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流程图论文

2024-08-10

控制流程图论文(共11篇)

控制流程图论文 篇1

摘要:工作规范是连接工作项目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桥梁。运用文献归纳、焦点小组讨论和机构调查等方法,确定了工作规范的编制体例和流程图表达方式,确定了125个基层基本疾病预防控制项目与20个条线工作之间的关系,编制了20个条线工作规范及其流程图。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实现政府购买基层基本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的前提,一是要有明确的服务项目;二是每个项目要有明确的工作规范,包括工作的数量标准和质量标准。笔者在《基层基本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研究》一文已经提出和论证了具体的服务项目,本文将针对这些服务项目研制对应的工作规范。

1 研究方法

研究分三步展开:第一步,广泛收集与项目管理和规范编制有关的著作、文献,征询项目管理研究专家、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意见,提出并确定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的表达方式、注意事项和流程图样式,也就是体例要求。第二步,广泛收集与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关的规范性论述,例如《某市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方案》、《某市某县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指南》和《某市某县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指南》等等。课题组通过专家咨询、专题讨论等方式对各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工作规范编撰的基础材料。第三步,根据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可操作性出发,整合、归类各基层基本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形成可落实到具体个人或团队的条线工作。针对每个条线工作,按照第一步工作形成的体例要求,结合第二步工作得到的项目工作内容,编写工作规范。课题组确定了上海市嘉定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规范实证样本单位,其防保组所有成员被邀请评价工作规范、并提出修正建议。

2 研究结果

2.1 项目工作、条线工作和工作规范

就理论上而言,有多少项目,就应当有多少项目工作规范。但是,在社区层面具体实施项目的时候,基层工作人员总是会将其归拢在一起,形成一些大类,然后有步骤地操作。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基层人力有限,不可能针对每个基本项目都配备有专职人员,通常的情况是一个人手上同时负责着几个甚至是十几个项目。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得到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基层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统筹安排上级部门安排的工作项目,把内容相近、程序相接的项目打包后指派给特定的个人和工作小组执行。另一个原因是项目与项目之间往往存在着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基层工作人员可以分阶段开展工作,把任务分摊到不同的时间段,以缓解特定时间段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基层工作人员在1个工作年度中忙闲不均的现象。所以,站在社会宏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角度,基层基本疾病预防控制项目是一个个“点”,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基层基本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应当被整合成一条条“线”,如图1所示。

基于这一认识,课题组并未针对基本项目制定工作规范,而是在适当组合这些项目形成条线工作之后,针对条线工作研制工作规范。

2.2 流程图、质量控制点和成本控制点

2.2.1 流程图范式的设计。

课题组在研制工作规范过程中始终坚持了一个指导思想:工作规范内容的表达要便于基层卫生工作者理解和快速掌握。为了贯彻该指导思想,课题组没有采用常规的以文字为主的工作规范表达方式,而是采用了“图示”的方式来描述项目内容、内容间的联系、质量控制点和成本控制点。其中的关键技术就是流程图。流程图是指活动流或信息流的图形表达。通常的流程图以方框代表每一步的工作内容,以箭头代表工作内容的流程方向,往往是工作内容的罗列和排序,距离课题组要求同时表达“项目内容、内容间的联系、质量控制点和成本控制点”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我们引入了运筹学的基本思想[1],对流程图进行了再设计:(1)每一项事件用一条弧(或直线)表示。(2)每一项事件由2个不同的端点惟一确定,端点表示事件结果。(3)为了保证事件之间正确的先后关系,在将每一项事件加入到流程图中时需要明确:哪些事件必须在当前事件之前执行?哪些事件需要紧接在当前的事件后执行?哪些事件必须与当前的事件同时执行?以此形成弧(直线)与弧(直线)之间的承接、并列等关系。图2是本次研究确定下来的流程图样式,F 1.1等表示事件,f 1.1等表示事件的结果。

课题组运用了“Edraw V 1.5.6”软件制作流程图。本文以社区高血压病预防控制工作流程图来解释流程图各项图形符号的含义(控制工作流程图请垂询课题组)。

2.2.1. 1 事件及其符号解释:

A.实线箭头,代表有具体内容的事件,箭尾接前一事件的结果,箭头接该事件的结果;B.虚线箭头,无实质性内容,其箭尾的事件结果和另一事件的结果共同作为后续活动的前提条件;C.和箭头的方向,代表了事件的逻辑关系和时间顺序关系。

2.2.1. 2 事件结果及其符号解释。

项目流程中的事件结果,由方框来表示。根据事件结果的成本性质和质量控制性质,分为如下4种事件结果:(1)实线方框:表示该事件结果是成本控制点,说明完成该事件有明确可计量的、不可忽视的成本。(2)虚线方框:表示该事件结果是非成本控制点,说明完成该事件不产生成本或者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或者是事件的成本可以划归到日常经费中统筹计算。(3)填充色为灰色方框,表示该事件结果是质量控制点,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事件的顺利进行或者是项目的绩效。(4)填充色为白色的方框,代表该事件结果不是质量控制点,说明该事件完成质量的高低对整个项目绩效的影响不显著。

2.2.1. 3 大、小写字母区别和联系。

事件的拼音首字母代表事件。例如:社区高血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流程,字母为:GXY。事件和事件的结果分别用大写和小写字母表达。大写字母代表一个事件,标注于实线箭头或虚线箭头之上;小写字母代表一个活动的结果,标注于实线或虚线方框之中。

例如:事件GXY的结果为gxy,表示为:

2.2.1. 4 数字序号编码原则。

数字序号格式为N.n,位于字母后面,二者组合起来惟一性地代表了一个项目中的一件具体事件,即:代表了第N个项目中的第n项事件。

例如:,代表了社区高血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流程中,第2个工作项目中的第3项事件。

2.2.2 流程图的说明表格每个条线工作对应着一张流程图。

流程图主要是借助图形向读者传递一些直观的信息,例如整个条线工作的全貌、事件或活动之间的关联,等等。对于一些具体的内容,需要通过一个表格来予以说明。表格有6列内容,分别是事件、事件结果、成本控制点、成本核算单位、质量控制点和质控标准。图2是社区高血压病预防控制条线工作流程的说明表格。

任一条线工作的成本可分为专项成本和公用成本两类。专项成本是指工作人员从事项目事件工作时发生的、可以明确归入到该项目的经费消耗。例如开展高血压病社区宣教所消耗的宣教材料成本、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人·时成本等等。公用成本是指难以归入到特定项目事件,但又在该项目事件中切实发生的经费消耗。例如水、电、煤气及一些复印用纸和办公用品等等。成本控制环节主要是指专项成本预计较高的事件,这些事件的结果标记为成本控制点,并有相应的计量单位。某些事件的完成质量与后续事件的顺利开展密切相关,如果该事件做不好,容易造成后续事件无法操作、质量不佳。凡具备这些特征的事件结果,我们把它标记为质量控制点。

2.3 研制的工作规范

课题组研制的基层基本疾病预防控制项目清单共包括6类、62大项和125个基本项目,经组合,形成了20项条线工作,分别是:社区诊断、社区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社区生命统计、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免疫预防、社区寄生虫病防治、社区结核病防治、社区艾滋病、性病、麻风病防治、社区眼病防治、社区糖尿病预防控制、社区肿瘤预防控制、社区高血压预防控制、社区饮用水卫生、社区职业卫生、社区食源性疾病防治、社区营养卫生、社区伤害预防控制、社区学校卫生、社区消毒管理和社区病媒管理。

课题组针对20个条线工作逐一绘制了工作流程图,撰写了说明表格,更进一步对工作流程图和说明表格中的关键点做了大量的文字说明。表1是基层高血压病预防控制条线工作的流程图和说明表格,是20个条线工作中的一个。

3 讨论与建议

2009年,我国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社区和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同时也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2]。加强投入需要明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清单,加强绩效考核需要可操作的绩效考核办法。在项目清单和绩效考核办法之间,工作规范是一个重要的连接环节。只有确定了工作规范,才能够确定特定项目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否则就会出现基层机构理解上的差异、执行上的变形和绩效考核上的困难。

然而,工作规范的研制又是非常困难、“众口难调”[3]的。困难之一就是范式的不统一,全国各地都在做工作规范,都有各自的体例格式和内容要求,也期望能有一个模板供参考。课题组的研究以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切入点,在借鉴参考国家卫生部和全国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规范[4]的基础上,结合运筹学和流程图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用流程图来表达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的方法,并且运用该方法编制了20个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条线工作规范和流程图,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课题组研制的工作规范和流程图标注了成本控制点和质量控制点。成本控制点的确定,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质量控制点的确定,则为明确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指标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因此,本文的后续研究将是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和成本核算研究。

参考文献

[1]塔哈.运筹学导论:初级篇[M].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北京:新华社,2009.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06/content_1-1138803.htm.

