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运动的误区

2024-07-07

高血压患者运动的误区(精选9篇)

高血压患者运动的误区 篇1

高血压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病, 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近年来, 由于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 对高血压病的研究也逐步深入, 除了应用降压药物控制高血压病外, 人们还越来越认识到生活方式、心理和社会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但由于对高血压病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 患者往往在防治疾病的同时, 出现了一些错误认识, 妨碍了疾病的转归, 因此, 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使患者走出对高血压病认识的误区, 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病的发展及预后的基本影响因素, 防止人为的血压波动, 使患者早日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5月至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05例, 其中男73例, 女32例, 年龄41~80岁;病程2~37年;文化程度:大专以上49例, 高中以上45例, 初中以下11例, 所有患者都符合WHO有关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的方式, 发放给参试的每一个人, 由1名护士做详细记录, 调查内容主要了解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2结果

105例高血压病患者对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 需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指导。

3讨论[1,2,3,4,5,6]

通过调查发现, 高血压病患者总体认知程度较高, 且患病时间越长, 文化水平越高者, 其知晓率越高。但仍有较多患者对疾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 甚至有些患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认识误区。①以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高低的患者28例, 占调查人数的27%。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症状的轻重与血压高低程度不一定成正比, 这是因为每个人对血压高低的耐受程度不同, 而且脏器损害程度与血压的高低也不完全相关。应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血压, 2次/周;②血压一降立即停药的患者35例, 占调查人数的33%。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这样会使血压出现人为的波动, 正确的方法是用药后血压下降, 采用维持量继续服药或在医师的指导下将药物进行调整, 可以增减药物品种或服药剂量, 而不应自行停药;③降压越快、越低越好的患者41例, 占39%。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血压降得过快或过低会使人感到头晕、乏力, 还可诱发脑血栓形成等。降压的原则应是缓慢、持久和适度;④不分年龄及具体情况, 一味要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30例, 占29%。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这样治疗势必影响脏器的功能。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脏器的功能, 将血压降到适当的水平, 有资料显示, 舒张压<85 mm Hg, 收缩压<140 mm Hg,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最低, 中年和糖尿病患者血压降至<135/85 mm Hg, 老年人应降至140/90 mm Hg;⑤单纯依赖降压药的患者56例, 占调查人数的53%。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病是多因素造成的, 我国高血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是超重, 持续饮酒, 高盐低钾膳食及不良的生活方式, 故单纯服用降压药必有其局限性, 而改善个体危险因素的非药物性治疗, 如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及科学运动, 控制体重、限盐、补充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营养素、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戒烟酒等综合性治疗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 帮助高血压病患者掌握对防治知识的了解, 使其走出对疾病认识的误区, 是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的促进因素。因此, 对高血压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雷莹辉, 尹宝玉, 孙萍, 等.老年高血压病的综合性康复医疗.中国康复, 2003, 18 (4) :218-219.

[2]王大华, 申继亮.高血压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 (7) :649-651.

[3]赵星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疾病认知水平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3, (5) :388-389.

[4]王顺铨, 陈晓华, 王威.情绪对高血压病的影响.中国康复, 2003, 12:371.

[5]李湘红, 孟伟.做好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中国护理学科理论与实践, 2005, 10:535-536.

[6]李海江.治疗高血压病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人民军医, 2006, 1:28-30.

运动,高血压患者的第二处方 篇2

鉴于高血压是相当复杂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同时出现脂代谢、糖代谢紊乱等多种情况,可造成心、脑、肾等众多器官损害,因此在制订高血压患者运动处方时不仅要考虑高血压严重程度,还必须全面综合各器官损害程度、年龄因素等进行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量,并以能耐受为度。只有采取个体化原则,才能达到有益健康的目的。如高血压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需入院治疗并应卧床休息而不宜运动;相反,高血压合并稳定冠心病时,当血压基本控制(最好能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可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

对于老年人,更应量力而行,只能慢慢增加运动量,决不能操之过急,运动时心率以不超过100次/分为好。

轻度高血压患者

所谓轻度高血压患者,是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在≥140/90毫米汞柱,≤159/99毫米汞柱的患者。此类患者如是年龄不大、无器质性器官损伤、全身情况良好,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外(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可适当参加运动,包括游泳、打球、登山、慢跑等。

