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实践(精选12篇)
初步实践 篇1
从暑假考取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到今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我读了十几遍, 有些章节甚至可以背诵。关于它的解读也看了很多很多, 可是如果让我对综合实践做个精确的概述, 我却觉得很难很难。既然没有高深的理论功底, 那我就结合自己的一次讲课经历, 谈一谈对综合实践课程浅显的理解。
一、初识综合实践
2009年4月, 我报名参加了区里组织的综合实践优质课评选活动。要想到区里讲课, 首先得在校级评选中出类拔萃。我暗下决心, 既然决定了要干, 就不要怕吃苦。就这样, 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 我初步确定了课题《乡土名人研究———走近孙武1》。
二、走进综合实践
解惑期:我原本是一位语文教师, 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相关理念却了解甚少。在备课初期, 有两大难题一直困扰着我。
难题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理念有哪些?
1.综合实践活动课到底是怎样的课?
2.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教师扮演怎样的角色?
3.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如何评价的?
为了让我这位“初级生”能较快地进入角色, 上一届综合实践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张淑艳和隋海霞老师倾囊相授多年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 并将我之前的疑惑一一解答。
首先,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的角色应当定义为“导师”, 既不是参与者, 又不是传授者。
再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是多元的, 指导纲要中提出: “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不管学生有无成功活动, 只要学生参与了, 实践了, 感悟了, 便是成功。”
难题二: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呢?
孙武作为兵家鼻祖, 其思想让我们这些教师都难以深入理解, 依学生的水平能研究什么呢?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于是我决定参观孙武祠, 初略了解孙武的生平简介, 谁曾想第一次探访, 一番忙碌换来了八分黑色的茫然加两分怨气。茫然是我仍无法将这些信息巧妙地运用于我的课堂之中。两分怨气是家人嫌我瞎忙。没办法我只好又一次参观了孙武祠。这一次的孙武祠之行, 让我受益匪浅。
教学设计是关键, 怎样能让学生动起来, 让他们像我一样搜集资料, 整理资料呢?因而, 在设计教案这个环节, 持续时间最久。现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设计做一对比分析。
前一个版本, 给学生创造的实践机会太少, 后来的版本尽量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最后定稿:
上课中的我比想象中紧张, 我居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出现了四秒钟的“短路”。我暗示自己要沉稳,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 搜集整理了很多资料。当我说道:“请你当一回军事家, 分析这些战争分别运用了那种兵法?”“煮酒论英雄”“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空城计”“卧薪尝胆”……学生精彩的回答让我吃惊。
在综合实践的道路上我慢慢成长起来。一路走来, 有汗水也有泪水, 却没有捷径,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 力争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骨干教师。
注释
11孙武 (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 , 字长卿, 齐国 (今山东惠民) 人, 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初步实践 篇2
袁津生
本人所讲授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是2005年在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四年级本科生中实施的。教材的选取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但是要挑选适合学生学习的英文教材确实不容易。为此,课题组的成员跑遍了北京的主要新华书店,购买了7,8种英文版的教材。最后确定使用 William Stallings 编写的 NETWORK SECURITY ESSENTIALS applications and standards(second edition)教材。
经过这一轮的双语教学,本人认为按照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科阶段第二年即完成了基本英语技能的学习,因此在三年级开始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是较为适宜的;同时有下面一些体会。
1双语教学应具备一定的基础
第一、双语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都具备一定的第二语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双语教学不同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即第二语言教学的学习,可以从零起点开始,双语教学则不能。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实行双语教学也并非每个学生都可以轻松接受。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同时,也应对学生进行特殊的培训,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实践双语教学需要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强烈的需求。学习动机有两种:工具型的学习动机和融合型的学习动机。前者是指学生希望通过外语学习得到社会承认进而获得某些利益。后者则是指能象目的语言社团成员一样,通过掌握其语言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与知识系统,并成为该语言社团的一员。强烈的学习动机必然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到本课程是采用英语,目前我校包括其他高校学生都有着对英语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紧迫需求是实施双语教学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逐渐被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轨道,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因此,双语人才的培养是现阶段中国教育发展迫切要求。
第四、实施双语教学需要学校提供系列现代化办学设备和条件。双语教学是一种情景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双语教学提供虚拟的环境。如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双语教学创造一个远程的语言氛围,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双语教学创造一个教与学互动的教学平台。1双语教学应有准确的目标定位
双语教学可以在本科阶段中使用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之一应当是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添学生运用外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学科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载体,获取学科知识是双语教学的又一重要目标。双语教学目标是双重性的,实践的难点在于如何选择学科知识进行双语教学。为此,我们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语言教学与教学语言的关系双语教学不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指通过学校教育体系学习语言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和训练学生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双语教学是把两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向学生传道授业,让学生在领会学科知识的同时平衡地学习并掌握这两种语言。
第二、学生语言和教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双语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学生语言和教学语言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科教育中对两种教学语言不是平衡使用的话,主要教学语言也就是学生语言;如果学科教育中对两种教学语言平衡使用,就要考虑学生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
第三、母语和第二语言在学科教学中使用度的关系在学科教育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这里有一个使用度的问题。可以有三个层级:
1、母语是主要教学语言,另一语言为第二教学语言。这种使用度可以用于启蒙教学阶段或学科教学的早期阶段。这是“过渡型双语教学”
2、平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这种使用度可以用于中级教学阶段或学科教学的中期阶段,用“保持型双语教学”。
3、第二语言是重要教学语言,母语是次要教学语言。这种使用度可以用于第二语言能力的中级阶段或学科教学的后期阶段,这是“浸入型双语教学”。3 双语教学急需对师资进行培训
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否则就会有名无实。双语教学实际上由来已久,许多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实践,可惜效益不明显。其原因除了对双语教学科学认识不足外,主要是缺乏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师资,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培养的教师因为知识单一,外语语言能力不强,一般不具备用外语进行各种学科教学的能力。英语教师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而学科教师常因英语功底不深,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针对这种师资状态,我们必须实行教师专、兼职结合,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将青年骨干教师推倒双语教学的第一线去锻炼。科学地选用教材和设置课程
