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2024-07-24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共5篇)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篇1

目前试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201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其前身是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新颁布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在许多方面做了修订,较之以往同类文件具有“无可比拟的规范性和科学性”[1],但也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文就《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有关语言文字规范要求方面的修订情况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在公文写作语言文字的表达要求方面体现了规范性和科学性

1.把公文处理的“要求”上升为“原则”表述,更强调突出了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第一章“总则”中关于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要求的原文件的表述为:

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按照行文机关要求和公文处理规定进行的原则,做到准确、及时、安全、保密。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第一章第四条)

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精简、高效的原则,做到及时、准确、安全。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一章第四条)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将原文件中的第四条表述,在不改变义项的情况下,做了文字移位和整合编排的处理,变为《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的第五条,即:

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修订去掉了“及时”,把“做到……”的要求性文字合并入基本原则,把原来的长短结构(实事求是、精简……)变为四个四字短语(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显得更精练、规整了。

这“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16字公文处理原则中,其中“准确、规范、精简”6个字主要是针对公文语言所作的规定,因而这6个字也是公文语言文字规范的基本原则。

2.“公文格式”中增加了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在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三章“公文格式”中,完善了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使文件规定更具体、科学,更有针对性、操作性。

第十一条公文使用的汉字、数字、外文字符、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和规定执行。民族自治地方的公文,可以并用汉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删除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文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在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并用汉字和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按其习惯书写、排版)”这一条款,新增的关于中外文字符、少数民族文字和计量单位、标点符号的使用要求。汉字、数字、外文字符、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国家现已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所以必须依规而行。而新增的关于“民族自治地方的公文,可以并用汉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字使用权的尊重,同时又体现了国家推广汉语普通话,使用规范汉字的政策导向。

3.公文拟制中对语言文字表达的要求和审核重点概括精当,清晰明了。一个法规制定的科学与否,一是看其原则性规定是否把握得正确,另一是看其具体要求和重点是否有针对性,契合实际,方法上便于操作。《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在语言文字表达要求方面的规定比之前规定,既概括得当,重点突出,又简明扼要。试比较分析之。先看原文件有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草拟公文应当做到:

(二)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直述不曲,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

(五)人名、地名、数字、引文准确。引用公文应当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引用外文应当注明中文含义。日期应当写明具体的年、月、日。

(六)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七)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八)文内使用非规范化简称,应当先用全称并注明简称。使用国际组织外文名称或其缩写形式,应当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准确的中文译名。

(九)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第十六条起草公文应当做到:

(三)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表述准确。

(四)开门见山,文字精练,用语准确,篇幅简短,文风端正。

(五)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准确。公文中汉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符合国家发布的标准方案,计量单位和数字用法符合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

(六)文种、格式使用正确。

第十八条公文校核的内容是:

(六)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和文字表述、密级、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是否准确、恰当,汉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数字的用法及文种使用、公文格式是否符合本条例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对语言文字表达要求的条款设立过于细实,结构层次的具体要求、数字使用的一般要求虽然列举了几种具体表达法,但难以穷尽,且每一具体表达法的要求与原则性规定(结构严谨、文字精炼、用语准确等)并列呈现,逻辑上层次区分不够清晰。

此外,《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第十六条和第十八条中对语言文字表述的要求有重叠之处,失之冗余。

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在“公文拟制”这部分,就语言文字表达分“公文起草”写作要求和“审核重点”两个层面进行表述:

第十九条公文起草应该做到:

(三)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炼。

第二十条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

(四)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

第十九条之(三)中后三点“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炼”属于公文写作的语言文字表达层面的总体要求,概括得十分精当。

第二十条从审核的角度具体列举了公文写作中在语言文字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规范情形。同样十分得当,简明。

写作是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而写作最重要的又是语言文字的组织和规范。所以作为公文处理的法规,对于公文的主体———文体写作的语言文字要求,必须规定得具体明了,使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比之前的规定,在表述上做到了原则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符合法条设置的技术要求。

二、新《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在公文写作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方面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的地方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尽管对公文写作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做了调整,更趋合理,但仍有值得完善的地方。我认为至少有下列两个方面可以斟酌商榷。

一是“规范化简称”表述可以更规范。在“第三章公文格式”的第九条之“(四)发文机关标志、(八)主送机关、(十一)发文机关署名、(十六)抄送机关”等多处对于机关名称的表述都使用了“可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另外还有涉及使用机关名称的地方,如“(七)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中未明确表示该“发文机关名称”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前后规定不统一。

