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服务业集聚

2024-10-02

国外服务业集聚(精选4篇)

国外服务业集聚 篇1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6日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定下, 忽视空间因素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认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决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直至20世纪九十年代初, Marshall、Krugman、Venebles和Fujita等人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长期所忽视的空间因素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 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集聚机制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人们才开始重视空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一些发达国家, 如美国、日本, 服务业集聚于大都市的现象非常突出, 这些现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并且着手研究。随着服务社会的到来, 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一、服务业集聚的趋势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注意到服务部门集中在大城市现象。早期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还停留在对集聚现象的描述中。比如Marshall (1988) 研究发现在英国的伯明翰、里兹和曼切斯特等城市, 制造商购买的服务80%来自于同一地区的服务提供者。Beyers (1993) 研究发现1985年美国90%的服务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 占总就业的83%, 而除了银行以外, 服务业在非大都市区的区位商低于1。Groshen和Roberson (1993) 比较了1969年到1989年美国大湖地区10大城市区生产和服务就业率, 发现这些传统工业区的制造业在显著下降, 而服务业在显著增加, 集聚发展的制造业被中心化的服务业所取代。Bennett和Grahaml等 (1999) 对英国商务服务业的实证研究同样表明, 商务服务业在英国分布表现出高度不均衡性, 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心城区内, 其不均衡程度要高于其它产业。Pandit和Cook (2002) 对英国金融产业的空间分布作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金融产业在英国的分布表现出高度不均衡的特征, 伦敦以及东南地区占有50%以上的金融企业;而在区域或城市内部, 分布同样高度的不均衡, 伦敦金融产业主要集聚在金融城, 而苏格兰的金融产业主要集中在爱丁堡和哥拉斯哥;西南部地区的金融产业主要集中在Bristol。O'Connor and Hutton (2002) 对亚太地区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即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或者说是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门户城市。类似的研究还包括Yusuf等 (2005) 对东业地区、Keeble和Nachum (2001) 对伦敦以及英格兰南部地区的研究。Thompson (2004) 对美国大都市区和非大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该研究表明, 2002年大都市区的生产服务业就业份额是非大都市区的2倍以上, 即生产者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大都市地区。Cuadrado-Roura等 (1992) 对西班牙两个最大城市服务业的研究表明, 高级的服务业, 比如生产服务业, 往往在大都市区域内集聚增长。总体来看, 这一方面的实证研究较为充分, 结论也比较一致, 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大都市区已经被看作是一种程式化事实 (Coffey, Drolet, Polese, 1996) 。

二、服务业集聚的动因

服务业集聚理论发展的主线是:雷德·马歇尔 (1890) 对产业集聚原因的解释 (中间产品、劳动力市场、知识外溢) ———韦伯 (1909) 对产业集聚与交易成本关系的解释———迈克尔·波特 (1990) 对产业集聚与创新、产业竞争力关系的解释———保罗·克鲁格曼 (1991) 对产业集聚与规模报酬递增关系的解释。基于上述理论, 集聚对服务业增长的促进作用可以从外部规模经济、交易成本节约、竞争力提高、规模报酬递增这四个方面来解释。

1890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 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类, 前者指“有赖于从事这产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后者则指“有赖于这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 而外部规模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产业集聚区而获得”。也就是说, Marshall认为产业集聚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使位于其中的企业获益。后来的学者克鲁格曼将马歇尔式产业集聚下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的来源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 劳动力市场共享。马歇尔指出“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 寻找职业的人, 自然到有很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 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 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 即使他能得到一般劳动的大量供给, 也往往因缺少某种专门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而熟练的工人如被解雇, 也不易有别的办法。”正如马歇尔所言, 一个发育良好的、共享的劳动力市场对雇主和被雇者来说意义重大, 原因在于:一方面雇主可以在任何时候雇佣到符合其需求的各种层次的劳动者, 特别是那些有特殊技能要求的职位, 而不必担心因为劳动力的短缺会停工停产, 影响收益;另一方面, 工人们面对数量庞大的雇主, 其流动性也相应增强, 不会因为离开现有企业而再也难以找到别的工作机会;第二, 中间产品供应市场的发展。马歇尔认为, 当同类或者近似的企业在一个地方集聚, 与之相关的辅助行业也会渐渐在附近的地方产生, 以“供给上述企业以工具和原料, 为它组织运输”等, 这是一个共赢的市场。某工业的辅助行业向该工业的集聚地扩展, 可以更加接近其市场, 保证其产品的需求;而且, 可以更快地获得当地关于其产品的反馈信息, 从而加以改进, 扩大市场和销路。另外, 集聚的企业则可以获得较稳定的供应来源, 减少花费在原料采购和运输方面的费用, 从而降低成本, 增加收益。当双方都能获得好处的时候, 辅助行业和中间产品供应商的发展会加剧, 也同时促进工业的集聚;第三, 技术知识的外溢。马歇尔指出“……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 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很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地赏识, 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 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 就为别人所采纳, 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 因此, 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这种技术知识的外溢, 毫无疑问能推动整个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 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其后, 在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Weber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效应, 他的基本思想是: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交通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他在《论工业区位》一书中指出影响工业区位的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 并且把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中进一步分为普通因素 (指对一般企业都有影响的因素, 如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 和特殊因素 (指只对特定企业有影响的因素) , 且将研究集中在区域因素中的普通因素上。韦伯认为在区域因素的普通因素中, 实际起作用的只有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 而产业集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原因在于位于集聚区内的企业地理位置接近, 大大地节约了运输费用;同时, 产业集聚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形成共同的劳动力市场, 而劳动供给的增多, 使劳动力成本降低。

