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通用12篇)
北京联合大学 篇1
一、学分制教学的特点
学分制,是指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具备以下特点:(1)教学计划具备一定的弹性,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学生通过选课选择相应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整体教学工作的效率。 (3)进一步引进教师竞争机制,提高教学水平。
学分制教学虽然具备以上有点,但需要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与之相适应。 首先,办学学校应具备比较充分的教学资源包括充分的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及相对广泛课程建设资源。
二、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的历史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市属大学,具有独特的办学特点。 自1978年正式建校以来,经过多次院际整合、专业优化,形成了目前以校本部小营校区为主,多个校区及独立法人学院并存的办学形式。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三级管理 (校、院、系)和两级管理(校、院)的教学管理体制。 随着高等教育在近年来的蓬勃发展, 延续多年的旧有教学模式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学年制教学在逐渐向学分制教学转变。 北京联合大学面对新形势,进行了学分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的学分制教学最早要追溯到2002年左右。 主要体现在三种类型课程的教学。
1.公共选修课 的教学 。 北京联合大学在2002年在校本部 (包括小营校区 、白家庄校区 )开始使用简单的信息化手段开设公共选修课课程的教学。 该类课程面对全体学生,在正常上课时间之外开设,不同层次、年级的学生通过系统选课,进入相同的教学班学习,教师对教学班进行管理。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选课范围从两个校区增加为八个校区选课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超过一万人, 并实现了跨校区选课,初步具备了学分制教学的基本特点。
2.体育课教学 。 体育课教学作为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属于比较特殊的课程。 该课程以项目教学为主,并且部分项目采取男女分项教学,通过教学班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网络选课确定自己的项目、上课时间及地点。 体育项目的教学面对同一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 北京联合大学的体育选课最初的面向对象仅限于校本部(包括小营校区、白家庄校区)两个校区,选课人数不超过1500人,目前参与选课的人数超过500人涵盖五个校区。
3.大学英语课程的分 层教学 。 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在部分学院实行大学英语的分层教学模式。 新生入学后通过英语测试,分为快、慢班进行教学。 采用教学班教学形式,面向对象为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或不同专业的学生。 分层教学的试行进行了3年,鉴于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生源比较单一,学生英语基础比较接近,分层教学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该教学形式并未延续,英语教学最终仍恢复为传统的行政班教学模式。
上述三种类型的课程是北京联合大学早期具备学分制性质的教学形式,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学分制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当前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改革的进程
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从2011年开始出现明显改变,11版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学分制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
1.开设重修课程 。 北京联合大学原有的学年制教学 ,采取正考—开学初补考—毕业补考的成绩管理模式, 并设置学业的最长修业年限。 2011年,学校提出试行学分制改革,采用重修机制取代开学初补考及毕业补考,截至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参与重修的学生人数超过6000人次。
2.开设分级教学课 程 。 北京联合大学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工作中逐步推广分级教学模式。 分级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分层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英语摸底测试按照程度分级, 较高级别直接修读教学计划内较高程度英语课程。 例如: 新生入学后大部分学生修读大学英语 Ⅰ,部分学生可以修读大学英语Ⅱ。 该种教学方式彻底打破行政班教学的模式,采用教学班教学,初步具备了学分制教学的特点。
3.开展基础课 选课教学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北京联合大学在部分院校试行基础课网上选课。 选课是学分制教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必修课选课,是北京联合大学首次实施。 试行学院在各教学管理单位的引导下基本上完成了网上选课。 本次选课涉及8门次课程,超过2000人次参与选课,初步在上述学院实现了基础课的学分制教学。
上述学分制改革措施的尝试,给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意,使教师、学生开阔了眼界,但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四、学分制改革带来的问题
北京联合大学的学分制改革,从制定规则之日起就存在先天不足。
1.教学资源不足始 终是一个 无法回避的问题 。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多校区的综合性大学,教师资源、教室资源无法承担真正的选讲台式的学分制教学。 虽然具备学分制教学的形式,但实际上只是在管理部门的协调下强制学生等额选课, 没有实现真正的差额选课。
2.相应的学分 制改革配套管 理体制并未建 立 。 学分制改革虽然表面上试行,但实际管理工作中,学年制的管理制度仍继续实施。 从学籍管理看,留降级制度继续保留,最长修业年限也未取消。 导致所谓的学分制教学运行极其不畅,未能真正体现出学分制教学的优势。
3.毕业补考制 度造成的 尴尬 。 作为教学管理决策者 ,无人敢于承担取消毕业补考的责任。 对于毕业生倒数第二学期不及格课程的处理方式,仍保留毕业补考。 同一名学生在前7个学期采用学分制教学,毕业学期采用学年制管理,同时具备两种教学管理模式,没能实现完全学分制。
4.学生素质对 于学分制教学的影响 。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主要招生对象面对北京市生源。 近年来外地生源有所增加,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学习主动性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作为学分制教学重要一环的重修课程教学制定了除正常教学外的自学模式, 无疑是学年学分制下的产物。 经调查,报名参加重修的学生及格率不足10%,而通过参与自学重修的获得学分的比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任课教师对于重修学生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只能说是事半功倍。
五、对于学分制管理的一些建议
学分制管理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 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大专院校的青睐。 它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而且从管理体制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管理手段的桎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但是学分制的实行必须有相应的土壤与其相匹配,要建立完善、全面的教学管理体制。
首先,统一思想,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勇于承担责任把学校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建立长效机制;其次,制订相对比较灵活的培养方案,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再次,全面修订学籍管理文件, 建立与学分制教学相匹配的新的学籍管理规定,取消留降级、毕业补考及最长修业年限;最后,加强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统一调配各校区资源,并进一步引进教师竞争机制,切实实现真正的学分制选课教学。
摘要:学分制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必由之路。如何在现行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起符合国际需求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成为各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焦点与难点。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改革为例,分析了学分制改革的难点与困境,希望为各高校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分层教学
北京联合大学 篇2
字体大小:tT
本贴由清华大学论坛会员发布在清华大学论坛。
关于北京联合大学是二本么?应用文理在辽宁招人么?分数线?学费?
