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练习

2024-10-22

教科书练习(共6篇)

教科书练习 篇1

1. 引言

随着中国日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及教育观念的革新,日语教科书中练习的目标已经从“句型”转变为“对句型的应用”。而如何对教科书中的练习部分进行有效的指导,成为日语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根据小岛聪子(2002)对日语练习的分类,日语教科书的练习可以分为固定型练习和创造型练习两类。固定型练习主要包括反复练习、代入练习、转换练习、应答练习、完成练习等练习形式,创造型练习主要由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练习、游戏、模拟场景练习、任务型练习等组成。本文主要针对日语教科书中创造型练习部分的指导方法进行论述。

2. 练习指导的基本方针

2.1 重视学习者的想法

根据佐佐木泰子(2007)对学习者语言能力来源的分析,要具备必要的语言能力,学习者仅凭借从教科书中得到的内容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将从教科书中学习到的内容基于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应用到实际中去。因此,创造型练习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学习者的想法,将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2.2 保持教师的指导性

练习的指导在重视学习者想法的前提之下还必须保持教师的指导性。具体包括教师必须制订指导计划,在练习前针对训练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等等。尤其是在创造型练习中,与句型的正确性相比更加要重视语言交流是否成立这一条件,将句型错误的纠正放到练习结束之后进行。另外,探索有时令学习者无法顺利完成练习的原因,如果学习者在练习中一再犯相同的错误,需要在练习结束后加以提醒。

3. 创造型练习的指导方法

创造型练习的要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总结:(1)练习中必须有“文脉”,也就是上下文的逻辑性;(2)练习中有必要理解对方的说话内容;(3)说话内容由学习者决定;(4)使用的单词和句型等由学习者来选择。总之,学习者在练习的过程中是带有目的地进行语言交际,并且由自己来考虑要传达的内容和表现方式。日语教材中的创造型练习有很多种,本文主要选取其中的“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练习”和“任务型练习”三种典型的创造型练习的指导方法进行论述。

3.1 问答练习

本文论述的“问答练习”不同于基于教科书内容进行回答的“应答练习”等,而是关于学习者个人情况的提问,学习者依靠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进行回答。这是创造型练习中应用最广泛普遍的练习方式。此练习主要是采取教师提问学习者回答的方式进行,但是,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作为练习指导者的教师可以将提问细分成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问:教师使用需要学习者练习的重点单词和句型,向学习者提出用“是”或“不是”进行回答的简单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学习者做出重要单词和句型的提示。

第二问:需要学习者使用重点单词和句型进行回答的提问。这是问答练习的中心环节。教师必须在练习之前熟悉教材内容,把握重要单词和句型等,并将计划提问的内容提前准备好。

第三问:针对之前第二问中学习者的回答内容,进行询问理由的提问。这是构成有条理逻辑会话的一种有效地练习方式。

以上的三个阶段是一种理想的进行模式,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学习项目和进度进行灵活选择。

另外,问答练习牵涉到对学习者的一个点名回答环节。这是在练习指导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必须在此过程中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点名不要偏向某个或某几个学习者,尽量将回答的机会较平均地分配给各学习者;第二,提出问题之后再点名回答,这样所有的学习者才会认真听教师的问题并准备答案;第三,较容易的问题向能力相对较弱的学习者提问,较难得问题向能力相对较强的学习者提问。但是在后者回答完之后,教师要将类似的问题向其他的学习者进行提问,这样的组合安排才不会让学习者产生劣等感或者优越感的情绪。

3.2 角色扮演练习

角色扮演练习是给予学习者某个场景与角色,使其在规定的场景角色范围内进行会话练习,并且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注意与现实社会中一样的文化背景和待遇表现。学习者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可以模拟体验社会上真实的语言交际。为了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和能力,教师在进行此类练习指导时做以下调整会更突出练习的效果。

