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战略

2024-05-22

“四轮驱动”战略(共12篇)

“四轮驱动”战略 篇1

山东寿光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 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山东省文明城市。近年来, 寿光市立足蔬菜产业优势, 狠抓特色旅游开发, 走出了一条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化的旅游发展新路子, 全市旅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7年, 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5.9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8.4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32.6%和3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坚持理念驱动, 突出旅游主体地位

旅游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产业链长, 是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我市在广泛开展旅游专题调研、深刻认识市情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统筹谋划, 将旅游业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的指导思想, 确立了“一年起好步、三年大突破、十年争一流”的战略目标和“以完善旅游城市功能配套为重点, 以强化核心景区建设为突破口, 以创新机制为动力, 以强化宣传促销、拓宽旅游市场为主导, 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全面夯实旅游产业基础, 软件、硬件齐抓, 管理、服务并举, 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 合力攻坚, 推动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 进一步凸显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

坚持投入驱动, 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近年来, 我市针对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不断加大科学投入, 全市的旅游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一是加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 着力增强旅游业吸引力。

聘请国内知名专家重新编制了《寿光市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同时, 将旅游规划纳入建设、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规划中, 保证了旅游规划应有的长期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 投资3.5亿元建设了弥河生态农业观光园一期工程, 该景区以农圣贾思勰故里为内涵, 以生态农业文化为特色, 形成了“绿色植物, 蓝色水体, 彩色蔬菜”的锦绣风貌。良好的环境资源, 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踊跃加盟。香港霍氏实业有限公司将投资6.2亿元, 在西岸建设国际一流的划艇俱乐部项目, 项目包括俱乐部会所、五星级酒店、高级汽车旅馆、商业中心、娱乐中心、孔子研究院、划艇培训学校及相关配套设施, 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 两年投资4000多万元, 建设了2个室内展厅和4个高标准大棚, 新增展示面积35000平方米。去年, 又新启动了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的现代农业展览馆, 今年4月份即可投用。清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已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 黄海博物馆、游艇码头及与项目配套的跨河大桥均已建成。林海生态博览园以举办“荷花节”为契机, 两年筹集资金7000万元, 对景区进行了完善、扩容和功能配套, 景区建设档次进一步提高。其中, 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林海生态博览园被评为潍坊市十大重点旅游建设项目, 林海生态博览园被确定为省旅游局重点扶持项目。

二是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 着力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改善旅游环境的基础工作来抓, 在巩固原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 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为总抓手, 着力提升城市功能, 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配套日益完善。两年来, 启动建设了展览馆、温泉、银海路中段等城市六大片区, 开工了圣城小区、东城全福元等重点城建项目120多个, 新修改造城区道路20多条、100多公里, 并全部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检查标准, 设置了交通指示牌和宣传广告牌等旅游标志。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定期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建立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城市环境面貌显著改观, 城市化水平达到46.5%, 为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三是加大旅游接待能力建设, 着力扩大游客的容纳量。

加大星级宾馆酒店的建设力度, 投资2.5亿元, 建设了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五星级晨鸣国际大酒店;规划、开工了北苑华府、天福、寿光大酒店等3家四星级酒店;新认定了富华、东方海纳等5家三星级酒店和5家星级餐馆。目前, 全市高、中、低档宾馆、饭店配套合理, 完全能够满足海内外游客的需求。新购进12辆旅游专用大中巴, 更新了50辆公交车辆, 规范了出租车队伍, 增强了运力, 提高了档次。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 旅游定点生产企业发展到6家, 在景点及游客出入密集处设置了旅游购物专营商店, 集中销售旅游纪念品。投资2亿元, 启动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文化场馆建设, 丰富了城市旅游文化内涵。投资4200多万元, 改造建设了渤海路等四条商业特色街, 增强了集聚效应, 吸引了麦当劳、肯德基等一批知名品牌店落户我市。大力发展旅行社和导游员队伍, 全市旅行社发展到10家, 获得全国导游员资格证书的导游48人。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日臻完善, 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消费需要。

坚持宣传驱动, 彰显寿光旅游魅力

一是扩大对外宣传。

每年利用菜博会、荷花节召开的有利时机, 在北京、济南、东营等地召开新闻发布会, 重点围绕生态农业观光游、滨海湿地逍遥游、海上观光休闲游等三条精品线路和全市四大重点旅游景区进行多角度、深层次宣传。2006年5月,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来寿光重点拍摄了“寿光蔬菜”旅游文化专题片, 系统介绍了寿光的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和轰动效应。第八届菜博会和第三届荷花节期间, 前来我市旅游观光的人数分别达到146万人次和20万人次。

二是强化产品促销。

每年都精心组织两次以上中外百家旅行社寿光行活动, 累计邀请境内外400余家旅行社负责人对全市主要景区进行踏线考察, 推介寿光旅游系列产品。积极参加潍坊·福州旅游合作恳谈会、山东赴天津及东三省宣传促销旅游专列等一系列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先后组织多家涉旅单位到杭州、安庆、淮南、阜阳、南山、长岛等地进行旅游宣传推介, 制作了反映全市旅游资源概貌的宣传光盘, 出版了寿光旅游宣传册、寿光旅游招商项目册等宣传资料, 建成了“寿光旅游”网站, 寿光旅游半径进一步扩大。

三是推进区域联合。

主动与周边地区进行对接, 自觉把寿光旅游融入到“山水圣人、黄金海岸”的全省大旅游格局, 分别与毗邻的东营、淄博、青州等城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初步形成了“大开放、大联合、大市场”的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去年青岛潍坊周活动期间, 我市积极与青岛旅游行业进行对接, 多层次、多角度向青岛市民展示了寿光旅游资源, 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半岛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对我市旅游板块作了重点介绍。同时, 我市组织涉旅单位充分借助这一平台, 积极开展业务洽谈, 分别与崂山区旅游局和多家旅行社达成了游客互送协议, 为寿光旅游业的提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坚持机制驱动, 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机制。

坚持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全市突破性重点工作之一, 与工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奖惩。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部门联席会, 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市旅游工作会议, 对旅游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成立了全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 对全市各旅游景区实行行业管理, 进一步理顺了旅游管理体制。

二是建立政策支持机制。

本着能放则放、能降则降的原则, 对部门政策进行了全面清理,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寿光市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一些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性文件, 坚决取消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各种规定。特别是从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开发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鼓励优惠政策, 在全市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格局, 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建立行业管理机制。

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市旅游局编制增加到15人, 进一步强化了其综合、协调和管理职能。建立完善了旅游、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参与的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工作, 每年菜博会、荷花节和“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 集中对全市旅游景区、宾馆酒店、旅行社等涉旅单位进行整顿, 旅游投诉处结率、满意率一直保持在100%。

四是建立督查落实机制。

工作中, 我市始终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为依据, 按照《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 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自查整改达标活动。市督查局加大督查力度, 发现问题, 限期整改, 强化了各方面抓落实的责任心, 确保了各项工作措施的有效落实和旅游形象的不断提升。

“四轮驱动”战略 篇2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共长泾镇党校 谢劼

历史经验表明,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 突破密切相关。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相互结合,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必须抓住和用好的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们转变全镇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

所以,强化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摆在突出位置,说明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度重视。这一战略是立足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实际、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对当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期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有重要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乎我镇经济发展的全局。首先,我们应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背景下来理解。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党领导科技事业在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次,我们应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科学发展观这一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背景下来理解。第三,我们应该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来理解。我们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贯彻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好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要围绕

1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研究全镇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与各企业各部门一起把各项重大任务落到实处。

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全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政策环境,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四是各村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工作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

二、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 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全镇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适当引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充分发挥

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提高骨干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四是促进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提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进一步优化全镇创新环境。一是引进和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促 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促进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中,落实到各个方面,全面加强农业、民生、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科技工作,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镇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镇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镇人民的创新活力。

用股权战略驱动企业发展 篇3

战略实施的保障

任何公司,其战略实施的保障都取决于人、组织和环境的匹配。在传统工业时代,绝大部分企业基本都是他组织,在这种组织模式里,人与组织之间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游离状态。如果我们能建立一种人、组织和环境高度匹配的自组织模式,那么组织就会根据各种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战略,完成战略的实施。比如三大宗教的发展,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种群、部落等,没有人给他们规划战略,却能活千年或上亿年,而企业天天谈战略,生命却不过几十年。这其实验证了一句话:没有战略是最好的战略。所以对企业来说,把人和组织高度匹配到可以根据环境自动调整才是最好的战略,那么人和组织要怎样匹配才能达到最好呢?顺应人性,挖掘出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人的需求变化

国家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企业分民营、国有、外资,是按照产权归属来划分的。产权归属是人与组织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界定方式,也是组织竞争力、活力的界定方式。在企业里,股权就是产权的一种承载和体现方式。

人最基本的三大权利,自由权和生存权在不同企业不会有太大差别,但股权在不同企业却有很大差别,有的企业里有,有的企业里一点也没有。对股权的认识和理解,本质是对人权的认识和理解,对股权的尊重就是对人权的尊重。股权包括控制权、所有权、分红权、继承权、增值权和转让权等。

当社会资源不断丰富,人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不再是吃饱穿暖那么简单,而是越来越倾向于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

正如图1描绘的那样,“60后”“70后”对尊重和自我实现并没有太高的需求,而“80后”“90后”则更多关注的是尊重和自我实现。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有相应的股权,让他们成为主人为自己干。孟子也早就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

人与组织的匹配本质是股权与组织的匹配

既然股权背后代表着对人性的理解和尊重,那么我们就通过下面这些案例,从不同的股权开放程度引起的组织模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不同效果进行分析,看股权战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员工没有股权。在传统的科层组织中,普通员工没有任何股权,老板仅仅是把操作权或部分管理权给了员工,这样的组织在新环境下,基本已丧失了发展潜力和活力。当然不排除有些优秀的公司高管可能享有股权激励,但比较少,可以忽略不计。

员工享有经营权。把经营权给了员工的典型代表是日本的京瓷和山东的韩都衣舍。京瓷采用阿米巴经营模式,成为世界500强企业。韩都衣舍采用小组制,实现了责权利高度统一,成为互联网时代快时尚第一品牌。

把分红权和经营权给员工。把股权中的分红权以及与之对应的经营权给了员工的代表是华为和晋商。华为的虚拟受限股份制是华为取得辉煌成就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晋商采用的身股制使山西在明清两代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把所有权、分红权、经营权给员工。把股权的所有权开放一部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分红权和经营权给了员工的代表是万科和汉王,他们都采用了事业合伙人制,万科是从曾经推崇的职业经理人制转而采用事业合伙人制,汉王则通过事业合伙人制拯救了自己,激发了企业活力。事业合伙人制其实就是典型的内部创业机制,公司成了成就员工创业的平台。