在“第三章公文格式”的第九条之“(十三)印章”部分规定“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这与“(十一)发文机关署名”必须“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的规定不统一。一般印章都是刻印机关的全称,如果发文机关署名必须加盖印章,且与署名机关相符,该机关署名只能是全称而不能使用简称。

关于“简称”的表述,我认为可以集中在一处,建议在第九条最后增加一条:(十八)机关简称。机关名称除署名有特别规定外,可使用规范化简称。同一文件中使用简称前后必须一致。

二是增加“格调庄重,文风平实”的要求。一部规章的制定,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七条规定,其立项申请时必须说明“立法项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据的方针政策和拟确立的主要制度”。作为规范机关公文处理的规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其立法意图自然也需包括确立主要制度和解决主要问题两个方面。尽管《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已经涵盖了主要制度的规范和主要问题的解决之内容,但我认为有一个问题没有引起重视,那就是语体和文风问题,在该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没有涉及。

文风问题是近年来党政机关出现的一个重大问题。文风问题反映在公文写作中,其表现为:套话假话泛滥,语言空洞啰嗦,枯燥乏味,大白话多,缺乏雅洁感。这是公文处理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在公文写作中涉及修辞理念、语体把握、用词造句等诸多方面,最终表现为文风问题。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在条例中增加语体和文风方面的规定。建议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十九条之(三)款中加增。

第十九条“公文起草应当做到”之(三)原文为:“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练。”增加“语体庄重,文风平实”的要求,并对词语顺序稍加调整,改为:“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内容简洁,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练,语体庄重,文风平实。”

摘要:《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修订,突出了语言文字规范要求,增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在“简称”的表述方面以及“语体”和“文风”的要求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完善。

关键词: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语言文字规范

参考文献

[1]栾照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缺憾瑕疵探析[J].秘书,2013(4).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篇2

1、相关概念:旧办法规定公文处理是公文的办理、管理、整理、归档等一系列相关联、衔

接有序的工作。新条例规定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想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其中,公文拟制包括草拟、审核、签发,三个环节。

2、公文文种变化:

(1)数量的变化:新条例文种共计15种,旧办法13种,旧条例14种。文种定义的措辞

上,起始全部是“适应于„„”的表达方式。A.新条例比旧条例多了命令、公告、通告三种文种,删除了指示、规定、条例。B新条例比旧办法多了决议和公报。C.新条例把会议纪要改为纪要,为了避免公文标题在拟制中的重复。

(2)适用范围的变化:新条例15种公文中,请示、意见、批复在旧条例和旧办法中除了

使用机关不同,适用范围和新条例是一致的;议案由于只用于行政机关行文,适用范围和旧办法相同。比如说:a.决定的定义更加准确:“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部署而非安排,准确程度增加。b.如通知和旧条例相比较:新的通知适用范围变小了,删除了“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的指示。”和旧办法相比:新条例删除了“任免人员”的作用。

3、格式的变化:a.和旧条例相比:删除了版头、主题词、印发传达范文、印制版记。增加

了:保密期限、发文机关标志、附件说明、附注、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B.与旧办法相比:删除了主题词、发文机关标示,增加了份号、发文机关标志、发文机关署名、页码。

4、行文规范:

(1)与旧条例相比:

A增加了必要条款:对行文关系增加了一个总的原则,即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行文关系。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对上行文和下行文做了详细的表述。增加第十七条,指出不得联合行文的条件。

B删除多余的部分:如对于请示的越级行文问题,关于“函”的使用。

C调整表述的顺序:将上行文规则全部归纳整理到“向上级机关行文”的条目下。

D改换其他词语:对行文规则做到细化处理,在表述过程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比如“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旧条例是“行文应当确有需要”。

(2)与旧办法相比:

A. 增加必要的条款:对向上级机关行文和向下级机关行文的原则都是新加的。

B. 删除了多余的内容

C. 调整顺序:新条例对旧办法进行改变和调整的地方比较多

D. 该换词语:如“一般不得越级行文”是对“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的改动。

5、公文拟制

起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审核: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初审。签发: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发文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

