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竞赛

2024-10-23

职业竞赛(精选12篇)

职业竞赛 篇1

中原油田自2007年参加中国石化集团职业技能竞赛以来, 牢固树立“培训是企业的长效投入, 是发展的基石, 是员工的福利”的宗旨, 采取“分段式”的教学模式, 以提升职工素质, 推进全员学习为目标, 强化技能训练, 深化理论学习。在竞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7年油田参赛选手在石化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上获得2金2银1铜的好成绩。2008年在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上, 油田参赛选手在井下作业工、油气管线安装工和油品计量工三个工种比赛中, 取得了个人4金4银4铜和井下作业工团体总分第二、油气管线安装工团体总分第三的佳绩。

2010年职业技能竞赛闭幕式上, 竞赛获奖情况揭晓, 中原油田在此次竞赛中喜获诸多奖项, 参赛选手共夺得5金3银4铜。另外, 还获得了比赛团体奖和优秀组织奖。油田代表队获得采油工团体第一名、维修电工团体第一名、焊工团体第三名。2011年职业技能竞赛上, 代表队更是硕果累累, 共计获得了4金3银5铜和一个团体第一、一个团体第二的好成绩, 再次展现了中原石油铁军的技术实力。

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领导的重视、各单位的密切配合、选手们的刻苦努力, 更得益于赛前培训项目组一班人的努力拼搏、勤奋工作, 逐步探索, 不断完善的赛前培训模式。

一、多措并举促学风

赛前培训项目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积极探索常规培训与创新方法有机结合的契合点, 教育引导学员坚定夺魁信念, 树立必胜信心, 激发学员求知、合作、竞争的精神。采取多种措施, 扎实培育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根据学员的不同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差异, 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标准, 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 实行模块式教学和个性化训练, 为实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时刻关注训练各环节中的细微变化, 注意发现学员暴露出来的思想波动, 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 制定对策, 加以改进。引入经验分享环节, 进一步提升学员分析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员学习习惯、训练规范的养成, 教会学员遇难题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一起攻关、一起分享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教学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他们总是共同研究, 及时向专家咨询, 以期找到最佳解决办法和途径。

二、辛勤耕耘赢信赖

能否让集训学员学得舒心、住得安心、吃得放心, 是赛前培训工作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为此, 赛前培训项目组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七勤”工作法, 不仅提升了实训的效率, 而且赢得了全体学员的信赖和赞许。老师们坚持以“勤学习理论知识、勤深入学员生活、勤与学员交流、勤分析学员特点、勤与保障部沟通、勤与同事研讨、勤于课后反思”为抓手, 竭诚周到提供服务, 全力以赴排忧解难。培训实行全封闭式管理, 所有人员都要和学员同吃、同住、同训练。赛前培训项目组老师每天坚持和学员一起晨练、一起就餐、一起上课、一起研究问题, 坚持跟班听课, 随时随地了解学员动态, 做到与学员及时有效地沟通。同时, 根据学员不同情况、不同需求, 合理安排调整课程设置, 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学员的学习需求。上课前, 他们会为授课教师泡上一杯热茶;下课后, 他们又会对学员温馨的叮嘱几句。学员病了, 他们忙于为学员挂号、打针、拿药、作陪护;学员饮食不习惯, 他们又会想着法的为他们变换菜品花样、调节饮食。为了照顾不同地区学员的饮食习惯, 他们与食堂师傅结合, 制定了多套菜谱, 努力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咸淡皆宜, 确保学员能够以饱满的激情全力投入到学习训练中去。

三、尽心竭力促教学

为调节繁重的学习训练压力, 让学员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动力, 赛前培训项目组通过组织多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让学员进一步放松心情, 缓解压力, 确保集训能够按计划完成。课余时间先后组织开展了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和各种棋类比赛, 为学员劳逸结合、调节身心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教师无微不至地关怀和帮助, 让学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多学员主动放弃双休日休息, 一门心思扑在学习训练上, 高标准、严要求, 学知识、钻技术的劲头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有的学员每天学到夜里十一二点, 直到老师催着才上床休息;有的学员一大早就迎着晨曦看书学习, 长期坚持、雷打不动。通过组织“一对一”、“一对二”学习兴趣小组, 大家互帮互学、互促共进、“有红旗就扛、有第一就争”的良好学风进一步形成。

四、模拟环境, 调压缓释, 增强应变, 提升心理素质

集团公司参赛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严格培训的技能高手, 在各方体力, 技术实力, 战术、训练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竞争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技能实力和竞赛技巧, 还取决于选手的获胜信心和心理素质, 甚至心理素质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赛前培训及竞赛过程中, 要全程关注选手的心理状态并及时帮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适训练, 使他们在技能竞赛的赛场上以过硬的心理素质挖掘潜力, 发挥最好水平, 最终取得理想成绩。

在赛前培训和竞赛过程中, 选手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怯场, 致使记忆、思维、动作的准确性降低, 在竞赛中不能正常发挥应有水平;二是因竞赛环境陌生、他人旁观或突遇意外事件造成的应激式紧张;三是焦虑, 导致在平时学习训练时效率低下, 训练成绩进步缓慢;四是高强度长时间的学习训练, 造成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 导致暂时的学习训练成绩停止不前;五是由于选手过于关注考核中自己的成绩和所处的位置, 过于关注教练的批评及同伴的评语, 过于希望得到心中理想的成绩, 造成心理压力过大, 导致操作时发挥失常, 动作变形;六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考试失误, 引起心理波动, 严重影响后续项目考试。

针对学员以上心理问题, 我们在借鉴体育运动员竞技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基础上, 制定了分阶段展开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方案, 根据赛前培训的不同阶段, 选手所出现的不同心理状态,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调适训练, 舒缓压力, 增强应变能力, 提升竞技能力。

运用的竞技心理调适的主要技巧有:“表象潜能重现法”, 指导学员通过回忆以前获得成功的竞赛或阶段测试, 运用联想尽可能的回想过去获得成功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状态, 调节心理, 提高竞赛成绩;“呼吸机能调节法”, 利用深呼吸使竞赛时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 克服紧张心理;“暗示调节法”, 通过语言、思想或表情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 使他们在比赛时保持心理稳定状态, 帮助其在竞赛中获得成功;“食品调节法”, 利用巧克力、红牛饮料等食品的特性, 在缓解紧张的同时适度提高兴奋度, 等等。

为了提高选手的竞技能力, 我们开设了竞赛心理调适课程, 邀请有丰富高考心理辅导经验的高中心理辅导老师, 给他们讲解培训和竞赛中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和适应方法, 讲解竞技心理调试技巧, 并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地开展训练。开设拓展训练课程, 提高学员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学员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邀请往年获奖选手, 根据切身体验给他们介绍参赛经验, 介绍培训和参赛心理变化历程, 给学员讲解自己和身边的人是怎么克服心理障碍的, 自己克服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帮助他们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 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教练在训练过程中, 自觉运用心理干预措施, 杜绝采取伤害学员自信心的语言和行动, 帮助学员提高学习训练的自信心。第三阶段开始后, 组织学员每天在晚自习前开展5分钟的不定题目的演讲, 主要内容围绕学习训练经验介绍, 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当众叙述操作步骤、汇报语言和学习的知识等, 锻炼学员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利用专题活动时间, 给学员讲述考试竞赛过程中考生心态和监考老师的心理, 监考老师和裁判员更加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给学员讲解比赛过程中前面项目考好了下面怎么做, 前面项目失误了又该怎么做等内容, 使学员能够正确地对待竞赛。

在训练过程中, 我们请来领导现场视察, 把有些项目训练安排在人来人往的的地点, 让学员在有很多观众围观的情况下, 完成训练内容, 循序渐进地不断刺激学员心理, 使他们克服在公众面前的紧张、怯场等现象。在三次大型阶段选拔和若干次模拟考试中, 模拟大赛真实场景和组织形式, 在考试现场架上录像机和照相机, 全程跟踪录像和拍照, 邀请领导或陌生人现场监考巡视, 营造大赛氛围, 提高学员适应竞赛的能力。在训练和模拟考试中, 故意设置障碍和“事故”, 锻炼学员排除干扰和临机处置问题能力。

注重技能竞赛赛场上心理干预, 使参选手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每个项目考试前, 我们都在现场用微笑和其他肢体语言, 给他们以信心暗示, 考试后用击掌和竖大拇指等动作, 给他们鼓劲。特别是一些选手在某些项目考试失误后, 利用比赛间隙告诉他们水涨船高, 水落船低, 考试以后都要把前面的项目抛在脑后, 充满信心迎接后续的考试, 甚至编制善意谎言, 使他们打消对项目考试失利的顾虑。全场考试后, 安排他们在驻地附近散步谈心, 消减考试后的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

好的心理是前进的助推器, 一系列竞技心理训练方案和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 使参赛选手在平常训练时真正放松了心态, 正确对待竞赛和培训, 平静看待比赛结果, 在竞赛中处变不惊, 泰然自若, 最终在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

综上所述, 赛前培训以竞赛工种为培训项目, 以竞赛设置的项目为单元模块, 以竞赛规则为模块大纲, 以指定教材为蓝本, 以相关工种知识为补充。培训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性”、“二化”、“一结合”:“三性”就是培训目标的不变性, 培训模式多样性, 班级运作灵活性;“二化”就是班组划分的个性化, 备课教学的差异化;“一结合”就是个性化培训与共性化培训相结合。

赛前培训坚持以打造培训团队提升内驱力为切入点, 以提升教学能力、应试能力、心理素质为抓手, 以贯穿培训始终的技术攻关和教研活动为智力基础, 积极开展项目运作和过程控制, 严格项目管理和目标管理, 培养了一批高技能拔尖人才, 探索和实践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深深感觉到这种竞赛前培训模式还有很多不足, 实际运行起来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进一步改进, 以适应越来越激烈的技能竞赛竞争局面。下一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在常规运作基础上, 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赛前培训, 精选培训内容, 在把握好培训方向上多下功夫, 构建好知识体系模型框架, 以指定教材为蓝本, 以工种新技术、新工艺及相关工种知识为拓展面, 以网上资源撷取为补充, 构建赛前培训理论教材体系。

