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学习(精选11篇)
前置性学习 篇1
打造高效化学课堂是化学新课程建设的核心, 北师大王磊教授指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变原先以内容讲解为核心的教学为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力核心的教学, 在课堂上促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成为质疑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1]抓住“问题”, 突出重点是高效化学课堂的核心。那么“问题”从哪里来, 是来自于老师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试题研究后的设计, 还是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的问题。[2]生本教育的倡导者郭思乐教授指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生成课程, 在学生先学的同时, 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 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 这就教得更精粹, 更切中学生的肯綮。学生先学什么?当然是教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
一、什么是前置性学习和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学习, 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 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 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 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通过先做后学, 既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 又发现了自己在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低入原则。低入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 可以是原有知识的发展巩固, 也可以是新学知识的基础阅读, 确保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完成, 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促使学生乐于完成。二是层次分明。层次分明是要抓住新学知识的核心问题、核心难点让学生先尝试, 通过学习促使学生了解到新学知识的要义和主要脉络, 暴露存在的困难, 并以问题的形式加以呈现。三是问题形式。即作业的设计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问题形式方向性明确, 直接切中要点, 明确指导学生需要学习什么, 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问题还是来自于学生, 来自于教师对以往学生学习情况的总结和反思, 直接反映教师对教材、考试说明的理解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四是注意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配合。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小组集体的力量, 促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代表小组的意见, 这样的问题更具有代表性。五是兼顾趣味性和开放性。问题有了趣味性可以活跃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网络学习平台的利用非常关键, 有条件的话要鼓励学生到互联网上寻找知识, 从而既拓展知识面, 又提高学生寻求新知识的能力。最后要注意, 前置性学习的问题不能过多, 要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
下面是我设计的苏教版选修物质结构有关《离子晶体》的前置性作业:
(1) Na原子和Cl原子是如何形成Na Cl的?请用电子式表示Na Cl的形成过程。 (2) 两种元素的微粒要形成离子键, 其电负性差值是怎样的? (3) 离子键的定义是什么?构成微粒是什么?微粒间作用力有什么特点?离子化合物导电性特点是什么? (4) 判断下列哪些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Mg O、H2O、NH4Cl、H2SO4、Na OH、HCl, 你能书写相关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吗? (5) Na Cl、Cs Cl的晶胞结构特点是什么?你能计算晶胞中含有的微粒数吗?请小组交流。 (6) 有关离子晶体的最新应用有哪些?请查阅资料。
三、科学合理组织, 促使学生参与构建课堂核心问题
前置性学习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既检查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是新知识的初体验, 学生在先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发现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的学法指导, 特别是学习小组的组建和运行尤为关键, 学习小组中学生的定位必须明确, 有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 教师要对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要求, 特别是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学生交流的时间控制和问题汇总要作出具体规定, 少数同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兵教兵”在小组内解决, 共同存在的典型问题做好记录, 上交老师批阅。教师上课前要检查各学习小组上交的小组学习汇总, 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
通过我的汇总, 确定离子晶体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有: (1) 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电子式的书写方法总结; (2) 典型离子晶体Na Cl、Cs Cl晶胞微观结构研究; (3) 通过晶胞微观结构确定离子晶体化学式方法探索。
四、课堂紧扣核心问题合作探究, 促学生高效学习
高效课堂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学生的高效率学习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提升的课堂。从教学组织层面看就是要省却一些不必要的环节, 把核心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从教师层面看就是不拘泥于教学细节的完美, 留给学生时间, 组织学生展开学习体验;从学生层面看就是积极投入学习中, 参与核心问题的思考、讨论、质疑、解决、应用。我的课堂教学组织是这样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汇报先学过程中已经解决的问题, 并以几个反馈问题加以检测、完善;接下来是核心问题的学习, 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实施, 各学习小组成员在先学的基础上开展核心问题的学习, 先是个人自学, 再是组内问题讨论, 最后得出小组学习结果, 并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 由小组长做好汇总工作, 并随时提问老师或向其他小组求助。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巡视, 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个别辅导, 对于典型问题则给予集体演示, 这些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的价值尤其高, 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所在;最后是课堂总结, 教师可以指派一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完成, 其他学习小组补充, 也可以学习小组主动发言, 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是问题的解决者、再发现者和总结者。教师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什么时候给予点拨, 什么时机给予讲解演示, 总结升华的要点更有讲究, 当然教师的鼓励和赞许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可以鼓励正能量,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在离子晶体这节课上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如何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判断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数或得失电子数? (2) 离子晶体中离子的配位数是怎么判断的?通过折算得到的晶胞中阴阳离子的数目为什么要约简后得到化学式?这几个问题是有关离子晶体的高考重要考查点, 解决这些问题无疑使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总之, 前置性学习可以使课堂直切核心问题, 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当然实践绝不是一帆风顺, 这将考核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调整能力, 也是教师综合实力的体现, 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恒心心, , 我我相相信信只只要要努努力力必必有有收收获获。。
参考文献
[1]毛海东.基于化学课堂“有效共识”的教学设计.化学教育, 2012 (10) 6.[2]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前置性学习 篇2
大同小学 五丁班
姓名 学号
一、读书我能行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确字、词。遇到难读的、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词语大闯关:
赵王
击缶
召集
允诺
胆怯
鼓瑟
拒绝
诸位
上卿 蔺相如
和氏璧
削弱
乘机
无价之宝
完璧归赵
绝口不提
理直气壮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勇敢机智
大大方方
客客气气
同心协力
三、写字小能手
本课有9个生字,先仔细观察,再把每个生字端正地写两遍,难写的多写几遍。
赵
璧
召
诺
怯
瑟
拒
诸
荆
四、听写我能行
五、文章内容我知道
1、《将相和》这篇文章主要讲了
2、《将相和》一文中主要讲了三个故事:、、。课文中主要有三个人物:、、,我最喜欢,因为他。
3、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
4、文中我不懂的是:
六、我会做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前置性学习的优势在哪 篇3
一、目标明确,学习效果优于预习
传统的预习内容是教科书,前置性学习是学习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就一篇文章而言,学生不仅要读懂课文,提前解决生字词,还要开展延伸阅读,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一般性预习虽然可以“因人而异”,但由于总的目标不明,学生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迷失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事倍功半也就在所难免。前置性学习则是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方向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我都是提前一周把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给学生,让他们利用一周的时间自学。学生有目标在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而且可以借助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从而取得字词、成语、观察、阅读、调查等预习成果。如十一册第一组课文,我给了学生三个目标:1. 自学每课生字词,达到会写并理解词意。2. 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能突出景物的特点的词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背诵每篇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二到三个句子。3. 查找描写桂林和大兴安岭的文章,了解这两个地方的景物特色、风土人情等,作好摘录。如果有能力则阅读其他两篇描写祖国美丽风光的文章,体会作者在描写上的特色。学生在拿到目标后就开始自学,一周后上课检查,生字听写答对率在60%以上,理解意思在80%以上,学生70%能说出课文描写景物的特点。由于课文都在前一周学习过,因此在上课时学生表现相当活跃,纷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查找的资料展示出来,一改以往教师为主的课堂气氛,教学目标达成度大大提高。
二、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定教
前置性研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前置性研究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前置性学习不仅是教会学生预习,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交流展示,构建学习组织。让学生既要自我学习、自我研究,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组织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凸显。
