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存心态

2024-10-21

教师生存心态(共7篇)

教师生存心态 篇1

摘要:深化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也预示着在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小学教师“生存心态”结构的分析,认为教师科研水平提升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师的“历史实践”经验、教师科研生活的“场域”以及教师在科研发展过程中“内心引导”三者的互动作用。只有注重教师“生存心态”结构中三要素的互动才能发展符合要求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学术水平,生存心态,教师生存心态

一、小学教师是否需要科研能力

教师科研能力影响教师的专业认同水平,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校本课程的推行,更是给我们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校本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只有三者(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完整地体现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才能发挥其作用。这三者的整合需要教师的深入理解与课程的“二次开发”。这都取决于教师的理解能力、交流能力,更取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只有教师拿出一流的学术作品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而,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

但我们知道,具备杰出科研能力的小学教师在现今学校中很少存在,尤其是农村小学。因为那不仅仅意味着各类资源的外部支持,更是外部资源和教师专业发展“内心引导”两者之间的函数。也就是说,教师科研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充足的外部资源提供和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而后者更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关注、发展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不仅需要改善教师外部生存环境,更需要促进教师科研能力自我发展的觉醒。

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入职初期的学术课程设计。通过在入职培训中设置相应的课程来培养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抑或邀请科研型教师传授成功经验。第二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并进行研究,也就是在科研活动中去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例如小学教师普遍参加课外补习活动,这一现象可以形成研究问题:为何这类现象屡禁不止?小学教师可以从社会环境、文化、教师待遇甚至是教师权利等方面去思考和研究。第三类,提倡教师进行反思性活动,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来提升科研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点共识。首先,小学教师需要较强的科研能力,这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课程改革进行深化和发展的要求,更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要求。其次,现有的小学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外部制度或环境,而对于“内心引导”的研究和探索比较缺乏。即使个别研究者提出对课程进行反思性研究,例如张世明认为,走向“科研型教师”需要“每天都盘点一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问自己:今天我做了哪些?做得怎样?还可以怎样做?还能怎样做?”[1]但这种现实性教学反思的思考忽略了教师的反思方向和程度是由过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育经历决定的,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效果和程度会有所不同。只有深入分析教师科研能力核心组成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那如何分析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核心组成要素?呢在本研究中,我们借助了布迪厄的“生存心态”概念:任何一种科研状态或者科研能力的现状都是一种“生存心态”。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生存心态”的概念、机构以及如何根据“生存心态”的结构提升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最后,我们认为只有注意教师“生存心态”结构的三个方面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二、小学教师“生存心态”:概念与结构

布迪厄被称为“近40年来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2]。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生存心态”乃最核心的概念。虽说布氏没有在其著作中对“生存心态”的概念下明确定义,但透过其著作我们可以知道,“生存心态”在布氏的理论中“具有明显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既是静态的内化心理、精神和情感结构,又是行动中实际发生外化作用的精神力量”。所以“生存心态”一方面是在个人或集体意识中内化了特定的历史结构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内化了历史结构的经验又反作用于个体的现实实践。这样“‘生存心态’成了人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生活风尚(style devie)、行为规则、策略等实际表现及其精神方面的总根源”[3]。

可以看出,“生存心态”的形成不仅是特定场域中历史实践的产物,更在主体现时以及未来的行动中产生影响并不断得到修改。因此,我们认为,布迪厄“生存心态”概念具有“历史实践”、“场域”和“内心引导”三要素,这三者的互动构成布迪厄理论体系中的“生存心态”概念。故而,我们认为,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小学教师的“生存心态”。

首先,小学教师的“历史实践”。布迪厄认为“生存心态涉及某种历史的、和个人历史相连的,以及属于思想发生模型的东西”[3]。个人或者群体“生存心态”作为历史的结果,是在历史实践中不断累积形成。同时,“生存心态”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性,因为作为历史结果的“生存心态”在实践中不断凸显其作用,因此,“人们不但得以可能同以往的历史重新连接和来往,而且,也使人们有可能将历史本身拉回现实,并推给未来”[4]。这意味着“生存心态”在表现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地复制历史经验,而是创造性地运用历史经验和现实逻辑的结果。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历史性表现在过往的受教育经历、教育教学经验等都构成“生存心态”的一部分。

