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申诉制度

2024-07-02

学生申诉制度(共12篇)

学生申诉制度 篇1

申诉是指公民的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错误的、违法的决定或判决或者因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而遭受侵害时, 公民有向有关机关申述理由, 要求重新作出决定或处理的权利[1]。目前, 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可以分为校内申诉和教育行政申诉两种类型。校内申诉是指学生认为学校给予的处理、处分决定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认为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而向学校提起的申诉, 是高校学生权利救济的重要途径之一。程序问题是整个申诉制度最关键的环节[2]。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对校内申诉程序作了规定, 但仍存在一些缺漏。目前, 校内申诉机制在救济和保障学生合法权利中实际发挥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学生的校内申诉权存在着“虚置”的问题[3]。因而, 探究其程序缺漏, 提出程序完善的建议,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从程序法治视角审视, 还存在一些缺漏, 有待深入研究。

(一) 校内申诉机构的设置尚不规范

《规定》第六十条指出,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但对于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常设机构还是挂靠在其他部门的临时机构, 《规定》语焉不详, 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一, 能否保证其独立性和中立性值得怀疑。因而, 校内申诉机构的合理设置有待深入研究。

(二) 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值得商榷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以下简称《教育法》) 第四十二条指出, 受教育者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从《教育法》的规定看, 可以提起申诉的范围较为广泛。但《规定》第六十条对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作了限制性规定, 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对学生影响较大, 均须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对上述决定不服, 向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起申诉, 能否起到复查的效果, 值得商榷。

(三) 校内申诉的复查程序尚需完善

《规定》第六十二条指出,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 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 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 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但对复查的具体程序缺乏明确规定。负责申诉处理的利害关系人是否需要回避?复查是书面审理抑或进行听证, 复查程序规定不明确, 影响了校内申诉的有效开展。

二、完善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存在的缺漏, 本文遵照法治原则和理念, 提出完善程序制度的建议, 以期更好地发挥校内申诉制度的效益, 充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 完善高校学生校内申诉机构的设置

目前, 各高校均设立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申诉。申诉委员会应当尽可能地摆脱其对学校的行政依附关系及其与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关联性, 以更多地保持其自身作为“裁判者”的独立性和中立性[4]。对于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设置, 较为理想的状态是成立相对独立的机构, 避免其与行政职能部门的依附关系, 这样才能尽可能保持中立性。但目前高校考虑到经费、人员等问题, 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设置为独立机构的较少, 挂靠在高校内部其他部门的较多, 且挂靠部门不一, 有校长办公室 (简称“校办”) 、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监察处等多种部门。挂靠单位虽然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不享有直接领导权, 但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工作有指导权。因而, 挂靠的部门也存在相对合适的问题。

校办是学校的综合行政办事机构, 与学校行政领导具有较为密切的工作关系。对学生的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直接由校长会议决定, 若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在校办, 难以避免自己当自己案件法官的嫌疑。团委在性质上作为党委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 主要负责团员的组织、管理以及学生团体的管理等工作。从校办和团委的性质和职责分析,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在校办或团委, 均不合适。

教务处、学生处是具体负责学生处理、处分的主要部门,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若挂靠在教务处、学生处, 存在既当球员又当裁判的不公正情形, 非议较大。因此,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在教务处抑或学生处更为不合适。

监察部门作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部门, 同时处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对行政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不服的申诉处理工作。从监察部门的性质和职权职责来分析, 学校监察处具有指导学生申诉委员会处理申诉工作的能力, 负有对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职权、职责。笔者认为,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挂靠校监察处相对合适, 能够尽可能地保持校内申诉的公正, 更好地发挥申诉作用。

(二) 明确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受案范围

从《教育法》第四十二条和《规定》第五条看, 对于学校给予的处分、处理以及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学生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均可以提起校内申诉。《规定》第六十条指出, 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该条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受案范围作了限制性规定, 与《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第五条相冲突, 与当前注重权利保障的法治原则相违背。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受案范围应当是较为广泛的, 学籍管理、奖励资助、纪律处分、学位授予、民事侵权等诸多方面纠纷都可以提起申诉。

从申诉的实际效果分析,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的复查是否具有实际效果, 值得商榷。因为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作为校内处理学生申诉的机构, 对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的处理处分的复查效果令人置疑。学生对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不服提起校内申诉, 很难得到有效救济, 反而增加了不必要的救济程序, 降低了救济的效率。因而, 将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不服案件, 列入校内申诉的受案范围, 缺乏实际意义。笔者认为, 对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不服, 应当规定直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起教育行政申诉, 至少应当赋予学生对校内申诉和教育行政申诉的选择权。

(三) 完善校内申诉复查程序, 实现程序公正

《规定》仅对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及工作时效等问题作了规定。校内申诉制度在回避制度、听证程序等多个方面亟须构建和完善。

校内申诉复查要实行回避制度。法律上的回避制度源于人类对应受公平对待的自然本性[5]。在申诉过程中, 为了保证申诉的公正性, 作出原处理、处分决定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 不能作为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委员参与申诉。申诉处理委员会委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应当自行回避, 学生也有权申请回避, 从而保证申诉机构的中立立场和申诉决定的客观公正。申诉处理委员会处理学生申诉时实行回避制度, 能为公正处理申诉案件提供保障。

校内申诉复查须引入听证程序。听证程序是正当程序原则的核心, 在申诉过程中设立听证程序, 对于保障申诉学生的知情、陈述、申辩等权利具有重要价值, 使权力与权利相制衡, 起到兼听则明的作用。听证是正当程序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当程序条款并非一成不变, 它至少规定在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之前, 必须给予通知与听证的机会[6]。按照正当程序原则, 对学生影响较大的处理、处分等决定不服, 例如, 对较大数额的奖励与资助、不授予学历学位证书、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开除学籍处分等, 提起申诉时要引入听证程序。通过听证程序, 保障学生以及相关关系人的参与权, 允许申诉人或其代理人现场陈述意见或当场进行申辩, 申诉学生可以聘请律师等代理人予以协助, 给予学生与处理处分部门进行辩论和对质的权利和机会, 从而保障学生的正当程序权利, 使高校的处理处分行为更加审慎, 更加合理, 即使经过申诉仍然维持原决定, 但让受处理处分学生充分表达了意见和观点, 使处理、处分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接受, 也减少以后进一步寻求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可能性, 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教育法》和《规定》对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进行了基本架构, 但还存在一些缺漏, 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浅见。但为了规范学生申诉制度, 更好地发挥校内申诉的实效, 建议由教育部制定统一的学生申诉制度, 细化和明确有关程序规定, 使申诉制度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 进一步促进依法治校。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仍存在一些缺漏之处, 秉承法治原则和理念, 对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程序制度进行完善, 以充分发挥校内申诉的制度效益, 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申诉制度,高校,学生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编委会.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宪法、行政法学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409.

[2]湛中乐.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7, (5) .

[3][4]尹晓敏.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功能的失落与复归[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 .

[5]章剑生.行政程序法基本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131-132.

[6]秦梦群.美国教育法与判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02.

学生申诉制度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关于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规定,结合我校教育行政执法的实际,为维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一、申诉人、被申诉人

1、校内学生申诉的申诉人是学校在籍在册的学生。

2、校内学生申诉的被申诉人主要是学校所设的教导处、思政处、总务处等有关职能机构。

二、申诉范围

1、认为学校及其有关部门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制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学生合法权益的。

2、对学校及其有关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

三、受理机构

1、学校建立校内申诉委员会,由党支部、团委等组织委派代表及家长代表组成,是学校处理校内学生申诉的决策机构。其成员可接受申诉人提出的书面申诉。

2、校内申诉委员会下设学生申诉办公室,作为申诉委员会的职能部门,负责受理学生书面申诉。

3、申诉受理机构是学校管理机构。

四、申诉程序

1、申请。申诉人必须书面提出申诉;

在书面提出申请时,应当载明:申诉人的基本情况(有委托代理的,应写明代理人的有关情况);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要求;申述理由;提出申诉时间;其他相关情况。

2、审查受理。

校内学生申诉办公室在接到学生申诉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核,对符合申诉条件的,应当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诉人和被申诉人,对不符合申诉条件的,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诉人。

3、调查取证。

(1)学校申诉办公室接到学生申诉材料后,组成三人以上的调查组,对申诉的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并和笔录。