在课前有目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学,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于一些学生在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堂上重点解决,这样就能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如十一册第八组课文,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在布置学习目标时,我要求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读顺,并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到了上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照课后注释,基本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学生毕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还是差别较大。学生在读的时候较难正确地断句,对一些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如“之”等,为何会一字多义等,学生普遍还是很迷茫。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我授课时就把重点定在正确断句朗读,通过读帮助理解句意;重点把课文中“之”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罗列出来,让学生对比学习。由于在授课时避开了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重点学习学生尚未掌握的内容,一来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二来教学目标明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
三、充分激活教学资源,重组教材,构建精彩课堂
语文教材本身存在一定的可动态性,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除了自学教材本身,还可以学习与教材有关的其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进行组合,构成新的学习内容,这大大丰富了教材。重组时,尽量利用学生手头现有的文章或推荐经典作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作品。
如第十二册第三组课文,大多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文章内容涉及到大量古代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等。在前置性学习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阅读自己喜欢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原著中的其他故事,通过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一周的学习中,学生纷纷阅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有的阅读原著,有的阅读改写本。不管是阅读哪种版本,学生都掌握了大量与课文背景有关的内容。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内容或体会在班上介绍,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再加上他人的介绍,这样就等于把课文读厚读重,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在课堂中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展示,共同探讨。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事物,或者说,自己喜爱的东西具有与课程的联系性。因为有了前置性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教材只是引子、话题,留有空间,学生可由此生成新的内容,使一篇变多篇,使课堂内容十分丰富生动,焕发出无限精彩。
四、学生前置性学习的步骤设想
1. 朗读全文,标出段落。
2.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并理解意思。
3. 标划重点词(课文中反复再现的词,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词)、重点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不甚理解的句子,文笔优美的句子)。
4.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文意。让学生说出文章大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5. 搜集相关资料: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由于作者的境遇不同,所以其作品的风格、感情不同);文本涉及的背景及相关事件、人物(特别是距离学生较远的人或事)。
6. 文本解读。三步阅读法:第一、用生活解读文本,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第二、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的知识;第三、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
前置性学习 篇4
一、前置性学习与预习
前置性学习是学生在新授课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做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传统的预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有效的指导,它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置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机械的、封闭的学习方式到主动的、发现的、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体现在:(1)学习的内容不同,传统的预习内容是教科书,而前置性学习的内容是相关资料,如“光合作用”的前置性学习内容,学生不仅要读懂教材内容,提前熟悉教材,还要开展拓展学习,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一系列研究实验、光合作用研究的背景和相关资料以及一些辅助学习的手段等;(2)学习方式不同,传统的预习是本节课的学习,课堂内的学习,而前置性学习是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3)学习的性质不同,前置性学习不仅是教会学生预习,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而且要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交流展示,构建学习组织,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积极的组织文化,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
二、基于微视频的前置性学习探索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前置性学习,可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生物的前置性学习中如果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微视频,就可以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采用的手段是在观看微视频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提供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单和相关学习资料,以完成相应任务,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提出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时解决。
(一)基于微视频的前置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一般包括如下个环节。
1.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应明确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这是后续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才能厘清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提供的微视频重点在于解决学生的重难点内容。
2.创建教学微视频
微视频的创建首先要根据学生需要来定,而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做成微视频;其次教师要考虑教学微视频的时间,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视频一般为10min左右,重点讲解生物学原理和方法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微视频的来源可以是自己制作,也可以来自别人制作或网络,不管其来源如何都要经过精心选择,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突破重点和难点,否则浪费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 的前置性学习中,教师可以在网站上搜索相应的操作实验视频,视频必须符合操作规范并重点突出,特别是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制作装片的过程:取材寅解离寅漂洗寅染色寅制片等。只有视频的重点突出,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才能把操作中应该注意的地方深刻地印在脑海里,降低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出错的概率。教师也可以自己录制视频,像在课堂上给学生做演示实验一样边讲边操作,教师要注意操作的规范,如果教师操作不规范会直接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3.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
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是前置性学习的关键。所谓“前置性学习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帮助学生在课前明确前置性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并提供相应学习资源以表格为呈现方式的学习路径文件包。前置性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应包含前置性学习指南、前置性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建构性学习资源、前置性学习测试、前置性学习档案和前置性学习反思等内容。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单见表l。
4.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
学生获取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并尝试解决一定的问题。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视频讲解,并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并完成针对性练习,同时尝试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对该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5.收集问题信息
在课前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中肯定有很多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汇集成一个问题集合,教师在进行合并同类项、筛选、提炼之后,即可生成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集,课前学生问题的收集可以请课代表代为完成。教师在课前依据这些问题,形成课堂上的初步教学方案。有了这样一个信息收集环节,教师上课就会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更有针对性。例如,在某节课上学生提出了“DNA复制如此精确,为什么生物体会有变异,或是子代形状不同于亲代呢?”“子代DNA与亲代完全相同,那基因变异又是怎么回事呢?”等问题,教师总结成“DNA复制是否一定准确无误吗?”这样更加聚焦的问题供课堂教学使用。
(二)实施案例
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将自制(或现成的)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两段教学微视频上传到校园网站上,同时上传前置性学习任务单及思考题。
任务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探究。淤为什么第源组实验将砸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后的杂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却导致小鼠死亡?于从实验结果中,格里菲斯得出了怎样的推论呢?盂加热杀死的杂型细菌由DNA、RNA、蛋白质、多糖、脂质等物质组成,到底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呢?请写出实验设计方案。
任务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探究。淤如何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如何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于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不含同位素的细菌,经搅拌、离心后实验结果将分别会是如何的?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任务三: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理解。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如何理解“主要”两字的含义?于用画概念图的形式,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内容构建一个知识网络图。在上课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从校园网站上将两段微视频和前置性学习任务单下载到自己的平板电脑上,课前,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教材和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平板电脑观看微视频,完成任务一、二、三中的思考题,在前置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将问题提出以得到在线教师的辅导。前置性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马上登录校园网站的学习平台完成预习检测题,以检测前置性学习效果并反馈。