注重“四个”交流:对上交流:及早跟组委会、裁判委员会沟通, 尽快掌握竞赛信息, 及早把握竞赛方向。对外交流:了解外部培训信息, 借鉴其他单位先进经验。项目组之间交流:相互协作, 借智借脑, 优势互补。师生之间交流:互相促进, 帮教结对, 共同提高。

以心理素质提高为主, 同时渗透生理机能调适训练, 缓解疲劳, 调整兴奋点和兴奋状态, 把最佳兴奋状态调整到阶段选拔和比赛时。

在选手竞技能力全面提高的同时, 突击“种子”选手的培养, 树立标杆, 培养领军人物。

循序渐进, 加强学员知识技能厚度培养, 促进大批人才成长。

我们坚信, 只要我们牢记赛前培训宗旨, 不断研究创新, 勇于探索和实践, 赛前培训模式一定会不断丰富完善, 并保持旺盛生命力。

摘要:中原油田牢固树立“培训是企业的长效投入, 是发展的基石, 是员工的福利”的宗旨, 采取“分段式”的教学模式, 以提升职工素质, 推进全员学习为目标, 强化技能训练, 深化理论学习, 在竞赛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文章结合实际, 总探讨职业技能竞赛赛前培训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中原油田,职业技能竞赛,赛前培训

职业竞赛 篇2

2018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

力比赛方案

一、总体思路

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结合我省实际,2018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共设思政课(德育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课堂教学比赛、实训教学比赛、中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等五个赛项,比赛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进行。中职类初赛由市州教育(体)局自行组织,高职高专类初赛由学校自行组织,决赛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并根据决赛成绩确定我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和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选拔赛名单。

二、组织机构

2018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并成立2018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组委会,下设仲裁委员会和秘书处。

1.组委会 主 任:应若平副主任:余伟良、邱

德、谭知和、王雄伟 委 员:周韶峰、王俊良、王江清、隆

2.仲裁委员会 主 任:余伟良

副主任:周韶峰、王江清

成 员:汪忠明、刘

婕、彭文科、刘彦奇 3.秘书处 秘书长:周韶峰

副秘书长:王江清、隆

成 员:刘彦奇、蒋书同、彭文胜、舒底清、田伟军、周洪波、吴甚其、刘

三、赛项设置及分组

本次比赛共设思政课(德育课)教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训教学比赛、中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五个赛项,按中职学校、高职高专院校两类进行分组如下:

1.思政课(德育课)教学比赛。重点考察高职高专思政课和中职德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实施能力。参赛教师应紧扣高职高专思政课和中职德育课大纲和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教材(修订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要求,根据教学安排选取教学主题,所选的教学内容应相对独立、完整,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

—2— 中职类设德育课一组(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德育课二组(其它德育课程)。

高职高专类设思政课一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课二组(其它思政课程)。

2.教学设计比赛。全面考察教师针对一个教学任务或教学单元完成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已应用实施。

中职类设公共基础课程一组(数学、物理、化学),公共基础课程二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基础课程三组(除数物化、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外其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一组(资源环境类),专业课程二组(轻纺食品类),专业课程三组(休闲保健类、体育与健身类),专业课程四组(教育类、司法服务类),专业课程五组(农林牧渔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石油化工类),专业课程六组(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专业课程七组(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等10个组别。

高职高专类设公共基础课程一组(大学语文),公共基础课程二组(除大学语文、思政课以外其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一组(农林牧渔大类),专业课程二组(交通运输大类),—3— 专业课程三组(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课程四组(财经商贸大类),专业课程五组(旅游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专业课程六组(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水利大类、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课程七组(轻工纺织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专业课程八组(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等10个组别。

3.课堂教学比赛。重点考察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实施实际教学、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所选的教学内容应相对独立、完整,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是某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的教学(训练)内容。

中职类设公共基础课程一组(语文、英语、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公共基础课程二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课程一组(农林牧渔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石油化工类),专业课程二组(加工制造类、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三组(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专业课程四组(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课程五组(资源环境类、轻纺食品类、休闲保健类、体育与健身类、教育类、司法服务类)等7个组别。

高职高专类设公共基础课程一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与健康、计算应用、公共艺术),公共基础课程二组(大—4— 学语文),专业课程一组(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水利大类),专业课程二组(装备制造大类、轻工纺织大类),专业课程三组(生物与化工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专业课程四组(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专业课程五组(农林牧渔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旅游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等7个组别。

4.实训教学比赛。全面考察教师针对给定的教学内容完成实训教学设计的能力、完成相关技术技能示范操作教学的能力。教学内容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有所侧重,教学设计已应用于实际教学。

中职类设“胸花设计”(园林绿化专业《插花与花艺设计》课程内容为主),“输液泵输液法”(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课程内容为主),“标识设计综合练习”(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图形图像》课程内容为主)等3个组别。

高职高专类设“滴定分析”(生物与化工大类相关专业化学类课程内容为主),“片剂质量检测”(药品制造类专业《药物分析》课程内容为主),“色彩调和”(文化艺术大类相关专业《色彩基础》课程内容为主)等3个组别。

5.中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重点考察中职学校班主任建班育人能力,包括班级主题教育设计,班级建设疑难问题

—5— 解决,学生教育管理中相关政策、法规、原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等。比赛设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含主题班会方案设计(60%)和相关知识测试(40%)两部分;面试含教育故事演讲(40%)、模拟情景答辩(60%)两部分。

四、参赛对象及名额分配办法

1.全省中职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在职教师均可报名参赛,其中,参加中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的对象为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计算时间截至2018年8月30日)的中职学校(含高职高专中职部)在职教师。

2.中职类赛项以市州为单位组队报名。每个市州各赛项推荐作品名额如下:德育课教学比赛赛项每个组别不超过2个;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比赛赛项各组别的每个专业类或公共课程不超过1个;实训教学赛项每个组别不超过2个;中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赛项推荐作品名额另行通知。同一所中职学校同一赛项相同专业类或课程推荐作品名额不超过1个。

3.高职高专类赛项以学校为单位组队报名。每所学校各赛项推荐作品名额如下:思政课教学比赛赛项不超过1个;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赛项每个赛项推荐作品不超过6个,且公共课程组中每门公共课程不超过1个,专业课程组中每个专业大类推荐作品不超过2个;实训教学赛项的每个组别不超过1个。

五、比赛办法及时间安排

—6— 1.比赛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进行。各市州教育(体)局和高职高专院校自行组织初赛并组队参加决赛。

2.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决赛。决赛采取网络评审参赛视频(报送方式另行通知)方式进行。决赛评审结束后,将成绩在湖南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http://zcc.hnedu.cn/)公示3个工作日。公示期内,如有异议,由参赛队向省竞赛组委会提出申诉,由省竞赛组委会仲裁组进行裁决。公示期满且如无异议后,由省教育厅公布获奖名单和入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湖南省选拔赛名单,选拔赛采取现场比赛的方式进行。具体方案另行通知。

3.为遴选优秀教师代表我省参加国赛,省竞赛组委会许可少数优秀的省赛一等奖选手在相同专业类(大类)或公共课程间跨赛项参加国赛选拔赛。

4.各中职、高职高专代表队于7月10日前完成思政课(德育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等四个赛项的初赛,7月13日前完成参加决赛材料报送工作。省教育厅于7月25日前组织完成决赛评审。

5.中职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对接国赛时间安排,初定于11月举行,具体方案另行通知。

六、参赛资料要求

1.各赛项均需提交视频作品、解说稿(课堂教学除外)、教案以及本课程授课计划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参赛作品附带的文档材料以PDF格式提交,应规范、完整、简朴、—7— 实用。

2.思政课(德育课)教学比赛作品视频限时35-45分钟,教学设计比赛作品视频不超过10分钟,课堂教学比赛作品视频限时35-45分钟,实训教学比赛作品视频不超过15分钟(含不超过8分钟的相关技能操作),参赛作品视频均必须用单机位全程连续录制,清晰呈现主讲人的课堂教学实况、教学设计讲解或实训教学讲解,不允许剪辑、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等。

3.比赛采取匿名方式进行,除参赛作品提交材料的文件名外,禁止在作品中以任何方式泄露所在市州、学校和个人信息。凡泄露相关信息的,直接取消参赛资格。

4.参赛内容应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或课程教学大纲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有关要求进行设计,应与国家规划教材内容相对应。

5.参赛内容为中职德育课程的,应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职德育大纲(教职成〔2014〕14号)和中职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教职成〔2008〕7号)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

6.参赛内容为高职高专思政课的,应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的教学要求进行设计和制作,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

7.参赛作品所涉及的专业必须是参赛学校在教育部备案并有在校生的专业,否则取消作品参赛资格。

8.参赛内容应为原创,资料引用应注明出处。若引发知—8— 识产权异议和纠纷,由参赛者承担责任。省竞赛组委会有权对获奖成果进行公益性共享。

七、报名方式与要求

1.各赛项均可以在职教师个人或教学团队(限同一地市或高职高专在职教师)的名义参赛;以教学团队名义参赛的,成员不超过3人,主讲教师为第一完成人;每位教师限报1项比赛。参加决赛的作品须经市州教育(体)局或高职高专院校初赛产生。

2.往年省级及以上职业院校说课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奖的作品不得再次参赛。2016年以来的获国赛一等奖作品第一完成人不得作为主讲人参赛。

3.各参赛队须指定专人按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参赛报名和资料上报等工作,比赛组委会不接受参赛教师个人报名和报送资料。

4.各参赛队应认真做好参赛资料审核工作,确保参赛作品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如:所在学校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参赛教师实际授课情况、初赛遴选情况等。