内部创业非常成功的,不得不提台湾的王品集团。王品集团从2002年开始就实施了一系列的内部创业计划,使得王品成为台湾最大的连锁餐饮集团,旗下有10多个品牌,王品牛排在大陆也有160家门店。王品集团的聪明在于对人性的理解,不仅顺水推舟送了人情,还激发了有能力员工的创业热情,并建立了人才梯队。

在内部创业机制的基础上延伸出了外部创业机制,即外部创业平台,就是当今很火的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创办的洪泰创客空间。

从图2不难发现,这几种组织模式其实是产权由封闭到逐渐开放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员工也在仆人、弟兄、主人这三种身份中转换。这种由封闭到开放的程度,企业可以根据自己成长的不同阶段选择,可以是其中一项、两项,可以逐渐不断开放,如果条件成熟当然也可以一步到位,如图3和图4。

图3和图4分别是王品牛排和韩都衣舍产权开放的渐进过程。韩都衣舍成立于2008年,正是这种股权的开放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短短几年其旗下就已经拥有28个品牌,其中合资品牌6个,代运营品牌6个,在天猫销量女装类排名第一。

股权战略是对经营本质的最好诠释

组织的成功要靠人来实现,经营的本质其实是经营人。组织的伟大来自对人的尊重,对员工越尊重,越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正如上文中那些开放股权的企业所做的。

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篇4

一是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当前科技工作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科技和经济无论从思想还是从现实来看是两条腿走路。破解这一长期存在的顽疾,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核心是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技术研发投入、科研组织管理和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熊比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创新是社会生产体系中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和超额商业利润是企业推动“新组合”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春江水暖”企业先知。技术创新的决策源自市场需求,企业是先行者;技术研发的投入源自利润追求,企业是主导者;“要素”和“条件”的“新组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本质属性,企业是最积极的组织者;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及其市场主体性,决定了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自然也是当前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河南发展战略目标的主体。

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政府来说,就是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一要积极支持企业更多地参与技术创新的决策,积极吸纳企业参与各级科技项目的决策,积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的主体,由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提出技术需求,决定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重点,对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二要鼓励企业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自主开展各类研发活动; 对企业开展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活动,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的,政府通过后补助或奖励的方式予以资助和补贴。三要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强化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把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的条件;改进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合理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范围,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四要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引导企业创新研发组织形式,由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主导和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积极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由企业直接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缩短转化周期,真正建立起以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政府则强化创新的规划引导、统筹部署、协同创新和完善政策引导。只有把企业作为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的战略基点,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前途命运。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科学反映了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本质要求,把科技工作定位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核心与关键,从根本上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避免分割、孤立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前瞻的眼光、创新的理念和积极变革的态度,始终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把强化“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未来一段时期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积极围绕产业链同步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不断完善资金链,提升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效能。

在具体工作中,同步部署创新链,关键是把重点放在规划构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发展的宏观研究。围绕河南省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制定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规划,通过制定规划、 技术标准、市场规范和产业技术政策等进行引导,按照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组织技术创新。要积极构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以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 以产业集聚区为主要载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协调组织,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中介、科技投融资等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有机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应突出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 重点和需求部署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重点工程、科技重大专项、 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河南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撑新型农业现代化, 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

不断完善资金链,核心是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资本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为支撑,以其他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投入体系,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强大的政策支持、精神动力和投入保障。

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是世界各国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选择。当前,我们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政策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以支撑和引领河南“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作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定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来豫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实施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普惠性政策,围绕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引进核心技术创新团队。通过对引进的院士、“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其团队,优先立项建设省级研发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等,对其申报科技创新项目优先予以支持,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不断补充源头活水。

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引导全社会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向创新发展聚集,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和评价标准,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要实施积极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措施,严格落实科技投入法定增长要求;要积极落实技术创新优惠政策,要采取奖励、贴息、补助等政策措施,加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科技投入;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加快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步伐;要积极落实企业技术创新减半征收所得税政策,切实用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健全创新法治环境。

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以开放发展优化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迫切需要的是积极引进技术、成果、人才,引进研发机构,聚集和扩大创新资源。加速引进科技成果在河南省转化和应用,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搭建对外科技合作平台,开展合作研究,利用外部资源推动创新。鼓励支持河南省企业走出去,通过企业并购和引进技术, 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参与国际竞争,快速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试题答案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共60分)1.改革开放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保持约()的增长速度,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福祉不断提升。[2分] A.20% B.30% C.40% D.10%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2.创新驱动发展意味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不再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劳动力数量和资本投资,而是主要依靠()和创新能力。[2分] A.自主研发 B.自主研发 C.科技进步 D.思想解放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3.()是创新的第一资源。[2分] A.技术 B.科学 C.人才 D.知识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4.7月7日,岑溪市委书记陶辉在该市()上提出:“创新驱动做强6大支柱产业,‘十三五’末全市工业总产值要超700亿元,其中产值200亿元以上的产业要达到两个。”[2分] A.第十四次党代会 B.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C.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D.第十三次党代会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5.改进人才培养机制,我国应积极完善“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二元”指的是()。[2分] A.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 B.产业技能人才和应用研究人才 C.产业技能人才和应用技术人才 D.高端创新人才和应用研究人才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6.以电气化为起点的科技革命引发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包括电力、通信、石油、汽车、化工产业的长期繁荣促使()成为主导产业。[2分] A.轻工业 B.化工产业 C.重工业 D.电气业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C 7.建立与完善多元化教育体系,要改进()的培养支持方式。[2分] A.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 B.应用技术性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 C.基础性研究人才和创新型科技人才 D.基础性研究人才和战略科学家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A 8.()配置科技资源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大量的科技资源被掌握在不懂技术的行政管理人员手中,极大地浪费了有限的科技生产要素。[2分] A.行政力量 B.市场 C.科技力量 D.计划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9.知识产权保护的焦点是()。[2分] A.合作发明 B.外观设计 C.实用新型 D.职务发明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D 10.我国风险投资业仍处于()发展阶段,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仍然不健全,投资理念存在偏差,运营环境有待优化,这些因素抑制了我国风险。[2分] A.中级 B.高级 C.成熟 D.初级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1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六个“紧紧围绕”,其中,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2分] A.依法治国 B.科学执政 C.党的领导 D.人民当家做主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B 12.要强化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让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得到合理回报,通过()体现创新价值,通过()创造财富。[2分] A.成果应用成果转化 B.应用研究,基础研究 C.成果转化成果应用 D.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A 13.()关于创新文化的宣传引导,能够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舆论环境和信息传递,更容易使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等创新主体形成创新共识。[2分] A.社会组织 B.政府 C.创新企业 D.科研机构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14.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解决了很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科技服务。截至2010年,专利授权高达503项,比分类改革初期增长()倍。[2分] A.2 B.3 C.4 D.5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B 15.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深入开展结构调整与运行体制改革,强化了自主创新能力。[2分] A.武汉地质研究院 B.北京理工大学 C.清华大学 D.中科院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1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关系。[2分] A.政府和市场 B.政府和人民

C.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D.计划和市场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A 17.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2分] A.发展 B.管理 C.创新 D.利益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18.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的使命就是解决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等应用性技术问题,所以它要以()为发展目标。[2分] A.为企业发展提供长久动力 B.为军队建设提供前沿技术 C.提供社会服务 D.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19.创新驱动的实质是()。[2分] A.人才驱动 B.经济驱动 C.科技驱动 D.教育驱动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20.在对人才权益进行保护的同时,《意见》提出要建立人才引进使用中的知识产权()机制。[2分] A.预测 B.防控 C.保护 D.鉴定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D 2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则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科技创新能力与金融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两大关键要素。[2分] A.生产力 B.劳动力 C.科技 D.金融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22.我国政府提出的自主创新是指在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创新。“自主”强调的是创新的()。[2分] A.自觉性和主动性 B.独立性和自觉性 C.主动性和独立性 D.积极性和融合性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A 23.下列哪些选项中,哪些不体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2分] A.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先锋队”

B.企业创新源于市场需求,企业创新效果需要市场检验 C.市场是科技研究的重要力量 D.我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C 24.多年以来,我国基础投入强度不足()。[2分] A.3% B.5% C.1% D.6%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25.我国要尽快建设()来掌握高端海外人才的情况,构建我国在全球的科技人才网络。[2分] A.海外高端人才局域网络 B.海外高端人才平台 C.海外高端人才交流机构 D.海外高端人才数据库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D 26.2014年我国R&D支出达到()亿元(约占GDP的21%)。[2分] A.13400 B.22000 C.15500 D.10000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27.()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2分] A.十八大 B.十八届三中全会 C.十八届五中全会 D.十八届四中全会 我的回答:C 正确答案:C 28.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是()。[2分] A.变革 B.发展 C.创新 D.增长 我的回答:D 正确答案:C 29.将应用技术的专利申请、实施和成果转化纳入科技人员工作规范,提高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并通过股权激励和产权置换对()科研人员实施绩效激励。[2分] A.应用型 B.拓展型 C.基础型 D.理论型 我的回答:A 正确答案:A 30.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聚拢,重视吸收民营企业()经验。[2分] A.引才、育才、用才 B.育才、引才、用才 C.用才、育才、引才 D.育才、用才、引才 我的回答:B 正确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31.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科技成果必须完成从()的三级跳。[2分] A.实验开发 B.成果转化 C.科学研究 D.推广应用 我的回答:ABD 正确答案:ACD 32.自1980年开始,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以下选项中哪些法律推进技术转移的法律法规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极大地激发了各方实施技术转移的积极性,推动了美国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2分] A.《国家合作研究法》 B.《联邦技术转让商业化法》 C.《小企业创新法》 D.《拜杜法》 我的回答:ABC 正确答案:ABCD 33.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化解科技企业融资困境的措施有()。[2分] A.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评估机构 B.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贴息补助政策 C.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中介服务 D.尽快完善知识产权融资登记体系 我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34.可以设立专业机构管理外国人(),为外国高端人才提供完善的居留和户籍保障[2分] A.入籍申请 B.移民事宜 C.工作 D.住房 我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 35.熊彼特将创新划分为五类,下列那些选项是正确的?()[2分] A.开辟新市场

B.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企业家 C.采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 D.引入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质量 我的回答:CD 正确答案:ABCD 36.在当今全球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中科技人才是社会生产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激励制度,从()方面综合入手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2分] A.精神激励 B.个人成长激励 C.物质激励 D.思想激励 我的回答:ABC 正确答案:ABC 37.下列哪些计划属于重大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2分] A.百千万人才工程 B.杰出青年计划 C.万人创业计划 D.千人计划 我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D 38.关于同行评议正确的是()。[2分] A.同行评议是国际通行的学术水准评价手段。

B.我国应注重引进国际同行评议,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C.同行评议有利于项目评审科学化民主化。

D.同行评议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对涉及改领域知识产品的学术价值实施评价。我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 39.只要企业是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企业过硬的创新技术主要依托于()的发育和完善。[2分] A.竞争环境 B.政策环境 C.技术市场 D.人才市场 我的回答:BCD 正确答案:CD 40.从整体上看在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2分] A.加强教育力度