三、实践反思
前置性学习是对传统预习观念的一种扬弃,其最初设想是以引进一种以“问题”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预习中融入个体的思考与体验,借助预习来扩充学生的认知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促进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来调整自己的预设,真正做到相机诱导,用动态生成的理念来对待每一节经过前置性学习的生物课,让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和课堂教学和谐共存。
对学生来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激起对预习的兴趣,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前置性学习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慧和学习能力,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会主动建构,主动创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前置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前置性学习的活动带有研究性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不仅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对待研究的科学态度,最终使学生形成一种自主钻研、自主学习的科学素养。高中生物新课程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与信息处理能力。在前置性学习中学生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这无疑对学生的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是有利的。同时前置性学习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前置性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自身的探索活动和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改变了以往学生通过大量简单的阅读、记忆、练习获得知识的被动学习方式,能够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前置性学习 篇5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 实效
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在2001年的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下的前置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预习”,它是有目标指导的自主学习,是为新课做热身、做预备、做铺垫、做指引的,它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涵,融入了思考,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它属于备学的一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增强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实效。
一、课前温故求新,自主探究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信息量的简单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双向的有效相互作用的过程。高中数学抽象性较强,教材章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前后知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如圆台的母线长——扇形的面积——圆台的侧面积的推导公式,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它们皆呈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递增状态。
教师应选择好教学的起点,如果学生的已知区是学会计算圆台的母线长,那么前置性学习就可以设置为扇形的面积,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布卢姆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不是因为学生的智商不行,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在适当的教学条件下,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条件,让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和探究。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支点,前置性导学稿可以设置成让学生先复习正弦定理,然后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导出余弦定理,从而亲身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探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前置性学习使学生唤醒了自我的力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课程理念。
二、课堂准确定位,及时反馈
在前置性学习中,教师并不是看客,其引领作用不可小觑,《学记》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廢。”无论是前置性学习所依存的导学稿,还是讲学稿或学案,教师在编排上均应从学生的现在水平和实际出发,在全面摸清教材内在脉络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分层、分步、有重点、有难点地进行设置。如果定位过高,会导致前置性学习活动无法真正展开,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如果定位过低,则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向纵深拓展。根据布卢姆掌握学习法,教师可以选择教材中能实现“掌握目标”的若干知识要点(即典型例题),然后将这些知识要点编成提纲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或课堂上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自我解答提纲上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一定顺序就知识点进行发言讨论,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这些要点的设置要有基础性、创造性和相关性,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找准切入点和核心数学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和总结。如立体几何中点、线、面的相互关系,学生必需熟练掌握,这对他们今后学习“空间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大有裨益。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矫正、肯定、评价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成果,并积极做出反馈。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彰显了教师的首席服务作用,即教师要时而启发,时而点拨,尽量做到通过目标定位和反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测验是前置性学习的有效反馈手段,教师可以设置形成性测验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本节课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目标。由于前置性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自主预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临场反应和思维动向,以课堂动态的生成作为教学实效的评判依据,这样既关注了个体,又为下一次的前置性学习活动做好了铺垫。
三、课堂以学定教,教学互动
前置性学习是一个以学生主动学习和主体发展为特征的连续性过程,它关注的是“学”,而“教”是受“学”的指向,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诉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定教”原则,是指在前置性学习中,教师需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来跟踪教学。如对于“绩优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延伸性的综合应用题,让学生吃得好;对于“待优生”,教师需进行个别指导,根据个体差异设置教学策略,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的成功感。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也需做出相应的变化。在学生前置性学习的基础上,数学课堂传统的“一对多”的师生关系要尽最大可能转变为“一对一”的形式。这样一来,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和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互动释疑,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最终帮助学生把新知识归结到旧知识的基础上。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在课堂上主动作用的情形概括为:一是在学生的思维发生断层时教师要挺身而出,二是在学生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矛盾之时教师要挺身而出。因此,前置性学习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只有教师适度引领,才能使前置性学习有的放矢,才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宜进行过多的陈述和讲授,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一律不讲,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才能主动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根本,以学习为主线,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在学生主动思考时隐身而退,和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互动和切磋,最终帮助学生释疑、解疑、探疑,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前置性学习的“先知先觉”,掌握了已知,锁定了未知,从而带着问题,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这将大大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盛徽.“前置性学习”的设计特点及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研究,2011,(8).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前置性学习 篇6
一、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
误区:在《詹天佑》 (苏教版6 上) 第二课时教学中, 学生了解了詹天佑创造性地开凿隧道, 体会到詹天佑杰出的聪明智慧。我继续引导学生体会他在设计“人”字形线路时的奇思妙想,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的第6 自然段并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 说说火车的走法。针对这一问题, 学生说对的并不多, 有个别说对的, 也只是和《课课通》上差不多的叙述, 缺乏独立的思考。
对策: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 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 拓展了内容, 更具科学性。学生先做后学, 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的理解, 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上的学习, 它属于备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前置性学习的话题: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 说说火车爬上陡坡的方法。小组合作 (演示) 火车上山的过程,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人”字路线用两个火车头使火车平稳上下坡的道理。课堂上再进行相应的检查、反馈, 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 课堂上教者真正地以平等中首席的姿态和学生一起去探讨、交流、升华。
二、课前准备了不代表准备好了
误区:教学《小草和大树》 (苏教6 上) 时, 我引导学生对小草和大树在身份上有了整体认识———“小草”可以代指身份低微不起眼的人, 而大树则可以代指身份高贵显赫的人。再从“文学”这个角度上思考, “小草”和“大树”分别可以代指什么样的人呢?全班三个同学举手, 我请其中一位学生答, 这位学生说得通顺、流利、完整, 但一听就是辅导资料上的。我再次强调完就直奔下一环节。学生真的都会了吗?一个班学生学习的能力有差异, 怎能把绩优生、潜力生的会当成都会呢?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 教者“启”在哪里又“导”向何处?
