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分析(共12篇)
心态分析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10余年。公众对献血知识的了解及无偿献血的认识都有很大的提高,人次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献血事业的发展,我们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心态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献血入选标准
每次献全血200~400mL按献血1次统计;每次献单人份或双人份单采血小板,按献血1次统计。献单人份单采血小板按献全血800mL计算,献双人份单采血小板按献全血1600mL计算。
1.2 一般资料
本组献血者资料来自我站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无偿献血者21200人次。具体基本情况见表1。
1.3 心态调查方法
对21200人次无偿献血者开始填写献血健康征询表时附加献血心态调查表进行调查。献血心态调查表采取多选形式进行,一问一答内容包括无偿奉献心理、健康体检心理、储备用血心理、防病治病心理、尝试冲动心理、隐匿心理、不详心理。进行详细记录并统计。
2 结果
根据无偿献血者献血心态调查表内容将21200人次无偿献血者进行心态分类,并分析构成。
3 讨论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自愿无偿献血是崇高精神境界驱动的结果,献血是救死扶伤的具体体现,是对输血事业的无私奉献。
无偿奉献心理占45.37%,参加献血的目的就是献爱心、讲奉献。也有一少部分人曾是受血者,对爱的血液互助活动有亲身感受。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30~40岁、职业干部和工人、大学学历、献血次数2~3次或>3次。
健康体检心理占12.07%。参加献血的目的想通过献血来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相应的体检,以达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年龄>30~40岁,职业农民和商人、学历多为初中或高中,献血次数多为1次。
储备用血心理占21.83%。参加献血的目的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健康时献血,以备将来家人或自己输用,保障家人或自己将来免费用血。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30岁左右,职业为工人和商人为多,学历初中或高中。
防病治病心理占11.46%。参加献血的目的是通过献血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和控制一些疾病。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40岁,职业工人和干部为多,学历为高中或大学。
尝试冲动心理占5.18%,参加献血的目的性不强一时冲动,想尝试献血的感觉[5]。这类人群主要集中在职业学生,年龄20岁左右,男性为主。
隐匿心理和不详心理占4.05%。本组年龄多在18~22岁,女性,对献血的目的不明只想默默献血,悄然离去,甚至连自己的姓名、住址都不愿透露。
总之,通过本组无偿献血者献血心态调查可以看出,无偿献血者献血心态是以无偿奉献心理为主,是以中年、高知识水准人群为普遍性,进一步需要加强对知识水准较低人群的献血知识的教育,正确端正献血心态,使无偿献血心态合理化、促进以爱心献血、以奉献献血、达到和谐社会,和谐无偿献血。
心态分析 篇2
2009 年以来的房价大飙升,使中产阶层生活状态顿受威胁,他们的心理也受到重创,带有明显的挫败感。“二世祖”和“富二代”
报载,当下中国有一万余位资产在2 亿元以上的富豪们,“二世祖”是南方民间对他们儿女的叫法。关于他们的事情民间谈资颇多,人们常津津乐道。传媒是社会的“复眼”,过分追捧明星已够讨嫌,倘再经常无端地盯向“二世祖”们,这样的“复眼”自身毛病就大了。
由于有了以上“二世祖”的存在,所谓“富二代”的界定难免模糊。倘不包括“二世祖”们,“富二代”通常被认为是这样一些青年---家境富有,意愿实现起来非常容易,比如出国留学,比如买车购房,比如谈婚论嫁。他们的消费现象,往往也倾向于高档甚至奢侈。和“二世祖”们一样,他们往往也拥有名车。他们的家庭资产分为有形和隐形两部分:有形的已很可观,隐形的究竟多少,他们大抵并不清楚,甚至连他们的父母也不清楚。
我知道这样一件事---女孩在国外读书,忽生明星梦,非要当影视演员。于是母亲带女儿专程回国,到处托关系,终于认识了某一剧组的导演,声明只要让女儿在剧中饰一个小角色,一分钱不要,还愿意反过来给剧组几十万。导演说您女儿也不太具有成为演员的条件啊,当母亲的则说,那我也得成全我女儿,让她过把瘾啊!---那女儿,也当属“富二代”无疑了。
如此这般的“富二代”,他们的人生词典中,通常没有“差钱”二字。
他们的家长尤其是父亲们,要么是中等私企老板,要么是国企高管,要么是操实权握财柄的官员。倘是官员,其家庭的隐形财富有多少,他们确乎难以了解。他们往往一边享受着“不差钱”的人生,一边将眼瞥向“二世祖”们,对后者比自己还“不差钱”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每不服气,故常在社会上弄出些与后者比赛“不差钱”的响动来。
中产阶层家庭的儿女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除少数高级知识分子,一般大学教授的生活水平虽比城市平民阶层的生活水平高些,但其实高不到哪儿去。20 世纪80 年代后,这些人家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可谓不大,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直接受惠群体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不论从居住条件还是收入情况看,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水平已普遍高于工薪阶层。另一批,正有希望跻身于中产阶层。最差的一批,生活水平也早已超过所谓小康。
然而2009 年以来的房价大飙升,使中产阶层生活状态顿受威胁,他们的心理也受到重创,带有明显的挫败感。
仅以我语言大学的同事为例,有人为了资助儿子结婚买房,耗尽二三十年的积蓄不说,儿子也还需贷款一百余万,沦为“房奴”,所买却只不过八九十平方米面积的住房而已。还有人,夫妻双方都是五十来岁的大学教授,从教都已二十几年,手攥着百余万存款,儿子也到了结婚年龄,眼睁睁看着房价升势迅猛,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徒唤奈何。
他们的儿女,皆是当下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有大学学历甚至硕士、博士学位。这些青年成家立业后,原本最有可能奋斗成为中产阶层人士,但现在看来,可能性大大降低了,愿景极为遥远。他们顺利地谋到“白领”职业是不成问题的,然“白领”终究不等于中产阶层。中产阶层也终究得有那么点儿“产”可言,起码人生到头来该有产权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可即使婚后夫妻二人各自月薪万元,要买下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由父母代付部分购房款,也还得自己贷款一百几十万。按每年可偿还10 万,亦需十几年方能还清。
又,他们从参加工作到实现月薪万元,即使工资隔年一升估计至少也需10 年。那么,前后加起来可就是二十几年了,他们也奔50 了。人生到了50 岁时,才终于拥有产权属于自己的两居室,尽管总算有份“物业”了,恐怕也还只是“小康人家”,而非“中产”。何况,他们自己也总是要做父母的。一旦有了儿女,那一份支出就大为可观了,那一份操心也不可等闲视之。于是,拥有产权属于自己的一套房子的目标,便离他们比遥远更遥远了。倘若双方父母中有一位甚至有两位同时或先后患了难以治疗的疾病,他们小家庭的生活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
好在,据我了解,这样一些青年,因为终究是知识分子家庭的后代,可以“知识出身”这一良好形象为心理后盾,抵挡住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现实的猛烈击打。所以,他们在精神状态方面一般还是比较乐观的。他们普遍的人生主张是活在当下,抓住当下,享受当下;更在乎的是于当下是否活出了好滋味,好感觉。这一种拒瞻将来,拒想将来,多少有点儿及时行乐主义的人生态度,虽然每令父母辈摇头叹息,对他们自己却未尝不是一种明智。
并且,他们大抵是当下青年中的晚婚主义者。内心潜持独身主义者,在他们中也为数不少。1/3 左右按正常年龄结婚的,打算做“丁克”一族者亦大有人在。在中国当下青年中,他们是格外重视精神享受的。他们也青睐时尚,但追求比较精致的东西,每自标品位高雅。他们是都市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并且对文化标准的要求往往显得苛刻,有时近于尖刻。
他们中一些人极有可能一生清贫,但大抵不至于潦倒,更不至于沦为“草根”或弱势。成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人对于他们既已不易,他们便似乎都想做中国之精神贵族了。事实上,他们身上既有雅皮士的特征,也确乎同时具有精神贵族的特征。
一个国家是不可以没有一些精神贵族的。绝然没有,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就不值一提了。即使在非洲部落民族,也有以享受他们的.文化精品为快事的 “精神贵族”。
他们中有不少人将成为中国未来高品质文化的守望者。不是说这类守望者只能出在他们中间,而是说由他们之间产生更必然些,也会更多些。
城市平民阶层的儿女
出身于这个阶层的当下青年,尤其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相当一部分内心是很凄凉悲苦的。因为他们的父母,最是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此类父母的人生大抵历经坎坷,青年时过好生活的愿景强烈,但这愿景后来终于粉碎。但愿景的碎片还保存在内心深处,并且时常也还是要发一下光的,所谓未泯。设身处地想一想确实令人心疼。
中国城市平民人家的生活从前肯定比农村人家强,也是被农民所向往和羡慕的。但现在是否还比农民强,则不一定了。现在不少的城市平民人家,往往会反过来羡慕农村富裕的农民,起码农村里那些别墅般的二三层小楼,便是他们每一看见便会自叹弗如的。但若有农民愿与他们换,他们又是肯定摇头的。他们的根已扎在城市好几代了,不论对于植物还是人,移根是冒险的,会水土不服。对于人,水土不服却又再移不回去,那痛苦就大了。
“所谓日子,过的还不是儿女的日子!”这是城市平民父母们之间常说的一句话,意指儿女是唯一的精神寄托,也是唯一过上好日子的依赖,更是使整个家庭脱胎换骨的希望。故他们与儿女的关系,很像是体育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甚至是拳击教练与拳手的关系。在他们看来,社会正是一个大赛场,而这也基本是事实,起码目前在中国是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所以他们常心事重重、表情严肃地对儿女们说:“孩子,咱家过上好生活可全靠你了。”
出身于城市平民人家的青年,从小到大,有几个没听过父母那样的话呢?
