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分析法

2024-10-05

多维分析法(通用12篇)

多维分析法 篇1

任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后, 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体系, 否则就是不完善、不科学的。[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指出, 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2]作为教研员的笔者曾深入学校, 就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作了如下尝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评价主体多维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重视评价主体的多维性。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评, 也可以是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长评价等, 将评价融入学习生活, 使评价无所不在, 使其成为学习者自身的一种需要。

(一) 自主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所以,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而且, 自主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的学习者, 他们就会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 并随时反思、检查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状况。例如, 在测试学生背诵情况时, 可以设计以下评价表 (见表1) 。

学生可以根据上表中的各项提示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 作出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来反思学过的内容, 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通过评价、反思、再评价、发展的过程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二) 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的互评, 有利于培养学生互相监督、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 且益于相互间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如在检查学生表演对话时, 可就以下两方面加以评价:1.语音、语调和节奏是否自然, 是否能使对方听懂;2.信息组织是否合理, 表达与交流是否流畅。同时, 要求各组组长详细记录考核的过程, 及时反馈给教师。

(三)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一直在教学中占主要且又重要的地位, 是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课堂评价和期末评价等。

首先, 课堂评价要本着客观、可接受的原则, 避免评价的随意性, 真正使教师的评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 在学生内心引起共鸣, 使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并经过努力以达到预期标准。课堂评价包括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如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口头评价时, 可以用“Wel done!”“You did a good job!”“You deserve the highest praise!”“I’m very glad that you make progress every day.Congratula-tions!”等话语来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对于还在犹豫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的学生, 可以用“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r answer is right or wrong, and just try to say something.”加以鼓励。对于答得不够好或答错的学生可以说“I hope you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Try again.”“Good, but...”等来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恐惧心理, 使之树立信心, 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温暖和亲切的鼓励与期望, 有所收益。

课堂书面评价主要是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量化的形式记录下来 (见下页表2) , 由此分析本阶段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并以15%纳入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见表2) 。

其次, 期末评价可以全面评价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学业状况。为了使期末评价更客观、更全面, 笔者设计了期末测试评价表 (见表3) , 包括课堂参与情况 (Class Participation) (详见表2) 、单元测试 (Unit Tests) 和期末测试 (Summative Tests) 三部分, 其中单元和期末测试里包括口试 (Oral Tests) 、笔试 (Written Tests) 和做事测试 (行为、性能) (Performance Tests) 。这样, 既避免了纸笔型测试 (paper and pencil tests) 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听、说、读、写的四种技能, 又通过要求有真实环境 (real-life situation) 或者近似于真实环境、设计任务型活动 (task-oriented activities) 的做事测试, 使我们的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见表3) 。

(四) 家长评价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或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 无暇关注子女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作业或考试试卷随便签名应付了事。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在设计《学生在家听读情况表》时, 尽量减少家长的负担, 由家长根据学生实际听读情况填写。然后, 在家长会上, 将小组活动情况向家长通报, 并把学生小组合作的作品向家长展示。

(五) 互评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 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因为真正的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 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由此, 设计此“成绩报告单” (见右栏表4) :

以此, 充分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思想。教师不仅要填写总分, 还要填写三个方面的分数, 写出评语, 父母也要从家长的角度写评语,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学生自己也参与评估, 肯定自己的成绩, 找出问题。这样, 既可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 又可将评价变成了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的过程。

教师签名______学生签名_______家长签名_______注:此表根据高兰生的设计修改

二、评价方法应多样

多元评价不单纯采用标准化测验, 而要强调学习在真实情境下和实际生活中进行, 如可采用观察、记录, 让学生完成作品或任务, 团体合作计划, 实验、表演、展示、口头演说等多种方式。[4]《标准》也明确提出,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 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 以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身的优势, 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关于具体评价方法,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 要注重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要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这样既能关注结果, 又能关注过程, 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2]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为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一次考试后的反思时, 应先提出以下问题: (1) 你认为这次考试成功吗?为什么? (2) 在本次考试之前的复习中, 你最满意的一点是什么?最不满意的一点是什么? (3) 针对这次考试中发现的问题, 下一步的学习你将如何做?经过讨论、反思后, 有的学生会说:“我觉得这次考试我可以考得更好。没考好的原因是因为我在考前忽略了听力。我掌握最好的是课文和对话里的习惯表达方式, 所以单项选择和情景交际这两大题我一分没丢。下一阶段我应该注意加强听力训练。”也有学生会说:“我对自己的复习还算满意。考试时答得很顺手。总共丢了8分, 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粗心所致。”通过考试后的这样反思, 引导学生淡化终结性评价, 关注学习过程,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学会修正学习策略。

(二) 要注重质性评价, 关注发展

传统的教育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鉴定与选拔, 常常通过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核来判断学生学习活动的合格与否、优劣程度如何, 而忽视了教育评价的诊断、改进等目的。几个世纪以来, 世界各地的教育均强调其选拔功能, 教育与行政人员的许多精力都用于确定在教育计划的每个重要阶段应淘汰的学生。[5]对于各个阶段被淘汰或即将被淘汰的学生而言, 他们很少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因此对自己和未来都缺乏信心, 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 要实现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 评价方法必须多样化, 即除了纸笔测试等量化方法外, 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调查问卷、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如建立“英语班级报纸”, 以小组的形式, 创办《周刊英语班报》, 设计“新闻”“表扬栏”“才艺展示栏”等版面, 让全班学生对每期班报进行评价, 根据各科教师的建议和推荐, 定期公布表扬、展示学生在不同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作品。家长会时集中展览所有班报, 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才能和进步, 并对所有班报做文字评价。

这种质性评价的方法, 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 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历程。通过展示学生才艺, 使学生和家长都能看到自己和孩子成长的足迹, 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信心, 激励他们的创新欲望, 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高兰生.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and the writing of test items[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李风华.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评价[J].教学与管理, 2003, (6) .

[5]布鲁姆.教育评价[M].邱渊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多维分析法 篇2

费尔巴哈说: 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并认为这是永远不变的原则,是无需加以证明的。人类关于幸福的追求不言而喻,学者们对幸福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然后,儿童的幸福呢? 当人们成年以后,对于儿童的幸福却不得而知。小时候关于生活的记忆总是片段式的、不连续的,回首自己的童年生活谁也无法对当时是否幸福做出结论; 成年后面临众多压力时总会感叹,还是小时候好,小时候无忧无虑,真幸福!但根据弗洛伊德的有关记忆的观点,研究者又会发现,对儿时幸福的记忆可能只是人们对已有生活的美化而已。那么,儿童的幸福存在吗? 它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 幸福的儿童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一、儿童幸福研究的缘起与含义

儿童幸福进行系统研究缘起于上个世纪70 年代的美国。在美国,每一代成年人都很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条件,尤其是从上世纪70 年代经济不景气的状况开始,美国人对他们国家儿童所处的物质条件、健康和安全、受教育状况和道德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忧虑。自上个世纪60 年代末开始,社会学研究者,尤其是专门研究生活质量的学者就开始讨论是否要对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各方面的状况进行持续的考察和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当时对儿童权利和主体性的关注,美国的政府和学术研究同时对儿童幸福展开了探索性研究。政府对此课题的研究主要用于制定有关儿童政策的文件、法律等方面,用于提出改善儿童生活状况的策略,主要是用于政策问题的制定方面; 而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更加注重儿童本身,在研究中他们逐步确立了关注儿童的现在和将来是考察儿童幸福的主要目标。

二、儿童幸福多维度分析幸福是多层次、多结构的,其考察维度也是多方面而非单一的。

在国外已有的关于幸福维度的讨论中,有许多研究者都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一些学者已经对此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Bennett 等人认为幸福的维度是两方面: 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Bradshaw等人则认为幸福的维度至少应包括以下7 个方面: 物质满足,健康,教育,犯罪,家庭,环境和需要的满足。Land,Ken等人则提出幸福的维度应包括物质基础,健康,安全,教育机会,社区地位,社会关系,主观幸福感。通过前面关于幸福维度的一系列不同意见的罗列中可以看到: 幸福的维度是多元而非单一的,而且是一直都存在的。

但是围绕幸福维度的系统讨论绝大部分都是近20 年的产物。研究者对此虽然各执一词,但这恰恰反应了现代社会对幸福的关注和集中讨论,以及对幸福的热切地追求。有关儿童幸福维度的讨论同样如此。

三、儿童幸福是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有诉求

现今社会儿童作为权利主体已经是不证自明的论题,可是儿童权利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虽然众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开始关注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本质之处,并论及保护儿童天性和促进其发展的各种措施,但是儿童权利的提出直到19 世纪末期才出现。早期的儿童权利理论关注儿童的生存,试图保护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力求儿童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1924 年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之后,儿童权利的研究有了新突破。在这之前的儿童权利研究可视为保护儿童,而之后的研究则开始凸显儿童需要与儿童福利。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儿童权利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儿童成为权利主体,儿童自由与幸福成为最终目标。如果在家庭中是父母主动创造环境使得儿童感受到幸福,那么儿童在参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生命关系互动却是儿童自身主动获得幸福。这种幸福大部分时候来源于儿童良好的同伴互动,在同伴交往中感受幸福和愉悦。同伴关系是儿童与他人形成的水平关系,是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其性质是平等的、互惠的。儿童通过同伴交往中习得一些社会技能和进行经验交流,得到集体归属感、被尊重、安全感等心理需求的满足,从而多维度的实现儿童幸福。四、未来研究的方向: 儿童幸福研究的维度需要量化为指标体系儿童幸福研究的维度确定后,需要据此对儿童幸福的考察指标进行梳理。在整理儿童幸福研究的`指标体系时需遵守基本的原则: 指标必须少而精确,易让人理解; 指标体系必须覆盖所有的关于儿童幸福的维度; 指标体系必须有可比较性,通过指标体系必须能得出关于儿童幸福指数的结论或者发现其相关因素; 指标体系必须有操作性; 指标体系必须是聚焦儿童,以儿童为中心。

手机电影特征的多维分析 篇3

一、手机电影的创作特征

1.篇幅短小

手机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短”,这是由手机媒体的移动性、手机屏幕的制约性以及受众的观看心态决定的。