B.良好的环境弥补市场失灵 C.有效的政策支持

中物院:“三元”战略驱动发展 篇6

为此,中物院提出了2012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三元”发展战略,统一思想,凝神聚力,加强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协同创新,增强核心能力,推动核武器、战略高新技术装备、战略科技全面协调持续发展。通过强化战略引领,实施创新驱动。

统一思想认识 凝聚发展合力

中物院统筹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支撑能力提升和创新体系建设,全力推动“三元”战略任务协调发展,并以此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各级领导从“三元”发展战略出发思考、谋划单位发展,带头推进新战略的宣贯和落实。各单位、各部门作为战略任务承担主体,着重把握好“三元”发展战略的实质,以是否有利于“三元”战略任务发展为前提,安排新任务,落实新举措,牢固树立全院一盘棋的思想,围绕中心团结协作,共同推进战略发展。

50多年历经磨难,风雨沧桑,中物院孕育和形成了以“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为主要内容的“两弹”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物院文化。中物院高度重视文化引领在统一思想中的作用,建设以“两弹”精神为核心、科研文化为主体的中物院文化,形成推动事业持续创新发展的精神力量。核心价值观和“两弹”精神成为了培育和滋养中物院人的精神元素,造就了自强不息、团结拼搏、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科技人才和职工队伍。

强化全局意识 统筹推进发展战略

推进“三元”发展战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需要立足大局和长远,统筹谋划整体和各板块各单位发展规划,全面部署推进工作,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中物院按体系化建设要求,统筹构建“三元”发展战略核心支撑能力。积极争取将重点工作纳入国家相关战略布局,为推进“三元”发展战略争取更多有利条件、更大发展空间和更为广泛的支持,着重营造推进“三元”发展战略的内外环境。

对此,中物院抓住高新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前瞻性、交叉性和带动性特征,明确了将战略高新技术装备作为院“三元”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为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开放融合、实现战略高新技术装备跨越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格局,组建了中国久远和高新装备中心,成为中物院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高新技术装备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开启了中物院高新技术装备研发新的征程。

强化危机意识 以创新驱动发展

中物院以推进战略科技为重点,凝练主攻方向,在深挖现有渠道基础上,加强多渠道的拓展工作。加强项目培育和前期主动策划论证,建立拓展项目储备库和配套激励机制,为争取任务提供支撑。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加大高新技术装备研发力度。

面对“三元”战略任务新格局,认真研究管理需求,以强化中物院战略规划与统筹管理、突出研究所创新主体地位为原则,自上而下大力推进体制改革调整,统筹推进机制创新,逐步建立了适应指令性、竞争性等不同任务属性的分级分类分层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了以战略任务承担单位为主体、保障与服务单位为支撑的组织架构;形成了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开放融合、有利于中物院事业整体和各单位共同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发展格局。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为了推动军民融合走向“深水区”,中物院致力于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研发,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与市场“脱节”、研发与产业化“断链”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开发中物院的科技资源,促进中物院科技成果、技术创新能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探索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是中物院改革发展的重点。中物院通过技术转移创新创业服务模式,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内外资源结合,结合技术创新服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开放合作、资源整合,完成了技术转移业务体系和承载技术转移的功能平台体系建设,形成了“以服务为先导,以投资为引擎”的创新业务模式和科技、经济、资本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

围绕高新装备研发、应用和产业化,中物院形成了集理论、设计、材料、加工、检测、试验于一体的完整研发体系,拥有大量“买不进、引不来”的重大科研实验设施。但是,这些设备、成果往往“藏在深闺人未知”,难以发挥国家科技投入综合效益。中物院提出了建设军民融合型国家安全战略研究院的目标,一批“尘封”的尖端科学仪器设备开始在民用科研领域发挥效益。通过打造1个研发基地,推动不少于3个项目的产业化,开放融合国内外优势资源,加快了重大科学仪器的军民合作研发、应用和产业化。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民生工程的双重需求服务,推进了重大前沿科研仪器设备、高端通用仪器设备研发、应用和产业化。

强化创新意识 增强发展能力

围绕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中物院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加快落实“三元”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围绕建设先进的军工核心能力,衔接国家部委和军方等相关规划,统筹科研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巩固支撑“三元”发展战略的保障条件。围绕建设适度开放的科技布局,汇聚国际国内资源,加强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研究,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有效提高了“三元”发展战略的科研支撑能力。

围绕“人才第一资源”,中物院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鼓励人才正常流动,加大各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拓展高端人才引进渠道,完善引智汇智平台,形成适应“三元”战略任务发展需要、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人力资源格局,呈现出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在新的一年里,中物院提出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三元”发展战略的新的目标任务,以确保和提高我国自卫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不辱保卫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为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轮驱动”战略 篇7

2016年8月15日上午, 中埃科技合作联委会第七次会议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科技部阴和俊副部长与埃及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部埃萨姆·哈米斯副部长共同主持。

会上, 阴和俊副部长和哈米斯副部长分别介绍了中埃最新科技发展情况。阴和俊副部长指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 十八大以来, 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期间, 中国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向着创新型国家迈进。阴和俊副部长表示, 愿与埃方分享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与埃及共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四轮驱动”战略 篇8

政府引领, 产业创新发展有妙招

(一) 精准发力, 制定扶持奖励政策

“十一五”以来, 小榄镇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奖励办法》等鼓励产业集群企业发展的一系列相关政策, 实现技改创新、创新创业、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精益生产以及创新服务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奖励常态化。保证每年都在财政预算中安排1200 多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十一五”以来连续9 年, 每年发放企业转型升级专项奖励均在1000 万元以上。2015 年, 我镇进一步优化产业创新的政策环境, 制定了新《关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奖励办法》、《小榄镇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上市的意见》等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 以优化产业布局, 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目前, 小榄镇正抓紧制定《小榄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小榄镇创建智能制造示范镇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 提振企业发展信心。

(二) 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一是建设智能制造基地, 推动传统企业技改创新。在小榄镇3 万多家工商注册户中, 工业企业超过1.2 万家, 形成了以五金制锁、电子音响、服装制鞋、灯饰光源等产业为龙头的多个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 小榄镇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打造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搭建智能制造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产业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 并出台多项保障措施, 率先打造“智能制造示范镇”。自2016 年起, 镇财政将连续三年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 作为智能制造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二是实施“质量引领、品牌驱动”战略, 推动优势产业升级发展。小榄镇把产业品牌建设工作, 视为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2013 年, 小榄镇正式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全国制锁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批伊始, 即成立由镇长任组长的筹建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区域品牌建设目标和规划, 大力弘扬“小榄锁具”品牌文化。目前, 全镇先后有省级以上名牌名标68 家140 项, 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0 个, 中国名牌产品12 个, 省著名商标61 个, 广东省名牌产品47 个。

三是借力科技创新, 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产业。近年来, 小榄镇全力推进和支持LED重点企业发展。投资1000 多万元建立了LED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LED交易展示中心——“LED中国九州城”, 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建立“小榄LED产业技术研究院”, 在小榄建斌职业学校开设LED照明专业, 培养LED照明实用型人才等。通过科技创新, LED产业成为小榄产业升级的一大亮点, 镇内从事LED的企业数量已超过200 家, 培育了木林森、亿光、立体光电等为代表的LED重点企业。2015 年, 全镇LED行业及配套产业产值达80.3 亿元, 每年增长幅度在20% 以上。

(三)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一是加强专利的申报与服务。小榄镇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推广、技术知识产权信息化以及特色行业专利导航服务等专利工作企, 鼓励企业使用专利导航服务资源, 提升产业研发速度和深度, 减少重复开发产品的成本, 降低专利侵权的风险和损失。同时, 小榄镇实施专利补助政策, 企业申报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大大提升。2015 年发明专利申请436 件, 同比2014年增长113%, 有效发明拥有量318 件, 同比2014 年增长110%。

二是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目前, 全镇共有高新企业38 家, 比2014 年新增15 家。已建成省、市级企业技术 ( 工程) 中心127 家, 其中华帝公司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近三年, 由镇内高新企业牵头, 与香港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开展校企业合作20 多场, 带动企业460多家, 培训创新型人才9300多人次。

三是加快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广东自动化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在小榄设立分支机构, 提升小榄中小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华中科技大学、广东省自动化研究院等机构合作, 积极筹备设备自动化展示中心、激光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 指导企业开展自动化、金属处理的协同创新工作, 协助有条件的企业构建以金属性质、材料结构为核心内容的研究院;联合广东省机械研究所成立小榄热处理服务中心, 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建立华工小榄工业技术研究院, 联合华南师范大学建立华师小榄LED产业技术研究院等。

四是积极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小榄镇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 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集成资源, 把孵化服务机构、创业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他资源有机组合成的完整体系。目前小榄镇已形成小榄镇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小榄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中山聚龙创意谷三大孵化基地。创业孵化体系呈现出孵化器、服务机构、高校成果应用基地等彼此环套的链式衔接模式, 充实了小榄镇创业孵化体系内容。

(四) 引导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升级发展。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目前拥有专业服务团队600多人, 试验和办公场地3.1 万平方米, 总资产3.5 亿元, 各类先进设备500 多套,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信息网络、人才培训、企业融资、科技创业六大服务, 覆盖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 服务范围覆盖珠三角多个城市。以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内容的《专业镇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获得2012 年度广东省科技奖特等奖。2015 年, 生产力平台服务收入11752 万元, 服务企业6120 家, 完成合同8758 份, 开展各类讲座及培训班663 个, 职业培训27919人次, 新增投入2968 万元。

二是引导镇商会和行业协会创新发展。近年来, 我镇引导镇商会完善工作职能, 创新工作思路, 承接了部分政府职能。镇商会已被广东省社工委确定为省社会创新试点项目, 并获得“广东省社会创新实验基地”和“五好”镇街工商联称号。小榄镇高度重视行业协会的“桥梁”和“代表”作用, 构建形成了以小榄镇人民政府为主导, 镇生产力促进中心、镇商会为核心, 市四大行业协会为支撑, 中介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力量参与的镇域协同创新服务体系。

(五)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一是推进锌铁棚改造, 强化土地集约利用。2015 年以来, 我镇率先在中山启动工业园区整合和锌铁棚改造工作, 通过扩、消、并、转的方式, 推进锌铁棚改造, 推动多层工业厂房建设, 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成效明显。据统计, 2017 年之前共有72 个锌铁棚项目实施改造。改造完成后, 项目建筑面积将达3969683m2 (约5954 亩) , 由此带来的工业厂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将达到35.5 亿元。

