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高(精选12篇)
优化提高 篇1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 各行各业都把提高效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做, 学校教学育人也不例外, 对于学校教学工作而言, 提高教学效率的载体就是课堂, 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科学统筹安排好宝贵的课堂时间优化教学效率浅谈几点认识。
一.严把学生预习环节, 精心做好教学设计
古人云:“思则有备, 有备则无患。”精彩的语文课堂源自精心细心的准备, 准备是师生双方都必须做的事情。
一方面, 教师备课须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提前科学安排好课堂教学环节。
教师备课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掌握学生的知识底细。其次是做好教学设计。再次是梳理一些细节问题, 准备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有一定的预见性, 在课堂上能随机应变。
另一方面, 学生预习须勤于思索, 发现疑问, 提前认真整理好问题带入课堂。
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首先, 老师要精心设计预习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思考。其次, 学生要重视阅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第三, 在预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 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
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突出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求课堂上面面俱到, 教学内容, 要抓重点, 破难点, 结合学生的知识底细合理安排教学密度。
一方面,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既要做到突出重点, 又要做到统筹兼顾。首先, 要把握前20分钟的黄金时间段, 争取效率的最优化。其次, 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要点思考, 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再次, 可以通过预先设计的讨论、测试等,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理解和记忆。
另一方面, 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既要做到因材施教, 又要做到有教无类。学生智力素养是良莠不齐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 讲课的难度和深度, 各个巩固环节, 课后练习及测试, 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积极营造课堂氛围, 激发师生教学热情
语文这门学科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 与各门学科融合交叉, 要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和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协调师生间的关系, 对学生学习效果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一) 激励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生动活泼的课堂, 激励式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创造性的发挥, 从而激发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
(二) 互动式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互动教学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 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熟悉掌握所学内容。比如合理的课堂探讨, 学生会在合作探究中互通有无, 互动思辨, 做到“知”、“明”、“通”。
(三) 情感式教学可以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平时在业务上注重积累, 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四) 多媒体教学可以增添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 在语文课堂上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 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强化练习巩固知识, 及时检验教学成效
练习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针对性的练习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巩固, 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同时对教学成效进行检验。
(一) 课堂练习必须涵盖重要知识点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 它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必须涵盖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二) 练习题目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宝贵, 一堂课只有45分钟, 因此课堂练习数量尽量做到少而精, 精选习题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突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三) 科学布置课外作业要有增效性
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 避免重复。还要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的练习练在点子上, 使得多数学生能完成并有所得。
教无定法, 效率无止境, 提高课堂效率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继续努力探索, 大胆创新实践,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终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优化提高 篇2
摘自:《小精灵儿童网站》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又如《鲁班学艺》与《景阳冈》,同写人,都是表现了“技艺高超”这一主题;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和死亡的威胁,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上述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能否开避孕药,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况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以,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大家通过争论、辩解,经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了没有老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应顺尖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拔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你能赢田忌吗?一石激起千重浪,课堂上立即出现书声朗朗,思潮滚滚,议论纷纷的场面。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再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会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并进行对比联想,不难得出新时代好过旧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剥削制度的结论。
优化情境 提高质量 篇3