(2)属校内申诉办公室受理的申诉案件,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取得佐证材料,然后召开校内申诉委员会以及申诉对象等方面人员参加的听证会,进一步核实案由。

(3)调查、听证过程的笔录以及听证材料的记录,由当事人签字后存入档案。

4、处理决定。

学校在受理学生申诉书30日内,在对申诉事项进行全面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提出处理意见。经校内申诉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后,根据不同情况,依法作出以下处理决定:

(1)维持原处理决定;

(2)变更原处理决定;

(3)撤销原处理决定;

(4)责令被申诉人重新做出处理决定;

(5)被申诉人依法负有履行义务的,责令其限期履行。

五、其他

l、申诉当事人对学校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复核。申诉人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事项符合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理条件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2、要坚持校内申诉与沟通思想、说服教育、调解等形式相结合。在学校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前,申诉人要求撤回申诉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

3、被申诉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申诉处理决定的,或者对依法提出申诉的申诉人进行打击报复或者陷害的,由学校或者上级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追究责任,并作出相应处罚。

4、学生对学校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5、此申诉制度作为学校《章程》附件,经学校教职工大会通过后执行。

大方县高店中学

学生申诉制度 篇3

高校大学生申诉制度问题建议随着大学生法律意识,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生自发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也逐步得到提高。虽然我国已经从法律上规定了学生的权利救济制度,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度的概念

我国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指高等学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学校有关部门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重新认定和作出处理的制度。而在本文中,我们讨论的是前者,即高校校内学生申诉制也就是指高校学生认为学校给予自身的处理、处分决定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认为学校、教职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而向学校提起的申诉。

二、校内申诉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内学生维权、申诉制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目前该项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际运行实践之中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作用,还存在一些缺漏,有待进一步深入完善研究。

1.学生申诉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申诉机构受理申诉的范围还局限在于学生的违纪处分和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决定,而对于复学、毕业证书和学委证书等涉及学生受教育权方面以及对于学生荣誉、人格,隐私等涉及到学生人身权保护方面的内容,以及学校违规收费等涉及到学生财产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在新《规定》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

2.申委会设置模糊不清

新《规定》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1)申委会的独立性不足

申诉委员会应该是处理高校内部学生与学校冲突矛盾的独立性机构,而在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中,有的高校将申委会置于校长办公室隶属下,有的将其挂靠在学生处等学校内部,使得很多高校的申委会并不具有独立性。在学校和学生发生矛盾纠纷之时,申委会就难以保证在其处理学校和学校纠纷矛盾中保持独立性与中立性。

(2)申委會人员配置不合理

新《规定》中,对于委员会如何构成、组成人员所占比例、如何选派成员、成员的职责范围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成员的意见等都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在高校实践当中,学校各行政部门领导占多数,而行政领导一般都是偏向维护学校利益,这样就很难公平公正地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3)申委会的权力不清

新《规定》中,学生申诉委员会没有资格改变学校对学生原来的处分决定,对于学校原来的处理决定,仅具有建议权,并没有赋予其有直接改变学校作出的决定的权限,这样就难免使得学生申诉委员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委员会不能够依据不同情况直接做出处理决定。

3.学生申诉时间过于严格

新《规定》第六十一条规定“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方式提出申诉”,学生或许由于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请求,对于是否是特殊情况可以例外,新规定对此并没有补充说明。另外,在学生人身自由、行为能力受损情况下,往往因为无法按时提出书面申诉材料,而无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三、完善校内申诉制度的几点思考

高校的校内学生申诉制度是我国的救济制度,而我国的该项制度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将该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使其发挥应有的保护作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基于此点考虑,笔者针对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保证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独立性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该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它也可以与高校的职能行政部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应该成为高校的职能部门或者依附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在处理学生申诉的时候,不受学校职能部门以及学校领导意志的干扰,在处理纠纷冲突时能够更多地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更好地在学校与学生发生冲突纠纷的时候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合理配置学生申诉委员会人员

申诉委员会的成员应该具有代表性,应该保证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和法律人士的参与,其所占比例也要有一定的控制比例。不能造成学校行政部门代表过多,尤其是不能导致很多教师兼任其他行政职务,甚至是与学生处分决定相关的部门代表,致使学生代表在审议中没有话语权,要防止委员会流于形式,成为面子机构。

3.明晰学生申诉范围

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新《规定》等法律法规关于保护学生权益的规定,高校校内的学生申诉制度还可以拓宽和明确。学生申诉范围除了新《规定》已经明确的学生在学籍和违纪处分方面可以提出申诉之外,还可以将学生政治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利等方面内容纳入其中。

4.有限扩大学生申诉委员会的权利

高校应该赋予学生申诉委员会一定的自主决定权,如对于学生的批评教育、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等处分,委员会有权利做出改变的决定。但是对于涉及到改变学生身份的决定,如取消入学资格、开除学籍等处分,委员会就要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然后交由学校重新研究决定。

四、结语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也是现代法治社会中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社会各行各界都要来关注高校学生权利的维护,关注学生申诉制度,不断地对现行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进行完善与修订,使之逐步成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湛中乐.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研究[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5).

[2]詹明鹏.高校学生申诉制度:问题与展望[J].实践研究,2011,(6).

[3]尹力,黄传慧.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高教研究,2006,(3).

我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探析 篇4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内申诉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即大学生接受教育管理过程中, 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不服, 或认为学校做出的决定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目前国内法律法规对此方面的规定, 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相对具体的过程。2005年9月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对申诉权、申诉机构和申诉期限等内容有了明确规定, 无疑是这一制度的一大进步。但从实践情况来看, 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一、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实施现状

学生的救济权利有诉讼权和申诉权, 申诉权是构建申诉制度的基础。《教育法》规定, 只有“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时, 学生才可提起诉讼, 可见诉讼权的行使是有限制的。而申诉是一种内部救济, 审查范围不受此限。只要学生不服学校作出的重大处理决定, 就可以进行申诉。《规定》实施以来, 学生的申诉权从制度层面基本得到保障, 但在实践操作中, 申诉制度并没有完全落实, 实施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1) 制度建设:大部分高校制定了申诉处理办法, 部分高校仅在处分决定书中提及申诉权及期限。

2) 受理范围:各高校存在差异, 但大致都是围绕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违规违纪处分进行的申诉。

3) 机构设置:《规定》要求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申委会) , 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在执行中, 部分高校名义上成立了申委会, 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不明确, 可操作性不强。

4) 程序方面:目前, 并不是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申诉程序规定。有专门申诉程序规定的院校中, 一般都将申诉分为四个阶段:提出-受理-复查-作出复查决定。其中, 申诉的复查主要有三种方式:书面审查、会议审查和召开听证会审查。

5) 实施效果方面:通常学校会向被处理学生告知申诉权, 但这种被动告知并不能弥补学生权利意识淡薄的问题。

二、影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实施的原因剖析

(一) 观念上的偏差

从学校方面来讲, 一些管理者在观念上仍然存在偏差, 认为学生申诉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权威的挑战, 认同学生的申诉意见无疑承认了学校处理决定的错误, 将不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这样的高校一般都尽量“息诉”, 对学生的申诉通过做思想工作私下内部解决。

从学生方面来讲, 面对外界, 维权意识普遍有所加强, 但在校内, 却囿与学业的进展、成绩的好坏、奖项的评定以及最终毕业证、学位证等的着落等诸多顾虑, “自觉”地将自己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认为向学校“挑战”就等于自讨苦吃, 学校的决定对于自己来讲, 就是权威, 就是定论。

(二) 认知上的缺乏

按照惯例, 每当一部新的法律、法规或规定实施以来, 相关部门都会在报纸、电视、网络上大力宣传, 甚至印制成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册以便广大民众周知。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 各高校对申诉制度似乎是低调许多甚至避而不谈, 更谈不上大力宣传。不仅学生对申诉制度的了解和认知不够, 甚至有些管理者、高校教师都对这项制度的认知停留在似是而非的层面。

(三) 制度自身固有的局限性

1) 新规定与旧规定、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冲突。比如申诉的受理范围, 《教育法》和《规定》对处分异议的申诉是一致的, 但对财产权、人身权的申诉以及对处理决定的申诉不一致。立法的冲突破坏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也导致实践中各高校关于申诉受理范围做法不一致。

2) 制度本身无法避免的滞后性。制度是永远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的, 这是制度自身的局限性。目前申委会的定性还不清晰, 申委会复查决定的内容和执行力还不明确, 一些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没有涉及, 如关于回避制度、公开审理制度、听证制度, 不仅导致制度本身不严谨、不规范, 更使诸多学生对规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 亟待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补充。

