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肌腱损伤

2024-08-26

手部肌腱损伤(共3篇)

手部肌腱损伤 篇1

手部肌腱损伤为手部常见外伤,约占手部损伤的30%[1],损伤多为开放性,常合并神经血管伤或骨关节损伤,也可发生闭合性撕裂伤。肌腱断裂后,相应的关节失去活动功能[2]。目前采用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和显微手术等[3]。传统手术理念认为对于手部肌腱损伤可以切除受损局部腱鞘,并只缝合深腱,但由于指深屈肌腱长腱鞘的血流来自于指浅屈肌腱的短腱鞘[4],因此对于同时损伤指深、浅肌腱的患者,目前主张对深浅腱均行修复。本研究采用微创修复手术治疗手部屈肌腱损伤患者44例,并以同期行传统修复手术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手部肌腱损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手部屈肌腱损伤病例8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其中观察组行微创修复术,男32例,女12例;年龄15~63岁,平均(38.7±7.2)岁;手术时间:受伤后1~9 h,平均(5.6±2.1)h;损伤类型:锐性切割伤30例,挫裂挤压伤14例。观察组行传统修复术,男31例,女13例;年龄14~61岁,平均(36.9±8.1)岁;手术时间:受伤后0.5~9 h,平均(5.8±2.0)h;损伤类型:锐性切割伤28例,挫裂挤压伤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及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后,如合并有血管损伤,末梢血供不足,先用显微器械行血管吻合术。采用臂丛阻滞麻醉,术前于手臂上气囊止血带,根据损伤时患指指位,屈肌腱患指伸直位时受损为伸直型,屈曲位时受损为屈曲型[5]。对于伸直型患指,采用Bruner切口,经腱鞘伤口轻拉出指深屈肌腱近断端并固定,用Kessler法缝合肌腱,再用5-0涤纶线缝合外膜;对于屈曲型损伤患指,在离远断端约0.5 cm处切开腱鞘,用津下法在近侧伤口先缝合肌腱近断端,将其穿过鞘管引至远端切口处,固定肌腱近端,直接缝合肌腱近、远端,最后将远近两腱鞘的切口及伤口进行缝合。松开止血带,彻底止血后,关闭创口,用背侧石膏托处外固定。对照组:术前准备均与术后外固定均与观察组相同,术中与观察组不同的是同一指浅、深屈肌腱同时断裂者,仅缝合指深屈肌腱。

1.3 评价标准

根据手部肌腱修复后总主动活动度(TAM)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患指TAM和健侧相同;良:患指TAM>健侧的75%;中:患指TAM>健侧的50%;差:患指TAM<健侧的50%[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术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86.4%和56.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粘连发生率分别为2.3%(1/44)和13.6%(6/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肌腱由腱周组织、腱鞘、肌腱支持带组织等构成,具有精密的滑动功能和血管网滋养作用,肌腱滑动结构一旦损伤,将严重影响其滑动功能[7]。传统手术方法对深浅肌腱同时损伤的情况,只修复深肌健,同时切除浅肌腱,这种方法严重影响了手指血运功能,且不能恢复滑液的营养、润滑作用,妨碍术后伤口愈合和手指功能恢复[8]。微创修复术能够将腱鞘与肌腱的断端清晰地暴露于手术视野,避免了盲目的寻找断端以致过度暴露肌腱的粗糙面。改良的Kessler缝合法能良好地对合断裂的肌腱,且基本不影响肌腱背面的血液循环,有利于损伤手指血供的早期恢复;肌腱的断端边缘通过间断内翻缝合,不仅吻合口较整齐,且抗张力的强度大,有利于肌腱的内源性愈合。