(1)场景和状况根据学习者的目的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变化。比如在以赴日留学为目的的日语培训班中,可以针对学习者特定的需要将一些关于留学的知识和话题加入角色扮演的练习中,这样不仅能有的放矢,而且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对练习内容的调整中,不能违背一般的社会规则和语言习惯。

(2)当初级日语学习者进行此类练习时,可以将角色扮演练习简单化,变成“根据指示进行会话”的形式。比如以下练习就是简单化处理后的角色扮演练习。

按照以上的指导方式使学习者按照设定的会话流程进行练习,可以消除初学者的不安情绪,同时发挥学习者的创造性。

3.3 任务型练习

任务型练习是指与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完成某任务时相同流程的练习方式。具体流程见下图:

任务型练习和角色扮演练习一样,教师需要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兴趣,以及教材的进度等方面。但是与角色扮演练习不同的是因为收集数据进行调查的需要,必须与教室之外的社会进行接触,如果任由学习者自发进行反而不会有好的练习效果。例如,“元旦联欢会的组织”这样一个针对日语初级学习者的任务型练习,如果按照以上的练习流程来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在这样的练习当中,教师作为练习的指导者,不仅仅是在最后听学习者的报告并作出评价,而应该参与整个练习的过程。尤其是要考虑到在调查的阶段是否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比如在邀请日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时候,初级日语学习者由于日本文化的知识有限,无法准确把握日语暧昧的拒绝方式和措辞表现时,教师应该在跟踪练习的同时向学习者提供自己的意见。这样,在培养学习者主观学习的态度的同时,可以避免学习者产生不安的情绪。另外,在正式发表之前,教师需要再一次确认学习者发表的内容,以此来把握发表者的意图,将不通顺的文脉理顺,从而使发表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4. 结语

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日语教师应该了解教科书中各种练习的目的、内容和练习方式,从而弥补练习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学习者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练习。我以三种题型为例对日语教科书中创造型练习指导方法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建议,今后考虑将此建议与教科书中实际存在的练习形式相结合进行分析研究,期望总结出更为具体和有效的练习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佐々木泰子.ベーシック日本語教育[M].ひつじ書房.2008.

[2]香取草之助.授業の道具箱[M].東海大学出版会.2002.

[3]鵜沢梢.初級日本語コースにおけるプレゼンテーションの練習[A].见:日本語教育国際研究大会予稿集本冊[C].2004.

教科书练习 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和3个正方体的盒子;

2、每个学生准备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和橡皮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1、教科书第22页第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盒子,按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最后计算出他的表面积。

2、教科书第22页第2、3题。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3、教科书第22页第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堆法?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4、教科书第22页第5题。

让学生理解2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与原来的2个正方体相比减少了2个,所以是不相等的。

5、教科书第23页第6题。

6、教科书第23页第7题。

指导学生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科书第24页第8题。

让学生借助操作等手段帮助思考。

8、教科书第23页“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与自己所想象的形状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倒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学习,猜几个字,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上下颠倒,变成什么字了?(呆)把“吴”字颠倒呢?(吞)。。。。。。那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

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几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乘积都是1),以及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

师:你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积是1                乘积是1

2/3*3/2=1                2*1/2=1

8/11*11/8=1              1/10*10=1`

7/9*9/7=1                7*1/7=1

6/5*5/6=1                1/5*5=1

分子和分母颠倒          分子和分母颠倒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2/3和3/2互为倒数。。。。。。)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举例,如互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

二, 试一试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1的倒数还是1。

三, 想一想

教师借助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说明0没有倒数。

四, 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P24 。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涂一涂,算一算

1,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 填一填,想一想

1, 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用,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2