3) 制度的表达方式———文字的含糊性和僵化性。“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之规定, 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中, 关于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的具体产生办法及在委员中的比例, 大部分高校无明确规定。有些高校名义上设立了申委会, 但没有具体办公机构或场所, 学生申诉诉求无门。有些高校将申委会挂靠在学生处, 而学生处正是处分的决定者, 申诉一说形同虚设。

三、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现实条件

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并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实施环境, 是申诉制度发挥其生命力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我国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和依法治校过程中亟待解决的课题。在高校的管理中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制度环境来看, 我国已具备建立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法律依据。《宪法》第41条、《教育法》第42条、教育部《规定》等相关法律条文为其建立提供了较完备的法律基础;从实践上看, 学生校内申诉的实施经验和相关制度的日渐成熟, 为建立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提供了现实条件;从实际需求上看, 越来越多的高校与学生矛盾纠纷日益加剧并升级, 校内申诉做为学校内部的行政纠错机制, 对于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将校内申诉制度作为内部权利救济制度, 完善现有申诉制度, 明确申委会的性质、设置和组成, 赋予申委会改变原处理决定的权限、明确申诉的受理范围, 有利于把纠纷消化在内部。

四、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努力方向

(一) 受理机构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 申委会应该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基本原则, 同时还应当遵循依法独立行使仲裁权原则和回避原则。申委会具有独立性与中立性, 学生申诉处理权只能由申委会专门享有, 申委会行使处理权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独立行使, 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在诉讼中, 回避是指“承办案件的司法人员和其他成员与案件当事人有实际利害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 不得参与本案处理的一项诉讼制度”, 学生申诉可以借鉴。它可以使有关联的相关人员合法退出该申诉案件, 可以消除当事人的顾虑, 保证申诉处理的公正性。

(二) 处理原则

为了能够公正、合理地处理高校学生的申诉案件, 申委会在处理申诉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自主选择原则, 即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并行以供学生自主选择;不对外公开原则, 保护学生隐私, 把对受处分的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申诉不加重处罚原则, 参照刑事诉讼法关于“上诉不加刑”的规定, 可以使申诉人消除顾虑, 有利于保障申诉人充分行使申诉权;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由被申诉方就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举证;一次处理原则, 即对具体学生申诉的处理, 以申委会的处理决定为终局决定, 处理决定书下达以后, 申诉人不得以相同理由再次提请校内申诉。

(三) 处理程序

程序公正是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 在程序上,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知情权的保护。凡是进入申诉程序的案件, 都对学生的学业能否继续有着重大影响。因此, 学生知情权是否得到尊重和保护, 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该申诉程序是否合法正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知情权, 体现在申诉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受理、复查、相关决定的及时送达以及学生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2) 陈述和申辩权的保护。申委会必须在决定作出前向学生问明情况, 给学生提供陈述和申辩的机会。并在复查环节充分考虑学生的申辩理由, 以期把申诉过程和申诉结果透明化。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高校把这一环节通过口头形式进行, 不易留下证据, 一旦进入行政诉讼阶段, 学校负有全部的举证责任, 口头形式的陈述与申辩是无法得到法庭认可的。应当将这一环节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通过书面形式提交学校, 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陈述和申辩, 也有利于学校和广大师生的有效监督, 真正实现程序公正。

(四) 申诉后的救济

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方面完善申诉后的救济渠道:

1) 申委会不作为:申委会受理学生的申诉后, 在规定的期限内没有启动申诉程序, 也没有按照相应程序进行复查, 申诉学生可以就该不作为行为向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申请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 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另一角度看, 学校启动申诉程序后, 应当与学生相互沟通, 避免因告知不及时而产生误解, 从而引发更多的纠纷。

2) 有关部门不作为:申诉委员会责令有关部门重新做出决定的, 如果有关部门没有执行或是做出与原决定基本相同的决定, 申诉委员会有权直接撤销或变更处理决定。申诉人有权申请申委会介入,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3) 申诉人的救济渠道:申委会维持原处分决定, 学生对申诉处理结果不服的, 可以根据申诉权益的类型选择申诉后的救济方法:如果处分决定涉及人身权、财产权, 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机关提起申诉, 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处分决定导致申诉学生身份改变, 可以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总之, 没有合法而高效的校内申诉制度, 必将使学生与高校的矛盾由小至大, 最终推向法庭、推向社会。在高校这样一个人群高度密集的特殊环境中, 小矛盾可能被管理者妥善解决, 也可能因没有校内的纠错机制而将影响扩大, 甚至演变为集体纠纷、群体性事件。建立合理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 无疑是现代高校处理涉生纠纷的必然趋势, 也是学生民主管理的客观需要。

注:本论文系天津市教育系统2012年调研课题《高等教育领域涉生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杨群英.大学生权利与高校管理权冲突及其法律救济制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刘爱东.高校教育惩戒权与大学生权利[J].法学理论, 2003.

[3]胡华秀.普通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透视——兼论学生权利救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4]胡锡庆.诉讼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篇5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为了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管理学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第二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第三条:学生申诉范围

1、学生对学校做出的各种违纪处分不服,如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等纪律处分及其他处分。

2、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如在教育管理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侮辱学生人格,导致身、心伤害以及侵犯学生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行实行不公正评价等。

3、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如擅自停开国家规定的课程,无正当理由不准学生上课,强迫学生转学或退学等。

4、校或教师侵犯学生财产权,如违法乱收费、乱摊派、没收学生财物、罚款,强迫学生购买非必需教学用品或与教学无关的物品等。

5、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的知识产权,如强行将学生参加上级竞赛和文、体比赛获得的个人奖品收归学校或教师所有等。第四条:申诉受理机构

1、学生申诉的对象主要是学校和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受理申诉的机构是在校长领导之下的学校学生申诉委员会。第五条:学生申诉程序与管理

1、申诉允许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提出。申诉人可以是学生本人,也可以是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甚至可以通过“投诉箱”向学校提出申诉。

2、学校申诉委员会收到学生申诉后,要按一定程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 规章制度,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参考多数人的意见,形成书面处理决定,并报请校务委员会最后裁决。在两星期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3、对有关申诉请求,申诉委员会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做出维持、责令限期改正、撤消原决定和在管理权限内做出变更的决定。

4、学生如对学校或教师做出的有关处理决定不服的,在十天内再可对做出决定的教师或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申诉。第六条:其它问题

1、学生申诉应说明申诉理由、申诉原因、瞬时请求。申诉人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或学校规章制度提出申诉,反映问题要客观准确,申诉要求要合情合理。必要时,申诉人要提供有关书证、人证和物证。对无事生非、无理取闹或借申诉之机行个人报复的,一经查实,学校将给予严肃处理。

2、申诉受理机构或人员要严肃、公正办事,认真作好记录和资料保管,建立档案,处理结果应记录在案。本校学生校内申诉委员会由三人组成: 组长:孙玉林(分管副校长)成员:袁 坤(教导主任)

高跃志(副教导主任)

让申诉制度成为一种评价习惯 篇6

其一,申诉一词,按照词典解释为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其中,我们最看中的是依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对培养现代公民,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学生在学校学习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他们终极目标还是要走上社会。既然要走上社会,必须是一位法制意识强,能够自我维护的人。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完全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其二,申诉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这两部法律,并且结合学校教育执行执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出申诉的范围。

具体包括: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受侵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权利受侵害;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不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生证书权利受侵害的;对学校处理不服的;学校、教师或其他人员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等方面,学生都有权提出申诉,给予重新处理的权利。

其三,既然有人申诉,就应该有人受理。为此,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办公室,主任由校长担任,下设工作小组,不仅有学校的相关老师参加,还特别强调要有学生代表以及社会人士列席参加,并有相应的表决权。当然,为了达到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求申诉需要写明申诉人的自然情况,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要求、申诉理由及其他有关情况。

其四,工作小组接到申诉报告,就应该立即着手调查,然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公开听证,甚至是辩论。学校强调学生申诉办公室或学校管理部门接到学生或监护人的申诉材料后,组成三人以上的调查组,对申诉的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并做好相应的笔录。如果属于校内申诉办公室的申诉材料,要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取得佐证材料,然后召开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学生以及被申诉对象等方面人员参加的听证会,进一步核实案由。另外,调查、听证过程或听证材料的记录,由当事人签字后存入档案。

