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课程(精选12篇)
钳工课程 篇1
摘要: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意愿;对钳工实训目标分解, 作到心中有数。培养打牢基本操作技能基础, 培养感觉技能, 注重综合操作训练, 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作出评价, 激发学生积极性。
关键词:钳工教学改革,学习兴趣,技能培养,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 越来越趋于国际化、个性化和多元化, 使得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 而竞争的本质还是人才的竞争, 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 即能根据社会生产发展要求综合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解决各种社会工程问题、承担社会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应用任务。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 如果仅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向思维, 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 对学生顺利就业、适应当代科技生产是十分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 在钳工教学中, 应结合实际, 利用现有条件, 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老、旧教学模式与手段, 对教学进行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
《钳工工艺》是钳工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随着科技的发展, 机械制造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涌现,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制造观念。从传统的热、冷加工到应用光、电、热、磁、声等能量的特种加工, 从普通机电控制到数学程序控制, 从单板机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不断扩展的新内容冲击着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针对这种情况, 本人在20余年的钳工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改进和摸索可以说有一些心得, 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1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意愿
我校为高职类学校, 就机械专业而言, 学生多为应届高中毕业生, 难免带着一些怕脏、怕累、心高气傲的坏习气, 而且他们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实际的专业技能课, 这对于以手工操作为主的钳工课更是不利, 学生们在钳工课上常常会出现对图纸把握不到位, 对阶段性的目标不明确, 对课程认识不到位, 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出现一些倦怠厌学的情绪,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为学生树立并且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们从本质上认识到钳工学习的基础性与必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意愿,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分解钳工实训目标, 作到心中有数
学生光知道了“为什么学”还不够。由于平时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如果仅有一个总体实训目标, 学生对自己每次课程必须达到的技能练习要求不够清晰, 缺乏紧迫感, 新鲜劲一过, 又会懒懒散散。因此, 有了掌握钳工技能的愿望, 还要让学生对总体实训学习的内容, 各阶段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目标有所了解, 作到心中有数, 知道自己在何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技能。这样, 学生就不至于简单的以为时间还长, 对自己反复的动作练习感到枯燥单调, 对照分解出的每个阶段技能目标, 明白自己技能的不足之处, 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有了时间意识, 产生一种紧迫感。
3 培养基本操作技能, 打牢基础
基本操作技能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 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 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 到逐渐地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较多地失误和多余动作。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 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 在学生开始练习后,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 及时指出问题。当学生能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 随着练习的深入, 动作连贯, 协调一致, 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 教师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有划线、锯割、锉削、錾削、钻孔、扩孔铰孔、攻丝等。其中的锯割和锉削又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这些操作技能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形成。以锯割来说, 许多学生刚开始可能并不是太重视, 凭着一股冲劲, 一口气锯下去, 不一会儿就累的胳膊、手发酸, 锯出的锯缝歪歪斜斜, 参差不齐。实际上, 正确的锯割动作, 从锯条的安装, 起锯的方法, 锯弓的握法, 站立的部位, 身体与胳膊运动的配合, 用力的速度与大小, 眼睛的注视部位都密切有关。正确动作的掌握, 可以使学生节省很多体力, 这样才能进行一连几个小时的练习。学生刚开始要对这些方面反复练习, 逐步加强动作协调性, 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并且随着大量的练习, 逐渐提高锯割的精度, 减少为下道锉削加工所留的余量。比如锯割后的切削余量大约达到0.2mm, 这样才算打牢了锯割的技能基础。再比如锉削加工时, 学生对锉刀的握法、站立部位与姿势动作、操作用力、锉削方法等几方面的掌握也都需要大量的反复练习。锉刀能否端平, 更是一个需要反复观察、反复纠正的训练, 学生对自己姿势是否正确往往会“当局者迷”, 通常要安排两人一组, 互相检查。只有当随手端起进行锉削都能基本做到水平, 才能进行更高的练习。
4 培养感觉技能, 锻炼反应能力
感觉技能是指与感觉器官的敏锐程度有关的技能, 不同专业有其特殊的感官要求。如汽车修理工能凭听觉判断发动机工作是否正常。在钳工技能实训中, 仅仅掌握基本操作技能还远远不够。钳工的操作主要用手来完成, 培养出一定手感就更为重要。感觉是否正确与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加工工件的质量和速度, 体现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对初级技工考核而言, 加工的尺寸精度通常也要控制在丝米级。学生要对自己的下手有一定分寸。以锉削为例, 学生需要了解当自己分别采用大板锉、中锉与油光锉时, 每次锉削的锉削量大概值, 以免下手不分轻重, 开始尺寸超出, 忍不住用力连锉几下, 就把工件尺寸锉小了。这就要求学生多动手、多检测, 多思考, 多观察, 通过科学训练, 熟能生巧, 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出一定的感觉技能。一般情况下, 熟练的学生在锯割后留下约0.2mm的余量, 使用大板锉连锉十次左右, 将余量减少到约0.1mm, 然后使用中锉再锉削十余次, 余量控制在0.05mm左右, 最后用油光锉修整。
5 注重综合操作训练, 有针对性进行课题练习
在学生熟练的掌握单项操作技能后, 就要有计划地把各种单项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进行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 这是钳工技能训练的又一重要阶段。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 制定具有一定针对性的课题练习。这种训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加深对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认识, 促进学生迅速提高技能, 做到熟能生巧。如钳工技能训练中多数都要制作的一个小钉锤, 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对于技能考核的要求, 钳工的针对性练习课题较多, 例如“凹凸T形配”、“方孔配”等。
6 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作出评价
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 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 在每次实训时都要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个标准, 可以了解实训的要求, 教师利用这个标准, 方便对学生的技能水平做出评价;学生发现自己技能的不足, 立即改进, 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利用技能评价, 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 增加竞争意识, 形成你争我赶的局面, 提高学生积极性。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长期从事职高钳工教学工作中总结出来的几点体会, 高职院校中要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好实际操作技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高职生,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 从而真正发挥出高职教育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钳工技术》王恩海付师星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2]《钳工实训》柴增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6月
[3]《高级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彭胜德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3月.