对策:在这里, 教者夸大了前置性学习的功能。课堂上, 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的时间, 但作为教者还是要精心地设计与组织课堂, 在必要的时候自然地把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引入课内, 师生充分交流、讨论, 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提升新的认识。
三、前置性学习不等同生本课堂
误区: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 (苏教版6 上) 时, 我设计了以下前置性作业:1.了解霍金生平。2.学习生字新词, 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3.课文写了霍金的哪些事?4.给课文分段, 说说段意。一系列的前置性作业看上去可操作性很强, 目标简明。但是, 这样的前置性作业完全是一种资料的搜集和整合。显然, 课堂是热闹的, 毕竟学生“有备而来”, 可他们“备”的又是什么?前人的资料, 别人的感悟, 这跟鹦鹉学舌有何区别?课堂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思维深度与强度?生成了多少属于自己的个性体悟?这种知识如同无根的浮萍, 是“空中楼阁”。教师在课堂上变得无所事事, 本应充满活力、张力、生命力的课堂, 变成了学生汇报前置性作业, 既轻松又简单。
对策:前置性学习是生本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 但不是生本课堂的唯一表现形式。前置性学习应探究领航, 适度开放。上述教例中的前置性作业可改成:1. 找有关霍金的资料读一读, 了解霍金的人生经历。2.课文介绍了霍金的哪些故事?尝试给故事拟小标题, 并讲出理由。3.自读课文三遍以上。读第一遍时, 思考:霍金是一个怎样的人?用“———”划出表现霍金特点的句子。读第三遍时, 用“﹏”线在文中划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只有前置性学习要求明确具体易操作、指向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才能使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高质高效, 从而迈好生本课堂实践的第一步, 实现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的转变。
前置性学习 篇7
一、多方监督作业过程,了解做法
前置性作业的主要特点是前置性,而检查则更应该体现超前性。以监督为前提,发现学生在写作业过程中的问题,能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感知的基础上,更利于教师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突出监督的多样化,能帮助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为深刻的感知。
多方监督是给学生更多自由自主的学习机会,利于学生在调整策略方法的基础上充分暴露学习思维,让他们在更加自觉主动的探究中探寻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凸显多方性,建议学生在接受同桌、小组、家长、教师等监督下,多主动汇报自己的作业过程,改变监督的单一模式;另一方面,完善制度性,建立全体同学认可的作业监督制度,可采取检查和重查监督、互相监督、组内成员监督等多样化的形式来完善过程。多方监督能使得学生在自觉接受过程中更好优化学习方法。
多方监督运用,能使得学生全面客观了解自身学习状况,有效总结学习过程。例如,在译林版四年级上册Unit 4 Ican play basketball的“Story time”作业检查中,可运用同桌相互对查的形式,就“文章阅读”和“短语识记”进行相互检查,了解各自的问题。同时,可要求学生围绕“What can theyplay?”“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等回答交流情况运用小组抽查形式来找出各自的整体学习感知情况。教师则可建议学生将阅读学习情况向家长汇报,请家长作评判,形成同学、教师、家长共同监督的模式。
二、及时灵活批阅作业,指导学法
作业检查需要教师在批阅的过程中既找出共性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行之有效的化解难题对策。根据学生的作业来及时批阅,能在有效发现学生问题基础上更利于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样学习策略,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
在作业的批阅中,应紧扣及时和灵活性,最短时间内批阅学生的作业,让他们在二次思考的同时有相应破解方法。批阅中,一方面,注意时效性,随堂布置的作业应当堂检查完毕,让学生有再次思考弥补的机会,对预习类的前置性作业应在学生学习新授知识之前,批阅完成情况,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运用同桌互批、组间换批、教师抽批的形式来帮助学生主动找出作业存在问题。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整体完成情况,运用精批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来实行指导性批注。对优秀的作业予以展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力争更大进步。
这样的方式活化批阅,能使得学生有更为自由的学习机会。例如,四年级下册Unit 2 After school的“Story time”前执行作业检查中,可运用同桌互查的形式,针对“What do youread from the article?”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运用小组互查的形式,就“课余生活开展情况”和“Howdo you make the school life become more colourful?”完成情况来相互交流,帮助他们开阔认知思维。教师则应该在学生学习该课文前,及时调阅他们的作业,并针对个人的差异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三、激励评价作业长处,增强自信
尊重和信任学生,能使得学生在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基础上,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多运用激励肯定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让他们的学习闪光点得到呈现,定能够使得他们带着好奇和信心主动完成作业,增长知识技能。
在激励评价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多以宽容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作业,对问题的作业,则应“鼓励有加”;对优秀的作业,要求做到“精益求精”。在评价中,一方面,多给学生留有空白,让他们进行二次反思和总结,对他们的进步多以“Very good”、“Excellent”等激励性语言予以认可;另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作业成果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展示外化的过程中增强信心。
总而言之,提高英语前置性作业检查有效性,是更好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和教师活化教法的有效途径。依据学生个性化要求,多以过程性指导和激励性评价,利于学生在再次反思的过程中主动转变学习思维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小学英语前置性学习的作业检查是学习中重要环节,起到总结反思生成作用。围绕作业检查有效性,突出监督性、时效性和激励性,帮助学生在自我预习探知的过程中形成独立自学的良好习惯。探讨作业检查的有效性对活化教学策略和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前置性学习 篇8
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在皮亚杰看来, 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 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 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在认知发展理论中,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 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 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 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 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 以适应环境, 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就一般而言,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 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 若获得成功, 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 个体便会作出顺化, 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 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 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 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 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 就会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 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重心前置, 使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 自己能解决的及时解决, 不能解决的提交课堂解决, 也就是“先学后教”, 这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个历史性改革与突破。前置性学习采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上课模式, 就是根据认知发展理论, 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有效利用头脑中已掌握的知识资源, 经过消化吸收, 即同化;或者调整旧有知识结构, 以构建新知识模式, 即顺化, 从而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连续不断地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学生可以通过“先学”, 进行有效同化和顺化, 甚至达成一定程度的平衡。依据学生“先学”效果, 教师课堂教学可以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对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无疑是有效的。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实施“主体性发展教育”, 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潜能, 使之真正成为活动、学习的主体, 进而成为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的主体。而教学重心前置简单的理解就是先学而后教, 无疑就是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并将主体性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前置性学习是一堂课的开端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的自学过程也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前置性学习充分到位, 课堂上学生就能更好地把握重难点, 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 养成前置性学习习惯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结合我校高中《历史》课的教学模式, 前置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前置, 问题前置, 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从课前的自我同化和顺化, 到课堂上让问题在课堂中得到充分讨论, 相互同化和顺化, 最终达成知识的重新建构, 使得问题圆满得到解决, 达到平衡状态, 并对学生前置性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跟进评价, 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 最终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教学实践, 要做好前置性学习, 真正确立学生学习主体性, 充分发挥前置性学习的有效性, 在课堂设计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就以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为例, 来进行尝试。
一、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置, 要在真实掌握学情基础上展开
真实掌握学情, 精准设置问题, 是学生能否在前置性学习中, 顺利进行同化的前提, 也是学生能否进行顺化的关键, 也决定了前置性学习所能到达到的平衡高度。
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专制皇权、内阁、军机处等的知识一般只有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留下的大概印象, 对专制皇权的起源、发展等等具体知识比较陌生、如内阁制初中历史基本没有涉及。初中知识不系统, 没有通史的基础铺垫, 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认识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女学生平时对这方面内容关注少, 兴趣一般。在日常生活 (通过各种媒体) 和初中学习中, 学生对明太祖和清朝、康熙、乾隆、大学士、军机大臣等有一定的耳闻和认识, 而且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高一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知识虽比较陌生, 但是通过本专题前面三堂课的学习, 已经大致了解和掌握了中国古代 (明以前) 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
在掌握这些学情后, 问题设置就可以有针对性进行。并结合10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和学生对乾隆、和珅的认识来设计问题: (1) 同学们知道张居正担任过内阁首辅一职, 那么了不了解内阁是一个什么机构, 首辅是一个什么官职? (2) 同学们都听说过和珅这个名字, 在和珅担任过的官职中, 有一个叫做军机大臣, 请问军机大臣是一个什么官职? (3)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与我们前面了解的丞相一职是否相同, 它们的职权分别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同学们可以将这些问题纳入到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中进行思考, 并与原有对这些知识的片段认识相整合, 使头脑中的历史人物完整化、鲜明化、生活化, 形成历史人物和官职及职权的完整图式
二、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置, 要在结合课堂重难点基础上, 简明扼要, 指向性明确
繁杂的前置性学习往往会重复以前课前预期的老路, 一项内容两块招牌, 弄得学生晕头转向, 反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实效性不大, 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致。所以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置一定要简明, 指向性明确。学什么, 老师应有明确的要求。可以在结合本课重难点基础上有针对性提问, 有效落实重点和突破难点。
本课重点叙述和阐释了三方面问题。第一个方面, 讲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第二个方面, 讲清朝成功解决了边疆民族问题, 维护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第三个方面, 课文简要分析了明清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恶劣影响, 介绍了面对近代化浪潮中国晚清统治者被动进行的改革。由于第二方面列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所以本课重点为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等三个知识点。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基于这些重难点,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图式, 可以设问: (4) 内阁除了首辅以外, 还有哪些官员? (5)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内阁这么一个机构?它的职权是什么? (6) 军机大臣在什么机构办公?他们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7) 内阁和军机处是怎么顺应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需要的?