5.对违反上述要求的作品,省竞赛组委会秘书处有权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作品扣分直至取消比赛成绩。

八、奖项设置与成果应用

1.竞赛设单项奖和团体奖。单项奖按评审分组情况进行设奖,每个评审组一、二、三等奖分别占该组作品数的10%、—9— 15%、25%。团体奖设团体总分奖和优秀组织奖,团体总分奖按一等奖积10分、二等奖积5分、三等奖积2分的方式计算,中职、高职高专类团体总分奖分别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组织奖根据各队参赛有关情况确定,中职、高职高专类分别设优秀组织奖3名。

2.各单位要将教师参加比赛及获奖情况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教师考核奖励、职称职务评聘以及省、市、校各类人才项目、教学科研项目遴选和立项的重要指标。省教育厅也将进一步采取激励措施,将比赛获奖情况纳入中职、高职高专院校相关重点项目遴选和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对获国赛一等奖的个人或团队奖励立项1个省级教研教改课题,主讲人直接纳入湖南省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专家库,并在申报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时作为重要加分依据;在国赛、省赛中获奖的中职教师,参加我省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系列高级、中级职称评审时可获得相应加分,其中获国赛三等奖或省赛二等奖以上的,参加正高级职称评审时可作为科研、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等业绩的申报条件。

九、其它

1.2018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报名表、报名汇总表、各项评审要求与评分指标等比赛相关文件均以电子档形式在2018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教师职业能力比赛交流群(群号:576343112)中公布。

—10— 2.联系方式: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刘彦奇,联系电话:0731-84714897,***;

省教科院职成所资源室刘琴,联系电话:0731- 85182385,***;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罗源,联系电话:0731-22537651,***。

职业竞赛 篇3

关键词:技能竞赛 技能培训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138-01

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中职院校的主要生源是各中学的“分流生”,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动力,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学习基础较差。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综合素质,是我们中职院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通过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不仅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学改革;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1 充分认识技能竞赛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技能大赛也完全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的有序开展,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熟练技能与展现智慧的平台,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大检阅,引领和推动着中职院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反映了社会企业对中职学生的技能要求。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以实现技能竞赛和专业培养相结合、技能竞赛和就业岗位需求相结合。以技能竞赛为载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1.1 重视技能竞赛,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通过与校企合作企业一起组织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能够了解到行业企業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和岗位能力需求,熟悉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彼此的优势,从而按照共同的培养目标,联合制定培养课程和计划;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和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结构,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融于一体,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做三位一体化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落实“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2 重视技能竞赛,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职业教育成了差生群体的无奈选择,职业教育被社会看成是“次等教育”。虽然他们的基础差,综合素质不高,但他们也渴望成功,渴望被肯定,寻找能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和培训,在全体学生中掀起全员参与、全员训练、全员提高的竞赛高潮,使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互学、团结进取的良好氛围,建立学习技能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技能竞赛和培训,能够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3 重视技能竞赛,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有利于推动师资建设

技能竞赛与社会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紧密相连,各类技能竞赛的每个项目都体现了综合应用能力,反映了社会企业对相应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要求参赛选手既要有较强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新知识、新技术的获取能力。比如中职技能大赛中的电子装配与调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元件的检测、安装和调试,还要利用Protel2004软件绘图等,包含了元器件的检测、电路焊接、电子测量、电子装配等多方面的知识,每年的内容都会根据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2011年增加了故障检修的内容,2012年又增加了工艺卡编制等内容。因此,相应的要求培训教师及时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通过组织竞赛和参加各类竞赛,能够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使教师有更多机会了解企业流程和新要求,学习到企业行业的新技术和新技能,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从而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2 切实制定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的可行性方案

2.1 认真组织和开展校内技能竞赛

学校每年下期9~11月份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由机电专业科负责,根据学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进度,结合重庆市相关项目竞赛规程,由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共同组织实施。学校给予经费保障,竞赛分训练、初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对在决赛中取得名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为了使人人都能参与技能训练,训练阶段时间较长,由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负责组织。同时,初赛没有参赛资格限制,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这样每个同学都可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照竞赛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刻苦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基本技能,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2.2 认真选拔,做好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

学校十分重视技能大赛的参赛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在学校技能大赛的基础上,选拔出具有较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优秀学生,每个项目选派2~3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较宽知识面的教师进行指导培训。对技能培训的时间和经费给予充分保障,针对在比赛中的表现给予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不同程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保证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能培训工作中去。为了共同的目标,师生相互信赖,相互勉励,共同努力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技能培训效果。竞赛结束后,认真组织参赛学生和教师对培训和参赛情况进行总结,达到以赛促训、赛训结合的目的,不断提高技能培训水平。

3 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1 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的全面提升

以比赛为平台,找到行业企业需求与自己努力方向的最佳切合点,已成为多数中职院校学生提升技能和就业能力的选择,通过技能比赛和培训来引领全校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

3.2 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技能竞赛的每个项目都体现了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要从任务书提供的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创造性地完成相应的任务,是对选手们的一次全面检验,它不仅比技能,还要比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相互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比如技能竞赛中的机电一体化项目要求两名选手按照任务书的要求配合完成比赛设备的安装、编写程序、画出电气控制原理图和设备的调试实现要求的功能。

3.3 通过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各类技能竞赛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技能比赛的赛项设置和要求与行业企业的衔接越来越紧密,已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行业企业通过赞助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比赛中来,和各行业后备人才进行近距离接触,通过技能竞赛和培训,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同时学生熟悉了企业的岗位要求,掌握了相应岗位技能,企业也愿意选用参加过竞赛的学生,尤其是在比赛中获奖的学生选手,往往成为企业的首选目标。因此,通过开展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既提高了就业面,又提高了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胜明.借力技能竞赛,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J].职教论坛,2012(5).

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特征 篇4

一、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

(一)职业教育的社会性。

黄炎培先生最早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的联系紧密且具体,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宗旨。职业教育不能脱离外部社会环境,与社会劳动就业直接联系,毕业生就业是维系职业教育办学的生命线,而劳动就业又是高度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涉及国家和地域的资源、人口、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社会习俗观念、有关制度措施等各方面。职业教育对社会环境的高度依存性体现在:一是办学的社会性,要求其办学必须是开放的、灵活的,只有吸纳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办好。二是必须与社会民生相适应。其教学、课程、评价和管理也需要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应以职业的形式进行,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具有“职业针对性”,主要体现在: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经验知识,以及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能力。职业教育,无论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还是就业后的在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

一是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实习课程所占的比例高,且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二是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实践性。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生产现场的技术员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等,其共同特征是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能力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知识。

(四)职业教育的技术性。

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内化到劳动者身上,才能发挥其功能。技术的演变会影响到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构、层次、规模、课程和方法等。技术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职业教育结构的演变,技术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职业教育思想的发生和发展。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技术,教学过程也充分体现技术的属性,体现技术传授的规律和要求。

(五)职业教育的全民性。

温家宝总理说,“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因而,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人,而且是所有人的终生,培养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和劳动者。职业教育可以渗透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即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可能需要多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在推动教育公平、满足经济需求、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和职责。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对象是所有人群,上延可至高等教育阶段,下伸至基础教育阶段。同级职业教育又包含众多的科目、均可相互延伸。现代职业对从业者资格和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加上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次教育定终身将越来越少,使得职业教育必将延伸至整个从业阶段。

二、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技能和竞赛的特征

(一)技能的技巧性。

根据技能熟练程度可分为水平较低的初级技能和水平较高的技巧性技能。技能是人的全部行为的一部分,受意识的控制比较少,且随时都可以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精确性,可称为技巧。达到熟练技巧时技能人员可以有条件反射式的行为。

(二)技能的阶段性。

技能的形成包括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的协调及完善阶段,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各阶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行为的结构、行为的速度和品质,以及行为调节方面。

(三)技能的迁移性。

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技能动作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已形成的技能若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叫做技能的正迁移。如果已形成的技能阻碍了新技能的形成,就叫技能的干扰,或技能的负迁移。

(四)竞赛的竞争性。

竞争是各类比赛的一个基本属性。任何一场比赛,不论参赛人数多少,竞赛结束时,只有少数参赛者能够成为优胜者,获奖者享有很高的荣誉。竞赛的胜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一个国家、地区、单位的在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参赛者所在地区或单位的荣誉,参赛选手都竭力争取,把争取胜利作为参赛的主要目标。

(五)竞赛的激励性。

在取胜的目标指引下,参赛者都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机体的潜力,承受最大强度的负荷。竞赛一方面对参赛者施加相应的刺激,促进其技能的发展,达到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技能竞赛的发展,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参赛者之间竞争能力更为接近,使竞争越趋紧张激烈,使竞赛的竞争性尤为突出。

(六)竞赛的公平性。

竞赛的公平性主要表现在参赛条件的等同性和评判人员执法的公正性两个方面。竞赛过程中,参赛者应遵照统一的规则,在等同条件下,充分地发挥智力与能力,去争取比赛的胜利。同时,各项竞赛的规则和方法须逐步修改和完善,才能真正保证竞赛的公平性。评判人员执法的公正性和一致性,是保证技能竞赛公平性的另一重要条件。公正是评判人员执法的准则,准确判断是基础。评判人员应严格地依据竞赛规则和规程,公正无私地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裁决竞赛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特征

(一)技能性。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突出和强调技能性的特点,遵从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强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技能性相对于技术性而言,更加突出操作技能,强调实践动手能力。技能是技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技能竞赛是发挥其技能性特征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从竞赛方案的设计上看,操作技能性强;从比赛项目的设置来看,大多为技能型紧缺专业,充分体现了技能性,反映了社会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