钳工课程 篇2
摘要:根据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钳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模块教学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钳工实习教学钻床拆装为例,对模块教学法的内容、特点、教学实施、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模块教学法、钳工专业、课程、应用。
技工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与较强实习操作能力的生产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精神,我校提出“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主体,切实做好服务工作”;“面向学生,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为满足顾客需要的、市场需求的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和具有一定素质的中等技术工人”的培养目标。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在钳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采用模块教学法教学,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益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模块教学法概念
模块教学法以专项能力的课程内容为模块单元,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着一个个模块展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运用模块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示范、引导作用。模块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习操作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强调少理论,重视实践操作。根据钳工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劳动部钳工专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大纲要求,我们将课程内容划分为钳工技能训练、钳工工艺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和电工学等不同的教学模块。采用示范训练和引导提示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基本理论知识到实习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的一体化,使学生从中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模块教学法的特点
模块教学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因而模块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模块教学法在应用中有如下特点:
(1)、模块教学法引入现代培训新理念,强调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并在老师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加速了认识过程和能力的培养,克服了传统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了动手能力。
(2)、模块教学的过程是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提升技能水平的过程。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都底子差,基础知识欠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采用模块教学法可以在实习操作与理论学习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
(3)、采用模块教学形式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研究探索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模块教学法在钳工教学中的实施
机械拆装与维护保养内容涉及较复杂的机械部件,知识多,操作技能技术要求高,实用性强,包含了钳工专业的学生所必备的知识。钳工技能训练这门课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钳工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后续课程的教学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理论学习,强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代技工教育是侧重知识应用的学习,强调以技能操作为中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标准。下面以钻床修理、拆装与维护保养为例,介绍我们是如何采用模块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钳工专业中的钻床的修理、拆装与维护保养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和机械部件的装配、拆卸技能,熟悉钻床的原理,掌握钻床的结构特点,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拆卸与组装,使其恢复原来的精度、性能和效率的操作练习过程。钳工生产实习教师在这个模块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钳工操作技能,又要认识到机械设备修理是对各项钳工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并有与单项操作技能和装配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对在这个模块教学过程中经常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熟练拆卸与组装。整个模块教学安排在钳工实习车间进行。教学思路是先介绍拆卸、装配、修理与维护
保养的准备工作,再介绍拆卸、检查、修理、装配、维护保养的步骤及操作过程的安全注意事项,最后教师以规范的操作方法给学生做出示范,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具体实施步骤是:
(1)拆卸过程。学生以4-5人为一个小组,小组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合理搭配。首先要告诉学生钳工实习中钻床(台钻)的修理、拆卸、装配、维护保养工作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然后再进行规范的、符合工艺要求的示范操作,并强调拆卸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先记下拆卸流程。最后,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列举出其中要注意的事项。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开始规范操作,完成对整个钻床的拆卸过程,使学生对钻床各部件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容易出现的技术问题。在机械设备修理、拆装与维护保养工作中,为了恢复机械设备(钻床)原有的精度,刮削(尤其是配刮)是主要的钳工加工。钳工生产实习教师要对学生刮削质量严格要求,因为如果单件刮削精度不高,其积累误差必然降低设备精度。因此,在课题的操作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求对每个单件(如立柱、工作台、进给箱等)的刮削精度提出要求,并向学生指出,单件刮削精度必须比总装配合后的检验精度高(一般允许误差要减少1/3左右),才能保证总装配后的精度要求,否则达不到精度要求就会返工误事。在教学过程中修理的机械设备,通常都是失去精度,不能正常运转的废旧设备,有的只能作为修理教学使用。即使是这样,教师也要教育和指导学生认真地操作,保证每个部件的修理精度和总装精度,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品质。②教育学生要遵守拆卸原则。学生在进行机械设备部件的拆卸时,由于想立即动手,往往不认真遵守拆卸原则,造成拆卸零件损坏,变形或丢失,影响修理课题训练的正常进行。因此,实习指导教师在讲授指导、示范指导和巡回指导过程中,都要反复强调在操作中要遵守拆卸原则。
③教学过程中要遵守劳动纪律。由于机械设备修理课题操作练习是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所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劳动纪律,不仅影响教学质量,还可能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劳动纪律教育,在操作练习过程中要遵守劳动纪律,不得擅自离开本组的工作岗位,更不准在车间乱穿、乱摸、乱动,否则,不但会影响学生本人对机械修理操作技能的掌握,而且会对教学过程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
④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在本课题教学过程中,安全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教育和提醒学生注意遵守钳工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起吊安全操作规程。在巡回指导过程中,要把安全工作作为指导工作的重点,坚决杜绝人身和设备事故的发生。
⑤质量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设备修理的质量意识,保证修理的机械设备在精度、性能和效率等方面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
(2)针对钻床的结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钳工专业知识、技能,总结各部件的特点。这时学生会产生各种问题:“为什么主轴会偏移中心?”、“为么会精度降低?”、“为什么声音会产生变化?”等。教师可用形象比喻的讲解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接着通过设问、答疑、总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辅导。这一过程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理解,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装配过程。该过程是考核学生的过程。虽然装配过程是拆卸过程的逆过程,也要按顺序进行,事前应充分强调装配的操作流程,以防止学生误操作而损坏设备。在部件装配和总装配过程中,该换的零件一定要换,该修的零件一定要修好。装配时,要严格按照装配图进行装配,少一个螺钉、螺母或垫圈也一定要找到装好。可能有的学生认为,一台机械设备缺少一个不重要的螺钉没关系,其实不然,缺少一个紧固的零件就可能影响机械设备的质量,甚至在使用时会发生事故。通过检查学生在装配中是否有漏装、装错、倒装等现象,检查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最后让学生总结一篇拆卸和装配的详细过程的实验报告。采用模块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断的发生变化。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学生实习操作过程中,老师的演示非常重要,要加强理论对实习操作的指导。
(二)在实习车间现场进行教学,实习指导教师必须对每一步骤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要与学生沟通、交流,促使学生产生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模块为中心编写教案,耐心、细致的安排好教学环节。
(四)在模块教学中,实习教师要有全局观念和意识。对学生要加强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指导、安全教育等指导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规范。
模块教学法是技工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习操作中“学会”与“会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体现了技工教育的特征。
模块教学法,使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带着学生走入技能型人才的殿堂,把钳工技能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从而更体现了模块教学法的适用性、针对性,体现岗位能力的特点。
参考文献:
钳工课程 篇3
关键词:模具钳工;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4-0105-02
收稿日期:2015-03-05
作者简介:刘文嘉(1984-),男,信宜市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数控模具技术教学。(广东 茂名/5253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成本越来越高,企业不断引入新型的设备和工具代替手工操作,用于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的效率。正因为加工制造企业利用机械设备加工代替了手工劳动,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为此,中职学校也应改变培养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数控模具专业应该从掌握模具的结构与构造、模具零部件的加工工艺过程、模具材料及性能、模具标准化等专业知识方面入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等以适应企业需求。
当前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的钳工项目均以装配钳工为主,而装配钳工的劳动强度大,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偏低,同时在授课过程中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低,且装配钳工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钳工项目技能竞赛今后将会做较大的调整,相应地课程改革就显得很有必要。为此,笔者拟从模具钳工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对中职学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二、模具钳工的内涵
模具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方法进行工件加工、产品装配以及零件修理的一个工种。模具钳工加工灵活、方便,工具简单,能完成机械加工不能或者难以完成的工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对工人要求高。模具钳工要掌握的技能包括: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孔、扩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矫正与弯形、刮削与研磨、抛光、技术测量与简单的热处理、模具的调试与修理。模具钳工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模具的结构与构造、模具零部件加工工艺过程、模具材料及性能、模具标准化等专业知识。
三、中职学校模具钳工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提高学生对模具钳工的认识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对模具钳工有正确的认识。许多学生或者是社会人员对钳工的认识都是停留在传统的装配钳工上,认为钳工是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的工种。为了改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观念,笔者通过播放企业模具钳工实际生产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对模具钳工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和生产情况有基础认识;邀请往届做模具钳工的毕业生回校分享自己的的工作任务、工作环境、薪酬情况,让学生感同身受并对模具钳工有一个新的认识;组织数控模具专业的学生到数控企业进行参观实习,让学生亲临企业,使其从职业环境、使用设备和工作任务等方面正确认知模具钳工。
(二)对模具钳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中职数控模具专业是为了培养数控模具企业人才,为此中职模具钳工课程的实训内容和使用的工具必须与企业岗位要求接轨,根据市场要求对一些过时的加工进行改革,再也不能只按照传统的装配钳工的课程要求为之安排钳工实习,应该加入新兴的工艺。具体而言,有以下一些具体做法:
1.让学生加强五金模具和塑料模具的结构和装配专业知识的学习
要掌握好模具钳工的技能就一定要有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知识,因为模具设计和模具钳工是相辅相承的。模具钳工要根据模具的设计图纸来装配模具,同时模具设计者又要根据模具的制造和钳工装配来设计模具,所以《模具钳工》的课程要开设在《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与《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课程之后,保证学生在熟悉模具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好模具钳工。
2.根据企业要求,适当降低模具钳工中錾削、锯削工艺的比重
錾削主要是用于不便机械加工的场合,工作范围包括去除毛坯上的凸缘、毛刺、浇口冒、切割板料、条料、开槽以及对金属表面进行粗加工等,有时也作较小的表面粗加工。用锯对材料或工件进行切断或切槽等的加工方法称为锯削。但是模具的加工和装配具有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的要求,企业已经用各种机械代替了人工的錾削、锯削。例如,很多企业已经用剪床、铣床、气割,甚至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等机械来开料。模具是属于高精度的加工成型或是成形的工艺装备,在设计、制造、维修和保养时能用到錾削和锯削的机会几乎为零。同时錾削、锯削工艺教学难度大,学生的体力消耗大,加工时间长,加工精度难保证。学生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錾削、锯削操作错误导致工件报废,而且企业中也不常用,容易造成学生对模具钳工的热情降低,有可能会导致消极学习的情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删除部分繁难旧的工艺,以确保质量的同时又不降低学生学习热情为基准处理教学内容。
锉削和焊接都是模具生产中必备的工艺。其中锉削是用锉刀对工件表面进行切削加工,使工件达到所要求的尺寸、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的操作。为此锉刀成为装配钳工中使用的重要工具,可以加工一般机械无法加工的地方。但是在模具企业中,钳工的加工余量少,锉削主要是用在修模上,同时要求钳工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小,锉削工具要满足加工精度高,操作灵活的要求。然而锉刀的锉削难以满足此要求,为此必须寻求另一种工具以代替锉刀。应运而生的是气动打磨机,刚好可以取而代之,气动打磨机是利用气动带动顶端的砂轮转动,转动平稳,速度快,加工的产品表面粗糙度小,加工精度高。它利用气动代替了锉刀的人力操作,劳动强度降低,提高生产效率,且可以随意更换成各种形状的砂轮头,操作灵活,同时也是最常用的修模工具。
烧焊是模具钳工必备的工艺。在模具的使用中,经常会出现啃伤或者磨损的情况,对这些损伤,我们必须先用焊接技术将有问题的地方补回来,再利用气动打磨机将其磨到合格的尺寸。为此,我们在数控专业开设《焊接》的选修课程。增加焊接实习,让学生掌握焊接的技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要求。
3.改造钳工实训室,满足模具钳工实训的开展
当前学校的钳工实训室主要是以装配钳工为主,很多设备不能满足模具钳工实训的要求,但是通过增加气动打磨、焊接技术等学习,使得学生的工艺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4.加强学生模具装配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毕竟学校没有企业那样完备的模具加工设备设施和模具的生产经验,因此,可通过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使学生通过见习和实习机会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并使学生学习模具钳工的积极性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模具钳工的专业技能。
学校可购买各种模具模型及一些报废的模具,建立以模具装配为主的模具钳工实训室,供学生进行拆装,了解模具结构、装配要点和装配要求。使用报废的模具让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学习修模课程内容,更好地掌握修模工具的使用和修模的要点。
这样,通过校企合作和在校内建立专业实训等方式,使得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总之,对模具钳工课程进行改革,就要提高学生对模具钳工的认识,转变传统观念,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的要求,确保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刚,刘世乐.模具钳工实训课题指导[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2]黄涛勋.简明钳工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戴刚,夏海燕.省模技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张宏敏.模具钳工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8(08)(上旬刊).