双语教学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而针对中国不同地区学生水准,选择什么样的原版教材就应该慎重。英语课上,学生有限的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双语教学,容易形成思维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差距,其它学科英语教材匮乏,各校自编自选教材容易造成学科教学上的随意性和语言表达上的偏差。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如果要求我们的教师通过备课,将统编教材翻译成英语,查询英语专业用语,再用英语授课,这对教师来说实在难于做到的,也是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我们除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还应该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采取多种方式使用外文教材授课,如外文版教材,外语授课,或汉语授课,或用作辅助教材指导阅读,以及有条件的专业向学生推荐1~2门课程的外语教材,配合教学,指导阅读等。开展双语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语言学习兴趣和习惯,开展“逆向”教学,从听说抓起,使学生在没有考试过级压力的情况下,迅速养成享受英语信息接收渠道的习惯。鉴于现阶段专业老师达不到语言要求和语言老师达不到专业要求的问题普遍存在,建议在专业基础课上配双语教师并延长学时。将这样的课程分成预备课和正课,在预备课阶段由英语老师教学,使学生能在易理解的环境中熟悉术语,减少对专业英语交流的恐惧感,并首先做到笔头作业的英语化;然后再由专业教师上正课。保证学生顺利理解原文教材,乐于接受英语背景下的专业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应用上加强要求。让学生摆脱过级考试的压力,并不意味着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而是使学生服从于专业指挥棒。我们要求学生主干课程书面文字完全英语化,课堂教学、发言和报告基本英语化,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仅做到四年不断线,而且避免了许多专业课教师抱怨学生将精力放到英语考试上的不良倾向。学生经过这个过程,基本能掌握专业知识交流的语言规范,专业上的高要求很自然就转化为英语上的高要求。做好教学反馈
初步实践 篇3
整合教学目标
根据三亚学院的“311”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职业倾向,笔者首先明确并整合了教学心理学的课程教学目标:突出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优势,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项技能,为以后成为一名教师打下必要的基础,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健康人格。
优化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内容应该与日常教育教学联系紧密,对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因此,在保持教材体系科学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应该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增强课程实用性和趣味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的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和优化。
(一)弱化理论教学
总体而言,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由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构成,但传统的教育心理学重点内容为学习心理和学生心理,对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重视不够。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选择与教学实际联系紧密、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在“理论”与“应用”的选择上,弱化一些理论的教学,侧重点放在这些理论给现代教育教学带来的启示上面;依据把教育心理学课程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发展历史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教师和学生心理,分别介绍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心理;第三部分为一般学习心理(简单介绍各心理学流派的学习理论,对教材的第四、五、六、七章进行整合和概括)和学习动机,第四部分包括知识、技能、问题解决的学习和学习策略,第五部分为教学心理,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教学评定。
(二)强化实践教学
在课程改革中设置较多的实践课时,增加了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涉及不多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师的礼仪和沟通等实践内容,并让学生亲自撰写教案并开展讲课比赛;联系本地的中小学, 让学生每周都有实习的机会,并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讲课方面的培训,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师沟通和礼仪培训,让学生能够胜任在中小学实习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去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在课程中吸纳教育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以及当前教育改革实践中的热点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学习,成为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在就业时能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改革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课前音乐熏陶
在每次上课之前的5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愉悦、轻松、平静的音乐,让学生有一个愉悦的心态去学习,做到愉快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二)讲授法
讲授法是本课程教学主要的方法。通过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基本内容的逻辑性和学科的逻辑体系,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三)讨论法
通过讨论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生学习风格对教师教学的要求”部分,采用讨论形式,既强调由任课教师提出一些带普遍性的、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又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与自己的想法,针对典型问题开展讨论,做到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结合。
(四)案例教学法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在“教师的基本品质”“课堂管理”等部分,运用经典正反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教学情景与现实情景之间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案例的运用又反过来促进了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五)研究型教学
给学生列出一定的主题,如“教学空间设计”、“大学生学生特点”、“大学生学习风格”“教师的职业倦怠”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采取访谈法、问卷调查去做实际调查,形成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开展研究报告汇报会。
(六)引入心理测验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心理测验。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部分,随堂对学生进行气质测验、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团体心理测验,
(七)引入团体心理训练
在掌握教育教学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恰当的心理训练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每次课程开始之前,引入团体心理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大风吹”、“滚雪球”、“大胃王”、“幸福尺度”、“青蛙跳水”等。在课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将“信任之旅”、“信任背摔”、“有点大轰炸”、“我的自画像”、“20个我”、“头脑风暴”“心有千千结”等诸如此类的团体心理训练应用于教学中,这样,既增强学科兴趣,又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八)试教法
试教法是指运用角色置换原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教师,变“学”为“教”,从“教”中“学”,“教”与“学”结合。将学生分为几个大组,以组为单位,先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撰写教案,并在组内开展评比评选出优秀教案,然后在全班进行讲课比赛,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学生的个性化结合起来。
(九)运用演示法和实验法
如“知觉广度”、“从众心理”(阿希实验)、“问题解决模型”等等,通过这些课堂实验演示并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并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十)引用电影教学法
把电影鉴赏引入到教学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部分,引入教学电影《铁血教练》,让学生的观看电影片段同时,并思考和讨论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十一)开展实践教学
要求学生完成听课任务,即听一位三亚学院优秀教师的课,进行观察学习并做出学习反思;通过讲课比赛挑选出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体备课,针对三亚市一中这个实习基地的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切实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找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差距,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拓宽交流反馈平台
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交流反馈渠道。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班级QQ群、BBS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答疑、手机短消息平台、微信、微博、电话答疑等交互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如把多媒体课件、相关阅读资料在QQ群里共享,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在BBS里设置一些专题,鼓励学生就这些专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微博里发表一些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供学生进行学习。
革新评价机制
