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焦虑(精选12篇)
幼儿入园焦虑 篇1
九月份幼儿陆续入园,刚入园的幼儿有的默默流泪,有的号啕大哭……入园前后幼儿的生活环境、活动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很大的差异,因此幼儿在刚入园时难免会产生紧张、惶恐、焦虑的情绪。有关调查显示,入园焦虑持续一周的占15%,持续两周的占65%,持续三周以上的占20%。本文从家长和幼儿教师两个维度提出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新环境的对策。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内涵及表现
入园焦虑是指幼儿与爸爸妈妈等周围比较熟悉的家人分离后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1]当幼儿还没有适应陌生的幼儿园环境时,他们大多会对入园有抵触的心理,因而会做出许多抵触的行为,如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甚至是摔东西或撕东西,磨蹭拖延去幼儿园的时间,试图说服家长不送其去幼儿园等。此外,通过观察发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幼儿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还有个别幼儿出现不吃饭的现象;有入园焦虑的幼儿往往需要教师陪伴在身边才能入睡,且入睡时间较长。
二、入园焦虑的消极作用
(一)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
入园焦虑会引起幼儿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容易导致幼儿抵抗力下降。入园焦虑对幼儿身体的影响表现为幼儿烦躁不安、食欲缺乏、头昏乏力、心悸多汗,甚至有幼儿刚入园时常出现感冒、发烧、腹泻等现象。
(二)影响幼儿的正常学习活动。
处于入园焦虑期的幼儿,不愿意上幼儿园,即使到了幼儿园也哭闹不止,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不愿意听教师的话,导致教师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进行。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比较严重的入园焦虑会削弱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家长对幼儿独立能力的引导和培养
(一)促进幼儿入园积极情感的萌发。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替代性学习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替代性学习通常是通过观察或聆听现实生活中的榜样进行的。[2]幼儿通常会有模仿的心理和行为,此时需要一个已经上幼儿园的幼儿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地让幼儿知道上幼儿园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幼儿园里有很多同龄的小朋友,那里有好玩的玩具,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进而让孩子对幼儿园有所期盼。此外家长还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能使用威胁性的话语,如“你要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这会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负面的抵抗情绪。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家长要让儿童树立合理的时间观念,如作息时间,洗脸、穿衣服、游戏的时间等。其次,家长要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常规要求,鼓励幼儿坚持力所能及地做自己的事情,进而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
(三)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的交往活动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幼儿彼此之间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交往活动最终都能促进各自的发展,即同伴的交往对个体的成熟和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因此,家长要鼓励幼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分享、合作,从而提高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提供知识经验准备。
感知、动作、语言、审美等经验是幼儿所必需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教师,家长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关注幼儿各种知识经验的准备,如在游戏过程中促进幼儿对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感受,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与操作,获得具体的活动经验和一些粗浅的知识。幼儿多一份知识和能力就会增强幼儿在同龄孩子中的自信。
(五)预入园,适应幼儿园环境。
所谓预入园即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由家长预先到幼儿园进行参观。家长和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到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参观,也可以进入活动室参观或参与其他幼儿的活动,然后逐步放开孩子,让孩子独立活动。预入园可以制造良好的“首次效应”,也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
(六)对幼儿的哭闹要有正确的认识。
当幼儿真正入园后,对于孩子的哭闹,家长要有理性的认识,有些家长看自己的孩子哭得很难过,舍不得把孩子放在幼儿园,会躲在窗户外等角落偷偷地看孩子,这种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幼儿在心理上不能脱离家长的庇护,认为家长应对他们百依百顺。家长在离开幼儿的时候,要用愉快的笑容,坚定、温柔地对幼儿说:“宝宝,爸爸(妈妈)爱你,再见,我下午来接你!”
四、教师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策略
(一)做好入园前的家园沟通工作。
幼儿教师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建立相关尊重、信任和支持的情感桥梁。在幼儿还没有入园之前的暑假中,教师可以对每一位幼儿进行家访。家访是家园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它不仅是家长了解教师,而且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渠道。在家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教养方式、幼儿的性格、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在家访时,教师可以多问几个问题,如“宝宝平时最喜欢吃什么、喜欢哪些游戏、生活自理能力怎么样”等。教师也要适时地与幼儿进行交流,告诉他以后我就是你的幼儿园老师,也是你的一个大朋友,夸夸他长得真可爱,老师很喜欢他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幼儿入园前的恐惧,减少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物的畏惧感。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首先,教师要为新入园的幼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开学的第一个月创设“欢迎新幼儿”的主题墙饰,从而让新入园的幼儿感受到“新家”的亲切。在区域活动的娃娃家环境创设中,教师要尽量为幼儿营造家庭化、儿童化、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李
(神木县第五幼儿园,陕西神木
摘要: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本文阐述了入园初期幼儿的焦虑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对策,从而使新入园的幼儿积极融入集体角色。
关键词:幼儿入园焦虑分离焦虑成因应对策略
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焦虑这一心理现象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幼儿入园初期由于对父母的依恋及对幼儿园陌生教师和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则出现了分离焦虑和社会性焦虑等问题。入园焦虑对幼儿身心发展有诸多方面的影响,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如果这种心理压力过于严重且长时间得不到消除或有效缓解,将会对幼儿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
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幼儿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对幼儿造成的心理负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幼儿与爸爸妈妈等周围熟悉的家人分离后,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产生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他们非常怕生,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通常情况下,他们所表现出的入园焦虑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哭闹型———严重依恋父母及其他带养人员,不肯去幼儿园,情绪变化无常,哭闹不止。
开学之初,哭闹型的孩子占多数,在与家人分离时,第一生动活泼的温馨氛围,这样可以逐步转移幼儿对于父母的依恋,消除幼儿对于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感,从而帮助幼儿缓解新入园的紧张与焦虑。其次,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与新入园的幼儿建立融洽的关系,让幼儿觉得和老师在一起感觉安全、轻松、愉快与温暖。
(三)掌握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
1. 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被其他新的事物吸引。因此,幼儿教师要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运用方法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减少幼儿刚入园的哭闹次数。这就要求三位老师相互配合来完成,具体要求是以主班老师为主,配班老师和生活老师相互配合。首先生活老师将班级里几个哭闹厉害的幼儿带到远离班级的地方如操场、活动室等进行隔离,配班老师可以在睡房安慰少部分容易安抚的幼儿,而主班老师可以组织大部分幼儿通过“开火车”、“骑大马”、“丢手绢”等活动调动积极性,大部分幼儿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而忘记哭泣。
2. 建立合适的鼓励效应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他们更需要得到教师肯定的眼神和赞许的语言。教师的鼓励性语言和行为可以拉近教师和幼儿的感情距离。当幼儿有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即时地表扬幼儿并给予幼儿适当的奖励。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手工制作的小红花是对年幼孩子最好的奖励。在幼儿发展心理学里面,根据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一些学者还提出了代币强化的方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小红花、小红星、盖章、卡通贴画、特
虹
反应表现为抱着家人大声哭闹,不肯松手,像是永远见不到家人一样。当教师接过来抱时,拼命推开或撕扯教师,努力地挣脱;有的在吃饭、睡觉、上课、游戏时哭泣不止,甚至呕吐;拼命地想离开幼儿园;有的依从教师但仍哭闹。这多是由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环境因素的巨大转变引起的,是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心理压力表现。
(二)跟随型———固着性依恋转移,紧紧跟随某位教师。
这种现象出现在幼儿入园之初,由于幼儿的情绪变化无常、哭闹不止,幼儿教师应对其进行引导、交流。幼儿对某位教师特别依恋,拒绝一切活动,牵着这位教师的手形影不离,进餐要她喂,午睡要她拍,教师一离开就焦躁不安,到处寻找、哭闹。
(三)安静型———单独活动,不愿融入集体。
这类孩子性格较内向,入园后默默流泪,不说话,不与大家玩,寻找自己的依恋物,其实这也反映了幼儿社交方面的压力。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部分幼儿入园之初并不怯懦,但不参与集体游戏,只愿意单独活动。究其成因,主要是幼儿在入园之前,由于受到家庭的限制,生活圈子太小阻断了他们建立同伴关系的渠道,使他们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因而入园后,很难建立同伴关系。
环境是完全陌生的,又要面临建立同伴关系的挑战,这也会加重一些幼儿的心理负担,而这种心理负担又往往会成为入园焦虑的一部分。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是每个幼儿教师和初入园幼儿家长需要深究的问题。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亲子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
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质的塑料币等都可以作为代币。当幼儿不哭或哭的次数减少时,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以此调动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积极性。[4]
3. 开展“以大带小”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到:“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鼓励、支持幼儿与同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为了帮助小班幼儿克服分离焦虑,更好地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教师可以围绕一日生活方面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以大带小”活动,如让中班、大班幼儿帮助小班幼儿学会穿衣穿鞋、整理玩具,让年龄大一点的幼儿带领新入园的幼儿一起做游戏等,这样能减少新入园幼儿对家人过分的依赖,让小班幼儿感受到幼儿园这个快乐大家庭的温馨与热闹,进而激发小班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晓利.幼儿入园焦虑研究[J].现代交际,2011(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3]李利,莫雷,王瑞明.探析儿童的同伴交往[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4]张美兰.利用代币强化物对幼儿进行行为矫正[J].山东教育,2002(2).