首先,手机媒体的移动性解放了人们的观影环境,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影。多数情况下手机电影的观看是在移动途中进行的,如在上下班的乘车过程中,这种观看环境一般时间比较短,而且可能随时变换,观看过程随时都可能中断,因而手机电影要短。其次,手机电影的播放终端是手机的小屏幕,无法与影院的大屏幕相比,由于屏幕小,观众在视觉上不适应,再加上大多在移动的环境中进行观看,更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所以观众不可能通过手机屏幕来观看一部时间很长的影片。再者,人们观看手机电影是为了打发“途中”的闲暇时光,这些时光通常短暂而零碎,进一步制约了手机电影的时长。考虑到这些因素,将手机电影的时长控制在十分钟之内是比较合适的。

2.创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手机电影篇幅短小这一特点决定了电影叙事方式的变化,传统电影由于时间比较充裕,一般采用比较复杂的叙事形式,有时还会采用多重线索的叙事方法;情节曲折,各种矛盾充满其中;使用各种细节去表达情感、刻画人物。然而由于时长和收看环境的限制,这种叙事方式不再适合手机电影。手机电影时长在十分钟之内,无法完成一个复杂的叙事过程,也没有时间涉及过多的情节,因而叙事要简洁,尽可能的减少细节刻画。此外手机电影大多在户外观看,环境比较嘈杂,受众注意力不集中,叙事情节只有简单、通俗易懂,才易于观众理解。

除此之外,在镜头语言上,由于手机屏幕比较小,传统电影中的宏大场景、大景别也不再适用于手机电影,手机电影将更多的使用特写、近景镜头。

3.创作过程开放化

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创作手段多元化。传统电影一般有着专业的制作团队与制作公司,需要专业的编剧、导演、摄影师、演员……以及专业的拍摄设备,然而手机电影的创作主体既可以是专业人士、业余爱好者,也可以是平民大众,创作手段既可以使用传统的胶片,也可以使用摄像机、DV、手机,尤其随着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记录,进行创作,只要拥有一部可以拍摄的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可以说手机电影开启了“全民电影”时代,电影已从人们遥不可及的艺术殿堂走进了大众生活,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二、手机电影的传播特征

通过与传统电影相比较,可以看出手机电影的传播特征主要为:

1.传播方式:由一对多到多对多

传统电影大多由专业团队制作,通过影院的方式传播,是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大众只是一味的接受者,虽然也有人将其传播到网络上进行共享,但传播权仍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与此相比,手机电影的门槛比较低,任何一个拥有高端智能手机的用户都可以将下载或制作的影片,通过网络、红外或数据线发送给其他用户,其他人又可以将其传输给更多的人,这里的受众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接受者而成为积极主动的传播者,一定程度上手机电影实现了多对多的传播。

2.接收方式:移动性

由于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和便携性特征,手机电影成了“移动的电影院”,相比于传统的电影,人们的观影地点、时间比较固定,而手机电影则实现了随时随地的观影体验,可以更方便地把人们的零散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规律。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闲暇时光越来越少,并且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人们大多处于移动状态,闲暇时间很多是“在路上”度过的,手机电影恰好可以帮助人们打发这些闲暇时间,成为人们“移动娱乐休闲”的方式之一。

3.广泛的互动性

手机媒体的互动性特征赋予了手机电影广泛的互动性,受众可以对手机电影做出评价,及时将他们的意见反馈给制作方,从而制作出更多的符合受众喜好的影片。如中博出品的《女生宿舍的秘密Ⅱ》在每集播出后,受众可以使用手机上网留言,中博传媒将网民的反馈进行记录、分析,找出不足点,以便接下来的剧集能更符合大众化的需求。

互动还意味着参与,受众不仅可以对手机电影进行反馈,还可以参与创作,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安排情节、设计结局,参与剧本的策划与编写,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去拍摄制作,然后上传给其他用户观看。

三、手机电影的商业特征

1.商业价值凸显

在发达国家,手机电影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其商业价值不断显现。有数据显示,2004年英国手机电影市场规模已达到1.9亿美元,比当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还高。IBM研究院的统计表明,2005年全球流媒体短片市场盈利约2亿美元,在美国,由于手机电影业的日趋发达,被《商业周刊》称之为“Cellywood”,用来指一种简单的、在手机上放映的电影。

在国内,手机电影的商业特性也早已显现,据中博传媒董事长兼总裁陈伟明介绍,2006年中博传媒出品了七八百部电影短片,总投资接近1000万元,收入却超过4000万元。

2.广阔的市场

在韩国使用手机看电影已经非常普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到2008年已经超过6.4亿,其中可以观赏电影的手机型号超过5000款,并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上升,这为手机电影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加上手机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各种具备多媒体播放功能的手机成为许多换机者的首选。某网站的调查还显示,54%的网民选择经常会下载手机视频观看,选择偶尔会的占到27%。这些无疑为手机电影的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潜在的发展空间

在国内,手机电影的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一方面各种可以观看手机电影的手机终端性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移动流媒体技术和3G的深入发展,在手机上在线观看视频不再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手机电影将会更加流畅,并将成为手机网络的主打娱乐产品之一。同时由于手机电影是成本低、生产周期快的电影产品,随着手机上网及视频业务资费的大幅度降低,它将产生不菲的经济价值。

手机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影像艺术,有着自身的许多特征,通过以上对其特征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指导手机电影的创作与运营,从而促进手机电影的进一步发展。

[1]周怡.手机电影现象探讨[J].当代文坛.2006,(3).

[2]杨丽媪.手机电影 看上去很美[J].中关村,2008,(9).

多维分析法 篇4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成为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为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推进教育模式与规模的合理转变, 高等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其中,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优劣。因此, 定期对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有助于学校了解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目前, 针对这一问题, 我国学者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进行了研究。如宋立新等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提出了包含16个评估指标的评价体系[1];滕玉成和任生霞同样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 其研究结果表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道德等, 其次是学生对课程、对教师、对评教的认识因素;赵晓娟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问题, 建立了一个非线性多元分层评估模型[3];眭依凡通过对美、英、德、日等国高校教学评估的归纳和介绍, 详细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正在实施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计划上的优势以及弊端, 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4];董九英采用区间数表达了专家给出的评价信息, 通过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 客观地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叶志明等提出了具有地方大学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该体系注重教学评估中质量因子的动态优化、质量因子相关数据采集的常态化、质量因子与相关权重的关系等;王庆东和侯海军构建了若干区间数变权综合决策模型, 并利用区间数变权原理讨论了高校教学质量评估问题;刘香芹和陈侠使用模糊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优, 最后得到专家达成共识情况下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顺序。

现有文献几乎都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某些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课程因素和评教方式四个方面, 较全面地提出了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多维评估指标体系, 构建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型,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 并进行了算例分析。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1) AHP基本理论

层次分析法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属性评估方法。其主要步骤如下:

(1) AHP的层级架构

AHP的层级架构一般由两个以上的决策层组成, 并且上下层级间的元素逐级连接。在应用时, 首先必须根据实际问题, 确定出决策者、决策的总目标、决策的根本目标、影响决策的相关属性以及决策方案等。层级架构中的每一层级的属性集合是以上一层的目标作为依据进行评价, 层级架构最底层的元素为决策的备选方案。如图1所示。

(2) 评价尺度

在应用AHP方法时需要进行属性之间的两两比较, 其重要程度通常按5级制划分, 即一样重要、较重要、很重要、极重要和绝对重要, 并使用1, 3, 5, 7, 9对以上5级进行量化;若以上5种程度无法描述所比较二者的关系, 则使用折中值进行量化, 即2, 4, 6, 8。

(3) 建立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同一层属性中决策者对任意两个属性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9]。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构建判断矩阵,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其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权重向量。

(4) 一致性检验

由于理性决策者的偏好关系应满足传递性, 然而, 人为主观判断构成的判断矩阵常常不满足传递性, 为此, Saaty教授提出了随机指标R.I.以调整确定一致性比率C.R., 即C.R.等于C.I.与R.I.之比。当C.R.小于等于0.1时, 接受一致性检验。

⑵评价体系

本文在研究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素的基础上, 综合分析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以及国内学者王庆东等、刘香芹等、陈明月等人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遵循系统完整性、可解构性、可衡量性、简明科学等原则, 突出了评教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即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根据AHP理论, 构建了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在实际操作中, 该体系评估主体为学生、同行、教务管理者、教师自己。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 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课程因素和评教方式的体系结构分别如图3、4、5、6所示。

如指标体系所示, 评教体系的总目标是课堂教学质量, 根本目标是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课程因素和评教方式, 具体内容包括14个属性, 其中9个属性还包括28个子属性。

三、算例分析

根据以上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调查问卷, 假定学生要对统计学与组织行为学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本文利用随机生成问卷数据的方式进行算例分析。首先, 选用算术平均法汇总生成的数据, 即将每个评价个体对各要素的打分取算术平均值, 并构成判断矩阵, 由此矩阵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按照Saaty标度比较子目标层元素:学生因素 (B1) 、教师因素 (B2) 、课程因素 (B3) 和评教方式 (B4) 之间的关系, 得出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其中, 权重是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权重向量, 并且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后文亦同。结果可以看出, 子目标层对总目标影响因素的排序依次是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课程因素和评教方式。

以学生因素为准则, 学生对评教的认识 (C1)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C2)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 (C3) 、学生对评教的心理偏差 (C4) 之间的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2所示。

表2在B1下的判断矩阵

由表2数据可知, 针对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学生因素, 学生对评教正确认识的权重为0.5509, 即, 若想获得较真实的评估结果, 在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前, 应该以合理的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在学生因素影响下的排序依次是学生对评教的认识、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学生对评价的心理偏差。

以教师因素为准则, 师德修养 (C5) 、教学内容 (C6) 、教学方法 (C7) 、教学水平 (C8) 、教学质量 (C9) 之间的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 针对教师因素, 师德修养权重最大, 因此, 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与此同时, 需要不断扩大在本学科领域的知识面, 及时将所了解到的最新学科动态等知识传达给学生。