三、前置性学习的问题设置, 要在有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和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差异性基础上, 体现弹性和层次性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需要, 以及学生学业基础存在差异性, 前置性学习一定要富有弹性, 具体到问题设置就需要有层次。
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可以分解如下: (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密折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概括史料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图片,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的同时, 通过对具体史料的分析, 使学生在分析、比较、概括中去探究问题, 思考问题, 从而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能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懂得论从史出的历史学基本原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解、分析明清专制制度强化形成的原因和内容及影响, 让学生认识到一种制度的演进过程, 对祖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因其弊而全盘否定, 不因其利而盲目推崇。应该抱以客观的评价, 做出合理的判断。
在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和学生差异, 再设置: (8) 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 对加强皇权有什么益处? (9) 为了防止内阁的专权, 对皇权形成威胁, 明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10) 清皇帝通过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采用了什么措施? (11) 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 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意义?带来怎样的后果?
1~6问和9~10问是达成课本知识目标, 7~8问和10~11问是达成能力、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样布置既有统一, 又有开放, 并使得问题之间有层层递进关系, 使学生不断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化, 主动消化吸收, 最终为己所用, 达到平衡状态。
四、前置性学习的问题答复要适时指导, 即时评价
前置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 要让学生逐渐掌握其中要领, 先易后难所以教师在指导策略上可以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有章可循, 有的放矢。对知识目标的达成, 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正确引导解答方法。通过举一反三, 学生很容易掌握。对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可以通过增加相关史料, 课堂分合作小组讨论等等, 让学生学会还原历史背景思考问题, 用历史语言评论案例。并在前置性学习任务布置中, 有老师的指导, 有合作小组的帮助, 有独立探索, 有互助合作, 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能力会水涨船高。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实验) 》的评价建议中提到: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学习评价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遵循既注重结果, 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 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 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即时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现象做出的实时评估, 通过调整、控制受评者的后继行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是一种有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手段。
在实际教学中, 维持学生对前置性学习的长久兴趣, 激发学生课堂谈论中的踊跃程度, 并激励学生课外拓展相关知识,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跟进积极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甚至成为能否继续前置性学习的成败关键。由于科目本身特点, 课堂表现成为对学生前置性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
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口头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 对学生前置性学习的问题答复即时评价, 一方面, 可以通过肯定性评价, 激起学生更大的参与热情,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否定性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实现走我完善和发展。两方面结合, 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前置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当然, 即时评价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跟进评价, 而且还包括调动学生, 使学生进行互评与自评等各种评价活动。目的都是能够对学生在课前的付出做出积极评价, 通过即时评价来营造课堂氛围, 引导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并引导学生在完成前置性学习任务过程中, 思考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从最开始被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性学习任务到能够主动进行前置性学习任务的布置和完成, 从而使得前置性学习的持续进行提供学生主体的动力和保障。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有效解决, 每堂课的课堂设计就能有目的进行。学生通过课前的充分研究, 能让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 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 并能运用课本来解决实际社会案例,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进行前置性学习, 就是要让每个孩子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进行学习, 也就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前置性学习, 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课堂教学重心前置, 使学生的问题、疑难、矛盾得以提前暴露、展现, 也就是“先学后教”, 这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一个历史性改革与突破, 也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个体认知规律。教师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 对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无疑是有效的。结合学校《历史》课的教学模式, 前置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前置, 问题前置, 以问题为中心, 让学生从课前的自我同化和顺化, 到课堂上让问题在课堂中得到充分讨论, 相互同化和顺化, 最终达成知识的重新建构, 使得问题圆满得到解决, 达到平衡状态, 并对学生前置性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跟进评价, 从而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 最终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先学后教,前置性学习,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问题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教社, 1996.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教社, 2001.
[3]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人教社, 1999.
[4]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升本.人教社, 2007.
变课后作业为前置学习的探索 篇9
关键词:前置学习,问题引领,高效课堂,自主建构
相当一部分课后作业“唯试”“重写”, 耗时、枯燥, 学生无法从中享受学习乐趣。他们深恶作业, 尽力拖延、应付或不做。课后作业对学习意义有多大?艾尔菲·科恩在《家庭作业的迷思》中说得非常明确:“家庭作业和学业成绩 (不论是用哪一种方法来测量) 之间没有整体的正相关”。有的研究甚至已经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之间存在负相关。学生不是被动的鸭 子, 可以任人把知识、技能、智慧“填”入口中, 他们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 其“主动”之前应有乐趣招引, 就如杜威所说, “应该把教学和学生天生的活动倾向联系起来, 机敏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建议“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据此, 我们尝试变课后作业为前置学习, 激励学生发挥主体性, 其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一、概念辨析
1.前置学习与课后作业。
传统的课后作业侧重“新知”的巩固和提高, 而前置学习是学生基于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新知”的预读和试解, 旨在“知新”。前置学习以问题为主抓手, 直接展示或间接暗示重难点, 是引领学习的GPS, 是构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平台, 它不像课后作业如同课堂教学的附庸。
2.前置学习和预习。
二者都是预先进行的自学, 但有不被引导与被引导的本质区别。传统预习, 没有明确的目标引领, 只是为新授做最基本的知识与材料准备 (如查字解词) , 以便教师课堂上顺利“演出”;学生预读文本往往“但看面子” (文龙语) , 不去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特见解, 更少生成与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相关的疑惑。前置学习则以问题导学, 问题中渗有目标意识、学法指导或示范, 利于学生学有收获。学生通过前置学习, 深读文本, 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见解或疑惑走向教师, 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 课堂上小组内围绕前置问题进行交流反馈、合作探究, 单元学习前预读整个单元, 新学期伊始通读全部文本, 或是养成阅读习惯, 平日自动、自发、自觉地广泛阅读与体验, 是更深厚、更宽广的前置学习。前置学习的内涵和外延远大于预习。
二、前置学习的关键是问题引领
前置学习以问题引领学生在阅读中独立思考, 主动建构。如教学《下棋》一文设计的问题。
1.冰心称赞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借助工具书, 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并熟读课文, 体会冰心这样评价的理由。
2.关注课下注释, 识记重要词 条。我积累的生字和词语有以下几 个:______。
3.除注释之外, 文中还有一些生 字词, 我已查阅解决。它们分别 是:______。
4.我费解的句子是以下几个:______ 。
5.作者开篇说:“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 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为什么?作者最欣赏哪类棋手呢?