6、简化的公文办理的环节

在收文办理中,将审核改为初审,将分办、批办并入承办,并增加了传阅、答复两个环节。发文办理中,起草、审核、签发三个环节列入公文拟制,用印并入印制。

7、公文管理更加注重安全保密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篇3

一、《条例》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准绳”

《条例》凸显了党管干部这一重要原则,从酝酿动议到民主推荐、从组织考察到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都明确了党组织的主导和把关作用,进一步强化了党委(党组)、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权重和干部考察识别的责任,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根本准绳。第一,选人标准更加明确。《条例》强调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第二,选拔程序更加合理。《条例》将民主推荐由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调整为第二个环节,将推荐结果由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改为“重要参考”。《条例》坚持和改进完善民主推荐,实现了党管干部原则与发扬民主的有机结合。第三,干部选拔管理更加严格。《条例》对破格提拔作出了严格规定,在明确具体适用情形的同时,规定选拔任用的基本条件和有关法律、章程规定的资格不能破,任职试用期未满或者提拔任职不满一年的不得破格提拔,不能越两级提拔,并在审批把关和过程公开方面严加要求,防止“破格”变成“出格”。《条例》明确规定了六种不得列为考察对象的情形,将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裸官”明确列入其中。《条例》还对官员“复出”问题进行了严格规定,规定因问责被免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安排职务,两年内不得担任高于原任职务层次的职务。

二、《条例》是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的“风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条例》明确提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注重基层的导向,有利于真正做到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我们要通过学习贯彻《条例》,推动干部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第一,选拔任用要突出一个“准”字。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始终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等各个方面;始终坚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善于领导科学发展作为选人用人的基本要求;干部人事工作要始终坚持事先酝酿、公平竞争、民主推荐、集体讨论,严把干部任用关口。第二,工作机制要强调一个“严”字。要把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严格监督、严肃纪律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把握条件不走样,执行程序不变通,明确纪律不漏风。第三,关心干部要体现一个“情”字。要重“实情”,坚持从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出发推动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干部选任工作。要讲“真情”,在非领导职务的推荐上,适当向老同志、业务骨干倾斜,用真情换真心,同时,要多主动关心年轻干部成长。

三、《条例》是改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指南针”

《条例》将好干部标准写进总则,突出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敢于担当是好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选什么人、用什么人提供了重要指南,指明了选人用人的正确方向。第一,体现了中央对干部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围绕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观点。《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为什么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怎样选人”等作出了制度规范,为构建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第二,凸显了我们党在选人用人制度上的与时俱进。毛泽东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邓小平提出干部“四化”方针,江泽民提出建设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胡锦涛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治国理政的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条例》是我们党关于干部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制度结晶,标志着我们党对选人用人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通过学习贯彻《条例》,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确保各级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

四、《条例》是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戒尺”

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仍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存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了严格规定,为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戒尺。《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了完善,比如在框架设计上增设“动议”一章,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在民主推荐上,将推荐结果由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改为“重要参考”,既防止把推荐票等同于选举票、简单以票取人,又发挥了民主推荐作为选准用好干部重要手段的作用;在考察环节,突出对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科学发展实绩、作风表现、廉政情况的考察,既能防止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又能防止“带病提拔”问题。同时,《条例》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破格提拔等进行规范完善,形成了一套可操作、可检验、可追责的系统,提高了选人用人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条例》还强调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程监督,充实调整“十不准”纪律,提出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行为严厉查处、严肃追责,进一步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不可逾越的“底线”、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以刚性的纪律纯洁选人用人风气。我们要通过学习贯彻《条例》,努力预防和治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干部选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之,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始终坚持“凭实绩、重德才、看民意”原则,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学条例、懂规矩、守纪律”,严格选任程序,加强监督检查,落实群众“四权”,营造公开、透明的选人用人环境。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篇4

亮点之一:《条例》实现了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法规一体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的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处理法规规章 (诸如条例、规定、办法、细则) 一直都是各自制定、分别颁发的。而这次制定出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是根据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国务院提出依法行政的要求, 公文处理法规制度根据执政方式的变化与行政管理的客观要求做出的相应调整, 使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首次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法规合二为一, 这是我党我国公文处理法规制度建设的一次新飞跃, 实现了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法规的一体化。