以评教方式为准则, 评教量表的设计质量 (C12) 、评教时机 (C13) 、评教结果反馈方式 (C14) 之间的判断矩阵及权重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调查表的设计质量是影响评教结果的重要指标, 并且, 作为评教最后环节的反馈方式也不容忽视, 及时、公开的反馈评教结果会使得课堂质量评估这种方式得到更多的认可, 为评教工作进一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涉及的其余指标权重均由判断矩阵产生, 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不再列举。最终计算结果为统计学课程的综合评分是0.528, 组织行为学的综合评分是0.472, 因此,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要优于组织行为学课程。

结语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问题涉及学生、教师、课程等诸多影响因素。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构建了课堂教学质量多维评估体系, 该体系结构较详尽的体现了评估问题的复杂性,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本文评估体系为基础, 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调查问卷, 该问卷可供学生、同行、教务管理者以及教师自己对课程进行评估。考虑到评教体系的复杂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按照此体系构建网络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进行网上评教, 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及时地评估课堂教学质量, 以达到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摘要:合理评估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课程因素、评教方式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AHP的课堂教学质量多维评估体系, 通过比较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客观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大小, 并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 利用随机生成的问卷算例阐明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多维分析法 篇5

高校在未来的发展上要努力提高全校教职工、学生和校领导等人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要明白建设高校校园文化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职责,也不是单单只依靠学生的力量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够建设好的。一个学校如果拥有和谐的校园文化得益的会是学校的全体成员,因此,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的责任就应该由校园里全体成员共同努力。

4.2高校校园文化未来发展的时代精神向度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因此未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对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如今对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十分模糊,精神文化的建设工作做的也很不到位,仍然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在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的今天,亟需加大发展精神文化才能保证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4.3高校校园文化未来发展的人文环境向度

现阶段的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现象很严重,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问题。高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理应承担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义务。通过高校的校园文化来熏陶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对美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对文化的吸收和感悟能力。所以,未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要重视对人文环境的建设。

5结论

多维分析法 篇6

关键词:极性述程式 新兴 语法 语义 语用

近年来,汉语口语中出现了“X/V呆了”“X毙了”等新兴的极性程度表达式。“X/V呆了”刚开始出现时,用法还较为有限,主要局限在“帅呆了”“美呆了”等流行语中。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增加,其流行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呆”的使用开始呈现扩张之势,可与之组合的词语也已经泛化。

文章重点考察“X/V呆了”表达式中“呆”充当程度补语时的语义类型、句法特点、语用及虚化动因。

一、“X/V呆了”结构的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中“呆”有三个义项:①迟钝;傻:呆子;②表情或动作死板;发愣:把他吓呆了;③停留,同“待”:我不想呆在学校。

通过对“……呆了”在北大CCL语料库、百度和微博等语料的考察发现,这个结构可构成述结式,也可构成述程式:

(一)述结式:V+呆了

在述结式中,述语主要由感官动词或心理动词构成,充当结果补语的“呆”表示发生该动作会导致的结果。如:

(1)这怪人吹奏的奇妙优美的音乐把我听呆了。

(2)他被吓呆了,一句话说不出。

论文对北大CCL语料库中的“呆了”进行检索,共检得3050条,其中表结果义的“呆了”有1429条,占总语料的46.8%。可见“呆了”用作结果补语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文章对此不做深入探讨。

(二)述程式:X+呆了

通过对北大古代汉语语料进行检索发现,“呆”尚未出现表极性程度的用法,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只检得12例表程度极高义的“X呆了”述程式用例,其中“呆了”之前的述语都是形容词“帅”。而在百度和微博搜索的语料中,发现了大量述程式结构用例的存在。由此可见,“呆”用作程度补语的历史很短,而且经历了一个使用频率由低到高,使用范围由狭到广的变化过程。百度和网上其他资料中述程式主要为“X呆了”,如:

(3)帅呆了!梅西再进绝妙好球,负角度直接破网。(新浪体育20160216)

(4)酷呆了!看看网友们设计的未来航母。(中青在线20150426)

(5)在蜜汁猪肋排上再放上乳酪和一点枫糖,味道简直棒呆!(腾讯网20160229)

据此可以看出当述语是性质形容词时,补语“呆”可表达某种程度意义。但并不是所有性质形容词都能与之自由组合,能进入“X呆了”的形容词还是很有限,主要是“帅、美、酷、丑、棒”等。蔡丽(2012)利用百度和google对《汉语形容词用法词典》中的 1067 个形容词进行逐一考察,发现43个能与述程式“X呆了”自由组合的形容词,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而双音节词只有四个:高兴、可爱、幸福、兴奋。根据词的意义特征,把这些性质形容词分成了两组:

(6)“美、帅、丑、酷、靓、漂亮、胖”等形容人外在的词;

(7)“傻、笨、蠢、逊、衰、棒”等对事物产生某种主观评价的词。

笔者认为述程式“X呆了”的语义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述语是形容外在的词时具有[+可视性]语义特征;而述语为对事物评价的词时具有[-可视性]语义特征,有“……很X”之意,其中“呆”并非真正地说人在发呆,而有夸张性的程度高的意思。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述程结构。

二、“X呆了”的句法结构特点

(一)“X呆了”述补结构可独立成句

“X呆了”带上感叹号或句号可以独立成句,用于表达感叹之情,突出述语的极性之意。例如:

(8)酷呆了!看看网友们设计的未来航母。(中青在线20150426)

(9)爽呆了!央行降息恒大购房最高送9万家私。(百度20150828)

(二)“X呆了”结构可充当整个句子的谓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1.“X呆了”的主要用法是在单句或复句的分句中做谓语。例如:

(10)这些汉服娃娃美呆了。(四川在线20160229)

(11)王蒙赞中国运动员变漂亮了“男篮小伙个个帅呆了”。(扬州日报20080820)

2.“X呆了”结构做宾语时,句中的谓语一般由判断动词“是”或动词“呼、说、称、赞”来充当。如:

(12)广州真是美呆了。(大洋网20160215)

(13)刘涛帅气男装致敬迈克尔杰克逊,网友惊呼帅呆了( 中国日报20120828)

(14)王思聪晒滑雪照,众网友纷纷大赞帅呆了。(川北在线20151201)

(15)武警部队更换服装新式logo标志 网友直呼帅呆了(搜狐20160301)

例(12)中表达的是对于事物的一种主观的看法、评价,在这类句子中常用“是”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例(13)(14)(15)中,说话者并非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而是用间接引语来转述他人的看法或言论,常用“呼、赞、称、说”等动词,宾语“X呆了”表达了他人对某事的高程度评价之义。

3.“X呆了”结构在句中做定语,它常和其他词语一起构成描写性定语,中心词多为人物或跟人物外貌、模样有关的词语。如:

(16)说说那些明明长得丑,却自恋得以为帅呆了的男星。(百度20140115)

(17)一个长得美呆了的女生冷冰冰地质问我。(《不听话的格蕾亚》)

4.“X呆了”做补语。例如:

(18)有观众评价刘烨“坏得帅呆了”。(重庆晚报)

(三)句末“了”可以出现,也可省略

当“呆”做程度补语时,句末可以带助词“了”,也可省略。如:

(19)春天舟山这些地方美呆了!(网易20160223)

(20)爽呆!国庆不花钱就能游贵阳。(百度 20150922)

(四)极性述程式结构中述语和补语“呆”之间不能插入“得”

述结式“V呆了”如:“看呆了、吓呆了、惊呆了”等,述语和“呆”之间加上结构助词“得”,不会影响句子的含义,如“看呆了”=“看得呆了”,“吓呆了”=“吓得呆了”,“惊呆了”=“惊得呆了”,等号前后的两个结构的语义完全一样。述结式“V呆了”即有组合式又有粘合式,形容词“呆”本身有实际意义,指表情或动作死板,发愣的样子。例如:

(21)丁鹏竟看得呆了。(古龙《圆月弯刀》)

(22)马锐为难地在椅子上扭扭身子,“您说得那么好,我都听呆了。”(王朔《我是你爸爸》)

(23)她滔滔不绝的说将下去,虚竹听得呆了。(金庸《天龙八部》)

述程式“X呆了”与述结式最大的区别在于:述程式没有组合式,只有粘合式,即中间不得插入“得”。比如可以说“这里美呆了”,但却不能说“这里美得呆了”。因为述结式的句子的主语一般具有[+有生命]的语义特征,并且还带有致使义。通常的语义指向是:述语和补语分别都是指向主语的,比如说“他看呆了”,补语“呆”指向“我”,“看”也是指向主语“我”。该句可以理解为“我看了,而且看呆了”,在这种情况下“呆”指的就是词语本身固有的含义。

而含述程式句子的主语既可以是[+生命力]的人,也可以是[-生命力]的物。而语义指向也和述结式的有所不同:在述程式的句子中,通常是补语指向述语,而整个述补结构的语义是一起指向主语的。如“这儿美呆了”,补语“呆”的语义指向是“美”,整个述补结构“美呆了”语义指向主语“这儿”。所以当人们说“这里美呆了”并不会误认为“这里很美,呆住了”,而照样理解为“这里很美,(我们)都呆住了”,由于叙述主体“我们”的省略,引发了“呆”此处充当程度补语的“呆”的虚化。

(五)一般没有否定式

在极性述补结构“X呆了”中不能加否定词“不、没、没有”做状语,这点和述结式“V呆了”不同,在述结式中可以加否定词“没、没有”。如:

(24)他的动作帅呆了!

——*他的动作不/没(有)帅呆了!

(六)不用在正反问句和比字句,也不用程度副词修饰

述程式“X呆了”结构本身的高程度语义,不能用在正反问句和比字句中,也不被程度副词“很、非常、极、最等”修饰。如:

(25)这儿美呆了!

——*这儿比那美呆了!

——*这儿美呆了吗?

——*这儿美呆没美呆了?

——*这儿很美呆了!