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所著《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从竞争力的角度来分析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的作用。影响一个产业竞争力的四要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这四个要素的培育。从生产要素来看, 在一个产业集聚区内, 集中了大量的劳动力、资金、技术和原材料及相关产业, 因此生产要素是充足的, 也有利于降低中间投入成本;从需求条件来看, 集聚区内的众多企业提供了具有差异的产品, 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不仅吸引本地客户, 还能扩大外地市场;从支持产业来看, 一个产业的集聚往往伴随着上下游产业在附近集聚, 发生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 对产业发展形成有力的支持;从战略、结构和竞争来看, 波特认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 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与创新来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 企业也可以通过相互模仿来推动企业成本的下降与生产经营方式的优化, 从而保持其竞争力。集聚内企业的关系可以是合作也可以是竞争关系。

保罗·克鲁格曼在《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 (1991) 一文中所阐述的重要观点是:产业集聚对产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规模收益递增。为了说明产业集聚对要素配置和竞争的重要作用, 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简明而有效的中心-外围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 处于中心或核心的是制造业地区, 外围是农业地区, 产业集聚的形成及其效率取决于运输成本、规模经济和制造业的聚集程度。可以说, 克鲁格曼是继马歇尔之后第一位开始把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这些经济学长年研究的问题结合在一起, 并对产业聚集给于高度关注的主流经济学家, 他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 能够导致收益递增。

三、服务业集聚特征

不同类型的服务行业, 表现出不同的集聚特点。O'Hara (1977) 和Ota and Fujita (1993) 认为专业化程度高并面对面接触要求较高的企业集聚在CBD, 而其它类型的企业则分布在郊区。Daniels (1985) 也认为不同类别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 比如消费性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受人口分布影响, 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主要考量信息获得或资讯流通的便利性等因素。Daniels还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的集中发展程度要比消费性服务业高。Daniels (1993) 研究发现主导型服务企业更偏爱大都市。Code (1993) 的研究表明, 金融服务、保险和工程服务以及最终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倾向往郊区发展, 而广告、管理咨询等行业以及以中间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则倾向集中于中心城区 (Coffey, Drolet, Polese, 1996) 。Reid (1992) 发现受地租高低影响的服务企业, 如研究开发以及测试实验室往往位于郊区;而受信息需求影响的服务企业, 如广告、管理、公共关系、会计审计, 不管地租多高都是集中在大城市中, 因为大城市中有更多的信息。Keeble、Baro和Soy (1993) 对巴塞罗那的实证研究表明, 具有创新性和战略性的商务服务企业高度集聚于巴塞罗那市。Scott (1993) 认为具有高度“前台”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仍然保持集聚的趋势, 而属于传统“后台”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转而布局在大城市的边缘区域, 享受较低的商务成本。Coffey、Drolet和Polese (1996) 的研究表明, 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与其功能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具有管理职能的服务业企业往往在城市CBD内发展, 这些企业对成本和租金不敏感, 不需要考虑与客户面对面的接触;而不具有管理职能的服务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受成本、租金和目标客户的影响。Nachum (2001) 的研究表明, 面向全球的服务企业往往集聚于世界性城市;面向区域的企业则集聚于区域性城市 (Schwartz, 1992) 。Guilera (2003) 对法国里昂地区生产者服务业的研究, 同样发现了类似的规律, 即面向里昂地区的生产者服务企业主要集聚于客户周围;而以里昂地区以外为主要市场的企业则主要集聚于城市中心。Sassen (2001) 从生产者服务企业的功能入手对纽约、东京、伦敦的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特征作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论是具有中心控制功能的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大都市之内。Boiteux-Orain和Guillain (2004) 对巴黎, Searle (1998) 对悉尼、Coffey等人 (1996, 2002) 对蒙特利尔的研究均表明, 金融、法律为代表的高级服务业高度集聚于CBD;而低级的生产者服务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去“中心化”趋势。

除了上面一般性的集聚理论以外, 还有一些研究是针对某一特定产业的。这类研究更关注集聚的性质和功能、集聚的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方向, 较为重要的研究文献包括:Berghe和Verweie (2000) 从金融规制的角度研究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原因及影响因素;Taylor、Beaversotock和Cook等 (2003) 对伦敦金融产业集聚的优势和劣势、主要竞争能力、影响集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作了深入而翔实的研究;Fisher Associates (2004) 研究了伦敦航运产业集聚的特点和规模, 并分别研究了各个子行业所具有的不同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

四、小结

纵观国内外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成果, 我们发现存在如下理论研究的不足:1、研究大多集中在局部产业的集聚现象描述上, 理论的深度和范围有待拓展;2、对服务业集聚的理论内涵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性的统一的定论, 有待于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拓展;3、学术界对服务业集聚的原因有较多的研究, 但是比较混乱, 有待整理出清晰的脉络。

摘要:服务业集聚理论做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介绍和阐述了国外关于服务业集聚趋势、动因和特征的研究, 并指出其局限性。

关键词:服务业,集聚,综述

参考文献

[1]Neil M.Coe, Alan R.Townsend.De-bunking the Myth of Localized Ag-glomer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ized Service Economy inSouth-East England[M].Transactions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98.23.

[2]Meijers E J, Burger M J.SpatialStructure and Productivity in USMetropolitan Areas[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0.6.

[3]P.R.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and Economic 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3.

