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院落

2024-08-27

传统院落(精选7篇)

传统院落 篇1

中国传统院落由房屋、自然景物和风俗文化构成,属于建筑的范畴,所以本文有时虽在谈建筑,其实也是在论院落,在这里二者是一致的。美的建筑不仅仅要吸引人们的视线,更要震撼人的心灵,让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这是建筑艺术的最高境界,即意境。建筑意境是指建筑空间形成的风格或个性,是人的空间感受,具有主观性。建筑或院落的外观,一方面要满足造形艺术的基本法则,表现出常规性,另一方面由于丰富的自身内容和所处的特定环境,又可能给人鲜明的空间特点(意境),前者涉及事物的表象(形式),后者深入事物的本质(意境),虽然形式美,不一定意境也美,但意境美一定是建筑艺术的核心,只有具备了美的意境,建筑才具有“生命”感,才能感人至深。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建筑,正是具备了独具一格的建筑意境,所以时至今日,仍然使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以下笔者将从房屋选址到不同院落的布局,论传统院落的意境美。

1、房屋选址

建筑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良好的地址是产生建筑意境美的前提条件。风水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和灵魂,不论是阳宅的选址,还是阴宅的择地,都离不开风水理论。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颇为讲究,房屋的建设看似独立的事情,其实它与周围的地质地貌、花草树木、湖泊河流、日月星空、水流风向等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选址时,必须结合自然一并考虑。龙、穴、砂、水、向是建筑选址的五大要素。风水学称山势山形为“龙”和“砂”,建筑依托的主山是“龙”,次山是“砂”,山峦必须有脉,才不孤独。凡是山势奔走不停,水势湍流不平,不易选址,反之则易。水势凶吉的判别,凡是弯曲回流、明流暗拱等情形,视为吉水,而瀑面冲心、反跳分流则为凶水,水流曲折、岸形弯转的河道,不能在反弓回岸处建房。三面环抱的水流处称为“金城环抱”,可在此选址。“穴”是风水选址的目的,“穴”如人体之血脉,灸艾之孔窍,辨别它,重在审“龙”,“以龙证穴”是通常的方法。“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故又有“以水证穴”、“以砂证穴”和“因形觅穴”的说法,从中可见,选“穴”不一定在“龙”,还须兼顾审“水”、审“砂”等因素。在阳宅的选址中,“穴”又可称为“区穴”、“堂局”和“明堂”,由群体建筑的规模来定其“穴”的大小,一般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如古城北京选址在军都山南部山湾内的扇形平原上,为大“明堂”。“明堂”里的主要“穴”点或正“穴”,必须是群体建筑中主要房屋的所在处,古代都城一般以朝殿为正“穴”,民居以中堂为正“穴”,寺庙以正殿为正“穴”(阴宅以金井为正“穴”)。“得水为上,问水知山,山随水行,水界山住,水随山转,山防水去”。察看地理“明局”,首先看水,“两水之中必有山”,水积聚之处即有“龙”。“水融气聚,水走气散”,水量充足的地方,“明局”好、“气场”旺,易人居,且民富,水量少或保留时间不长的地方,则难以留人。水的进向应“屈曲绕抱”,去向应“眷顾有情”,水在逆“砂”外,有时看不见“穴”,但也视为到达。水虽然到达“明堂”,但却“反跳背流”或“无下关收水”,仍为不达到。风水学的这些选址理论,虽然晦涩难懂,但它认为是有生命的山水等自然物体,与建筑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产生意境美的环境条件,却是显而易见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最形象、最基本的选址法则。说的是房屋的左边有淙淙流水,能浇水灌溉、饮用洗涤。右边有宽广的大道,进出方便。前边有“污水”池,可汇集废水,防止乱流。后边有气象万千、委婉起伏的山丘,可作为烧火做饭、建房盖屋的能源和材料。此般诗歌一样的景象,除具备了人居优越的物质环境外,还使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最贵之地”都不能让人触景生情,还有什么样的地方能让人思绪万千呢?

2、庭院空间

这里是指主要由建筑物及少量水石花草形成的小型院落。中国的传统建筑由于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建筑的围合形式、房间的位置都表现出丰富的空间感。传统院落多数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即由四个或三个单体建筑构成。正房一般坐北向南,三至五开间(包括耳房),地位最高,为长辈所住,是院落中的主体建筑,该房如为两层,二楼中间的房间作为奉祖牌位,岁日祭祖用房,有些紧邻正房的两侧还设有耳房,功能为卧室。正房的下方是东西方向,两两相对的厢房,为晚辈所用,正房的对面是倒坐,用于堆放杂物或佣人居住,有些院落还设有影壁(照壁)。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独特元素,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民间认为它还有驱魔避邪、遮风收气的功能,对空间的聚景、虚实变化起着重要影响。这些建筑的内部,都不同程度的设有造形优美,内涵丰富的花格窗、隔扇、家具、匾额字画等,处处透露出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此景与室外封闭的院落空间交融在一起,大中有小,小中见大从而产生的意境含蓄内相、寓意深长,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且在这种风格中,由于南北的气候和地貌等特征不同,院落给人的那些空间感受又各有特色。北方气候干旱少雨,院内多有花草树木、盆景鱼缸,一来改善小环境气候,二来增加一些自然情趣,此布置虽与南方有些相同,但由于地势平缓,院落面积较大、形状方正,建筑多为一层,空间相对开敞,所以形成的空间氛围,既有含蓄隐晦的意味,又有明了显露的感觉。南方地形起伏较大,院内建筑的底面或院落之间,存在一定的高差,特别是一些多进大院,从前至后,逐渐升高,幽静深远,加之气候阴雨潮湿,每逢天阴下雨,四周屋檐形成的天井,瀑布垂帘,天光如柱,雾气蒙蒙,明暗交替,此情此景,仿佛是有人在向你讲述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其空间意境不言而喻。大门是院落的出入口,同时也是房屋主人身份和财富表现的“窗口”,欲要“登堂入室”,必先“开门进院”,所以大门是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建筑元素来处理的。大门的体量和醒目效果是根据建筑的功能和屋主地位来确定的,一般民居的大门,上面是一坡水的小青瓦屋面,门扇为数块厚木板拼接而成的实榻门,有的在前边竖立两根简洁的门柱,其风格典雅朴实。王府第宅的大门多为门楼型,不仅体量大,而且装饰讲究,如棋盘门上镶嵌着整齐的铜扣,掉柱附着精美的浮雕,门的两侧是敦实的抱鼓石等等,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大门的位置还对院内空间有着较大的影响。民居的大门一般设在东南角,官府、寺庙设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两种布置,排除风水理论中气场说之言,前者自然亲切,后者严肃庄重,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氛围。此外,垂花门虽然是院内的大门,但制作的工艺更加精巧细腻,由于它的存在,内部的功能划分、空间分隔更加丰富有序。