开始时可每天运动15~30分钟,视个人体力而定,以后每隔2~3周逐渐增加运动量,以不产生过度疲劳为度,并尽可能持之以恒,以达到减肥、降压、有益心身健康的目的。

中度高血压患者

所谓中度高血压患者,是指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和/或舒张压≥100~109毫米汞柱的患者。对于中度高血压患者,首先应降压治疗,将血压至少控制在≤150/95毫米汞柱。在血压降到较为安全范围内才可进行适当运动,最好能降到<140/90毫米汞柱。因为血压过高时运动,有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易诱发严重并发症,如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中度高血压患者经过治疗,血压已降到安全水平后,可考虑先进行少量运动,如慢步行走、打太极拳、健身操等,适应后可逐渐加大运动量,如先逐渐延长散步时间和距离,然后可改为慢跑。还可以适量进行一些如游泳、打乒乓球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但应注意的是,患者运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切忌逞强好胜。

重度高血压患者

重度高血压患者,其收缩压≥18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柱。此类患者不适宜运动,应该好好休息,应尽快到医院进行诊治,尽早弄清楚高血压原因,及时进行降压治疗。

只有当患者血压基本平稳控制后,才考虑是否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开始时可考虑散步、室内运动,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运动量。对于重度高血压患者,也应将血压逐渐降到<140/90毫米汞柱。

总之,对于无高危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若能耐受还可适当降低;如果合并冠心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情况,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必须明白,高血压治疗降压是关键,并尽可能达标,运动是高血压综合治理中的一项措施,对于多数高血压患者,运动不能完全代替必要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运动的误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月, 我们对海门市东风新村居民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 从中发现高血压患者160例, 男92例, 女68例, 年龄38岁~88岁, 平均年龄65.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 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通过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 对发现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分类, 有针对性地对城市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随后对这些患者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站随访。

2 存在的误区类型

(1) 拒绝服药, 27例。有些患者, 尤其是中年患者, 他们认为是药三分毒, 药物都有副作用, 自己现在还年轻, 长期服降压药有依赖性和对身体有副作用, 认为服药后既停不了, 而且剂量会越用越大, 干脆就不服药。

(2) 擅自停换药物, 92例。服药一段时间血压测量正常就自行减量或者停药或换成便宜点的药, 等血压高时再服药, 这样可以节约药费。

(3) 学周围邻居的经验服用降压药, 自己到药店购药, 46例。

(4) 忽视生活方式的调节, 如吸烟、饮酒过多、高盐高脂肪饮食、精神紧张、缺乏锻炼等方面对血压的影响, 只单纯依赖药物治疗, 85例。

(5) 血压随年龄增高属正常现象, 只要无不适症状无需治疗, 25例。

3 健康教育对策

(1) 合理膳食。高血压是由多种发病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其中膳食营养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主要是饮食中动物脂肪、胆固醇含量较高, 食盐量过多, 食钾、钙过少, 饮酒过度等, 这些都是引发高血压的膳食因素, 所以, 高血压患者合理膳食十分重要。首先高血压患者要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每人每天食盐量应控制在2~5 g, 对酱菜、榨菜、咸蛋等含盐高的食物应少吃, 平时饮食以清淡为主, 宜食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 如鱼、瘦肉;少食或不食含动物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 如肥肉、动物内脏;对辛辣食物也应少吃或不吃, 烧菜宜选用植物油, 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如芹菜、萝卜等;摄入足量的钾、镁、钙。酒精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呈线性相关, 高血压患者应戒酒或严格限制。

(2) 适量运动, 减轻体重运动不仅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约6~7 mm Hg (1 mm Hg=0.133 kPa) ], 且对减轻体重、增强体力、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利。肥胖与高血压关系十分密切[2], 减轻体重的方法主要是控制饮食和增加体育运动。患者可根据年龄及身体状况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等不同方式运动。另外对高血压患者而言, 起居有常、生活规律、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减少精神压力和抑郁、戒烟等是稳定血压恢复健康的保证。

