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高效的管理者

2024-10-06

成就高效的管理者(精选10篇)

成就高效的管理者 篇1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的重要途径, 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指出:“人人参与有价值的练习,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练习, 不同的人在练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 怎样实现有效的课堂练习,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结合教学实践, 我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关注整体性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 解决问题时要力求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课堂练习的设计也应如此, 其中犹以整体性最为重要.因此, 数学课堂练习在设计上必须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 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

一堂数学课的练习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过渡性练习.

这类练习出现在一堂课的新授知识之前, 以练习的形式寻找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连接点, 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这类练习必须准确把握训练的主旨, 宜少而精.

2. 形成性练习.

这是对新知的定向、专项练习, 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在设计练习前务必理清本课学习的知识点, 以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3. 巩固性练习.

这是对新知的巩固训练, 一方面检测学生本课的学习成果, 另一方面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提高技巧, 发展思维, 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当然, 由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 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具体的练习设计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区别.总之, 要从数学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出发, 从整册教材的总要求出发, 从整节课的总任务出发, 整体规划, 通盘考虑, 全方位设计练习的内容、题型、时间.

二、体现层递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认知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应遵循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如学习三角函数的时候, 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 若sin70°=cosα, 则α的度数为_________度.

(2) 已知α+β=90°, 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

A.sinα=sinβ B.sinα=cosβ

C.sinα=cos (90°-β) D.sin2α+cos2β=1

(3) (cos223°+cos267°) -tan18°·cot18°+ (-sin90°) 1999.

三道练习题紧扣教学内容, 有坡度, 有层次, 让学生经历了由单项强化到综合运用, 由形成知识到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同时,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练习的目的, 学生的学习欲望更强了, 学习兴趣更浓了.

三、力求开放性

开放性练习, 即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探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相较于封闭式练习, 开放性练习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也更有趣, 更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练习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 思维的求异性练习.

这种练习主要用于让学生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进行推导.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有剪拼成两个三角形的, 有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加两个三角形的, 也有剪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无论是哪种方法, 都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2. 方法的多样性练习.

在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方法多样性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充分发展.例如, 小张、小李、小丁三人同乘一辆的士同往B城方向, 小张在全程的三分之一处下车, 小李在全程的三分之二处下车, 小丁坐完全程, 车费共108元, 问小张、小李、小丁应各付多少车资.车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很感兴趣, 但对于怎样来处理车资的分配问题却没有统一的意见.经过小组讨论, 同学们总结出了三种分配方案:第一种由小张、小李、小丁三人平均分, 即每人付36元;第二种采取分段结算的方案, 将全程分为前三分之一、中间三分之一、后三分之一, 每段的车资为36元, 那么在前三分之一行程中, 小张、小李、小丁每人均分, 各付12元, 中间的三分之一行程, 小李和小丁每人付18元, 最后的三分之一处则由小丁一人付36元.这样计算, 全程小张应付12元, 小李应付30元, 小丁付66元;第三种方案则按所乘的路程比1∶2∶3来分配, 小张付18元, 小李付36元, 小丁付54元.

三种不同的分配方式, 每一种都有其存在合理性, 不同分配方案的制订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在探讨的过程中, 学生兴趣盎然, 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实际问题.

3. 结果的多样性练习.

如:一个长方体纸箱长1米, 宽0.8米, 高0.5米, 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由于没有说明木箱的摆放方式, 所以解题结果不是唯一的, 因而学生可进行大胆的猜测与设想, 横着放行, 竖着放也可, 其占地面积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总之,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质量的课堂练习.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组织课堂练习, 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实效的学习机会,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话题.相信, 对有效课堂练习的追寻, 定能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结构, 成就高效的数学课堂.

成就高效的管理者 篇2

摘 要:幽默的课堂是轻松、愉快、高效的课堂。幽默可使课堂教学语言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使情理交融,强化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可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

关键词:幽默;高效;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良好的幽默感,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兴趣、启迪心智,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在快乐的心境下,能最大程度地吸收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效率。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幽默可使课堂教学语言生动风趣,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情感激发情感。教师的幽默在于有趣:使学生认真听课,学习有兴趣;使课堂气氛有生趣,生动活跃。比如一位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氨的性质与用途》这一课时,突然从窗外的田野中飘来一股刺鼻的气味,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捏住鼻子,原来窗外的农民正在给庄稼施氨肥。这位教师突然说:“快闻,快闻,这就是氨的气味,城里的孩子哪有这福气!”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氨的易挥发性及气味。

课堂幽默还包括形体的习惯行为,手势和表情等。

二、幽默可使情理交融,能强化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寓哲理于幽默之中,使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发现和领悟,恰当地选择科学的事实和材料,并用幽默予以包裹,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我校一位数学教师在讲相遇问题时,刚要让学生上来表演相遇的样子,忽然发现两个同桌的学生在双人课桌上用粉笔画“楚河汉界”,谁的手臂过了界,就会尝到对方“铁拳”的滋味。教师灵机一动,把这两个学生请到讲台前,让他俩相对站在讲台的两边,然后同时用不同的速度走向中间,并要求相遇时握握手。这两个学生没办法,只好照做了。教师表扬了他们的成功表演,同时也批评了他们先前的错误做法,两个学生又高兴又羞愧,回到座位上就把“楚河汉界”擦掉了。

三、幽默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将繁杂化为简洁,将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单薄变为丰富。

