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问答技巧(精选7篇)
英语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篇1
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而展开的一种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不同于普通的人际对话, 因为它旨在以对话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没有了对话, 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 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笔者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和一线的老师, 在教学实践中关注了教学对话的实然情况, 发现单生问答不仅仅是师生对话的过程, 更是体现教学是否公平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对话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师生对话中的教学公平, 解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希望对实现课堂教学公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公平:对话理论视野中教学对话的应然状态
1.教学对话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对话理论认为, 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流, 就是一种对话。巴西学者弗莱雷指出, 教育具有对话性, 教学是对话式的。[2]所谓“对话”, 是指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 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在弗莱雷看来, 对话应该在人与人之间平等进行, 平等是实现对话的条件之一。对话之前, 必须要让被取消了对话权的人夺回自己的权利, 不让人说话的人是“非人性”的。对话理论的代表人物马丁·布伯认为, 师生之间不是“我—它”的人与物的关系, 而是“我—你”的“对话”关系。教学对话就是要建立起“我—你”的关系, 因为只有在这种关系中, 对话双方才能体现对应和平等, 并基于这种平等展开对话, 否则就只能是“教师讲, 学生听———温顺地听”[1], 如此一来, 就失去了教学对话本真的意义。弗莱雷认为, 师生之间平等的“我—你”对话不仅需要爱、谦虚和信任不疑, 还需要彼此之间必须有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1]只有基于这样的前提, 教师才会给性格特征、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以均等的参与对话的机会, 并在对话过程中予以公正平等的对待。这样, 教学对话才能真正地展开。从对话理论的观点可以看出, 在师生之间展开的教学对话实质上是尊重、信任而平等的。
2.教学对话是师生间实现了教学公平的对话
弗莱雷指出, 对话应是每个人平等的权利, 而不是某些人的特权。任何人不能剥夺他人对话的权利。课堂中, 教学对话主要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展开的, 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对话, 也包含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对话。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参与是教学对话展开的前提, 教学对话不仅涉及参与对话的机会, 还涉及参与对话的进程及其结果。只有参与对话的机会, 没有对话过程中的实质性参与, 就不能说是实现了教学公平。巴赫金指出, “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的。生活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 等等。人是整个地以其全部生活参与到这一对话之中, 包括眼睛、嘴巴、双手、心灵、精神、整个躯体、行为。他以整个身心投入话语之中, 这个话语则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对话网络里, 参与到国际的研讨中”[3]。这句话表明, 对话的参与应该是一种实质性、深度的参与。在单生问答主导的教学对话中, 学生都应该机会均等地参与对话, 并且这种参与是实质性的。正如同伽达默尔所说, “真正的对话, 其结果不是一种拉平, 而是要激发一种突变, 生成一种新的东西。这种对话是在两个平等的对手之间进行的, 但平等不等于相同, 而是棋逢对手, 在碰撞和相互作用中, 调动出二者最大的潜力, 喷射出绚丽的火花, 从而使对话成为一种活泼的事件”[4]。只有每个学生都参与并实现了这种实质性的对话, 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公平。
二、教学不公平:课堂教学对话中的实然状态
教学对话的过程就是师生问答的过程, 教师对知识的传授、问题的解答、学生技能的培养, 几乎都是通过师生问答的对话形式来进行的。有研究者得出结论, 教师课堂用于对话的时间占到时间总量的80%左右。[5]而据课堂观察, 单生问答的时间又大约占问答时间的70%左右。如果是在公开课等课堂中, 单生问答的时间比重会更大一些。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单生问答, 是否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对话的机会?是否每一个学生都实质性地参与了对话?事实的回答是否定的。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 在单生问答中, 教师在问答对象的选择、问答内容的设定和问答方式的使用上均存在很大的不公平。单生问答主导下的教学对话并没有达到对话理论所描述的那种教学对话和教学公平的应然状态, 对话理论视野中的教学对话与教学公平还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1.单生问答对象选择的不公平