清华大学论坛推荐答案:
北京联合大学 篇3
【摘要】目前,学分制教学作为一种被我国高校普遍认可并推广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和焦点。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通过详尽分析该校学分制的历史发展、改革进程以及改革带来的问题,对学分制改革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新一轮的学分制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学分制 教学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42-02
一、学分制教学的特点
学分制,是指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具备以下特点:
1.教学计划具备一定的弹性,课程资源比较丰富,学生通过选课选择相应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助于整合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整体教学工作的效率
3.进一步引进教师竞争机制,提高教学水平
学分制教学虽然具备以上特点,但也需要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与之相适应。首先,办学学校应具备比较充分的教学资源,包括充分的教师资源、场地资源及相对广泛课程建设资源。
二、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的历史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市属大学,具有其独特的办学特点。自1978年正式建校以来,经过多次院际整合、专业优化,形成了目前以校本部小营校区为主,多个校区及独立法人学院并存的办学形式。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同时存在着三级管理(校、院、系)和两级管理(校、院)的教学管理体制。随着高等教育在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延续多年的旧有教学模式开始发生转变,传统的学年制教学在逐渐向学分制教学转变。北京联合大学面对新的形势,进行了学分制改革的有益探索。
北京联合大学的学分制教学最早要追朔到2002年左右。主要体现在三种类型课程的教学。
1.公共选修课的教学
北京联合大学在2002年在校本部(包括小营校区、白家庄校区)开始使用简单的信息化手段开设公共选修课课程的教学。该类课程面对全体学生,在正常上课时间之外开设,不同层次、年级的学生通过系统选课,进入相同的教学班学习,教师对教学班进行管理。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式一直沿用至今,选课范围从两个校区增加为八个校区,选课人数从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超过一万人,并实现了跨校区选课,初步具备了学分制教学的基本特点。
2.体育课教学
体育课教学做为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属于比较特殊的课程。该课程以项目教学为主,项目面对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并且部分项目采取男女分项教学,学生通过网络选课确定项目、上课时间及地点。北京联合大学的体育选课最初仅限于校本部(包括小营校区、白家庄校区)两个校区,选课人数不超过1500人,目前参与选课的人数超过5000人涵盖五个校区。
3.大学英语课程的分层教学
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在部分学院试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模式:面向同一年级各专业新生,入学后通过英语测试,分为快、慢班,采用教学班教学形式。分层教学的试行进行了3年,鉴于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生源比较单一,个人英语基础比较接近,分层教学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该教学形式并未延续,英语教学最终仍恢复为传统的行政班教学模式。
上述三种类型的课程是北京联合大学早期具备学分制性质的教学形式,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学分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当前北京联合大学学分制改革的进程
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从2011年开始出现明显改变。11版培养方案明确提出了学分制的概念,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
1.开设重修课程
北京联合大学原有的学年制教学,采取正考——开学初补考——毕业补考的成绩管理模式,并设置学生的最长修业年限。2011年,学校提出试行学分制改革,采用重修机制取代开学初补考及毕业补考,截止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参与重修的学生人数超过6000人次
2.开设分级教学课程
北京联合大学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推广分级教学模式。分级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分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英语摸底测试按照程度分级,较高级别直接修读教学计划内较高程度英语课程。举例来说:新生入学后大部分学生修读大学英语Ⅰ,部分学生可以修读大学英语Ⅱ。该种教学方式彻底打破行政班教学的模式,采用教学班教学,初步具备了学分制教学的特点
3.开展基础课选课教学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北京联合大学在部分院校试行基础课网上选课。众所周知,选课是学分制教学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必修课选课,是北京联合大学首次实施。试行学院在各教学管理单位的引导下基本上完成了网上选课。本次选课涉及到8门次课程,超过2000人次参与选课,初步在上述学院实现了基础课的学分制教学。
上述学分制改革措施的尝试,给北京联合大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意,使教师、学生开阔了眼界,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四、学分制改革带来的问题
1.教学资源不足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做为一所多校区的综合性大学,教师资源、教室资源无法承担真正的选讲台式的学分制教学。虽然具备学分制教学的形式,但没有实现真正的差额选课。
2.相应的学分制改革配套管理体制并未建立。学分制改革虽然试行,但实际管理工作中,学年制的管理制度仍继续实施。从学籍管理来看,留降级制度继续保留,最长修业年限也未取消。导致所谓的学分制教学运行极其不畅,未能真正体现出学分制教学的优势
3.毕业补考制度造成的尴尬。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的前提下,仍未取消毕业补考。同时具备两种教学管理模式,容易造成教学管理的混乱。
4.学生素质对于学分制教学的影响。北京联合大学作为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主要招生对象面对北京市。近年来外地生源有所增加,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学习主动性差,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五、对于学分制管理的一些建议
学分制管理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管理方式,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大专院校的青睐。它灵活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也从管理体制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管理手段的桎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但是学分制的实行必须有相应的土壤与其相匹配,要建立完善、全面的教学管理体制。
北京联合大学 篇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高等教育的发展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家始终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呈现出高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的发展特点。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体现者——大学国际化, 逐渐成为中国各个大学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的导向。
我国的大学根据其性质不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大学或学院, 职业技能型高等院校。随着教育国际化在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人员交流等各个方面的渗透。今天的大学管理者们, 都在讨论着国际化。作为应用型大学, 由于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研究型大学, 国际化对应用型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我们又应该怎样规划和管理应用型大学呢?因此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正确制定自己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走有应用型特色的国际化道路以提高自身在国内的核心竞争力和在国外的国际影响力, 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是应用型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结合作为最早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高校之一——北京联合大学的国际化探索与实践, 分析应用型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特征, 并对其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提出探讨。
1 应用型大学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 大学国际化的不断发展, 应用型大学也开始了自己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 纵观应用型大学国际化的发展历程的10多年, 对大学国际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等方面, 并在这几方面, 存在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作为北京市市属的综合性大学, 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建立起来的应用型大学, 从1996年正式建立国际交流培训中心开始到今年已经走过了15年的历史,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 它也由最初的简单的留学生汉语培训发展到现在不断壮大的留学生教育以及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
1.1 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
课程与教学是应用型大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心工作, 因此, 课程与教学国际化也相应地成为其国际化的核心部分。应用型大学基于它的办学定位以及学校特点, 在课程和教学的国际化方面, 虽然有着计划体制下课程和教学与国外大学不匹配的特点, 但它自身对外合作更具有包容性, 开放性和吸纳性的特点。大学国际化的结果之一, 是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加密切。应用型大学受市场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更大, 因为它为企业的生产单位、营销部门及社会公共部门、非赢利机构直接培养专门人才。
应用型大学的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种是中外共建模式, 即在部分学科和专业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 中外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并制定教学计划 (通常以国外教学计划为主) , 采用国外教材, 一部分课程由国内和校内的教师双语授课 (主要是基础课部分) , 一部分课程由外国大学教师英语授课 (主要是专业课部分) , 管理工作由中方人员承担。中外合作方的大学互相承认对方的课程和学分, 学生根据经济能力可选择前期在国内大学学习, 后期在外方大学学习, 毕业后获得中外双方大学的文凭和学位, 如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全面合作, 自2006年开始, 在国际商务专业进行全英文教学, 2007年开始扩展到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交流学院、应用科技学院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合作, 开设国际商务专业, 引进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教学大纲和部分课程。
第二种是校际交流合作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中外合作双方对合作专业的课程进行基本的匹配, 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课程和学分, 以对外输送学生为主要目标。目前国内很多大学开展的“2+2”、“3+1”、“2+1+1”合作项目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模式。如北京联合大学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格鲁斯特郡大学、温彻斯特大学所开展的“3+1”项目, 与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开展的“2+2”项目等等。