2, 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

3, 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

三, 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

四, 练一练

1,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小学中年级数学教科书的练习研究 篇3

一、练习编排的不足

1. 编排时没有严格按照层次性顺序编排题目

在练习编排的时候, 没有注意到层次性, 顺序有点乱, 没有严格按照层次编排。按照层次性应该是由基础型练习、延伸型练习、综合型练习、思考型练习依次呈现的, 但有的练习中没有严格按照这种顺序, 如四年级上册第7页的练习二, 第2题是应用题, 也可以说是延伸题, 但是下面的第3题、第5题又是基础的计算题, 这明显不是按照层次性安排的练习, 使前后安排上有点混乱和颠倒。因此, 在编排过程中要考虑到层次性, 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 并根据不同时期知识特点的需要科学规划, 认真指导。

2. 同种练习重复率高, 可以适当地减少

在使用练习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在课后练习中有同种练习题重复率高的问题, 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 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省下的时间做一些其他更有意义的题目。特别是在“数与代数”领域中, 计算题经常会出现这种问题, 如四年级上册“除法”单元, 数学教科书第11页第3题“先估计下面各题的商是几, 再计算”一共有6道竖式计算, 第7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商是几位数, 再计算”一共有8道。像这种类型的计算题, 笔者认为有些编排得过多, 同种类型的练习, 只要适量就可以了。俗话说:“幼学如漆。”小学生小时候学习的知识是记得很牢的, 不容易忘记, 没有必要反复不断地练习, 这对于已经掌握的学生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 他们可以利用那些时间做其他有价值的练习。还有在“用计算器计算”单元, 也是这样, 安排太多的用计算器计算, 没有必要, 既浪费时间, 也没有成效。

二、使用教材的策略

1. 分析练习

教师在利用教科书的练习之前, 先要分析练习。首先要对练习的类型、难度以及数量等进行分析, 弄清楚每个练习的特点和形式等。然后是分析学生情况, 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进行分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等。最后是分析练习是否适合学生, 这就要综合分析学生的情况和练习了, 只有适合学生学习的练习,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 提高教学的质量。

2. 改造练习

在分析完练习之后, 就要对练习进行改造, 使之适合学生。改造练习包括两方面:

第一, 从练习设计的角度进行改造。 (1) 注重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 也应用于生活。联系实际生活设计的练习, 可以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感受到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可以让他们觉得数学知识是有用的, 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尽量使练习的内容与生活相关, 使之具有生活性。 (2) 注重多样性。通过采用多种形式, 从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进行多样性练习, 能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练习的时候, 如果能够多种类型的练习结合使用, 对学生掌握知识会很有帮助, 多样性的练习也可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不乏味, 并为教学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第二, 从练习的类型、数量等方面进行改造。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练习的时候, 应该根据练习的不同内容改造练习, 练习的内容应用合适的呈现方式呈现, 不同的内容应适合不同的题型。教师在使用练习的过程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 使练习以适合的方式呈现。除了改造题型,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 删减掉一些题目, 减少没用的题目数量, 对题目做出取舍。

3. 布置和检查练习

在对题目做出改造之后, 就是要布置练习了。练习可以分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 教师要根据需要选择哪些题目在课堂上做, 哪些题目在课后做。如在课堂上多做一些基础型的练习, 课后就以延伸型和综合型的练习为主。对于思考型的练习, 教师也应该注意取舍, 如哪些同学适合做, 哪些同学可以不做。在做过练习之后, 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所做练习的情况进行检查, 看之前所布置的是否对学生有所帮助, 对于不合适的地方, 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科书练习 篇4

第一课时

1、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的物体的内能为零

B、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C、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D、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的内能大

2、把低温的工件放在热水中,工件会变热,而热水会变凉,在这个过程中()

A、工件的内能增大,热水的内能减小 B、热水的内能增大,工件的内能减小

C、工件和热水的内能都增大

D、工件和热水的内都减小

3、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零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4、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越多,内能减少得越多;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内能增加得越多,由此可知()

A、热量就是内能;B、温度就是内能;C、热量就是温度

D、热量是内能改变的量度

5、下列说法中的“热”字,其中是指“热量”的是()A、热膨胀B、摩擦生热C、天热极了D、熔化吸热

6、下面关于内能和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大,热量多;B、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小,热量少;