幼儿入园焦虑 篇2
建立师幼依恋是良方
早上幼儿园门口传来一阵阵哭闹声,“我不去幼儿园,回!回家!”伴随着哭闹声潼潼被妈妈抱到了班级门口,只见他满脸泪水,使劲搂着妈妈的脖子,嘴里还不停的重复着那两句话,“回家!不上幼儿园!”看到老师他的哭声更大了,小脸紧紧贴在妈妈肩上。连头都不肯抬,不管妈妈和老师怎样哄劝都不肯松手。站在一旁的爸爸实在没办法,只好使劲掰开了他的手,老师趁机把他抱过来。在老师怀里,他的小手小脚乱踢乱打,大声哭喊着“找妈妈,回家!”为了分散幼儿注意力,老师把潼潼抱到座位上,给他拿来玩具盒和小食品,结果他把这些东西一下推到了地上。这个早上,教室里还不时传来潼潼的哭闹声。
“痛”并进步着:走进幼儿园,只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
9月,许多满3岁的小宝宝开始进入幼儿园,着意味着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然而,幼儿园总是出现哭闹声或情绪低沉的现象,某些幼儿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潼潼的现象是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
幼儿出生后,主要抚养者照顾幼儿,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因此,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亲密的感性连接,产生依恋关系。当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分离,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时,幼儿产生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不同的幼儿焦虑行为也有所差异,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
幼儿教师如何面对幼儿入园焦虑 篇3
一、做好幼儿入园前的情况调查并与家长沟通如何预防幼儿入园焦虑
首先,教师在幼儿入园报名时,让家长填写有关了解幼儿生活规律内容的表格。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父母素养和对待幼儿教育问题所持的观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如:幼儿喜欢的食物、玩具;幼儿性格;对那些食物过敏等。其次,给家长下发相关的材料,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对家长进行适时的指导,与家长沟通如何做好预防和有效降低幼儿入园焦虑,共同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为进一步家园合作打好基础。
二、创设符合幼儿特点的活动室,让幼儿有家的感觉
对新入园的幼儿来说,安全、优美、舒适的活动环境会使幼儿的有家的感觉。因此,开学前,教师要精心布置本班教室。如用幼儿熟悉和喜欢的卡通形象装饰墙壁,购置投放幼儿喜欢的图书、玩具、美术作品等。当幼儿进到教室时会被教师布置的环境吸引,使幼儿紧张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缓解,甚至喜欢新入园的幼儿园。这样通过创设符合幼儿特点的活动室,让幼儿获得心理上的补偿,有效降低分离焦虑。如:温馨的“娃娃家”中,就可以投放很多造型可爱的棉布娃娃、海绵靠垫、小衣服、小床、小桌椅、小餐具等,这些东西大多是孩子在家里经常看见的,让幼儿有家的感觉。幼儿会摆弄着自己熟悉玩具,自由地玩耍容入到游戏环境中,感受到温暖、舒适和安全,幼儿的情绪会稳定很多。
三、教师和幼儿建立安全的依恋
依恋是亲人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幼儿依恋对象不是单一固定的,幼儿可以建立多重的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祖父母、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要充分理解初入园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教师要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温暖的爱抚来打动孩子的心,补偿幼儿的情感缺失,引起孩子愉快的情绪,尽快让孩子把对家长的依恋迁移到自己身上来,从而有效解除幼儿的焦虑。因此,对于入园焦虑程度较高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爱,适当增加与幼儿的交往频率,经常和幼儿进行身体接触,如拥抱、抚摸等。这样,教师的关心、体贴会使孩子们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从而减轻他们的“入园焦虑”。
四、帮助幼儿建立自信
自信是对自己对他人的悦纳,只有自信的人才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战胜挫折。首先,要让幼儿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让幼儿建立“我长大了,我要上幼儿园,我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的自信。这样幼儿在适应幼儿园新的环境过程中会处于积极状态,这种积极的状态可以帮助幼儿克服焦虑情绪。其次,要使幼儿有成功的体验。幼儿体验到“我会”“我能”“我行”时自信也会随之产生。再次,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幼儿对自己的评价主要依赖于成人,正面强化可以加深幼儿对成功的体验,使适应行为得以建立、保持和增加。
五、注重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入园后,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生活场景,引导幼儿在解决实际困难中提高适应能力。通过这些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还与幼儿的生活能力相关,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幼儿就会产生不适应继而引起紧张、焦虑情绪。因此,在入园前家长要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例如,要求幼儿吃饭时坐好,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穿脱衣裤、鞋子,自己拿玩具等。还要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如:按时午睡、按时起床,按时游戏活动等。
六、开展丰富的交流活动或开展有趣的游戏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教师要组织有趣的活动游戏来吸引幼儿,分散幼儿“想妈妈,想家”的注意力。教师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和活动角。同时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图书、新颖的玩具来吸引幼儿,有效减轻幼儿的入园焦虑。如:组织他们玩大型玩具,滑滑梯,做个吹泡泡的游戏等,以此来带动那些哭闹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参加到活动中去,以此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稳定幼儿的入园情绪。
总之,对于新入园幼儿,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与爱心,悉心照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充分地信任、依恋教师,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真正感到幼儿园生活的快乐,真正喜欢幼儿园。
如何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篇4
关键词:幼儿,入园焦虑
新幼儿入园出现的焦虑症状, 不仅是对家长的一次考验, 也是对从事幼教工作老师的一次考验。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摸索, 笔者总结出来以下几种方法来应对幼儿因为焦虑而出现的哭闹等症状, 而且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对幼儿不停哭闹情况的分析
第一, 整天都在不停哭闹, 但中午睡觉情况还好, 同时也能在老师的安抚下睡着。这类幼儿的工作比较好做。
第二, 只是在早上离开父母以及在晚上见到父母时哭闹, 中间这段时间有玩具可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来安抚他们。这种类型的幼儿需要幼教老师多与幼儿家长交流沟通, 彼此理解, 这样幼儿就能很快适应。
第三, 这种类型的幼儿的工作很难做, 他们总是紧闭着双眼不停哭闹, 不吃饭也不喝水。还有就是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 但在精神上却非常紧张。
二针对幼儿出现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
1. 及早取得幼儿的信任
幼儿园以开学前的老师家访或者老师电话访问等方式, 及早认识熟悉家长和幼儿, 得到家长对老师教学工作的支持, 以及取得幼儿的信任。其中取得幼儿的信任尤为重要, 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幼儿在入园后是否能够快速地适应一个新的环境, 而不出现焦虑症状。这就要求幼教老师通过家长来了解幼儿在家的一些生活、行为, 知晓幼儿的习惯, 这样能使老师很快和幼儿达成沟通, 取得幼儿的信任, 幼儿在入园之前就会有心理准备。
2. 关注每一个幼儿, 通过游戏减少幼儿的焦虑症状
首先, 在将幼儿接入幼儿园后, 老师会根据每一位幼儿在入园时的表现情况, 在每一位幼儿胸前挂上一朵自制的、有各种各样颜色的漂亮小花。同时在小花的背面注明幼儿的班级以及姓名。这样的好处是能立即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同时也能防止幼儿不小心走丢。
其次, 在开始的前几天, 老师要多讲故事或者多做生动有趣的游戏, 以此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好听的故事是每一位幼儿所喜爱的, 再配上老师早就准备好的挂图, 顿时教室里就好像一个大的绘本, 绘本里面的内容是让幼儿选择自己喜爱的小鸭、小鸡或者小狗、小猫, 用这些小动物来描述符合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故事。
游戏是幼儿们最喜爱的活动。每位老师负责一组幼儿做游戏, 小朋友们和身边的朋友手拉着手, 唱儿歌。在唱儿歌的同时, 既让幼儿增加了兴趣, 也让幼儿在儿歌中了解了幼儿园的生活常规。老师则要在幼儿游戏、唱儿歌的时候与幼儿多用眼神交流, 小朋友做得好就给他更多的表扬, 做得不好也要对其进行鼓励, 这样幼儿们与老师之间的感情会更深厚, 幼儿自然也就可以放松下来, 不会出现焦虑的情况。
3. 允许幼儿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入园
大多数幼儿在两岁的时候, 对父母的依赖性非常强, 也都有自己很喜欢的玩具或者小物品, 进入幼儿园与父母分开时, 这件玩具或者小物品, 就成为了幼儿们精神上、感情上的寄托。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周, 幼儿们可以携带自己很喜欢的小玩具或者小物品, 在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 进入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里, 能够携带着一件自己很喜欢、很依赖的小玩具或者小物品, 会使得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安心, 一般不会出现焦虑的情况。不过对于一些极个别的用此方式也很难适应的幼儿, 老师就要更多地予以关心以及特殊照顾, 但也不能太过于纵容。
4. 做好和幼儿家长的交流沟通
首先, 幼儿在入园前老师可以召开一次家长会, 向幼儿家长介绍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的一些普遍情绪方面的反应。
其次, 老师也可以将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情况, 通过小纸条的形式告诉家长, 让家长直接了解到自己的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生活, 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每天的变化与成长, 更让家长深刻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关心、热爱以及细心。这样家长就会对幼儿放心、对老师放心、对幼儿园放心。老师及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也就能够快速有效地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 从而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幼儿园生活。