过去认为肌腱本身无主动愈合能力,依靠周围组织长入成纤维细胞来完成,肌腱在愈合过程中发生黏连不可避免,但目前认为肌腱损伤修复后的粘连是影响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9],术后需要早期运动训练、物理治疗及动力性支架应用等康复治疗来提高效果,达到内源性愈合[10,11]。笔者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微创手术修复手部屈肌腱损伤应注意以下事项:(1)修复时间最好控制在伤后6~8 h内;(2)创面保持清洁或污染较轻;(3)对于深浅肌腱均断裂的情况,深浅肌腱都应缝合,单纯缝合深腱不利于术后愈合;(4)修复时注意保护腱鞘和腱纽的完整性,有利于肌腱营养促进愈合,对腱鞘缺损的要进行修补;(5)缝合张力不能过大,外固定不可过紧。

手部肌腱损伤 篇2

手部屈肌腱损伤在临床很常见, 但屈指肌腱损伤修复后并非都令人满意的功能恢复, 术后缝合断裂或粘连形成, 关节僵硬在一些病例中仍有发生。临床报道肌腱修复的病例有4%~10%会发生断裂, 10%左右会发生粘连, 而且有半数患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指间关节僵硬, 由此引起的功能丧失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1]。近几年来, 为了提高屈指肌腱修复效果, 本科重点在康复训练和预防并发症上作了有关改进。2005年1月2009年10月本科共收治手部肌腱损伤患者51例, 通过早期有针对性地给予系统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使损伤的肌腱获得比较满意的功能恢复, 减少了患者的伤残率,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51例肌腱损伤患者中, 男40例, 女11例, 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46岁。

左手35例, 右手16例, 其中切割伤40例, 砸伤4伤, 挤压伤3例, 其他 (爆炸伤) 4例。

1.2 治疗方法

急诊患者先由医师正确判断伤情, 明确有无肌腱损伤, 判断肌腱损伤的性质和部位, 根据伤口感染的程度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对于单纯肌腱断裂, 本院选择Ⅰ期缝合, 伤口污染严重或感染伤口则选择Ⅱ期缝合。对Ⅱ区深浅肌腱同水平面断裂者, 原则上只修复深肌腱。

2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 水肿

水肿是手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手部肌腱损伤术后嘱患肢置于舒适体位, 用枕头或支架抬高患指连同该侧手臂, 略高于心脏水平, 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以减轻肢体消肿及疼痛, 避免长时间受压而加重肿胀。患者坐位或立位时将患肢悬吊于胸前, 不能下垂或随步行甩动, 密切观察手指末稍循环, 防止敷料包扎过紧或因石膏托固定 (热塑板固定) 不佳而造成静脉回流不畅。根据患肢情况, 术后24 h可给予向心性按摩患指指腹, 术后3 d配合红外线理疗, 有利于水肿吸收减轻肿胀。

2.2 肌腱粘连

肌腱修复术后早期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粘连的形成, 保持良好的肌腱滑动床, 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是防止粘连和避免关节僵硬。这两方面对手指主动活动恢复至关重要。近年来我科提出了肌腱修复术后完整的康复计划, 术后第4或5 d, 换成腕屈曲20°~30°, 掌指关节屈20°~30°, 指间关节处均伸直的热塑板。4~5 d至5周, 主要作伸指锻炼为轻微主动屈曲, 屈曲仅到完全屈曲的一半幅度即可, 避免完全主动屈曲, 伸指是可以主动的, 每天4回, (早、中、晚、睡前) , 第回10~15次, 术后2~5周换成接近功能位的热塑板或石膏托, 主要为屈指锻炼, 鼓励全幅主动屈曲, 但在不能完全屈时, 不要用力屈, 而慢慢地屈曲, 主动活动前作10次被动完全屈指, 仍然每天4回, (早、中、晚、睡前) , 每周先作10次被动屈指, 再作10次主动屈指, 5周末去除热塑板或石膏托, 可以自主活动, 在此锻炼过程中, 患者会有疼痛不适症状, 医护人员一定要耐心解释, 鼓励患者耐受, 坚持锻炼,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3 肌腱缝合断裂