钳工培训班机械制图课程设置初探 篇4
这几年几次承担钳工技师培训班机械制图的教学工作,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 教学任务, 总是没有把握。找不到规范的钳工培训教材, 没有明确的钳工培训的课程设置, 只能自己慢慢尝试。通过调研周边企业与市场环境, 结合科技发展的趋势, 参照地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建立起主动适应市场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满足短期培训学员的学习需求, 解决他们在工作中的问题。
1 机械制图课程分析
机械制图是运用空间投影原理来研究物体空间到平面转化的课程。在《钳工国家职业标准》中, 要求培训对象具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拆画零件图的能力, 同时还要会使用常用量具、量仪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钳工培训班课程是为满足钳工技师的个性需求而不是进行学科知识系统化的教学。因此, 要做好培训班的培训课程分析就要从其行业企业需求、培训对象需求和教育教学需求这几个方面来着手。
1.1 行业企业需求
钳工培训班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参培企业、行业的特点, 把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基层培养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的应用技术和基本知识作为根本目的。由于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 而专业结构又依赖于课程设置。随着机械设备的更新, 效率、精度进一步提高, 对钳工技能的要求及工作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来我校培训的钳工大多数是本地企业的员工, 而本地企业大多数为机械产品加工为主, 企业的现代化、自动化程度近几年有了明显的提高, 先进的生产线离不开机械设备, 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离不开设备的维护、维修、保养等。所以我们的机械制图课程设置要听取单位和培训学员的意见, 并且针对性进行调整, 使制图课程设置趋于完善和有效。
1.2 培训对象的需求分析
作者培训对象报考的职业资格大多数高级工, 这类学员大多是取得钳工职业资格证后连续从事钳工工作7 年以上, 还有就是大专以上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生取得钳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继续从事钳工工作2 年以上。他们对专业的认识有这几种情况:一是已经熟练掌握钳工的操作技能, 可能会看图纸, 但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理论知识;而有些学员钳工操作刚刚开始接触, 实际和理论知识都比较缺乏。而我国钳工职业标准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及较敏锐的色觉, 手指、手臂灵活。在生产中能快速进行事故分析, 能绘制机械图纸, 能对固定设备进行维修和调试。所以机械制图课程设置时, 既要考虑学员职业变化的要求, 又要考虑面向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3 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
钳工培训班的教育教学的需求分析是基于上述分析, 将社会和个体的需求转化到机械制图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上来。课程内容不但要有针对性、实用性, 还得紧跟时代前沿技术。教学条件分析主要考虑教学实施的软、硬件设施以及学习者的知识水平等。只有通过教育教学分析, 才能使我们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有一个较全面了解, 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机械制图课程。
2 机械制图课程开发
通常钳工培训班机械制图不会超过40 课时, 在这短时间的培训过程中, 当然不能盲目按照职业学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 也不能压缩饼干式的把所有知识填鸭塞给学员, 而要注重精选教材内容, 做到突出实用性, 和产生实际相结合, 彻底摒弃对教学进行诠释的教学方式, 而且还要加强对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学习, 增强学员的国家标准意识。
2.1 教学内容的调整
(1) 识图的调整。按照日常教学的识图过程是先讲平面图形, 在说三视图形成, 然后在基本体、组合体最后到零件图和装配图。这个教学过程虽然循序渐进, 但对于培训班的学员来说时间太长, 知识无法很好串联起来。所以以项目为载体, 任务为引领, 不但可以帮助学员把视图表达、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等知识全面的理解, 还能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识图问题一并解决。
(2) 教材的调整。“因材施教”。我们的教材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来开发设计。我们培训班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工人, “以识图为主, 识图与绘图相结合, 以培训识图与初步绘图能力为中心”作为制图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的培训教材内容需要引入企业的真实产品, 用企业实际问题来让学员掌握好画图与读图的方法和尺寸标注的方法, 而三视图、截交线、轴测图、组合体等绘图方法则需要系统的讲解。
(3) 教学方式的调整。加强计算机绘图在培训过程中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CAD绘图已是企业需要的一种技能。增加计算机绘图在学习中的比重, 把CAD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 教师可以通过CAD绘制让图形更加清晰、准确, 学员通过动手绘图来提高空间想象力。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生产, 进行一定的现场教学,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这样才能让学员学以致用, 教学效果也相应提高。
3 结束语
在钳工培训班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中, 准确进行学情分析, 确定合适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手段, 探索一条适合学员提高技术水平的途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创造出即紧张又轻松的学习坏境, 让他们学到机械制图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乐春.关于技校《机械制图》课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职业, 2010 (03) .
[2]李春玲.机械制图项目化课程改革浅析[J].科技教育, 2009 (10) :151.
