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插技术

2024-06-26

栽插技术(共8篇)

栽插技术 篇1

摘要:简要分析了紫薯的营养价值, 并从适地选用良种、精选种薯与培育壮苗、整地起垄与适时早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简述了其栽插技术, 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紫薯,营养价值,栽插技术

紫薯是甘薯的一个特殊品种, 因其薯肉呈现紫色而得名[1]。紫薯除了具有普通甘薯所具有的营养成分之外, 还富含花青素和硒元素, 不仅口感甘甜, 还具有较高的养生保健价值, 从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市场前景看好[2]。

1 紫薯的营养价值

1.1 营养成分

紫薯除了含有普通甘薯所富含的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之外, 还富含硒元素和花青素。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0%, 但是糖分却仅有普通甘薯的1/2, 氨基酸高达18种, 维生素8种, 矿物质10种以上, 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是普通甘薯的3~5倍, 其中硒元素的含量更是普通甘薯的20倍[3]。

1.2 食用价值

花青素是纯天然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 是当今人类发现的最有效的抗氧化剂, 其抗氧化功能比维生素E高50倍, 比维生素C高20倍[4]。食用富含花青素的紫薯有利于预防癌症、增进视力、改善睡眠、加固血管和改善血液循环等。紫薯中富含的硒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矿物质营养素, 因而食用紫薯有助于抗癌、抗氧化、增强免疫力、调节蛋白质的合成功能、调节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紫薯中富含的膳食纤维, 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和改善消化道环境, 不仅能够预防胃肠道疾病, 还能够帮助血液中的血糖和胆固醇控制在理想的范围之内, 预防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2 紫薯栽插技术

2.1 根据适地原则选用良种

由于各地气候、土壤、温度等自然环境因素不同, 因而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紫薯品种。一般来说, 应该选择适应性强、耐干旱耐贫瘠、不易感染病虫害的优良品种。现在常见的紫薯品种主要有山东农科院育成的济薯18号、广东农科院育成的广薯135、江苏农科院育成的宁紫4号、浙江农科院育成的渝紫263、西南大学农学院引进培育的豫薯王等。江津区于2008年大面积示范种植豫薯王获得成功, 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 获得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由于豫薯王能够适应重庆市的自然环境, 经济价值高, 现已纳入江津区农资综合直补项目, 引导农民推广种植。

2.2 精选种薯, 培育壮苗

在生产活动中, 种薯的大小对薯苗的数量和质量有直接影响, 故而要精选种薯。大块种薯虽出苗较壮但与同等重量小薯相比出苗量较少, 因此一般情况下选择大小适中的种薯较好。还应注意选择表皮光滑、无病虫害、无冻害发生的种薯。育苗之前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25%多菌灵500倍液浸泡种薯5 min以消毒。

3月中旬至4月初, 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背风向阳、土壤肥沃的砂壤土作苗床。结合整地做宽1.2 m左右、高25 cm左右的苗床, 并施入农家肥作为底肥, 等气温达到15℃左右时进行排薯。为节省苗床面积, 一般采用横斜排的方式排放种薯, 分清头尾, 较圆的头部在上略高, 较尖的尾部在下着泥, 不能头尾颠倒。为了提高种薯发芽率, 殡种后淋腐熟猪粪水22.5 t/hm2, 种薯盖土1 cm厚, 厢面芡细平整待用。然后平铺盖膜用泥压紧周边薄膜, 以达到增温保湿的效果。如果土壤湿度过大, 应稍晾“收汗”后覆盖地膜。一般殡种后15 d左右, 注意检查薯苗出土情况, 特别是晴天将已出土的薯苗引苗出膜。方法是将出苗处薄膜划开, 并用泥土将薯苗四周薄膜压紧, 视天气情况适时揭去拱膜。

育苗期间要做好保湿保温和通风工作, 出苗前苗床温度应保持在25~35℃, 出苗之后则应保持在20~25℃, 既要避免低温延缓出苗又要防止高温烧苗。要经常检查苗床湿度, 如果出苗之前苗床发白过干, 可以用喷雾器向苗床喷洒清水, 出苗之后为了促进薯苗生长, 除了浇水之外, 还可以喷施稀薄的人粪尿。为了防止烧苗, 每次喷施人粪尿之后, 均应该用清水洗苗。为了使土壤和薯苗充分接触以促发新根, 当薯苗长至10 cm左右即可用细土第1次培土, 7 d之后可以再次培土。等薯苗长到20 cm以上的时候, 即可剪下栽植。

2.3 整地起垄, 适时早栽

紫薯适应性较强, 对土壤要求不高, 但要达到高产的目的, 应选择疏松肥沃的砂壤土。在春季土壤解冻之后进行翻地深耕, 清除土壤中的根茬、垃圾、石块等杂物。紫薯既可平栽也可垄栽。垄栽有利于透气通风, 能够提高产量、节约用水、便于管理且能提高紫薯的品质, 因而在生产活动中被广泛使用。就豫薯王来看, 因其怕涝, 故而需要起高垄栽培。结合翻地深耕可施入农家肥15 t/hm2, 之后起垄。应根据地块的大小、土壤的品质、种植地的气候等因素决定垄的大小。起垄之后顺沟施用复合肥375 kg/hm2和硫酸钾225 kg/hm2作为底肥。