(3) 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目前常用降压药物可归纳为六大类, 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由于各类降压药物作用特点不同, 故选用时应根据每名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 如高血压的程度、心率、是否伴有其他疾病等, 因人而异。

要明确高血压诊断一旦确立, 通常需要终身治疗。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后, 可以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剂量, 但一般仍需长期用药, 中止治疗后高血压仍将复发。对轻、中高血压患者宜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加大剂量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 则加用2种或3种药物联合治疗, 联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减少药量和副作用。另外要尽可能用每日1片的长效制剂, 便于长期治疗且可减少血压波动。

要明确高血压治疗应因人而异, 药物治疗多有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服药品种和剂量都不尽相同, 各人对药物的耐受力和反应也不同。高血压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 而老年人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 进而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的可能性也增多, 因此药物的选择、用量、给药途径等都要根据每个高血压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不能盲目一概而论。

要让患者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降压药物作用特点不同, 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也不同。高血压患者对噻嗪类利尿剂反应敏感, 但长期服用会引起低血钾及血糖, 血尿酸、血胆固醇增高等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及窦性心律均有抑制, 可引起血脂升高、低血糖及加重气管痉挛等;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服用后可引起头痛、心率增快、下肢水肿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可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 停药后会自动消失。应鼓励患者每周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测血压, 出现不良反应就及时向社区医生反映, 调整用药。

4 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及社区卫生服务站随访, 160例患者血压控制率满意。血压低于140/90 mm Hg者为146例, 占91.2%。

5 讨论

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是终身的, 要有效地控制血压, 防止心脏、肾等重要器官受损, 必须严格遵守医嘱服药, 社区医生对高血压患者应开展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 纠正高血压患者的认识误区, 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对帮助城市社区患者控制血压, 预防并发症意义重大,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编订.中国高血压的预防指南 (2004年修订版) [N].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5, 19

高血压患者更应该运动 篇4

高血压患者可以运动

我们的心脏连接血管,与血管形成一个封闭的血液循环系统。血液被心脏泵入动脉,流经内脏和四肢,又从静脉流回心脏。运动时心脏跳动的速度加快,形成更高的压力,加速血液的流动,血压随之增高。运动时肌肉收缩,从血管外面形成压力,也会使血压增高。所以,人在运动时的血压比安静的时候高。

有人担心这种血压波动会给有高血压的人带来危害。这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是多虑了。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血压也会有波动。这是正常的波动。运动引起的血压升高一般都在正常波动范围内。

大量的临床研究都发现,高血压患者坚持运动,不仅可以活得更长,而且,生活质量更高。即使是极少数病情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也可以运动,只要在运动时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就可以。

运动能降低血压

前面说到,人在运动时的血压比安静的时候高。但是,运动之后去测量血压,血压数值常常会低于运动前安静状态时的血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运动后,人们的肌肉血管扩张,精神紧张状态会放松,这些都会使血压降低。这种降低血压的效应可以持续几小时或者更长。因此,运动本身对高血压就有即时的治疗作用。坚持运动锻炼,血管会变得更有弹性,心脏也会变得更加强壮。所以,运动不仅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还可以预防高血压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脏病等。

刚被诊断为高血压的人先别急着吃药

对高血压患者而言,运动兼具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双重效果。对那些刚刚被诊断为高血压的朋友,先别急着吃降压药。跟医生商量一下,结合您的病情,试着从运动、限盐和调节心理平衡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做起。许多人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好地控制血压,暂时不用吃药。不仅省钱,对身体的好处也远远大于单纯的药物治疗。

高血压患者运动处方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这是绝大多数健康人和病人都能完成的运动量,包括高血压患者。这也是目前医学研究所证实的有效运动量。以日常速度到全力快走的速度步行10分钟,会感觉发热或微汗。这样的运动强度属于中等强度。也是最适合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强度。

走步是简便易行的锻炼方式。

建议您去买一个计步器。这小小的玩意既能起到监督作用,也能起到鼓励作用。看到自己每天走了几千步,心里会有不小的成就感。中国卫生部建议每人每天步行最好达到6,000步。如果每日步行1万步,对健康更有利。

