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调查

2024-10-23

心态调查(共12篇)

心态调查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10余年。公众对献血知识的了解及无偿献血的认识都有很大的提高,人次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献血事业的发展,我们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心态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献血入选标准

每次献全血200~400mL按献血1次统计;每次献单人份或双人份单采血小板,按献血1次统计。献单人份单采血小板按献全血800mL计算,献双人份单采血小板按献全血1600mL计算。

1.2 一般资料

本组献血者资料来自我站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无偿献血者21200人次。具体基本情况见表1。

1.3 心态调查方法

对21200人次无偿献血者开始填写献血健康征询表时附加献血心态调查表进行调查。献血心态调查表采取多选形式进行,一问一答内容包括无偿奉献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储备用血心理、防病治病心理、尝试冲动心理、隐匿心理、不详心理。进行详细记录并统计。

2 结果

根据无偿献血者献血心态调查表内容将21200人次无偿献血者进行心态分类,并分析构成。

3 讨论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自愿无偿献血是崇高精神境界驱动的结果,献血是救死扶伤的具体体现,是对输血事业的无私奉献。

无偿奉献心理占45.37%,参加献血的目的就是献爱心、讲奉献。也有一少部分人曾是受血者,对爱的血液互助活动有亲身感受。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30~40岁、职业干部和工人、大学学历、献血次数2~3次或>3次。

健康体检心理占12.07%。参加献血的目的想通过献血来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相应的体检,以达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年龄>30~40岁,职业农民和商人、学历多为初中或高中,献血次数多为1次。

储备用血心理占21.83%。参加献血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健康时献血,以备将来家人或自己输用,保障家人或自己将来免费用血。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30岁左右,职业为工人和商人为多,学历初中或高中。

防病治病心理占11.46%。参加献血的目的是通过献血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和控制一些疾病。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职业工人和干部为多,学历为高中或大学。

尝试冲动心理占5.18%,参加献血的目的性不强一时冲动,想尝试献血的感觉[5]。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职业学生,年龄20岁左右,男性为主。

隐匿心理和不详心理占4.05%。本组年龄多在18~22岁,女性,对献血的目的不明只想默默献血,悄然离去,甚至连自己的姓名、住址都不愿透露。

总之,通过本组无偿献血者献血心态调查可以看出,无偿献血者献血心态是以无偿奉献心理为主,是以中年、高知识水准人群为普遍性,进一步需要加强对知识水准较低人群的献血知识的教育,正确端正献血心态,使无偿献血心态合理化、促进以爱心献血、以奉献献血、达到和谐社会,和谐无偿献血。

心态调查 篇2

王俊秀 杨宜音 陈午晴2008-09-30 23:08:0

1社会心态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感受、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社会心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社会心态不仅对于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以及公众情绪非常重要,而且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前提。

本调查的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社会心态部分,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8个省市130个区(市、县),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抽取7063个家庭户,然后在每个被抽中的居民户中按规则随机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由调查员手持问卷对该被访者进行访问。调查时间为2006年4~6月。本文主要涉及公众对社会状况的感受、主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和冲突。

社会感受

(一)生活压力感——遇到最多、感觉最大的生活压力来自经济方面

近年来,教育、医疗、住房负担过高是民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城乡居民遇到最多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其次是“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再次是“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比例分别为51.3%、45.5%和45%;排在第四到第六位的生活问题分别是“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 和“家人下岗失业或无稳定收入”,比例分别为34.8%、34%和30.1%; 排在第七到第九位的生活问题是“社会治安不好,常常担惊受怕”、“社会风气不好,担心被欺骗和家人学坏”和“赡养老人负担过重”,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5%、23.3%和22.3%;选择比较少的问题是“家庭成员有矛盾,烦心得很”和“家人与邻居有矛盾,担心发生纠纷”,比例分别为9.8%和5%。城乡居民对所遇到的压力评价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赡养老人、人情支出、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民众感到生活压力大的依然是经济压力,其次是社会压力,人际压力较小。

(二)社会安全感——食品安全感最低

安全感是人们对于目前处境的一种主观判断,是一种面临风险大小的判断。调查发现,居民安全感最高的是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最低的是食品安全,其他各项由高到低分别是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

居民认为食品“很安全”的比例只有12.6%,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46.4%,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36.7%。认为医疗很安全的比例只有9.5%,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2.9%,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26.7%。认为交通“很安全”的比例仅为11.7%,“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2.8%,“不大安全”和“很不安全”合计为32.3%。认为财产“很安全”的比例只有18.4%,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8.8%,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20.2%。认为劳动“很安全”的比例只有17.2%,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60%,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16.9%。认为人身“很安全”的比例只有20.3%,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60.1%,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17.2%。认为个人信息、隐私“很安全”的比例只有21%,认为“比较安全”的比例为56.9%,而回答“很不安全”和“不大安全”两项合计的比例为11.3%。

(三)社会支持感——家庭、亲友是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人们遇到困难和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得到获得建议、指导、鼓励、帮助的社会性资源。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减轻社会压力、改善情绪和行为反应。调查问卷中民众感受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家庭”、“家族、宗族”和“私人关系网(朋友、同乡、战友、生意伙伴等)”,“家庭”介于“帮助较大”和“帮助很大”之间的水平,“家族、宗族”和“私人关系网”介于“帮助较少”和“帮助较多”之间,属于有帮助水平。而其他机构和组织中“社区组织”、“工作单位”、“地方组织”和“党组织”得分稍高,但得分水平介于“没有帮助”和“帮助较少”之间。

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系统较弱,城市单位较强的社会支持功能和农村集体所有制下的社会支持功能弱化,而民间团体和组织还没有发育,使得家庭、亲友这些传统的社会资源仍为社会支持的主要力量。

(四)社会信任感——对中央政府信任程度高

信任是人们对他人或者组织未来表现的推测,与个人的信心和预期有关,这里的社会信任感是指人们对于所调查的社会组织、社会角色、信息来源是否可以信任的主观感受。

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程度最高,接近很信任,而对法官和警察、地方政府、信访机构的信任程度接近比较信任水平,消费者协会等维权组织、社区组织、环保等公益组织的信任程度与之接近;信任程度更低的是行业协会、宗教组织。在信息获取上政府新闻媒体、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的信任程度高于互联网信息和小道消息。

(五)社会公平感——制度公平高于机会公平

社会公平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公正性。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居民对总体上的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接近比较公平。公平程度最高的是高考制度,其次是义务教育和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最不公平的是城乡之间的待遇,其次的不公平是提拔干部、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综合起来看,民众对制度公平感评价较高,而对机会公平感评价较低。

(六)政府工作满意度——对社会保障最不满意

调查中为了了解民众对地方政府工作的满意程度,问卷设计了包括如下方面的问题: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和救助、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与推广、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维护社会治安、依法办事、发展经济、实现社会公正十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政府“义务教育工作最满意”,对“社会保障和救助”最不满意。

群际关系

(一)干部与群众——干群关系被认为最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

调查问卷把社会分为不同的群体类型,“穷人与富人”、“干部与群众”、“城里人与乡下人”、“雇主与雇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和“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了解城乡居民对不同群体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可能性的判断,推断不同群体矛盾和冲突的存在程度。统计结果显示,民众认为最容易产生矛盾、冲突的是干部和群众之间,其次是穷人与富人之间,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雇主和雇员,其余的群体被选择的比例都很小。

调查还显示,公众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差距是最大的,50.7%的人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差距最大,17.5%的人认为干部和群众差距最大,9.5%的人认为城里人与乡下人差距最大。

虽然被调查者认为穷人与富人差距最大的人最多,但认为干部和群众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的人却最多。调查显示,有71.4%的人认为近10年来国家干部是获利最多的群体,另外还有49%的人选择了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按照民众一般的理解习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营者也被视为“干部”,这一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公众认为干群之间最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公众认为干部更多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拉大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再考虑到公众对于部分干部腐败行为的痛恨,公众认为干群之间最容易出现矛盾和

冲突就不难理解了。

被调查者对不同层级的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评价不同,最基层的村(居委会)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总的表现比较融洽,“很融洽”与“比较融洽”两项合计的比例为72.5%,乡(镇、街道)干部和群众关系两项合计为53.8%,县(市、旗、区)干部与群众两项合计为40.4%。由于县(市、旗、区)干部与群众直接接触的机会比较少,有更多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好说,而相应地选择融洽和不融洽的比例都低于村(居委会)、乡(镇、街道)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二)穷人与富人——致富归因影响贫富阶层关系

在一个三选题中有10.87%的公众把“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列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在重要社会问题中的排序中列第三,综合三个选项,有33.05%的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虽然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距最大,但穷人和富人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可能的被选比例却排在干群关系之后。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这与人们如何看待富人致富的原因有关,与如何理解富人致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有关。

总的说来,人们对于富人致富的归因中包含了积极的因素,如承认富人致富的努力和能力,以及教育程度,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把富人致富的原因作负向归因,作外在归因,这就使得人们在与他们进行社会比较时更容易产生不公平感、不公正感,怀疑富人致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成为贫富阶层冲突和矛盾的隐患。

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冲突

(一)公众视野中的社会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的社会因素。那么,在公众视野中,各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究竟如何呢?