三、语用特点

极性述程式“X呆了”表达的是说话者对某事的主观感受,因此多出现在日常交际和网络用语中。一般在现代汉语中虚化的程度补语不能用做新闻标题,但如今我们常看到用极性述程式结构作为新闻标题来吸引读者,述程式“X呆了”常出现在新闻标题中。如:

(26)这军犬,帅呆了!(海南特区报20160225)

(27)前奥运美女冠军刘璇靓呆了(新浪新闻20051028)

(28)星仔听宣布北京赢了时高兴呆了(网易娱乐20010715)

“X呆了”也用在引语中,上文已提到如“刘涛帅气男装致敬迈克尔杰克逊,网友惊呼帅呆了!”是直接把网友的评论转引过来,以吸引读者对话题的兴趣,这也是全句的语用焦点。

四、语法化动因

1.“X呆了”语法化机制

在由那些公认了的极性程度补语如“死、透、坏、慌”等充当补语的粘合式述程结构中,开始都是由结果补语虚化来的,这些词先和动词结合(V+“死、透、坏、慌”等)如:

(29)他被打死了。

(30)他把杯子摔坏了。

例(29)“他死了”是因为“被打”,例(30)“杯子坏了”是因为“杯子摔了”,这些词都是该动作导致的某种结果。随后逐渐虚化衍生出了高程度之义,才能和部分形容词组合。如:

(31)气死我了。

(32)看到下雨,我就急死了。

(33)这下可把大学生们乐坏了。

例(31)(32)(33)“死、坏、乐”和表示感受类形容词结合,该结构的结果意义已经消失,也不再有致使之意,而是表达了高程度的语义,这就由结果域转化为了程度域。

而述结式“V呆了”的结构中,如:“听/看/吓呆了”,就是V和“呆”组合,表达的是动作的结果。

最初和补语“呆”组合的述语是“帅”,随着使用人群的增多、影响力的增强,人们开始用其他的词和“呆了”组合成新的述程式结构。目前能进入“X呆了”结构的词主要集中在形容人的形容词上,且以单音节为主。“呆”本身的意思是指表情木讷、死板。当它在“X呆了”结构中充当程度补语时,意义还未完全虚化,仍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所以能进入“X呆了”的形容词多少还是要受到词语本身意义的影响和制约。

2.外在因素

A.群体间的使用和媒体的传播

新语言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先在某些群体间传播,而后再扩散至其他群体。当大部分人群开始接受并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这种新的表达法便能逐步吸收到语言系统中。在这一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群体间的广泛使用对于新语言的渗透十分重要。

极性述程式“X呆了”开始是由于“帅呆了”的流行,1999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就用到“帅呆了”。2001年冯巩的小品中也提到“帅呆了”“酷毙了”的表达式。通过春晚的平台,“帅呆了”一下子就作为流行语推广开来,具有很强的语言示范效应。这些都为之后新语言现象的语法化打下基础。

B.港台和外语的语言渗透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和国外、港台的联系更为密切,语言在这样的交流中互相渗透和影响。有学者在对外语的研究中发现,“帅呆了”在日语中有类似的表达法:。而在港台的报纸、偶像剧和娱乐节目中也广泛使用。如:

(34)成龙简直帅呆了。(香港《文汇报》20051126)

(35)张东健帅呆了。(台湾《大成报》20051223)

C.人们的猎奇心理

能充当极性程度补语的词不多,用“透、死、坏、极”等表达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而用“X呆了”的结构来表达极性程度之意,更新颖生动。“呆”在虚化的过程中还保留了原有词汇的含义,由原来表情呆板木讷的样子隐喻为达到极致的效果,更好地凸显说话者想表达的高程度之意。而且“X呆了”结构的高能产性,使其有高频的使用率。这满足了人们对语言的猎奇心理。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2.

[3]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5]蔡丽.程度范畴及其在补语系统中的句法实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6]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7]邱冬梅.口语中普遍而又特殊的补语类型——感受程度补语[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

[8]刘兰民.现代汉语极性程度补语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6).

多维分析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篇7

一.本质分析法

分析, 不等于面面俱到的议论。全面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 在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的科学分析。本质分析法, 即通过分析事物的本质特点, 揭示出事物的属性、要害。从而, 体现说理的论证力量。

例1、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10多万字的《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年, 德国著名医生欧立希连续试验911次, 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锤虫和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坤凡纳明。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秘诀就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 (学生作文《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

以上文字, 作者在列举了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四个事例之后, 点明了其中包含的道理, 从而使中心论点“有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得到了有力的论证。论据确凿, 论点和论据榫接自然。

例2, 舍弃应该舍弃的, 你便是智者。世界文豪高尔基在他的房间失火时, 他没有顾及衣物、家具, 甚至没有顾及生命, 从熊熊大火中救出的是几箱书。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物质财富, 守住的是启迪心智、净化心灵的精神财富。正确的舍弃, 使他的人格独具魅力。

在叙完事例后, 通过简约的评论揭示了事件所蕴含的实质, 加强了论据与论点的联系。从而, 使论点更为突出。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 论据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意义。如果不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 那么, 事实就只能是一种点缀。从这一意义上说, 本质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 也是一种科学的议论方法。

二.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 或由因到果的归纳, 或果到因的追索。简言之, 因果分析法是从逻辑的因果关系上对材料分析说理的一种方法。它是用原因和结果的必然联系来证明论点的可靠性和正确性。

例3, 猪八戒之所以要打碎镜子, 无非是因为镜子如实地照出了他的丑陋, 而这正是他所不愿看到的。这种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是不足取的。我们需要的是“闻过则喜”的精神。既然容貌丑陋是客观存在的, 为什么不愿接受镜子如实的反映呢?其实, 八戒完全可以凭借镜子, 正确地认识自己, 乃至施粉黛, 正衣冠。

这一段文字, 用因果分析法阐述了猪八戒打碎镜子的原因, 并且指出应该如何正视自己。观点鲜明, 意蕴丰富。

例4, 三国时的马谡, 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 他让20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 唯独马谡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结果, 被司马氏围山断水, 放火烧山, 导致蜀军不战而乱, 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法被身首异处。街亭失守, 是马谡不懂兵法吗?否。他自幼熟读兵书, 深谙兵法, 曾献计于诸葛亮, 终于平定南方边疆, 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 致使司马懿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 是因为他狂妄自大, 固执己见, 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我们在决策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 要择善而从, 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这样, 才有成功的希望。 (习作《自信, 但不能盲目》)

这一语段, 凭借历史事实, 从原因上析出了马谡失败的本质, 揭示了盲目自信必将贻误大事的观点。史料翔实, 观点与材料和谐统一。可见, 在因果分析的过程中, 论据是推出论点的根据。是否能推出必然性结果, 这是选用论据的一项主要标准。无论选用理论论据, 还是选用事实论据, 都有“推出”和“推不出”两种可能。“推出”的论据, 反映了论据与论点的蕴涵关系, 即内在的必然联系。马谡虽然熟读兵书, 但是由于固执己见, 盲目自信, 导致街亭失守的可悲结局。换言之, 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 是马谡的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例 (4) 中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存在着必然性。“推不出”的论据, 往往只反映论据和论点间的局部联系或偶然联系。对此, 暂不作赘述。总之, 因果分析中, 要十分重视论据与论点的必然联系, 不能以偏概全。

三.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 即用假设性的语言, 把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透析出来。从而, 形成毋庸置疑的论辩力量。

例5,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 青年时代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歌唱家, 他曾去报考一个著名的合唱团, 竟被录取了。可是, 他通过再三考虑, 最终放弃了歌唱事业拿起战斗的笔, 成为一名文学大师。可见, 正确的选择, 使他青春无悔, 人生无悔。

上述语段中的结句显得突兀, 事例与结论间衔接不紧凑。如果在得出结论之前, 进行假设性分析, 那么就会增强整个语段的辩证力量。例如:

如果高尔基没有作出这样的选择, 也许十年后, 世界上只会增加一个平庸的歌唱家而失去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

一经添加, 就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可见, 正确的选择最终使他青春无悔, 人生无悔。

在进行假设性分析时, 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倘若所举的例子是正面的, 那么你就从反面来假设;你所举的例子是反面的, 你就从正面来假设。这样, 所推出的结论就会在正反对比中显示出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例6,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 但一味模仿则必将导致失败。传说, 赵人邯郸觉得楚人走路好看, 便盲目模仿, 落得最后忘记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赵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 觉得她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便学习她的姿态, 照搬她的动作, 可是她终究不是西施, 在别人看来, 她不但不美丽, 反而成为虚伪做作的典范。倘若邯郸能在学步之时, 融自己的步伐特点, 在借鉴中走出自己的一步, 形成自己独特的步伐特点, 或许他就不至于爬回赵国了, 说不定还会走出令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己的特点, 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 或许还会成为富有个性的“美”的代表, 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可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是何等重要。 (习作:《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这里, 作者用假设分析法在褒贬之间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四.正反分析法

正反分析法, 是一种对比议论的技巧。观点有正必有反, 有真必有假;求正而先求反, 论真而先论假, 也就是通过否定反的、假的, 证明正的、真的。换言之, 就是将正面论据 (或观点) 与反面论据 (或观点) 进行对比分析, 达到鲜明地证明观点或深化观点的效果。

例7、确实, 凡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虚怀若谷的。他们绝不把自己的才能向别人夸耀, 也决不把自己的成绩作为谈资。他们只是兢兢业业地忠于自己的事业。有了成绩, 他们从不满足, 而是在成绩面前找差距……可是, 一些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人不但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反而文过饰非, 自高自大。纵然他们取得了一点成绩, 他们也要像揪住救命稻草一样视为珍宝, 而沉湎于自吹自擂, 把点滴成绩视为莫大的“荣誉”。这种愚蠢可笑的做法不正是无知的表现吗?