[3]罗力,于明珠,于竞进,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化建设研究成果简介[J].中国卫生资源,2006,9(3):135-13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规范化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探讨测绘数据入库流程的质量控制 篇2

关键词数字化地形图;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81-0152-02

1数字化地形图的特点

数字化地形图数据采集的手段多样,可为人工手扶数字化、扫描矢量化、航空遥感影像的数字化或野外数字化实测,在这些应用中,十分注重数据采集的精度,图形元素的分类、颜色、线型的设置以及最后绘图的成图质量。其特点表现为:

1)地物点、地貌点的空间位置表示精确;2)成图计算机作业,色彩丰富,功能齐全,使地形图极具可视性,符号统一,线划均匀;3)成果便于保存、查阅和今后更新,可对数据进行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可以方便快速地为城市建设提供各种用途的专题图;4)数据检查修改具有隐蔽性。

2测绘数字化地形图入库前的质量检查

由于数据采集的过程不规范或成图过程中的误操作,以及GIS数据的特殊要求,测量成果往往存在很多数据质量问题,如房屋没有封闭、线不连续、实体没有属性或者属性错误等等,因此在入库前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

图1数字化地形图入库流程图

2.1图形实体检查

检查的内容主要有地物编码是否正确,实体属性是否完整,地物是否放错图层,符号、线型、线宽是否规范,线自相交检查,是否存在伪节点、悬挂点,高程注记检查,建筑物注记检查,面状地物封闭检查,重复实体检查,复合线重复点检查等。

2.2属性数据检查

主要检查房屋楼层、结构等数据是否录入,高程点属性值与高程注记是否匹配,等高线高程注记是否正确。

2.3复合线减肥检查

凡是用复合线绘制的实体,主要是等高线,如果复合线结点过密,必然造成数据臃肿,数据量加大,有必要对密集结点的复合线进行滤波处理。

3两种地形图入库流程

根据不同成图方法的基础资料,采用不同的作业方法。对于数字化测图的成果资料,已有一套DWG格式数据,需整理加工出一套Mapinfo数据即可。具体方法是:利用CASS7.1软件,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检查错漏,然后输出Mapinfo6.0。

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

对于平板仪测图的成果资料,先采用扫描矢量化方法获取数据,再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具体方法是:测绘原图经扫描后,利用Geoway3.0软件进行数字化采集,检查修改后输出Mapinfo数据一套。经二级检查后输出AutoCADMap2000数据一套。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图2平板薄膜地形图入库流程图

4入库数据的质量检查矢量

数字化测图的最终目的是将地形图转入GIS系统的数据库,入库的数据必须根据GIS系统的要求进行检查,要确保数据的质量。数据质量主要包括:位置精度、属性精度、逻辑一致性、完整性、现势性。

4.1地理精度检查

地理精度检查主要包括:各种地图要素的正确性,各种地理要素的表示是否协调一致,注记和符号的表示是否符合图式要求,综合取舍是否恰当,图面是否清晰、美观,图廓整饰是否正确、完整等。其主要通过内业图面检查和外业巡视对照检查完成。

4.2位置精度检查

位置精度即坐标精度,在一定的坐标系统下,以坐标方式反映各种要素关系与地面实际情况相吻合的程度,包括位置描述的数学基础,图廓点、格网点、控制点的精度以及平面位置精度,高程精度和图幅边界的接边精度等。

1)数学基础主要检查所用坐标系统的正确性、图廓线坐标及控制点的正确性检验等。

2)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检查通过重复设站,测定各地物点的坐标和高程,与图上相同的地物点进行比较,确定地物点的平面位置及高程误差。

3)整饰质量检查。整饰质量检查包括:各种符号注记是否符合图式规范要求;线划是否光滑、清晰,线形是否符合规定;名称、性质、高程等注记是否正确,位置是否合理,字体、字号及方向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压盖地物及点状符号;各种地理要素关系是否正确,是否有压盖、重叠等现象。

4.3属性精度检查

属性精度主要反映属性数据的正确性,它涉及分类、代码、属性值以及注记名称的正确性。属性精度主要检查点、线、面的属性代码及属性值的正确性、唯一性,注记的正确性,数据分层的正确性。要逐层检查是否有多余的属性,逐层检查各属性表中的属性项项名、类型、长度、顺序等是否正确,有无遗漏或多项;检查各要素分层、代码、属性值是否正确或遗漏。

4.4逻辑一致性的检查

逻辑一致性指数据定义统一性与描述数据集之间固有的逻辑关系正确性。逻辑一致性检查包括:属性一致性、格式一致性、分层一致性、拓扑关系的正确性和多边形闭合等。要检查各层是否有重复的要素,检查有向符号、有向线状要素的方向是否正确;检查多边形的闭合情况,标识码是否正确;检查各要素的关系是否合理,有无地理适应性矛盾,是否能正确反映各要素的分布特点和密度特征。

4.5完整性的检查

完整性是指符合选取标准的数据是否全部选取,即该表示的是否都完整表示。完整性检查包括:数据分层的完整性、数据层内部文件的完整性、要素的完整性、属性的完整性等。

4.6现势性的检查

现势性是指数据库中数据与当前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

4.7附件质量检查

包括控制资料、底图、检查资料、文档资料及其他附属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检查。

5数据格式转换

5.1定制CASS7.0的图元索引文件INDEX.INT

所谓图元就是图形的最小单位,一个复杂的符号可以含有多个图元,图元索引文件记录了每个图元的信息,该文件格式如下:CASS7.0编码,主参数,附参数,图元说明,用户编码,GIS表名。

修改“用户编码”、“GIS表名”两项,把它对应到MapInfo数据相应的内容,就可以用软件“输出到MapInfoMif/Mid”的功能,实现数据转出。

5.2在SurpMap软件中修改和编辑数据

在SurpMap 软件中读入Mif/Mid数据,并挂接SurpMap符号库,检查图形属性数据是否完整和遗漏。如发现问题,利用相关的工具进行修改,修改好后,打印出图,套合原始CAD图纸做比较,如有问题再次修改,直到与原始数据套合准确无误。

6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以其形象直观、操作灵活、功能强大等特点,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将几何数据与属性数据完美地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数据库带入可视化空间,为用户提供了清晰而形象的图形界面。而数字化地形图是GIS的基础数据库,为了使GIS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使数字化地形图适应GIS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力.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黄金锋,方锋,李长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应用问题[J].工程勘察,2003,2.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篇3

关键词: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

失血过多在急救和抢救过程中是极其常见情况, 此时输血是拯救患者或伤者生命的重要措施。与一般的临床检验不同, 输血前对血型的检验过程必须严格操作, 保证每一位供血者的血型与患者的血型具有一致性[1]。为保证输血顺利进行, 对其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十分重要, 本文针对此问题, 对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进行详述, 具体如下。

1 输血检验前血液质量控制

输血过程容易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例如HBV等常见疾病容易通过血液渠道使得患者受到感染, 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做好输血检验前质量控制可以从献血者和患者本身进行控制[2]。根据不同供血者的具体项目指标, 我国目前采取的规定主要包括:HBs 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每个供血单位应对献血者的身份以及血液健康安全性均有了解和保障, 因此, 对患者输血过程前的血液检查与质量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时检查感染性疾病可能存在的传染源, 做好隔离防护措施, 注意自身的保护避免感染[3]。同时对治疗所需器械在治疗前进行严格的灭菌与病毒消除工作,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的发生。患者进行输血前对其输血适应症必须了解, 若达不到输血指征的就不予以输血, 若必须输血治疗的则应当规划好输血量, 主要以成分输血。

2 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

2.1 血液标本的质量控制

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与运送过程均需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标准操作。对于输血申请单上的需进行认真核对, 保证实际病人与申请单上保持一致, 此外, 其他资料亦须齐全, 注意病人的免疫学检查项目与血液标本的符合性, 交叉配血标本必须是3天前的标本[4]。若患者的免疫情况异常导致配血试验受到影响, 此时, 该患者所用的治疗药物亦随之受到影响, 因此必须使用所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配血试验。医疗护理人员与输血科检查人员需逐项核对血样与输血申请单[5]。在规定时间内做好贮藏冰箱内温度登记工作以及常规消毒工作, 认真处理停电等意外, 做好预防标本丢失或失效的工作。

