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特征

2024-08-18

院落特征(精选6篇)

院落特征 篇1

一、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总体结构特点

南京老城南以中华门为基点、以中华路为中轴将整个南京老城南区域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门东历史街区以外秦淮河古城墙、内秦淮河及中华门和中华路为边界, 位于中华门基点以东。

分析门东历史街区的历史地图, 可知有五横三竖八条完整的历史街巷, 从1910~2010年近100多年, 八条街巷一直延续着。三条竖向街巷, 以箍桶巷为中轴, 其两侧各有一条街巷。五条横向街巷, 以长乐路、马道街、剪子巷、三条营及边营五条街巷依次展开。

二、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传统院落布局特征

1. 院落布局

对研究范围内的所有街区地块进行对应编号 (如图1) 。

门东历史街区院落布局在地块B1、地块B2、地块B3、地块B4、地块B5、地块B6六块街区地块中, 几乎以一个固定范围幅度面宽的几进院落组成, 而且均以垂直于三条营和边营的法线走向为院落布局主轴线, 所有院落依次横向布局展开。分析整个B地块群, 每一个单独的分地块都是被一进进院落划分开来, “切割”成一片片的条状形态。

在A地块群中, 院落布局被打散, 数量减少, 很少有成组或者成群的院落群单元地块, 院落布局特征弱。A地块的院落, 影响其分布的大部分因素是存在着一定规模现代建筑。然而, 遮住这些现代建筑区域, 仍然存在着一部分传统的城市肌理。在这个地块群中, 院落的布局肌理是与现代建筑肌理同时出现, 现代建筑肌理的出现和无限蔓延, 凸显出传统院落肌理的弥足珍贵。

C地块群范围规模小的多, C1地块是其中唯一一块与南京古城墙不直接链接的分地块, C1地块和古城墙被新民坊路隔开, 但是其余3块分地块则是直接连接着古城墙。在C地块群中, 院落的布局规模更小, 院落数量也更少, C地块群几乎是沿着南京古城墙和边营形成的中间一条非常狭长的地块群, 院落走向基本保持着前两者法线方向。

2. 院落类型

分析研究院落分布,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点分析会形成不同的院落分类标准。

第一种标准下, 第一种院落类型是院落直接衔接结构街巷, 每一个独立的院落单元通向结构街巷, 院落对外的空间共享机会均等;第二种, 院落不直接对外衔接结构街巷, 院落绝大多数是分布于街巷结构下地块中, 几乎没有与街区结构街巷有直接衔接。

其次, 将所有院落形态有针对性地拆解至最小单元, 对比所有院落的基本单元, 存在四种基本的院落原型。第一种原型即“=”型院落原型;第二种原型即“U”型院落原型;第三种原型即“L”型院落原型;第四种原型即“回”型院落原型。第一种原型形成的院落布局主要沿B地块群展开。这类院落一组一组地分布形成一个地块或一个街区富有韵律的肌理秩序。第二种原型形成的院落布局同时出现在B地块群和A地块群及C地块群。“U”型院落呈现出来的形态是只有一个方向对外开放, 院落有着直接对外的开口处理, 它是从原型上和外界自然进行着联系与交流。第三种原型“L”型院落本身数量较少, 分布位置也几乎无一例外沿着街巷的边缘地段。这一种类型院落对外的开放程度相比“U”型院落更加深入, 几乎有两个方向对外开放出来, 院落的形态有一半是对外开放的, 和自然环境的接触程度最大, 同时院落暴露于自然环境或外界的程度也最大, 两方面的利弊关系是相互的。最终院落过于开放, 院落私密性微乎其微。

3. 具体院落形态的形成规律

“=”型院落原型代表着门东历史街区中绝大部分的具体院落形态类型, 是门东历史街区院落形态的主导角色, “=”型院落原型的形成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阐述门东历史街区院落形成的主导规律。这一类原型院落往往从一个原型单元开始, 以一个方向为院落生长的主导轴线, 原型单元沿着主导轴线重复, 这一过程中, 原型单元重复的数量或多或少、体量或大或小, 但始终沿着其主导轴线方向发展, 进行着同一类型化原型单元的重叠复制, 主导轴线方向往往形成较为强烈的序列感。同时, 这类院落最终呈现出强烈的传统等级观念, 沿着主导轴线方向的序列重复越多, 呈现出的院落序列感越强烈, 院落的进深程度越深, 院落的空间感受更加庄重神秘, 更加地吸引人走进院落一探究竟。

“U”型院落形态, 其形成是单元原型的直接出现过程, 可以理解为“U”型院落原型自身的特性规律。单元原型院落本身对外开放了一个方向, 这类院落或直接对外衔接历史街区结构街巷, 或直接对外衔接地块内部街巷, 满足各种层级逻辑上的对外衔接要求。

“L”型院落形态的形成规律, 有两方面的形成规律。其一, 和“U”型院落一致, 院落中的一部分本身即是以一个独立的原型单元形式出现, 所以它的形成规律就是其本身的形态属性;其二, 院落起始并不是以一个“L”原型出现的, 或是从“=”原型院落, 随时间推移、人生活生产变化, 对院落空间有新的要求, 或社会结构变化带来院落使用方式的变化, 原有的院落原型通过加建临建, “=”原型演变成“L”原型的院落单元, 也可能是从“U”原型单元由于院落空间的改变, 院落原型人为地拆除后导致形成“L”原型院落。