应用型大学根据自身特点, 在国外寻求与自己同档位或稍高档位的大学进行多角度多方向的合作, 灵活调整自己的课程和教学, 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在校生争取了越来越多的出国深造机会。也给目前学校的教学和课程带来了国外的教育信息和新颖的教学方法。
1.2 建立国际化师资队伍的探索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部分之一, 是实践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教师的国际化是课程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课程国际化的一种促进手段和构成内容。因此, 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师发展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国际化程度。应用型大学, 教师国际化主要表现为“请进来”和“送出去”两个方面。
“请进来”在师资方面主要是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和致力于招聘国际化的本土师资。在教学工作中, 形成了中外教师结队制度 (co-teaching) , 互相取长补短。
以2006-2009年北京联合大学聘请外国专家情况为例 (见表1) :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近几年, 北京联合大学外国专家的数量总体数量逐年增加, 学历学位也较以前有了提高, 这些外国专家, 他们有的在学校教学实践长达四至五年, 他们较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不仅作用于学生。并且通过提倡中外教授共同备课, 互相观摩学习, 学校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外教参与学校各种宣传册的编写、校对工作。所有这些举措都为创造学校的国际化教学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来看, 外教数量和层次大概是一个持平状态, 增幅并不大, 总体数量还是较低的, 只占到全校师资的1.5%左右, 比起那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学而言, 处于比较低的地位。当然这和政府的政策, 学校给外专的待遇等相关, 但无疑要想发展国际化的应用型大学, 让我们的教育国际化, 聘请教师也需要大力度改革开放。
“送出去”主要是把自己的教师送出去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 提高本校教师总体素质的国际化水平。应用型大学最初送出去的老师都是简单的语言进修, 数量也不大。近年来, 更多的是选派各学院英语比较好的骨干教师去国外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为学校开展双语教学做准备, 同时也派送一些骨干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以及做高级访问学者。北京联合大学在教师的“送出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从前几年仅仅利用寒暑假派送教师赴国外进行英语培训, 发展到近年来选派教师赴国外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高级访问学者, 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姊妹学校讲学, 合作科研等。大多数教师回国后都投入到学校教育改革和建设的工作中, 战斗在课程教学的第一线, 有的还承担学校的双语课程。
1.3 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3.1 拓宽渠道, 搭建平台, 鼓励中国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
近年来, 应用型大学分别开拓性地与国 (境) 外大学洽谈了多种灵活多样的联合培养方式, 并疏通各种渠道以交换方式输送学生赴国 (境) 外学习。
北京联合大学实现了学校交换项目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的发展目标。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的跨境交流有两类, 即学生的自我流动和学校的选派交流。2008年北京联合大学明确提出提高“三率”, 即“就业率”、“考研率”和“出国率”。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海外经历。校长曾在会议上明确提出“联合大学是在北京, 为北京培养一线应用性人才, 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它的人才需要也必须要有国际眼光、国际视野和适应国际化人才需求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也有责任使我们的学生应用更多的这样的实力和更多这样的能力。”以2009年-2010学年学校提供的出国及出境学习为例:
为期一个学年以下的, 免交学费或者部分住宿费、生活费的交流学生总人数为531人, 涉及国家和地区有:韩国、日本、法国、古巴、美国、法国、新西兰台湾、香港等, 形式包括入系学习、专业实习、语言培训、文化交流活动、国际会议等等。为期一个学年以上的, 免交学费, 或者交纳部分学费或全部学费的学位生项目学生总人数为181人, 涉及国家有:英国、美国、瑞典、爱尔兰、日本、法国等。攻读学位包括硕士层次和专升本层次以及本科双学位层次等。
1.3.2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招收来华留学生, 努力形成国际化的学生群体
在大力招收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大潮中, 可以说应用型大学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的大学名录中, 不难看出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平分秋色, 成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其招收的学生层次, 规模和类型也不断扩充。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除校本部的国际交流学院专门招收来华留学生以外, 还有其他6所学院都具有招收来华留学生的资格。近年来留学生招生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国际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并且留学层次已经有原来的语言升为主体, 逐渐转为学历教育为主。本科生的专业也越来越多, 由最初的国际贸易和汉语言转业, 到目前的国际贸易、国际商务 (双语授课) 、汉语言 (师范方向) 、汉语言 (经贸方向) 、汉语言文学、旅游等专业。并且, 目前学校还把来华留学生再次纳入出国留学的行列, 留学生也可以参加学校和英国、美国的合作办学项目, 去第二国进行教育, 拿到两个国家的学历。这一举措也得到很多英语较好的留学生的欢迎。但作为应用型大学的北京联合大学也存在不足, 由于校区分散、师资水平多种原因, 目前, 在其它研究型大学已经较发展较成熟的留学生入系学习方面依然是一片空白。
1.4 科研国际化的探索
科研国际化是大学国际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研究型大学提高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众多应用型大学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 科研的国际化探索也成为应用型大学国际化道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用型大学科研国际化主要表现在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课题、国际研讨会、向国际检索发表论文等方面。
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 根据学校的学术研究方向, 基础和优势, 展开了以下几种形式的跨国学术研究:
(1) 国际研讨会议:学校高度重视国际研讨会议, 近年来成功举办或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国际会议, 例如加入世界城市大学联盟, 就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关课题展开国际论坛;2007年主办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 2008年“应用型本科教育国际研讨会”, 2008年10月主办了中美韩三国会议等。2009“中小企业国际论坛”、“北京学国际研讨会”以及“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研讨会”等。在一定程度上, 国际会议带动了学校校科研国际化的进程。
(2) 就研究成果向国际检索发表论文:通过表3分析可见, 作为应用型大学的北京联合大学在国际会议, 论文发表方面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但另一方面, 在国内科研领域, 与那些研究型大学就存在着很大差距, 在与国外合作方面明显不足, 它与一些研究型大学纷纷与外国直接建立一些科研开发项目不同, 它没有与国外大学的共同合作项目, 目前科研领域仅限于召开国际会议等方面。
2 中国应用型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展望与深入思考
从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应用型大学的典型代表, 我们可以看出应用型大学在探索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很大努力,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实现国际化仍然任重道远。展望未来, 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 中国的应用型大学国际化要继续做的工作应该包括:
(1) 进一步扩大与世界著名大学, 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联合办学、联合教学活动、联合科研、校际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 坚持自己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个性和长处, 办出自己的特色来。目前从教育部公布的国内合作办学项目中, 大多数仍然是研究型大学, 可见应用型大学应根据自己的特色, 寻找合适的国际合作伙伴。
(2) 主动出击, 拓宽渠道, 与国际组织, 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应用型大学区别与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我们目前给学生安排的实践实训不仅完全局限在国内, 甚至都在校内自己搞。下一步, 学校应该主动出击, 利用寒暑假, 给学生境外实习的机会, 同时与在华的国际企业合作, 给学生提供实习学习的机会。
(3) 大力吸引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特别是专业教授;大力招收外国学生, 特别是优秀的学生来华学习。人才培养环境的国际化主要是教师构成的国际化、学生构成的国际化和学生交流的国际化。香港地区各大学的外籍教师已达到40%, 剑桥大学有12%的本科生和50%的研究生来自世界各国。目前应用型大学的师资构成外籍教师只是极少数量, 而且基本都集中在语言强化上, 这是应用型大学的薄弱环节。在招收留学生方面, 应用型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力不如研究型大学, 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定位, 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应用型大学总是处于特定的地理和行业区域、其国际化模式就是区域化的本土特征与国际化的融合。国际化的重要保证是明确自身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大系统中的位置、形成合理定位。合理定位的核心是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中, 整合应用型大学自身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与未来需求, 立足优势, 突出特色, 才能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的留学生来学习。
(4) 努力开展行政管理人员的国际培训活动。近几年应用型大学每年派出团组不少, 但针对行政管理人员设置的国际培训活动远远不足。这样很多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国际化意识, 对很多学校开展的国际化工作并不理解支持, 导致很多工作运行不畅。学校应大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与潜力。
(5) 应在已有的专业中, 按国际化的需要, 增设一些必修和选修课;或在已有的课程中, 增加一些为国际化所需要的内容;同时举办一些全新的、国际化的专业。
(6) 加大国际合作科研。应用型大学以教学为主, 但是并不等于科研不重要, 恰恰相反, 要提高教学水平, 加快教学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科研。应用型大学应该与国外同类型的院校深度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科研, 夯实应用型学科建设的基础, 提升应用型教师队伍的水平, 提高应用型专业教学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总之, 应用型大学国际化不仅在面上蔓延开来, 还要在点上深入下去, 使应用型大学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具有国际吸引力。要进一步调动全校的力量, 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术研究、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等方面全面国际化, 使应用型大学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具有国际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妙弟.从北京联合大学的办学实践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化与国际化[J].高教研究, 2002 (1) .
