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人物专题论文

2024-07-30

世界现代史人物专题论文(共5篇)

世界现代史人物专题论文 篇1

【综合解读】

把握一条主线:20世纪初以来, 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再到多极化转变的发展。一战后形 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暂时缓和了欧洲和亚太地区关系, 但没有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突出表现是法西斯主义及其运动, 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最大隐患。1929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 最终把这一隐患变成了世界政治中的残酷现实, 导致二战的爆发。二战最直接最深刻的后果就是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两大国的真正崛起, 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 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欧洲被美苏势力划分为二;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摧毁, 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而此格局是以美苏力量相对均衡为基础, 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是建立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在经济上的体现是由美英等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苏力量的均衡最后因意识形态的不同演变成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冷战, 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在两极之外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 再加上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增长, 使美苏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世界。后由于苏联的经济改革, 没有很好的突破斯大林模式, 加上长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以及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又因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 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的统一、经互会和华约的解散, 最终导致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与此同时世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国际关系格局也向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

注重两条道路: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一战中爆发了十月革命,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 初步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战后东欧建立了多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亚非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 对资本主义造成了空前强大的冲击。随后出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 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获得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导致竞争的国际化。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制度创新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不一致, 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大规模采用先进科技和外资, 促动其经济跳跃式发展, 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制于旧模式, 创新能力相对下降,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的趋势, 这样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最后导致一战爆发。1924年以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才恢复到战前水平, 美国经济尤其繁荣。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美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金融运转的主要支撑货币之一, 实际形成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 体系, 但它相当 脆弱。最后 因1929年10月纽约股票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 使美国最先跌入全面的经济危机, 然后袭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后因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选择导致二战。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 罗斯福实行新政, 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从而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 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时期。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以建立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特点的调整和改革, 如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美国“新政”式改革, 使这些国家出现了“黄金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为克服经济危机, 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20世纪90年代, 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注意三种力量的发展变化:1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发展变化。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东欧出现一列社会主义国家, 从此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并逐渐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后苏联力图全面控制社会主义国家, 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利益。随着苏共二十大召开, 对斯大林的批评, 虽具有思想解 放的作用, 但也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东欧国家出现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关系也出现破裂, 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瓦解。苏联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发展, 没有彻底结合苏联国情改变斯大林模式, 最后在西方“和平演变”下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但因中国的改革开放, 又使社会主义力量开始壮大发展,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2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发展变化。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的不断增强, 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单独承担西欧复兴的重任, 只有走联合之路。从经济上的煤钢联营入手, 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后建立了欧洲煤 钢共同体, 为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1957年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 使欧洲出现了长时期的稳定与繁荣局面, 使之成为另一个世界力量的中心。日本也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经济起飞发展而经济力量大增。这样逐渐形成了欧盟、日本与美国三足鼎立局面, 资本主义力量也得到较大的发展。3第三世界力量发展, 成为多极化格局中重要一极,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这是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最大成就, 其突出表现就是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崛起, 其具体表现为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以及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影响的提高。第三世界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 以越来越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

另外还应该掌握以下知识:

1四次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2五个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邓小平改革开放。

3五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

4六个区域性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创) 上世纪30年代, 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地区严重干旱, 沙尘暴频发, 过度放牧导致土壤植被破坏严重, 洪涝频发, 环境的恶化使这一地区陷入了经济萧条。解决之道, 惟有造林一法。从1935年开始, 美国联邦政府同地方当局和社区通力合作并征集大量失业青年建设防风林带。因倡议者为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又称“罗斯福防护林工程”。这体现了罗斯福解决经济危机举措中的

A.恢复工农业生产

B.保护劳工权利

C.兴办公共工程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 (原创) 20 世纪前半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 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 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在大危机中一片混乱。而罗斯福借鉴了苏联管理经济的成功经验, 也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起来。材料中的“成功经验”指的是

A.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充分就业

C.工业国有化

D.国家经济计划的有效性

3. (原创) 下图是美国历任总统, 对促进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 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的是

4. (原创) 下列关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发展举措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法国强调国有化和经济计划

B.德国废除中央统制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约翰逊实施大规模的赤字财政政策

D.日本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逐步确立自由机制

5. (改编) 下图为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不结盟政策3经济全球化潮流4多极化趋势

A.13B.24

C.234D.1234

6. (原创) 美国在国际组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人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规矩的制定者, 从联合国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其

A.所处的世界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

B.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决定的

C.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源地

D.综合国力决定的

7. (原创) “无产阶级国家借助于国家调节下的市场,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把小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材料反映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

8. (原创) “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1924年的35%上升到1937年的99.1%, 在工业总产值中从1924年的76.%上升到1937年99.8%, 在农业总产值中从1924年的1.5% 猛增到1937年的98.1%。”这标志着