“回”型院落是以独立单元原型形式出现, 院落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院落形态, 四个方向均没有对外界打破开口, 并不代表这这类院落不需要自然环境及与外界自然的衔接和交融, 在院落的中央或者稍偏的位置开放院落, 形成院落内部独立的天井或更大庭院, 每一个单元院落原型形成属于自己的小宇宙。以独特的方式和自然进行着对话, 真正做到与自然之间的张弛有度。

4. 院落之间组织关系

整体分析院落, 将其布局进行类型化。提取院落主导方向的两条边界, 传统院落分布形成一条条切线, 在此基础上, 进行进一步类型化, 出现一种机制。特别是在B地块群, 呈现的现象更加明晰, 整个地块群被一条条切线切割开, 且切割频率稳定、切片幅度均匀, C地块群呈现出同样的关系, 并且和B地块群的切线可以联系起来, 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应关系。A地块群中, 这种切线局部闪现, 局部消失, 但A地块群中存在切线均匀度与频率同B地块群和C地块群有着一种无形的对应关系, 即使是消失的地方——现代建筑肌理的影响所致, 局部再次出现的切线还能和前面切线对应起来, 可以推断整个研究地块呈现着一种内在的切线关系, 这种关系没有因为现代建筑肌理的侵蚀而消失。院落组织过程始终沿着特定主导轴向依次向两边展开, 且展开过程之中, 展开的幅度和展开的频率始终是保持一个特定、合适的参数。

三、结语

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院落空间分布肌理显示一定规模的院落空间消失, 保存下来的大部分历史肌理, 主体院落纵向层层递进, 纵向秩序性, 院落之间横向或相邻、或相离地布局, 表现出纵向层次性及横向随机性。不同类型传统院落有着自身的布局特征及形成规律, 时代变迁过程中, 应尊重每一种类型传统院落的布局特征及其之间的组织关系, 才能使历史街区保持真正的“原汁原味”。

摘要: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的院落, 仍有一部分传统得到完整保护。主体院落本身在南北方向上层层递进, 形成一定的序列性, 院落之间在东西方向上或相邻、或相离地展开布局, 形成纵向层次性及横向随机性。

关键词:历史街区,院落,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段进.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空间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阿尔多·罗西, 黄士钧, 译.城市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院落式住宅设计浅析 篇2

1 设计目的

1.1 加强和自然的联系

传统中国住宅非常注重居住者和自然的联系。住宅穿插院落成为传统中国民居的主要形式。风水学谓之为“气场中心”。院落在居住空间中扮演了半自然化小宇宙的角色。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万物更新都可以在院落空间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 院落空间又比真正的自然空间更具可调节性。

院落空间除满足居住者心理安全感之外, 也承担着利用自然因素来改善居住条件的实际功能。例如南方湿热地区往往依赖院落空间加强自然通风。院落空间的存在也有利于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城市的快速发展, 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峻威胁。城市异化为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庞然怪物。在真正可以使人完全放松的私人空间——住宅内部引入院落空间, 将有效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正是基于这个理由, 1979年的曰本建筑学会年度大奖颁给了一座小型院落式住宅——住吉长屋。住吉长屋至今仍是建筑学界的杰作, 受人称赞。

1.2 改善室内空间采光

在住宅内部设置小型院落 (天井) 可以有效改善大进深户型的内部采光。户型大进深意味着平面狭窄且深长。这种户型的中间部分往往无法得到充足的采光量, 因此产生了暗卫生间、暗门厅、暗客厅、暗走道。居住者被迫在白天就使用人工照明。院落空间的引入, 将改善这部分空间的采光。但是, 设计过程中要结合住宅高度、考虑到院落的尺度感, 避免让人在过小的院落中产生井底观天的感受。

1.3 加大进深节约土地

增大住宅单体进深的可以提高居住区的容积率。大进深住宅的弊端主要体现在采光不佳、通风不畅。院落式住宅可以有效地解决大进深住宅的这些弊端, 推广其使用, 进而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2 院落式住宅分类

2.1 按照共享户数的分类

按照院落共享户数的多少, 可以将院落式住宅分为:栋间式、合院式、独院式。栋间式的院落尺度较大, 由数幢住宅楼围合而成。栋间式院落常用于多层住宅的组团布置, 可以提供较好的空间围合感。高层住宅小区的中心设计常常扩大栋间式院落的尺度, 使之成为数栋高层住宅楼围合成较大的小区广场。大多数栋间式院落的布局有两种方式:以数栋南北向板式住宅结合点式住宅围合而成;数栋南北向板式住宅结合东西向的公共建筑围合而成。在珠江三角洲一带, 也出现过南北向板式住宅与东西向住宅共同围合的院落。我国的栋间式院落主要为周边住宅楼提供集中的景观带并供人休息、运动、交往, 大多以人行地面交通为主, 限制机动车的进入。而日本低价昂贵, 机动车保有量高, 往往在栋间式院落中设置集中停车场。合院式院落位于住宅单体的内部, 由该住宅单体内部的成员共享。合院式院落常见于多层住宅和小高层住宅。院落尺度稍小, 院内以景观布置为主。这种院落主要为了解决采光和通风的实际问题。独院式院落由单户所有, 多见于低层住宅及多层底层户型。

2.2 按照剖面形式的分类

按照剖面形式可以将院落式住宅分为:地上院落式、空中院落式、地下院落式。地上院落式较为常见。空中院落式住宅主要用于高层住宅。高层住户远离地面, 无法接近自然, 空中院落弥补了这一缺憾;另一方面, 近年来地产商热衷于为住户提供不计入建筑面积的空中院落, 以获得竞争优势。地下院落的出现, 则完全改变了地下空间的闭塞感, 极大的提升了地下空间的居住价值。