其次,小学教师生活中的“场域”。一般意义上,“场”指涉特定的物理空间,而在布迪厄认为,在一个特定的“场域”中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的权利位置关系,是作用者实践并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就是说,“场是由作用者组成的,也是属于作用者的一个空间。因此,场和作用者是相对的且可以互换的。这就表明,任何社会团体,例如社会阶级、种族组织等,都既是它所存在的场中的作用者,也是属于该团体中的各个成员的一个场”[4]。小学教师生活中的场域一般包括所在的城市、社区、学校、教研组以及家庭等。在不同的场域会有不同的关系系统,认识场域的差异性和场域内关系的差异是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最后,小学教师科研生活中的“内心引导”。在布迪厄的理论中,“生存心态”的形成是一系列经验创造性地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但对进行生产与再生产经验的选择并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具有“性向”的。“性向是以词语表达的感情和判断,是评估和把握的艺术。”[4]也就是说,这是主体选择时“内心引导”的结果。因为经验的选择,一方面涉及到选择的空间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选择的坐标,也就是个体在选择时的“性向”。这样才能理解主体行动的意义。教育是一项价值活动,是良心事业。自然科学研究可以做到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然而,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来说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性。“内心的引导”体现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三、小学教师“生存心态”结构与科研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生存心态”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知道,“生存心态”不仅是存在于主体内心深处的“内心引导”,而且它是主体在历史实践中累积并不断地被重新建构的经验结构。这样,“生存心态”要素中的“历史实践”、“场域”以及“内心引导”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就非常清晰。对“生存心态”三要素之间互动关系的了解,是我们分析教师“生存心态”构成要素的有益参照。

对小学教师而言,“生存心态”的形成关涉教师科研历程中的“历史实践”、教师科研发展需要的“场域”以及教师科研发展的“内心引导”。小学教师“生存心态”形成过程中,这三者呈现的是相互联系并存在于“生存心态”发展的统一体中。这对我们分析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是教师“生存心态”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生存心态”发展呈现的结构影响着教师科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生存心态”和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存在于相互关联的统一体中。我们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教师“生存心态”的结构以及对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历史实践”经验与科研能力。“历史实践”是教师“生存心态”形成的历史来源。教师“生存心态”形成中,需要观照其过往历史体验累积经验的影响。历史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来源。因此,被纳入教师生命结构中的历史经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般来说,教师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教师在学生阶段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学生阶段对任课教师或者对其有影响教师的记忆、在教师任职阶段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等。

同时,教师“生存心态”形成中的“历史实践”呈现是开放的。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中,教师历史经验的积累不仅是科研发展的历史来源,而且历史经验会根据现实的情况作出必要的改变,改变并发展教师的经验结构。教师在现时的教育生活中根据需要对以往经验进行适当的吸收、改变,以期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被纳入教师生命结构中的历史经验具有一定的流变性,改变并发展了教师的经验结构。总之,“历史实践”作为教师“生存心态”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源对教师科研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合理的利用以往历史经验中的合理因素,更需要根据现状或者未来发展的需要对经验结构进行修改和发展。

其次,教师生存“场域”与科研能力。“场域”是教师“生存心态”形成并发挥作用的特定空间。根据布迪厄的理论,“生存心态”的形成是主体与特定“场域”在互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的。教师“生存心态”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作用的“场域”不仅指的是特定的社会背景,更指的是教师生活、工作的场所以及影响教师经验形成的关系网络。简单来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不仅受教师所处的社会背景因素的影响,更受教师工作、生活场域(这里主要指的是物理意义上的学校和社区)以及教师在场域中的关系网络的影响。这些要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而是呈现复杂的互动关系状态。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场域”中的结构,并加以合理的利用,以期实现自身学术能力的发展。

最后,教师的“内心引导”。“内心引导”是教师“生存心态”形成过程中的意义之源。教师“生存心态”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经验的积累与发展,而这又必然产生选择过程中的意义问题。因为,经验的选择并不是偶然,是经过“内心引导”而做出意义判断的结果。正如韦伯指出的“社会行动应当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指向性,‘可以指向他人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预期的’;第二,行动者赋予行动主观意义”[5]。这里,指出的是行动选择中的第二点。

另外,现代社会呈现的总体特征也促使教师“生存心态”形成中必然需要意义指引。现代社会是一个被彻底启蒙的时代,工具理性成了窒息时代精神的元凶,“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6]。这样,对于教师来说,关键在于怎样去理解启蒙带来的后果,启蒙让人思考的方式趋于理性。但如果当理性替代精神成为行动的唯一准则时,阿德诺所说的“灾难”就会出现在教师的工作、学术生活中。因此,经验的“内心引导”在教师科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师“生存心态”形成和科研能力发展的意义之源。