二是推动上市上板战略,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小榄大力推动企业上板上市,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已有6 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有3家向全国股转系统提交挂牌申请, 12 家企业已与券商签署赴新三板挂牌协议, 并设有广州股权交易中心中山办事处。下阶段, 小榄镇将加快培育16 家后备上市企业、2 家后备上市资源库企业、36 家赴新三板后备培育企业;争取到2016 年再增加10 家以上优势企业签订协议, 打造新三板“小榄板块”。另外, 2016 年, 我镇将从打造总部经济、培育上市上板两方面帮助企业做强做大。小榄正筹建400 多亩总部经济区, 并成功申请200 多亩工业用地规模指标, 专门用于筹建“企业上市孵化产业园”。

三是市镇共建产业基金,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小榄上市公司上下游新兴产业切入, 较快的进入制造业的两端, 提升小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中山市科技局与小榄镇企业将合作共建中山科技创新投资2 号基金。产业基金采用有限合伙企业形式, 为有限合伙制股权投资企业, 基金规模不超过4 亿元人民币。产业基金将利用并购基金的资金, 打造一支专业投资团队帮助小榄企业较快进入制造业的两端,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新型专业镇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未来小榄将以建设新型专业镇和中山市区域副中心为载体, 强化科技创新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 优化创新环境, 集聚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健全创新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 不断提升创新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建设一个基地。紧紧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为目标, 加快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二是打造两大平台。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 共同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加快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对接融资, 打造科技金融创新平台。

三是聚焦三个工程。聚焦“大数据应用工程”、“企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及“产业集群协同建设工程”三大重点工程, 加速集聚创新资源, 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四轮驱动”战略 篇9

人类对现代经济增长动力和源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由资源驱动到资本驱动, 由资本驱动到技术、人力、知识和创新驱动等演变和跃迁的过程。创新驱动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 而是创新, 而创新的关键又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继农业经济以土地、工业经济以资本和矿产为最重要资源之后, 创新驱动型经济使技术创新和创意、知识生产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资源获得了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耐认为, 随着创新驱动型经济时代的来临, “脑力”“创意”密集型产业已逐渐取代“土地”“劳力”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投资驱动型经济已经走到尽头, 须走向创新驱动型与知识驱动型经济, 即需要新创意、新知识来推动。总之, 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发展的主流模式。

与传统增长模式相比较, 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就是知识和创意等创新要素代替自然资源和有形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动力;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结构性的增长, 它消除了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要素报酬递减、稀缺资源以及负外部性等制约因素, 从而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可能。创新型经济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 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 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 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世界经济论坛 (WEF) 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认为创新将是区分国家的新标准, 他曾说:“一个经济体要想在未来实现繁荣, 创新就显得尤为关键。‘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传统界限将逐步消失, 未来将更多地使用‘创新丰富’和‘创新贫乏’这样的标准来区分这些国家。”因此, 创新驱动成为保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1]

在传统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发展红利逐步消减的现状之下, 获取更多的“技术创新红利”, 成为国民财富增长的不竭之源。21世纪, 技术创新比过去作用更加凸显, 并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引擎。特别是当今技术创新进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时代, 信息技术成为统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其它生产要素的“第一要素”, 经济发展动力进入了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新的历史阶段。“技术创新红利”更多、更主要体现于由颠覆性技术创新产生的“红利”, 这个“红利”的作用将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当前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已初见端倪, 以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为代表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正在相互融合渗透, 推动全球产业变革加速, 特别是随着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结合, 进一步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2]

二、创新驱动是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发展的约束瓶颈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但是, 经济整体上是“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同时, 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酷现实, 过去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几乎走到尽头。因此, 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 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打造发展方式升级版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发布的2013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显示, 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6747美元, 天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内蒙古等部分地区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大关, 根据《世界经济竞争力报告》判断, 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从效率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型的关键时期, 北京、天津、上海、江浙、江苏等中国的“发达版块”, 约3亿人口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行列。

从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看, 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大潮方兴未艾, 其特征是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为代表, 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3]2011年美国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 (Jeremy Rifkin) 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 提出互联网、绿色电力和3D打印技术正引导资本主义进入可持续、分布式发展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2012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文章, 认为人类正在迎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的“数字化”, 以此为基础的“大规模定制”很可能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流生产方式。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 而我国有13亿多人, 全部进入现代化, 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 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 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 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澳大利亚前, 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说:“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 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 地球根本承受不了, 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 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 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 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

毋庸置疑,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殖民扩张、以资为本、黑色发展的老路邪路, 我们绝对走不通, 也绝对不能走, 中国必须寻求一条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的共生共赢、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新路正路。把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把创新国家与美丽中国有机融合起来;把生态文明与民族复兴有机融合起来。以创新驱动崛起, 实现绿色复兴, 建设美丽中国, 努力成为人类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引领者。以创新驱动, 引领绿色发展, 走生态文明之路, 是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热切期盼, 如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对中国未来走绿色发展之路寄予厚望:“如果说美国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楷模, 中国则最有可能在21世纪担当这一角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信中说“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的生产和使用方面是全球的领军者”。

三、创新驱动是跨越三大发展陷阱的动力引擎

以创新驱动崛起, 引领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绿色复兴, 需要跨越三大发展陷阱。一是“资源诅咒陷阱”, 即由于长期固守资源要素禀赋优势, 坚守静态比较优势, 而失去国家发展动力和国家竞争能力;二是“中等收入陷阱”, 即由于长期不能实现发展动力由资源和资本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升级, 导致发展内生动力衰退和不足, 经济增长停滞;三是“腐朽老化陷阱”, 即由于无法进行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 导致国家机体腐朽老化, 墨守成规, 观念陈旧, 奢侈腐败, 治理能力下降等。[4]

1. 跨越“资源诅咒陷阱”

20世纪60年代, 荷兰北海一带发现大量天然气, 随着天然气的大量开采, 荷兰出口急剧增加, 国际收支出现顺差, 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同时, 荷兰原本是以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国家, 此时却成为以天然气出口为主的国家, 其他工业则逐步萎缩, 意外的财富使荷兰的创新动力逐渐消失, 最终在多方面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到了70年代, 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等诸多“经济病症”的困扰, 经济学家把这种“因富得祸”称之为“荷兰病”。“荷兰病”是一种经济“富贵病”, 其典型病症就是一个部门繁荣, 而其他领域萎缩, 特别体现制造业逐渐衰落、服务业走向繁荣。由于制造业承担着技术创新和组织变革, 甚至培养企业家的使命, 而自然资源开采部门缺乏联系效应以及外部性, 甚至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相当低下, 所以一旦制造业衰落, 一个国家必然身患“富贵病”, 进而跌入资源“比较优势”的陷阱之中。

事实上, “荷兰病”不仅出现在荷兰,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分享了石油价格暴涨带来的横财, 以及后来靠开发其他自然资源发财的国家, 如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前苏联、墨西哥、挪威、澳大利亚、英国等都出现过类似的“经济病症”。1993年, Auty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首次提出“资源诅咒”的概念, 即丰裕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 反而是一种限制。从长期经济增长状况来看, 那些自然资源丰裕、经济中资源性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反而要比那些资源贫乏国家的增长要低的多。尽管资源丰裕国家可能会由于资源品价格的上涨而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 但最终又会陷入停滞状态, 丰裕的自然资源最终成为“赢者的诅咒”。从更广义的角度来分析“资源诅咒”现象, 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丰度”往往与一系列有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紧紧联系在一起, 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竞争力、国家繁荣程度、国家健康等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俄罗斯是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石油更是俄罗斯帝国生命的血液, 也是帝国力量和权力的源泉。但是“石油魔咒”曾让俄罗斯帝国遭遇灭顶之灾。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伊戈尔·盖达尔说:“苏联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资源丰富而遭遇经济危机的国家, 但却是20世纪因为自然资源丰富而垮掉的一个帝国。”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反思苏联解体的教训时说:“我们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把我们宠坏了, 说得粗鲁一点, 使我们腐化了。我国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才能在几十年里一直以粗放方式向前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 资源是弱者的“诅咒”、强者的“福音”。当今的沙特、尼日利亚等世界产油大国, 虽然赚得大笔“石油财富”, 但是深受“石油魔咒”之苦:产业凋零、贫富分化、社会腐败、人民困苦;反观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资源丰富的“强者”们, 则对“资源诅咒”具有良好的“免疫力”, 丰富的自然资源给“强者”们带来了滚滚不尽的福祉。为什么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给这些“弱国”换来财富和幸福, 反而普遍地遭到“资源诅咒”的惩罚?其根本原因是弱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是资源依赖型、资源驱动、资本驱动的低级发展模式;而强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则是更加高级的创新驱动型模式。

与世界其它主要经济体相比, 我国最突出的三大要素禀赋优势是: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土地矿产资源, 这三大资源优势吸引国际资本把劳动密集型、高耗能型、重污染型、以及简单加工组装型等制造业迅速转移到中国。短短20年内, 就塑造了我国“世界工厂”的国际地位, GDP已跃居世界第二, 成为世界最大货物进出口国家, 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 世界第二大外资投资目的地。截至2014年3月底, 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3.95万亿美元, 约占世界1/3。与此同时,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这是过去长期固守静态“比较优势”的观念发展经济, 而产生的一种广义“荷兰病”“资源诅咒”的病症。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 是抛弃静态“比较优势”观, 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 绿色发展战略,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 以科技自主创新, 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抢占战略产业制高点。

2.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根据世界银行 (WB) 发布年度报告《世界发展报告》设计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标准,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分为3种类型:高收入国家 (地区) 、中等收入国家 (地区) 和低收入国家 (地区) 。2010年8月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 低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995美元及以下, 中等收入为996美元~12195美元, 高收入为12196美元及以上。其中, 在中等收入标准中, 又划分为“偏下中等收入”和“偏上中等收入”, 偏下中等收入的标准是996美元~3945美元, 偏上中等收入的标准是3946美元~12195美元。2006年世界银行 (WB) 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先提出“中等收入陷阱” (Middle Income Trap) 概念, 它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之后, 由于无法顺利实现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转变, 导致经济发展动力特别是内生动力衰退和不足, 经济增长长期停滞和徘徊, 人均国民收入始终难以突破1万美元大关。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进入这个时期, 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 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 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亚洲发展银行 (ADB) 在《亚洲2050:实现亚洲世纪》报告中, 将这一概念定义为“无法与低收入、低工资经济体在出口制造端竞争, 并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创新端竞争, 这些国家无法及时从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本的资源驱动型增长转变为生产力驱动型增长”。