3、园林空间

园林与庭院相反,它主要以自然景物为主建筑为次,气势宏大、空间层次丰富、感染力强,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院落形式。我国古代很多园林设计者或园主,本身即为文人墨客,他们遨游四方,寄情于山水之间,对大自然有着深入的观察、研究和感受,并从中概括和总结出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经过精练与细致的艺术加工,移植到园林中,理想化地再现了大自然景色的幽美,达到了“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中国园林是按自然山水的内在规律,用写意的手法创造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人的情感是通过物体的声、光、颜色、气味以及天气的雨、雪、阴、晴等因素的变化而受之影响。以下主要以声音、颜色、光照几种影响因素,分析谈论它们对园林空间意境的形成作用。

3.1 声音

水是园林空间组成的主要元素之一,“湖光山色”、“波光粼粼”说的是水的景色,但除此外,水还能发出优雅动听的声音。如颐和园的昆明湖,长长湖堤,垂柳成荫,荡起的水波,拍打在岸边的石块上,哗哗着响,使默默无声的十里长廊更显幽静。又如圆明园内“日天琳宇”、“柳浪闻莺”处的响水口,水自西向东流淌,潺潺水声与宫廷音乐融为一起,有韵律、有节奏,和谐悦耳。此外园林中常见的假山叠石,水从上而下,有的点滴下落,声如时钟,有的倾盆瀑布,音似群孩戏水,声形并重,趣味横生。树声、雨声也是最容易使人浮想联翩的两种声音。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仅名字就给人一种深山幽谷,郁郁葱葱的感觉,此处中间为皇家建筑,周围是万亩松林,每当晚风吹拂,银色的月光下,松声飒飒,宛如一首感人的小夜曲。或遇雨夜,透过窗外,闻听哗哗的下雨声,产生的又是另一番意境。

3.2 颜色

颜色是最为人所感知的,当人们还没有搞清楚某物体形状之前,已被它的颜色所吸引,造园者们利用颜色的这一特点,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空间的表现效果。在园林空间中,如果就颜色而言,一般将建筑视为主体,自然景物视为背景,由于建筑的不同颜色,会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感。皇家园林的建筑为红墙黄瓦,它们是黄室的专用颜色,背景以绿色的植物为主,二者在一起,由于颜色和面积的悬殊对比,主次明确,产生的意境富贵堂皇,气势磅礴。江南园林多以住宅相联,“为养性谈书之所,应以清静为主”,所以建筑颜色清新淡雅,一般以白粉抹墙,青瓦盖顶,在古木、怪石、水池或松、竹、梅、兰等植物的衬托下,两者有机相融,绘出的是一幅典雅别致、自然洒脱的水墨画。

3.3 光照

这里指自然光和灯光产生的意境。漏窗是园林中常用的一种窗户形式,形状主要有扇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方形等,一般设在内院的墙或园中的廊、亭等处,它们的功能不是采光通风,而是造景添色。窗的背面一般为另一空间的假山叠石或梅园竹林,由于窗形各异,这些景物也被限定成相应的形状,犹如一幅写实画,自然逼真,而且随着早晚的光照变化,画面中的明暗和阴影部分也随之变化,其意境妙不可言。欲扬先抑是空间对比常用的手法,光在这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苏州留园的入口,为了增加园内的空间感,前面设计的过道光线昏暗、面积狭小,当通过该过道后,由于光线明暗对比的作用,使开阔的空间更显宽敞明亮。灯光照亮了夜空,更营造了空间气氛。园林中的水池或湖泊周围均设有亭阁环廊,当夜幕降临,山石树木隐退黑暗中,悬于这些建筑上的烛光吊灯,与天上的明月,上下相辉,水中争荣,给幽静的园林夜空仿佛增添了许多爽朗的情趣。

总之,中国的传统院落,不是建筑与山水植物的简单结合,而是美的意境展现,是“情的艺术”,是“凝固的音乐”。

摘要:中国的传统院落,形式优美,情意深长,是一幅典型的写意水墨画。本文从传统院落的房屋选址理论,到庭院的空间组合以及园林中叠石假山、树木水体的精神作用,综合地论述了中国传统院落产生的意境美。

关键词:建筑,意境,自然景物

参考文献

[1].说园陈从周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年5月。

[2].中国风水高友谦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6月。

[3].四合院编委会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1999年9月。

[4].中国江南水乡阮仪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

[5].传统民居艺术闫瑛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3月。

传统院落 篇2

关键词:传统院落,居住空间,高层建筑,传统文化

0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空间“向高性”必然的发展趋势,高密度和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导致很难照抄照搬古代低平的院落形制。全球化的浪潮,导致西方和外来文化的引入和冲击,盲目从外的思想,如LOFT,SOHO,住的并不一定舒服、舒适。“鸽子笼”式的分隔空间的方式,“对门常年不相识”的尴尬处境,建筑师要多探索像古代那样能够促进人与人交流的空间形态。研究的核心环节是人—建筑—环境如何做到和谐统一,营造出和谐的生存环境和氛围。

1我国现代住宅发展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住宅城镇化的规模迅猛发展,建造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中国城市人口的居住面积拥有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均不足5 m2激增至2010年的人均约30 m2,同时完成了由计划分配到市场买卖的转化。我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住宅形式也由水平延展逐渐转化为竖直延展,人们的社会活动被禁锢在人工的各种社交场所中。当你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的时候,人口和土地比例的极度不平衡,打破了我们对田园生活的奢望。似乎只有建筑的空间发展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答案。对于每一位建筑师而言,如何将自然空间引入垂直延伸的居住空间中,无论此时还是彼时,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2对于传统院落空间形制的研究

中国的古代院落要追溯到商代遗址,距今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作为早期聚落的一种形式,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寻求居住空间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效应,经过历代的发展与演进,人们开始意识到引入自然风光的重要性,在满足建筑的基本功能诸如通风采光外,同时也使得建筑更具有了人文情怀。例如中国园林里面所讲究的“曲径通幽”“禅房花木”等,以及借景、对景的空间手法的应用,丰富了空间,改善了内部小气候。

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归纳传统建筑原型的必由之路。也是研究当代建筑发展方向的首要选择。类型学常用的基本手段就是选取历史上出现的典型的建筑形式进行归类,而后通过简化还原总结以获得相应建筑形式的类型,在保留原有基本特征元素不变的前提下,创造出有“历史基因”“历史沉淀”的新建筑。

2.1“中心型”院落

典型的代表为四合院形制空间,在平面布局上有着简洁明快的组织规律,遍布中国的每一处建筑(寺庙、住宅、官衙、宫殿),都传承这一传统形制,由若干单幢建筑与围墙、连廊、山门、角楼等以一定的形制围合成闭合庭院。中国古建筑形式美之一,就是非常注重中心、均衡的布局。

2.2“离散型”院落

中国典型建筑群形制,是以院落组合错落位置。传统建筑多以木构架砖石建筑主体,因受到材料、工艺及施工技术的约束,单体建筑不会很高大雄伟(皇家建筑不在此讨论之列),这就形成了以离散型布局模式为主,由相关单座建筑以一定形制组合成建筑群,从而形成传统院落建筑。