关键词:优化;情境;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18-02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连本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也产生了“兴趣危机”,用成语“敬而远之”来形容也不过分。这种情况,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种无形的压力。如何“喂饱”这群“厌食羊羔”,是我们“牧羊人”每天必须要思考探索的问题。既然不能逼着叫他们硬吃,那就要从课堂教学下功夫,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一种“食物充足,营养丰富”的课堂大草原,带领“羊羔”自由自在地走进去,让他们尽快在这片肥沃的土壤里尽情享受。那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提高45分钟的教学质量?下面结合本人的所教与所学(教研与听课),肤浅谈一下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情境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大屏幕上放映着山中朴素自然的风光画面(有古桥、山泉、悬崖、白云、云雀……),学生们立刻被它的美丽神奇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向往的欲望,个个都瞪大眼睛紧盯着,这种专注态度不亚于看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随着我导语的引入:“同学们,秋霜冬雪,冰雪融化,泉水叮咚,莺歌燕舞,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今天,我们将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接下来读课文,作者到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呢?”伴随着我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跟着,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读出声。学生有了对课文整体感知后,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并想想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学生领略了文章优美的语言,理解了文中“友情”的实质之后,我进一步指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也是我们的朋友。
一节课下来,我运用多媒体这个先进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在音、影、色结合中达到人、文、情境的融会贯通,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深入地欣赏文章语言美的精华所在,遨游于自然界中美丽神奇的天地。
下课后,我问了大多数学生,对这堂课有什么看法,学生都说,用看“电影”的形式来理解课文,真是棒极了,课文我差一点点就会背了,希望天天如此。是呀,这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二、开展学生互动教学,优化课堂情境
学生逼真的人物表演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深入开展互动教学,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可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无味教学为有趣教学。如一位老师在教《“你们想错了”》一文时,开始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如白忙、满心希望、隐蔽),重点是理解方志敏同志身上为什么连一个铜板也没有。接着,那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课堂表演剧,让学生扮演三种角色(方志敏、敌兵一、敌兵二),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课堂表演,表演的同时,老师加以表情、动作的相机点拨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模仿敌兵摸、捏、握、拉、退、吼、投掷等几个动词细节)。随着表演的深入,情节的发展,台下的学生看得如痴如醉。通过这样地互动表演,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方志敏同志廉洁奉公、一心革命、在敌人威吓面前泰然自若的高尚品质,反衬出敌人贪婪的丑态。最后“方志敏”说:“你们想错了,我们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这句话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学生们在愤怒中充分地认识到国民党当官是为了发财,而共产党革命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是为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是为了打倒欺压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使劳苦大众翻身解放。所以你们敌兵想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
课后,与会者都说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敌兵”前后两次搜身态度不一样,表演得惟妙惟肖,“方志敏”表演得大义凛然。这样的互动教学,更能以情感人,化无形教学为有形教学,情境交融,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的能力,在无形中也灌输了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我听了这节课,受益匪浅。我认为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凭借教师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那渗透情感的语言和富有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预想的境界,把“剧本”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读、说、演。去挖掘“剧本”的内涵,去表现“剧本”的特色。让他们在演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
三、利用实物模拟,优化课堂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清新自然、色彩斑斓的窗子。多为他们提供切实具体的辅导,做到因学而教、为学而教。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才是一节有质有量的课。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开凿隧道”是本课难点。我让学生带来馒头和铅笔,用铅笔在“居庸关”的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用铅笔在“八达岭”的中间向下凿进,然后再同时分别向两头凿出。学生的兴趣很浓,用铅笔在馒头上戳戳点点,“两座隧道”很快就“建造”完成了。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之后的“人”字形铁路,我又采用两个小朋友背靠背模仿调整列车的火车头进行表演,在学生的欢声笑语里,又一个难点解决了。这样的“实物模拟”,比画草图来理解不知好上几十倍。
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篇4
首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气氛活跃,意味着学生善于陈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乐于同他人切磋研讨,从而使自己的见解得以完整或修正。它的外在表现形式通常是:学生或者情绪高涨,畅所欲言,或者凝神深思,思维活跃——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用武之地”。而教师在此时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不能听其自然,不加引导,不能满足于“嘻嘻哈哈”的表面热闹,更不能凭几句俏皮话引一阵笑声。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投石激浪,推波助澜,完成教学任务,做到活跃而不放任。
心理学指出:大脑思考必须有动机,思维动机一般分为内因、外因两方面。良好的课堂气氛,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打开思维的门扉。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应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思考,这样一节课就能在轰轰烈烈,竞相发言的讨论与回答中进行,课堂效率也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其次,善于控制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所谓注意力,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意识状态或特性,它的生理机制是人脑的一种定向反射活动。注意力是心灵的唯一门户,一切东西只有经此才能进入人的心灵。教师要根据它的规律想方设法占据学生的心灵门户,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于漪老师说:“教师的语言要经过锤炼,要准确、生动、流畅、优美。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学科本身的独特性更加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如果语言平白无力,那么学生会就会恹恹欲睡,无法激起兴趣,集中注意力。
