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力资源战略

2024-10-05

认识人力资源战略(精选6篇)

认识人力资源战略 篇1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企业管理已由业务管理转向旨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管理, 并且企业战略管理已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大主流。目前, 为了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 很多学科都进行了改造和发展, 如管理会计已经向战略管理会计发展;企业的效绩评价也从单纯的财务评价向财务指标评价和非财务指标 (战略资产) 评价相互结合发展, 并且非财务指标评价在总评价中所占权重越来越大;会计从本质上说是一项统计工作, 统计有强大的领域拓宽优势。会计———企业唯一有权向外部发布信息的工作, 如果只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问题上转圈圈, 而不考虑会计信息的拓展, 以适应企业管理向战略管理转变这一形势的要求,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将会被历史所淘汰,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所以, 建立适应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全新会计学科体系——战略会计体系, 已成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当务之急。本文就战略会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其基本理论, 展开分析论述。

一、现有会计学科体系分析

我国目前将会计学科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体系, 这两大体系的划分是不科学的, 非实质的, 是人为规定的。同时也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及其带来企业管理上重大变革的形势需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针对内向型的, 不能适应企业管理外向型战略管理的需要。

第二,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从它们的职能划分的。财务会计的职能是反映和监督, 而管理会计的职能是预测、规划 (计划) 、决策、控制、评价等, 包括财务会计在内的职能都是管理职能, 它们都是管理活动, 都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将管理会计分为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 这是对管理会计的误解, 会计是为决策提供会计信息, 但不是直接的决策活动。目前, 有许多会计理论界学者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 但其基本职能也是反映对战略管理有用的会计信息。

第三,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发展, 使得它们之间的界限变的模糊起来。如财务会计在报告时限上的适时发展、重视未来会计信息的披露、财务会计目前通过提取减值准备也提供了大量的以市场价值计价的会计信息、非货币计量指标已经成为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管理会计准则的建立、管理会计也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财务会计的数据也并不准确, 它带有许多人为的估计和职业判断等等。

第四, 目前会计理论界将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会计归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即战略管理会计。如果就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来看, 许多会计学家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从战略的视角去审视企业内部会计信息, 为战略管理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不外乎成本和收入, 这些会计信息同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也不搭界。就其内容来讲, 战略管理会计包括相对成本、竞争对手 (赢利分析) 会计、顾客赢利分析等内容, 这些内容不成系统, 也不科学, 并且有重复之嫌, 如竞争对手会计, 每个企业都在进行竞争对手会计分析, 如果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位在对内报告似乎是很有必要, 但每个企业都只根据竞争对手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进行战略分析的话, 那么这样的战略分析又有多大必要呢?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会计学科体系的构建

目前在国际和国内对会计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会计是个信息系统, 即会计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包括会计信息的传递系统、会计信息的处理系统、会计信息的解释系统和会计信息的调节系统。这个定义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机械论”。它只强调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 忽视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所以, 这个会计定义将会计限制在职能 (业务) 管理的范畴, 而不适应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既应是一个信息域, 又应是信息资源整合的活动, 是对各种信息 (不限于财务信息) 收集、筛选、分类、对比、判断、联想、推理、整理, 形成以增加企业整体价值为目标的信息域活动。这个信息域既研究诸多经济事实和理论的交织体, 又要研究与这个信息域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和技术等知识背景的整体。所以, 这个信息域的特点是互动的、动态的、系统的、多样的, 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它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企业确立竞争优势, 进而满足企业的战略管理。基于这个认识和战略管理的层次理论, 会计学科应划分为如下三类:

1.战略会计:核心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管理, 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能力。核心要素是战略资产, 包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企业内部战略资本。计量手段:以非货币计量手段为主。内容:战略资产的核算、决策、控制等职能。

2.战术会计:核心目的是满足于企业的财务目的, 即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果。要素是企业的六大会计要素, 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计量手段:以货币计量手段为主。内容:财务会计信息的反映、监督、决策、控制等职能。

3.作业会计:核心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分析, 进行作业流程再造。要素是企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计量手段:以非货币计量的作业量和以货币计量的作业成本为主。内容:作业成本会计、质量成本会计。

三者的关系:目标上战略会计是第一目标, 战术会计的目标是次一级, 作业会计的目标是最低层次的, 它们各自独立, 但又相互联系, 并且低一层次的会计目标服从于高一层次会计目标。这个分类的意义在于:首先, 打破了过去将为战略管理服务的战略管理会计归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局限于对内报告, 如果将战略会计成为对外的会计信息系统, 就可以避免企业———竞争对手之间相互重复进行分析。其次, 它既核算企业内部战略资产, 又考虑企业外部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资产, 使会计信息真正同企业战略管理相关。再次, 它核算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后, 形成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信息。