其五,既然申诉,就应该有个结果,给申诉人一个说话的机会。毕竟,学生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对象。我们预想被申诉对象一般是老师。如果学生申诉成功,必然要做出对相关老师的处罚。根据《教师法》第八章三十七条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所在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侵权行为。

如果教师犯其中的任何一条款,且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立即上报有关机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当然,学校接到学生或监护人提出的申诉书,在30日内做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由当事人签字后存入其个人档案,作为今后考核的依据。如果受行政处分的个人不服学校给予的处分决定,可以在30日内以书面向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或行政机构申诉,由上一级别的机构对其重新处理,进行复议和裁决。

由于考虑到实际情况千变万化,如果学生是对自己家长或者社会上其他人员进行申诉,学校将根据被申诉人所在的单位或者住所,及时沟通相关的管理组织,协同他们完成申诉程序,从而为学生讨个说法,追回公道。还有,如果申诉人以一己之私而借申诉诽谤他人的,学校将根据情节的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乍看起来,申诉也许不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中心。其实不然。申诉制度不仅是学生民主权利的有力保障,而且是学生做人根基的最重要的一种夯实手段。我们学校放眼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从这种意义上讲,申诉制度的实行与推广将是学生与学校最大的福音。所以,我们衷心希望申诉制度能够成为一种习惯,早日在学校推广。

学生申诉制度 篇7

1、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界定。

1995年, 国家教委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0项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法》和《教师法》的规定, 建立和健全教师、学生的行政申诉制度。……各级各类学校还应建立和健全校内的申诉制度, 维护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1995年, 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加强教育执法及监督试点工作的意见》第3项规定:“……健全行政申诉制度。行政申诉制度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处理教师、学生申诉请求的制度;建立校内申诉制度。校内申诉制度, 是教师、学生、职员因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有关职能机构或人员作出的有关处理决定不服, 或认为其有关具体行为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申请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依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查处理的制度。”据此,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可概括为两类, 一类是校内学生申诉制度, 即学生因对高校的处分或处理不服, 或学校、教师侵犯其合法权益时, 依法定程序向校内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请求, 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另一类是校外学生申诉制度, 即学生因对学校申诉处理的决定不服, 依法定程序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请求, 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校外学生申诉制度实质上就是教育行政申诉制度。

2、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特征。

关于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特征, 学术界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有学者认为, 学生申诉制度具有法定性、专门性和非诉讼性特点;也有学者认为, 学生申诉制度具有准司法性、行政性、专业性特点。前者强调了学生申诉制度不同于一般的救济方式, 具有法定性。后者突出了学生申诉制度的准司法性, 强调学生申诉制度的中立性。本文认为, 以上两种观点的归纳都不是很准确,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法定性。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一项依法建立的学生权益救济制度, 具有法定性。《宪法》第41条对公民的申诉权作出了规定, 为学生申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宪法依据和理论基础。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以下简称《教育法》) 第42条第4项规定了“受教育者”的申诉权, 即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2005年9月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学生管理规定》) 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申诉制度, 其第56条至第64条具体规定了学生申诉受理机构和基本程序等内容。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高等教育申诉制度的法律根据。

(2) 非诉讼性。虽然我国并未正式引入特别权利关系理论, 但公立高校在法律属性上是“公务法人”, 即是国家为高等教育的公益目的而设立的、享有一定公共权力的, 具有独立管理机构及法律人格并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法人组织。由此可知, 高校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高校里的“学生申诉委员会”是学校内部的自治管理组织。这表明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教育行政系统内部的救济方式, 具有行政系统自我纠错、替代司法救济先行过滤的作用。从权利救济的角度看,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在性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信访”制度, 它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监督高校的行政行为提供的一种问题解决机制。它不是一种司法诉讼程序, 其在法律属性上具有非诉讼性的特点, 是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A D R, A lternative D ispute R esolution) 。此外, 由于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具有同司法诉讼类似的裁判性、程序性和独立性等特点, 也具有“准司法性”。

二、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申诉处理机构和人员的行政色彩过重。首先, 现行高校

学生申诉处理机构“学生申诉委员会”是经学校授权成立, 因此, 其仍然隶属于学校, 是学校的一个特殊的行政机构, 缺乏独立性。其次, 就目前高校“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来看, 学校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居重要位置, 且大部分人员为涉及学生申诉事项的当事人或知情人。再次, “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比例失衡, 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比例普遍较少, 在学生申诉处理机构中处于从属地位。申诉处理机构过多的行政色彩最终影响到申诉案件的公正处理。

2、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受理范围狭窄。

根据我国《教育法》的规定, 学生的申诉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二是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可提起申诉。而《学生管理规定》第60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该条实际上将《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申诉范围缩小了。这使得学生就某些“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以外的侵权行为提起申诉时, 面临欲诉无门的尴尬。

3、高校学生申诉的诉后救济途径不畅。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来看, 高校学生申诉、复议、诉讼三者的受案范围是不同的。申诉案件中有一部分是可以提起复议和诉讼, 但是对申诉案件再提起复议或诉讼的范围如何确定以及三者如何衔接, 却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例如, 学生提出申诉, 如果有关部门对申诉不作任何处理, 学生是否可以寻求诉讼渠道进行救济?如果学生对申诉处理结果不服, 是否可以直接提起诉讼?《学生管理规定》均未对这些问题作出规定。由于深受特别权力关系的影响, 我国行政法把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行为视为内部行政行为。根据现行《行政诉讼法》中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 法院通常用“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来“解决”学生以学校为被告提起的行政诉讼。然而, 《学生管理规定》设定的申诉制度在理解和执行上具有排斥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行使救济权利的特点。这一制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育行政申诉的受理机关———各级教育行政机关成为行政诉讼中最常见的被告。无论教育行政机关对申诉案件做出何种处理, 维持、不予受理、驳回申诉或变更, 都会成为学生下一步进行行政复议或诉讼的对象。这样导致学校的管理责任弱化, 教育行政机关成了学校责任的承担者。

4、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缺乏完备的正当程序。我国高校学生

申诉制度虽然已设立, 但由于法律法规的条文疏漏, 造成许多正当程序缺失。实践中, 高校学生申诉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尽管《学生管理办法》规定了学生申诉的受理机构和基本程序等, 但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在处理学生申诉时, 应当适用的说明理由、回避、听证等程序性制度未作规定。目前, 经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处理后, 学生继续寻求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不在少数。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 就是申诉处理程序中缺少一套系统的正当程序规范, 致使申诉者对于申诉处理决定不能够充分理解并认可。

5、高校对败诉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按照《学生

管理规定》第55条的相关规定, 目前我国高校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时, 十分注重证据和依据, 处分定性往往经过充分论证, 所以绝大部分被处分学生的申诉注定以败诉告终。由于学生申诉败诉后, 学校缺乏必备的人文关怀, 致使部分申诉败诉学生重复违纪、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若干思考

1、确立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和谐高校是以人为本的校园, 而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生成目的正在于通过实现高校 (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和谐来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高校之间的和谐。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设计要把人作为终极意义上的关怀对象, 赋予人性化的、民主化的制度执行细节。

(2) 程序正义。亦即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基本含义:一是任何人不应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二是任何人在受到惩罚或其他不利处分时, 应当为其提供公正的听证其他意见的机会。维护程序的正当性或合理性, 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哪些受到裁决直接影响的人的尊严得到尊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要设置必要的正当程序, 给当事人提供公正的、必要的申辩与参与申诉的渠道。

(3) 公开公正。法谚:“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 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要根据司法程序中的公开、公正原则, 将教育申诉过程和申诉结果公开, 尤其是把赞成或反对申诉结果的理由公开。这样, 不但可以增加教育申诉处理的透明度, 也有利于高校学生的有效监督, 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申诉制度的程序公正。

2、明确高校学生申诉的受案范围。

应当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扩大学生的受案范围。例如, 学生申诉应依据《学生管理办法》第5条的规定来对受案范围做扩大化解释:学生提起的申诉, 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都应受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申诉的范围具体应当包括:学校对学生的违纪处分;学校作出的有关取消入学资格、退学、休学、复学的决定;学校作出的有关奖励和资助的决定;学校作出的拒绝颁发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决定;学校制定和颁布的规章制度;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可以提起申诉的其他情形。