国外服务业集聚 篇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 产业相配套,产业特色鲜明,空间相对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功能,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达到一定水平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是 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上海首先提出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的概念,并对其内涵不断进行充实发展。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用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

通的特点,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 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 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实现服务组织机构的 网络化,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状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既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 在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素 质的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组织、完善的商务环境、标准化 的信息交流平台和面向全球市场的服务,都有助于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的形成。

雏形初步形成阶段: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以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 虹桥开发区建设是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源起,逐步形

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1000 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近千

家外企办事处入驻,其中咨询、审计、律师、企业策划、广 告等行业发展尤其快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雏形初步显 现。

加速形成发展阶段:

世纪 90 年代开始,上海服务业加速发展,增加值占 GDP 比重由 1990 年的 31.9 %上升到 2002 年的 51 %; 就业人 数比重也由 1990 年的 29.6 %增加到 2002 年的 48.8 %。其

中,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是呈现蓬 勃发展的势头,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黄浦、卢湾、静安、浦东、长宁、徐汇等区域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 集聚,涌现出虹桥、陆家嘴、南京西路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 聚度较高的区域。

稳固发展,功能品质提升阶段:

跨入新世纪以来,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进入了积极规

划、着力品牌建设的发展期。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开 始规划启动,并加大在规划、功能定位、政策指导等方面的 引导扶持力度。通过集聚区建设,吸引集聚优势资源,培育 上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服务业,进而推动现代服务业集 聚区成为上海新世纪的城市名片、产业新高地和经济增长的 新亮点。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发展形态

(一)中央商务区(CBD 或微型 CBD)

:是指以城市经济为

核心,以金融、商贸、商务活动为主体,高级酒店、高级零 售和高级公寓相配套,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集中,交通通达 性良好的城市中心区域。

(二)创意产业园:

是指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通过 创意设计和改造,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 创意产业的场所。

(三)科技创业园: 是指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技术公共

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为载体,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 技术服务的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服务、工程和技术研究与 试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四)软件园:

是指以软件开发、生产、售后服务为核心,城市规划区和工业开发区内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 集聚的区域。

(五)现代物流园:

是指以现代物流产业为主体,以物流

园建设为主要形态,重点布局在城市规划区和工业开发区 内,形成社会化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货 代、信息有效集中的区域。

(六)文化休闲旅游区: 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完

善适宜人居的旅游配套设施和打造有震撼力的旅游文化吸

引物,提供观光、休闲、商务、会议、培训、疗养等综合功 能的区域。

(七)大型专业市场:是指以专业化分工为特征,对某一

类产品销售和该产业升级起到推动作用,进而拉动当地经济 的特色区域和专业市场。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 基本原则

1.坚持与布局规划相结合。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严

肃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层级结构分明、功能 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架构。

2.坚持与优势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市人文、旅

游和制造业三大资源优势,优先发展旅游、物流、文化和社 区服务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会展和信息服务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

3.坚持与品牌工程、项目建设相结合。各地建设现代服务 业集聚区,要结合区域特点和优势,走特色之路,错位发展,力争形成相对优势,培育特色品牌。要以服务业重大项目为 载体,特别要加快推进产业带动性强的功能性项目建设,发 挥导向性作用。

目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的主要途径

1.增设类。对已经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批准设立、具有

一定规模的物流、动漫、商务、设计、软件、科技等现代服 务业园区(基地、中心),增设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改造类。对中心城区改造、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老

建筑物保护开发,且已初步形成集聚规模的现代服务业集聚 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3.提升类。对通过市场整合、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功 能完善等提升服务功能的集聚区,通过规划指导,设立苏州 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培育类。通过制定规划,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功能特

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发展到一 定规模后,设立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五、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扶持政策

经认定设立的苏州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享受如下扶持 政策:

(一)区内服务业企业享受开发区工业企业相关的税费 优惠;

(二)区内服务业企业投资项目用地享受市重点投资项 目有关土地政策;

(三)区内服务业企业的水、气价格按开发区工业企业 价格标准执行;

(四)集聚区建设项目作为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 重点。

国外服务业集聚 篇3

国外成功高新区集聚科技人才的成功经验有:

一、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和途径,促进海外科技人才区域集聚

美国硅谷是这方面成功的典型。1998年美国硅谷就成为世界第二十一大经济体。美国硅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8300美元,为全美国第一。美国硅谷目前拥有7000多家电子和软件公司。这里每周生成11家新高科技公司,平均每5天就有1家新公司上市,每天新增62个百万富翁。美国硅谷所以有如此成功,是其形成了吸引海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有效途径是密不可分的.海外科技人才中发展中国家最多。其中,美国硅谷的亚裔员工中,华裔占51%印度裔占23%,越南裔占13%,菲律宾裔占6%,日本裔占4%,韩裔占3%。而华裔和印度裔创办的高科技创业企业占到美国硅谷企业总数的23%。

高新区的成长关键是要形成吸引和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科技人才创业的良好机制和环境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形成成熟而完善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美国硅谷由于建成了面向全球一体化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才使其科技人力资本积累和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全球一体化,因此世界各国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都能自由地、有巨大吸引力地向美国硅谷集聚。具体地,美国硅谷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美国硅谷内新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机制。20世纪60和70年代,人才在美国硅谷新企业之间的流动已内化为美国硅谷的一种生活方式。二是美国硅谷与周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充分流动机制。如美国硅谷与近邻的斯坦福大学人才合作和流动机制。一方面,美国硅谷新企业发展对斯坦福大学教学和科研模式提出的挑战,要求斯坦福大学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方面适应美国硅谷新企业发展和管理新要求。这促成了斯坦福大学与美国硅谷众多企业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斯坦福大学也改变了学校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管理模式,如允许教员和研究人员每周有一天到美国硅谷公司兼职,甚至允许其有1-2年的时间离职创业,到期返回。学校鼓励他们在校发明创造,获得知识产权及其收益。应用性成果在1年之内未向企业转移的,发明者可自主向企业转让,学校一般不再收取回报。三是形成了吸引世界其它各国一流的科技人才硅谷创业的良好机制。

