岛不平衡度超过阈值;(4)无任何新的越限指标产生。从功能来看,PCM具有以下特点:
(1)能从稳态和暂态两个方面对连锁故障事件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更逼近电力系统物理实际;
(2)通过快速识别初始故障引发的事故链,进行连锁故障预测和故障演变中的脆弱性分析,并包含较为完整的保护模型与定值逻辑判断;
(3)针对每一故障层次(Tier),依据系统可用调度资源计算平抑故障传播的控制策略,如低频低压减载、切负荷、发电再调度等;
(4)依据事态发展,具有解列策略计算功能;
(5)可依据所搜索到的事故链场景,进行针对不同电气属性的脆弱性指标评估,并对大停电发生风险进行排序[40];
(6)对源发事件、故障传播、防御措施及效果进行设置可视化展示方案,以提高处理效率。
由于POM系统中内嵌了专门分析针对系统响应的防御策略应用模块OPM(Optimal Mitigation Measures),内部包含了有功无功调度、变压器抽头调整、移相器调整、电容器投切、甩负荷等常规调度员控制手段,因此,利用PCM软件进行仿真时能更加真实地模拟连锁故障中的控制因素与调度功能所起的作用。
3.4 TRELSS系统
TRELSS(Transmission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Large Scale System)是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研发的大型商用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软件,内含连锁故障分析功能[41]。该软件目前能处理25 000节点规模系统,已在北美若干ISO得到应用。TRELSS以离线人工设定的大量故障集为分析对象,搜索当前系统状态下可能出现的连锁故障路径及其影响评估,核心计算模式与POM-PCM系统非常相似(不含时域仿真),不同的是前者在系统响应的动作优先级上设置了明确的逻辑界定,如同时满足线路越限和端电压偏低,优先切除低压点一定比例负荷。
此外,对继保影响的相对精细化建模是TRELSS的重要特点。在继保动作影响范围方面,该系统摒弃常规连锁故障仿真中一对断路器作用于单个元件的方法,提出了保护控制组件PCG(Protection and Control Group)概念与仿真模型,在PCG逻辑模型中,一套一次元件由一套保护装置与断路器共同作用,各套保护依据一次接线方式考虑一定的配合逻辑,这种功能也使得连锁故障中对系统保护响应仿真更加逼近实际工程情况。可见,对保护模型的实用化改进也是连锁故障仿真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一点在文献[13,15]中也得到了详细论述。
4 结束语
电力系统连锁故障是现代互联电网安全稳定性的重要研究方向,经过多年发展已出现了很多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本文从连锁故障过程特点入手,细致分析其物理特征、内外因素与关键信息,在归纳主要技术难点基础上,针对连锁故障理论体系及其适用性进行比对研究,为后续连锁故障研究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背景分析,同时介绍了国外电力系统使用的若干连锁故障计算分析软件及其主要算法的技术要点。在我国,能很好地计及诸多动、静态因素的连锁故障分析高级应用软件还未见报道,主要原因仍是缺乏N-k和连锁故障计算标准。
连锁故障成因复杂,其模型关联因素构成范围很大,同时具有不确定、不精确和时变特点,难以用一套精确数学方法完整描述,尤其是当考虑更多元件模型与实际的电力系统控制规则后[42],仿真计算和定量分析更为困难。根据当前文献,国外学者更关注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揭示电力系统连锁故障所具有的内在机理,如自组织临界性、故障规模及其概率分布等,而国内学者更倾向于搜索故障演变路径与规则。然而无论国内外研究,对某些关键性问题仍缺乏突破(如表2所列难点),这一点将在后续文章中结合实际的大停电案例加以详细分析。
摘要:电网互联规模的扩大在提升供电能力与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连锁故障风险,近年因故障扩散导致的大规模停电时有发生,详细整理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分析理论及其功能特点与适用场景,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在此研究领域已出现了一系列兼具理论性与实用性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从连锁故障过程的普遍特点入手,深入分析其物理特征、内外因素与关键信息,并在归纳主要技术难点基础上,针对电力系统连锁故障现有分析方法的理论要点及其适用性进行完整的比对性研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详细的理论背景分析。进一步介绍了国外电力系统已实用化的若干连锁故障计算分析软件及其算法要点,为开发符合我国电网运行特点的相关高级应用提供启示。
相关应用分析 篇11
关键词:葡萄酒;酿酒葡萄;理化指标;Pe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理化指标之间关系
由表1可见,红酿酒葡萄与相应葡萄酒中的总黄酮完全线性相关,联系极强;与花色苷、总酚高度相关,与单宁、A*显著相关,联系较强;与白藜芦醇、b*微弱相关,联系极弱。白酿酒葡萄与相应葡萄酒中的单宁、总酚、总黄酮显著相关,联系较强;与DPPH低度相关,联系较弱;与白藜芦醇、A*、b*微弱相关,联系极弱。
3.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各理化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
针对以上的分析,应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各个理化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函数关系式。
3.1酿酒红葡萄与红葡萄酒的各理化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总结
通过Person相关分析得到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理化指标之间关系:红酿酒葡萄与相应葡萄酒中的总黄酮完全线性相关,联系极强;与花色苷、总酚高度相关,与单宁、A*显著相关,联系较强;与白藜芦醇、b*微弱相关,联系极弱。白酿酒葡萄与相应葡萄酒中的单宁、总酚、总黄酮显著相关,联系较强;与DPPH低度相关,联系较弱;与白藜芦醇、A*、b*微弱相关,联系极弱。
并且通过SPSS软件回归分析得到酿酒葡萄与葡萄酒的各理化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