通过分析,我们对教师“生存心态”结构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时也知道教师“生存心态”结构中三要素对于教师学术能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教师在提升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历史经验,更需要根据现实或未来发展的需要改变经验结构,以期更好地促进学术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科研能力的提升中不仅需要注意所处社会背景的影响,更需要了解所处场域中的社会结构,为科研能力的发展利用并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中不仅需要外部资源的提供,更需要注重“内心引导”的作用,这是避免科研能力发展过程受工具理性控制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世明.教师由“实践型”走向“科研型”四部曲[J].教学与管理,2015(32).

[2]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3]高宣扬.布迪厄的“生存心态”概念[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田玲.布尔迪厄生存心态理论中的互动关系及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2006(5).

[5]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霍克海默,阿德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教师的心态 篇2

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曾扪心自问过:“我们的心态‘绿色’吗?”答案是否定的。看看某校领导的学期末全体教师大会上的讲话,看看某校教师们会后的反应就知道了。领导每次大会上都要“威逼”教师一番:“某某学科,分数太低,看看是谁给拉分了,不行就换岗或者下岗”;“看看某某老师,从我们学校‘调出’后就还一直没有就业”,等等。每次开完会后,全体教师都是人人自危,惶恐不安。教学成绩不良的教师,会不断“施压”自己:“我要努力,被淘汰的不能是我啊”;教学成绩良好的教师想:“我要继续拼啊,保证明年我的教学成绩不被其他教师赶上”。重压之下,必有崩溃者,重压之下,教师的心态必然扭曲,不可否认,现代教师的生存状态非常糟糕。尤其是大城市的重点学校更甚之。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而教师的心理障碍的比例却高达60%以上,近65%的教师普遍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6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无法入睡等,另外自卑、嫉妒情绪也较为突出。以上这些事例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处于一种“黑色的心态”中。

教师的“黑色心态”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有个人原因,有制度原因,有管理上的原因,有外在原因,有内在原因。内在原因有教师的价值观问题,比如有的教师爱攀比,心理就会失衡,有的教师个人素质不高、意志薄弱,没有追求、个人不会定位等。外在原因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人事制度改革对教师的心理压力构成了挑战;过重的工作压力;知识体系的更新使教师无所适从等。总之,全社会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新课改实施,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与授课数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而教师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也使教师疲惫不堪。但愚以为导致教师处于“黑色心态”状态下的根本原因却是校领导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应试教育”的思想占领着她们的大脑,许多学校的领导以“以考为本,以分为本”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为了追求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给教师施压。过大的压力是导致教师形成“黑色心态”的最直接的原因。

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指导和干预,这是现代校长要承担的新角色。例如有的学校成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和“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引入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项目,为教师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规范的维护服务。学校每年都聘请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大学心理学教授给教师做专题讲座,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心态,及时排解教师的负面情绪,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但是,据我了解,很多学校的学期末大会的报告都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仍旧在单纯地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教师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状态。

教师的心态 篇3

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曾扪心自问过:“我们的心态‘绿色’吗?”答案是否定的。看看某校领导的学期末全体教师大会上的讲话,看看某校教师们会后的反应就知道了。领导每次大会上都要“威逼”教师一番:“某某学科,分数太低,看看是谁给拉分了,不行就换岗或者下岗”;“看看某某老师,从我们学校‘调出’后就还一直没有就业”,等等。每次开完会后,全体教师都是人人自危,惶恐不安。教学成绩不良的教师,会不断“施压”自己:“我要努力,被淘汰的不能是我啊”;教学成绩良好的教师想:“我要继续拼啊,保证明年我的教学成绩不被其他教师赶上”。重压之下,必有崩溃者,重压之下,教师的心态必然扭曲,不可否认,现代教师的生存状态非常糟糕,尤其是大城市的重点学校更甚之。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而教师的心理障碍的比例却高达60%以上,近65%的教师普遍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6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无法入睡等,另外自卑、嫉妒情绪也较为突出。以上这些事例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处于一种“黑色的心态”中。