总之, 在幼儿园开园之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各方面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 记录下来, 并且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同时鼓励家长每天坚持陪同幼儿来幼儿园, 短短的两周时间, 在欢声笑语中, 幼儿就能轻轻松松地度过入园焦虑期, 使得各项教育工作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1]韦琴芳.新生入园分离焦虑调适案例及思考[J].幼儿教育 (教育教学) , 2008 (9) :28~29
[2]李岩.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音乐治疗干预中“同质原则”的应用案例[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二十周年会庆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122~126
[3]张艳绯.如何帮助幼儿度过入园的适应期[J].黑河教育, 2007 (6) :43
幼儿入园焦虑 篇5
即将来临的九月份是幼儿园小班新生入园的时间,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少小班的孩子会产生入园焦虑、恐惧,每天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像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称之为入园分离焦虑。消除孩子的入园焦虑,使其尽快适用幼儿园的生活,成为家园双方共同探讨解决的问题。
父母如何判断自己的宝宝是否有入园的恐惧心理呢?首先要多和老师交流,看看你的宝宝是否在入园后有以下现象发生:(现象愈多,说明入园恐惧越严重)
1.入园时哭闹,拉住家里人不放手
2.在幼儿园里特别乖,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3.入园后经常生病或有不明原因的肚疼、头疼等情况。4.从不在幼儿园大便或经常将大、小便弄在衣服上。5.在园有尿频的现象或腹泻的现象。
6.在园不和小朋友玩耍,不参加集体活动,表情淡漠。消除宝宝的入园焦虑,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宝宝作好入园准备
家长可以提前带宝宝到幼儿园去参观,让宝宝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活动,玩耍,对幼儿园有一点概念,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尤其要鼓励孩子去玩一下幼儿园的大型玩具,如滑梯等。让宝宝对幼儿园有一个直观的美好印象,平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多和宝宝讲讲幼儿园开心、快乐的事,可以和宝宝子玩“幼儿园”游戏。使宝宝对幼儿园充满向往。
二、积极配合
宝宝入园后,如果哭闹严重,前几天家长可以多陪宝宝一会儿,当他在游戏中玩得高兴时再离去。另外,家长可根据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宝宝的生活,培养宝宝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三、以积极的言行影响宝宝
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特别是祖父母可能对宝宝上幼儿园不放心,并在言行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宝宝是很敏感的,他会从大人的态度中感觉到幼儿园不是个有趣、安全的地方,从而产生害怕幼儿园的心理,拒绝进入幼儿园,所以爸爸妈妈要不让自己焦躁的心情影响孩子,应当坚信:上幼儿园是宝宝社会化的重要一步,对宝宝的成长有很多好处。因此家长应在自己的言行中以积极的态度鼓励宝宝:“幼儿园是一个快乐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很爱他们”,帮助宝宝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形成安全感。家长切记不可当着宝宝说:“看你这么调皮,送你到幼儿园去,叫老师好好收拾你”“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唉,到幼儿园你就没这么开心(自由)了”之类的话。其实宝宝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我们给予适当的帮助,上幼儿园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事情。
四、按时接、送孩子入园
新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现象探析 篇6
【关键词】幼儿入园 亲子分离 焦虑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8-02
好像是一眨眼之间,孩子已从呱呱坠地到了要上幼儿园的年纪了,幼儿园生活如期而至,就像孩子们的成长一样,家长们既满含期待,又满怀忧虑。
对大多数幼儿来说,3岁左右就要离开父母,离开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到有着一定规则的集体中生活了。幼儿第一次长时间与主要抚养者分离,离开家庭进入到幼儿园小班进行游戏、生活时所表现出来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正常的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大声哭泣、依恋老师、依恋自带物、静坐、不正常进餐及不正常午睡等一系列心理和行为表现,就是入园分离焦虑症[1]。入园分离焦虑症几乎是所有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面临的问题,每年九月份新幼儿入园,幼儿园小班总能听到幼儿此起彼伏的哭声,这种情况少则持续两三天,多则持续一周甚至更久。如果家长和老师在这个时候不能重视并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幼儿情感上缺乏支持,造成今后入园难,进而影响幼儿的成长。
一、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上幼儿园了吗
现阶段我们国家普遍规定幼儿入园年龄为2岁半到4岁,这是有其科学依据的。首先,孩子们身体免疫力有所增强、独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显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此时为孩子社会性发展敏感期,也是求知欲最强和语言发展最快的时期,把他们送到幼儿园去学习,多接触人,接触各种事物,语言会发育得更好,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孩子一到2岁半都已经准备好了,要知道孩子之间发展的个体差异很大。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已经具备了入园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判断:
1.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即孩子能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理解他人表达的内容、遇到困难能够寻求帮助。
2.交往能合群,即孩子喜欢与他人交往,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懂得遵守规则。
3.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园里新奇有趣的玩具,充满童趣的环境,能够让幼儿产生上幼儿园的兴趣和欲望。
4.生活起居有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按时起床、睡觉、午睡,会使用勺子就餐、穿脱衣物、盥洗、收拾玩具等。
二、为什么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症
上幼儿园后,孩子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交往的对象变了,一日的生活内容变了,规则代替自由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
对于幼儿来说,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是产生分离焦虑的动因,表现与否取决于母亲是否离开。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发现幼犬在类似的情境中会发出消极情绪反应的声音,“许多动物都对特定的、熟悉的生理环境形成了情绪上的依恋—他称这种现象为最初定位。”[2]皮亚杰认为,人类婴幼儿约在出生后两年形成永久性客体知觉,即知道客体消失时并非不存在。可是幼儿为什么还会再妈妈要离开时大哭不已呢?根据弗洛伊德的“倒退”现象来解释,即幼儿在陌生的环境里产生了“倒退”,认为妈妈走了,再也不会出现了。其实除了产生“母亲走了,再也看不见”的“倒退”现象以外,幼儿伴随哭闹还产生了其他一些可以观察的倒退现象,例如吸吮手指、尿湿裤子、绞弄衣角等行为[3]。这些都是新入园幼儿的正常反应。
家庭因素是影响孩子焦虑的关键。一方面,家长的素质不同,育儿观念和方式也不一样。很多家长比较关注孩子入园以后的教育,实际上0至3岁的早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儿期(3至6岁)是幼儿身体发育习惯养成、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缺少对这一时期幼儿身心发展和规律的认识,面对孩子入园时的分离焦虑,会显得手足无措。我们看到,入园前家长帮助孩子做好各种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的,往往很容易就能平静下来;而有些家长对孩子似乎是放不下,离不开的状态,甚至看到孩子哭也跟着一起哭,这无疑加重了孩子的分离焦虑。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工作压力和父母教养经验的缺乏,很多家庭照看孩子的重任都落在了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造成隔代抚养的社会现象。毋庸置疑,他们是非常爱孩子的。可是,隔代抚养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再者就是幼儿的独立性,祖辈们的过分包办,幼儿失去了最基本的动手能力,相较于父母带大的孩子这一点对比是非常明显的。据笔者观察,隔代抚养和父母带大的孩子在智力水平、生活习惯、社会认知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除此之外,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水平、教育教学经验,在指导幼儿入园过渡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温暖的师爱给幼儿以安全感,是母爱的必要补充。教师熟悉幼儿和幼儿的家长,才能及时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良好的环境创设,不仅能够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还能让幼儿一看就有一种亲切、接纳、归属的感受,从而激发幼儿来园的动机,为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奠定基础。
三、克服入园焦虑需要孩子、家庭及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1.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入园前的准备既包括心理准备,还包括幼儿自理能力的准备。多向幼儿讲述幼儿园的事情,介绍幼儿园里的老师,经常孩子到新幼儿园去参观、玩耍,使幼儿对陌生的环境不再害怕。平时,家长应注重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如:拿筷子、入厕、穿脱衣物等。幼儿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有自信,减少无助感,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2.家长要放轻松。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正常现象,幼儿适应也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相信他们,多给与鼓励。没有特殊情况,要坚持每天送幼儿入园。
3.营造安全、愉快的气氛。组织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游戏中,教师要多鼓励幼儿,适当地给予幼儿奖励,这样在幼儿的心目中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会逐渐喜欢上幼儿园。
幼儿园生活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只有细致地做好幼儿入园的各项工作,才能有效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幼儿才能顺利入园,不做“九月哭宝”。
参考文献:
[1]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D].广西师范人学,2004.