观察发现, 教师在单生问答对象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第一, 单生问答对象存在显著的男女差异。老师一般喜欢与异性学生展开单生问答。因为在他们看来, 异性教师上课, 学生在课堂上较为遵守纪律, 至少不会破坏课堂纪律。
第二, 选择问答对象看重成绩的优劣。单生问答中教师一般会选择有利于帮助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作为问答对象。成绩较好、思维敏捷、能与教师进行流利问答的学生容易成为问答对象, 因为好学生可以配合教师体现课堂教学流程的顺利性和结构的完整性。成绩不好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原因, 回答问题往往不能切中要点, 容易造成时间浪费, 教师一般不会与其进行问答。有的时候, 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会成为问答对象, 但这种问答实质性内容较少, 教师抽问的目的多在于通过提问的形式来提醒学生遵守课堂纪律, 避免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课堂观察结果显示, 优生与教师问答的机会最多, 中等生次之, 成绩较差的学生机会较少。
第三, 问答对象所处的空间位置也决定了机会多少。当前我国教室的座位大多是传统的“秧田式”摆放。教室中间和前面的学生容易成为单生问答对象, 因为教师一般会在教室的中部或前部走动, 这个范围是教师眼睛能随时关注的范围。事实上, 优生也多是集中在这一范围内。教室的其他区域则容易成为“盲区”, “盲区”内的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机会一般会很少。教室内沟通分布的研究者亚当斯的研究结论也表明:离开教室中间行列越远, 被包容沟通以及交互反应的机会越少;越是离开前面的位置, 教师接触的机会越少。[6]
2.单生问答内容上的不公平
第一, 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针对优生提出的问题多是发展性、开放性的, 这类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技能培养等, 而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的问题则比较简单, 主要涉及识记、重认和再现, 难度低, 这些简单的机械记忆或重复不利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 教师对学生回答反馈多少存在差异。对于优生, 教师往往会给出提高性、帮助性的意见或建议, 会给予技能或能力提高的指导, 如“老师建议你下来之后再看看……”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反馈多是简单的对与错的判定, 不涉及知识面的拓展或技能的传授。
3.问答方式的区别对待
第一, 问答时间长短不一样。优生的问答时间明显较长, 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 教师会给予学生思考或组织语言的时间, 等待时间较长, 并且会表现出一定的耐心。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 问答时间则很短, 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 教师就会直接换他人进行问答。
第二, 教师提示有差异。优生在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 教师一般会给予一次或多次提示, 直到学生回答出来为止。与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问答时, 教师为了能够节省时间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往往不会给予成绩较差的学生提示和等待, 相反多给予与问题无关的警示性提示, 如“上课请认真听讲”、“你没有明白老师的问题”, 等等。
第三, 评价上存在差异。对于优生, 教师一般会给予肯定性、鼓励性评价, 如“不错, 能不能再详细一点”等等。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评价则多是否定的、消极的, 如“这个问题这么简单都回答不完整, 真不知道怎么说你才好”, 等等。
三、单生问答中教学不公平的原因解析
1.大班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单生问答的时间和空间
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是大班授课,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是班上人数多, 一般为40~50人, 甚至更多, 每节课课时约40~45分钟, 人数多、课时短, 生均问答时间不足一分钟, 况且在这段时间内还要完成许多其他任务, 如教师组织教学、学生阅读教材等。教师在任务既定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选择与一些或某些学生展开单生问答。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堂教学不公平的根源。
2.教师个人偏好和功利性价值取向左右了教师的公平原则
教师选择单生问答对象会受自己个人偏好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影响, 而学生外貌、性格、家庭背景、课堂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又直接影响教师的偏好。教师一般喜欢与长相乖巧、性格外向、课堂上遵守纪律的学生展开单生问答。教师在安排座位的时候也通常会考虑这些因素, 把这些学生安排在教室中间或靠前的位置。此外, 教师在安排座位时也会考虑与家长的亲疏关系。由于受功利性价值取向影响, 如突出自己的学科考试成绩, 为了获得晋级、名优认定等, 教师也会选择有利于自己功利性目的实现的学生展开单生问答, 如活动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 因为这样的教学对话更容易出成绩。
3.学生个体差异造成教学对话的机会不均等和非实质性参与
