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精选4篇)
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 篇1
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手外科疾病, 该疾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远侧指间关节发生屈曲畸形问题, 这一现象被称作锤状指畸形, 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治疗, 则会出现外观受损、功能障碍、关节疼痛等慢性并发症问题。微型锚钉修复是该疾病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本次医学研究就对微型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中锤状指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以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30例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锤状指畸形患者为观察对象, 共35只伤指,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18~5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5±11.4) 岁。手指受伤部位包括:5例小指, 7例环指, 9例中指, 10例食指, 4例拇指。其中, 开放性损伤15例, 闭合性损伤20例。
1.2 方法
患者均行臂丛神经麻醉, 对于闭合性损伤的患者, 应于远指间关节背侧行“Y”切口, 而开放性损伤患者, 则依据其创口情况的不同, 逐步将手术切口向远近端延长。保证伸肌腱近侧断端充分暴露, 防止损伤肌腱过度分离, 加强侧方和背侧关节囊保护措施。对于陈旧性损伤的患者, 通常会在形成原断端瘢痕的部位, 形成较为松弛、不牢靠的愈合瘢痕, 因而需要切除断端间瘢痕。于伸肌腱止点30°~45°处, 利用专用钻头在掌侧远端和背侧近端之间钻孔3 mm左右的深度, 并拧入锚钉[2]。在C型臂X线机直视下对锚钉位置进行观察, 锚钉尾部使用缝线进行适当牵拉, 从而提高锚钉的稳定性, 肌腱断端使用尾部肌腱缝线进行双针交叉缝合, 并重建骨凿处止点。对于合并止点骨性撕脱且撕脱骨片较大的患者, 可直接复位固定骨锚将撕脱骨片。对于止点骨片较小的患者, 可将骨片直接取出, 并通过锚钉进行重建。手术过程中应仔细操作, 避免发生肌腱术后粘连问题, 并采取腱周组织措施[3]。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医学研究使用Dargan功能评定法对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中锤状指畸形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对患者手指最大伸直位时的近指间关节、远指间关节、掌指关节伸直受限角度总和, 以及手指屈曲位时掌横纹和指端距离进行测量, 其中, 优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屈指过掌横纹, 伸直为0°;良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屈指指端达掌横纹, 伸直为15°以下;可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屈指指端距掌横纹超过2 cm, 伸指受限在16°~45°之间;差指患者临床治疗后屈指指端距掌横纹>2 cm, 伸指受限超过45°[4]。
2 结果
所有观察对象术后均接受6~18个月不等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4±5.4) 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骨锚植入后异物反应和创口感染现象。1例患者因指背皮肤挫伤重, 术后发生皮肤坏死现象, 在局部皮瓣逆转处理后基本愈合。2例患者术后发生轻微的疼痛症状, 在物理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患者术后X线片检查证实无一例患者出现骨锚脱落和松动现象, 且骨折愈合良好, 远指间关节稳定性较好。本次临床研究中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中锤状指畸形患者治疗效果, 见表1。
3 讨论
利用微型锚钉修复手术对伸肌腱止点进行重建, 是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中锤状指畸形患者较为常用的一种临床治疗技术。微型锚钉有助于增强骨与肌腱之间附着的稳定性, 更加符合肌腱重建的生物力学要求, 因而有效解决了传统克氏针法腱骨治疗稳定性差的问题, 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钢丝操作方法过于复杂等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证实, 微型锚钉修复治疗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中锤状指畸形, 更加符合指伸肌腱中央束止点的生物力学特征, 其治疗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常规手术治疗技术。本文也通过医学实验证实了微型锚钉修复手术在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中锤状指畸形治疗中的应用价值[5]。