6.请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地方, 并说明理由。
7.作者说:“奕虽小术, 亦可以观人。”放眼人生, 这棋人棋事中寓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这些问题体现出基础性、导向性、趣味性。如借助工具书自学字词句、查阅作者资料等, 即基础性体现。至于怎样查找, 怎样自学, 是书写, 是诵读, 书写诵读几遍,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基础学习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常规和习惯, 就不再设计基础性问题, 但要求学生自觉记录疑惑 (如第4题) , 以便深化学习。
导向性是指问题直切语文学习特点, 直指文本价值取向, 能够导引学习全程。如第5题意在引导深度阅读。要真正弄清“作者最欣赏哪类棋手”, 非得一一列举文中写了哪些棋人棋事, 下一番细读比较功夫不可; 第6题意在导引学生整体把握基础上, 体察文本的言语形式, 学以致用; 第7题, 旨在导向文本的人文观照。
“研讨与练习”体现着编者意图或课程目标, 是落实文本“教学内容”的必由路径。阅读教学虚耗低效, 甚至不知“教什么”, 同漠视“研讨与练习”不无关系。设计问题兼顾“研讨与练习” (如第6题) , 会提高学生对“研讨与练习”的关注度, 养成即使没有问题引领, 也会根据“研讨与练习”潜心阅读的习惯。这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
问题要能够激发兴趣, 益于学生深读文本。如果乏趣, 学生可能读一遍就腻;读, 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第1题中引用冰心的赞誉, 是以“花”吸引学生走进文本;第5题, 也是抓住学生“喜新求异”心理, 刺激学生去亲近, 去感悟、去深解文本。所以, 趣味性只是手段, 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最终为文本言语本身以及言语所蕴含的意旨所吸引。
三、前置学习的实效在问题落实
课堂教学应是前置学习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要抓好前置问题的落实, 以切实提高前置学习的实效, 避免课堂低效课后补, 布置补丁式课后作业, 不仅又增加学习负担, 而且使前置学习流于形式, 影响学生前置学习习惯的形成。落实程序如下。
1.交流反馈。
分小组检查学生前置学习情况, 由组长组织围绕前置问题对话, 巩固前置学习效果。主要活动有:交流生字词的认知, 听写字词并交换批改; 交流作者或背景资料, 知人论世;交流自己的思考、发现、体会、见解和疑惑, 标记疑难, 初步讨论整合;
2.合作探究。
针对疑难, 学生再读文本, 尝试自解。然后, 合作探究, 相互碰撞, 激活思维, 进一步体察文本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为课堂展示做准备。其间, 教师巡回并适切指导, 非核心问题当即点拨落实。如:“静静地欣赏对方的苦闷的象征”一句中“苦闷的象征”具体指什么?“象征”如何理解?提示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 不难理解。再如:作者开篇便说“最不喜欢”和“太有涵养的人”下棋, 因为他在重创面前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使人不禁“索然寡味”, 却又说“我悟出一点道理, 和人下棋的时候, 如果有机会使对方受窘, 当然无所不用其极, 如果被对方所窘, 便努力作出不介意状”, 这种矛盾的说法如何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深入品读, 不难看出此“人”实指“太有涵养”之人, 作者所说实是一种以牙还牙的无奈。如果学生提出涉及学习目标的“核心”问题, 如编者为什么要把本文编在“感受体育”这个单元?则启发学生紧扣“感受”二字深入阅读, 力求有所发现。指导过程中教给学生依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 结合语境探究的方法。字, 尤其是多音字, 明晓它有哪些读音, 在文中怎样读;词, 辞典义是什么, 在句中何解, 有何表达作用;句, 直接表达什么, 有何言外之意, 与上下文有何关联, 以保证探究出实效。
3.课堂展示。
各组出一代表, 充当教师角色, 围绕一个前置问题, 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引导其他同学关注、学习本组的内容, 并回答其他小组质疑。其间, 学生往往有所遗漏或暴露学法及思维习惯欠缺, 如为其他小组忽视, 教师就采用临机追问、点评赏析等方式, 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优化学法, 完善思维。如围绕问题6的交流展示, 学生起初只是飘忽于修辞方法的辨认, 忽视文字品读。而无论是语言工具的学以致用, 还是人文内蕴的剖析透视, 都离不开对文字的揣摩和体察。引导学生与文字直接对话, 使学生沉潜于文字中, 敏锐感受文字魅力, 是前置学习能否高质高效的根本。
师:欣赏语言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 但更要“咬文嚼字”。请同学们具体分析。
生1:朗读“青筋暴露, 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的在额头上陈列出来, 或是哭丧着脸作惨笑, 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 或是抓耳挠腮, 或大叫一声, 或长吁短叹, 或是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词……”文中连用八个“或”字句, 组成排比, 将受窘者面临威胁、苦闷难耐时的各色趣态, 表现得多姿多彩, 穷形尽相, 令人称绝。
生2:朗读“有下象棋者 , 久而无声音, 排闼视之, 阒不见人, 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 , 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 , 在他的口里挖车呢。被挖者不敢出声 , 出声则口张 , 口张则车被挖回, 挖回则必悔棋, 悔棋则不得胜, 这种认真的态度憨得可爱。”这段话不仅运用顶针修辞, 而且准确使用“扭”“骑”“挖”“张”等动词, 传神、风趣、幽默。
生3:朗读“青筋暴露, 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的在额头上陈列出来”。用“陈列”写额上汗珠之多, 表现出受窘者心急如焚而强作镇定, 欲摆脱窘境又不得其法的有趣情态。
师:三位同学的朗读与分析, 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不过, 还可以细细地“咬嚼”一番。比如, 将“陈列”换做“冒”如何?