肌腱修复术后再断裂原因有:①缝合处受力过大, 患者术后主动屈指时若用力过大, 超过了缝合处的抗张力强度, 导致缝合断裂;②肌腱水肿或腕肿;③滑车或腱鞘敞开处的影响;④不恰当的手指活动;⑤不恰当地运用伤指[2]。肌腱缝合断裂一旦发生, 护士应积极配合医生再次作好术前准备, 安慰患者, 消除恐惧心理, 如果在早期修复后不久就发生断裂, 可予以再次缝合, 若发生在较晚时期, 则行Ⅱ期肌腱移植术。对患者要加强健康教育,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护士的督促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锻炼, 不能急于求成。

2.4 关节僵硬

清洁屈肌腱切割伤一般不会对指关节产生破坏, 但术后将损伤手指处于保护位固定常导致关节挛缩。我们必须重视术后关节活动, 并且在运动中辅以更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防止和矫正关节僵硬[1]。目前遵医嘱术后2~5周保护性固定去除后, 进行物理治疗及作业疗法。除加强主动屈伸活动外, 开始进行患指的灵活度和力量训练, 如对指训练, 健身球和握力器训练用筷子夹小珠子, 用手指尖拾物, 同时加强日常生活方面的练习, 如扣纽扣, 使用筷进食, 逐渐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这些锻炼都可促进功能恢复。如果患者伤前从事的工作较轻, 鼓励患者恢复原先工作, 适应工作是最好的功能锻炼方法。

3讨论

屈指肌腱修复后, 早期有效活动能抑制修复区的炎症反应, 减轻肌腱粘连, 改变肌腱滑动, 促进肌腱缝合, 还可促进肌力恢复, 避免指关节僵硬[3], 因此, 屈指肌腱修复后, 早期主动伸指被动屈曲功能锻炼是十分必要的。术后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严格指导下进行, 被动活动时, 注意避免有意识的主动屈指, 应逐渐增加活动次数, 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主, 主动活动时的练习动作应缓和用力恰当, 避免暴力性动作, 功能锻炼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以能引起轻度酸胀为宜[4], 根据患者锻炼的不同情况医护人员应经常到床边指导检查, 以免患者态度积极时急于求成, 超负荷锻炼而出现再损伤, 患者态度消极时易出现退缩, 对此护士应给予鼓励和支持, 养成规则的锻炼习惯是至关重要, 住院期间每天定时检查患者功能锻炼情况, 促进患者养成规则锻炼的习惯, 这样患者出院后就能按计划锻炼, 持之以恒, 减少患者的伤残率。

参考文献

[1]汤锦波.手屈指肌腱损伤的临床修复效果.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1) :8-12.

[2]叶小芬, 陆雪梅, 叶秀芳, 等.肌腱修复术后在断裂的再断裂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6) :27-28.

[3]娄湘红, 李萍.屈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康复的相关研究.护理学杂志, 2008, 23 (4) :79-81.