3、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后的救济渠道。

司法诉讼是“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高等教育申诉、复议、诉讼等制度作为高校学生权益的救济体系应当是一个整体, 且各救济渠道功能互补、协调发展。首先, 受理学生申诉以后,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如在规定时间内不做任何处理决定, 那么学生可以针对该部门的不作为向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依靠行政或司法监督纠正申诉受理机关的不作为。其次, 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的学校行为学生可以提起诉讼。如果学生受到的处理会影响其获得或失去作为学校成员———学生这一特定身份, 如不予录取、开除学籍等, 由于这将导致改变学生的实质性地位, 对学生受教育权利影响重大, 根据“法律保留原则”, 学生有权提出行政诉讼。

4、建立高校学生申诉的正当法律程序。

首先, 应当在相关法律法规中确立完备的学生申诉法律程序。具体来讲, 有如下环节需要完善:一是细化申诉时限。例如, 应细化《学生管理办法》的规定, 如明确提交申诉书、答辩书, 作出处理决定等的时间, 细化受理、审理、处理等环节的时限。二是引进听证程序进行审查。即在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中立主持下召开听证会, 由申诉人和被申诉单位各自阐明理由, 进行申辩, 而后在“兼听”的基础上做出裁决。三是明确申诉步骤。完整的高校学生申诉案件程序应包括提出、受理、审理和处理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应当相应设立告知、说明理由、回避、案卷等正当程序制度, 以体现公平、公正、效率、公开的原则。

5、切实加强对学生申诉败诉后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

对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命运和前途的一种关心。所以, 以培养和教育学生为主的高校, 理应承担对学生负责, 对人类发展和社会稳定负责的重大职能, 切实加强对违纪学生申诉败诉后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努力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心理, 化解其负面或冲突情绪。其次, 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深入思考和研究, 帮助败诉被开除学籍或予以退学处理的学生通过参加高考、成人高考、出国留学等方式继续学习, 扶持申诉败诉学生就业等, 努力把败诉学生与国家或学校有关制度和规定的仇视化解于重复违纪、违法犯罪之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劳凯声:教育法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3]张小芳等:法理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2) .

[4]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第一辑)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

[5]吴殿朝:我国教育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J].行政与法, 2008 (2) .

学生申诉制度 篇8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是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一种, 是高校学生申诉制度下的一个子概念。因此要对其进行界定, 首先要界定清楚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对于高校学生申诉制度, 是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护高校学生正当权益的制度保证。有关规定了高校学生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提出申诉以及如何行使申诉权。但是现有法律、法规并未给出明确的内涵。

教育法学界的专家学者方面对高校申诉制度的内涵并不统一。目前学界对之所持观点有三。第一, 客观事实型定义。即认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建立在学校或者教师行为事实上构成对学生正当权益侵害而存在的。例如“高校学生申诉制度, 是指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因学校做出错误的、违法的决定或处理, 或者因学校教职员工违法失职行为而受到侵害时, 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诉理由, 要求重新处理的制度”。第二, 主观意志型定义。即认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建立在学生主观上认为自身权益因学校或者教师行为受损而存在的。例如“高校学生申诉制度, 是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对学校给予的各类处分不服, 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第三, 综合型定义。即认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建立在学生主观上不服学校对其作出的决定, 或者针对学校或教师行为侵权而提出申诉的制度。

笔者认为,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之界定, 必须建立在现有法律条文和该条文立法目的基础之上。真正意义上所谓的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之法律依据, 只有我国于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以下简称《教育法》) 。其中第42条对学生申诉权的规定是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确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根据该条第4项的规定, 学生可以在两种情况下提出申诉:一是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 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二是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可以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但是, 这一规定只有条件、主体、客体、申诉受理机关等要件, 缺乏重要的程序要件。2005年3月29日,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管理规定》) 。该规定对学生申诉制度做出了更为完善的规定。就校内申诉程序而言, 学校成立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以下简称“学申委”) 有权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学生对学校处分决定有异议的, 可以向学申委提出书面申诉。学申委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复查结论。如果认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 学申委应当提请学校重新研究决定。据此, 笔者认为, 所谓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分为校外申诉和校内申诉两类。后者是指高等学校在读学生对学校对其的决定、处理存有异议, 或者认为学校或者教职员工之行为对其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按照合法程序向学校依法设立的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 并要求重新处理或者主张权益以保障学生权利的制度。

(二)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1. 法律依据存在冲突。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制度, 是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的重要环节。要做到依法治校首要条件是有法可依。然而,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法律依据在法理上却存在冲突。《教育法》第42条第四款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而《管理规定》第60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 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由此, 学校、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申诉被取消。从法理上看, 《管理规定》是部门行政规章, 《教育法》是国家法律, 前者是下位法, 后者是上位法, 下位法无权取消上位法的规定事项。因此, 《管理规定》作为实施性的法规并不完善。

2. 申诉制度地位不清晰、定性不明确。

目前, 对于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定位与定性尚不清楚, 究竟将之视为行政复议, 抑或视为救济制度?其实, 这种问题并非偶然。从高校在事实上的法律主体地位上看, 其本身就较为模糊。高校事实上由于某些法律法规授权, 发挥着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 在高校与学生关系中以行政主体的角色出现;但同时高校是事业单位, 更多地发挥着教育、文化和科研的功能, 在其与学生的关系中作为民事主体出现。将二者截然分离是很难的。但如果其本身地位不明, 则为学生权益主张造成了困难。如《管理规定》第62条规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申诉进行复查, 并在接到书面申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做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第63条规定:“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 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 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如果学校在受到学生申诉后不作任何处理, 学生是寻求司法救济还是提起行政诉讼?

3. 学申委的地位和功能不明晰。

有位才能有为。发挥好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关键在于其受理机关的独特地位。第一, 受理机关不独立。《管理规定》只规定学生申诉委员会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但其在学校机构中所处的地位没有规定。学申委的具体组成以及地位一般由各高校自主决定。如重庆某高校学申委由纪监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由于其独立性并不高, 无法保障其做出公正、客观的决定。其次, 学申委的决定权不大, 决定的法定约束力有限。《管理规定》第62条规定, 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对学生提出的中诉进行复查, 并在接到申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 作出复查结论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 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由此, 学申委并不能驳回或者改变学校的决定, 只能提出重新研究的请求, 而最终决定权仍旧在学校本身。

4. 申诉程序缺乏操作性和规范性, 流于形式。

《管理规定》第61条规定, 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 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 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这就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学生提起申诉的时间、形式。但是《管理规定》中并未提出申诉处理的过程、操作基本原则等极为重要的信息。由此, 这些操作性的规定往往是由各高校自行规定的。因而造成了申诉处理的程序不公开、不透明, 申诉人对处理过程缺乏知情权, 也就在事实上剥夺了申诉人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三) 完善高校校内申诉制度的对策

1. 完善立法, 充实和确定申诉制度的法律条文。

从法理的层面看, 《教育法》第42条第四款之规定和《管理规定》第60条之规定相互作用有所冲突。但从立法意愿看, 实际上后者是根据实际情况将前者详细化, 以易于操作。这种冲突的出现, 是立法完善的必然阶段, 也是依法治校进程中应有的曲折。事实上, 只要法律另行规定出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情形的相关操作性办法, 这种冲突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2. 明确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处理制度本身是一种仲裁救济制度。

鉴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申诉制度与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的非确定关系, 笔者建议用以下两个方法予以解决:第一, 将校内申诉制度纳入社会救济制度之中。在法律规定中, 学生对学校所做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 还可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起申诉。但实际上, 校外申诉制度与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着交叉, 即校内申诉往往成为校外申诉的前提要件。为保证学生能在不满学校申诉处理时顺利寻求司法救济, 保障合法权益, 将校内申诉和校外申诉统一成为一个系统是较好的选择。第二, 成立多级申诉机构体系。行政干涉和高校学术自治存在着矛盾, 这一矛盾的存在为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发展造成了障碍。为在二者中寻求一平衡点, 笔者认为, 建立一个多级申诉机构体系是必要的。基本构想是, 由各院校成立本校的学申委, 有本地区各院校代表成立高一级学申委, 由全国高校代表成立全国性的学申委。各级学申委是社会仲裁机构, 按仲裁组织模式运行, 上级学申委可对下级学申委的处理决定实行仲裁。