生3:“冒”有“向外涌”之意, 但似乎只限于明显的“一点”或“几点”, 而“陈列”是说整个额头上整整齐齐的排满了“黄豆般”大小、密密麻麻的汗珠, 这就突出了受窘者火烧火燎的心理。
师:这样分析就具体了, 大家一定要深入品读和玩味关键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同时勾连段篇, 这样才能抵达文本深处。
生4:作者开头说, 他最不喜欢和“太有涵养的人”下棋。我觉得问题不在“有涵养”。善于控制情绪理应赞赏, 问题在“太”字, “太有涵养”, 胜之喜败之哀不形于色, 对于下棋消遣而言, 则未免让人索然寡味。所以涵养要“涵而有度”, “太有”则过。
师:一个“太”字蕴含如此丰富。你的思维能力够强, 分析透彻。
生5:朗读“所以有人于挨了一个耳光之后还要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车, 要抽车!’”这句话精彩极了, 观棋者宁愿挨打, 不愿“不语”, “抚着热辣辣的嘴巴”“大呼”, 精炼、传神、幽默, 使人感到痴态可鞠, 妙趣横生, 也反衬出弈棋者的不近人情、不懂消遣或过于认真。
……
师:可见, 作者不仅善用各种修辞渲染, 用词也细致入微, 精炼传神, 体现出生动、诙谐、风趣的语言个性。同学们以后一定要学会亲近语言, 咬文嚼字。
前置学习要切切实实追求课堂学习高效。如果只为课堂“热闹”, 对展示中暴露的“欠缺”, 教师“失语”, 不仅“失职”, 也会使学生因看不到前置学习的实效而走过场, 使学生“凡遇读书, 都不理会文字, 只记得若干事迹, 便算读过一部书了”。因此, 课堂教学教师应主抓前置问题的落实, 紧扣文本这个“本体”, 教会学生“理会文字”:根据文字的本义, 体验文字的本性, 感受文字的本分, 辨析文字的本色, 学习文字运用的本真。这是最本然的阅读, 也是前置学习实效, 课堂学习实化、学习目标实现的保障。
4.当堂测试。
当堂测试是课堂高效的见证。之所以必须当堂测试, 旨在使学生感受前置学习的实效, 激发其前置学习动力。测试题设计, 要紧扣“问题”, 体现基础知识的落实点、言语形式的训练点、阅读理解的重难点、人文价值的提升点, 读写结合, 适当迁移;要讲究梯度, 基础性测题、提高性测题、拓展性测题……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以便学生灵活选用。如《下棋》当堂测试题。
(1) 完成下列巩固性练习 (略, 必做) 。
(2) 阅读贾平凹《弈人》 (片段, 略) , 并回答 (选做) :
你最欣赏文中哪个词或句?对其批注。
你认为文中最精彩之处在哪? 说明理由。
用形象语言描述你见过的印象最深的对弈者的表情和动作。
变课后作业为前置学习, 把学生从耗时、枯燥、乏趣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以“问题”引领学生前置学习, 抓好“问题”落实, 学生的“问题意识”自会增强, “理会文字”的品质自会生成, 自会体验到自主建构、探索创新的成功乐趣, 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使学习成为一种自我建构知识并体验愉快与幸福的经历, 一种提升人生意义的经历。
前置学习“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 其“艺术”主要体现在前置学习的抓手——“问题”明确的设计意图、清晰的学法指导、紧扣阅读理解重难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趣化 表述上, 体现在课堂上师生共度共生、多维对话、亲密接触语言文字上, 体现在学生自主体验感悟, 而非死记硬背、亦步亦趋紧随教师的自主建构课程意义上, 还体现在教学中因文制宜上:文本简单或为略读、自读篇目, 简化“教程”, 让学生当堂在组内进行前置学习、探究与检测;文本较难或为经典, 需多课时学习, 根据动态生成巧妙调整预设或生发前后紧密关联的问题, 引领学生延续课堂上兴味未尽的学习。
文体不同, 前置学习的侧重点也不同:诗歌以诵读为主, 说明文、议论文以脉络探究和事理把握为主, 名著阅读以个性化鉴赏和质疑研讨为主。
学生天生具有尝试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关键在教师于前置学习中适切指导, 使之成为热忱、成熟的学习者。教师指导的“艺术”与否, 决定着前置学习的成败。
参考文献
[1]艾尔菲·科恩著, 项慧龄译.家庭作业的迷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 .
[2]瞿葆奎主编, 徐勋, 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教学 (中) [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3]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 (会评本) [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前置性学习是生本教学的灵魂 篇10
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的灵魂。生本教育倡导“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应“无为而为”,处于“帮学”地位。
下面我以《晏子使楚》一课的前置性学习为例来谈一谈它在生本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是怎样“帮学”的。
《晏子使楚》是长春版小学语文第10册教材的一篇课文。 晏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课文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的。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写楚王想先侮辱晏子,再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最后不得不尊重晏子”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怎么才能设计恰切的前置性学习来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学得游刃有余呢?“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前置性作业倡导的是“为学生的好学而进行的设计”,它不仅要求简单、容易、浅入、多元,还要做到“保底”不“封顶”,使差异生有兴趣,优等生又感到有趣味、有嚼头。思来想去,我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作为《晏子使楚》这一课的前置性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晏子使楚》的板书,并分工明确地讲解板书。让每个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进行有思考的讨论,这样的交流有助于学生自己获得体验,获得感悟,提升学习效率。
整节课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由前置性学习引入新课
本节课的前置性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设计本篇文章的板书,并在小组内交流研讨形成组内统一的设计内容。学习新课时,请一组学生以汇报的形式先把板书设计在黑板上,然后分工明确的讲解,小组的板书为什么这么设计的,以理解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最后不得不尊重晏子了。
前置性学习的设置是生本课堂成功的关键要素。让学生设计板书,订正板书,修改板书是学生从来没有体验过的,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教”转化为“主动学”。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通过板书设计这一前置性的学习,每个学生都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生状的学习起点。交流中,学生热情高涨,思路开阔,个性张扬,为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奠定了基础。
(二)围绕前置性学习展开研习
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探讨,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有所提升,有所拓宽,达到愉快吸收知识的境界。既然想提升和拓宽,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知识层面的差异等多种因素,要考虑到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去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所以,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前,我积极挖掘教材,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历史故事这一话题,制定出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的“板书设计”这一前置作业。
思路决定出路。上课伊始,我首先请一组学生到前面汇报小组的板书内容,并分工明确地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自己组内对此板书的理解,然后请全班同学评价、订正、补充。期间注意引导学生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是紧紧围绕着前置性作业展开的,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充分的学习时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外的充分研究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宽泛。为生本教学的落实奠定基础,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们通过研究探讨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这是生本的魅力。虽然板书设计得还显稚嫩,但我们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再是纯粹的结果。
(三)丰富前置性学习升华文本
楚王想侮辱晏子,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赔不是,最后不得不尊重晏子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仅仅是因为晏子高超的外交能力吗?楚王的出发点仅仅是侮辱吗?如果他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里,又会怎么样呢?给学生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并修改板书,在小组内交流形成认识。
学生可能会总结出主人公晏子处惊不慌,冷静、机智、甚至是谈笑风生地反驳、回击楚王是晏子获得尊重的原因,但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晏子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弄懂齐国因为有了晏子而更受别国的尊重。晏子因为自己的能言擅辩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而使之不受侮辱,并由课文延展到个人的尊严影响到小到集体大到国家的尊严。至此,孩子们应该是走进了文本,畅游一圈,跳出文本,感悟体悟到《晏子使楚》这个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的精髓不是晏子多么会玩文字游戏,多么有雄辩之才,而是一个弱小与强大、个人与国家、尊严与尊重的问题。课上到这里,学生会发现他们课前研究出来的板书设计还是缺少点什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尊严”这个词会出现在刚刚修改过多次的板书设计上。再讨论研究出:只有一个国家强大啦,她的人民才会有尊严,被别国尊重。同时只有每个公民都努力地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这个国家才会长久不衰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者相辅相成,螺旋上升。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通过前置性作业把相关知识的话题转交给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研究去探讨,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除基本知识之外的更深度和更广度的知识,有机会把知识面提升并拓展。当然最好还是能把处理问题的思想能够渗透其中。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在完成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 都或多或少的有所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哪怕有一点点的自己的观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在成长和收获的。