3 院落式住宅设计要点

3.1 卫生视距

栋间式院落会出现南北向板楼和东西向板楼围合而成的案例。在转角单元, 容易出现视线对视问题, 对住户产生干扰, 无法保障隐私。通常采取以下措施来避免。首先, 使用半透明材质如磨砂玻璃替代玻璃进行安装, 不影响采光, 但能保护隐私;其次, 外部造型采取角窗设计, 改变视线方向;还可以将转角部分设计为同一住户, 化解矛盾。

3.2 日照间距

院落南北方向尺度设计要考虑到院落南北两边住户的日照需求, 防止过小的院落尺度导致北向住户日照条件不能满足。按照国家规范, 住宅每户至少有一个居室, 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少于1小时;各地也有明确地方法规加以限制。如杭州市规定, 低、多层住宅建筑间正面间距不应小于13m, 当建筑物平行布置且朝向为正南北向时, 不应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

3.3 东西朝向

为了形成院落较好的空间围合感, 较理想的规划布局是设置东西朝向住宅楼。但要考虑各地住宅市场的接受度。东西朝向住宅在华南市场接受度尚好, 但华东市场具有较大的抗拒性。这时, 可以考虑在东西向规划布置公共性质用房, 如物业管理用房等和商业用房。

3.4 剖面尺度

院落设计时要进行剖面尺度的推敲。不同的剖面比例会形成不同的院落气氛。例如:院落长度小于周边住宅楼高度的一半时, 院落会给人逼仄的空间感受, 内部拔风效应明显;院落长度与周边住宅楼高度大致相等时, 院落尺度亲切宜人;院落长度大于周边住宅楼高度2倍以上时, 院落会给人空旷的心理感受。

4 设计实例

4.1 住吉长屋

住吉长屋位于日本大阪南部。周边环境较为嘈杂。用地紧张, 条件苛刻, 仅有一个完整的对外立面, 其余三面和相邻建筑相接;周边也没有什么景观条件可以加以利用。如何在这么一个条件苛刻的用地内, 使居住者可以在生活中时刻感受到自然的存在呢?设计师安藤忠雄以极简主义的表现手法在建筑内部设置了一个洗练的院落空间。这个院落空间仅对天空开放, 大自然被抽象为风、光、水三要素, 供居住者体验。

4.2 土楼公社

土楼公社是都市实践与万科公司合作建造的全新的廉租房模式, 位于广州高速入口的郊区地带, 获得2008年WA建筑大奖。其设计初衷是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廉价、安全、功能齐备的居住空间。为了减轻外部的噪声干扰, 并提供给居住者具有安全感和凝聚力的空间气氛, 使用了圆形土楼的建筑形式。该设计脱胎于福建土楼的原型, 院落中心设置了公共性空间。

5 结语

建筑单体和院落空间的彼此交融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在当代住宅设计中创造性的引入院落空间, 既能解决住宅设计中的若干难点问题, 也能提升住宅品质, 更符合居住者的心理需求, 值得深思。

摘要:住宅产品结合院落的设计已经不局限于别墅类产品, 对于普通住宅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探讨了院落式住宅的设计目的、院落式住宅的分类标准、并对院落式住宅的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 以供设计者参考借鉴。

院落文化中的门户设计 篇3

关键词:院落,门户,文化,城镇化

1 院落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基本形式的代表性之一———“院落”,在《辞海》中解释道:“院落是指四周有墙桓围绕、自成一统的房屋、庭院。”可以看出,院落是一种空间形态,是由围合建筑实体与天井虚空间构成。院落文化更加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民居多以院落空间组织功能,它不仅是建筑对于地方气候的有效回应,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居民对自然意境的追求。

2 门户

杜甫《绝句》诗中提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正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一幅幅变化无穷的自然风景画。

门作为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起点和内部空间同外部空间的连接点,位置十分重要。当人们在体验一组建筑时,总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序列组织来进行不同的时空转换。而在众多的时空转换要素中,它不仅引起人们视觉的停留和反复观瞻,成为院落空间序列的开场白或前奏曲,同时也是心灵的窗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建筑或建筑群体的感受。

3 门户的演化

千百年的农耕生活造就了各地民居的发展,院门作为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人们辨认不同住户的标志,同时也是住宅主人地位、文化和财富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户门设计营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给外界的印象和感受。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上来看,民居建筑的门户发展主要经历了阙门式、院墙式门、独立门斗式及建筑式大门四个阶段类型。

3.1 阙门式

我国古代宫殿、祠庙前两侧立石墩,上起楼观,两阙之间为空缺,故起名为阙。借鉴“阙”创意的门,两侧竖立柱墩或板,中间不设置连接体,造型上界定了内、外不同空间的领域,既起到大门的寓意,又不遮挡中间的视线。

如图1所示的民居门户设计,采用简易的阙门式布置,这种方式造价低廉,从一定程度上界定了院内外空间,但是作为民居建筑的隐私性不能得到良好的保护。

3.2 院墙式门

民居建筑院墙是主要相对于民居建筑自身高度而设置的低于建筑本身高度的一圈外墙,其具有一定的围合性和防御性。

如图2所示的院墙,其高度比正房稍低一些,比阙门式门户很好的改善了视线遮挡问题,并很好的保护了院内的隐私性。这种门户造价低廉,无雨篷和装饰手法处理,且高度较低,出入口不是很明显突出,在行走过程中略显压抑。