3传统院落形制对今高层建筑的影响

由40余栋错落排布的高层住宅建筑组成的某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00亩,总建筑面积约150万m2,容积率28%,绿化率高达45%。以项目中心花园为几何中点,向外放射四条风格古朴的商街,再由8个住宅院落,围而不闭,隔而不绝,形成具有传统晋商大院文化的社区。在满足业主生活的基本要求外,能让业主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也能更好的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传统院落与现代建筑美学和谐交响,在山水相依之间,蕴藏世外桃源般的宜居生活。

在这个空中别院里,老人们可以不用下楼就能聊天、交谈、娱乐,孩子们也可以在这个大的公共平台上面玩耍嬉戏,更耐人寻味的是,这里融合了中国传统庭院的山水风貌,是一个微缩的自然,别有天地。构造了一个“可居”“可游”“可休憩”的中式空间。

这样的布局形式和中国古代建筑庭院的“离散式”相吻合,可见此楼盘的建筑设计师匠心独具。

4对未来高层院落发展的展望

城市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高度的城镇化,对住宅的舒适性、安全性及可交流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要求建筑对传统文化回归。因此探寻传统文化基因,回归院落文化不但要求建筑师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建筑师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新一轮的设计创新。不仅局限于传统小区房前屋后的互动空间,还将开始多方面、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空中花园、入户花园、空中露台、屋顶花园、内天井庭院等多种互动空间形式的出现,多种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功能的庭院设计的出现,既满足人们对住宅私密性安全性的基本要求,又满足了广大业主对于自然的渴望,对于邻里互动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中国传统居家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打造全新开放互动的社区文化和回归自然的人居环境的必然手法。

5结语

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的人居公共空间设计,我们不但要从建筑文脉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建筑空间环境及相关公共设施的布局在满足使用者的基本使用要求外,也应考虑使用者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对自然的诉求,同时,还应满足城市空间文化序列的要求。这是打造富有人文情节的充满生命力的可再生的城市活动空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允柇.华夏意匠: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传统院落 篇3

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进行了研究, 刘加平院士主要研究了建筑节能、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李保峰、李晓峰教授团队着眼于建筑表皮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在其区域范围内做了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殊气候的地区, 如新疆、西藏、关中、甘肃等, 因其气候特征显著, 故而建筑形式特殊, 深具研究价值, 但对于豫北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并不多。围合庭院是构成我国传统民居最基本的空间形态, 从大的方面来讲, 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是通过围合庭院的形态和尺度变化来体现的。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豫北的两个传统村落, 试图从院落的围合形制及院落高宽比、开间进深比等比例关系分析院落与气候适应性的关系。

2 村落概况

寨卜昌、北朱村同处于焦作市区周边的平原地带, 这里气候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鲜明:春旱多风, 夏热多雨, 秋高气爽, 冬寒少雪。年平均气温在14.9°C, 7月份最热, 月平均气温27.3°C。1月份最冷, 月平均气温为-2.9°C。本文所述的传统民居皆指保存较好的明清古民居, 这些建筑真实的再现了豫北传统民居的原始面貌。北朱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处, 即忠烈公张昺祠和北朱村古民居;系国家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寨卜昌先后于2000年9月、2013年5月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测绘结果分析

3.1 围合院落形制

寨卜昌的院落形制以主次并列式院落为主, 另外还有一进式的四合院。主次并列即一座正常的二进院子为主院, 其旁另加一座次院 (图1) 。次院的特点是比主院面宽窄但与主院等长, 共同形成一座大型院落。次院一般只布置一排厢房, 四面都有单体建筑围合成庭院空间。从图中可以看出外部院落平面形式为极窄的长方形, 宽度是两厢房檐口间距且等于正房明间面阔。紧密围合的空间减弱不良气候的危害, 窄长的南北向围合庭院避开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导的冷风影响, 面积较小围合紧密也可以减少建筑的热损失。夏季, 打开向内开放的门窗洞口, 窄长形式的南北向围合庭院形成了一条通风走廊可以迎纳以东南风为主导的凉风, 改善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

北朱村传统民居院落基本构成要素有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等 (图2) 。入口大多设置在合院正南向, 与主导东南风有一定角度, 夏季通过入口引风进入庭院。北向迎风面开小窗或基本不开窗以阻止寒风侵入室内, 建筑在体量上北端的主房通常高于其他房屋, 处于最高位置, 这样有利于遮挡寒冷的西北风, 使庭院处于风影区, 形成较稳定的庭院环境。

寨卜昌和北朱村这种外封闭内开敞的院落格局, 使院落整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小, 院落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上方的开敞空间与室外空气进行交换, 使院落与民居室内有较好的空气质量, 还可以有效的适应豫北多风沙的天气。在南向主入口处通常设置影壁或花墙, 除了遮挡视线外还起到冬季防止冷风倒灌的作用。同时坐北朝南的布局与建筑避冬风纳夏风相契合。

3.2 围合院落高宽比

高宽比指围合庭院檐口高度与进深之比, 它反映民居围合庭院遮阳和纳阳的能力。通过测量和总结, 寨卜昌传统民居围合院落的高宽比在0.3~0.7之间。其中高宽比在0.3~0.4之间的占41%, 在0.4~0.5之间的占32%, 在0.5~0.6、0.6~0.7之间的分别占18%和9% (图3) 。可见, 寨卜昌围合院落的高宽比多集中在0.3~0.5之间。

对于北朱村这样的三合院、四合院来说, 南向的遮挡物大多是倒座。北朱村的主屋南向通常开大窗, 充分接纳阳光。由图4可知, 处于过度气候区的北朱村传统民居的庭院高宽比在0.3~0.4之间的占36%, 在0.4~0.5之间的占45%, 在0.5~0.6、0.6~0.7之间的分别占14%和5%。同样, 北朱村院落的高宽比在0.3~0.5之间的较多。

在空间上减少围合庭院空间南侧遮挡物对于东西厢房的遮挡, 有利于东西厢房的纳阳。由于很小的高宽比, 故南边的遮挡物基本不影响主屋的纳阳。当太阳高度角比较大时, 自身的屋顶挑檐在避阳中起到重要作用, 能够遮挡大部分太阳辐射, 而此时南侧的遮挡物遮挡效果就可以忽略。当冬季的太阳高度角较小时, 较深的的院落进深更加有利于空间的纳阳。因此较大的院落进深与较小的高宽比可以解决冬季纳阳问题 (图5) 。

3.3 围合院落开间进深比

围合院落开间进深比是指院落开间的距离比上院落进深的比值。开间进深比的大小主要影响到东西面厢房对主屋的遮挡效果。

寨卜昌的院落开间进深比大都集中在1~1.2之间, 在所测绘的22个院落空间中其比例占了59%。其中0.6~0.8之间的占14%, 0.8~1之间的占18%, 1.2~1.4之间的占9% (见图6) 。由北朱村院落开间进深比统计图 (图7) 分析可知, 开间进深比同样大多集中在1~1.2之间, 占55%。其中0.6~0.8之间的占14%, 0.8~1之间的占18%, 1.2~1.4之间的占9%, 1.4~1.6之间的占4%。