三、关于战略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 战略会计建立的理论基础

会计向战略会计转变, 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阻力, 需要我们研究。在管理理论界, 对战略资产———知识资产的管理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理论研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野中郁次郎 (日) 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创造转换模型 (1991, 1995) 。这个模型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经典基础理论, 他强调隐性知识 (tacit knowledge) 环境对于知识创造和共享的重要性;世界著名的知识管理大师卡尔·爱瑞克·斯威毕博士首创了知识型上市公司的分析评估模型以及包括战略资产在内的会计报告系统 (1986, 1989) , 他对战略资产测量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瑞典、欧盟 (EU) 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制定新的会计报告准则的重要基础 (1993, 1995, 1998) , 他提出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框架 (1997, 2001) , 已经形成完整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英国管理学家安妮·布鲁金对战略资产进行了科学的分类, 并且提出了管理的方法。在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如瑞典大约40个公司已编制战略资产的有关数据, 斯德哥尔摩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已有一个人力资本指标数据库, 企业可以将他们有关数据与其他公司进行比较;大约有120家公司使用这个数据库。瑞典计算机咨询公司已有9年的测量战略资产的经历;世界上著名公司, 如西门子、摩托罗拉、毕马威、微软等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着战略资产的管理实践。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Simon) 的管理决策理论中以效用目标函数代替价值目标函数, 用“效用”形式表现非物质因素, 适应企业多目标的要求。同时, 会计界也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源会计、绿色会计、银色会计、社会经济会计等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进行战略会计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 战略会计的要素重点———战略会计要素

战略会计是以多种计量手段, 反映企业战略资源, 旨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信息域。即包括人力在内的无形战略资源资本化, 并且等同于其他投资者参与剩余收益分配, 建立以战略资产为中心的企业全部经济资源要素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体系。战略会计要素是指影响企业战略管理全部的要素, 它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要素, 同时还包括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外部社会、经济、政治要素。战略会计的对象既包括以物质为载体的资产, 同时还包括以人为载体的资产, 也包括其他的核心战略资产, 特别是以企业为载体的自创商誉、组织资源以及以消费者为载体的客户资源。因此, 战略会计的对象要素有如下分类:

1.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其一是美国社会科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概念:“社会资本是关于互动模式的公享知识、理解、规范和期望, 个人组成的群体利用这种模式来完成经常性活动。”其二是弗朗西斯·福山的定义“社会资本是一种有助于两个或更多个体之间相互合作、可用事例说明的非正式规范。”他们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规范, 这两种对社会资本的概念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定义的, 我们所要的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是指社会资本对企业的正的和负的外部性。

2.政治资本: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企业的政治资本是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受政治限制、鼓励、保护的程度。就其政治资本本身来讲是一致的, 是不变的, 是对每个企业都一视同仁的正式规范。政府的意志体现在税务制度、预算制度、法律法规上。社会民主化进程高, 社会资本对政治的影响就大, 政治的含义就大, 它既包括政府的活动, 又包括政党以及社团的活动, 进而对企业的影响就大, 如果社会民主化进程低, 政治就主要是政府的意志, 政府的政治对企业的影响就非常巨大。

3.企业内部战略资产:是指对企业战略管理具有决定意义的无形资产, 国际上一般认为这部分资产包括:知识产权性资产、人力资产、基础结构性资产和市场资产四部分。

(1) 从存在形式来划分战略资产的内容。就知识而言一般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文字表述的知识, 一般人都可以掌握, 同时它存在于书籍、手册和工作程序中。隐性知识是隐含于工作过程、方式和企业文化中, 很难用文字表述的知识。体现显性知识的资产即为一般性知识资产。它是企业智慧资产发挥巨大作用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所以企业也不能忽视对它的管理。包括:技术工人和一般性管理人才的人力资产、客户、销售渠道、专利专营协议、长期供货合同、网络系统、信息技术系统等不具有创造性的一般战略资产。智慧性资产, 掌握隐性知识的人是智慧性战略人才, 企业文化和组织管理贯穿了隐性知识的是企业的智慧性战略资产, 智慧性资产是企业的灵魂。因此, 智慧性资产是战略资产管理的重点。包括:企业文化、管理哲学、品牌、高级管理人才、知识产权性资产等带有创造性的资产, 它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产。