从世界范围看, 一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 是其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 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经济增长要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社会发展要由追求效率转向追求公平。一些国家就是因为没有完成好增长动力的转换, 加上对社会公平公正重视不够, 导致经济增长停滞, 引发社会动荡, 最终掉进了“陷阱”。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之后却陆续掉进了“陷阱”, 至今仍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有的在中等收入阶段滞留时间已长达四五十年。有关统计分析显示, 截至2011年, 拉美33个经济体中, 中等收入者高达28个, 拉美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已平均滞留37年, 成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典型、最密集的地区, 其中阿根廷达49年, 几乎为全球之最。同样, 东南亚的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 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 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 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国际经验显示, “中等收入陷阱”并非不可避免的, 几十年来, 世界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仅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 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 仅有日本和韩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功地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实现了向高收入国家的转型, 如, 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 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日本、韩国等国成功的经验来看, 其最根本、最核心的一条是紧紧抓住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 通过实施“技术立国”、“技术驱动”等创新驱动发展, 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特别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而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迟迟未能迈进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最致命、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贫富悬殊, 财富鸿沟拉大, 引发社会动荡, 甚至政权更迭, 如上世纪70年代, 拉美国家基尼系数高达0.44—0.66之间, 巴西到90年代末仍高达0.64, 占其人口1%的富人拥有全部社会财富的逾50%, 而20%的贫困家庭仅拥有2.5%的社会财富。[5]

2013年中国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 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如何尽快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要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是经济发展动力需要尽快升级换代, 及时更新“知识技术代谢”, 真正做到“吐故纳新”, 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制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路线图”;加快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 以及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创建开放健康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提高国家创新效率效益,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用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 用自主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 用自主创新发掘增长“元动力”, 用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实现绿色包容增长。市场经济是一个“损不足, 补有余”的“正反馈”系统, 如果没有政府“有形之手”对市场“无形之手”予以干预、约束和调控, 市场系统必然偏离均衡, 日益失衡失调, 直至崩溃毁灭。2014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 (Thomas Piketty) 在其巨著《21世纪资本论》中揭示, 现代成熟市场经济体系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 造成“富者越富, 穷者越穷”的内在机理是:资本积累的速度总比国民收入积累的速度要高的多, 即资本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率, 资本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 意味着少数拥有资本的人所占据的社会财富比例越来越高, 贫富分化也就越来越大。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固有的东西, 而且在资本主义体系之内, 仅依靠自由市场是根本无法解决的。[6]有鉴于此, 要正确处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之间关系, 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坚持公平正义, 共同富裕的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 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 跨越“腐朽老化陷阱”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 (Arnold Joseph Toynbee) 在研究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之后, 得出结论: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 无一例外, 都不是他杀, 而是自杀, 是由于文明腐朽老化, 丧失了进取创新精神。当今时代, 仍是一个“争于气力”的“大争之世”, 在弱肉强食的“国家丛林”中, 一个国家不管其制度颜色是“黑”是“白”, 在“国家丛林”的竞争中能否抓住“耗子”, 不取决于国家的制度颜色, 而是取决于国家这只“灵猫”如何即时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 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 使用变化的、创新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方法, 敏捷地捕住“耗子”。“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国家亦应如此。历史和现实警示我们, 进取创新是当代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国家行为品格的精髓,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国家永葆青春的“生命线”。反之, 精神懈怠, 反应迟钝, 不思进取, 墨守成规, 持盈保泰, 必然被历史大潮淘汰出局。

2000多年前, 西汉辞赋家枚乘在《七发》中描述楚太子奢靡淫佚, 享乐无度, 患“富贵病”时说:“出舆入辇, 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 命曰寒热之媒;皓齿娥眉, 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 命曰腐肠之药”, 如此这般, “日夜无极”地荒淫下去, 纵使楚太子的体格、精神“虽有金石之坚, 犹将销铄而挺解也”。个人如此, 国家亦如此。200年前, 沐“康乾盛世”落日余辉之下的中国清王朝, 毫无疑问是当时世界的“首富国家”。然而, 清帝国也没有能跳出“财富病”的陷阱。清王朝这一“经济大恐龙”, 失去了吐故纳新的自我代谢能力, 失去了对全球千年之大变局的调适能力。从“康乾盛世”迅速溃烂成一个病入膏肓的“腐朽国家”。英国使臣乔治·马戛尔尼 (George Macartney) 说:“清帝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战舰, ……而他胜过邻船的地方, 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它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 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德国哲学家赫尔德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说清王朝“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 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120年前甲午惨败, 首当其冲、痛彻心腑的就是一个大大的“腐”字!国运殇失、民族危难, 其背后就是大清帝国末世腐朽老化、陈腐腐败的深刻烙印。

目前, 虽然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是并不算富裕, 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仍须艰苦奋斗, 厉行节约, 勤俭治国。毛泽东主席曾说:“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 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国家一要勤, 二要俭, 不要懒, 不要豪华。懒则衰, 就不好。”然而, 当前我国却有了“未富先骄”“未富先奢”“未富先腐”“能逸而不能劳”的种种苗头和迹象, “未富先腐、精神懈怠”已成为潜在威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位因素。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告诫我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家庭, 只有崇尚劳动, 去奢戒贪, 见素抱朴, 以俭养德, 才能兴旺发达。反之, 以资为本, 鄙视劳动, 骄奢淫逸, 贪婪腐化, 必然是“惩罚劳动者、奖励寄生者”“惩罚生产者、奖励消费者”“惩罚节俭者、奖励奢侈者”, 其结果必然是财富挥霍远远超出财富创造, 国家负债累累, 最终走上衰落、破产和崩溃的不归路。纵观历史, 远有古罗马帝国、中国宋王朝, 近有西班牙、荷兰、英国等, 无一例外, 皆因由富而奢, 由奢而腐, 腐朽腐败击倒了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帝国。今日美欧等西方富裕国家纷纷“由富而病”, 深陷“财富病”泥潭, 对于尚未富裕起来的中国, 更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此为鉴、引以为戒”。今天的中国, 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 历史和现实警醒我们, 越是在这个时候, 越要自强不息, 越要自我革新, 千万不能骄奢淫逸, 千万不能精神懈怠。我们必须牢记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物必先腐, 而后虫生”的深刻警示。

参考文献

[1]杨多贵, 周志田, 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动力支撑与红利挖掘[J], 经济研究参考, 2014, (64) :3-4.

[2]常修泽.中国当前的技术创新红利[J], 人民论坛, 2013, (10) :53-54.

[3]白春礼.科技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实践与思考[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 28 (2) :125-128.

[4]杨多贵, 周志田等.《国家健康报告第1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9-10.

[5]牛文元主编.《中国发展质量研究报告2014》[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69-70.

面向创新驱动战略的创新质量分析 篇10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说, “创新就是创造性的破坏”,它表现为用新的游戏规则打破旧的利益格局,表现为对现有状态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进行重新配置,其中涉及到相关成本的投入和调整。从数量上看,创新项目和创新产品可能多,也可能少; 从质量上看,创新活动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技术前景不确定和市场前景不确定,可能失败,可能成功; 因此,创新活动的影响有大小、正负、优劣之分,创新程度有高低之别,存在效果大小之异,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破旧”与“立新”的冲突,“旧”与“新”的差别,正是站在这个角度看,创新活动一定会涉及创新质量问题。

Swann ( 1986) 认为质量创新与创新质量是即有联系却又相互不同两个概念。Darby ( 1990)研究杜邦公司研发问题时,将研发的质量定义为“创造、预计和满足顾客的需求程度”。Garfinkel( 1991) 研究通用电气公司研发问题时,认为研发质量涉及到技术性质量、影响力、与企业经营业务的相关性与适时性。Keogh & Bower ( 1997)提出了创新质量的概念框架。Haner ( 2002) 认为创新质量是创新绩效在潜能———过程———结果每个领域的总合。他指出,创新质量不等于质量创新,创新质量通过创造新的产品、工艺或管理模式来体现,质量创新代表产品、过程和经营管理创新的特殊型式。A. Endres ( 2003) 探讨了研究的质量、 开发过程 的质量问 题。Prajogo( 2006) 认为创新质量包含了创新所产生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运作创新的过程质量。Sohal( 2006) 则强调创新与策略间的相关性,突出创新的利润和产品市场份额。Pan S ( 2009) 认为“创新”和“质量”两大问题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变革成功的关键要素,己经变得非常重要和值得调查。Iukim ( 2009) 根据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创新战略、组织创新、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了创新质量,认为创新战略与组织创新作为考察对象,一定会通过创新质量影响创新绩效。

国内研究创 新质量的 文献较少。蔡 华麟( 1996) 从质量的概念和发展趋势引出创新质量这一概念,从质量含义方面探讨了创新和突破的内涵, 并分析了 质量重建 工程[1]。李延昌( 2001) 分析了技术创新和质量创新的关系,涉及到创新质量问题,但主要研究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国内与此相关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的文献中,张古鹏、陈向东、杜华东 ( 2011) 研究了中国区域创新质量不平等问题,对区域、产业和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质量从专利视角进行探索性研究。崔有祥、胡兴华、廖娟、谢富纪 ( 2013)在《科研管理》上发表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测量评估体系研究》一篇论文,内容涉及到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研究实施创新战略的评估。杨幽红 ( 2013) 认为对质量的需求对产品生产过程和创新过程都适用,并对创新、质量概念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创新质量的内涵及特点[2]。总之,目前对创新质量的文献研究较少,仅仅从概念和内涵上进行分析,涉及到创新的质量控制与管理问题更少。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创新驱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创新数量,更有必要关注创新质量,本文通过对比创新质量和质量创新、创新绩效的关系,界定创新质量的内涵,为创新质量的管理与控制奠定基础。

2 基于质量创新的创新质量分析

从字面上看,“创新”+“质量”,形成质量创新或创新质量。其中,质量创新是质量管理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管理就是不断变革产品或服务的目标、对象、范围、方法等,不断满足顾客、员工、供销方和社会的需求,包括或明示、或隐含、或应履行的需求和期望; 质量管理是从最终产品性能指标要求的关注逐步演变为对设计质量、制造质量、使用质量和废弃物回收的关注,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质量管理还要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

从质量工程学的过程机理来看,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广义质量的形成过程。质量管理经过5个阶段。在以单一的手工业为主的工业革命来临之前的生产方式下,质量主要依靠工匠的实际操作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自身的质量管理”;在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化大生产时代,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测部门,专职人员负责制定标准,专职人员负责制造,专职人员负责质量检测工作,这属于质量检验阶段; 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管控产品质量的各种要素,由事后的质量检测演变为事中的过程质量管控,产品残次品占有率大大降低,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属于质量统计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面对大量出现的“高、精、尖”产品和大型复杂产品,企业管理和数理统计方法有机结合产生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全面管控生产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保证用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属于全面质量管理 ( TQM ) 阶段; 国际标准 化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的颁布实施,采取企业自律、政府监督、市场竞争齐抓共管的方式,标志着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标准的形成。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对象都涉及到原材料、生产工艺、检测手段3个方面,都强调产品的科学性、安全性、自动化、智能化,因而都涉及到创新管理。创新是一系列反馈回路运动,从创意产生→样品设计和开发→原材料采购→试制加工→生产装配→包装贮存→产品销售→用户意见→维修服务→创意,整个过程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是不断应用创新的过程。设计、加工制造等与管理相互交叉融合,高新技术改变了产品原材料的采购,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集中了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学科、专业界限逐渐淡化,质量管理与成本管理、库存管理、作业管理、交货期管理和人员管理等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质量管理从围绕质量功能与质量成本展开,逐渐演变为围绕质量价值的实现而展开。为了减少质量损失,市场定位、技术定位、组织结构和组织流程不断创新,质量管理的优化技术和方法的选择、扩散和渗透改变了竞争优势的格局,成为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终点,因此质量管理必然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也就是提高创新质量的过程。