亮点之二:《条例》在谋篇布局、框架结构上的新变化。

《条例》共有八章四十二条, 原《条例》共有十二章四十条, 原《办法》其有八章五十三条。在法规框架结构上《条例》与原《条例》《办法》比较, 在谋篇布局、框架结构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有明显的变化。《条例》前四章和最后一章在框架结构上继承了原《条例》《办法》中的排列顺序, 保持不变, 章节名称仍为总则、公文种类、公文格式、行文规则及附则。《条例》其它三章基本上是全新组合, 将原《条例》《办法》中有关章条进行调整、合并。对原《条例》中的八章、原《办法》中的五章的内容进行分解、归纳, 调整整合为《条例》中的三章, 对公文处理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一是将原《条例》中第五章中的公文起草要求的内容, 第六章中公文校核重点的内容和第七章公文签发的内容, 以及将原《办法》中第五章第二十五条公文起草的要求、第二十七条公文审核的重点及第二十八条公文签发的内容, 进行归纳整理, 合并为《条例》中的第五章“公文拟制”, 体现了这一章的重要性;二是将原《条例》中第八章公文办理和传递, 第十章公文立卷归档中的有关条款的内容, 以及原《办法》中的第五章公文办理、第六章收文办理、第七章公文归档中的涉及公文办理的有关内容, 调整合并为《条例》中的第六章“公文办理”, 主要体现收文办理、发文办理的主要程序、公文传递传输及公文归档的内容, 立足于公文办理的程序性、规范性;三是将原《条例》第九章公文管理、第十一章公文保密, 以及原《办法》第八章公文管理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调整合并为《条例》中第七章“公文管理”, 突出了公文管理的安全、保密性。这些新变化使《条例》的框架结构更清晰、更合理, 谋篇布局更科学、更优化。

亮点之三:《条例》在公文版式、格式的统一与规范上取得新突破。

以往我国党政机关公文在版式、格式方面存在许多不统一、不标准、不规范。针对这一情况, 《条例》第三章公文格式第十条规定, 公文的版式按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执行, 与此同时, 组织修订与之配套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这使党政机关公文在版式、格式的编排、标注的统一规范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是对公文格式各要素标注的位置进行了统一, 今后党政机关公文的密级、紧急程度统一依次标注在公文份号的下方位置;二是对公文成文日期中的数字书写进行了统一, 今后党政机关公文的成文日期统一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排印;三是公文中使用的汉字、数字、外文字符、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 今后统一按照有关国家标准和规定执行;四是《条例》规定公文用纸幅面采用国际标准A4型 (210mm×297mm) , 今后党政机关上至中央下至乡镇党委和政府, 皆采用A4型纸印制公文。这些变化实属不易, 无疑解决了“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以及公文版式、格式五花八门的问题, 在党政机关公文版式、格式的统一与规范上取得新的突破。