学生在某一方面活动时间过长时,会产生疲劳和厌烦,注意力分散,无法正常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如果教师能使学生的各种器官交替使用,采用丰富多样、新奇生动的教学方法,就会使他们精神焕发,情绪激昂。起始导入要生动引人,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要根据课文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寻找有利于激发他们兴趣的“敏感点”来做文章。随着课文内容的展开和教学重点的出现,教师应当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要从学生中来,要难易适度,还要有思考价值,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课本上。最后的练习要设计得灵活多样,饶有趣味,使学生在紧张之余轻松一下,在活泼的气氛中用无意注意巩固所学的知识。另外,在整个教学中可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如分角色朗读,分组竞赛,辅以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幻灯、电视、录音机等)更能唤起学生的好奇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总之,教师根据注意发展规律来组织教学,采用多种措施调整好学生注意力,必然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阅读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中心环节。
语文是工具学科,叶圣陶先生说:“只有让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教学才算对于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要使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就要通过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尤其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把阅读教学作为中心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特点,激活这一系统,教得其法,学得其法,提高课堂效率的终极目标才能得以完全实现。
我们进行阅读训练的目的,要争取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而在具体操作中,同样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并触发之,使其潜伏的情绪突现为活跃的思维活动,最有效地发挥其主体功能。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阅读中,消化知识,吸纳新知,最终使之迈向“自能读书”的自由空间。
就学生的阅读现状而言,由于他们年纪轻,阅历浅,知识单一等原因,单靠阅读语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很突出,但又是有局限性的,阅读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丰富性不能尽显,因此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补充、促进、深化课内知识,这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能反过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不可或缺的一条途径。
阅读是一种心智技能,是一项多种器官同时进行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必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进行练习,从而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讲求阅读的技巧性,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和信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率。
文无定法,但毕竟有“法”,教师应注意将这些“法”——一定的思路,相对恒定的逻辑,文法和表情达意的原则,表意的工具语言,审美和认知的技巧等——传授给学生,使之在实际的阅读训练中深刻地领会并吸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技巧,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它的终极性目标在于实际运用,因此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中之重的中心环节,便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精髓”,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便是语文课堂效率的真正的根本体现。
优化物理课堂提高复习效率 篇5
优化物理课堂提高复习效率
高巧红
新郑市第一高级中学分校,河南 新郑 451100
高三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很多学生都知道用心学习,把“青春需要尽情挥洒,梦想需要不停追逐,拼搏需要使命激励,成功需要汗水浇铸!”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但当面对高中物理时,很多高三的学生却一脸茫然,虽然做了很多题,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成绩并不理想。如何在高三的复习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高效的课堂是取得成功的保障。看来,在高三物理教学中优化课堂,提高复习效率,成为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当议之题。
一、以激趣为主,让学生体悟物理之美
学生之所以觉得物理难复习,是因为没有发现物理之美。物理学教育中更多的美学因素存在于物理学本身的知识体系中,如力学中的回音、共鸣、天体运动规律、波的图象;热学中的结晶体的多样化,水在不同温度下呈现出的水蒸气、水纹、雪花、冰块等等,无不体现了物理学的自然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整体复习知识体系时,老师应该努力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方方面面的美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体验,并运用这些美学因素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高三老师不能惟考是图,目光短浅。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挖掘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励他们奋发上进,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高三复习课和讲评课较多,由于检测内容的综合性、检测目标的层次性、检测成绩的差异性,所以在讲评时老师不能以题论题,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自查常规失分、运算、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自查对物理规律概念理解不透之处;自查审题过程是否建立清晰的物理审题模型;自查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述是否充分、准确,表达是否严密,结论是否及符合物理逻辑,又符合物理学原理,每个问题的判断是否有定理、定律或公式作依据。
三、以思维分析为主线,重视培养良好素养
高考物理试题很灵活,老师在高三复习讲解时也要方法灵活。对能力要求突出的问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角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方法进行点评。如类比法、等效法、反证法、图象法、极限法、隔离法、假设法、估算法等等,把讲评的重点放在思路与方法上,关键是引导学生怎样正确审题,怎样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物理情景,怎样进行研究问题。总之,要让学生懂得分析物理过程比盲目得出结论更有意义。
四、以方法指导为主流,重视培养创新能力
1.基础知识,要多一些关注,少一些轻视
对概念、性质、定理等基础知识的复习中不能走“过场”,赶进度,把知识炒成“夹生饭”,而应在“准确、系统、灵活”上下工夫,对知识不断深化,新知识应及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特别是主要知识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和扩充物理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条理化、网络化、熟练化的有机体系。这样在解题时,就能由题目提供的信息,从记忆系统里检索出相关信息,选取与题目的要求构成最佳组合的信息,寻求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
2.实验题,多一些实践,少一些冷漠