上海向明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王大任在讲解“鸡兔同笼”这个古老问题时,就出了这样一道题:“鸡兔同笼,有45个头,116只脚,请你算一算,鸡兔各几只?”学生审完题,议论纷纷,埋头苦算,但始终算不出结果。有的学生说要是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腿一样就好办了。于是,他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足。”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好奇的眼睛。“现在,鸡与兔的脚就一样了,上面有45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45×2=90(只)。”学生齐答,“和原来的条件相比,少了多少只脚?”“少了26只。”“这26只脚哪里去了?”“被兔子们提起来了。”“那么,现在你们该知道笼里有多少只兔子了吧?”“26÷2=13(只)!”学生们欢叫起来。就这样,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王老师生动、形象的教学幽默语言中变得有趣而易懂。

四、幽默可使教师温和含蓄,提高教学批评的实效

由于认知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重复出现同类错误,采用训斥或重做若干遍的方法只能收到短期效果,要想根治学生这些错误,教师可借助幽默,不正面直接地否定学生的谬误,而是沿其逻辑引申发挥,在放大其谬误实质的同时,使其自悟,从而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比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遇到“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这个问题,好几个同学都答成“小明家离学校有120远”。于是教师就将这些同学叫到前面,一一笑问:“××,你有多高?”“我有154厘米。”“好像是154高吧!”再问:“××,你有多重?”“我重36千克。”“不,36重。”他们听后,一个个羞愧地低下了头,并且很快更正了错误,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

幽默是教师故意打破课堂上的平淡氛围,运用双关语、反语、故错、夸张、比喻、歇后语等语言技巧或是形体动作、手势和表情等,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与教师的情感发生共鸣。因此,幽默的课堂是轻松、愉快、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张学宏,吴树雅。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中小学教学研 究,(11)。

细节成就班级管理高效化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53-02

“细节决定成败”,班级管理也是如此。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平时特别注意在纷繁的事务中留心细节,关注细节,用心经营,促成了班级管理高效化。

一、利用细节,树立主人翁意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面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班主任如何让他们团结一心,共同营造良好的班风呢?我冷静地观察、分析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在班级内部发生的每一件事。

一日,刚想进教室,就听到了“咣当”一声。

“是他!是他把窗台上的花盆给打破了!”有几个孩子喊着。

李春成(化名)惊慌失措地站着,并为自己辩解:“我不是故意的……他碰撞了我一下,我就碰了花盆……”

“我根本没有碰你!是你自己打破了花盆!”

……

花盆里的泥土撒满了一地,盆栽里的吊兰像一个伤员一样躺在地板上。多么令人伤心的场面!我看着学生们,温和地说:“难道弄清这是谁干的就那么重要?现在重要的是抢救我们的吊兰!”

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开始收拾地板上的花盆碎片和泥土。

“哪位同学把我们的小水桶拿来?我们可以暂时把吊兰种在水桶里,明天再将它种在新的花盆里。”

“我妈妈说,吊兰可以净化空气。”宋果果的话打破了沉寂。

“它被打断了枝叶不觉得疼吗?”晓莉说。

我接过话题说:“你们想想看,如果它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它会说:‘为什么把我从窗台上摔下来?疼死我了!”

“它还会生气地说:‘我再也不帮你净化空气了!”

“明天我带一个盛有泥土的花盆来!”打碎花盆的李春成同学终于站起来大声说。

花盆碎了可以更换,但一个教育契机却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教师只是把目光停留在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本身,就会失去一次难能可贵的教育时机。我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打碎盆子这件事上,而是抢救吊兰,并引起学生的思考,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懂得如何处理。这件事给每一名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件事,学生学会了爱护公物,如果再发生损坏公物的事情,学生们不会再一味地围观、告发、批评、指责、嘲笑,而是想办法挽回、弥补。这件事虽小,却使每一名学生意识到了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班级的主人,班内的任何事情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应负起责任。

二、立足细节,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按惯例,每天上午、下午放学前,班长或者凌老师一定会喊一句‘对点压线捡垃圾,椅子往里靠!同学们听了没有一点点惊讶,因为从一年级入学以来,每天放学走出教室门口之前,我们都要做这个工作:桌子四个脚一定要对准、压住凌老师在地板上用油漆画好的点和线,把椅子往桌子下靠好,再检查座位周围是否有不小心掉落的垃圾,如果有,便将垃圾捡到自己的小垃圾袋里,这些事,浓缩起来就成了我们天天都听到的‘对点压线捡垃圾,椅子往里靠这句口号了,虽然刚开始时,我们觉得有点烦,做得也不够自觉,只有老师喊口号并监督了,才会不太情愿去做,但是现在,摆桌子、捡垃圾,这已成了我们每天的习惯,现在我已经二年级了,老师有时不叫,地上的点和线也看不清了,但我每天放学前还是自觉地做好这些事,每天到校,一进教室,就能看到摆放整齐的桌椅和干净的地面,心里真高兴啊!”

这是我班李谦同学在日记里写下的一段文字。他的这些感受,我班很多学生都有。而一年前学生刚入校时,他们不会听上课铃声,桌椅、课本摆放杂乱无章,特别是桌子的摆放,因为学生年纪太小,总是对不齐。迫不得已,我只好用油漆在地上画好点和线,固定好每张桌子摆放的位置,每天向学生强调要把桌椅摆放整齐,要保持地面干净,我还把日常工作进行了分工细化,如窗帘、扫把的收拾,关灯,擦讲台,填写日志表等均固定到人,并定好什么时候去做。星期五的大扫除,在开学初分好“责任田”,每一件事都落实到小组或个人。如今,孩子们的好习惯在逐步养成,我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得越来越轻松了!