微型锚钉修复手术的优势主要表现为:第一, 用于固定的锚钉不需要通过二次手术取出,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 微型锚钉修复手术更加适用于PIP关节背侧皮肤状况较为理想的止点撕脱患者, 其主要原因在于, PIP关节背侧皮肤挫伤重的患者, 其血液供给状况无法观察, 因此, 若患者PIP关节背侧软组织状况较差, 则应慎重选择微型锚钉, 避免发生皮肤坏死。第二,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本次临床研究过程中, 仅有2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轻微疼痛症状, 1例患者发生皮肤坏死现象, 但经过相应治疗, 均显著改善, 无1例患者出现异物反应和锚钉松动现象。第三, 患者术后外固定时间较短, 肢体功能恢复锻炼时间较早。第四, 微型锚钉修复治疗稳定性更高, 更加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第五, 手术创伤较小, 治疗时间更短, 操作方法简单易行[6]。
在开放性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进行彻底有效的清创处理, 从而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本次临床研究过程中,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术后感染现象, 可见, 微型锚钉修复手术同样适用于开放性损伤的患者, 以及骨片较小的止点骨性撕脱患者。对于骨片较大的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中锤状指畸形患者, 可实施骨折锚钉内固定治疗, 但是, 由经济性的角度来看, 可以适当改为骨折端细克氏针固定治疗。
在微创锚钉修复手术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下述几点问题:第一, 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微创操作原则, 降低肌腱粘连发生率。第二, 对于伸肌腱发生严重回缩的患者, 在肌腱重建后, 因其张力过大而需要改为细克氏针DIP关节过伸位固定处理, 固定时间在4周左右。第三, 对于止点骨性撕脱的患者, 为避免骨碎片进入关节, 需将较小的骨片取出。第四, 充分埋入骨锚, 防止术后发生指间关节处压痛。第五, 植入锚钉时应稳定、仔细操作, 提高一次治疗成功率, 防止反复多次钻孔导致锚钉松动。
参考文献
[1]张厚启, 陈敬, 邵洁凡, 等.应用微型骨锚钉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体会11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8) :27-28.
[2]陈大康.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J].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 2010, (1) :246-247.
[3]廖成杰, 丁思锐, 张善勇, 等.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新鲜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8) :47-48.
[4]宫旭, 路来金.Ishiguro法治疗指伸肌腱撕脱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18 (2) :96-99.
[5]李启朝, 张双喜, 朱广明, 等.非手术治疗闭合性锤状指[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6) :638-639.
[6]李瑞华, 许效坤.锤状指治疗的国内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8) :4299-4300.
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31指, 男性24例, 女性6例;年龄20~49岁, 平均26.5岁。右手28例, 左手3例。损伤部位:中指末节17例, 示指末节5例, 环指末节6例, 小指末节3例。伴有末节撕脱骨折11例。手术时间距伤后4 h~15 d, 平均4.2 d。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新鲜损伤。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器械
Mitek microfix quickanchor plus是强生公司生产的预载一次性锚钉和插入器组合件, 该设计有利于将microfix quickanchor传送并固定至末节指骨。组合件由插入手柄、轴、锚钉、缝合线、缝合针构成。锚钉材料为可吸收多聚乳酸, 缝线为18 cm长3-0不可吸收编织聚酯双针缝合线。