[2]王运来.论大学课程国际化[J].辽宁教育研究, 2000 (10) .
[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启思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北京联合大学简介及历任校长 篇5
北京联合大学(外文名: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简称: 北京联大 ;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学校形成了经、管、文、法、理、工、教、史、医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北京联合大学院系设置
学校院系设置有;生物化学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商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广告学院、应用科技学院、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信息学院、机电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的特色专业
学校设置有特色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业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应用西班牙语、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北京联合大学的学校前沿介绍
学校前沿是 1985年3月成立的北京联合大学,1985年5月由化学工程学院(原北京化工学院分院)、电气化铁道学院(原北方交通大学分校)、航天工程学院(原北京航空学院第三分院)又相继加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的学校代码及毕业证编号 学校国际代码;11417
毕业证编号生成原理如下: 前5位为学校国际代码,6位为教学类型代码 普通高等教育为1; 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成人高等教育为5;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为6;网络教育为7。7-10位:为颁证年份.11-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博士研究生01;硕士研究生02;学士学位04;本科05;专科(含高职)06 ,13-17或18位:为学校对毕业证书的流水编号。
电子注册号示例如下:2003年的本科 14308 1 2003 05 00XXXX 2006年专科:14308 1 2006 06 00XXXX
北京联合大学历任校(院)长
学校有历任院长;谭元笙:1985年2月-1987年10月,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恩元:1987年10月-1990年11月,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煌果:1990年12月-1994年3月,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李光:1994年3月;1999年2月,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张妙弟:1999年2月;2007年4月,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柳贡慧:2007年4月;2012年5月,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徐永利:2012年5月至现在,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
北京联合大学 篇6
赵荣光教授的讲座分为五个部分。其一,形象是人生社会舞台的入场券。正是基于此,人总是期望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其二,“礼仪之邦”曾是历史上的中华荣耀。自汉以来至18世纪中叶,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为海外观察者钦佩赞誉,他国史书多有记载。其三,近代以来华人族群给国际留下印象以鄙夷和悲悯为主,亟需华人族群反省和改进。其四,餐桌礼仪是人类文明的公礼。人类文明是从公共饮食活动起步的,餐桌礼仪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的安检门。洁净、尊重、谦和、礼让、和谐、情趣要求以及对不雅行为的禁忌等是跨越各种文化差异之上的人类餐桌礼仪通性。其五,21世纪中华斯文重构应以餐桌为支点。普及规范执筷法,餐前平举筷子、餐毕横筷行礼,规范使用取食筷和进食筷,并做到“中华餐桌礼仪规范”48字诀——“服饰容端,箸谢恩箪。谦恭左右,尊老敬贤。举止儒雅,女士优先。节俭崇尚,饮酒不乱。取进洁练,吃相谙娴。横筷餐毕,食礼规范。”
此外,赵荣光教授在讲座中还重申了由其起草的《珍爱自然:拒烹濒危动植物宣言》,即业主拒绝经营、厨师拒绝烹饪、消费者拒绝食用濒危动植物。他还倡导以袁枚诞辰日3月 25日为每年的“国际中餐日”,当日因地制宜举办以“中华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号召人们到所在地的中餐馆就餐,中餐企业将“国际中餐日”营业利润捐赠给当地慈善公益事业。
赵荣光教授的精彩讲演赢得了广大餐饮界从业人士和餐饮爱好者的阵阵掌声。
北京联合大学 篇7
1 研究对象
北京联合大学教职工。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自编“北京联合大学教职工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将传统的纸质问卷调查方法转变成校园内部的网络调查。发放电子问卷446分,回收有效问卷417分,回收有效率93.5%。
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职工体育生活方式现状
3.1.1 不同职称教职工对于体育生活方式的认知情况
从表1中不难发现,初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人群,参与情况明显好于中级职称人员。初级职称人群相对年轻,能够更好的在生活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同时,教学、科研、家庭、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从主观到客观上都有较多的时间、经历参与体育锻炼;高级职称人群年龄相对较大,生活压力相对较小,由于工作经历丰富,在面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相对中级职称人群而言能够从容面对;中级职称人群由于事业处于上升期,同时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在面对家庭、事业等多方面压力时明显忽视了自身的体育锻炼。
3.1.2 教职工对于体育生活方式目的的调查
从表2参与体育生活的目的看以看出,健身需求、生活习惯、社交需求在不同人群中都排进了前三位。但是,所占比例有所不同,这根教职工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职称背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差异与他们从事的职业与年龄相符,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更是明确。
3.1.3 教职工体育锻炼方式的调查
健身项目是锻炼者依据自身的条件,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等决定的。由于不同职称人群,基本代表了教职工中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阶层。由表3调查显示,随着职称的不断晋升或者说年龄的不断增长,肌肉力量、爆发力、耐力等方面素质明显下降,因此身体对抗项目、运动强度较大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羽毛球、器械健身等运动项目,参与比例明显下降;隔网对抗的项目基本持平,但是在调查中也发现隔网项目,对于膝关节、腰部有较大的损伤,很多人在参与锻炼时,不能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间和必要的运动量;另一方面,运动强度相对较小,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的项目,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广场舞等参与人数比例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女性教职工中,广场舞、健身操深受欢迎,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运动对于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获得改善,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振奋精神,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退,增强身体抵抗力,减低患病的机会。另一个方面,由于健身舞、广场舞是在家庭或者社区附近组织的,给女性教职工提供了必要的工作范围之外的社交活动。
3.2 影响教职工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3.2.1 工作压力对于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北京联合大学进入高速发展期,学校对于老师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职工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学校社会知名度也是依靠老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来完成的,这从另一方面加重了教职工的危机感和压力。因此,工作压力大是影响高校教师参加体育运动的最重要因素。教职工的工作压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对于当前教职工,特别是高校一线教职工提出了跟高的要求。面对教学、科研、职称评定、各类教学、教改比赛,让教职工的压力成几何倍数增加,繁重的工作量势必挤占教职工运动健身时间和经历。第二,由于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其父母多为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因此造成整个社会对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都有着更高的期待,这无形中也增加了教职工的心理负担。随着家长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网络时代进一步升入,对教师的要求也日益攀升;现代社会使得学生视野开阔、信息量大,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再“闻道在先”,一线教师的威信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动摇,无形中向教师工作提出了挑战。第三,教师这个职业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与生俱来的压力。随着社会不断进入,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网络的普及,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教师的信息储备与知识更新速度,与网络更新速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老师的观念和知识并不能完全让学生满足,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收到了学生的质疑,同时,自己也对教学能力表示怀疑。此外,部分教师也受到自身性格的制约。许多教师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有的教师除了看书、学习,没有业余爱好、没有休闲场所,紧张的工作情绪得不到放松;还有的教师自身性格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嫉妒、孤独无法排遣。特别是部分高级职称的教职工,对于网络使用不是特别数量,这增加了他们备课时的工作压力。
3.2.2 生活态度对于教职工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健康第一”的理念随着年龄段的增长不断深入人心。体育锻炼的兴趣与能力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教职工在不断参与中,培养自己的体育生活方式,同时,也用体育的方式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健康意识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由于北京城市欢迎的影响,造成生活成本相对较高,最主要的是购房压力大,成为年轻教职工在生活方面普遍面临的主要压力。生活中的压力也会对工作产生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第一”从理念落实到行动当中,锻炼随着年龄、职称的变化,也从头脑走入现实生活。
3.2.3 学校重视不足,大多停留在口号上
虽然体育锻炼是显得更个人一些的事情,但是单位领导是否重视,是否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做,也会对教职工体育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学校对于教职工健身工作的引导、组织、管理基本处于自发或松散管理的状态,不利于系统的引导教职工科学健身;同时,学校运动场地相对不足,体育设施不全,工作、家庭、学校距离较远,都影响了教职工参与体育生活的积极性。
4 对策与建议
(1)领导重视,加强学校工会对于教职工健身活动或健身组织的管理、扶持、引导作用。