可那样的话和十字架又有什么区别?话的弦外之音是---你必须考上名牌大学;只有毕业于名牌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找到好工作才有机会出人头地;只有出人头地父母才能沾你的光在人前骄傲,并过上幸福又有尊严的生活;只有那样,你才算对得起父母……即使嘴上不这么说,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于是,儿女领会了---父母是要求自己在社会这个大赛场上过五关斩六将,夺取金牌金腰带的。于是对于他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成了赛场或拳台。然而除了北京、上海,在任何省份的任何一座城市,考上大学已需终日刻苦,考上名牌大学更是谈何容易!并且,通常规律是---若要考上名牌大学,先得挤入重点小学。对于平民人家的孩子,上重点小学简直和考入名牌大学同样难,甚至比考上名牌大学还难。名牌大学仅仅以高分为王,进入重点小学却是要交赞助费的,那非平民人家所能承受得起。往往即使借钱交,也找不到门路。
故背负着改换门庭之沉重十字架的平民家庭的儿女们,只有从小就将灵魂交换给中国的教育制度,变自己为善于考试的机器。但即使进了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终于跃过了龙门,却发现在龙门那边,自己仍不过是一条小鱼。而一迈入社会,找工作虽比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容易点儿,工资却也高不到哪儿去。本科如此,硕士博士,情况差不多也是如此……
另外一些只考上普通大学的,高考一结束就觉得对不起父母了,大学一毕业就更觉得对不起父母了。那点儿工资,月月给父母,自己花起来更是拮据。不月月给父母,不但良心上过不去,连面子上也过不去。家在本市的,只有免谈婚事,一年又一年地赖家而居。天天吃着父母的,别人不说“啃老”,实际上也等于“啃老”。家在外地的,当然不愿让父母了解到自己变成了“蜗居”的“蚁族”。
他们中考上大学者,几乎都可视为坚卓毅忍之青年。
他们中有人最易出现心理问题,倘缺乏关爱与集体温暖,然他们总体上绝非危险一族,而是内心最郁闷、最迷惘的一族,是纠结最多、痛苦最多,苦苦挣扎且最觉寡助的一族。
他们的心,敏感多于情感,故为人处世每显冷感。对于帮助他们的人,他们心里也是怀有感激的,却又往往倍觉自尊受伤的刺痛,结果常将感激封住不露,饰以淡漠的假象。而这又每使他们给人以不近人情的印象。这种时候,他们的内心就又多了一种纠结和痛苦。比之于同情,他们更需要公平;比之于和善相待,他们更需要真诚的友谊。
他们像极了于连。与于连的区别仅仅是,他们不至于有于连那么大的野心。事实上他们的人生愿望极现实,极易满足,也极寻常。但对于他们,连那样的愿望实现起来也需不寻常的机会。“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是他们默默在心里不知说了多少遍的心语。
他们中之坚卓毅忍者,或可成将来靠百折不挠的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世人偶像;或可成将来足以向社会贡献人文思想力的优秀人物。
人文思想力通常与锦衣玉食者无缘。托尔斯泰、雨果们是例外,并且考察他们的人生,虽出身贵族,却不曾以锦衣玉食为荣。
两种农家儿女
家在农村的大学生,或已经参加工作的他们,倘若家乡居然较富,如南方那种绿水青山、环境美好且又交通方便的农村,则他们身处大都市所感受的迷惘,反而要比城市平民的青年少一些。这是因为,他们的农民父母其实对他们并无太高的要求。倘他们能在大都市里站稳脚跟,安家落户,父母自然高兴;倘他们自己觉得在大都市里难过活,要回到省城工作,父母照样高兴,照样认为他们并没有白上大学;即使他们回到了就近的县城谋到了一份工作,父母虽会感到有点儿遗憾,但不久那点儿遗憾就会过去的。
很少有农民对他们考上大学的儿女们说:“咱家就指望你了,你一定要结束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命运!”他们明白,那绝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儿女所必然能完成的家庭使命。他们供儿女读完大学,想法相对单纯:只要儿女们以后比他们生活得好,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中国农民大多是些不求儿女回报什么的父母。他们对土地的指望和依赖甚至要比对儿女们还多一些。
故不少幸运地在较富裕的农村以及小镇小县城有家的、就读于大都市漂泊于大都市的学子和青年,心态比城市平民(或贫民)之家的学子、青年还要达观几分。因为他们的人生永远有一条退路---他们的家园。所以,即使他们在大都市里住的是集装箱---南方已有将空置的集装箱租给他们住的现象---他们往往也能咬紧牙关挺过去。他们留在大都市艰苦奋斗,甚至年复一年地漂泊在大都市,完全是他们个人心甘情愿的选择,与家庭寄托之压力没什么关系。如果他们实在打拼累了,往往会回到家园休养、调整一段时日。
同样命运的城市平民或贫民人家的儿女,却断无一处“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罗汉松遮花里路,美人蕉错雨中棂”的家园可以回归。坐在那样的家门口,回忆儿时“争骑一竿竹,偷折四邻花”之往事,真的是近于在疗养。即使并没回去,想一想那样的家园,也是消累解乏的。故不论他们是就读学子、公司青年抑或打工青年,精神上总有一种达观在支撑着。是的,那只不过是种达观,算不上是乐观。但是能够达观,也已很值得为他们高兴了。
不论一个当下青年是大学校园里的学子、大都市里的临时就业者或季节性打工者,若他们的家不但在农村,还在偏僻之地的贫穷农村,则他们的心境比之于以上一类青年,肯定截然相反。回到那样的家园,即使是年节假期探家一次,那也是忧愁的温情有,快乐的心情无。打工青年们最终总是要回去的。
大学毕业生回去了毫无意义---不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他们的家庭。他们连省城和县里也难以回去,因为省城也罢,县里也罢,适合于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大多不会有他们的份儿。而农村,通常也不会直接招聘什么大学毕业生“村官”的。
留学茫然心态案例分析9 篇3
我们说出国留学的目的究竟为何,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希望通过此篇话题的讨论,为大家更深层次地进行探讨和推究,在如今留学低龄化凸显的今天,恰恰是全球化的一种体现。中国的新一代中学生有着自己独立的观点、自主的理念、客观的判断,因而也有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选择。我们只有明晰自身的留学目的动因,树立正确或良性的对未来期望规划,脚下的路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学生留学申请过程简述
学生M,在某重点中学就读。最近学校开始推广国家教育部的新课改体系。新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发生本质上的冲撞,但学校基于升学指标压力,让老师骨子里也不会放弃对孩子应试能力的训练。M在这种的新旧教学方法调整下压力更大,没有做好心态调整,家长老师也未从旁进行合理的疏导,M一度情绪低落成绩下滑。
在此种境况下,M身边许多孩子纷纷办理留学手续,家长也坐不住。生怕孩子将来在竞争上处于劣势,铁定心思送孩子出国。
家长给M暑期报满了各种语言培训班、马不停蹄地接着寻找中介办理留学手续,一切都紧锣密鼓地提上日程。专业选择上也是随大流,不是文科理工就是商科经济。反复斟酌后还是选择了商科。
赴海外初期一学习方式冲击
在留学热潮中,有一些学生既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出国,也对海外学习生活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就“不明不白”地出了国。如此被动地留学选择形成了时下所谓“被留学”的现象。“被留学”主要指以下几种情况:因为就业压力,盲目出国留学躲避;因为父母要求,不情愿地出国留学:自愿留学、但不了解自己,随便找个所谓热门专业就读。这些“被留学”者准备或者远赴海外求学的过程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学业不但没有长进,个人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M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被问及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都是被安排,被指导,被要求,很少有人关注到他们自己的内心真实需求。
对于非自愿“被留学”生,笔者建议他们需要与父母沟通,重新调整计划或者求助于专业的留学机构,进行合理的规划;不能盲目地选择。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现有的学习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估选择,笔者强烈不鼓励不适
M在高中毕业前夕,放弃高考,远赴澳大利亚先就读大学课程。他很快感受到了国内外学习方式的巨大、本质上的差异。
1.语言关仍是困难重重。澳洲的口语有传统英式发音特点,还有细微差别,表达与倾听都存在一定障碍;
2.学习方式上也有本质不同:大学里强调学习小组的团队学习;团队里每个人的表现都很重要,也看着个体表现;在团队里不协作不行,没有个人突出贡献也不对。
3.教授给出的课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及教授学术问题,教授会开出一系列参考书请学生自己查。
4.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常令M觉得巨大压力和挑战,不似以往躲在书本后的背和记。
5.最根本的困难:常常被教授和同学问及:你要什么,你个人的看法是什么?你的兴趣点在哪里?问及自我的话题。M常常发现自己大脑空空!
6.考试也好、作业也好,必须有自己的想法,不是重复权威、重复教师的思想者才能拿高分。各抒己见,没有什么标准答案。M感受到了自己的创新潜能逐渐被激发出来。M有一篇报告,教授阅后竟在反馈页足足写了35点建议。这让M既感动也觉得新鲜。
7.M出国前的同校同学L,也在澳洲同一所大学就读。选择了是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商科。而L从前对物理很感兴趣,尤其是天体物理。家长不支持他也很无奈。L说,“现在每天只合或不具备一定适应、学习能力、学习目的的学生盲目出国。
8.M另外还有一个同学就读机械系,刚进大学时,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他只能老老实实按着规定的程序做,得出自认为满意的结果;但是同一个实验室的澳洲同学可以用各种机械零部件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工和组装成各种千奇百怪的东西。同样画一个图纸,澳洲同学在画的时候就考虑不仅仅要达到最后设备的功能,还要考虑有益于零部件的加工,有益于设备将来的安装和维护,有益于整个设备成本的控制和功能的最优化。谁最得教授赏识?答案不言而喻。
关于主导与引导
在中国,教课教得好的往往是那些把课讲得头头是道、层次分明、逻辑清楚的教师,尤其擅长将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尽量做到便于学生快速简便地掌握知识和结论,并足够应对考试。中国的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育模式,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是教师在支配和主导,学生往往是跟着教师“齐步走”:翘首听讲、抄板书、记笔记,教师不提问学生几乎不会主动发言。
相对而言,西方教师更注重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或插话,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向互动式教学,并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和鼓励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虽然有时课堂秩序看似有些闹哄哄。但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往往比较主动,比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关于“一元化与多元化”
中国教师布置作业或出题考试时,往往会预设一个标准答要醒来就郁闷,不想学怎么学得进去。”
国内填鸭式的教育,传统上束缚了学生个性塑造和发挥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很难从自我的角度来看问题。所谓中国传统的中庸教学之道的师与授,讲究的是一个给予与接收的过程。每个中国学生赴海外,首先都会受到这样的学习方式方法的颠覆式的冲击。
学生须得从自身上有意识地有调整与改变,并努力地付诸行动,才能走出这个适应的过程。
文化冲撞与调整
与上一期中的典型例子类似,M同样也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习俗、理念上的本质差异,M经历过迷茫,挫败,甚至受伤、阵痛。
他读的是不喜欢的商科专业。他语言上的障碍,始终觉得很难融入同学的圈子;他生活上感到孤独,缺少朋友。总和中国同学混在一起,那些同学的自理能力更差,心智还不及他成熟,总是念着想家。
定位、重新起航
M平日里十分关心国际局势,公共事件。思辨能力与逻辑思维都不错。他的个人导师,时常与他沟通,建议他在专业深造上。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
M问导师应该如何抉择。导师告诉他,答案只能自己寻觅。
首先,M咨询系里的教务导师,已修的学分如果转系到相关专业,有多少课程需要放弃。有多少课程需要补修才能修完第一年的必修学分数目,这是第一步;第二,在第一学期完毕的暑假,M在当地一家NGO(非政府性非赢利性机构)组织做志愿者工作,体会国际组织机构的运作模式及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第三,反思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兴趣点,这是M成长以来第一次认真地思考自身能力、兴趣与未来职业方向的关系。
案或者参考答案,能按照教师的思维作答者通常可以拿高分。同时,如果学生不明白什么,中国教师往往很自然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全盘托出,以飨学生,习惯将结论和怎么获得结论的方式直接教给他们。中国教师比较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和积累。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留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留学生到国外,后发现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比国外学生要强要扎实。
相比之下,西方教师布置作业或出题考试往往都是开放性的。教师批改作业或试卷也不仅仅关注学生是否把问题解决了,更专注怎么解决问题,解决同一个问题是否同时想到了多元不同的方案,是否是经过论证选择了一个最优方案去实施。现成知识和结论的掌握与记忆并不是最重要的,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内在素质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些现象,其实非常正常。西方人在中国旅游、生活、学习工作,一样也会经历文化冲突的洗礼。不能改变大环境。只有调整自身适应所处的环境。所以我们说,在异国求学也好、生存也罢,最迫切需要强调的素质,并非你一定要比周围多么出色优秀,有竞争力才能生存,而是强调你的适应能力、协调能力。
M与笔者交流他专业的困惑时,笔者同样也不能给他更准确的方向建议。不像在国内,往往家长学生总是带着一百个问题,期望笔者给出一百零一个答案来。出去了,路,在脚下,要自己寻觅。笔者给出一系列与他性格、擅长、特质相关的专业范围,请他通过自身的努力查询、感受,自己寻找到适合的释惑途径。
M在NGO的工作期间,参与当地灾害救助、发起活动及组织策划等,发觉自己对在公共事务处理方面得到的训练非常感兴趣。
最后志愿服务结束后,M返校,向学校提起申请公共事务关系的专业,顺利获准。
如今。M在澳洲学习生活地很愉快,假期经常赴各地参加NGO的志愿或兼职工作,收获也很多。
你是“被留学”一族吗?