有57.32%的人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重大社会问题,33.13%的人认为就业、失业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33.05%的人认为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是重大社会问题,28.04%的人认为贪污腐败是重大社会问题,26.39%的人认为养老保障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19.71%的人认为教育收费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有五个问题属于比较重大的社会问题,如13.34%的人认为住房价格过高是重大社会问题,13.16%的人认为社会治安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10.44%的人认为城乡、地区差距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10.08%的人认为社会风气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而对于进城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问题、干群关系问题、司法不公问题、征地拆迁补偿不公问题、卖淫嫖娼问题和劳资矛盾等问题,只有10%以下的人认为这些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

(二)矛盾、冲突化解策略

1.社会矛盾和冲突

调查中调查了公众对于不同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应对方式,问卷中把社会矛盾和冲突分为四种类型:

(1)与政府公共权力相关的矛盾和冲突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政府公共权力行使中的矛盾和冲突了解比较多的是“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不了解的比例仅为27.1%,但主要是间接了解,有亲身经历的只有3.2%;另一个了解比较多的是“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但直接了解的比例较高;被调查者对“社会保障纠纷”的了解最少,亲身经历也最少,而有5.3%的人回答亲身经历过“司法不公、执法粗暴”,但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亲自参与司法过程人数的比例并不高,所以,5.3%的比例还是偏高的。对“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和“司法不公、执法粗暴”这些问题的了解渠道主要是新闻媒体。

(2)与政府或经济组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

由于“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下岗失业没得到妥善安置”和“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这三项矛盾冲突既可能是政府行为也可能是经济组织甚至个人引发的,在分析时与

经济组织中的典型矛盾和冲突放在一起讨论。在这些问题中,“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的影响最大,只有32.3%的人回答不了解,而回答有亲身经历的人数最多,占18.4%。

另一个了解比较多的是“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工作”;其次,对“下岗失业没得到妥善安置”了解的人数比较多,考虑到样本中大量的农村样本的存在,因此,这一问题在城市社会中应该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而“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一项,虽然亲身经历的比例为7.8%,亲身经历的比例低于前述几项,但考虑到这一问题本身涉及的社会面较为狭窄,但所产生的影响却大于其他问题,因此,这样的比例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3)教育、医疗行业中的矛盾和冲突

调查中发现,教育和医疗行业中的问题存在不同的特点。被调查者对于“学校乱收费”的了解程度较高,只有31.4%的人回答不了解,但有19%的人有过亲身经历,是所调查各项社会矛盾和冲突中亲身经历人数最多的;而有“医患纠纷”经历的比例较低,为3.4%,这一比例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医疗问题并非是以一种纠纷的形式表现的,而教育的问题在教育费用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4)消费矛盾和冲突

消费的问题与前几类问题相比,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了解程度都很低,这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在包含大量农村样本的条件下,购房等城市生活中容易引起纠纷的大型消费并不普遍;二是消费矛盾在商品市场化已经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已经不突出,或者已经有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法。

2.化解策略

(1)无行动是最普遍的行动策略。各种类型的行动方式中采取最多的是“无可奈何,只好忍了”,其次是“没有采用任何办法”。在各种类型的矛盾和冲突中,采取这种消极忍耐方式最多的是遇到“学校乱收费”,其次是“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再次是“工作环境恶劣,老板/经理管理粗暴”,然后是“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采用最少的是“购房等大额消费中的纠纷”。

(2)诉求策略是面对与政府公共权力有关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策略,其次是沟通策略。对“司法不公、执法粗暴”,有11.58%的人选择了“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对“政府有关部门乱收费”有8.14%,对“社会保障纠纷”有21.69%,对“贪污腐败、侵占国家集体资产”有15.74%作了同样的选择。对“社会保障纠纷”有16.67%的人选择“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其他几项都有5%以上的人选择了这种沟通策略。

此外,对“司法不公、执法粗暴”的另外的主要的行动还有“打官司”,有15.71%的人作了选择,另外的行动方式还包括“找关系疏通”。

(3)沟通策略和诉求策略是解决政府或经济组织相关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策略。“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下岗失业没得到妥善安置”、“拖欠/克扣工资/超时工作”、“工作环境恶劣,老板/经理管理粗暴”和“环境污染影响居民生活”各项分别有11.09%、10.45%、18.47%、12.62%和10.03%的人选择了“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而选择“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的比例分别是18.99%、12.13%、8.38%、4.55%和16.93%。

此外,在面对“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时有6.08%的人选择了打官司,并有2.59%的人选择了暴力反抗。

(4)沟通是处理医患纠纷的主要策略,面对教育乱收费无奈采取无行动策略。在遇到“医患纠纷”时,22.13%的人采取了“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的行动方式,其次有5.45%的人选择了“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而遇到“学校乱收费”,无论是沟通策略还是诉求策略,虽然依然是选择最多的策略,都明显低于遇到其他问题时的选择比例,显然,这样的策略对于问题的解决可能有作用,但采取这种行动方式后的不利影响或者对不利影响的顾忌使得人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沟通策略是消费纠纷的主要解决策略。有22.13%的人选择“与对方当事人/单位协商”的办法来解决大额消费纠纷。其次,“打官司”和“上访/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51%和5.45%。

(5)法律策略没有成为解决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策略。除了在面对较为严重的“司法不公、执法粗暴”时有15.71%的人选择了“打官司”外,另两个选择较多的问题分别是“医患纠纷”和“征地、拆迁、移民及补偿不合理”,所占比例分别为7.51%和6.08%,其他问题中选择“打官司”的比例均在5%之下。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大众的法律观念不是很强,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法律策略的成本较高。

(6)疏通策略很少采用。被研究者认为中国人的行为具有关系取向,但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找关系疏通极少被采用,除了在遇到“司法不公、执法粗暴”时有5.59%的人选择了疏通策略外,其他情况下极少被采用。

心态调查 篇3

【关键词】运动训练;就业心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27-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一个单招类型的体育专业,其学生的就业情况更是不容乐观。那么该专业的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有着怎样的就业心态?他们的就业准备充分吗?在就业过程中,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为此,本文对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能对促进他们的就业有所帮助。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为烟台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10分,收回有效问卷103份,回收效率为93.6%。

1.2 调查方法为封闭式问卷调查,共涉及14个与就业心态相关的问题。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形势与就业前景。 调查中,58.3%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求职很困难,36.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求职比较困难,这两项合计为95.1%,证明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除此之外,仍有2.9%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压力不大。1.9%的学生认为形势好,没有压力。

在就业前景方面,10.7%的学生认为乐观、很有信心,39.8%的学生认为比较乐观、有信心,两项合计为50.5%。与对就业形势的认识相比较,说明学生的就业心理是自相矛盾的。另有43.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信心,5.8%的学生感到心灰意冷、毫无信心。

2.2 对就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问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的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时,21.4%的学生选大一,29.1的学生选大二,两项合计为50.5%。说明半数以上学生能够较早的开始关注就业问题,这与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比较一致。选择大三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的占42.7%,大四的占5.8%。另有1%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就业问题。

在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方面,30.1%的人能够经常主动从网络、报刊等媒体查找就业信息,57.3%的人只是偶尔关注就业信息,约有12%的人只是等待学校提供就业信息或者从来不主动查找就业信息。这说明,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不高,对就业岗位的认识不足。

2.3 专业认同感。 关于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满意的调查显示,31.1%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满意或很满意。38.8%的学生感到一般。另有12.6%的学生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与此比较一致的是,38.8%的学生选择一定会或可能会根据所学专业选择职业,48.5%的学生选择看情况选择职业,12.6%的学生选择不会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职业。

以上数据说明,约有50%的学生对运动训练专业的认同程度并不高,未来的就业不会与专业相关。

2.4 就业意向和择业标准。 在学生理想的就业单位方面,35%的人选学校等事业单位,31.1%的人选国家机关,12.6%的人选国有企业,11.7%的人选自主创业,5.8%的人选三资企业,3.9%的人选私营企业。这与其他一些专业学生的就业心态基本一致。