首先,要把物理实验与物理概念、原理、定律联系起来学习。高中物理实验是靠已知的理论支持下完成的,同时用它的结果又能很好地证明理论上的规律。其次,要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在细节中发现规律,发现问题。第三,要加强对实验的`方法、原理、步骤、误差的具体分析。注意实验步骤的逻辑性、连续性、系统性,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第四,不要轻易地抛弃不成功的数据,不要回避异常的实验现象。也许这些不成功的数据和异常的现象正是你在考试中需要误差分析的切入点。
3.对创新题,多一份自信,少一份畏惧
高考中必定会有创新题目,但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态度:热衷与畏惧。有的同学遇到创新题就埋头其中,全心投入解题,甚至四处寻找创新题来做,生怕因为漏做某道创新题而导致高分失分;而有的同学一见到创新题就头痛,表现出很强的畏惧心理,因为他们对这类题总感觉束手无策,丝毫没有解题的灵感。笔者认为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我们没有必要对创新题刻意处理,不管是怎样的新情境型创新题,都与同学们学习的旧知识有关,解决问题时只要仔细阅读题目,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信心就能成功解题。
4.对答题,多一份规范,少一份随意
解答物理问题是有严格的格式化要求的,哪些题型该用什么格式答题,在教材上都有明确的规定。高考命题给出的标准答案,是按照教材上的规定解答的,老师们将根据答案准确度、计算、推理步骤,叙述的正确性进行评分。这就要求你在计算题的解答过程中有理有据:指明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过程,写出列方程的依据,必要时要画出草图,找到相关的几何关系,并结合题目列出相关方程。准确的推理演算能减少无谓的失分。
5.对解题技巧,多一些总结,少一些困惑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构建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课堂”是较为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一。受其影响,一线教育工作者纷纷自觉地投入到了对“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相关研究之中。笔者身为一名基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自身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与看法,现将其归纳如下。
一、精心导入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育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导入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课堂参与兴趣。很显然,学生的这一积极主观学习情绪将对最终高质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精心导入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
如,教学《燕子》这篇课文时,笔者就运用了如下导入语:同学们,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在春天,冰雪融化,溪流潺潺;杨柳依依,小草也破土而出;最活泼的还有那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的小燕子,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使得春天更加美丽,更加有活力……这些都是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经历过的现象,因此他们可以在笔者的描述语言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课堂氛围一时间融洽而愉悦,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并没有谁再做一些小动作。这表明,笔者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导入语言很好地将他们的注意力由不相干的事物转移到了课堂学习活动上。这都为学生持有高昂、积极的学习姿态,并切实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高效课堂目标的构建。
二、巧妙提问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支架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问题背后所蕴含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认知。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所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置那些既贴合教学内容,又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思考规律的问题。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针对‘美丽的南沙群岛这一文章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在笔者的提问下,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我想知道南沙群岛在什么地方”;有的说“我想知道为什么人们会说南沙群岛很美丽”;还有的说“既然南沙群岛这么美丽,那么它有没有一些美好的荣誉呢?我想知道这个”……仅从一个问题出发,就诱发学生展开了无限的想象。其思维得到了开阔,学习智慧也得到了启迪。
学生们的疑问其实都可以通过认真阅读文章找到想要知道的答案。因此,笔者接下来只需对学生的阅读活动加以点拨与引导即可,并不需要对其读行为产生过多的干预。因为对于这些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学生们自然会付诸积极、主动的学习行动,并从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巧妙的提问可作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力支架。
三、创新教学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补充
小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习惯于采取“注入式”的教育,如此,学生只能作为一个被动的学习者麻木地接受来自教师灌输而来的学科知识。在此状态下其不仅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学习效率不甚理想。高效课堂的构建自然就成了一句空话。
针对这一不利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样才能在重新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确保他们以更加热情而主动地姿态持续投入到相关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这一课文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将课文中心思想“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对孙悟空及唐僧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表示“唐僧慈悲为怀,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善人形象,这是他性格中善良的一面”;立马就有学生反驳“但是他不会火眼金睛,不能识别究竟是妖怪还是人,所以他才会被妖怪欺骗后,一味地指责孙悟空,他这种表现不是善良,而是是非不分的一种表现”;有的学生说“孙悟空没有提前告诉唐僧就直接将妖怪打死了,他的行为有点冲动和冒失”;马上就有学生对他的发言进行辩驳“我认为这正是孙悟空惩恶扬善、机智勇敢、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即使面对邪恶要也能勇往直前的一种精神”……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思想上的激烈交锋,而这些都促使他们实现了对“孙悟空”及“唐僧”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很好地证明了创新教学形式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重要补充的正确性。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所教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出发,必须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并采取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如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高效率、高质量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得以建立。
参考文献:
[1]赵志刚.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浅见[J].现代阅读,2014(04).