对战略资产做如下分类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实用价值, 有利于正确地反映企业战略资产的会计信息, 即哪些核心战略资产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哪些核心战略资产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 从所有权所指来划分战略资产的内容。如果要对战略资产作为重点进行管理就必须对战略资产按其所有权所指进行分类管理。具体可以划分为: (1) 具体所指的战略资产, 指有具体所有者的战略资产。对具体所指的战略资产的管理, 主要是通过法律保护其权益;对其权益进行资本化;鼓励其更新、创造更大的资产;采取积极的政策使其保留在企业中, 并且在企业中生根发芽, 用来影响和扩大企业的共同战略资产。如知识产权性和人力资产等战略资产。 (2) 共同战略资产:是指所有权是企业共同的, 并且依附于企业而不能独立存在的战略资产。如:企业文化, 管理理念、商誉、品牌、商标、客户、销售渠道、长期供货合同、网络系统、信息技术系统等企业基础组织结构资产和市场资产。对共同战略资产的管理主要是营造一种共同创造战略资产的氛围:采取积极的措施, 采集外部和内部有益的营养, 培植企业共同战略资产。

如果把企业比做一棵大树, 具体所指战略资产就是企业的阳光、雨露, 而共同战略资产就是企业的树根, 它扎根于肥沃的土壤中, 忘情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树叶和果实是企业的目标, 即企业的目标既有企业的财务成果, 也包括企业的社会形象。树干形象地说就是企业的有形资产。因此说, 具体所指战略资产是培植共同战略资产的基础, 具体所指战略资产必须适应和融入共同战略资产, 才能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共同战略资产是扎根于企业的基础资产, 并且从企业具体所指战略资产中不断汲取有益的营养, 它是与企业不可分割的重要财富, 同时也是企业最重要、最长久的战略资产。即如果没有战略资产, 非战略资产是枯树, 是没有生命力的木头。这样分类的意义在于, 有利于战略资产的资本化, 分清企业内部所有者权益;有利于战略资产的保护;有利于战略资产的扩张。

(三) 企业战略资产的特点和计量

在战略会计中我们只对企业内部的战略资产和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外部社会经济政治资本进行反映, 而不反映竞争对手的情况。那么, 战略会计是不是一种内部战略资产会计?它对企业制定战略管理的目标进行外部环境的分析有没有帮助?答案是肯定的。因为, 如果所有的企业都通过战略会计来反映本企业的战略资产, 那么具体到一个企业在战略管理时就可以通过其他企业的战略会计, 收集到其他企业的战略信息而进行战略外部分析。

1.战略资产的特点。

(1) 法律保护性:由于战略资产不具有实物形体, 不占有空间, 往往同时为很多人所拥有, 具有共享性。战略资产由于其传送渠道多样化而且迅速安全, 不易为任何人实际控制, 极容易扩散。如知识产权以及商业秘密。所以, 企业要保护自己的战略资产, 法律武器是最好的手段。

(2) 智慧性:战略资产是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性智力劳动的产物, 它是对现有的知识的扩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为锐利的武器。因此, 欲扩大战略资产的数量, 就必须合理配置人才, 制定科学、合理、积极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人力资产的创造积极性。

(3) 使用转让的增值性:战略资产的使用、出售、转让不仅不会带来自身的损耗, 反而会因广泛使用而增值。所以企业要使战略资产的价值增加, 就必须充分利用战略资产, 扩大其使用范围。

(4) 非最终目的性:企业拥有战略资产不是其最终目的, 企业拥有战略资产的最终目的是为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进而带来超额的经济效益。因此, 企业要不断地对战略资产进行经营, 以扩大其规模和提高其价值。

(5) 战略性:企业的战略资产就其内容来讲, 都具有战略意义, 即企业的战略资产是影响企业全局性、长远性, 是面向顾客的外向性的资产, 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资产。

2.战略资产的计量。战略资产的货币计量在目前会计理论界认为是非常困难的, 甚至说是不可能的。那么会计信息是不是必须使用货币计量。即能不能使用其他计量手段来计量战略资产而不动摇会计本质上的基础。井尻雄士在《会计计量基础》 (1968) 一书中说:会计“只能用单一的价值尺度记录财富, 并非先决条件。”日本会计学家石川纯治将复式簿记系统扩展为多次元簿记和多属性簿记, “在此, 开始脱离金额这一货币尺度, 将非变换的实物数据引入会计中, 井尻教授称其为‘实物量度会计’ (physical accounting。) ”由此看, 使用其他计量手段———非货币计量手段, 并不影响会计的本质。所以, 笔者认为对战略资产的计量可以使用多属性多单位计量手段, 即根据战略资产的不同属性使用不同的计量手段。