3. 赋予学申委以独立的法定地位。

规范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组织建设, 明确其法律地位, 需要通过立法得以实现。国家应该针对学生申诉委员会行政人员所占比例过高, 教师与学生代表不足的现状, 通过立法规定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所占比例。另外, 在组成人员构成中还应该顾及一下几个因素:第一, 学生管理行政人员回避。无论对学生提出申诉之处理是否是该部门作出的, 只要与学生管理有利益相关性的行政人员回避可以保证学生校内申诉制度的公正性和独立性。第二, 实行轮换和选举制度。在当前各高校学生申诉处理制度中, 学申委的组成人员是规定产生的, 这种规定产生虽有法定效力, 但无公正价值。笔者以为, 应当由各方选举产生学申委并按届轮换, 保证其公正与独立。第三, 学申委应该走向专门化。专门化是独立化的重要保证。更加具有专门性质的申诉处理机构是保证申诉处理结论公证和独立的前提条件。由此, 独立的申诉处理机构还可以减少申诉处理中可能受到的干扰, 从而增强申诉处理决定的公信力。

4. 程序规范化、定型化、统一化, 根本上是法制化。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要实现程序公正, 必须建立在程序规范化、定型化、统一化基础上, 而根本上必须建立在法制化基础上。为此, 笔者建议通过立法引进以下制度:第一, 仲裁制度。如前文所述, 建立多级的学申委, 按照仲裁机构模式运行。第二, 听证制度。即对申诉受理机关的产生方式、处理申诉的办法规定和相关操作性规章规则, 要在教育机构和社会中举行听证会以确定。第三, 申辩制度。立法应该规定, 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以外, 申诉学生应该出席申诉处理的会议, 并有申辩的权利。

摘要: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处理制度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 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可靠保证。然而现实中该制度存在着法律规定相互抵牾、制度定性定位不明、受理机构地位不当和受理程序无法操作等问题。文章提出应该完善立法, 赋予该制度以法律地位, 使得受理机关专门化、独立化, 保证程序公正, 实现学生权益有法可保。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内申诉处理制度,依法治校,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洪普, 李世刚.论如何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 .

[2]刘艺.对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解读与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5) .

[3]孙帅海.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法律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 2007 (6) .

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探析 篇9

当前我国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高校教师权利救济的主要途径有教育行政申诉、人事争议仲裁、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等。这些途径对于高校教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以及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这些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和不足。高校教师申诉制度作为高校教师权利救济方式之一, 是在宪法赋予公民申诉权利的基础上, 对高校教师这一特定行业人员申诉权利的具体化。然而这项制度在申诉程序、申诉对象、申诉受理部门和申诉缘由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教师申诉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 或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向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申诉理由, 请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 (1) 本制度的申诉主体是教师;申诉对象是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申诉受理部门是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政府部门;申诉事由是教师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有关政府部门的侵害, 或当教师认为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有关行政部门的决定违法。

教师申诉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 法定性。教师申诉制度是我国《教师法》明确规范和确认的一项法定制度, 《教师法》与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不仅为教师申诉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也明确教师申诉制度的主体、对象、申诉部门、申诉处理程序等基本内容。第二, 非诉讼性。教师申诉制度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对教师的申诉所作出的行政处理, 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 与诉讼法上的申诉制度的效力截然不同。第三, 权利救济的特定性。教师申诉制度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二、我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师申诉机构

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高校、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以及地方政府中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师申诉机构, 也没有配备专人管理这项工作。很多教师虽然知道可以通过申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但当真的遇到问题需要申诉时, 很可能会遇到机构与机构之间,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 而导致纠纷难以得到实际解决。

(二) 高校教师申诉制度部分程序缺失

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对高校教师申诉案件的管辖、受理、处理程序和法律救济等做了简要的规定, 但是高校教师申诉制度仍然存在着部分程序缺失的问题。例如申诉受理部门收到申诉申请书后, 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的时间没有规定;申诉受理部门受理高校教师申诉案件后, 处理相关案件的期限也没有规定;申诉受理部门在处理高校教师申诉案件时应当适用的理由说明制度、回避制度、听证制度等目前的相关立法也是空白。这些制度的缺失, 会造成被侵权的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救济, 也可能会造成申诉人对申诉结果不能充分理解, 对申诉结果的公平性产生质疑。

(三) 高校教师申诉处理结果适用条件界定不清晰

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 高校教师申诉的处理结果有四种:维持、变更、撤销和重新作出处理决定, 但是对这四种结果分别适用的条件却没有进行明确界定, 只是笼统地规定“依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这就意味着, 到底是什么情况下适用什么样的结果, 只能依据受理申诉部门的自由裁量权来决定。这一立法上的不足在实践中可能就会导致同一或相似的申诉案件, 可能就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处理结果, 使申诉受理部门处理教师申诉案件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受到质疑。

(四) 存在高校教师申诉处理结果的执行难问题

与被申诉人相比, 作为申诉人的高校教师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如果申诉处理结果是维持原处理决定, 其执行自然不存在问题。如果申诉成功, 申诉机关作出重新作出处理结果的决定, 因为现行法律规范对重新作出处理决定的期限问题和监督问题的缺失, 处理结果很难得到及时的执行, 所以高校教师申诉处理结果的执行难问题突出。

三、美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概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美国高校教师申述制度概述

美国教师手册对美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作出了较详尽的规定, 虽然各个高校在具体操作程序方面存在差异, 但对于这项制度的主体、范围、原则等各方面的规定存在着相同之处。美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中的申诉人是认为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教师, 被申诉人是申诉人认为侵犯其权利的学校。在美国各高校通常都在校内设置专门的教师申诉受理机构, 并依据联邦和州的法律法规及法院判例制定自己的教师申诉条例。美国高校教师的申诉范围包括两类:第一, 教师认为学校侵犯其合法权益, 这里的“合法权益”既包括教师作为一个公民所享有的各项权利, 也包括教师因为具有教师身份所特有的权利;第二, 教师认为学校作出的处理决定有违公平、正义。美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申诉方式包括三种:集体协商制度、听证制度和仲裁。集体协商是指雇主与雇员代表协商双方的权利义务, 以解决争议。听证制度是美国高校教师在不利于其处置做出以前的申诉, 主要针对的是解聘的问题。由于解聘问题对高校教师来说是大事, 所以在对高校教师作出的不被续聘的决定生效之前, 允许高校教师申诉, 此时的申诉一般都采用的是听证会的形式。仲裁程序是一种通过以公正身份出现的第三方来解决合约双方争端的方式。合约双方当事人中的任意一方由于对方的违约而引发争议时, 就可以通过仲裁程序解决。与诉讼程序相比, 仲裁具有省时省钱的优点, 所以美国的高校教师更优先适用仲裁程序。

(二) 美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建立时间较长, 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已经具有相对成熟、健全的运行机制。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从中也可以获得很多完善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第一, 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设置要注重公平性, 必须设立公布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告知制度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申诉制度的规定等内容向教师公布;相关部门对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要说明理由。第二, 设立听证制度, 允许当事教师对自己行为进行陈述、辩解、提供证据, 并吸教职工代表参与听证, 对听证程序及处理结果的公正性进行监督。第三, 在处理教师申诉事件的过程中, 必须要对相关事件进行全面、充分地调查。对受理申诉案件和做出申述决定的人员应当适用回避制度, 以保证申诉程序的公正性。第四, 在处理申诉事件的过程中, 对于其中的各个环节还要进行合理的时间限制, 以保证申诉程序不拖延, 及时解决矛盾, 维护高校教师合法权益。

四、完善我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建议

(一) 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处理高校教师申诉案件

高校教师申诉机构的设置应包括两个层次:高校内部的教师申诉委员会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专门设立的教师申诉评议办公室。高校内部的教师申诉委员会专门负责受理教师纠纷案件, 做好纠纷的调节和处理工作, 并将处理结果上报相关机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专门设立的教师申诉评议办公室负责监督高校教师申诉案件的处理过程, 审核和批复处理意见, 下达处理决定。设置专门的机构处理高校教师申诉案件, 不但可以提高纠纷解决效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更有助于及时公正的化解教师和学校或其他相关部门间的教育纠纷, 积极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 完善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规范

高校教师申诉制度包括三个过程:提出申诉、受理申诉和处理申诉。提出申诉要以书面形式, 书面材料中必须包含以下四项内容:申诉人的基本情况;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要求和申诉理由。申诉机构在接收到申诉材料后必须进行认真的审查, 对于不受理的案件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不受理的决定, 并说明理由。此处的说明理由关系到申诉人对申诉机关作出的不受理决定是否信服, 是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必须包括的内容。对于受理但需要补充材料的案件, 可要求申诉人在三日内补齐。在申诉处理过程中要注重调解的作用, 在多数情况下申诉案件结束后, 申诉人还是要回到被申诉单位工作的, 所以采用调解结案的方式, 既有利于申诉处理结果的执行, 也有利于双方今后工作的开展。