(二)竞争性。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本身是一项比赛活动。比赛就会产生竞争,有竞争就能激发动力。技能竞赛和其他比赛一样,对参赛者具有一种激发动机、鼓舞斗志、使人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以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功效与能力。在技能竞赛的过程中,个人与个人、单位与单位之间不自觉的比较,且都有获得较高比赛名次,以期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趋向。从竞赛的结果来看,对于取得较好竞赛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来说,是对自己学习成绩和努力工作的肯定与表扬,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感,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从而对成功的经验起到强化作用,使参赛者更加努力更加主动,以保持或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对比赛后进单位和个人能够起到督促作用,督促他们查找问题,努力学习和工作,以改变落后的状态。技能竞赛对于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公正性。

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客观产生的一种需要,是举办任何性质的比赛所追求的基本原则。具体到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公正性是所有参赛人员最关注的问题,公平公正是所有参赛人员平等参加比赛的最高体现。第一,公正性体现在技能竞赛的各个方面,如选择承办学校、选择比赛设备、竞赛命题、确定评判标准、选聘评委、实施评判等各个方面。公正性的核心和关键是评判环节,要求所有裁判人员严格按照比赛的裁判和评分规则,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判。第二,公正性贯穿于技能竞赛全过程的始终,只有坚持公正性,才能为全体参赛选手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氛围,打造一个良好的技能竞赛平台,真正地比赛出选手的技能水平。同时,公正性有助于缓和解决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举办一个和谐的比赛。

(四)普适性。

普适性关系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制度化的全员化问题。职业教育的全民性,要求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技能竞赛的普适性,要求技能竞赛是面向所有职业学校学生的比赛。从实践来看,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人数越多,越能反映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就越具代表性。同时,技能竞赛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鼓励所有职业学校学生都要积极参加技能竞赛,通过人人参赛、逐级举办比赛,使技能竞赛覆盖每所职业学校,覆盖每个专业,覆盖每位专业教师,覆盖每位学生,逐步形成“人人都参与、专业全覆盖、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局面。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普适性,与技能竞赛的效度密切相关。一方面,参与技能竞赛的选手范围广,比赛规模大,自然能够提升比赛成绩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技能竞赛的规模大,也提高了技能竞赛整体的规格和水平,提升了比赛的影响力。

(五)先进性。

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先进性。现代职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课程模式、教材、设备等方面具有先进性,代表现时社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技能竞赛能够评判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应当具有先进性,并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先进性对职业学校提出了较高要求,职业学校及其教师、学生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不适应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发展的旧内容,去适应具有时代特性和先进技术的新内容,切实加强技能竞赛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才有可能在技能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通过先进性引导,引导职业学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水平。

(六)合作性。

一是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技能竞赛中,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进来,有的企业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把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融入比赛,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的企业提供竞赛专用设备,提供技术支持,为比赛的顺利举办奠定物质基础;有的企业在竞赛现场招聘,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搭建平台。这种校企合作的竞赛举办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推动了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

二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从当今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完成一些重要的工作和事情,需要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而需要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合作。现代企业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很多企业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看作所有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在设置项目比赛时,设置了团体竞赛项目,突出团队合作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大工业发展尤其是装配制造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高要求。技能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七)复合性。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是按照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来组织教学。职业教育的教学包括三个发展层次:初级要求是理论和知识的教授,其次是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而更高层次则要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要把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并非完全的技能性,更重要的是要赛出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制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竞赛方案,有一套综合设计的竞赛考题和评判的标准,以通过技能竞赛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发展、创业,在完成比赛任务的过程中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八)导向性。

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具有能够引导参与者朝着竞赛目标前进的功效和能力。通过竞赛目标、竞赛标准等有力地引导竞赛参与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什么、怎么做,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技能竞赛的导向性表现在:能够引导职业学校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调整课程模式、把握教学重点,还能够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引导职业学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导职业学校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另一方面,职业学校通过技能竞赛可以获得有关教育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信息反馈,以改善和调节学校教育目标、课程和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过程,通过了解自己本身教学工作中的长短、功过,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以实现自我调节,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和学校其他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涵括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全民性等特征,也具有技能的技巧性、阶段性、迁移性和竞赛的竞争性、激励性、公平性等特征;同时,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自己相对独有的特征,且表现直观和具体,如技能性、竞争性、公正性、普遍性、先进性、合作性、复合性和导向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特征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5.11.7

[2]周济.在2008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上的讲话[Z],2008.6.28

[3]刘建同.教育部第10次新闻发布会介绍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情况[Z],2009.6.25

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感言 篇5

(编者: 同学是韶关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参加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数控团队的选手,在2010年6月举行的韶关市数控工种选拔赛中获得数控铣床第三名,2010年9月在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数控工种总决赛中获得加工中心五轴学生组第六名。)

自从2010年12月成为一位参赛选手以来,我感觉自己的身份、生活目标都变得与其他同学不同了,因为从此后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老师,特别是当我得知自己成为韶关市数控代表队的一员时,更感觉责任重大。在这整个过程中,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并以争取荣誉为目标。回报为我们的技术提升提供平台的学校和付出悉心指导的老师们。

训练无疑是辛苦的,比赛更是残酷的。比赛虽然只是几个小时的事,但并不是让你简简单单地走走过场。而是在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基础上,有所学习,有所积累,从而修炼到一定的水平,并作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参加的比赛。在我所经历的整个训练过程,感觉其艰苦程度并不亚于高考的备考。我们的训练同样经历过严寒与酷暑,同样有过为训练而通宵达旦,不知不觉中,几乎每位选手都进入了“废寝忘食”的境界,当自己下定决心要去做好某件事,或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反复操练的时候,条件再怎么艰苦也不会成为阻挡你前进的绊脚石。我为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从未想过因为训练的艰辛而放弃感到自豪。从我们二高技前几届参赛选手获奖经历中,我们始终坚信:脚踏实

地、刻苦训练,努力付出就总会有收获!

这次参加比赛已经在我的人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真的让我学会了很多,更让我增长了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见识。让我在这整个竞争过程动手能力不断纯熟,技术视野不断拓展,自信不断增强,意志更加坚定。它让我明白了做事细心、稳重的重要性。因为在比赛中哪怕小小的失误也会让你在训练中流下的汗水付诸东流,而留下的也许是没有机会再去祢补的遗憾。它让我清楚的认识到,机会来临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的去把握。

得知自己比赛成绩的那一刻我心里汹涌澎拜,油然生出感恩之情:很感谢悉心栽培我的 老师,他一直坚持根据每位选手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设计不同的训练课题。他执着坚韧的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感染着我们每一位选手,激励着我们刻苦训练,钻研进取,争创佳绩。更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正因为有他们全方位的教导和支持,才能使我们有实力去努力拼搏。同时也为付出了努力而未能获奖的队友们感到惋惜,其实他们都很棒,只是命运之神眷顾了我。

如果今后其他的同学们能有机会踏上参加竞赛这个能提升自我的平台,请你们一定要珍惜并为此而努力拼搏,也许我们的脑子不如别人聪明、我们的双手也不如他人的灵巧。但是,只要我们能全身心勤学苦练,就一定可以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多年以后,我想我还会记得

物流职业技能竞赛的探索与实践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技能竞赛 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

职业技能大赛是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职业教育水平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阜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初步构建了适合校情、学情的技能竞赛机制。

1.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

1.1 扩展学生实训能力

传统上认为,实训工作很难开展。而技能大赛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竞赛既有操作性强的方案设计和流程实操,又有广泛涉及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科竞赛,在竞赛形式上注重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类比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1.2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每年5月份,举办全院的物流技能竞赛,以国家级、省级物流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和规程为导向,设计竞赛方案。如2014年的我校第四届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项目竞赛,要求选手制定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方案、物流职业能力测评、实施储存与配送作业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发现自身弱点,知道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得到了充实和巩固,实践操作能力也大大增强。

1.3 推动教师教学改革

通过指导竞赛,逼迫教师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把握物流专业就业现状、了解物流新技术和新标准、明确职业资格要求范围,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内在的动力,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催化剂。与此同时,通过技能竞赛,教师发现了学生技能方面的不足,找到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教学,把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上。

1.4 拓展校企深度合作

技能竞赛是一个展示、交流高职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平台。通过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让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考察、模拟实操、进行企业调研、广泛征求企业意见,促进了企业和专业的相识、相知,使校企“零距离”对接,有利于企业选拔人才,真正使企业参与到高职教育的教育中来,同时也拓展了专业实践教学的校外实训基地,为校企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

2.构建原则

2.1 赛学结合,学练一体

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而言,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高素质人才。而技能竞赛的目的正是在于通过竞赛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它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相统一的。为此,阜职院2011年在全校进行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如物流专业将《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信息技术》二门课程进行合并,缩短72课时,新增《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将与竞赛有关的课程,如《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从第三学期提前到第二学期,使课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以教改为竞赛提供更强劲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使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2.2 与国家、省及市级职业技能竞赛相衔接

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设置一方面要與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国家、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的互通机制。校级竞赛全专业普遍受益,并为省级竞赛选拔优秀人才,增强学生实践技能;而参加省、国家级竞赛提高专业水平,为学校争荣誉,从而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完整的竞赛机制。

2.3 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衔接

要加强与劳动部门和鉴定机构的联系沟通,将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和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相结合,职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参与竞赛,达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在第三学期,增加了《物流师培训》一门课程,对每年技能鉴定的主要考点、题型进行讲解与强化,这样,一方面可使竞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竞赛的实效性。

3.保障体系

3.1组织保障

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健全的运行机制,为其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保障。我校职业技能比赛管理工作,由院长负责,分管教学副院长协助,并由教务处和各教学单位共同组成学生职业技能比赛委员会,负责我校学生各类比赛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宏观领导。其中,教务处负责制定学生职业技能比赛工作的规章制度,审核各教学单位申报的学生职业技能比赛实施方案以及比赛实施细则,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比赛项目经费的管理。教学单位负责成立职业技能比赛领导小组,制定比赛年度工作方案,组建指导教师队伍,组织好报名工作,制定比赛实施方案,召开总结研讨会。