教师的“黑色心态”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有个人原因,有制度原因,有管理上的原因,有外在原因,有内在原因。内在原因有教师的价值观问题,比如有的教师爱攀比,心理就会失衡,有的教师个人素质不高、意志薄弱,没有追求、个人不会定位等。外在原因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及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人事制度改革对教师的心理压力构成了挑战;过重的工作压力;知识体系的更新使教师无所适从等。总之,全社会期望都压在教师身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了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的企盼,不允许学校和教师有一点差错;新课改实施,使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远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班级人数的膨胀、过多的考试与授课数量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师职业的要求和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使教师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而教师学历进修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评职称前的各种达标要求,也使教师疲惫不堪。但愚以为导致教师处于“黑色心态”状态下的根本原因却是校领导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应试教育”的思想占领着她们的大脑,许多学校的领导以“以考为本,以分为本”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为了追求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给教师施压。过大的压力是导致教师形成“黑色心态”的最直接的原因。

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指导和干预,这是现代校长要承担的新角色。例如有的学校成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和“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引入EAP员工心理援助计划项目,为教师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规范的维护服务。学校每年都聘请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大学心理学教授给教师做专题讲座,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心态,及时排解教师的负面情绪,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但是,据我了解,很多学校的学期末大会的报告都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仍旧在单纯地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却忽视了教师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状态。

做“花苞心态”的教师 篇4

【关键词】花苞心态 爱心 细心 耐心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8-02

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石嘴山市骨干班主任赴南京师范大学培训学习。讲台上,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的杨瑞清校长开始了他精彩的讲座。杨校长从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毕业,三十多年来,秉承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无私奉献在农村教育热土上。当他讲到“花苞心态”教育理念时,引发了我无尽的思考。

一、花苞心态,才是真爱。爱心是催开花苞开放的营养剂。

引导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要用慈母般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这种诚挚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马卡连柯也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教师如果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一个班上每个学生,相貌有美有丑,智商有高有低,行为有好有坏,但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关爱,这是与生俱来的。而我们老师就应该对班上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那些暂时落后、家庭特殊的学生我们更要花心思去关爱他们,要像一个无私的园丁,把爱的雨露洒入他们的心田。

去年,我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叫姚文根,他的家庭非常特殊,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过,平时住校,周末才能回家。有一次,上课间操时,他没来,同学告诉我,他在教室里,我听后非常生气,准备去教室收拾他,到了教室一看,令我大吃一惊,他正低着头一针一针的缝裤子……。看到眼前的一幕,我惊呆了。我真后悔,我太粗心了,上星期我还看到他的校服拉链坏了,我这个班主任太失职了。下午,我将儿子的衣服拿来给他换上,又将他的衣服缝好。开家校联系会时,姚文根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来参加,她握着我的手再三叮咛:多多关心他的孙子。看着七十多岁的老人,我不停的点头。三年来,我把这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学习上时时关心他,生活中,处处照顾他,校园中经常能看到他灿烂的笑脸。每逢收到他的短信或者他来看我的时候,我心里都感到甜滋滋的,我体会到了做班主任的幸福。

“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真正感受并体会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乐于和教师交朋友。并努力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认真学习,养成乐于学习的好习惯。

二、花苞心态,细心呵护。细心是花苞开放的催化剂。

我所带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大多活泼好动,独立性和自尊心在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的“束缚”,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顺利时盲目自满,遇到挫折时盲目自卑,沮丧泄气常言道,作为班主任,就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捕捉学生的微妙变化,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给予指导,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班上的调皮大王刘斌,父母均在红果子打工,无暇顾及他的学习。晚上,趁父母不在时,不是到别人家就是到网吧,白天上课无精打采。看到这些变化,我及时与其父母沟通交流,私下与他谈心,刘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三年后,顺利考入高中。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孩子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也是个好办法。

三、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耐心是花苞开放的修剪师。

杨校长谈到教育需要更多的欣赏和呵护。用花苞心态看待学生,学生只有两种:美丽的鲜花和可爱的花苞。学生是孩子,犯错是他们的权利,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是非常正常的。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以花苞心态,静等他们的成长。给学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有些问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他们所获得的很多人生经验是在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及其改正的过程中成长和进步的。相反,没有犯过错误的学生一定是脆弱的,长不大的。当学生犯错时,作为老师不要过多去责备与抱怨,作为班主任更要耐心引导,甚至是不露声色的等待。班上有一位被大家称为“犟牛”的学生王磊,平时脾气暴躁,遇到大小事就跳起来。同学们对他意见很大,班长找他谈话,他依然我行我素。一天,放学后,班长上气不接下气的跑来告诉我:王磊和几个男生打架了,我急忙赶到操场,王磊满脸涨红,瞪着双眼,准备和那几个男生决一死战,我谁也没说就让他们回去了。第二天我了解了事情的缘由:他们在打篮球,王磊连投了三次球都没进,其余的人让他做俯卧撑,当即他就恼火了,和其余人厮打起来。为此,我开展了“如何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的主题班会,针对他们的行为,让大家展开讨论,在同学们的评论下,当着同学的面,王磊低下了头,向其他几位同学赔礼道歉,教室想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他再也没和同学闹过矛盾。