紫薯的生长期越长, 块茎就长的越大, 产量也就越高, 因此应该适当早栽。只要在气温达到15℃以上, 即可进行定植。重庆市一般在小满至芒种之间进行定植为宜。定植时要选用长势良好、叶片肥厚、大小适中的壮苗。栽植的株距应控制在35 cm左右, 栽植4.50万~5.25万株/hm2为宜, 应该选择阴天或者下雨之后土壤水分合适时进行定植, 定植之后经过7 d的缓苗期即可成活。

2.4 田间管理

定植之后约7 d, 即可查苗补苗, 发现死苗和缺苗, 要及时进行补栽以保证栽植密度, 从而保证产量。缓苗之后7 d以内, 即可开始第1次中耕, 深度控制在8 cm左右, 以疏松土壤, 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温度, 促进种苗成活。在整个生长前期, 可中耕2~3次, 每次深度可逐渐增加。

栽插后7 d后可以施清猪粪水11.25~15.00 t/hm2+尿素75 kg/hm2提苗, 结合中耕进行追肥。底肥较充足的地块在生长前期不追肥, 45 d左右追施裂口肥穴施硫酸钾75 kg/hm2。紫薯生长前期对水分需求量少, 定植后如遇干旱则需早、晚各浇水1次, 而到了结薯时期, 如果叶片到傍晚日落之后仍然萎蔫, 则应及时浇水, 到了秋季生长后期, 如遇秋雨较多的年份, 则应该做好排水工作, 以免薯块腐烂。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施肥水平的提高, 紫薯可能出现营养过剩的现象, 为了控制植株疯长造成营养浪费, 在定植约2个月之后的封垄期, 可以喷施15%多效唑进行化控。为了控制地上茎叶的生长, 促进块根的生长, 在紫薯藤快要封土时进行提藤, 提藤时注意动作要轻, 尽量减少对茎叶的损伤, 切勿翻藤。

2.5 病虫害防治

黑斑病:黑斑病不仅能够通过带病的种薯传播, 还能靠病苗和带病的土壤、肥料进行传播, 病苗严重时会枯死, 病薯块根变苦不能食用。要防治黑斑病需要建立无病留种地, 培育无病薯苗, 严格挑选种薯, 剔除病虫冻害和受伤薯块, 然后通过温水浸种或药剂浸种进行消毒处理。定植前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浸泡种苗下端, 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根腐病:苗期感染根腐病的病薯出苗率低, 植株生长缓慢, 叶片逐渐变黄, 病情严重时会造成地下根茎腐败, 全株枯死。防治根腐病需要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紫薯品种, 选取无病壮苗、适时早栽、合理追肥, 可用甲霜灵水剂800倍液进行防治。病毒病:我国紫薯上主要毒原有5种, 薯苗和薯块均可带毒, 病毒也可通过机械或蚜虫等害虫进行传播。在发病初期可以每隔7 d喷施1次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连用3次防治效果显著。

茎线虫病:茎线虫病又叫糠心病, 主要危害块根、茎蔓和秧苗, 严重时可致薯块内部全部变褐发软或呈现褐白相间的干腐。为了防治茎线虫病, 可以用50%辛硫磷乳油, 或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倍液浸泡薯苗以消毒, 也可在移栽薯苗时穴施5%涕灭威颗粒剂处理土壤, 在有效防治茎线虫病的同时兼治其他虫害。

参考文献

[1]冯晓群.紫薯的保健功能及应用前景[J].甘肃科技, 2011 (5) :160-161, 88.

[2]王贵碧.高淀粉红薯“豫薯王”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0) :113-114.

[3]张延霞.紫薯的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 2013 (4) :81-83.

[4]任茹涛.紫薯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3) :126.

栽插技术 篇2

关键词:水稻;花优14;栽插密度;产量;茎蘖动态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31-02

“花优14”是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以BT型不育系申9A和恢复系繁14配组而成的中熟晚粳杂交水稻新品种,2008年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产量高、米质好、群体整齐度好、抗倒性强、田间病害轻、后期熟相好、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为了摸清“花优14”的最佳栽插密度,更好地发挥其产量潜力,笔者于2015年进行了不同栽插密度试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设于2015年在嘉定区华亭镇联三村进行,前茬作物为小麦,秸秆还田,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嘉定区统一供种的杂交水稻品种“花优14”。

1.3 试验设计 试验固定行距为30cm,按不同株距设12cm、14cm、16cm、18cm、22cm5个处理,小区面积50m2,3次重复,各处理按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栽插深度、取苗量基本相同。试验于5月13日浸种,播种时间为5月18日,移栽时间为6月12日,收割时间为11月5日。各处理全生育期施纯氮300kg/hm2,基蘖肥∶穂肥=7∶3。各处理水浆管理、病虫草防治等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1.4 测定项目

1.4.1 茎蘖消长动态 栽插返青活棵后,调查基本苗,每处理10穴,定期考察水稻茎蘖消长动态。

1.4.2 产量结构和实收产量 水稻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每个处理2穴,考察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测产时对每个处理单独实割实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各处理栽插行距固定为30cm、栽插深度、取苗量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基本苗在栽插株距为22cm时最少,仅为67.2万株/hm2,栽插株距在12cm时最多,达到114万株/hm2,同时基本苗随着栽插株距的减小逐渐增多。从表1的结果表明,相同栽插行距,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高峰苗和有效穗的数量逐渐增多[1],除株距为22cm的高峰苗出现7月22日左右以外,其他各处理均出现在7月14日左右。株距为12cm时虽然有最多的高峰苗以及有效穗,但是由于栽插密度过高,群体偏大,不利于个体肥料与养分的吸收及光合作用,阻碍了个体的生长发育,导致其成穗率最低,仅为67.67%。