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那些活泼外向、接受和领悟力强、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容易对教师的提问作出积极的反应, 因此, 容易获得问答机会并且在问答中会得到教师的积极反馈。而那些沉默寡言、反应迟钝的学生则容易处于师生问答的边缘甚至游离于问答之外。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或任务是否完成的时候, 也往往是参照“精英”的表现而不是其他学生, 从而造成教学对话中的不公平。
4.注重结果的评价机制是教学对话不公平的深层原因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作用, 其决定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教师的教学业绩认定、利益分配与教师的教学分数以及优生率直接挂钩, 这迫使教师不得不实行“精英教育”。于是, “精英”在座位安排、单生问答机会给予以及参与的深度上均获得了优先的权利。
四、对话理论视野中教学公平走向应然的现实路径
1.推行小班化教学, 打破时间限制, 增加课堂单生问答的机会
参与机会的公平是教学公平的重要方面。推行小班化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首先, 在每节课时间不变的前提下, 小班教学可以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与教师对话, 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 教师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倾听学生, 有足够的时间与差生对话。同时, 小班化教学的座位摆放方式可以摆脱教师教学对话的“盲区”, 把每个学生都纳入到自己的对话视野中来。
2.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强化教师公平意识, 关注全体学生
教师是课堂教学公平与否的直接决定者, 问答对象的选择、问题内容及难度、座位的安排与摆放、对话方式以及对学生对话积极性的调动等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应该承担教学公平的责任, 主动实现教学公平。“如果教师无法承担教学公平的重担, 教学公平就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7]因此, 应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强化教师公平意识, 放弃个人偏好和功利性价值取向,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设置问题, 激发学生参与问答的积极性。
3.推行小组合作学习, 解决教师单生问答时间不足的问题
在班级授课中, 师生问答受课堂时间和空间限制, 很多希望与教师进行问答的学生却没有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则可以突破时间限制, 为小组成员提供更多参与问答的机会, 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时间和机会与其他成员展开地位平等的对话。学生也不会有与教师面对面问答的压力, 性格内向不愿意与教师对话的学生因为没有顾虑, 在小组中表现往往比较积极, 有利于弥补师生之间单生问答的不足。
4.改革评价体制, 注重形成性评价, 实现以评价促进公平
改革评价机制不再以成绩考核教师, 只要让教师从分数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他们就可以真正地关注全体学生, 给每个人均等的问答机会, 实现每个学生的实质性参与。同时,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才能真正落实形成性评价和个体间差异评价,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进步, 重视问答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实现以评价促进教学公平。单生问答中的教学公平走向对话理论视野中的应然状态还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有些因素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 这就决定了实现教学公平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随着教育公平观念的深入人心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教学不公平的情况将会大大改善, 对话理论视野中教学公平的愿景将逐步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巴西]保罗·弗莱雷著.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 赵友华, 何曙荣, 译[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 2001.
[2]黄志成, 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2) .
[3][苏联]巴赫金著.[M].诗学与访谈.白春仁, 顾亚玲, 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滕守尧.对话理论[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5.
[5]曾贞.论学生主体性实践中的话语价值[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 (12) .
[6]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7]王升, 张燕.教学公平重要性及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2009 (5) .
英语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篇2
这个工作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
challenge, the feeling of accomplishment, and knowing that you have made a contribution.它带来的挑战感,成就感以及为之做出贡献的满足.2.why do you want to work for this organization?