2.2 血型鉴定过程的质量控制

血型鉴定过程需要观察检测试剂是否标注有生产批号、有效截止时间等。按照标准操作程序严格执行每一步试验, 尤其要严格观察血浆与红细胞之间的比例大小, 针对于蛋白水平异常的患者, 在做血型鉴定时, 最好联合使用洗涤红细胞配合鉴定[6]。ABO正反定型不合可以分为:反定型、正定型的不合以及蛋白质、血浆等的异常和其他不合原因共4类。对于以上类型的不符, 试验时应有足够的重复性, 保证红细胞悬液浓度控制在2%、试验所用试管无菌性以及其他污染、血液标本归类清晰无混淆情况发生;其次对于抗原抗体的遗失以及ABO亚型存在时, 需要进行吸收放散试验以及唾液血型中的测定等试验。对于有过输血史、妊娠史等患者按要求做不规则抗体筛查, 非急诊患者应进行Rh (D) 血型检查, 并严格执行操作说明中的步骤进行定型[7]。

2.3 交叉配血过程的质量控制

交叉配血是指在进行交叉配血操作后对于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抗体能够检验出来。交叉配血实验在安全输血流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主要包括酶、聚凝胺、抗人球蛋白等物质[8]。通过交叉配血实验可以发现鉴定血型出现的失误以及是否包含不规则抗体。在进行交叉配血实验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血液凝集、溶血情况发生, 对于有过输血、妊娠史的患者短期内以及多次输血患者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9]。

交叉配血实验完成后, 注意对试验结果逐项检查,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与供血者标本是否正确、实验操作过程是否符合程序标准、实验反应所需条件是否正确、试验得到的结果是否科学, 将以上内容检查核对完成后, 填写交叉配血报告单, 填写时应将患者与供血者的姓名等基本信息以及采集日期等基本血液标本信息标明, 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10]。检查确认无误后, 检测者与复核者需联合签名, 表示对该项试验的责任所在。已发出的血液不得退回。如在检查发现有任何质量问题不得发出, 而应及时通知采集供血单位采取妥善的应对处理措施, 并做好相应的登记。

3 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假阳性

血液检验试验过程可能出现的假阳性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 (1) 冷凝集:患者出现免疫性贫血以及病毒性肺炎疾病, 其血液血清的冷凝集素效价容易出现上升。可采取37℃温度的生理盐水将污染的血液进行洗涤, 并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做好凝集试验工作。 (2) 假凝集:针对于带有肾炎、肝脏疾病以及骨髓内肿瘤等患者血液中的血清球蛋白、血液黏滞性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以及在进行玻片法实验过程时所用的时间超标, 导致实验内的水分蒸发过多, 最终导致假凝集。 (3) 凝集的原因来自病理性冷抗体的不断产生。 (4) 一些患者在使用青霉素注射液后会出现相关药物抗体, 具有吸附RBC的作用, 并导致和血浆发生凝集作用。

3.2 假阴性

血液检验实验出现假阴性主要原因包括如下: (1) 血液中的血清抗体效价出现异常下降。 (2) 血清含量与红细胞水平含量之间的比例失调。 (3) 年龄因素, 年龄较高者、年龄较低者在对红细胞的保存时间超过一定标准后凝集功能降低。 (4) 实验反应时间, 实验所用时间不足够使得一些较弱的凝集现象不能正常出现。 (5) 在血检时已经出现的凝集但以轻微溶血表现的往往容易被误认。 (6) 实验反应使用的温度不正确, 对于不同血型的鉴定需要在室温下进行, 而对于不完全抗体的鉴定需在在37℃下进行。

3.3 人为错误

在抽血、加样以及登记查看过程时均会出现人为性的错误;对于相关资料填写潦草以及不规范, 均容易导致输错血的现象发生。因此在执行每一项操作时均要持认真的态度, 观察每一项检验结果, 保证报告单等资料填写正确无误;医生在填写信息亦需认真, 此外, 在输血科工作的人员遇有可疑情况应及时记录。

参考文献

[1]蒋利星.血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J].医学影像与检验, 2012, 23 (6) :238-239.

[2]马宏伟, 谢辉.红细胞意外抗体鉴定在输血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2) :57-58.

[3]孔祥骞, 吴松远, 杨作云.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临床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6) :983-984.

[4]陈德生.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哈尔滨医药, 2010, 30 (4) :44-45.

[5]滕文祥.临床输血检验流程中的质量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8) :58-60.

[6]郑志民.信息化在输血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768-2770.

[7]王雅芬.输血过程中临床护士应注意的问题[J].中外医疗, 2012, 30 (32) :153-155.

[8]李笋.Rh血型表型检测在输血中的应用意义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9) :226-227.

[9]吕健, 宋千, 许刚.脑膜瘤术前影像学特征与术中出血及输血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11) :801-802.

控制流程图论文 篇4

物品处理流程病理组织标本装袋、密封填写申请单标本固定、登记

手术人员

地面

空气

控制流程图论文 篇5

【关键词】 流程管理; 内部控制; 经营流程; 业务流程; 管理流程

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6月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又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这标志着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又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流程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流程是公司战略、理念、策略和有效内部控制的载体。流程管理是企业最基础的管理行为。在企业内部控制解决方案的研究和设计过程中应以流程管理为基础,即做到规范流程、优化流程和再造流程,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更加有效和便于实施。

一、流程管理现状

从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转变为以企业管理能力为基础的竞争,考验的是企业的管理创新。流程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企业管理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流程管理上的差异,以及对于各个节点预期目标掌控能力的高低,因此,流程管理的成熟水平是衡量企业是否规范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传统的企业运作过程中,很多理论和做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得出来的,往往是习惯成自然。企业缺乏系统的管理运作体系,导致绝大多数的资源和潜在利益在摸索过程中被白白浪费,无法达到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好的结果。因此,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企业流程管理的“内功深厚”与否,将决定其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目前国内企业的流程管理现状是:大多数企业未形成系统的业务流程体系;各项活动的职责权限不清晰,接口不畅通;流程繁琐,流转周期长,流转效率低;已有流程的内部监控体系有待完善,没有引入量化的关键业绩(KPI)指标和控制点进行实时控制。

二、流程与流程分析

“流程”可简单理解为达到某种特定的管理经营目标而需要的一系列动作和步骤。企业运行在流程中,不管是企业内部的工作流程还是外部的市场交易流程,基本都可以分为经营流程、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经营流程决定业务流程的方向,管理流程是经营流程和业务流程的支撑。

1.经营流程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产品定位、资源设置计划、基本流程确定、考评政策和原则等。

2.业务流程包括:市场营销流程、研发设计流程、生产制造流程、质量管理流程、销售管理流程、贮运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服务管理流程等。

3.管理流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技术及设备管理流程、质量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绩效考评流程等。

企业战略目标决定流程的方向,企业的资源(包括组织、技术和企业文化资源)是工作流程运行的支撑力量。企业的运营和服务的管理是由流程来驱动的。根据对流程的理解,可以拓展出对企业的流程分析、流程优化和流程再造。

由于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跨越企业的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的范围,例如财务管理流程中的薪酬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属于管理工作内容,而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则属于业务工作的范畴。

流程管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能体现其价值,好的流程管理可以克服资源不足所带来的劣势,从而取得良好业绩。事实上,流程概念在企业管理中并不鲜见,价值链管理实践日益普及,但大多数企业高管的普遍感觉是:不缺流程,缺乏的是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流程,更缺乏的是落实,只有让流程实施、落实才是企业真正所需。

企业运营成本很大一部分都消耗在不同部门岗位之间的协调运作上。繁杂的运作方式导致整体运行效率低下,是大多数企业管理流程中的主要缺陷。要让跨部门跨岗位的人协同起来往相同的目标努力,做正确的事情,就必须将企业的流程管理精细化。精细化的流程可以使企业内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公平的业绩评价体系、有效的执行准则。

在设计企业内部控制解决方案过程中,将内部控制活动流程化具有几个关键的提高效率和性能的优势:1.流程提供了行动指南,避免每次动作前都要重新考虑步骤从而浪费精力。2.流程允许集中时间和资源在目标和结果上,而不是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上。3.流程提供给员工一种参考,使临时员工迅速融入项目和操作流程中。4.流程通过提高生产率和锁定目标来降低生产成本。5.通过在流程中寻找关键控制点,能大大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三、实现流程管理的有效途径

实现流程管理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彻底改善以前传统管理模式,使企业内部控制跃上一个新台阶的必经之路。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内部控制系统更多的是与层级制的分权组织相适应,而较少有适应扁平化组织流程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成熟模式。企业要实现流程化管理,有必要完成以下程序:

1.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企业在识别原有流程时,首先要收集大量的关于原有流程的信息。只有收集到准确和详细的信息,流程优化和设计的实施者才能够充分认识企业原有流程,了解原有流程的现状,发现原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今后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2.要识别与描述企业流程。大多数实施流程改进与设计的企业,在实施改进前,都是以职能的形式进行管理。企业在进行流程改进与设计前首先要识别企业中现有的流程,并且以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以利于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设计新的流程或改进原有流程,以达到大幅度提高企业效率的目的。