优化创新提高复习实效 篇7
一.九年级语文复习创新教学法的特点
1、相对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对于九年级语文复习教学来说, 采取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的地方, 不存在绝对的好方法和绝对的坏方法。从本质上说, 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两面性, 即优点和缺点。所以, 复习方法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具有相对性的特点。
2、针对性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 老师都是采用自己比较熟悉或者是运用熟练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复习教学对具体的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 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要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因此, 又具有针对性的特点。
3、综合性
教学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老师教, 一个是学生学, 当二者达到统一并且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的时候, 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最成功的。老师教的方法主要体现在:示范、辅导和训练、启发上, 而学生学的方法主要体现在观察和模仿上。
二.如何运用创新复习法进行九年级语文复习教学
1、串讲复习法, 为学生大脑进行原有知识的联结
串讲复习 法 , 是语文教 学中“讲”与“串”的传统教学方法的体现。所谓“讲”就是讲解的意思, 而“串”则指串联, 即将上下文的意思和主体串通起来, 其实质则是“讲”, 而“讲”的特征就是“串”, 也就是将字词、句子、段落、语篇连贯、系统的讲解。
比如, 教师运用这种方法, 可以将初中语文7-9年级的语文书上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类, 如语法常识、诗词记忆、文言文、讲读课文、积累与运用、作文等几类, 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 脉络清楚, 头脑清晰, 达到知识点整合复习的目的。还可以把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前后串讲进行有效衔接, 唤醒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和再理解, 加深了学生大脑对新旧知识的组织性。这样一来, 复习也会变得轻松。串讲重点在于教师对重点知识的有效连接, 让重点知识犹如提纲或者网络, 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联结, 启发学生进行联想, 使整个九年级的语文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复习。
2、笔记复习法, 让学生提取重点进行复习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记笔记复习法, 使普遍所选有的一种复习学习方法, 让学生从初中几册语文书本中积累相关的知识重点, 然后放开语文书, 直接看笔记, 达到突破重点的学习目的。
比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上的语文知识点, 还有语文积累性的名篇名句, 学生平时积累下了的, 教师在复习的时候打开笔记, 便于记忆。再比如, 九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赏析课,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记笔记, 把全册书中的文言文所要求记忆的古汉语释义, 比如“妻子”文言文中理解“妻子和儿子”;“可怜”是“可爱”的意思;“青春”是“春天的美好景色”等, 进行做笔记, 使知识点变得系统性、整体性, 复习起来也一目了然, 而不是急于去查阅很多本书而寻找答案。
3、联想复习法,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触类旁通
联想学习法是建立在对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复习方法。对九年级学生, 已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年的学习阶段, 也是升入高中阶段的基础和衔接点。教师让学生通过联想, 可以想到很多知识点, 这样既连贯了知识, 也使零散知识得到有机的联系。
比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的《故乡》, 由这一课的复习, 学生可以联想到很多, 比如联想到鲁迅先生的 《朝花夕拾》、 《狂人日记》;联想到小学六年级学过的《少年润土》、 《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有的人》 等;还可以联想到所在单元的《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学习, 这样学生想忘记也很难。我们所学的知识不是独立体, 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只要你善于联想, 大胆去想, 一定会把看似零零落落的知识, 集合与一起,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篇8
一.提升作业设计高度
俗语说:“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我们设计的作业就是那“梯子的梯阶”, 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重复和机械模仿, 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梯级”登上那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断创新的“高峰”。所以, 作业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要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要适合未来人才培养需求。它需要我们教师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时度势, 去思考和设计。为达到这个“高度”, 作业内容的设计和布置要做到“三多三少”。即:多设计分析思考的灵活习题, 少布置甚至不布置死记硬背“呆板”习题;多设计一题多解 (或多法) 开放习题, 少布置唯一选项“保守”习题; 多布置动手实践和活动习题, 少布置书本 (指教师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习题集) “笔头从军”习题。
二.开展分层作业设计
“因人而宜, 因材施教”是教师教学千古不变的定律, 教师设计作业同样需要遵循。由于学生个体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智力的差异, 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领悟程度各不相同, 所以作业不能全班“整齐划一”搞“一刀切”, 要设计有梯度的适宜不同学生练习的选做习题。首先, 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 课堂中密切关注, 课后留心观察, 理清把握班级学生每 个个体的 学情 , 把学生按 “好”“中”“差”进行人群分类。其次,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目标, 从作业量和作业难易度, 将作业设置成有梯度的A、B、C三个层次供不同层次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设计, 既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又考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还能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快乐。这样一来就能确保优生“吃得饱”, 后进生“吃得了”, 实现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新课程目标。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作业设计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学情, 除了要设计一些巩固新知的基本习题外, 还要广泛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 拓展学生视野, 灵活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创新, 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首先, 让作业从枯燥走向趣味。为使作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动有趣的活动结合起来。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的直接动力, 也是进行创造思维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 要努力挖掘教材潜力, 精心设计活泼多样的作业练习, 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得到发展。其次, 让作业从课堂走向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作业时, 适当增加实践性内容。在实践过程中, 学生会将很多知识运用其中, 在完成调查报告的时候还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明确作业设计方向
目标的落实都要通过素养落脚, 都要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问题解决”是课程的终极关怀, 作业设计时, 要牢牢抓住学生的课程教学灵魂, 以问题表现为先导和主线, 设计促进学生言语生命成长的问题练习题, 以最终实现其“问题解决”的目的。在教学中安排提问, 让学生自主梳理, 从作业的出发点, 归宿始终抓住行动与思维训练于一体, 熔知识、能力培养于一炉, 既是作业训练, 又是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过程, 也是学生的作业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灵活运用, 这也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篇9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创设条件, 进而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呢?