(四) 战略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报告应该以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主进行披露。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指标系统有机结合是发展趋势。非货币 (非财务) 指标系统的优点是易于分清责任, 使控制更为有效;其过程适时跟踪评价;从企业整体角度评价;注重未来预期评价;直接而非间接评价;便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企业的战略主要是制定长远的规划, 这与企业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而非财务计量所要反映的正是那些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因而, 非财务计量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密切相关, 该计量指标上的进步可以直接导致企业战略上的成功。

非货币计量指标的确定, 要用货币计量指标来评价企业经营效绩, 首先就需要将这些非货币计量因素量化, 即用定量化的指标来表示非货币计量因素。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所选择的计量指标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该因素的内在特性。如果有的非货币计量因素是多层面的, 用单个计量指标无法全面地反映出其特性, 那么就需要用多个计量指标来对其进行综合反映。非战略资产指标, 主要用于企业业务管理;企业的综合分析;投资者和企业的短期决策等管理活动。

改变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的制度和体制, 实行会计信息的商品化、市场化、价值化经济体制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唯一途径是市场。会计信息公司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会不断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这一点上利益同经济决策者是一致的, 而企业则是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后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与经济损失之间进行权衡, 但从企业长远的角度来看, 企业会选择提高会计信息的, 企业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能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 在有偿提供给会计信息公司会计信息中获取较高的回报。可以预见当会计信息市场化到一定程度时, 企业有偿提供给会计信息公司会计信息将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企业同会计信息公司在控制会计信息输出的技术目前已经成熟, 在实际中有些已经开始使用。随着财会电算化的发展;数据安全问题已得到了解决。在财会信息传递中国际会计数据接口标准已经设定, 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数据传递的问题。美国国防部在1983年已公布了《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价标准》, 对网络安全控制技术目前已使用的有:访问控制、通信安全、数据加密、用户监别、预防病毒和网络防火墙, 这些技术在网络安全控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日]石川纯治.经营信息与簿记系统.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2].姚正海.网络时代挑战会计系统.经济论坛, 2006 (23)

[3].[美]埃尔凳.S.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986

认识人力资源战略 篇2

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要求“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继续认定“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再一次强调:“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过去 10年,我们紧紧抓住了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实现了大有作为的承诺。中国在过去的 10年“很不平坦”,一来因为“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二来因为“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但我们依然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综合实力大大加强,国际地位有了巨大提升。

从战略高度认识拉美 篇3

拉美所是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直接关心下,于1961年7月4日成立的。当时它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64年归中共中央联络部领导。“文化大革命”期间,研究工作中断。1976年4月全面恢复工作。1981年1月起归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

拉美所是国内研究拉美的惟一国家级研究所。在过去的45年中,它推出了大量以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和教材为主要形式的科研成果,其中不少成果为党和政府的外交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谋”作用。此外,拉美所还在向公众普及拉美知识、向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拉美所共有50多位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他们隶属于拉美经济研究室、拉美政治研究室、拉美国际关系研究室、拉美社会和文化研究室、编辑部、文献信息室和行政事务办公室。此外,拉美所还建立了三个研究中心(美洲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古巴研究中心、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

拉美所的研究重点是拉美经济、政治、外交、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迄今为止,拉美所共完成了数十项研究课题,其中包括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课题和一些政府部门委托的课题。

1984年成立的中国拉美研究学会挂靠在拉美所。通过这一民间学术团体,拉美所的科研人员同全国各地从事拉美研究的机构和学者有着广泛的联系。此外,拉美所还与拉美各国驻华使馆以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学术交流。拉美所的科研人员经常到国外进行学术访问、讲学或出席国际会议,同时也接待国外的学者前来进行学术访问。

拉美所自1979年起出版《拉丁美洲丛刊》(季刊),1986年改名为《拉丁美洲研究》(双月刊)。这是我国惟一向国内外发行的、专门发表拉美研究成果的核心学术刊物。

拉美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内设有拉美系。目前拉美系共有六位博士生导师和三位硕士研究生导师。拉美系招收拉美经济研究方向、拉美政治研究方向和拉美国际关系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拉美所拥有国内收藏拉美文献最为多的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30000余册,过期期刊合订本5500册,中文剪报资料合订本2500册。