破解轮岗教师的打工心态 篇5

一、打工心态的存在事实

1.有收入无归属

作为教师到哪儿都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考试, 收入上有些许校际间的不平衡, 只要在一线工作差距不会很大。关键在于要有归属感。学校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很多教师记忆深刻的“关键事件”都与学校有关, 专业成长上的自不必说, 第一次上公开课、第一次论文获奖、第一篇文章发表、第一次拿到荣誉……甚至生活、社会经验的许多第一次也是与某所具体的学校相联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三个层级“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正是当下轮岗教师最为迫 切的心理需求, 没有归属的满足即便有稳定的收入也不能达成更高层次的需要满足。

2.有工作无事业

每个人都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 但是变动不居的环境会将这种雄心壮志消磨殆尽———干得再好也还是要流动的。急功近利可能会变成时尚, 而做教师恰恰需要心境平和, 需要“长线投资”, 最怕的就是不管明天只问现在, 教师的事业心和事业感都会受到巨大冲击。

3.有同行无同事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 教师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学校文化的关键。现行体制下教师变动太快,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浅起来———没有必要刻意维护和谐友好的关系, 大家明天在哪儿还说不准呢。而没有协作的教师关系, 学校的工作推进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各自为战会导致整体协调失灵, 校长会像扑火队员一样忙个不停, 加上校长也是流动对象, 如果业务再不过硬问题就更多。

二、打工心态的形成原因

1.行政政策设计不够

文化准备不够充分。部分教育政策没有充分考虑文化认同的问题, 没有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的设计与改造。

制度思考不够周延。制度设计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 但是对于改革的承受者必须要有相当的预设。也就是说一定要研究这一项政策实施以后教师的想法是什么, 而我们预设的跟进手段又是什么。如果没有走群众路线, 没有一线教师的声音, 思维必然局限, 思考必然有缺陷。

保障措施不够有力。要让教师有安全感, 首先要在后勤保障上下功夫, 比如教师宿舍建设、上下班车辆考虑、教师子女家庭因素的综合评估等, 只有将细节考虑到、解决好, 教师才能有归属感;其次是教学上的保障, 要有更好的教学条件, 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再次还要有制度性保障, 对交流的教师一定要有精神、物质上的倾斜政策。

2.学校文化创生不强

固凝状态。多年来学校在改革, 但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 具体到学校人事改革处于静止的状态。这样的状态由来已久, 教师身在其中也就见怪不怪了。

固稳结构。许多学校的教师队伍基本是处于停滞、凝固的状态, 就连工作分工等也是这样。学校“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相同”, 多年来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状态。

固步心理。许多学校每年的进步变化不大, 整体是处在比较低的重复水平上运行。剔除上级的推动, 学校的进步基本是空白。平面发展、应付上级是学校的常态, 这样的发展状态下固步自封就在所难免了。

3.教师个体准备不足

思想不够解放。部分教师见识比较窄、现实工作的开放性要求不高、与外界接触较少, 呈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保守性表现出的不光是见识的问题, 还有思维比较僵化, 更有爱钻牛角尖的通病。

发展不够明晰。现在教师群体中职业倦怠广泛存在, 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与教育评价体制有关系, 也与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不明有直接关系。特别是评上了高级职称的教师已经在专业发展上无路可寻, 于是“混”成为常态。这就需要为不同层次、年龄、身份的教师制定出相应的专业发展的路径, 让他们有奔头。

尝试不够多岗。许多教师在当今社会大变动、大调整、大发展的背景下显然是太过于保守与落后了。尝试让老师适应不同的岗位, 进行多岗锻炼可能会给流动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

三、打工心态的破解可能

1.优化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是教师流动工作的主要凭借, 要将这项工作做好首先就要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将制度设定得更加科学合理。

发掘优秀文化。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是也具有创新性, 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是社会文化, “北漂”虽然有艰辛, 但正是因为跨出了“北漂”的步伐才有了成功的可能。二是教育文化, 教育中不乏变动的事例, 孔夫子三千年前带着得意弟子周游列国, 除了宣传其政治主张, 也在进行着教育的事业;三是发展文化, 在岗位变动中获得更为重要的发展机会, 能激发起教师主体的发展意识。

