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新挑战(精选5篇)
生态文明的新挑战 篇1
建筑行业是涉及到一些列与城市建设、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商圈开发以及建材生产资料相关的总称。建筑行业所涉及的领域多为初级原材料的开发和使用, 加上建筑行业在城市中市容市貌上的要求, 总的来看, 是一个耗能严重的领域。随着生态环保成为全球性的大问题并且不断升级的情况下, 加大力度改善建筑行业内部的能源消耗,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降低建筑行业耗能过高的灯光工程、采用新型的节能材料、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完善建筑的结构设计, 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补充建筑行业所需要的能源系统, 如太阳能、风能, 探讨生物能源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的可行性等等。显然, 国家要求和社会舆论已经将建筑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步骤来完善建筑行业内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十八大”与“十二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解读
十八大报告中从新的历史时期和所面对的新的形式出发, 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决策。从四个方面构建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包括: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都都涉及到了对建筑行业的要求。比如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上, 建筑行业是主要涉及行业, 也是空间开发的主体,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等方面对建筑行业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指示。其次, 在促进资源节约方面, 也是建筑行业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是建筑行业自身资质的根本要求。重新构建建筑行业的准入标准和行业准则, 提升建筑行业的资质要求, 对有环保背景的建筑企业要大力扶持, 积极推动先进的环保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2011年3月,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了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 并批准了这个纲要。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年-2015年) 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继续提出要大力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展开绿色发展, 积极的应对全球性的环保问题, 加强资源节约和能源的有效管理。建筑行业更是重中之重, 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上要求建筑行业要加强环境保护。
从两个重要的国家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 建筑行业在未来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优化城市空间和节约利用土地, 要求建筑行业要在建筑设计上采用节能原则;减少排放和污染物要求建筑行业在能源使用上要大力推广节能资源;加大环境的保护力度要求建筑行业在资源利用上要进行节约;降低能源消耗要求建筑行业减少亮化工程等方面的能源消耗;科技环保要求建筑行业使用清洁能源, 采用如LED等节能建材。
二、我国面临的建筑节能的形势
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的要求本质上是对行业的要求。建筑行业每年对环境的污染占总污染的30%以上。建筑行业可以说是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 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建筑节能不仅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提高经济效益, 而且能从根本上起到带动作用。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 建筑行业在能源消耗排放类的产业中排在了第三位, 但是当下在建筑材料中和节能技术中的应用比例上却是可以做到排名第一。不论是LED、混合动力、还是太阳能、回收利用方面都是可以应用在建筑行业上的, 这样综合下来, 如果实现建筑节能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也会增加建筑行业的收益。因此, 在建筑行业内实施节能减排是十分科学的切入点, 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响应和完善生态文明的建设。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GDP每年接近10%的增长, 建设规模和建设面积也逐渐增加。当前我国建筑耗能的水平一直很低, 消耗能源十分巨大, 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的美国和日本, 所以说, 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国土面积和人口总量注定了在建筑行业的能源耗费会比较严重, 单位面积能源消耗过大, 总体整理出来的数据就十分的可怕, 这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也说明了加强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意义。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来看, 建筑行业在未来十年内还会保持一个强势的增长势头, 对能源的消耗水平也会不断扩大, 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设节能建筑, 那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可以说是国家的顶层设计之一,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要求贯彻落实, 建筑行业的现状要求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一定要系统的采取科学的手段来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 为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全力推行科学发展建筑节能
要按照十八大要求和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 将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将节能建筑和低碳建筑的行业标准建立起来。
首先, 在建筑行业实行环境保护政策。通过国家大力的政策扶持, 给予建筑行业展开节能减排的工作的动力和支持, 通过在建筑行业内推动实施环境保护政策来完成节能建筑的要求。其次, 构建新的建筑节能管理措施。建筑节能管理措施来自于企业内部, 是企业针对节能建筑发展而对自身的一种节能意识建设, 加强行业内部节能减排的管理, 可以做到第一时间保障节能建筑政策的实施。再次, 提高公共建筑的能源使用率。公共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重点, 其本身所涉及的节能减排问题比较严重, 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 从公共建筑做起, 能够达到更好的社会宣传效果。通过先进的技术应用和科学的管理措施, 从而提高公共建筑在能源使用中效率。最后, 科技节能。科技节能必须得到大力的推广, 一方面科技节能是节能建筑设计的最高效方式和手段, 另一方面, 科技节能与众多其他产业相关, 能够起到一个带动的作用。科技节能不但指标而且治本, 不仅仅关系到材料、结构以及空间的使用, 更是经济利益自身的要求, 对建筑行业百利而无一害, 能够顺利的被接受和采纳, 成为十二五期间, 我们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的重要途径。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不断进步, 建筑行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 对建筑行业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升级。特别是十六大以来,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阐释生态文明战略规划对建筑行业的要求, 即对节能建筑与低碳建筑的总体要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节能建筑,要求
参考文献
[1]江亿.以数据说话—科学发展建筑节能[J].建设科技, 2009.