当然,其它运动方式也是完全可以的,比如慢跑。经常从事慢跑的人心脏更健康,血压更低。对于那些不习惯走路、跑步的人,骑车也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略微剧烈一点的运动不是禁忌。

在体质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您进行更多的运动。包括剧烈一点的运动。具体运动量要看个人的运动能力。

高血压患者运动时的6个注意事项

1高血压患者首先要关注的问题是心血管意外。不论是否有心脏病,中年以后,人们发生心脏意外的危险都会增加。所以,高血压患者在运动锻炼时,如果感觉到不舒服,特别是胸部的不适,应该立即停止运动。如果这种不适持续不能缓解,就要及时就医。

2服用心得安、倍他乐克等β受体阻断剂的病人,最好不要根据运动中的心率来判断运动强度。应学会用主观疲劳程度来把握运动量。此外,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会影响身体中水的代谢,湿热天气和运动中出汗多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

3一些药物(包括α2受体阻断剂、钙通道拮抗剂和血管舒张药物)可能诱发运动后低血压。因此,服用这些药物的人,要逐渐降低运动强度,运动后的放松过程也要延长。

4运动中用力时,避免憋气。憋气会使血压大幅度增加。

5安静时收缩压大于200毫米汞柱,舒张压大于110毫米汞柱的人要先咨询医生,再确定如何运动。

高血压患者运动的误区 篇5

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 伴有多种靶器官损害和代谢紊乱的综合征, 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高于正常水平的血压科直接导致心脏泵血阻力增加, 所以高血压病引起的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最终导致心力衰竭。高血压病作为导致心力衰竭的一种重要的心血管疾病, 目前已从简单的治疗进入到综合防治阶段。对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一直为临床上的一大难题[1~3]。作为冠心病患者的生活方式以及心脏综合康复治疗计划的核心内容, 康复运动治疗正逐步被接受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研究针对罹患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进行康复运动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和单用药物治疗而不结合康复运动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 通过对研究结果研究, 分析康复运动治疗对患者预后的获益程度, 从而使此类患者的运动耐量得意提供, 进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可以明确诊断为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Ⅱ级和心功能Ⅲ级的住院患者共100例。并排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近期 (半年内) 获得急性心肌梗死者、糖尿病、神经肌肉疾病、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者 (收缩压>170mmHg, 舒张压>110mmHg) 、年龄超过75岁, 恶性肿瘤、心肌病、贫血以及患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实验终点:患者病情加重, 或因其他原因将接受住院治疗者。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

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运动结合治疗组) 和对照组 (常规药物治疗组) , 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疾病构成比例经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2 运动处方制定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后均根据患者病情程度, 采取如病因治疗、移除诱因、吸氧、使用降压药物、利尿剂等大致相同的药物治疗计划。实验组在进行与对照组几乎相同的药物治疗计划的同时, 医生还要按照患者各自的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运动治疗计划, 并进行康复运动治疗, 医师据是每个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来制定康复运动治疗的具体方案。

高血压心心力衰竭患者康复运动的具体医疗方案如下。1.心功能分III级的患者, 代谢当量为2~3者, 康复内容如下 (1) 室内站立28min每次, 每天两次, (2) 每日进行一次45min的室内步行训练;对于代谢当量为3~4者, 进行如下康复运动: (1) 步行100米/次, 每天两次, (2) 连续爬楼梯9级, 每天两次。2.心功能分级II级的患者, 其中代谢当量为4~5者, 进行 (1) 步行100米/次, 每天两次, (2) 连续爬楼梯18级, 每天两次。代谢当量为5~6者, 进行 (1) 步行500米/次, 每天两次。 (2) 连续爬18级楼梯, 每天3次。

对于实验组患者, 当其出院时, 医师要给其解释造成其心衰的原因, 对患者进行适当的疏导, 帮助患者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念, 并结合患者所患原发病介绍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及恢复过程, 并对患者及家属强调诱发心力衰竭严重的可能危险因素。对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回访, 每周二次, 了解患者是病情康复或进展情况, 督促实验组患者按各自的运动康复计划进行相应的康复运动治疗。