钳工实验室设备,钳工实验台 篇5
一、概述
钳工技能实训装置是为了配合技校、职业学校、劳动培训中心、大中专院校课程中的技能训练要求,从产品的安全保障、学教管系统配套、标准化生产、成熟可靠性、运输安装组合等多方面出发,精心设计而成。
钳工桌,具有以下性能优点:
1、钳工桌采用标准的组合式拆装结构、构件互换一致性好。具有双面四工位、四个大容积的暗锁抽屉、可调重型垫脚。以利于运输、安装、存储放置、适应于各种不同实训场地。
2、钳工桌采用重型复合桌面,总厚度40mm(表面采用1.2mm亚光镀锌铁板,中间采用38mm实木复合板芯,底面采用板防火贴面板,经过60吨压力机胶合定型而成)。具有台面平整、抗划伤、防锈、承重性好、防震,噪音低等优点。
3、钳工桌组合构件,采用50×50mm方钢管及1.2mm铁板焊接而成。表面经过磷化、喷塑处理。美观大方,经久耐用。
4、钳工桌它可配备本公司推出的专用工具材料货架及各种工具分类盒,对实训工具、量具、材料进行规范化管理。
5、钳工桌它可选配《实训室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等各种挂板,对钳工实验室人员及设备的安全教育与宣传。
6、钳工桌它可选配相关的教学视频,协助教学培训。详见《ZQG-4型钳工桌选配工具资料清单》
二、钳工桌性能参数:
钳工桌外形尺寸:长1600×宽1100×高800mm3 隔离网幅面尺寸:长1570×高540mm2
抽屉内容积:宽440×高200×深440mm3 桌面厚度:40mm
钳工是机械产品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工种之一。如:机械产品的装配,调试,安装,维修。因此,它是各大院校、技校中专不可缺少的实训设备。通过它可以使学生熟悉各种工具的使用;掌握锯、锉、凿、划线、测量、钻孔、攻丝、套丝、装配刀具刃磨等各种钳工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钳工工艺水平。
2座/组)每组详细配置如下: 序号 1 名 称
拆装型二工位钳工桌
规 格
1600×750×800
单位 张
数 备注 量 1
喷塑钢结构、镀锌钢板桌面M10×120马车螺=8×1=8只 3 4 5 6 7 8 工位隔离及工具图纸挂网 台虎钳 钢锯架 圆锉刀 半圆锉刀 扁锉刀 方锉刀
1480×540 5寸
张 台 把 套 套 套 套 2 2 1 1 1 1
配支架2只、磁铁10
M10×60螺丝=3×2 6只
8寸、12寸 8寸、12寸 8寸、12寸 8寸、12寸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三角锉刀
划线平台(板)榔头 圆规
宽座直角尺 钢直尺
划针(钨钢头)内外卡钳 三角刀 铲刀 油石 丝锥 圆板牙
凿子(扁)(尖)什锦锉 手虎钳 钢锯条 活动扳手 钢丝钳 一字螺丝刀 十字螺丝刀 呆扳手 铁皮剪刀 丝攻扳手 扳牙扳手 尖嘴钳 铜丝刷
8寸、12寸 300×400mm 1p 6寸
200×125mm 150 mm 长120 6寸 6寸 450 mm
套 块 把 把 把 把 支 套 把 把 块 套 套 套 套 台 盒 把 把 把 把 套 把 把 把 把 把 1 2 2 2 2 2 1 2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1 1 2 2 2 1
M6、8、10、12、14 M6、8、10、12、14 13×260 6×260 一组 40 mm
200×24 8寸 8寸 4寸 4寸 8、10、14
浅谈新课程下的钳工工艺学教学 篇6
关键词:钳工工艺学;操作技能;实习课教学;双师型教师
钳工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钳工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钳工工艺学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切削加工的方法。钳工工艺学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特别是工艺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钳工既要技术,又要体力,还要具备勤于观察、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本人结合多年在企业和学校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在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打牢基础
钳工工艺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教材、教学法,又决定于学生。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外因,而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则是内因;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探讨,我认为教学过程和方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照搬照套,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解决问题,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画线、錾锯锉、孔加工、螺纹加工、矫正与变形、铆接粘接与锡焊、刮削、研磨、简单热处理以及钳工常用工、量具使用和维护等,它们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到逐渐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较多的失误和多余动作。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随着练习的深入,动作连贯,协调一致,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教师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二、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好钳工实习课教学工作
在以往的钳工教学中,教学安排不合理,工艺课与实习课教学脱节,开设内容和实习课题不符,形成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自成体系的局面,不利于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工艺课时,缺乏与实训的结合,没有感性认识,常感枯燥无味,难以接受;部分学生上课打瞌睡,有厌学情绪,课堂纪律较差。鉴于以上状况,钳工工艺课和实训课最好合二为一,即钳工实习的教师同时兼任钳工工艺课,即教学一体化。作为技工院校学生,练好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既是其区别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特征,也对其今后的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所以,在钳工教学时,我特别强调让学生认识到钳工实习课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多、怕吃苦、个性强、身体素质差,而钳工实训又是个又累又脏的体力活,因此在实习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大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基本功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绪。在技能实习时,应付凑合,满足于“及格”,对自己要求不严,得过且过,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愿意学。
2.操作训练不够
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身体素质差,自律性差,实训时害怕出力流汗,怕苦怕累,不认真模仿实习教师的操作演示,在技能实习中偷工减料,影响了钳工技能实训教学质量的
提高。
3.动作缺乏规范
钳工基本操作技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训练时体能消耗大,容易产生疲劳,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不够坚定,从而影响了规范动作的持续性,影响了实习训练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训练方法不当
课题训练安排不够合理,欠缺科学性,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有的学生尽管技能实习态度端正,训练也很刻苦,但是由于悟性不足、指导不到位等原因,影响了技能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针对钳工实训教学实际,如果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对钳工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造成了实习课堂气氛沉闷、呆板,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样就无法完成钳工工艺课和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钳工工艺课与实习课的教学方法是目前钳工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要对钳工的加工能进行现场教学,这对老师和实训条件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老师要具备“双师型”,而学校在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实训场地的建设。只有具备良好的师资及教学和实训环境,才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爱专业、爱岗位、爱技能、当好工人的思想教育,提倡敬业精神,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实习场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对学生实习中的疑难问题加以整理、总结、归纳,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良好的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实习从每天准点到达本岗位,不旷课,不早退,遵守本工种实习纪律,安全生产,实习结束要及时清扫场地等。德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要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德育需要教师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严肃、科学的工作态度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学生的理论学习到了一定程度,迫切想知道现实的各种状态。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实训场所和本地校企合作单位,带领学生参观,要求专业教师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钳工的一些常用工具、
量具、机床等,对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耐心指导。具备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试操作,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钳工工艺学教学过程和方法既没有定论,也没有固定的公式可照搬照套,现在职业院校各专业的课改正在进行,要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我们的平时教学当中。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玉红.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2]申贵山.浅谈基本功在钳工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作用.科技信息,2007.
[3]如何开展钳工技能训练.中国职业与技能鉴定信息咨询服务网,2008.
[4]王猛.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初探,2009.
(作者单位 衢州市技师学院)
钳工课程 篇7
关键词:项目导向,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一、前言
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特色的高技能人才,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进行课程设计及行动导向教学, 以培养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专业能力及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 兼顾着职业培训属性和人本教育属性, 进行职业教育探索, 是当今培养技能英才的重要课题。课程改革是在解构完成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能力点的基础上, 以同性质类别的典型工作任务集为同一学习领域, 以一个个完整的工作任务为情境, 以完成总体工作过程时相关岗位群的具体工作环节为情境的学习任务, 结合具体工作环节的任务要求进行跨学科相关知识与技能等能力点的重构。