[2]朱立新.幼儿入园初期亲子分离焦虑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1,(2).
“五个效应”减缓幼儿的入园焦虑 篇7
一、妈妈效应——妈妈就在身边
离开妈妈是新生产生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 我们采取了“妈妈效应”策略,让孩子感觉妈妈就在身边,减少陌生感和焦躁感,让情绪慢慢平稳下来。
1. 我的老师像妈妈。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面对和接触的成人主要是教师,因此开学前,小班教师要对新生进行家访,直接接触孩子,使师幼双方相互认识,以减轻孩子入园后对教师的陌生感。 孩子入园后,教师除了要面带微笑、神情和蔼、言行亲切外,还可以借用一些外在形式让孩子感觉教师像妈妈, 如呼唤孩子们的乳名,甚至穿戴上妈妈的衣服或饰品。 小二班有个特别依赖妈妈的孩子,入园前从未离开妈妈的身边,第一天入园后不放妈妈离开。 第二天一早,保育教师专门借穿了他妈妈的衣服,站在教室门前迎接他。 见到如此装扮的保育教师,他感到十分亲切,松开了妈妈的手,紧紧依偎在保育教师的身边。
2.这里有妈妈的味道 。 我们在小班活动室里设置了区角“妈妈的味道”,里面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妈妈的衣服,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妈妈的味道。 哭闹的孩子可以抱着妈妈的衣服,寻求熟悉的味道,就像妈妈在身边一样,获得心理慰藉。 如小一班有个叫卓卓的孩子,每次哭的时候都拿着妈妈的衣服,自我安慰:“闻闻妈妈的味道。 ”孩子们抱起妈妈的衣服后,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从大哭大闹变成轻轻啜泣,愿意接受教师的安抚了。
3.我的班级我的家。 入园前孩子是在家中生活的, 为了让孩子进入班级后有一种“家”的感觉,消除陌生感,我们将小班的整个活动室都创设成了“家”的环境, 如“厨房”区里有小锅、小碗、小盆等;“全家福”的墙面上是每一个孩子的“全家福”照片;“卧室”区有两张小床,上面放有被褥和毛绒玩具等。 我们还把每个妈妈的照片放大,做成了一面“妈妈墙”,孩子们在这样的“家” 中可以在小床上躺躺,可以在厨房里做做饭菜,还可以随时看见妈妈鼓励的眼神,摸摸妈妈的笑脸,感觉家一般的温暖。
二、玩具效应——不再孤单和寂寞
作为最好的玩伴, 玩具在孩子们克服分离焦虑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 因此,我们积极发挥“玩具效应”,让孩子从喜欢玩具到喜欢上幼儿园。
1. 幼儿园的玩具真好玩。 玩具是帮助孩子忘却焦虑的利器。 我们专门为新小班配置很多本地区家庭中少见的玩具,如电动摇摇车、充气游乐玩具、遥控玩具等,孩子们一进班就被这些新奇玩具所吸引,不知不觉玩起来,气氛很快就热闹起来,消除了原有的孤单寂寞感。
2.带着玩具上幼儿园。 入园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动员家长把孩子在家最喜欢的玩具带到班里, 让孩子在幼儿园玩。 教师适时地让每个孩子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玩具,玩给同伴看一看,激发他们内在的表现愿望。 家里的玩具就像一个熟悉的伙伴陪在身边, 孩子们感觉不再孤单了。
3. 一起玩玩具更开心。 孩子们带来的玩具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引导孩子们一起玩,体验分享的快乐,增加彼此的感情,促使同伴之间的认同和接纳。 如先引导比较外向的孩子把自己的玩具给同伴玩一玩, 再引导比较内向的孩子和同伴交换玩具玩一玩。 小一班有个叫文文的孩子带来一个玩具大飞机。 每天,他自己抱着大飞机,不哭也不玩,可是别人一动他的飞机他就哭。 看见许多同伴交换玩玩具很开心, 又经过教师多次鼓励引导,他终于把大飞机放下来,同意让别人玩玩,他也玩了同伴的玩具,觉得很好玩,很开心,越来越愿意和同伴一起交换玩具玩了。 每个孩子都在玩具的分享中体验到快乐。
三、电话效应——妈妈很快就来了
初入园的孩子在焦虑的时候最希望的是 “妈妈快来接我吧”,因此我们采取了“电话效应”策略,通过电话让孩子感觉妈妈很快就来了。
1.老师帮我打电话。 入园初,当有孩子哭着找妈妈的时候,教师就会对孩子说:“别哭,老师给你妈妈打电话。 ”这招很灵,孩子会停止哭声,含着眼泪期待地看着教师给妈妈“打电话”。 教师拿出手机,假装按电话号码,然后开始通话:“喂,是婷婷的妈妈吗? 婷婷在幼儿园表现可好了,也不哭也不闹,你一下班就快来接婷婷啊。 ”电话打通了,孩子的心里有了底,知道妈妈很快就来了,于是就安静下来慢慢地进入同伴的游戏中。
2.拨一拨妈妈的电话。 我们搜集了很多废旧的手机和手机玩具,每个孩子一个,对他们说这是妈妈的电话。 孩子们想妈妈时就可以给妈妈打电话,当电话拨出去时就会有妈妈的声音传出来 (教师和妈妈事先录制好的):“喂,××吗? 我是妈妈,你在幼儿园里听老师的话吗?不要哭哦,妈妈一会儿就来接你了,等着我啊。”教师及时顺势鼓励:“看看,××小朋友不哭了, 妈妈很快就来接他了,我们再打一打电话看看能找到谁的妈妈。 ”“拨妈妈的电话”让幼儿的情绪从哭闹变成期待:妈妈说了, 她很快就会来幼儿园接我了。 等着等着,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就这样,孩子慢慢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四、动画效应——我可以勇敢和坚强
为了鼓励孩子们勇敢、 坚强地面对幼儿园的陌生环境和人员,减缓入园焦虑,逐步过渡到喜欢幼儿园的生活,我们采取了“动画效应”策略,让孩子感觉到“我可以变得勇敢和坚强起来”。
1.找找我最喜欢谁 。 我们在小班活动室张贴了很多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动画形象,如熊大、熊二、喜羊羊、灰太狼等,让孩子找一找、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讲讲动画里的故事,跟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合个影等。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谈到动画片时他们的情绪安定了很多,话语也多了起来,几乎没有孩子再哭闹了,因为孩子们都说熊大、熊二、喜羊羊可不会哭,一哭就不聪明,想不出办法了。 以后,只要有孩子出现要哭泣的表情, 教师就取出他喜爱的动画形象小卡片送给他,并说:“你一定像××一样勇敢和坚强。 ”在动画形象的鼓励下,孩子们勇敢和坚强了许多。
2.一起演演真开心 。 我们为小班添置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形象头饰、服饰、袋偶等。 每个孩子都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头饰戴着。 我们鼓励一些适应较好的孩子给大家表演动画故事里的情节,教师适时引导: “看,猴哥真勇敢 ,打死了那么多妖怪,我们跟勇敢的猴哥照个相吧,猴哥可不喜欢哭的小朋友哦。 ”我们帮助比较内向、胆小、爱哭的孩子,选择那些勇敢的动画角色的头饰或袋偶,鼓励他们向这些角色学习,勇敢坚强一点。 教师也会穿上动画形象的服饰,与情绪低落的孩子们拥抱,说些鼓励的话语,帮助他们逐渐从焦虑中走出来,爱上集体生活,爱上班级和同伴。
五、奖励效应——我会越来越好的
奖励和表扬永远是孩子们喜欢的,3岁的孩子也不例外。 因此我们发挥“奖励效应”,让孩子感觉“我会表现得越来越好”。
1. 我喜欢爱的鼓励。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温柔的肢体动作,都可以给孩子足够的鼓励和信心,因此,我们非常注重让孩子们时时感受到教师的爱,从中获得鼓励和信心。 如对于不哭闹的孩子,教师会抱着他亲一亲;对于愿意和教师一起游戏的孩子, 教师会摇一摇他们(两个教师分别抓住被子的四个角, 孩子坐着被子的中间,像摇摇篮一样摇他们);对于乐于参与游戏,大胆发言的孩子,教师就会抬一抬他们去 “旅游”(两位教师用手做成 “花轿”)。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抬一抬”,在教师爱的言语和行为鼓励下,他们努力地改变自己的情绪,以实现能被“抬一抬”的愿望。
2.我要坐上“大飞机”。 我们专门创设了“我的飞机飞得高”激励专栏,鼓励孩子快乐地活动。 如不哭的孩子,可以坐着“小飞机”飞上“天”;情绪不高但能跟随群体活动的孩子,可以坐着“中飞机”飞上“天”;那些快快乐乐参与活动的孩子,则可以乘坐“大飞机”飞上“天”。 每天,孩子都可以把自己乘坐的“飞机”带回家跟家人分享。 孩子们都喜欢赢得“大飞机”,在“大飞机”的激励和教师的帮助下,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情绪都越来越高。
幼儿入园焦虑表现及应对策略探究 篇8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
(1) 依恋亲人, 情绪变化无常。经专家调查研究显示, 依恋亲人、情绪变化无常的幼儿占很大比重, 主要表现在:幼儿在早上出门时, 十分抗拒, 所有出家门的准备工作都拒绝配合, 在家长哄骗、劝说下才暂时“妥协”;幼儿一进入幼儿园就哭闹, 拒绝与教师交流;幼儿一看到家长离开, 就立刻追赶, 喊着“妈妈, 不要走, 我要回家”;幼儿在活动、睡觉时不停哭闹。
(2) 依恋教师, 产生“雏鸟情节”。大多数幼儿都有特别依恋的养育者, 入园后, 幼儿潜意识里认为养育者不要他了, 哭闹也不能使养育者出现。因此, 幼儿把这种依恋转移到了一个可以给予他安慰和希望的人身上, 他“认识”第一位接待的教师后, 会在一段时间内都跟随这位教师并十分依恋。比如, 紧紧跟随教师或保育员, 不愿走入集体, 拒绝集体活动。吃饭需要教师喂, 午睡哭闹需要教师哄, 教师一离开就焦躁, 甚至看到其他幼儿靠近这位教师, 会很粗鲁地推开其他幼儿。
