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工艺课

2024-10-01

钳工工艺课(精选5篇)

钳工工艺课 篇1

锉削是用锉刀从工件表面上锉掉多余的金属, 使工件达到图纸上要求的尺寸、形状和表面粗糙度的一种细加工方法。锉削的最高精度可达IT7-IT8, 表面粗糙度可达Ra1.6-0.8μm。平面锉削是锉削作业的基础操作内容之一, 是学生钳工训练的基本功, 本文根据多年来从事钳工实践教学工作的经验, 谈谈平面锉削的有关问题。

1 平面锉削的工艺特点与安排

平面是各类零件的主要表面, 平面的形位精度、配合精度对平面锉削的精度和形位公差提出了较高要求, 制订合理的锉削工艺是保证钳工作业的关键环节。1) 平面的锉削要分粗、精加工两个阶段。锉削平面的毛坯面通常要通过锯割、錾削和钻削加工后进行, 尤其是通孔和开槽加工, 其表面粗糙, 且伴有表面淬硬现象, 开始时不宜使用新锉刀和精细锉刀加工, 因此, 各相关平面的加工要分粗、精加工阶段进行, 这样可以更多的节省工时和延长锉刀的使用寿命。2) 平面锉削要选择合适的粗、精加工基准和加工顺序。加工顺序通常是先安排基准面的锉削;先用粗基准加工精基准, 再用精基准加工其它有形位精度要求的其它平面;先加工零件的主要工作面, 次要工作面穿插在主要工作面加工工序之间, 但要安排在主要平面最后精加工之前。3) 合理安排测量、尺寸计算和检验工序。平面锉削是单件纯手工制作, 过多的检验操作相对耗时长, 影响加工效率;测量检验不及时很容易出现因过量锉削而导致被加工零件报废。依据图纸对各加工面的精度要求做好粗精加工之前的余量的计算, 做到心中有数, 同时对每循环的锉削量要有大致的估量。精加工阶段要注意增加检测的次数, 尤其是在逼近设计尺寸时每个锉削循环后要安排一次尺寸精度的测量。

2 平面锉削锉刀的选择

按截面形状不同, 平锉、方锉、半圆锉和三角锉都可完成某种平面的锉削。按其长度可分为:100、200、250、300、350和400mm等七种;按其齿纹可分为:单齿纹、双齿纹 (大多用双齿纹) ;按其齿纹蔬密可分为:粗齿、细齿和油光锉等。正确选用不同的锉刀是保证平面锉削精度的重要前提。不同的零件尺寸, 不同的材料, 不同的加工要求对锉刀的选用都不同, 必要时还要对锉刀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

1) 锉刀形状及规格型号的选择。锉刀的形状选择决定于工件的形状和加工平面的大小以及锉刀的形状和它的用途。锉刀的规格型号选取以锉削面积的大小为主要选取依据。工件外表面及较大长方孔的平面锉削宜用平锉, 较小的方形通孔或矩形槽平面锉削宜用方锉, 60度以上成形通孔或燕尾槽平面锉削选用三角锉, 对于小角度的燕尾槽平面的锉削则需要对平锉进行特殊磨削后使用。2) 锉刀齿纹的选择。锉刀的齿纹有单齿纹和双齿纹两种, 双齿纹因齿刃间断有利于分屑和断屑不易堵塞, 锉削省力, 较多选用。齿纹的粗细的选择, 决定于工件的加工余量、精度和材料性质。粗锉刀———用于锉削软金属、加工余量大、精度等级低和表面粗糙度低的工件。3) 锉刀的新旧选择。新锉刀的齿比较锐利, 适合锉软金属。新锉刀用一段时间后再锉硬金属较好。对于錾削或锯割不平的断面宜用旧锉刀进行修锉更有利于提高锉刀的使用寿命。

3 平面锉削不平的常见原因分析

平面锉削在锉削课题中是最重要的环节, 是钳工入门最基本的操作。操作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平面中凸、透光线不均匀、对角扭曲或塌角、平面横向中凹等多种表面不平的现象。