1.2.3 检查项目

两组患者均于入选后第3天以及第45天进行以下检测。

(1) 六分钟步行试验

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种运动试验, 其实施起来简单、安全、而且方便, 是用来评定高血压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的方法。在医师的监护下, 要求患者在平直的走廊里尽可能快的步行6min, 测量出患者步行的距离 (米) 。

(2) 运动平板试验

患者进食后2~3h, 对患者进行运动平板试验, 记录患者完成运动平板的最大代谢当量 (METS) 和完成运动平板试验所需的时间。

(3) 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表评分

对患者说明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表的填表方法后, 让患者自行完成该表的填写。

(4) 血浆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转移酶的检测

采集患者血样标本后, 按试剂盒说明书方法进行检测。

(5) 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患者在保持静息状态15min后, 指导其左侧卧位, 应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于左室长轴切面对左心房内径 (LAD) 进行测量, 并同时测量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舒张末期内径, 以及室间隔厚度 (IVSD) ,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程序中的软件得出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所有上诉测量均由同一名有经验的超声科医生完成, 且此超声医师并不知道患者所在分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以表示,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六分钟步行实验

治疗前, 两组患者6min步行实验距离无统计学差异 (P>0.05) 。6周后, 实验组患者6min步行实验距离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P<0.01) 。治疗后实验组提高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且实验组提高水平优于对照组。

#治疗前后相比较P<0.01, *治疗后两组相比P<0.01。

2.2 运动平板时间

实验前两组运动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 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平板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 (P<0.01) 。治疗后两组运动平板运动时间的提高程度比较, 对照组提高的水平与实验组比较明显低于实验组 (P<0.01) 。

#治疗前后相比较P<0.01, *治疗后两组相比P<0.01。

2.3 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表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无统计学差异。6周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 治疗前后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表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程度更明显 (P<0.01) 。

#治疗前后相比较P<0.05, *治疗后两组相比P<0.01。

2.4 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II)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的检测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及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六周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水平均有所改善 (P<0.05) , 且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 (P<0.01) 。

#治疗前后相比较P<0.05, *治疗后两组相比P<0.01。

2.5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LVEF虽略有提高, 但与治疗前相比,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LVEF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治疗前后相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为降低血压, 使患者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临床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为各种降压药。但药物治疗没有明显地控制高血压病发展为心力衰竭。并且应用了有效的能够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延长生存期的药物, 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仍未得到明显的改善。但已有研究证实, 体重超重、钠盐摄入过多、过量饮酒、遗传因素、缺乏适当运动以及同时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上升, 因此坚持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加日常适当的有氧运动, 调节心理保持在平和的状态, 缓解过度的环境压力等, 可大大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 从而降低心力衰竭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样的, 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 或是已经由高血压导致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改善生活方式, 适当科学合理的有氧康复运动, 也必然会使患者从中获益。但我们知道, 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大多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的完成各种劳动, 所以运动耐量可以作为诊断心力衰竭和判断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7]。过去我们曾以为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并不应该进行劳作及运动,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患者应该尽量减少运动量, 最好可以长期卧床休息, 但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可能会导致患者患各种合并症, 而且还会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属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疗与控制。但有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运动治疗的研究表明, 合理的康复运动甚至可以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8]。这表明合理的康复运动治疗将使患者从中获益。