上述各个阶段的质量管理框架和内容核心是产品的质量,即使是全面质量管理 ( TQM) 也偏重于“减少错误”、“堵绝隐患”,局限于维持和控制产品质量方面。在频繁技术创新的条件下,质量管理演变为全面质量创新 ( TQI) 。质量创新的核心在于强调顾客、员工和社会三方受益,强调产品中所蕴含的科学技术成分,强调产品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包含了新颖的外观、绿色的设计、全新的功能,包含了人们需求的不断满足。也就是说,相对于传统质量管理强调的产品质量在现有水平的改良和改进,质量创新突出的是通过全新的产品类型、功能、设计、概念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消费心理,让产品更符合人们的需求和习惯。如何通过市场让消费者接受,或者说通过全新服务等市场创新来引导消费者需求,就是为顾客提供更大的质量效益,也为自己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质量”的问题。质量创新不仅要求消除产品中隐藏的质量问题或隐患,更强调重新设计产品,使其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这正是创新对质量管理的要求。

质量创新注重于整体优化而不是局部优化,不是传统质量管理假定的通过局部优化来实现整体优化。朱兰博士的质量螺旋理论把产品质量的每一个环节都放在链条之中,总是关键的极少数因素制约或主导链条的良性运转,必须保证分析、设计、协调、处理、反馈等每个环节的产品质量水平都处于优值。这就要求企业时刻坚持质量与效率、完美、合理、进步是同义词的理念,强调质量与成本的统一,强调质量文化、质量道德,强调质量创新。可见,质量创新是创新在质量方面的显著特性,是现有质量的提高和性能增强,是质量的改善以及绩效提高的方式。

综上所述,质量创新并不是创新质量,二者即有联系却又相互不同。质量创新是在现有空间的品质或特点的新产品的维度。质量创新有利于降低创新的成本,降低产品差错率,减少半成品返工和浪费,减少生产现场失效,提高产量和产能,缩短新产品面市时间,减少产品保修费用,减少顾客不满,改进交货绩效。创新质量实际上是所有质量创新的总的结果,表示通过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满足客户,员工和供应商的利益,是创新的“品质”。

3 基于创新绩效的创新质量分析

创新绩效是指创新水平和创新结果,也指实际的产出和服务。创新绩效的内涵一般有过程论、结果论、作用论3种观点。过程论强调创新绩效产生过程中的获得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知识的行为过程; 结果论强调创新绩效是通过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变化而实现的利润指标; 作用论强调创新绩效是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目前,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结果论的观点,该观点主要将有效性和效率作为考查创新绩效的主要内容。有效性是指创新的满意程度、服务创新或产品创新的研发速度、市场开发速度等; 效率则指单位时间内创新投入和产出的成本和满意度[3]。Christensen ( 1995) 分析了产品创新绩效和过程创新绩效两种类型。Moorman ( 1999) 提出创新绩效的衡量指标应当包含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时间长度、专利数量、获利率等8个要素。Prajogo ( 2001) 认为创新绩效的衡量应包括产品或服务创新的种类、占比、成本、速度、新颖程度等内容来研究。Alegre ( 2006) 提出应从产品或服务创新的替代率、市场份额、创新投入产出比等来衡量。

从定量评价 的角度看, Tzouvelekas et al.( 1997) 、Mathijes和Uejza ( 1999) 、Dhehibi et al.( 2007) 研究了农场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 Semenic ( 1997) 、kalam ( 1998 ) 和Sickle ( 1999 )等研究了航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 Bhandar( 2000) 和Kavces ( 2000) 等研究了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的绩 效评价; Doganes ( 2003 ) 、Fausten( 2004) 等研究了银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Arcelu ( 2000 ) 和Arcelia ( 2001 ) 、Nasierowskig( 2003) 、Arcelus ( 2004) 等研究了国家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 池仁勇 ( 2003) 、周勇 ( 2006) 、朱永国 ( 2007) 等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上述专家学者对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设计具有代表性,引用率比较高。此外,其他专家学者还从创新对象、创新过程、创新网络、创新团队、创新情境等角度,利用统计与数学方法、综合加权评价方法、软计算方法、元分析方法、新型评价方法和组合法等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有关创新绩效内涵有了较深入的分析,评价方法和工具也越来越多,较多侧重于对影响因素和创新绩效关系的测量,多是从数据和方法中寻找研究切入点,主要从宏观因素、结构因素、组织因素影响创新绩效的角度出发,而创新绩效对于创新活动的影响还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也就是说创新绩效与创新质量的关系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无论是理论深度还是研究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创新绩效与创新质量究竟什么关系? 我们认为,创新绩效与创新质量的关系就是创新活动的质和量的关系。创新质量是创新活动内部的规定性,是由创新活动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是一种创新活动区别于另一种创新活动的本质规定。创新绩效是创新活动的规模、程度、速度,是创新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数量规定性,如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创新绩效才能处于良好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创新绩效的增减并不影响创新活动是否发生变革。外显的创新绩效标志着创新活动的规模、广度、范围,内显的创新绩效标志着创新活动的程度、等级、深度。研究创新质量是认识和了解创新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研究创新绩效是认识和了解创新活动的深化和精确化。创新质量一旦消失,创新活动也就不复存在,也就不会产生创新绩效。创新活动是包括多种复杂因素在内的统一体,所以,创新质量具有多方面的维度,应当尽量注意创新质量的各个方面,力求全面,但可以按照需要着重了解创新活动特定方面的质量[4]。

创新活动特定方面的质量规定都具有一定的绩效,创新活动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绩效,一定范围内的绩效变化不会引起创新活动的质量改变。在这个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内,创新活动是创新质量和创新绩效的统一; 创新绩效超出了特定的限度,创新质量就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创新不足和过度创新的度的问题。所谓过度创新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某些功能根本用不上,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而且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体现不出来创新的价值,影响到投资回报。铱星计划的破产是过度创新的典型例子。20世纪90年代,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开发的铱星科技系统是一个空前绝有的创新构想。在当时移动电话设备价格高、通话质量差、通话范围小等诸多限制的情况下,铱星科技系统的通信网已经覆盖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铱星系统的科技过于先进而产生了过度创新,成本和时间超支,相关产业不成熟,产品的转换成本高,创新产品由于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消费者不敢贸然尝试,可供发挥功效的基础设施缺乏,计划耗用的金钱和时间超过预定界限,铱星科技系统运行仅1年多,便宣布破产。创新不足在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有所体现,我国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最低利润的加工环节,核心技术缺乏,在标准制定中没有话语权,创新质量低下导致创新绩效低下。

总之,创新绩效变化是创新质量变化的前提和准备,创新质量变化是创新绩效变化的结果和必然,创新绩效变化与创新质量变化相互渗透,创新绩效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创新质量的部分变化,创新质量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创新绩效的提升。当创新质量开始变化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在展开一个新的创新活动,而是先突破一点或几点,然后迅速创新绩效,最终完成创新质量的飞跃。

4 基于内涵与外延的创新质量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创新质量是指创新要素的边际投入与边际收益的对比差距,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创新活动要求的程度。创新要素边际投入越是小于边际收益,满足创新活动要求程度越高,则创新质量越高; 创新要素边际投入越是大于边际收益,满足创新活动要求程度越低则创新质量越低。创新质量不仅与直接的接受者有关,而且关系到生产安全、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社会问题; 创新质量不仅涉及到技术指标,而且涉及到成本、价格、使用价值、消耗等指标; 在评价创新质量水平时,不仅要考虑创新上的先进性,还要考虑社会的条件和需要,考虑使用上的经济合理性。我们提出创新质量的概念,目的在于改变传统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关注创新数量,忽视创新质量; 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负面影响; 追求顾客满意,忽视相关方要求等一系列弊端,将创新要素与质量要素、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内部创新资源与外部创新资源、顾客满意与避免负面影响集成,并作为创新管理的新方向,推动创新活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质量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系统,受到创新类型的影响,与创新活动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有关。这些因子主要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组织、创新能力、创新战略、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融资、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政策等,具体而言包括技术、人才、资金、装备、信息、组织形式与功能、管理能力、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制造能力、营销能力、决策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激励机制、培训与学习机制、预防风险机制、企业文化、领先战略、跟随战略、人才教育、人才流动、融资渠道、融资策略、科技水平、科研体制、技术市场、中介组织、产品生命周期、行业标准、知识产权制度、调政策等,所以说,创新质量是一种大质量观念,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过程是包括制造创新、支持创新和业务创新在内的所有创新过程,创新质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管理问题; 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而且适用于服务业; 创新质量低劣所发生的成本不仅指创新绩效低下,而且指创新设计、开发、推广、服务及辅助的每个环节的绩效不均衡; 创新质量的水平不仅指基于要求、程序和标准的符合性,而且指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在创新过程中,能够影响创新目标的实现或被创新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组织或群体可以看作创新的利益相关者,如企业、顾客、供应商、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任何研发、试验、生产、验证、调试、维护和再创新等活动都有许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创新活动投入的资源存在差异,其实现程度或者说满意度也不同,利用扎根理论编码方法对某一具体的创新活动进行分析,可以获得相应的数据。通常情况下,创新质量高,创新活动投入也高; 追求一定水平的创新质量就是要降低失误率、降低投入成本、减少浪费、减少失效、提高满意度、提高创新绩效。追求创新质量,实际上是追求创新管理[5]。创新质量是能够满足特定的需要而达到一定满意度的创新活动特征。创新质量不仅集中于创新活动的内部过程、要素、部门之间的管理与协调,而且注重创新活动的外部过程以及外部关系; 不仅要强调要素的创新质量管理,而且要注重非技术要素的创新质量管理; 要求创新活动应当满足全生命周期、全过程、集成化管理的需求,同时也要求全员、全时空和全过程创新质量管理。创新质量是一条连续的、通畅的质量链,上下游节点之间被相对开放的“质量白箱”连接起来,节点内部的质量过程具有开放性与信息共享性,注重整体优化与控制,节点之间不断进行质量管理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摒弃传统的基于项目约束和验收约束的质量关系。目前,我国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层面和各省市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国内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文献也呈现加速态势,但从相关报道可以就看出来,对创新质量还缺少足够的重视,有可能造成创新成果的浮华。