二、组建孵化器,缩短起步周期和创业周期

美国各级政府出资组建了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孵化器”以帮助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开发人员建立与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为已任,通过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者提供低租金办公场所、秘书、通讯设施、计算机和技术、法律、管理知识咨询等多种形式服务与支持,通过提供"孵化"其生长的风险资金,试图把高新技术、人才、资金、资源和企业家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据统计,在美国500家企业孵化器中,经“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率为75%,是未经“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率的3倍。芬兰的“孵化器”使芬兰科技工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活率提高到80%。实践证明,“孵化器”是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临界规模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规模”和“集聚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强化高新区整体形象设计和实践的可行策略。美国硅谷形成的高科技企业涌现现象与孵化功能水平高密切相关。美国硅谷目前拥有7000多家电子和软件公司。这里每周生成11家新高科技公司,平均每5天就有1家新公司上市,每天新增62个百万富翁。1998年美国硅谷就成为世界第二十一大经济体。美国硅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达38300美元,为全美国第一。

三、提高人才开发水平,为海外科技人才创业提供扶持

实践证明,在由起步阶段进入后来的高速增长阶段后,高新区客观上对人才特别是海外科技人才的需求规模和结构都会发生一些重要变化。这主要作用机制和规律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新区对新型的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社会化服务人才需求很大。这突出地表现在对如下几类人才有更高的市场需求,如工程技术人才、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人才、具有风险投资意识和战略的金融人才和律师人才等。二是高新区对各类人才特别是海外科技人才需求的规模会明显增加,呈几何级数增长形态。高新区对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规模增长幅度会大大高于其经济总量增长率;二是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才和产业管理人才需求加大。随着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和营销和技术创新将面临着模式和机制的全面创新。这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对新型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管理需求十分巨大.三是高新区对海外科技人才的需求规模也将产生重要的调整趋势。通过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全球一体化、经营的全球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全球一体化和产品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必将要求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管理人才供求的全球一体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高新区海外科技人才需求规模。四是不论从长远还是从短期效果分析,高新区的海外科技人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五是高新区对科技人才需求结构产生了重要变化,突出表现在对高层次地科技人才需求量很大。英国剑桥高新区不及美国硅谷,与剑桥高新区严重缺乏高级管理和营销人才有关。调查表明,英国剑桥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者认为缺少一流的国际营销人才是其难以取得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客观上,英国营销人员社会地位较低,同时英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成效不大,因此,国际营销专家供求严重失衡。而相对而言,美国硅谷由于有其它跨国公司人才的支撑,同时由于形成的完善的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因此硅谷企业很容易吸引到国际一流的营销专家。从这种意义上讲,高新区建设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各种比较优势的简单集中和放大,而是一种创新人才的文化和机制建设,是一种能促进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海外科技人才流动和创业的制度条件创新和完善过程。因此,高新区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创新的吸引成功。高新区成功的本质是形成科技创新人才资源高地的制度和机制。美国硅谷是世界最先进的人才的集聚区域。目前,美国硅谷共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上千个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早在1989年,美国硅谷就集了约33万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其中自然科学家和工学博士有6000多名。目前在美国硅谷的技术人员中,亚洲人占了60%。

四、发展风险投资,为科技创业提供“天使资金”

这在发达国家都有成功的政策操作实践。美国硅谷的世界领先,与其风险投资事业的发达是密切相关的。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超过了美国的1/3,1998年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总额为41.2亿美元,占地区GDP的2%,年均增长27.6%。其中90%投入到了通讯、软件、电子、生物技术等产业。目前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公司有200多家。同时,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为美国硅谷创业公司上市创造了上市融资的有利条件,并为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提供了退出渠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安德森强调,“风险投资就是新经济---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新经济”。美国全国风险资本协会进行的一次调查,1999年在美国上市企业中,有一半企业是受风险投资资助的。英国剑桥高新区建设起步几乎同美国硅谷同步,并且也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智力支持,同时也有充足的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撑,但在美国硅谷“风景这边独好”同时,英国剑桥高新区却每况愈下。

五、引导和扶持海外科技人才创办中小型科技企业

高新区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形成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创业的机制条件和环境载体,能否形成促进海外科技人才区域集聚的有效支撑条件。从这种意义上说,高新区必须将吸引中小型科技企业区域创业作为基本策略。客观上,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实践已经证明,中小型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中产出和效率水平都要高于大型企业;另一方面海外科技人才创业基本上是创办中小型科技企业为主要选择。因此,构造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形成和成长的良好机制,就基本奠定了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的行为主体和制度创新条件。美国为了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在税收和贷款、技术发明等方面提供扶持帮助。为了加快中小型科技企业生成和成长,美国近年来也调整科技政策,实施了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SBIR),并在建立技术转让机构和网络上在做文章,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向中小型科技企业转化的市场化和产业化速度和规模。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大学、工业研究机构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技术转让机构,并有专职人员负责与工业界签订合作研究与开发的协议。美国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技术创新法案》规定各部门将1%的预算费用于小企业的R&D相关的技术创新活动。1992年初美国在联邦技术转让法案中增加了国家实验室与私营企业合作研究与开发的有关规定,鼓励国家实验室向私营企业转让高新技术。同时,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转移的机制和法规,促进高新技术市场的形成和功能作用。这大大促进了高新区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成长。科技型小企业持续成长机制不仅为美国就业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世界高层次人才美国集聚提供了有效载体,促进了美国自主创新能力国际领先地位的巩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经过20年的研究表明,用于研究开发的每一美元所产生的创新成果数,小型企业是中型企业的4倍,是大型企业的24倍。

摘要:国外高新区是是吸引科技人才创业的重要途径。形成能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区域优化环境和机制,是高新区最大竞争优势。

关键词:集聚,科技创新人才,高新区

参考文献

[1]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经济的发展[J].经济学家,1997,(01).