1.2.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采用臂丛麻醉或指根麻醉, 于手指末节背侧做V-Y或S形切口, 暴露出肌腱断端, 肌腱近端稍做锐性游离, 保护好指间关节囊、支持韧带斜束纤维、甲基质。将止点处骨面搔刮制成糙面, 用1.3 mm的钻头沿末节指骨钻一约5 mm深的骨隧道 (图1 A) , 如残留稍多腱性组织可直接使用专用钻头于远节指骨基底背侧伸指肌腱附着处远侧钻孔, 使用专用手柄将锚钉植入隧道内 (图1 B) , 拉紧锚钉远端缝线, 使锚钉稳固地固定在隧道内 (图1 C) , 用穿过锚钉小孔的3-0双针缝合线将伸指肌腱用编织缝合方法将肌腱远端固定于原位止点。如有合并止点处较小的撕脱性骨折, 则将缝线横行穿过肌腱止点处, 收缝线, 将撕脱骨片固定于原位。如骨折片较大, 则使用细针头在骨片上钻2孔, 使用缝线捆绑后再缝合肌腱末端。
1.2.3 术后处理
用石膏将患指固定于近侧指间关节, 屈曲远指间关节过伸位3~4周, 合并骨折者固定5~6周。拆除石膏固定后渐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15~40 min, 平均24 min, 术中无指神经血管及指间关节囊、支持韧带斜束纤维、甲基质等损伤。
2.2 随访结果
随访本组31例患者, 除5例失随访外均获随访, 时间13~25周, 平均17.5周。手指功能良好, 畸形完全得到矫正。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
2.3 功能评价
以最后一次随访结果做评价。26例锤状指畸形均得以矫正, 患指外形满意, 无一例发生感染或肌腱再次断裂。无皮肤瘢痕及指甲畸形和感觉障碍等手术并发症。远侧指间关节无肿胀、疼痛。远侧指间关节主动背伸0°~5°, 屈曲45°~80°, 23例与健侧远侧指间关节的主、被动运动范围无明显差别。疗效评定标准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优23例, 良2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2.3%。
3 讨论
手的伸肌腱止点位于手指末节指骨的基底部, 其附着点较小, 在遭受暴力极度屈曲时, 易发生断裂, 有时带有撕脱骨折块, 止点断裂直接缝合极为困难, 比较经典的手术固定方法是以细钢丝自指骨末节基底部掌背侧贯穿, 将肌腱止点固定于基底部, 钢丝用纽扣固定于末节指腹部[1], 对于撕脱性骨折骨块累及关节面超过1/3的病例可以用Ishiguro法以克氏针固定[2]。刘璠等[3]根据其对锤状指的力学原理分析认为手术治疗较非手术治疗疗效更为可靠, 且手术本身并不复杂, 无论新鲜的还是陈旧的锤状指, 手术指征皆应放宽。Nakamura等[4]对15例新鲜锤状指术后1年随访, 发现手指欠伸度平均提高了34°, 手指远节指间关节 (DIP) 活动度达58°, 为健侧的65.8%, 认为对于新鲜锤状指手术治疗比非手术治疗更有利于手的功能恢复。
本组应用强生公司生产的微型快速固定可吸收锚钉, 将其植入末节指骨内, 相当于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肌腱止点, 用锚钉尾端缝线将肌腱近端重新缝合于肌腱的止点上, 也可以完成撕脱骨块的固定, 手术时间短, 术后外固定时间短, 无须二次手术。这避免了传统手术钢丝或克氏针松动、指腹压疮、感染等并发症。研究表明, 锚钉的强度可以维持12~18周, 完全可以满足肌腱与骨的愈合。经过随访表明手术效果满意, 笔者认为这一技术值得推广。
笔者认为, 以下情况不适用于微型快速固定可吸收锚钉: (1)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不适宜, 可能会造成锚钉脱出。 (2) 张力过大会造成锚钉或缝合线超负荷, 而发生锚钉脱出或缝线断裂。 (3) 不适用于开放伤污染较重的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 以免造成感染。
4 结论
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垂指畸形手术方法简单, 临床效果满意。
摘要:目的:评价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锤状指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2月~2008年6月, 采用强生公司的微型快速固定可吸收锚钉修复新鲜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30例31指。结果:本组30例患者26例获随访, 时间13~25周, 平均17.5周。手指功能良好, 畸形完全得到矫正。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疗效评定标准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优23例, 良2例, 可1例, 优良率为92.3%。结论:微型可吸收锚钉修复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锤状指畸形手术方法简单, 临床效果满意。
关键词:骨折,骨折固定术,指关节
参考文献
[1]顾玉东, 王澍寰, 侍德, 等.手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434-436.