你为什么想到这来?
its reputation, the opportunities it offers, and the working conditions.它的名气,所提供的机会以及工作环境(都吸引我).3.why should we employ you?
我们为什么要雇佣你?
my academic preparation, job skills, and enthusiasm about working for the firm.我的专业背景,工作能力以及为贵公司工作的热情.4.if we hire you, how long will you stay with us?
你打算在我们这工作多久?
as long as my position here allows me to learn and to advance at a pace consistent with my abilities.只要职务随能力增长而相应提高(就不会走).5.what are your greatest strengths?
你最大优点是什么?
i can see what needs to be done and do it.我做事当机立断。
i work well with others.我和他人容易共事。
i can organize my time efficiently.我能有效地利用时间.6.what are your greatest weaknesses?
最大缺点呢?
i tend to drive myself too hard.我有时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
i expect others to perform beyond their capacities.我对别人的能力期望过高。
关系类问答题的解题技巧 篇3
材料一:阅读下面几则标题新闻:
●我国科技部宣布:“十一五”期间的12个重大科技专项总投入将达800亿元。
●我国在2008年将全面取消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科教兴国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解析:看到此题后,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材料一和材料二各自的中心意思:材料一说明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材料二说明我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其次,我们要仔细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词是“关系”。
关系题的答题思路是“总”—“分”—“总”式的。我们应该先回答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关系(“总”)。然后分析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对外开放”的影响: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分”);再分析“对外开放”对“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水平(“分”)。最后说明我们的态度:我们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坚持走对外开放的道路(“总”)。
参考答案:(1)科教兴国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材料一中的几则标题新闻说明我国对科学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在科教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这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3)材料二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说明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水平。(4)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坚持走对外开放的道路。
英语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篇4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问答活动的主要功能
对问答活动的功能的全面认识, 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充分认识在教学中组织问答活动的重要性, 并在教学中灵活地、富有成效地进行问答活动.本文认为问答活动的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问答活动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指出“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 并且保持他的注意”.教师恰当地导问, 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如已知x≠1时, 函数f (x) =|lg|x-1||, x=1时, f (x) =0, 讨论f (x) 2+bf (x) =0解的个数.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并且精力难以集中, 教师可以通过连续导问使学生精力集中:y=lgx与y=lg (x-1) 的图像有何不同?y=lg (x-1) 与y=lg|x-1|的图像有何不同?y=lg|x-1|与y=|lg|x-1||的图像有何不同?y=0有几个解?y+b=0有几个解?步步推进, 步步深入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思考.另外, 在教师的讲授中学生提出疑问, 可改变课堂节奏, 从而引起其他学生注意力集中.
2.组织问答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深入钻研问题, 抓住事物的本质与核心.数学本身不是一门直观的学科, 许多方面不是仅靠熟练操作便可体会的到.数学的思想有时隐藏得较深, 需要作深刻的思考才能发掘其内在的意义.如在三角函数内容中, 二倍角的余弦公式可以表示成三种形式.不论是理解、记忆和应用, 学生都不会感到困难, 如半角的正切公式undefined, 学生关注的是公式的由来和应用, 不进行深入地思考.教师或学生拓问:“公式①左边去掉平方后, 右边会产生正负号, 而公式②③不会, 这是为什么?”由此可以激发师生积极思考, 从而得出undefined和sinθ的符号一致.
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的支配下灵活地运用“表象”解决一些综合性数学问题省时省力, 有时可以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函数思想”也是新课标中反复强调的内容.但要学生知道, 数学可以灵活运用“表象”, 但不能依靠“表象”.
3.组织问答活动有利于师生间的密切交流
人际交往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变成个人的知识经验, 唯一的途径则是交往.口头言语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般分为独白和对话两种类型.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等都属于对话.数学交流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观念.数学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数学交流的过程, 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等.