改变以往对学生的评价过多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轻视学生过程的状况,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发展型评价、过程性评价。更新单一静态的评价学生水平的标准,实施动态考核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交流平台、评价机制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到课率明显上升,学生的学业学习时间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发挥,激发了学生课下阅读和学习的热情,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容易,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学生在各种心理训练中愉快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创建和谐、交流、动态、多元化的课堂状态,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悦纳,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总之,以学生的能力、素养、健康人格的培育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共同践行三亚学院“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这个使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社会发展学院)
医保预付制改革的初步实践 篇4
关键词:医保总量,预付制,医院管理
推行医保费用支付机制,是以促进医院提供良好的服务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为目标,[1]目前,在国内多采用基于成本偿付的后付制(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这种机制容易诱导引起过度的医疗服务需求,导致非适度医疗和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等弊端产生,这也是导致“看病贵”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各医院为了增加医疗业务总量外延,都不断扩大医保总量的盘子,致使上海市的医保费用总支出每年以两位数比例增长。如果以这种态势持续发展,最终必将导致医保筹资能力与医保费用支出水平的失衡。由此,2009年上海市政府和市医保办选定仁济医院作为医保总量预付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希望通过实行医院风险分担机制[2],抑制供方诱导需求,同时提高服务效率、控制医疗成本,从而改变现行医保费用支付机制存在的弊端,并为保证政府的医保收支平衡、继续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和促进医院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医院参照2006、2007、2008三年的全院医保执行数据和各临床科室的实际发生费用情况,以2008年各科室医保费用占医院医保总量的权重为基础,并结合2009年上级下达的具体医保总量指标,测算出各科室2009年门急诊医保、住院医保的均次费用、均次药费比、耗材比标准,确定总量后下达到各科室。科室据此制定出科室月、季度执行计划,报医院医保办公室备考,并要求各科室在做到控制医保额度的同时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坚决杜绝推诿医保病人。
1.2 方法
采取代数方法计算科室总量,以科室2008年实际发生医保费用作为X,再计算出2006~2008年的费用平均增长水平为y,得出科室2009年的医保总量为X×(1+y)。再根据科室所占医保费用权重和科室业务规模趋势进行总量指标微调,最后得出各临床科室执行医保费用的控制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全年总的执行情况。仁济医院2009年完成医保总量61549万元,与全年总量控制指标61799万元相比较,累计还节余250万元。全院共完成医保门急诊服务1510168人次,医保住院服务33877人次,与2008年同期相比较分别上升7.6%和7.7%;而均次费用却控制得较好,门急诊均次费用为:225.43元,住院均次费用为:10277元,与2008年同期比较只分别增长了3.9%和1%。
2.2 试点改革效果明显的科室
2.2.1 肾内科:
肾内科在试点工作中,通过加强科室内部管理,严控均次费用和均次药费,科室全年门急诊和住院的医保均次费用比标准分别下降了2.74%和9.35%,均次药费分别下降了0.88%和2.41%;全年门急诊和住院医保人次比2008年分别增长了13%和6%,累计节余科室包干总量指标4万多元。
2.2.2 泌尿科:泌尿科2009年在调整
科室费用结构上下大工夫。为了缩短科室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住院医保费用,节省医保总量资金,泌尿科将选择性手术的必要检查和化验先放在门诊做完后,再把患者收治入院。这样一来,不仅大幅缩短了患者住院天数,还有效地减少了因在住院期间等待术前检查而产生的住院费、护理费等医保费用。从泌尿科2009年总体数据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调整的效果,全年门急诊人次增长了11%、住院人次下降了3%;虽然门急诊均次费用上升了28.49%、而住院均次却下降了11.02%;同时也可以看到,门急诊均次药费是下降的,表明门急诊增长的比例是检查费和化验费,而非药费。全年累计节余科室包干总量380多万元,证明了科室结构调整的成效。
3 讨论
3.1 取得初步成功的原因
3.1.1 调动了改革的积极性,克服了医保制度上的缺陷。
现行的医保制度制订了许多控制费用的指标,并进行单项指标考核,如门诊均次费用、住院床日费用、住院均次费用等。然而这些指标是互相关联并相互影响的,有些医生为了控制门诊费用,将有些可以在门诊做的检查放到住院时进行,结果增加了住院的费用;医院为了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势必会增加病人的日均费用,但有时为了减少日均费用,却有意延长病人的住院天数。这些问题随着改革的试点,由医院自己进行调节,提高了医院的积极性,从而节约了医保费用,提高了效益。
3.1.2 组织得力、领导重视、思想统一。
医院将医保总量预付制试点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提升内涵质量、维护公益性质、兼顾各方利益作为试点方案指导思想,真正意义上体现医疗过程的“三合理、三满意”。在控制医保费用的同时确保医疗服务质量。3.1.3合理测算科室指标。医院详细测算了2008年各临床科室实际发生的医保金额数做为2009年度的测算基数,对于2008年执行医保金额明显超量的科室,先清算,再确定基数。并以各科室2008年医保费用占医保总量的权重,分别测算出各科室2009年门急诊医保、住院医保的均次费用、均次药费、药费比、耗材比标准,作为对科室的考核依据。总量测算分配合理,保证了科室的操作可行性。
3.1.4 充分调动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要深化医保改革,真正避免和杜绝过度医疗,不仅要加强医院管理工作,而且必须紧紧依靠各临床科室和每一位临床医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医院在考核和奖惩的措施方面,每季度对总量指标执行好的前三名科室和超标严重的后三名科室进行全院通报,好的表扬,差的限期整改,通报结果列入科主任考核。并在年终清算时,根据清算结果对科室实行重奖重罚。这样使每个科室和每位医生认识到改革与自身利益、科室利益和学科发展是切实相关的,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医保支付方式的优化与完善。
3.1.5 采取严格的精细化过程管理。
(1)为了保证医保总量控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医院实行月考核、季通报、年清算模式,进行全程跟踪管理。(2)从科室费用大类比例构成中进行挖掘,深入分析,研究导致超量的原因。(3)定期召开医保总额包干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协调解决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的重点。(4)开展对临床科室的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培训,规范临床医师的抗生素使用;组织专家对全体手术科室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进行分析指导;印刷发放各科抗生素使用宣传小册子。(5)组织科室医保专管员培训,掌握各项医保规定,完善院、科二级管理。(6)开发“医院医保信息查询和分析系统”以供科室查询;定时给各科科主任发送医保月报表及各类整改意见表。
3.2 医保预付制的发展趋势
医保预付制是第二次深化医保改革的创新,面向全市推广,可能会遇到如下制约因素。譬如,由于总额预付通常的做法是,当医院全年实际发生的费用小于预定总额时,则医保经办机构只会按实拨付;而如果实际费用超过预定总额,费用则由医院自己承担。[3]这种支付体制下,医院从自身利益出发,必须在总预算额内精打细算,控制过量医疗服务,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成本,这自然也会出现推诿病人的现象;另外,现在试点医院对贵重药品和贵重耗材的控制可能会使病人流向非试点医院,而一旦全市推广,将面临病人重新选择就诊医院的问题;还有,随着全面推广,市政府对试点医院的奖励将被取消,要保持医院改革的热情和动力必须要在长效机制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如上情况的解决方案,2010年,上海市政府正考虑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区域性的医疗联合体,让全市百姓自由选择联合体作为定点医院,采取签约服务的方式。然后,根据医疗联合体的签约总人数确定医保总量,让联合体之间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改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费用的良性竞争来争取更多的签约人数,赢得更多的医保总量,节余的总量可作为医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的经费由联合体支配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明叶.支付制度对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影响分析[C].医疗保险优秀论文集,2006,9:307-311.
[2]张腾.合作搏弈还是非合作搏弈[J].卫生经济研究,2005,(5):18-19.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安排初步计划 篇5
做初步计划如下:
一.熟悉贵医院环境,了解单项或多项工作流程
认真听取贵医院里医生的介绍,熟悉贵医院各部门的职责和分部间的工作联系,了解其之间的相关配合及工作流程。在熟悉贵医院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按计划开始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以免打扰贵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
二.与患者沟通
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并尽可能作相应的心理疏导。我们会以平稳的心态和患者进行谈心,感受他们患病后的心理状态和对医疗工作的感想,运用我们掌握的心理疏导的知识及技巧为他们做简单的心理疏导。为医患间筑起沟通桥梁。
三.清洁环保和医生工作的协助工作
我们会根据贵医院需求,进行简单的医院环境打扫和维护。例如:在医院打扫卫生,帮助医生和护士处理垃圾等。我们还会根据医生需求进行协助,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多出一点时间更好的为其他病人进行治疗。比如:我们
可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做些引导和服务工作,并帮助护士做些简单的协助工作等。
四.娱乐节目表演
如果贵医院同意,我们可为病人表演一些简单的娱乐节目。例如: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武术表演,魔术表演,相声小品表演等,尽可能为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带来欢乐。
五.医疗卫生知识了解和宣传
我们真诚的希望贵医院能给我们讲解一些医疗小知识,这样不仅能增加我们的医疗常识,更有利于我们在校的对贵医院的医疗宣传工作和帮助其他人。
以上便是我们做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初步计划,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我们会根据您的建议,进一步进行修改,谢谢!