3.选择关键流程。通常情况下,一个企业内的流程有成百上千,这些流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围绕职能线形组织运转的子流程,从单个部门内进行投入,并在这个部门形成产出;一类是跨职能流程,这类流程横跨多个职能部门,没有一个人对整个流程负全责。我们所要选择的关键流程应当是第二类跨职能流程。

4.选择需要改进的关键流程。每家企业都有很多关键流程,但并不是所有关键流程都存在问题,况且企业的资源有限,企业应当优先选择存在重大问题的关键流程进行改进。

5.确定需要改进的关键点。在确定了需要改进的关键流程后,就需要对这些流程进行诊断,每个流程都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但并不是每一个活动都需要改进。因此,需要找出这些流程中导致绩效低下的关键点,然后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从而开始流程的再设计。

流程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或者是一个标准操作程序就可以解决或处理的问题,而是必须通过公司决策机构、职能管理层及操作层不断摸索、不断提炼来得出的,是带有公司个性化的管理思路。

四、流程管理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应以流程管理、流程再造为基础,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经营、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先进性。如果没有设计合理、操作流畅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流程作为基础,设计得再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形同虚设,缺乏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有效途径,以至于既无法量体裁衣,也无法落地生根,从而沦为摆设。所以要做到:

(一)梳理划分各经营及业务单元,主要业务循环及经营、业务和管理流程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运行的一整套政策和流程,企业确定了战略目标之后,还需确定一系列相关目标来支持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企业内部控制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经营目标与经营主体的有效性和效率有关,包括业绩和赢利目标以及资源合理配置,它们因管理当局对结构和业绩的选择而异。报告目标与报告的可靠性有关,它们包括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可能涉及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合规目标与符合相关法律和法规有关,它们取决于外部因素,在一些情况下对所有主体而言都很类似,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在某一个行业内有共性。

特定的目标取决于主体所从事的经营业务和经营目标,所以需要梳理划分各经营及业务单元、主要业务循环及经营流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二)识别各项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内控缺陷,并进行分析和评价

自从美国内部控制权威机构COSO提出的SOX法案在2002年颁布实施以来,一些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咨询服务的主要做法是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然后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从而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种思路和方法被称为详细评价法,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日常评价中用的比较多。

基于企业流程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被称为以风险为基础的内部控制评价,它不是从控制到风险,而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企业流程管理中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内部控制,其程序如下:

1.评估各经营及业务单元、主要业务循环特别是经营、业务和管理流程中相关目标实现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内部控制流程关键控制点设计。

2.识别和确定企业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各流程中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绘制内部控制流程图。

3.收集和确定各流程中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包括涉及具体流程的企业外部法规、公司规章和重要内部管理制度),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

4.根据主要控制点相关资料(包括各部门、各岗位与具体经营、业务和管理流程相关的重要报告及经营、业务和管理流程操作记录、附件等),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重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三)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在企业内部进行权责划分,并进行内部控制流程监督和检查

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和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权责划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置的基础上,设立授权的方式,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和各员工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企业应结合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对设计和再造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流程实施监督和检查,在对企业内部控制测试和评价的基础上,作出内部控制自评报告。

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Hammer 和CSC 顾问公司总裁James Champy在对企业广泛调研中发现,一些公司在实施改革后取得惊人成就,其原因只是改变了某些业务流程或取消了某些业务环节。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追求根本性而不是渐进性变革是共同特点。而改革提出的问题,既不是 “如何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快”,也不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来完成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而是“为什么我们要做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从流程管理和流程再造的角度出发,根据公司治理过程中具体环境的变化,主动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重新进行设计或改造,将内部控制分别整合到企业的经营流程、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中去,不是采取保护性的或有控制倾向的方法来管理不利风险和收益波动,而是通过支持和影响定价、资源配置以及其他的业务决策来优化企业绩效,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为企业在危机四伏、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这也是内部控制法规体系在我国顺利实施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2] 企业内部控制编审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解读与案例分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氮气源控制柜流程优化 篇6

1 氮气柜流程简介

针对单瓶氮气而言, 高压氮气瓶内氮气经瓶口角阀, 通过与软管连接的气瓶压力表、气瓶截止阀和单流阀到高压汇管, 然后再通过高压汇流压力表、高压汇流截止阀、减压阀、低压供气压力表、低压供气阀、截断阀前控制球阀为截断阀提供仪表风。各部件作用如下:

1.1 气瓶角阀:氮气瓶瓶口控制阀门。

1.2 高压软管:与氮气瓶出口连接。

1.3 气瓶压力表:显示气瓶压力。

1.4 气瓶截止阀:控制单个氮气瓶气流。

1.5 单流阀:更换氮气瓶时, 防止新瓶高压氮气倒流回低压氮气瓶内。

1.6 高压汇流压力表:显示汇流后的压力

1.7 高压汇流阀门:控制汇流后的氮气气流。

1.8 减压阀:将高压氮气减压至不高于0.8Mpa。

1.9 低压供气压力表:显示减压后的压力。

1.1.0低压供气阀:控制减压后的氮气气流。

2 优化前运行情况

现场工艺管线及截断阀均无漏气现象, 但在气温较低时, 氮气柜内各接点处易发生漏气。现目前的氮气柜流程比较复杂, 接点较多。从图2可以看出, 从氮气瓶出口到截断阀前控制球阀共有13处接点, 而每个接点至少有2-3个密封点, 由于材质受气温影响变化大, 导致各密封点处氮气漏失严重。由于氮气柜空间狭小, 员工验漏极不方便, 漏点不易发现, 即使发现了漏点整改也比较困难。而在整改漏点的同时对氮气源进行停运, 影响了截断阀的正常运行。

此外, 从氮气柜流程可以看出, 从单瓶氮气使用而言, 气瓶压力表和高压汇流压力表显示的均是同一瓶氮气的压力, 气瓶截止阀和高压汇流阀门先后控制气瓶的气流, 整个流程存在不必要的重复。

3 氮气柜流程优化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 对氮气柜流程进行了优化和简化, 优化后的流程见图4。经优化后, 高压氮气瓶内氮气经瓶口角阀、高压软管直接连接到减压阀, 减压后的氮气直接为截断阀提供仪表风。气瓶气流直接由瓶口角阀控制, 气瓶压力由高压汇管压力显示, 减压阀减压后的压力依旧通过低压供气压力表显示。

4 优化前后对比

4.1从图5可以看出流程简化之后, 接点由原来的13处减少到8处, 绕开了不必要的接点, 使管路在热胀冷缩时自由延伸, 避免了密封处因固定拉伸失密而泄露。

4.2优化后气瓶压力监测由原来的两个减少到一个, 减少了压力表的使用。这就要求员工要加强日常巡检, 仔细观察减压前后的压力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5 效果评价

5.1 节约生产成本

柜流程进行优化改造以后, 氮气消耗量明显降低。流程优化后年消耗氮气相比之前下降60%。

5.2 降低交通风险

氮气瓶高度为1.26米, 皮卡车车槽的长度仅为1.10米, 故氮气瓶不能安全平放在皮卡车车槽内, 而必须做斜放置。拉运途中, 若路况不佳或出现急刹车, 氮气瓶可能从车槽中飞出, 撞击座位后排与车槽之间的玻璃, 造成车辆损坏, 甚至人员受伤。加之氮气瓶作为高压容器在拉运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氮气消耗的减小, 减少了向集气站送氮气的次数, 变相减少了出车的频次, 降低了交通风险。

5.3 减小员工劳动强度

流程优化改造之后流程变得更加简单, 管线的接点更少, 相应出现漏点的几率变小, 减小了氮气的损耗, 相应减小了员工整改漏点、频繁更换氮气瓶、氮气护送的工作量。

6 结语

基于模式的简单流程控制模型 篇7

当前随着工业管理自动化的普及, 用计算机控制工业流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 实际中的计算机流程控制, 常常是将整个控制过程硬编码在程序中。这样, 实际流程一旦产生改变, 就要对程序的源代码进行修改。其后果, 一方面是要常常修改已经调试好的源代码, 容易带来其它的错误;另一方面, 每一次修改都要重新编译源代码, 给最终产品的更新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 对简单的流程控制急需设计一种具有一定灵活性和通用性的模型。

1. 模型设计的挑战

简单的流程控制建模, 至少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流程应该有一种永久性保存机制, 以便于每次应用该流程的时候可以实时读入或修改流程, 避免流程的每次更改都要对源程序进行修改。