C、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温度越高,热量越多; D、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温度越高,内能越大。7.关于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不变,就没有吸热或放热;D、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8.我们把物体里大量分的无规则运动叫做___ ___。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__ __(填“减少”“增加”或“不变”)。

9、过程中

的多少叫做热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

;放出热量,内能

,热量的单位是。

10、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 和。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

的,其中做功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

间的 ;而热传递是内能的。

11.小青把驱蚊片放到电驱蚊器的发热板上,通电一段时间后,整个房间里就能闻到驱蚊片的气味,这是 现象。这种现象说明大量分子在做 运动。如果驱蚊片不加热,在房间里就很难闻到驱蚊片的气味,可见,越高,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12、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_ __,其余是通过 __ _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1)冬天,人们用双手反复摩擦取暖.(2)在古代,人类钻木取火.(3)冬天,人们用嘴对着双手“呵气”取暖(4)把烧红的铁块放到冷水中,冷水变热(5)晒太阳时会感到很热(6)用锤子反复打击一块铁片,它的温度会升高(7)多次弯折一根铁丝,弯折处会发烫.第二课时

练习题

1、热值定义:

,单位:

。烟煤热值2.9╳10J/kg表示

2、关于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燃烧情况无关; B、容易燃烧的燃料,热值一定大

7C、煤的热值大于干木柴的热值,燃烧煤放出的热量比燃烧干木柴放出的热量多

3、q木炭=3.4╳10J/kg,500g木炭完全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4.酒精炉中有125 cm的酒精,求:(1)炉中酒精的质量?(2)这些酒精完全燃烧要以放出多少热量?(ρm q酒精=3.0╳10J/kg)

5、q天然气=4.5╳10J/ m,若某家庭一个月使用了20 m的天然气,这些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J?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的焦炭?(q天然气=4.5╳10J/ m

7

酒精

=0.8╳10kg/

教科书练习 篇5

一、现行汉语教材的使用情况

甘南少数民族地区“以藏为主”普通高中, 藏语为第一语言, 汉语为第二语言单加授课, 执行国家教育部转发的《五省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 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协调性课程计划》。 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编写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教辅材料, 学生学习的依据主要以教材为主, 导致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 教学设计所需要的一切教学资源只有网络、一本教材和学校的多媒体而已。 学生学习仅凭老师课堂的授课获取知识, 课后没有汉语课本有关的练习材料, 阅读材料极为有限。

二、研发现行汉语文教材配套练习的政策保障和理论基础

1.政策保障。 教育部于2006年10月颁布的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试行) 》, 为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教学、学业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汉语课程的依据, 直接指导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在发展民族教育的不同阶段管理和实施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课程理念和学校教学目标, 以及在具体的教学中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三维目标”和全面发展。

2010年7月29日正式全文发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 国家不断统筹规划, 加大对西部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师资、 资金等方面的倾斜投入和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各少数民族地区要不断探索更适时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环境模式不仅要求少数民族学生继承和弘扬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 还要把汉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习。

2.理论基础。 我国较系统地介绍双语教学的专著和论文较多, 主要有黄崇岭的《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黄安余的《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等, 他们都初步探索和介绍国内外的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这些探索和介绍推动了我国双语教学的有力发展。 相对而言, 我国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 关于校本教材理论研究较成熟, 王秋菊在《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中对校本教材开发的较系统的理论研究, 为本论文的研究直接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实际和第二语言教学的特征, 杜威实用主义育思想体系中提到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等命题及论述, 对甘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尤其汉语文教育的模式构建及本论文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为汉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观”、“教学模式”、“师生角色的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观点及论述, 符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教育方针和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文教育也应在不断创新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基础上, 更好地为民族教育服务。

