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屈肌腱损伤(精选4篇)
指屈肌腱损伤 篇1
指屈肌腱损伤是手部多见疾患, 多数患者存在深浅肌腱联合损伤, 若不及时接受治疗肌腱会缺血而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手术缝合肌腱、恢复手部解剖结构及血供是保留肌腱功能的不二方法, 目前临床中具体修复方法包括常规修复及显微修复, 常规修复多一期仅缝合深肌腱, 而显微修复则是在显微状态下精细修复深浅肌腱[1,2]。目前研究发现常规修复患者存在较大比例的二次浅肌腱修复失败, 此类患者手部肌腱功能存在永久性丧失, 而显微修复对于操作环境及术者的临床熟练度均有较高程度的要求, 临床普及存在难度。本次研究将常规修复及显微修复均应用于本院指屈肌腱损伤患者, 以期明确不同治疗方式的确切临床效果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指屈肌腱损伤患者50例纳入研究, 均经X线检查确诊且伴有指关节屈曲障碍等典型临床症状。根据接受的手术治疗方法不同, 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1例, 年龄27-62岁, 平均 (45.18±8.63) 岁, 受伤至治疗时间4h-6d, 平均 (2.18±0.34) d;观察组中男13例、女12例, 年龄26-65岁, 平均 (44.79±8.91) 岁, 受伤至治疗时间5h-7d, 平均 (2.42±0.39) 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治疗时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修复治疗, 具体如下:臂丛神经麻醉、彻底清创后, 根据患者创面情况延长切口, 对于指深浅肌腱同时断裂者, 仅吻合深屈肌腱、切除腱鞘。可在鞘管部位作1cm左右的腱鞘瓣, 术中找出肌腱远近端并用注射针头固定, 修正断腱不整齐部分并用传统缝合法吻合肌腱, 深浅腱鞘均断裂者只缝合深屈肌腱。最后取出固定针头并松开止血带、缝合皮肤, 术后采用背侧石膏托固定于屈腕屈指位。
观察组患者接受纤维修复, 麻醉及整体修复方法于对照组相同, 在深浅屈肌同时断裂时的处理方法存在差异, 具体如下:指深浅屈肌同时断裂者, 同时吻合并修补腱鞘, 在8倍显微镜下进行肌腱修复, 采用3个0肌腱无创线用改良Kessler方法吻合肌腱, 用8个0无创缝线绕腱周作连续缝合使断端光滑, 其余术中操作方法同对照组患者。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指功能
两组患者术后12周评价两组患者的患侧手指总主动关节活动度 (TAM) 、手指运动功能损伤评分、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
1.3.2 创口愈合及治疗效果
术后4周记录两组患者的创口Ⅰ期愈合、Ⅱ期愈合情况, 术后12周根据TAM值评价整体治疗效果, 包括优 (TAM>200°) 、可 (135°<TAM≤200°) 、差 (TAM<135°) 。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录入Spss23.0软件,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指功能
两组患者的治疗12周后手指功能比较如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TAM、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值大于对照组患者, 手指损伤功能评分值小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2.2 创口愈合及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创口愈合及治疗效果比较如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4周后Ⅰ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优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显微修复是应对指屈肌腱损伤的最新修复方法, 通过同时修复深浅肌腱以确保两者的血运良性影响, 术中尽可能的保证腱鞘的完整性以增加腱鞘内空间, 在促使腱鞘功能恢复的同时降低肌腱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中将显微修复技术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 在术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指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手指总主动关节活动度 (TAM) 、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值较大, 手指损伤功能评分值较小, 提示显微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大程度的恢复患者手指功能。显微修复技术通过严格的无创操作最大程度的保留患者肌腱的自然结构, 可促进患侧肌腱的内源性愈合, 这也是患者治疗后患侧手指功能恢复较为理想的内在原因。在进一步对两者的创面愈合及整体疗效评估后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Ⅰ期愈合率及治疗效果优的比例均较高, 从整体上肯定了显微修复的卓著治疗作用。
综上得出以下结论:显微修复可以提高指屈肌腱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手术功能, 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日后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指屈肌腱损伤患者接受显微修复和常规修复的效果差异。方法:50例指屈肌腱损伤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修复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显微修复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后手指功能、创口愈合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TAM、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值大于对照组患者, 手指损伤功能评分值小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Ⅰ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优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比例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显微修复可以提高指屈肌腱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优化手术功能, 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指屈肌腱损伤,纤维修复,常规修复
参考文献
[1]王绍俊, 魏成勇.局部转移筋膜瓣在指屈肌腱损伤修复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 (5) :595-598.