为了帮助各位读者自我审视是否“被留学”,感兴趣的同学,请回答以下自测题,如果你感觉其中12个问题的回答“否”,那么你极有可能存在“被留学”的倾向;如果是3个乃至更多的问题回答“否”。那么建议你重新对留学做一个全面的规划。
问题一:你是否在国内形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以及独立生活能力?
问题二:你是否自己选择留学并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虑?
问题三:你是否对海外学习状况和生活状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问题四:你是否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问题五:你是否综合评定了你的学术水平,包括你之前的学习成绩、语言成绩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海外院校?
问题六:你是否对各个国家的留学优势有所了解,并对你选定的留学国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问题七:你是否在留学费用上有所准备,在没有全额奖学金的情况下,能够解决留学费用问题?
问题八:请再一次自问一下,你是否以接受更高教育质量,并通过留学达到自己在教育上的提升为留学目的?
伴随“被留学”产生的后果是,
“被留学”者在海外求学的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学业不但没有长进,个人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被留学”给留学人员带来的一个更为现实的影响就是,斥资百万留学之后,这些留学生面临的众多困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难。
考生考试心态分析及引导方法 篇4
关键词:考生,考试心态,引导方法
一、考生考试前心态种类
1.准备充分 ,信心十足。
这类考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学习刻苦,肯下工夫,每门功课都能很好地理解并在考试中加以运用,没有偏科现象。这奠定了这类同学的学习基础,平时的课堂表现非常出色,小测验能轻松应对。在进行考前系统的复习时,能够做到有备无患,既能够理解并运用知识点,又能够融会贯通,使学科内部与学科与学科之间相联系。因为有了这样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就会提高,对考试就会充满信心与希望。
2.准 备 充分 ,信 心 缺乏 。
这类同学在准备上确实很刻苦, 但是一般来说并不会像第一类同学那样,一开始就具有很好的学习基础,反而是在一开始基础并不够扎实,但是通过后来的努力,也许是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的加倍努力,或者是改变了学习方法,所以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因为没有经历过测验考试等环节,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水平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等级,对考试缺乏自信心,主要是怕自己努力付出了却得不到回报, 或者是基于自尊心的缘故,怕同学嘲笑自己笨,等等。
3.准 备 一 般 ,缺乏 信 心 。
这类考生一般是那种平时学习非常努力、刻苦的同学。虽然他们学习很认真、刻苦,但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学习方法、智力等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在应对一些基础性的试题时能够游刃有余,甚至能将老师上课讲过的试题背出来。但是这类考生往往缺乏创新性与灵活性,他们会花费大量精力复习,不断做题,但是他们有一个很大的缺点是分不清重点,不知道哪些是重要考点,哪些是不需要记忆的内容,哪些题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解答。面对综合体、论述题等具有创新性与灵活性的试题时,他们表现得更多的是慌张与不知所措,自然对考出好成绩没有信心。
4.准 备差 ,没有 信 心 。
这类状况一般存在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同学中。一种是原本学习成绩就差,基础不好的同学。基础不好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学习,而是因为智力等其他因素的限制,导致他们虽然努力学习,但是仍然学不好。这类考生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也许会因为运气而通过考试,对于成绩没有更多要求,只求及格与通过。另一种同学平时不认真学习,也不认真复习。不将学习成绩放在心上,对考试自然没有信心。
二、考生的考试心态
1.会 做 题 ,会 审 题 ,心 态 好 。
这类考生一般属于前面提到了第一类或者第二类考生。他们因为本身基础扎实,复习充分,甚至在原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加强练习,所以当他们拿到试卷时,看到大部分考题不难,有些甚至是自己做过的原题,心情自然就放松下来,心态也会随之变好。在做题过程中,因为学习基础好、复习充分、心态好,所以做题时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不 会 做 题 ,没有 信 心 。
这类考生在拿到试卷并浏览一遍之后, 发现有很多题目是自己不会的,或者是题目非常复杂的,有些甚至是自己没有复习过的,心情一下子就沉重起来,慌了神,心态不好。这类考生不乏一些学习成绩好、基础扎实、复习到位的,只要静下心来,摆正心态,一般就能通过考试,但是因为自己心理素质不好, 所以在考试过程中很慌张, 即使自己会做的试题也做错了,导致考试没有通过。这类同学之所以没有通过并不是因为基础不好,复习得不够充分,而是因为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3.应 付 考 试 。
这种心态往往存在于前面提到的第四种考生当中。因为这类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就很差,不把考试当回事,总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在真正面临考试的时候,只是以一种应付的态度对待。因为基础差,没有经过充分的复习,所以一看考卷,基本不会,会做的也懒得做,在考试过程中,经常抱着侥幸心理,东张西望,希望可以不劳而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弊。当被老师抓到时,还理直气壮,不认错。
三、考生考试心态的引导方法
1.端正学习态 度。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考生,尤其是那种智力并不差的考生,之所以没有通过考试往往是因为心态不好,不愿意学习。但是这类考生只要肯学,就一定可以取得非常大的进步,通过考试是绝对没有问题的。针对这部分考生,老师平时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使他们从被逼无奈到自己愿意学。当然这个并不容易做到,需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
2.正 确 看 待 考 试 成 绩 。
有些考生在开学初也许基础并不好, 但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 或者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因为心理素质不高,所以在第一次大考中,也许并不会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或者说没有考出应有的水平。对于这类考生,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考试成绩态度,一次、两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的学习水平, 要防止他们的情绪出现大起大落。
3.提 高 心 理 素 质 。
学生的心理素质一般都不太高,经历的挫折少。一遇到挫折后就本能地想要逃避、退缩。因为一两次没有考好,或者在考场上发现有较多自己不会的试题就会丧失信心, 导致原本能够通过的测试最后也没有通过。在平时教学中,老师应该多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进行各种学习比赛等。
四、结语
酒类销售与销售人员心态及分析 篇5
金秋送爽,新人成双”。马上就要迎来我国传统的两大节日中秋节和国庆节,另外10月份也是一年中结婚较为集中的两个月份之一。在经过了几个月白酒销售淡季的养精蓄锐后,这对酒类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各企业纷纷摩拳擦掌开始迎战这场即将到来却没有硝烟的战争。
多年来,婚庆市场一直是酒类生产企业追捧的对象,但是由于受品牌知名度、消费者认知度等限制,不同企业推出的婚庆用酒销售情况也是各有千秋。随着消费者消费的升级以及需求的多样化,为了让参加婚礼的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喜主们往往要准备3种酒水,葡萄酒、白酒和啤酒。葡萄酒体现新人的浪漫和爱情,白酒体现的是喜主对客人的厚重和尊贵,啤酒则是让大家开怀畅饮,激情迸发。
从很多婚庆宴席上能发现,不论是富商高官还是工薪一族,都要准备这3种酒水应对不同客人的饮用习惯。
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调查一些生产企业、经销商和几对新人,了解了一下近期婚庆用酒市场的情况,以求得到相应的信息,满足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
新人父母 选名酒体现身价和诚意
今年5月份,记者在参加山东一位朋友儿子的婚礼时,看到摆上餐桌的4瓶白酒中有2瓶郎酒、2瓶五粮液,当记者为何没准备几瓶地产酒时,其回答是“在感觉上用地产酒不足以表示诚意,再就是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结一次婚不怕多花点儿钱,只要客人喝得高兴就行。” 这种情况在条件优越、家境富足的家庭表现尤为明显,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婚宴饭菜标准基本成型,只要是花费上足够的钱都能吃到相同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在同一家酒店参加婚宴,最后客人评价的不是饭菜标准,而是喝的什么酒。去年烟台一位朋友在给女儿举办婚礼时更是煞费苦心。为了女儿的婚礼,他在多年以前就开始搜集茅台酒,由于现在市场上购买的茅台难以保证真品,他在去韩国考察的船上发现有中国出口到韩国的茅台,凭借多年对茅台酒的研究和直觉,他认定这是真的茅台。由于随身带的现金不够,他发动了一起随行的同事和朋友凑钱将现场的46瓶茅台酒一并买了回来。但是到了女儿结婚的时候由于客人太多,只好又通过其他正规的销售渠道购买了一些茅台的其他产品。
新人首选 好名称寓意酒和定制酒
现在的年轻人个性很强,独立性很强,很多时候在婚礼操办和举办宴请时都是自己做主,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仪式和宴请的标准以及酒水的选择。不久前一对属虎的新人结婚,他们没有到琳琅满目的酒水市场做精心细致的挑选,而是很果断地做出了决定,选用景芝酒业的红瓶景阳春小老虎酒。大家都知道,红色的包装代表喜庆,而景阳春小老虎的包装正是两个人的属相,其寓意很明确。由于这对新人所在的城市不在景阳春所在地山东潍坊,还是托人购买的,当客人就餐时看到桌上摆放的酒水时,自然是一番赞美之词。
年关将近酒企促销创品牌
对白酒市场而言,节庆活动意味着销售高峰,尤其是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从现在到春节到来的两个月,白酒市场将持续上演铺货、促销、团购等各种激烈竞争的大戏。当前国内白酒消费持续升级的行业大背景将会更加坚定白酒旺销。不过就记者对部分白酒企业和经销商的走访情况来看,这种销量的季节性激增还需要再等待一段时间,目前白酒生产企业、经销商正在积极为元旦、春节的到来做准备。
销量扩大增加提价预期
从市场最近一次对白酒的统计情况来看,目前白酒批发的量价都没有出现太大变化,基本保持正常水平,没有出现太多囤货的情况,各品牌白酒价格也趋于稳定。12月份就会进入元旦和春节的备货期,白酒销量会出现大幅增长。
白酒产量继续保持增长,随着旺季的临近市场对白酒的需求逐步增加,预计自12月开始白酒销量增速将开始提升。此外,国家对于消费的重视以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也将助推白酒行业尤其是高端白酒的成长。随着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好转,进入销售旺季的白酒行业有望在四季度继续维持高速增长。
白酒存在涨价预期,高端白酒也有涨价的潜在氛围,但都需要看茅台和五粮液的动作。这些品牌白酒之所以频频涨价,原因有三:一是受益于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二是国家去年出台的白酒消费税新规使企业有提价向消费者传导的动力;三是粮食和其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白酒作为一种主流消费酒种和情感沟通载体,会随着通胀逐步涨价,因为白酒消费的定价不主要依靠成本,而是看消费者的接受程度,通胀预期下消费者容易接受涨价。”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对于涨价时点业内略有分歧,有人认为将迎来销售高峰期的白酒不排除在近期涨价的可能,今年年内涨价的可能性已经不大,预计明年初将迎来涨价。业内人士分析,临近春节,白酒消费旺季来临,加上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市场供求状况及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等因素,中高端白酒涨价潮隐现。