三、研发现行汉语文教材配套练习的有效途径

1.研究知识点的书面呈现方式和基本属性。 通过梳理知识点与考试关系: (1) 研究汉语文知识点的书面呈现方式, 主要是指该知识点在考试中如何体现, 即有多少种出题类型, 有多少种出题角度, 有多少种变化形式;该知识点的学习要点、学习类型、所需基础、预测难度等。 对所教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的书面呈现方式和基本属性应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2) “三题”的编写。 掌握知识点呈现方式和属性的目的是精选讲课例题、分层教学的作业题、跟进反馈的训练测验考试题。

2.研究知识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1) 教材的整体性把握。 知识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教材整个知识体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联系可粗略地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要分析联系的方向、联系的方式、联系的层次和联系的作用等。 (2) 知识点的串联。 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使教学思路拓展开来, 使课堂教学形式真正地“活”起来。 (3) 研究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 知识点在考试中的呈现方式和在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是不同层面的问题, 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所有的知识点不是只能用同一种方式、同一种思路进行教学。

首先, 要研究知识点的形成过程, 仔细区分知识点之间的类型与类别, 从而确定采用相应的教学过程、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知识扩展面。 如字词识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听写, 课后列入学生课余的学习的主要内容。

其次, 根据知识点的性质特点, 确定哪些可以让学生采用被动接受的方式学习和掌握, 哪些可以让学生采用主动探究的方式学习, 哪些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 哪些只能采用个体学习的方式感悟。

再次, 对知识点呈现方式的形式和步骤进行认真的思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包括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个体差异等) , 采用适当的学习形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汉语文教科书 (藏族地区使用) 配套练习研发的可行性, 为研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汉语文教科书 (藏族地区使用) 配套练习探寻依据和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藏族地区,配套练习,可行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定制.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试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教科书练习 篇6

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界定及训练策略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一目标比其他任何目标都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界定。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属性。但是人类对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迄今为止, 还没有完全达到一致的共识。

金哲认为, “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文艺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 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 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

张玉成认为, 创造性思维可经由教育训练而予增强。同时, 一些研究确己证实了教学或训练可以增进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以说, 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掌握的信息, 产生出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成果的思维过程, 这成果可以是新观念、新设想或新理论。透过一些语文学习活动, 可以刺激学生根据已有的资料或主张去构想新的意念, 令语言文字的表达更加新颖、独特。

2. 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策略。

创造性思维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训练而成的, 它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提问策略来刺激学生思考, 借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张玉成归纳了有关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及教学方法, 提出21项编制创造性问题的策略:属性列举, 指出途径, 详列用途, 推测可能, 比较异同, 探究原因, 预测后果, 重组归并, 指换取代, 改头换面, 按图索骥, 模拟隠喻, 前瞻回顾, 假设想象, 角色扮演, 时地迁移, 突破成规, 信息缺漏, 似是而非, 五官并用, 踵事增华。陈龙安提倡创造性思维教学, 他提出了十种提问的策略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假如、例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结合、六W、类推。

以上的提问策略, 训练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教师想要通过提问的训练策略来达成提高学生创造性思考能力的目的, 则应掌握发问的技巧, 训练学生对事物的敏觉性、变通性以及观念的独特性等能力的发展。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逐步形成。

本论文所研究的人教版教科书的课后练习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质, 就是指提问采用上述策略的情况。

二、“质”与“量”的统计与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忠实体现了课程标准“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的要求。共分为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 各大模块之间有机结合, 资源共享。以下是就其课后练习在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上作出的统计与分析。

1. 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量”的问题。

(1) 各年级提问的数量 (七年级上+八年级上+九年级上=总提问数量) 。

(2) 各范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与总提问数量的比例。

(3) 每单位 (课文) 所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比例 (题数/单位数) 。

(4) 每单元所占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问比例 (题数/单元数) 。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 各范畴的创造思考能力训练题数与总提问数量的比例:讲读/精读占17.20%、自读/略读占10.84%、写作占19.05%、口语交际占11.11%, 综合性学习占10%, 平均数为13.64%。这就是说, 各范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 每一百个题目中约有1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上述数据显示, 教科书整体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题量仍有待提高。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 每单位 (课文) 所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比例 (题数/单位数) :讲读/精读占76.19%、自读/略读占40.90%、写作占44.44%、口语交际占33.33%, 综合性学习占22.22%, 平均数为43.42%。这就是说, 每篇课文里约有0.4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很明显, 每单位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题量还不足一题, 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强化和巩固的作用, 题量还需要提高。