[2]宫旭, 路来金.Ishiguro法治疗指伸肌腱撕脱骨折[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2, 18 (2) :96-99.
[3]刘璠, 侍德.锤状指的手术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5, 11:11.
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 篇3
关键词:可吸收线,指伸肌腱,止点
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临床常见, 以往常以抽出钢丝法结合克氏针贯穿固定末节指间关节 (DIP) 固定治疗。然而运用此方法治疗的指伸肌腱止点断裂病例出现的锤状指畸形、DIP活动受限、缝合肌腱再次断裂等并发症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促使临床医师探讨、尝试更好地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修复的替代方法。2011-2013年笔者应用可吸收线替代抽出钢丝行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修复,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8例 (28指) 手指指伸肌腱止点断裂患者, 男23例, 女5例;年龄18~62岁, 平均 (42.5±4.1) 岁;食指16例, 中指9例, 环指3例;其中开放性损伤21例, 闭合性损伤7例, 合并指伸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5例。开放性损伤均于伤后3 h内手术治疗, 闭合性损伤手术时间为伤后即时至伤后2周内不等。
1.2 方法
患者平卧, 利多卡因于指根部行局部浸润麻醉。开放性损伤者直接经创口进入, 闭合性损伤者于DIP背侧作“S”形切口进入, 于DIP背侧显露指伸肌腱断端。修整指伸肌腱近断端, 将指伸肌腱近断端以3-0可吸收线按Tsuge法缝合, 缝线入针点距肌腱断端最少0.8 cm以上, 线尾留长备用。将角针弯直后, 于末节指骨指伸肌腱止点水平入针, 取与末节指骨远端背侧成30°, 引导缝线自末节指骨两旁穿过, 自指尖、指腹交接部穿出。背伸DIP, 于指尖部缝线间放置折叠良好之小纱块, 收紧缝线打结固定。末节指伸肌腱止点常留有细小肌腱残端, 将两肌腱断端以可吸收线或3-0丝线拉拢缝合1针, 使之平整。全层缝合关闭创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末节指间关节背伸位, 以指腹部垫高 (以维持DIP轻微背伸位) 之U型铝制指板固定整个患指及相应之掌指关节4周 (指伸肌腱止点撕脱性骨折固定6周, 固定时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取0°伸直位) 。4周 (或6周) 后拆除指板, 充分消毒后牵拉可吸收线同时以线剪顶压指腹, 尽量靠可吸收线近端剪断之, 任由指腹膨胀复位, 余下之可吸收线扩置体内待其自行吸收, 无需特殊处理。拆线后逐步锻炼指间关节屈伸活动。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3个月。指伸肌腱修复术后愈合良好, 未见肌腱缝合线撕脱, 无锤状指出现。按照TAM评分标准优17例, 良9例, 优良率达92.9%。经积极的功能锻炼, 拆除缝线及指板后1周, DIP活动度可达最终结果之80.0%。另有2例患者合并中节指骨骨折行克氏针内固定, 因克氏针妨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术后3个月随访末节指间关节仅残留15°左右微动。全部患者使用之可吸收线近端残留体内任其吸收, 3个月内随访未见指端及DIP背侧术口异物感、无菌性炎症、肉芽肿、瘘道渗液、持续指腹触觉减退、指腹疼痛等并发症。无一例需再次手术取出可吸收线或肌腱再次断裂。本组中3例患者, 因可吸收线捆扎过紧出现指尖毡垫下局部溃疡, 经换药后愈合。
3 讨论
指伸肌腱止点断裂在临床诊疗中并非少见, 治疗不当常易造成术后肌腱缝线撕脱、再次断裂、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从而导致锤状指或DIP僵硬。因指伸肌腱远断端往往极其细小, 无法以常规方法行肌腱断端缝合。既往常以抽出钢丝法结合克氏针贯穿DIP固定治疗。然而抽出钢丝拆除时有使肌腱吻合口再次撕裂之虞[1], 克氏针贯穿DIP固定更是损伤了关节面, 影响后期的关节功能锻炼。