关于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48.5%的人首选经济收入与福利,13.6的人选择工作单位所在地,11.75%的人选择工作单位性质,三项合计为73.8%。另有10.7%的人选择利于施展个人才干,8.7%的人选择专业是否对口,3.9%的人选择个人兴趣,1.9%的人选择单位前景。

在择业时地区选择方面,半岛地区占39.8%,家乡所在地占51.5%,省外占4.9%,省内其他地区占3.9%。

在对就业薪水的期望方面,希望月薪2000元以上的占71.8%,1500-2000的占23.3%,1000-1500的占3.9%,500-1000的占1%。

以上数据表明,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择业时对就业单位、就业地域、就业收入等方面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这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

2.5 就业困难因素分析。 在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方面,34%的人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工作经验,23.3%的学生认为是缺乏社会关系,14.6%的学生选信息严重不足,13.6%的学生选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8.7%的学生选自身能力不足,1%的学生选性别原因,4.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工作经验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和社会关系,忽视个人能力提升的现象。

2.6 就业求助。 在就业求职过程中,52.4%的学生认为能为自己提供最大帮助的人是亲属或朋友,27.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12.6%的学生认为是院系老师或辅导员,7.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在求职过程中,学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依次分别是求职面试技巧培训31.1%,提供招聘信息29.1%,就业政策形势分析18.4%,职业生涯设计指导15.5%,就业心理咨询5.8%。

由此可见,学院在学生的就业服务方面还是应该有所作为的。但同时表明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克服过分依赖心理,树立独立意识,增强在就业择业中的主动性。

3 对策与建议

以上分析可见,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体育专业,学生就业难除了有一些客观原因外,学生的就业心态和价值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学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指导学生客观理性的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既不能过分强调就业形势的严峻,也不能盲目乐观。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特殊性,提高就业的主动性。

3.2 指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过分看重地域、单位性质、经济收入等方面,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尊重个人兴趣,无论在哪里都能够找到心仪的工作。

3.3 指导学生不断提高专业认同。通过分析体育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运动训练的专业优势,指导学生把就业重心转到体育行业中来,而不是盲目的跨专业、跨行业就业。

3.4 及时为学生开设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包括就业指导、就业信息、就业政策、行业分析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 龙和,李胜斌,郑彩云.大学生就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河北理工大学学報(社会科学版),2011(1)

[2] 姜苏容.大学生就业心态的研究与对策[N].科技创新导报,2009(33)

心态调查 篇4

2009年8月9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在京发布《出口大户生存调查》结果。

从今年4月到7月,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北京、天津、辽宁、河北等国内十大出口省市、3950家出口企业的经理人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并完成了两万三千多字的《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企业现状与期望调查报告》。这是国内媒体针对出口问题组织的规模最大的调查行动,也是央视首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关注中国出口。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财经报道》栏目就以《一个出口大户的生死劫》为题,调查了在人民币升值等压力下,东莞一家出口企业的生存状况。节目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大的反响,并得到了广东省委的高度重视。进入2009年,《中国财经报道》敏锐捕捉到金融危机带给出口企业的空前压力,从今年3月开始策划新一轮的出口调查,决定继承和延续《一个出口大户的生死劫》研究式、案例式的报道经验,策划“出口大户生存调查”系列节目。

在前期策划中,《中国财经报道》有意识地避开了一般媒体的宏观报道方式,决定从微观入手,从典型企业入手,力求反映金融危机中出口企业最现实的问题。

在执行过程中,除了制作出口大户生存调查系列节目外,《中国财经报道》创造性地利用快递公司网络,进行出口企业问卷调查。

二.全新调查“新”在何处?

创新的调查角度,创新的调查手段,让《出口大户生存调查》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样本准确

在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指导下,调查样本的筛选严格科学。如:参与调查企业出口产值必须占企业总产值一半以上,经营出口业务需要超过三年,调查区域覆盖国内最典型的十大出口省市,调查企业的行业结构,基本涵盖了我国出口额排在前列的行业……

2. 投放精确

在问卷投放的过程中,利用国内的快递网络,由速递员点对点地向出口企业投放和回收问卷,并调动快递网络的各级主管监督审查填写质量,最终所有问卷100%被回收,有效样本量达到3950份。而问卷从投放到回收的时间仅用了不到一个月。

3. 统计科学

问卷回收以后,辽宁省统计局负责了调查问卷的统计工作。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针对统计数据进行了二次归纳整理,以专业权威的分析手段,充分发掘《出口大户生存调查》的潜在价值,形成了《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企业现状与期望调查报告》。

4. 数据独家

目前常见的出口问题报道,一般侧重宏观产经分析,偏重客观数据解读。《出口大户生存调查》的视角正好相反,它深入到中国出口行业的每一个细胞,关注的是一般调查反映不到的领域,比如企业的当前心态和未来预期。而且这些调查数据全部来自真正了解企业运营状况的职业经理人。这些反映出口企业心态的调查数据,提供了一条了解中国出口企业真实面貌的最佳途径。

5. 手段创新

《出口大户生存调查》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反映中国经济的微观状况,也在于它为未来的经济调查探索出一条新路。反映中国出口问题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本次调查巧妙地利用了社会已有资源,嫁接已有的信息平台,整合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辽宁省统计局、顺丰速运公司、3000多家出口企业等各方资源,把此次活动拓展成由中央电视台发起、有关部门积极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规模经济调查,为今后的经济调查模式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

三.值得思考的调查结果

关于中国出口,有很多问题是已知的,尤其是宏观数据,比如出口下降的幅度、贸易伙伴的需求变化等等,官方统计能更加权威准确地反映这些问题的答案。因此,这些不是《出口大户生存调查》重点反映的问题。我们想知道的是在微观层面,出口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它们的信心指数,战略调整的方向等等。通过整合对比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调查结果:

(1)国有企业(20.7%)中认为当前“危机重重”的比例明显高于外资(17.5%)和民营(16.5%)企业。

(2)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显得“最受伤”。

(3)受影响最大的三个行业依次是:汽车及相关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相关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及相关制造业。

(4)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中,珠三角认为受到影响的比重最高,有80.3%的企业认为受到影响。

(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和民营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良好,外资企业则出现净亏损的情况。

(6)企业经营者认为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成为企业出口减少的最主要的内部因素。

(7) 2009年以来出口企业采取保持常态做法的比重为57%,比2008年下降0.8个百分点,超过所调查企业的一半以上。

(8)企业经营者表示将采取多种手段应对危机。其中,加强创新投入和员工培训为选择最多的两种方式。

(9)从企业的规模看,大规模企业倾向于选择加大创新投入,开发新产品以及对员工进行培训,而中小企业更多选择降低产品价格。

(10)从企业的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控股企业倾向于选择加大创新投入和扩大内销的办法以应对危机,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选择加强员工培训和关停部分生产线的比重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11)近1/4的特大型企业经营者预计2009年的出口甚至会有小幅的增加。

(12)企业经营者对于全球经济走势的判断结果显示,57.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最艰难,两年内就将转暖”,10.2%的企业认为金融危机“将持续三至五年,危险在后面”,只有1.6%的企业认为“将持续五年以上”。

(13)对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结果显示,近六成(58.6%)企业的经营者表示有信心渡过难关;但同时也有39%的企业表示担忧。

四.关于调查的多维思考

《出口大户生存调查》,揭示了很多出口问题的答案,也衍生出很多有意思的结论,但更重要的在于,从这些真实的数据中,人们是否能产生新的疑问、新的判断、新的探索。如果这些数据能成为关心经济的人们研究经济问题的标本,那将是《出口大户生存调查》最大的价值所在。

为了挖掘这种价值,《中国财经报道》播出《出口大户生存调查》系列节目后,又对调查得到的海量数据和丰富素材进行二次分析整理,广邀财经界的专家学者,借助他们的智慧和判断,最大程度地挖掘调查的潜在价值。

营造顶级平台,凝聚众人之力,是《中国财经报道》策划重大选题时的思路。《出口大户生存调查》发布仪式还同步推出了新书——《出口生死劫》,书中对节目的观点和案例进行了延伸,对调查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度剖析。这本书是《中国财经报道》栏目“打开经济问号”系列丛书的第10本。2008年以来,《中国财经报道》以“打开经济问号”为主题,与节目的策划与播出相配合,充分放大采访中的潜在价值,陆续出版了《次贷飓风的未解之谜》、《下一个疯狂是谁》、《粮食战争》、《中国经济十年螺旋》、《山寨来了》、《思变与冒险》、《钢铁链捆绑着的舞步》等。