从表四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每单元所占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比例 (题数/单元数) :阅读占277.8%、写作占44.44%、口语交际占33.33%, 综合性学习占22.22%, 总数为377.8%, 也就是说, 平均每单元约有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 从全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来说, 训练的题量还是可以的。

2. 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质”的问题。

“质”即指课后练习题提问时所运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策略。笔者就课后练习的提问进行了分类统计, 归纳为如下几种: (1) 阅读方面:“根据情境……展开想象, 想象, 仿照示例……发挥联想, 你的看法, 给你的启发, 造句子, 绘画, 如果……你会怎样, 有人说……你的看法, 试写一段话, 辩论, 如果……举例。” (2) 写作方面:“围绕……展开想象, 看图……发挥想象力, 改写, 假如你是……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对本套教科书课后练习提问所采用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策略进行归纳后发现, 阅读方面主要是运用如果、假如、想象、联想等策略, 写作方面主要是运用改写, 想象等策略。与上面陈龙安所提出的十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提问策略相比, 这套教科书课后练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提问策略设计比较单一。

以上从质与量方面对这套书的课后练习进行分析发现, 课后练习的提问基本上都能够强化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不过, 这些问题大部分还是记忆性和推理性的问题, 其中学生只须对事实或问题进行理解、记忆, 然后对这些事实或问题进行回忆或再认识, 主要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再现能力等。这些问题大部分属于聚合性思维的训练。聚合性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朝着一个方向集中,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或者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思维方式。此类问题有固定的模式或结构,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可以遵循一定的结构来解答问题,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有了一个共同或预期的答案。而这类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比例, 如表二所示, 就阅读、写作、口语交流、综合性学习这四个范畴来讲占到82.78%。从这个比例来看, 这样的提问未免有点多了。

与聚合性思维训练相对的是发散性思维训练, 相比较聚合性思维能力, 它往往倾向于学生采取新奇、创新的想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正是有了这些不确定性, 所以问题的答案是无法进行预料的, 也不可能出现预期的统一的答案。而这类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比例, 如表二所示, 就四个范畴来讲, 仅仅占了13.64%。而这样的数字, 又未免有点少了。

总之, 从上面对这套教材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 聚合性思维能力训练的量是足够的。但是, 如果想要更好地完成“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等目标, 发散性思维能力训练在“质”与“量”方面都有不足。

三、建议

1. 提问策略的多样化。

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提问质量的不足, 就使得语文教师的责任尤为重要。由于本套书中课后练习的提问策略有些单调, 其中多为假如、想象、联想等策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学会并运用陈龙安提出的十种提问的策略来设计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提问, 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提问数量的加强。

由于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提问量的不足, 各范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与总提问数量的比例, 平均数为13.64%, 这就是说, 各范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题数, 每一百个题目中约有13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每篇课文里还不到一题带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根据学习心理来看, 平均每个单元应有三题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的题目, 当然每课能有一题就更全面、更理想了。

3.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教材如果要落实课程的要求, 在教学上还需要配合。例如, 教师要尽量采用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并通过脑力激荡, 想出大量的意见或构想;鼓励学生有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养成独立研究的好习惯;努力创设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尊重和接纳的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习等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金哲等主编.世界新科学总览[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617.

[2]张玉成.教师发问技巧[M].台北:心理出版社, 1988.60.

[3]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订.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语文课程指引 (初中及高中) [M].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署, 2001.28.

上一篇:双塔精馏下一篇:油茶嫁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