1. 增强教学内容的弹性, 在“预设”的基础上敢于“生成”
预设制约生成, 生成丰富预设;预设因生成而深刻,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最优化的教学常常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生成离不开预设, 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如果说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 而预设则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预设显示了教学的计划性, 生成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中介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否能接受, 这是学生对教学能否感兴趣的关键。教学中, 教师必须预设一定的教学内容, 但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 其学习基础和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 所以, 教师的教学内容过于预定化, 只能适应和吸引其中一部分学生。有弹性的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自己能接受的那部分内容, 让每个学生都得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
同时,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动态的课程资源。学生可能会做出许多脱离课本的回答, 在传统教学中, 这些脱离课本的回答, 往往是教师所排斥的、不能认可的, 但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支配下, 我们应该意识到, 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来自实践的, 与其具体感受相联系, 源自于其生活体验的, 往往是很有价值的。从这些回答中, 可以生成许多德育案例、德育内容, 生成许多教育内容。所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 而应该从学生的回答中挖掘教育资源。
2.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新颖性, 使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
教师在处理、加工教学内容的时候, 应尽可能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 同时将相关的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和学科新动态引用到教学中去, 将一些新的信息增加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知识是实用的、新颖的, 让学生觉得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能了解科技新动态, 能掌握社会发展的新信息。学生会觉得所学知识离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是现代的、新兴的知识, 因此愿学、想学, 教学自然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反之, 学生会觉得所学知识是脱离生活实际的, 陈旧、落后、无用的, 因而不愿学, 不想学。
3.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得越多, 越不容易开小差。”传统教学中,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讲授法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教师主要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作用得以发挥, 甚至更多注重了听觉作用的发挥, 而忽略了其他感觉器官作用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的刺激过于单一, 因而容易对教学失去兴趣, 在课堂上容易“开小差”。所以, 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 教育的发展, 更多的学校已经有了现代化教学设备, 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 将先进设备运用于日常教学中, 让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样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 好的教师教的是怎样寻找真理。”所以, 教师应该采用讨论、演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过程中,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思考、创新、探究的精神, 不仅增加了师生间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使课堂变得生动、有吸引力, 而且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4. 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思考是引导学生打开知识大门、探求知识真谛的法宝, 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是提问。老师应该巧妙地质疑问难, 精确地降坡点拨, 真正充当“愤启悱发”的角色。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 对教学的成败, 也往往具有惊人的联动效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 教师应该注意提高提问的技巧。提问应少而精, 问题的设置要能引起学生的悬念, 甚至能引起学生的争论, 要善于抓住时机提问, 问题要逐个递进, 所设置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 而且难易适度, 避免过多地提学生根本无力回答的问题,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要启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面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评价, 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5. 充分发挥教师表情的信号作用, 传递自己的情绪情感
表情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各种表情的作用, 传递自己的情绪情感, 并对学生产生“移情”作用。1.通过面部表情, 让学生体会到关切和安全的心理氛围。比如,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不应固定在某几位同学的身上, 而应该注视到每个同学, 让每个同学都切实体会到老师在关注自己, 进而努力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 配合教师的上课。教师应多一些笑容, 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自由”、“心理安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2.通过身段表情, 向学生传递师生间亲近、平等的信息。如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于两手撑在讲桌上讲课, 不仅不适宜于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好印象, 而且容易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高高在上的、不易接近的, 增加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形成古板、沉闷的教学气氛。如果教师在教室内适度地走动, 不仅从空间上接近了学生, 而且让学生感到整个教学环境是动态的, 容易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进行临近控制, 防止学生思想“开小差”。3.通过语调表情, 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增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语言是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工具, 对师生间的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力量不可低估。一位诙谐、幽默的教师比一个古板、循规蹈矩的教师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 可以使没有生气、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有活力、有生机, 可以使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轻松起来。
6. 善于捕捉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有些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恰好可以做为很好的教学案例。某次, 老师讲到人物心理时, 恰好某学生迟到, 教师请他进教室, 接着请其他同学揣测刚才这位同学在门口时的心理。大家谈论后, 老师又请刚才这位迟到的同学描述自己在门口时的心理, 最后, 教师做了总结分析。这样, 既有了教学素材, 又正好借此机会对迟到这种行为进行了分析、引导, 融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既丰富了课堂内容, 又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7. 举例以学生身边的事件为例, 让学生体会到亲切
课堂教学在分析、讲解过程中, 需要事例来说明时, 可以寻找发生在校园的、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或现象为例, 让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很贴近, 是自己熟悉的或常见的, 因而产生亲切感, 同时对相关知识产生兴趣。教师在平时应该多观察、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种活动, 多关注学生的思想、观念, 多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多关注学生的个性等。通过这些方式积累一些素材, 课堂教学需要例证时就可以左右逢源, 信手拈来, 妙趣横生。
优化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也应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却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危机”。语文教师必须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令学生入迷入痴的情境,营造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氛围,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或如泣如慕或如怨如诉情绪的感情流动,“于不疑处激疑”所激起的使学生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趣和竞争意识。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才能自觉地去钻研、去探索,才能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呢?