[2]仇保兴著.小企业集群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浙江发改委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篇4

(2010-11-26 22:12:05)转载 标签: 分类: 专题研究

集聚区 现代服务业 服务外包 创意产业园 专业市场 杂谈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编制全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布局规划,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编好这项规划,近期我们做了一些前期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各地对服务业集聚区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太清晰、统一,有必要就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界定、发展重点、运作管理和保障措施等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关于概念界定问题

在国内来说,服务业集聚区是一个新概念,大家还比较陌生,目前对其理解差别较大。由于对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和建设推进。

上海在国内最早引入服务业集聚区概念。2004年上海提出了关于构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工作设想,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是指商务楼宇、星级宾馆及相关休闲、生活配套设施较为集中,商务、生态和人文环境协调,具有较强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知名企业集聚能力的区域。鉴于上海具有国际大都市的特点,他们将微型CBD作为服务业集聚区的主要形态。

江苏借鉴上海经验较早引导开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7年出台了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政策意见,将服务业集聚区定义为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重点发展中央商务区、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现代物流园、产品交易市场等6大类服务业集聚区。借鉴上海和江苏经验,结合浙江实际,我们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应具有多种类型和功能,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同类或相关服务业企业集聚互动,形成的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功能的集聚区域的总称。具体来说,具有以下特征: ——众多同类或相关企业集聚。服务业集聚区必须吸引多家企业入驻,单个企业经营的集聚空间不能算作服务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可以是同类企业,也可以是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相关企业,以及有关配套服务企业或机构,企业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关联和促进关系,通过企业集聚互动,较大幅度提高运营效率。——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是集信息服务、技术支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重要载体。一般情况下,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共享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兼具专业性和综合性等多种类型。服务业集聚区有的是专业性的,如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等,以某一产业为主导,其他相关产业作为配套;也有的是综合性的,如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依托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集聚多种类型的服务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问题,各地将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尺度定得过大,主要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将整个城市新城或旅游景区当作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尺度与城市新城、旅游景区等具有较大区别。城市新城大多包括公建、居住、工业等各类建设用地,旅游景区往往包括山体、水面等非建设用地,两者的空间尺度都较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相对单一,以公建用地为主,因此空间尺度相应较小。一个城市新城中有可能分布多个不同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

误区之二,将多个同类功能地块“打包”成一个集聚区。集聚区在空间上是集中连片的。对于用地不相邻但功能相同的多个地块,应视为多个集聚区。避免将同一行政区域内所有同类型服务业发展地块划入一个集聚区。

由于不同服务业行业用地需求差异较大,服务业集聚区空间尺度的界定也不能搞“一刀切”。从现实情况看,集聚区空间尺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占地面积较小,建筑密度较高的集聚区。这类集聚区可能仅占了几公顷用地,但内部的建筑高度密集,比如一栋或几栋高层(小高层)建筑,体现“楼宇经济”特点。集聚区主要提供办公和实验场所,入驻的大多是企业总部、软件和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类型企业。

另一类是占地面积较大,建筑密度较低的集聚区。由于物流、市场、会展和旅游等行业所需的建筑空间与一般办公空间不同,以低层、低密度建筑为主,因此这些企业集聚形成的集聚区占地面积相对较大。

二、关于发展重点问题 一些服务行业具有集群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前我省服务业也出现了一定的集聚态势,需要选准重点,因势利导,加以扶持和培育。从调研情况看,当前我省拟重点规划建设八种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一)物流园区

总体来说,物流企业布局应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企业集中布局的空间载体,是指多家物流企业及物流相关机构集聚的场所,一般具有仓储、运输、货代、配送、简易加工和信息服务等功能。

浙江物流业发展基础较好。2008年全省拥有各类物流企业2.6万多家,其中国家A级物流企业38家,占全国1/10以上。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物流园区。杭州传化物流基地整合了近36万辆社会车辆,入驻企业430多家,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宁波保税物流园已入驻UPS、联邦快递等物流巨头;嘉兴现代物流园成功引进沃尔玛华东配送中心、安博物流等6个项目。从发展态势看,各地建设物流园区的积极性很高,有必要对其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

物流园区以集聚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企业为主,在提供仓储、运输等传统服务的同时,拓展保税物流、仓单质押、信息整合等服务。园区布局主要有两个倾向:一是依托交通枢纽布局,倾向于布局在邻近机场、港口、铁路站场、公路结点等区域。二是围绕需求中心布局,倾向于布局在产业集群、开发区(园区)、专业市场和中心城市近郊等区域。

(二)总部基地

由于知识要素和土地、劳动等其它生产要素区域分布的不均衡,企业总部与制造基地具有空间分离的需求,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这种需求越来越多的变成现实。总部与制造环节分离现象最先出现在跨国公司,近几年浙江民营企业跨区域投资大大增加,也产生了建设总部基地的强烈需求。当前浙江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县(市)总部经济发展势头正旺,纷纷划出专门区域,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化布局,初步形成或正在形成多种名目的企业总部集聚区块。我们将其统称为“总部基地”。