抽出钢丝法结合克氏针贯穿DIP固定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修复治疗的首选, 国内外沿用多年。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学者在探讨、尝试更好的方法。国内张圣兵等[2]报道15例微型锚钉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断裂, 梅林军等[3]应用掌长肌腱移植经骨隧道套圈法重建伸肌腱止点, 林少辉等[4]行微创手术治疗, 常兴华等[5]报道埋没导引技术重建伸肌腱止点, 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上述方法在对抽出钢丝法进行改良的同时, 大多保留了使用克氏针贯穿DIP固定, 固定时间4~6周不等, 拔除克氏针后再开始DIP功能锻炼。刘铭波等[6]以改良抽出钢丝法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损伤, 克氏针纵形穿末节指骨而不穿过远指间关节, 尾端折成“Z”形弯钩;钢丝于伸肌腱止点以近0.8~1.0 cm处如同Kessler缝合法穿过, 两端经末节指骨基底两侧系于克氏针弯钩处拧紧。此法首先注意到克氏针贯穿固定对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并提示只要方法得当, 在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修复过程中可摒弃克氏针贯穿DIP固定。
在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修复的治疗过程中, 克氏针贯穿固定常被用于维持DIP轻微过伸位, 减少肌腱断端缝合部位张力, 以利断裂肌腱顺利愈合, 减少不当活动所导致的肌腱再次断裂发生。以往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断裂的方法无一例外应用了克氏针贯穿DIP固定。然而DIP本身就为小关节, 贯穿固定损伤了两侧的关节软骨面, 同时固定时产生的细小骨屑将明显影响后期的关节功能锻炼。笔者尝试应用指腹部垫高之U型指板固定整个患指及相应之掌指关节, 并减少换药次数。拆卸指板后并未出现DIP背伸受限、锤状指等现象。本组患者均应用此技术处理, 效果满意。国内邓爱萍报道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增加肌腱张力和滑动距离, 促进肌腱愈后和肌腱瘢痕的塑形, 并可降低肌腱再断裂的发生率[7]。本组患者未使用克氏针贯穿固定DIP, 虽然伤后4周未行支具保护下的功能锻炼, 但DIP两侧关节面的光滑完好, 为拆卸指板后的功能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一旦拆除固定开始锻炼, 关节活动功能可得到迅速的恢复。DIP局部的微动更有利于肌腱断端修复。因此, 笔者认为克氏针贯穿固定DIP并不是指伸肌腱止点断裂治疗所必须操作, 牢靠的缝合以及适当的外固定完全可以满足修复需要。
指伸肌腱断端极其细小且薄弱, 单纯Kessler法缝合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把持力, 从而极易导致术后肌腱缝线撕脱。以往为达到方便抽出的目的, 在以抽出钢丝法行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修复时, 通常会采用Kessler法行肌腱近断端缝合牵引。从而导致的对肌腱把持力不足的问题, 即以克氏针贯穿固定DIP得到解决, 如此一来却又带出了DIP关节软骨被破坏, 不利于功能锻炼的问题。可吸收线替代抽出钢丝行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修复可良好的解决此难题。可吸收线人体相容性良好, 质地坚韧, 各品牌之可吸收线吸收时间均在2个月以上, 可在肌腱愈合期间提供足够的牵引。可吸收线在人体内因材料吸收所产生的应力逐步下降可由肌腱组织生长修复抗拉力增强所抵消。本法以3-0可吸收线以Tsuge法行肌腱近断端缝合牵引。可吸收线无需取出, 以Tsuge法编织缝合提供了良好的把持力, 配合患指指板制动, 完全可满足肌腱愈合过程中所受到的外界应力干扰, 从而避免了克氏针贯穿DIP固定的使用。缝合牢靠的同时不损伤DIP, 利于关节活动功能早期恢复。
可吸收线替代抽出钢丝行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修复安全可靠, 操作简便, 可于门诊单人操作完成, 费用低廉, 无需应用电钻等附加器械,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此技术需注意: (1) 缝线穿越末节指骨两旁时需紧贴骨质表面, 以减少损伤指神经终末分支的可能; (2) 可吸收线捆扎无需过紧, 以使肌腱两断端得到良好接触为度, 防止出现指尖毡垫下局部压迫性溃疡; (3) 考虑到可吸收线的降解, 对于瘢痕体质或既往曾有线头反应的患者应用此方法时需谨慎。
参考文献
[1]关立, 周君琳, 陆铁.应用微型骨锚重建指伸肌腱止点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5) :439-441.