2.2 不同栽插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结果显示,各处理株高、叶龄、绿叶数都无明显变化规律,由此可知,不同的栽插密度对杂交晚粳“花优14”的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明显的影响[2]。

2.3 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3可知,各处理有效穗随着栽插密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少,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在株距为12cm时最少,株距为14cm次之。株距为14cm时,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均最高,说明当株距为12cm时,虽然栽插密度最高,有效穗最多,但是由于群体过大,阻碍了单株的发展,导致其实粒数最少,影响产量;株距为22cm时,虽然实粒数最多,但由于有效穗太少,产量最低;株距为14cm时群体结构最合理,产量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1)从茎蘖动态角度来看,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花优14”的基本苗、高峰苗和有效穗的数量逐渐增多,且较早够苗,易形成足够的有效穗,但是成穗率比较低。(2)从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在行距为30cm的情况下,不同栽插密度对杂交晚粳“花优14”大田生长不同时期的株高、叶龄、绿叶数等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3)从产量来看,株距为14cm栽插密度最适宜,产量最高;栽插密度过高,群体过大,成穗率低,对种子、肥料等资源浪费;栽插密度过低,群体太少,有效穗少,不利于获得高产。综上所述,本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固定为30cm时,株距14cm为杂交晚粳“花优14”最适宜的栽插密度。

参考文献

[1]苏瑞芳,江健,方群英,等.杂交晚粳‘花优14’机插栽培高产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4,30(3):98- 101.

[2]冯加根,周燕,龚才根.不同机插密度对“花优14”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2,(3):43-45.

栽插技术 篇3

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对我国水稻发展的重要性

插秧的季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返乡栽秧。我国农作物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返乡费时、费力、费钱的问题, 而且提高了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推广水稻机插秧,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走向致富之路, 是传统耕作方式的变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 促进农业规模化种植,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标志着水稻种植方式出现了第二次变革,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是农民增加收入、增加生产效率的需要, 并且进一步的解放了农村劳动力。

2 水稻机插秧技术的优势

2.1 高效

使用水稻机插秧技术缩短了插秧用的时间, 保证两季的水稻都能在合适的时间插秧;控制好秧距和行距, 确保每一个穴里都有一株秧;并且机插秧能够使秧苗的深浅一致, 适应力强, 风险降低, 农民容易接受和掌握技术。因此运用水稻插秧技术能够实现水稻提早成熟, 并且促进产量稳定, 提高产量, 保证水稻质量。

2.2 省时

采用步进式插秧机、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与人工栽秧相比, 工作效率分别提高了10倍和30倍。使用水稻机插秧技术不仅能够缩短栽秧的工时, 还能提高生产效率。

2.3 节约成本

机插秧不仅大大降低了常规育秧、人工栽插的成本, 而且节约了土地成本。一台机器一天可插水稻是手工插秧的30倍, 机插秧不仅确保了水稻栽插的时间、生产发育、成熟一致而且有利于及时进行田间管理, 提高水稻整体增产能力。机插秧的工效高, 栽秧速度快, 节约了不少的人力成本。

2.4 增加生产效率

机插秧具有良好的高产性、稳定性和避害性。通过采用宽行潜栽方法, 使群体通风透光条件良好, 增强每株水稻的抗力性。对于经过低温、少日照、洪涝灾害和条纹叶枯病等不利因素考验的水稻, 机插秧能够保证稳定、高产。水稻机插秧的推广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而且在节约成本和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效果也非常显著。社会经济的增长, 人们生活成本的上升, 农村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仅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 增加农民的收入, 使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而且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 稳定农机服务组织

使农民完全接受水稻机插秧技术需要一个过程, 扩大机插技术的影响要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农机手及农机人员通过现场观摩召开的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示范演示现场会, 接受先进的知识, 感性的认识水稻机插秧技术。发挥水稻机插秧的典型示范户帮扶的作用, 加大对每一位购机户的指导和扶持, 使其能尽快地掌握机插秧技术。创新示范演示方式, 解决在推广机插秧技术中存在的使用操作、演示工作和技术培训等问题, 鼓励和带动农民使用机插秧技术。制定以机插秧技术为主, 长效、连续和稳定的农机补贴政策, 给予农民政策上的支持, 资金及技术上也给予帮助, 推进机插秧产业化的发展。

4 解决推广机插秧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下降, 并且田块的不规则和田地不连续, 降低了机械的使用效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协调发展农机、农艺等技术, 政府增加投入, 采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政府加大对机耕路、机库棚、维修站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扶持, 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为农户起到示范作用。在农机人的共同努力下, 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目标。

机插秧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 无论是干部还是农户都要解决他们在认识上的问题。推广和实施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就要有充足的财力和物力的保证, 还要保证有一支有技术经验的农技队伍, 同时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实现全面普及和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指日可待。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我国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也在迅猛发展, 机械化插秧率大幅度提高。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为一项成熟的、先进的农业技术, 符合我国水稻作业生产特点, 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可和采用。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不仅是未来水稻种植的主导性技术, 而且提高水稻的综合生产能力, 是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栽插技术 篇4