从浙江情况看,按层次分总部基地大致可以划为两类:一类是中心城市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的特殊功能区块,比如杭州黄龙商务区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区域销售中心、商务企业入驻,其中欧美中心已入住8家世界500强企业,去年纳税额5000万以上的商务楼宇就有4幢。规划建设中的杭州钱江金融集聚区,也将成为杭州乃至全省金融业的核心区域。另一类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以吸引当地龙头骨干企业入驻为主。如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总部经济园目前以16家本地企业和4家外地商会为主开发建设23幢总部楼宇,有18家全国纺织业百强企业、47家外商投资企业和638家国(境)外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入驻,已竣工投产的商务大楼入驻率达到80%以上。温州瓯海总部经济园则以吸引温州人在外地创办的企业为目标,已签约40余家企业。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总部基地”是个总称,不同类型的企业总部集聚区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在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如果在城市CBD以外的交通通信便捷区域,集办公和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楼宇群可称之为微型CBD或城市综合体;如果是银行、保险和证券等总部集聚的区域,若空间布局形态是块状的,可称之为“金融集聚区”,若沿道路街道布局,可叫“金融街”,等等。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同样也可以用不同的称谓。

(三)科技创业园

科技创业园是以科技创业为重点,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政策扶持为支撑,集技术检测与推广、工程研究与实验、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由于历史原因,浙江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这个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用创办科技创业园这一空间载体,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入驻,已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近几年全省科技创业园区发展较快。如嘉兴科技城已引进研发机构20多家,科创企业近60家,培训机构10多家,有来自国内外300多名各类各级研究和管理人才投身科技城建设和发展。嘉兴科技城工贸总收入从2006年的2600万元飞速增长到2008年的17亿元。科技创业园主要依托科技资源集中区和产业需求区布局,把科研机构与本地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布局在高技术新产品生产制造基地,依托生产制造业的研发需求形成集中布局。如嘉兴科技城毗邻嘉兴工业区,为区内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大量研发需求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二是邻近理工类院校等研发人才集中区布局,或者直接设在院校内部。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毗邻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具有高层次人才资源优势及强大的科技实力,为科技园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企业孵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创意产业园

创意产业园是以创意为主的工作室或服务性公司集中的特色区域,包括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策划、游戏动漫等多种类型。创意产业是世界经济文化的重要潮流,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美国的好莱坞影视、百老汇戏剧产业园、英国的克勒肯维尔等成为世界著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

浙江是全国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创意产业区块。杭州LOFT49号集聚了美国D1设计库、潘天寿环境艺术研究院、江南布衣等20多家创意设计公司,园区年产值超过4亿元。嘉兴国际创意产业园入驻了当代中国艺术中心、铁哥们等13家创意企业,2008年产值达1.6亿元。立足创意产业基础,建设创意产业园,是促进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创意产业园布局倾向在专业人才集中、具有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主要利用工业遗存和历史建筑改造形成。一是改造利用工业旧厂房建成集聚区,如嘉兴对东栅工业功能区实施退二进三改造建成嘉兴国际创意产业文化园;二是改造利用存量农居,并优化提升村落整体环境建成集聚区,如杭州萧山区选择在城郊结合部的白马湖建设农居创意SOHO;三是邻近艺术类院校等专业设计人才相对集中的地区布局,如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布局在靠近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原杭州双流水泥厂内,这一选址也充分结合了第一项因素;四是依托传统工艺和特色资源布局,如丽水龙泉利用青瓷工艺积淀建设青瓷文化创意园。

(五)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

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是众多软件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的集聚区域,以软件开发、生产、售后服务为核心,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集成软件等相关产业,积极承接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当前,世界服务外包正在蓬勃兴起,2007年全球跨境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务总额约为400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16000亿美元。顺应这一趋势,很有必要建设一批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抢占世界服务外包的市场份额。

浙江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已有一定基础。2008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3793亿元。杭州成为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已集聚了1100多家软件及相关企业,其中总收入上亿元的软件企业53家,上市软件企业17家,软件产业年销售收入达200多亿元。但总体而言,我省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布局比较分散,集聚效应不够。规划建设若干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有利于优化全省软件业整体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

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布局倾向在科研力量集中、软件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地区,与知识要素分布紧密相关。鉴于不同地区间软件业基础差别较大,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建设,也应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杭州、宁波、嘉兴等城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础较好,应加快整合软件企业、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打造高品质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部分基础相对薄弱的城市,以行业软件、网络与电子商务等为重点,建设特色化、专业化软件园。如舟山创意软件产业园依托修造船产业,积极发展船舶相关软件,已入驻13家软件企业。

(六)文化商旅综合体

文化商旅综合体是指或以商业为核心,或以旅游为核心,形成的集购物、旅游、娱乐、休闲、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群体或区域。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文化、商贸、旅游等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更加注重服务的综合性和配套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商旅综合体这种新型业态应运而生。浙江商贸和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但这类多功能综合体建设却相对滞后。因此,要加快文化商旅综合体建设,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文化商旅综合体的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是shopping mall模式,即依托传统商贸业拓展服务功能,形成具有多种业态的建筑,如宁波万达广场引入沃尔玛、百安居、苏宁电器、石浦酒楼、大歌星KTV、万达国际影城等主体,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消费环境。二是特色街区模式,即依托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建设主题鲜明街区,如嘉兴月河、芦席汇等街区利用明清古建筑,引进饭店、茶楼、老字号店铺等,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历史古街。三是景区拓展模式,即依托旅游景区,集聚住宿、餐饮、休闲等经营主体,如嘉兴依托南湖景区吸引南湖三馆、休闲茶室、酒店宾馆等入驻,形成具有旅游、休闲和购物等功能的综合体。