我采取这一管理措施,得益于一篇介绍日本中小学德育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在日本许多中小学校的墙上,都贴着一张A4纸大小的封塑纸,上面清晰地写着每天的清扫时间(几点几分至几点几分,清扫时长不超过15分钟)、清扫的地点、负责人、组员、清扫的目标等,细到一块玻璃谁擦、一片区域谁扫,人人有份、人人有责。

读了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我又深受启发。从此每次大扫除我都要求学生穿上旧衣服,这样学生在劳动时就不会顾忌弄脏衣服了,而是放松自己,尽情地清扫,把清扫当成学习的一部分,当成一种乐趣。看吧!擦墙的学生也可以跪着擦。

有人问日本丰田公司总裁:“丰田公司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汽车修理厂变成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总裁回答:“因为我们的员工能够在工作结束时把工具放回原来的位置。”可见,把课桌摆放整齐、做好清洁卫生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学生个性塑造与习惯养成的问题,习惯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积累中养成。

三、强化细节,打造书香班级

每带一个班,我都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

记得这届学生一年级时,我就开始培养学生利用午读进行“静心阅读”的习惯。一天午读时间,我来到教室,只看到一个孩子在读书,而其他孩子有的在说话,有的在发愣,有的在打闹追逐……面对此景此景,我提高嗓门说:“请大家安静,不要打扰这名认真阅读的同学。看他读得多认真呀!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呀!”之后,对于认真阅读的学生,我见一个表扬一个,见两个表扬两个。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被他人肯定、表扬的渴望。渐渐的,在午读时间静心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久之后,全班学生都加入了读书的行列。课间时分,我总会看到学生捧书而读的情景。

与高年级学生相比,低年级学生在阅读水平与接受能力方面有较大差距,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情,采取适宜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选取适合他们口味的书,节选最精彩的情节读给他们听。就现在我所带的班级来说,开学不久,我读给学生听的是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把唏哩呼噜如何战胜月牙熊、如何为鸭太太做保镖的语段读给学生听,虽然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却换来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家长对孩子买书、读书是非常支持的。某个星期六的上午,在我的组织下,我班家长带着孩子到南宁书城选购班级书籍,按照我列的书单,不一会儿,大家就选购到了一千多元的班级书籍,够学生们在校看一个学期的了!晚上,我接到了我班一位家长打来的电话,她说:“你鼓励孩子多看书的做法很好!我家孩子看书不算多,我和他爸爸都希望他爱上阅读,汲取书籍中的营养!”过了几天,我又收到了一位家长发来的短信:“凌老师,您好!班里设立图书角的做法太好了。短短几天,孩子在学校看完了《小布头历险记》,在家里看完了《爱丽丝漫游仙境》《笨笨猪》,放学回来没事就看书,还和我探讨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看书让孩子有了精神寄托,也拓展了知识面。如果您再让他们谈谈读书后的感想就更好了!”家长的认可使我更深刻地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

学生的读书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的闲暇时间被阅读占用了,相应的打闹现象也就减少了。阅读让学生涵养了精神,增长了智慧。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在一个孩子慢慢长大的精神里,栽下了美丽的花,在一张很白的纸上画了一棵会长得很大、发出香气来的树,会伴随孩子生命长大的历程。”阅读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需说明一点,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应让学生从阅读长篇小说做起。期末开家长会时,我听到两位家长交流各自的孩子是如何读书的,一位说每天让孩子读一篇寓言故事,读完还要说出明白的道理;另一位说每天让孩子读一篇日记……他们都感觉自己做得不错,有一种沾沾自喜的感觉。确实,他们也上心了,但孩子真愿意读吗?不见得。因为今天读完一个故事今天就有一个结果,没有悬念。而长篇小说一天之内是读不完的,必定吸引孩子继续读,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养成了喜爱阅读的好习惯。这种做法是很多教育专家都提倡的,例如中国教育报记者陶继新老师、教育专家尹建莉等人都曾提倡过。

细节无时无处不在,我们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细节的慧眼,并巧妙合理地利用细节,这样才能以“小”取胜,实现班级管理的高效化。

数学随笔:简约成就高效 篇4

“ 目的,需要,简单”,突然领悟这不仅仅是教学上的原则 ,还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想这样三个问题:我想要做什么? 我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我该怎么做? 只有当我们想明白了这三个问题,才会目标明确,动机充足,方法恰当地去完成我们要去完成的事。同样的,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学生要学什么? 学生需要学这个吗? 学生该怎样简单地学会?

“ 目的,需要,简单”都要求我们一切从“ 简”。

1.目的性原则 :目标要明确 ,你想要干什么 ,就只干什么 ,简单直白不拐弯抹角。比如要讲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从一些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为引入,再讲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这个时候我们的目标要明确,一列出方程,二讲概念。 因此在选择例题的时候就要简单可操作,文字精简,关系明确,数据简单,让学生非常容易就列出方程, 而非用复杂的数量关系或繁琐的数据造成学生的认知障碍。

2.需要性原则:“ 学生需要什么? ”这是我们应该常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雪中送炭的恩情远比锦上添花要来的重。 为人尚且如此,何况是教学?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惑,需要老师去讲解、去指引的时候,我们的点拨就成了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的雪中送炭了, 此时他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认同我们所教授的知识或方法。 反之,在学生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去大量灌输, 反而会造成学习的负担和学习的叛逆性心理,产生厌学的情绪。 因此,课堂上老师的“ 讲与不讲,讲什么”,都应该根据学生“ 需要什么”而确定。 一切从“ 简”, 但不失本质。

3.简单性原则 :遵从以上两大原则 ,根据学生的“ 需要 ”,我们确定“ 目标”,简单直白,一针见血,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最简洁明了的道理,还原事物最真实美丽的本质。