2) 流程在计算机中的数据结构必须灵活, 使得对于流程的修改不会引起数据结构的剧烈变动。这又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a) 流程可以分割为许多的子流程, 子流程又可以分割为更小的子流程, 最终分割为单个命令。从概念上说, 单个命令可以是流程, 子流程是流程, 整个流程也是流程, 它们在计算机中应该具有相同的数据结构, 这样, 单个命令、子流程、整个流程相互替代的时候可以不影响原有表示流程的数据结构, 或者说, 流程的结构对于流程的使用者应该是透明的。

b) 每个子流程, 有可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过程, 对于这些子流程, 执行前要检查它们的执行前置条件, 执行后要执行后置条件。这些条件若不满足, 很可能不能继续原有的流程执行步骤, 而需要作一些额外的处理。而为了能够方便地对一个流程增加、减少约束项, 这些前置、后置的约束条件的表示应该尽量与不带约束条件的流程表示保持模块之间的松散耦合;并且对于流程的使用者, 约束项应该是透明的。

2. 模型设计

2.1 永久性保存机制

流程的特点在于它包含了许多串行和并行的子流程 (命令) , 首先需要把这些流程以某种格式永久性保存下来。

图1是一个简单流程, 它描述了以下的执行顺序:先执行命令A, A执行完后并行执行两个子流程:其中一个子流程由命令B构成, 另一个子流程由串行执行的命令C和D构成。这两个子流程都执行完毕后, 再执行命令E。该流程体现了许多复杂流程所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 即流程串并行的描述。

借助于XML技术可以解决串并行描述的问题, 如图1中的流程可以用XML格式表示为:

其中, <Serial>标识该节点内的所有一级子节点表示的子流程为串行关系;<Paral>标识该节点内的所有一级子节点表示的子流程为并行关系;其余节点标识都表示命令。容易证明, 所有涉及串并行的流程都可以用上述的XML格式表示。使用XML格式表示的一个好处是:易于扩展。比如命令如果含有参数, 可以在节点标识内加上属性以表示命令参数, 或者加上流程的前置与后置约束条件。使用XML表示的另一个好处是:许多程序库都有针对XML的生成/解析工具, 可以减少开发程序的困难。此外XML格式使用广泛, 这样, 使用XML表示的流程的使用范围也相应很广泛。

2.2 流程的数据结构表示

前面讨论了使用XML永久性地将流程保存下来。接下来, 在每次运行程序的时候都需将保存的XML流程载入到计算机中表示流程的数据结构中。

2.2.1 流程的前置后置约束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流程约束, 即一些重要的子流程在执行前与执行后, 都要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但设定好这些约束条件后, 对于流程的使用者来说, 约束条件应该是透明的。Decoator模式可以满足以上的要求。

图2中, 每个命令流程用虚基类Cmds表示, 其excute () 方法为钩子方法, 必须被子类重写。从Cmds派生出两个类, 一个是ConcreteCmds表示不带约束检查的流程;另一个是Decorator类, 表示约束。它含有一个指针指向Cmds类。所以整个流程的表示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链表, 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是ConcreteCmds类型的不带约束检查的流程, 之前要么是表示前置约束的PreCheck对象, 要么是表示后置约束的PostCheck对象。但对于使用者来说, 他只知道整个流程是个Cmds类型的对象。这样, 就很好地对使用者封装了流程的约束条件。

2.2.2 流程的结构

前面的讨论将约束条件与不带约束条件的流程表示分离开。现在进一步研究不带约束条件的流程表示, 即图2中ConcreteCmds具体流程的表示。

流程的表示难点在于, 无论单个命令还是一些复杂的串并行结构, 都是流程, 它的表示应该对使用者封装单个命令, 并行串行以及其它更复杂流程的区别。Composite模式可以满足这个要求。

图3是不带约束的流程结构。其中, ConcreteCmds是虚基类, excute () 是它的钩子方法, 必须被子类重新定义。因为单个命令也是一个特殊的流程, 所以从ConcreteCmds派生出BaseCmd表示单个命令, 它负责重新实现excute () 方法。一个流程若不是由单个命令构成的, 必是由超过一个的子流程组成, 这些子流程要么是串行的要么是并行的, 因此将这类流程统称为ComplexCmds, 用指针数组cmds表示它所具有的子流程。从ComplexCmds派生出表示并行流程的ParaCmds和表示串行流程的SerialCmds.它们分别实现各自的excute () 方法, 要么并行执行cmd指向的各个流程, 要么串行执行cmds指向的各个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 流程的使用者只能看到ConcreteCmds, 这种流程结构, 很好地对使用者封装了流程的串并行结构。

3.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较为灵活通用的简单流程控制模型:通过XML格式的流程永久保存机制使得流程的实时载入成为可能;在流程的数据结构表示中, 首先利用Decoator模式将流程分为约束条件和不带约束的流程;又使用Composite模式, 将不带约束的流程 (具有串并行复杂结构的流程和单一命令的最简单流程) 统一表示, 使流程使用者无须关心流程的结构。该流程控制模型已经成功运用在笔者开发的多个项目, 具有一定的通用参考价值。

摘要:本文在分析计算机控制的简单流程的基础上, 给出了具有一定通用性和灵活性的流程模型。该模型利用XML的丰富表达能力和扩展功能, 设计了流程的永久性保存机制;在流程的数据结构设计中, 设计模式的使用使得流程模型中各个模块形成了松散耦合的结构, 易于流程模型的开发和维护。

关键词:XML,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姚仰光, 王坚, 黄鲲等.OCS命令流解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 (6)

[2]姚仰光, 王坚, 刘光曹等.基于分布式环境的LAMOST控制系统通信机制的研究.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8, (2)

[3]黄鲲, 王坚, 姚仰光等.OCS消息总线的测试与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 (6)

[4].Bergman M K.The Deep Web:Surfacing Hidden Value.http://www.brightplanet.com/deepcontent, 2004.

[5].1.K.P.Gummadi, R.J.Dunn, S.Saroiu, S.D.Gribble, H.M.Levy, and J.Zahorjan.Measurement,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a peer-to-peer file-sharing workload.In SOSP'03:Proceedings of the 19th ACM symposium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pages 314-329.ACM Press, 2003.

快递业务流程控制的探讨 篇8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快递业要想以新、快、好的产品占领市场, 立于不败之地, 其突破口应在流程设计动态控制的管理上。流程控制就是按照事先规定的控制计划, 依据既定的标准对流程进行连续监控, 随时发现和评价偏差, 及时地采取纠正措施, 消除偶发性缺陷, 使流程恢复到正常状态。合理的业务流程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交给正确的人员操作。

二、实现方式

本文主要探讨快递业务流程控制的具体实现方式, 主要通过运单控制、交接控制、权限控制和异常流程控制四种方式实现。

(一) 运单控制

运单是道路货物运输及运输代理的合同凭证, 是运输经营者接受货物在运输期间负责保管和据以交付的依据, 也是记录车辆和行业统计的原始凭证。对用户来说, 是一份承运协议, 是货物安全运输的保证;对企业来说, 是运费收入的来源, 也是企业内部资金结算的根据。运单是一切业务的开始, 贯穿业务流程的始终, 因此运单的控制对于整个流程控制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单号的控制、空白运单控制、运单的使用、回收以及作废等方面对运单的控制展开论述。

1、运单号的控制。

运单的生命周期从托运人托运货物开始, 到货物到达收货人结束, 运单始终和业务流程同步, 因此运单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运单设计的编码原则为: (1) 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东西必须加以标识才能区分, 否则机器处理就非常困难, 所以对系统中所涉及的对象唯一地加以标识是编制代码的首要任务。在该系统中设计运单的单号唯一, 不能重复。在进行数据库表的设计时, 把单号id作为唯一主键, 在序列生成器中自动生成, 以八位数字来表示。 (2) 编码体系应针对所有的项目, 但特别注意避免因考虑各类项目的属性致使编码设计得十分冗长、复杂甚至晦涩难懂。国外有一种“宁缺勿滥 (If in doubt, delete it) ”的说法, 即在分析设计时, 对有异议的部分, 宁可删除。在考虑运单的设计时, 需要体现流程的基本内容。 (3) 为了方便进行统计和查询, 系统采用运单号机内编码与纸质印刷的运单编号相一致的处理策略。

2、空白运单发放的控制。

空白运单指没有使用过的运单。空白运单的发放控制过程是:首先由总部财务人员登录财务结算系统, 发放空白运单号码段给各个分子公司的相应财务人员, 然后由分子公司的财务人员登录系统, 先领用总部发放的空白运单, 之后分别将其发放给各个所属营业网点。在此过程中, 发放和领用逐级控制, 发放或领用的运单号码段、发放人、领用人、发放时间、领用时间等都在财务结算系统中有相应的记录。