(七)新型专业市场

新型专业市场是指在传统专业市场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具有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新业态、新功能的专业市场。换句话说,新型专业市场是传统专业市场的升级版。新型专业市场的网上交易应占相当比例,真正成为信息中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价格中心。

专业市场发达是浙江经济的一大优势。2008年,全省亿元以上市场成交额已突破8000亿元。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国际轻纺城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影响力。一些专业市场已突破了单一的交易功能,积极向具有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功能的新型专业市场转变。如义乌小商品市场已成为世界小商品价格中心,余姚中国塑料城已实现信息发布、交易、支付、送货的全过程电子商务。这些发展趋势,为培育新型专业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

新型专业市场布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依托现有市场布局,提升现有市场的服务功能,运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模式,拓展发布、会展、旅游新功能。二是整合市场资源,科学选址建设新市场。新市场选址大都在城郊结合部或邻近区域性交通节点区域。如杭州对市内五大农副产品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将五大市场全部搬迁至余杭区,集中打造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八)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

浙江产业集群发达,中小企业居多,对金融、会展、信息、物流和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有较强烈的共性需求。目前来看,产业集群的这种服务需求并未得到较好的满足。农业方面也同样有这种服务需求。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是多种类型的服务业企业集聚的空间场所,在这里可以为多类制造业或农业产业集群提供一揽子的配套服务。

目前,这类综合性的集聚区虽然数量甚少,但是一种值得探索的组织形式。比较典型的是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已建成船舶产业服务中心,为台州及浙南地区的船舶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国际采购、保函质押、船舶设计等多项服务。嘉兴南湖区特钢产业服务集聚区、缙云市锯床和缝纫机服务集聚区等,也已完成相关规划,但实质性建设尚未启动。

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主要围绕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等布局。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发展中应注重深化产业分工,推进产业互动,引进优势服务企业,提升服务水平。

三、关于运作管理问题 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成功与否,除了要选准重点,采用适当的运作管理模式也十分关键。从目前我们调研掌握的情况看,以下三种运作管理模式是各地在集聚区建设中采用较多的。

(一)政府主导模式

由各级政府或政府背景的投资开发公司负责集聚区日常管理和建设投资。这里所说的日常管理主要指集聚区规划、建设、招商等工作,教育、医疗、治安等社会事务管理仍由原行政区负责。目前省内大部分集聚区采用这一模式。

有的集聚区采取“管委会+国有投资公司”的运作管理方式,如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杭州市为推进之江文化创意园建设,2008年成立了新的事业单位——之江文化创意中心,作为推动之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常设办事机构,下设建设、招商、综合三个科室,主要职责是制定园区规划和政策,推进园区公共环境和平台建设,负责产业引导和培育,做好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同时成立国有独资的之江创意园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以及创意产业会展、咨询等工作。之江创意园开发有限公司是之江文化创意中心的下属单位,公司经营管理由创意中心全权负责。这一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政府协调能力强的优势。园区从2008年3月开始整治,2008年10月开始招商,目前整治完毕的5000平方米招商全部完成,已入驻25家企业。

也有集聚区直接由国有投资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如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为推进会展中心建设,宁波市专门组建了国有独资的国际贸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国际会展中心的策划、组织、运营、服务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2007年7月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重组后的国投公司注册资金为18亿元,分别由三家国有独资企业共同出资。国际会展中心的运行模式,资金优势较强。目前,常年展1号馆已交付使用,主要入驻以小家电为主的家电电子产品展。集聚区内海关、国检、物流运输、金融结算、检测认证等配套服务日趋完善。

(二)企业主导模式

由企业主导实施集聚区开发建设和管理。这里所说的企业或是民营企业,或是国有企业,但有别于专门为集聚区开发而组建的政府背景的国有投资公司。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嘉兴国际中港城等均由企业自主开发、自主招商,是典型的企业主导模式。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总投资2.5亿元,利用星星电子集团闲置厂房,由浙江物产集团与星星集团合作建设。物产集团和星星集团组建了浙江物产星星现代服务产业有限公司,作为集聚区的运作主体,负责集聚区规划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嘉兴国际中港城由浙江中成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包括5万平方米的娱乐城、25万平方米的商贸城和8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建成后招商工作也由该公司负责,目前已入驻环球百货等商贸企业。企业主导也可以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主导模式,如上海8字桥创意集聚区。2003年,卢湾区政府决定对汽车制动器厂老厂房进行改造利用,以发展创意产业。采取租赁承包的市场化模式,通过公开招标,香港时尚生活策划咨询有限公司获得20年承包经营权,负责具体的开发定位、规划论证、包装策划、改建招商和管理工作。这一做法不同于上述企业自主开发模式,而是由政府决定要不要开发,如何开发以及后续管理由企业解决,其运作经验值得浙江借鉴。

(三)政企共管模式

这一模式发挥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作用,由企业与政府共同建设管理集聚区。东阳横店影视城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横店影视城由横店集团投资建设,影视城项目推进、招商引资等工作由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负责。为更好加强影视城管理,东阳市成立了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常设机构,负责园区规划指导、招商服务等工作。