纷纷增加促销力度
促销是白酒营销的重要环节,很多白酒企业对促销情有独钟。每当淡季来临时,白酒企业便使出浑身解数,运用促销手段增加淡季销量;而当旺季来临时,促销更是作为应对竞争、招揽客户的超级招数,频频亮相。
从目前白酒品牌在终端的竞争状况之激烈,我们不难理解白酒企业的苦衷。做促销很累,不做促销无异于等死。于是,白酒在终端的不断促销目的在于加强品牌的表现,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促进销售,增加竞争实力,为零售商、批发商、消费者带来更多利润和实惠。
一位白酒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白酒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白酒品牌的促销对象选择,白酒企业更应该关注消费者,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关注消费者对品牌 的反应——这样,把品牌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利益直接传播给消费者,将对品牌产生巨大的影响,品牌的力量在对消费者的促销中体现为销售力。
滨河九粮液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随着旺季来临,他们将全方位准备,扩大营销力度,加大宣传力度,打一个漂亮的旺季营销仗。参加2011年秋季全国糖酒会,扩大了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作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任务的指定庆功专用酒等等系列营销活动都紧抓时机,扩大营销节点,彰显品牌实力。为迎接旺季,四川郎酒集团销售公司与甘肃丰瑞天悦公司举办了红花郎高端客户品鉴会,在兰州市场上,15年陈红花郎等郎酒产品一路飙升,已成为今年市场上高端酒的品牌。同时,10年陈红花郎酒、15年陈红花郎酒、20年陈青花郎酒、30年红运郎酒和50年青云郎酒等产品也以其幽雅细腻的酱香赢得了不错评价。
在兰州市各大超市酒水区,几乎所有的甘肃地产白酒都在这里摆开长阵,降价的、买赠的、返现、送礼各种营销手段,各显其能。在这些地产酒中,有金徽酒业的柔和金徽、陇南春新品,滨河集团的九味国香、九粮天脉、九粮春、淡雅九粮醇,武酒集团的武酒坛藏,平凉新世纪集团柳湖春酒业公司的水晶崆峒等。
地产酒由于市场稳定、消费者忠诚度高、广告力度大等,节假日期间进行促销活动丰富,在旺季即将到来之际,这些地产酒的销量将有明显的上升。此外,与名酒一瓶两瓶地购买不同的是,由于很多人习惯了地产酒的口感,在节假日时一般都是成箱地买回去自己喝或者是送给长辈。
消费理念升级
随着白酒文化的演变,人们将越来越多地用文化“层次”更高,更健康的产品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消费者消费,越来越理性,对产品的品质、口感等更加看重,这也要求白酒企业及时推陈出新,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来满足消费需求。
对于长期以中低档市场为目标市场的其它传统白酒企业来说,提升自己主力产品的档次,是其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些企业要完成这个突破有相当的难度:一是要突破历史上形成的传统价格定位。与新品牌相比,“传统名酒”的历史价格反而成了提升品牌档次的包袱;二是实施有效的市场价格管理制度,解决目前市场混乱,价格下滑的问题,很难设想,如果连目前档次都保不住,怎么有可能提升品牌的档次。
白酒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须要进行产品和品牌升级,在高端传递出一种声音,来角逐利润更高的高端市场。目前低端白酒供大于求,高端白酒持续走俏,供需矛盾突出,高端酒涨价能够拉宽价格带,对整个白酒产业尤其对中高端白酒的升级发展非常有利。区域性品牌若在高端酒领域有所突破,将会打开新的增长空间,这对区域性品牌白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酒水销售人员:如何提高业务能力和心里素质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作为一名优秀的业务人员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保证努力进取的工作心态;具有承受得起挫折和打击的心态,可以及时进行自我情绪调整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有了一点成绩,不要得意忘形,洋洋得意;被拒绝,失败了,也不要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永远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态,及时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也是衡量一个优秀业务人员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勤奋。
勤奋是成为一个优秀业务人员的必要条件。我们不否认有极少部分有天赋的业务人员,他们不用勤奋的努力,只是打几个电话,就可以搞到很好的业绩。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凡人,我们的智商都相差无几,唯一能使我们不同的就是我们的勤奋程度。勤奋就是每天比别人多打几个电话,每天多比别人多拜访几个客户;勤奋就是自己给自己多争取一些成功的机会,自己给自己多主动寻找成功的机会。今天的社会,并不缺乏机会,而是缺乏发现机会的眼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勤奋,自然给你增多了几分发现机会、把握机会的机会。“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的汗水”等古训,也说明了勤奋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自然,作为一个优秀的业务人员,勤奋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三、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分说明了在成功中,掌握适当的工具的重要性。销售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就是我们作为优秀业务人员的工作工具。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早日成功。这些方法和工具,都是我们的营销前辈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总结出来的;是他们做了很多的营销案例,然后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自己摸索,学会掌握它们就是了。
当然,学习先进,也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就意味着自我否定,这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任何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误的。但是,没有这个痛苦的蜕变过程,我们就无法成长,无法进步。成长和进步都是在一次次的否定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后,一步步走过来的。有时候要逼着自己去改变,“穷则变,变则通”也是这个道理。
四、坚持不懈。
这是作为一个优秀业务人员的最重要的条件。这也是讲我们上面所说的事情,进行重复实践,重复训练的过程。今天努力了,不一定成功;明天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后天努力了;也许会成功;只有天天努力,你就一定会成功!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就一定失败。“你今天努力并不难,难就难在你每天
都努力,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对高端白酒营销的几点分析
随着中秋的到来,白酒的价格在不断上调,但是以飞天茅台为代表的中高端白酒还是供不应求,由此看来,若有人想新立门户,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或是即使很长时间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老品牌的文化底蕴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虽然中高端白酒不乏市场,但由于啤酒,红酒市场的开拓,部分白酒的地位也略受影响,而白酒中受影响最严重的必然是高端白酒市场。那么,怎么才能把握高端白酒的稳固地位?找到最完备的高端白酒营销策略也成了白酒市场的一条生存出路。
高端白酒营销策略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由于白酒地位不同于其他产品,环境又包括一下几点:
(1)地理环境
白酒的产地对于懂得白酒的人尤为重要,每个地区对于酒的口感味道以及浓度的要求不同,所以按照不同的区域划分,对于品尝白酒的优劣有着不同的标准,例如山西汾酒与河北衡水的老白干,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酒品,它们把握着各自的市场,却从不用担心自己消费群的流失,这完全是地理环境决定着消费人群的动向。
(2)文化环境
白酒既然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固其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各不相同,通上,地理环境决定着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所以显现出来的便是追逐不同文化的消费群有着不同的对文化理解,自此,酒,反映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文化决定着酒的诞生和市场。
(3)竞争环境
白酒的市场日益壮大,必然出现众多企业的竞争,想要在自己的领域拔得头筹,必然要涵盖众多普遍状况同时又要有自己突出的特点,随时了解对方的动向,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企业。
二,产品分析
无论其他外界因素如何变换,自身的产品要始终处于最完备,且始终不变的状态,保证自己的产品总是处于精益求精的不断运作的路上,和好酒不怕巷子深的道理一样,是金子总会发光,时刻在产品的雕琢上下工夫,或是多开发新产品都是众多企业所必须的品质。此外,包装的美观和方便性也是白酒产品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产品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消费者分析
消费者是个不固定群体,对于品牌的忠诚虽然占据市场一部分,但是也不乏有一部分不稳定因素,造成市场流失,自此,这是不得不考虑进去的问题,即使 1
市场已经稳定,企业要想发展还是要有开拓精神,去开辟新领域的客户,把自己的市场逐渐壮大,当然与此同时也要保证稳定的客户不流失,才是上策。
四,企业分析
同竞争环境不同,企业的发展不单单靠竞争对手的威胁与压力,更多的应该是企业自身,譬如自己的文化底蕴少于对手,那么就该在产品品质上有超越对方的信心,在企业管理上有突出的一面,从内到外不断完善企业,也是一种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了完备的设备,突出的管理,优质的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才有基础与同行业竞争。
五,其他
另外,内外因素的分析,当然少不了的是宣传、促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大部分都是建立在以上各个因素的基础上,例如,宣传自身品牌的文化底蕴优势,宣传产品价格优势,等等。
留学家长茫然心态案例分析6 篇6
全世界有很多野鸡学校。我怎么保证我的孩子是去的正规学校?这个学校教育质量有保证,你说了算吗?
子女的心声:
反正人家就算推荐牛津剑桥你也不会相信,全世界人都是骗你的,WHATEVER,既然那么担心干嘛送我出国?
简单案例描述
家长社会背景
父母为苦心经营多年的私营生意业主,中年得子,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倾注全部的心血。母亲多年前放弃事业专门腾出所有时间,照顾孩子成长。
家长心态特征
既有给孩子最好的未来的心愿,送出国门便是水到渠成、应势而为的想法了。社会上太多负面新闻,让他们患得患失,生怕一步走错,前途尽毁。带着“怀疑有理,宁可错过千万,不肯轻易决定”的心态,在选择国家、学校面前,父母迟疑犹豫了若干年,令家长及学生心态都有些疲累了。家长另一典型心态是:每每选择学校总爱与中国相应的标准对照来比对,比如,是否相当于中国的北大清华?读完该校文凭后是否能“保证”获得某名校录取?为何查询不到“官方”排名?为何查询的结果总不一致?其共同点是习惯于拿放大镜搜寻被骗证据否定自己或别人推荐的一个又一个方案。否定比决定来的容易得多。
孩子背景及性格特征
×学生为国内重点中学成绩优异的学生。尽管成绩出色,但×情绪极其闭塞,抵触。患了与家长一样的情绪焦虑,且极其执拗,凡事动辄口气是, “你怎知?”“果真如此?”。“凭什么你比我正确?”