生产实践证明, 机插秧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 有利于控制适宜的密度和协调个群体矛盾, 确保合理的苗情动态, 还有利于减轻病虫和倒伏风险, 所以, 通常情况下机插秧产量要高于常规移栽水稻和直播稻。但目前生产上机插秧普遍存在秧苗质量差、移栽不及时及栽插基本苗不足等突出问题, 造成有效穗数偏少, 影响水稻产量的提高。针对存在问题, 采用无纺布秧盘育秧, 狠抓准备、播种、管理和移栽等环节, 提高秧苗素质, 保证栽插质量, 促进早发稳长, 为高产奠定了基础。2013年无纺布秧盘育秧机插示范田的水稻单产达到9 484 kg/hm2, 比手工栽秧的田块增产6.7%, 比直播稻增产14.2%。

1 育秧准备

1.1 秧田准备

秧田选择在靠近大田、土壤肥沃、排水良好、方便灌水的地方, 可方便管理, 减少搬运秧苗的时间和工作量。为使秧苗个体有良好的营养空间, 要按照秧田和大田比1∶80~100的标准留足秧田。秧板要精做。播前15~20 d精做秧板。为使板面平整, 可以先上水进行平整, 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畦面宽度为140 cm, 畦床高度为15~20 cm, 长度视需要和地块的大小来确定。秧板之间留宽20~30 cm的排水沟兼管理通道。床面要达到实、平、光、直的要求, 即秧板沉实不陷脚, 板面平整无高低, 板面无残茬杂物, 秧板整齐沟边垂直。

1.2 床土培肥

采用育秧基质或细土作床土, 按照每1 hm2大田准备基质1.5 m3或营养细土1 500 kg, 也可选用肥沃疏松的菜园土。床土过筛后, 每100 kg细土拌壮秧剂0.5~0.8 kg配制营养土。把配制好的营养土堆置, 并用农膜覆盖, 集中堆闷培肥30 d。另备未培肥的过筛细土作盖籽土, 每1 hm2大田用量300 kg。

1.3 秧盘摆放

每1 hm2大田备足58 cm×28 cm软盘450~600片。秧盘要摆好。播种前将秧盘纵向横排2排在畦面依次平铺, 盘与盘飞边要重叠排放, 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盘面铺营养土2.0~2.5 cm, 厚薄均匀。秧盘的营养土太薄不利于盘根和保持水分。

1.4 秧板制作

苗床要耕整。对留做秧田的田块要进行耕翻、耙细、整平。

2 品种选择及处理

应根据各地的情况选择熟期偏早的中熟中粳品种, 以确保安全齐穗、顺利灌浆、正常成熟。一般适宜的品种为宁粳4号、连粳7号、徐稻5号和镇稻99等。

浸种前要晒种1~2 d, 保证出芽整齐。浸种时用50%咪酰胺2 g+10%吡虫啉10 g对水6~7 kg浸种5 kg, 药液高出种子10 cm, 浸种时间一般不低于48 h, 可防治主要由稻种带菌所致的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害。浸种后, 采用“日浸夜露”的办法促进自然出芽, 待80%左右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3 播种

3.1 确定播期

适期播种是保证秧苗生长与季节同步, 有效利用温光资源, 确保适龄栽插的重要手段, 宁可田等秧, 不可秧等田, 以免引起栽后僵苗不发。要严格按照预定栽插时间定育秧时间, 做到以栽定播。机插秧龄宜在20~25 d。

3.2 精量匀播

播种的均匀度直接影响今后大田栽植的均匀度和质量, 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机插秧苗播种密度过小, 易散, 盘根效果差, 密度过大, 秧苗素质差[1]。每1 hm2大田用种45.0~52.5 kg。可采用流水线或人工播种, 为确保均匀播种, 提倡使用流水线播种。流水线播种要调整好播量, 人工播种则要按盘数称种、分次均匀播种, 可4~6盘为一组播种, 平均每盘播破胸露白芽谷150~160 g或干籽100~110 g。

3.3 盖无纺布

播种结束, 在稻种秧盘表面均匀覆盖0.3~0.5 cm厚的细土盖籽, 厚度以不露种为宜。盖土后立即使用1.6 m宽的无纺布覆盖, 四周封严。无纺布作为水稻育苗的保温覆盖材料, 不会因温度和光照而影响育苗, 同时, 无纺布育苗昼夜温度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农膜育苗, 增强了秧苗的素质和抗逆能力[2]。

4 秧田管理

“秧好半熟稻”, 培育适龄机插壮秧是夺取机插水稻高产的基础。通过及时有效的管理, 要使机插秧苗达到如下标准:叶龄3~4叶, 苗高15~20 cm, 苗挺叶绿, 基部粗扁有弹性, 秧苗整齐, 无病虫危害。单株白根数10条以上, 根部盘结牢固, 提起不散, 盘根带土厚度为2.0~2.5 cm, 厚薄要求一致。

4.1 科学管水

播种后, 苗床沟内要灌满水, 水面淹至畦面盘底为宜, 保持苗床湿润, 防止出现盘土干裂, 影响秧苗正常生长或死苗。播种后2 d内下大雨应及时补盖籽土。揭布后水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 灌满沟水, 待自然落干后再上新水。如遇低温应灌水护苗, 天气转好后排水透气, 促苗盘根、快长。切勿长时间灌水或一直旱管, 以免影响秧苗发根和正常生长[3]。育苗后期, 特别是在移栽前1~2 d, 应把畦沟内水放干, 只要保持苗床湿润不干, 不至在移栽时苗床土过湿, 影响育秧质量。