加强高校教师的体育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优势,联合体育部门,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并发动高校各级工会的力量,组织各种健身俱乐部、协会、健身培训班、趣味竞赛等,同时联合学校体育部门,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起到他们专业的指导、引导、带动、促进的作用。各级工会是推动教职工健身的重要组织。同时,必要的教职工体育社团或者俱乐部是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教职工体育习惯,养成终身锻炼的有效途径。学校各级工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的健身活动,这对促进教职工身体健康都是十分有益的。实践证明,各级工会开展的群众性健身活动不仅能有效的提高教职工身体素质,同时还能用来释放压力、增进友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增进教职工的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办公室和谐。
(2)大力宣传,进一步让“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宣教工作,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身体健康。
从公共媒介上的传播健康知识,做好健康教育的宣传,帮组教职工建立正确、科学的体育价值观。当今社会网络快速发展,教职工时间呈碎片化发展趋势,根据这一发展趋势,可建立体育健身方面的网站,网站内容介绍健康保健学、健康饮食、科学健身、时尚体育、运动损伤处理等。可以将网站发展成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向教职工推送。建立教职工健身之家微信群或飞信群,促进教职工之间的交流,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从传播健康知识入手,最后带动教职工积极、自愿、自觉的参与体育锻炼。
(3)定期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组织校级之间的健身学习、交流、培训、展演等活动。
(4)提供必要的健身场所或者开辟专门的教职工健身时间。配备专业的健身器材、健身教练等。同时,有必要时进行心理介入工作,给教职工开辟纾解压力的通道。
(5)帮助教职工建立有效的家庭体育健身方式。
家庭体育健身是指“一人或多人在家庭生活中安排的或自愿以家庭名义参与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获得运动知识技能、满足兴趣爱好、丰富家庭生活、达到体闲娱乐、实现强身健体和促进家庭稳定为主要目的教育过程和文化活动”。由于体育场地的限制,可以协助教职工掌握2~3项社和在家庭或社区内开展的健身活动,如:跳绳、踢毽、仰卧起坐、俯卧撑、健身舞、健身操等,理由有限的空间和碎片化的时间,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于健康生活的诉求越来越高。参与体育锻炼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该文运用网络问卷调查对北京联合大学教职工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分析,了解我校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方式,运动时间、运动次数等方面内容,从参与运动锻炼的角度,反应教职工健康情况。调查发现,我校教职工体育生活方式形式多样,不同人群对于锻炼的方式,时间、次数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各维度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教职工职称结构出发,不同职称的教职工对于体育生活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与教师的健康水平高度相关。
关键词:体育生活方式,现状,教职工
参考文献
[1]李金.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参加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l(3):390-392.
[2]查春华,马楚虹.浙江省高校教师健身行为调查与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70-73.
[3]胡晓飞,练碧贞,陈新,等.对北京市五所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1264-1266.
[4]殷雷亮,孙燕玲.广州市高校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31-32.
[5]柴仲学,武陶萍.山西长治地区普通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J].长治学院学报,2007,24(5):67-68.
[6]赵亮.陕西省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15):94-96.
[7]佟强.当代中国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与人的发展研究[J].吉林大学,2014.
[8]胥爱红,贾维海,黄正廪.高校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S1):92-93.
联合卡车强强联合联合做强 篇8
在这5家企业支持下,联合卡车出生伊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动力体系,以及全套的专用车装配套资源,底盘和上装实现无缝对接。
在2010年4月23日开幕的北京国际车展上,联合重卡展出了轻量化牵引车、混凝土搅拌车、高强度自卸车等车型,其整体工艺可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媲美。
在展出的U460牵引车上,人们可以发现与当前顶级欧洲重卡相同的配置:信息交互控制系统、铝合金AMT自动变速器、胎压自动监测系统、ASR驱动防滑控制系统、多功能方向盘等等。
而目前最先进的全数字化液晶仪表板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该项技术的应用,使得车速表、转速表、水温表、油量表、行车电脑、胎压显示、保养提示系统、故障自诊系统、GPS定位系统、电子地图、视听设备显示器等集成在一个显示屏内,并可以自由切换,使车辆的智能化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北京联合大学 篇9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主要从其大学网站中搜集关于本科课程的大量而详实的电子文本,在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窥视中,探讨世界一流大学人文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特征,揭示其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内涵。并期望通过“世界情景”获得附加意义,丰富系统内部的争论,获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以启迪我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人”的培养目标与人文课程
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或“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文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地位。通识教育目标是人文课程设置的前提和依据。
哈佛大学有两个专门提供本科教育的学院,其中之一是哈佛学院。该学院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坚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和科学材料来培养学生;并提供其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必需的辅助手段”。[1]简而言之,“哈佛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使学生能最好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为此,哈佛学院重视培养本科生:对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尊重;从发现和批判性思维中获得乐趣;在创造性合作中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以提高其能力,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学生建立自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诸方面处于领导地位。[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规划课程包含了哈佛最新、最具指向性的人文课程。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明确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3](1)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建设性地回应变革,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行在伦理维度上的理解力以及对伦理道德与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人文课程建构的宗旨,从公民、文化、能力、伦理等方面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强调,对培养“人”的重视。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说,“当简与利兰德·斯坦福建立这所学校的时候,他们是在投资未来。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正是那样。我们没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会成为最有知识的领导者,他们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会创造性、技术性地领导下个世纪的发展”。[4]斯坦福大学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目标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挑战,其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其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5]一是为本科生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二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使学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多伦多大学自开办以来,坚持以“学校是追求真理、探讨学问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术自由”。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多伦多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强调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结合与拓宽。多伦多大学通过的《迈向2030》的规划中,在本科生教育上强调要继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和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室内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经验。多伦多人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拥有更广泛的职业生涯、成为充满智慧的全球公民做好准备。[6]
二、人文课程的模式
本文对人文课程的探讨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采用广义的人文课程范畴,即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语言教育课程,也就是涵盖通常的“文科”课程。从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可以发现:首先,人文课程在本科总学分中的比例不同,分别占15.6%(哈佛)、22%~23%(斯坦福)和10%(多伦多),体现了不同大学对人文教育赋予的重要性在“量”上的权重;其次,三所大学对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实现的。
1. 哈佛大学——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模式
哈佛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选的人文课程是专门设置的。“通识教育新规划”精心设计了八个课程领域,其中五个为人文教育课程领域,学生必须从这五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哈佛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约占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总量的62.5%,每个课程领域都设计了专门的课程系列并制定了明晰的领域目标(详见下页表1)。[7]哈佛大学对每个领域的课程实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8]
五个领域的人文课程结构彰显了哈佛大学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规格,反映了哈佛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艺术欣赏与批判能力、文化理解与鉴赏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素质、全球意识;体现了哈佛大学“求是崇真”、“与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和严谨的学术规范。