当前社会腐败心态的调查报告 篇5

一、社会腐败心态的基本状况

通过1227份书面问卷、254位网民无记名投票的随机统计分析,当前社会腐败心态可以大致归纳为五种基本类型。

(一)“过街老鼠”型:“坚决排斥”,对待腐败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占 75.4%。认为“腐败是一种反社会、反法律、反道德”行为,“是我们党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其中以共产党员、公务事业人员、知识分子占大多数。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愈高,对腐败的容忍度愈低。他们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要依靠力量。

(二)“酸葡萄”型:“看具体情况”,腐败就像树上的葡萄,自己吃到了是甜的,吃不到才是酸的,占17.2%。立场摇摆不定,像是“墙头草”随风倒、两边摆。这部分人一方面恨得牙痒,一方面渴望与贪官“联姻”;表面上对腐败深恶痛绝,内心却羡慕无比。他们或是可以容忍在小范围内个别地存在;或是对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难以容忍,对失职渎职等“不入腰包的腐败”网开一面;或是对“外地”的腐败能够“理解”,对“身边”的腐败坚决反对,以自我利益为选择标准。

(三)“打酱油”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无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占3.8%。有的是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缺乏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公民观念。腐败行为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侵害。如果让沉默的“酱油男”成为大多数,对腐败行为不愤恨、不检举,做冷漠的观众,就会纵容犯罪,由此导致更大的侵害。

(四)“臭豆腐”型:认为“情有可原”,当前体制下腐败是可以原谅的,占2.1%。臭豆腐尽管闻起来臭的,但没有厌恶不快之感,吃起来蛮香,有机会还是喜欢吃两口的。有的认为腐败像“金币”,具有正反两面性;有的认为腐败像“厌氧菌”,适度繁殖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的认为腐败就像昆虫的“保护色”,太清廉会被孤立。这些人的认同心理占了上风,廉洁观念被吞噬。这种对“臭”味的嗜好,像猪流感一样具有传染性、变异性和致命性,极有可能成为“苍蝇”们“腐败有理论”的拥蹩粉丝,成为腐败的推手。

(五)“苍蝇”型:坚持“腐败有理,假如有机会我也想腐败”,占1.5%。这是一群“逐臭之夫”,以贪为荣,荣辱颠倒,是非不分。哪里有臭味,就往那里奔,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大粪和鸡腿一样成为追逐的目标。他们唱着“腐败难免论”、“影响稳定论”、“功臣论”等怪调,信奉“有权堪用直须用,莫待无权空叹息”,认为“腐败人人有,不露是高手”,把腐败利益当做“唐僧肉”,恨不能多分“一杯羹”。不仅自己有所作为,还引诱、怂勇他人作为。“苍蝇”猖獗之处,浊者自浊,清者却难以自清,必然形成对廉洁正派干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对党的事业是极为有害的。

从调查情况分析看,当前社会腐败心态呈现三个倾向:一是尽管“对腐败现象坚决排斥”、“清官是值得敬佩的”分别占75.4%和80.5%,但是当您得知上司的腐败线索时,您的第一选择是“痛恨至极,坚决举报”的仅占23.1%,表示“与己无关,保持沉默”的占33.5%,表示“想举报,但怕举报没有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占42.2%。群众举报积极性下降、腐败线索匮乏是制约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瓶颈”。二是尽管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不断显现,但是,群众对“近几年反腐倡廉建设的评价”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仅占37.6%,对“机关领导干部的廉洁状况”表示“大多数人廉洁”的仅占26.2%。认为“腐败黑数”(指的是确已发生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被发现,或虽经调查但未惩处,因而没有计算到腐败案件统计中的腐败公务员占所有腐败公务员总数的比例)在“50%以内”的仅占16%,在“90%以上”的高达23.8%。可见,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在反腐败斗争“三项格局”中,尽管对查处大案要案的满意度名列前茅,达43.7%,但是仍然有35.6%的群众认为被查处的领导干部“运气不好而已,在现行体制下这样的腐败分子还多着”,更有一些群众认为是“小题大做,这些领导干部多数是“功臣”,反腐败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笑贫不笑贪”的价值取向和“能腐就腐”的腐败心理在部分干部群众中蔓延。如何降低社会对腐败现象的容忍度,是取得反腐败斗争全面胜利的重要条件。

二、当前社会腐败心态的成因分析

我县群众面对腐败的主流心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思想认识误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社会腐败心态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时代背景。

一是传统文化糟粕的影响,使国民对腐败有较高的宽容度。漫长封建社会中,“升官发财”是天经地义的,咿呀学语的儿童就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可以“学而优则仕”的道理。赵普、萧何曾轮番上演“你腐败、我放心”的历史闹剧。封建官场从此变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生意场。陈独秀曾对这种“升官发财”观念痛加指斥:充满吾人之神经,填塞吾人之骨髓,虽尸解魂消,焚其骨,扬其灰,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有“升官发财”四个大字。长期的小农经济也培养了人们自私自利的心理习性,只要不侵犯到自己头上,即使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利益也默然处之。人们对于腐败现象的容忍,客观上构成了一个纵容甚至鼓励职务犯罪的情境。腐败亚文化衍生畸形的崇腐羡腐心理,发酵“官场潜规则”,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这种余毒一旦遇见社会转型,腐败就成为社会现象。

二是特殊历史时期,造成国民评价标准“二元化”。当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是一个灰色基调浓厚、腐败易发多发的转型社会。伴随着“四个深刻变化”,出现了某种程度人文精神和信仰迷茫缺失的“真空期”,加速着社会人文道德分解和重构。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在无限制地膨胀,“逐利原则”愈来愈主导着许多人的价值取向。不少人出现评价标准“二元化”倾向,对腐败的评价标准和行为取舍存在自相矛盾的心态,说起腐败几乎是无人不恨;然而腐败却又是那么“深入人心”。32.2%的人热衷于“跑关系托人情”,或者给领导买礼品、给医生送红包,脸上笑得比蜜还甜,心中骂得比蜂蜇还狠。评价标准“二元化”,导致反腐败实践中的尴尬。

三是“腐败”概念宽泛化,掩盖了反腐败斗争的主要矛盾。一般而言,腐败是国家权力行使者利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但是,社会上对腐败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五花八门,存在无限宽泛化的趋势。调查中能够比较准确界定腐败概念的不足43.5%,宽泛化理解的占56.5%。有的认为“不管有没有职务影响,只要公务人员的行为不符合老百姓的期望,有损政府形象的,如赌博、嫖娼、吃喝玩乐、办事拖拉等问题都是腐败”,把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象不佳统统装入“腐败之筐”。有的认为“现在学校里抄袭论文的学术腐败、班干部收受同学礼品的低龄腐败、教师收受学生鲜花等也是腐败”,连出租车司机绕道行驶也是“交通腐败”。宽泛化的理解容易让人们感觉腐败越反越多,“反腐复反腐,腐败何其多;天天喊反腐,万事皆已腐”,丧失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四是受西方不良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改革开放的窗子打开了,吹来了清新空气,也引来苍蝇蚊子。受冷战思维影响,一些西方敌对势力采取“双重标准”,借腐败问题攻击和污蔑我党,把腐败说成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政治之癌”。花花绿绿的西方价值观,容易误导年轻人、网民的价值判断,对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产生不满情绪。如:认为西方的“三权分立、多党执政”比我们先进;认为西方搞财产公开,资本家比共产党做得好;宣扬腐败排行榜“中国倒数第几”,给人以“有罪推定”的心理暗示。

五是反腐倡廉宣传乏力。虽然树立了像孔繁森、王瑛这样的党员楷模,但是与铺天盖地的腐败负面新闻相比,正面典型太少,正义声音太弱,给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错觉。当前“网络反腐”风起云涌,网络的两面性不容小觑。特别是曾锦春、王治业、王华元等一批纪委书记被查处后,一些网络肆意传播有悖于反腐倡廉建设信息,“纪委书记成为腐败重灾区”的论调喧嚣网上。一些群众看不到反腐败取得的巨大成果,看不到反腐败斗争的前途和信心,看不到坚持党的领导正是取得反腐败胜利的可靠保证,从而产生模糊认识和思想误区。这种“网络恶搞”让不少群众无所适从,有意无意之间干了一件让“廉者痛、贪者快”的蠢事。

三、惩防并举、多管齐下,为反腐倡廉建设创造良好氛围

在一定条件下,不同腐败心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诚如贪官景治忠的忏悔录所写“对社会腐败现象,是从痛恨、冷漠、麻木,转而认同、羡慕直至参与的”。针对社会不良腐败心态的成因,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建设廉政文化,营造崇廉氛围。文化氛围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社会环境。如果整个社会都对官员的腐败疾恶如仇,有“人人得而诛之”的心态,腐败就不可怕,终有清除的一天;如果腐败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势,见腐不怪,骂娘只是因为自己沾不了腐败的光,那么,清除腐败就只能是镜花水月。芬兰通过长期的廉政教育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崇廉文化氛围,使得贪污腐化行为如同偷盗抢劫一样,被视为卑鄙肮脏的不义之举,没有生存空间。要开展“敬廉崇洁”主题教育,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整合社会资源,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要重视官员的廉洁心理教育,着力培养廉洁从政的意识,消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内驱动因,营造崇廉、敬廉的文化氛围。