3、运单使用、回收以及作废的控制。

(1) 运单使用。各个营业网点领到相应的运单号之后, 受理员可以进入货物受理系统受理业务。托运人到营业网点托运货物, 受理员首先需要输入空白运单号, 然后输入货物的相关信息和相应费用, 最后打印出完整的运单, 此时运单和货物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当经办人上门提货后补录运单或者是为其他营业网点代录运单时, 受理员按照运单上已经手工填好的内容输入即可。 (2) 运单回收。如果存在没有使用完的运单, 总公司要进行回收, 回收后的运单可以再次发放和使用。运单的回收控制按照营业网点-分子公司-总公司的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其详细过程是首先由分子公司财务人员回收所属各个营业网点上交的运单, 然后再由总部财务人员回收各个分子公司上交的运单。如果是发放错误的运单, 且在下级网点没有领用, 上级财务人员可以直接回收, 否则需要重复上述回收过程来进行运单的回收。 (3) 运单作废。系统可以作废因多种原因而无法使用的运单, 但是该运单作废之后不能再次使用。运单作废的控制条件是该运单属于本网点并且同时是空白运单。

(二) 交接控制

交接控制由交接清单控制和交付清单的控制体现。其中交接清单用在各个交接环节之间, 主要是在系统内部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接, 而交付清单主要表现在交付人员最终和客户的交付上, 在交付清单中体现客户的信息, 以便系统进行联系和跟踪。

交接清单和交付清单的共同之处是业务流程在各个环节需要进行交接, 无论货物从营业网点运送到相应的配送中心或分拨中心还是在配送中心进行干线发运、自提、中转或配送的业务, 每次交接要有相应的交接控制, 交接清单控制和交付清单控制共同协调完成此项功能。

1、交接清单控制。

下面就交接清单在几个环节中起到的重要控制作用进行具体说明。 (1) 受理交接清单:各个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将一天接收的货物整理好之后, 制作、确认交接清单, 同驾驶员一起核对交接清单和实际货物, 核对无误后, 将货物装车, 然后把交接清单一起交给驾驶员, 由驾驶员将货物运送到当地的配送中心或分拨中心。此环节是营业网点工作人员和驾驶员之间的交接, 核对交接清单无误之后装车, 若出现差错, 可以很容易分清责任, 其作用显而易见。 (2) 干线交接清单:当驾驶员运送的货物到达分拨中心或配送中心时, 驾驶员与分拣员凭在上一环节的交接清单 (即从营业网点带过来的交接清单) 进行交接, 核对无误之后, 分拣员接收货物和单据, 分拣出需要进行干线发运的货物和单据, 分拣员再制作、确认干线交接清单, 同样与干线驾驶员进行交接之后, 然后把交接清单一起交给驾驶员, 由驾驶员再运送到其他城市的配送中心或分拨中心。 (3) 配送返回交接清单:分拨中心或配送中心网点的交付班组的交付人员将需要配送的货物送到客户处, 把配送不成功的货物、需退回的货物和成功交付后收到的货款和单据, 重新交回分拨中心或配送中心网点的分拣人员, 在交付之前, 需要在交付系统中制作、确认配送返回交接清单, 凭此清单和分拣人员进行交接。 (4) 中转返回交接清单:当中转班组人员中转货物时, 要将不能交付、需要退回发货地的货物和需要退回分拨中心或配送中心重新分拣的货物, 以及成功交付后收到的货款和单据再交给分拣人员, 此时需要制作、确认中转返回交接清单, 凭此清单和分拣人员进行交接。

2、交付清单控制。

交付清单的控制体现在自提交付清单、配送交付清单和中转交付清单的控制上。 (1) 自提交付清单:当在配送中心或分拣中心, 分拣员将需要自提的货物分拣出来, 即需要交付班组人员运送自提货物到营业网点时, 先由分拣员制作、确认自提交付清单, 同交付驾驶员一起核对交付清单, 核对无误后, 交付驾驶员带着交付清单到营业网点进行交接。 (2) 配送交付清单:当交付班组将送货上门的货物交接给本中心交付班组时, 先由分拣员制作、确认配送交付清单, 与交付班组时驾驶员进行单据和货物交接时使用该交付清单进行交接。交付人员在配送完毕后进入交付系统, 登记此次配送的情况。 (3) 中转交付清单:当接收的货物不能通过本系统来送达收货人时, 可以使用中转功能。分拣员需要制作、确认中转交付清单, 把货物中转给能完成此流程的中转公司来操作, 中转员带着该中转交付清单和中转公司进行交接。交付人员在中转完毕后进入交付系统, 登记此次中转的情况。

(三) 权限控制

所谓权限, 就是对某种操作的许可, 权限控制在业务流程控制中起到宏观控制的作用, 流程中的人员只能进行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操作, 排除了混乱操作的可能, 使整个系统和业务流程非常合理和严谨。

通过为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来实现系统的应用安全, 即在用户和权限之间增加一个角色。其基本策略是实现基于角色的安全访问控制。其中设计的对象包括用户、角色、权限。即用户与角色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每个用户可拥有多个角色, 多个用户可共同拥有同一角色) , 角色与权限间也是多对多的关系 (每个角色可拥有多个权限, 多个角色可共有某一权限) 。

引入角色的概念可有效分离用户和访问权限的直接联系, 用户与访问权限的直接组合可能是短暂的, 而角色则可以相对稳定, 因为系统中和角色相关的权限变化是有限的。角色作为用户和权限之间的第三者, 将用户和权限的关系解耦, 这样用户的变化只要涉及到角色就可以, 无需考虑权限, 而权限的变化只涉及到角色, 无需考虑用户或用户组。

本文的安全访问控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与角色相关的访问权限管理以及与角色相关的用户管理。这样, 通过角色这个中间者, 将用户和权限联系在一起。在具体应用上可以分别实现:在B/S结构中, 与角色相关的访问权限是通过配置文件由容器自动实现的;在C/S结构中, 与角色相关的访问权限需要通过应用程序读取数据库中角色与菜单项的对应关系并动态配置菜单来实现。与角色相关的用户管理由系统应用程序实现, 采取基于数据库的方法完成。

(四) 异常流程控制

上述是业务流程控制是在假定一切过程、信息网络完全正常, 实行流程控制的方式。在快递企业的业务流程中, 正常流程占的比重相对来说要大一些, 但是也时常有异常流程的发生, 为了保证业务流程的正常进行, 必须要对异常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所谓异常情况下的信息处理, 实际上就是在流程或信息传递环节出现问题时, 提供一般性的技术支持手段, 使得在异常情况下流程能够尽可能快地反馈到相关位置, 最大限度保持物流和信息流的一致性。异常流程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是差错流程和货物退回。

三、结论

这四种流程控制方式从不同方面对业务流程进行控制:运单控制主要指用户与快递企业之间以及快递企业内部对运输协议的控制;交接控制的重点在交接时企业内部人员的责任判定上;权限控制则是从应用安全角度对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异常流程控制突出关注快递企业中差错处理、货物退回等流程的处理。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快递业务流程控制的具体实现方式, 主要通过运单控制、交接控制、权限控制和异常流程控制四种方式实现。

关键词:快递,流程控制

参考文献

[1]、刘志泉.基于网络的建设项目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同济大学, 2000.

[2]、Arto Kivinieme.Vera-Information Network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Z].VTT-Mika Lautanala.Tekes-Kari Kai-tanen.VTT1997.6.

[3]、虞祺.XML/EDI中航运运单的DTD标准[J].计算机工程, 2004 (14) .

[4]、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5]、Donald S.Barrie, Boyd C.Pauls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Z].Third Edition.Mcgraw-Hill.INC.1992.

浅析企业期货业务的流程控制 篇9

关键词:期货,流程,控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也逐步走向成熟。期货市场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很多企业也开始参与到期货交易中来。但期货市场毕竟不同于传统的现货市场,期货交易如果运用得当,能够使企业减少因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如果运用不当,或者管理不到位,就会发生较大的损失。过程决定成败,企业在从事期货业务时,业务流程的把控非常重要。要开展好期货业务,就必须加强业务流程的控制。

一、期货业务需要严格的业务流程控制

期货业务作为一种高风险的业务,企业运用得当能起到规避风险、获取利润的作用;如果操作出现失误,可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企业开展期货经营业务要慎之又慎。为了控制期货业务运行中的决策风险、资金风险、业务风险,企业应该在期货经营的每个关键环节都设定严格的管理流程,使企业的期货业务始终处在有效控制之下。

二、不同性质期货业务的流程控制

企业建立有效的期货管理制度和控制流程是业务成功的关键。企业从事期货交易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投机获利,二是套期保值。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流程。两种目的不同,期货运作的方式也不同,流程管理也各有特点,下面我分别和大家进行探讨:

(一)投机获利型期货业务的流程控制

1、企业决策层经营决策流程

一个企业开展期货投机业务,直接的目的就是盈利。但期货投机业务作为一种高风险的业务,企业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因此,企业决策层对涉及期货业务中的资金规模、持仓规模、持仓方向、止损方法等都应该在开展期货投机业务前做出明确决策。