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问答活动的开展
1.选择好的数学问题
教师平时要重视对“好”的数学问题的收集整理, 并鼓励提倡学生也这样做.只有储存大量“好”的数学问题, 才能保证选择出来所需要的问题, 为问答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一般认为“好”的数学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很强的探索性.也就是说, 应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从而就不应该是所谓的“偏问”和“怪问”.应具有多种可能的解答或问题具有开放性, 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也就是说, 由此可以引出新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意义的活动, 逐步认识数学的价值.问题的表述要简单易懂、富有趣味.
2.明确问答活动的目的
教师由于在备课中须统揽教材, 对教材的难点和关键之处应非常清楚, 如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难点约有四十多个, 不是克服所有的教学难点都组织问答活动, 而是选择那些便于语言交流、趣味性强、挖掘深度和拓展广度潜力大的教学难点.如数学归纳法的理解、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集合的概念等.
3.选择好恰当的时机引发问答活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随时注意选择问答活动的时机, 只有选择在最佳时机引发问答活动效果才最好.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最佳发问时机呢?正如孔子所讲的“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
4.突出学生在问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此时应深入研究答问的技艺.如:赫伯特·蒂利博士甚至建议, 每天在课堂上拿出10至20分钟作为“提出创见的时间”.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让学生讨论.讨论过程中, 教师可以发现具有某种天赋的孩子, 然后为这些孩子安排一些单独的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组织问答活动, 将问题装进学生的脑子里, 可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学习较差的学生所提问题中的合理、有效和可挖掘的成分, 引导这些学生学会提问题、想问题.
通过本文简单探讨, 笔者希望为丰富高中数学教育理论, 为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梁长苗.新课改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考试周刊, 2009 (33) .
面试技巧:面试英语问答有备无患 篇5
面试中让人最畏惧的恐怕不是专业提问,而是英语问答,但是只要我们做到以下细节,这个问题将迎刃而解,
事先3项准备
1.对目标公司所在地、规模、在全球的活动概况等要事先有所了解,包括总公司在国内设立分公司的时间、业绩表现、经营规模,以及今后打算开展的业务等,若能得到业界的评价更好。如无法得到书面资料,也要设法从该公司或其他同业中获得情报。
2.面试时自我介绍内容应强调应征的动机以及想应征的岗位,因此收集好相关岗位的情报,自我介绍时才能胸有成竹,切合主题。
3.准备好所有证书材料,譬如与专业能力相关的资格证书,或参加培训的资料,最好和应征职务有直接关联,不但可证明自己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表示具有这个潜能。
谈吐3P原则
自我介绍时应该记住“3P原则”:Positive(自信),Personal(个性),Pertinent(中肯)。谈吐自信,就是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让面试人充分了解你的`优点与潜能。突出个性,就是要把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发挥出来,强调自己的专业与能力,
语气中肯,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夸夸其谈,也不要涉及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自我介绍应简洁明了,给面试人留下思路清晰、反应快捷、逻辑性强的印象。自我介绍时间不宜太长,话不宜太多,最好控制在五分钟之内。不要一谈起自己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以免言多语失。另外,在自我介绍时应避免过多地使用“I”(我),不要每个句子一开头就冒出一个“I”字,给人留下自我标榜、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
灵活的应聘者往往会把“我”开头的话,变成“你”字打头。例如,面试人说:“Will you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self?”(请你谈谈自己的情况好吗?)应聘者则说:“Do you want me to talk about my personal life or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job?”(你想让我谈谈我个人的生活呢,还是与这份工作有关的问题?)这样,你的谈话就把面试人摆了进去。这种谈话的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面试毕竟是面试人与应聘者互相沟通的一种场合,应聘者时常把面试人摆进自己的谈话当中去,自然而然就起到了互相沟通的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篇6
【关键词】问答法 初中语文教学 运用
当今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通过对当前形势下新课改的要求、实现创新教育以及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分析发现,重点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问答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进行学习,因而能够最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然而问答法只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的形式。本文在问答法已有的分类基础上,从新授课的课堂导入、展开、结束三个环节对问答法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便一线语文教师更好地去开展课堂教学,提高问答法运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问答法的作用在于:一是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能够积极地回答问题;二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提问,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融洽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了,能够相互配合,使得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又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提问的核心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启发性是教师所提问的本质要求。创新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好奇与质疑,问题是主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与应答,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问答的本源,不断地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做到举一反三。重点是在于如何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所提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问答法按照提问知识的性质分类,一般分为启发式和再现式两种。