在一天内正午时段的太阳入射角最大, 故东西两侧的厢房对主屋的遮挡作用十分微小, 并不影响主屋的采光。而在太阳入射角较小的上午、下午时段, 厢房的投影对主屋产生的荫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采光, 但是在酷暑难耐的夏季, 东侧厢房的遮挡对夏季西晒的调和有着重要的作用。加之厢房与主屋都开高窗, 故较大的开间进深比对采光的影响并不大, 其开间较窄, 建筑较高的空间模式更加有利于夏季主屋的避阳, 主要是西厢房遮挡西晒从而减少主屋内热量的积累。另外较大的开间进深比减少了冬季来自西北的寒冷风沙对主屋的侵蚀, 门窗关闭后形成避风的负压区, 从而起到了冬季保暖的作用。

4 结语

传统民居在应对不同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 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空间形态变化是呈现一定规律的。通过对寨卜昌和北朱村的部分典型传统民居的测绘和分析得到: (1) 院落高宽比大多集中在0.3~0.5之间。经过计算, 此比例下高度与进深所形成的夹角与冬至日太阳高度角相差不多, 这说明了建筑基本能够在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时候仍然能够保证室内采光。 (2) 院落开间进深比平均为1∶1.2。东北合院开间进深比最大可达到1∶1.9, 处于寒冷气候区的北京四合院, 庭院开间进深比基本是1∶1, 布局比东北合院相对紧凑。这主要是因为东北严寒地区冬季寒冷, 太阳高度角低, 为了充分接受太阳辐射的缘故。北京由于太阳高度角比东北地区高, 厢房无需对正房进行退让。而本文所调查的村落属于太行山向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区, 具有特殊的气候特点, 庭院开间进深比在1~1.2之间更为合适。

摘要:为了研究豫北传统民居的院落形制对气候适应性的影响, 选取了两个典型传统村落——寨卜昌与北朱村, 实地调查并测绘了部分典型民居, 并从院落的围合形制及院落高宽比、开间进深比等比例关系分析了其与气候适应性的关系, 以期为民居建筑建造技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居,高宽比,开间进深比

参考文献

[1]赵琰.辽南海岛居民气候适应性研究——以大连市獐子岛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7.

[2]杨柳.建筑气候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2~18.

[3]李晓峰.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曹琦.河南传统民居空间形态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2011 (6) :48~52.

[5]明文卉, 张慧慧.北朱村传统民居住居形态研究与更新[J].中国冶金教育, 2012 (3) :84~89.

[6]田银城.传统民居庭院类型的气候适应性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3.

[7]王兴军.豫西北地区新农村规划与住宅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1.

[8]左满常.古韵流香的古村落寨卜昌[J].小城镇建设, 2004 (5) :59~61.

[9]左满常, 渠滔, 王放著.河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传统院落 篇4

面对全球现代主义建筑主流浪潮带来的影响, 我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而由于历史和地域长时间作用形成的原始风貌的丧失, 引起了建筑界的深刻反思, 从而意识到地域性建筑研究和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重要性。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大对地区性建筑的研究力度, 并且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就民间建筑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完善, 虽然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丰富多样, 但对于一些边远地区民族民居建筑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 导致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研究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 是打破“中原中心论” (1) 等的有效手段。大理文化源远流长, 在历史上多次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尤其是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尽管大理文化在和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 吸取了很多中原文化的优点, 但是大理文化并没有丢掉自身文化的特点, 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聚居模式和民居形式。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 省内有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民居, 其中大理白族民居是相对比较成熟的一支, 其在形成自身独特的建筑体制的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这些基本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深入分析了白族民居的深层结构, 以期对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灵感。

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其自身的优点与建造智慧, 能较好的与自然环境“共生”、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等, 但同时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时空性的差异和自身的局限性。面对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的飞速发展, 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要想更加满足现代发展的需求, 面临着很多课题, 即如何在不丢掉自身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如何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摒弃传统建筑体制中落后腐朽的, 在保留地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民居, 使现代先进技术很好的融入到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当中。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能够与自然环境很好的融合共生, 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这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是我国劳动者技术和智慧的结晶, 也是现代建筑需要学习的地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将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的精华提炼出来, 形成一套完善、科学、合理的“深层结构”或“原型”, 为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大理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平面构成

建筑的原型是一个帮助人类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外界所带来的不适感和伤害的场所, 即使是在没有发展的古代, 我国的祖先也会用最原始的自然材料来构建围合成使用空间。

院落式民居的平面布局中庭院是中心, 通常会进行对称布局, 以穿过庭院中心的轴线为中轴线, 然后围绕庭院在四周布置建筑单体, 最终形成闭合的内向型的平面布局, 该布局具有对内开敞通透, 对外封闭围合的特点。院落式民居由于平面方正规整严谨, 使置身于其中的人有一种领域感;该布局以轴线为延伸发展, 严格遵守轴线及对称, 依据实际用地情况灵活的组合院落。构成院落的基本元素是单体建筑, 而组成院落群的基本单元是“院”。一直以来, 我国传统建筑采用的平面布局模式都是通过串并联“院”之间的组合方式, 形成一定的空间序列特征, 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模式亦是如此。

大理白族院落式民居的平面构成元素包括单体建筑 (“坊”) 、庭院、照壁、廊道及院墙。其中“坊”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基本单位, 通过“坊”的排列组合能够依据实际地形、朝向需求等进行多种形态的构建。围合封闭的院落就是以坊封闭围合而成, 通常的形式主要包括L、凹、Ⅱ等。一般来说大理白族院落式民居都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呈左右对称, 外形方正严整, 但并不绝对, 还要结合实际用地情况来进行布局。由于构成院落的几个元素在尺度规模大小、位置和朝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所以各个元素之间存在明显的主次之分———正房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 庭院是组织中心, 照壁是指正房所对墙面, 漏角天井常见于凹形和L形平面布局中。依照形态特征来划分, 基本可分成三种类型:不完备型单体、完备型单体、扩展型单体。 (表1)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对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民居进行调研, 测绘, 研究后, 可以得到这样一种基本的“原型”:构成平面的最基本元素是“间”, 构成平面院落最基本的单元是“坊”, 平面组织系统中的基本单元是“院”。“坊”是由三开间二层叠加构成的, “院”是由“坊”和墙共同围合而成的。“院”经过多次纵横轴线的延伸会形成院落群体, 具体的形成过程是“院”首先向纵深方面延伸发展, 把院与院之间串联起来, 然后在此基础上向两旁并联发展, 就形成了院落群体, 在该院落群体中主要轴线是纵轴线, 起到统领整个院落群体空间序列关系的作用。

2 大理传统院落式民居的空间序列特征

2.1 空间组织的原则

(1) 轴线与对称:轴线的数量并不固定, 它是指空间中两点之间的连线, 若两点之间的连线是水平方向, 那么也会有另一条与之相垂直的轴线, 但无论如何起统领全局作用的轴线只有一条, 总有一条是主轴线。在建筑中, 轴线的作用是组织建筑空间单元体秩序。