商英3101团支部
商日3101团支部
初步实践 篇6
【关键词】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99-02
课程改革是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任务,也是近年来教育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别区分、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向之中。随着国家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随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建设的开展,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引入能力本位理念,引入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手段,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并普遍推广。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本文以作者主研的建筑设计专业“建筑构成与初步设计”课程的课改现状及成果为例就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后简称“本院”)于1979年起开设的“建筑初步”课程,一直被列为建筑与城镇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课之初,在7、80年代的中专教育背景下,教师们运用传统的“学院派”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以“系统知识+案例验证”的教学方法。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逐步明朗,自本院2003年升格高职院以来,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教理念经过学院、系部、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层层传播渗透,“建筑初步”课程历经“建筑设计基础”、“建筑构成与初步设计”两次更名及课改,目前已整体构建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驱动为导向来进行教学资料汇编和课堂组织,确定了“项目任务+必备技能+必须知识”的教学方向。
建筑设计专业“建筑构成与初步设计”(后简称“初步”)课程从2006至今经历了一系列持续有效的课改,引发课改的主要原因是身处教育一线的教师们发现,多年教学经验的累积,曾引以为傲的教学能力在高职生面前越来越不管用,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能力差、对作业消极以待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严重。“初步”课程团队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其教育教学理念逐渐形成了以下变革:
(一)教育主客体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主动权,花费大量课堂时间用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无论喜不喜欢,听不听得懂,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而现在“初步”课程团队教师普遍认同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兼顾高职生学习习惯不好,自我管理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强的学情,制定学习任务,实施分层、分阶段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中老师教的少了,讲的少了,与学生的专业互动多了,
(二)课程总体建设思路的变革
过去“初步”课程教师将主要的精力花费在课程文件编制方面,就课程而研究课程。而现在教师们已经认识到一门专业课程的整体建设是构建在专业需求的基础上,了解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了解专业课程体系、了解平行课程间的关系对于课程教学设计而言意义重大。
(三)教育教学认识的变革
过去“初步”课程教师普遍认为认真备课、授课、批改作 业就是好教师的标准,现在大家逐渐认识到,在教学经验的不断累积和总结的过程中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进而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不但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也是当前高职院教师不可回避的时代要求。
观念决定行为,只有从思想深处彻底摆脱过去传统观念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束缚,只有实现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才不会“跑偏”。
二、教学内容的变革
前几年我国职教界走过一段“弯路”,不少人对“能力本位”的原意有所曲解,提出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要少教,甚至不教,只教技能,个人认为这是矫枉过正了。缺乏理论为基础的技术技能学习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目前“初步”课程已完整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有机划分为理论、实践两部分,其主要变革如下:
(一)理论教学部分的主要内容——必需知识
理论教学内容摒弃了过于深奥、复杂的知识,以岗位工作必需为原则而设定。从分析工作任务的角度出发,能够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有序地组织起来,将“初步”课程的相关知识协调链接。在讲授过程中,授课内容圍绕具体的工作任务展开,知识点在技能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答疑,小组讨论等方式有步骤地渗透进每个实践环节。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情境化、任务化驱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易学。
(二)实践教学部分的主要内容——必备技能
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对本职业岗位的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知识领域、专业基础领域、专业技能领域、综合实训领域及顶岗实习领域。“初步”课程主要承担了专业基础领域的重要技能培养,分模块、递进式完成了建筑形态构成认知、建筑手工模型制作、建筑空间体验、建筑案例赏析、小型建筑设计初步表达等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要求。课程任务来源于合作企业的工作项目,做到了真题实做。
在教学的整体组织过程中,“初步”课程教师通过深入细致的课堂设计,将理论与实践教学部分的内容两者紧密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消化理论,践行教、学、做合一。
三、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实践
毋庸置疑,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是教师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初步”课程团队教师做出了以下变革:
(一)践行新型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演变,市场需求的变化,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必然为大势所趋。“初步”课程团队分析总结了传统课堂中主要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法的优劣点,采用了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有机结合理论传授式、案例引导式等教学法的完成课堂教学,课堂学习效果良好。目前受到国际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也正在通过“初步”课程团队的细致分析、逐步实践渐渐改变着课堂内外的教与学。
(二)将教学方法“落实”
几年前,教育界开始流行“说课”,本意是教师通过说课对课程定位、结构、教法、学法等的研究思路更加清晰,以利于教学效果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之后大量雷同的用词,僵固的框架,完全不同课程间及其近似的内容令不少教师感叹说课的“八股”和教条化。特别是说课中的教学方法部分,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引导式教学法、社会实践式教学法、情境营建教学法、理论传授教学法等几乎人人皆用,课课相同。诚然,这些教学方法不好吗?!当然好,教学方法是完全性的行动内容,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能停留在嘴边和纸上,也不能大量堆砌。只有根据课程需要,经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并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反复论证,适时修正,才能发挥不同教学法的特点,将其落实。
(三)提升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
教学实践过程中,高职教师即使掌握了新型的教学方法,切实运用,也不一定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为什么呢?近几年高职学情越加复杂,一个自然班中有应届高考生、单招生、中职生等,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均有较大差别。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在同一课堂中使后进学生“学得懂”,领头学生“学得够”?
“初步”课程团队教师以“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注意观察每名学生的特点和状态,灵活采用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学生工作室责任制等课堂组织方式,對自我放弃或进步缓慢的学生多一些耐心和关爱,很多“问题学生”在教师的一次次鼓励和承认中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和价值,重塑自我。根据班级现状编制难易度不同的任务书也是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
四、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与实践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的教学评价对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与推动作用。传统“初步”课程的考核形式是设定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出勤率的比重,由教师评定成绩。虽然这种形成性的评价方式较之总结性评价方式已有所进步,但在评价主体上还是“一人说了算”的教师,评价结构并不完整,评价结果也难以避免有失偏颇。
近年“初步”课程团队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级指导教师交叉评价以及任课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有序结合,结合SZDP(赛展答评)、技能考核、作品竞赛等教学活动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及态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客观,对于学生而言达到了修正学生知识、技能的错误和偏差,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对于平行班级“初步”课程教师而言亦可通过教学评价思考个人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的合理性。
五、结语
当下职教界百舸争流,不少高职院教师已逐渐成长为学习型、开拓型的教学研究者和力行者。MOOC、翻转课堂教学法、微课等先进学习平台、新型教学方法已广为人知且实践者众多。任何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或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科和课程,但是教育教学研究者应持有学习的态度,没有研究、实践和论证就没有发言权。本着以学生为本的职业态度,三尺讲台前的教师应走近学生、贴近教育前沿,加速自我成长,创建每位学生都能听懂,都能学会的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2]宋明江,胡守敏,杨正强.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特征、支点与趋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2).
[3]岳华.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的高职建筑设计课程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12(03).
[4]董刚,杨理连.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09).