4.2 揭布炼苗

盖无纺布时间不宜过长, 一般在秧苗出土2 cm左右、1叶1心时揭无纺布炼苗。若覆盖时间过长, 遇烈日高温容易灼伤幼苗。揭布原则是晴天傍晚揭, 阴天上午揭, 小雨雨前揭, 大雨雨后揭, 遇寒流低温推迟揭。

4.3 看苗施肥

根据秧苗长势情况酌情施用断奶肥。床土培肥的可不施断奶肥, 床土没培肥及苗瘦的秧苗, 于1叶1心用1%尿素溶液和1.5%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 施后要用少量清水淋洒1遍, 以防肥害烧苗。移栽前2~3 d不能施尿素, 否则会造成秧苗弹性变软不方便卷运。

4.4 防病治虫

在育苗全过程, 注意病虫害防治, 如苗瘟、立枯病、烂秧等。若病虫害发生, 应及时对症用药防治。移栽前2~3 d, 所有秧田要用一次药, 做到带药下田。

5 栽插

5.1 坚持及时抢栽

根据天气变化、茬口衔接情况, 及时调整秧龄弹性, 提高栽插质量。一般掌握3叶1心移栽, 秧龄掌握在20~25 d, 防止超秧龄。超秧龄后秧苗素质显著变差, 器官发育不良, 表现为栽后返青活棵慢, 分蘖迟。目前生产上机插品种不配套, 插秧机负载量过大, 成熟期明显推迟, 成为水稻生产突出问题。因此要根据移栽时间和机械情况, 通过分期分批播种, 确保适龄移栽[4,5]。

5.2 减少运秧损伤

采用塑盘育秧, 移栽时直接卷起秧块运到移栽的大田。若移栽时下雨、苗床土过湿或育出的秧苗弹性差, 最好不要卷运, 易造成伤秧。卷运秧块不能叠放层数过多, 防止损坏秧苗。宜随起秧随栽, 防止秧苗过夜或放置时间过长, 影响秧苗质量。

5.3 保证栽插密度

机插秧植伤重, 缓苗期长, 分蘖发生推迟, 要插足基本苗。行距采用30 cm, 株距控制在12 cm以内, 机栽密度掌握26万~28万穴/hm2[6]。由于受育秧质量、机械和整地质量等因素的影响, 机插秧会存在漏插、漂秧等问题, 因此, 要留有部分秧苗, 机插后及时进行人工补缺, 以减少空穴率和提高均匀度, 确保栽足基本苗。

摘要:根据水稻机插秧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从育秧准备、品种选择及处理、播种、秧田管理、栽插等方面提高秧苗素质, 促进早发稳长, 以利于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

关键词:机插秧,秧盘,无纺布,栽插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茂柏, 曹黎明, 顾玉龙, 等.上海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 2011, 17 (3) :19-21.

[2]卓亚男, 张玉森, 柴书宝.水稻无纺布覆盖育苗技术壮秧因素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 2008, (5) :53-55.

[3]鲁守强.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分析与探讨[J].北方水稻, 2011 (4) :45-46.

[4]李振宏.淮北地区水稻机插秧技术规范[J].北方水稻, 2012 (4) :42-46.

[5]王和平, 居会军, 祝开华, 苏伟, 徐舒.杂交籼稻软盘育秧机插秧技术操作要点[J].江苏农机化, 2013 (3) :23-26.

栽插机 篇5

丰美2ZY系列移栽机,是同大中型轮式拖拉机配套使用的全悬挂式移植机械,适用于垄上、平地和膜上番茄、辣椒、蔬菜和棉花等移栽作业。主要特点:采用特殊设计的秧苗喂入机构,操作轻便、作业效率高;机械前端可加装覆膜机,实现覆膜、移栽复式作业;株距、行距和移栽深度调节方便,适应性强;结构紧凑、坚固,挂接便利、牢靠,操作安全、省力,保养方便简单,作业成本低、效率高。

2ZY-1A型:外形尺寸2 100、1 500,2 100mm,配套动力≥25kW,结构质量290kg,作业效率0.4万~0.6万株/h。

2ZY-2A型:外形尺寸2 100、2 000,2 100mm,配套动力≥30kW,行距35~110cm,作业效率0.8万~1.2万株/h。

2ZY-3A型:外形尺寸2 100、3 200,2 100mm,结构质量463kg,行距19cm,株距35~145cm,作业效率1.2万~1.8万株/h。

华盛2ZY-1A型手扶自走式栽植机网址:www.sdhsts.com电话:0539-8488619

华盛2ZY-1A型手扶自走式栽植机,是以小型内燃机为动力装置的植物移植机械,适用于烟草、蔬菜等秧苗移栽作业,可一次完成开沟、覆土和镇压等工序。主要特点:采用链条钳夹式栽植器,对作物种类、行距、株距及栽植深度适应性强;采用专用开沟器和覆土装置,栽插直立度好、不伤苗、成活率高。

2ZY-1A型(汽油机):外形尺寸2 400、2 100、1 800mm,结构质量250kg,作业幅宽120 (1行) cm,行距50~120cm,株距19~78cm,栽植深4~10cm,适应苗龄≥30天,适应苗高≥10cm,操作人数2-3人。