有效读写成就高效课堂 篇5

摘要:“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课改实验,让我们对读写训练这一传统的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观察、讨论和思考。我们发现,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并没有很好地把握读写训练的度,而使课堂高耗低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习观摩和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保证读写训练实效”“充分结合文本特性,力求读写一课一得”“强化教学整合意识,避免读写训练窄化”的教学策略,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实现有效读写,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关键词:读写训练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2012年,我县正式启动“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课改实验。在课改实验的进程中,无论是业务理论学习讨论,还是课堂教学研讨,大家都认为,作为语文教学,读写训练仍然是根本,“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以读写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育家张志公)

但是,在诸如研讨课、诊断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观察中,许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读写训练的度,致使课堂高耗低效。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随意,大而化之

在一些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处理十分随意,总指望一些大而化之的目标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结果是出力不讨好,什么具体目标也没能落实,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例如,为了读写结合,为了让跟多的学生得以展示,每篇课文的学习都要安排练笔:一遇上好词就要练习造句说话,一遇上特定句式就要照葫芦画瓢,一遇上总分或总分总等典型的构段方式,马上就要练习仿写。这些训练全然不顾及当时正在阅读的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倾向,硬生生地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从文本中拽出来,完成训练后又匆匆忙忙把学生推入到文本的阅读中,结果可想而知。譬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就是这样,不惜时间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让学生练习说话,而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去朗读领悟叶圣陶通过写溪水时时变换调子来表现水的美、溪流的欢畅、心情的愉悦。这样,学生既没有很好地体会到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及其与下文的关系,又耗费了时间而无法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内容随意,重点不明

读写训练的对象不外乎字词句段篇,训练的方法离不开朗诵、涵咏、感悟等。但不是每篇文章的教学都要同时关注到字词句段篇的方方面面。这种遍地开花的做法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一花不发、一无所获。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从小组合作汇报学习生字词情况到完成填空理清课文脉络,从品读课文学习三个事例到仿照课文另写一个名人事例介绍交流,一节课内有比较明确意向的读写训练点达到了十多个。而这十多项训练从小组班级展示开始,到介绍交流自己仿写的事例为止,碰到生字就带读并说出识记方法,遇到新词成语就抢答说词意、交流理解词义的方法、运用成语造句说话,解析事例时就引导学生读、思、议并练习仿写。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小组合作展示热火朝天,但是观课者始终揣摩不透老师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都收获到了什么。像这样的课堂能叫高效课堂吗?

当然,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是因为我们在课改之初更热衷于高效课堂一些模式的学习,如“小组合作,人人展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等,而对高效课堂的内涵特征并没有深刻领会。那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内涵特征是什么呢?应该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高效”,“教学内容呈现的高效”,“教学策略运用的高效”,“学生学习状态的高效”。基于此,结合近两年的学习观摩和教学实践,我认为实现有效读写成就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保证读写训练实效

高效课堂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备课,确保教学不缺位,这样才能保证读写训练取得实效。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对不同学段读写目标的具体要求,既要明确不同学段的读写教学重点的不同,又要明确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中的训练侧重点的不同,以确保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科学地依据学段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准确定位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文、课时读写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力求三维融合、相互渗透、螺旋上升地设计课堂教学,把读写训练落在实处,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序提升。

譬如于永正老师上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就在同学们一段一段汇报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每读一段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深刻含义。如抓住了 “重担”“翻山越岭”,让学生体会这“重担”不仅仅只指肩上的担子,还指生活的重担,“翻山越岭”还指人的一生的崎岖坎坷这样的双重含义;抓住“一次”与 “无数次”两个词语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自己仅仅只抱了病中的母亲一次,母亲就那样满足,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而自己从小到大,母亲抱了自己无数次却不以为然;抓住了“八十多斤”与“一百多斤”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身体瘦弱,一辈子只有八十多斤的母亲挑起一百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多么艰难„„学到这里,于老师情不自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把我们此时此刻的敬爱与感谢通过你的朗读抒发出来吧!”“于老师和大家一起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心得吧!”老师和学生一起动笔,一起诵读起自己的读书心得。学生情不自禁,对母亲的赞美溢于言表。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平平实实但又有创意地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的糅合在一起,通过读书活动,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为主线,有效地落实了读写训练。

二、充分结合文本特性,力求读写一课一得

文本不同,读写训练的落脚点就不同。面对每一篇特性各异的课文,如果教师都运用一成不变的程式化教学模式,想当然地将读写训练的方方面面一网打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大容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只会是高耗低效,得不偿失。而那些朴实无华,充分考虑了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只求一课一得的阅读课堂,往往使学生获益匪浅,师生都在课堂上得到了发展,享受了成功的愉悦。

我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时,紧扣课后习题和课文过渡段——第五自然段,精心设计了两个“点”组织课堂学习活动,落实读写训练。一是抓住“挺”字,感受顽强。文中描写小恩科西的语句,指导学生读悟“恩科西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性命”“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反对„„一场轩然大波”等语句,引领学生体会恩科西“挺”的内涵:挺住了病痛的折磨,挺住了失去母亲的孤独,挺住了死亡的威胁,挺住了别人的歧视(求学的遭遇)„„二是抓住“呼吁”,体验斗志。让学生圈画恩科西两次“呼吁”的语段,自读感悟,写出自己的体会,通过交流展示,感受恩科西顽强斗志和博爱襟怀,学习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人。通过这两个点的教学,以点带面,将读写训练落在实处,让学生在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中达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虽只求一课一得,但学生分明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多方面获得了发展,课堂教学效率十分明显。