进行周密思考。运用系统思维将教师流动工作进行周密思考, 特别是要走群众路线, 广泛发动教师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 发挥教师在这项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运用整体思维统筹好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各类教师, 将每一项具体的工作置于整体之中。运用长远思维, 指向于长久机制的确立。运用人本思维, 以人为本, 关心人、照顾人、发展人、成就人, 这样才能消解抵触、应付思想, 真正达成流动、均衡的目的。

提供有力保障。恰当地建立好后勤保障体系, 激励保障体系, 专业保障体系, 支撑保障体系, 为破除打工心态提供源头活水。

2.创生学校文化

打破固凝状态。从学校的目标管理开始将学校的发展纳入到正常的轨道, 每学期、每学年都要有新的目标和追求, 这样学校就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执行上找寻变动的可能, 实现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 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 变动的校园会成为教师流动的发生器。要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上有新的突破, 倡导创新的课程文化, 从而为打破学校的僵化状态奠定日常的基础。

打破固稳结构。对于人员的管理是最重要的, 要逐步将管理的层级整合, 实现扁平化管理, 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使人员的校内流动成为常态。对于教师和职工的考核评价要更为科学, 将不适合在一线工作的教师调整到后勤岗位上去, 凸显一线教师的地位。

打破固步心理。用足用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工具, 科学制定、明确目标、清晰路径、严格考核, 将教师推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破解“高原现象”。对于专业发展不合格的老师要有强有力的问责手段, 不能听之任之。

3.做好个体准备

解放思想。要创造机会让教师解放思想, 站在全局、形势发展和个体成长角度看待问题, 摒弃从一而终的传统思想, 求新求变, 在变动中展望、追寻、成长, 人生的价值会在这些大事件中提升。

明晰发展。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 分析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用好专业发展的良机, 从而激发起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打造发展需要载体, 通过公告公示、组织留档、定期对照等方式将发展的目标明确下来。

高校教师教学心态的探讨 篇6

1 高校教师的教学心态是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升,高中生只能说是嫩芽,大学生才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大学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开端,是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孕育的阶段,是人生试飞的阶段。大学生开始有自己最初的经过些许理智思考的人生规划。而这些梦想,这些规划需要高校老师从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可以成为:今天你因高校而骄傲,明天高校因你而自豪。在高校工作中,教师作为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为高等教育、科技、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中取得的成果一定是建立在高校教师具备良好工作心态的基础上的。拥有良好的心态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和科研的源泉,也是使之几十年保持这种热情的动力。

2 高校教师在工作时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即心态。高校教育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教师的心态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她像一个隐形的指挥棒。教师在工作上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为什么说高校教师的心态要跟上时代的变换?对这些问题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2.1 在课堂教学中保持变通的工作心态,营造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

当今80后和90后大学生在性格、知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上与以往有鲜明的差异。据相关文献报道,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对当今大学生的评价并不高。教师发现80后表现出“学习兴趣缺乏”、“自我”、“虚荣”、“责任感差”等缺点;还有些人提出疑问:难道改革开放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80后身上就没取得的有益的教育结果吗?当然有,2008年80后金晶捍卫奥运火炬的事迹;80后在奥运会中塑造的中国新公民形象;他们表现出的大爱、大善与大勇,表明他们可以传承中国文化,可以担当未来重任。对于90后,他们在崇尚儒学的仁、义、礼、智、信精神的同时,张扬个性,注重个人目标与价值的实现,具有部分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等特点。

高校教师应从多角度看待80后、90后大学生,把握其思想特点,了解其思维方式及其存在的优缺点,多一些平等、理解、接纳、幽默会让自己的心态平和起来。具有良好的心态,教师才能专注于课程的知识准备;揣摩授课的表达方式;睿智解决课上学生的怪状。教师通过几句幽默的话、短短的一个典故等巧妙地方式会让气氛更融洽;联系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科技产品、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隐形教育对待叛逆性格等这些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所以说高校教师需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