(二)加大宣教力度,注重舆情研判和引导。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反腐倡廉以66.8%的关注度名列榜首。调查显示,群众对腐败问题的看法来自于“媒体和互联网”的占34.9%,“听周围的人说起”的占32.8%,亲身经历的并不多。要改进宣教方式,以人为本分类施教,找准党风廉政建设与干部思想实际的交汇点,少讲普通话,不搞千篇一律。要着意树立“意见领袖”,有效引导舆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用。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每天在网络上“行走”的人不计其数,廉政宣传教育不能忽视规模世界第一的2.9亿网民。搞好网络正面宣传,既能鞭挞腐败弘扬正义,又能解疑释惑澄清谣言。要办好网上会客厅、阳光热线等互动节目,落实署名举报优先办理答复机制,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保护群众参与积极性。建立网络舆情直报点和反腐败信息研判机制,对散布在网络中的、可能隐含有反腐败线索的网络舆情,应当成为纪检部门关注和分析的新的“视觉”。

(三)加强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很多群众认为,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严重违法犯罪的腐败分子是极少数,一尘不染、清正廉洁的干部也是少数,大多数都有或轻或重的不洁行为”。这些多数属于作风不正的问题。党性与党风是互为表里的:党性是魂,党风是形;党性决定党风,党风体现党性。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四)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提升反腐败信心。调查显示,认为形成不良腐败心态的主要原因是“惩处腐败的力度不够,腐败者存在侥幸心理”的占73.6%,要“继续保持查办案件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的占75.4%。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把严厉惩治腐败作为纪检监察机关“一号工程”抓紧抓好。加快建设案件线索信息库,提高案件检查的科技含量,增强发现、揭露、查处腐败的水平。尽力降低“腐败黑数”,让腐败的“老鼠”们无处容身,致病的“鼠疫”才不会传播扩散。

心态调查 篇6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某些西方先进医疗技术都无能为力的重大疾病中,中医药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21世纪也无疑是中医药在国际上尽展光彩的时代。近年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双方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是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乐园,大学生是文化思想传播的接受者,也是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存在。本文简述中医药发展近况、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学生 西方文化 心态

一、中医药文化发展近况

在过去的多年中,中医学深深蒙受非议、蔑视、误解和否定,但近年来传统的科学理念和卓越的实际临床疗效,使更多的人相信中医的力量,也由此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70年代兴起的“中医热”和90年代形成的“中医热潮”,无疑预示着中医世纪的到来。世界科学界对中医学充满着期望。正如德国慕尼黑大学满斯驳教授说过的,中医人士应当觉悟和意识到,在西方殖民统治主义者、传教士塞给他们方法学时,应当加以批判性地去接受和使用,应当认识到西方医学的危机,西方医学已经在方法学的死胡同里徘徊。传统医学是超越西方医学的,是内容完整丰富,具有基本理论支持,临床疗效卓越的医学科学,至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不久的未来,中医在它的发源地中国,将取得比今天更加巨大、辉煌的成果。然而,西医与中医起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基础,因此通过英语把中医药文化推向世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医英语的教学,培养出的中医药人士,在英语水平上参差不齐。对外发展交流时,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应重视对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英语水平的培养。然而对本国文化及西方文化的认同度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发展进度,故应在了解基本情况后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潜移默化,在无形中传播中医药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传统的中国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具体表现为:体贴的人文关怀、有机的整体统一、踏实的求真精神、永恒的道德伦理、有效的辨证论治。而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表达,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中国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度较低,公众与教育者的引导可使关注度回归,所以如何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中国的文化是形而上的,隶属于精神层面,而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相对隶属于物质层面。西方文化最初是从神学开始的,之后转为哲学,最终发展到了科学。这就使其文字语言与中国的截然不同。崇尚宗教文化,带有严密的逻辑性是西方语言的公认特点,相对而言,中国的语言则以追从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保守含蓄见长。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说的就是中国语言。

三、西方文化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影响以及应对心态

经济全球化,中国不再闭关锁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逐步走向世界,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文化也就更加丰富。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彰显着它独特的作用,这就是软实力强大的渗透力。英语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学前儿童就早已接触英语,各种关键的入学大考中,英语成绩影响着总体成绩与水平。但在应试教育大范围开展的今天,学生的英语能力远不足以承担起国际化的交流任务。跨文化交流和外国文化对国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有超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所以需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应当营造一个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大环境,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外国有积极意义的文化习惯,因此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与加强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并举。下面通过节日文化和电影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西方文化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影响及应对心态。

1.西方节日的流行。近年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广泛流行,大多数学生接受甚至十分欢迎西方节日文化。然而对于西方节日,大学生中真正了解其文化内涵的人甚少,许多人只是能说出节日的日期,并不了解其节日的来源与意义,所以说具有一定的盲目跟从性。但无论如何,从整体来看,西方节日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不小的分量与地位。由于西方节日有着轻松有趣的活动形式,不但使人容易接受,将自己喜爱的文化形式添加其中,而且可以调节大学生平时单调的学习气氛,加强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大学生群体间的模仿效应,西方节日在各地高校中得以盛行。大多数学生对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近乎泛滥的现象并不排斥,他们认为西方节日应与中国传统节日和谐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所没有的活动方式及寓意可以通过西方节日来加以补充。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的热度不言而喻,但其只是形式上的庆贺或是否真的能对大学生成长带来积极作用、是否有助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目前尚不能作定论。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汇,有利于大学生情感表达与生活积极性的提高,丰富了大学生活,但同时西方的节日和文化也对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和文化造成很大冲击。一方面,它调节了大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填补了中国传统节日所没有的活动方式及表达内容,大学生开阔了视野,了解西方文化,弥补了传统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西方节日的盛行为商家炒作带来机会,从侧面刺激了大学生的过度消费,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负面作用;再者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因此,我们更加需要提高警惕,保护好传统节日及习俗,传承并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接受西方节日的同时,也要保护好中国传统节日,保护好中国文化的根。

2.学生对欧美电影的偏好。随着传媒技术与经济能力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观看影片是必不可少的,在对电影的选择上,三分之二以上大学生表示更偏向英文电影,而对国产电影的选择则偏少数。中国的技术革新突飞猛进,但也许是思想和教育方面的局限,中国电影在类型创作和主体开拓方面严重不足。中国电影的历史已有百年,却有大量的艺术主题未被开发,难以使年轻人保持兴趣。欧美影片剧情起伏跌宕、视觉冲击力强,并且能体现出其鲜明特色,更能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在这样的境况下,中国电影必须改变跟风形式,立足于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和多样的社会资源,拍摄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影片,从新角度来展现特色传统文化,服务于华夏子孙,打造有风格的影视文化。只有保持特色,自主创新,才能走得更长远。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西方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还不是非常长久,但其确实对中国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等带来了巨大影响,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文化的两面性。对于西方文化,自由勇敢和追求梦想的内涵可以不断激励大学生向上发展,这是十分可取的。但是其中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色情暴力等因素,可能极大地危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此种消极影响必须极力杜绝。所以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习。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西方文化以暴风般的速度传播到了中国大陆,据此反观,我们也可以借助文化的力量,在与外国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宣传我们的中医药文化,并不断增强外语交际能力,为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洪楠,孙竞阳,殷路.浅析西方节日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社会心理学,2013(01).