(四)遵循前置性学习课后拓展
本课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其间精彩的对话描写适合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所以本节课的拓展作业是根据板书复述课文内容并以组为单位排演《晏子使楚》的课本剧。学生能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把这份经典永远收藏于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前置性学习后,使每个孩子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探索经历,所以课堂上就敢于大胆地站出来表现自己。我们的课堂成了他们展示、发现的天地,他们不但生动活泼,而且富有个性,信心也更足了。
(作者单位: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
前置性学习 篇11
什么是前置学习呢?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中指出了“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教学理念, 而教学组织过程中的“前置学习”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生本理念, 它是教师在进行一节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设计环节, 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情况来确定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的难度,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前置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与我们传统的预习是有区别的。首先是概念不同。传统的预习是指学生在上课前对某篇课文的自学, 是在教师讲课之前, 学生独立学习新课内容, 为上好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的过程;其次是学习内容不同。传统的预习内容一般都局限于教科书上的那几篇文章, 而前置性学习既有阅读性内容、积累性内容, 还有生活性内容。只有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 完成难度不大的, 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巧妙地借用前置学习
前置学习在实施上必须循序渐进, 慢慢地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 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前置学习要目的明确。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在生本课堂中其实是一节课的开始, 它是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的, 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比如在讲授《洛阳诗韵》前, 我布置学生两个学习任务:1.了解有关洛阳的一些名胜古迹;2.搜集有关韶关的名人事迹、旅游景点资料。第一个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洛阳, 以便在授课时学生能与老师一起互动;第二个任务是为教学的拓展环节准备的, 在熟悉历史名城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的宣传与教育, 如此针对性强的前置学习更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还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二) 前置学习要难易适当。在生本理念下,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一切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因此, 前置性作业的布置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根据中职学生的现状, 布置前置学习时, 要注意学生的完成情况, 太简单的学生不屑完成, 太难的学生不能完成, 所以这时的教师在设计前置作业时就得好好掂量。如在讲授《照片》一文时, 我布置学生每人带一张照片来, 学生听后唏嘘一片:哈哈, 这么简单, 一百张都有哦!我接着说, 此照片背后应该有一个小故事能和大家分享。这时, 学生才安静下来, 对照片的选择有了自己的标准, 结果, 那堂课上几次让班上同学泪流满面, 因为他们都是带来自己记忆最深的照片, 有小学毕业照, 以前是53人, 现在已经有好几个生命消失了的;有一家三口合影的, 但现在却爸爸一个家, 妈妈一个家的;有90岁奶奶唯一的照片的, 等等, 很感人。如果只是让他们带照片, 那太简单, 学生会完成, 只是草草完成, 不过加点难度, 让他们寻找照片的故事, 他们会更用心地完成, 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精彩。
(三) 前置性学习要趣味横生。学生能否充满热情地去完成前置性学习, 很关键的是看看该作业是否有足够吸引他们的地方。如在学习《景泰蓝的制作》之前, 我就先介绍了一下我们中国的很多工艺品, 景德镇的陶瓷呀, 还有灯笼之乡呀, 风筝之乡呀, 让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再布置任务, 大家准备一件手工艺品, 全班举行一次手工艺品制作大赛, 大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 分享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既为学习说明文服务, 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还能激起学生的参与表现意识, 一举多得。当然, 这样的课堂是快乐的, 可是一定是需要学生做好前置作业, 只有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置作业才能有这样的收获。
二、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 前置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要是此环节顺利完成必将对整个课堂教学产生良性的影响。前置学习让每个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 教师的教是以学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 能更好地为学服务。学生在课堂乐意学, 主动学, 课堂气氛是活跃的, 师生关系是和谐的, 自然教学效果也是明显的。如此看来, 前置学习存在的意义非凡:
(一) 前置学习, 拔高了学生的学习起点, 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通过前置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 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生状的学习起点。因为有了前置学习, 提前做好了准备, 配合教学环节中的分享环节, 很多学生都愿意把自己所准备的在课堂上拿出来展示, 也许刚开始实施时有些懒惰的学生不那么主动, 但随着实施的向前推进, 虽然偶尔仍然有学生会没有完成前置任务, 但班上的学生基本能参与进来, 他们都想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有了自己的位置才会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这种主人翁的态度带进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也就萌发着勃勃生机。
(二) 前置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 可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 常出现时间不够用, 探究不充分等现象。如果让学生进行前置学习, 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前置学习后, 课堂上交流时的深度与广度自然就得到了保证。这样的交流, 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 享受成功, 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对他人观点的思考与批判, 引起新的认知冲突, 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修正和补充, 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 使他们的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小组分享的过程中, 为了能够让本组获得更多的认可, 他们又不自觉地进行着竞争, 谦虚的合作与真诚的竞争对于即将跨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 非常重要, 有这样的理念充实着语文课堂, 必定是受欢迎的课。
(三) 前置学习, 唤起学生展现自我的欲望, 帮助学生重拾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孩子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中职学生有的因为在初中时成绩不够拔尖, 觉得自己不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学子, 也不是父母的优秀子女, 不免在内心产生一种自卑情绪, 这样的情绪让他们做事畏手畏脚, 有的甚至放弃一些本可以抓住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完成前置学习后,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探索经历, 所以课堂上就敢于大胆地站出来表现自己。我们的课堂成了他们展示、发现的天地, 他们不但生动活泼, 而且富有个性, 信心更足了, 兴趣也更浓了, 渐渐地爱上了语文课, 并且这种爱会不断扩大, 不断蔓延, 让语文课堂成了他们播种、培育、收获的平台。
中职课堂教学有其特性, 既不像普高有升学的压力促使着学生们将其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也不像拜师学艺一样术业有专攻, 我们得教文化知识, 还得在教授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最重要的是必须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愿意学。前置学习恰好是个合适的切入点, 不但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 老师也通过这个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 拓展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 还可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因此, 老师在布置完前置任务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让他们的劳动得到大家的肯定, 这样的话, 学生完成前置作业的兴致才能得以一直保持, 学生才会乐于去做, 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学习自信心, 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的精彩。
我是一名中职语文老师, 深有感触地做出这样的总结: 借前置学习一臂之力, 让中职语文熠熠生辉。
摘要:前置学习是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针对中职学生学情的特殊性, 合理地设计前置学习任务, 巧妙地利用前置学习,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并且借此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培养他们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让语文课堂充实而有趣, 快乐而精彩, 让学生爱上课堂, 让语文课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