[2]杜传林, 李朋, 杨广友, 等.手Ⅱ区屈肌腱损伤修复及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4, 39 (12) :1008-1011.
[3]王学成.显微修复对比常规修复治疗指屈肌腱Ⅱ区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 (16) :67-70.
指屈肌腱损伤 篇2
本研究通过比较64例(133指)手部肌腱损伤患者超声、传统肌力两种方法对粘连程度判定结果,探讨超声评价指屈肌腱损伤后粘连程度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指屈肌腱损伤术后患者64例(133指),男34例,女30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34.7岁。
1.2 仪器及方法
1.2.1 仪器
采用GE LOGIQ 7、GE LOGIQ 9超声诊断仪,频率探头10MHz。
1.2.2 治疗方法
术后石膏托固定手指半屈位,术后48h~2周被动活动、2~3周在夹板保护下主动活动、3周后拆去石膏自由活动1周、4~6周CPM康复、6~8周返岗前模拟职业训练。
1.2.3 传统肌力及超声评价标准
(1)传统肌力评价:采用手部肌腱修复后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方法来评定伤指的运动功能。TAM=(MP+PIP+DIP)曲度-(MP+PIP+DIP)受限度,即各关节曲度之和与各关节伸直受限度之和的差值。各关节伸直以0°为准,过伸部分不计。优:活动范围正常;良:患侧TAM大于健侧的75%;可:患侧TAM大于健侧的50%;差:患侧TAM小于健侧的50%。
(2)超声评价标准:充分暴露患处,沿肌腱多切面扫查,观察断裂肌腱术后康复过程中声像图的变化并与健侧相对应部位的肌腱对比。发现肌腱粘连时,记录粘连部位、范围,本研究参照孔军等人[3]的分度方法,将肌腱粘连程度大致划分为:轻度(图1)、中度(图2)和重度(图3)三个等级。轻度粘连:吻合处回声、厚度接近正常肌腱,周围组织分层较清,初始运动状态与正常肌腱相近,运动到一定程度时出现轻度黏滞,滑动度略低于正常;中度粘连:吻合处回声接近正常,周围有乱回声包绕,可见散在强回声钙化点,较正常肌腱增厚,肌腱黏滞明显,滑动度十分有限;重度粘连:吻合处呈杂乱不均回声,强回声钙化多,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厚度明星增加,肌腱滑动距离极短,粘连最严重时,可不滑动或仅在原地作变形运动(如表1)。
(3)统计学处理:同时间点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手部肌腱损伤术前高频彩超诊断正确率
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探查结果与彩超检查结果一致,诊断准确率100%。肌腱完全断裂27例(44指),不完全断裂39例(89指),完全断裂的肌腱均予缝合。
2.2 两种评价方法确定肌腱粘连程度
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进行高频彩超检查并进行评价,结果如表2~3所示。
同时间点两种评价方法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以往对手部肌腱损伤疗效的评估多依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临床经验。已有研究证实,超声图像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肌腱吻合部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学改变[4]。本研究证实超声评价肌腱损伤后粘连程度基本与国际手外科联合会肌腱损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方法(TAM系统)一致,是评估肌腱损伤后粘连程度的有效方法。
超声技术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判断肌腱粘连的部位、范围并取得客观量化的指标,这也弥补了手外专科评估中的不足。特别是彩超的应用,可广泛用手部皮肤瘢痕,皮下组织、肌腱粘连的评估,使康复评估更完善。
超声检查肌腱简便、迅速,可在床旁实施,便于术前、术后对比和动态观察。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肌腱是否断裂及断端所在位置,不仅为闭合性肌腱损伤提供客观诊断依据,也为手术提供便利。术后超声检查可动态地观察肌腱愈合情况,为术后观察疗效指导功能锻炼提供帮助。针对粘连的程度不同,临床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也不同。
参考文献
[1]Jamadar DA,Jacobson JA,Caoili EM,et al.M usculoskeletal sonography technique:focused versus com prehensive evalua-tion[J].Am J Roentgenol,2008,190(1):5-9.