手部肌腱损伤 篇3

关键词:手部,屈肌肌腱,断裂,修复术

手部屈肌肌腱断裂是手外科常见的损伤之一, 以切割伤的发病率最高[1]。目前临床上治疗肌腱断裂的主要方式是行肌腱断裂修复, 手术效果不但决定于损伤的程度, 还会影响患者术后手部功能的恢复及并发症[2]。为了探讨不同手部屈肌肌腱断裂修复术的治疗效果, 我院对2010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65例屈肌肌腱断裂患者采用不同修复术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现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手部屈肌肌腱断裂患者65例, 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经CT检查均符合《手外科手术学》中肌腱损伤诊断标准, 且均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患者;合并骨折或神经损伤患者。其中手指浅屈肌腱断裂3例, 拇长屈肌腱断裂15例, 指深屈肌腱断裂9例, 屈肌腱混合伤38例;切割伤49例, 电锯伤10例, 铁皮割伤3例, 玻璃割伤3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4例;年龄15~70 (32.4±6.1) 岁。对照组中男16例, 女16例;年龄16~74 (32.6±4.9) 岁。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在损伤后12h内进行断裂修复术, 采用臂丛麻醉, 手部绑气囊止血带, 在止血带控制下, 先进行彻底清创。观察组患者行津下双套圈修复术:选用侧中线延长切口, 以减少皮肤瘢痕与肌腱粘连, 仔细解剖腱鞘, 以25号针头固定肌腱;选用3-0尼龙线于肌腱横轴的一侧进针, 再由肌腱近端向远侧牵拉, 适当修剪肌腱断端后缝合, 冲洗手术切口并逐层缝合皮肤。伤口闭合前在吻合口处鞘内注射1ml 1%透明质酸钠, 术后常规抬高患肢、抗感染、抗炎处理。对照组患者实施改良Kessler缝合修补术 (2组4束) :选用3-0单股尼龙线缝合肌腱, 所有缝线紧张度要尽可能均匀, 表明光滑平整, 以免造成缝合强度减弱。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际手外科联合会肌腱损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TAM系统) 进行疗效评价:TAM值在正常范围, 则判定为优;TAM值>健侧的75%, 则判定为良;TAM值>健侧的50%, 则判定为可;TAM值<健侧的50%, 则判定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肌腱修复疗效比较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 观察组优良率为87.9%, 对照组优良率为81.3%,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手术时间及满意度比较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 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手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活跃的运动感觉器官, 对人类身体功能极为重要, 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3]。手部屈肌肌腱断裂多为开放性, 且常合并指神经或骨折, 以玻璃及锐气切割伤较常见, 占肌腱损伤比例的90%以上[4]。屈肌肌腱断裂后, 相应的关节失去活动功能, 临床表现为疼痛和肌无力, 若不及时给予缝合修复, 会引起水肿、肌腱粘连、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严重并发症[5]。因此, 对于手部屈肌肌腱断裂患者的应急处理就是进行肌腱的修复。

肌腱断裂修复术是手外科较为复杂且精细的手术之一[6], 修复肌腱的医师必须具有足够的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通过精细的操作减少手术刺激, 才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此外, 在选择肌腱断裂修复手术时, 应首先考虑简便实用, 有较好的抗张力和抗拉伸能力, 对肌腱断端血循环影响小的缝合方式。津下氏双套圈缝合法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的肌腱缝合技术, 该修复术具有对肌腱的血供影响较小, 缝合后恢复快, 肌腱周围粘连少, 牢固强度高, 抗断端裂隙作用好, 操作安全简单等优点, 已经广泛应用于手外科的疾病治疗[7]。此外术后早期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活动对减轻手部组织水肿、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创口愈合和增加抗感染能力, 维持修复组织的稳定性和防止肌腱粘连具有重要意义[8]。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优良率为87.9%, 对照组优良率为81.3%,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满意度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应用津下双套圈修复术治疗手部屈肌肌腱断裂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少、恢复快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高洪辉, 李国鹏.手部指屈肌键损伤修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3) :5-6.

[2]谢丽花, 黄伟庆, 张秀玉.屈指肌键断裂修复后患者的康复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4) :507-508.

[3]张方有.手部屈肌肌腱断裂修复术5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8) :160-161.

[4]陈汝纯, 王其素.手部屈肌肌腱断裂修复术后的观察及护理[J].右江医学, 2010, 38 (3) :369-370.

[5]张国平, 张卫东.手术修复结合生物蛋白胶的应用治疗Ⅱ区指屈肌腿损伤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 2011, 40 (8) :758.

[6]卢群亚, 吴华英.屈指肌键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探讨[J].浙江创伤外科, 2010, 15 (3) :364-365.

[7]张健生, 朱昔锋, 杨日新, 等.玻璃酸钠在预防屈指肌键断裂修复后粘连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2) :124-125.

上一篇: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下一篇:按摩护理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