心态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我校学生共计500人, 其中, 一年级240人, 二年级260人;男158人, 女342人。

1.2 研究方法

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内容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对就业趋势的认识;就业心理等。所有调查在1周内完成, 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 回收500份, 其中有效问卷500份, 有效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医专学生社会生存焦虑状况

医专学生中有56.20%的学生存在生存焦虑, 不同年级、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相比而言, 一年级学生对就业趋势更为看好, 也更有信心, 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3 对就业的关注度

从表3可知, 二年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度更高, 但有一半的学生不太参加就业指导活动。见表3。

3 讨论

3.1 医专学生社会生存焦虑状况

在我国, 医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1,2], 而医专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从表1可见, 56.20%的医专学生表示存在社会生存焦虑。其中一年级有48.33%, 二年级有63.46%, 经检验二者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因刚进学校, 部分觉得就业离自己很遥远, 而二年级的学生已经面临实习, 已需要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 因而导致更多学生产生了生存焦虑。有66.46%的男生和51.46%的女生存在生存焦虑, 经检验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专业的影响, 接受调查的部分女生是护理专业的, 有研究表明, 因社会对护理的需求较大, 这一专业的就业率较理想[3,4], 因而导致女生的生存焦虑比例低, 这提示我们需要针对不同专业进行调查研究。

3.2 医专学生的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学生的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与其社会生存焦虑是相矛盾的, 有高达56.20%的学生表示存在生存焦虑, 但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前景和就业趋势却是看好的, 96.6%的一年级学生和87.3%的二年级学生表示所学专业很有前途或较有前途, 两者无显著差异, 表明这是学生的共同看法, 说明我校的专业思想教育是非常成功的。从学生对就业趋势的认识上看也是乐观的, 一年级学生认为今后很好就业的比率高达61.4%, 远远高于二年级学生的33.8%, 两者存在显著差异, 这与其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 可能是因为二年级学生临近实习所造成的。不论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生, 认为难以就业的都只有百分之十几, 为什么学生在对专业前景与就业趋势看好的情况下却没有就业信心, 甚至有56.2%的学生存在较强的焦虑情绪, 这可能是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不够关注、对社会的不了解所造成的,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个别交谈发现, 学生虽说害怕难以找到工作而不能存活下去, 但他们更担心的是今后的生存质量, 这是他们产生社会生存焦虑的主要原因。从表2可见, 两者虽存在差异, 但有信心就业的学生比例均较低, 合计只有16.0%, 其中一年级学生为22.1%, 二年级学生为10.4%, 而表示对就业没有信心的学生比例在增加, 由一年级的26.2%上升到二年级的36.6%, 显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并无信心, 越临近就业信心就越低。

3.3 医专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状况

年级不同, 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度也不一样, 一、二年级学生表示经常关注的分别为22.9%和33.4%、有时关注的分别为40.4%和53.1%, 二年级学生的关注度要高于一年级学生的关注度, 两者呈现显著性差异, 这表明二年级学生对就业信息更为关注。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学生参加就业指导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特别是二年级学生, 表示经常和有时关注就业信息的合计高达86.5%, 而经常和有时参加就业指导的合计只有51.6%, 相差较大, 因何尚有近半学生对参加就业指导兴趣不大,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现在就业是双向选择, 单位选择学生, 学生选择单位, 经个别访谈发现, 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收集主要集中在单位的大小和性质、是否容易就业、收入状况、有否发展空间、工作劳累情况等, 而对用人单位的要求大部分的学生 (一年级93.8%, 二年级93.1%) 表示对之不太了解或不了解, 这显示学生在就业信息的关注上出现了偏差, 需要学校进行正确的引导。

综上所述, 因就业形势严峻, 学生的社会生存焦虑较为普遍, 虽说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有前途的, 但对自身能否找到好的工作信心不足, 对就业信息的关注也存在一定问题, 这都需要学校加强引导。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学校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进行干预[6], 从而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 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

参考文献

[1]杜天骄, 于娜.医学生就业压力、应付方式与情绪状态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0:3-4.

[2]蔡晓燕, 赵立凝, 刘晓玲.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9, 17 (9) :811-812.

[3]颜晓萍.医学院校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8) :72-74.

[4]张中兴, 赵丽娜, 徐鹏.医学生就业心理与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3) :473-475.

[5]汪雪莲, 许能锋, 瞿书铭, 等.女大学生就业危机感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校医, 2007, 21 (5) :489-492.

心态调查 篇8

安乐死分为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本研究主要调查积极安乐死的社会态度。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在牡丹江地区选取高等、中专院校、高中、医院、5大社区, 随机抽取户籍为牡丹江的部分学生、教师、医生和护士、患者和社区居民 (年龄18岁以上) 等。通过查阅文献, 自制问卷和访谈提纲, 发放问卷300张, 有效问卷277张。采用Epi 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 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调查男性125人、女性152人, 分别有53.60%、76.97%赞成安乐死, 19.20%、13.72%不赞成, 27.20%、19.86%保持中立;30岁以下97人, 59.79%赞成安乐死, 14.43%不赞成, 25.77%中立;30到60岁120人, 74.17%赞成, 10%不赞成, 15.83%中立;60岁以上60人, 36.67%赞成, 50%不赞成, 18.77%中立。

访谈内容如下: (1) 如果人得了绝症, 且有无法承受的痛苦, 你认为安乐死的方式人道吗? (2) 如果法律允许安乐死合法化, 你担心该项制度被滥用吗?[2]结果: (1) 是60.46%、否6.52%、不确定32.56% (2) 是86.05%、否9.30%、不确定4.65%。

3. 讨论

3.1 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安乐死的社会态度

卡方检验显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安乐死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5) , 其中30到60岁之间的人群更能接受安乐死。该人群历经生活的洗礼, 见证过人们尤其是亲人的生老病死却无可奈何, 使他们对生命有了更理性更透彻的理解。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受安乐死, 可能与女性比较感性和男性比较理性的性格差异有关。

3.2 文化程度对安乐死态度的影响

表1显示, 文化程度的高低与赞成安乐死的比例呈正相关。文化水平高的人群对生命的质量要求较高, 在面对死亡时宁愿追求无痛苦、有尊严、安详的死亡, 也要维护生命的尊严, 实现生命的价值。

3.3 不同职业对安乐死态度的影响

表2显示医务人员赞成安乐死的比例85.45%远远超过了赞成的平均比例69.67%。医务人员屡经垂危病人的生死过程, 能够深切体会病人承受的煎熬和痛苦, 愿意帮助病人安乐死, 解除临终病人肉体和精神的痛苦, 尊重“生的意义”和“死的尊严”。

3.4 访谈内容分析

访谈结果 (1) 显示认可安乐死属于人道方式的比例远远超过不认可的比例约高达10倍, 从侧面反映了人群支持安乐死及其合法化的必要性。结果 (2) 显示一旦法律允许安乐死合法化, 人们非常担心这项法制被滥用, 担心安乐死会为借机杀人打开方便之门, 变相的对人性进行践踏, 扭曲伦理道德。

安乐死是人类理性意识的深化和觉醒, 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在允许安乐死合法化之前, 必须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从根本上保证安乐死的积极意义, 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

参考文献

[1]黄根茂, 赵浩斌.中国医学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 (6) :70-7.2.

心态调查 篇9

现有的对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的研究主要有2种形式, 一种是纯理论分析, 缺乏实证数据支持;另一种虽有实证分析, 但研究工具多为未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非心理或行为量表, 这类研究工具容易产生社会赞许效应, 即研究对象为获得社会舆论的赞许而虚假地填写问卷。因此, 使用信效度良好的心理量表来调查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态是有意义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浙江省某高校大四毕业生450名, 共发放问卷450份, 回收439份, 有效回收率为97.56%。其中, 文科生154名, 理科生285名;男生277名, 平均年龄22.65岁, 女生162名, 平均年龄22.43岁。

1.2 方法

采用金盛华、李雪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6]和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包括由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4方面构成的目的性价值观和由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构成的手段性价值观, 共34个项目, 每个项目按重要程度以1~5分计分。该问卷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 各项指标均符合心理学测量标准。

大学生就业心态问卷的编制从半结构化访谈开始, 访谈内容包括“你在就业 (择业) 过程中会有哪些心态”和“你觉得你周围的同学在就业 (择业) 过程中有哪些心态”2个问题。在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并参考苏益南等[7]的研究之后, 汇总为就业理性、就业主动性、就业意志、自卑、嫉恨、无助、焦虑、抑郁等维度, 每个维度编制5个项目, 随后选取了150名高校毕业生进行预试。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 除就业理性、就业主动性和就业意志外还包括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包含自卑、嫉恨、无助、焦虑和抑郁等子项目。在对项目进行调整后进行信度检验, Cronbach’α系数为0.81, 这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高。最终形成的问卷含4个维度, 39个项目, 就业主动性、就业意志、就业理性3个维度得分越高, 说明主动性、意志力及理性程度越高;不良情绪得分越高, 说明情绪状态越差。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价值观

2.1.1 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总体情况就业价值观各维度的得分见表1。

由表1可见, 目的性价值观中, 得分较高的是地位追求和家庭维护, 得分较低的是社会促进。在手段性价值观中, 职业前景和规范道德的得分列前2位, 福利待遇和薪酬声望的平均得分较低。

2.1.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比较

对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得分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发现性别的主效应显著, wilks’λ=0.88, F=5.66, P<0.01;文理科的主效应也显著, wilks’λ=0.95, F=2.32, P<0.05;2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wilks’λ=0.97, F=1.15, P>0.05。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在部分就业价值观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注:*P<0.05, **P<0.01, ***P<0.001