亮点之四:《条例》通篇内容贯穿实事求是这根红线。

实事求是是这次《条例》起草修订的重要指导思想。《条例》的通篇内容闪烁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火花。例如, 在第四章行文规则第十三条规定:行文应当确有必要, 讲究实效, 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第五章表述公文起草的七点要求第二款时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 分析问题实事求是, 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在起草表述第七款时, 考虑到党政机关负责人公务繁忙, 起草重要公文由领导人亲自动手基本上做不到的实际情况, 将原《条例》中“由领导人亲自动手”一句删去, 表述为“机关负责人应当主持、指导重要公文起草工作”;在《条例》第三十二条复制、汇编涉密公文的规定中“绝密级公文一般不得复制、汇编, 确需工作需要的, 应当经发文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的表述, 看起来似乎比以往“绝密级文件不得复制、汇编”的规定放宽了, 实际上是从我国党政机关工作需要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表述上作出的调整修改, 这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亮点之五:《条例》内容体现了与时俱进精神。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例如, 《条例》首次将公文处理视为一项重要工作, 《条例》的标题中在公文处理之后增加了“工作”二字的表述, 来之不易, 是在充分认识公文处理工作是各级党政机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办公厅 (室) 的重要核心业务基础上增加的字眼。又如, 在研讨公文种类的取舍时, 将原《条例》自1996年下发以来从来不使用的“指示”这个文种去掉;同时, 鉴于制定的“条例”“规定”, 一般都用“通知”文种来印发, 这两个文种也不再列入公文种类之中。再如, 在讨论是否继承保留原《办法》第三章公文格式第十条“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 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一句时, 考虑到党政机关行文时在公文标题上经常使用的标点符号, 除书名号外还有使用引号、顿号、连接号和括号等的实际情况, 决定不保留原《办法》中的这一句表述。另外, 在是否保留公文主题词这个公文格式要素上, 认为主题词是八十年代办公自动化的产物, 当时主要起到提高检索档案主题效率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 用关键词代替主题词检索公文信息更方便、更快捷, 主题词已经失去它的检索功能, 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把主题词这一格式项目要素去掉, 既不影响公文的质量和执行力, 反而大大减轻了办文者的负担, 办文者不再为查阅大量的主题词而费时费力了, 也不再为主题词标引是否正确而烦恼了。取消主题词, 受到了广大从事公文办理的文秘工作者极大的欢迎。同时, 考虑当前我国在推进党务、政务公开, 党政机关决策、行文要充分发扬民主, 尊重民意, 听取民声这一国情, 在公文起草的方法上着力强调“深入调查研究, 充分进行论证, 广泛听取意见”。这一新内容、新要求, 也充分说明《条例》的内容弘扬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亮点之六:《条例》内容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继承与创新, 这一起草修改的原则在《条例》中显现。《条例》在公文文种的取舍上注重继承保留, 其中15个文种, 即决议、决定、命令 (令) 、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都是从原《条例》《办法》中继承保留下来的, 而且其中的意见、请示、公告、议案、批复、函这6个文种的适用范围的表述也没变化, 仍按原《条例》《办法》中的内容表述。又如, 《条例》第七章公文管理第二十八条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建立本机关公文管理制度”, 就是继承原《办法》第八章公文管理第四十五条的内容。《条例》第七章公文管理第三十三条关于公文撤销和废止的内容, 也是继承了原《办法》中第四十九条的规定精神。《条例》的创新亮点就更多了。例如, 《条例》第四章“行文规则”中, 突出体现在排序顺序上创新。原《条例》第五章行文规则共5条, 分为行文总规则、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行文的规则、受双重领导的机关行文规则、请示件的行文规则、罚则;原《办法》第四章行文规则共11条, 分为行文的总规则、处理行文关系的总规则、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行文规则、联合行文规则、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行文和联合行文规则、向主管部门行文规则、部门之间就有关问题协商的规则、下级机关重要行文上报的规则、请示与报告的行文规则、不得向上级机关领导人行文的规则、受双重领导的机关行文规则。《条例》在总结原《条例》《办法》行文规则布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 创新布局, 在行文规则摆列顺序上按照行文方向来布局, 无疑是《条例》在创新方面的一大亮点。

亮点之七:《条例》内容中用词用字更加确切、简洁。

《条例》第五章第十九条第三款要求党政机关公文“内容简洁, 主题突出, 观点鲜明, 结构严谨, 表述准确, 文字精练”。《条例》是党政机关两个法规规章合二为一的产物, 共八章四十二条, 全篇只有5487字, 在精简公文、改进文风上起到示范作用。

关于内容表述准确贴切方面, 如, 《条例》第三章公文格式中的“发文机关标志”的表述, 原《条例》中称为“版头”, 原《办法》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标准中表述为“发文机关标识”。“标志”与“标识”, 一字之差, 但用“标志”更准确、贴切。又如, 将原《条例》中的“校核”和原《办法》中的“审核”的概念统一起来, 统称为“审核”。审核与校核相比较, 除了要对公文文稿的形式、格式、表述等常规的内容进行把关, 更强调从宏观的角度, 在政治和政策层面进行把关。

关于内容表述简洁、精练方面, 如关于平行机关联合行文的表述, 《条例》第四章行文规则第十七条“同级党政机关、党政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 这句与原《办法》第四章第十六条“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的表述比较, 用字少、涵盖面广。充分说明《条例》在用词用字上注重简洁、精练, 是“唯陈言之务去”的体现。

亮点之八:《条例》内容针对性、指导性强。

《条例》内容的一大特点, 是针对性、指导性强。例如, 针对目前有的下级机关在请示件中存在着照抄照转, 害怕承担责任, 不提出本机关的倾向性意见, 不表明本机关的态度的现象, 在《条例》第四章行文规则第十五条第三款中明确规定: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 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 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针对目前我国党政机关普遍存在着联合行文过多的现象, 在第四章第十七条中作出硬性的规定:“属于党委、政府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 不得联合行文”。同时, 针对一些党政机关公文办理时效性差, 尤其有的上级机关存在官僚主义, 对下级机关的来文办理拖拉, 甚至不予回复的情况, 在《条例》第六章第二十四条公文办理的第七个程序“答复”中规定:“公文的办理结果应当及时答复来文单位, 并根据需要告知相关单位”。这些规定表述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对今后的公文办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亮点之九:《条例》对公文处理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