这里, 运用对比, 有力的证明了“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虚怀若谷的人”这一观点。使用对比论证时必须注意:构成对比的双方应就同一个问题展开议论, 立足点应相同;同时, 双方一定要确定存在可比点才能进行对比。

五.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即对所叙的事例进行比较, 找出相同处, 发现异同点, 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 进而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者以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对比, 凸现写作的目的。

如: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 数载耕耘。三九严冬, 笔耕不辍;三伏酷暑, 意兴犹酣。多少白日, 三餐忘食;多少夜晚, 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 换来丰硕成果, 《三都赋》轰动全城, 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为了揭示电与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十年。十年中, 他不懈努力, 却屡屡失败;屡屡失败, 却又不懈努力。十年之后, 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左思和法拉第, 不同时代, 不同国籍, 不同的研究领域, 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 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与汗水, 付出精力与智慧。

这里, 作者列举了事业上成功的两个典型事例, 指出了不同之中的相同点, 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付出, 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另一形式, 以现实与历史作比较, 旨在以史为镜, 针贬时弊。如: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 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己;陶渊明悠然南山, 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自己的“永恒”。纵然蒙受委屈, 也不随波逐流, 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魂归关西, 也要尽扫狼烟, 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生清贫, 也愿怡然自乐, 是高雅的选择。而今, 有多少愿选择清贫, 选择质朴, 选择刚健?千百年民族精魂大气磅礴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水谁传?选择“永恒”, 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 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

这里, 列数历史上的显赫人物, 提炼出他们的精神内涵, 笔锋陡转, 古今榫接, 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缺失现象, 浓缩了“选择永恒”的时代意义, 将“选择永恒”与传承文明、珍视生命有机联系。从而, 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思想的契合点, 在“选择永恒”与传承文明、珍视生命间找到了思维的发散点。

综上所述, 多维分析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能使论点与论据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相互交融。只要灵活运用, 随机取舍, 就能驾驭自如, 笔下生花。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多维分析 篇8

一、经济维度——利益驱动

企业是保证安全生产的主体, 企业对安全生产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驱动。

正如马克思所说, 资本来到世间,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作为市场经济中一种“经济动物”的煤炭企业, 其经营的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它们会根据成本收益核算的结果进行抉择。这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利益基础。据媒体披露, 近年来中国煤炭市场吨煤的纯利润在100~200元之间, 小煤矿的获利尤其可观。相比之下, 对于死亡矿工的最高赔偿标准才20万元。正是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 一些煤矿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支出, 置矿工生命安全于不顾, 不断缩减煤矿安全投入, 降低安全生产标准, 非法违法开采, 酿成了一起又一起煤矿安全事故。据统计, 国有重点煤矿在安全设施、安全装备、安全工程方面的欠帐约500亿元。截止2004年底, 国有煤矿“一通三防”安全欠账235.7亿元, 其中45户安全重点监控企业欠账197.3亿元, 主要包括通风系统欠账66.4亿元, 瓦斯治理欠账100.2亿元, 防灭火系统欠账15.5亿元, 防尘系统欠账4.5亿元, 热害防治欠账12.6亿元。由于投入不足, 煤矿设备老化、技术落后, 井下防灾抗灾能力差, 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

政府对此应有所作为。它可以通过法律或多种政策进行协调, 并利用经济手段使企业具有足够的利益动力去投资安全生产。目前, 国家采取的提高伤亡补偿标准、加大违规处罚力度等措施, 就是试图使经济利益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核心动力。实践证明,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

二、法律维度——法律空白及法律冲突

目前, 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 如《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劳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和《煤矿安全规程》等。这些法律、规程涉及煤矿安全生产许可、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煤矿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安全培训、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等各个方面。但是, 在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体系内部, 还存在大量的法律空白和法律冲突。在经济法方面, 缺乏完善的煤矿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适应安全生产需要的产权制度等, 这些法律制度的缺失, 使国家不能充分有效地干预煤炭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行政法方面, 缺乏安全监察人事保障制度、矿工医疗监测体系、煤矿企业决策人员的法律责任制度、煤矿从业人员培训等相关制度, 这些制度的缺失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了制度隐患。从民法方面看, 缺乏关于矿山安全事故民事责任的明确的法律规定, 缺乏相应的民事赔偿制度安排, 造成违法者的违法成本较低, 这也是矿难频发的重要原因。从刑法方面看, 我国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罪名体系还没有完全科学化, 还没有规定盗采罪等罪名, 不能很好地实现刑法预防犯罪的功能。此外, 由于我国负责法律起草的部门较多并且他们缺乏全局观念, 导致煤矿安全法律体系内法律、法规之间不衔接、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之处众多。

三、思想政治维度——安全责任意识缺乏

安全生产的主要根源在于从业人员的思想意识。煤矿职工安全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安全工作的成败。如果职工安全意识弱, 那么落实煤矿的安全规章制度就会大打折扣, 煤矿的安全生产也就无法保障。煤矿各类事故的发生, 大多数是由于职工违规操作造成的。因此,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防止违规操作对实现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 责任重于泰山”。只有从企业主要负责人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操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 并严格落实责任, 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的要求, 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规定做好每项工作, 才能使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才能得到保障。安全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 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粗心大意。要搞好安全生产, 必须从基础工作入手, 狠抓管理, 从严要求, 从严把关, 从严考核, 从严奖惩。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实现少出事故和不出重特大事故的目标。

四、文化维度——保障不力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煤矿安全文化由于宣传形式单一, 创新不足, 与本企业的实际及原有文化结合不够, 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 不能充分调动煤矿员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这种单调的、流于形式的安全文化建设, 使得安全文化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保障作用大打折扣。面对我国依然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面对煤矿安全生产中文化建设的诸多不足, 要使文化真正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发挥保障作用, 就必须提高对安全文化在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中作用的认识, 加大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对煤矿安全文化的宣传报道, 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同时强化全员教育、培训, 提高安全文化素质, 对于做出成绩的职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 从而使职工产生一种认同感和成就感, 并通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 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学、艺术、体育等各项活动, 创造蓬勃热烈的文化气氛, 形成齐抓共建企业安全文化的局面。

根据木桶理论,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三点推论:其一, 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 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 只要桶壁上有一块木板不够高度, 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其三,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 不仅取决于任何一块木板的长度, 还取决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间存在缝隙, 同样无法装满水, 甚至一滴水都没有。经济利益、法律、安全责任意识、文化保障构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合力因素, 这些因素中无论哪一方面欠缺都会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 就必须加大对各个合力因素的监管力度, 同时这些合力因素必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才能使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得到根本扭转。

摘要:经济维度之利益驱动, 法律维度之法律空白及法律冲突, 思想政治维度之安全责任意识的缺乏, 文化维度之保障不力, 共同构成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合力因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 必须加大对各合力因素的监管力度, 同时各合力因素必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关键词:安全生产,经济,法律,思想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庆芳, 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2]范维唐.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差距和对策[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3.

[3]刘铁敏, 秦华礼.中国煤矿安全事故的经济学分析[J].煤矿安全, 2006, (4) .

[4]王莉.试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文化保障[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5) .

多维分析法 篇9

光学装调实验中光学元器件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对其六个自由度中的几个自由度进行调整[1]。不同的光学调整架基本设计理念都是为了实现对一个或多个自由度进行调整并保证调整精度[2]。光学实验中,常用的是对光学元器件五个自由度进行调整的五维调整架[3]。

对于五维光学调整架,由于受系统安装空间的限制、系统装调状态的要求、机械结构设计难度以及加工工艺的限制,调整架的三维平移调整自由度之间无法做到两两正交;二维旋转自由度的回转中心和光学元器件的光学中心无法做到重合[4,5];因此在进行五个自由度调整时,各维调整量之间存在坐标耦合,即调整其中的一维,会引起其它另一维甚至几维的变动。

一般在光学系统装调实验中,由于无法对各位置调整量之间的坐标耦合关系进行量化和补偿校正,通常忽略坐标耦合情况[6]。但是,忽略坐标耦合关系会造成实际机械调整量和光学调整量的期望值之间存在差异[7],因而,也影响光学系统装调过程的收敛速度,使系统装调过程变慢甚至发散。

1 数学模型

某离轴三反射光学系统设计具有接近衍射极限的像质,各光学元件的位置精度要求极高:位移量定位精度要求达微米级,角度量定位精度要求达角秒级;针对该系统的精密装调过程设计开发了电动精密五维光学调整架,由于受系统装调状态的要求以及系统安装空间、机械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的限制,该精密五维光学调整架五维调整自由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坐标耦合现象;为了便于分析各维之间的坐标耦合关系,将该五维光学调整架进行简化建模如图1所示。

图1中:1)调整架三维平移自由度中,x轴和z轴相互垂直,y轴与z轴成85°,且在与水平面垂直的YOZ平面内;2)二维旋转自由度的回转中心和光学元器件的光学中心不重合,绕x轴旋转的俯仰调节量α的回转中心和光学元器件的光学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42.8 mm、竖直距离为352.8 mm,绕y轴旋转的方位调节量β回转中心和光学元器件的光学中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823 mm;该五维调整架的各维坐标耦合关系如表1所示,因此,为了实现高精度的光学调整必须对该五维精密光学调整架进行坐标解耦合处理。

2 坐标解耦合分析

2.1 坐标解耦合方法与步骤

由表1可知,在进行y轴调节时会引起z轴的变动,在进行俯仰量α调节时会引起y轴和z轴的变动,在进行方位量β调节时会引起x轴的变动。根据该五维精密光学调整架各维运动自由度之间的耦合关系,设计了以下方法和步骤对该光学调节架进行坐标解耦合处理,如图2所示。

1)将五维光学调整架的三维平移调整自由度分解变换到直角坐标系下坐标轴方向上的三维光学平移调整量;

2)将二维旋转调整量分解为在直角坐标系下坐标轴方向上的平移量和绕坐标轴的旋转量的分解处理;

3)综合步骤1)和2)解方程组,建立直角坐标系下光学系统期望的各维调整量和调整架各维调整自由度之间的映射关系。

2.2 坐标解耦合分析

下面结合步骤1)、2)和3)对该五维光学调整架进行坐标解耦合分析:

首先进行三维平移量的分解变换,如图3所示。三维平移调整自由度x、y、z分解变换到直角坐标系下坐标轴方向上的三维光学平移调整量x′、y′和z′分别为

接下来进行二维旋转量的分解变换,如图4所示。对于光学调节中微小的二维旋转调整量,分解为在直角坐标系下坐标轴方向上的平移量和绕坐标轴的旋转量;对于绕x轴旋转的俯仰调整量α,分解为直角坐标系下y′轴方向平移量y′、z′轴方向平移量z′和绕x′轴的旋转量α′,分别近似表示为

如图4所示,对于绕y轴旋转的微小方位调整量β,分解为直角坐标系下绕y′轴的旋转量β′和x′轴方向平移量x′,分别近似表示为

将上述公式联立,求解出直角坐标系下光学系统五维调整量和调整架五维调整自由度之间的映射关系,求解结果如下:

根据映射关系,将直角坐标系下光学系统所要实现的五维光学调整量x′、y′、z′和α′、β′变换为调整架五维调整自由度x、y、z、α、β的调整量,即实现五维光学调整架五维调整量的坐标解耦合,从而提高光学调整的精度。

利用上述思想对光学调节架各维调整自由度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进行了坐标解耦合处理,在光学调节架各维相对位置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无论调节架摆放姿态变化或者搬动后解耦合关系均不变,式(5)的结果均适用。

3 实际测试

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坐标解耦合方法的实际效果,利用位移测量精度达到50µm的Leica激光跟踪仪配合T-Probe对三维平移调整自由度进行运动精度测量,利用角位移测量精度达到±0.5 arcsec的Leica TM5100A经纬仪对两维旋转调整自由度进行运动精度测量,对该五维光学调整架坐标解耦合前后的效果进行调节精度对比测量,对各维调整量之间的坐标解耦合效果进行评估。

首先,直接利用运动指令驱动五维电机,将三维平移调整自由度分别调节1.0 mm,二维旋转调整自由度分别调节1.0°;其次,利用上述坐标解耦合分析得到的解耦合结果式(5)进行分解变换后再分别驱动五维电机进行各维调节;分别监视反射镜光学中心坐标系下五维调整自由度的实际调节量,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进行坐标解耦合校正之前,五维调整架除了二维旋转调整自由度俯仰量α和方位量β调节精度尚可以外,三维平移调整误差分别达到:-1 430%、+948%和-615%,精度极差,完全无法使用;经过坐标解耦合校正之后,三维平移调整误差分别减小到:+6%、+3%和-3%,调节精度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基本达到了装调精度要求。

4 结论

本文对五维光学调整架的三维平移调整量和二维旋转调整量分别进行分解变换,通过微小量线性近似的方法对光学调节中微小的各维调整量进行解耦合分析。实际测试表明,该方法能够减小五维光学调整架各维调整量之间的坐标耦合现象,可以使实际光学调整量和预期调整量更加吻合,从而使光学精密装调过程中各维调整量调整更加准确。

摘要:由于无法对调整架各维调节自由度之间的坐标耦合关系进行量化和补偿校正,一般在光学系统装调中通常忽略坐标耦合情况,造成光学调整的误差。本文通过数学建模与仿真,详细分析了多维精密光学调整架各维运动自由度之间的耦合关系,对多维光学调整架的各维调整量进行分解变换,对各维调整量之间的坐标耦合进行了补偿校正,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小实际机械调整量和期望的光学调整量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实现更加准确的光学调整。

关键词:精密光学调整架,坐标耦合,解耦合,补偿校正

参考文献

[1]Beranek M W,Chan E Y,Chen C C,et al.Passive Alignment Optical Subassemblies for Military/Aerospace Fiber-optic Transmittermeceiver Applications[C]//IEEE Proceedings.49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San Diego,CA,USA,Jun1-4,1999:188-196.

[2]马立,荣伟彬,孙立宁,等.用于光学调整的二维纳米级微动台的设计分析[J].光电工程,2006,33(8):44-50.MA Li,RONG Wei-bin,SUN Li-ning,et al.Design and analysis of2-DOF nanopositioning stage for optical alignment[J].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6,33(8):44-50.

[3]陈勇.大口径精密光学调整架的机械设计与计算[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5,34(2):23-25,28.CHEN Yong.Machine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Optical Precision Mount with Large-aperture[J].Machine Building&Automation,2005,34(2):23-25,28.

[4]Gomez E,Karant Y,Malkoc V,et al.Orthogonal and Least-Squares Based Coordinate Transforms for Optical Alignment Verification in Radiosurgery[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ding and Computing,Las Vegas,NV,USA,April4-6,2005,2:83.

[5]Khairyanto A,Premachandran C S,Chen W S K,et al.Optical alignment of dual-axis MEMS based scanning optical probe fo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application[C]//10th Electronics Packaging Technology Conference,Singapore,Dec9-12,2008:945-950.

[6]于建,陈利,赵玉强,等.精密光学调整架的自动控制[J].光电子?激光,2000,11(4):437-438.YU Jian,CHEN Li,ZHAO Yu-qiang,et al.Auto controls of Precision Optical Adjustable Mounts[J].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Laser,2000,11(4):437-438.

多维分析法 篇10

因子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 (比如p个指标, X1, X2, …, Xp) , 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 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 形成新的综合指标, 可记为Zi, 这些新的综合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 第一变量具有最大的方差, 称为第一因子, 记为Zi;第二变量具有的方差次大, 称为第二因子, 记为Z1;依此类推, k个变量就具有k个因子, 最后一个因子的方差最小, 记为Zk。值得注意的是, 各个因子之间都是互不相关的。

求解因子的主要数学工具是特征方程。假设, 有n个样品, 每个样品观测p项指标:X1, X2, …, Xp, 得到原始数据资料阵:

undefined

, 其中, Xi= (X1i, X2i, …, Xni) T, i=1, 2, …, p。此后求X的相关系数阵R, 并利用数学公式求R的特征根λi和特征向量a, a= (ai1, ai2, …, ain) , i=1, 2, …, k。通过数学推导可以证明X1, X2, …, Xp的因子就是以R的特征向量、以a为系数的线性组合, 它们互不相关, 其方差为R的特征根λi, 可写为:Zi=ai1X1+ai2X2+…+ainXn。其中Var (Zk) =λk, 且λ1>λ2>…>λk。因子分析的目的是简化多维数据, 以浓缩信息, 因此各个因子之间就有包含信息多少的区别, 在多元统计中, 将λi/∑λi称为第i因子的贡献率, 此值越大, 第i因子Zi包含的信息越多, 信息损失也就越小, 因此, 可以认为, 第一因子Z1包含的信息是最多的, Z2, Z3, …, Zk依次递减。在实际应用中, 前面n个因子集中了大部分方差, 因此, 通常认为, 如果前k个 (k

二、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利用财务指标建立财务预测模型时, 常常需要选取若干财务指标作为模型自变量, 从而构成一个多维财务指标体系。在选择财务指标时, 需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全面性和综合性原则, 即财务指标要能够从不同方位、不同层次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②可取性和有效性原则, 可取性是指财务指标本身所需要的财务数据可以从财务报告中得到体现, 并在财务报表中无缺省值;有效性是指财务指标间要避免高相关性, 并要有明显经济意义。

根据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若干因素, 并结合上述指标变量的选取原则, 本文从能够反映企业营运性、流动性、盈利性、清偿性、成长性和资本市场状况等6类指标入手, 选取22种企业财务比率, 并分别为其编制变量符号, 见表1。

三、多维财务指标的因子处理

设样本数为n, X= (X1, X2, …, Xp) T是一个p维随机向量, Xi是财务变量, p为变量个数。由于各个财务比率取值范围不同或度量单位存在差异, 故需要对财务比率进行标准化处理。令标准化处理后的财务比率等于W, 标准化处理公式为Wm, i= (Xm, i-μxi) /δxi (m=1, 2, …, n;i=1, 2, …, p) 。

笔者以沪深两市A股市场按行业板块分类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2004-2007年170个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搜集整理所有上市公司的22个财务指标数据 (略) 。

由因子分析理论可知, 如果对因子个数不加限制, 可获取22个因子, 但这显然失去了因子分析的意义, 故需要根据累积贡献率确定因子提取的数量, 表2显示了各个因子的方差、方差贡献率、累积贡献率。

从表2可以看出, 根据原始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可以提取22个因子。各个因子的方差值在逐渐递减, 贡献率也随之递减,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前8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已达80%, 即它们对原始财务比率方差的解释总计达80%, 这也意味着它们包含了原始财务指标中的大部分信息。

然而, 据此判定此8个因子可以作为模型的新变量还有一定欠缺, 还要根据因子碎石图作进一步分析, 通过图形观察各个因子的特征值是否大于1, 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 各因子特征值依次递减, 前6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 说明前6个因子比较显著, 其方差累积贡献率达72%, 基本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又根据本文所选取的指标体系是来源于6类模块, 故本文将因子个数定为6。

通过因子旋转作进一步分析, 以便得到经济意义更加明显的因子。通过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Varimax) , 可得到各因子的因子旋转阵,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以下几个:总资产利润率、股东权益增长率、企业留存/总资产、每股收益。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一因子命名为“盈利性指标”, Z1=0.866X31+0.779X62+0.753X33+0.727X61。

第二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以下几个: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负债、存货周转率。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二因子命名为“营运性指标”, Z2=0.931X13+0.924X14+0.792X12+0.766X16+0.569X15。

第三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以下几个:流动比率、平均营运资本/平均总资产、股东权益比率。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三因子命名为“流动性指标”, Z3=0.866X21+0.846X22+0.815X51。

第四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以下几个:每股收益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四因子命名为“成长性指标”, Z4=0.958X53+0.957X42。

第五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以下几个: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负债总额比。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五因子命名为“清偿性指标”, Z5=0.942X53+0.94X54。

第六因子中载荷比较大的指标有以下几个:主营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根据指标的具体含义, 将第六因子命名为“资本市场指标”, Z6=0.878X63+0.402X32。

摘要:在利用财务指标建立财务预测模型时, 常常需要选取若干财务指标作为模型自变量, 从而构成一个多维财务指标体系。但由于财务指标间存在关联性, 导致建立起的财务预测模型出现多重共线性, 从而影响模型的预测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以因子分析作为理论基础, 从实证角度探讨财务指标体系的降维处理。

关键词:因子分析,多维财务指标,财务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多维分析法 篇11

关键词:多维数据库;模糊查询;Edit Distance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11.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4-0000-02

The Fuzzy Query Algorithm Study on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Application

Jing Rui

(Local Taxation Bureau of Jilin,Changchun130000,China)

Abstract:An improved Edit Distance algorithm has completed in C# in this paper,and embed into multidimensional reports application on SQLServer ReportingServices.Achieved the fuzzy query function for multidimensional database applications.Number of actual operation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fuzzy query algorithm with multidimensional dabase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s the practical and the user experience.