5 简要结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仅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而且也需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不仅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6]。创新驱动发展是一种合力,对创新驱动的管理怎么样从口号变为行动,这就需要有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通过创新覆盖面、创新持续性、创新影响性以及各类创新一致性等变量来控制实施创新驱动的质量; 借助一系列评价指标和计算模型来判定广度、深度、强度、时间维度、一致性等变量,通过监控创新驱动发展的质量来发现创新驱动过程中的软肋与短板,才能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创新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创新质量问题处于认识起步阶段,其内涵一定会存在不同的解释。本文以质量创新、创新绩效为基础,分析了创新质量的概念,探讨了创新质量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创新质量评价、控制与提高的研究奠定基础。特别是针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管理变得日益重要的情况下,对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甚至业务创新的创新驱动集合,都需要具有整个行业或全球的视角, “开放式创新”和“分布式创新”更强调创新管理需要具有结构化或系统化视的角[7]。针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实际,我们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管理的质量理论,着力点在于创新驱动的质量控制,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试图为创新驱动发展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摘要:创新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创新活动要求的程度,目的在于改变传统创新管理中注重创新数量,轻视创新质量;追求经济效益,忽视负面影响的弊端,以推动创新活动高质量发展。在创新质量的有关文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质量创新、创新绩效与创新质量的关系,认为质量创新是创新质量的基础、创新绩效与创新质量是质与量的关系,创新质量的水平不仅指基于要求、程序和标准的符合性,而且指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结合我国创新驱动战略,认为追求创新质量实际是追求创新管理。

规模化民企,该战略驱动了 篇11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大陆涌现出众多的市场机会,“把握机会、整合资源、快速行动”是大部分企业从小作坊做到大企业的成长逻辑。显而易见的机会这么多,也就难怪很少有人“费力”地通过战略创造机会来推动企业发展。但是现在,中国规模化民营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继续沿用过去的成功经验,企业必将失去持续增长的动力,发展趋缓、停滞甚至走向消亡。

具体来说,从外部看:

1、大部分企业快速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中国经济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转型为平稳增长,大部分行业增长趋缓并进入充分竞争状态,在这种环境下,传统“抢机会、砸资源”的增长模式陷入窘境:众多的竞争者快速把“机会”变成“鸡肋”,紧接着的产能过剩,把大家同时拽入价格战的深渊,打消耗战,拼谁气更长,剩者为王。因此,企业必须转型,以摆脱同质化的竞争——锁定目标客户和市场,有针对性地规划独特的运营体系,重点突破、系统提升管理能力,并聚焦专属资源和能力建设,以差异化、排他性、高门槛打造长期难以获取的竞争优势,保证企业可持续、稳定的增长。

2、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消费者日趋理性、成熟和挑剔。在“抢机会、填市场”阶段,企业是以产品为导向,主要关注“4P”即以什么样的价格、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促进销售的方式把产品卖出去,在这一时期,消费者是不成熟、被动和从属的(有限的选择空间、贫乏的产品知识、以关注功能为主的低层次购物需求、容易被形式所影响的感性消费行为)。

但随着消费者可选择空间的扩大、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及更加成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根本变化:货比三家,理性消费;专业而关注实质,不容易被宣传等形式所影响;关注购物体验和产品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此时,企业必须由关注产品转型为关注客户,由“4P营销”转型为“4C营销”,即关注顾客需求和价值创造而非只是产品;关注总体购物成本而非仅仅是价格;关注如何使消费者购买便利而非只是传统渠道;关注如何通过和消费者双向沟通,满足需求,实现共赢而非简单利用销售技巧把产品买出就完,以此实现全面客户管理(即能够吸引客户、获得客户、保留客户以实现客户关联和反复购买),从而持续增加销售收入、降低销售费用、提升销售利润,否则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可能陷入“无目标、无特色、无价格”的三无境地,进而失去竞争力,陷入价格战。

从内部看:

3、“规模”决定了大企业应该成为机会的规划和管理者,而不是追随者。创办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最早一批民营企业,依托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已由“三五个人、七八条枪”的小企业发展成至今动辄上千人,销售数亿甚至数十、百亿元的规模化企业。而大企业的发展逻辑不同于小企业。小企业的特点是灵活、抗风险能力差,所以必然是机会主义者。小企业成长不需要战略,只要跟随机会就可以了,市场形势有所风吹草动即可调转船头,改弦更张;大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大,而规模是个双刃剑,优点是可以带来成本优势、研发优势、人才优势以及抗风险能力强,但缺点是需要强大的动力驱动,船大难掉头。所以规模化企业必须具备对未来的形势和环境进行预测和分析的能力,前瞻性地识别别人难以发现的大机会以及潜在的风险,并与自身能力相匹配,以此确定前进路线,提前规划、配置和储备资源、能力;否则,要么小马达带不动大船,要么就像泰坦尼克号,当冰山出现在视野里的时候,灾难已无法规避了。

4、企业持续成长需要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果目标和驱动目标的平衡。中国规模化民企的创业阶段,正是全民在发财致富的冲动下纷纷下海经商的时期,那时做企业的目标很单纯——如何赚钱,如何生存;快速发展期,是“野蛮成长”,“跑马圈地、大干快上”的时期,有一些企业因为内部管控跟不上发展速度而“出轨”、倒闭,企业开始关注内部管控体系的建设,但“市场需求释放”催动的高速增长,唾手可得的成功,往往使企业内充斥着浮躁和短期的目标。反而当企业发展速度逐渐放缓,面对全面竞争的市场和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时,一些完成了原始积累,经历了种种生死劫难的企业才会开始回归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如何活得长久,基业长青?才会开始真正思考——赚钱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这种现象并不仅是企业家个人觉悟使然,而是企业面对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明确企业的存在价值(使命)和长期发展目标(愿景),从而制定发展方向和前进路线,并规划建设所需的长期驱动能力(包括人、信息系统和文化、领导力等组织资本);并以此结合企业生存和相关利益者的短期财务需求(股东、员工等),来确定短期目标,并形成具体行动措施和资源配置方案,落实执行;从而实现企业持续发展所必需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果目标和驱动目标的平衡。

5、层级协同、专业协同和管理体系协同,是规模化企业经营成功、管理有效的关键。企业规模小的时候,组织扁平、粗线条,靠老板的个人能力就“罩”得住;而规模大了,引入专业管理后,层级多了、专业细了、体系杂了,此时,能否有效协同,实现各层级、专业和管理体系“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关注重点,协同行动”的内聚力,就成了企业经营成功、管理有效的关键,否则就会陷入“隧道视野、局部利益;各自为战,南辕北辙”的内耗中。而解决有效协同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能否有此“顶层设计”:通过广泛认可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和涵盖各业务、专业的可视化路线图,来明确各自的角色和分工,并层层分解、落实为指标、行动和资源配置方案,据此考核、激励,以转化为各层级、各专业和管理体系的共同行动,并跟踪、反馈,定期优化。

从外部基于目标客户需求实现差异竞争,到内部规模化成熟企业需要前瞻思考,预测规划,有效协同,以及平衡长期和短期目标、结果和驱动目标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现实需求已经对规模化民营企业搭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

“以战略牵引发展”,“打造价值型企业”,这些过去似乎很空洞的“口号”,已经距离我们不再遥远,如何打造价值型企业,实现从机会牵引到战略导向的转型,已经真真切切成为横在大多数规模化民企面前的“坎”,跨过这道坎,一扇门将向你打开—踏上基业长青之路,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工程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篇12

1. 农业工程科技的历史性贡献

20世纪, 农业工程科技为改变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它推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使发达国家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向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转变;显著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应用, 基本满足了世界上大多数人口的食品供应与食品品质安全的消费需求;为新兴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经验和技术。

2. 我国农业工程科技的探索与实践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农业工程科技的探索与实践也走过了60多年的历史,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 1944年6月, 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筹委会副主任和中国农林部驻美代表邹秉文在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 (ASAE) 学术年会上发表了《中国需要农业工程》的演讲。之后有30余名中国年青学子先后到美、欧等国学习农业工程、攻读硕士学位或进修学习。新中国成立前后, 他们大多数回国工作, 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农业工程科学技术的开拓者。

(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先后派出100多名学生到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农业工程专业, 攻读农业工程相关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和进修学习。

(3) 改革开放后, 我国先后有数百名访问学者和年青学生到美、欧等发达国家攻读农业工程学位和进修学习。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我国建立完善了农业工程学科体系。确立了“农业工程”作为工学门类一级学科, 下设“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和“农业电气与自动化”4个二级学科专业, 列入全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置指南。

(5) 20世纪80年代起, 我国快速培养和成长了一大批新一代农业工程师职业队伍。

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1. 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1) 中国由低收入国家迈入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8%, 2009年人均GDP达3 780美元。但中国人均GDP排名仍在世界100位之后, 中国仍然是一个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发展。2008年, 我国占总劳动力人口39.6%的农业劳动力, 只创造了11.6%的GDP, 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了;而54.5%的农村居民只分享着11.6%的国家财富, 说明农村居民的收入太低了。

(2) 工业化、城镇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短期内不会改变。到2030年, 中国的城镇化率将可能由现在的46.6%提高到65%左右, 未来20年将是我国实现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

2. 发展理念发生了重要变化

过去的工业化基本是在城市进行, “两高一资”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 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乡村”发展的阶段。国家对于“三农”的发展非常重视,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 突出强调“保增长, 扩内需, 调结构, 重民生”,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后金融危机时期将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 要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培养创新、创业型工程科技人才, 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地位

面对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食物安全、气候变化、金融危机和资源环境制约等方面的挑战, 越发凸显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地位。“三农”问题, 重中之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大。”要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 促进国内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 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持在农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在农民。”

4. 积极推进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 应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健全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不断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

5. 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1) 1998—2006年, 我国减少耕地786.67万hm2 (1.18亿亩) , 年均减少98.33万hm2 (1 475万亩) 。2008年,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091 3 hm2 (1.37亩) , 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 1.2亿hm2 (18亿亩) 红线面临考验;耕地质量变差, 中低产农田占65%以上。图1为1998—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情况。

(2) 2009年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1 784.9 m3, 少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5%。0.67亿hm2以上 (10亿多亩) 的耕地无灌溉条件, 北方干旱、南方季节性干旱经常发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 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7%, 而发达国家是75%;单位用水量粮食产量不足1.0 kg/m3, 而发达国家是2.0 kg/m3以上。

(3) 2009年我国氮肥消费量2 800万t (折纯) , 其中流失率达16.9%。1996—2008年, 我国化肥的施用量增长了36.9%, 粮食总产仅增加4.7%;当季化肥利用率:氮肥30%~35%, 磷肥15%~20%, 钾肥35%~40%。据统计, 每年因施氮肥造成的氮素污染物达1 000万t。日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将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4) 农产品品质安全是政府和百姓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废水、废气、固态废弃物以及化肥、农药等污染物进入大气、土壤、水中, 对农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农产品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有毒物质进入食物链, 危及人类生命健康。