一是《条例》出彩之处是第五章公文拟制中增加了前置审核公文文稿的规定, 针对“需要发文机关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 明确规定“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 (室) 进行初核”。这一条规定很有必要, 是在认真总结以往公文办理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公文办理提出的新要求。在公文办理的实践中, 经常存在着提交会议审议的重要文稿, 往往绕过上级机关的办公厅 (室) 初审就匆忙上会的现象, 结果文稿经常出现问题。有问题的公文文稿如果直接提交发文机关审议, 不但浪费发文机关和领导同志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有可能降低公文质量、损害机关形象、影响工作效果。因此, 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 就是在重要公文文稿提交审议之前, 由上级机关的办公厅 (室) 先进行细核。二是在第六章第二十五条发文办理的主要程序中增加了“核发”的内容, 即“公文印制完毕, 应当对公文的文字、格式和印刷质量进行检查后分发”, 犹如工厂产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工序, 以确保党政机关公文的质量。三是为了使党政机关的办公厅 (室) 开展发文立户管理工作有依据, 《条例》从公文处理工作需要出发, 在第三十七条中对新设立的党政机关发文立户条件、申请、审查等程序、环节作出规定。这些新表述、新要求, 拓宽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新领域, 使公文处理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

亮点之十:《条例》在公文管理安全保密方面措施更加严格。

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中国共产党机关(以下简称党的机关)工作的需要,实现党的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党的机关的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

第三条 公文处理是包抓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立卷归档在内的一系列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按照行文机关要求和公文处理规定进行的原则,做到准确。及时、安全、保密。

第五条 党的机关的办公厅(室)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六条 党的机关的办公厅(室)应当设立秘书部门或者配备秘书人员具体负责公文处理工作,并逐步改善办公手段,努力提高i作效率和质量。秘书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工作积极,作风严谨,遵守纪律,恪尽职守。

第二章公文种类

第七条 党的机关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决议 用于经会议讨论通过的重要决策事项。

(二)决定 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安排。

(三)指示 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提出开展工作的原则和要求。

(四)意见 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五)通知 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六)通报 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交流重要情况。

(七)公报 用于公布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

(八)报告 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九)请示 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批复 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

(十一)条例 用于党的中央组织制定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规章制度。

(十二)规定 用于对特定范围内的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十三)函 用于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

(十四)会议纪要 用于记载会议主要精神和议定事项。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八条 党的机关公文由版头、份号、密级、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制版记组成。

(一)版头 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 “文件”二字或者加括号标明文种组成,用套红大字居中印在公文首页上部。联合行文,版头可以用主办机关名称,也可以并用联署机关名称。在民族自治地方,发文机关名称可以并用自治民族的文字和汉字印制。

(二)份号 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标注于公文首页左上角。秘密公文应当标明份号。

(三)密级 公文的秘密等级,标注于份号下方

(四)紧急程度 对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间要求。紧急文件应当分别标明“特急”、“加急”,紧急电报应当分别标明“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五)发文字号 由发文机关代字、发文和发文顺序号组成,标注于版头下方居中或者左下方。联合行文,一般只标明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六)签发人 上报公文应当在发文字号右侧标注“签发人”,“签发人”后面标注签发人姓名。

(七)标题 由发文机关名称、公文主题和文种组成,位于发文字号下方。

(八)主送机关 主要受理公文的机关。主送机关名称应当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的统称,位于正文上方,顶格排印。

(九)正文 公文的主体,用来表达公文的内容,位于标题或者主送机关下方。

(十)附件 公文附件,应当置于主件之后,与主件装订在一起,并在正文之后、发文机关署名之前注明附件的名称。

(十一)发文机关署名 应当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位于正文的右下方。

(十二)成文日期 一般署会议通过或者领导人签发日期;联合行文,署最后签发机关领导人的签发日期;特殊情况署印发日期。成文日期应当写明年。月、日,位于发文机关署名右下方。决议、决定、条例、规定等不标明主送机关的公文,成文日期加括号标注于标题下方居中位置。