参考文献
[1]李华,王华.葡萄酒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郝黎仁.SPSS实用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李学文.数学建模优秀论文[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相关应用分析 篇12
1 自然情况
本溪市位于东经123°34′~125°46′, 北纬40°49′~41°35′。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800~850mm之间, 其中临近黄海的桓仁东南部山区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高达1000mm以上, 市区西北部一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只有750mm左右, 相差悬殊。由于特定地理位置影响及季风气候影响, 降水量季节变化明显, 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份, 七八月份为降水的全盛期, 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50%。
本溪市共有雨量观测站32处, 雨量站平均控制面积为263km2/站, 属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汛期 (6~9月) 报汛雨量站共有25处, 2006年, 有14处雨量站配置了雨量遥测系统, 采用人工与遥测两种方式向市水情信息中心报汛。
2 测验仪器
目前, 本溪市所辖雨量站所采用的的雨量观测仪器大多数为人工直观雨量计与长期自记式的翻斗式雨量计, 人工通过水情智能语音传输机将雨情信息发送给市水情信息中心。2006年汛期, 有14处雨量站配置了YAC9900多路径遥测终端, 通过遥测与人工观测两种方式向市水情信息中心报汛。YAC9900多路径遥测终端是实现测站测、报、控一体化功能的核心设备, 它将采集到的雨情数据通过卫星、PSTN、GSM、GPRS及短波等通信信道以定时或随机的方式发送到市水情信息中心, 在市水情信息中心通过数据接收软件即可以随时查看各遥测站降水的实时情况。
3 线性相关分析
线性相关法是用来描述两个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变量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常以一个数量性指标描述, 这个指标称相关系数, 线性相关法是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资料分析的方法。
简单直线相关系数r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γ——数列X与Y的相关系数
xi, yi—分别为数列X与Y中第i项的数值
undefined, undefined—分别为数列X与Y的数学平均值
上式可以简化为
undefined
相关系数r介于-1~1之间, r的绝对值越接近1, 相关越密切, 两变量相吻合程度越高;r越接近于0, 相关越不密切, 两变量越离散, 通常r的绝对值大于0.75时, 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
本文选用本溪市10处遥测雨量站2007年与2008年两年汛期的遥测降雨量与人工观测降雨量, 利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 分别求出日降雨量、月降雨量、汛期降雨量及汛期大场次降雨量 (P) 50mm) 的线性相关系数r。
设人工观测降雨量组成数列X, 遥测降雨量组成数列Y, 以全汛期人工观测降雨量值与遥测雨量值 (见表1) 为例, 根据上述公式求出相关系数r=0.973。
运用相同的计算方法, 采用746组日降水数据, 计算其相关系数, 得出r=0.993;采用78组月降水数据对汛期月降水量相关系数进行计算, 得出r=0.990;采用49组汛期大场次降水数据计算相关系数, 得出r=0.985。
4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确立及回归显著性检验
4.1 推求回归方程
由于人工观测雨量与遥测雨量存在着线性关系, 那么我们推求二者的线性回归方程, 以上面所应用的全汛期降雨量为例, 设人工观测雨量为x, 遥测雨量为y, 则线性方程为undefined, 为方便计算, 我们引入下列符号: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则undefined
根据表1中数据进行计算, 可以求出undefined, 则undefined。
4.2 求undefined
引入公式undefined, 其中Qe为残差平方和, 计算公式为undefined, 通过表1可以求出Qe=14056.76, 进而计算出undefined。
4.3 线性相关显著性检验
根据t检验法进行检验, 当undefined (此处undefined为显著性水平, 取0.05) 时认为回归效果显著, 通过计算可以算出t=90.51, 查表得tα/2 (18) =2.1009, 可以看出|t|≥tα/2 (n-2) , 故我们可以认为回归效果是显著的。
运用相同方法分别推求汛期日降雨量, 月降雨量及大场次降雨量线性回归方程并对其线性回归显著性进行检验, 计算结果均证明线性回归效果是显著的。
5 结 论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四组遥测降雨量值与人工观测雨量值的线性相关系数均趋近于1.0, 推求每组数据的线性回归方程, 并用t检验法进行回归显著性检验, 可以看出四组数据的线性回归效果均显著, 可以判断每组数据的相关关系均非常密切, 在数学图形上可以表示为趋近于从原点出发, 斜率为1的一条直线。由此可以分析出, 雨量遥测系统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能实现雨情信息传输的实时性, 而且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在水文要素观测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相关应用分析】推荐阅读:
相关应用10-19
应用及相关问题06-05
药物合理应用相关课程05-28
NAT技术的相关应用10-26
有机铬的相关应用研究08-29
电导式相关流量测量技术应用研究07-18
赞美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的相关论文07-21
相关分析12-05
相关系数分析07-26
哲学相关分析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