3.3 独立门斗式

独立式门斗同样属于外墙的一部分,在外观上凸出于外墙,增设了雨篷构件(如图3所示)。雨篷的处理手法类似于正房屋顶的处理手法,双坡屋顶,瓦屋面铺设(如图4所示),使民居院落的出入口更加鲜明与突出。如图5所示的门户,在雨篷的造型上进行了改变,坡改平,改善了出入口的高度,并通过色彩的添加体现了居民精神方面的追求。

3.4 建筑式大门

这种院落已经不存在独立的外墙,外墙已经成为沿街建筑的一部分。而作为前面外墙中的门户变成了建筑中的门户,也就成为我们现在提到的建筑式大门。作为民居院落中鲜明突出的门户,是以建筑的形式出现的,而不再是以单纯的单门出现。这种门户形式可以有效地增加居民的储存空间,很好的保护了院落的隐私性,但是同样带来的问题是减少了居民院落场地的大小,减弱了院落中内外空间的渗透性交流,如图6,图7所示。

4 结语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生活的改变,也同样对民居建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门户成为院落空间序列的开场白或前奏曲,同时也是心灵的窗口,经历了从开放到封闭,从功能追求到精神追求的升华,从简单到精致,不断地体现了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创造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加快,城镇化的推进在提高,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这些流传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如何将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到新的城镇建设中去,这可能就是我们进一步要探讨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解析“合院别墅”的院落友居 篇4

近几年,有别于早些年流行的欧式、美式别墅形态,又不同于纯中式别墅,“合院”别墅在国内涌现了很多创新产品,相比其他别墅更注重单体、户型本身,更讲究别墅的豪华气派,“合院”别墅更强调的则是别墅的室内生活空间跟室外空间如何统一,如何达到和谐共生、密不可分的。因为合院别墅强调的“围合”,是“隐居处”,而不是主要居所的“宅”、“府”,反映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隐士心境,与西方“别墅”的本质更为贴近。而在空间表达上,“合院”别墅外实内虚,领地内多是隔栅、廊,可打开、可变换,开放与封闭充满着韵律感,像黑白相间的棋盘。边院、旁院、侧院……各种院子构成一种“封闭的开放”,在院子里喝茶、聊天、请客,开放空间即使用空间,这种新型建筑形式比西方传统别墅更有热情和智慧。

业内普遍认为,“合院”别墅在国内别墅市场能够风生水起,占据一片天地,关键点是提供了一种既吸收中国传统四合院精髓,又能够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低成本规模化建造的低密产品,追求与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神似,而不刻意在细枝末节处的模仿。比如,合院别墅更讲究空间的层次和虚实;建筑物多以六合或四合排列,中围一院;建筑主面朝南,以墙、廊连系或围绕建筑,成一合院,四周以围墙围护,又以院门与外界相连,显出整体的和谐;多重庭院设置既注意院落的通风情况,也考虑到院落的采光效果;在庭院的角落处设置草坪、花圃等,中间仍保留若干空地,供休闲、聊天之用。可以这么说,合院别墅的超大庭院设计回归了中式传统四合院庭院的露天起居室功能,加之独特的外院外客厅设计,成功融入了“天人合一、天方地圆、主客分离、内外有别”等传统居住理念,顺应了中国人千百年来养成的传统居住习惯。

目前“合院别墅”作为一个成熟的产品已经在地产业被客户广泛认可,精品也很多,比如东丽湖·万科城的合院别墅,4户合院,打破传统别墅的孤立,让四户家庭成为一大家人,每户独立而又能够相互照应。设计上大量采用简洁现代的直线条风格贯穿庭院,立面粗犷中蕴涵细节关怀。更值一提的是合院别墅创造出中庭花园,能够汇聚各家的花草宠物,方便小孩子一同玩耍,老人家结伴锻炼,邻里之间的交流也从这里扩展开来。比如,上海新浦江城的院墅产品,可以说是合院别墅的创新,据开发商介绍灵感源自古罗马庞贝城民居和中国四合院,L形的建筑以半包围的形式围合着庭院,各具特色的建筑、围墙自然而然地围合出街道,院墅成为了道路的一部分。每个组团由十多户组成,走在路上,8米宽的街道,两边的房子最高不过7米,路的一边是树,一边是水系。

而据了解,2009年4月,纽约华裔知名建筑师陈昌岑独创的“四分一合院”的建筑形式更将合院别墅引入美国,直接针对的则是在美华人居住房屋中,据了解,该“四分一合院”的建筑模型分为高层别墅、连栋别墅和独栋别墅。陈昌岑拿独栋别墅举例说,独栋别墅的地下室将采用地下庭院的建筑形式,一楼有不同的入口、四个庭院,大大满足华人群居的传统居住观念,也满足了新移民和华裔青年分居的理念。据介绍,“四分一合院”的概念就是“文化的可继承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在处理分与合的关系时,既有中国传统的“合”的伦理观念,又体现移民及其后代对“分”的需求,把传统居住理念好的部分融入到设计中。

实际上欧洲小镇的建筑模式也是一种“围合”式生活的体现,围合的组团空间成为小镇空间的基本单元,两条道路相交,是视线的交点,自然形成广场空间。组团所形成的半公共空间保证了社区成为开放式的人际交往空间,社区里的人既是社区的创造者,又是社区的生活者,充满人情味的人性空间。

下面列举几个笔者接触过的合院别墅的代表产品:

北京纳帕尔湾一一独创美式独栋四合院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别墅项目,用西式建筑符号表达现代生活的浪漫风情,用中式围合建筑的结构形式强调中国式建筑、情感及居住氛围,追求居住私密性。北京纳帕尔湾就是这样相得益彰的精品,设计师把类“L”形的四栋美式风格别墅组成一个团,共享中间长方形的庭院。不论是开发商之前的成名作品纳帕溪谷,还是目前在售的纳帕尔湾,可以发现开发商采用的是“多重庭院”的设计符号,这种庭院格局来自北美风格和老北京四合院的糅合改良,似乎是在刻意的营造一种“北京的北美风格”。

在城市关系上,“纳帕尔湾”为自己找准了位置,在产品形态上更是力求创新。设计师们创造性地将4幢独立别墅围合成四合院,创新出“美式独栋四合院”别墅产品形态,确立了独栋别墅不再孤独的邻里关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居住感受。每栋别墅均独拥花园层庭院和首层庭院,并拥有独立的出入动线和私家门堂,保证别墅生活的自由与独立。适当高度的院墙,避免了无意中视线的闯入,为业主营造出私密境地。而四合院分布的方阵又使得每栋别墅可以与组团中的友邦共享中庭花院、汽车庭院和周边的慢坡廊道,这种共享张弛有度,疏密有节,招之即在,挥之即离。可以说该产品是一种能让它的主人证实自己生活品质与社会价值的居所:私密与公开的有机结合,使私家庭院不受干扰,但出门又能看见邻里的微笑。

这样一种独特的设计,至少有几个显著的特征值得关注:第一,提高了整个小区的土地使用效率;第二,在容积率接近0.47的社区内,因为合理的空间布局,每栋房屋都具有豪宅的气度与舒适度;第三,拉近了别墅业主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出情趣盎然的邻里空间。

武汉纳帕溪谷——组院别墅空间再造

武汉纳帕溪谷的组院别墅特点是自然真挚,多元融合,产品融合了许多现代美式时尚风格,如地中海、棕榈度假等,十分细腻,颇具艺术气息,总是可以给我们留下轻松和随意的感觉。在现场的装饰上,一些交叉的双剑、星、麦穗、花彩等美式纹饰元素,在锡铅合金烛台、几何图案地毯、雕花边柜的装饰中,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而在组院的产品设计上,设计师是这样进行阐释的:

●组院——通过各户独立的多重庭院,与邻居之间的组团围合而形成的单元居住状态。

●组院——不是无序组合,而是开合有度,保护私密。组院中,每个庭院是三面围合,每户的后花园是绝对私密的个性空间。只有在半开放的空间中,我们找到一种叫“沟通”的路径,一种叫“邻里”的伙伴。

●围合而不呆闭,收敛而不小气,开放又足够私密,这在居住上无疑是一种庭院革命。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个三合院的组团,由六户围合而成,组团排列方式如图所示:

1、4、5有墙壁相连;

2、3、6有墙壁相连;

1、2;3、4;5、6之间有回廊相连。所以有三进庭院的感觉。

孔雀城“院墅”一一新独院一一新街坊一一亲情别墅

孔雀城项目的建筑设计为南加州建筑风情,整体风格现代、典雅,空间设计上体现人性化居住理念,兼顾实用和美观。通过建筑布局和体型的有序错落,充分保障居住私密性的同时,也保证了良好的景观视野,室内空间与外部景观得到交流,能让居者真正体验到“有天、有地、有庭院”的情景。

基于别墅小镇的规划设计理念,开发商更加关注“开放式的社区&封闭式的管理”,强调舒适宜人的空间尺度以及亲情归属感一一院落友居,街坊邻里。

院墅组团的优点分析:

●获得较大的楼间距;

●减少道路占地;

●提高容积率,土地价值最大化;

●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给予人们以家的宁静。

围合组团庭院是低密度产品所代表的低密度生活的一个核心体现,这种产品核心的表现就是有一个院子。它代表着生活节奏,当看到别墅所拥有的院子时所能带来的一定是种闲适的生活哲学和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孔雀城认为,组团庭院同时也是一个亲情场所,成为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的表现地,是一个沟通亲情、展现亲情最好的地方。自然、熟识、和谐的自然之境,陶冶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老人、小孩都能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找到最好的朋友。产品充分利用别墅造镇的优势,既实现有天、有地、有庭院的独享宁静生活,又不失时尚多元的Town的韵味,更为灵动而宜人。皎洁月光下,爱人依偎呢喃,三代和美同堂,好友把酒畅饮,几家孩子们一起欢快嬉闹……。这些美好的场景在“院墅”产品中会得到更情真意切的真实演绎。

可以说,“院墅”产品具有别墅居住的享受,但同时具有交流空间的功能。这种功能既满足了城市精英一族从城市到郊区休闲的向往,同时通过院落的有机半围合模式,将无数的个体形成为有机的组合体。据孔雀城的设计研发人员介绍,新院落街坊生活正是孔雀城“院墅”产品的核心灵魂所在,“院墅”更像是一个连接情感的领域,这种产品的模式创造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空间。正是因为合院布局,邻里间从陌生到熟识、从熟识到挚友成为可能。相比于传统别墅的兵营式排列,“院墅”产品更加带有亲情和友情的生活情趣,更加符合当代中国人对邻里人际关系的向往情结,同时也唤醒了北京人对四合院的向往和记忆。

后记

不管是中国的四合院文化,还是欧洲别墅小镇的围合式建筑形式,都是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渐进式发展的历史积淀的产物,都是源于骨子里的“自然”。实际上,“合院”特征之一就是在建筑形式和色彩的统一下,建筑的高低错落,方向的丰富变化及对道路、广场的围合感。往往是建筑对室外空间的围合,而非室外空间对建筑的围合,带来有生机的空间界定。