企业决策层的决策流程,一般先由期货业务部门制作一个总体操作方案,企业决策层组织期货业务部门、财务部门、风险控制部门对总体操作方案进行可行性评估,经评估确定的可行方案提交企业决策层,企业决策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期货总体投资方案进行决策。

2、资金管理流程控制

资金管理是开展期货业务的基础。企业不同管理层次在期货投机业务中对资金的管理有不同的职责。入市资金的总量应该由企业决策层决定,资金总量内的资金调度应该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保证金账户内的资金应由业务风险控制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监管。

资金管理的流程一般是,财务部门根据企业决策层批准的期货投资方案做好筹资,将资金划转到期货资金账户,并负责监控入市资金的总体规模在企业管理层批准的额度之内。财务部门要实时监控期货保证金的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使用符合投资计划。

3、业务操作流程控制

业务操作流程实际上就是业务计划的制定和业务计划的执行流程。一般情况下,由期货业务负责人按照企业决策层确定的业务方向和业务规模制订具体的业务计划,并由业务负责人把具体业务计划分解成若干执行指令和操作授权传达给操盘手。操盘手根据盘面情况,在授权范围内负责指令的执行,并将指令的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业务负责人。业务操作流程的管理关键在于授权,业务负责人要对操盘手进行合理的授权,并监督操盘手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操作。

4、风险控制流程

风险控制流程要贯穿期货业务操作的全过程,风险控制从企业决策层开始,贯穿于资金管理流程和业务操作流程之中,要及时将风险状态反馈给公司决策层,形成一个封闭的风险控制环。企业应根据不同的层级确定不同的风险控制指标,在公司决策层风险控制的指标主要集中在入市资金总体规模和持仓、止损的最大额度;财务部门的风险控制指标主要是有效的资金额度控制;业务部门的主要风险控制指标有投资计划分阶段的资金使用量、持仓规模、每笔交投业务的止损点位;操盘人员的风险控制指标主要是业务操作下单的准确性、纠错机制的有效性等。

5、核算评估流程控制

为使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期货交易的经营成果,期货投机业务要进行及时核算,业务人员应该将当天交易所的结算单及时传递给财务人员,便于财务人员及时核算盈亏和交易费用。这个流程主要是监控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业务成果的准确性、止盈止损的及时性。

(二)套期保值型期货业务的流程控制

1、公司决策层经营决策流程

套期保值作为企业规避经营风险的重大业务事项,企业决策层应当高度重视,详细了解套期保值的具体情况。决策层应根据企业的需要套期项目的风险类别、企业资金状况、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来确定套期保值计划。

决策层的决策管理流程一般是,决策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套期保值需求;套期保值业务部门根据决策层的业务需求制订套期保值计划;决策层组织套期保值业务部门、财务部、风险控制部门对套期保值计划进行评估;决策层批准经过评估确定可行的套保计划,并监督套保计划的执行情况。

2、套期保值业务部门流程控制

业务部门是制订和实施企业套期保值计划的核心部门。一般情况下,套期保值业务操作流程包括:按照企业决策层的要求制订套期保值计划;套期保值计划经企业决策层批准后,由业务负责人按照套期保值计划,把计划分解成若干指令和授权,并传达给操盘手;操盘手根据盘面情况,在授权范围内负责指令的执行,并将指令的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业务负责人;业务负责人再将套期保值计划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决策层。

3、财务部门流程控制

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套期保值计划得以成功实施的保证。财务部门负责套期保值所需资金的筹集,并监控套期保值资金的使用。因为套期合约的市价不停地在波动,企业套期保值持仓现浮盈浮亏十分正常,而且当市场上出现极端行情,套期保值持仓价格就会出现较大波动,企业套期保值账户就会出现较大的浮盈浮亏。在出现极端行情时,为了保证套期保值持仓的安全,企业必须准备出充足的资金应对出现的浮亏和需要追加的保证金。

这一资金流程一般是:在套期保值计划评估阶段由财务部门对套期保值计划所需资金进行可行性评估;企业决策层批准套期保值计划后,由财务部门将筹集的初始资金划转至套期保值专用资金账户;在套期保值实施阶段,财务部门负责监控套保资金的使用状况;当因市场状况发生变化,需要追加资金时,由财务部门按照套期保值计划将应急资金划转至期货专用账户;在套期保值实施过程中,将期货资金账户多余的资金及时转回企业本部;在套期保值计划结束后,对整个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财务评价、核算。

4、风险控制部门流程控制

一般情况下套期保值的风险要小于投机业务的风险,但在出现极端行情的情况下,套保持仓的风险会变得更大,不但不能对冲现货风险,如果不及时结束套保,反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风险控制应该涵盖从套期保值计划制订到套期保值计划实施的全过程。一般情况下企业套期保值的风险控制应当有专业的部门或专职人员负责实施。

在套期保值计划评估阶段,企业风险控制部门负责对套期保值计划的整体风险进行评估。这里包括:对套期工具与被套项目关联的有效性风险、套期保值计划的市场波动风险、套期保值计划的资金风险、应急方案的可行性等项目进行专业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在企业对套期保值计划进行决策时,应实施风险控制部门一票否决权。

在套期保值计划实施阶段,风险控制部门要对套期保值的有效性进行实时监控。套期保值业务不同于一般投机业务,套期工具与被套项目高度关联,而作为套期工具的期货合约,一般都具有高流动性、高波动性的特点。在套期保值计划实施过程中,当市场出现较大波动,需要启动应急预案时,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对套期有效性进行实施跟踪,当套保工具与被套项目的价格波动超出套期有效性的标准时,及时结束套保计划;当因特殊原因,出现超出企业承受范围的市场风险和资金风险时,及时结束套保。

三、期货业务流程控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企业期货业务流程控制中,各个岗位要分工合理,岗位的职责要简单明确;合理设计控制流程,过程的该衔接要简捷流畅。

(2)期货业务流程控制的执行力度。各个管理控制流程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都可能造成整个期货业务的失败,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不可承担的损失。

(3)业务流程控制的完善过程。任何一个业务流程都要适应实际控制的需要和实际业务的特点。随着市场格局、交易环境的变化,原本的流程控制可能出现不适应的情况。这就需要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使流程控制适应业务管理的需要。

控制流程图论文 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流程控制

我国近几年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今天的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竞争压力十分的激烈,如何在未来的商战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是每个企业所探讨的,处于这样的特殊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是并存。企业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是自己在竞争的过程中具有主动权,现在的技术,设备等领域几乎是资源共享,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有不断的找到可以进行提升的方向,才是最好的。其实现在最大的突破口就是我们自己的管理方向,我们每天看新闻报道,可以看到某某企业倒闭由于贪腐,某个企业的高管卷巨款潜逃,还有许多企业的假账时间层出不穷。现在的企业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都在不断的加强内部的控制,想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现在的内审对于此类事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大降低了事件发生的频率。我们在不断的完善不足之处。现在想更好的对于内部审计,我们已经在控制流程中深入到每一部分进行审计,使工作更加的细分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业务流程建设

1.1审前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前阶段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对于项目的选择,方案的情况,实地的考察是一样不能缺少的,一项工程想要优质的质量就一定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细节对于工作十分的重要。也可以这么说吧,进行审计之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基石,对于整项的工程十分的重要。这一阶段一定要严格的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合理,又要依靠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前期的控制。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最好运用有经验的资深的专业人士对于此项工程进行民调,看看群众的呼声,以及对于项目的不同看法,对于我们进行审计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1.2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过程就是根据审计计划进行取证、评价和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第二个环节,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

审计日记是记录审计工作人员在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审计日记可以帮助监管人员监管审计人员的工作状况,当发生问题时可以明确责任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司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运用现代的审计技术方法,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的平台,这样可以更好的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内部审计的方法由计算机改为手工提高了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和评价能力。实现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结合。

审计工作底稿应该由审计人员记录审计的全过程,对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进行成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为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重要依据,审计工作单位要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复核审计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遗漏。

1.3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的基础上,以独立审计为原则,运用专业能力形成审计意见,向组织领导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综合的体现了审计质量。审计报告要以审计机构的名义向被审计单位宣布并以书面方式送达。

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应通过三级审核,由部门经理、会计师和负责人分别审核审计报告的质量,对审计报告进行一般性审核和全面性审核,检查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否过关,对有问题的地方予以修改,形成一个全面、详细、公正和可行的审计报告。

1.4审计后续质量控制

审计后续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后,要做好复核标志,使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复核,明确每个审计人员各自承担的责任,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根据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及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按照信用进行分类,建立审计机构自己的信用档案,更便于管理。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建设

2.1加强制度约束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不高于制度的不健全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因此,完善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的环境更加完善,审计具体项目的质量的到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得到监控。制度的建立可以给内部审计工作起到一个参照作用。内部审计制度应该名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框架、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和绩效评价机制。制度约束为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构建了一道防火墙。