三、强化教学整合意识,避免读写训练“窄化”

“整合”是语文课程和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所要求的一种教学理念和策略,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整合,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整合。整合意识下的语文课堂,视域更宽广,目标维度更清晰,教学效果更明显,它能促进教师有效地避免读写训练的“窄化”(指缺乏整合意识和发展性目标,为训练而训练的课堂教学现象。),使学生真正“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保证课堂教学在扎实的基础上达到效益最大化。

我在教学《三顾茅庐》时,通过三次整合,使得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在引领学生踏实有效地进行读写训练。第一次是,导入新课时抓住课题中的“顾”字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所了解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将学生阅读经典积累与课文内容有效地沟通连接起来,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快步走进”等词语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这个教学环节将朗读与复述、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与书面语言的吸纳内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一举多得,妙在其中。第三次是,抓住第三自然段开头的写景部分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迁移训练。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中的语句,找出作者描写了隆中的那几种景物,分别抓住了什么特点(圈画重点词语),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写法,领悟景物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最后要求运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这样,用走进文本又从文本中走出来的策略,将重点词句的理解习得、组织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与人文主题的感悟不着痕迹地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上都得到了发展。

当然,运用整合策略,需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巧妙的教学组织和娴熟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敢于学习,敢于尝试,就能有效地避免本本主义,避免在课堂上为训练而训练,保证读写训练的实效性。

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平台,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只有紧紧抓住读写训练这一主线,实施有效教学,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精选结合点,为读写训练增值——特级教师于永正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浅探》

孟敏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2年第6期

2、《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漫谈》

用幽默成就高效课堂 篇6

一、幽默可使课堂教学语言生动风趣, 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 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 变成木乃伊。”可见,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 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智慧启迪智慧, 以情感激发情感。教师的幽默在于有趣:使学生认真听课, 学习有兴趣;使课堂气氛有生趣, 生动活跃。比如一位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氨的性质与用途》这一课时, 突然从窗外的田野中飘来一股刺鼻的气味, 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捏住鼻子, 原来窗外的农民正在给庄稼施氨肥。这位教师突然说:“快闻, 快闻, 这就是氨的气味, 城里的孩子哪有这福气!”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氨的易挥发性及气味。

课堂幽默还包括形体的习惯行为, 手势和表情等。

二、幽默可使情理交融, 能强化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寓哲理于幽默之中, 使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发现和领悟, 恰当地选择科学的事实和材料, 并用幽默予以包裹, 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我校一位数学教师在讲相遇问题时, 刚要让学生上来表演相遇的样子, 忽然发现两个同桌的学生在双人课桌上用粉笔画“楚河汉界”, 谁的手臂过了界, 就会尝到对方“铁拳”的滋味。教师灵机一动, 把这两个学生请到讲台前, 让他俩相对站在讲台的两边, 然后同时用不同的速度走向中间, 并要求相遇时握握手。这两个学生没办法, 只好照做了。教师表扬了他们的成功表演, 同时也批评了他们先前的错误做法, 两个学生又高兴又羞愧, 回到座位上就把“楚河汉界”擦掉了。

河北迁西●宣桂荣

三、幽默可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将繁杂化为简洁, 将沉闷化为轻松活跃, 将单薄变为丰富。

上海向明中学数学高级教师王大任在讲解“鸡兔同笼”这个古老问题时, 就出了这样一道题:“鸡兔同笼, 有45个头, 116只脚, 请你算一算, 鸡兔各几只?”学生审完题, 议论纷纷, 埋头苦算, 但始终算不出结果。有的学生说要是每只鸡和每只兔的腿一样就好办了。于是, 他下令:“全体兔子立正!提起前面两足。”全班学生哄堂大笑, 个个睁大好奇的眼睛。“现在, 鸡与兔的脚就一样了, 上面有45个头, 下面有多少只脚呢?”“45×2=90 (只) 。”学生齐答, “和原来的条件相比, 少了多少只脚?”“少了26只。”“这26只脚哪里去了?”“被兔子们提起来了。”“那么, 现在你们该知道笼里有多少只兔子了吧?”“26÷2=13 (只) !”学生们欢叫起来。就这样, 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王老师生动、形象的教学幽默语言中变得有趣而易懂。

四、幽默可使教师温和含蓄, 提高教学批评的实效

由于认知和学习态度方面的原因, 学生在作业中经常会重复出现同类错误, 采用训斥或重做若干遍的方法只能收到短期效果, 要想根治学生这些错误, 教师可借助幽默, 不正面直接地否定学生的谬误, 而是沿其逻辑引申发挥, 在放大其谬误实质的同时, 使其自悟, 从而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比如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 遇到“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这个问题, 好几个同学都答成“小明家离学校有120远”。于是教师就将这些同学叫到前面, 一一笑问:“××, 你有多高?”“我有154厘米。”“好像是154高吧!”再问:“××, 你有多重?”“我重36千克。”“不, 36重。”他们听后, 一个个羞愧地低下了头, 并且很快更正了错误, 以后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

幽默是教师故意打破课堂上的平淡氛围, 运用双关语、反语、故错、夸张、比喻、歇后语等语言技巧或是形体动作、手势和表情等, 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与教师的情感发生共鸣。因此, 幽默的课堂是轻松、愉快、高效的课堂。

摘要:幽默的课堂是轻松、愉快、高效的课堂。幽默可使课堂教学语言生动风趣, 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使情理交融, 强化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可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

关键词:幽默,高效,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学宏, 吴树雅.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11) .