3.2师资保障

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人,校内兼课教师10人,校外兼课教师8人。现有8个校内实训室和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在年度经费预算中设立专项经费,由教务处管理,实行专款专用。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外出参加赛前集训和比赛期间,按学校规定的标准报销差旅费、参赛报名费,并给予生活补贴。对参赛学生,我校规定除受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可与奖学金、评优相结合,优先推荐就业;对指导教师,其指导比赛的成绩学与职称评聘、职位普升、评优评先等方面挂钩;对承办单位,将竞赛承办情况作为申报各类教学评奖、教学管理评估和相关项目的重要参考。

3.3 制度保障

技能竞赛需要一定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为保障,必须制定合理的制度体系。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安徽省《关于建立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我校在2014年5月,修订并颁布了《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技能比赛管理办法》,再加上《阜阳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能比赛获奖奖励暂行办法》,这些制度为技能竞赛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4.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为学科竞赛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激励机制要面向三个方面:参赛选手、指导教师、承办单位。对参赛学生,我校规定除受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可与奖学金、评优相结合,优先推荐就业;对指导教师,学校在制定有关学科竞赛奖励的政策时,明确规定教师的物质奖励应该直接与竞赛成绩挂钩,同时,还可以考虑指导教师在职称评聘、职位普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肯定;对承办单位,将竞赛承办情况作为申报各类教学评奖、教学管理评估和相关项目的重要参考。

5.实践成效

5.1 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职业能力提升

通过在教学中有效地引入职业技能竞赛机制,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在完成竞赛作业的学习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当竞赛作业得到认可时,又会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到下一次更难的任务中,这样不断循环,从而可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5.2 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水平提高

通过竞赛,各学校、各专业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取长补短,增进教师之间的专业理解和认同,产生跨专业的新理念、新思想。教师把竞赛规程和内容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的技能水平和指导方法密切联系。通过竞赛,我校物流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大大提升,实现了赛教相长。

5.3 人才培養方案优化,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一般是依托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或职业资格标准设置的。为了紧跟趋势,要求物流专业教学团队要及时更新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贴紧企业需求。通过技能竞赛,我们找到了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并通过修改教学计划、增补教学内容、加强实训环节进行改进。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提高了物流专业的师资建设水平、拓展了专业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强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显著提升了。

5.4 校内技能竞赛卓有成效,全省技能大赛成绩显著

截至目前,我校共举办四届全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比赛包括初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受益面普及物流专业所有师生。共参加省级物流技能大赛四次,皆取得丰硕的劳动成果。在2010年5月份首届全省物流技能大赛中,喜获团体二等奖,2011年获全省物流技能大赛三等奖,2013年获团体二等奖,2014年再获全省三等奖。

总之,通过实践,我们依托三段式技能竞赛平台,创新了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较为合理的物流技能竞赛体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在物流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的成绩,与全国以及省内的其他优秀物流专业学校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将技能竞赛给予我们的启示,贯彻到实践教学改革中去,这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蒋西明,邓明,徐云.构建学科竞赛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 130-132.

[2]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5): 119-121.

[3]王刚.我院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61-62.

[4]陈利,李绍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30-31.

职业竞赛 篇7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情境”以及“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是建构主义视域下教学过程的三大核心要素。

(一)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 教师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与学习者合作, 促进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

(二) 学习具有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得以实现。因为学习活动并不是指向知识本身, 而是为了使学生具备使用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同时, 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工具、资料也是隐含在情境当中, 但是却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忽视的内容。因此, 在学习活动中创设与现实工作相类似的学习情境, 有利于学生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和解决问题所必需的要素和能力, 为今后快速适应实际工作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三) 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识论所强调的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是指教学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有实际的意义。即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所处的实际情况, 课程内容才会与学习者发生作用, 这样才能产生意义建构。

二、职业技能竞赛改革实施案例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以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营销赛项为例, 进行了基于建构主义的竞赛改革。

(一) 竞赛方案的制定原则。

一是促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反思。二是竞赛内容充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三是考查技能水平与解决问题能力。

(二) 竞赛改革效果评价。

为考查本次技能竞赛改革的效果, 我们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200名参加本次职业技能竞赛的学生。实验组学生100人, 竞赛采用改革之后的形式。对照组100人, 竞赛采用原有的竞赛方式。

1.主动学习意识得到提升。

问卷中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发挥情况的调查显示, 实验组60%的学生表示, 参赛准备中的过程评价由小组成员互评完成。在互评的过程中大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并通过多种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实验组73%学生选择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 协商形成解决方案。在对照组中, 仅有11%的选手选择团队成员发挥过程评价作用, 而遇到问题直接听从指导教师意见的选手则高达54%。

2.工作中学习的重要性得以强化。

调查结果还表明, 实验组学生对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意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 表现出了在工作中学习的强烈意愿。其中, 有73%的学生认为赛前赴4S店进行学习非常有意义。42%的学生认为通过在校学习基础上实践来获取对实际工作有帮助的知识和技能最有效。在对照组中, 这两个问题的选择比例仅为20%和18%。

3.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的意识得以加强。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实验组学生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意识明显得以加强。实验组74%的学生认为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在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49%的学生在参赛准备中非常重视与团队成员的合作。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对照组学生对这两项问题的选择比例仅为36%和15%。

4.意识提升明显, 实际能力提升仍有欠缺。

实验组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在工作中学习的意识以及团队合作与有效沟通意识都较之对照组学生有明显的优势。但是, 在实际能力方面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 在对于完整工作过程认识的问题上, 仅有33%的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虽然, 这一问题在对照组中的正确率为14%, 但是调查结果仍表现出了现阶段提升学生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也说明了高级认知技能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长期系统的努力。

三、基于建构主义视域的职业技能竞赛改革路径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和反思意识。实践证明, 基于建构主义视域构建的职业技能竞赛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效载体。在职业技能竞赛准备过程中, 指导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到4S店进行调研、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 实施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次遇到问题时, 不再直接求助于教师, 取而代之的是主动的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反思的意识的得以完善。

(二) 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在对实践专家的行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美国心理学家 Schoen得出如下结论, “职业实践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即从可供选择的方法中, 选择出一个最符合自己愿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或者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基于建构主义视域构建的职业技能竞赛中, 要求学生在进行充分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自行设计竞赛案例。这样的改革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熟悉实际工作中问题从产生到解决的整个过程, 促进其“问题确认”意识的形成和“问题确认”能力的发展, 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 提升竞赛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匹配性, 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有意义建构。基于“意义建构”这一观点, 职业技能竞赛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经验高度匹配, 才能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意义建构中所谓的意义属于学习者个体, 所以意义因人而异, 只有通过顺应和同化的过程学习活动对于学习者才是有意义的。本次技能竞赛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学生通过亲自到企业进行实践、感知并自主编制参赛案例, 则可以将学习过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 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达成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切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使用者, 更应该是未来技术创新的潜在参与者。实践证明, 基于建构主义视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是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 将成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有力补充与拓展。

参考文献

[1].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费舍尔, 杨琳, 赵志群.在工作过程中学习工作过程知识[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职业竞赛 篇8

所谓职业素质, 我们认为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训练、社会实践、环境影响、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内在身心特性和稳定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竞赛则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引领下, 主要面向高职学生举办的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 以提升参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各类学生竞赛。

职业素质竞赛是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求, 对各类学生竞赛进行有效整合和设计的结果, 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 针对性

职业素质竞赛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比赛形式选择和内容侧重方面。职业素质竞赛在设计形式和内容时, 必须以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为指引, 使竞赛的目的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情感;在竞赛内容中融入职业、行业、企业的因素;在竞赛形式上多采用接近工作实际、符合未来岗位特点的组织方式, 使参赛学生在竞技的过程中也能受到熏陶、接受教育, 增强学生参加竞赛活动的受益度。

(二) 实践性

职业素质竞赛属于实践教育的范畴, 源于实践、重在实践。竞赛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和工具, 其根本目的还是要在职业素质竞赛中找到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及身体心理素质的活动载体, 在课堂教学、实践等途径之外, 找到更适于学生自由发挥、提高水平的活动形式, 并在实践中将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思想、知识和技能, 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身心素质和稳定品质。

(三) 系统性

职业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体现, 既有显性的方面, 如职业技能、文化知识储备等;也有隐性的方面, 如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两者缺一不可。职业素质竞赛在内容规划时, 须充分考虑职业素质提升各方面的要求, 整体布局、系统考虑, 力求使竞赛类别包括素质提升的各个方面, 有侧重但不偏重, 形成有机衔接的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扩大竞赛活动的受益面。

二、职业素质竞赛体系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

职业素质竞赛体系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求, 对各类职业素质竞赛进行有效整合和整体设计后, 形成的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系统性的竞赛组织系统;其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具有如下作用:

(一) 引导作用

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可根据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需求设置竞赛内容, 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策划竞赛形式, 根据学校条件集合优势资源, 把分散的竞赛活动进行整合设计, 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认知职业素质的内涵;引导学生投身实践, 指明提升素质的道路;引导学生面对挑战, 搭建素质比拼的舞台;让高职学生认识到挑战随时存在、竞争永无止境, 不被一叶障目、不做井底之蛙。

(二) 激励作用

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可以把学生变作认知和实践主人——参赛选手, 充分发挥他们在提升职业素质中的主体作用, 利用他们获得成功、赢得挑战的心理, 将提升素质的任务从外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激发他们认知、探索、提升的兴趣。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激发高职学生提升素质的兴趣, 提供获得成功的经历,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发展愿望, 激励他们走上一条向上的人生路。

(三) 拓展作用

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不仅有效拓展了职业素质的培养途径, 还在深度和广度上突破了课堂教学、实训实践等其他模式的限制, 使更多学有余力或积极进取的学生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 尤其是很多校内职业素质竞赛都与全国、全省的大赛紧密衔接, 为学生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平台上锻炼提高提供了有效渠道, 使高职学生有更多机会争金夺银, 崭露头角。