清代山东庙学建筑的院落空间研究 篇5

关键词:庙学建筑,院落,功能,空间,布局

文庙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祭孔和尊孔的庙堂, 清代山东的地方官办学校绝大多数依托文庙而存在。学宫最早指学校,文庙建制后,学宫就专指地方官办学校。由于文庙与学宫对儒家文化共同起到了纪念和传承的作用,人们常把它们的建筑群体组合称为庙学建筑。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尊孔之风尤盛,拥有数量众多的庙学建筑群,从等级最高的孔子家庙,到形式简单的三进文庙,院落空间形态迥异、不拘一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 清代山东庙学建筑的变化

清代山东庙学建筑的变化大多发生在康熙朝至乾隆朝之间,由于国力恢复、经济强盛、人口增多,庙学也更加受到重视。这一时期很多庙学的建筑数量、建筑形制和等级得到了提高。增加的建筑物主要位于戟门之前,如万仞宫墙、礼门义路、牌坊等,多是为了附和历史典故、纪念孔子,同时还为儒家文化注重的秩序感营造了空间氛围。除此之外,各地还逐渐开始对破败庙学建筑进行重修和翻新,如历城县儒学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重修先师庙及东西庑;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重修启圣祠[1]。峄县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重修文庙,大成殿、东西庑及各祠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才最终落成[2]。曲阜学宫在乾隆四十三年、同治六年均有重修[3]。清代后期,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孔子庙的祭祀级别由中祀升为大祀,文庙成为国家最高祭祀级别的庙宇之一,但各地文庙由于清代的没落而无力按照大祀的级别进行改造。

2. 清代山东庙学建筑院落空间分析

2.1 功能分区

地方文庙一般由供师生祭祀先师的孔庙和教学、住宿的学校两大功能区组成,其中孔庙是学校的信仰中心,学校是孔庙的存在的依据,庙学名称和级别也因各个朝代的不同而异。

尽管庙学建筑的院落空间形式非常丰富,但由于其功能具有限定性,分区种类较为稳固,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前导区域、祭祀区域、教学区域和附属区域。

前导区域没有实际的功能,其固定构筑物为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礼门义路和下马碑等,是纪念孔子的礼制空间序曲。这一区域的每个构筑物都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蕴,具有营造儒家文化氛围、体验礼制道统传承的作用。位于文庙前部的建筑和构筑物并没有奉祀功能,只是以其名称来赞颂孔子的思想和历史功绩,其功用在于创造气氛、培养祭祀者崇敬的情绪,因此将它们称为前导建筑物和构筑物。

祭祀区域一般位于庙学建筑群的核心位置,中轴线穿其而过,固定建筑物为大成门(戟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崇圣祠等。整个空间庄重肃静, 符合祭祀要求。文庙的祭祀功能由奉祀建筑来承担,文庙的奉祀建筑主要有奉祀孔子、四配、十二哲的大成殿和奉祀先贤先儒的两庑、奉祀孔子五代先祖等的崇圣祠。文庙除了有奉祀先圣、先贤先儒的奉祀建筑之外,还有附祀建筑,例如奉祀主管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的文昌祠、魁星阁(魁光阁)、 土地祠等。

教学区域是庙学建筑最具实用性的一部分空间,通常包括明伦堂、尊经阁、学正、训导宅、斋房等文教建筑和配套设施。

附属区域主要是为每年祭祀活动提供服务的建筑,共有六类:神库是存放排位的地方;供祭祀人员使用的宅宿所和更衣亭;制作祭祀制品的场所神庖和神厨;礼乐亭为祭祀活动演奏音乐和表演舞蹈的场所:置放钟鼓的钟鼓楼;保存祭祀用的礼器、 乐器的库房。

这四个功能区域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基本是以曲阜孔子家庙为基本模式,遵照朝廷的规定,结合当地的堪舆,因地制宜地布置。

2.2 空间组织

文庙和学宫是封建王朝进行精神文化统治的物质载体,是每个城市必须具备的礼制和教育机构, 为了举行祀典和进行教学,清代规定了庙学建筑的组成要素为庙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敬一亭、泮池、射圃、各宦乡贤祠[4]等,又因各地庙学建筑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在组成上略有增减。

庙学建筑以院落为单元进行空间组织,一进院落为一个基本单位。由于庙学建筑由文庙和学宫组成,每个地区庙学建筑的组成和结构都有所差异, 因此建筑群体的院落空间组织灵活多样、繁简不一。按照院落空间组织可将其归为直线单组式、两组并列式和主次并列式三类,同一类的空间格局又因为规制和等级差异迥然有别。

(1)直线单组式

直线单组式庙学建筑院落以三到五进为主,空间布局较为简洁单纯。第一进院落通常以棂星门为空间界定的主要元素,泮池位于棂星门内,中间的院落多为大成殿及其东西两庑占据,后方院落多有明伦堂。(图1)

(2)两组并列式

两组并列式庙学建筑的文庙和学宫完全隔离, 并排分列布局,两组建筑院落空间组成基本一致。(图2)

(3)主次并列式

主次并列式庙学建筑规模大、占地广,多以文庙的前导空间和祭祀空间为主轴,教学空间和附属空间作为副轴列于主轴一侧或两侧。(图3)