[2]龙惟定.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建筑经济, 2010.
[3]武涌.国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 案例分析, 经验做法与启示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生态文明的新挑战 篇2
一、判断题(10 道)
1.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正确 错误
分及格。
2.“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既要扩大,同时要提高质量。
正确 错误
3.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
正确 错误
4.创新社会管理即协调好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正确 错误
5.老百姓在社会管理中起到主导推动作用。
正确 错误
6.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支撑。
正确 错误
7.在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安徽也做了好的探索,他们认为需要体现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可持续性,这为其他地方实施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正确 错误
8.十八大中将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为安定有序。正确 错误
9.2012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0%,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正确 错误
10.截至到“十一五”,我国教育改革实现了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20 道)
1.下述描述中不属于十一五规划时期的成就的是()。
A.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B.低碳经济广泛普及 C.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 D.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下述不属于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的社会形态的是()。
A.奴隶文明 B.共产主义文明 C.封建文明 D.社会主义文明
3.下述不属于目前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的是()。
A.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 B.城镇新增就业900万 C.居民消费涨幅控制在4% D.进出口总额增长10% 4.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A.处理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的关系 B.处理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 C.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D.处理好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
A.五位一体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A.十五大报告 B.十六大报告 C.十七大报告
D.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的讲话
7.社会建设实质上要突出()。
A.市场性 B.社会性 C.政府性 D.组织性
8.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年实现收入倍增计划。
A.2020年 B.2015年 C.2018年 D.2016年
9.党的()正式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
A.十六届三中 B.十六届四中 C.十六届六中 D.十七大
10.1972年,联合国在()召开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
A.伊朗 B.斯德哥尔摩 C.希腊 D.里约热内卢
11.十八大报告中出现()处“生态”一词。
A.36次 B.37次 C.38次 D.39次
12.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政府应对经济之策不应该包括()。
A.经济转型 B.人民币升值 C.财政政策以民为本 D.发展资本市场
1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的总目标。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 C.建设公平正义社会 D.建设橄榄形社会
14.十八大上重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不包括()。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
15.食品安全问题属于政府的()。
A.宏观调控范畴 B.微观规制范畴 C.统筹兼顾范畴 D.中观运筹范畴
16.目前欧元区共有()个成员国。
A.17 B.18 C.19 D.20 17.社会的不和谐往往是因为不公正造成的,化解不和谐必须从()着手。
A.提高生产力提高 B.兼顾各方利益
C.保障弱势群体利益不受侵犯 D.打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18.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2月19日的讲话中明确强调,把群众()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A.高兴不高兴
B.满意不满意 C.幸福不幸福 D.答应不答应
19.以下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取向的是()。
A.维护社会公平 B.建设服务型政府 C.解决社会矛盾
D.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
2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立足点是()。
A.提高质量和效益 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C.科学发展
D.实现国民经济倍增计划
三、多选题(10 道)
1.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包括()。
A.新型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镇化 D.农业现代化
2.十七大提出的四化包括()。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镇化 D.国际化 3.十八大提出的政治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包括()。
A.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B.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C.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着机遇,具体包括()。
A.刺激国内需求,以建立消费长效机制促进内需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B.利用国外经济困难之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C.购买中国所需要的资源及矿产 D.吸引国际人才,促进人才强国战略
5.下述选项中,属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的是()。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B.实现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C.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D.实现新四化
6.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关于均等化的问题具体包括()。
A.近十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显著提高
B.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C.加快改革财税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D.今后十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成为工作重点
7.关于目前国际经济形势的描述正确的是()。
A.政府债务波及经济 B.世界资本市场波动 C.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D.债权国家集体被坑
8.社会建设的内容包括()。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生态建设
9.十八大整合了加快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其目标包括()。
A.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B.健全的公共服务管理网络
C.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D.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0.十八大提出的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包括()。
生态文明的新挑战 篇3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截至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3.7%,城镇化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成为当前及未来我国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走的是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路子,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堪忧,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以往城镇化暴露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1],[2],[3],[4]。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要“以人为本”走一条质量型的城镇化道路。主要体现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之后,要不影响城镇的人口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并由过去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更关注城镇中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转变,由过去一味追求空间无序扩张建设向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转变,由过去偏重经济效益向协调经济、资源、环境关系转变,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5]。它的实际内涵是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宗旨,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基本途径和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事实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逐步转变过度消耗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改善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来审视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和挑战