2. 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模式
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前两年主要是知识宽度学习,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通识教育课程。其中的学科宽度课程包含五大领域,有两个领域属于人文教育范畴。表2是对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结构、分类、课程数量以及领域目标的概括和归纳,[9]由人文学科入门、学科宽度课程、公民教育以及语言与写作等四个部分构成。
本科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进行为时三个学期(即秋季、冬季和春季学期)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学习,每学期4学分,共12学分。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10]设立于1988年,由六个学院提供、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共同设计并教授,是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的一大特色。
学科宽度类别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包括文理学院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涉及面非常广,还包含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在“学科宽度课程”中修能够满足公民教育要求的两门课程。基本技能教育课程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一学年的大学外语学习。写作与修辞课程分为三个水平:[11]第一水平课程为一年段学生开设,着重分析性和有理论基础的辩论;第二水平课程要在二年段结束时完成,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训练;第三水平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开设,进行专业写作能力培养。
如其校训一样,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是自由而广阔的,学生可以在大范围人文学科课程“超市”中自由选择。然而,课程“超市”提供的广泛空间对不少学生来说是加大了选择课程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选课,斯坦福大学除了有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入门”20门课程系列外,还设立了人文课程套餐,称作“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课程”,[12]共28学分,可以满足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公民教育、学科宽度课程中人文学习科目、语言和写作科目等领域的要求,三个学期的学分分布是9∶9∶10。斯坦福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体现在这两套专门设置的课程系统中。
3. 多伦多大学——“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
多伦多大学的人文课程模式属于“超市型”,即没有专门设置和专门设计的必选人文课程。在此以多伦多大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主校区圣乔治为例。本科生毕业要求修完2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4个学分为通识教育学分。多伦多大学的1个学分指开设1学年的1门课程,0.5个学分即开设1个学期的1门课程。因此多伦多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量为4~8门课程,其中人文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可在文理学院开设的1,000多门人文社会课程中进行选择。
每种专业范围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都可以被全校本科生作为人文教育课程选修。这些专业的人文课程门类数量非常多,每个专业的课程门类都像“课程超市”。例如艺术学开设173门人文课程;东亚研究开设100余门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学开设110门人文课程;政治学开设178门人文课程。每个专业“课程超市”关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近东和中东文明专业开设的130门人文课程中,涉及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近东和中东文明和文化的研究、语言和文学、阿拉伯语、古埃及、希伯来文、波斯文和土耳其文、考古学、历史、艺术和建筑等,以及中世纪和现代犹太人历史、文化和思想起源、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在伊斯兰文明中的作用等。历史专业开设的207门人文课程中含美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英国史、加拿大史、东欧史、俄国史、欧洲史、国际关系史及中世纪史等。表3是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超市”部分课程分类及科目的举例。
在以上庞大的人文课程“超市”中选课,就像在浩瀚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无边无际。然而多伦多大学对在“超市”中的“自由选择”做了规则性要求。一是学分规定:要求2个学分,即2~4门人文课程。二是领域覆盖面,所修习的人文课程必须覆盖如下三个领域:创造力以及文化表现力;思想、信仰和行为;社会及其制度。在多伦多大学的课表上,凡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课程名称都注明了所属的领域。三是课程级别要求,每门人文课程都有课程描述,说明该课程适合的年级、是否有先修课程要求等。因此,学生的自由选修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三项要求宽松地规范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内涵,只要有广阔的人文课程所提供的“阳光、空气和水”,学生就能“像树一样成长”。
三、人文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
1. 丰富性
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的范围广泛、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提供的人文课程门类都达到1000多门,从哲学、历史到文学、社会以及国际研究等方面都涉及,不仅有古典的文学、艺术课程,还有先进的沟通交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人文教育课程的巨大空间和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如此数量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但是专门设置的领域课程也非常充实。例如“美学与诠释”人文领域既有对诗歌、音乐、表演艺术、小说、建筑等文化产物的赏析,也有文化与艺术中的社会现象研究,还有对艺术背后的宗教、哲学、政治的思考等课程。
2. 经典性
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都注重经典名著的学习,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许多课程都以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为学习文本,以西方文化及文明作为课程的核心和灵魂。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第一夜——五个首场表演”课程,欣赏和讨论经典作品,其指定研讨的作品包括: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和《幻想交响曲》,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及蒙泰威尔第的《奥菲欧》等。又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生活的艺术”课程,指定学生要研读柏拉图《会饮篇》、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弗里德里希·尼采《欢愉的知识》和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等。而多伦多大学则开设了125门哲学类人文课程,学习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经典作品,例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阿奎奈,近代早期的卡迪尔、休姆和康德,19世纪的黑格尔、密尔和马克思等。
3. 综合性
在这三所大学开设的人文课程中,许多都是跨学科性质的。如非洲及中东国家语言研究、美洲研究等课程,分别跨了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例如:“非裔美国人文学概论”课程介绍黑人文学从最早表现为灵魂、奴隶故事到最新发展,如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抒情诗歌;讨论黑人文化历史的主要争议和现象、黑人文学中的写实主义美学之地位、黑人政治斗争中的文化争议、跨国移民问题、种族主义和黑人国际主义;探讨启蒙运动、现代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在黑人政治和文学史中的作用。
4. 多元性
作为人文课程而开设的语言课程的语种是多元的。例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多达50多个语种的语言教学。[13]其中,东亚研究课程中有汉语、日语、韩语、梵语等语言课程。每个语种的语言学习都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例如:斯拉夫语系课程系列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研究、匈牙利研究、波兰语言与文学、俄罗斯与东欧地区语言研究、俄罗斯语言与文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言与文学、斯拉夫文化、斯拉夫语言与文学、乌克兰语言与文学等。斯坦福大学虽然只要求学生熟悉1门外语,但为本科生提供了40多个语种的语言课程供其选择。[14]
5. 国际性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开设了探讨世界许多国家的“国别研究”人文课程:如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主要涉及文化、社会、代表性的现象、艺术等方面。在其“公民教育”课程领域的“国际交流”模块中,“全球人文地理:欧洲和美洲”[15]课程介绍欧洲和美洲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文化分化模式和差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人文课程,例如“近东和中东文明”、“南亚研究”、“意大利研究”、“和平与冲突研究”等,帮助学生了解别国社会,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运作模式,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知识与文化的要求。哈佛大学的“世界各社会”人文领域课程议题丰富,主要包括对亚洲、欧洲等主要国家的历史进行研究的课程;介绍现当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课程,如“有条件的平等——现代欧洲犹太人”;全球化问题课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战争”,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当地、国家和国际生活的公民。[16]
摘要: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教育,分别通过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以及“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来实施人文教育。其人文课程内容的共同特征是:丰富性、经典性、综合性、多元性和国际性。
北京联合大学 篇10