2.2 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科研,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闪光点和灵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高校教师应该保持一颗积极的永远好学、勇于钻研的心态。在探寻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加强科研工作。在结束了一天中丰富的教学任务、一系列生活内容后,还要静下心进行科研,这对于一个现实中的高校教师是一种挑战。要跨越这种挑战,教师要有怎样的心态?首先,针对功利心。教师坚持科研的真正动力是最终得到的好处吗?不是。因为人往往是在没有太多欲望时会做出点事情来。是兴趣,或人生追求的一种状态。其次,针对思维习惯。由于教师长期钻研科学的前沿领域,对其预测充满着高(下转第89页)(上接第82页)度的自信,并敢于怀疑原有的规则和定理而坚持自己的观点,能进行试验或运用原有资料来论证自己所坚持的结论的正确性,这固然值得肯定和称赞。但久而久之这种坚持与自信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当面对的客观对象是自己不很熟悉的领域时,像面对生活或社会问题时,用原来的思维习惯,会表现出依旧对自己观点看法保持着一种高度的自信和坚持,这样易形成对任何事物都偏执的倾向。对处理课堂问题时可能也会情不自禁的表现出来,违背了课堂教学要变通的心态。一个成熟的研究者要具有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变通的心态。

坚持科研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当今科技前沿适当引见给学生,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创立课堂闪光点,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热爱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结合80后、90后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既对教师科研起促进作用,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科研所具有的素质,进而为社会培养先锋力量。

3 保持良好健康的工作心态,需具备良好的内部、外部环境

内、外部环境与高校教师工作心态的关系好比水和鱼。当今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发达的时代,作为要甘于奉献的教师,同样也面临社会种种诱惑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应该给高校教师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内、外部环境,使其保持良好健康的工作心态。(1)外部社会环境对教师心态的影响很大。目前,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在逐步改善当中。(2)内部环境大致包括: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评优制度的完善。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关于课堂教学质量问题,从“照屏宣科”的思考,到“以人为本,交流感情,构造和谐课堂”等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可见人们一直在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据相关文献介绍在各高校中实行的“讲课比赛”、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等具体规则有所不同。既然是公开比赛,就要结合参赛教师和有识之士的意见完善原比赛规则,邀请相关合适的评委老师。使比赛、评估不但有令人信服的结果,更多的是给比赛教师宝贵的启发和交流教学方法的机会。

教学评优制度。教学评优制度是教师智慧和辛勤劳动得到认可的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方式。一套尽可能公平的评比制度,会让大多数教师工作的心态保持平衡。教师也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还不完善的制度,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并等待解决。同时,相关领导应给普通教师提出建议的机会,并能正确对待这些建议。

4 小结

众所周知,心在质量在。高校教师的教学心态至关重要。一群有见解有内涵的知识渊博的高校教师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工作心态,高校的未来不可限量,国家的未来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黄洪基.关于80后的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5):4-13.

[2]徐源.探析“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7):23-25.

[3]贺晓星.改革开放中的高校教师心态调查初析[J].南京大学学报,1995(1):175-181.

[4]高进.高校科研团队中博士后群体心理冲突与协调[J].教育与现代化,2010(4):67-71.

破解轮岗教师的打工心态 篇7

一、打工心态的存在事实

1.有收入无归属

作为教师到哪儿都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考试,收入上有些许校际间的不平衡,只要在一线工作差距不会很大。关键在于要有归属感。学校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很多教师记忆深刻的“关键事件”都与学校有关,专业成长上的自不必说,第一次上公开课、第一次论文获奖、第一篇文章发表、第一次拿到荣誉……甚至生活、社会经验的许多第一次也是与某所具体的学校相联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三个层级“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正是当下轮岗教师最为迫切的心理需求,没有归属的满足即便有稳定的收入也不能达成更高层次的需要满足。

2.有工作无事业

每个人都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但是变动不居的环境会将这种雄心壮志消磨殆尽———干得再好也还是要流动的。急功近利可能会变成时尚,而做教师恰恰需要心境平和,需要“长线投资”,最怕的就是不管明天只问现在,教师的事业心和事业感都会受到巨大冲击。

3.有同行无同事

学校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学校文化的关键。现行体制下教师变动太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浅起来———没有必要刻意维护和谐友好的关系,大家明天在哪儿还说不准呢。而没有协作的教师关系,学校的工作推进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各自为战会导致整体协调失灵,校长会像扑火队员一样忙个不停,加上校长也是流动对象,如果业务再不过硬问题就更多。

二、打工心态的形成原因

1.行政政策设计不够

文化准备不够充分。部分教育政策没有充分考虑文化认同的问题,没有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的设计与改造。