(四) 评价作用

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既是一种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 又是一种评价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方法。所谓“不比不知道, 一比就见效”, 学生通过公平竞赛和公开竞争, 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其某一方面的素质水平;而通过职业素质竞赛体系各方面的活动, 就能较为客观、全面的掌握自身职业素质的构成特点和强弱分布, 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评价自身水平提供依据, 还能为企业挑选聘用人才提供条件。

三、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的意义

高职院校通过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促使学生早日实现“学校人”向“企业人”、“劳动者”的转变, 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技术迅速进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只有依靠自身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 并在工作中体现出高人一等的职能能力, 才能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和岗位转换适应能力。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和岗位转换的频度越来越高, 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劳动者, 才能始终保持清晰的职业理想, 具备稳健的心理素质, 将职业、岗位转换的过程变为在深度、广度、力度上不断增强自身职业能力的过程。

再次, 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职学生如能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 提高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 掌握好自主创业的专业技能, 是完全有可能弥补与本科生、研究生的竞争力差距的, 充分发挥他们动手能力强、职业定位务实、敢于吃苦耐劳等优势, 实现自主创业的理想。

综上,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 应该高度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在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积极发挥职业素质竞赛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使学生更好地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和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以及自主创业能力, 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职业素质竞赛作为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学生竞赛活动, 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系统性等特点;通过在高职院校建设职业素质竞赛体系, 可以充分发挥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引导、激励、拓展和评价作用, 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素质,竞赛,高职学生

参考文献

[1]于桂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07 (29) :72-74.

[2]戈玲.素质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3, 22 (5) :139-142.

[3]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2) :111-112.

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影响的探讨 篇9

1 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现状分析

1.1 竞赛带来的受益学生数较少

目前, 随着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知名度的提升, 院校越来越重视竞赛所带来的品牌效应, 导致了学校“重比赛结果、轻比赛过程”, 教学与竞赛相互脱钩, 竞赛内容没有有效融入教学之中, 无法做到学赛相长, 大多数学生对竞赛内容不了解, 对竞赛所需的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同时, 学校为了获得比较好的竞赛成绩, 往往采用“吃小灶”的培训方法, 购买较少台套数的参赛设备, 组织少量参赛学生, 成立专门针对某项比赛的集训队, 这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公, 与竞赛的宗旨相违背。

1.2 竞赛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职业院校为了多拿奖项, 往往每年参加省级及国家同类项目多级别比赛, 每个赛项在赛前都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全国技能竞赛, 在赛前1~2个月即开始停课集训, 凸显了“为赛为教, 为赛而学”急功近利的现象, 没有真正把竞赛和教学结合起来, 职业技能竞赛的精华没有真正运用于教学。少数学校指导教师停课辅导学生, 经常出差参加赛前说明会和进行赛前交流, 严重干扰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1.3 扰乱了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

省级及全国技能竞赛要求的知识面较宽, 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 必须系统学习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 并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但现在高职院校主要实施“2.5+0.5”教学模式,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中期 (即每年的11月份) 即离校进行顶岗实习, 而多数省级及全国技能竞赛安排在每年上半年, 此时, 多数学校只能安排二年级学生参赛。为了让学生在参赛前有更多的知识储备, 各学校不得不把一些专业课提前组织教学, 从而扰乱了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

1.4 重视官方比赛, 轻视企业比赛

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 省级及国家级比赛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管理等赛项, 企业比赛有华为赛、锐捷赛、华三赛, 企业赛的举办方多为我国知名网络企业, 代表该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及设备的最新技术, 但部分院校只认可省级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官方竞赛, 不认可行业、企业举办的比赛和颁发的证书。然而, 职业教育就是培养工作在企业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参加企业与行业的竞赛, 有利于培养与企业岗位相衔接的技术人员,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企业也可以从中挑选到符合企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的满意人才。

2 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的引领作用

2.1 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专业教学改革

职业技能竞赛体现相关专业领域的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相结合, 深化基于生产工作全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竞赛项目整合了企业的核心岗位, 采用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企业全过程参与竞赛方案的制定。职业院校通过参与职业技能竞赛, 能紧贴企业生产实际, 让学生在学习和竞赛过程中充分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的精髓, 从而更好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同时通过企业的深度参与, 能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指导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改革。

2.2 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高职院校实训条件建设

一些与学校有深度合作的企业, 利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 推出了一些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并体现当今前沿技术的实训设备。良好的实训条件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也是提高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的现实需要。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要和竞赛合作企业保持密切沟通, 充分吸取竞赛设备设计方案中的精华, 将竞赛设备和实训设备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 改变目前实验实训设备只能做验证性及仿真性实验的状况, 优先考虑生产性实训设备和项目。

2.3 职业技能竞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技能竞赛在内容上非常贴合企业生产过程, 比赛内容和企业生产项目息息相关, 教师为了带好比赛, 取得优异的成绩, 必须平时将竞赛和教学相结合, 教师要从完成教材上的工作任务和技能教学转变为深入企业认真研究职业标准、岗位要求、工作任务、行业前沿技术, 真正参与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工作过程之中, 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 还要有扎实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2.4 职业技能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职业技能竞赛一般以团队形式参赛, 每个参赛队由2~3名选手组成, 团队成员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共同完成技能竞赛项目指定的内容, 这无疑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以“注塑模具CAD/CAE/CAM与智能成型”赛项为例, 要求赛手在6 h内独立完成注塑模具CAD—CAE—模具主要零件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注塑产品成型等内容。参赛选手自行决定分工与合作, 在比赛过程中, 选手要相互配合, 处事冷静沉着, 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3 职业技能竞赛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3.1 深化教学改革

通过技能竞赛, 可以洞察社会和企业的最新需求, 根据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同时将职业素养培养与企业优秀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按照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内容项目化的思路, 构建相关专业课程标准。依托技能竞赛资源和合作企业资源, 开发符合行业标准, 契合课程标准, 实出技能特色的共享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3.2 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之根本, 是职业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目前, 职业院校经过多年的探索, 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逐步形成了常态化的校企合作机制, 但真正融入社会的校企合作平台没有形成。职业院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 共同开发共建工程训练综合设计项目, 开发工学结合教材, 针对竞赛工作任务, 设计典型教学案例, 将赛项标准有机融入项目教学中, 科学制定训练项目的评价标准, 扩大技能竞赛的受益面。

3.3 共建实训基地

为使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专业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竞赛主办方往往遴选具有深度校企合作的企业。职业院校应以技能竞赛为契机, 通过加强与竞赛合作企业的合作, 通过共建、引企入校等多种形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应结合教学和竞赛需求, 参照企业生产流程进行规划设计, 按照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布置实训环境, 让学生在模拟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 从而实现学习内容和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3.4 建立竞赛保障机制

学校要科学建立一套有利于技能竞赛运行的激励机制, 利用制度对竞赛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 在职称晋升和培训学习方面向竞赛指导教师倾斜, 在奖学金评定和学历提升方面向获奖学生倾斜。选择与专业结合比较紧密的赛项, 综合考虑官方赛项和行业企业赛项, 对待知名企业举办的竞赛要和官方竞赛得到同等的认可, 逐渐形成人人参与竞赛的良好氛围。建立学生科技社团与竞赛互动机制, 大力加强学生的科技社团建设, 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 结语

随着技能竞赛在职业院校越来越广泛的开展, 它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进器。必须高度重视技能竞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影响, 充分发挥技能竞赛的最大功效, 改进竞赛组织过程中的不足, 强化竞赛的保障机制, 提高竞赛的学生参与面, 从而为企业培养出质量更高、素质更全面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有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理性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19) :47-49.

[2]陈兆芳.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 2011 (7) :78-80.

[3]唐雅微.剖析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 (6) :22-24, 32.

职业竞赛 篇10

关键词:高职,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竞赛,职业院校

引言

近年来, 不同行业、多种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在我国蓬勃开展。2013年全国共组织开展国家级一类竞赛2项、国家级二类竞赛38项, 涉及53个行业部门的78个职业 (工种) , 近千万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踊跃参加, 共有24, 000多人入围全国总决赛。尤其是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更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盛事。从2008年10个专业大类24个比赛项目, 到2013年的14个专业大类100个比赛项目, 设置的赛项以平均每年新增16个速度递长, 说明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 参赛规模也在逐年增加。再有, 各行业、各教职委和各部门组织的专项职业技能竞赛, 更是多的数不胜数。由此, 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的火热程度, 可见一斑。

一、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

(一) 学校层面

1、职业技能竞赛对于学校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展示教学实力的平台。

通常, 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的高低, 应该由该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来体现的, 但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所以不同地区的学校,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区域性差异极大, 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差异。但是, 职业技能竞赛却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 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 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比赛, 将不同地区的学生都放在同一个准则下进行衡量, 比赛的结果也就能够相对公平的显示出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

2、职业技能竞赛也为学校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提升影响力的契机。

当前, 高考生源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再加上普通高校逐年扩招, 进一步加剧高职院校生源匮乏, 高职院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将无可避免。但是, 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招生情况来看, 并非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出现了生源紧张的情况, 而是两极分化现象非常明显, 一些学校投档分数低, 却招不到学生;另一些学校投档分数高, 却年年爆满, 这足以说明学校品牌号召力的重要性。想要打响学校的品牌, 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契机, 一方面成本投入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则是收效很快, 只要能在比赛中获奖, 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职业技能竞赛还可以促使学校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技能竞赛考核的项目多是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 必须要经过后天的培训才能够获得。如果没有基础的实训条件, 就不能培养出动手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更无法从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这也就激励各个学校, 必须加强对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来改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 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