一、运用画面,优化教学情境
在教学《绝句》这首古诗时,可以画出鲜艳的图画创设情境,用以展示古诗的内容。老师一边绘画,一边描述两只黄鹂鸟在柳树上唱歌,水田中惊起一群白鹭,它们排成一行飞往天边。远望,千年积雪的西岭就像含在窗口里;近瞧,门前码头边上停着去东吴的万里航船……老师作画,并生动描述,学生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美丽的图景,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
二、挖掘教材内涵,优化教学情境
对学生进行情境教育,是老师本身的任务。情感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老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异体,是火种,老师应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受及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引起情感共鸣,以情动人。情境教学情真意切,促使学生的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情感进入课堂。
三、运用音乐渲染,优化教学情境
运用音乐渲染优化教学情境能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现在咱们一起坐上小船,摇荡在漓江上,大家都眯着眼睛,同时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让同学们一起跟着唱,同学们仿佛真的到了漓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诱发学生的想象,学生一定会产生身临其境而流连忘返的感觉,对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起到了极其有效的作用。
四、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步掌握方法。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预习应抓好三个环节:教给方法;提出要求;检查效果。如《范进中举》一课,主要是以人物分析为重点,而这一课的背景———“封建科举制度”支配着人物的命运,这是学生不熟悉的一段历史。所以在预习时,除了布置常规的字词预习外,还要提出以下要求:
(1) 请查阅资料,说说封建科举制度的利弊是什么?
(2) 请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弄清他们的身份。
(3) 请精读课文,思考这些人对范进的态度如何?请划出关键语句。
如此预习既提供了预习方法,又做到了要求明确具体。学生预习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以读为本,讲练结合。课文必须以读为主,在读好的基础上把讲练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保证课堂上有充分时间来朗读,而且朗读前对学生提出要求或讲明目的。初读前,常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我会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果是个别朗读,则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2) 讲读要紧密结合。讲解须重点突出,切忌面面俱到。通常可把分析文章结构作为教学重点。文章结构其实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讲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文章是怎样写的,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具体说来,要让学生懂得什么先写,什么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各段内容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
(3) 讲和练要相结合。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技能是会不会的问题。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实行讲练结合。在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进行练习。在练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如辨析字音、字义、选词填空等形式),加强字词句练习。在课上有意识地让学生回答问题、复述课文等,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说的能力。随之,写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篇11
【关键词】课堂设计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设计的优劣。本人根据数年来高职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如何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发表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导言,抓住学生的心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好的文章,开头必然引人入胜,能把读者一下子吸引过去,引人不读不快。教师上课也是这样,新颖的导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精神一振,马上进入学习的角色。那么,怎样才能开好这个头呢?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前后章节内容联系比较密切,“温故而知新”是我最常用的方法。在讲授新知识点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承上启下,设计一些彼此关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新课题寓于旧知识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有"探个究竟"的渴望,从而自觉地启动思维,去发现新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时,先从上一章学过的卤素这一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入手,通过FCl BrI的结构和性质比较,导入元素的排布有规律可循,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巩固旧知识时,发现,思考新知识,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发掘教材,巧妙设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教学目标能否完成,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程度怎样主要取决于这一部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优秀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思维,使学生主动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如在盐的水解这堂课中,根据酸碱电离理论:能电离出H+的是酸,溶液显酸性;能电离出OH-的是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能电离出H+或OH-吗?它们的溶液是显中性?酸性还是碱性呢?按着这个问题,取NH4Cl、NaAC、NaCl、NH4Ac四种溶液,进行酸碱性测试,结果是NH4Cl显酸性,NaAC显碱性,NaCl和NH4Ac显中性。这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盐溶液,酸碱性各不相同。盐不能电离出H+或OH-,为什么会有酸碱性的差异呢?这时让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适当提示学生结合水及其他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考虑,理解盐的水解。学生在掌握了盐的水解过程如何,水解结果怎样,能自动归纳出盐的水解的定义,找出盐水解的条件,也自然就能得出NaCl和NH4Ac虽然溶液都显中性,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NaCl是不能水解,溶液中只有电离过程,电离不能产生H+或OH-,所以显中性;而NH4Ac显中性是因为在电离的同时都发生了水解,并且水解后生成的弱酸弱碱程度相当,导致溶液呈中性。在整个新知识的传授中,不需要教师作过多的说明,教师只是点到为止,这样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学生以相当大的思考空间,给了学生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巧思,让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选择合适的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新的知识点