(2) 等级:等级是建筑空间秩序的一个属性。等级秩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空间尺寸、形状或位置的不同, 由于功能差别或赋予意义的不同, 这种等级秩序差别是客观存在的。通常等级一般的建筑尺寸小于等级较高的建筑, 两者在形状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一般等级较高的建筑位置位于平面对称的中心部位、线型序列或轴线的终端等, 强调其重要作用。

(3) 重复和参照系:建筑空间形式的重复是指把空间形式相似或者相同的单元体串联起来, 表现出某种连贯的相似性。要想实现建筑空间形式的重复, 必须保证串联与并置的建筑单体功能相同或者近似。重复和等级是相反的作用, 前者主要体现是空间秩序的统一性, 后者主要体现的是空间秩序的差异性,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两者的结合会形成某种空间的基调, 使整个建筑群体更加和谐, 主次分明, 张弛有度。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分析上述空间组织的原则发现, 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建筑群体是以“院落”空间为基本组织单元构成的, 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民居的院落空间具有分区明确、序列明晰、流线复杂、风格统一和谐等特点。其入口处基本不会直接面对街道开门, 即使不得已而为之, 也会采取影壁等方式进行遮挡, 入口空间一般具有曲折隐蔽的特点。通常传统的院落式民居不会由入门处直接通向宅院内部, 至少会设置三道大门。由于大理文化曾经受到过中原文化的影响, 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内部空间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内部空间具有对外相对围合, 对内相对开敞的对称布局, 具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和明显的轴线, 这都是儒家中庸之道方法论的体现, 强调不偏不倚。大理白族传统民居的这种设计思想受到了中原儒家思想的影响, 具体可追溯到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通常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对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体建筑在平面构图上的对称;二是空间上的对称。这种传统民居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 通过向纵向延伸形成空间序列主从关系, 表现出一种独有的理性美。白族民居建筑的构建包括大门、庭院、廊道、堂屋、卧室等元素。在功能上主要包括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在形态上主要包括开放空间、过渡空间和封闭空间。其中由于卧室是比较私密的空间, 功能单一, 而庭院、堂屋和廊道都是开敞或者半开敞的空间, 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交往活动都是在开放空间及过渡空间中进行的。一般的大型白族民居都是通过一系列相似的院落的串联或并置构成的, 而由于地形等原因的限制, 一些大型民居的主轴线无法贯穿始终, 会随着地形不一而发生变化———转折及错位, 在客观上丰富了群体空间。

观察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民居的单个院落, 发现其庭院空间为“门堂分立”, 主要由五个空间要素组成, 分别是肌理、边界、中心、路径和节点, 其中肌理是指以“坊”为基本构成单位的方形母题;边界是指围合要素, 比如“坊”、院墙等;中心是指庭院、堂屋;路径是指轴线、流线;节点是指漏角天井、楼梯等。每个院落都具有明显的中轴线, 其特征是“合”、“方”、“中”、“正”, 一般庭院空间会以中轴线左右对称。白族民居建筑的构建包括大门、庭院、廊道、堂屋、卧室等元素。在功能上主要包括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在形态上主要包括开放空间、过渡空间和封闭空间。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通而不透”———照壁空间特质

照壁又称“影壁”或“屏风墙”, 照壁具有多种功能, 并且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照壁是围合构成要素, 在宅院景观中也具有美观作用, 不仅具有防风遮阳的作用, 还是大理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

大理民间流传着“正房要有靠山, 才做得起人家”的说法, 因此在大理民居建宅选址时, 都会选择背靠一座吉山。由于大理的气候特点, 常年有南偏西风和西风, 并且风速大风力强劲, 所以大理白族民居的正房一般为坐西朝东, 如此可有效避免大风直接吹到室内。照壁是指正房所对之院墙, 照壁不仅可以把内外环境自然的区分开来, 隔绝外部的嘈杂环境, 还能够使内外空间自然过渡, 通过在宅院设置照壁, 在界定了内外空间的同时, 也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 完美的完成了空间性质转化。另外照壁还具有将强劲气流柔化的作用, 使穿堂风变成缓风;照壁也能提供开阔的天空视野, 还能反射阳光到正厅, 增加房屋的采光。同时在构成边界围合的要素中照壁也是关键一环, 通过照壁的设置完整了整个建筑空间的规整性, 也使庭院更加具有空间层次, 隔而不堵, 通而不透。

2.3“交融渗透”———檐廊空间特质

通常“坊“外部都会设置廊, 廊道作为建筑和庭院之间的一个过渡性区域, 它使空间具有流动性和适应性。廊道弱化了建筑的实体感和封闭性, 作为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 很难确定它的边界, 廊道空间属于灰空间, 其功能也为多重叠合。由于廊道功能的特殊性, 廊道不仅具有单一的连接交通的功能, 同时能遮风避雨, 使人们的家庭生活和交往休闲等活动在其中展开, 同时通过设置廊道, 还增加了庭院空间层次感。

2.4“宣郁消纳”———漏角空间特质

由于院落中各坊建筑之间交接时不是直接连接, 因此在转角处会“漏”出一个小天井, 即“漏角天井”。漏角天井一般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避免出现火灾时, 各个单体建筑之间出现连烧的情况;二是在漏角天井处通常都会设置储藏室或者厨房等功能房间, 不仅满足了家庭生活所需, 也让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分。通过设置漏角天井, 坊与坊之间的相交变得灵活, 不仅有效避免了不同方向的建筑实体之间交接可能产生的问题, 还使得整个单体建筑更加疏朗活泼、富于变化和充满生机。

以上述的基本关系为前提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引入亚历山大模式语言理论体系, 得出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民居的特色模式语言。

2.5 特色模式语言

特色模式语言如表2所示。

3 实际项目运用

实际项目运用有大理普陀泉修建性详细规划项目。

该项目位于大理州境内, 在规划构思项目的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到了当地的地形地貌, 通过利用基地内外的自然要素, 设计出了能够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建筑。

在创作建筑单体的过程中吸取了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民居中特色和优势, 把其中的精华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表现手法及材料再次“还原”体现出来。

(1) 结合地形灵活布置建筑单体。界面和空间的构成离不开单体和单体之间的组合, 结合地形灵活布置建筑单体, 可以使界面更好美好, 空间体验更加丰富。

(2) 以“新的基本单元”为基础, 根据现代功能需要进行平面或空间的转换与扩展延伸。

“新的基本单元”是指在白族传统民居“坊”的基础上, 参考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进行转换而得。过厅, 客厅, 卫生间系统和卧室是民居不可或缺的要素, 按照一定的设计方法把这些基本要素组织起来, 形成基本模块, 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平面或空间的转换与扩展延伸。

(3) 转换其原本空间序列的教化涵义, 轴线的涵义更依据功能、景观和视线等, 空间序列的涵义也由原本的“礼”制教化成为了层层深入的游览空间体验。

(4) 建筑的布局朝向。建筑的布局朝向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 本项目所在地夏季紫外线强烈, 冬季较寒冷, 而且气候环境风速较大, 因此在确定建筑的布局朝向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北面迎风, 最好选用卵石贴面或白墙刷面, 少开门窗洞口, 而南面向阳, 为取得良好的采光和视野, 最好选用玻璃、木格栅等材料, 多设置门洞、窗洞等。