由表2可见, 性别的主效应在轻松稳定、规范道德、地位追求和家庭维护4个维度上都显著。从平均分来看, 女生在轻松稳定 (3.51分) 、兴趣性格 (3.80分) 、规范道德 (3.92分) 、家庭维护 (3.56分) 和社会促进 (3.21分) 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分别为3.22分、3.65分、3.71分、3.41分、3.08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在轻松稳定上达到显著水平, 从平均分看, 文科生的得分高于理科生, 说明在就业时文科生比理科生更追求工作的轻松稳定。

2.2 就业心态

2.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总体情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各维度平均得分见表3。

由表3可见,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意志方面的平均得分最高, 其次为就业主动性, 就业理性得分最低 (平均分低于3分) 。不良情绪的各种反应均在3分以下, 在各种不良情绪反应中, 焦虑情绪的平均分最高。

2.2.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比较

对被调查对象进行性别和文理科在就业心态得分上的多元方差分析发现, 性别的主效应显著, wilks’λ=0.96, F=2.06, P<0.05;文理科的主效应也显著, wilks’λ=0.92, F=3.95, P<0.001;2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wilks’λ=0.97, F=1.31, P>0.05。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在部分就业心态维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4。

注:*P<0.05, **P<0.001

性别的主效应在就业主动性和躯体症状上达显著水平, 表现为女生的就业主动性平均得分 (3.68分) 高于男生 (3.53分) , 男生的躯体症状平均得分 (2.21分) 高于女生 (2.04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在就业理性、就业意志和自卑感上达到显著水平, 表现为文科生的就业理性平均得分 (2.42分) 低于理科生 (2.71分) , 文科生的自卑感平均得分 (2.19分) 高于理科生 (2.00分) , 即相比理科生, 文科生就业时较不理性, 也有较多自卑感。理科生的就业意志平均得分 (3.77分) 要高于文科生 (3.63分) 。文理科的主效应还在抑郁上表现为文科生平均得分 (2.14分) 略高于理科生 (2.00分) , 但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和建议

3.1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价值观分析

3.1.1 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整体情况

职业价值观是人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8], 或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9]。本研究采纳了金盛华和李雪[6]的观点, 将职业价值观定义为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 并且按照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价值观的分类逻辑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地位追求是高校毕业生得分较高的目的性价值观维度, 与不以获得物质利益为最终目的的个体相比, 有地位追求取向的个体的目标则更多地受传统社会期待和赞许的指引, 他们的努力以获得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为最终目的。这与很多研究结果一致, 如洪芳等[10]研究发现, 当今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中最受重视的是物质, 王凤仁等[11]认为注重经济收益已经成为大学生职业价值判断的主导思想, 唐昆雄等[12]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 他们更多地将择业定位于金钱和地位方面。究其原因可能是: (1)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社会价值观的实用化倾向; (2) 社会舆论对财富集中者及财富作用的吹捧和歪曲。

从手段性价值观来看, 得分最高的是职业前景, 表明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比较看重从事该工作今后的发展。相关调查研究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结合目的性价值观的结果来分析, 高校毕业生同时看重职业前景和物质享受及社会地位并不矛盾。当前社会的就业现状导致刚工作的大学生无法立刻追求到物质享受及社会地位, 这就使其期待能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 即追求职业前景。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 高校毕业生在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同时, 也明白现实状况的限制, 从而理智地进行选择。

3.1.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观的比较

对性别的比较分析发现, 女生在择业时比男生更加在乎工作是否轻松稳定、是否符合她们的兴趣和性格、工作是否规范道德。从目的性价值观来看, 她们的择业也比男生更加注重家庭维护和社会促进。男、女生的这种差异可能来自女生的个性特征和生理、心理条件以及社会期望。女生的生理条件决定了其难以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需投入大量体力的工作, 一部分女生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 在心理上也不愿意从事繁重的工作, 再加上社会仍存在对女性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期望以及她们对此的刻板印象, 使得她们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家庭维护、轻松稳定和符合兴趣性格等因素。此外, 职业女性在职场上容易成为性骚扰对象, 她们也更加期待工作能够规范道德。这种价值观的性别差异与其他一些研究一致, 但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如杨超越[13]的研究也发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加追求工作稳定, 但同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要求薪资与福利, 而本研究未显示薪资与福利上的差别。

文科生比理科生在就业时更追求工作的轻松稳定, 这可能是文科生多是艺术与人文专业, 与严谨和逻辑性强的理科生相比更加追求自由和轻松, 这种专业特性在就业价值观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3.2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分析

3.2.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整体情况

从整体来看, 就业意志高和不良情绪中的焦虑情绪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时最明显的心态。就业意志高意味着毕业生在就业遇到挫折时, 能够克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继续朝目标前进。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最严重的不良情绪是焦虑, 在就业理性上的得分也相对较低。不理性体现在大学生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时候, 仍然想要获得较好的工作待遇, 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因其不切实际, 心态不够平和, 从而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2.2 不同性别和文理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比较

不同性别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主动性和躯体症状上有显著性差异, 女生的就业主动性得分高于男生, 男生的躯体症状得分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更加追求安全感以及与他人比较, 迅速地找到工作能满足她们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男生的躯体症状得分高于女生, 这可能与很多女生适当降低了就业期望和要求有关。

文理科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心态上的差异非常明显。相比理科生, 文科生就业时较不理性, 也有较多抑郁和自卑感。理科生的就业意志要高于文科生。常保瑞等[14]的研究认为, 文科生在就业焦虑上要显著高于理科生。相对文科生而言, 理科生更容易找到对口且满意的工作。此外, 由于理科生实际操作能力强, 能很好地迁移到工作中去, 而文科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理论知识较多, 且多从事复杂的社会性工作, 在日后的工作竞争中他们会显得相对比较弱势。

3.3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心态调查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分层抽取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护理专业大专三年制、大专“4+2”二年制毕业年级学生, 共328名。

1.2 调查内容

采用笔者参考网络资料自行设计的高职医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心态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职业规划中的自我评定、职业定位、行动与实践的程度及就业心态中的就业去向、就业前景、影响就业的主导因素等。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向调查对象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填写方法后, 由其独立填写。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 回收328份, 回收率为93.7%, 其中有效问卷328份, 有效率为100.0%。

2 结果

2.1 就业的心理状态

压力很大的占13.1%, 近乎绝望的占64.9%, 无压力的占6.7%, 有压力、但有信心的占15.2% (见表1) 。

2.2 对未来工作薪水的期望值

1 000~1 499元的12人, 占3.7%;1 500~1 999元的33人, 占10.1%;2 000~3 000元的64人, 占19.5%;3 000元以上的219人, 占66.8%。

2.3 毕业后的就业地点期望

毕业后期望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的占13.1%, 留在沈阳的占64.6%, 准备去沿海城市的占7.0%, 回到家庭所在地的占14.6%, 到中、小城市就业的占0.6%, 没有准备到城镇农村的学生 (见表2) 。

2.4 对所学护理专业的满意度

很满意的有109人, 占33.2%;一般满意的有178人, 占54.3%;不满意的有31人, 占9.5%;表示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的有10人, 占3.0%。

2.5 需要学校就业指导提供的信息

需要学校提供用人单位信息的有161人, 占49.1%;需要提供就业法律政策的有59人, 占18.0%;需要提供就业心理辅导的有108人, 占32.9%。

3 讨论

3.1 目前高职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调查显示, 只有21.9%高职医学毕业生有压力但有信心或无压力, 78.0%的毕业生压力很大或近乎绝望, 这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现实相符。社会各行业之间经济效益和社会地位的差距, 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思想和心理, 加之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的存在, 使得不少学生在求职中存在重金钱、讲实惠、追高攀富和求稳定的择业心态, 缺乏远见[1]。调查显示,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沈阳市的几家大医院, 期望月薪多在3 000元以上, 而且有的毕业生在多次求职失败后也不会改变期望值。因此, 建议学校对毕业生加强分析就业现实和明确就业定位方面的相关指导, 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 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优势, 找准正确步入社会的起点。

3.2 对护理专业的满意度

对专业的满意度就是职业兴趣, 个人才干与兴趣相结合, 这个过程就是对专业的满意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护理专业很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占87.5%。护理工作责任重大而社会认可度不是很高, 有12.5%的学生对护理专业不满意或认为学什么专业无所谓, 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让学生尽早到临床进行社会实践, 对护理工作的环境、强度、难度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提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满意度。

3.3 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认知程度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定向及在校期间的职业心理、职业能力培养等施加影响的过程。其工作目标不仅是使高职医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更是着眼于高职医学毕业生一生的发展, 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长期以来, 就业指导尤其是贯穿于在校学习全程的职业生涯指导是国内大学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2]。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需要学校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毕业生占51.0%, 分析原因: (1)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面临毕业, 需要学校对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前的辅导; (2) 毕业生希望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就业方面的信息。总之, 面对就业, 高职医学毕业生的心态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教育和引导高职医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学校应指导高职医学毕业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社会竞争, 迈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参考文献

[1]刘逢吉.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就业发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6) :17-18.