初步实践 篇7
1.《逻辑代数初步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1学测目的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的学业水平考试,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和计算、数据处理、空间想象、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及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1.2学测要求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数学》课程考试大纲 (讨论稿) 中, 《逻辑代数初步 》 这一章各节对学生的测试要求是:
1) 二进制及其转换:属于理解层次, 要求学生会进行二进制与十进制整数之间的转换;
2) 命题逻辑与条件判断:属于了解层次, 要求学生要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 会用逻辑联结词 “且”、“或”、“非”构造复合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3) 逻辑变量与基本运算:属于理解层次, 要求学生要了解逻辑变量的概念, 会进行“或”、“与”、“非”的简单运算和复合运算 (逻辑式为“1”、“0”构成) ;
4) 逻辑式与真值表:属于了解层次, 要求学生要了解逻辑式的意义, 能写出逻辑式的真值表;
5) 逻辑运算律:属于了解层次, 要求学生要了解逻辑运算律, 会用常用逻辑运算律进行简单逻辑式的化简。
2.《逻辑代数初步 》学习时学生的表现
《逻辑代数初步 》 这一章分为二进制及其转换、 命题逻辑与条件判断、逻辑变量与基本运算、逻辑式与真值表、逻辑运算律和逻辑函数的卡诺图6节内容, 其中逻辑函数的卡诺图为选学内容, 教学时予以不学, 其他5节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有以下表现。
2.1二进制及其转换时的表现
大部分学生由于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 对于二进制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会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之间转换, 经过学习后能掌握相关知识, 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以下问题:知道进为规则和按权展开式概念, 但对于数位、基数、位权数等概念还不是很明确。 在二进制数转换十进制数的“按权展开求和法”中, 对于2的各次幂不够熟悉, 尤其是2的0次幂经常算作0, 导致结果错误。 在十进制数转换二进制数的“除2取余法”中, 余数的位置不注意横竖对齐, 书写混乱导致计算中出现余数遗漏, 最后商为1没有写出对应得余数, 读数方向也会有人“从低位到高位”, 以及“从上往下”。
2.2命题逻辑与条件判断时的表现
学生基本都能准确地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并能进行判断, 也能理解命题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并能用联结词把简单命题构造成复合命题, 但有少数学生对于联结词联结成的新命题真假判断稍有吃力, 这主要是对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不牢, 概念不清, 对于命题的真假判断有困难, 如:0.01不是有理数;2是唯一的偶质数;不存在最大的质数;π是实数;3≥3;π是有理数等命题的真假判断, 对由“或”或“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判断更是难上加难。
2.3逻辑变量与基本运算时的表现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 学生都能够把“0”和“1”与只有两种状态的事物的两种变化状态建立起对应关系, 并能理解逻辑变量和逻辑常量的概念。 在并联、串联等电路的分析下, 也能理解“或”、“与”、“非”三种逻辑关系和相应的运算规则。 在逻辑常量的运算中, 都很好地掌握了“非”运算, 但也有部分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在“或”、“与”运算中往往把“0”和“1”按“加”、“乘”进行运算。 在或、与、非的复合运算中, 对于 “ 或”、“与”运算规则不是很熟练, 也有些人对于逻辑运算次序不清楚, 也容易出错。
2.4逻辑式与真值表时的表现
学生基本都能理解逻辑式、真值表和等值逻辑式的概念, 能填写给定的真值表。 但大部分学生对于给定的逻辑式自己列真值表, 或者用真值表判断两个逻辑式是否等值, 不知何从下手, 不知道真值表得列几行、几列, 尤其是要列含有三个逻辑变量的真值表更是困难, 即使能列也不全面。
2.5逻辑运算律时的表现
对于与普通代数类似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都能理解和应用, 对于根据逻辑常量的基本运算可以得出的0-1律、自等律、重叠律、互补律和还原律, 学生通过运算能得出相应的结果, 对于分配律、吸收律和反演律能利用真值表验证运算律的正确性, 但是在运用逻辑运算律化简逻辑式时候虽然知道化简步骤, 会利用运算律完成简单的逻辑式化简, 但公式应用不够熟练。
3.建议
针对学测对《逻辑代数初步》这一章的测试要求及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情况来看, 本章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3.1通过列表比较十进制和二进制的进位关系、 数码、基数和每位的位权数, 进一步理解二进制的相关概念。 按权展开中要强调是从n-1到0共n位, 二进制转换十进制中, 对2的各次幂强化记忆, 提高运算准确率, 对于掌握“按权展开求和法”的学生, 提倡“将二进制数中各个1对应的权相加即可”实现二进制到十进制的快速转换。 十进制到二进制的转换中强调 “连线”保证每一个商和余数的对应和读取余数的顺序, 先得到的余数是二进制数的低位, 后得到的余数为二进制的高位。
3.2 针对教材本节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旧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此外, 对于p∧q的取值情况总结为“同真为真, 其余为假”, p∧q的取值情况总结为“同假为假, 其余为真”, 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判断由联结词联结成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同时也为下节知识的学习引入相关思想。 当然, 对于p∧q和p∧q命题真假的判断也可以由命题本身判断,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3 有些内容采用对比法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程度。 “或”运算和“与”运算通过对比可以很好地掌握运算规则, 对比之后再记忆“或”运算“有1出1”, “与”运算“全1出1”, 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更好。 在逻辑常量的运算中, 为了保证计算正确, 强调计算要严格按三步走, 第一步进行“非”运算, 第二步进行“与”运算, 第三步进行“或”运算, 计算不能怕书写麻烦, 计算的目的是正确, 当然又快又对最好。
3.4 要写出逻辑式的真值表首先要正确理解逻辑式与真值表之间的关系, 然后将逻辑变量所有可能的取值代入逻辑式进行计算。 真值表要列几行主要决定于逻辑变量的个数, 教学中要明确:对于逻辑式中涉及2个逻辑变量的情况, 讨论分4种情况, 即4行;涉及3个逻辑变量的情况, 讨论分8种情况, 即8行。 真值表要列几列主要决定于逻辑式, 即要分析逻辑式的运算次序, 按照运算次序把每一步运算都列出来, 这样才能保证运算正确。 对于真值表验证逻辑等式时, 尤其要保证各种取值下逻辑结果都相等。 对于根据电路图用逻辑变量表示逻辑运算的题目, 相对难, 教学中不宜多开展, 适合分层教学。
3.5化简逻辑式关键是要熟记基本定律和常用公式, 对于分配律、吸收律和反演律也可以通过分析公式特征进行“ 形式” 记忆, 同时也要总结哪些项的结合能够采用基本定律及常用公式。 此外, 也要注意掌握化简时的解题技巧, 多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要适当, 不宜拓展过多, 不宜在难度上、复杂程度上要求过高。
主体创新教育的初步实践和探讨 篇8
教学, 尤其是课堂教学, 过去是, 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 特别是在推进素质的要求下, 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事实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的教学改革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努力, 许多学校在教育科研人员的指导下, 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对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 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革, 在教学实施中涌现了一批重视学生生动, 活泼, 主动地学习, 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 有些经理论概括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这是本次教学改革起点和基础。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互动。基于此,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训练技能,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 它表现为:一是教为中心, 学围绕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着和传授着, 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 教师就是知识宝库, 是活的教科书, 是有学问的人, 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 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我给, 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 “欢迎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代替学, 学生是被教会, 而不是自己学会, 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 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 复制教师讲授的内筒。先教后学, 教了再学, 教多少学多少, 怎样教, 怎么学, 不教不学。教支配, 控制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 学生的独立性, 独立品格丧失了, 教也走向了其反面, 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 学生越不会学, 越不爱学。总之, 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 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 共享, 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展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 学生学的机械相加, 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 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 学生在被教的同时, 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 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 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一起分享理解, 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 而是生命活动, 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现在大家都知道输入式、填鸭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我觉得, 为了发展思维, 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必须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己提出各种问题, 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实践证明:最初可以先由教师向学生提问, 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就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提得好的加以表扬;当学生能够踊跃提出各种问题的时候, 就可以进一步要求提高问题的质量, 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二)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发展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例如, 一般的地理教学, 学生多是处于被动的地位, 听教师讲解, 识记一些城市、公路、铁路的名称和位置。