Keywords:Cube;fuzzy query;Edit Distance algorithm

在多维数据库中,维度是多维数据集的基本组件。多维数据集逻辑上就是维度成员在空间上构成的超立方体,数据的度量值就存储在这些维度成员的交叉点上。由于数据的度量值事先按着维度的交叉关系聚集,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系统相比,多维数据库在查询数度、并发响应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人们可以通过多维视图来观察、分析和展现数据。

在现有的多维数据库系统中,维度成员及其层次结构是建立在离散化的、完全划分的基础之上的,维度成员彼此分立,并且按着成员属性构建了结构稳定的层次结构。目前成熟的多维数据查询技术只能支持精确维度成员选择。而实际应用,经常会遇到模糊的、不完全的查询条件问题。例如,在基于多维数据库的税收分析系统中,由于业务的特殊性,“一户式分析”是系统被广泛使用功能。而纳税人的基本信息具有非常大的不规则性,并且数量巨大,通过“模糊查询”的方式筛选关注对象,成为基本的用户体验需求。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本文利用成熟的Edit Distance算法与ReportingService服务,提出一个多维数据模糊查询机制,并给出实现方法。

一、Edit Distance算法思想

字符串模糊搜索(fuzzy string searching)(通常也成为字符串近似匹配approximate string matching)是一种在一个字符串中查找近似的匹配模板的技术。

1965年俄国科学家Vladimir Levenshtein首先提出了一种算法用于计算计算从原串(s)转换到目标串(t)所需要的最少的插入,删除和替换的数目,这种数据被称为编辑距离(Edit Distance)也叫Levenshtein distance(LD)。基于Edit Distance开发的模糊搜索算法,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除了直接用于数据库查询应用以外,还可应用于自然语言理解、拼写检查、欺诈检测,乃至核苷酸的序列匹配等。

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从源字符串转换成目标字符串所必须的基本操作次数了测量使用字符串的接近程度。通常的基本操作为:

插入:tst→test

删除:test→tst

替换:tent→test

增加一个NULL(这里使用λ)字符后,这三种操作被转换成一种通用的替换模式:

插入:tsλt→test

删除:tλst→tst

替换:tent→test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字符串模糊查找的问题可以转化成两个字符串编辑距离的计算。

两个字符串x和y之间的距离d(x,y)就是从x转换成y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的代价。这一系列操作的代价等于每个操作代价之和。所谓的操作是一个δ(z,w)=t变换的有限集,这里z,w是不同的字符串,t是一个正整数。一旦操作已经将一个字字符串z转换成w,就不需要在w上做其他操作。

对于上述的三种常用操作,操作集合可以限定为:

插入:δ(ε,a),即插入字符a

删除:δ(a,ε),即删除字符a

替换:δ(a,b),即对于a≠b,用b替换a。

为了简单起见,可以将每种操作所花费的操作代价定位1。那么,两个字符串之间的编辑距离就可以理解为:“使两个字符串相等所需要的插入、删除和替换操作的最小次数”。

二、算法描述

设:

n,m分别为字符串s和t的长度;

si(i )为字符串s中的第i个字符记;

ti(i )为字符串t中的第i个字符记;

d[n,m]为一个正整数二维矩阵。

则,计算s,t之间编辑距离的函数d(s,t)的算法如下:

Step 1:

如果n=0,返回m,并结束

如果m=0,返回n,并结束

构建n+1*m+1的二维矩阵d[n,m]

Step 2:

将d[n,m]的第一行分别赋值为0……n

将d[n,m]的第一列分别赋值为0……m

Step 3:

检测s中的每个字符(1≥i≤n)

Step 4:

检测t中的每个字符(1≥j≤m)

Step 5:

如果si=tj,则cost=0

如果si≠tj,则cost=1

Step 6:

将距离矩阵的d[I,j]单元格赋值为下面三个数值中的最小值:

(1)该单元格上方的单元格的数值加1:d[i-1,j]+1

(2)该单元格左边的单元格的数值加1:d[i,j-1]+1

(3)该单元格左上方的单元格的数值加cost:d[i-1,j-1]+cost

Step 7:

完成3,4,5,6步骤后,返回d[n,m],得到d(s,t)距离值。

三、算法实现及其改进

在实际应用场合,除了插入、删除和替换三种基本操作以外,相邻字符的交换也是经常遇到的一种基本操作。如下例所示:

交换:tsett→test。

下面是采用C#重写的,改进的Levenshtein distance算法:

public static int LevenshteinDistance(string src,string dest)

{

int[,]d=newint[src.Length+1,dest.Length+1];

inti,j,cost;

char[]str1=src.ToCharArray();

char[]str2=dest.ToCharArray();

for(i=0;i<=str1.Length;i++){d[i,0]=i;}

for(j=0;j<=str2.Length;j++){d[0,j]=j;}

for(i=1;i<=str1.Length;i++){

for(j=1;j<=str2.Length;j++){

if(str1[i-1]==str2[j-1])

cost=0;

else

cost=1;

d[i,j]=

Math.Min(

d[i-1,j]+1,//Deletion

Math.Min(

d[i,j-1]+1,//Insertion

d[i-1,j-1]+cost));//Substitution

if((i>1)&&(j>1)&&(str1[i-1]==str2[j-2])&&(str1[i-2]==str2[j-1]))

{d[i,j]=Math.Min(d[i,j],d[i-2,j-2]+cost);}

}

}

return d[str1.Length,str2.Length];

}

四、ReportingService报表参数的模糊查询

SQL Server 2005/2008的Reporting Services是一个基于服务器的报表平台,可以从关系数据源、多维数据源和基于XML的数据源检索数据、发布可通过多种格式查看的报表。由于报表服务没有内置的模糊条件查询控件,所以在开发报表门户应用时,实现多维数据集的模糊条件查询,成为实现的难点。

笔者在开发税收分析系统多维报表展现平台过程中,利用Reporting Services自行开发了支持模糊查询功能的报表展示门户,成功地利用Levenshtein Distance算法实现了维度成员的模糊查询功能,满足用户对模糊查询的需求,改善了系统的整体客户体检。

关键的实现环节报告如下:

(1)根据报表参数中已有的参数值,获取报表参数区中特定维度的维度成员

private ReportParameter GetParameters()

{

ReportParameter[]rpOUT;

RSPS=new List();

parameterLength=ParameterCollection.Length;

ParameterValue[]pavsIN=new ParameterValue[parameterLength];

int i=0;

foreach(RSParameter rspa in ParameterCollection)

{

pavsIN[i].Label=rspa.ParameterTitle;

pavsIN[i].Name=rspa.ParameterName;

pavsIN[i].Value=rspa.parameterValue;

}

rpOUT=rs2006.GetReportParameters(rsReporURL,null,pavsIN,null);

return(rpOUT);

}

(2)Levenshtein Distance算法对参数区中的维度成员进行模糊过滤

public ListFuzzySearch(string word,ListwordList,double fuzzyness)

{

ListfoundWords=new List();

foreach(string s in wordList)

{

int levenshteinDistance=LevenshteinDistance(word,s);

int length=Math.Max(word.Length,s.Length);

double score=1.0-(double)levenshteinDistance/length;

if(score>fuzzyness)

foundWords.Add(s);

}

return foundWords;

}

将FuzzySearch返回的成员集合转换成报表参数对应的维度成员集后,回传作为报表参数,即完成了多维数据的模糊查询。

五、结论

本文介绍的思路和具体实现方法已在多个系统中的实际运用,使用结果证明Levenshtein distance算法简洁有效,与多维数据库应用结合,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是实用性,改进了用户体验。

模糊查询算法在多维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场合还会有许多,如:通过多维数据前端工具,将模糊查询算法与MDX结合,动态生成支持模糊查询的MDX脚本;开发支持模糊查询的报表参数控件,以便最终用户无需变成直接实现多维报表参数的模糊查询等等。

参考文献:

[1]B.J.Oommen and R.K.S.Loke,Pattern recognition of strings with substitutions,insertions,deletions and generalized transpositions

[2]Roy Lowrance,Robert A.Wagner.An Extension of the String-to-String Correction Problem,JACM,1975

[3]Gonzalo Navarro.A guided tour to approximate string matching.ACM Computing Surveys(CSUR)archive,2001,33,1:31-88

[4]刘青宝,金燕.模糊维结构及模糊多维数据模型.FUZZY SYSTEMS AND MATHEMATICS,2008,22,1

多维分析法 篇12

创业研究的理论文献可追溯至Knight (1921) 等学者的经典研究 (Stevenson&Jarillo, 1990) , 迄今已经历了从经济学理论到心理特质、社会文化观, 再到创业机会观与社会资本观的演变过程。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创业者个性特征的研究上, 包括成就需要、承担风险的意愿、创造力、自由、自信、决断力以及内部控制幻想等, 这些都以机会已被识别为假设。近些年, 研究人员意识到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是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各国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角度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进行了深入探讨, 试图归纳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各主要因素并构建创业机会识别的一般模型, 但至今仍未能全面解释机会识别过程。深入研究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创业管理有关的热点之一。本文拟在对创业研究总体回顾的基础上, 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代表性理论模型做重点总结并进行一定的修正与拓展。

二、创业研究总体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创业研究受到强烈关注, 产生了一大批较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总体上呈以下特点。

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得出结论, 仍缺少公认的理论基础。笔者通过对1982—2006年创业研究成果进行整理, 发现相关的期刊论文从1982年的299篇增加到2006年的1700多篇。由于创业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各研究者一般基于各自的学科背景做出不同假设, 采用不同方式独自开展研究。

同时, 创业机会识别已被公认为是创业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笔者通过对ABI/INFORM Global-Pro Quest数据库1988—2009年相关文献及创业研究主流期刊《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和《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Practice》于1996—2009年间的数据库进行检索, 获得相关文献433篇, 其中, 关于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有244篇, 占总数的56%以上。比如, Shane与Venkataraman (2000) 指出,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创业研究领域的核心。Busenitz (2003) 发现1985—1999年间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机会、创业者、组织模式、环境四个领域, 未来创业研究需要在机会及相关领域进行拓展, 研究的关键领域应该关注个体差异如何影响创业机会识别过程、如何整合资源来开发机会等方面。Sarason (2006) 等指出, 以往的创业研究更多关注创业者的个性特征或机会的自然属性, 忽略了创业过程是个人与机会的结合。