[2]张圣兵, 张沿州, 胡牮, 等.微型锚钉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断裂15例[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1) :142-143.
[3]梅林军, 谢广中, 胡争波, 等.两种方法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16) :107-108.
[4]林少辉, 李朝辉, 王大水, 等.手部屈肌腱损伤微创修复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1) :44-46.
[5]常兴华, 李仕国, 王志军.埋没导引技术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槌状指十例[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3, 24 (1) :19-21.
[6]刘铭波, 杨延军, 赵波, 等.改良抽出钢丝法治疗指伸肌腱止点损伤[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3, 29 (4) :237-238.
手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 5例, 其中男1 6例, 女9例;年龄18~60岁, 平均35岁。受伤原因:切割伤15例 (60.0%) , 运动损伤7例 (28.0%) , 交通伤3例 (12.0%) 。损伤部位:拇趾18例 (72.0%) , 第2趾7例 (28.0%) 。所有患者均为开放性损伤, 其中6例 (24.0%) 伴远节趾骨基底部部分骨缺损。25例均行急诊手术, 受伤至手术时间2~8小时, 平均3.6小时。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硬膜外麻醉, 清创后根据创口情况延长切口, 锐性切开皮下组织, 显露肌腱断端, 取直径1.0~1.2mm克氏针纵行或斜行固定趾间关节于背伸5~10°。修整肌腱断端, 将止点处骨面磨糙, 使用锚钉配套专用钻头, 于止点处平行关节间隙向对侧钻孔。将微型骨锚钉 (强生公司生产) 植入器垂直植入孔内, 确保锚钉完全植入所钻骨孔底部后拔出植入器。牵拉附着在锚钉上的缝合线, 确定锚钉固定牢靠后用锚钉尾部的缝合线行双针交叉缝合, 将肌腱断端拉拢缝合于止点处。伴关节囊破损者一并修复, 冲洗缝合伤口。
1.3 术后处理
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5~7天, 6周后拆除克氏针, 进行趾间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25例伤口均一期愈合, 足趾外观良好, 未出现皮肤坏死, 无锚钉线结排斥反应、肌腱再断裂或锤状趾畸形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 平均12.3个月, 复查X线未见锚钉松动、脱落。足部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 (AOFAS) 评分系统[1]评定:优14例 (56.0%) , 良8例 (32.0%) , 可1例 (4.0%) , 差2例 (8.0%) ;优良率达88.0%。
3 讨论
3.1 本病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
趾伸肌腱断裂部位发生在肌腱止点时多无法直接进行有效的端端缝合, 如治疗不当易出现锤状趾畸形, 引起跖趾关节肿胀、疼痛和关节不稳定。传统钢丝纽扣抽出法修复剪切力大, 易出现肌腱的切割损伤、感染及腱-骨融合率低等并发症, 应用受较大限制。开放性损伤者肌腱表面缺乏丰厚的软组织覆盖, 创缘皮肤组织存在不同程度挫伤, 更应慎重选择手术方法。足趾伸肌腱止点开放性断裂治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并发症, 达到腱-骨面融合, 恢复肌腱完整性、坚韧性、生理长度及功能。缝合锚钉在固定重建四肢腱性组织止点区断裂方面有明显的力学优势, 已获得广泛的临床肯定[2,3]。本组病例均在急诊清创后一期行缝合锚钉内固定修复, 获得满意疗效。
3.2 缝合锚钉技术优缺点