关注细节, 成就高效教学 篇7

一、细节是可以预设的

有些细节看起来是教者行云流水般信手拈来的, 而实际却是匠心独运、蓄意安排的结果, 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 是一种思想。

(一) 预设文本细节

有位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这一课时, 预设了这样两个细节:

细节1:

师:同学们自己读了课文, 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看看谁会查无字词典!

师: (出示中国南海画面) 看到眼前的情景, 你不禁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

(学生说出了“辽阔”“浩瀚”“水天相连”“碧波浩渺”“蔚为壮观”, 教师根据回答出示词语)

师:看着美丽的大海, 你能读好这些词吗?

(学生看着画面读好词语)

教师没有按照一般的思路, 把直接描写大海的词语归在一起让学生读一读, 而是出示了大海的画面, 启发学生查一查“无字词典”, 思考看到眼前的情境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很自然地联想到“辽阔”“浩瀚”“水天相连”等几个同是描写大海的词, 并且对词语所描述的情境心领神会。

细节2:

出示句子:仅曾母暗沙, 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师:这一小节只剩下第3句话没有读了, 谁来读一读?

师:“波斯湾”在阿拉伯海北部的海湾, 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 全世界的石油有一半以上都蕴藏在那里。曾母暗沙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曾母暗沙有很多石油, 都快赶上全世界石油最丰富的波斯湾了。

师:假如把这个句子中的“仅”和“就”去掉, 好不好呢?为什么?

(出示两句话, 学生朗读、比较)

曾母暗沙, 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仅曾母暗沙, 就以丰富的石油储量而享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

生:从“仅”和“就”这两个词中, 我明白了原来只曾母暗沙这一个地方, 石油储量就已经很丰富了, 更别说整个南沙了!

教师抓住“仅”“就”这两个词, 采用比较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体会到这句话正是针对了整段的中心句“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而言, 对“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这句话领会得更加深刻。

(二) 预设操作细节

每一堂课的教学, 都涉及准备教具、设计导语、安排活动等一系列的操作细节, 如果教师对每个细节都精推细敲, 使之成为教师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精彩设计, 那么这堂课的教学自然就能达到高效。

二、细节是可以生成的

英国诗人布莱曼说:“一朵花里窥天堂, 一粒沙里见世界。”细节可以体现一个老师的实力和功力, 关注现场与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 在通常以为“应该”和“正常”的地方, 在容易忽略和漠视的地方, 巧妙运用教育智慧“深耕细作”, 生成出别样的精彩。

(一) 巧妙追问, 深化学生感悟

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体验, 因为知识的原因有时会处于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追问, 让学生的感悟“更上一层楼”。有位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最后一小节时是这么处理的:

出示“哦, 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师:这句话你准备怎么读?

(指名学生朗读, 一生语调下沉, 一生语调上扬。)

师:为什么这么读?

(两个学生都回答因为父母之间的真爱很令人感动。)

师:既然爱得这么深, 为什么不用感叹号而用句号?再想想哪种读法更合适?

(学生若有所悟)

生:第二种合适。因为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像茉莉那样是平淡朴实的, 不是轰轰烈烈的。

师:洁白的茉莉平淡朴实, 爸爸妈妈之间的爱平淡朴实, 作者的文字也是平淡朴实的。

在学生朗读不恰当的时候, 教师没有立刻评价谁对谁错, 而是抓住了转瞬即逝的时机, 巧妙追问“既然爱得这么深, 为什么不用感叹号而用句号”, 使学生的自主领悟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迹。

(二) 幽默话语, 生成有效评价

有位教师指名学生根据填空尝试背诵《荷花》片段, 第一个学生有三四处小错, 教师遗憾地摇摇手说:“有点小错, 此处无掌声。谁再来试试?”第二个学生背诵得比较流利, 教师做出一个鼓掌的动作:“此处有热烈的掌声!”学生纷纷鼓掌以示夸奖。第三个学生背诵得更好, 教师高兴地说:“背得又熟练又正确又流利, 此处有经久不息的掌声!”教室里顿时响起了更为热烈、持久的掌声。

教师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不仅鼓励了学生, 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 课堂才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三) 大胆质疑, 激活学生思维

《嫦娥奔月》这篇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皓月当空, 嫦娥衣袂飘飘, 向着月亮飞去。可是当有位教师出示这幅画面想要引导学生朗读相关内容时, 一个学生却突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生1:老师, 我觉得这幅图画得不对。因为嫦娥很舍不得离开她的丈夫和乡亲们, 她飞向月亮的时候心里一定很难受, 可是从图中看不出她心里很不舍很难受。

师:那根据课文的描写, 这幅图应该怎么画呢?

生1:我认为应该画上嫦娥扭过头来深情地注视着大地, 想再看看后羿和乡亲们。

生2:我认为应该在嫦娥的脸上画上晶莹的泪水, 这样体现她的心里是多么不情愿也不舍得离开美丽的家园!

生3:我认为应该画上嫦娥向地面上伸出手臂, 她还想握着乡亲们的手, 不愿意飞到月亮上去!