拉美所地址: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信 箱:北京1104信箱

邮 政 编 码:100007

网址:http://ilas.cass.cn/

联系方式:010-6401 4009

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认识 篇4

究提出崭新的课题。而知识产权的概念是有关知识产权立法活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因此,知识产权不但仍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和迫切需要深化研究的领域,我们对知识产权概念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随着对它及其他问题的研究将不断澄清知识产权领域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并指导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实践,使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理论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起来

由于国际经济、文化交往的发展,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受到了空前的冲击,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也日益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主体、客体和内容方面都含有大量的涉外因素。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知识产权法确认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包括个人、集体、法人、合伙等,从国际交往来看既有内国人又有外国人。外国人在内国以及内国人在外国享有知识产权的现象已十分普遍。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知识产权关系主体间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商业商标、服务商标和制造商标)。工业产权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工商业本身而且还包括农业、采掘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另一类是著作权,亦称版权,主要包括作者对文学、艺术、音乐、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专有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邻接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主要是国内立法(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也有国际条约。从法律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具有以三个特点:

1、专有性,专有性亦称独占性或垄断性。

2、时间性,它是指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一定的保护期,过了有效保护期,这种专有权就终止了,这种智力成果就变成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3、地域性,它是指依某一国法律而取得的某一专有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在其他国家无效,其他国家没有保护的义务,除非有条约规定。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和智力成果具有流动性。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国内外流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特别是19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及通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各种报纸、杂志、国际学术会议、学者访问、国际博览会、电视、广播、图书资料、卫星技术、计算机的国际互联网等的出现,使得在一个国家取得的某一知识产权很容易就会传播到外国。这种知识产权的流动性与地域性是矛盾的,特别是对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来说,严格地域性对其很不利。因为,一方面他们想把自己拥有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专利产品、商标商品、文艺作品输送到国外,占领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又惟恐这些智力成果到所在地国家无法受到法律保护,以至被无偿使用,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增加了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希望在本国取得的这些权利,同样也能够得到有关外国的法律保护。这样,就出现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各国通过国内法对涉外知识产权给予保护外,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还签订和制定了许多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目前,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主要有:

(一)、《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简称《巴黎公约》),《巴黎公约》并没有给缔约国提供一套统一适用的专利法和商标法,它仅仅为缔约国规定了相互保护工业产权的几项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是:

1、国民待遇原则。缔约国必须把它依法给予本国国民在工业产权方面的保护,也同样给予其他缔约国国民。

2、优先权原则。成员国的国民就一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商标首先在某个成员国提出申请,自该项申请提出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发明、实用新型为12个月,外观设计和商标为6个月),以同一内容向其他成员国提出申请,应以第一次申请的日期为以后提出申请的日期,在优先权限内,即使有任何第三者就相同的内容提出申请,专有权仍授予缔约国的申请人。

3、强制许可原则。每一个成员国有权采取立法措施,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核准强制许可证,以防止专利权人可能对专利权的滥用,例如,专利权不实施或不充分实施专利。但强制许可只能在专利权人自提出专利申请之日起满4年,或者自批准专利权之日满3年(取其中较长者)未实施专利时才能采取此措施。

4、独立性原则。同一发明在不同国家所获得的专利权彼此无关。

(二)、《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合作条约》解决了专利权国际保护的基本原则。

从战略上认识信息产业国产化 篇5

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由于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信息安全就被提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涉及到的股票,如英飞拓连续7个涨停板,任子行、蓝盾股份等连续3到4个涨停板。而最近时隔半年之后,这些股票仍然保持强势调整或升势。应当指出的是,当时的那一波炒作,只是概念炒作,只要沾着信息安全的边,就被热炒。但这次炒作更切近实际,是炒国产替代,如浪潮信息、汇金股份等。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保基金多个投资组合购入了软件服务和信息安全股票,如中国软件、浪潮信息、北信源、卫士通、同有科技、拓尔思、恒生电子、银之杰等。社保基金所以会购入这类股票,一则是因为他们与国家战略贴得近,二则是因为他们看得远。