[2]Owers KL,Lee J,Khan N,et al.Ultrasound changes in the extensor pollicis longus tendon following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a preliminary report[J].J Hand Surg Eur,2007,32(4):467-471.
[4]孔军,张新,苏骅.手部肌腱断裂修复后肌腱粘连的超声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9):700-701.
[5]梁剑虹,张经岐,郭瑞军.超声在肌腱损伤诊断中应用价值的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0,11(1):40-42.
[6]张改英.高频超声评价指导手部肌腱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0):141-143.
指屈肌腱腱鞘炎的治疗体会 篇3
1小针刀治疗
田忠等[1]运用凹刃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80例, 1次治愈60例, 2次治愈18例, 3次治愈2例, 总有效率为100%。孙彦奇等[2]采用镰刀形针刀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50例, 均获得了一次治愈的良好效果, 术后5 d换药, 手指功能都已恢复正常。叶莉采用朱式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鞘炎42例, 最多治疗2次, 最少治疗1次, 治愈38例;显效3例, 有效1例, 随访半年无复发。侯世鸣等采用针刀割治疗法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具有简便、安全、创伤小, 出血少、不易引起并发症,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2局部封闭治疗
王宏保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手指腱鞘炎患指26例, 1年后随访, 疗效良好。周京萍应用醋酸曲安缩松加利多卡因混合液行局部封闭治疗80例, 治愈率达97%, 随诊复发率低, 无不良反应。陈作军等应用曲安缩松和利多卡因封闭治疗狭窄性腱鞘炎, 效果满意。
3物理疗法治疗
齐雪娟采用广州产氦氖激光治疗仪治疗手指屈肌腱鞘炎11例, 急性腱鞘炎全部治愈, 治疗次数3~15次。
4按摩治疗
赵文以反向切拨手法为主治疗手指屈肌狭窄性腱鞘炎103例, 治愈72指, 显效35指, 无效3指, 总有效率为97.3%, 半年后随访无复发。周开发以拨离术为主的按摩手法治疗扳机指患者29例, 均获痊愈。
5中药外敷治疗
田明涛等运用消肿止痛散 (花椒、徐长卿、甘草等) 加麝香壮骨膏贴敷治疗扳机指150例, 1个疗程痊愈123例, 2个疗程痊愈18例, 无效4例。
6针灸治疗
何永昌用阿是穴压灸法治疗拇指屈肌腱鞘炎,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 分别与阿是穴直接灸法, 艾条悬灸法进行对比观察, 证实了阿是穴压灸法能有效治疗拇指屈肌腱鞘炎。高泉明运用《内经》十二刺中的傍针刺法加艾条灸治疗拇指腱鞘炎72例, 通过坚持治疗, 在2个疗程内掌指关节活动自如, 局部肿痛消失为痊愈68例, 占94%;患指伸屈较治前改善, 但遇劳或切压局部时仍有疼痛为好转4例, 占6%;本组全部有效。
7手术治疗
章亚东等对11例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采用自制腱鞘松解器在内镜直视下松解A1滑车的方法治疗, 11例患者手指屈伸受限和扳机指现象完全缓解, 大部分疼痛症状消失。无神经损伤、切口感染或延迟愈合、手无力等并发症出现。在随访期间 (6~36个月) , 无症状复发。李文军等采用Smith & Nephew内镜腱鞘切开系统, 皮肤3.0 mm切口, 开放式外套管从切口近端沿腱鞘插入, 从远端切口穿出, 2.7 mm关节镜从外套管近端插入, 钩刀从远端进入, 在内镜引导下完全切开腱鞘。本组5例腱鞘均完全切开, 手术后立即恢复了手指的屈伸功能, 术后1周重返工作岗位, 无明显的伤口疼痛和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出现。