希望送子女出国动因
家长希望成绩优异的儿子,理应获得最好的未来。出国是摆在面前的优先考虑。家长的焦虑是,既想给孩子最好的前途,又担心到手的是“挂羊头的狗肉”;另一层面上,没有给孩子清楚定位,在树立目标与选择标准面前有盲目和冲突。
专业规划
有人说读商科,家长就想了,是否商科好申请呀,录取标准低,毕业找不到工作你管呐?别人推荐工科,家长又想了,因为工科招不满人,就胡乱让我孩子读工科,给招生部门创收充数呐?那么自己选择吧!别人说医科不好申请,家长想了,我偏要孩子读医科,怎么找,好位子机会你们都捂着藏着掖着,等我孩子捡漏呐?
发展过程
通过历时一年多的与家长及孩子的反复沟通,他们的心态逐渐从执拗的、近乎扭曲的、怀疑否定一切的心态到正确平和地看待X的留学规划。
最初,家长数次拿到一大叠资料,前来咨询,继而否定所有推荐和旁人分析。
到后来,经过多次心理建设和辅导,加上笔者为其建议的一些第三方公立查询机构手段,笔者令其自己设立择校规划,拿来大家一起参详讨论。最后经过合理的自身资源评估,做出适当钓选择和规划。
最后结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孩子终于在高中毕业前夕,申请到了美国数间排名前百的大学录取,其中包括加州大学、布朗大学等很多名校。专业也是×自己慎重选择的生命科学专业。
笔者看点
中年得子,让他们的孩子萦绕在过度关注的目光下成长。殷实的家境,来之不易,孩子的前途选择面前,更让他们举步小心,谨慎难择。
家长的这种心态,其实带有典型中国家长式的普遍作风。笔者也十分理解他们的顾虑和担心。一些不规范的令人不堪的中介举措行为,也让家长寒心和迟疑。有顾虑是可理解的,但应有适当的官方、第三方途径可供查询核实;即便不懂英文。也可寻求相应帮助渠道获得充分的证据。凡事矫枉过正。反而会过犹不及。当一件事情反复再三,犹豫不已仍不能做出抉择的时候,请反问自己:是否要做?自己是否不得法?我树立的选择标准是否适当?从无知,到盲目自信,到狂妄,只有一线之隔。无知不可耻也不可怕。人都是从不懂到懂的。可怕的是妄自揣度,擅自盖棺定论。这样执拗的心态,于己,于家庭,都不好。言之凿凿,可能话是不中听的。
x生活在被骄纵的环境,让其滋生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心态,而且容不得别人质疑反对。一旦旁人对其不成熟、略显稚嫩偏颇的观点予以否定,x立即情绪急躁暴怒。性格上受家长影响很深。成绩上智商高人一头,可情商建设上,令人担忧。
不良中介的做法,让家长担心“被骗”、 “被迫害情结大于实际应清醒地对孩子做出理智规划的思考。他们更致力于“打假批斗”,而忽略了利用恰当的官方查询工具,慎重考虑权衡。心思都放在担心的份上了。
其实家长的顾虑和分析是有一定现实道理的,只不过还是心态上的问题。不够健康、良性、看正面。是有些拧巴的。
最关键的,其实还是要与孩子沟通,分析其特点,帮助其建立良性健康的未来规划心态。首先明确一点,定位自己一定得是个普通人,别把自己看成比天还高;另外,普通人通过努力奋斗,也能创造辉煌的未来;清楚自己能干什么,想要什么,还不具备什么,有什么缺点。想清楚了,再谈留学专业规划!
心理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世界上任何事都存在良莠不齐,很正常,人需要辨析是非的智慧,更要有得法的技能和渠道。凡事假手别人不行,一些查找搜寻的工作,须得亲力亲为,才有第一手的判断。分析可多与第三方人士评估参详,比如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使馆教育处,就有咨询服务的功能。另,关于查询学校良莠,强烈建议直接在海外的官方网站查询,而不是在经过翻译“编辑”的中国相应网站。
结果很皆大欢喜是吗?过程虽然艰辛,劳心劳力,可结果是令人欣喜的。
x最后临行前对笔者言,他很享受这一年多的过程,认为自己成长了很多。
总结陈述:
在了解本案的故事之后,请家长再次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在我轻易否定一个选择时,我是否足够客观冷静?我是否基于学校标准与孩子自身素质匹配度、知名度、各项利弊分析做出的判断?我是否曾听信旁人、路人、网络的某篇被转载无数次的帖子的风闻困扰,宁可信其有?当我在向旁人征询意见时,心底里是否已预设判断和答案?我向旁人征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寻求意见和帮助还是只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更正确?我是否认为我的判断最正确?当别人越是说得天花乱坠时我是不是越应该多一只耳朵多一只眼睛?相信在各位家长的心目中,一定会有适合自己的正确答案。
良好的留学心态,尤为重要。笔者建议:
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很多人对为什么出去、去哪儿、出去之后学什么,往往没有明确的概念。这样他们在咨询的时候不知道该从哪里问起,很容易跟着中介的问题和建议走,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心里并不完全信任中介,导致最终不了
了之。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事物有更好的了解。留学也是这样,在送孩子出去之前,家长应该好好地问问自己:我的孩子的特点是什么?我送孩子出去的目的是什么?根据孩子的特点看哪个国家更能适合
孩子。
其次,留学消费者应该对想要去的国家的背景知识如地理、历史、气候以及这个国家的教育概况有大致的了解。留学者不管是有很好的英语基础,还是对国外一无所知,只要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就应该主动地多方了解国外教育的基本知识,这样在咨询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够对中介提供的信息有一个初步的鉴定和辨别。现在查询这些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很多报纸媒体对此都有介绍,相关书籍也不少,互联网更是查询这类信息最为方便和快捷的手段。
第三,客观地评价自己的申请条件和经济能力。既然是留学,当然是学校越有名越好。但名校要求的条件也相应要高,消费者必须考虑自己的客观条件如学历背景、语言能力以及家庭的经济能力,不可一味追求名校。比如去英国读硕士至少需要在国内大学本科毕业,如果是大专,必须要先读硕士预科或寻找有相应衔接课程的学校。但有的人就不这样认为,他在国内读了大专便要求去读英国的硕士,如果中介表示有困难就认定中介的服务跟不上。不管去哪个国家,经济能力在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有人经济能力不具备但仍然要去,材料不符合要求便造假。一些操作不太规范的中介公司便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浑水摸鱼,造成了留学市场上的混乱。
第四,对留学中介保持一个平和、宽容、成熟的心态。客观地讲,留学中介近年来在促进中外教育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国内的留学市场上,一方面留学消费者有时会需要中介的帮助,需求帮助的程度多少层面介入,因人而异;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有关留学中介的种种违法违规的传闻和事实也确实不少。这使得留学消费者对于留学中介普遍抱着又爱又怕的心理。其实,在选择留学中介的过程中,必要的小心是正常的,但走到另一个极端也是不可取的。办理留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涉及到国内国外很多机构很多程序。就算是你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来替你办理,也不可避免会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弄清问题出在哪里,并且以合作的态度协调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准留学生们,笔者建议:
首先,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列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把握好自己的优势,综合评价自己;要树立奋斗的目标,做好计划。
其次,不能脱离现实谈理想,切勿相互攀高。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做任何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分析因果,培养自主能力;
最后,请学会保护自己,我们要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坚持,有人说坚持就是胜利,我说坚持也是一种美德和责任。我们但求做人做事对得起良心。现在的社会太复杂。我们不能有害人之心,但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
留学心态建设TIPS:留学生如何避免“海归”变“海待”?
人人都希望学有所成,“海归”们更是如此,经过在海外摸爬滚打几年之后,都希望能够在回国之后利用自己的智慧与技能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随着职场压力的增大,如今的“海归”已今非昔比。他们同样面临着来自手各方面的挑战。那么对于“海归”们回国求职应该注意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对几位已就职的“海归”进行了采访,以下是他们送给同道中人的建议:
工作经验-重量级求职砝码
工作经验及国外的相关经历在职场十分吃香,而且最好是能够和你将要找的工作和职位相关的工作经验。这样回国求职会方便许多。假如你有工作经验,会有很多人来主动找你。如果实在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相关工作经验,那么找工作的起点就要略低一些。
心态决定成败
在留学的日子里,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还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迅速找出高效率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是 “海归”的财富,因为这样能让你更快地融入新角色,适应新领域的工作。在求职中一定要把心态调整好:人生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进入到新行业,承担了新的角色,接触到新知识,学更多的东西是件令人快乐的事。
耐心+信心:为创业保驾护航
找工作时一定要有耐心,还要有信心。找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刚归国的留学生不能太急躁。事实上, “海归”的语言优势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特别是一些与海外联系比较多的公司。为了开拓海外市场,他们会对“海归”进行特殊的考虑。最重要的是“海归”要放低身价,期望值不要太高,用平常心压住自身的优越感。这是重要的求职前提。
总之。语言是“海归”们找工作的一大优势:专业和工作经验是硬手的砝码。如果在留学期间能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则能使你较快地找到工作。在求职中。务实的做法是:关注“买家”的想法,探究用人单位需要的“海归”类型,努力去迎合市场的需求。平和的心态,随机应变的思维能帮助你更顺利地找到工作。
本专栏设置公告
1 《专家看点》:每期将发表一篇笔者对于留学心态的看点分析,辅之以案例研讨,与各位读者分享,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及思考 篇7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发展迅猛,高职毕业生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所占比例也同比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及国家产业升级等原因的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反映在就业的行业分布和领域分布不均,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现象同时存在,近几年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高职毕业生实习企业的走访,了解到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心态会直接对就业的质量产生影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正确引导势在必行,也只有就业心态调整好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1 目前高职毕业生中存在的主要就业心态
1.1 自身定位不准确
通过对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调研,发现很多同学对企业待遇的期望过高,要求企业工资高、福利待遇好,要求企业位于一二线城市,但是毕业生却没有衡量自己能够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知己”。高校毕业以后表示是一个人学生阶段的结束,但是人生阶段的另一个起点,所以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不妨根据自身情况适当的放低对就业岗位的要求。特别是在就业初期先找到一个与自己就业目标相对吻合的岗位,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积蓄力量和实力,在对自己向往的工作岗位和行业有了一定的熟悉了解后,再重新审视自己对工作岗位的要求,那时再选择的岗位将会更适合自己,选择面也会更大一些。
1.2 对企业忠诚度低
部分毕业生就业后,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的制度,接受不了加班,甚至感觉企业没有想象中的好,产生跳槽的想法。有的同学甚至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投机取巧、缺少诚意,还有的在择业时持观望态度错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当然,毕业生在就业时持谨慎态度也是对的,但是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信用,对企业重视程度不高,那么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毕业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成绩,诚信和信用是必需的基本素质。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成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对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影响深远,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资报酬的要求相对提高,从而引起毕业生某些不切实际就业观的产生。还有,高等学校就业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说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大学生参军入伍的优惠政策等,这些在应届毕业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使大家的择业心态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择业创业意识不断增强,新的就业心态不断出现。
第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识不全面,部分企业戴着有色眼镜看应届毕业生,并习惯于按照社会成熟工作人员的要求对待应届毕业生。这对应届毕业生有一定的偏见,并夸大了应届毕业生的不足。其实,应届毕业生就像一张白纸,是需要企业培养和塑造的,而成熟工作者有了一些固定的工作习惯,往往不利于再塑造。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不应该设置一些不现实的招聘条件,从而使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