美国对中国的国家信息安全威胁最大,而且也是长期的,必须从战略角度来看待。根据斯诺登披露的“棱镜门”事件,美国国安局早在2008年就开始在全球近10万台计算机当中安装软件,并且植入硬件来实施监控,即使计算机没有连接上网,美国当局也可以通过无线电波入侵电脑,并且发动攻击。这些年来,美国对中国的领导和政治、军事、商业等机密一直处于监听状态,美国绝不会放弃对中国的网络攻击行动。因而,最有效的防御手段就是信息产业的国产化,包括计算机的芯片、软件、服务器等,统统实行国产化。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在着手这项替代美国产品、实现信息产业国产化的工作,今后的进程可能会加快。

认识人力资源战略 篇6

今年年初的全社经营工作会议上,我代表社党委提出了我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判断。以上这些事件既是我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证明,也是我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助力。为了更好地统一全社干部职工的认识,为今后的发展注入活力,社党委认为有必要召开全社干部大会来讲清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

新阶段、新发展的基础是过去的阶段、过去的发展。为此,首先应从总结过去几年我社的发展来统一我们的思想。

一.我社近年来发展的道路和经验

(一)紧跟时代锐意改革,抓好办报这个中心工作

近年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分析党报发展方向,正确查找我社各张报纸发展所面临问题,锐意改革,提出了“三服务”办报理念,努力把办党报与办系列报分开,把蒙文报与汉文报分开,确定了向新媒体挺进的路线。可以概括为“三服务、两分开、一挺进”。

所谓“三服务”是指我们牢牢抓住办报这个中心工作来发展自己。针对我社以往办报内容过多集中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各部门工作的状况,提出了“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级地方的发展服务,为广大群众的需求服务”的办报理念,以此为指导推进报社新闻宣传向基层、向民生拓展,把党和政府的决策与地方发展的实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 2005年,针对社内有些干部和群众对新区建设关注过重的情况,我们果断提出以办报为中心的口号。2006年,我们进行了提高党报新闻性改革。2007年,我们组织了大范围的读者调查,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和考察学习,指出我社党报发展中存在着的不注重新闻规律、读者群定位不准、对主流读者认识不准及服务不到位三大问题,提出了要全面积极调整党报文化的主张。2008年,我们围绕提高报纸的舆论引导能力,对各媒体进行了内容和形式改造,强化了制度建设。2009年,在全社范围组织了提高党报新闻性的大学习大讨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具有我社特色的办报观念和理论体系。

所谓“两分开”是指我们坚持多元化、多样化发展道路。针对我社既办党报,又办系列报,而且党报的蒙、汉文版办报方向和读者定位大不相同的状况,坚持蒙、汉文报分开发展,党报与系列报分开发展。

我们坚持汉文报面向市场不断强化新闻运作,严格采编与出报流程管理,全面提高新闻产品质量。对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报道进行大胆改革,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改进要闻版,加强策划,严格把关,开设关注民生和关注地方的新栏目、新版面,加强评论以及新闻报道与言论的组合,创新专副刊,开辟《社会新闻》版,提高了党报的可读性和舆论引导力,使得党报功能得以延伸。

我们坚持蒙文报属纯公益事业,不存在走市场化道路的客观环境,必须在财政全额拨款条件下,走独立核算、自我发展的路子。明确了蒙文报面向民族聚居区、面向民族文化的办报思路、发展模式和改革重点,精减了按行业设置的采访部,组建了网络部、民族文化部、地方(民族聚居区)新闻部和翻译部,并且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记者站,形成了以党报为核心,辅以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内蒙古生活周报》、《新闻论坛》(蒙文版)的独立办报体系。

为了更好地分开蒙、汉文报,我们在机构设置上撤销了群工部、摄影部、记者部、编委办、新闻研究所和资料室,分别组建蒙、汉编编委会为各自的领导机构,各自成立了承担人事、财务、发行、广告管理以及组织协调和采编服务职能的总编室,成立了专门负责办报策划、协调出版、评比等业务的出报部,在基层建立了汉编盟市分社系统和蒙编旗县记者站系统,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办报和管理体系。

对《北方新报》,我们坚持“一报独大、做大做强”的理念,把办好《北方新报》作为办集团的首要任务,使《北方新报》在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新媒体发展等方面面向市场奋力开拓,带着全社走。多年来我们突出《北方新报》与党报具有不同读者群的特点,抓其特色发展,坚持主打本土新闻,关注都市生活,强化舆论监督,注重行动和活动,提升社会引导能力,使《北方新报》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当之无愧成为内蒙古第一都市报。