在这个片段中, 学生出其不意地大胆质疑, 教师顺势调整了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提出重新画图的设想, 将学生的思路有效地激活起来, 使学生通过对插图的重新设计, 进一步体会到嫦娥鲜明丰满的形象。

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新课程教学改革, 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只有不断地以新课程的理念来关注教学细节, 反思教学细节, 精心打造教学细节, 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教学的品味和境界。

摘要:课堂上出现的精彩教学细节有的是精心预设的, 有的是即时生成的。只有不断地以新课程的理念来关注教学细节, 精心打造教学细节, 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教学的品味和境界。

关键词:细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成就高效的管理者 篇8

一、学生的自主探究———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实践”二字。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应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放在首位,要起到“人人参与实践”的效果,主要是从以下三面入手。

首先,营造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给学生一个海阔天空的舞台,学生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拳脚。例如,在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为了研究“近视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活动主题,我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由于近视在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鼻梁压得越来越低;冬天从外面一进入屋子,就什么也看不见;吃东西的时候,由于饭菜的热气使眼镜片蒙上了一层雾气,我伸出勺子从孩子的碗里舀菜吃……在学生的哈哈大笑中,我和学生拉近距离,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又让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关系下自发地去研究与探索活动主题。

其次,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疑”是学生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支点。例如,在执教四年级“校园周边的食品”这一活动主题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五角钱能买什么,为什么只值五角钱的辣条却这么好吃,里面到底加进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成若干研究小组,有的小组上网查阅,有的小组到学生和家长中去调查研究,还有的小组去请教小卖部老板和科学老师,还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附近食品加工厂去实地参观考察……一个设疑,学生就这样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到各自领域去探究,最终不但认识到周边的食品部分是“三无”食品,有害健康,而且在实践中培养了探究意识、研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第三,相信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要相信每个学生。在活动单导学课堂上,强调的是“10+30”分钟模式,教师要把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踊跃展示中探究自己的未知领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教师只做指引者。例如,在执教“粮食知多少”时,提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搜集并了解身边的粮食。上课时统计发现,全班五十一名学生在自主研究探索中搜集和了解的粮食达三十多种,像平常的玉米、小麦自然不必多说,就连西藏的青稞有的学生也有所涉猎。对少数本地区稀有作物,学生还用PPT的形式展示了作物图片并配上文字介绍,实现研究资源共享,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让我们深深感知到学生存在的巨大潜力。

二、教师的点拨提升———拓宽课堂宽度与厚度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由于年龄太小,他们的知识量少,认知风格也往往停留在事物表层,不一定能一下子看清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当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遇到了困难,我常常根据自己对研究内容的深入解读和多年来掌握的生活常识,精心帮助调整设计,进行恰当的点拨提升,为学生解疑释惑,带领学生走出探究学习中的“盲区”和“误区”,从而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在主题活动“家乡的绍隆寺”中,初期,学生根据小组拟定的计划,满足于去绍隆寺看看,拍拍图片,了解寺内建筑和陈设等。我发现后,就及时帮助他们调整,让他们可以去采访寺内主持,了解寺庙的悠久历史,让学生去走访周边年长的群众,收集绍隆寺的传说等相关文化,让学生到如皋档案馆了解家乡文物古迹的相关资料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又为研究活动增加了研究的宽度和厚度。

点拨提升要有趣味性,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例如,我在执教“走进如皋水绘园”一课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采访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水绘园悠久历史文化,学生在我的点拨下,一起创编了一段“快板”,通俗易懂,学生十分喜欢,课后,校园内处处可以听到同学们朗朗上口的快板声。

长期以来,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有机整合,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欣喜地感受到“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十分期待“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让更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享受幸福快乐的校园生活。

摘要:“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这一模式植根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将两者有机整合,就能成就高效课堂。

务实简约成就语文高效课堂 篇9

一、有舍有得择要而教

布卢姆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备课时目标定位的基本要求是:根据学生的基础, 体现文本的特点, 力求恰当、全面、准确、明确, 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一篇课文往往有许多可教的东西, 但我们的教学却要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必须有所取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舍才有得”。语文的教学目标很多, 如:六年级上册的课文《郑成功》, 这篇课文在课堂上可以学习研究的内容, 简单地说有: (1) 了解郑成功生平的主要功绩, 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 增强对民族英雄的崇敬缅怀之情;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3)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事件的写作方法; (4) 详略分明, 重点突出的表现方法; (5) 战斗场面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6) 有感情地朗读、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7) 郑军官兵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8) 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突出中心的写作方法等等。但是, 如果把这些目标全部安排在两个课时内, 课堂的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 必须有所舍弃, 才能保证重点任务的落实与完成。虽然表面上看, 教给学生的东西少了些, 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把这次暂时舍弃的东西作为重点来教。暂时的舍弃, 是为了长远的取得。

二、紧扣目标分层落实

无论是什么教材, 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清晰、简约,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可是有些老师把本应简单的教学活动设计得非常复杂。有人说:语文课多上两个月没长进, 少上两个月没损失, 就是因为有许多教学活动是繁琐而无效的。

我们每教一篇课文, 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否则, 就难以实现教学的高效。

比如,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 从一年级开始就作为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几乎每篇课文、每堂阅读课都要安排朗读训练活动, 但是直到六年级毕业, 许多学生也没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因为许多老师只是在教案上写了这个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并没有真正围绕这个目标进行, 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仍然是“两张皮”。要想真正落实这个目标, 必须设计有效的朗读训练活动。比如:国标本苏教版第十一册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 围绕上面的朗读目标, 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 读熟短语。

如: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聚合全部身心之力等等。对于这样的课文, 学生一下子并不能掌握正确的停顿、重音、拈连的朗读技巧, 只有教者分层次进行指导, 才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 读通课文。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并在班级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者在学生不容易读顺的段落上作重点指导, 示范、点评、生评都行, 而后进行反复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品味美读。

这是一种审美性或欣赏性阅读。叶圣陶说:“设身处地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因此, 要在深刻领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命运与其顽强精神的基础上, 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与作者的情感得以强烈的共鸣, 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以上这三项朗读教学活动, 分别安排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但是都对应着朗读教学的目标。教学活动扎实有效, 朗读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水到渠成。

三、精心设问点拨思维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在语言的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课堂中的重要环节。时间和空间是学生最大的资源, 要让学生充分地在语言文字里摸爬滚打。不少老师在教学中提的问题多而散, 有的问题太浅, 不能启发学生真正的思考, 浪费了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教者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问, 体现启发性和层次性, 要探求问题的本质, 激发学生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都曾执教过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在教学中都有引导学生体会“圆明园的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个环节。三位名师分别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于永正:

1. 请告诉我, 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能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

读课文2、3、4自然段, 用一句话回答问题, 边读边做记号。要会读书, 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

2. 这三个自然段, 总起来写了什么?