早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随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多次指出走城镇化道路要坚持生态文明原则,不断强调了生态文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从生态文明角度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观察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选取了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四个维度来分析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一)空间格局
一是在空间开发强度上,目前我国城镇化占用土地较多,土地城镇快于人口城镇化,直接表现为建设用地的粗放低效,同时侵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2010—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 。而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1996—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24亿亩,可用耕地濒临18亿亩红线,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有学者就曾测算,在1996—2008年耕地减少类型的贡献率中建设占用耕地高达76.98%[6]。
二是在空间结构上。当前我国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突出表现是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又较低。不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样导致了城镇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据计算,全国600多个县级及以上城市中,中西部100个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足60%,33个中小城市的垃圾无害化化处理率不足60%,多个中心城市尚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0多个中小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6m2/人。
(二)产业结构
回顾过去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可以发现其是伴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3.7%,然而各地还在强调工业化主导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观察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是城镇中心污染的主要生产者;第三产业耗能低、排放少,且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7]。目前,我国第二产业能源结构中燃煤所占比例一直高居70%以上,而燃煤是TSP、SO2与酸雨等城市空气污染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工业能耗中,我国有18个行业落后产能占到行业总产能的15%—25%,SO2、COD、和CO2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6%、38%和70%[8]。
当前,作为低耗能、排放少的第三产业,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而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退二进三的过程。我国一些沿海地区的城市化率已超过了60%,服务业比重却仍然还没有超过工业[9]。这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城镇化过程,增加了我国的能源消耗,直接导致了很多城市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
(三)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以“资源换增长”的外延式增长模式[10],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粗放型生产方式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造成我国能源消耗量大效低,且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将面临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将引发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据中国科学院的预测,未来城镇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将净增加1.89倍,对水的需求将净增加0.88倍,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净增加2.45倍,对生态环境超载的压力将净增加1.42倍[11],这将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资源能源的紧缺状况,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益尖锐,这与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相违背,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走质量型的发展道路相违背。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6.6%,石油占比18.8%,水、风、核电占比9.4%,天然气占5.2%,能源消费长期以煤炭为主,水、风、核能和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非常小,能源消费结构十分不合理。并且,煤炭污染大、热值低,且为不可再生资源,主要依靠煤炭消费的生产方式必不可持续。从单位GDP能耗来看,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6.2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每消耗1吨标煤的能源仅创造1.4万元人民币的GDP,而全球平均水平是消耗1吨标煤创造2.5万元GDP,美国的水平是3.1万元GDP,日本是5万元GDP。尽管我国承受着巨大的能源压力,创造的价值却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使用效率极低。
(四)生活方式
人人都是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因此每个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更会主导生态资源的消耗。例如,我国餐桌上浪费现象就发人深省,据测算,我国光是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就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刺激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是存在着大量的超越资源约束和生态承载的破坏性消费。据统计,我国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之多,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惊人速度递增。另外,“一次性消费品”虽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对“卫生、方便、快捷”服务的需求,但随之带来的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单就一次性筷子的消耗来看,我国每年使用一次性木筷450亿双,需要砍伐掉约2500万棵树,年耗林木资源达166万立方米[12]。
伴随着人口向城镇的不断集聚,城镇的人口压力也与日俱增,人们对于生态产品例如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等的期待不断加强,这都迫切要求人们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城镇生态化
综上分析,我国以往的城镇化呈现出空间格局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等与生态文明理念冲突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也将在这些方面凸显出来。因此,加快转变外延式、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推进和实现城镇的生态化发展已迫在眉睫。