1 月15日, 北京联合大学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京召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孙善学、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来泉、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吴岩、《中国高教研究》主编王小梅、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处副处长林宇、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柳贡慧等领导、专家及北京联合大学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的全体研究人员、部分老同志共80余人出席了庆祝大会。北京联合大学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鲍洁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10年来所走过的改革、探索、发展之路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柳贡慧校长代表学校对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10年来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 0 年来, 北京联合大学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以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中观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主, 注重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高职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身的研究优势, 成为北京联合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同时, 北京联合大学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注重开放性, 积极搭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中心等国际组织和多国 (地区) 大学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与国内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与学会组织等产学研合作研究平台, 在此平台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交流与服务, 为丰富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 为北京市与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我的大学,乔的大学,你们的大学 篇11
我刚才观察了一下,有一个特点我觉得非常明确,你们这一代人长的比我们这一代人漂亮。第二点就是你们的身材也比我们好。所以说你们的美商比我们这一代人要高,但是你们的智商呢,我觉得未必。
智商很难比较,但是有一些表现可以拿来做比较,就是我们这代大学生里面,不知天高地厚、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狂生”特别多,而现在的大学生里面,追捧名人的粉丝特别多。通过这些表现,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智商可能比你们要略高一点。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各种各样的名人是用来挑战的,我记得我们进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只花了六个月的功夫上课,就把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头到尾逐章的写了一本批驳的书,而且他的态度是非常好的,其实他的所谓的哲学启蒙也是艾思奇的那本书教他的,但是他觉得里面也有种种的毛病。其实80年代我们的眼界和获得知识的渠道是不如你们的,但是对真实和真相的追求,我觉得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是非常真诚的。他那本书,现在来看,知识含量或者学术分量可能还不够,但是当时就是有很多大学生会做这样的事情。
我觉得文化上非常值得观察和分析的一个人物就是李敖,我看视频,李敖到大陆各个高校演讲,每到一个高校说一个——不知道他说了多少遍的笑话,每次都是下面掌声如潮,一片欢笑,没有人稍微为难他一下。如果倒退30年,在我们那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能的。任何一个名人在讲坛上讲话,下面都会有知识的挑战或者思想的挑战,但是现在大学里面非常难以看到。
我觉得大学生在这个环境里面,对学问的热爱应该超过对学术名人的热爱,这样的大学生才是好的大学生。我记得当年10点钟就要关灯,11点各个教室要关灯,有几个大教室是通宵开放的,里面坐满了学生,那是莘莘学子攻占知识王国的英雄岁月,但是这种情况,据我了解,在现在的大学里面很难看到了。
很多大学生也讲,因为大学学费越来越高,以后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想寻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始终是他们身上的一个压力。三年级就开始要到各个单位去做实习,四年级的时候就忙于出去找工作。我完全能够理解,其实你们寻找的都是正常的人生,比如你们大学毕业以后,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到公司当职员、或者当公务员、或者当商人,过各种各样的社会认可的生活,这都是一样的生活,这个我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才二十几岁,是大好青春的时候,在大学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在过同样的生活之前,你应该有机会想象和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我觉得你在大学四年里面,如果能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那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刚刚去世的乔布斯,读的里德学院,是美国最自由的大学,他读了半年就退学了,但是他的大学生涯没结束,他成为一个旁听生。他为什么要退学呢?他讲“我退学是因为我不要去上那些必须去上的积学分的必修课”。他选中的最喜欢的一门课是书法课,那个老师是左派自由知识分子,很奇怪的一个人,而且他的书法课里面培养了一大批奇奇怪怪的人,包括乔布斯。这个老师去世以后,这门课就没有了。在乔布斯学书法的时候,书法对他未来的就业或者要实现他的一些很具体的人生目标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但是他就喜欢这门课。没有想到十年以后,他可以应用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做一些字体设计。我们电脑里有一些很漂亮的字体,都是从乔布斯学习书法开始的。他学习书法,还不仅仅在于他后来可以设计一些字体,在美国的这么多企业家里,他是唯一一个带有艺术家气质的。企业家一般的想法是特别线性的,比如公司的总经理,你的目标就是给公司赚取更多的利润。乔布斯受过艺术的训练,这个书法虽然是拉丁文的书法,但是这和中国书法相似,并不是你把一撇一捺写好就好了,艺术家考虑的问题是多方位的、全面的问题,要把它协调起来,所以乔布斯在他后来做苹果电脑的时候,这种思维方法和他同代的做IT的那些企业领袖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大学期间,他除了学书法课以外,他还到印度进行灵修,他还是个嬉皮士,他还吸毒,这些经历对乔布斯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非常有帮助。后来他变成一个成功者。进入了一个同样的生活。但是他在同样的生活里面能够做得跟别人非常的不一样。他跟比尔·盖茨说,他个人非常尊重比爾·盖茨,但是他觉得微软的设计非常烂,他说这就是一个有过吸毒经历的人和一个没有吸毒经历人的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在这四年大学期间里面,你们能够尝试过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或者你想象一下不一样的生活,对你们的人生是非常有帮助的,我就讲到这儿,谢谢。
(摘编自小宝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大学 出版 人文”上的讲话,原文载于腾讯网“燕山大讲堂”。)
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建设 篇12
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特色, 并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大学精神集中地体现着大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成长取向。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 有如一个人对之于自己的灵魂, 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 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 至少, 这所大学不会著名。一所具有某种强烈精神的大学, 培育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 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世界一流大学应为时代的脉搏, 这不仅是指大学在科学或学术领域的胆识, 在社会正义、良心和道德等领域, 同样是如此。因此, 大学要有精神, 这是历史总结出来的规律。
一
大学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都有所探索。《大戴礼保传》中写道:“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 履大节焉。”据此, 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可以说是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但一般来说,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大陆, 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最早的两所中古大学。大学自其出现始, 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而有别于其它机构, 特别是一些经历近千年风雨仍巍然自立的大学, 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类的贡献而闪烁光芒。所以, 大学是有精神的, 唯其精神, 使之能经世而独立, 历久而弥新。环视世界, 成功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藉以振奋、激励和凝聚人心, 使学校声名远播。
比较中美两国的大学, 自然会想到中国的北京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作为百日维新硕果仅存的遗产和中国近代大学, 北大不寻常的身世似乎先天地注定了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北大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为雄厚、教学质量最为优秀的国立大学, 已有百余年历史。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声名最显赫的私立大学, 已有370余年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北京大学初步形成了“北大模式”, 哈佛大学形成了“哈佛模式”。“北大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兼容并包, 学术民主;务实创新, 修德炼能;教研并重, 博专并抓;学以致用, 造福社会。而“哈佛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素质, 培养通才, 讲究名牌效应;崇尚实践, 铸就干才, 突出案例教学;发挥潜能, 塑造雄才, 跨入自由王国。
(一) 北京大学
北大在我国的独特地位, 使人们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赞美她的时候, 人们是从不吝惜笔墨和想象力的。的确, 北大的意义绝不止是一所高等学府, 北大之为北大, 不在其湖光塔影的美丽校园, 甚至也不在其有多少著名的学者和教授, 而在其独特的精神魅力。
1917年, 蔡元培先生对北大进行改制, 奠定了北大“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 确立了大学之为大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蒋梦麟先生认为北大精神是“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的精神。关于北大精神,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改进的运动先锋, 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马寅初先生认为北大的精神就是“牺牲精神”。也有学者认为北大精神是“民主与科学”。北大不仅学术上有很高成就, 而且关心国家大事, 这正是北大精神的体现。北大有自己的校格, 不随波逐流而得到世人的尊重;北大有自己的责任, 不顾一己私利而勇往直前。但是,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自晚清的洋务教育, 是从发展军事和工业的实际功利出发和主要由政府推动的, 具有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 30年代又面临抗战救亡的紧迫压力;另一方面, 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 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渐为国家主义、权威主义所挤压……使得维系人文主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之类的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成为一种艰苦卓绝的坚守。”[1]
北大屡经风潮, 至今犹能巍然独存, 决非偶然。这与北大精神有关。自蔡元培先生掌校以来, 七八年间这个“容”字, 已在北大的沃土之中根深蒂固了。故北大校内各派别均能互相容爱。平时于讲堂之内、会议席之上, 做剧烈的辩驳和争论, 一到患难的时候, 便共力合作。另外, 北大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北大校内, 各种思想能自由发展, 不受一种统一思想所压迫, 故各种思想虽平时互相歧异, 到了有某种思想受外部压迫时, 就共同来御外侮。故北大虽处恶劣政治环境之内, 尚能安然无恙。[2]
然而, 不幸的是, 当人们为北大光荣的自由传统而骄傲并陶醉于其诗意的精神怀抱时, 被冷落的现实正悄悄地实施着自己的报复。而更不幸的是, 在现实快意的报复面前, 堂堂的北大似乎有些束手无策:骄傲的精神在充分施展了自己全部的魅力之后, 终于暴露了她的苍白无力。过分自信, 甚至有些自我崇拜的北大人现在首先应该反躬自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和尊崇的那种北大精神除了人们已充分肯定了的那些伟大的意义之外, 是否还存在着某些必须正视的缺陷呢?