6. 粮食安全, 第一要务

1996—2009年, 我国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粮食的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1996—2003年, 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从412 kg下降到333 kg, 下降了79 kg;2004—2009年, 人均占有粮食从361 kg增加到398 kg, 仅增加了37 kg。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近几年连续增长, 但是是在2003年较低水平基础上的增长, 而且人均占有粮食量仍然没有恢复到1996年的水平, 这说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7. 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破解“三农”难题, 关键是要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据统计, 目前我国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在逐年加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城乡人均收入比例是1.8:1, 1991年为2.4:1, 1995年为2.7:1, 2000年为2.8:1, 2005年为3.2:1, 2007年为3.3:1, 2009年为3.33:1。

在农作物生产中, 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依然很高。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 2008年, 小麦生产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27.5%, 水稻为38.6%, 玉米为42.1%, 油菜为48%, 棉花为48.8%。

农业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1. 经济社会与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 关于经济社会与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路线图研究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5月, 中国科学院发表了《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 包括《科技革命与中国的现代化——关于中国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总报告和《中国至2050年先进制造科技发展路线图》、《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及《中国至2050年农业科技发展路线图》等18个领域的系列研究报告。中国工程院于2009年初启动的《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正在组织实施, 其中《中国农业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研究正在开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近几年持续资助了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组织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业工程及农业机械化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的高度重视。

2. 中国农业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研究的总体要求, 农业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 要着眼于满足2030年前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工程科技的重大需求,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对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食物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开展研究, 分析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国内外发展的重要趋势, 促进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和具有引领性的农业工程科技专项及关键共性技术, 提出能够改变我国未来30年面貌的重大农业工程科技项目。将农业工程科技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为农业工程科技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强力支撑。

农业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从6个专题着手。现代农业装备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农业水土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设施农业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农村与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农业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农产品加工与产品安全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3. 中国工程院《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

2004年11月1日, 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 中国工程院即启动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重大专项咨询研究项目。组织全国业界300余名科技与管理部门专家参与研究, 研究成果向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委领导作了汇报, 并于2008年末出版了共约180万字的5卷集专著, 提供有关领导部门、科研、教育部门参考。研究报告提出, 至2020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将由2006年末的39.3%提高到70%, 农业机械化将进入高级发展阶段。近年来, 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呈加速发展态势。表2为近几年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

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战略目标, 《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议和途径。

(1) 提升农业装备自主创新能力, 破解农机化发展难题。大力提高玉米机械化装备水平;推动油菜种植与收获机械化;加快推进草原牧区畜牧业全程机械化;大力发展薯类作物机械化;推进研究棉花收获机械化;积极发展特种作物机械化;积极推进丘陵山区和小型农作物机械化;突出地区特色, 推进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 加快推进农林牧、种养加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

(2) 农艺与农机科学密切结合, 通过优化品种选育和作业工艺创新, 协力突破农业机械化作业与装备创新的瓶颈性科学技术难题。

(3) “良田、良种、良法”相结合。 (1) 农用土地管理。数量质量并重,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地力等级, 水土环境监测、潜在耕地资源技术装备开发。 (2) 盐碱地开发利用技术装备, 如暗管改碱, 规模化中低产农田土壤改良技术装备等。 (3) 作物生产, 从土抓起。注重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培肥地力、节水节能耕作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 种植制度与种植模式标准化。 (4) 田间作业管理过程机械化。除草、喷药、追肥等机械化装备及技术。 (5) 作物生产机械装备瓶颈性技术突破。油菜、棉花采收、栽植机械, 特种经济作物机械, 烟草机械化装备。 (6) 针对农田土壤耕作层明显存在的“浅、实、少”问题, 需要加强机械化农田深松作业推广等。

(4)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空间。 (1) 围绕实现主要农田作业和养殖产业繁重劳动全过程机械化的要求,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高端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研究。 (2) 适应农业规模化、精细化和设施化等要求, 拓展研究开发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生物质资源收集、初加工与储运保鲜农业机械装备, 如饲料、饲草与集约化养殖。设施农业机械化与装备技术创新市场潜力巨大, 由个别环节机械化向全程机械化装备发展, 向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发展, 向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装备技术发展等。

(5)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及小型装备创新研究。要深入研究不同地域丘陵山区自然、经济、社会特点, 大力推进先进适用小型农业和特种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创新, 提升小型多功能农、林、牧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如提水、节水灌溉设备, 山区运输装备, 保土、保水耕作技术装备, 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装备, 特种经济作物小型机械装备, 微小、轻型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提升与模块化设计等。

信息科技革命引领未来农业发展

1. 信息科学技术向普适化、低成本、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1) 新一代互联网通信协议 (IPv6) 应用发展指日可待, 物联网、传感网发展, 将建立起网络体系无处不在, 进入人、机、物互联的三元信息世界。

(2) 移动宽带互联将成为下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的突破口。宽带化、移动化、智能化、个性化、媒体化和多功能化将引领信息泛在社会发展。

(3) 未来网络发展将支持建立起几乎是“零时间、零价格、无限宽频”的信息世界。100 GB骨干网络传输技术已经面世。

(4) 软件将从产品向服务转型, 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中心平台、服务平台和软件协同等组成现代信息服务平台, 提供开放的定制、租用服务。

2.“智慧地球”

进入21世纪, 信息化发达国家纷纷将信息泛在社会 (U-Society, “U”即所有人都可使用具有个性化和独特性的ICT信息技术) 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美国提出国家宽带网计划:2010年实现1亿家庭100 MB/s的上网计划。欧盟提供10亿欧元支持到2010年实现100%高速接入, 两年内连接欧盟30%农村人口, 提高接入速度, 覆盖欧盟27国40%的人口。日本提前完成e-Japan计划, 2005年转向实施U-Japan计划。韩国实施U-Korea战略、IT839计划等。未来, 信息化将使整个世界实现更透彻的感知和度量, 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更深入的智能化。

3. 中国将通过“两化融合”驱动, 逐步进入信息社会

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 中国将走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三网融合”积极推进, TDMA-3G及LET (准4G) 标准化与产业技术发展已进入世界前沿。今后二三十年, 中国将逐步进入信息社会。到2020年, 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基础;到2030年, 向信息社会过渡。

4. 中国互联网的应用高速发展

近几年来, 我国互联网的应用高速发展。据统计, 2010年6月末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 普及率达31.8%, 手机网民2.77亿。至2009年末, 我国农村网民达1.068亿, 占整体网民的27.8%, 同比增长26.3%。

5.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思路与目标

(1) 以“服务三农、创新发展、应用驱动、引领未来”为宗旨, 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2) 推进农业信息化, 要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 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 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产业体系, 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推进农村信息化, 要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构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 信息资源为核心, 信息产业为支撑, 信息服务为宗旨的农村信息化体系,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6.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

(1)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制约和环境恶化, 凡能有效提高土、水、肥、气等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 都将成为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新热点。

(2) 信息科技将融入各种应用领域, 成为交叉汇聚学科的纽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需要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创新研究方式, 跨入农业信息科技研究的技术前沿。

(3) 基于信息和智慧管理好复杂的农业系统, 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数字化和精准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与农村信息化提出了迫切需求。

(4) 大力提升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 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

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 “物联网”成为全球瞩目的关键词。曾被美国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工具之一, 被欧盟定位成使欧洲领先全球的基础战略, 被中国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重点。业界认为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与互联网后的又一次信息化浪潮。

1.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优先领域

(1) 资源。农地整治重大工程监管, 基本农田数量、等级、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网络化管理, 农用水资源管理等。

(2) 环境。农田土壤、地表与地下水环境、光热、小气候等。

(3) 生产。设施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管理信息系统;养殖产业:个性化生理、健康、喂养监测管理;大田作物生产:土壤理化参数、水、肥、保、苗等。

(4) 农产品与食品。产地环境、产品储存、物流和营销等。

(5) 农业装备。服务作业调度、远程工况监测与诊断服务等。

2. 物联网在农业领域应用发展研究

(1) 应用驱动。不同的应用组装与服务模式, 推动产业化应用。

(2) 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创新与培育新兴产业结合。

(3) 跨学科协力推进。

(4) 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

3. 农业物联网需要突破的技术和产业

(1) 坚持以感知为主线推进物联网农业应用的发展。着力突破一批适用于农田土壤、水质关键理化参数、病虫草害、高危细菌与动物病毒、农产品品质安全监控的快速、低成本、环境适应性强和利于广域空间部署的先进传感器与产业化技术。着力构建以产学研技术联盟为主体, 大力培育适于纳入网络信息传输的农用传感器集成节点, 仪器仪表和过程控制装备新技术产品, 引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产业技术与应用服务市场发展。

(2) 大力推进无线传感器网络农业应用研究, 着力突破适于农业动态多变环境使用的网络信息传输多跳自组织、信息可靠传输、微功耗与节能设计等关键技术, 节点模块与自主软件产品开发, 发展基于3G和TD-LTE软件的无线宽带互联与农用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开发, 大力推进国产化产品示范推广应用, 培育我国相关新兴产业发展。

(3) 着力研究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模式, 加快农业应用云计算服务平台研究, 支持农村“三网融合”和农业与农村智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4) 大力培育面向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农资与农产品交易市场服务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 研发物联网平台技术与面向问题的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

(5) 加强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研究, 做好产业构架、演进路线和技术体系等顶层设计, 为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集成、批量生产、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掌握农用物联网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动权与话语权。

4. 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路线图

(1) “十二五”。重点推进农业物联网感知层及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研究。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着重适应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与农产品冷链物流、品质安全溯源等领域需求, 形成一批面向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不同地区组织示范应用。发展农村无线宽带互联、农用移动终端和云服务技术研究, 培育新兴农业物联网信息服务产业发展。

(2) “十三五”。着力培育农用物联网装备制造业和基于云计算的农村信息服务产业, 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与农用物联网服务市场发展。开拓物联网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服务市场。

(3) “十三五”以后。农业物联网装备制造与软件产业形成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基于云服务的农业智能信息服务产业在农村快速发展, 物联网农业应用技术保障能力达到国际前列水平。物联网标准化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5. 农牧业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思路

农牧业物联网的发展思路是以应用驱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从集成已有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和多年来积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研究成果着手, 技术研究方面是农用感知产品开发及其标准化, 产业培育方面是自主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 创新主体方面是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产业技术联盟, 协力提升创新攻关能力。开展面向农业产业应用的示范试验研究, 构建产业化推广应用模式。

6. 重点研究问题

物联网农业应用的优先领域、发展思路及技术路线;物联网农业应用感知层瓶颈性关键技术突破;物联网农业应用智能处理决策层关键技术发展思路;物联网传输层研究发展趋势与标准化关键技术。

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基于信息和智慧管理好复杂的农业产业系统,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对物联网农业应用提出迫切需求,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

结束语

上一篇: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下一篇:喀什地区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