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应该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要从优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生活方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实现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有效结合,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以城镇生态化为趋势的新型城镇化,这既关乎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的质量,也更关乎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此,城镇生态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镇空间格局的生态化。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着力抓好“三个空间”的建设,以良好的城镇空间格局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三个空间”的建设,即指依据集约发展的理念,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为原则,统筹安排、合理开发适度规模的建设用地,打造布局科学、功能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建设与人口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规模适中的城镇,控制城镇开发强度,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大力解决空气污染、垃圾围城、水资源紧缺等“城市病”,构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以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为导向,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态空间,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二是城镇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就是要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能源、资源过度消耗;适应转型升级的需求,扩大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积极发展那些污染少、能耗小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低排放-高效益”的生态文明高级阶段。
三是城镇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合理的生产方式是城镇健康运行的主要推动力,实现生产生态化意味着要转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树立和推广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理念,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改善能源需求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节能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生产全过程。
四是城镇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城镇生态化还应该体现在人的行动上,选择生态化的生活方式也是城镇生态化的基本内涵。生活生态化就是要树立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自觉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减少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比如选购节能环保的家用电器等绿色产品,实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厉行节约和节能减排,比如节约用水用电、重复利用、响应“光盘行动”,选择绿色出行。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社会,必须要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整个过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实现新型城镇的全面生态化。
参考文献:
[1]张军扩. 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 中国发展评论,2007(4)
[2]仇保兴.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1—7
[3]李程骅.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J].求是,2012(14):35—37
[4]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 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5]潘岳. 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6]段玉婉,刘用,杨翠红.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及分区域面板数据建模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2(3)
[7]缪细英,廖福霖,祁新华.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27
[8]李爱民.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3(7):104—109
[9]李铁.“生态文明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EB/OL].城市中国网,2013
[10]王芳.以全面生态化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J]. 环境保护, 2013(23):29—31
[11]方创琳,方嘉雯.解析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瓶颈[J].中国国情国力,2013(4):33—34
[12]文魁,刘慧.合理消费:生态文明的源头[J].北京社会科学,2013(2):71—74
〔本文系“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JWCXSL1202)”、“上海市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生态文明的新挑战 篇4
杭州市燃气集团作为一个以天然气为主营业务的城市能源服务企业, 要切实按照十八大的战略部署,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为杭州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作出新贡献。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保持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
我们在学习领会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中, 还要从理论上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优先原则、发展方式和制度保障等新观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就指明了推进生态文明的方向和路径。关于优先原则,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这是对非理性的发展观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纠正,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 具有重大现实和深远战略意义。关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国内外正反经验都证明, 通过加紧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消耗率, 是赢得未来、造福人民大众的决定因素。关于制度保障, 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包括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这些重要制度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切实性和时效性。充分理解上述新观点, 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十八大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内涵, 更增加我们工作的敏感性和主动性。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新模式
近几年来, 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 一直来是我们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十八大报告中提及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对于如何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污染、建设生态城市等方面, 我们还需要不断拓展视野、创新思路。通过十八大报告的学习, 结合我们的实际, 我们深刻体会到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相对而言, 普及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特别是优质清洁能源的供应保障能力还应提升得更高一些。我们认为,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不仅在于大幅度提高清洁能源生产能力, 也在于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 “利用率是关键”。为此我们作出了努力, 2012年集团与中石化合作成立了中石化杭燃能源有限公司, 投运2个加气站, 发展车用燃气;与华电集团合作开发下沙、江东热电项目, 下沙热电厂已经于去年7月试供热, 形成了公司多元化发展格局。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关键在于很好地将十八提出的战略部署落实到行动中去。从今年起, 集团公司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新模式中再显身手, 再创佳绩。主要着眼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2013年1月23日, 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首次专辟一节提出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 要求到2015年建成1000个左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这意味着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已成为中国能源战略的关键一环, 对调整能源结构、解决当前愈演愈烈的雾霾污染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 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我国建筑在使用中最大的能耗是采暖和制冷, 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建筑每平方米采暖能耗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而“三联供”作为高效、环保的设备, 很好地实现了能源效率利用最大化, 能源利用率可达到80%以上, 北京、上海、广东等在已有试点推广, 集团公司建有的“三联供”系统是浙江省第一个。2013年,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三联供”项目, 进行调研和论证。要推进公交阮家桥等项目落地, 打造商业运营模式样板, 同时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要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 争取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社会评价体系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的鼓励和扶持。二是加快车用天然气的应用。北京已经大规模投行压缩天然气 (CNG) 公交车, 根据测试, PM2.5排放物比柴油车型降低97%以上。我们通过抓好项目建设、项目储备、工程管理、市场拓展、合作发展等五方面工作, 加快市域范围内站点建设和储备。在投运石桥公交LNG加气站后, 今年力争主城区新增2-3个加气站, 市域五县 (市) 项目公司及下沙开发区各增加1个加气站。同时要进行杭州市船用LNG市场前景分析, 努力开拓新市场。三是推动热电项目的投产。推动下沙电厂尽早实现联合循环发电, 加快江东天然气热电项目建设, 以新业务实现燃气供气规模的整体提升。四是全力以赴实施杭州市“无燃煤区”建设方案。今年3月, 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无燃煤区”建设实施方案, 在2013—2015年间, 杭州市主城区、全市各区、县 (市) 建成区要逐步建成无燃煤区, 以此改善大气质量。这是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集团公司将组织精干力量, 全面投入, 做细做精, 根据各改造企业现状用能结构、产业特点、未来用气负荷等情况, 制订详细的改造方案, 评估测算费用, 开展一对一的营销工作, 吸引该类企业加快用能方式转变。让政府放心, 让用户满意。