窦桂梅:

1.课件 (五幅圆明园废墟图) , 这一座座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144年, 但它们却只是圆明园的一角。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吗?

2.昔日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 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 (板书“不可估量”) 的价值?结合课文第2、3、4自然段说一说。 (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段描写, 用上了好多连接词, 说的时候尽量用上它们。)

王崧舟:

1.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呢?

(珍贵文物、宏伟建筑)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 并找一找这些句子中一共用了几个“有”? (学生读课文, 思考, 交流)

3. 漫步园内, 置身其中,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位名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 虽各有千秋, 但均围绕目标设计了精巧的问题, 这些问题富于启发性, 探求到问题的本质, 点拨了学生的思维, 引发了学生的想象, 教学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如何成就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篇10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 其设计需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把握好练习的难度, 设置好不同的梯度, 使每个学生通过练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首先, 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练习, 准确呈现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其次, 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既要设计科学的基础题, 即本堂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 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晰地掌握本课重点的计算方法或过程, 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又要设计适度的提升题, 在学生掌握基础题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 习题应体现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 以及对新知识的引申发展, 使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体验成功。最后, 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 要灵活采用多种形式, 如闯关、游戏、情景模拟、竞赛等, 激发学生全员参与, 使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这样才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游戏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般而言, 教师在课堂上所教内容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 如何结合数学知识, 以游戏情境作为教学载体, 激发学生兴趣, 是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例如, 教学“小小商店”一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所学的元、角、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此, 我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超市, 分为三大区域, 即学习用品区域、玩具区域和生活用品区域, 并且在每件商品上都标明价格, 然后创设游戏情境:“小朋友们, 今天喜羊羊家的超市开业了, 你们将成为它的第一批顾客, 同时有一些小朋友还可以成为营业员, 负责收款哦!现在欢迎你们进入超市, 看看自己喜欢什么商品, 进行模拟购买。 ”这样, 一部分学生扮演营业员, 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 进行购物模拟活动。学生在购物时提出许多数学问题, 如“一个文具盒9元, 一本笔记本6元, 顾客需要付多少钱”, “我买一个削笔刀3元, 付给营业员5元, 需要找回多少钱”, 等等。上述教学, 通过创设游戏情境,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3.设计实践性作业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 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进而应用于生活。 在作业设计中, 应让学生体会到从自己的身边就可以看到数学问题, 同样, 运用数学也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 作业不要局限于现成的文本, 要拓展思路、扩大视野, 将一些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现实素材改编成有新意的作业。 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之后, 设计这样一道习题:我们国家的国旗就是五星红旗, 国旗上有五个五角星。 你能画出五角星的对称轴吗? 你能画出几条, 画画看。 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 我设计这样的一组题: (1) 现有4本新华字典, 你有几种包装方法? 哪种方法最省包装纸? (2) 智慧老人打算用30米长的篱笆靠着一面墙围一块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地来养鸡, 智慧老人请你帮忙, 怎样围能使鸡的活动范围最大? 实践性作业强调学生亲身经历, 在观察、操作、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 设计这样的作业, 不仅使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艰辛和快乐。

4.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一种价值引领活动, 它投射、蕴含着教者的价值取向与目的预设。 只有目标明确了, 才能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才能严格按照目标落实和实施, 让课堂有生命活力。 比如, 教学“大树有多高”一课, 我设计两大板块内容, 第一部分是通过“量量比比”, 探索规律;第二部分是“议议算算”, 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而第一部分就是预习作业的衍生, 因此我设计了如下预习菜单:1.量一量, 探索规律: (1) 量同样身高的影长。 (2) 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3) 再邀请你的爸爸或妈妈出场, 同时量出他们的影长。 (4) 记录在表里, 并计算比值。 (5) 比较求得的比值, 你有什么发现? 2.算一算, 我当测量员用心设计预习菜单, 使学生既兴奋于“生活中有数学, 数学中有生活”的感知, 又保证了接下来活动的顺利进行。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法, 探索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的竹竿, 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这个规律, 不再出现人云亦云、抓不着边际的教学状态。

5.习题设计开放结论, 触类旁通

波利亚曾说,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意味着解题’”, 而“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合适的解题策略。 有的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必须将认知结构进行组合、重建。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 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面对问题, 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识破常规, 大胆设想, 探寻多种解答方法。 例如, 在教学“找规律”时,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学校要把桃树和柳树间隔排列起来栽, 现在有75棵柳树, 要准备多少棵桃树呢? 你准备怎么设计。 通过思考, 学生汇报出以下几种方案:①在每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 可栽74棵桃树;②一棵桃树一棵柳树这样对应地往下栽, 可栽75棵桃树;③在75棵柳树的两端各栽一棵桃树, 加上75棵柳树之间可栽74棵桃树, 共可以栽76棵桃树;④如果75棵柳树围成一圈, 每两棵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 可栽75棵桃树。 在解答方案中, 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并可触类旁通。

6.引导自主探索

上一篇:工程招标投标评审下一篇:管道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