(三) 完善高校教师申诉制度处理形式的规定

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 高校教师申诉的处理形式有四种:维持、变更、撤销和重新作出处理决定。笔者认为对于撤销的表述是不全面的, 应表述为“撤销或部分撤销”, 因为实践中不能排除原处理决定部分合理部分不合理的情况, 如果把这样的决定全部撤销, 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是不利的。在现有规定中重新做出处理决定的表述也不全面, 应表述为“撤销并责令重新处理与部分撤销并责令部分重新处理”。这样规定就可以避免虽然撤销了原处理决定, 但被申诉人也没做出新的处理决定, 使申诉人的权利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的情况, 也可以避免重新作出处理决定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此外, 对高校教师申诉处理决定四种形式所适用的条件应明确予以规范。

(四) 完善监督, 切实发挥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积极作用

对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监督的完善,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在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常规化的行政监督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不同形式定时或不定时的对高校内部的教师申诉机构及其工作进行监督。第二, 在申诉案件处理过程当中, 要允许一部分教职工代表旁听, 并且要对处理结果进行说明, 以监督申诉处理过程的公正性。

五、结语

高校教师申诉制度是专门保护高校教师权益的法律救济制度。这项制度对于高校教师合法权益的维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而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对于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研究势必不断加强, 以使其在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摘要:高校教师申诉制度是专门保护高校教师权益的法律救济制度。文章首先对教师申诉制度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介绍, 继而分析了我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现状和不足, 接着解析了美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我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申诉机构,申诉结果

参考文献

[1]尹晓敏.我国教师申诉制度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2第26卷第1期.

[2]刘彦博.完善我国高校教师权利救济机制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3) .

[3]黄巍.教育法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07.

[4]谭九生.高校教师权利救济制度及其完善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9. (2) .

[5]孙德元, 刘珍.论我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完善[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论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制度的构建 篇10

一、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机制构建

在法律上, “程序”指按照一定的方式、步骤、时间和顺序做出法律决定的过程。程序的普遍形态是:按照某种标准和条件整理争论点, 公平的听取各方意见, 在当事人可以理解或认可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完善的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制度需要有完备的程序机制为保障, 一方面切实保证教师申诉有效性的实现, 同时对申诉受理机构的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2] 。在校内教师申诉程序机制构建中, 应注重非正式申诉程序的运用, 并规范健全正式申诉程序。

(一) 非正式的申诉程序

教师在启动校内申诉程序之前应有一个非正式的申诉程序, 也可以理解为教师申诉的前置程序。当教师认为个人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未得到有效保障时, 应首先向校内有关单位 (部门、组织) 积极反映;校内相关单位 (部门、组织) 对本机构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应予以认真解释、充分说明, 在政策规定和职责权限范围内应予以解决、处理或更正的, 应予解决处理。这项非正式申诉程序的设置为教师与校内相关部门、组织的充分沟通提供了机会, 同时也是对校内相关部门、组织的一种制约与监督, 督促其在履行管理职责和作出处理决定时更加注重严格遵守政策规定与程序原则, 更加注重公平公正与规范合理, 更加注重对教师合法权益的尊重和保障。对教师而言, 若通过非正式申诉程序解决争议或问题, 将使其权益的保障更为便捷。

(二) 正式的申诉程序

1.提出申诉。

教师在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知道学校或校内有关部门的处理决定之日起的一定期限内 (如一年) , 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申请, 并提交相关材料。申诉材料应包括:申诉人的基本情况;被申诉人 (学校有关单位、部门或学术、管理组织) ;具体申诉要求;本人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未得到有效保障的主要事实经过和理由等。

2.受理申诉。

教师申诉工作办公室在收到教师申诉申请后进行初步审核, 对于符合受理范围, 申诉材料齐全的, 原则上均应当受理, 并在一定期限内书面告知申诉人。同时, 若教师提出的申诉申请不属申诉事项范围或不符合校内教师申诉制度的规定, 教师申诉工作办公室不予受理的, 也应在一定期限内书面告知申诉人, 并充分说明理由。

3.申诉核查。

申诉工作办公室受理申诉申请后, 负责对申诉内容进行调查核实。在全面了解掌握相关事实情况的基础上, 若申诉事项有调解的可能, 则首先进行申诉调解;若无调解可能, 则依据申诉制度规定和调查核实情况, 形成对教师申诉事项的初步处理意见, 书面报请教师申诉委员会裁决。

4.申诉调解。

调解机制是纠纷解决中的常用手段, 同样可以应用于申诉处理。申诉工作办公室可以针对教师提出的申诉事项, 召集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校内相关部门、组织) 责任人或相关人员进行调解。申诉双方当事人经调解达成一致的, 其调解书经申诉双方当事人签字后生效。调解不成的, 不影响教师申诉委员会对申诉事项作出裁决。

5.申诉裁决。

教师申诉委员会依据申诉制度规定和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讨论, 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处理决定的作出一般应采用票决制, 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关于教师申诉处理决定的形式, 1995年原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实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第8条规定:“根据不同情况, 依法作出维持或者变更原处理决定、撤销原处理决定或者责令被申诉人重新作出处理决定。”高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在申诉裁决时, 应将以上关于处理决定形式的原则规定具体化。申诉处理决定一般可有以下几种: (1) 对于申诉理由充分, 事实清楚, 且尚能予以补救的, 责令校内被申诉单位、组织重新作出处理决定。 (2) 对于申诉理由充分, 事实清楚, 但限于客观情况难以有效补救的, 裁定被申诉单位原处理决定不适当, 并建议学校校务会议对相关单位 (部门、组织) 和责任人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 (3) 对于申诉教师的合法权益并未受到侵犯或者被申诉单位的处理决定并无不当的, 裁定驳回申诉请求。

6.处理决定告知。

教师申诉委员会作出处理决定后, 应在一定期限内以书面方式告知申诉人和被申诉人, 同时应充分说明作出处理决定的理由, 从而有利于申诉人充分理解并认可接受教师申诉委员会裁定的处理结果。从正当程序的视角看, 教师申诉委员会不管作出何种处理决定都应说明理由, 亦即作出该决定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法规或制度规定。说明理由的程序要求也促使教师申诉委员会谨慎决断并有助于做出正确恰当的处理决定。

(三) 高校校内申诉裁决意见的效力

为避免教师对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委员会作出的裁决意见不服而进行多次申诉, 应规定教师申诉委员会的裁决为校内最终裁决, 申诉人不得针对同一事项再次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 也不得针对裁决结果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同时应明确规定, 教师申诉委员会的校内裁决意见不影响教师依据《教师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的权利。这也体现了校内教师申诉是教育行政申诉的有益补充和必要的前置程序的属性。教师在申请校内申诉的同时, 也可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人事争议仲裁等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应明确, 在申诉程序中, 申诉人就申诉及其牵连之事项, 提出国家行政裁决或者司法诉讼的, 教师申诉工作委员会应当立即终止对申诉申请的审议, 建议申诉人自行撤回申诉申请。

二、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制度构建的原则

(一) 公正原则

教师申诉权表达了一个关于程序公正的理念:对于由学校或校内相关部门、组织作出的决定, 当事人应当有申请其他部门进行重新审查的机会。从实体结果的公正性来看, 教师申诉权的确定能够促使学校或校内相关部门、组织理性审慎地行使职权并尽可能地作出准确公正的决定 (尹晓敏, 2005) 。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制度要成为一项值得当事人与广大教师信赖的纠纷解决机制, 就必须保证其程序的公正性。这要求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设置与实际运作至少要达到两点要求:首先, 在受理教师申诉事项中, 高校教师申诉委员会必须秉持中立;其次, 申诉双方当事人在处理申诉的过程中应有机会阐述其关于纠纷的主张及其证据。因此, 高校在设置教师申诉程序时, 必须有基本的程序规范要求, 如独立性与中立性、听证辩论、实行回避制、合议制度以及裁决应附有基本理由和主要证据等等。这样才能使高校教师申诉程序实现最基本的公正, 为高校处理教师申诉事项的实体公正提供保障。