(5) 特质空间的运用。

1) 檐廊空间的运用。现在很多的单体别墅设计中都设置了宽达三米左右的檐廊灰空间, 如此不仅组织了交通联系, 也充分过渡了室内和室外空间, 功能明显。

2) 漏角天井空间的运用。在“新的基本单元”组合拼接的过程中, 有意“漏”出一些小空间, 不仅增强了空间的丰富性, 而且使建筑群体疏朗有致、灵活生动。

4 结语

在上述方面对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民居进行分析后, 对其各方面的特征进行抽象提炼, 凝练成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通用法则, 为大理地区地域性建筑的创作提供一些基础, 在地域性现代建筑的创作中能够被广泛运用。

摘要:本文在建构学和类型学的视野下, 对大理白族传统院落式民居进行了研究与剖析, 试图找出其各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及其平面形制的衍变;并在此基础上引入C·亚历山大的模式语言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 总结归纳了大理白族院落式民居的几种模式语言, 希望能将这样的一些基本关系及模式语言运用在实际项目上, 为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做一些基础研究的支撑。

关键词:大理白族院落式民居,平面构成,空间序列,基本关系,模式语言

参考文献

[1]李俊杰.永定土楼世遗地景观中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D].福建农林大学, 2013 (04) .

[2]陈庆懋, 何俊萍.“一颗印”民居的变异模式及其适应性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3]李树业.盖房子:白族人家的头等大事[J].大理文化, 2010 (06) .

[4]周俭, 张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建筑分类与保护措施[J].城市规划, 2001 (01) .

传统院落 篇5

1 云南永仁气候简介

云南省永仁县属内陆高原区, 位于滇中红色高原北缘, 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中部地势开阔, 平均海拔1530~1700m之间。境内热量充足, 城区年平均气温17.8℃, 日照平均2836.4小时, 居全省第一。因此, 对于永仁民居而言, 由于太阳辐射较强, 冬季较为舒适, 夏季的通风降温、增湿是我们要解决的的主要矛盾。

2 彝族传统民居空间模式与环境性能

2.1 空间模式

永仁彝族民居建筑多为长方形, 以火塘为中心, 有单幢和带合院的, 有的利用地势形成自然开放或半开敞的院坝, 建筑规模和面积较小, 与小家庭制相适应。

(1) 单幢模式

一般是长方形, 建筑多为奇数的三开间, 明间为堂屋, 是家庭公共起居活动空间, 火塘为堂屋中心。牲畜饲养于开敞院中的专门牲畜棚内, 如图1。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 这种布局慢慢都转换成为院落模式。

(2) 院落模式

院坝多由二幢或三幢建筑围合而成, 最主要的建筑称正房, 厨房附建于一侧, 而牲畜棚则常常建于堂屋正对面或侧面。其余面用围栏或实体的墙围合形成院坝。院落成为建筑中心, 而火塘仍为生活起居中心, 并具有象征意义的形式 (图2) 。

正房往往带有厦子形成室内室外的过渡空间, 同时形成院坝空间中心与火塘精神中心的双重中心。

2.2 物理环境性能

永仁彝族传统民居是在当地气候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其构造形式、材料选取等方面都很好的适应了当地的气候与环境。

(1) 该地区冬夏两季的太阳辐射均很强。彝族传统民居屋顶的重叠出挑有助于夏季的遮阳与导风。

(2) 永仁彝族传统民居墙体多为土坯或者夯土, 土围护墙体的热工性能较好, 有助于夏季防热。而且土墙可以称为“可呼吸”的围护结构, 这种呼吸效应可充分调节室内空气湿度, 使室内空气湿度常年处在一个比较恒定的范围内。

(3) 生土民居外墙厚至少400mm, 隔声量可达58d B, 因此可满足一般的隔声要求。

3 彝族传统民居院落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3.1 人畜空间混杂, 空气质量较差

在传统的彝族村落里, 房屋是以家庭为单位靠院落来组织的。正房和厢房成平行或垂直布局, 正房一层为人居住, 二层是储藏粮食, 厢房多用于牲畜喂养和燃料储藏。人和牲畜公用一个院落出入口和生活平台, 牲畜粪便随处可见, 臭味在正房里都能闻到, 严重影响了人居住空间的空气质量。

3.2 院落围合, 通风不畅

传统的彝族院落, 经济条件稍差的根本无围墙, 彻底开敞, 景观较好, 但安全性较差, 风沙大时, 院落和建筑没有保护, 完全暴露于自然环境之中;经济条件较好的都有土坯砌筑的围墙, 有的甚至与屋檐同高, 比较封闭, 通透性较差, 由于当地气候较为炎热, 完全围合的围墙影响了院落的通风和采光, 院落里环境依然不好。

3.3 院落泥土地面, 容易脏乱

院落里多为泥土地面。晴天时, 由于当地太阳辐射较强, 地面受到炙烤, 温度升高, 湿度降低, 从而影响室内的温湿度;大风天气时, 泥土地面容易起尘, 泥土尘粒被风吹入室内, 室内很容易积灰;到了下雨天, 院落变得泥泞, 混杂着家禽家畜的粪便, 臭味更加难闻, 人从院落里经过, 脏污被带入室内, 使居住空间更为脏乱。

4 彝族民居更新改造中的景观利用

4.1 人畜分开, 阶梯布局

在民居更新改造方案中, 我们提出在不改变院落中房屋布局的情况下, 依据当地的地形条件, 将正房和厢房错开一定的高差, 厢房位于较低的平面上, 正房位于较高的平面上 (图3) 。进入院门以后, 牲畜直接进入到低一级的平台里去, 人经过几步台阶再进入到人活动的院落空间里;或者牲畜直接从后门或侧门进入。牲畜活动的空间和人生活空间彻底分开。

4.2 院落种植, 加强绿化

虽然牲畜和人的生活空间分开了, 但气味仍然不能彻底避免, 因此在人生活的院落靠近牲畜房的一侧种植爬藤植物, 也可以种植一些瓜类, 让其藤蔓爬到牲畜房的屋顶上去, 这样既可以为牲畜房遮荫, 又缓解了一部分臭味进入到人生活的空间。

在新民居改造方案中对于泥土地面的处理是结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划分砖石道路、混凝土晒场和菜地 (图4) , 道路如果可以采用当地的石材则更好, 其余的道路围合的部分可以适当种植一些低矮的蔬菜供居民日常之用, 改变院落的下垫面从而改善院落的物理环境。

4.3 院落围墙透空

在新民居改造方案中, 院落统一采用围墙围隔, 在围墙的上半部分适当留有开口 (图5) , 当然, 开口面积不宜太大, 要满足土坯墙体稳定性的要求。开口的主要目的是形成院落内外的景观延续, 同时还可以引导各个方向的风进入到院落里, 加强院落的自然通风, 并让院落有了一定的光影变化。