《北方家庭报》逐渐找准读者,在引导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家庭观念上增强可读性。《北方周末报》多角度、大范围、深层次地开发新闻资源,形成深度报道风格。《内蒙古生活周报》注重在传承民族文化上下功夫,深得广大蒙古族读者喜爱。《科尔沁都市报》立足通辽市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网络导报》在引导网民、服务网民上形成特色。《新闻论坛》面向新闻媒体的发展变化,积极引导了我区新闻理论的探索和进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和公共管理领域不断树立话语权。

所谓“一挺进”是指在新媒体建设和发展方面,近几年我们既抢抓机遇,又循序渐进。针对当前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共生共融的实际,社党委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媒体建设的意见》,提出向新媒体推进战略。先建设了采编平台,紧接着又整合我社网络和技术资源成立北方新闻网络公司,突出抓网站和手机报建设。积极建设户外媒体,在呼市的各繁华地段“圈地”建设了130多个多媒体阅报栏,开拓了党报社新的宣传阵地。主动与内蒙古蒙科立软件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北方蒙古语新闻信息服务中心,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门户网站、与自治区党委外宣办合办索伦嘎新闻网,用斯拉夫蒙古文字向国际介绍我国及我区的改革发展成果、民族风土人情。

通过不断努力,我社的宣传质量得以提高,服务半径得以扩大,在全区的影响力明显上升。实践证明,只要抓好办报这个中心工作,就抓住了基础,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只有分清读者群,按不同需求去多元发展,才能具备生存特色,才会有我社的全面发展;只有适应社会科技进步,努力创新开拓,才可能不脱离于时代。

(二)克服经济实力薄弱,全面加强经营工作

多年来,我社经营工作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办报事业的发展。2006年初,在全社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我们响亮提出了“一手抓办报,一手抓经营”的办社理念。边解放思想边改革,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抓住一切时机兴办企业,全力推进我社经营上台阶、拓局面。可以概括为抓改革、抓管理、抓扩张。

抓改革指针对我社蒙、汉两张党报的实际,区分公益性程度,突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蒙文报实行“要钱的要要好”,对汉文报实行“挣钱的要挣足”的分别发展政策。我们把它作为我社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来抓,经过几年努力,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蒙、汉编的发展道路基本分明。特别是蒙文报在更好地把握蒙文报办报规律,更好地突出蒙文报特色,更好地承担发扬民族文化责任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针对我社发展系列报事业和建设新区累积巨额债务的实际,我们把压力变动力,锐意发展。专门成立内蒙古日报社经营管理委员会兼预算委员会,专抓经营工作,全力推行以各报各经营部门为预算单位,以经营效益评价体系为核心的全面预算制度,促进全社及各核算部门增强了市场意识、经营意识和成本意识。通过加大对各经营部门组织、协调、考核、监督、指导的力度,使全社经营上了一个重要台阶。

抓管理指近年来我们在全社推行企业化管理。将能转化为企业的都转为企业,不能转化为企业的模拟企业运行,引导全社各单位积极面向市场,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坚持核准预算单位,划小核算单位,收支两条线确定预算指标,对各核算单位逐步推行工资总额包干管理办法,控制人力成本,促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坚持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在合理制定各项经济指标的前提下,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增强了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各经营单位的经营意识。鼓励社内各媒体、各公司之间模拟企业互相算账,将原来由报社统一负担的水、电、暖、房屋折旧、车辆使用费等管理费用,按照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转变为各单位的经营成本,增强了各单位的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既节约了成本,又使部门和整个集团的经济效益都明显提高。

抓扩张指我们努力抓机遇,面向市场不断创办和发展企业。为降低后勤服务成本、堵住社内人员逆向流动,对我社机关后勤部门进行改造,成立物业公司,经营新旧办公区和住宅区的服务,培育其面向市场自收自支、自我发展。为了盘活旧办公楼等资产,与包头泰峰公司、上海锦江之星公司合作,发展了酒店服务业,成为集团经济新的增长点。利用在新区建设中造就的房地产人才队伍,组建了置业公司,积极引资合作面向市场进行房地产开发,成为集团发展最快的企业。对印务中心进行了重组,使其在承担起7200万元技改贷款偿还任务的同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面向市场分类经营,努力开拓非报印刷市场。

通过几年来不断的努力,我社自治区财政拨款年均增长百万,还累计实现中央及自治区财政专项支持近8000万元,2010年,蒙文报实现了近1800万元的财政全额拨款,离退休干部实现近1800万元的财政拨款。