(3) 生活紊乱, 自理能力退化。据调查研究显示, 百分之九十的幼儿在家能独自上厕所, 但入园第一周, 能顺利自己处理大小便的却不足百分之四十, 几乎每天会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幼儿尿床、尿裤子。一些幼儿入园后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 不愿自己吃饭、穿脱衣服、上厕所, 不敢自己睡觉, 不能完成教师组织的活动等, 入园前掌握的基本自理能力在入园后由于焦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退化。诸如此类的行为表现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常规要求产生了冲突。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应对策略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很多, 主要与先天条件、生活环境及教养方式有关。笔者从家长、教师两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1) 家长方面。1) 生活准备。在入园前, 让幼儿掌握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 培养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如果在入园前忽视自理能力的培养, 那么幼儿在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过程中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家长可以通过幼儿园的入园适应班, 提前了解幼儿园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 在家有目标地培养幼儿与之对应的生活作息习惯和自理能力。2) 心理准备。家长可以通过入园适应班, 带幼儿参观幼儿园环境, 初步感受、体验在幼儿园与同伴一起的集体生活。让幼儿知道在幼儿园可以交到很多新朋友, 可以玩很多新玩具, 是他们学习本领、游戏的地方。激发他们对幼儿园的向往, 加深对幼儿园的认识, 培养对幼儿园的积极情绪。3) 交往准备。幼儿对家长的依恋程度, 一方面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的亲密程度有关。父母应适当放手, 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 降低对家人的依恋。要有计划地帮助幼儿学会社交, 多与他人交往, 多与其他幼儿接触, 使幼儿间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 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
(2) 教师方面。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热爱、帮助所有幼儿, 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 给予幼儿亲切耐心的关爱和及时积极的帮助, 给予幼儿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被夸奖的喜悦, 尤其对那些有胆怯、退缩行为的幼儿, 更应该积极主动地给予关怀、爱抚和赏识, 使幼儿得到安全感, 感受到温暖。2) 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自信是对自己及他人的一种积极态度, 自信的人敢于面对困难, 敢于战胜挫折。幼儿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那么在克服入园焦虑的过程中就会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能帮助幼儿摆脱焦虑, 适应集体生活。当幼儿在教师的鼓励下, 在一日活动中获得成功, 体验到“我行”“我能”时, 自信就随之产生了。例如, 宝宝学会穿衣服, 教师表扬了他, 就会使他获得更多的适应行为。因此, 教师应及时对幼儿给予鼓励和表扬, 让他们感觉到自豪和被接纳感。3) 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宣泄情感、练习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游戏会让幼儿面对周围环境不再恐慌, 能慢慢融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布置活动室, 并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 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 引导幼儿积极参加游戏, 与同伴共同游戏, 分享玩具, 使他们渐渐融入集体。
三、结束语
总之,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进行家园合作, 和家长交流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 积极争取家长的协作, 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克服入园焦虑。家长应在和教师沟通的基础上, 正面引导幼儿, 对幼儿的正确行为多赞言, 多用积极的语言与幼儿交流, 帮助幼儿和同伴建立良好的感情, 从而克服入园焦虑, 正常开展一日活动。
摘要:幼儿入园时的过度焦虑, 会诱发幼儿产生各种问题。针对幼儿入园焦虑的行为表现及成因, 从家长、教师两方面提出了减轻幼儿入园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曼.托班幼儿入园焦虑问题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3) .
幼儿入园焦虑 篇9
一、环境与焦虑
(一) 幼儿观察:
当天是幼儿园开学第二天, 还未进入班级内, 沿着整个幼儿园小班区域行走时, 已经听到孩子们的哭声一片。推开小二班门的那一刻哭声“排山倒海”充斥耳朵, 进入活动室后, 大部分孩子都是嚎啕大哭, 有说:“找妈妈”的, “找爸爸”的, 也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找奶奶”。焦虑与不安的气氛蔓延整个班级, 离开原本的家庭, 幼儿的紧张与焦虑情绪升腾起来, 加之幼儿极其容易受环境影响和刺激, 也许本来不焦躁或已经缓解的孩子也跟着哭起来。
(二) 分析与评价:
霍妮认为, 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人、人的心理不是人的生物本性, 而是人的生活环境, 是社会文化、是人际关系。
儿童的焦虑存在于一个陌生或有潜在危险的环境里, 焦虑是他们体验到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的不良情绪。小班幼儿刚刚离开熟悉、宽松的家庭环境, 进入一个陌生且具有规则的新环境, 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不适, 而这时幼儿并未从情绪上接受、认可幼儿园的人、事、物, 自然而然引发会不安全感, 并且他们的情感需求无法及时得到完全满足, 因而用哭泣的方式发泄情绪、寻求安慰。霍妮曾说:“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 取决于不可分割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环境。”陌生且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使幼儿陷于无法调和的内心冲突之中, 使他们产生情感的隔离、不安全感、恐惧和无助。
二、幼儿自我、家庭与焦虑
(一) 幼儿观察:
卫生间里, 五个孩子同时要小便, 张轼看着我希望我抱他站到小便池的台阶上, 我将他抱上去后便扭头看别的孩子, 就这样转身的瞬间, 张时说:“我尿到裤子上了!”我一看, 他的裤子只脱了一点, 裤子湿了一片。我把他抱下来, 拉着他坐到椅子上换裤子, 换好以后, 他眼睛里含着泪用哭腔问我:“能不能让妈妈来接我?”我说:“等你吃过晚饭以后, 妈妈就来接你了。”他眼泪就要掉下来想哭出来, 我说:“你不哭的话, 妈妈会早点来。”他马上收起眼泪, 特别干脆、利落地说;“好嘞!”我让他坐到自己座位上去, 他就乖乖一个人回去了。我赶快去安慰另一个小女孩, 安抚了一会, 小女孩好不容易平静了一些, 张轼哭着跑过来让我给他妈妈打电话来接他, 我又跟他翻来覆去说了一些安慰的话, 这并没有止住他的泪水, 我就抱起他指着窗外的滑梯, 他也环抱着我, 我说:“你看, 那个滑梯漂亮吗?它都有什么颜色呢?红色, 黄色, 绿色, 还有什么颜色呢?哎?旁边还有一个滑梯, 你喜欢哪个滑梯呢?”这会, 张轼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滑梯上, 不再啜泣, 他说:“还有一个颜色呐!”我问:“那是什么颜色啊?”他没回答。我问:“是不是橘黄色?”他还是没说话, 但是他已经不再哭闹着找妈妈了。我把张轼放到地上, 他问我:“妈妈来不来接我?”我说:“肯定来啊!”我让他回到集体里和小朋友们一起“搭火车”到室外活动, 他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开我的手。
(二) 分析与评价:
在这样的反反复复“找妈妈”和暂时性焦虑缓解的徘徊中, 幼儿在理想化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中选择, 并且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实质上, 这种表面的平衡感是用极大的代价换取得来的暂时的宁静, 它并没有解决冲突。
首先, 从张轼不知道裤子脱到什么程度不会尿到裤子上可以猜想到他在入园前的如厕行为并不是独立完成的, 以此推断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有限, 也就是说, 他并未能够在基本的生理需求等生活方面适应幼儿园的转变, 这可能是引发入园焦虑的原因之一。而这不单是幼儿个体因素单方面导致, 其背后更是体现出张轼的家长精心、细致的照料和过度的关注。幼儿的焦虑也可能源于父母的焦虑。高育儿焦虑感的父母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照料孩子, 能对孩子的要求做出快速应答, 这有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依附, 但同时, 父母会因为顾虑孩子的安全而限制他们的探索活动, 使他们对大人的依附感增强, 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很多家长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幼儿园的保教工作不了解, 对教师照顾幼儿的不放心。家长的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在家庭中也会感染到幼儿, 比如常会在接幼儿回家后对幼儿在园情况进行提问, “幼儿园好不好玩?”、“你哭了没有?”、“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喝水了没有?饭菜好不好吃?”、“老师喜不喜欢你?”等等, 一方面, 过多的提问会加重幼儿上幼儿园的紧张情绪, 另一方面, 一些反面的提问会产生幼儿园不好的暗示, 使幼儿害怕和不愿意上幼儿园。
霍妮认为处于焦虑中的幼儿应付外界的主要手段有:趋众、逆众或离众, 张轼则表现为趋众, 即亲近成人、寻求成人的帮助、赢取成人的感情, 并且在成人的指导中控制自己的不安, 尽管他柔弱而恐惧, 他还是有意识地调整着自己的行为策略来适应环境。但是由于幼儿情绪控制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且无法分清楚理想化的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区别, 越是急于以“应该做什么”来支配自己, 越是违背真实自我的原始欲望就越是无所适从。可是幼儿并不具备认识现实自我的能力, 从现实改变自己更是天方夜谭, 所以这样的焦虑无法消退。
另外, 霍妮把焦虑分成两类, 一是显性焦虑, 是对显性危险的反应;二是基本焦虑, 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人际关系的困扰引起基本焦虑, 小班幼儿刚入园并未对教师和同伴建立亲密的联结和依恋, 因而在班级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孤独、无助和疏离。霍妮说, 要想真正地解决冲突, 就不是能用理性的决定、逃避或是意志力所能做到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存在于人格本身导致冲突产生的条件。对待小班幼儿和家长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这样的心理问题是正常且可控的, 接受个体的焦虑感, 不要因为焦虑而增加焦虑, 让他们感受到幼儿园的美好和功能, 让他们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安排并且寻求共鸣, 认真倾听家长的想法和他们的家庭生活、提前熟悉幼儿的兴趣, 自然地与幼儿和家长建立亲密的联系。当儿童想念父母时, 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和权利, 允许他们做一些在家里会做的事情, 让他们感受到在幼儿园和在家里一样轻松并且得到尊重。
三、替代依恋、教师与焦虑
(一) 幼儿观察:
户外活动时, 张轼可能被幼儿园里丰富、多变的环境吸引, 不再关注我是否一直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我也有意识地与他保持距离, 照看其他孩子。
户外活动时张轼去了一次卫生间小便, 由我陪同, 我拉着他的手让他自己走上便池, 并嘱咐他把裤子脱的靠下一些。他自己做得很好。
大概二十分钟后, 老师让小朋友们继续“搭火车”返回室内, 张时不愿“搭火车”只愿牵着我的手返回室内。回到活动室的座位后, 他已经不允许我离开他身边, 与此同时, 班里又恢复早上刚入园的景象, 大部分孩子都开始哭, 有的嚎啕大哭, 有的撕心裂肺, 有的边哭边说找妈妈, 此起彼伏的哇哇声好像召唤每个孩子都要加入进来一样。
集体教学活动时, 张轼不看老师, 一直看着我, 我一离开他身边他就焦躁不安, 哭着叫我不能走开, 我只能站在他座位旁边, 不到3分钟的时间他就说要小便, 我就带他去卫生间, 返回后, 他无论如何也不想回到座位, 问我:“妈妈来没来?”我说:“来了, 来了。”他还是一脸委屈不想离开我, 我就蹲下把他抱进怀里, 他马上搂住我, 我说:“不要哭了。”他还是带着哭腔说:“你站起来抱着我。”我把他抱起来, 他搂着我的脖子, 把脸埋进我的肩膀, 抱了一会平静后, 这时候到了午餐时间, 他又叮嘱我要喂他吃饭, 不许走。我说:“那我喂你, 别的小朋友怎么办?”他不理会, 抓着我不让走, 我就一点点喂他吃, 他也不再哭闹, 安安静静吃饭, 吃完菜和小饼, 我说:“喝点粥。”他说:“不。”我盛了一碗粥回来, 继续喂他, 他乖乖吃完。
(二) 分析与评价:
幼儿很容易被外界环境刺激、影响, 尤其是陌生的幼儿园室外环境, 花草树木、跷跷板、滑梯、沙水区、操场等等都有可能吸引孩子观察和游戏, 张轼也对幼儿园新鲜、丰富的室外环境产生了兴趣, 但是这种注意力的转移是短暂的, 也并不能真正解决幼儿的焦虑困境, 所以孩子还是要在新环境中寻求除了母亲以外的其他依恋对象, 而此时能够对幼儿积极回应和情感满足的人会缓解幼儿的焦虑感和不安, 成为该幼儿的“替代母亲”, 是幼儿新的依恋对象, 所以该幼儿寻求与我的身体亲近、目光的追随, 同时要求我位于他的视线范围之内, 这些都有利于减轻焦虑的痛苦。
再者, 教师组织的有趣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也有利于分散儿童的注意力, 如果教学活动或者游戏实施的效果不佳并不能及时缓解幼儿的焦虑状况。因此, 幼儿教师宜设计、开展更能引发儿童参与兴趣的教育活动或游戏, 也可以组织丰富的户外游戏、游园活动、发挥大型玩具设施的作用等方式加以应对幼儿的心理不适。
四、建议与反思
在对小班幼儿入园焦虑进行记录、分析与评价后, 我们试图寻求更多的解决路径和思考。实际上, 有些幼儿的焦虑问题如果预先干预是可以避免的, 即使幼儿在入园后产生焦虑也是可以通过及时、合理的应对缓解。
(一) 实行预入园制度
幼儿的不适情绪主要来源于与亲人的分离和对新环境感到陌生, 预入园制度给儿童提供一个提前体验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机会, 使他们熟悉新环境里的教师、同伴、玩具和生活、游戏安排。家长可以借此良机陪同孩子提前感受、熟悉幼儿园里的一切, “演习”入园。起初可以陪孩子在班级内和老师、其他小朋友游戏、学习, 等幼儿基本适应后, 培养其独立在幼儿园半日或全天活动。不管是幼儿还是成人, 我们总是易于接受我们准备好接受的东西。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心理的缓冲”、“有准备的环境”、“亲切的人际关系”都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二) 培养孩子认识自我、生活自理能力
我们可以由前文看到, 孩子的自我认知、生活自理能力皆会导致幼儿的不安、无助感、疏离感, 比如幼儿认为自己弱小, 不会穿脱衣服, 自己不会上厕所等都会引发幼儿自我效能感降低、自尊心受挫, 有时候也许无法得到教师及时的照料因而加重焦虑情绪。因此, 家庭教育中不得不在某些部分“放手”, 让孩子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独立睡觉、吃饭、穿脱衣物、上厕所这些基本的技能。再次,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积极自我暗示, 树立信心, 家长和教师切忌无意识地灌输幼儿弱小、懦弱、无法应对不良情绪的思想意识, 相反要让他们感受到环境的安全性和自我的强大及应对能力。
(三) 关于教师言语安慰的思考
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看到教师在安慰入园焦虑的幼儿时常常会用一些善意的谎言, 如“你不哭妈妈就来接你了”、“你今天表现好就让妈妈第一个来接你”等等, 这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出发点是好的, 有时也可以暂时缓解幼儿的焦虑, 但其实质上无法消退不安情绪。长久以来如此广泛地使用这种策略是否对幼儿产生消极作用还需思考。
摘要:幼儿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过渡, 幼儿从依恋抚养者转而依恋其他社会成员, 幼儿在这样的一个转变中接受、调整并且学习应对焦虑。本研究随机选取一名小班幼儿为观察对象, 分成三个部分的观察与评价、分析, 细致观察幼儿半日的行为表现, 以霍妮的焦虑理论为依据分析、评价其入园焦虑的因素, 并据此提出建议与反思。
关键词:入园焦虑,霍妮,自我,环境,依恋
参考文献
[1]王国猛.霍妮的焦虑理论述评[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7) , 23, 3:129.