5 景观对彝族新民居物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5.1 温湿度

新民居示范房屋建成前后, 我们分别对景观利用前后院落空间的物理环境进行了冬夏两季的实测。从实测分析图 (图6~9) 可以看出, 增加了植物种植以后, 随着下垫面的改变, 院落里的空气温湿度有了明显的变化, 夏季炎热季节里, 中下午院落里的空气温度较没有种植前有所降低, 空气湿度有所增加, 居民的环境舒适度得到提高, 而且植物的出现让小院有了冉冉生机。

5.2 通风

当风经过院落围墙上的开口进入到院落以后, 结合正房前后进出风口的设计, 让整个院落形成一个完整的通风体系 (图10) , 大大提高了通风的有效性。

5.3 空气质量

新民居示范房建成以后, 我们对室内的异味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结果 (图11) 显示大多数居民反映较之前有很大改善, 基本没什么臭味了, 室内空气质量较传统房屋有很大提高。

6 小结

通过对彝族新民居改造中的景观利用我们可以看出, 在乡村居民居住质量提高的过程中, 景观的合理利用是非常必要的。以往在传统民居的改造中, 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认为景观是城市住区才需要考虑的。但从研究我们发现, 由于乡村聚落的资金投入较少, 景观的合理利用可以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居住空间的品质, 还有利于改善居住空间的物理环境, 从而节省能源, 让乡村民居朝着高品质、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

图片来源

文中插图均为作者拍摄、绘制。

摘要:在以往传统民居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 对其景观环境的关注较少。通过对彝族传统民居改造中的景观利用, 并对景观改造前后彝族传统民居院落物理环境的实测和问卷调查, 证明了在新民居改造和更新中景观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民居居住环境质量、节省能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更新改造,景观利用,物理环境

参考文献

[1]谭良斌.西部乡村生土民居更新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2]Olsen, L., Dale, V., Foster, T., 2007.Landscape pattern as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change at Fort Benning, Georgia, US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79, 137-149.

[3]付春龙, 何建民, 付金芝.绿化环境效应研究[J].北方环境, 2004 (4) :19-21.

[4]黄海, 刘建军, 康博文, 等.城市绿地内部温湿效应及光环境的初步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23 (3) :57-61.

[5]柏春, 方圆, 莫天伟.小气候对人的环境行为影响研究——以上海淮海公园前广场为例[J].新建筑, 2006 (l) :78-81.

传统院落 篇6

王金庄地处冀南地区,邯郸市涉县井店镇东南部的大山深处。与冀南地区的多数古村落一样,在近代时期的发展一直延续明清时期的风格特点,古村落的空间格局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律发展。王金庄的单体建筑和院落空间依山就势、灵活布局的布局方式使其形成了独特的院落空间特征。

2.院落构成元素

院落作为家庭内部的虚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空间布局、组合方式等都都与传统的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王金庄的传统民居院落整体以四合院为主,尺度和规模相差不多,总的来说构成院落的基本元素包括正房、厢房、宅门、便所等部分。

2.1正房

正房是整个院落空间中的核心,体量最气派、等级最高,占据院落空间中最好的位置和朝向。一般位于中轴线上,是风水中的坎位,有延年益寿的说法。其进深和开间比其他房屋的尺寸都大,凸显出其地位的重要性。倒座与厢房屋脊升高逐渐升高的递进关系,对正房起到了进一步的衬托作用。

王金庄的传统民居以明清居多,主房大部分为两层硬山式双坡顶。正房为两层时,将楼梯设置在房间的一角,节约空间。正房的功能划分较为严格,中间作为厅堂,两侧作为父母以及长子的卧室,二层用来储存粮食。

2.2厢房

王金庄的厢房在庭院中的地位低于正房,一般采用石砖砌筑,位于院落空间的左右两侧,相互对称,屋顶形式采用平屋顶,面宽进深低于正房。厢房是成年的子女居住的地方,西厢房要比东厢房尊贵一些,多为长子居住。厢房的使用功能和主房相似,一层住人,二层作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室内上下层的交通空间设置在平面的角落。出于防卫和安全考虑,厢房的门窗均只幵向内院。厢房尺度多为二层,楼上高七尺、下高八尺,称为“七上八下”。厢房的建筑形式较为简单,一般为三开间,形式与正房的风格相似,形式较为呆板,缺少韵律变化,立面没有过多的装饰。

2.3宅门

门是主人身份和等级的象征,是中国建筑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建筑构件。风水学中,将门视为气口,可见对门的重视程度是极高的。从空间角度来分析,门在空间序列中具有引导作用,是内外部空间的转换,是私密空间与公共看见的过度,更是院落与街巷的划分界限。

王金庄传统民居门的类型大致分为,墙垣式(图1a)、门洞式(图1b)和屋宇式(图1c)。墙垣式也称随墙式,一般位于合院的前院中轴,往往带披檐,檐下有简单的斗拱做支撑,挑梁承托莲柱,柱上架挑檐檩,抑或是砖仿木雕结构。门洞式采用拱券结构,与门楼结合,位于院落的最外侧。屋宇式的门洞较深,并且利用举架结构构建屋顶,门框具有匾额,以及各种精细的木雕、彩画。

2.4便所

王金庄的便所还是延续着中国农村聚落便所的旱厕形式,便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场所,其位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王金庄民居的便所都位于院落之外,受传统思想影响,人们认为粪便为污秽之物,是不允许进入家中的。这也和王金庄的地形有关,地形限制了院落的大小,因此,居民将一便所设置在合院之外的一角。

3.院落空间形态分析

王金庄统民居在村落选址和布局上,依据风水学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位于山峰之间的山谷之中,坐北朝南,南高北低。传统民居按照家族等级秩序向两边低谷,依次延伸,依山就势,灵活布局。院落空间是传统聚落的基本单元,当院落与相邻院落以及周围的街巷产生联系时才能形成有机的聚落空间。院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空间构成特点,因此,从院落空间的空间序列、功能流线、灰空间来对王金庄的石砌民居进行分析。

3.1空间序列

王金庄的民居院落在平面和空间上是由轴线来组织布局的,表现为:院外空间、宅门、庭院、正房的形式。空间序列的起点是宅门,重点是正房,这样的设计不仅使院落空间整体结构严谨,同时也增强了院落中建筑单体的秩序感,是古代家族秩序尊卑有别的体现。在院落纵向的剖立布局上,院落空间也有一定的序列性。

以刘家大院南院为例来分析王金庄传统民居院落空间序列,从街道与院落的连接,就是宅门与倒座的檐廊,这也是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称之为灰空间;由建筑实体围合的院落空间为半私密性空间(图2),是家庭内部室外活动的场所;正房是空间序列上最高潮的部分,也是最为私密的空间,它在纵深方向上更加凸显了主人高高在上的地位。这样的序列空间实现了公共、私密与半公共半私密这种空间性质上的转换,使院落空间更加充实丰富。

3.2功能流线

传统民居以建筑单体组合的家庭为单位,主次分明,流线清晰。刘家大院按照南北纵轴对称布置院落,大门开在倒座的明间。从大门进入院落之后还有第二道门,只有在家中有重大事件之时才会开启,平时都是在两侧绕行通过(图2)。院落流线的布置都是从当地的民俗习惯出发,以主体建筑为中心,由入口通往下一个主要的流线空间,两个流线空间之间有明显的联系性。