8小结
笔者根据临床观察认为采用小针刀治疗, 可以克服手术松解创伤大及药物外用疗程长的缺点, 也可以避免局部封闭的易复发性。操作简单易掌握, 无需特殊设施和器械, 术后当即就可活动, 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效果可靠满意, 并发症少, 是治疗指屈肌腱腱鞘炎较为理想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指屈肌腱腱鞘炎的临床研究成果。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 对指屈肌腱腱鞘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及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传统理疗、针灸、观摩疗效见效慢, 易复发, 手术治疗创伤大, 易留瘢痕, 小针刀疗法则克服了上述缺点。结论小针刀治疗指屈肌腱腱鞘炎, 疗效满意, 并发症少。
关键词:指屈肌腱腱鞘炎,理疗,针灸,手术,小针刀
参考文献
[1]田忠, 朱春霞.凹刃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80例.实用医药杂志, 2006, 23 (3) :317.
指屈肌腱损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及分组
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Ⅱ区肌腱断裂病例155例,修复肌腱188条,年龄16~55岁,平均23.6岁。随机分两组,A组:病例79例,95条屈肌腱,平均年龄23.4岁;男58例(72条),女性21例(23条);其中锐器伤39例(45条),电锯伤25例(32条),机器压伤15例(18条);拇长屈肌腱10条,指深屈肌腱61条,指浅屈肌腱24条;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24.5min。B组(对照组)76例93条屈肌腱,平均年龄23.8岁;男56例(71条),女性20例(22条);其锐器伤37例(45条),电锯伤23例(30条),机器压伤13例(18条);拇长屈肌腱9条,指深屈肌腱59条。指浅屈肌腱25条,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28.3min。A、B组在性别、年龄、受伤肌腱类别、受伤原因、受伤部位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肌腱断端锁定缝合法
见图1。按改良Kessler缝合法进针,从肌腱一侧离断面1cm处进针,垂直长轴水平穿过对侧出针,然后分别将两逢针斜穿入肌腱平行长轴从断面横径中外1/3出针,再分别从另一断面横径中外1/3进针,约距断面2mm处侧面出针,再纵向绕回先前缝合肌腱距断面2mm处侧面进针,再次从断面横径中外1/3出针,然后再次从另一断面横径中外1/3进针,平行肌腱长轴距断面1cm处对称进针部位出针,牵拉缝线调整张力,将其中一缝针距断面1cm处垂直长轴水平横行穿出,于肌腱一侧与另一缝线打结。
1.3 手术方法
均采用3/0双针锦纶缝合线。A组应用肌腱断端锁定缝合法;B组应用改良Kessler法。A、B组均用6/0无损伤缝线行腱周连续缝合,术中观察肌腱吻合口的平整光滑等情况。两组均应用Kleinert方案指导功能锻炼,术后24h开始主动伸指被动屈指,A组开始主动屈指锻炼,3周后拆除石膏,主动练习。
2 结果
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18个月,外观满意。术中观察肌腱吻合口A组比B组明显光滑平整,打结时A组缝线张力明显比B组低,肌腱滑动顺应性更好。按美国手外科学会提出的测量主动活动度TAM法进行评价。A组:优61条,良22条,可11条,差1条,优良率87.36%;肌腱断裂再次修复2条,断裂发生率2.10%。B组:优36条,良35条,可16条,差6条,优良率76.34%;肌腱断裂再次修复6条,断裂发生率5.37%。A、B组优良率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差异(P<0.01)。
3 讨论