2.2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在经过我国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后,在很多大学生眼里,就业工作不再是“混口饭吃”或“养家糊口”,而是衍变成了更高的动机,比如是:追求理想、实现价值、发挥特长等,他们的择业心态取决于职业是否符合他们个性发展需要和获取理想的个人收入。很多学生注重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自身优势,实现个人价值。而较少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理解职业,形成了一种以学生群体为特点的择业心理,即崇尚新颖、开拓、冒险、进取的择业精神。
第二,就业指导工作在一些高校处于开始阶段,对大学生就业教育不够,忽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没有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信息,造成有的大学生不知择业如何入手,更谈不上择业方法、技巧。
3 调整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对策思考
3.1 对学生主观方面的引导
3.1.1 做好自我探索
应届高校毕业生能否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取决于自我探索时能否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念评价自我,了解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并且认识到自我的不足和缺点。这样才能够在择业就业时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当然,在择业时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从而避免自卑,更要时刻审视自己,切记不要好高骛远。每个人各方面的自身条件和就业岗位的要求相符合时,成功就业的概率会更大,求职才能更容易获得成功。当然,人和人是不一样,所以适合别人的工作,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求职的成功经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大家都认为好的工作岗位不一定就适合自己,所以,要找到你与他人的差异,求职时避免盲目从众。
3.1.2 主动调整心态
在择业求职时,应届毕业生应时刻关注自己的求职心态,在求职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放松的心态,在择业时对待出现的问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办事不急躁,遇到困难不焦虑,要相信困难和挫折时暂时的,只有靠自身能力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在求职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正常现象,面对就业压力,只要锲而不舍的追求,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当然,成功就业后更不能骄傲自大,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成功就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不断努力,兢兢业业才能在职场上获得成功。
3.1.3 积极实践锻炼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不仅仅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应届毕业生面对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更要在有限的大学时光多参加社会实践,要学会自立自强,积聚能量、丰富经验、提高阅历、加强历练。比如,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找到与自身就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去实习实践。毕业实习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历的阶段,也是毕业生认识社会、了解工作岗位的机会,只有通过这些实习和锻炼,毕业生才能了解到社会工作对求职者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毕业生才会知道自身与岗位要求的差距,才好找准差距,把自己的缺少的东西补回来,不至于临近毕业、就业时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的状况。
3.2 社会客观方面的建议
3.2.1 重视就业指导课程
在校期间利用好就业指导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里分析,就业诚信等多方面对毕业生进行引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比如:在就要去前就应该树立就业目标,不能盲目跟从,并且要准确的确定自己的岗位定位,在就业初期更不顾能频繁地调换工作岗位。
3.2.2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活动是高校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通过主流校园文化活动内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会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来证明验证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不仅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和生活表现有着影响,还会对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的表现有着持续的影响。
3.2.3 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子女就业
心态分析 篇8
(一) 网络牢骚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牢骚”的解释是“烦闷不满的情绪和说抱怨的话”。古代汉语词典中对牢骚的出处作了说明:1.指抑郁不满的情绪或言语。明陆世廉《西台记》第四出:“忧焦!知己真难报。牢骚!英雄恨未消。”《儒林外史》第八回:“哪知这两位公子, 因科名蹭蹬, 不得早年中鼎元, 入翰林, 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签·邝露》:“湛若为人好诙谐大言, 汪洋自恣, 以写其牢骚不平之志。”李劼人《天魔舞》第九章:“然而他犹满肚皮牢骚, 认为自己还走了冤枉路。”浩然《艳阳天》第九九章:“谁不兴发几句牢骚呢, 牢骚不等于事实呀!”2.忧愁哀怨。《花月痕》第五回:“大抵秋菊春兰, 各极其胜, 究竟秋菊牢骚, 不及春兰华贵。”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士薛香认为, 牢骚是当人们的某种需要、渴望、希望等不能得到满足或实现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情绪反应。网络牢骚是牢骚的表现形式之一。王天意认为, 网络牢骚是以网络为载体的不良社会心理现象, 是网络抑郁不平的情感在网络中的抒发, 是不满情绪在网络中的宣泄。[1]
(二) 网络牢骚的相关文献综述
王天意在《网络牢骚的疏导及控制》中明确了网络牢骚的内涵, 划分了网络牢骚的不同种类, 归纳总结了网络牢骚的特点及社会效应, 同时阐述了网络牢骚控制的方法;在《网络牢骚与中文网络论坛研究综述》中, 王天意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个不同研究视角对牢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夏临在《从跟帖看网络牢骚与网络舆情的形成——以“八旬翁摔倒无人扶”事件为例》一文中通过分析“重庆八旬翁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事件中, 网民通过论坛和博客跟帖对该事件发表的各种言论, 探讨该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舆情, 并提出自己的相关思考, 其中网络牢骚是网络舆情的呈现形式, 该文作者认为有必要对过盛的网络牢骚进行引导, 使之朝着健康的网络舆情方向发展。[2]
二、网络牢骚的社会心态分析——以“仇富”现象为例
网络牢骚过剩会造成社会矛盾激化, “仇富”言论的出现是因为个体在心态和认知上的不稳定状态, 同时, 媒体报道关于富二代的新闻刺激了人们的情绪, 放大了贫者与富者相互间的矛盾。此外, 还由于历史环境因素、社会制度弊端长期积压的情绪得不到释放, 网络便成为人们情绪发泄的出口, 网络牢骚语则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一) 历史环境因素
中国历史上一直提倡“均贫富”。毛泽东时期领导共产党员, 打土豪分田地, 为广大群众所拥护。新中国成立后, 邓小平同志为了让中国尽快恢复国力, 提出“先富带后富”, 一些人通过国家当时给的优惠政策以及自身努力, 获得了些许成就, 同时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但是另一些人却利用手中资源和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 由于当时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没钱没势的平民百姓受到欺凌和压榨。综合上述因素,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历史环境造成了人们传统观念上的仇富情绪。[3]
(二) 社会制度不完善
网络牢骚的产生根源于社会上财富分配不均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当前, 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还需不断完善, 如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核定一个尽可能公平的标准, 只有提供给每个人公平的机会才能有效减少因贫富悬殊产生的怨愤。[4]
(三) 媒体负面报道
2014年7月24日晚, 朝阳区酒仙桥商场公交车站旁, 一名出租车司机莫名遭到一名法拉利车主暴打, 一围观者劝架时也被打。经医院鉴定, 两人均有多处受挫伤。类似这种豪车撞人、豪车车主打人、违反交通的规则的报道屡见不鲜。不得不承认, 网民的“仇富”心态很大程度上与媒体报道有关, 当自己内心的一些倾向与媒体报道不谋而合时, 这种情绪就会被无限放大。
2015年4月, 发生在台湾的“阿帕奇案”的男主是台陆军中校劳乃成, 是典型的“富二代”“官二代”, 他的父亲劳则康是少将, 曾任台陆军司令部副参谋长。此外, 劳乃成家底殷实, 事件发生后, 其价值亿元新台币的豪宅也随之曝光, 甚至劳乃成喜欢去夜店、出手阔绰的旧事也被媒体挖出来。该案的另一女主角艺人李倩蓉, 亦遭舆论拿显微镜放大检视, 她包包值多少钱、身家几何, 媒体都争相报道。事实上, 不止劳乃成、李倩蓉, 本案所有当事人都被贴上“权贵”“贵妇团”标签。媒体为吸引眼球, 迎合受众口味, 作出不负责任的报道, 有违媒体职业准则, 不利于媒体人的道德素养的提升。
(四) 心理因素
以“仇富”现象为例, 网络牢骚的出现主要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即嫉妒心理和认知偏差, 穷人对富人天然的抵触心理使得一些案件遭受舆论压力和媒体审判, “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 使得人们戴有色眼镜看待此类人群, 在网络沟通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理性的言论。[5]
三、疏导措施
(一) 健全社会分配制度
“仇富”心理根源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相对公平的社会制度, 可以有效缓解不同阶层间的利益纠纷, 满足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 尽可能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之所以一直重视社会分配制度, 一是责任使然, 二是网络发展为政府了解网络舆情、了解民意增加了一条新路径。网络牢骚是网络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政府通过网络信息搜集方式, 了解到人们对于富人行为不得当、品质和教养不高十分反感, 而这些反感除了富人自身原因外, 最主要的是社会收入制度不完善。因此, 健全社会分配制度是十分紧要的。
(二)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分配不均诚然是引起人们不满情绪的一个方面, 但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能够减少人们因不公正看待问题引发的烦闷情绪。马斯洛将人们发的牢骚归纳为三个分类:第一, 低级牢骚是缺乏最低级满足, 包括生活的危险、基本物质的不满足和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以及最基本的安全感。第二, 高级牢骚, 他认为牢骚有尊重他人和尊重自我两个层次, 包括被他人侮辱、欺凌, 大多数人处在这一层级的牢骚, 渴望获得赞赏和成就。第三, 超级牢骚, 它源于对完善、正义、美、真以及其他类似东西的超越性需要。这种对于真理、真诚, 以及对于全部事实的爱, 是一种超越性的索要, 而不是一种基本的需要。根据这三个方面的划分以及网络上查到的数据, 我们发现家庭和学校教育对于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社会、同事及成年后形成的关系网对于人们看问题的客观程度有影响, 而网络牢骚中对富人偏激看法的出现和有一定财富就无度挥霍、不尊重他人的人, 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新闻记者在网络舆论的引导上要尽量公正, 在没有明确事实前不偏向任何一方。[6]
(三) 适度发泄情绪
过度的牢骚会带来矛盾激化, 而适度的牢骚却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哈佛心理学家就提出了“牢骚效应”, 称适度的牢骚不仅会弱化矛盾, 还会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与人交往的积极性。网络是个开放的空间, 当某个舆论引爆点出现时, 如富人群体的负面新闻, 作为调查事实真相的新闻媒体要保持尽可能客观的看法和观点, 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讨论, 减少偏激言论的生存时间。[7]
(四)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网络上信息纷繁复杂, 处于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我们, 缺乏足够的时间和反应能力去鉴别扑面而来的信息, 我们很容易受到网络牢骚中关于对富人的批判的影响, 尤其是当自己目前的状态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时, 便可能将自己的不利处境归咎于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富人群体, 而没有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意想不到的困难, 要学会面对且养成多思考的习惯, 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激动就将自己置身于网络牢骚的大军中, 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会加剧问题的恶化。
四、结语
网络牢骚的出现与网络舆情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仇富”现象的分析, 简要归纳了两类人群的社会心态, 未来还需要通过更多的数据来分析牢骚语言场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薛香.论牢骚及其产生的个体认知因素[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版) , 2003 (02) :37-40.
[2]王天意.网络牢骚与中文网络论坛研究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1) :65-70.