2ZS-1型(柴油机):外形尺寸2 600、1 980、1 835mm,结构质量470kg,适应垄距≥115cm,适应垄根宽≤80cm。

永2YZYZ-1型移栽机邮箱:ddc@ddc.net.cn电话:0396-8021630

永2YZYZ-1型移栽机,是同大中型拖拉机配套使用的作物秧苗栽植机械,适用于烟草移栽作业。该机采用导管式栽植器,栽植作业性能稳定、故障少、作业效率

2YZYZ-1型(29.4~58.8kW外形尺寸2 100、1 390、1370mm,结构质量320kg,行距55~60cm,苗高15~20cm,作业效率0.267~0.533hm2/h(栽植合格率≥90%)。

碧浪2ZG-630A高速型插秧机网址:www.hulianji.com电话:0572-2059288

碧浪2ZG-630A高速型插秧机。是以小型汽油机为动力装置,适应带土毯状秧苗插植6行水稻种植机械,由四轮驱动底盘、栽植装置及辅植装置组成。该机栽植装置悬挂在底盘后,使用规格化带土毯状秧苗,秧爪通过强制回转双插植臂机构完成取秧插秧。主要特点采用进口大功率汽油机作发动机,动力储备充足、动力性能稳定;采用液压无级变速装置、一杆操纵机构,使用方便、作业可靠;采用液压仿形机构,机器在插秧时随着地面的状况自动控制插深;采用液压助力转向机构,操作强度小、作业效率高:采用四轮驱动机构,通过性好、作业性能稳定;采用液压助力转向器及液压式变速器(HST),操作轻便可靠;采用旋转式强制插秧机构,插植效果好;插秧株距5挡可调、横向送秧量4挡可调、纵向送秧量可调、插植深度可调。

2ZG-630A高速型外形尺寸3 250、2 390、1 495 (6盘秧架) mm,配套动力CH18型风冷、4冲程、双缸OHV汽油机,离地间隙400mm,结构质量685kg,额定功率9.3~13.4kW,发动机转速3 600r/min,前轮直径650mm,后轮直径900mm,轴距1 200mm,插秧速度0~4.86km/h,行走速度0~15.00km/h,行距30cm,株距12、14、16、18、21cm,作业效率0.233~0.400hm2/h。

富来威2Z-455型机动插秧机网址:www.ntfiw.com电话:0513-83548038

富来威2Z-455型机动插秧机,是橡胶轮爪驱动轮、散播苗2轮3浮板式插秧机械。主要特点:采用美国B&S PLUS 4冲程、风冷汽油发动机,动力性能稳定、可靠;采用自动排出壅堵及具有仿形功能的液压升降装置,可保证插秧深度一致;采用前置式往复滑杆驱动型移箱机构及凸轮联动纵向送秧机构,确保秧苗的精确进给;采用泵阀一体、无油管连接的液压泵,并设置带式张紧离合器,整体结构紧凑、体积小。

2Z-455型:配套动力(百力通)0831型4冲程汽油机,外形尺寸2 460、1 480、860(980)mm,驱动轮直径612mm,额定功率2.57 mm,发动机转速4 000r/min,结构质量175kg,行距30cm (4行),作业深度1.0~3.5cm(苗高10~25cm),株距14.6(22.3)、13.0 (20.0) 11.7cm,作业速度1.08~3.49km/h,运输速度≤3.96km/h,作业效率0.13~0.27hm2/h。

雷博PS15型手扶式独轮插秧机网址:www.zqam.cn电话:023-67191923

雷博PS15型手扶式独轮插秧机.是以4冲程汽油机为动力装置的手扶式栽植机械,适用于水稻插秧作业。主要特点采用橡胶凸耳独轮驱动行走机构和液压仿形装置,通过性好、对农田适应性好采用机械变速(前进2档)机构,作业操作省力可靠采用超越式保护装置及监控报警(插秧离合状况、标杆方位和曲柄摇杆工作状况)系统,使用安全可靠;设有液压自动调节平衡机构,作业效果好。

栽插技术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供试水稻品种选择杂交籼稻II优107。试验于2009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进行, 该试验点位于东经100°45′, 北纬26°41′, 海拔1 170 m。供试土壤为砂壤土。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栽插规格分别为:10 cm×27 cm (单苗) (A) ;13 cm×30 cm (单苗) (B) ;17 cm×33 cm (双苗) (C) ;23 cm×33 cm (双苗) (D) ;33 cm×33 cm (双苗) (E) 。3次重复, 随机区组设计, 合计15个小区。

1.3 试验实施

试验于3月2日播种, 4月9日移栽。氮肥按施纯氮390 kg/hm2以尿素形式施入, 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3∶2∶2;磷肥普钙1 050 kg/hm2作基肥翻入土中;硫酸钾600 kg/hm2以基肥和拔节肥各1/2施入。水分管理和病虫草害防除按高产方式。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叶蘖动态:移栽后每小区标定10株, 每隔7 d调查茎蘖数, 标记叶龄。产量及产量构成:于成熟期按平均茎蘖数取样5穴, 考察穗粒结构 (总粒数、瘪粒数) 、计算结实率, 按13.5%含水量计算千粒重, 小区最后进行实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在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之前, 处理B叶龄最大, 其次为处理D、处理E, 最后为处理C、处理A, 说明处理B对于群体的构建比较适宜。生殖生长阶段, 处理D、处理E的叶龄进程逐渐与处理B同步, 处理C、处理A仍较慢。处理B、处理D、处理E最终叶片数均高于处理C, 处理A叶片数最小。对各时期茎蘖数进行比较 (图1) , 分析表明, 处理A整个生育期茎蘖数最高, 其他依次为处理B、处理C、处理D、处理E, 各处理高峰苗期茎蘖数依次为772.5、734.8、615.0、656.6、563.4个/m2。与处理A相比, 各处理齐穗期有效穗数分别降低了约5.7%、10.9%、9.4%、19.7%。