(二) 教师层面

1、职业技能竞赛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交流平台。

每次参加大赛, 不仅仅是教师们教学成果的展示, 也是对教学方法的探索, 对教学理念的革新。通过教师之间思想上的碰撞, 带来的是新的教学思路、新的课堂管理方式, 尤其是一些主办方在学生比赛的同时还会举办专家讲座或经验交流会, 这都能使老师们获益匪浅。

2、职业技能竞赛为教师指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职业技能竞赛的题目, 都是根据相关行业中最新的岗位要求提炼出来的, 教师通过培训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可以较好地实现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也能让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 从而使教师更明确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 更清楚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从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使毕业生更加符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3、职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

在备战比赛的过程当中, 经常会主动聘请企业专家或行业能手来学校指点学生的实操技能, 在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同时, 教师同样受益。而在企业专家或行业能手不在学校的时候, 指导学生的实操技能则是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 学校教师就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方能胜任这一工作。

(三) 学生层面

1、职业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

大多数高职学生在高考这条路上走的都不是很顺利, 他们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且缺乏自信, 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迷惑。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让高职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发挥其特长, 让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对社会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从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职业技能竞赛的赛项内容都是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结合得非常紧密, 学生在培训的过程当中, 就能够了解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状况, 从而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

2、职业技能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多数竞赛都要求一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工作任务, 学生不紧密配合, 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赛项要求, 学生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经过职业技能竞赛的洗礼, 学生们不仅能够增强专业能力, 更可以提升职业素养, 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职业技能竞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相对平时宽松的学习环境来说, 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需要学生们不断地过关斩将, 经历从院级赛、到省级赛层层选拔, 才能突破重围, 最终站上全国比赛的舞台。学生们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 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在紧张的比赛中沉着冷静, 有条不紊的操作, 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 以及不到最后时刻, 绝对不能轻易放弃的拼搏精神。

4、职业技能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职业技能竞赛向来都能吸引众多企业的参与, 企业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这座桥梁能够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充分的了解, 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的工作岗位, 尤其对于那些获奖的学生, 企业更是求贤若渴, 给出的工资待遇普遍比较高。而以往, 在企业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 学生在刚刚毕业时, 想要获得一份适合的工作岗位和合理的薪资待遇是不太容易的。而且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这些企业, 都是和专业紧密相关的, 所以学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也比以往有明显的提高。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反思

(一) 受益学生人数少。

当前, 职业技能竞赛力求打造“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不过, 高考是人人都能参加的高考, 可是技能竞赛,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却只能是少部分优秀学生的展示平台。部分院校为了能够在职业技能竞赛上“争金夺银”, 采用了选择优秀学生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准备比赛, 这也就剥夺了其他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机会。而且参赛的学生通常都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 教师的主要精力就会转移的职业技能竞赛之中, 而忽略了数量更多的普通学生, 这种状况, 完全与国家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南辕北辙了。

(二) 实训设备浪费。

一般, 举办职业技能竞赛都会有企业的参与, 承办学校的比赛设备都由企业赞助, 而参赛学校的比赛设备需要自行购买, 这些实训设备买回来之后很可能只用一年, 因为明年赞助的企业换了, 因而比赛使用的实训设备也会完全不同, 参赛院校又面临重新购买比赛设备的情况, 这就造成了学校实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 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是每个参赛院校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很多学校都会对参赛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 一些学校还会让参赛学生停课参加集训, 甚至一些学校为了某项职业技能竞赛, 竟会让学生停课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 专门训练比赛中可能会出现的几个赛项。对于参赛学生而言, 虽然部分专项技能确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是完全放弃常规课程的学习对其后期自身的发展还是存在诸多不利影响的。

(四) “以赛代考”现象严重。

职业技能竞赛火暴异常, 各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竞赛非常的重视和追捧, 经常会给竞赛指导教师下任务、定标准, 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通常会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竞赛之中, 由此必然会忽视其他课程的教学或学习, 教师虽然可以专职指导技能竞赛, 但是学生却不该脱离课程的学习, 学生无法获得全面的提高。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够打消参赛的顾虑, 用比赛成绩来代替学生的学习成绩, 或者是替换学生的考试成绩, 以此作为激励学生的一种方式, 是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的急功近利。

(五) 过于注重奖牌和名次。

由于职业技能竞赛对于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推动效果显著, 而且还有个别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学校获得的奖牌数量和名次高低作为评价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 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之下, 部分学校出现了心浮气躁, 唯奖牌至上的价值取向, 甚至不惜手段和代价, 大搞情感公共和物质公关, 来对比赛的结果施加影响。尤其是比赛中, 以裁判主观评价为主的比赛项目, 更容易产生歪风邪气, 由此对比赛产生的影响尤为恶劣, 导致竞赛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挫, 进而影响师生的参赛积极性, 同样也使职业技能竞赛的权威性受损。

(六) 忽视职业素养培养。

职业技能大赛中, 对于学生的考查往往是偏重于技能操作, 忽视能力测试;偏重于技术内容检验, 忽视职业素养评测。一直以来, 高职院校深受普通高校的影响, 长期处于简化版普通高等教育的阴霾之中,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饱受诟病。而职业技能大赛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促使高职教育走出阴霾, 重新走向重技能的道路之上, 但是我们必须要认清当前社会和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现状, 并非技能高的学生就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一边找不到工作, 另一边却找不到人才”, 这一现象并不少见, 究其原因, 并不是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太低, 而是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过于匮乏, 缺少敬业精神、自我为中心严重, 功利主义明显等情况都严重制约了高职学生的就业, 也阻碍了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 学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 一定不能够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不能够走注重技能、技术培养, 而轻视专业理论学习和职业素养提高的矫枉过正之路。

三、结语

职业技能竞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不过就目前的职业技能竞赛的发展状况来看, 仍然存在有很多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影响, 而且还没有能够实现最终的全员参与, 还处在“精英”培养的阶段, 我们只有严守职业技能竞赛中的公平公正, 才能打造具有权威性、标杆性的比赛, 才能够进一步获得全社会的认可。而且各参赛院校也应该将职业技能竞赛的培训与平日的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催化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兆虎.职业技能竞赛对于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分析[J].科教导刊, 2011.22.

[2]张卿.高职院校举办技能大赛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10.

[3]彭年敏.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热的辩证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0.4.

职业竞赛 篇11

关键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考核评价;信息反馈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随着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这句话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件盛事,也是一件大事。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对职业教育近些年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成果的检阅。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弘扬“尊重劳动”“尊重技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009年的天津大赛,江苏烹饪代表团六名选手参加了本届烹饪大赛的所有十二个项目竞赛,是全国参赛项目最全的省份之一。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获得六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得奖数又获全国第一。

实践教学技能大赛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创新技能大赛的训练体系,深化技能大赛内涵,探索技能大赛训练的新模式,构建以大赛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选手个性发展的技能大赛体系,已成为当前职业院校亟须解决的热点问题。为推动职业院校的烹饪专业教学改革,促进技能大赛训练水平的提高,就技能大赛的训练方法,谈一点认识。

构建创新型训练体系

1.创新型训练体系的建立

技能大赛的训练体系的设计,关系到训练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最后技能大赛的结果。传统训练体系的设计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训练计划比较重视因材施教,但在实施训练的过程中往往实行一刀切,忽视了选手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二是重视选手基本功,但实施过程中往往与训练实际脱节,训练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突出。为促进选手个性发展,在各级技能大赛中取得满意的成绩,创新技能大赛的训练体系十分必要。

构建创新型技能大赛训练体系的关键是在原有基础上,尊重选手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每位选手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选手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协会、赛事组委会的合作关系,缩小或避免技能训练与大赛实际的距离。实现这一目标技能大赛训练体系的基本框架是:按照选手初赛的基本能力培养层次,将训练划分为专业操作基本技能、创新技能和个体差异性技能三个部分。其中专业操作基本技能训练体现在各项目规定品种所必须的基本技能、行业的基本规则;创新技能培养体现在选手要有拼装、嫁接、移植、转换的能力;个体差异性技能培养则体现在具体项目、具体作品上,以满足选手个性发展的需要。

专业基本技能依照各项目对选手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要求,重点加强参赛项目规定品种的练习,特别是基本功、操作习惯是否符合大赛规则,主要通过定时强化训练组织实施,为选手构建起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平台和执行行业规范能力习惯平台,培养各选手的基本素质和通用能力。

创新技能依照各选手参赛项目所应具备的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分别规划设置各选手的具体参赛品种,为选手构建适合大寒、适应大赛的作品选择平台,主要通过同类作品的拼装、以往获奖作品的嫁接、美术绘画作品的移植、不同作品的转换,让选手系统认识专业综合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选手参赛作品现场制作的能力。

个体差异性技能通过选手初赛情况,根据确定的参赛项目,发挥选手个人的专业特长,避开个人的专业能力弱点,结合具体作品和作品制作细节,为选手选定参赛作品并设计制作程序,为选手开辟广阔的自主选择空间,充分满足选手的个人爱好和需求,促进选手个性发展,使选手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2.创新型训练体系的具体措施

将完成参赛作品所有环节融入训练的所有环节,根据创新型训练体系,围绕大赛规则和预定目标,参照餐饮行业的卫生、质量标准,确定规定品种和自选品种的训练时间的分配。各项目的具体要求标准和作品的设置,除规定品种的基本功外,作品构思、装饰、初加工准备的难易程度、作品的完成时间,都应该根据各选手具体情况和领悟能力安排相应的训练时间,集体训练时既要训练基本技能,又要训练完成作品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性技能,将大赛的各个训练环节直接融入确保参赛作品完成的所有环节。

3.教练是实施创新型训练体系的保证

加强集训队教练队伍建设是完成各项训练指标的关键。一方面,加强“参赛型”教练队伍建设,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练参加或观摩各种技能大赛制度,鼓励教练深入各类行业的技能竟赛第一线,在行业之间有序流动,积极参与行业的展演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师”;另一方面,大量聘请行业的知名大师、历届的评委、国际获奖选手承担训练指导工作,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家智囊团指导队伍。