本研究表明, 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康复运动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使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II及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水平下降, 改善高血压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 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 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同时, 由于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II及血管紧张素转移膜水平下降, 进一步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调节其正向的积极的影响作用, 同时, 由于血管紧张素II及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水平的改变, 也使其对患者血管的保护作用增强, 从多方面改善患者的预后。辅以康复运动治疗, 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良好作用。主要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 康复运动治疗可提高心衰患者的最大VO2, 降低运动时血乳酸值。 (2) 康复运动治疗可使慢性心衰患者肌肉纤维强度和力量增强, 改善骨骼肌组织学和生物学性状, 进而提高骨骼肌的功能和耐受性。 (3) 康复运动可使慢性心衰患者的骨骼肌的线粒体密度增加, 提高骨骼肌对运动的适应性及氧合代谢能力。除此之外, 康复运动治疗对于患者肺活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 从而有利于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消化功能的改善, 这些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身体恢复健康。而且, 康复运动治疗还可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使心率变异的某些不正常变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高血压患者运动的误区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162例无禁忌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117例, 女45例, 参照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 非同日3次测量, 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外, 162例患者均无运动禁忌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72例, 其中试验组90例患者中, 男65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50±14) 岁;对照组72例患者中, 男52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49±14)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继续使用原药量治疗。试验组在用药的同时采用运动疗法的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护士在患者进行运动疗法前, 需要进行运动前的病情评估、心理护理以及运动方式和强度的优化选择, 定期进行护理指导。运动形式以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为主, 具体包括步行、慢跑、自行车、降压体操、太极拳、交谊舞以及游泳等[1], 患者可视天气状况自行调整。运动时间一般要求每次运动持续45~60 min, 每周至少3次, 经常运动者可以坚持每周5~6次, 建议患者选择接近傍晚的时候作为最佳运动时间。最佳运动强度通过靶心率来判定和调整, 一般为最大心率的70%~85%[最大心率= (170-年龄) ~ (180-年龄) ]。对于Ⅰ期高血压患者, 运动心率应控制在102~125次/min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对Ⅱ期高血压者, 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30%, 应缓慢运动为宜[2]。

1.3 观察指标

测量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的舒张压和收缩压以及在治疗前、治疗后1、3个月的内皮素 (ET) 水平, 并对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参数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3、6、12个月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且试验组治疗后3、6个月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见表1。

mm Hg

*P<0.05, **P<0.0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与对照组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ET指标变化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治疗后1、3个月的ET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 见表2。

pg/m L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 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 长期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重要病因, 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 可导致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4]。近年的研究证实, 高血压病患者中存在神经内分泌代谢紊乱, 表现为血ET水平增高等。内皮素是1988年由Yanagisawa等[5]首先从血管内皮细胞中分离和提纯的一种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缩血管活性肽。它对维持基础血管张力与心血管系统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血管收缩因子, 不仅分布于血管内皮中, 而且能以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附近平滑肌细胞。研究发现, 高血压时存在着内皮功能障碍, 表现为内皮依赖性的血管舒张功能减弱和/或收缩功能增强, 血浆ET水平明显升高[6]。另外, 内皮素水平的增高进一步加重血管痉挛, 加重内皮细胞的损伤, 同时使血管舒缓因子分泌减少, 加重内皮素的缩血管作用[7]。

因此, 在治疗中可使用药物如硝苯地平等减少血管内皮的损伤, 可见明显降压效果[8]。除此之外, 同时予以综合性措施, 如膳食调整、控制体重、心理指导、运动锻炼等同样重要。大量研究表明, 有规律的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降血压有积极作用[9]。近年来, 运动疗法的护理在预防治疗脑卒中的后遗症方面已经取得显著疗效, 因此以运动锻炼为主的护理干预措施作为一种重要的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已日渐显示出其优越性, 并得到广泛应用[10,11]。多数研究表明, 适当的运动锻炼配合药物治疗有利于控制高血压病的血压和症状, 在部分病例中它可逐步替代降压药物[12]。

高血压患者运动的误区 篇7

关键词:临界高血压,社区卫生服务,能量监测仪,量化干预

临界高血压 (又称边缘型高血压) 是指患者血压值处于正常血压和确诊高血压之间的临界值, 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极易发展成为高血压病, 而高血压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的关键[1]。我院应用能量监测仪对临界高血压老年患者饮食及运动进行量化干预, 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实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合理平衡能量, 从而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60例社区居民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病例的血压监测结果均符合:收缩压140~149mmHg (1mmHg=0.133kPa) 、舒张压90~94mmHg, 明确为临界高血压患者, 并排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肝、肾等并发症, 以及活动不便、精神障碍者。其中男98例, 女62例, 年龄50~69岁, 平均年龄 (58.6±7.3)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其他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组所有观察病例在实验期间不服用任何可能对血压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药物,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者应用能量检测仪进行饮食和运动量化干预管理, 具体如下:

1.2.1 饮食量化:

采用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健康管理系统软件以每位患者的身高、体重为计算依据, 开出营养均衡的个性化饮食处方, 其中包括:每日总摄入量、每日餐数以及三餐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 采用能量监测仪 (北京耀华康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监测患者的执行情况, 判断三餐搭配是否科学合理、总热量是否超标等[2]。

1.2.2 运动量化:

根据每位患者的血压情况, 采用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健康管理系统软件设计科学的运动方案, 包括:运动方式、运动频次、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等, 使用能量监测仪监测患者每天运动的总消耗量, 指导患者每日的运动量达到设定值, 使其每日的总消耗量与总摄入量保持相对平衡, 对于肥胖者应确保其保持负平衡, 以控制体重[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3个月的饮食、运动量化干预, 膳食结构和运动量得到明显改善, 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等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1。

注:与干预前相比, △P<0.05;与观察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 是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过量饮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复合作用所致, 已发展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 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 而临界高血压患者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对于临界高血压患者, 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疗效确切, 但是药三分毒, 应用降压药物必定会存在毒副作用的问题[4]。

本次探究, 笔者打破了传统有病进医院的治疗模式, 而是采用适合在社区内应用的新模式, 利用能量检测仪对患者饮食及运动进行量化干预。笔者通过生活方式疾病综合防治健康管理系统软件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菜单和运动安排, 采用能量检测仪监测患者的执行情况, 力求指导患者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与消耗的能量达成动态平衡, 养成更为健康的生活习惯[5]。探究结果也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因此, 笔者认为饮食、运动量化干预措施, 可以使临界高血压患者通过数据对自己的饮食、运动有感性的认识, 增强了患者的依从性, 有助于其在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减轻或消除了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 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达到在不服用任何药物情况下较好控制血压的目的, 同时还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力, 具有长远意义,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春红, 马鹏涛, 韩晶颖.饮食及运动量化行为干预在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1) :19.

[2]陈阳, 程颖, 马军, 等.社区慢病管理的实证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28) :141-143.

[3]张更新.家庭医生负责制健康管理对社区高血压的效果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 2012, 3 (12) :434-435.

[4]刘俊强.社区中青年临界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作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 24 (4) :2475-2476.

高血压患者运动的误区 篇8

1 研究对象

随访完成6个月的运动干预的200位社区高血压患者。根据该研究对社区中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干预的目的确定以下筛选条件: (1)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的Ⅰ、Ⅱ期收缩压在 (1 4 0~1 7 9 m m h g之间, 舒张压在9 0~109 mmhg) 之间高血压病人。 (2) 年龄在55~70岁之间, 没有其他冠心病和肾脏疾病的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 (3) 通过日常生活量表 (ADL量表) 评分, 成绩达到或超过60分以上, 并能自由活动的社区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 (4) 精神正常, 简明精神病评价量表 (BPRS) 评分35分以下, 总分 (18~126分) , 35分为临床界限。同意参与该研究, 并愿意与研究者保持联系的患者。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干预前后调查研究对象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情况以及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态度, 了解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2 实验法

该研究是以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为实验对象,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社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患者, 进行不相等对照组的前后对照实验。将研究对象便利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进行运动干预6个月, 其他的生活习惯保持不变。干预前测量各项必要的实验数据, 进行高血压知识的调查。干预开始后, 分别在第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分别对实验对象进行相关数据进行的测量。而对照组不做任何的干预, 并且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 研究前后同样也对其高血压相关知识、身体情况进行测试。