[2]http://www.zsbeike.com/yuer/34071.html.
[3]隋悦英.城市幼儿园幼儿的焦虑问题及辅导策略研究[D].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4:29.
[4]黄志敏.小班幼儿新入园分离焦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4:48.
[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CDq Qwpl A1OKHak7n Ocq Erq Q1428Y_ak2RVw O-Nvs_g Ct1UYNm Ehwfy3f WQJdo1XBx Nek Ngbduu_J0le Pi0n Pa.
幼儿入园焦虑 篇10
悠悠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女孩子, 胖嘟嘟的小不点, 很可爱, 她是个外向的孩子。
第一天, 悠悠来了, 向老师问好, 然后跟妈妈再见, 很开心。
第二天, 悠悠午间睡觉, 但是她的小眼睛不肯闭上, 不让我离开。
第三天、第四天周末休息。
第五天, 悠悠哭着不肯上幼儿园了, 直到我答应带她去玩滑滑梯, 才肯进园……
第六天, 悠悠不哭, 但午睡时有问不完的问题……
第七天, 悠悠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了。
第八天, 集体活动, 悠悠愉快地和好朋友一起参加了活动。
第九天, 悠悠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了……
【分析】
一、悠悠入园焦虑的情况分析
从悠悠的情况看来, 悠悠患了典型的短期入园焦虑症。每年秋季开学的时候, 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在与家人分别时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儿园!”的确,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 幼儿园对他们是陌生的, 老师小朋友是不认识的, 他们由衷地感到害怕。我们把这种新入园幼儿离开父母来到陌生的幼儿园后, 由于意识到新环境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而感到不安, 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身体症状称为入园焦虑, 也叫分离焦虑。
根据鲍尔比 (Bowlby, 1973) 对儿童依恋理论的观点, 儿童恐惧是有生物学的根源的, 是建立在与生存有关的感情依恋基础上的。婴儿只有亲近照顾自己的人, 其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悠悠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 双方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 家长几乎包办了她的一切行动。大人对她过分关注, 过度保护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悠悠对父母较强的依赖性, 缺乏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力。所以, 当悠悠独自进入幼儿园后, 第一天, 在家长的“花言巧语”引诱下, 再加上五彩缤纷的幼儿园满足了她的好奇心, 她没哭。第二天, 在家长与老师的强力称赞面前, 她控制住了自己。但孩子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 在家休息了两天后, 她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 她把她的入园焦虑自然地以她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因此悠悠不愿离开亲人, 也不愿去上幼儿园, 甚至以哭闹和挣扎表示反抗。至于, 悠悠喜欢“钉”住一个老师, 我想一方面是她的一种借口, 另一方面, 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也就是当孩子离开亲人时, 总是会对第一个对她表示和善的人表示自己的信任。
二、悠悠入园焦虑的缓解策略
1. 密切联系, 对悠悠采取一致的教育行为。
在入园前的家访中, 悠悠的家人就向我们介绍了悠悠的情况, 并明显地表达了担忧之情, 其中尤其以悠悠的外婆与奶奶为最。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主动地介绍了我园的环境, 保育措施, 并就需要家长配合的方面提出了要求: (1) 不要为了表现自己的关爱而贬低幼儿园, 应该多说说幼儿园的优美环境、好玩的玩具, 多说说老师的和蔼可亲。 (2) 有什么情况及时与老师联系, 充分地信任老师。 (3) 教育的态度要一致:幼儿园肯定要上, 不上幼儿园的宝宝不是好宝宝。后来, 悠悠的妈妈又专门写了一份有关悠悠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的一些情况的材料, 让我们对悠悠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
2. 宽容理解, 为悠悠创设温馨安全的环境氛围。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 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家,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环境, 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因分离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作为老师, 不仅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 更要学会理解孩子。首先我们应注意利用自己的语言、形体动作充分表达出对孩子的关爱。其次, 要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温馨、舒适、安全、可靠、充满童趣的新环境, 要引导他们熟悉幼儿园的人、事、物。第三, 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 组织一些有趣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来分解孩子的注意力, 以缓解、减轻与家人分离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如入园第一天, 我们就组织了一些简单的节奏活动、生活活动, 帮助每一个孩子认识了自己的小椅子、小床、小茶杯等, 并贴上了标签, 让他们产生小主人的感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细心关爱, 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 入园焦虑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同, 有时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观察, 针对孩子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
(1) 悠悠属于情绪反应不激烈, 消极抵抗而又性格外向的孩子, 我主要用带有母性的慈祥话语表扬她, 温暖她的心, 使悠悠在陌生的环境找到自信心, 消除焦虑心理。如“悠悠不哭, 来, 老师抱抱。”“悠悠, 快来和老师一起搭积木。”……我发现, “宝宝, 老师抱抱”这简直就是一句“魔语”, 任何孩子听了就乖乖让我抱着, 听我说, 不哭了。
(2) 对待愿意入园但易受其他幼儿影响的幼儿, 我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尽可能在老师与幼儿的心灵间搭起沟通的桥梁。比如:有时孩子哭着说:“我要找妈妈”, 我往往会说:“妈妈下班就来。”“老师给妈妈打电话。”……
(3) 对待情绪反应激烈的孩子, 我们在教育时就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既要让孩子感受到你态度的坚决, 又要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关爱。
减轻幼儿入园焦虑的实践探索 篇11
进入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对幼儿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一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们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当幼儿入园后出现焦虑情绪时,家人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教师的情绪、态度及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焦虑程度。所以,减轻幼儿的入园焦虑需从幼儿、家长、教师三方举措才能有效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关键词
焦虑;分离焦虑;梯度作息;心理准备
每年的九月是幼儿园老师、家长、幼儿共同紧张焦虑的月份。幼儿园常常呈现出:孩子哭声一片;家长三步一回头,二步一招手;教师左手拉一个,右手抱一个,疲惫不堪、身心交瘁。到底怎样能够缓解幼儿入园这一难题,南皮一幼的教师们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从2009年8月份开始,园本以此为课题进行了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缓解教师的焦虑是前提
教师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重要他人”和“权威人物”,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能否安全转移到教师身上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照料态度和方式。教师的情绪、态度及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焦虑程度。所以,有效缓解教师的焦虑是有效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前提。
经调查,教师的焦虑主要表现在:1.害怕招收新生,面对新生不停的哭闹手足无措。2.面对家长的不配合怨声载道。3.面临繁重的工作量疲惫倦怠。
应对措施是对教师进行疏导与培训:
1.感恩活动:安排毕业班孩子及家长向教师慰问,使教师感觉千辛万苦的付出得到了心灵的抚慰与回报,从而激励教师工作的信心。
2.培训活动:充实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同依恋型的幼儿入园焦虑表现及消除对策。家长会出现哪些焦虑现象。家长工作的艺术性。争取家长积极配合与支持的方法等等。
3.交流探讨活动:教师之间交流教育新生的经验与措施,探讨更好的缓解幼儿及家长入园焦虑的方法。
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充实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及实践的技能。从而使教师满怀信心,以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态度、有效的行为热情地接待家长与幼儿。
二、缓解家长的焦虑是保障
当幼儿入园后出现焦虑情绪时,家人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家长们则表现为心神不宁,送孩子入园后恋恋不舍,总希望再抱一下、望一眼;长时间在活动室门口、窗口甚至幼儿园外观看孩子,不愿离去;每天来园、离园时多次、长时间与教师交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回家后更关注自己的孩子状况;有时为了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安慰,就过分迁就或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了家长的焦虑。