针对这种情况, 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举过一个改革性的教学范例。教师在班上展示的一幅地图上只有这个地区的河流、湖泊以及自然资源的标志。他要求学生指出在这个地区主要城市应该位于何处, 铁路应该建在哪里, 主要公路应该怎样分布, 并规定思考这些问题时不能查阅课本和地图。学生在学生都写出答案以后, 就开始讨论。在讨论中儿童力图证明为什么主要城市应设在他所指定的位置, 铁路为什么要通过那些地方。经过一场热烈的辩论, 教师才打开挂在墙上的地图, 让学生查对。查对时, 有的学生兴奋地喊道:“呀!芝加哥就在我指的那个湖畔。”而另一个学生则回答说:“嗯, 是呀, 但是芝加哥在河流方面的位置是不利的, 它该位于已经有一个大城市圣路易的那个地方才好。”这样, 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着, 地理知识在这里是通过合理的推理活动来学习——大城市的位置要在有水有自然资源、有货物要通过那里运送的地方。而后来的查阅地图、阅读课文则成为查对与改进自己思考结果的手段。这样的教学也叫发现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叫“发现学习”, 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积极性, 培养发现兴趣与态度, 是所学的知识扎实并能用来理解其他地区的同类现象,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 有意识地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一般学校的教学, 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 而不重视掌握知识时所必须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的培养, 只注意某种结论的记忆, 而忽视产生这种结论的推理过程。然而, 恰恰是这种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规律的掌握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然, 思想方法、逻辑规律是比较抽象的不是任何年龄儿童都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加以掌握的。起初, 学生只能结合各种知识的教学, 通过经常听取教师合乎逻辑的讲解, 或在教师引导下一次又一次地应用某些思想方法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 逐渐地熟悉这些思想方法和规律。例如, 掌握一个新的概念, 要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学习一条定理或规律要应用归纳法去论证或应用演绎法进行推导;解答一道应用题要经过明确问题、分析条件、明确题目性质, 提出解答方案以及演算验证等步骤。在教师一遍又一遍有意识的引导下, 学生就能熟悉各种思想方法并从不自觉的应用这些方法逐渐过渡到自觉加以应用。根据一位前苏联心理学家的调查, 如果教师不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那么, 即使是到了初三, 多数学生对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有关思维方法的概念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当然也不能准确地、自觉地加以运用。可见, 教学中有意识的帮助掌握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
在强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 也应该培养自觉思维的能力。
(四) 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思维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心理过程。内部言语不像外部言语那样要求很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它通常是以简化、压缩、条约的形式出现。正是由于这种特点, 一方面是思维有可能快速地进行;另一方面, 也有可能使思维变得不连贯、不符合逻辑或模糊不清。教师常常听见学生在考试之后诉苦说:“这道题我是懂的, 但就是说不好。”其实, 说不好又写不出, 就是懂得不透彻, 思路不清晰。学生如果能够经常把内部思想变成外部言语, 并对展示的外部言语进行加工整理, 使之用词恰当、结构严密、前后连贯、符合逻辑, 那么, 他们的思维能力必将得到迅速的提高。
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于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转化为概念, 用概念构成思想, 并以言语的形式加以表达, 进一步还要使他们学会把思想用于实际, 使抽象的知识上升为具体的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在教学中, 教师必须把生动直观、抽象思维和实践合理地结合起来, 也就是把言语的、直观的和实践的、再现的和探索的、归纳的和演绎的、学生独立活动的和教师指导的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
这样, 教学与课程互相变化, 互相促进, 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在这种背景下, 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 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
摘要:教师须把生动直观、抽象思维和实践合理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 又发展了能力。
初步实践 篇9
关键词:园林设计初步,实践,改革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作为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是学生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更是专业学习的前提和起始, 在园林专业教学总体布局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桥梁作用。
一、课程基本情况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总学时为32 学时, 其中理论学时16 学时, 实验学时16 学时。课程综合性强, 涉及内容较多。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 对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能够辨别设计作品的优劣。具体教学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即掌握和了解。掌握内容主要为园林设计表现技法, 主要是指运用钢笔、马克笔、彩色铅笔这三种工具熟练表达各种设计要素, 了解内容包含常用的园林设计标准和园林设计规范。因此, 如何提升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 将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材缺乏针对性
某些教材主要讲述了空间透视表达的基本画法, 就直接进入了整套图纸的展示, 缺少技法的指导与要素表现方法的部分。某些教材只是适合学生去欣赏作品, 却不能提高学生绘图的基本功力。
2. 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园林专业是一个知识面较广、包容性很强的学科, 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 对于园林设计中的透视与光影、空间平立面的概念想象和表现能力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全面, 没有意识到学科相关补充知识的重要性, 加之上课低头族的出现, 不认真听课, 对作业应付心态较重, 不能认真完成作业并理解作业的意义, 没有明确的专业规划和目标。这些都使得教师不能组织良好的教学秩序及营造自主性较强的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率不高。
三、教学与实践改革措施
1. 强化手绘训练
对于设计类相关专业而言, 毫不夸张地说图纸就是设计师灵魂寄放的载体, 是表达设计师设计想法的最主要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多学多看多动手。多学指直接学习老师总结好的绘画技巧及套路。多看指通过给学生介绍优秀的手绘作品, 并安排学生定期收集一定量的优秀作品来实现。多动手画可以先从最简单的线条体块和单体的训练开始练习, 然后进行空间体块的绘制和简单透视的表达, 而后大量临摹一些景观要素较为齐全的场景, 提升学生对景观中透视以及场景的把握, 增强学生的绘图能力。定期开展校内外写生实践训练, 增强学生现场表达和绘图能力。
2. 结合实际增加课程兴趣点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在学生接触设计思想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课程。如果只是通过大量理论知识的讲解, 学生并不能完全对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因此,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 引领学生观察周边立体环境, 让学生在实际的景观空间中体会立体构成中相关知识的应用, 沿着园路前行, 观察相关园路、植物、小品的大小与整体的尺度对比, 思考分析其中的空间序列, 找出采用的空间组合的方法, 评价其应用效果, 并思考还有哪些现实场景应用了该手法。通过现场进行手绘记录, 绘出草图并在课堂上进行进一步的评价。还要通过专业参观实习, 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在现实应用中的认识, 再通过教师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估,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 改革评价方式
园林专业是评审尺度较为主观的专业, 在作业点评时容易受点评者的个人审美和主观意识形态影响。比如在作业评审时, 将学生分组进行作业讲评, 先由小组内成员相互评定, 指出他人的亮点和不足, 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性指导。在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 大家能在发现别人的问题时同时反省自己的不足,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由此对重复的问题不用反复提起, 节省了作业讲评环节的时间, 提升了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康秀琴, 周练.园林设计初步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 (1) :141—143.
[2]刘娟娟, 孙靓, 李保峰.走向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改革尝试[J].中国园林, 2015, 31 (5) .
[3]孙得东, 王雪娟, 李卓冉, 连洪燕《.园林设计初步》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5, (2) :74—77.