不少研究人员对机会识别的一些影响要素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如弱关系 (Granovetter, 1974) 、创造力 (Hill et al., 1998) 、警觉 (Gaglio, 1992) 、认知结构 (Krueger, 2000) 、个体知识 (Ardichvili et al., 2003) 、意图 (SHEPHERD D., 2004) 、认知机制 (Baron, 2006) 等。其中, 一些最为重要的实证工作有:机会与知识的关系 (Shane, 2000) 、机会与人力资本 (Davidsson and Honig, 2003) 、机会与学习的关系 (Dimov, 2003) 等。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增加创业机会识别的知识, 但仍不能提供对识别过程的全方位理解, 需要进一步构建出一般分析模型来深入考察个性、先前知识、创业警觉性、社会网络等因素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关于创业机会与机会识别内涵, 部分学者是从机会的产出角度出发, 另外一些学者则是从机会的来源这一角度入手。比如, Kirzner (1973) 认为, 机会代表着一种通过资源整合、满足市场需求以实现市场价值的可能性。Bygrave (1991) 等对于机会识别的定义是, “感受机会并创造组织来开发机会”。Herron Sapienza (1992) 则将创业机会定义为作为创业者进行积极搜索的结果。Hills与lumpkin (1997) 认为, “机会识别包含了随时间而发生的几个步骤, 而不是一次性的存在”等等。Shane&Venkataraman (2000) 认为创业机会实际上是新的产品或服务、原材料, 甚至是一种新的组织方式, 能够以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被引进和出售。Ardichvili, et al. (2003) 认为, 从获取预期消费者的角度来看, 机会事实上意味着创业者探寻到的潜在价值。Sarasvathy等人 (2008) 提议, 为了深入地全方位掌握创业机会的概念, 需要超越单纯的从主观或者客观方面去理解。虽然创业机会与机会识别的定义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无论机会是被发现的或是创造的, 都需要创业者自身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 否则创业者个体无法识别创业机会。为了全面解释机会识别过程, 加深对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理解, 对于知识、认知、网络、学习等影响因素的拓展及其相互关系与深入研究极为必要。

三、创业机会识别模型

创业机会识别是一个复杂过程, 相关研究正从对创业者个性差异的关注转到对整合模型的关注上, 因为机会识别模型包括创业者或企业的特定行为以及其他不同事项, 体现的是人与环境的交互结果。已有不少学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创业机会识别的分析模型, 试图将社会网络、先前知识、创造性和以自我效能为基础的乐观主义整合起来。

1、代表性机会识别分析模型

Kirzner (1979) 通过创业警觉性来研究机会识别, 所构建的模型中, 洞察力帮助个体发现创意中的商业价值, 通过一定的认知过程来提供对形势的精确评估, 创业者突破现有手段—目的分析框架, 直到机会被识别。

Long与Mc Mullan (1984) 提出了一个机会识别的四阶段模型, 包括:准备、孵化、知晓、评估。其中, 准备阶段是个人、社会与技术力量混合的结果, 导致了对创业机会的感知;孵化阶段代表了创业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创业机会;到了知晓阶段, 对创意进行提炼与评估, 以确定是否为创业机会;之后即为机会的评估阶段。总体上看, 该模型由于难以解释寻找机会的动机与成为创业者动机之间的区别而受到了批评。此外, 模型将创造力视为框架的一部分, 但并没有展示创造力产生了何种态度。第三, 这一模型并未表明所识别机会的类型, 或者创业者为何选择一个机会而不是另外一个。

Kaish与Gilad (1991) 验证了三个源自Kirzner (1979) 理论的假设, 通过对51位创业者与来自大公司的36位高管人员进行比较后发现, 创业者比高管花更多的个人时间用来搜寻信息, 并且特别关注新机会的潜在风险。这一发现增强了创业者是机会学习者的观点。

Christensen (1994) 开发的模型强调了机会识别过程中可行性与意愿的重要性, 模型关注个人可控因素如战略思维与管理行为等, 同时也考虑了环境因素。Timmons (1994) 所开发的模型认为, 只有当创业者、机会识别以及所需资源等要素协调一致时创业才能导致成功。Bhave (1994) 的模型对27家样本企业进行了访谈, 样本公司涉及四类行业:贸易分销、金融与管理咨询、计算机服务、设计与制造技术。除了描述内外部刺激的不同特征外, 模型还注意到商业概念识别后创业者经常进行的过滤与提炼。Bhave (1994) 认为, 商业概念是已经过提炼的机会。该模型还表明, 机会识别并不是一种线性过程, 相反, 当选中一个正式商业概念前, 对不同机会进行检查是一种混沌状态。机会选定前随时间变化而对不同机会进行考虑概念, 是该模型的重要特点。将创意转化为机会步骤所要求的时间跟机会类型、创业者等有关。对某些创业者, 创意与机会的识别也许同时发生, 而其他的则在新创意中识别出机会前需要花几周、几天, 甚至几年 (Bhave, 1994) 。Bhave (1994) 经过实证研究, 创建了一个两条路径的过程模型:第一条为外部刺激机会识别, 即创业决策早于机会识别;第二条则是内部刺激机会识别, 即仅仅由于创业者发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是待满足的需求之后才决定创业。

多数研究认为, 创业者拥有的一些特殊属性如创造性 (Singh, R.P.;Hills, G.E.;Lumpkin, G.T., 1999) 、想象力 (Shackle, 1982) 、信息处理能力、搜索技术及行为 (Kaish&Gilad, 1987) 等, 导致他们能发现别人所未能发现的机会。

Hills (1999) 等人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机会识别模型, 与之前有关研究 (Csikszentmihalyi, 1996;Wallas, 1926) 是一致的, 这五个阶段包括准备、孵化、洞察、评估、精加工。Lumpkin, Shrader&Hills (2004) 将Hills (1999) 等人提出的模型分为两部分——发现和形成。准备、孵化和洞察三个阶段构成了发现部分, 评估和细化则代表了形成阶段。可见, 该模型是一个进程模型, 其中包含了一个个关键的过渡。针对该模型, Davidsson (2004) 认为该模型的缺点在于假设了机会识别仅仅是一个内生的创造性过程, 建议用更多的定性和纵向数据去检验。

Singh (2000) 创建了一个机会识别的概念模型, 模型方程是:O=f{P, I, E};其中, O=创业机会, P=创业者的个人知识、能力与背景, I=新创意, E=环境变量。Singh (2000) 指出, 只有三类因素协调一致才能成功创业。

Ardichvili (2003) 等人基于Dubin (1978) 理论模型及其实证研究, 创建了一个机会识别的过程模型, 包含了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以及评价等过程。模型中的主要因素包括:个性特征、社会网络、先前知识/经验、机会类型。该模型强调个性特征、创业警觉性、社会网络与先前知识的重要性, 将机会识别看作是一个创业者积极参与的多阶段过程, 个体差异 (个性特征、先前知识等) 及环境差异 (社会网络) 等重要因素的融合导致了创业机会被识别和开发。这一模型有待于进一步通过实证来验证和拓展, 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考察个性、先前知识、创业警觉性、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创业机会识别, 以回答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发现了创业机会。该模型将创业者的机会识别理解为创业者与机会及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 视角全面, 是目前公认能较好解释创业机会识别的模型之一。

可见, 机会识别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跟创业者、机会类型、环境资源等都有关系。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 但是仍需继续深入地研究各因素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发现和整合各因素之间的协调机制。

2、创业机会识别分析模型的拓展

迄今为止, 一流期刊还少有登载关于创业机会识别的权威实证研究。较具代表性的是Ardichvili等人 (2003) 提出的机会识别分析模型, 它将创业者的机会识别理解为创业者与机会及环境之间的有效互动, 视角全面, 但至今仍缺乏相关的实证数据检验。此外, 现有机会识别的文献涉及到了经验、运气、技能、知识与认知等方面, 忽略了对机会识别中的学习和社会网络的调查。特别是多数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对潜在创业者所需要具有的素质 (先前的知识、认知机制、启发或创造力等) 的理解, 然而, 很少谈到取得这些素质的过程, 即学习过程在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中所起的作用。而对于知识、认知、网络、学习等方面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拓展与深入研究有助于全面解释机会识别过程, 加深对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理解。

“经验学习理论之父”库伯 (Kolb) 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连续反复的过程。库伯强调重视学习风格并根据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进行培养和管理。库伯还认为由于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 在集体学习中能更有利于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所以集体学习比个体学习的效率高。库伯对学习风格的研究是立足“学习”本身, 围绕“经验”和“变化”两个方面来展开的。经验学习理论由于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包含了先前知识、感受、认知与经验的整合视角 (kolb, 1984) , 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在机会识别与开发的进程中, 由于个体获取和转换信息的方式 (学习风格) 不同, 导致个体识别机会能力的差异。

本文认为, 要更好地理解机会识别、开发与创业过程, 应该研究学习过程, 研究不同创业者的学习风格。同时, 应整合现有各学者基于各自视角的研究, 将各主要影响因素整合在一个较为统一的框架下。为此, 本文提出以下分析框架 (见图1) 。后续的研究, 应该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和验证, 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创业机会识别和最终形成创业研究领域的独特研究范式。

四、结语

创业机会识别作为创业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深入研究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对于最终形成创业管理研究领域的独特范式和分析框架, 意义重大。现有研究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成果, 但是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研究模型, 本文在总结现有代表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Ardichvili (2003) 等人提出的机会识别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拓展, 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创业机会识别理论分析框架, 希望对后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 现有大量关于创业领域的理论研究主要来源于国外学者, 对于中国语境下的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无论是理论模型的构建还是实证方面的研究, 都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摘要:机会识别是一个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 跟创业者、机会类型、环境资源等都有关系。对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拓展与深入研究, 有助于全面解释机会识别过程, 加深对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理解, 也对最终形成创业领域的研究范式起着重要作用。

【多维分析法】推荐阅读:

多维偏好分析06-06

多维识别06-08

立体多维06-15

多维透视06-23

多维视野08-11

多维阅读08-12

多维意义08-29

多维研究09-03

多维分类09-14

多维元素09-19

上一篇:怎样当好办公室主任下一篇:节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