1) 锉削平面中凸现象形成原因。在平面锉削中, 中凸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平面产生中凸现象主要原因有:锉刀本身中凹, 尤其是推锉法锉削, 这是造成工件平面中凸的原因, 姿势不正确;主要是站立姿势和在锉削运锉姿势不正确, 导致运锉时不能保证锉刀运动轨迹水平运行而造成平面中凸。锉削时双手用力不正确, 不能使锉刀保持平衡。这种现象在初学者出现得比较普遍, 主要是由于锉面狭小, 而导致推锉刀不能水平, 锉削平面出现中凸。锉刀在开始推出时, 右手压力太大锉刀被压下, 锉刀推至前面左手压力太大锉刀被压下, 形成前后面多锉而出现中凸。2) 锉削平面透光不均匀现象形成原因。透光法是检查平面的直线度、垂直度、平面度及表面粗糙度的常用方法。透光不均匀是锉削平面不平的直观反应。形成透光不均匀主要原因有锉削方法不正确, 每循环锉削时排列不均衡或挫削用力不均匀。锉刀本身凹凸不平;这也是造成工件平面中凸的原因。锉刀纹齿有断裂缺损, 使部分金属不能被锉削到。3) 对角扭曲或塌角的现象形成的原因。造成工件平面对角扭曲或塌角的原因有:左手或右手施加压力时重心偏在锉刀的一侧。工件装夹是否正确;这时因为装夹工件时左右或前后倾斜造成锉削时单边或一个角多锉而造成塌角或扭曲。锉刀本身扭曲。4) 平面横向中凹现象的形成原因。平面中凹与平面中凸正好相反, 其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少, 其形成原因较多是因为锉刀面不平直, 有中凸变形或是由于推锉法锉削时开始与结束时用力小于中间段用力形成。

4 平面锉削不平的预防措施

综上原因分析, 锉削平面不平原因主要有锉刀本身缺陷, 站立姿势不对, 操作方法错误, 用力不均匀及装夹方法不正确等原因, 为此平面锉削时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能预防。具体建议如下:1) 在锉削之前应检查锉刀是否合格。锉刀的检查主要看是否平直, 是否扭曲, 是否有缺损, 如有不合格现象应及时更换锉刀。2) 纠正操作者站立姿势。身体应与虎钳中心线大致形成45度角, 且略前倾, 左脚跨前半步, 膝盖稍有弯曲, 保持自然。右脚站稳伸直不要过于用力, 运锉时保证锉刀水平运行。3) 控制好左右手的力量。在锉刀推出至结束, 即在锉齿进行锉削运动至锉齿停止切削运动这段时间应使双手保持锉刀平衡。这样锉削能使工件锉削出平直的表面。主要控制好两手用力保持锉刀水平运行, 不要让锉刀偏向任何一侧。4) 锉削前一定要夹正、夹紧工件后进行锉削。工件夹持松紧适宜, 被加工平面与台虎钳的钳口平行并稍高于虎钳口, 否则不仅增加锉削噪声, 也会影响平面加工的平面度和粗糙度。5) 根据不同的锉削时机选择好新旧锉刀。不用新锉刀锉硬金属;锉淬火材料;有硬皮或粘砂的锻件和铸件, 须在砂轮机上将其磨掉后, 用半锋利的锉刀锉削;新锉刀先使用一面, 当该面磨钝后, 再用另一面6) 根据锉削平面的大小和加工精度的要求选取正确的锉削方法。常用锉削方法有顺向锉法:锉刀沿着工件表面横向或纵向移动, 锉削平面可得到上下正直的锉痕, 比较美观。适用于工件锉光、锉平。交叉锉法:是以交叉的两个方向顺序地对工件进行锉削。由于锉痕是交叉的, 容易判断锉削表面的不平程度, 因此也容易把表面锉平, 交叉锉法去屑较快, 适用于平面的粗锉。推锉法:两手对称地握着锉刀, 用两大拇指推锉刀进行锉削。这种方式适用于较窄表面且已锉平、加工余量较小的情况, 来修正和减少表面粗糙度。7) 控制好锉削速度。使用锉刀时不宜速度过快, 否则容易过早磨损, 锉削时, 要经常用钢丝刷清除锉齿上的切屑。

摘要:平面锉削是学生钳工实习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保证锉削平面的平面度和各加工平面的形位公差和粗糙度是训练中的难点, 在生产实践中探究锉削平面不平的原因, 改善加工方法, 提高加工精度等问题也是钳工师傅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就平面锉削工艺的安排, 锉削平面不平现象原因的理论分析及如何通过控制姿势、速度、压力等提高锉削平面质量提出自已的分析和建议, 以期求教于各位专家同行。

关键词:钳工,平面,锉削工艺,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

钳工工艺学教学方法探究 篇2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不满,原因主要在于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灌输、轻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感到专业课枯燥乏味,感悟能力削弱。因此,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是教育改革创新的必要前提