2.3 平面布局

通过对清代山东地方史志资料的整理,可以归纳出庙学建筑的四种布局形式:一种是文庙居左、 学宫居右的左庙右学式;第二种是文庙居右、学宫居左的右庙左学式;第三种是文庙在前、学宫在后的前庙后学式;第四种是文庙居中、学宫在旁的中庙旁学式。

1 | 海阳县学宫图 资料来源:《乾隆海阳县志》

2 | 即墨县圣庙和学宫图 资料来源:《同治即墨县志》

3 | 宁海州学宫图 资料来源:《同治重修宁海州志》

左庙右学是清代山东庙学建筑的常用布局形式,据说是源于周礼中的尚左之制,被尊为先圣先师的孔子之庙自然应建于学宫的左边。清代临清直隶州、德州、宁海州、临邑县、平原县、菏泽县、 寿张县、东阿县等地的庙学建筑都属此类。

右庙左学的形式在清代山东庙学建筑中较为少见,可能是受殷制尚右的影响,孔子为殷人之后, 其后代在墓葬和立庙时多遵从这一原则。清代历城县、长山县、即墨县等地的庙学建筑属于此类。

前庙后学是明代之前的一种布局方式,明清时期前庙后学逐步改为左庙右学,但有的地方仍将前庙后学保留了下来。清代济宁直隶州、平度州、高唐州、莒州、德平县、峄县、禹城县、恩县、惠民县、利津县等地的庙学建筑属于此类。

中庙旁学是庙学建筑非常罕见的一种布局形式,它是前庙后学向左庙右学过渡时期的产物,其文庙居中,东西两侧均建有学宫,清代山东的肥城县庙学建筑属于此类。

3. 清代山东庙学建筑院落空间特征

3.1 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庙学建筑基本是以曲阜孔庙为空间原型,在减少院落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布局的变化和组成建筑的增减。清代山东的庙学建筑多由当地的政府修建,空间组织较为自由,一般是从曲阜孔庙的九进院落规格脱胎而来。各州各县的文庙还通过增建名宦祠、乡贤祠、忠孝悌祠和节孝祠的方式对庙学建筑进行改造,既激励后人奋发上进,又肯定了这些杰出人物对当地教育、文化、道德建设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3.2 多重院落、轴线明晰

通过对山东庙学建筑的观察,可以发现其大部分有着明确的主轴线,当几座院落前后相重串联起来时,每个院落成为一“进”,共同构成纵深的南北轴线[5]。但是主轴线并不都是居中的,也不是只有一条主轴线。在主要轴线的旁边会有次要轴线与主轴线平行,这些并列的次要轴线被称作“东、西路”。山东的庙学建筑中就不乏由很多院落组成的多进、多路的建筑群。

3.3 流线符合祭祀典礼的要求

庙学建筑的空间是为祭祀和教学功能服务的, 无论组成空间的建筑和院落如何变化,某些固定的元素都承担着整体结构中的序幕、开始、中心、两侧和日常的作用。这从前导区域、祭祀区域、教学区域、附属区域的划分和布置就能得到明确体现。 从棂星门、礼门义路进入庙学建筑,到举行祭祀活动的大成门(戟门)、正殿(大成殿)这一路线完全是为举行祀典设计的。这一路线的后半部分或是旁侧才是承担教学和生活功能明伦堂、尊经阁、学正、训导宅、斋房等建筑。

4. 结语

院落特征 篇6

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刘加平院士主要研究了建筑节能、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李保峰、李晓峰教授团队着眼于建筑表皮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在其区域范围内做了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气候的地区, 如新疆、西藏、关中、甘肃等, 因其气候特征显著, 故而建筑形式特殊, 深具研究价值, 但对于豫北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并不多。围合庭院是构成我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空间形态, 从大的方面来讲, 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是通过围合庭院的形态和尺度变化来体现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豫北的两个传统村落, 试图从院落的围合形制及院落高宽比、开间进深比等比例关系分析院落与气候适应性的关系。

2 村落概况

寨卜昌、北朱村同处于焦作市区周边的平原地带, 这里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鲜明:春旱多风, 夏热多雨, 秋高气爽, 冬寒少雪。年平均气温在14.9°C, 7月份最热, 月平均气温27.3°C。1月份最冷, 月平均气温为-2.9°C。本文所述的传统民居皆指保存较好的明清古民居, 这些建筑真实的再现了豫北传统民居的原始面貌。北朱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 即忠烈公张昺祠和北朱村古民居;系国家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寨卜昌先后于2000年9月、2013年5月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测绘结果分析

3.1 围合院落形制

寨卜昌的院落形制以主次并列式院落为主, 另外还有一进式的四合院。主次并列即一座正常的二进院子为主院, 其旁另加一座次院 (图1) 。次院的特点是比主院面宽窄但与主院等长, 共同形成一座大型院落。次院一般只布置一排厢房, 四面都有单体建筑围合成庭院空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外部院落平面形式为极窄的长方形, 宽度是两厢房檐口间距且等于正房明间面阔。紧密围合的空间减弱不良气候的危害, 窄长的南北向围合庭院避开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导的冷风影响, 面积较小围合紧密也可以减少建筑的热损失。夏季, 打开向内开放的门窗洞口, 窄长形式的南北向围合庭院形成了一条通风走廊可以迎纳以东南风为主导的凉风, 改善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

北朱村传统民居院落基本构成要素有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等 (图2) 。入口大多设置在合院正南向, 与主导东南风有一定角度, 夏季通过入口引风进入庭院。北向迎风面开小窗或基本不开窗以阻止寒风侵入室内, 建筑在体量上北端的主房通常高于其他房屋, 处于最高位置, 这样有利于遮挡寒冷的西北风, 使庭院处于风影区, 形成较稳定的庭院环境。