能力拓展课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篇10
能力拓展课,是指以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主要目的,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的实践课。 理想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兴趣和爱好、需要和追求,学校从2012年开始,增设了能力拓展课(七年级每周两课时,八年级每周一课时)。
然而,学校虽在课时上保证了能力拓展课的开展和落实,但在实践操作中却五花八门。 首先, 绝大多数教师不知何谓能力拓展课,上课内容带有随意性,时而评论时事热点问题,时而研究菜式, 并不规范系统, 且上课内容取决于教师自己会什么而非学生需要什么追求什么。 再者,学生只是认为这些课好玩轻松,不重视这类课程,课程效果无从评价,也无法评价。 这样下来能力拓展课形同虚设,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原本状态,更谈不上学校特色。
如何将能力拓展课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呢?带着问题,研究者将其所带的班(八年级)作为实验班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践探索。
二、探讨与实践
1.学生的身心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迅猛发展的时期,精力旺盛,表现得好动,坐不住;心理上,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增强,有明显的成人感,很多事情不愿意遵从教师或者父母的教导,喜欢另辟蹊径及自我尝试,期望自己的行为获得他人的认可。
2.能力拓展课内容的原则
为了保障能力拓展课的实施方向,根据前人的研究经验总结, 我综合概括出能力拓展课的三个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 能力拓展课让学生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培养文明习惯,丰富道德情感,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内容。 (2)实践性原则。 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体验实践,同时做好监督以保证学生的安全,具有可行性的内容。(3)趣味性原则。适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阶段,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操作范式
能力拓展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他们的潜能而开设的,所以就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谁最清楚学生想要什么? 他们自己! 通过民主调查和决策,师生共同决定能力拓展课由他们自己上。这样一来他们有更多的表现机会,设计的内容也一定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感兴趣的。
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局限,为了将能力拓展课落到实处,我采取了几个措施:(1)选出一个能力拓展课的班干部,负责每一次的资料汇总、点评记录、评分统计等工作。(2)课前准备要充分。 我设计了《能力拓展课报名表》,于开学初贴在班级公布栏里,学生自由组合并确定主题,填写在班里的报名表里,之后班主任对报名情况进行梳理,审核通过的主题负责人则可以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在上课的前一周将上课的内容、形式以及需要用到的道具、场地要求提前跟指导教师商榷,最终确定能力拓展课的方案。(3)课后评价要到位。 评价分为两个部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当场点评与无记名打分。每次课需要学生共同点评挖掘出五个以上的闪光点和两个改进小措施,再由指导教师做出点评。点评完毕由能力拓展课班干部发放评分条,然后收回统计分数,并公示到公布栏上。 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这样一来形成了稳定又不失创新的拓展课操作范式。稳定:班主任的干预确保了主题内容的方向性以及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创新: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水平更是让人意想不到,每一次课都会有惊喜,即使是模仿也加入了新的元素。
4.该模式的生命力保障
首先,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减轻了授课教师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他们喜欢的热衷的永远不需要强制性手段。 其次,该年龄段的学生渴望获得他人的肯定与评价,很多在学习上始终得不到肯定的学生在这个平台有了很多机会,得到肯定的学生会更加乐意表现,争取更多的表现机会,如此形成一个循环。最后,在学期末按照分数累计的方式设置了一个综合能力奖,评分与奖励制度形成一种竞争机制,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每当学生跑来跟我理论因为放假调课将他们的拓展课调没了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拓展课的生命力有多强,完全不用担心“学生不肯上了怎么办”。
三、初见成效
“玩的时间多了,成绩反而更好了。 ”这一年,学生花费在能力拓展课的精力和时间明显比以前多了好几倍, 加上八年级多了物理科,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可是两个学期的期中期末大型考试中, 该班的成绩反而比七年级更好了,期末更是取得了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
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担任过教师的角色,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师的辛苦,学会了换位思考,学生更能体会到教师备课的不易,从而认真听课,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这一年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学生的言语表达和组织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特长更是展示得淋漓尽致。学生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了,从而促进了各学科成绩的提高。比如,有位成绩平平、表现平平的学生,负责开展了一个主题为“考考你的平衡度”的课,由于准备充分,道具有趣,参与度很广, 课后获得班上有史以来的最高分。 他在周记上写道:“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各科任教师反应她学习好像突然开窍了,成绩突飞猛进。
班上学生友好互助,班级凝聚力更强了。在各项班级活动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 学生更加自主自觉了,让我这个作为班主任很少出现在班上的教师管理更加轻松了。与其他班相比,该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更出色。
四、不足与改进
1.由于学生自由报名,在上课内容上没有做到系统性,或者系统性内容相隔比较远。在推广的过程中,可将学生的选题在同一个范畴的集中在一个时间段,比如,有学生选择《世界未解之谜》,那么这几个学生的课可以集中起来形成系统。
初步实践 篇11
关键词:学生讲课;教学研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04-0017-4
Abstract: Having made a brief study bot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oses a new English class teaching mode —— College students delivering lectures in class. Meanwhile, the experiment of the new teaching mode has been enacted in the author's English class teaching. It proves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 is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ut also a rewarding way to cultivat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tudents’lectures, teaching research, teaching method
1.引言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体,是“学习共同体”。学生转换角色,登台讲课,可以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促进教师更高要求地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做到在指导前能最大限度地涵盖所有学生,做全方位的准备工作 ;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和评论员,学生是演员和选手,这样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学习兴趣,由被动地“要我学”转为主动地“我要学”,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本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欲追求的最佳效果。
2.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2.1 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剧增,质量下降;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重点强调阅读理解,缺乏多样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整体水平偏低,教学效果不理想 ;尤其是大多高校英语课大班上课(每一大班约55至70人),加之又是粉笔+黑板+ 教材或教案的古老而单一的教学手段,从而形成了“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无法激发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2 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学英语网络化教学将会是必然的趋势。但粉笔+黑板+教案的教学手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只有让学生参与讲课,才能在这个大班教学的环境下,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与学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毫无保留地展现自我的优势,主动积极地吸收彼此的优点,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也为学生培养兴趣、树立自信、锻炼自我搭建的平台,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生登台讲课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方向的有力支持。
2.3 潜力有待挖掘
1)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进行中。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英语教学应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向以听说为主。“大学生转换角色,登上讲台”这一课堂教学改革为广大学生训练口语、增进交流提供了机会。
2)跨进大学校门,一切对大学生来说都很新鲜。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满怀激情,积极主动地接受新任务。
3)大学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转折点。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已有相对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转换角色,登上讲台讲课只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大学生有圆满完成此任务的潜力。
4)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多元化的交流造就了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转换角色,登上讲台是一种挑战,他们会满怀信心,勇敢地迎接挑战。
由此可见,社会的需求及大学生的特点使这一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可能。
3.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在我校06级新生材化-1、2和行政-1、2两个大班进行试点,使用教材为(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Text A部分,已历经五轮学生讲课(Unit 2、Unit 4、Unit 6、Unit 7、Unit 8)四个班83人次,效果渐显。本学期在开学前的备课过程中选定了学生讲课的内容,原定Unit 2、4、6及Unit 8、Unit 1、3、5和Unit 7为老师主讲部分。在老师的主讲课中,Unit 1被定为示范课。后面的三课以总结为主。大学生刚从中学步入大学,大学的教与学已完全不同于中学。老师讲在前,学生跟在后,便于学生模仿。在本学期的讲课过程中,前六课是按计划进行的。由于学生讲课积极性高,笔者将Unit 7交给学生主讲。最后一课由各组选定认为是最好的学生主讲。在四个班共计20组中,17组选的是曾经在前面讲课且赢得阵阵掌声的同学。最后一次教学安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作一次较有成就感的总结汇报,并且也让所有同学能在同层次的人群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笔者在本学期对这四个班级进行过两次问卷调查,反应向良性化发展。
3.1 确立原则
1)限时限量 :为了节约时间,学生务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讲课任务,否则被淘汰。