当今社会,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涌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不要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惟一的目标,而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的新型人才,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是教育改革深化、成功的关键和前提。

二、构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统一性教学和教师独占课堂导致学生读死书、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新教学模式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并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等。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而要不断引导学生不断讨论、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实践三个挑战:一是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三是提倡学生向权威挑战。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商、学习速度、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个性特征等各个方面。创新性课堂教学应通过异步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

三、优化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过程

钳工专业课的很多概念和术语比较抽象、难懂、专业性强。如果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只是机械呆板地讲述,那么,时间一长,学生学习的满腔热情就会减弱,学生会感觉到专业课枯燥乏味,生硬难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相当重要。教师要在“引”字上下功夫,设置情景,激发想象,导入探讨,点拨深化,归纳引伸。通过教师的“引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路逐渐扩展,疑问逐个得以解决,甚至还可以更深层次地去思考,进行拓展和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行为引导式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采用电视录像片、机械类电子教案、光盘、CAI课件、模拟软件等多种形式。

无论是教师的“引导”还是学生的“探求”,都需要在一种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开展,光靠教师娴熟的表达技巧和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提供众多的直观感觉。例如,讲授“钳工工艺学中的仿型装置”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多种模型,同时还应准备相关零件的挂图,用实物结合挂图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仿型装置结构的同时,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状态,顺利接受专业知识。

创新教育讲究教学的机智,需要教师随时发现并把握教学的时机,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在讲课中,教师可以穿插现实生活、工作事例,让学生感受专业课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这种贴近生活的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兴趣和创新欲望。

反馈校正是所有教学模式都必须具备的一个环节。课堂作为教学信息的传播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学生间信息的相互交流,又有师生间的信息相互传递,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检测自己的“引导”是否有效、学生的探求是否得法等,并做出修改调整,从而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

四、拓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践环节

钳工专业课是联系基础课和生产实践课的纽带,又是生产实践课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所讲内容和相应的实际紧密结合。例如,在进行零件的工艺分析时,既用到识图、机械制造工艺、公差配合等知识,又要考虑生产实践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打破定势、推陈出新,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艺分析,编制正确的工艺规程。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挑战性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做到敢于质疑,才能充分发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扬民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培养学生对失败和挫折的无所畏惧精神,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同时,应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强化创新思维,最终获取创新成果。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探索新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课基础知识和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创新性教学使学生学得更灵活、更扎实,学得更轻松。

第三,要充分发挥实践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根据实践环境施教,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和模块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个性。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开放与应用,采用电视录像片、机械类电子教案、光盘、CAI课件、模拟软件等多种形式。

第四,在学法上,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实践前有预习,明确每个实践模块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独立拟订实践环节的方案;实践过程中有步骤,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讲、做记录,仔细观察,牢记要领,不耻善问,勤于分析与训练,掌握技能;实践后要有总结,及时写总结报告,归纳技术与操作要点,分析不足,思考改进方法。

钳工燕尾镶配件的工艺性分析 篇3

钳工是使用钳工专用工具或设备, 对工件进行划线、加工、机械的装配与调试、设备的安装与维修及工具的制造与修理, 其它机械加工不能解决的都由钳工来解决的一个工种。特点是以手工操作为主, 灵活性较强, 技术要求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在机械制造的生产工件中, 大量的工作需钳工去完成, 燕尾镶配件是钳工职业鉴定的题目, 它的加工方法与加工精度的保证反映了钳工技能操作水平, 因此, 在加工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分析图样结构及技术要求, 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

(1) 结构:燕尾镶配由凸件与凹件组成板厚4mm, 凸件尺寸为70×42+0-0.039, 燕尾角度为60°±2′, 并钻有2个φ8H7孔, 凹件为70×36+0-0.039。技术要求:以凸件 (下) 为基准, 配作凹件 (上) 配合互换间隙≤0.04mm;两侧错位量≤0.06mm。见图一。

(2) 为保证配合互换间隙, 要保证对称度要求, 应选择以凸件为基准, 即先加工凸件。

(3) 确定零件加工工序:检查毛坯尺寸 (凸件为45号钢, 72×44mm;厚度为4mm) →选择划线基准并修整→划凸件尺寸线→钻2-φ2工艺孔→钻铰2-φ8孔→锉削凸件, 测量检验修正→划出凹件尺寸线 (凹件为45号钢) , 72×38mm;厚度为4mm) →钻2-φ2工艺孔→钻孔排除余料→锉配→测量检验。

1 燕尾镶配加工工艺过程

1.1 先加工凸件

(1) 粗精锉削基准面A、B, 并保证垂直度、平面度、粗糙度;