制度思考不够周延。制度设计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对于改革的承受者必须要有相当的预设。也就是说一定要研究这一项政策实施以后教师的想法是什么,而我们预设的跟进手段又是什么。如果没有走群众路线,没有一线教师的声音,思维必然局限,思考必然有缺陷。

保障措施不够有力。要让教师有安全感,首先要在后勤保障上下功夫,比如教师宿舍建设、上下班车辆考虑、教师子女家庭因素的综合评估等,只有将细节考虑到、解决好,教师才能有归属感;其次是教学上的保障,要有更好的教学条件,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再次还要有制度性保障,对交流的教师一定要有精神、物质上的倾斜政策。

2.学校文化创生不强

固凝状态。多年来学校在改革,但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具体到学校人事改革处于静止的状态。这样的状态由来已久,教师身在其中也就见怪不怪了。

固稳结构。许多学校的教师队伍基本是处于停滞、凝固的状态,就连工作分工等也是这样。学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多年来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状态。

固步心理。许多学校每年的进步变化不大,整体是处在比较低的重复水平上运行。剔除上级的推动,学校的进步基本是空白。平面发展、应付上级是学校的常态,这样的发展状态下固步自封就在所难免了。

3.教师个体准备不足

思想不够解放。部分教师见识比较窄、现实工作的开放性要求不高、与外界接触较少,呈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保守性表现出的不光是见识的问题,还有思维比较僵化,更有爱钻牛角尖的通病。

发展不够明晰。现在教师群体中职业倦怠广泛存在,且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这与教育评价体制有关系,也与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不明有直接关系。特别是评上了高级职称的教师已经在专业发展上无路可寻,于是“混”成为常态。这就需要为不同层次、年龄、身份的教师制定出相应的专业发展的路径,让他们有奔头。

尝试不够多岗。许多教师在当今社会大变动、大调整、大发展的背景下显然是太过于保守与落后了。尝试让老师适应不同的岗位,进行多岗锻炼可能会给流动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

三、打工心态的破解可能

1.优化制度设计

制度设计是教师流动工作的主要凭借,要将这项工作做好首先就要在现行制度的基础上将制度设定得更加科学合理。

发掘优秀文化。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也具有创新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是社会文化,“北漂”虽然有艰辛,但正是因为跨出了“北漂”的步伐才有了成功的可能。二是教育文化,教育中不乏变动的事例,孔夫子三千年前带着得意弟子周游列国,除了宣传其政治主张,也在进行着教育的事业;三是发展文化,在岗位变动中获得更为重要的发展机会,能激发起教师主体的发展意识。

进行周密思考。运用系统思维将教师流动工作进行周密思考,特别是要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教师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发挥教师在这项工作中的主人翁作用。运用整体思维统筹好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各类教师,将每一项具体的工作置于整体之中。运用长远思维,指向于长久机制的确立。运用人本思维,以人为本,关心人、照顾人、发展人、成就人,这样才能消解抵触、应付思想,真正达成流动、均衡的目的。

提供有力保障。恰当地建立好后勤保障体系,激励保障体系,专业保障体系,支撑保障体系,为破除打工心态提供源头活水。

2.创生学校文化

打破固凝状态。从学校的目标管理开始将学校的发展纳入到正常的轨道,每学期、每学年都要有新的目标和追求,这样学校就会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执行上找寻变动的可能,实现高职低聘和低职高聘,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变动的校园会成为教师流动的发生器。要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上有新的突破,倡导创新的课程文化,从而为打破学校的僵化状态奠定日常的基础。

打破固稳结构。对于人员的管理是最重要的,要逐步将管理的层级整合,实现扁平化管理,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人员的校内流动成为常态。对于教师和职工的考核评价要更为科学,将不适合在一线工作的教师调整到后勤岗位上去,凸显一线教师的地位。

打破固步心理。用足用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工具,科学制定、明确目标、清晰路径、严格考核,将教师推上专业发展的道路,破解“高原现象”。对于专业发展不合格的老师要有强有力的问责手段,不能听之任之。

3.做好个体准备

解放思想。要创造机会让教师解放思想,站在全局、形势发展和个体成长角度看待问题,摒弃从一而终的传统思想,求新求变,在变动中展望、追寻、成长,人生的价值会在这些大事件中提升。

明晰发展。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分析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用好专业发展的良机,从而激发起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打造发展需要载体,通过公告公示、组织留档、定期对照等方式将发展的目标明确下来。

上一篇:人员分级下一篇:剖宫产术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