(1) 制定运动计划。首先对实验对象的身体情况进行测量, 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该患者的靶心率, 并制定出科学、安全的运动计划。根据个人习惯确定运动形式, 比如:慢跑、骑自行车、快步走、上下楼梯等。运动时间为40~60 min/次, 每周3~4次。确定适合的运动处方。 (2) 运动干预。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依从性教育, 使其能够符合要求的完成实验。其了解实验的目的, 以及运动干预对高血压控制的益处。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和运动喜好选择相应的运动方式。包括慢跑、快步走、骑自行车、爬楼梯、便民健身器、舞蹈和大众体操等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控制在中、低等强度。在运动时, 让参与者的心率尽可能控制在的在最大心率的50%左右。运动干预的频率是每周进行3~4次, 每次参与的运动的时间控制在40~60 min。按照之前制定好的运动处方进行为期6个月的运动干预。 (3) 监测血压及相关指标。所有研究对象在干预前进行血压的测量, 分时段测量三次取平均值的方法, 测得数据作为基准血压。干预进行后, 每个月测量一次血压和身体情况。身体情况通过最大运动能力 (达到疲劳的时间的忍耐力来体现) 、体成分、脂肪分布等来体现。

2.4 问卷调查法

对所有入选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测量收集以下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生活费来源等、高血压发病状况、高血压相关的知识和态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压、皮下脂肪厚度、腰围、臀围、最大运动能力、平均日常摄入成分等。

3 结论

运动干预后, 干预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收缩压平均值平均下降8.6 mmhg, 舒张压平均值平均下降6.4 mmhg, 对照组收缩压平均值平均升高4.1 7 m m h g, 舒张压平均值平均升高0.69 mmhg。干预后, 干预组的皮下脂肪厚度平均增加了0.10 cm, 而对照组的皮下脂肪厚度平均减少了0.08 cm。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对高血压知识、认知的掌握存在差异但是差异很小, 干预完成后, 干预组和实验组对相关知识掌握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干预组研究对象运动干预前后高血压知识的变化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在运动干预前后高血压知识的变化相比, 干预组高血压知识提高更加显著。

4 建议

加强对社区中老年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教育或宣传。提高中老年高血压病人对有关高血压病的知识掌握程度。在锻炼过程中良好心态的保持, 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控制疾病的信心, 以及对高血压知识掌握和认识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运动可作为一种有效管理高血压的方式加以推广, 但是需要专业团队进行实施。

摘要: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知情况、态度及应对措施, 检验运动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 为以后的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干预和其他慢性病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长宁区社区507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运动干预, 并严格的随访6个月, 并记录这些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以及其他身体的情况的指标。结果 干预组经过了6个月的运动干预, 血压控制率有明显的下降, 收缩压平均值明显下降, 舒张压平均值明显下降。血压控制率、以及血压较运动干预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明显提高, 对高血压的认知也更加全面、应对措施更加得当。结论 科学的、有计划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干预, 在降低血压、提高血压控制率、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同时, 在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也更加全面, 对高血压的应对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在开展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干预的时候, 必须有专业指导队伍、完善的理论基础、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来全面提高运动干预的效果。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运动干预

参考文献

[1]朱立新.社区青年高血压运动干预中期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3) :302-303.

[2]刘爱锋.运动干预对社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效果分析[D].延边大学, 2007.

[3]付朝伟, 方力, 王烨菁, 等.运动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延续效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2) :58-59.

[4]卢运红.个性化运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 2011.

高血压患者运动的误区 篇9

运动要根据血压情况

1.在血压比较高的情况下,应做散步、体操等轻度运动。

2.通过使用降压药,能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130/80毫米汞柱以内)的糖尿病患者,可根据体能做稍强一些的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持器械的运动(公园、小区内)等。但活动后一定要监测血压,原则上运动中间发生的短期内血压升高,只要收缩压不超过160毫米汞柱,还是允许的。

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如果伴有偏瘫和骨关节疾病不能行走,可以坐着做一些简单的器械运动。合并肾功能不全,血压又控制不太稳定的患者,可以散步或做简单的体操。

运动中的几点提示

1.散步不一定非要出门。比如在家里慢步走,看电视中间活动一下四肢关节,双手的张合、两足的前后移动均有益.甚至深呼吸等也可以算是一种简单的运动。

2.忌做倒走和蹲起运动。倒着走这种运动体位交换太猛烈,对患者不利,容易头晕引起误伤。而很多降压药有导致直立性低血压的作用:所以原则上不做蹲起运动。

3.对合并有颈椎和腰椎疾病的患者,在做头部运动和腰部运动时,一定要扶撑,而且不要边扭边走,以免发生意外。

上一篇:连续工艺下一篇:优秀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