(二)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至今, 哈佛大学已经建校374年, 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以真理为友”。许多学者认为, 哈佛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3]的自由民主之思想, 大学是一个塑造灵魂, 培养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智者摇篮。哈佛大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变革, 但一直固守着寻求真理的办学宗旨,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述及侧重点不同而已。哈佛大学前校长查理斯艾略特把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引入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从此形成了学术自由的传统。艾略特认为, “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 学术自由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也是一所大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阿伯特劳威尔继承了艾略特时代的学术自由传统。他认为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场所, 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发现和传播真理的环境, 特别是在课堂上应该有绝对自由的权利。在哈佛大学, 不仅教师享有学术自由, 而且学生也享有学术自由。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由, 有拒绝参加礼拜的自由, 有平等地竞争学期奖学金的自由,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时至今日, 哈佛大学仍遵循着艾略特的学术自由理念, 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 哈佛拒绝授予前总统里根荣誉博士学位一事便显示了这个看重自由和创造的伟大学府十足的底气。21世纪初,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 “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 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4]
中国国内的著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难道是硬件设施不够吗?笔者认为主要在学校制度和文化层面。我国大学鲜有自己清晰、稳定、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在大学精神和价值的塑造上, 在大学文化积累、校风学风的建设上, 还缺乏应有的自觉和明确的定位。在大学的制度层面, 大学办学自主权还不够落实, 学术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 校长、教授的聘任及选拔, 科研和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二
中国现代的大学, 是以欧洲大学为模式的, 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对大学精神的探讨, 中国大学的责任是与西方大学不同的。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发展阶段等的差异, 主要是历史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大学观念的不同。探讨中国大学精神的问题要远比西方的更加复杂。西方大学的制度虽然在中国畅通无阻, 但是西方大学的理念 (传统的理念) 却无法在中国扎下根来。[5]我们目前探寻大学精神, 恐怕首先要确认什么大学精神是我国大学所需要的, 我国的大学精神要根据自身历史传统所创, 是独有的。
大学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独特的精神呢?笔者认为, 一所著名的大学应该有大气。大气主要是指一个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学术气度、学术胸怀, 就是她的校风、学风。大气不仅是一所学校风貌的反映, 更重要的是会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成就产生根本性影响。大气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一所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6]大气更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这种精神, 首先是指要有学术的自由, 没有学术的自由就没有学术创新。这种精神, 在大学与大学之间, 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 则体现为一种“和而不同”的胸怀, 即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的理念。大学不能孤芳自赏, 要在竞争的同时善于合作, 取长补短, 才能从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发展。正如有大气的学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一样, 有大气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
在人类进入21世纪, 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传递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 我们更应该解读大学, 探究现代大学的大学精神。
(一)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实际上就是大学理念的具体化, 大学理念的延伸和深化, 大学精神中凝聚着大学的理想与宗旨, 它必须也必然为大学所独有。从教育的性质来看, 大学理念中相当多的内容是大学之外的其他教育机构无法实现的, 后者虽可能通过某些方面的教育指导使人具备某些素质, 但无法使人全面获得这种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或主要承担者的大学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而其之所以更丰富、更深刻, 关键就在于大学精神。
(二) 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 大学精神必须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时间的步伐已经迈入21世纪, 大学在新的世纪中将逐渐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主要是指与高等教育的现代背景相适应的大学精神内容的转变。当前, 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的主体性的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改革, 使得我国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有着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话语背景。[7]
(三) 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
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灵魂, 并促进大学品牌的形成和提升。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赖以生存的“养料”, 一流的大学精神催生一流的大学品牌。也就是说, 大学品牌的价值更多地源于大学精神, 是大学精神的集中表现。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凝结在一所大学名称中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8]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的, 也非改换名号、简单合并所能形成的。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的形成是在大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经历了“倡导、践行、提炼、再实践、升华、发扬光大”的过程而逐渐浓缩而成的。
三
构建现代大学精神, 不仅要充分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先进的外来文化理念, 还要建立和健全科学而广博的文化载体进行承载和传播。而这种载体也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载体, 还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舆论氛围等等。只有充分创造出这些载体,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才能体现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操作性意义。具体来说, 就要建立先进的制度文化、创建优良的校风、营造先进的学校文化舆论氛围、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有独特的功能,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倡导和体现大学精神, 因为大学精神在培养人、教育人、鼓舞人方面有特殊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校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文化, 使其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 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 突出大学精神的主题, 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流的现代大学, 必须有现代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它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建设和培育现代大学精神, 不仅可以为一所大学的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为其建成一流大学创造条件, 而且可以对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使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7]戴锐.大学精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3 (2) :22.
[2]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3.
[3]王诺.我所体验的哈佛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8) :44.
[4]唐耀华, 黄文静.中外名校大学精神略谈[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 :41.
[5]陈小红.论大学精神的演变:从“理想”到“功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2 (3) :94.
[6]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 :10.
【北京联合大学】推荐阅读:
北京联合大学学校概况09-20
北京联合大学辅导员09-01
北京联合大学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试行)09-14
2016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青年名厨排名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11-17
联合大学论文10-26
内科联合07-16
联合方式10-14
联合发送10-16
短效联合10-16
联合指导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