我们的经营业绩显著增长。全社总收入2004年1亿元,2005年1.4亿元,2006年1.8亿元,2007年2.34亿元, 2008年3.1亿元, 2009年3.9亿元,年增长近30%。全社实现总资产2004年2.3亿元,2005年2.6亿元,2006年2.8亿元, 2007年2.83亿元,2008年3.12亿元,2009年3.48亿元,年增长11%。2005年以来我们累计偿还债务包括利息达亿元。

我们发展了,我们规模做大了,我们已经走出了困境,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已呈现在我们面前。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民族区域自治、锐意改革,就会使蒙、汉文报寻找到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只有按企业模式导向我们的管理,才能摆脱传统体制的弊端,使我社获得活力和动力。只有把发展责任扎实扛在肩上,才可能去不断地创新开拓,才可能造就一个新的报社。

二.向集团化迈进的战略选择

经过几年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我社已进入集团化发展阶段,显著标志是形成了多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局面。报纸虽然还占据主业位置,起基础作用,但不论在宣传受众的面上,还是在社内经济的支撑上,其量都趋于渐减状态。党报虽然还是我社的核心和生存点,但其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需要系列报和新媒体来辅佐。我区城市化率的快速提高,给我社都市报向全区迅速扩张提供了可能,其发展规模会远远超过党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业已经成为我社新的发展点,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与报业一同成长起来的印刷业,在旧区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在新区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房地产业其发展速度和规模极大地推进了我社的全面快速发展。

我社的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正是针对我社多元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和需求设计的,是一个用集团化来推进的方案。其基本原则是公益性事业与非公益性事业相分离,党报与系列报相分离,采编与经营相分离。通过这“三个分离”,我社形成了以党报为基础,系列报刊多种多样并进,新媒体多元成长,创办多个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新格局。我们把它称之为“一社三制”,即:蒙文报要紧紧与政府财政相连接,走财政全额拨款、独立核算的路子;汉文报虽属公益性事业,但要立足于财政基本不拨款体制,积极主动面向市场发展;各系列报、各经营单位企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按效益自主进行人事、分配、激励制度改革。“一社三制”是我们面临的生存状态,也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会是一个较长时期存在的现实。我社集团化发展必须立足于对这个现实的科学把握并制定出可行的发展战略。

(一)蒙汉语言协调发展战略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党报社,我们拥有蒙、汉文两张党报,这是由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决定的,是我社的最大实际,是我们处理一切发展问题必须尊重的客观基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高度关系到我们的生存,认识宽度决定着我们的发展。

蒙汉语言协调发展,是讲要控制好蒙、汉文报的发展关系,不论蒙文报还是汉文报都要找准自己的路,不要盲目攀比。经过几年探索,我们为蒙文报确定了“新闻纸加文化纸”的办报思路,同时确定了全额拨款、独立核算、形成独立办报实体的发展模式,强调蒙文报的新闻工作要牢牢抓住蒙古族聚居区去深入开展,在经营“新闻纸”主线的同时牢固树立“特色为王”意识,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为蒙文报重要特色,在经营“文化纸”的基础上扩大蒙文报的服务与发展空间。汉文报的定位是面向市场,坚持“三服务”办报理念,采编与经营互动,建设创新型报纸,在良好的为读者服务中积极扩大发行,增强广告创收能力。

目前,我们具备了实施蒙汉语言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一是2005年我们就提出了蒙、汉文报分开的思想,经过几年的努力,蒙编与汉编在组织上已分成了两个各自独立的办报实体,基本具备了独立发展的组织基础。二是借助文化体制改革机会,使蒙文报实现了财政全额拨款,汉文报2009年实现广告发行收入近5000万元,这就使得蒙、汉文报各自具备了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三是蒙、汉文报分开后,蒙文报进行了新的读者定位和相应的组织构架调整,特别是我们大胆地让蒙文报和中国蒙古语新闻网合作,实行报网互动,为进一步的发展找到了道路。四是今年年初我们提出了汉文报率先进行“三项制度”改革,试图通过科学设置岗位,严格量化绩效考评,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一体化,初步建立起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机制,为蒙汉语言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蒙汉语言协调发展,不只是蒙、汉文报的协调发展,还包括我社所有蒙汉文字的系列报、新媒体的协调发展。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报纸、期刊和网络都要发挥各自的特点,按照各自的定位发展前进。总之,今后我们要全面而不是片面,要协调而不是单一,鼓励创新而不是盲目攀比,鼓励个性化推进蒙文和汉文各媒体的发展。

(二)一报一网报网互动战略

上一篇: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下一篇:古代诗歌表达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