3.3灰空间

最早提出“灰空间”的是黑川纪章,主要指建筑与外部环境连接的过渡空间。建筑专业中的灰空间是指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封闭空间与开敞空间或者说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连接起来的起过渡、中介作用的模糊空间(图3)。灰空间在某种意义上消除了建筑内外空间的隔阂,使二者有机自然的融合、建筑的整体感随之加强。这种空间在传统民居中有入口空间、檐廊空间两种表现形式。

3.3.1入口空间

院外空间与院内空间相比较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开放性,通过入口空间的过渡,形成院外空间—入口空间—院内空间的有机空间结构。

王金庄院落一般将出入口设置在倒座的中间位置,也有因院落空间较狭窄,设置在厢房或倒座一侧的。进入门洞,光感、声音、方向、地面铺设质感、地坪标高、开与闭的变化,使人有一种心理上的转换,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度,有一种驱使内外空间分离的意向。入口空间门洞的设置,增加了院落空间的层次感,改变了空间的比例,弥补街巷与院落连接的单调感,丰富了院落空间。

3.3.2檐廊空间

檐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空间导向性,同时可以有效地引入周围空间的信息,起到组织和联系的作用。檐廊都是由石础和木柱组合而成的结构,现存的刘家大院内还能清晰地看到,与倒座合为一体并与门洞相连的檐廊。檐廊中间位置设有二进门,符合风水学观的同时丰富了立面造型。

王金庄传统民居的檐廊除了交通联系之外,功能还体现在空间组织、形态调整、调节气候等方面。檐廊是院落空间中的半开敞空间,一面与门洞封闭空间相连,另一面与院落的开敞空间相连,成为一个交通性的过渡灰空间,连接和组织院落的交通流线。

4.结论

王金庄的石砌传统民居是冀南山区的代表,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地域性建筑,与冀南地区的其他民居相比较,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多元性。通过分析空间特征,总结出其院落空间具有内向性和复合性。

4.1内向性

王金庄聚落空间的内向性,充分表现出了居民含蓄内敛、低调深沉的性格特点。民居院落的空间形态,通过时启时掩,分隔院落内外空间的宅门和院墙以及屋顶屏蔽了外界物质带来的干扰,表现出内向聚敛的性格特征。

4.2复合性

院落空间在整个院落格局中扮演不同角色,与完全开放性的街巷广场和完全私密的室内空间不同,具有多种功能的复合性。在平面布局中,院落组织联系着各单体建筑;在功能布局中,院落为各房间的采光和通风提供了条件;在空间形态上,院落空间与阳光、空气等直接接触,成为与自然交流的中心。

参考文献

[1]Ryan C.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M].Spon Press,2011.

[2]田园.长治中村聚落形态与民居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Zhu Y F.Research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Materials in Restoration of Huishan Ancient Town[J].Applied Mechanics&Materials,2011,71-78(7187):786-789.

[4]Yang J.Properties Analysis of Seaweed as a Traditional Building Material[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2,450-451:154-157.

[5]唐丽.荥阳秦氏旧宅院落空间及构造探讨——兼谈河南豫中传统民居技术特征[J].建筑科学,2012,28(4):12-16.

[6]陈旭东.范斯沃斯住宅的进深[J].时代建筑,2002(6):28-30.

院落文化中的门户设计 篇7

关键词:院落,门户,文化,城镇化

1 院落文化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基本形式的代表性之一———“院落”,在《辞海》中解释道:“院落是指四周有墙桓围绕、自成一统的房屋、庭院。”可以看出,院落是一种空间形态,是由围合建筑实体与天井虚空间构成。院落文化更加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和中国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民居多以院落空间组织功能,它不仅是建筑对于地方气候的有效回应,也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表达了居民对自然意境的追求。

2 门户

杜甫《绝句》诗中提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正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一幅幅变化无穷的自然风景画。

门作为建筑群体空间序列的起点和内部空间同外部空间的连接点,位置十分重要。当人们在体验一组建筑时,总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序列组织来进行不同的时空转换。而在众多的时空转换要素中,它不仅引起人们视觉的停留和反复观瞻,成为院落空间序列的开场白或前奏曲,同时也是心灵的窗口,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建筑或建筑群体的感受。

3 门户的演化

千百年的农耕生活造就了各地民居的发展,院门作为民居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人们辨认不同住户的标志,同时也是住宅主人地位、文化和财富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讲,户门设计营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给外界的印象和感受。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上来看,民居建筑的门户发展主要经历了阙门式、院墙式门、独立门斗式及建筑式大门四个阶段类型。

3.1 阙门式

我国古代宫殿、祠庙前两侧立石墩,上起楼观,两阙之间为空缺,故起名为阙。借鉴“阙”创意的门,两侧竖立柱墩或板,中间不设置连接体,造型上界定了内、外不同空间的领域,既起到大门的寓意,又不遮挡中间的视线。

如图1所示的民居门户设计,采用简易的阙门式布置,这种方式造价低廉,从一定程度上界定了院内外空间,但是作为民居建筑的隐私性不能得到良好的保护。

3.2 院墙式门

民居建筑院墙是主要相对于民居建筑自身高度而设置的低于建筑本身高度的一圈外墙,其具有一定的围合性和防御性。

如图2所示的院墙,其高度比正房稍低一些,比阙门式门户很好的改善了视线遮挡问题,并很好的保护了院内的隐私性。这种门户造价低廉,无雨篷和装饰手法处理,且高度较低,出入口不是很明显突出,在行走过程中略显压抑。

3.3 独立门斗式

独立式门斗同样属于外墙的一部分,在外观上凸出于外墙,增设了雨篷构件(如图3所示)。雨篷的处理手法类似于正房屋顶的处理手法,双坡屋顶,瓦屋面铺设(如图4所示),使民居院落的出入口更加鲜明与突出。如图5所示的门户,在雨篷的造型上进行了改变,坡改平,改善了出入口的高度,并通过色彩的添加体现了居民精神方面的追求。

3.4 建筑式大门

这种院落已经不存在独立的外墙,外墙已经成为沿街建筑的一部分。而作为前面外墙中的门户变成了建筑中的门户,也就成为我们现在提到的建筑式大门。作为民居院落中鲜明突出的门户,是以建筑的形式出现的,而不再是以单纯的单门出现。这种门户形式可以有效地增加居民的储存空间,很好的保护了院落的隐私性,但是同样带来的问题是减少了居民院落场地的大小,减弱了院落中内外空间的渗透性交流,如图6,图7所示。

4 结语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生活的改变,也同样对民居建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门户成为院落空间序列的开场白或前奏曲,同时也是心灵的窗口,经历了从开放到封闭,从功能追求到精神追求的升华,从简单到精致,不断地体现了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创造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在加快,城镇化的推进在提高,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这些流传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如何将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融入到新的城镇建设中去,这可能就是我们进一步要探讨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上一篇:职责义务下一篇:管理与决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