肌腱修复手术的最大难题是术后肌腱粘连。Ⅱ区指屈肌腱因其鞘管结构及狭窄区域内有深浅屈肌腱走行,损伤后修复更困难,更易形成粘连。为了解决屈肌腱修复后粘连形成问题,学者们从细胞、生物力学、组织学水平对肌腱进行了广泛的研究。Aoki等[1]发现早期活动能保持肌健修复后的初始抗张强度。Pruitt[2]和Kubotat[3]证实术后早期活动提供更快张力恢复、粘连减少和提高有效滑行距离。肌腱术后早期保护性活动可增加肌腱的滑动距离,增强肌腱修复后的张力,减少粘连的形成,减轻局部水肿及肌腱的变性[4]。早期的主动屈指活动更能促进肌腱的愈合,可以更好减少粘连的形成[5]。
为了满足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目的,修复的肌腱需要有足够的抗拉力及抗疲劳能力,并且滑动顺应性要好。目前Kessler和改良Kessler缝合法在手部屈肌腱缝合中为大多数临床医师所接受,操作简单、方便,并且有较强的抗拉力。陈建海等[6]认为改良Kessler缝合法是最佳的肌腱修复方法。但是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改良Kessler缝合法修复之肌腱术后断端抗张力对于早期主动功能锻炼仍显相对不足,修复Ⅱ区屈肌腱术后仍极易粘连,早期功能锻炼容易断裂。
肌腱断端锁定缝合法是在改良Kessler缝合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肌腱断端两侧近边缘加绕一圈锁定缝合,增加肌腱固定点缝合肌腱,形成腱心和腱周缝合一体化。术中观察所吻合肌腱吻合口对合整齐,表面光滑,比Kessler缝合法有明显优势,笔者经动物实验证实:肌腱断端锁定缝合法相比改良Kessler法修复之肌腱,抗拉力及抗疲劳能力更强,滑动顺应性更好,适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肌腱断端锁定缝合法缝线没有直接在肌腱缝合的两近远端固定,而是经过肌腱的两断端短距离两侧加绕一圈以后再到达终点,多增加了一个固定点,形成腱心和腱周缝合一体化,同时,由于腱心缝线断端绕圈力量传导,促使肌腱断端互相靠近。术中操作感觉到缝线打结时张力明显比Kessler缝合法减小,张力调节容易,吻合口紧密,肌腱在腱鞘内滑动顺应性良好。术后A组肌腱断裂率明显较低,A组功能恢复明显更优。我们认为该法弥补了改良Kessler缝合法抗拉力及抗疲劳力不足的缺点,减少了肌腱吻合口在腱鞘内滑动的阻力。
肌腱断端锁定缝合法缝合Ⅱ区肌腱,有着更好的滑动顺应,更强的抗拉力及抗疲劳力,更适合术后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有效减少肌腱粘连,利于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Aoki M,Kubota H,Pruitt DL,et al.Biomechanical and histologiccharacteristics of camine flexor tendon repair using early postoperative mobilization[J].J Hand Surg Am,1997,22(1):107-114.
[2]Pruitt DL,Tanaka H,Aoki M,et al.Cyclic stress testing after in vivohealing of camin flexor tendon lacerations[J].J Hand Surg Am,1996,21(6):974-977.
[3]Kubota H,Manske PR,Aoki M,et al.Effect of motion and tesionon injured flexor tendons in chickens[J].J Hand Surg Am,1996,21(3):456-463.
[4]Small JO,BrennenMD,Coville J.Em-lyactivemobiliza-tion follo-wing flexor tendon repair in zone[J].J hand Surg(Br),1989,14(4):383-391.
[5]Angeles JG,Heminger H,Mass DP.Comparative Biomechanicalperformances of 4-strand core suture lrepair for zoneⅡflexortendon lacerations[J].J Hand Surg(Am),2002,27(3):508-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