2.2 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由表2可知, 栽插密度对产量影响显著。栽插密度减小, 产量显著降低。处理B (13 cm×30 cm) 的产量最高, 约为17 964.0 kg/hm2, 各处理产量水平依次为:处理B>处理A>处理C>处理D>处理E。产量差异主要集中在颖花量上, 随栽插密度降低, 有效穗、穗粒数显著降低, 导致颖花量显著降低, 处理间结实率和千粒重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合理密植是水稻高产的基础。水稻生产以往多强调适度密植, 以争取足够的穗数。但近年一些研究认为水稻宜适当稀植, 以改善群体结构, 主攻大穗[5,6]。本研究表明, 水稻栽插密度为13 cm×30 cm时, 水稻产量最高, 不同栽插密度下水稻的产量差异主要集中在颖花量上, 在一定栽插密度范围内, 降低栽插密度, 虽然结实率、千粒重略有增加, 但有效穗数、穗粒数降低, 导致总颖花量显著降低, 降低产量。

合理的栽插密度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 提高群体质量。研究表明, 栽插密度为13 cm×30 cm时, 叶龄进程较快, 在此基础上增大或降低密度, 叶龄进程都有所降低, 过度稀植, 叶龄进程较快, 但不利于有效穗数的增加。在一定栽插范围内, 减小栽插密度, 有效穗数降低, 高峰苗数降低, 不利于形成“足穗”的群体。

高产生态区水稻栽插密度以13 cm×30 cm为宜, 该栽插密度下叶龄进程快, 有利于形成“足穗”群体, 提高水稻颖花量, 适宜构建高产群体, 实现增产的效果。

摘要:在高产生态区 (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 设置不同栽插密度 (10 cm×27 cm、13 cm×30 cm、17 cm×33 cm、23 cm×33 cm、33 cm×33 cm) , 通过对产量、叶蘖动态进行分析, 明确栽插密度对杂交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产生态区水稻栽插密度以13 cm×30 cm为宜, 该栽插密度叶龄进程快, 有利于形成“足穗”群体, 提高水稻颖花量, 实现增产的效果。

关键词:杂交籼稻,栽插密度,产量,群体质量,影响

参考文献

[1]闫川, 丁艳锋, 王强盛, 等.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 2007, 21 (5) :530-536.

[2]吴文革, 杨联松, 赵决建, 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5 (1) :49-55.

[3]潘圣刚, 曹凑贵, 蔡明历, 等.栽插密度及方式对杂交水稻“红莲优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 (6) :845-849.

[4]吴春赞, 叶定池, 林华, 等.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9) :190-192.

[5]马均, 陶诗顺.杂交水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的增产作用及机理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 13 (4) :525-532.

适时栽插提高机插秧苗成活率 篇7

1. 死苗事件

2009年6月18日上午, 泰兴市古溪镇周庄村插秧机机手戴国芹来电反映, 最近他所栽插的部分秧苗正在死亡, 且呈扩散趋势。得到消息后, 泰兴市农业推广站领导十分重视, 紧急邀请市农技推广中心的2名高级农艺师前往古溪镇, 并会同镇农技站人员一同进村调查处理。从我们察看、走访的情况看, 机手所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出现问题的田块分别在周庄村、古溪村, 面积近百亩, 都是2~3 d前栽插的, 约10%的秧苗出现叶尖发枯、死亡的现象。戴国芹现有2台手扶式插秧机 (1台东洋PF455S、1台久保田SPW-68C) , 是我市首批插秧机机手, 迄今已有9年插秧史, 2009年承包46.67 hm2大田的育秧和插秧任务, 收费标准为95元/667 m2, 6月8日开始零星栽插, 到事发时已栽插近33.33 hm2。

2. 死苗原因分析

该镇机插秧示范推广始于2001年, 迄今已有9年, 整个育秧、插秧、田管技术已经熟化, 出现死苗情况令人遗憾。经调查分析, 我们认为造成部分机插秧苗缓苗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有3点:一是秧苗超龄, 秧苗素质差。从现场采集到的死苗看, 它们都具有秧龄长、植株高、密度大的农艺特点, 这对机插秧苗的活棵返青十分不利, 待插秧苗秧龄早已超过20 d, 2台手扶式插秧机不能按时完成46.67 hm2的栽插任务。二是气温高。插秧期间, 天气晴朗, 气温较高, 尤其是中午气温高达30多℃, 秧苗易烫死。三是水肥管理不到位。在秧苗缓苗期的水肥管理上, 应实行干干湿湿, 白天建立水层, 晚上放水露苗, 如中午大田缺水, 秧苗死亡的概率大增。

3. 补救措施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一方面向机手和群众进行耐心解释, 尤其是机插秧与死苗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 另一方面采取以下补救措施:

(1) 补足秧苗。对已死亡的秧苗, 要组织人员补足秧苗, 确保基本苗符合农艺要求。

(2) 加强大田管理。对机插秧大田进行科学管理, 在水的管理上做到干干湿湿, 白灌夜露。

(3) 避开高温作业。中午气温较高, 不适宜栽插, 应该避开, 实行早晚插。

(4) 加快栽插进度。秧苗必须尽快栽插, 联系其他机手突击插秧, 争取在2 d内全部插完。

4. 两点启示

此次古溪“6·18死苗事件”的发生虽然是偶然的, 但教训是深刻的, 主要有两点启示:

一要坚持适时栽插。机插秧苗为中小苗, 秧龄为15~20 d, 因此承包育秧、插秧的机手, 要根据自身的生产能力, 科学进行分批育秧, 决不能超秧龄栽插, 严把“宜早不宜迟”的移栽原则, 否则, 将影响机插秧苗的成活率。

栽插技术 篇8

关键词:水稻,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栽插期,对比试验

本试验通过对不同栽插期的钵苗与毯苗人工模拟摆栽的植株性状及其产量形成进行比较, 为钵苗机插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及试验地点

供试品种为连粳7号 (常规粳稻) 、新8优122号 (杂交粳稻) , 试验在五图河农场十分场进行, 前茬种植土豆。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2.1 试验设计品种

常规粳稻A1 (连粳7号) ;杂交粳稻A2 (新8优122号) 。

设计钵苗摆栽、毯苗机插两种栽插方式。栽插日期:6月15日, 6月20日, 6月25日;钵苗摆栽秧龄为30天, 毯苗机插20天, 如表1所示。

钵苗摆栽:常规粳稻33×12cm, 亩1.68万穴, 每钵4苗, 基本苗6.72万/667㎡;杂交粳稻为33×12cm, 亩1.68万穴, 每钵2苗, 基本苗3.36万/667㎡。毯苗机插:栽插规格30×13.2cm, 亩1.68万穴, 常规粳稻每穴4苗, 基本苗6.72万/667㎡;杂交粳稻每穴2苗, 基本苗3.36万/667㎡, 如表2所示。

进行大田试验, 两种栽插方式设置在同一块田中, 重复三次, 随机区组分布。不同播栽期、不同方式为主区, 品种为副区, 每小区长×宽为10×6m, 间隔30cm, 主区间隔40cm;周围开沟, 沟宽40cm, 保护行1m, 用地2168㎡。

1.2.2 栽培管理。

肥料施用情况: (1) 亩施纯氮粳稻20kg; (2) 氮磷钾配比为N:P2O5:K2O=1:0.5:0.5; (3) 氮肥运筹, 基蘖肥:穗肥=6:4, 基肥:蘖肥=5:5, 分蘖肥分别在移栽后5天、10天等量施用, 穗肥分倒4叶和倒3叶等量施用; (4) 亩施磷肥10kg, 全作基肥; (5) 亩施钾肥10kg, 基肥、促花肥各占50%;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的前一个叶龄, 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 开始排水搁田, 轻搁、多搁;拔节至成熟期实行湿润灌溉, 干干湿湿。其他栽培措施均按照高产栽培要求实施。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株性状

就穗长而言, 在同一品种同一栽插期不同栽插方式下各处理穗长较为稳定, 变幅较小;同一品种同一栽插方式不同栽插期中5月16日栽插穗长高于另外两栽插期。就单株成穗数而言, 同一品种同期栽插的钵苗单株成穗数高于毯苗, 在两种栽插方式下, 常规粳稻与杂交粳稻均随栽插期的推迟单株成穗数呈下降趋势, 见表3。

2.2 产量穗粒结构

水稻不同栽培方式和不同栽插期对比试验中, 就有效穗数多少而言, 钵苗因其返青活棵快、缓苗期短, 有利于取得足够的有效穗数;就结实率而言同一水稻品种的各处理结实率差异不大;在穗粒结构构成上同一品种同期栽插钵苗有效穗数高于毯苗, 同一品种同一栽插方式下较早栽插的有效穗数较高;就产量高低而言同期栽插的钵苗产量普遍高于毯苗, 两种栽插方式下, 常规粳稻与杂交粳稻均随栽插期的推迟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见表4。

2.3 病虫害及自然灾害 (倒伏) 情况

本试验生育全程均按照农业科技中心发布《病虫情报》要求进行防治, 病虫害总体发生较轻, 主要病虫害是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以及抽穗期的螟虫。各小区均未发生倒伏, 也未出现稻株倾斜现象。

3 小结与结论

3.1 钵苗机插栽插方式产量高于毯苗机插栽插方式

因钵苗机插具有秧苗根部带有完整钵型营养土块, 叶龄较长, 移栽时带钵土, 不伤根, 无植伤, 栽后基本无缓苗现象, 分蘖发生早等特点。在同一栽插期下, 同一品种水稻的产量钵苗机插高于毯苗机插, 达到增产的效果。

3.2 两种栽插方式均应采用较早的栽插期

在相同品种、栽插方式下, 随栽插期的推迟, 单株成穗数呈下降趋势, 其产量也呈下降趋势。因此在本地应采用较早的栽插期 (6月15日) 。

参考文献

[1]邴延忠, 陈宗凯, 水稻钵苗移栽机械化技术研发与应用[J].农机科技推广, 2011, (4) :52.

[2]徐凯, 王骏, 毯状钵苗插秧机现状及标准的适用性探讨[J].农机质量与监督, 2012, (5) :27-28

[3]庄乃生, 文哲学, 张金文, 东北地区推广钵体苗机插秧技术探讨.农机科技推广, 2012, (2) , 37-38.

上一篇:磷硅酸盐凝胶下一篇:各向异性导电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