二、项目式教学在钳工实习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数控技术专业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经广东省劳动保障厅核定的主体专业, 是广州市、广东省及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2009年-2014年期间,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师资团队通过不懈努力, 对已经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建立了符合综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09年, 应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国家示范建设要求,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课题研究背景下, 经过大量数控加工类企业的实践和调研,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为数控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确立了专业学习领域加工类主线课程:“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零件手工制作”、“零件普通切削加工”、“零件数控车削加工”、“零件数控铣削加工”、“零件多轴加工”等系列教材。
(二) 《零件手工制作》课程建设
《零件手工制作》是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教师封富成为代表的教学团队编写的系列教材之一, 是钳工实习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研究的专用教材。该教材有如下几个特点:
1.内容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
课程内容基于企业工作岗位要求, 在章节安排方面依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完整工作过程序列, 情境序化后, 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进行构建, 使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 满足于课程体系序化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2.内容逻辑严密、实践性强
《零件手工制作》是通过顶板的加工制作、底板的加工制作、连接板的加工制作、景观凳的装配, 四个学习任务项目, 按照企业中零件实际加工的工作过程有机整合为一体, 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而组织编写的, 符合知识技能认识的规律, 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3.课程适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在本课程内容编撰过程中, 编者除了消化大量的企业调研信息、毕业生跟踪调研信息, 参考以往积累的教学经验外, 同时还参考了钳工 (初级) 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 使本书的可推广性进一步增强。为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本书需要配备相应数控编程与操作方面的教材, 以及一体化教学专业课室使用。
(三) 钳工一体化多功能实训室的建设
《零件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需要在钳工实训室中完成, 但目前学校教学中的钳工实训室, 存在场地设置和资源配置等的不合理, 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提高。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 探索新教学方法, 实践新教学模式和体现教学成果, 则需要对现在的实训工场进行改造, 建立一个环境、场地、布局及设备配置都更加合理, 集多媒体、教学、示教、实训于一体的多功能钳工实训室。
在数控技术专业开展教学研究及实践过程中, 学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项目实践教学为主线, 以专业实训室建设为基础, 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 以自主发展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 坚持校企合作, 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先后建成了设备条件先进、管理科学规范, 集教学、培训、生产、科研等多项功能为一体, 特色鲜明的多功能实习实训室,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四) 项目导向教学实践研究
自2009年起, 作者积极参于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课题研究, 参与完成了已出版的《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写, 独撰了《零件手工制作》工作页 (已出版) , 带领团队打造了《零件手工制作》校级精品课程。
在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 从2009年9月到2014年1月进行了4年实践教学应用测试 (期间得到校教研室、教务处多位老师及德国专家鲁道夫教授的听课评课和开会讨论、研究指导) , 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该项教学研究, 结合了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入门基础 (手工制造) 能力测试, 以验证教学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 是否适合学生学习, 能否促进学生制造技术能力向较高水平 (手工制造转向自动化制造) 发展。具体如下:
1.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 开发学材工作页《应用工具手工制造零件》, 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分别于10模具高职2班的《钳工实习》课程和11数控高职3班的《通过手工加工制造零件》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测试, 取得一定效果, 但在教学选材和模式上不够完善, 不能突出体现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式体系结构, 仍需改进。
2.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 开发学材工作页《零件手工制作》及配套教材, 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分别于12数控高职3班和12数控技师班《零件手工制作》课程中进行教学测试, 取得明显效果。整个教学过程从生产制造的实际工作出发, 基于工作过程采取“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由简到难原则, 以实训中心零件生产制造为平台, 以学习情境为主线, 以项目为导向,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 设立课程教学项目,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完成工作任务, 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知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 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 收到良好效果, 并于2013年9月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学材工作页《零件手工制作》。
3.《零件手工制作》教学效果
《零件手工制作》课程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全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机械类专业都开设此类课程, 此课程在本校是校级精品课程。课程组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配套校本教材, 开发了引导文、课件、任务书、考核评价表等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文件, 建设了视频录像、动画、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
教学组通过编写教材、教学实践、再改编再实践, 多次反反复复, 教学效果明显, 取得较好成绩。具体表现如下:
校外专家评价广州市职业技术教研室课改专家, 广东职业教育示范导师辜东莲评价说:《零件手工制作》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零件的切削加工原理, 熟悉加工工艺的制定方法及工艺参数的选用原则, 熟练选择工具、夹具及量具, 并进行正确操作, 才能为后续机加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校内教学督导评价课程定位准确, 教学理念先进, 思路清晰, 内容丰富, 针对性强。课程组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 围绕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强化基础训练, 注重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行业联系紧密, 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使学生能有效掌握加工工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教学效果好, 缩短了学生毕业后适应生产实践的时间。
后续课程教师对本课程的评价通过《零件手工制作》课程的学习, 进一步验证了此学材开发的良好效果。学生们对板材件的加工工艺流程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加工刃具的选择, 加工方法的优化及加工操作技能的提升都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评价学生总体教学效果如下: (1) 教学态度态度严谨, 上课负责, 准备充分, 语言精准到位; (2) 实训纪律整个实训过程中, 能按时上下课, 课程安排合理, 讲解示范到位, 不断巡回指导, 确保实训安全等; (3) 实训内容课程安排内容丰富, 老师上课很生动, 学生易于理解, 掌握重要知识; (4) 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方法多手手段, 结合辅助仪器设备等进行教学, 注重交流展示及信息反馈等, 收到良好效果。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阐述, 我们可以看出《零件手工制作》在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和修编后, 具有显明的特色和创新, 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建设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教学实践研究也成功验证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体化模块式课程体系构建”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对钳工实习课程的教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为学习先进制造技术人员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 对高职学生提高手工制造技术技能水平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封富成.零件手工制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8
[2]陈雷.钳工项目式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钳工课程 篇8
《专业计算》是德国中职双元制教学中的一门专业课, 课程目的是培训技术工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专业计算能力。《专业计算》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技术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生产实践中, 需要有专业计算能力的支持。学生掌握的情况和熟练程度, 不仅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学习, 而且反映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技术素质。《专业计算》课程在东风高级技工学校双元制教学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随着国家关于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要求, 《专业计算》课程如何适应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是该课程改革的重点。结合该课程特点, 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其符合一体化教学要求。