(2) 以AB为基准按图纸要求划出各尺寸线;

(3) 钻2-φ2工艺孔;

(4) 钻铰2-φ8孔, 并保证其中心距43±0.06 mm;

(5) 先将1处去除余量, 粗精锉削60°±2′, 用万能角度尺进行60°角测量;并用φ10检验棒进行检测, φ10检验棒到B面尺寸为58.66mm;

(6) 再将第2个60度角去除, 并进行粗精锉削加工, 保证60°±2′, 并用两个φ10检测棒进行检测, 尺寸为58.66mm;

(7) 倒2-3×45°。

1.2 凹件的加工过程

(1) 锉削基准面C、D, 保证表面粗糙度3.2、垂直度、平行度;

(2) 以C、D为基准划出凹件加工线;

(3) 钻2-φ2工艺孔;

(4) 用φ8钻头钻3个φ8排料孔, 再用锯条锯割去除余量;

(5) 以凸件为基准进行锉配, 并达到配合间隙≤0.04mm, 错位量≤0.06mm, 达到技术要求。

2 结语

实践证明, 燕尾镶配加工制作过程中, 确定合理加工工艺, 保证了工件的加工精度达到了燕尾镶配的技术要求, 这种加工方法用于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课题, 效果非常好, 加工方法和加工精度控制的措施还有很多, 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装配钳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3.

[2]姜波.钳工工艺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3]钳工技能训练[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年.

[4]姚瑞.高职钳工实习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2) .

如何上好钳工实习课 篇4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钳工实习的重要性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钳工是机械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工种,至今尚无合适的机械设备可以完全代替零件加工过程中的划线、刮削、研磨和机械装配等钳工作业;某些最精密的样板、模具、量具和配合表面(如导轨面和轴瓦等),仍需依靠钳工的手艺进行精密加工;在单件、小批量生产或缺乏设备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钳工制造某些零件仍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方法;某些精密修配、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等更是离不开钳工。要让学生体会到,钳工工艺在现代化生产中仍具有其他先进设备不可替代的作用;掌握了钳工技能,对进一步学习其他机械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极其有益。

二、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1.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工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学过的CAD软件或CAXA软件,设计各种有创意的工件,然后再把工件做出来。笔者在上钳工实习课时,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题叫“礼物”,由学生设计制作工件,送给自己喜欢的人。课题一布置,全班学生都非常兴奋,有的学生马上展开讨论,有的学生开始查阅资料,有的学生拿着纸开始画图。在做的过程中没有人喊累,大家在规定时间内都认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2.做实用性强的工件

教师应根据实训的内容和要求,通过选择具有一定趣味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训练课题(比如做锤子、直角尺、划规、垃圾斗等等),增强学生实习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趣味课题的加工中找到自身的差距,体验钳工技能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实习训练的有效性。

3.常与班主任交流,实习与班级管理挂钩

经常与班主任沟通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班主任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实习与个人考评挂钩,更能促进学生实习顺利进行。例如,学生每次做完工件后,都要进行展评。在讲评时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对于做完工件的学生进行奖励(得班级分数3分);然后再评出前五名和后五名,对前五名进行物质奖励(钢笔或笔记本),对后五名进行惩罚(写出原因);没有动手做的扣2分,还要接受批评。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做工件也更认真了。

三、与时俱进,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

作为实习指导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当学生受窘时,能够为他们解围;当学生有自卑情绪时,要通过激励、表扬唤起他的自信心;当学生犯错误时,要进行正确的批评引导,使他们认识错误并改正。 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培训,提高 “产学研”相结合的能力,实施有效教学,同时还可以利用暑假或课余时间到企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积累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

四、采用多种形式的实习训练方法

1.操作演示法

对于一些基本操作,如錾削、锯削、锉削、刮削、钻削等等,教师要进行示范。这就要求教师规范操作,注意操作姿势、操作方法、操作技巧。在讲解动作过程时,要帮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动作理念,做到讲做一致、条理规范、准确无误,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练习。

2.因材施教法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智力、体力、动手能力参差不齐,个体差别较大,必然导致学生完成工件的质量和时间不统一。钳工实习教学期间,要充分利用有限时间让每一个学生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技巧,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对技术好的学生增加工件操作难度,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对技术差的学生要耐心指导,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逐步提高操作技能。