[3]郝亚明, 朱荟.“仇富”之社会性根源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报, 2007 (01) :26-28.
[4]崔青青.仇富现象的成因探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8 (B12) :130-132.
[5]沈杰.“仇富心理”何以可能——对北京市和杭州市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0 (01) :3-12.
[6]王天意.网络牢骚的疏导及控制[J].红旗文稿, 2004 (24) :17-19.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9
1.1 低就或自卑的不良心态。
部分大学生常常因性格内向、很少参加校内外活动、不善言辞、自身所学专业不景气、成绩一般、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平平等原因而产生消极就业心态, 对自身无法做出正确、客观地认识, 总是自惭形秽, 过低地估量自己, 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勇气, 自信心不足, 无法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身优势, 导致面试屡屡失败, 出现低就心理, 仓促就业。
1.2 自负心态严重, 产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因自身就读学校为名牌大学、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良好等原因而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 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产生自负自傲、洋洋自得等不良心态, 在“特权”理念和“精英”思想等错误理念的支配下, 这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在效益好、条件佳、发展好的大型企业就业, 而且在企业中应该得到优待, 产生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但这部分学生与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就会在就业期间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的情况, 迟迟不能落实岗位进行就业。
1.3 盲目跟风、攀比、依赖的不良心态。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期间面对多种选择, 不知如何下手, 常常会出现盲目跟风现象, 从众现象严重, 出现了大批量的考验、公务员等群体, 他们会投人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报考学习班。这部分学生没有深入分析自身所拥有的就业优势, 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还有部分大学生具有过强的依赖心理, 想要通过家长、教师、同学的推荐就业上岗, 坐等就业机会送到眼前, 没有考虑别人推荐的工作岗位是否是适合自身发展, 就业以后才发现不是自身想要的, 辞职现象较为严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互相盲目攀比, 想要寻求别人眼中的“好工作”, 根本不考虑这项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1.4 放弃或逃避就业。
很多大学生选择考研、报考公务员只是为了逃避激烈的就业竞争, 延缓自身的就业时间, 他们想要通过这种方式逃避或放弃就业, 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
2. 分析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的产生原因
2.1 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常常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自身的重要标准, 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进行深入考虑。虽然在大学期间学生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学业生涯规划等相关教育, 但因学生没有真正进入社会所以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用人标准没有一个准确认识, 无法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就业主动性不高, 所获得的就业信息、机会非常有限, 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就业机率。
2.2 过高的择业期望。
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要求标准, 他们认为凭借自身能力可以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 在择业期间大学生会将目光聚焦在大城市、大企业上, 过于看重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岗位级别、薪酬待遇等物质条件, 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使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屡屡碰壁的重要原因之一。
2.3 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
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纯, 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根本无法准确了解自身到底具备多高的素质、多大的能力、能够做出多少贡献, 无法对自己做出一个准确评估, 而是由用人单位为自己提供的待遇、薪酬、职务而定, 缺乏自己见解, 盲目听从他人意见。
3. 如何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
3.1 以学生角度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
3.1.1增强自身学习能力, 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学生生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从为人处事、言谈举止、道德修养、沟通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寻求接触社会的机会, 利用假期实习、课余时间兼职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用人标准有一个准确认识, 提前了解并制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为自身的职业规划奠定良好基础。3.1.2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多, 使得就业竞争越累越激烈、残酷,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必须认清客观现实,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 从基层做起, 摆正就业心态, 脚踏实地, 在岗位上不断提高、锻炼、完善自己, 在企业中快速成长、长远发展。3.1.3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放眼未来。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及专业特点做好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 充分认识自身的就业优势和劣势, 树立长远、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以恰当的就业期望进行择业选择, 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 使自身拥有更高的社会价值。3.1.4转变就业观念, 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问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该将该工作岗位能否为自己提供学习和提高的平台作为首要衡量标准, 要确保通过该企业岗位能够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在该企业中可以得到长远发展, 不要将薪酬待遇、地域优劣、职位高低最为就业的主要衡量标准。学生要立足长远, 寻求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岗位,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 提升自身社会价值。
3.2 以高校角度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
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会面临很多挫折、困难及矛盾冲突, 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 为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为学生建立相应的就业心理咨询机构, 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纠正认知偏差、解决心理问题、消除不良心态, 并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能力、应变能力及心理适应能力。高校还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观念, 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使学生准确了解社会的职业需求, 尽早适应角色的转变。
结语
当前大学生众多, 他们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就业优势和劣势, 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才能在众多岗位选择时做出正确决定, 为将来的职业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当前很多大学生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攀比、从众和依赖等不良就业心态, 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就业常见不良心态的基础上, 就这些不良心态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为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提供了一些参考, 也为大学生能够及时、良好地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不良,就业心态,应对策略,求职观念
参考文献
[1]严玉菡.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 2010, 16:225-227.
[2]李惠红.新形势下高职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自我调适[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111-113+116.
心态训练在游泳竞赛中的作用分析 篇10
1游泳竞赛训练中心态训练的方法
游泳竞赛中心理素质的训练对竞赛成绩的提高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运动员们能通过自身对游泳心理训练的不断联系,并且找出其中的奥妙,将其变为适合自己心理训练方法,能给自己在训练和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少走很多弯路。反言之,游泳运动员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即便在平时的训练中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到大的比赛或竞赛时,场地的不同、比赛选手增多、观赛人员的增多,这些外界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心理素质差的运动员,同时会直接影响到竞赛的发挥和成绩。
1.1深呼吸训练
在游泳训练时,调节自己的呼吸节奏能够使自身大脑精神放松,大脑得到适当的放松就能直接导致身体其它器官相对放松,从而提高训练效果,训练中习惯性的深呼吸能给缓解竞赛中更压抑的紧张情绪。
1.2意念训练法
在平时训练时就开始进行有意念的训练。例如:安静的闭上眼睛坐着,或是大脑放空什么都不想,然后习惯性的在训练之前做此项练习,能使情绪以及身体各个器官都达到放松的状态,保持一个轻松的心态进入训练。另外还可以在自己闭起眼睛静下心来的时候,回想自己在训练和比赛时,遇到了那些问题,如果重新再遇到类似问题的话,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方式去避免。在看到其他队友或是对手有好的动作技巧,利用想象法来模拟自己能否也同样完成这项动作,或是自己做那种动作时能不能做得比别人更好,然后把这种想象实现到现实的训练和竞赛中。从实际的训练中去找出问题,然后不断的改正,久而久之训练员就能习惯性的自我控制好心态。
1.3自我提示法
在参加训练或是参加竞赛时,上场前都不停的提示自己,不要紧张、集中注意力、努力做好每一个动作。在遇到较强的对手时,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慌张,要沉着应战。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骄傲、下次还能做得更完美等。
1.4紧张训练法
在游泳竞赛时,除少数竞赛员没有紧张的情况发生外,但大多数队员容易产生心跳加速、头晕、手脚发抖等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有的是一直都存在的。例如有的游泳队员在平时的训练中,每次成绩都很好,但是到参加竞赛时就发挥失常,成绩很差。那么克制这种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可以利用以毒攻毒的办法。例如使游泳队员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常反复的练习紧张训练,可以通过回想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什么事情会使自己最紧张,让训练员带着这种紧张的情绪参加训练,时间长了自然也就有免疫能力了。那么运动员们在平时的训练和大小型竞赛中都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了。
2心态训练在游泳竞赛中的作用
游泳教练在教学中能利用各种心理训练的方法对运动员进行辅导,并且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合理科学的引导学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解压方法,在平时的训练中克服自身所有的精神和身体的不适应,并且习惯性的保持这种心态训练,使自己的专业技能逐步的提高,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2.1增强游泳运动员自信心
在游泳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心态训练,能使运动员在竞赛中消除紧张情绪和提高比赛成绩,同时更能增强游泳运动员的自信心,克服自身所有的不适应,使运动员抛开所有的紧张,集中注意力,一心关注在游泳竞赛上,完美的表现每一个技能动作,使竞赛更完美。
2.2克服游泳运动员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存在每个人的神经系统里的,尤其是对于运动员来讲,更是容易产生这种障碍,只是所存在的这种障碍的轻重差别了。心理障碍的克服,需要运动员自主的进行自我心理障碍的调节,在遇到心理障碍时,要积极的应对,直至心理障碍消除。
2 . 3训练游泳运动员对竞赛的理解能力
一个好的游泳运动员不仅需要对专业技能有良好的理解能力,还更需要有良好的竞赛理解能力。科学合理的心理训练能使更好的提高游泳运动员心理技能,使游泳运动员心理强大、思维开阔、理解能力增强,进而达到对竞赛的理解能力同步增强,以此提高竞赛的制胜率。
2.4能有效的提高训练和竞赛水平
在游泳训练中,教练会经常引导运动员多思考、多领会等,这些都与运动员心理训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自身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心理训练来思考、领会,并且反复的重复训练,才能让更好的提高游泳技能、提高心理素质以及提高竞赛的质量。
2.5提高游泳运动员心理应激能力
在平时的游泳训练中,游泳运动员又会通过自身在平时的游泳训练中给自己设定一个竞赛成绩期望目标值,每位游泳教练都会给队员们设定一个适合队员的目标值,主要目的就是希望游泳队员们在竞赛中取得一个好的竞赛成绩,甚至是超常发挥的好成绩。然而这种高要求的期望会给游泳运动员们造成两种不同的状态发生:第一种是游泳运动员们盲目的希望给教练和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精神高度处于紧绷状态,直接的导致游泳技能不能完全的在竞赛中得到发挥,或是过高的高估了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忽视和看低对手的实力,从而导致竞赛失利。第二种是比赛的规模超出平时竞赛规模,教练对自身的要求值也相对较高,相反,游泳运动员还能用一颗平常心态来对待比赛,加上平时的心理素质的长期训练,促使自身能很快的接受并且融入到竞赛中,有效的激发了运动员潜在的心理应激能力,使运动员们在竞赛中顺利的完成竞赛任务。
2.6游泳运动员有效的积累训练和竞赛经验
一个经验不足的新游泳运动员,只有平时的训练经验,严重缺少竞赛的经验,所以在遇到大型的竞赛项目时,心理控制能力低下会直接影响到竞赛成绩。然而一个有着比较多次数的老游泳运动员,善于分析和总结平时训练的经验及各种竞赛的经验,在竞赛时就能随心所欲的照常发挥,并且能取到好的竞赛成绩。
2.7心态训练可以激发游泳运动员的斗志
一个受了良好心理训练的游泳运动员,能够在平时的游泳训练和竞赛中,很快的稳定自己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快速的挖掘到对手的技能缺陷,极力的发挥好自己的技能长处,让自己的斗志发挥得及时和到位,使自己保持一个超强的战斗状态和必胜的决心。
2.8培养游泳运动员超强注意能力
在平时的游泳训练中,教练员可以通过很多种的方法来对运动员抗外界干扰能力进行科学的训练。例如在训练时播放比赛音乐,给运动员一个不公平的比赛环节,或是不公正的比赛结果。让运动员体会到在游泳比赛中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只有自己做到最好,才能降低这种风险。以此来警告运动员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相结合的办法,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更硬, 不会被任何的外界因素所困扰,才能让自己不被竞赛所淘汰。