生态文明的新挑战 篇5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一、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
1.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程度和阶段仍旧沿用以往旧有的模式,造成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环境压力。总体上,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以及不断发展的制造业,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产生的所需大量的原材料,因此产生的能源消耗是比较巨大的。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会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消耗。而且我国政府当前主要采取的还是高投入、高速度、运动员型的发展模式,根本没有考虑到对于环境成本的影响,全国上下各地区之间存在的激烈的经济竞争,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剧。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断加剧,对于人群的影响也更加的广泛,所以也就引发了比较强烈的社会关注度。
2.现如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导致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属于是复合效应型的,对于这种类型的环境问题,处理起来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再加上受到后发优势比较严重的影响,在工业化进程上,后发国家的时间被高度压缩,的由于我国特定发展模式的作用比较大,因此长期的高速发展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问题的集中式爆发,各种问题出现交互叠加的情形。我们的环境已经从天到地、从海洋到陆地的出现了各种问题。这就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具有比较严峻的形势。这样的局面也就造成我国的环境空间上回旋余地非常的有限,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意识储备去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其产生的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也无法有效地治理环境问题。
3.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不平衡的发展形势导致当前的环境压力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转移。由于环境问题的转移继而造成了新的问题的存在,从当前全国的发展形势上来看,部分环境污染的数据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环境治理的效果也相对较为明显。但是从数据构成上看,其他的一些指标比如工业烟尘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氮氧化物排放达标率等在我国东北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仍旧是居于前列的。我國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出现了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情形,环境污染也随之出现了朝着农村转移的严重趋势。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当前的环境数据压力是比较大的,而且分布人群也更加的广泛了,因此居民对于环境质量的感受也越来越差。
二、造成我国当前存在环境问题的原因
1.当下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对于环境造成的破坏越发的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不断增长,在各种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非常不加节制的,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环境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的阶段,不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因此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
2.人口数量的持续不断增长,对于生态环境而言也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当前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虽然较之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以往过猛的增长速度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迫于生存压力,人们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植被的破坏,人类很多不合理的行为和活动均给大自然的支持系统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其承载力不足也造成了环境的崩坏。
3.环境保护部门执法力度不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并协调,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轻环境保护,重视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着,有一些甚至还存在着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滞后的环境保护直接导致社会发展中各种状况监管不利,矛盾丛生。
三、落实我国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
1.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理论依据。环境的破坏与保护应当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于产生污水的企业,需要其支付污水处理的费用,综合运用金融、财税以及价格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对于以往环境无价以及资源低价的行为加以改善,构建合理的补偿机制,最终切实改善环境发展与保护中的诸多问题。
2.加强对环境保护中的监管,完善各种技术手段和制度,开展绩效考核和评级,建立并实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以及企业的生产者责任制。当务之急是要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对于有些企业排污超标的行为,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对于違法的环境问题应当严惩不贷。
3.重视立法,严格执法,确保环境保护能够走上一条法制化的轨道。环境立法工作是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确保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对于各种违法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当务之急在于构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生态环保执法机制,诸如调整环境监管体制、加重处罚力度。
4.不断实施科技的创新,对于自然资源加以合理化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化研究和推广各种先进的、可循环的适用技术,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应不断提升。落实节水、节能、清洁生产的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通过不断的教育培训和分类指导,建立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若对其不加重视,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而且面临着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和日益减少的能源资源,更加需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来环节环境压力,这对于后期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和谐均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将环境保护落实到每一步上,对于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将是一件造福的事。因此,我们呼吁,不论是相关的环保部门,还是居民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人人参与。
参考文献:
[1]孙静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效和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5(16):227-229.
[2]金惠兰.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的探析[J].环境保护,2016(12):131-133.
[3]刘华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从可持续发展到生态现代化[J].社会科学家,2015(22):309-311.
[4]周世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27):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