2.2加强内部审计督导

设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审计委员会在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委员会可以监督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审计委员会可以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要以其过硬的专业能力帮助懂事会履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方面的职责,对实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日常监督。审计委员会除了日常监管外还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控制内部审计项目质量。

2.3加强内部审计质量复核

为了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应对审计项目进行复核,审计机构应建立三级复核制度,项目的负责人在审计现场以审计目标为基础对审计报告进行一般性核查,审查项目的审查过程是否符合项目目标和有关规定。部门负责人应对复核过的报告在进行审核,审核应全面、详细,对报告中的数据来源和结论等方面详细检查,对不清楚有问题的地方提出意见,使项目负责人进行修改。最后事务所负责人在重点审核审计程序的恰当性,在不存在重大问题和遗漏的情况下签发。

结束语

集团化财务控制流程及要点 篇11

一、集团化财务控制概念及重要性

(一) 概念

集团化财务控制是指企业集团的财务人员 (部门) 运用特定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如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 规范化的控制货币资金运动、日常财务活动或现金流, 确保企业近远期目标及相关财务计划的实现。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依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集团化财务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几个方面。

(二) 重要性

企业集团化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 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股份制经济日趋普遍的经济形势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企业集团化对于我国经济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我国相当多的企业集团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企业集团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尤其表现在理财观念落后、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方面。从科学管理的角度来看, 当前我国企业集团在管理上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或多或少的都与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能否有效地加强集团化财务控制流程, 掌握集团化财务控制的要点, 已成为企业集团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二、集团化财务控制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企业兼并与扩张并行, 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上市。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集团化财务控制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财务目标局限性强

财务目标是各项财务决策的基础, 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模式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以给股东带来最多财富为评判标准, 但是, 传统财务目标往往忽视了员工的利益, 没有考虑到在企业集团价值中起关键作用的顾客的利益, 有着非常明显的局限性, 不利于企业集团形成持续发展和竞争的优势, 更不利于企业长远目标的实现。

(二) 财务资源狭隘

在现行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上, 对于软资源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随着物质经济的迅猛发展, 企业集团的财务资源逐渐朝着人力资源和顾客资源等软资源的方向发展, 这些软资源就是企业集团的价值所在, 而当前集团财务资源仅仅注重报表中所反映的财务资源, 对软资源部分没有很好展现, 财务资源狭隘, 不利于企业集团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和持续竞争实力的维持。

(三) 财务管理机制落后

财务管理机制主要是协调企业集团和各方面财务关系为基础, 以提高财务运行效率为目的, 但是企业集团作为资源的集合体, 不只是包括股东向企业投入的资源, 还包括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投入的资源, 而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是企业集团的价值创造系统, 因此, 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机制应该是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均衡配置。

(四) 业绩评价重结果

企业集团化财务控制模式多数是以股东财富利益最大化为导向, 由此使得业绩评价偏重于对股东财富的衡量, 而股东财富的衡量指标又多是以会计指标为基准, 由此形成了会计指标主导企业集团业绩评价体系的局面, 然而, 会计指标本身就有滞后性的特征, 是一种事后衡量体系, 不能真正反映业绩的变化原因, 更无法为企业集团未来的持续发展指明明确的方向。

(五) 财务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 由于企业集团的组建方式不同、资本纽带的结合方式有所差别, 使得企业集团中的利益分配成为财务控制的一大难题, 再加上集团化财务控制权不集中, 财务监控力度不够, 各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减弱了企业集团低于各种竞争风险的能力, 缺乏企业集团财务资信, 加重了投资的风险。

三、集团化财务控制的流程

通过对集团化财务控制现状的分析, 给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敲响了警钟, 因此, 广大企业集团都迫切需要构建一整套适应集团化发展的财务控制流程, 以便及时消除各种财务失控的漏洞, 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 使得子公司得到有效发展, 最终逐渐成为集团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那么, 企业集团该如何实施财务控制流程, 才能有效堵住财务控制的漏洞, 具体来说应该从三方面入手:

(一) 建立可行的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集团化财务控制的有效手段, 因此, 建立集团财务预算控制的整体结构, 不要使预算仅作为一个财务数据, 还要和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 并将集团本年度的战略目标进行分解, 使每一个公司、部门和车间都明白具体的任务, 母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的整体发展策略, 按照上下结合, 分集编制的程序, 制定预算编制规程, 并以此为依据, 去指导各子公司编制年度财务预算, 控制预算报表的填制过程, 细化这个体系的每一个数据, 所以预算的编制要根据企业集团的财务预算目标, 结合自身的特点和预算执行条件, 争取拓宽财务预算的管理范围, 加大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 建立起科学可行的财务预算。

(二) 建立内审、控制预算执行

为维护企业集团的利益, 强化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委派财务总监实行统一管理与考核奖惩制度, 财务总监的身份特殊, 不仅独立于被监督单位和企业, 而且个人利益与企业集团利益没有任何关系, 从而确保了开展工作的独立性, 另外, 通过建立内审机构, 了解企业集团经营管理水平及经营的实际现状, 确保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成果, 通过风险评价, 让集团高层知晓公司经营所面临的风险, 以及时制定合适的程序进行规避, 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三) 绩效评价、职工薪酬挂钩

为了提高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 绩效评价的手段势在必行, 这既是一种监督手段, 也是一种激励机制, 同时也是与职工利益挂钩的一项有效措施, 它是动态的, 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它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关系着集团公司下一年的工作计划;另外, 企业集团的奖惩机制也是集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实施, 可以给每一个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 从而很容易实现任务的下达, 从而让部门、职工的工作方向与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相协同, 进而促使总目标的完成。

四、集团化财务控制流程的要点分析

(一) “集权为主, 分权为辅”的财务制度

企业集团成员企业众多, 要在集团内整合配置资源, 培育集团核心竞争力, 形成规模优势, 是集团管理的迫切要求。而当前我国企业集团尚处于规范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加之财务资源的高风险性、财务控制的低成本和财务控制的整体性等因素的影响, 采取“集权为主, 分权为辅”的财务制度管理模式, 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它既能加强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 使子公司确实贯彻母公司战略意图, 又能调动和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 保障集团的总体利益。至于如何合理划分和配置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权即财务监督权、财务激励权和财务决策管理权, 可参见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权的分配体系表, 如下图1。

(二) 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一项重要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 将控制目标以预算形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 是综合管理企业经济资源和经营行为的重要措施。其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预算编制程序、监督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绩效考核等。

(三) 加强企业财务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

集团化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地域分散性的增加, 使得财务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按需“控制”的财务控制体系, 是全面贯彻集团公司的财务政策和目标的有力保障。要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控制, 受限, 关键在于依托集团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统一集团财务政策, 采用ERP (企业资源规划) 、SCM (供应链管理) 等信息流解决方案, 规范基础数据的标准, 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科目, 实现集团信息可比性, 由底层直接采集财务数据, 进而通过预算、资金、资产管理等手段有效构建集团化财务管理模式, 控制集团母子公司财务信息流的迅速、准确、完整传递, 实时共享信息, 实现有效财务监控。

(四) 财务人员管理控制环节设计

集团化财务控制归根结底必须靠人去推动。因此, 有效制约“内部人控制”, 加强企业集团财务人员管理与控制, 包括企业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财务人员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人员控制, 对提高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五)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监督是对前述财务控制措施采取的再控制措施。通过对集团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 内部审计可以准确地判断出集团既定政策和程序的贯彻程度、资源的利用效率, 以及近远期经济目标的达到情况等, 是集团财务信息准确性、财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五、结语

集团化公司财务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究竟企业集团应该采取何种财务控制模式能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会受到集团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无论何种情况, 要确保财务控制措施的有效施行, 各项财务控制环节必须做到紧密衔接和高度配合, 以及时有效地监控下属企业的经营行为, 规避财务风险, 实现集团的规模效应。

摘要:在集团化管理体制中, 财务控制是重中之重, 财务数据指标作为母子公司管控是否成功的标志, 其经营成果及资产负债状况都会反映到数字上, 所以集团化财务控制流程是公司管控的核心所在, 一直占据着枢纽地位, 因此, 在集团化财务控制方面, 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 了解财务控制流程及要点, 是促进集团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财务控制,流程,要点

参考文献

[1]杰罗尔德·L, 齐默尔曼著, 邱寒译.决策与控制会计[M].哈尔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2]阎达五, 杜胜利.资本管理论:控股公司资本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池国华, 吴晓巍.管理控制的理论演变及其与内部控制关系[J].审计研究, 2003 (05)

[4]姚颐, 刘志远, 李冠众.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会计研究, 2007 (08)

上一篇:引导效果下一篇:高校后勤学生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