1 教学目标
东风高级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东风公司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通过向东风公司模具制造厂、车架厂、东风本田、神龙公司等企业专家进行咨询, 对东风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发放问卷调查, 并分析《职业发展阶段与典型工作任务显示表》、《模具生产及维修各岗位工作任务调查问卷》、《模具钳工专业调查问卷》、《模具生产及维修各岗位工作任务调查问卷》、《实践专家引导问题调查表》, 总结出不同企业、相同岗位对本专业岗位工作所要求的共性需求, 同时根据模具专业技术工人所应具备的专业计算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计算能力, 为钳工加工和模具制作提供专业计算能力, 同时为今后的工作能力拓展打下基础。
(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与模具专业的专业计算基础知识;了解一定的机械工程计算、综合应用计算和工厂管理计算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学生具备使用计算工具、利用计算知识解决模具加工的能力和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最终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能较快地适应并承担本岗位工作。
(3) 技能目标。学生通过一定的作业练习, 不断培养和提高各种计算能力, 掌握专业计算的技能与技巧, 提高计算的质量与速度, 并逐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4)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信心;增强团队凝聚力, 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 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 包括工作态度、质量及安全意识等。特别是安全生产的意识, 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
2 教学手段
为达到上述能力目标,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拟进行下述课改措施:
(1) 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时, 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程度、认识能力及今后就业状况等因素, 对教材做适量调整, 将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联系紧密, 同实用性强的内容加大比例, 对冷僻、深奥的内容进行删简, 例如, 夹具技术中的定位误差的计算等内容。
(2)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合作和相互沟通能力,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形式、情境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并尽可能运用教学模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境中理解知识,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并积极参与其中。例如, 在讲解冲压技术中有关冲裁模刃口尺寸计算时, 可以先出示制件图纸提出任务, 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冲裁模刃口尺寸的确定和计算, 在自主体验和探究中学生完成着某种隐性“任务”。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 在交流中掌握知识, 在探究中提高研究能力, 不断地形成和积累着经验。例如, 在讲解热工计算时, 拿出一对少量过盈配合零件, 要求学生讨论装配方法, 这样可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过程中时刻贯穿德育教育, 不仅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礼貌待人等, 更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 对学生经常进行有关生产规范、工作要求的教育, 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
3 课程考核与课程评价
采用百分制考核, 考核部分为两大部分。改变过去的单一试卷考试评价为主的方式, 现在更加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纪律性、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1)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 (1) 作业:要求按时完成, 若有特殊情况, 须在下一次补齐 (10%) ; (2) 德育:课堂及课后的行为规范, 上课迟到、讲话、睡觉、玩手机、衣冠不整等, 酌情扣分;若有良好表现、积极参与讨论等, 可额外加分 (30%) 。
(2)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试卷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和今后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出题。
摘要:《专业计算》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技术课程, 培训技术工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有关专业计算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掌握一定的专业机械工程计算知识;能利用计算知识解决模具加工中的计算问题;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等专业,专业计算,一体化课程
参考文献
[1]双元制培训机械专业理论教材编委会.机械工人专业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钳工课程 篇9
一、课堂评价:关注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关注学生探索专业理论知识的经历, 获得专业理论知识的体验。实施过程性评价能够关注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一) 理论教学中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每项评价要求的分值根据一学期的总课时数分配到每一课时当中。学习评价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应多给予鼓励, 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 诱发其内在的精力潜能, 切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特别是对学习比较滞后、作业效果不佳的学生, 更要以激励为主, 改变评价方式, 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 以人为本,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成长。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确定个体化的、可实现的发展目标, 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其提出具体的行为改进建议,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 小组学习中关注
在教学评价中注重鼓励学生创造作品、制作学具,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安排学生用橡胶泥、白泥等材料制作六棱柱、简易小铁锤模型。学生独立思考制作模型, 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互评 (相互交流) , 学生更容易看到自己作品跟同学的优缺点, 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发展, 同时教师也能抓住学生思维上的漏洞及时进行修整。有时通过加工简单零件图, 要求组内合作完成作品的加工, 便可以促进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学生通过亲手加工作品, 加深了对基本体加工过程的感知, 并掌握了基本体的看图方法和工艺过程, 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培养和充分发展。
(三) 阶段作业中关注
钳工课程中平时理论作业和实践操作的小结反思, 既是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 又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现。只有平时的操作练习达到要求, 才能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技能的操作过程中, 注重钳工操作的综合操作练习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合实践操作是钳工主要的实训环节, 它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把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能力, 它是所学钳工知识的综合体现。因此, 在实施过程中, 对其内容的组织应高度重视, 要做到知识内容全面、充实, 也要有重点, 更要体现专业学科的特点;结合生产实际要求实施, 让学生感到综合练习是一个学科的实践操作综合演练, 作业及综合技能操作反思是学生自身专业技能的理论化展示。
在对学生作业考评时, 将学生作业与成绩相结合, 如果学生不能按时上交作业, 将不能计入平时成绩, 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按时上交作业。作业批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也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控的先决条件。评价内容包括: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整洁美观、书写规范、作业正确等, 也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意识和能力。实施作业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 也是保证课程具有良好学习效果的条件。
二、技能操作:关注实践
对钳工学科而言, 学生的钳工操作能力是教师培养和考核的重点, 学生应掌握钳工技能, 测试时由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打分或定等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 读零件图中关注
读零件图 (零件图附于文末) 可以采用答辩方式。教师根据T型凹凸件零件图及组合件图内容进行提问, 学生即刻回答, 可以在小组或组内学生中进行, 读图范围可以延伸到与钳工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 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制定工艺中关注
由零件图编写工艺路线, 主要是确定形位公差中的基准, 能使用常用的钳工工具, 进行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矫正弯曲等工艺的编写, 能组装维修简单机械和进行综合装配加工的工艺分析, 拟定加工工艺路线的过程。通过自评和教师评, 使学生在加工零件前意识到应准备的工作和提高责任感。
(三) 实践操作中关注
教师给定技能操作评分标准, 根据给定的零件图由已定的工艺路线进行操作, 从而完成作品, 由教师进行评分。
三、考核评价:关注平台
钳工课程虽然要注重技能操作过程性评价, 但阶段性测试与考试还是最基本的, 而活动展示与技能比赛可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最终采用技能考证衡量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 阶段检测评价