(十三)印章 除会议纪要和印制的有特定版头的普发性公文外,公文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

(十四)印发传达范围 加括号标注于成文日期左下角。

(十五)主题词 按上级机关的要求和《公文主题词表》标注位于抄送机关上方。

(十六)抄送机关 指除主送机关以外的其他需要告知公文内容的上级、下级和不相隶属机关。抄送机关名称标注于印制版记上方。

(十七)印制版记 由公文印发机关名称、印发日期和份数组成,位于公文末页下端。

第九条 公文的汉字从左至右横排;少数民族文字按其书写习惯排印。公文用纸幅面规格可采用16开型(长260毫米,宽184毫米),也可采用国际标准a4型(长297毫米,宽210毫米)。左侧装订。

第十条 党的机关公文版头的主要形式及适用范围:

(一)《中共xx文件》用于各级党委发布、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作出重要工作部署,转发上级机关的文件,批转下级机关的重要报告、请示。

(二)中国共产党xx委员会(xx)》用于各级党委通知重要事项、任免干部、批复下级机关的请示、向上级机关报告、请示工作。

(三)中共xx办公厅(室)文件》、《中共xx办公厅(室)(xx)》用于各级党委办公厅(室)根据授权,传达党委的指示,答复下级党委的请示,转发上级机关的文件,批转下级机关的报告、请示、发布有关事项向上级机关报告请示工作。

(四)《中共xx部文件》、《中共xx部(xx)》用于除办公厅(室)以外的党委各部门发布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向上级机关报告、请示工作。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十一条 行文应当确有需要、注重实效、坚持少而精。可发可不发的公文不发,可长可短的公文要短。

第十二条 党的机关的行文关系,根据各自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

〔一〕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如需其他相关的上级机关问知,可以抄送。不得越级向上级机关行文,尤其不得越级请示问题;因特殊情况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

(二)向下级机关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发文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

(三)党委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党委的相关部门行文。党委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行文;党委的其他部门,不得对下级党委发布指示性公文。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

(四)同级党的机关、党的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之间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

(五)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一般用函行文。

第十三条 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其请示事项。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

第十四条 向上级机关请示问题,应当一文一事,不应当在非请示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请示事项涉及其他部门业务范围时,应当经过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后上报;经过协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应当在请示中写明。除特殊情况外,请示应当送上级机关的办公厅(室)按规定程序处理,不应直接送领导者个人。

党委各部门应当向本级党委请示问题。未经本级党委同意或授权,不得越过本级党委向上级党委主管部门请示重大问题。

第十五条 对不符合行文规则的上报公文,上级机关的秘书部门可退回下级呈报机关。

第五章 公文起草

第十六条 起草公文应当做到:

(一)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指示,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二)全面、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提出的政策、措施切实可行。

(三)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表述准确。

(四)开门见山,文字精练,用语准确,篇幅简短,文风端正。

(五〕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准确。公文中汉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符合国家发布的标准方案,计量单位和数字用法符合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

(六)文种、格式使用正确。

(七)杜绝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

第十七条 起草重要公文应当由领导人亲自动手或亲自主持、指导,进行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六章 公文校对

第十八条 公文文稿送领导人审批之前,应当由办公厅(室)进行校核。公文校校的基本任务是协助机关领导人保证公文的质量。公文校核的内容是:

(一)报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二)是否确需行文;

(三)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批示精神,是否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四)涉及有关部门业务的事项是否经过协调并取得一致意见;

(五)所提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六)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和文字表述、密级、印发传达范围、主题词是否准确、恰当,汉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数字的用法及文种使用、公文格式是否符合本条例的规定。

第十九条 文稿如需作较大修改,应当与原起草部门协商或请其修改。

第二十条 已经领导人审批过的文稿,在印发之前应再作校核。校核的内容同第十条

(六)款。经校核如需作涉及内容的实质性修改,须报原审批领导人复审。

第七章 公文签发

第二十一条 公文须经本机关领导人审批签发。重要公文应当由机关主要领导人签发。联合发文,须经所有联署机关的领导人会签。党委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授权发布的公文,由被授权者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领导人签发公文,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并写上姓名和时间。若圈阅,则视为同意。