经常听到学生讲:“上课听听懂的,下课做做懵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接受的新知识还是不能完全消化或者只停留在理解上,尚不能灵活地运用,课堂练习的安排就是引导学生如何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课堂练习主要是着重考查学生对刚学知识的掌握,起到及时的反馈,巩固的作用,因此,课堂练习要紧密结合上课内容,适时穿插其中,难度不宜过大,以班上大部分学生能答对为宜,至于纵向深挖的可留到学生课后去思考。
三、有力地结尾,画龙点睛
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学生已对本堂课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对本堂课所讲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强化重点和难点,能帮助学生对整堂的内容作一个总体把握,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课后学生的复习和提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堂课教师如何来进行课堂设计,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要根据实际而定,化学是一门跟实践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结合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设计上,还有很多的空间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叶澜. 新编教育学教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瞿葆奎.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优化练习形式提高教学实效 篇12
一、基本练习———“打桩”式练习
顾名思义,这种练习课模式就是要通过练习夯实基础,巩固对知识点地理解,像打桩一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打桩”练习课的常用形式和基本形式是新授后的集中训练,是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模仿性练习,是例题的再现性练习。此种训练在实际教学时,一般选择教材中自主练习的题目就可以了,其目的在于巩固理论、深化理解、规范解答、强化认知,让学生掌握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同时,“打桩”练习课的基本训练要抓住每一课、每一单元的要害,突出重点,为下一步知识的梳理做好思维、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同时,“打桩”练习也是对学情的一个初步的摸底,对重要的基础性知识的查漏补缺,要切实做到旧知要烂熟,为接下来的练习铺路搭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牢固。
二、对比练习———“照镜子”式练习
“照镜子”练习是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设计一些对比练习,使学生认识其本质结构,帮助学生从条件上、结构上、解法上进行对比,对比练习一般以题组形式出现。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更大的收获,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思维更加深刻。“照镜子”练习课,除了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现状,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和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利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在易混淆的知识点上帮助学生横向建构,加强对比辨析,让学生弄清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逐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在习题的选择上要力求精讲精练,注重取舍,切忌遍地开花。如在练习完“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明确:数的“改写”大小不变,只是单位发生了变化,所以用“=”;而“求近似数”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找这个数的近似数,虽然结果很接近原来的数,但毕竟不是准确数,所以用“≈”。这样的横向对比,使两个概念间的本质区别清晰明了。
三、变式练习———“魔方”式练习
“魔方式”练习是知识本质不变而形式多变的练习,这种练习需要本着小步子、密台阶、高成效、快节奏的指导思想,安排几组练习题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如教材中经常安排的“夺红旗、填表格”等就属于这种类型。教师上“魔方”式练习课最大的困惑就是难以控制内容的深度,有时练习内容安排多了学生吃不进,而内容少了学生又吃不饱。“魔方”式练习课相对新授而言,教师要更注重形式的多样。同一节课的内容,既可能使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也可能使学生索然无味。所以“魔方”式练习课的编排,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往往能给课堂制造出宽松而精彩的氛围。如教学“商不变规律”后,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本练习题。
第二层:变式发展题。
第三层:深化提高题。
另外,以表格、图画、对话、手势、游戏等作为呈现形式的练习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从“苦练”变为“乐练”。
四、综合练习———“拉网”式练习
“拉网”式练习,在数学练习上可以理解为综合练习,主要适合知识串的复习和巩固。在练习时,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覆盖面,又要突出“双基”、突出“重点”,题量不能过大、偏难,形式要不拘一格。如在学习完“用字母表示数”“乘法运算律”之后,先进行回顾整理,从一般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到公式、数量关系、运算定律等方面的系统练习,然后放手让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出用“字母”表示的数量关系、公式、运算律,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串,既会用字母表示数,也会在不同的题目中灵活运用定律,达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目的。再如,在“圆柱的体积”练习时,可设计两道题:一是牙膏问题。牙膏厂将牙膏口的直径由原来的0.5厘米改为0.4厘米,如果每人每天使用牙膏的长度是2厘米左右,一年里每个人大约要比原来少用多少立方厘米牙膏?二是自来水水管问题。一位同学洗手时忘记关水龙头,这根自来水管的内直径是3厘米,自来水的流速为每秒5米,这位同学10分钟浪费了多少升水?通过练习,看学生能否合理、有效地将知识运用于问题的解决过程。
五、课外练习———“蹦极”式练习
【优化提高】推荐阅读:
优化和提高09-12
优化教学 提高效率06-09
优化创新提高复习实效07-05
优化作业布置,提高学习效率07-05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论文08-19
暑期考研复习优化方案 提高效率10-08
优化数学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09-04
5个竞争研究工具提高搜索引擎优化性能07-25
优化教学设计_提高课堂的有效性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