4.实训场地是完成创新型训练体系的前提

各学校都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高起点地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利用率高、辐射力强的一流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大赛集训要充分利用各学校的实训基地资源改善训练条件,让选手有一个真实的训练环境,实施大赛情境训练,实现与大赛现场的“零距离”对接。

尊重选手个性发展,培养选手的创新能力,把个性训练、创新训练的实施过程融入到技能大赛训练的全过程中,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参赛作品确定方式,扩大参赛作品的可选择性范围,因人选择,进一步促进选手的个性发展。通过建立选手训练档案,让选手边训练边总结,以成果促训练,定时定量实施训练,与大赛“零距离”接触,在培养和锻炼选手综合操作能力的同时,有效激发其创新、创造意识,进一步提高参赛作品创意能力。

完善实用型训练考核评价体系

突出技能大赛训练特色,大赛训练考核评价是反映训练质量、检验训练效果的主要手段。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公平、公正,突出可操作性和可评定性,更要激发选手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使选手练有动力,做有目标,促使选手发挥个性,突出大赛训练的特色。为此,在设计大赛考核评价体系时,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强调能力本位评价

尽可能在模拟、仿真和全真的训练情境中进行评价,力求使能力评价方式接近大赛实际情境,尽可能反映作品的创意和亮点,突出考核评价体系的与大赛规则一致的原则。

2.突出选手个体差异性技能的评价

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有利于选手的个性发展,把选手平时的动手能力、初赛时作品完成情况、训练初期作品与评价作品对比情况以及个人技能特长等作为评价内容,对作品定型改进不多与作品还没有定型的,或者根本没有作品的选手,要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进行评价。抓住选手训练中的亮点充分鼓励激发选手的潜能,鼓励和支持其发展个性和特长。

确立人本型训练管理体系

1.抓组织建立,促计划落实

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大赛训练管理网络,网络管理要分层次,各层次均有自己的工作职责。训练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协调;训练专家组负责作品确定;训练教练组负责具体实施。要建立一切服务于训练的辅助系统,辅助系统要分线服务,训练原料保障组保证大赛训练的各类原材料;训练生活服务组要保障教练、选手生活后勤服务;训练心理辅导组要全程跟踪进行心理调整。要制定周密的训练计划,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多个不同阶段的技能大赛训练计划和方案,建立例会制,听取、检查计划实施和训练情况。适当的开展异地集训模拟大赛场景。

2.抓规范训练,促“双百”实施

从2009年开始技能大赛实施前后场评分制即“双百分”制,因此,训练组要认真研读大赛规则,始终树立训练等于比赛的观念;对选手要分项目,进行大赛规则人人口试过关;每次训练都要按大赛规则记分、评定;训练中选手完成作品超时要拍照存档,下次对照比较,建立参赛作品的个人档案。注意细节处理,培养良好习惯,主要训练选手制作过程原料是否浪费、过程是否符合餐饮行业卫生标准、动作是否规范。训练的时还要注重选手作品制作的过程管理,及时总结提高,看选手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制作程序是否合理、备料色彩是否合理。

3.抓教练绩效,促集训效果

训练要建立教练晨会制,使每位教练都熟悉自已训练项目与内容,晨会上总结昨天、研讨今天、准备明天。教练实施轮流主持制,明确训练职责,使得个个都有担子。训练要坚持进行每周交流制,互相交流共同商讨。每周请专家到集训点评点,教练要认真记录,并与专家分项目进行交流,共同提高。

4.抓常规考核,促能力提高

训练过程要实施训练签到考核制,既强化了对选手的纪律约束,又提高了参赛能力,要落实队员晚间查房制,确保了选手绝对安全。同时要注意大赛的所有相关信息,关注并参观同时期全国各地行业大赛。关注竞争对手赛区的信息,保持信息对称。关注近期各类烹饪比赛的获奖作品。

5.抓团队建设,促和谐氛围

训练所有工作都应该鼓励在前,措施在后,队员之间要互帮互助,要保持训练热情。要抓训练瓶颈的突破,及时进行交叉练习,调整训练项目适当放松训练心理。要构建信息畅通互动频繁的专家平台,参赛品种确定实施三步走方案,亮点放大、创新肯定、调整及时。教练能真抓实干,引领模范效果就好,才会出现师生互动无界限,才有全队都围绕大赛目标勤思考氛围。

建立服务型训练信息反馈体系

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基地训练、校外模拟、单项训练、原材料准备、操作过程训练、行业标准达标训练等各个训练环节,出台相关管理规范,明确各环节的质量要求。

建立技能大赛训练效果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构建由行业专家、集训队教练、学校专业教师代表组成的训练交易质量信息反馈和监控组织系统,为技能大赛训练效果质量的稳步提高发挥提供监督和保障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专家信息反馈系统

由聘请的行业专家定期对各参赛品种的训练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及时反馈训练信息,提出改进意见。

2.建立教练员信息反馈系统

通过定期召开大赛训练工作例会和教练晨会,了解各选手训练效果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收集进一步完善作品质量标准的意见,鼓励教练员打破分工界限、品种划分的框框,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反映训练信息,提出训练工作建议和意见。

3.建立集训学校专业教师信息反馈系统

鼓励集训学校专业教师随时以各种方式反映训练实施质量状况的评价信息,围绕实践训练工作提出各种建议、意见;训练队要定期召开集训学校专业教师座谈会,了解训练现状,收集训练信息,共同探讨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的措施。

4.建立选手信息反馈系统

首先,各参赛品种选派综合素质较高的选手担任信息员,选手信息员在教练组长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参与训练评议,定期反馈意见;其次,承担集训的学校定期召开选手座谈会,了解教练的指导情况,收集选手对训练质量状况的评价信息和对教练指导工作的建议、意见。

5.定期开展训练专项工作检查

定期组织上级领导、行业专家,按照大赛的赛事要求和规则,进行全场真实性模拟比赛,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职业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篇12

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是职业教育为满足企业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而开展的职业院校与企业等校外用人机构之间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充分利用对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多方位的合作,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其本质是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职业技能竞赛与校企合作的关系

校企合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把多年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资源,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形成用职业技能竞赛考查职业教育的制度。

职业技能竞赛是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校企合作的平台,是创建和完善有效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和校企合作的载体。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职业院校引进现代企业的先进观念,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层合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校企合作方式的变革。

职业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实施机制研究

1. 职业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举办形式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要从应用和实际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就是让企业参与到职业技能竞赛当中,为竞赛提供专业设备、提供技术支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竞赛评委,把现代企业对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融入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模式举办技能竞赛,用企业标准引领职业技能竞赛,让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直接接触产业需求,通过企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深入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从而优化专业设置,深化课程改革,积极开发实训课程与实际操作课程,同时,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的技能教学。

2. 职业技能竞赛的企业设备选用

职业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实践技能操作设备应当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具有先进性,应当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并切实突出技能型,使技能竞赛具有较强的选优功能。职业技能竞赛专业设备应当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适应行业、企业最新技术的发展,随着企业一线设备的更新而及时更新。但是,若让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的学校购置比赛专用设备,势必增加教学实训设备条件相对较差学校的经济负担,而且企业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用于教学时,由于数量较少,不能达到一个教学班的教学需求,需要再次购置,当经济条件受限制不能二次购置时,必然造成职业技能竞赛专用设备的闲置。所以,职业技能竞赛应积极引进企业最新设备,由企业为技能竞赛提供比赛专用设备,并提供技术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技能竞赛接触行业、企业最先进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直接感知企业产业需求,把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引导职业教育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保证职业教育与企业在实践操作设备方面的“无缝衔接”,使学生毕业后迅速进入企业员工角色,使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

3.职业技能竞赛的企业考核标准

职业技能竞赛是评价参赛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是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评价指标,通过技能竞赛中参赛学生的表现,对职业院校实践教学水平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评价。所以,在技能竞赛评判队伍组建时,必须充分体现评判标准的权威性,把专业和学术作为组建的基本原则,评判专家以行业专家、学者、企业技术能手、职业院校一线教师为主,建立多元化技能竞赛评判队伍。并且,以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省(区)教育厅颁布的技能教学标准、训练标准为基本依据,并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科学规范的企业型技能竞赛考核标准。考核评价内容积极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用行业、企业最新标准引领技能竞赛标准。吸纳企业一线熟悉设备配置、性能、运作的资深技师、专家、技术能手等参与技能竞赛的评判,把现代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融入比赛,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技术操作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体现新形势下产业、行业、企业的新技术要求。

职业技能竞赛校企合作机制的目标

1.促使职业教育满足企业需求

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是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职业院校在实训技能操作过程中,应与企业合作,建立与企业真实环境相同的技能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来检验职业教育改革的质量,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使职业院校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校企合作举办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生具备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灵活应用先进技术的技能,并且通过技能竞赛过程中对企业先进设备的调试,使学生具备提高生产工艺的技能、进行技术改造的技能以及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的举办,使职业教育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在教育教学时,将学校技能训练和企业生产流程并轨,培养人才的技能素质满足企业的需求。

2. 规范职业教育的实践技能教学

通过校企合作举办技能竞赛,职业院校与企业进一步深层合作,使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与企业员工培训相融合,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更进一步密切了校企之间的关系,职业院校在实施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学中与企业用工需求对接,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技能竞赛,职业院校引进了现代企业的先进设备操作工艺,使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更规范、更标准,实训基地更贴近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或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高。

3. 推进深层次的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

职业院校的校内实训场地,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的实训场地与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才能保证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有效实施。顶岗实习是职业院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这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内完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训环节后,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能体验真实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以职业院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和训练学生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启滔,梁军,潘雪莲,李韩妃.将职业技能竞赛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J].广西教育,2011,(6):88-89.

上一篇:心态调查下一篇:天津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