家长焦虑的原因:
1.中国家长的过分溺爱与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的过分依恋,从而加重家长对孩子的依恋。
2.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不了解、不信任也是造成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
3.家长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匮乏造成盲目的焦虑。
应对措施是入园前:
1.召开新生家长会。
首先是稳定家长情绪,消除家长消极的心态,让家长充分信任幼儿园和老师,帮助家长做好心理上的预防工作。其次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概况及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及学习安排;最后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懂得幼儿教育不单纯是幼儿园教育,只有家园携手共同合作才能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2.新生家长专题讲座。
发挥家长学校堡垒作用,家长会后,召开新生家长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幼儿入园后可能会出现哪些焦虑现象,幼儿园采取哪些措施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如何家园携手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幼儿的入园焦虑;初步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孩子的 方法与策略。 掌握送孩子、接孩子的技巧,防止不适当行为。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入园的心理及物质准备。
3.积极做好家访工作。
新生报名分班后,负责新生班的教师利用假期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减轻幼儿入园焦虑的重要一步。幼儿在自己的家中初次见到老师,会感觉老师像自己的朋友一样,比较容易产生亲切感,容易和老师熟悉、沟通;同时家长也可以初次熟悉老师;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幼儿家庭成长环境与家长教育理念的第一步。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幼儿、家长可以轻松的互相认识、初步了解、成为朋友。
入园后:
1、家园对话栏
新生班级开辟家园对话栏。教师把幼儿一日的表现及吃、喝、拉、睡等情况以表格的形式每天公布给家长,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幼儿在园情况,请家长放心。并表明老师是耐心细致照顾每位幼儿并且关注每位幼儿的,同时家长有什么需求及注意的事项可以提出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
附:南皮一幼新生入园情况交流表
2.网站、班级博客交流
开始两周,教师与家长没太长时间面对面交流,为了弥补特殊时期双向交流的缺憾,教师随时用摄像机、照相机、手机拍下幼儿活动的瞬间,利用网站、班级博客向家长传送信息,交流意见,消除家长的疑虑。
三、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上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对幼儿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一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们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表现为哭闹、拒绝、发脾气,食欲变化和睡眠结构紊乱、排便习惯改变等也十分常见。
应对措施是入园前:
1.积极做好调查工作。
教师利用调查问卷了解本班幼儿的一些情况,包括孩子的成长环境,孩子的自理能力,特殊的爱好,性格特征等等。对孩子做到了如指掌,针对孩子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
2.做好预入园的体验。
正式入园前,组织家长带幼儿到幼儿园熟悉环境,参观班级寝室、活动室等场地,组织亲子游戏等。教师与家长亲切交谈,让幼儿感受父母与教师很熟悉,以促使幼儿放心地与教师交往。同时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可适当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学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独立入睡等,这样幼儿入园后不会有过多的顾虑。”
3.物质环境与心理准备。
(1)物质环境准备:带幼儿标志的舒适被褥,幼儿喜欢的毛绒玩具(幼儿可搂可抱),全家照或幼儿自己的大照片。干净、漂亮的绿化环境,最具吸引力的大型玩具,富有童真童趣的墙饰以及全家福墙饰(幼儿全家照),益智的桌面玩具,丰富的各种游戏区角等,给宝宝提供温馨的、快乐的空间。
(2)心理准备:让妈妈经常告诉孩子:宝宝,你长大了,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有漂亮的老师,亲爱的小朋友,老师会给你讲故事、教你唱歌、跳舞、做游戏,小朋友会和你一起做游戏,妈妈会每天按时接你回家等等。
入园后
1.梯度作息。
第一周允许家长晚一小时送孩子早一小时接孩子,防止幼儿第一次离开家长时间过长造成孩子认为爸妈不要我了或把我忘了的恐惧心理。第二周要求家长接送孩子一天比一天延长10分钟,第三周逐步与幼儿园同步。慢慢让幼儿过度。
2.营造充满爱意的心理环境。
教师言谈举止要更多的体现母爱的温柔、亲切、耐心,表达爱意要更主动、外显,使孩子尽快亲近老师。做孩子的妈妈、朋友。消除幼儿的害怕心理,使幼儿逐步感到安全、舒心、放心。
3.引导宝宝与中班孩子交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最愿意与年龄稍微大的孩子接触,并喜欢模仿他们的行为,所以请中班的小朋友来做客或到中班做客是非常有效的活动策略。在游戏中,中班孩子会主动照顾小弟弟小妹妹。小妹妹小弟弟也会模仿大哥哥大姐姐。孩子在游戏中体验了快乐,获得了安全感,从而逐渐喜欢幼儿园,喜欢同伴。逐渐消失分离焦虑。
4.个别对策。
对于班级特殊的孩子(极度反抗回避的孩子)教师要多与幼儿照顾,让其对教师产生依恋,获得安全,并且与家长注意沟通,共商对策,如:实行弹性作息,允许家长的短暂陪同等等。
幼儿入园焦虑 篇12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生来是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可以缓解紧张状态, 给幼儿带来巨大的快乐。”为此, 我们要抓住幼儿这一天性, 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克服与家长的分离焦虑。
一、设置温馨的娃娃家游戏
家是最具安全感和令人放松的地方, 尤其对新入园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在“娃娃家”中投放的娃娃、家具、餐具等, 给幼儿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像家的环境。可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全家福照片衬上精致的相框挂在娃娃家墙上, 或在地上铺上泡沫地毯, 摆上柔软、鲜艳的绒布靠垫, 挂上用积木串成的漂亮门帘……这样当孩子们想念爸爸妈妈时, 他们就可以到“新家”看看爸爸妈妈的照片, 和爸爸妈妈说说“悄悄话”, 还可以“烧饭炒菜”给爸爸妈妈吃。例如, 小一班的胡曦予、康钰娇、赵雨婷、方玉婷、王若涵小朋友入园焦虑情绪就比较严重, 为了缓解这种状况, 我让他们有的当“爸爸”, 有的当“妈妈”, 用他们的生活经验给“娃娃喂奶、洗衣服、换尿布”等, 还让他们玩“带宝宝去游乐场”、“带宝宝逛公园”、“带宝宝去姥姥家”、“我带娃娃回家”、“我爱我家”等游戏。幼儿在这样有趣的游戏中受压抑的情绪得到宣泄, 感到放松和亲切, 从而减轻了入园时的不良情绪。
二、设置温暖的肢体接触性游戏
刚入园的幼儿因为对父母怀有强烈的情感依恋, 所以会产生或长或短、或强或弱的分离焦虑。这时拉拉手、摸摸头、碰一碰、抱一抱等肢体接触性游戏会让幼儿体验到妈妈般温柔的情感, 在无形中拉近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产生温暖感和安全感, 缓解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样的游戏中, 教师要尽量蹲下身体, 与幼儿平视, 并用温柔的动作与幼儿进行身体接触, 满足幼儿被关心、爱护的需要, 让幼儿感到安全、温暖, 逐渐稳定情绪, 缓解焦虑心理。
三、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
新奇而富于变化的音乐游戏能牢固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选用动感强、节奏欢快的乐曲和歌曲能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如果播放的音乐是幼儿在家听过的, 效果会更好。因此, 在幼儿入园初期, 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播放这些音乐, 以营造一个幼儿熟悉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 还可利用一些开心有趣、简单重复的音乐游戏, 让幼儿感受欢乐, 消除焦虑。
例如, 教师可带领幼儿玩放松的涂鸦游戏。在绘画活动中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水粉颜料, 在整张铅画纸和大块瓷砖墙上随心所欲地涂抹, 让孩子们原本焦虑的心情得到充分的释放。在此过程中, 教师始终作为支持者和协助者, 顺从孩子们的意愿, 并适当进行引导。由涂鸦带来的独特感觉不仅能让幼儿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 而且还能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再如, 还可创设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体育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与幼儿生理特征紧密联系, 它具有娱乐性和竞技性, 能够满足幼儿个性心理需要;体育游戏还具有浓厚的趣味性, 能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欲望, 尤其是主题性体育游戏。比如, 竞技性游戏“小白兔采蘑菇”、“看谁先回家”;娱乐性游戏“小娃娃逛公园”、“老狼老狼几点了”能抓住幼儿的心里特点。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在游戏活动中创造了快乐的情绪, 而且在活动中放松了心情, 使幼儿的焦虑情绪转移到了游戏活动中, 能减轻入园的分离焦虑。
四、可组织有趣的户外游戏
【幼儿入园焦虑】推荐阅读:
浅析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论文08-30
入园焦虑05-11
见招拆招,化解入园焦虑07-04
幼儿入园协议06-26
小班幼儿入园纪实10-09
幼儿入园适应问题11-01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策略05-20
刚入园小小班幼儿评语07-11
幼儿入园哭闹如何解决08-10
幼儿园入园协议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