2) 优胜劣汰 :每一次讲课都将会是一场比赛,老师给每一位同学提供机会。但在讲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状况,凡讲课声音太小、只面对黑板、教态差等,经老师或同学们提醒仍无改变者,一分钟后被淘汰,由另一班同组同学补充。
3)只奖不罚 :做得好的同学将会为自己及组员赢得一定的平时分。学生参与讲课的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英语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树立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奖励表现好的同学及组员会激励他们更积极努力地追求更好。不惩罚有失误的同学也会给他们迎头追上的机会和勇气。
4)不断完善:在讲课过程中,若遇到新问题,再制定或调整原则。
3.2 明确任务
首先将每个小班(每两个小班为一大班)划分为5个小组,(行政06-1,行政06-2,材化06-1,材化06-2,分别为28人、27人、30人、30人)。小组划分由班干部根据强弱搭配原则确定。这样有利于差赶优,优帮差,使组与组之间的水平基本均衡。然后将课文分解,课文划分主要是按长度划分,而不是按语篇内容。因为小组数量一定。最后将任务具体到每个组,留一组同学做课文概要准备。一个大班里每两个相同组号的任务相同,以便有可比性。讲课内容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准备:有用词汇;重点语法;难点句子;写作思路;中心思想。
3.3 具体实施
学生在接受任务后,先各自通过仔细阅读、查资料,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再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选出代表(轮流制),走上讲台模仿教师讲课。和平常上课完全相同,在限定时间内,可以提问其他学生甚至包括老师。每一部分内容都有不同的两个小组讲解,一个小组主讲,另一个小组补充。然后老师对所讲内容及学生讲课作必要的补充和点评。在材化及行政两班的学生讲课试点的过程中,笔者坚持给学生穿插做示范,有意识地教学生了解讲课方法,引导学生模仿教师讲课。Unit 1、Unit 3及Unit 5是由笔者主讲。虽然我们在讲课前制订了严格的讲课原则,但毕竟学生第一次登上讲台,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很多细节问题:时间把握不好;声音小;语言不流畅等等。甚至有同学紧张得竟然不知道要讲什么,站上去不久,就被淘汰出局了。课文讲解结束后,我做了总结,点明表扬了表现好的同学,同时也不提名地指出了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让后续讲课的学生尽量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并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紧张时深呼吸,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在我讲解Uint 3时,特别注意强调讲课方式、内容、布局及教态。发现这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互动也较为积极主动。Unit 5以后的三次学生讲课一次比一次更长进。
3.4 问卷调查
在学生参与讲课第一次结束后,笔者利用课间分别给每位同学发了只有一个问题的调查问卷 :在只有粉笔+黑板+教案的大班英语课堂教学条件下,你喜欢哪种教学模式 :老师讲课还是学生讲课?为什么?结果发现 :材化-1、2 班60人中,11人和行政-1、2班55人中20人赞同学生讲课的做法。不同意学生讲课的主要原因惊人地相同 :浪费时间 ;基础差,准备很费力;口语差,出错了怕丢面子;学生讲课,要老师何用?在学生参与讲课第三次后,我又一次将有同样问题的调查问卷发给学生做第二次调查。结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材化-1、2班60人中,48人和行政-1、2班55人中48人赞同学生讲课的做法。赞同后者的主要原因如下:讲台是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一个舞台 ;提供了互相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树立了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 ;不但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平时书本上学不到的其它很多东西。
3.5 初期效果
在这仅有的五次学生参与讲课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讲演者。他们教态大方、板书整齐、口齿清晰、表情丰富自然、思路清楚、内容充实、肢体语言得体、互动性强。几分钟的演讲迎来了一阵阵的掌声,他们的精彩表演感染了其他同学,也给他们带来走上讲台的勇气,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英语口语能力和交流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网络技术非常先进,参考资料极为丰富,学生集体备课,准备充分,讲课学生在讲课过程中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有权将老师作为学生提问。而且老师在学生参与讲课过程中,承担着导演和评论家的角色,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而且还要学会掌握学生心理、充分分析学生、研究学生,注意课堂每一个环节,每个知识的讲解。虽然老师从台上走到了台下,但责任更大,任务更重了。因为整个课堂教学进程都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旦出现意外状况,老师要有能力及时调节课堂进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总结
在本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课过程中,既有成绩,又暴露出或潜伏着一些问题。
1)与教师主讲相比,学生参与讲课较为浪费时间。每部分的讲解基本进行三轮 :一个学生主讲,另一班的学生补充,最后老师点评。另外,还有些基础较弱、不大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做讲解时会更浪费点时间。
2)若不注意更新和变化,长期下去学生讲课可能会流于形式,一个学生备课时随便应付,其他组员不管不顾,这样将无法达到真正交流的预期目的。
3)学生讲课过程中,多数学生只注意到词汇的讲解和独立的句子分析或翻译,但很少涉及文章的写作思路及词、句背后的隐含意义,缺乏广度、深度和灵活度。
但同时,该教学模式的成绩也是可见的:
1)讲课学生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体会到当一名好老师不容易,同时在老师的点评下,注意到自己平时无法注意到的问题。
2)听课学生收获更大。不但能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更清楚地掌握了每一部分的内容,也从优秀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英语学习的自觉性,掌握了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增进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3)老师也受益匪浅。可以近距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亦师亦友 ;掌握高标准、严要求的深造专业知识,逐步做到授课深刻,点评到位;灵活,多样地组织课堂教学,不断加强自己教学与管理的综合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备受学生爱戴的优秀大学老师。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刚刚迈开第一步,难免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此改革思路,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努力开拓、勇于创新,有百余名学生做坚强后盾,相信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一定会有好收获的!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邵永真.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初步实践 篇12
一、研究方法
1. 分组:选择我校药学专业09级、10级学生共69人, 考虑班级、性别、籍贯、成绩等影响, 随机分为对照组 (35人) 和实验组 (34人) 。
2.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理论和实验课由同一教师担任, 按大纲完成学习安排。实验组在规定任务之外, 参入教师科研工作, 每名教师指导1~2位同学。具体做法:首先, 教师给学生每人一个研究题目, 指导学生查阅科研文献, 撰写详细的实验方案;其次, 根据方案准备设备与耗材, 对使用与操作进行培训, 开展预实验研究;再次, 根据商定方案, 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助理科研实践;最后,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参照毕业论文格式撰写研究报告。
3.评价:我们开展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调查, 对药学主要骨干课程理论及实验考试、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统计比较, 评价药学助研工程实践改革效果。
二、研究结果
1.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骨干课程理论考试平均成绩比较 (见表1) 。
由表1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骨干课程 (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 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76.9分和73.2分,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骨干课程理论实验平均成绩比较 (见表2) 。
由表2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骨干课程 (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 实验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83.5分和90.7分,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校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比较 (见表3) 。
由表3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校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满意率分别为22.8%和47.1%,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毕业论文平均成绩比较 (见表4) 。
由表4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毕业论文 (包括答辩成绩与论文成绩) 平均成绩分别为81.3分和92.5分,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5. 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硕士研究生录取率比较 (见表5) 。
由表5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分别为20.0%和52.9%,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6.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用人单位满意率比较 (见表6) 。
由表6可知:学生工作或读研之后, 对照组为31人, 实验组为30人;对照组与实验组用人单位满意率分别为61.3%和86.7%,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两组学生在骨干课程理论及实验考试、专业技能竞赛、硕士生录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等进行比较[1,2,3], 说明实验组同学经过本科助研系统训练, 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有了较大提高, 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认可。
本科助研工程是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4,5], 利用校内外已有资源, 以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增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强化社会责任与团队意识, 为后续深造与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药学本科学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环节有效结合[6], 真正达到教师与学生科研“双赢”的目的, 不仅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有效资源, 而且为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提供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万忠, 赵春贞.柱层析实验装置功能的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 (10) .
[2]李万忠, 王晓红.师生协同科研创新研究—以实验大鼠代谢笼改进为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10) .
[3]韩玮娜, 常亮, 阎芳, 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30 (7) .
[4]赵春贞, 王琳, 李万忠, 等.加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提高就业竞争力[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9) .
[5]潘芊秀, 阎芳, 王江云.“助研”对于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6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