3.启发引导法

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及提出见解的机会,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实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根据不同形状零件及精度要求来分析加工工艺和确定加工方法。如在做凹凸体锉配时,让学生分析为何不能把凸块两角同时锯下,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制订加工步骤等,通过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这个加工工艺的正确理解。

4.拓宽教学手段

教师要根据训练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制作出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趣味课件,组织学生观看操作技能演示,将一些复杂的操作姿势形象化,使学生可以直观地领会到操作要领,从而调动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浅谈新课程下的钳工工艺学教学 篇5

关键词:钳工工艺学;操作技能;实习课教学;双师型教师

钳工工艺学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钳工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钳工工艺学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切削加工的方法。钳工工艺学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特别是工艺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钳工既要技术,又要体力,还要具备勤于观察、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本人结合多年在企业和学校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与同行一起探讨。

一、在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打牢基础

钳工工艺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既取决于教师、教材、教学法,又决定于学生。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外因,而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学习则是内因;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探讨,我认为教学过程和方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照搬照套,只有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解决问题,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画线、錾锯锉、孔加工、螺纹加工、矫正与变形、铆接粘接与锡焊、刮削、研磨、简单热处理以及钳工常用工、量具使用和维护等,它们是专业技能分解后的局部动作,这些动作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使学生由简单、机械的模仿到逐渐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较多的失误和多余动作。教师如不能及时发现,一旦养成习惯就难以纠正。因此,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及时指出问题。当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随着练习的深入,动作连贯,协调一致,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教师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

二、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好钳工实习课教学工作

在以往的钳工教学中,教学安排不合理,工艺课与实习课教学脱节,开设内容和实习课题不符,形成了“你教你的,我练我的”自成体系的局面,不利于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工艺课时,缺乏与实训的结合,没有感性认识,常感枯燥无味,难以接受;部分学生上课打瞌睡,有厌学情绪,课堂纪律较差。鉴于以上状况,钳工工艺课和实训课最好合二为一,即钳工实习的教师同时兼任钳工工艺课,即教学一体化。作为技工院校学生,练好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既是其区别于普通学校学生的特征,也对其今后的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所以,在钳工教学时,我特别强调让学生认识到钳工实习课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多、怕吃苦、个性强、身体素质差,而钳工实训又是个又累又脏的体力活,因此在实习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

由于大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基本功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绪。在技能实习时,应付凑合,满足于“及格”,对自己要求不严,得过且过,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愿意学。

2.操作训练不够

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身体素质差,自律性差,实训时害怕出力流汗,怕苦怕累,不认真模仿实习教师的操作演示,在技能实习中偷工减料,影响了钳工技能实训教学质量的

提高。

3.动作缺乏规范

钳工基本操作技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训练时体能消耗大,容易产生疲劳,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不够坚定,从而影响了规范动作的持续性,影响了实习训练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训练方法不当

课题训练安排不够合理,欠缺科学性,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有的学生尽管技能实习态度端正,训练也很刻苦,但是由于悟性不足、指导不到位等原因,影响了技能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针对钳工实训教学实际,如果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学生对钳工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缺乏应有的生气和活力,造成了实习课堂气氛沉闷、呆板,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样就无法完成钳工工艺课和实习课程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钳工工艺课与实习课的教学方法是目前钳工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要对钳工的加工能进行现场教学,这对老师和实训条件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老师要具备“双师型”,而学校在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实训场地的建设。只有具备良好的师资及教学和实训环境,才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爱专业、爱岗位、爱技能、当好工人的思想教育,提倡敬业精神,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实习场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对学生实习中的疑难问题加以整理、总结、归纳,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良好的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实习从每天准点到达本岗位,不旷课,不早退,遵守本工种实习纪律,安全生产,实习结束要及时清扫场地等。德育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要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德育需要教师注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严肃、科学的工作态度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学生的理论学习到了一定程度,迫切想知道现实的各种状态。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学校已有的实训场所和本地校企合作单位,带领学生参观,要求专业教师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钳工的一些常用工具、

量具、机床等,对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耐心指导。具备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进行试操作,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钳工工艺学教学过程和方法既没有定论,也没有固定的公式可照搬照套,现在职业院校各专业的课改正在进行,要积极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应用于我们的平时教学当中。只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玉红.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2]申贵山.浅谈基本功在钳工技能训练教学中的作用.科技信息,2007.

[3]如何开展钳工技能训练.中国职业与技能鉴定信息咨询服务网,2008.

[4]王猛.机电专业钳工基本技能项目化课程改革实施初探,2009.

(作者单位 衢州市技师学院)

上一篇:企业应对用工难问题下一篇:养老保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