3结语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分析及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5-133-2
0 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发展迅猛,高职毕业生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中所占比例也同比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及国家产业升级等原因的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反映在就业的行业分布和领域分布不均, 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现象同时存在,近几年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高职毕业生实习企业的走访,了解到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心态会直接对就业的质量产生影响,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正确引导势在必行,也只有就业心态调整好了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1 目前高职毕业生中存在的主要就业心态
1.1 自身定位不准确
通过对近几年高职毕业生的调研,发现很多同学对企业待遇的期望过高,要求企业工资高、福利待遇好,要求企业位于一二线城市,但是毕业生却没有衡量自己能够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知己” 。高校毕业以后表示是一个人学生阶段的结束,但是人生阶段的另一个起点,所以毕业生在就业择业的时候不妨根据自身情况适当的放低对就业岗位的要求。特别是在就业初期先找到一个与自己就业目标相对吻合的岗位,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积蓄力量和实力,在对自己向往的工作岗位和行业有了一定的熟悉了解后,再重新审视自己对工作岗位的要求,那时再选择的岗位将会更适合自己,选择面也会更大一些。
1.2 对企业忠诚度低
部分毕业生就业后,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的制度,接受不了加班,甚至感觉企业没有想象中的好,产生跳槽的想法。有的同学甚至在选择就业岗位时投机取巧、缺少诚意,还有的在择业时持观望态度错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当然,毕业生在就业时持谨慎态度也是对的,但是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信用,对企业重视程度不高,那么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毕业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成绩,诚信和信用是必需的基本素质。
2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成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对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影响深远,随着贫富差距的加大,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工资报酬的要求相对提高,从而引起毕业生某些不切实际就业观的产生。还有,高等学校就业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说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大学生参军入伍的优惠政策等,这些在应届毕业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使大家的择业心态发生了变化,毕业生的择业创业意识不断增强,新的就业心态不断出现。
第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识不全面,部分企业戴着有色眼镜看应届毕业生,并习惯于按照社会成熟工作人员的要求对待应届毕业生。这对应届毕业生有一定的偏见,并夸大了应届毕业生的不足。其实,应届毕业生就像一张白纸,是需要企业培养和塑造的,而成熟工作者有了一些固定的工作习惯,往往不利于再塑造。所以企业在招聘时不应该设置一些不现实的招聘条件,从而使应届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
2.2 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第一,在经过我国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后,在很多大学生眼里,就业工作不再是“混口饭吃”或“养家糊口”,而是衍变成了更高的动机,比如是:追求理想、实现价值、发挥特长等,他们的择业心态取决于职业是否符合他们个性发展需要和获取理想的个人收入。很多学生注重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自身优势,实现个人价值。而较少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理解职业,形成了一种以学生群体为特点的择业心理,即崇尚新颖、开拓、冒险、进取的择业精神。
第二,就业指导工作在一些高校处于开始阶段,对大学生就业教育不够,忽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没有为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信息,造成有的大学生不知择业如何入手,更谈不上择业方法、技巧。
3 调整高职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对策思考
3.1 对学生主观方面的引导
3.1.1 做好自我探索
应届高校毕业生能否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取决于自我探索时能否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念评价自我,了解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并且认识到自我的不足和缺点。这样才能够在择业就业时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身的就业岗位。当然,在择业时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从而避免自卑,更要时刻审视自己,切记不要好高骛远。每个人各方面的自身条件和就业岗位的要求相符合时,成功就业的概率会更大,求职才能更容易获得成功。当然,人和人是不一样,所以适合别人的工作,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求职的成功经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大家都认为好的工作岗位不一定就适合自己,所以,要找到你与他人的差异,求职时避免盲目从众。
3.1.2 主动调整心态
在择业求职时,应届毕业生应时刻关注自己的求职心态,在求职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放松的心态,在择业时对待出现的问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办事不急躁,遇到困难不焦虑,要相信困难和挫折时暂时的,只有靠自身能力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在求职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今天,在求职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是正常现象,面对就业压力,只要锲而不舍的追求,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单位。当然,成功就业后更不能骄傲自大,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成功就业仅仅是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以后的工作中只有不断努力,兢兢业业才能在职场上获得成功。
3.1.3 积极实践锻炼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不仅仅是自然法则,也是社会法则。应届毕业生面对如此残酷的社会竞争,更要在有限的大学时光多参加社会实践,要学会自立自强,积聚能量、丰富经验、提高阅历、加强历练。比如,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找到与自身就业目标相关的岗位去实习实践。毕业实习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历的阶段,也是毕业生认识社会、了解工作岗位的机会,只有通过这些实习和锻炼,毕业生才能了解到社会工作对求职者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毕业生才会知道自身与岗位要求的差距,才好找准差距,把自己的缺少的东西补回来,不至于临近毕业、就业时出现迷茫、不知所措的状况。
3.2 社会客观方面的建议
3.2.1 重视就业指导课程
在校期间利用好就业指导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里分析,就业诚信等多方面对毕业生进行引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比如:在就要去前就应该树立就业目标,不能盲目跟从,并且要准确的确定自己的岗位定位,在就业初期更不顾能频繁地调换工作岗位。
3.2.2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活动是高校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通过主流校园文化活动内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会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来证明验证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不仅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和生活表现有着影响,还会对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的表现有着持续的影响。
3.2.3 引导家长正确指导子女就业
心态分析 篇12
高职院校学生 (以下简称高职生) 作为离家求学的群体之一, 面对生活环境、学习形式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急剧改变, 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 重者出现心理问题或诱发精神心理疾病, 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高职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因其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动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自卑心理较重, 不适应现象甚或更为严重。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研究工作, 至今已有20多年了, 针对大学生的研究比较多见, 但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我心态特点的研究极少。国外对自我心态的研究较多, 国内仅见刘欣对大学本科学生进行的调查, 高职生的自我心态图未见有调查研究成果。笔者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的自我心态状况, 为更好地借鉴大学生心理卫生服务的经验和成果, 非常有必要了解高职生的自我心态特点与大学本科生之间的差异, 以便为帮助高职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早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合格栋梁提供心理学依据。因此, 我们对云南省机电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研究方法
被试整群抽取云南省机电技术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二年级的317名学生, 其中, 男生85人, 女生232人, 年龄18~24岁, 平均20.92±0.88岁。
研究工具采用自编自我心态图问卷 (CESQ) 进行调查。问卷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第二部分为自我心态图测试题50题。自我心态有5种功能状态, 即CP (Critical Parent, 控制型父母自我、批评的父母) , NP (Nurturing Parent, 照顾型父母自我、教养的父母自我) , A (Adult, 成人自我) , FC (Free Child, 自然型儿童自我、自由的儿童) , AC (Adapted Child, 适应型儿童自我、顺从的儿童) 。自我心态图测试题按5种功能, 分为5个维度, 每个维度10个条目, 共计50题, 每题有2个选项, 选择“是”记1分, 选择“否”记0分。问卷内在一致性系数Alpha=0.8129, 说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各因素负荷率在0.310~0.836之间。
研究程序 (1) 本次研究数据采集的方式为集体测试, 由学院印制调查表, 测前统一指导语, 由教师简要地向学生介绍本次测试的目的、意义。 (2) 对填写不齐全者予以删除 (共计4份) 。 (3) 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 用SPSS 10.0进行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男、女高职生自我心态图比较如表1所示。
表1表明, 高职男生成人心态高于女生, 而顺从儿童心态低于女生, 差异呈显著性 (P<0.01) 。
**P<0.01
*P<0.05**P<0.01
不同性别高职生与大学本科生自我心态图比较如表2所示。
表2表明, 高职男生照顾型父母自我心态高于大学本科男生, 而顺从儿童心态低于大学本科男生, 差异有显著性 (P<0.05~P<0.01) ;高职女生的批判型父母心态、成人心态和顺从儿童心态均低于大学本科女生, 差异呈非常显著性 (P<0.01) 。
讨论及对策
沟通分析理论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ric Berne创立的一种用于心理治疗的理论, 已得到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TA理论作为一种人格理论, 是一种分析人们在交往中所处的心理状态的方法, 认为人类的个体是由“父母”、“成人”、“儿童”三个不同的自我状态组成的, 只不过三者所占的比例不同, 构成了人们各不相同的人格特征。每一个人身上总有一种状态占优势,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不同的自我状态。所谓“父母”、“成人”、“儿童”三者并非角色, 而是真实的心态。
调查发现:高职生自我心态图中的高分表现在教养型父母心态, 正面表现为:亲切、友善、和蔼、仁慈、助人为乐、富有爱心、体谅他人、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等等, 但负面特点为操心过度、感情用事等, 这与中国儒家思想的长期熏陶有关;低分表现在顺从儿童心态, 其特点为争强好斗、不服从领导和管教、不听劝、协调性差等, 这符合当代年轻人的特征。因此, 在开展个别心理辅导与教育时, 结合学生的心态特点更具有针对性, 可提高个别心理辅导与教育的有效性, 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M.James等学者认为,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对人际交往进行分析的方法, 这一理论逐渐被推广为一种帮助人们了解别人、了解自己、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人际交往分析工具。在我国, 警务人员、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等人群中, 通过沟通分析理论的学习与使用, 均可提高沟通能力, 改善与服务对象的人际关系, 冲突明显减少。因此, 高职生可通过自学沟通分析理论的基本知识, 利用自我心态图全面了解自己的基本心态、自己在与他人日常交往中的心态及做法;在集体心理辅导方面, 可以学校或班级的形式, 组织学生对沟通分析理论进行学习、培训及交流, 弥补自己的不足, 扬长避短, 核心是提高自己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也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将本调查结果与对大学本科生 (江苏5所高校的746名学生) 的调查加以比较发现:男、女高职生的心态特点不同于大学本科生, 因此, 在借鉴国内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时不能照搬, 需关注高职生的心理特点。总之,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任重道远, 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 积累在高职生中开展心理卫生服务的经验。
参考文献
[1]Won J S.Study on the Ego States and Coping Style ofNursing Students[J].Journal of the Korean Academy of Women’sHealth Nursing, 2002, 8 (3) :608-619.
[2]刘欣.大学生自我心态图问卷的初步编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14 (3) :297-298.
[3]吕勤.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一种人际交往分析工具[J].青年研究, 2000, (10) :39-43.
[4]叶晟.PAC分析理论与社区警察心理训练模式[J].公安学刊, 1999, 11 (5) :14.
[5]姚保明, 黄高贵.PAC理论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9) :165, 168.
[6]刘煊.浅谈PAC相互作用理论在护患沟通中的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8 (6) :69-72.
【心态分析】推荐阅读:
大学生从众心态分析07-20
酒类销售与销售人员心态及分析07-22
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对策专题09-02
消极心态07-20
职业心态05-19
心态文化06-07
心态把握07-01
心态调节07-10
健康心态08-30
主持心态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