可模块化的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都是最普遍的阶段评价工具, 提倡能力教育并不是取消考试, 而是要更好地利用考试这种手段,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知识内容的考核, 采用闭卷方式进行。通过复习考试, 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能做到“再现”或“理解”, 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学生阶段检测成绩100分=单元成绩*30%+月考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30%。
(二) 活动展示评价
根据钳工课具有使用钳工设备、刀具、量具等操作性和知识性的本质特征, 在钳工课学习过程中展示钳工设备, 刀具、量具的使用规范, 展示作品。由企业技术能手对学生操作的安全性、规范性及作品进行评价, 对于优秀作品以5分制给出3分、4分、5分的加分, 累积加分作就业参考。
(三) 技能等级评价
钳工技能通过基准面的确定、锯削、测量、锉削与理论等要求的反复练习, 训练学生的操作工艺思路, 从而到达熟练读图和成品加工的目的, 学生学习一定的钳工理论基础后, 第一个学期安排一个月的钳工技能体验。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过程性评价, 学生根据实训内容写心得体会, 从第二学期开始强化技能, 学生全面了解钳工技能知识与要求。第三学期学生开始技能考证, 考评分60分以上为初级水平, 初级评分80分以上的学生在第四学期考中级证, 从而为顶岗实习与就业作准备。
改革钳工考核评价是全面提高机电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新课改革的需要。学生学业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和质量监督功能, 对学生而言, 课程评价还具有激励功能。钳工考试应突出中职教育的特色, 特别要突出实践技能, 以促进能力发展, 提高职业素养为主要目的, 注重考评的过程性、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 变考试压力为学习动力, 促进学生学有所获, 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钳工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理念, 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因此, 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 提出钳工课程考核要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 全面实施钳工课程综合考评的方法, 通过关注过程、关注实践、关注平台, 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钳工课程,学生学业评价
参考文献
钳工课程 篇10
关键词:传统,钳工,实习
随着现代工业企业的高速发展, 技术工人的大量缺乏, 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现代工业造就了大量的岗位紧缺, 特别是技术型工人的缺失, 在无锡地区, 虽然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较快, 但各类制造业的空缺岗位与学校毕业生的比例差距仍然很高, 特别是一些传统工种, 如现在的钳工专业, 毕业生虽能应聘进企业, 但不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 而这些学生, 往往是在职业学校进行了专业的学习和钳工加工的技能训练, 达到了劳动部门规定的技能等级, 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那为什么不能尽快适应工厂的岗位需要呢?这就是技能标准与厂矿实际需求的矛盾, 也是当今职业类学校面临的困境:一方面, 学生要通过国家技能资格证书的鉴定——应试教育;另一方面要迅速适应企业技能需求——素质教育。这些矛盾, 是需要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来解决的, 作为一名工作了多年的实习指导教师, 我在这里谈的是如何在实习过程中来妥善解决现代工业与传统钳工之间的矛盾。
首先, 我们来分析传统钳工的应试教育:从教材上我们可以看到, 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 钳加工工艺基本没变, 还是按部就班的从钳加工最基本的技能开始, 一环套一环, 这些工艺已经经过历代人的实践证明, 没有丝毫的缺陷, 可以说是最佳工艺了, 实习教材也按照国家技能标准, 从划线、錾削、锯割、锉削、孔加工等来安排实习工件, 难度也从初级到中级到高级转化。当然, 学生在实习期间按照此教材在老师的指导下, 都能顺利通过中级以上技能的考核, 获得相应的中级资格证书, 但是一到工厂, 就碰到的新的问题。
现代工业, 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个别企业已经是自动化生产了, 像传统钳工加工的那部分已为机械加工所代替, 如:錾削、锉削加工由刨削、铣削加工所代替, 精度高的可以磨加工, 随着数控机械的投入使用与普及, 还可以通过数控设备来加工 (如线切割、加工中心加工等) , 精度等级和劳动效率更高, 这是传统钳工手艺无用武之地了。大量的企业要的是技能型的装配钳工, 而装配钳工技能的考核还是老样子, 考试以镶配来定等级。我国《职教法》明确规定, 职业教育全面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术能力的证明, 是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一般说来, 关于学识内容较易掌握, 而技能要求不容易达到。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按照就业岗位的需求, 按岗位技能考核标准, 集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 确保通过职业技能考核。
那么传统钳工真的已经没用处了?其实不是, 相反, 在工厂中用途更大, 现代企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更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 有一定的后劲, 进步很快, 经过企业生产一线不长时间的锻炼, 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独当一面。
要如何独当一面, 这就是在钳工实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钳工实习, 不光是为了应付国家技能的考核, 更重要的是通过钳工实习来了解并掌握一些在工厂中要使用到的东西, 在踏上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适应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 通常所说的岗位技术含量。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一些问题。
以钳工初级加工中最典型的凹凸镶配为例, 如图1。
这是凹凸镶配件, 技术等级是初级中的三级, 也是钳工实习中学生要做的。从技术要求上看其配合间隙≤0.05mm, 错位≤0.08mm在加工过程中, 根据加工精度与要求, 采取有效的加工工艺和测量手段, 基本上能保证配合间隙和尺寸要求。就是其中一两个尺寸做错了也没多大影响, 只要60分就是及格。学生在加工中以锉削为主要加工方法, 结合锯割钻孔等去处大部分加工余量, 关键是面锉平锉垂直平行, 尺寸在公差范围内就可以了, 基本知识点就是对称度的加工与测量, 而加工工艺也就是围绕配合间隙、对称度来安排的。做到这些, 就满足了该工件所达到的技能要求。但在实际生产中, 也生产这凹凸镶配, 那么, 这不仅仅是靠钳工来加工的, 就是做个样板, 也不一定有钳工来完成。它可以用机械生产来保证所有的技术要求, 加工质量也能得到保证。而钳工在里面用到的只是去毛刺和装配测量检验工作了, 去毛刺工种钳工技术含量特低, 只有测量装配检验才发挥应有的水平了。凹凸镶配通过机加工完成后, 要用一定的测量手段来测量是否合格, 合格的程度怎样以及怎样装配能达到最佳效果, 这就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涉及到这方面的东西。在实习工应该这样引导学生。
一是:加工过程中面的基本形位公差保证, 树立尺寸观念。
轴颈类尺寸大为次品, 小了为废品, 孔类尺寸小为次品, 大为废品, 也就是说尺寸越加工越离标准远的为废品, 而次品也就是要返工后才有能成为正品的。特别是关键尺寸不能超差。而在尺寸允许范围内也存在质量隐患, 如尺寸为最大或最小极限尺寸时, 在使用过程中, 因磨损等原因而迅速失效, 达不到规定的使用期限, 这也是要不得的。
二是用正确的工量具和工艺手段来检测尺寸与形位公差。
如凹凸镶配, 要测量凸件的尺寸, 就必须对凸件有个全面的了解。每个面都与基准有位置关系, 这可以用刀口角尺来测量透光程度, 也可以用万能量角器来测量具体的角度, 还可以用正弦量块和杠杆百分表来测量, 所以, 不同的精度等级要用不同的测量手段来测量, 这是在实习中要灌输的,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看到垂直度就用刀口角尺来测量。
还有对称度的测量, 在加工中测量对称度是按照加工次序精确计算和间接测量来保证的, 但加工完成后测量的方法就不能套用加工中的方法了, 因为测量基准已经加工缺损, 很难测量——原因之一还有学校实习设备不够多, 特别是测量的量具, 最佳方法之一就是用深度千分尺直接测量两边的深度后取差的绝对值就是所要测量的对称度了, 当然还有用百分表来测量, 还有就是投影测量仪来测量等等, 这些方法多要在实习中教给学生, 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那么, 就教会了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 而不会碰到一些没见过的测量手段而束手无策了。这就是所说的开拓视野、见多识广、举一反三的道理。
还有平行度和表面粗糙度, 平面度等等, 在具体测量中根据实际使用场合来综合考虑, 特别是表面粗糙度和平面度, 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当然还会影响到位置度。在教学中是考目测来完成, 很难有个准确的数据, 根据公差配合中所列举的测量手段, 也要讲给学生们听, 再一次巩固已学到的知识, 触类旁通。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数据, 这样学生好理解好掌握。
三是合理装配。
虽然此工件为简单的凹凸镶配, 但也是一个配合件, 也存在着装配工艺问题。配合面有间隙, 属间隙配合。一般间隙配合在机械中是活动部件, 有间隙就存在泄漏, 在密封件 (如液压元件) 中就必须考虑泄漏的问题。这些在单钳工实习中学生是很难能联系起来的。在生产中是用整体综合质量来体现的, 不是简单的某个尺寸不对就能马虎过关的, 往往一个尺寸错误就引来整个工件报废。就是所有单个工件尺寸正确, 配合后的质量也千差万别。所以在实习中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这样的事实:自己完成的工件是所有工件中的一个, 在大批大量生产中, 要能互换或分组互换, 这就培养学生整体质量意识。当然, 在全部完工后再分开打乱, 让学生来检测后装配成最好的配合件。这样就确定了解在加工中每一道工艺工序都是相互关联的。
学生完成修配的工作实际上也模拟了模具加工的过程, 就相似于冲裁模。间隙大小应该相同才能落料冲裁正确。特别是清角部分就引起重视, 一般没有工艺孔, 但不能过清, 不然有应力问题存在, 在生产中会引起开裂等损坏现象。但圆角又不能过大, 否则也不能落下规则的料等等。
钳工课程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钳工教学 CAD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就是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CAD)。随着CAD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CAD技术已应用于工程设计和生产制造的各个领域,正在迅猛深刻地改变着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和制造水平。为此,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地引进新的教育技术,不断革新教学内容。笔者所在学院钳工专业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探索开设CAD课程取得了较好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效果。
一、CAD市场状况及主流软件产品
随着CAD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CAD软件层出不穷,在2D市场上占绝对优势的是Autodesk公司的AutoCAD软件。3D市场的主流仍然是SolidWorks软件和UG、Pro/E等产品。
1.AutoCAD软件
AutoCAD是Autodesk公司于1982年首次开发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用于二维绘图、详细绘制、设计文档和基本三维设计。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
2.SolidWorks软件
SolidWorks软件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Windows开发的三维CAD系统,由于技术创新符合CAD技术的发展潮流和趋势,SolidWorks所遵循的易用、稳定和创新三大原则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和证明,使用它,设计师大大缩短了设计时间,产品快速、高效地投向了市场。