(二) 公开原则

公开原则要求高校教师申诉制度处理程序的设置应保证申诉受理与裁决的整个过程要向申诉当事人乃至学校全体教师公开。这是实现教师权益知情权的重要体现。其具体要求应表现为:申诉制度应向全校教师公开;对教师作出管理决定或处分时应告知当事教师有申诉的权利;作出决定应向教师说明充足的依据和理由, 等等。当然, 公开原则也有例外, 如教师申诉委员会召开会议时, 应遵循不公开原则。这主要是保证申诉委员会工作的正常进行, 也有利于教师申诉委员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召开听证会时, 若可能涉及教师的隐私, 也应不公开进行, 以免给当事人造成更大压力或侵犯其隐私权。

(三) 及时原则

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制度的裁决效力仅限于高校内部, 且并不影响教师其他救济权力的行使。这就要求教师申诉委员会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教师申诉事项作出处理。因此, 在设置教师申诉处理程序时, 应对申诉受理、申诉核查、申诉调解、申诉裁决等环节的工作时限作出明确规定, 以保证在一定时限内申诉受理与裁决机制及时高效运行。同时, 应对在规定时限内未作出处理应承担的责任或因特殊原因导致在规定时限内未能作出处理而采取的补救措施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从而保证教师申诉制度所规定的时限被严格遵守, 充分体现及时原则。

(四) 便捷原则

高校教师申诉制度作为高校内部的一项救济措施, 并非是惟一和终局的。这项维护教师教育教学合法权益的制度在高校内部能否被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并运用于维权实践, 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认为是否便捷, 是否节省申诉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如果因为申诉程序过于烦琐、申诉处理时间过于冗长, 不愿通过该途径寻求救济, 则这项制度的作用和效能将大打折扣。因此, 在构建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制度时, 应充分考虑便捷因素, 尽可能为当事教师提供必要便利, 避免制度缺陷、程序缺失及人为障碍, 促使教师充分运用申诉救济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摘要:文章从非正式的申诉程序和正式的申诉程序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机制的构建;论述了高校校内教师申诉制度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及时原则和便捷原则。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申诉制度

参考文献

[1]孙德元, 刘珍.论我国高校教师申诉制度的完善[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263-269.

澳大利亚鼓励学生申诉维权 篇11

记得我刚来这里的时候,课程跟不上,在表叔的建议下我找到了学校的学业顾问。结果还算幸运,我遇到了和善的老师和空闲的时间,他把课程从头到尾给我重讲了一遍。

有意思的是这里的老师很重视学生的权益,最有趣的一次经历是在语言学校的一次升级考试时,由于我们年级一个班的老师搞错了考试科目:本来是第一天考听力,结果那个二百五老师说成了第一天考写作,结果就造成了考试当天全班学生罢考。老师当场不停地解释说没关系的,先考什么都一样,但是他们班的同学毫不罢休,僵持了20分钟后,老师居然妥协了,冒着露题的危险(因为同级的另外一个班会先考听力)顺应了学生的意思。

在UTS的语言班,学生可以见任何人,包括校长。因为在这里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可以直呼校长的名字。有些学生在这里待久了,知道仅仅找学业顾问解决不了大问题,所以都会直接约校长见面。

今天我就为了转雅思培训的事情和校长的助理吵了一架,因为语言班终极考试的问题,致使我在雅思培训班已经开课两周后才申请进入雅思班。之前所有的老师都说校长助理一定不会答应的,但是我还是没有放弃。只记得和那个女助理谈话的20分钟内,我基本没给她说话的机会,因为她一直再拒绝我入班,只是不停地说:不可以,你来得太晚了 ,突然进班会影响其它同学的情绪,我们要对别人负责!

但是我现在早已不是刚来时候的菜鸟级别了,早就知晓了不厉害就会受欺负的现实。我先跟她不停地强调我不会影响别人的,而且我准备雅思的时间真的不够。眼看这些努力没能凑效,我突然跟她说,你有没有兴趣,听听我的故事。

我告诉他我从10岁开始喜欢艺术类学科之后,到现在的24岁都没有变过,我喜欢这一行,而且每个人都有梦想,我想你们西方人应该明白梦想的重要性吧,所以,我不会换专业,只有准备雅思。看看她居然有点动心,我使出最后的杀手锏,也不知道从哪想出来一点说:我和这个雅思班的同学已经是好朋友了,他们都希望我加入,说完这点我实在没词了,就结束了。她可能也听烦了,摆摆手说,好吧,我去问问代课老师,周末后给你答复,不过你还是做好不行的准备。我一想没事,反正该说的也说了,就当你陪我练口语了,不行就算了,还跟她最后说了句,不管怎么,谢谢你尽力帮我!

结果,在出门10分钟后,接到同意上课的通知,我胜利了!下午拿书的时候,负责接待的老师说,真的不可思议,你知道以前从来没有中途插班的先例,你是特批的,第一个。天哪,我原来这么厉害,争取权利的日子真的功不可没!

开辟学生申诉“绿色通道” 篇12

一、学会倾听,让学生尽情诉说

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意见不合是常事,很可能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导致矛盾升级,甚至出现大打出手的情况。班主任在处理这类事件时,常常是将学生叫进办公室,不管事件是如何发生的,都要对当事双方展开批评。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虽然能够压制一时,但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矛盾依然没有获得圆满解决。班主任要学会倾听,让当事学生尽情申诉,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还要让学生把处理诉求和处理期望说清楚。其实,很多事情等学生将所有申诉理由都说完了,教师稍微调解一下,这件事也就得到解决了。

有两个学生是同桌,因为一个学生不小心踩了另一个学生的脚,两人打起来了。班主任让这两个学生进行申诉。一个学生说,对方踩了自己的脚,没有道歉还要打人。另一个说,踩人家的脚固然不对,但也不能因此出言不逊。班主任让这两个学生从事件开端说到解决方法,学生说到最后,也感觉这点事有些小题大做了。最后都默不作声不再为自己申辩了。教师趁机调解,问题解决了。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如果教师不让学生申诉就进行判断,两个学生都不会服气的。理不说不清,事不辩不明。

二、学会避锋,让学生冷静申辩

班主任在遇到学生出现矛盾激化情况时,需要学会避锋,让学生都冷静下来,这种“冷处理”要比“热处理”好得多。学生在极为冲动的情况是不能进行有效申诉的,教师要给学生以平静的时间,等学生心情平静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申诉,这时的学生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比较理性的判断和评价。在学生冷静申辩时,教师还要创造更多的适宜气氛,如教师的表情要和缓,如果教师一脸威严,恐怕学生会失去申辩的勇气,学生心里话没有说出来,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

学生打架说明矛盾被激化了,教师处置时需要格外小心,千万不可火上浇油。有两个学生因为一个学生碰倒了他的课桌大打出手了。教师将这两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分别给每人一本图书:“先看看图书,我还有很多急事需要处理,等下再解决你们的问题。”这两个学生只好漫不经心地看书。最后这两个学生找到班主任教师:“老师,我们错了,你批评吧。”教师让他们进行申诉,这两个学生已经无心说对方的过错,而是进行自我批评了。这就是冷处理的效果,学生冷静下来之后,不会只盯住对方的过失不放,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重新审视,自然会发现问题实质。

三、学会置换,让学生书面申诉

学生在发生争执时,都会为自己申辩,将责任都推给对方,以此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也是人之常情,班主任教师要学会反其道而行之,让当事双方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进行申辩。学生大多没有这样的经历,自然会感觉很别扭,也许操作过程不会顺利,但让学生站在对方角度申诉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反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多视角评估,其申诉判断自然带有换位思考的成分,增加了自我批评内容,这对快速解决矛盾有重要促进作用。换位申诉就是换位思考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注意操作技巧的把握,尽量不把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厘清事件原委,解决途径自然呈现出来。

班主任在调解学生矛盾冲突时,需要对学生心理进行观察分析,对双方做的申诉进行理性判断,这样才能给出比较适宜的调解方案。很多班主任喜欢对矛盾双方都进行批评,以为这样就能够显示教师的公平,其实不然,学生大多会感觉自己是最委屈的那一个。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书面申辩,将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如果有可能,班主任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书面对话,不仅要认真阅读学生书面申诉,还要做书面回复,这对学生思想触动会更大,形成重要教育力量。魏书生的“说明书”还有相当的字数限制,让学生在陈情的过程中历练了习作,这也是一种意外收获。

上一篇:沉香屑:第一炉香下一篇:日常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