[2]陈啸.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 2006 (2) :53-54.

父亲心态和爷爷心态 篇11

由北京回香港,一踏进机场出境关卡,就听见孩子的哭声,呼天抢地,却不见人影,往地上一望,才见一约八九岁的小童撒泼:“我不上飞机。”心想进了关卡,不想飞也得飞,父母再宠孩子也没有回头路。传承也是,就算对着一个败家子,一堆败家子,一代败家子又怎样,最后还不是又哄又骗,使出浑身解数,始终都得上飞机。

话说一家总部在上海的主板上市企业,CEO生于北京,长于香港,是60后,这种背景在猎头公司手中是高级人才了,但50后的董事会主席对他的评语很有趣:“一把年纪,不养孩子,这不打紧,狗也不养一条,怎样理解年轻下属!”这位创始人虽然比CEO大一代,但感觉上比CEO青春,有时代感,对IT/潮物敏感(与业务无直接关系),原因在于他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被儿子重重教训过。

我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案例?就是中国现在对传承的喧嚣,由60/70/80后到65/75/85,区间已由十年计降至五年,而且颇有洪水猛兽感,这些小魔怪不是外星侵略者,而是我们的炎黄子孙。

大堆专家,可以洋洋万言,也可随手画出流行的三轴雷达图,第一轴是重点大学VS闲散大学,第二轴是商富家庭VS赤贫家庭,第三轴是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这三轴愈是向下,文凭越差,越家贫,越受集体主义熏陶,结果越听话,越能吃苦,越愿意学,越容易被主管接纳,如联想人。

但你得往前看,在2020年甚至2030年,企业还充斥这类分子,企业能延续吗?企业要不断进化,持续接受新的DNA,正如美国军校越来越多黑人、少数族裔,美国政府也有黑人总统、黄人大使,不能光是白人。

中国的世界工厂大业迈向黄昏,我们要的不再是富士康式的人肉机械。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网络企业,因为他在那里可以伸张企业公民权,上级对业务外行,不能打压,不能身教,不能“想当年”式地教训。这样新一代才能充分成长。是时候要求中国企业家们来一次另类的升级,不是光升员工。企业家升级,连带企业自动转型。

企业培育新一代,不需要什么量子飞跃,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由老爸心态升级至爷爷心态就可以了。以前文的上海公司董事会主席为例,他和很多新爸爸一样,犯了无可避免的错:“望子成龙。”我也是长子,亦遭此劫,大部分长子的一生,都无法逍遥。背着一个诅咒,小部分成功,但终身不敢松懈,另一极端是在青年时就垮掉,所以长子不是萧规曹随,就是破门出走。

那位董事会主席的长子就破门出走,待到父子讲和,从此开窍,学习与后辈沟通。光讲沟通实在不够,更要诚意向后辈学习。老辈企业家,除非IT中人,否则对后辈而言,是两手空空的留级生,QQ、Facebook、Twitter一窍不通,学不懂还狡辩。

转当爷爷就扭转乾坤了,每一代的爷爷都会很乖巧地听幼孙“教导”,声调永远柔和,就算要出手“调教”,亦会措词恰当,不激怒小辈。企业传承中,层际传承(tier based succession),是比代际(舵手)传承先克服的问题。如果仍不懂放下父尊,就看看成龙老片子《功夫小子》,看看袁和平怎样循循善诱,捉放成龙,才能将绝世功夫传下去。

(崔基龙荐自《时文博览》)

责编:高冗

心态调查 篇1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现状

据了解,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必修、选修及讲座形式展开,其中必修课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都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上课,该课程为16学时,1学分;选修课程主要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并无特定对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从某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中抽取了部分学生作为被试。

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制问卷《高职院校公共课程———阳光心态课程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20份,收回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89.38%。

(2)数理统计法。

通过问卷所获得的数据使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情况。

1. 开展《阳光心态》课程的规模

调查结果显示,本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计3265人上了该课程。据了解,2010年新生入学人数为3989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课覆盖率为81.85%。

2. 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大学生学习《阳光心态》课程的主要目的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对心理学感兴趣、能够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的人数为116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0.6%;认为通过学习心理学能够解决自身的一些问题人数为125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3.7%;因为学校开设此门课程不得不学的人数为32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1.2%;另有13人没有填写。

3. 学生对《阳光心态》课程的学习态度

根据各任课老师也班级课程到课率名单对问卷进行《阳光心态》课程到课率统计,被调查学生中从不逃课的人数为211人(73.8%),偶尔逃课的有49人(17.1%),经常逃课的有26人(9.1%)。对逃过课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为实训、生病、开会等,占74.3%;其他原因占16.2%;与其他课冲突占9.5%。另外,大部分学生都阅读过《阳光心态》教材(258人,占90.2%)。

4.《阳光心态》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任课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为好的有275人(96.2%)、中的有11人(3.8%)、差的有0人;对任课老师教学态度的评价为好的有286人(100%);对《阳光心态》课程的教材评价为好的有89人(31.1%)、中的有179人(62.6%)、差的有18人(6.3%)。

5. 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期望

对“你希望《阳光心态》课的上课形式是怎样的?”这一问题,67%的学生希望上课时老师和学生互动,15%的学生希望上课时能够结合影片形式讲解,10%的学生希望老师上课时能多讲点发生在身边的案例,8%的学生认为老师目前的教学形式很好。对“你比较喜欢《阳光心态》课的哪部分?”这一问题,25.8%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人际交往,25.6%的学生表示喜欢教师讲授的大学生恋爱心理,12.9%的学生表示喜欢看心理影片赏析,11.6%的学生喜欢教师上课时的案例分析,10.8%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0.5%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挫折心理,8.1%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情绪管理,3.5%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其他还有有关生命教育、人格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应突出课堂教育的重要性,加大课堂教学课时。

开展课程化课堂教育,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课堂教育应根据学生的需要,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开设,课程应没有规定学分的必修课和系列选修课,课程化课堂教育应确定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规模和教育目的。从《阳光心态》课程的开课情况来看,覆盖率有了,普及力度却远远不够,因为课时较少。据了解,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多为72、54、36、32,而该校只有16课时,心理学课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应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注重案例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阳光心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践性,通过案例分析反求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其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指导自己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性教学,让行为语言带动身边同学,共同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三)应突出课程实效性,注重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应是认知、体验、分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体验式教学过程。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计一些培训能力的实际训练内容,多给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并用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趋理解、感受、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情感感受、领悟和意义。体验的结果是分享,学生把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都和别人分享,就会催生其他学生分享的情感和欲望,推动其他同学分享行为的产生,也即自我开放的行为产生,从而促进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和发展。

(四)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根据大学生具有共性与个性的特征,《阳光心态》课主要解决共性问题,同时简介指导个性问题。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具有针对性。要针对每一个专题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融入到课堂讲授的过程,因为这些问题和知识点就是学生自身需要的和要解决的。这样学生会和教师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既可以解决学生们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又可以为解决学生个体心理问题打下知识基础。

(五)应突出课程的参与与互动性,注重启发、情感式教学。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讲授过程中加入参与与互动的启发、情感式的教学,对学生理解、消化心理学知识非常重要。一是互动参与的实践过程是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展示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事例,使他们感到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二是具有感染性,通过参与、互动的情境设计,以情动情、以情育情。三是能创造愉悦的课堂环境,增强教学效果。因此,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课堂讨论、游戏、实战等环节吸引学生,让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产生一种愉悦的学习心态,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六)应加强课程在传统与现代手段的相结合,注重引发学习兴趣。

在讲授《阳光心态》课的过程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会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把电影剪辑、动画等融入进去,图文并茂,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程讲授的吸引力。

(七)注重课堂教学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普及的过程,在普及的过程中就会引发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学生对一些自己不能调适的心理问题,就会找老师帮忙解决,这是心理咨询的开端,也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之一。这种心理咨询,会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曾红梅.谈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设置.心理科学, 2003, (6) :1110-1113.

[2]夏纪林.理工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及实施教育的途径.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 2005, (9) :147-148.

[3]王淑敏.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探讨.教育探索, 2003.

上一篇: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下一篇:职业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