总体而言,三种运作管理模式各有利弊。政府主导模式具有协调能力强、建设推进速度快等优势,但对政府决策要求较高,一旦决策失误,就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企业主导模式具有体制机制灵活、市场嗅觉敏锐等优势,但在项目前期推进时相对比较困难,加上企业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天性,在产业导向、招商重点等方面可能会与区域定位发生偏差。政企共管模式兼具政府协调能力强、企业体制机制活等优势,但也有可能因为政府和企业协调不够而影响效率。鉴于三种运作管理模式特点各不相同,各集聚区应针对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运作管理模式。一般说来,科技创业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新型专业市场等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任务较重,更适合采取政府主导模式。总部基地、文化商旅综合体等集聚区涉及较多商业地产开发,更适合企业主导模式。物流园区、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创意产业园等集聚区个体差异较大,可以灵活选择政府主导或企业主导模式。部分资金需求量大、建设周期长、对区域经济影响较大的集聚区可采用政企共管模式。

四、关于保障措施问题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还是个新生事物,尚未引起普遍的足够重视,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还不少。为了推进其顺利发展,需要认真研究鼓励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

虽然我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刚起步,但在部分类型集聚区中已出现各地争相上马、重复布局建设问题。也有的集聚区出现占地面积过大、功能定位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因此,必须强化规划指导以优化整体布局。加快集聚区的规划编制。抓紧研究编制《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布局总体规划》,科学确定首批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及其备选目录,明确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同步推进11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编制当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布局总体规划。对列入省规划布局内及其备选目录的集聚区,还应当分别编制单个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规划,以及具体实施计划。

加强集聚区的分类管理。选择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符合区域定位且发展前景看好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加以重点培育;选择一批发展前景看好但目前基础尚不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纳入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的备选目录,加以重点跟踪,条件成熟后及时认定为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对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建立按季、按年统计直报制度和分析报告制度,加强动态监测分析,对长期发展状况不佳的集聚区实行退出制度。各地也要加强对重点集聚区的服务和管理。

(二)加强政策促进

针对我省集聚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状况,加快研究制定集聚区促进政策,从财政、金融、土地、税费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强化财政扶持。省服务业引导资金应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倾斜。11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并逐步扩大服务业引导资金,重点支持本地的集聚区发展。协助集聚区内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优先申请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国债专项资金等国家资金。

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对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业企业加大信贷支持。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集聚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筹资渠道。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集聚区企业开展业务。

强化用地保障。优先安排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建设用地。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时,要优先安排集聚区的基本农田调整;在当前总规调整尚需时间的情况下,对其中特别重大的服务业项目可以作些局部调整。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等符合一定条件的集聚区,其土地出让方式及出让价格尽量参照工业用地实施。对利用工业厂房、农居、历史保护建筑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的集聚区,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鼓励市区“退二进三”发展集聚区,对符合规划、整体搬迁的企业,各地政府可给予原企业一定的补助。

实行税费优惠。在国家税法规定框架内,用足用好现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家尚处于探索阶段的税收政策,可优先安排在省规划布局内集聚区先行试点。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水利建设基金、教育附加等地方税减免可向集聚区内鼓励发展的服务业企业作些优惠倾斜。对成长性较好的服务业小企业,要在减轻租金费用负担方面给予更大的扶持。

(三)加强人才支撑

人才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力量。集聚区建设必须坚持育人和引人并举,加大用人留人的政策扶持力度,强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人才支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集聚区服务业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集聚区定期开展人才在职培训,整体提高集聚区从业人员素质。鼓励高校与集聚区合作开办人才实训基地,政府有关部门可给予适当资金补助。鼓励服务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集聚区内企业骨干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进行相关培训考察。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在集聚区加快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个人所得税抵扣优惠。对为集聚区做出特殊贡献的企业家、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给予其购房、子女入学、家属落户等方面支持。对集聚区配套经济适用房和人才公寓建设给予相关支持。对集聚区企业招聘工作,相关中介机构和服务中心应予以信息发布、招聘场地租用等方面大力支持。

(四)加强招商选资

我省集聚区普遍存在企业入驻率不高、缺乏行业领军企业等问题。这就赋予集聚区一项重要任务,大力推进招商选资工作。

制定招商引资导向目录。根据集聚区规划要求,制定集聚区招商引资导向目录。强化目标企业管理,着力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各行业龙头企业向专业化集聚区集聚。明确集聚区招商准入门槛,禁止引进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服务业企业。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变过去的单个项目招商为集聚区招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已入驻企业等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灵活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强化二次招商,积极配合开发主体做好业态培育和引进。加大推介力度,委托具有较高水平的策划和咨询机构,对集聚区进行整体包装,创建集聚区品牌。开展专门针对集聚区招商的推介活动,组织人员赴各地进行推介招商。发挥网络招商在扩大招商覆盖面中的作用。

优化招商引资服务。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招商工作促进小组,指导、督促、协调、推进集聚区招商引资。建立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部门招商引资积极性。简化企业入区程序,对入区企业提供手续代办等一站式服务。

(五)加强平台建设

公共服务平台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提升集聚区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必须围绕集聚区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创新平台运作方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共建,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平台建设投入主体、应用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联合共建高层次的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协会参与平台建设。优化平台运作管理,通过理事会、董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会员制等组织形式,健全平台管理制度,强化平台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源组织能力。完善平台服务功能。突出建设重点,着力建设企业孵化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知识产权平台、服务外包跟踪平台、网络电子交易平台等。着力完善平台软硬件条件,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公共化的高质量服务。深入挖掘集聚区企业的共性需求,扩大平台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形成功能完善、企业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

上一篇:钢丝作业技术下一篇:快捷连锁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