优点: (1) 手术操作简单, 术中剥离范围小, 仅需显露肌腱止点断裂部分就能良好地完成韧带-骨接触固定缝合, 比常规的缝合固定技术更安全、可靠, 符合韧带止点重建后的生物力学要求[4]。 (2) 术后抗拉力大[5], 能耐受早期功能锻炼, 有效降低再断裂发生率。 (3) 与传统钢丝纽扣抽出法比较, 锚钉技术减少了肌腱“切割”损伤、皮肤坏死、伤口感染的发生, 对肌腱断端的血运干扰小, 腱-骨融合率高, 局部粘连发生率低, 肌腱功能恢复满意。 (4) 锚钉无须二次手术取出, 避免了再次手术损伤。缺点:材料费用偏高, 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3.3 手术注意事项
(1) 术中尽量采用锐性切开分离腱周组织, 勿过多剥离, 以免损伤腱周组织及腱膜, 保护腱周血供。给予无张力下拉拢缝合, 减少对断端血供的影响。术毕注意缝合腱膜及周边组织, 充分覆盖断端, 有利于减少术后感染、皮肤坏死和粘连的发生。 (2) 术中禁用电刀, 因为电刀烧灼会加重组织的损害, 影响切口愈合, 增加感染率。 (3) 锚钉植入应一次成功, 避免反复调整引起锚钉松动、脱落[6]。锚钉尾端应完全埋入骨质内, 避免对足跟部皮肤的压迫和钉尾刺激。 (4) 锚钉为永久性植入物, 应争取在伤后8小时内进行手术, 术中彻底清创, 降低术后感染率。
本文结果显示, 应用锚钉技术急诊修复足趾伸肌腱止点开放性断裂效果良好, 具有操作简单、腱-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由于本组病例相对较少, 缺乏随机对照研究且随访时间尚短, 故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锚钉技术急诊修复足趾伸肌腱止点开放性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足趾伸肌腱止点开放性断裂25例患者, 应用锚钉技术行急诊修复, 术后随访观察腱-骨面愈合及锚钉位置情况, 评价足部功能。结果 本组病例伤口均一期愈合, 未出现皮肤坏死, 无锚钉线结排斥反应、肌腱再断裂或锤状趾畸形等并发症, 随访复查X线未见锚钉松动、脱落。足部功能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 (AOFAS) 评分系统评定:优14例 (56.0%) , 良8例 (32.0%) , 可1例 (4.0%) , 优良率达88.0%。结论 应用锚钉技术急诊修复足趾伸肌腱止点开放性断裂效果良好, 具有操作简单、腱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但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锚钉技术,急诊,修复,足趾,伸肌腱止点,开放性断裂
参考文献
[1]Wilcox DK, Bohay DR, Anderson JG.Treatment of chronic achilles tendon disorders with flexor hallucis longus tendon tr ans fe r/aug ment ation[J].Foot Ank le Int, 2 000, 21 (12) :1004.
[2]刘敏, 杨国敬, 林瑞新, 等.带线锚钉治疗膝内侧副韧带止点撕脱损伤[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6 (1) :29.
[3]李辉, 唐康来, 周建波, 等.带线锚钉缝合固定腓骨肌腱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性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 201 0, 26 (12) :1090.
[4]Livas C, Renkema AM, Kiliaridis S, et al.Bone anchorage in orthodontics.A review[J].Ned Tijdschr Tandheelkd, 2006, 113 (3) :96.
[5]汤样华, 李浩阳, 曾林如, 等.微型骨锚钉配合中药外洗治疗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撕脱伤[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3, 19 (4)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