二、开设CAD课程后学生理论和实训能力显著提高
考虑到CAD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和技师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学院的钳工专业学生在中技阶段主要学习以二维造型为主的AutoCAD软件,在高技阶段学习以三维造型为主的Solidworks软件。
1.通过学习CAD软件提高钳工学生的制图和识图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钳工拥有良好的制图和识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所在学院曾经对几十家用人单位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内容是“现代企业对于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最看重的专业能力是什么?”在钳工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制图和识图能力。机械制图是机械行业的语言,是设计和制造之间的桥梁。钳工通过对图样的读识,可以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因此,学院培养钳工学生具有良好的机械制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飞速发展现代企业早已抛弃了手工尺规画图,而被计算机绘图取而代之,因此钳工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学习CAD软件。学习CAD软件不仅能够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制图识图能力。机械制图中的大部分概念和规律是建立在对空间形体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能力则是学习机械制图的根基所在。通过学习AutoCAD 和Solidworks等三维实体设计软件,在三维实体设计软件中绘制实体图形通过逆向思维回到点、线、面。起初我们可以直接用软件展示实体每个面的投影,分析从三维到二维的过程,然后将抽象的二维转化成形象的三维,从而实现了物与图的熟练转化。在软件的三维空间中学生可以认识和感知空间中的几何元素,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
能力。
2.CAD技术在钳工实训中的应用
(1)CAD技术在钳工基本功实训中的应用。钳工专业学生进入高技学习阶段后,在实习中遇到练习的工件大多数都是一些既有对称要求,又有互相配合的组合件。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用静态的平面图讲解工艺要求和测量方法,因此需要依靠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各个零件及装配关系难以理解。学生利用所学的CAD软件如Solidworks软件对组合件进行三维实体造型后,利用Solidworks软件把组合件的各个零件装配成一个装配图,这样就可以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空间形体。一般组合件的装配精度较高,这势必提高了各个零件的形状和位置精度,使零件精度较难控制,不易保证尺寸。如果各个零件的关键尺寸采用正弦规和量块组合用杠杆百分表测量,则必须准确地计算出各测量表的尺寸。如果用常规方法计算出各零件的关键尺寸后再进行划线、加工,计算工作量较大,对于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更加容易出错。在Solidworks软件中学生用三维草图画出各个零件图既方便快捷又可以利用草图中的“智能尺寸”命令对各个关键的尺寸进行测量,这样就保证了在加工组合件时不会出现计算错误。
(2)CAD技术在钳工装配实训中的应用。学院的钳工学生进入到高技阶段后,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的用人需求还要进行生产实习训练。在学院的实习工厂中,自己的机器产品主要是生产钢筋调直机和钢筋切断机。在讲授Solidworks中的装配图时,为了适应产教结合,教师通常以学院实习工厂生产机器中的一些部件为例进行讲解和练习。如以钢筋调直机中的牵引箱或变速箱等部件进行装配图的讲解和练习。Solidworks具有强大的装配功能,它还可以对装配体进行动态的工作过程的运动模拟。学生在Solidworks中通过对这些机构的装配图的绘制,能够很好地理解这些机构中各个零件的相互位置关系、装配方法。这样,学生在实际装配这些机构的时候与装配图结合分析,可以轻松地完成这些机构部件的生产装配训练。
(3)CAD技术在学习钳工钣金展开中的应用。在钳工工作中经常将一些薄板板料制作成各种曲面形状钣金结构或制件,如圆柱曲面、圆锥曲面、圆台曲面、异形曲面,各种球面、圆管与矩形管连接件的表面(天圆地方体或天方地圆体等)、各类偏心管件表面、曲面等钣金冷作件。加工过程中,钳工需要对这些钣金冷作件的曲面进行展开放样,即由图样得到平面图形,然后按平面图形下料、划线、成型。钣金冷作件的展开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展开方法,如作图法、计算法、系数法等。它从展开计算到下料、排样等都是通过手工完成,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精度低。二是利用软件展开方法。教师可以直接利用CAD软件中包含的钣金设计模块,如Pro/E、UG、SolidWorks等。这类软件中的钣金设计模块一般只包括平板冲压件的辅助设计,而没有弯曲成形的管类钣金构件的设计与展开功能。教师还可以利用三维CAD软件中强大的三维造型功能,对构件空间线段进行测量,依据测量尺寸绘制出构件在平面上展开的图形。并可利用三维CAD钣金展开放样代替传统的作图法和计算法求解构件线段实长的方法,这样只要构件造型准确,计算机就可以快速测量出构件展开所需的尺寸,其过程简单、快捷、准确。
实践证明,笔者所在学院钳工专业通过开设CAD课程,改变了钳工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钳工 (中级) 考题解析 篇12
一、考题的知识要求
考题是必须经过钳工操作而形成的符合图样要求的特定几何型体 (见附图) 。首先考查考生对图样的读识能力和自编加工工艺的能力。以及对评分标准的分析能力。
(中级) 角度圆弧开口镶配材料:45#工时定额300分
1、件2配合面按件1配作, 锐边倒圆R0.3
2、配合 (翻转180°配合) 间隙0.05
(一) 图样的读识包括了教材中所学的有关机械制图、公差与
配合、形位公差与技术测量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实践进行验证理论知识, 从而达到学习和考核的目的。
例:图样为一典型的开式对称型课题。尽管组合体的两件形状各异 (件1为圆柱体、件2为长方体) 、但最终成型的几何型体为一呈三角形的二件组合的开式对称型“角度圆弧开口镶配”。
通过对同样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一, 图形中件1、件2都与基本图形———等边三角形的角度有关, 这就突出了考题中的角度。也就是要求考生应掌握常用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及其画法 (划线) 。
第二, 图形中件1、件2的组合是由两个直径为40mm的同心圆圆弧的吻合来实现, 突出了考题中的圆弧。也就是要求考生同时掌握常用圆弧的画法 (划线) 及其与点、线、面之间的连接。
同时图样中尺寸公差与配合、形位误差的分析将有助于考生对考题的侧重点有所掌握, 做到胸有成竹地确保重点项目 (得分点) , 从而精心操作, 一丝不苟, 争取高分。
该考题共有尺寸公差8处, 精度等级在IT7级和IT8级范围内, 占总分的35%。这表明尺寸要求是重点。也就是要求考生在熟悉什么是最大极限、最小极限尺寸的基础上, 在加工时应掌握尺寸要求, 控制公差在0.03㎜左右为最佳。
关于角度要求有3处, 角度公差分数4分, 占总分的12%。这就要求考生能熟练地进行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借助有关邻角、对顶角等相关要素进行角度的划线及正确使用辅助工夹具、计量器具 (杠杆百分表、V型铁、标准圆柱) 等进行角度的技术测量。
表面粗糙度要求的有20处, 占总分的19%, 除4处Ra3.2μm以外, 其余的均为Ra1.6μm, 要求较高, 并且不允许用砂纸、油石等工具加工, 那么只有在锉削时避免粗锉痕或划痕的出现, 才能达到纹理一致、表面光洁清晰的标准。所以此项工作必须动作规范而且不得急于求成。
形状、位置误差要求有5处, 共占总分的21%, 其中对称度一项就占了14%。由此可知该考题的重点及其难点是关于对称度的要求。
如何保证对称度呢?从图形中分析, 三项被测要素都是指相对于基准要素这个等边三角形的角平线偏斜的程度。即要求所加工的两平面对称配置于基准轴线的基准中心平面的两侧。显而易见, 应先找出基准。由所学知识可知, 一般划线基准有三种, 而该考题的划线基准从尺寸界线的标注、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判断为该三角形的一条边和这条边所对角的角平分线, 也正好与设计基准重合。围绕这一基准同时分别对件1、件2进行划线, 最终两件组合时, 基准重合, 偏差越小越好。最好控制在≤0.04㎜以内。
二、考题的技能要求
所谓技能要求, 就是对所学专业动手的能力的要求。该考题从以下三方面对考生的应会 (动手) 能力进行目标评价。
(一) 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考题。
以考核考生对划线、锯割、锉削、钻孔等钳工基本操作技术所掌握的熟练程度。该考题工时定额5小时。基本功强者可在保证技术要求的前提下, 轻松地完成各种操作。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考生要保证自备工、量、刃具的完好程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考生应根据备料单充分准备好自用的器具, 应试时做到得心应手。
(二) 选择最佳的加工工艺。
考生在分析图样 (结合评分表) 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加工工艺路线的筛选,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一考场观察到, 可供采用的加工路线有5种, 有些虽然有异曲同工之处, 并非是最佳方案。
试举一自编加工工艺, 供参考。
1、熟悉图样各部技术要求, 确定基准A、B和关键项目、尺寸精度、对称度、其它形状及位量公差。
2、按照基准A、B分别对件1、件2划线, 并且选择件1为加工基准件。
3、件1加工工艺如图一顺序所示。按图样要求首先加工左侧两内直角面 (注意控制10mm对中心线尺寸) , 再以成形的垂直面为辅助基准加工对面 (保证尺寸) 。第三以上顶面为基准加工两个120°斜面, 并保持角度正确性 (误差不得大于±4`和0.03mm) 和两倾斜面与中心对称。
4、件2加工工艺如图二顺序所示。工件加工顺序应以1件为样板进行划线, 先做出两个互相垂直的基准面, 高度尺寸宽度尺寸加工好, 然后进行划线, 凹槽内用φ4钻头打排孔加工出内凹, 最后以中心线为基准切割, 锉削斜面, 并钻铰φ8孔。
5、件1件2组合, 配合面间隙≤0.05, 两侧斜面直线度保证0.04。
6、组合后钻、铰件1 (φ8) 孔, 边与件2 (φ8) 孔中心距32±0.10。
7、锐边倒圆R0.3。检查各部尺寸无误后交卷。
三、尺寸精度、形状、位置误差的控制与检测
该考题除了要求考生能正确掌握两点测量法控制尺寸精度外, 还应掌握常用的形状、位置误差的检测方法, 以达到控制误差的效果。
在几次鉴定考核中考生大多都没有使用过或不太会使用杠杆百分表和标准圆柱 (备料单上所列的计量器具) 。可见, 计量器具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是技能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
现仅就本考题举例如下:
例一:上述件1工序3 (b) (c) 中, 加工尺寸和时, 应通过控制辅助尺寸来保证对称度。这时若采用二点法测量就会出现偏离的最大尺寸。此时实际是线 (基准中心线A转成圆周上的一线) 与面 (被加工面) 之间的距离。尺寸 (20) 两表面相对翻转测量最大差值即为对称度误差。
如图三所示:用指示计测量 (1) 线对面、 (2) 面对面对称度误差的方法 (采用第一检测原则) 。使用的量仪:杠杆百分表、带批示计的测架、宽座直角尺、V型铁、平板。
使用说明:将被测件置于平板上 (平板要求为1级) 。
测量步骤: (1) 测量被测表面与平板之间的距离。 (2) 将被测件翻转, 再测量另一被测表面与平板之间的距离。 (3) 取各剖面内测得的对应点最大差值作为对称度误差。
例二:上述件2, 工序4 (d) 中, 为了保证内腔 (φ40) 圆弧及尺寸20, 就应运用备料单中 (φ10) 标准圆柱置于被加工凹圆弧面上 (点) 测量与基准平面B之间最小尺寸, 以达到控制尺寸20的目的。如果采用外径千分尺直接测量时, 测得的尺寸并非最小尺寸。
结束语:综上所述, 经常对课题进行讨论分析, 将有助于我们面对千变万化的课题, 增加应变能力。只有掌握了应有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基本功, 才能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合格产品, 顺利通过各种考试。
摘要:钳工技能鉴定中 (中级) 考题的解析, 是对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运用, 用来考查考生对图样的读识能力和自编加工工艺能力的培养, 是通过对所学专业的动手能力的要求, 对考生的应会能力进行目标评价。同时要求考生正确掌握测量的方法, 以达到控制误差的效果, 使之在掌握应有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基本功的基础上, 顺利地通过鉴定考核。
关键词:测量,形位公差,技能,分析
参考文献
[1]《钳工操作技能考试手册》劳动部
[2]《钳工工艺学》劳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