寨卜昌和北朱村这种外封闭内开敞的院落格局, 使院落整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小, 院落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上方的开敞空间与室外空气进行交换, 使院落与民居室内有较好的空气质量, 还可以有效的适应豫北多风沙的天气。在南向主入口处通常设置影壁或花墙, 除了遮挡视线外还起到冬季防止冷风倒灌的作用。同时坐北朝南的布局与建筑避冬风纳夏风相契合。

3.2 围合院落高宽比

高宽比指围合庭院檐口高度与进深之比, 它反映民居围合庭院遮阳和纳阳的能力。通过测量和总结, 寨卜昌传统民居围合院落的高宽比在0.3~0.7之间。其中高宽比在0.3~0.4之间的占41%, 在0.4~0.5之间的占32%, 在0.5~0.6、0.6~0.7之间的分别占18%和9% (图3) 。可见, 寨卜昌围合院落的高宽比多集中在0.3~0.5之间。

对于北朱村这样的三合院、四合院来说, 南向的遮挡物大多是倒座。北朱村的主屋南向通常开大窗, 充分接纳阳光。由图4可知, 处于过度气候区的北朱村传统民居的庭院高宽比在0.3~0.4之间的占36%, 在0.4~0.5之间的占45%, 在0.5~0.6、0.6~0.7之间的分别占14%和5%。同样, 北朱村院落的高宽比在0.3~0.5之间的较多。

在空间上减少围合庭院空间南侧遮挡物对于东西厢房的遮挡, 有利于东西厢房的纳阳。由于很小的高宽比, 故南边的遮挡物基本不影响主屋的纳阳。当太阳高度角比较大时, 自身的屋顶挑檐在避阳中起到重要作用, 能够遮挡大部分太阳辐射, 而此时南侧的遮挡物遮挡效果就可以忽略。当冬季的太阳高度角较小时, 较深的的院落进深更加有利于空间的纳阳。因此较大的院落进深与较小的高宽比可以解决冬季纳阳问题 (图5) 。

3.3 围合院落开间进深比

围合院落开间进深比是指院落开间的距离比上院落进深的比值。开间进深比的大小主要影响到东西面厢房对主屋的遮挡效果。

寨卜昌的院落开间进深比大都集中在1~1.2之间, 在所测绘的22个院落空间中其比例占了59%。其中0.6~0.8之间的占14%, 0.8~1之间的占18%, 1.2~1.4之间的占9% (见图6) 。由北朱村院落开间进深比统计图 (图7) 分析可知, 开间进深比同样大多集中在1~1.2之间, 占55%。其中0.6~0.8之间的占14%, 0.8~1之间的占18%, 1.2~1.4之间的占9%, 1.4~1.6之间的占4%。

在一天内正午时段的太阳入射角最大, 故东西两侧的厢房对主屋的遮挡作用十分微小, 并不影响主屋的采光。而在太阳入射角较小的上午、下午时段, 厢房的投影对主屋产生的荫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光, 但是在酷暑难耐的夏季, 东侧厢房的遮挡对夏季西晒的调和有着重要的作用。加之厢房与主屋都开高窗, 故较大的开间进深比对采光的影响并不大, 其开间较窄, 建筑较高的空间模式更加有利于夏季主屋的避阳, 主要是西厢房遮挡西晒从而减少主屋内热量的积累。另外较大的开间进深比减少了冬季来自西北的寒冷风沙对主屋的侵蚀, 门窗关闭后形成避风的负压区, 从而起到了冬季保暖的作用。

4 结语

传统民居在应对不同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空间形态变化是呈现一定规律的。通过对寨卜昌和北朱村的部分典型传统民居的测绘和分析得到: (1) 院落高宽比大多集中在0.3~0.5之间。经过计算, 此比例下高度与进深所形成的夹角与冬至日太阳高度角相差不多, 这说明了建筑基本能够在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仍然能够保证室内采光。 (2) 院落开间进深比平均为1∶1.2。东北合院开间进深比最大可达到1∶1.9, 处于寒冷气候区的北京四合院, 庭院开间进深比基本是1∶1, 布局比东北合院相对紧凑。这主要是因为东北严寒地区冬季寒冷, 太阳高度角低, 为了充分接受太阳辐射的缘故。北京由于太阳高度角比东北地区高, 厢房无需对正房进行退让。而本文所调查的村落属于太行山向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区, 具有特殊的气候特点, 庭院开间进深比在1~1.2之间更为合适。

摘要:为了研究豫北传统民居的院落形制对气候适应性的影响, 选取了两个典型传统村落——寨卜昌与北朱村, 实地调查并测绘了部分典型民居, 并从院落的围合形制及院落高宽比、开间进深比等比例关系分析了其与气候适应性的关系, 以期为民居建筑建造技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居,高宽比,开间进深比

参考文献

[1]赵琰.辽南海岛居民气候适应性研究——以大连市獐子岛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7.

[2]杨柳.建筑气候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2~18.

[3]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曹琦.河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11 (6) :48~52.

[5]明文卉, 张慧慧.北朱村传统民居住居形态研究与更新[J].中国冶金教育, 2012 (3) :84~89.

[6]田银城.传统民居庭院类型的气候适应性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3.

[7]王兴军.豫西北地区新农村规划与住宅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1.

[8]左满常.古韵流香的古村落寨卜昌[J].小城镇建设, 2004 (5) :59~61.

[9]左满常, 渠滔, 王放著.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上一篇: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下一篇:休闲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