启发式主要适用于新知识的讲解,教师所提的问题就是要根据学生认识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结合,引导好学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他们经过独立思考,掌握知识,提高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进行联想思考,按照自己的认识回答问题,然后由教师指导和补充获得新知识。
再现式主要用于原有知识的巩固,通过问答,再现学过做的知识,让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再现需要学生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纵、横向的归类,进而做知识的系统整体综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再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再现,能够加强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答法按照教学提问的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开门见山式、巧设悬念式、层层递进式、转换问题式、自由选择式、比较强化式。
1.开门见山式
“开门见山式”就是为引起学生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直接对教学内容提问也叫开门见山式提问,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教师直接从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度,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想的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直接提问,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节省教学时间。这种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得非常普遍,但是也有自身的一些缺点: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如果在一堂课中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显得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和活跃课堂气氛。
2.巧设悬念式
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能够唤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就要求教师巧妙地设置一些悬念式的提问,巧妙引导,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索课文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课程当中,为寻求答案而不断地深入学习。
3.层层递进式
层层递进问就是各个问题紧密相连,后一个问题只有在前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解决,这些问题在知识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4.转换问题式
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由于难度太大,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原来的问题变换一个方式或是把原来的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来提问。
5.自由选择式
自由选择式是指教师预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出最佳答案,这种提问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6.比较强化式
为了巩固旧知识,开拓新知识,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教师往往运用比较的方法提出问题,通常可以采用正比、反比、类比三种形式,以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综合以上对课堂教学提问的定义、类型、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我们可以认识到,课堂教学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课堂教学提问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可循,由于每节课的类型不同,教学目的、内容、要求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提问的方式也必然各不相同。即使同类型、同内容、学生程度也相近的教学,由于不同教师执教,教学风格也有差异,所选取的提问方式也会有所区别。
【参考文献】
[1]张富.语文课上问答法的使用[J].中学语文,2011(04).
[2]郭志华.历史教学法中问答法的运用及探索[J].中学时代,2014(12).
[3]罗红霞.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提问技能[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08(08).
[4]成进强.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英语教学中的问答技巧 篇7
问答法是外语教学中最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训练英语的方法, 因为教师很容易控制教学内容及语言的难度。这种方法为英语学习者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具有很大的作用。然而, 传统的问答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法。随着这种方法的长期使用, 学生将习惯于被问, 而不会提问问题。于是, 他们变得很被动, 并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是存在于英语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钟启泉, 2002:140) 。除了这些缺点, 在实际训练中, 多数情况下教师不能恰如其分地在教室中运用此教学方法 (Donn Byrne, 1976:45) 。现举例如下:
(1) 提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某种信息, 即:提问题的人期待着能得到他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课堂上所提问的问题常常具有显而易见的答案, 以至于学生所给的答案不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这种方法比较不真实, 没有实际的交流意义。其结果是教师提问问题, 学生根据人人皆知的事实来回答问题 (William Littlewood, 2000:11-12) 。比如:教师手里拿着一支钢笔问学生“这是什么?”, 学生的答案是事先知道的, 这就无法为提问题的人提供任何的信息。正如Keith John所指出的, 交流的意义在于传递信息。由于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因此, 在课堂上, 问答法在传递信息这方面被认为是无效的。
(2) 有些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 学生在听问题时碰到不熟悉的词汇, 影响了对问题的理解, 更糟糕的是, 他们甚至失去了讲英语的兴趣。
(3) 使用直观教具, 比如图片、地图和幻灯片等能创设一种活泼的课题气氛, 然而, 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没有使用这些直观教具。
(4) 提出问题之前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虑, 造成所提出的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尽管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答案进行猜测或推理。这类问题要么无需用事实来回答 (例如:你认为从这儿到北京有多远?) , 要么根本就没有正确的答案 (例如:我们学校将花多少钱用于建设我们的新教学楼?) , 虽然它们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很有帮助, 但也同时鼓励学生猜测或不加思索地回答问题, 而不是积极地思考问题后再作回答 (Dood&Brophy, 1984:350) 。
(5) 教师主宰着整个问答的过程, 问题常常是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没有鼓励学生进行提问, 时间一长, 学生已经习惯于被提问了。
(6) 在某些情况下, 教师先点了学生的名字再进行提问, 而不是先提出问题再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 因此, 只有负责回答问题的学生会认真思考准备回答问题, 其他学生则很少会思考如何回答问题。
(7) 不可能把问题平均分配给学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 这是很正常的。有些学生运气好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 而其他学生则没有机会回答问题, 只能被动地坐着听, 无法参与语言训练。
1.2讲故事
讲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法。至今为止, 在有些国家, 讲故事仍然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E.Martin Pederson, 1995) 。它是学生练习英语的最基本的方法。
1.2.1讲故事法的弊病
传统课堂上, 教师常常是更注重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 因而影响了学生讲故事的流利程度。然而, 讲故事的连贯性比语法的准确性更为重要 (钟启泉, 2002:144) 。此外, 讲故事占用的时间较多, 只有少数学生能有机会在课堂上讲故事, 其他学生则无事可做, 只是被动地听着, 无法参与课堂活动。
相反地, 如果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进行讲故事, 虽然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让所有的人都有讲话的机会, 但由于学生在同一个时间进行讲故事活动, 教师无法听清楚并纠正他们的语法错误及用词是否准确。另一方面, 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故事活动, 尤其是大班级, 学生之间会互相干扰。
1.2.2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活动
(1) 选故事的时候需注意:
——选择语言难度相当、内容适合学生的故事
——控制故事的长度, 删减冗长的故事, 故事中不宜有太多的修饰语。
——选用句子结构比较简单的故事。尽量避免故事中出现长句的描述或应用文学修辞手法。
——选用具有积极意义的故事。尽量选用蕴含着这些主题的故事:比如快乐、同情、幽默、机智以及其它积极向上的故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尽量避免故事中涉及到暴力、恐惧、生气、仇恨、撒谎等。
——选用一些能让学生从中学到其它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故事, 通过讲故事,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
(2) 两种用于组织学生讲故事的方法
——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 教师可以先读几遍故事, 然后让学生复述。每个学生可复述故事的其中一部分。
——对于中级以上水平的学生, 教师可为他们选用一个难度相当的故事, 要求他们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准备 (每个小组可安排6人) , 尽量使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根据故事内容改写故事。上课时采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共同完成讲故事或复述故事的课堂练习。
参考文献
[1].Byrne, Donn.Teaching Oral English.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1978
[2].Littlewood, William.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3].Good, Thomas L.&Jere E.Brophy.Looking in Classrooms.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 Inc., 3rd ed., 1984
[4].Pedersen, E.Martin.“Storytelling and the Art of Teaching”in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3 (1) 1995:2-6
【英语教学中的问答技巧】推荐阅读:
英语面试问答必胜技巧12-17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关键技巧总结12-24
医学课程教学中的问答05-10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技巧08-22
回答英语面试中的问题技巧11-13
英语辩论赛中的小技巧07-02
教学中的提问技巧07-27
钢琴教学中的弹奏技巧06-22
谈谈教学中的提问技巧12-03
英语教学技巧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