第八章 公文办理和传递

第二十二条 公文办理分为收文和发文办理。收文办理包括公文的签收、登记、拟办、请办、分发、传阅、承办和催办等程序。公文经起草、校核和领导审批签发后转入发文办理,发文办理包括公文的核发、登记、印制和分发等程序。

(一)签收 收到有关公文并以签字或盖章的方式给发文方以凭据。签收公文应当逐件清点,如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向发文机关查询,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急件应当注明签收的具体时间。

(二)登记 公文办理过程中就公文的特征和办理情况进行记载。登记应当将公文标题、密级、发文字号、发文机关、成文日期、主送机关、份数、收发文日期及办理情况逐项填写清楚。

(四)拟办 秘书部门对需要办理的公文提出办理意见,并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送领导人批示。

(五)分发 秘书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或者领导人批示将公文分送有关领导人和部门。

(六)传阅 秘书部门根据领导人批示或者授权,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公文送有关领导人阅知或者批示。办理公文传阅应当随时掌握公文去向,避免漏传、误传和延误。

(七)承办 主管部门对需要办理的公文进行办理。凡属承办部门职权范围内可以答复的事项,承办部门应当直接答复呈文机关;凡涉及其他部门业务范围的事项,承办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办理;凡须报请上级机关审批的事项,承办部门应当提出处理意见并代文稿,一并送请上级机关审批。

(八)催办 秘书部门对公文的承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催办贯穿于公文处理的各个五一节。对紧急或者重要公文应当及时催办,对一般公文应当定期催办,并随时或者定期反馈办理情况。

(九)核发 秘书部门在公文正式印发前,对公文的审批手续、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确定发文字号、分送单位和印制份数。

(十)印制 应当做到准确、及时、规范、安全、保密。秘密公文应当由机要印刷厂(或一般印刷厂的保密车间)印制。

第二十三条 公文处理过程中,应当使用符合存档要求的书写材料。需要送请领导人阅批的传真件,应当复制后办理。

第二十四条 秘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或机要通信)传递、密电传输或者计算机网络加密传输,不得密电明传、明电密电混用。

第九章 公文管理

第二十五条 党的机关公文应当发给组织,由秘书部门统一管理,一般不发给予个人。秘书部门应当切实做好公文的管理工作,既发挥公文效用,又有利于公文保密。

第二十六条 党的机关秘密公文的印发传达范围应当按照发文机关的要求执行,下级机关、不相隶属机关如需变更,须经发文机关批准。

第二十七条 公开发布党的机关公文,须经发文机关批准。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发文机关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十八条 复制上级党的机关的秘密公文,须经发文机关批准或者授权。翻印件应当注明翻印机关名称、翻印日期和份数;复印件应当加盖复印机关印记。复制的公文应当与正式印发的公文同样管理。

第二十九条 汇编上级党的机关的秘密公文,须经发文机关批准或者授权。公文汇编本的密级按照编入公文的最高密级标注并进行管理。

第三十条 绝密级公文应当由秘书部门指定专人管理,并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第三十一条 秘书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对秘密公文进行清理、清退和销毁,并向主管机关报告公文管理情况。

销毁秘密公文,必须严格履行登记手续,经主管领导人批准后,由二人监销,保证不丢失、不漏销。个人不得擅自销毁公文。

第三十二条 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机关撤销时,需要归档的公文立卷后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档案部门,其他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登记销毁。工作人员调离工作岗位时,应当将本人保管、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清退。

第十章 公文立卷归档

第三十三条 公文办理完毕后,秘书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公文的定稿、正本和有关材料收集齐全,进行立卷归档。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

第三十四条 两个以上机关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主办机关立卷归档,相关机关保存复制件。机关领导人兼任其他机关职务的,在履行其所兼职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由其兼职的机关立卷归档。

第十一章 公文保密

第三十五条 公文处理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有关保安法规,遵守党的保密纪律,确保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

第三十六条 党内秘密公文的密级按其内容及如泄露可能对党和国家利益造成危害的程度划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不公开发表又未标准密级的公文,按内部公文管理。

第三十七条 发文机关在拟制公文明,应当根据公文的内容和工作需要,严格划分密与非密的界限;对于需要保密的公文,要准确标注其密级。公文密级的变更和解除由发文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决定。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适用于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由中共中央办公厅负责解释。

上一篇:矿山遥感调查与监测下一篇:金融监管革新证券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