A.斯大林模式的建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9. (原创) 毛泽东认为:“这种批评是好的, 它打破了神化主义, 揭开了盖子, 这是一场 解放。”而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它的一个重要功绩就是阐明了关于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和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材料中的“它”是指

A.俄共 (布) 十大

B.联共 (布) 十四大

C.联共 (布) 十五大

D.苏共二十大

10. (原创) 说法一:放弃凯恩斯主义, 改行货币主义政策, 调整经济运行机制;说法二:推行非国有化政策, 以私有化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说法三:倡导“人民资本主义”, 把劳动者变成企业股东;说法四:让“多市场、少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此四种说法的是在

A.美国肯尼迪时期

B.美国里根时期

C.英国撒切尔夫人时期

D.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11. (原创) 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区域性市场初步形成的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经互会的成立

C.欧共体的建立

D.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2. (改编) 下图A国是拟被有关国家军事分区占领, 而B、C则被有关国家军事占领。这一局面说明了

A.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

B.两极格局的瓦解、一超多强局面出现

C.战胜国团结一致的结果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3. (改编) 20世纪70年代, 美国主动同苏联就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B.美国陷入战争的泥潭

C.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D.苏联处于美苏争霸的有利地位

14. (原创) 它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发端于万隆会议, 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 以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材料中的“它”是指

A.南南合作的出现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各种区域组织建立

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15. (原创) 福利国家制度发端于欧洲, 后传播到北美、澳洲等工业发达国家, 更影响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一度成为世人向往的制度模式。有关福利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可以缓和 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 经济发展

B.它是一种经济保障和社会安全制度

C.它是消除贫 困, 实行共同 富裕的最 好途径

D.它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16. (原创) 随着商品和资本化的发展, 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矛盾重重、相互厮杀, 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在二战后出现重大变化, 开始逐渐形成国际协调与国际干预机制。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经济协调机构是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二十国集团

17. (原创) 揭开中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新阶段局面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8. (原创)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其措施有

1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 实行党政分开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健全选举制度, 扩大基层民主, 推进乡镇选举制度改革

A.123B.124

C.234D.1234

19. (原创)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是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最大政治成就。其具体表现在

1亚非会议的召开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七十国集团的诞生4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A.123B.124

C.234D.1234

20. (原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 就是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的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这个变革是指

A.社会主义国家突破了一国的范围

B.摧毁了以欧洲为中心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代之以美苏对峙两极格局

C.第三世界崛起

D.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21. (原创) 随着二战结束, 各种政治经济力量不断发生变化与发展, 逐渐形成了战后国际新秩序。这一秩序就是

1整体上以美苏之间力量平衡为基础, 以美苏英中法五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2在政治上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战后国际政治秩序3在经济上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战后经济秩序4在区域上形成了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区域化发展的新力量

A.12B.34

C.123D.1234

22. (原创) 下列事件不仅反映了美苏冷战对抗的紧张与激烈, 也是冷战的自我控制的典型运用的有

1“柏林墙”事件2军备竞赛3古巴导弹危机4北约的建立

A.14B.24

C.234D.13

23. (原创) 联合国安理会2013年9月27日晚在纽约一致通过了一份有关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的决议, 将箭在弦上的单边军事行动改变为联合国框架下的外交努力, 使一触即发的叙利亚战局重新纳入和平的轨道, 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产生叙利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

B.历史、民族与宗教信仰等因素

C.石油资源丰富

D.大国的争夺

24. (原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下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经济集团始于欧共体

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综合实 力最强的区域经济集团

C.亚太经合组织正发展成为适合亚 太地区多样性特点的经济合作组织

D.最早的区域经济集团是苏东欧国家的经互会

25. (原创) 日本2013年4月23日的两出闹剧:不顾亚洲各国的正义呼声和严正抗议, 日本168名国会议员集体到靖国神社拜鬼;日本右翼分子非法进入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海域寻衅滋事。对这两出闹剧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破坏同亚洲国家关系, 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安排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 公然否定

C.对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否定

D.当今世界“一超多强”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非选择题 (26题26分, 27题24分, 共50分)

26. (原创)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1949年建国开始就执行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 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的外交 路线。在这一路 线指导下, 1950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发展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友好关系, 同时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而美国在1950年4月出台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 完全以“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的两极对立为主导思想, 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蓝图。

———引自李世安《世界现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对外政策指导思想的共同点。 (3分)

材料二1950年6月朝鲜战 争爆发。美国以“联合国行动”的名义对朝鲜战争进行全面军事干涉, 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从此使美国的对华政策进入了“大偏差”时期。美军越过三八线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引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2) 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军越过三八线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所造成的结果。 (5分)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中国对外援助的起步阶段。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考虑, 越南和朝鲜成为我国最早的受援国。这一时期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无私援助, 比如援越抗法、抗美援朝、援助蒙古, 此外, 还大规模援助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古巴、印度、埃及、柬埔寨、尼泊尔、也门、缅甸、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

———引自曹建清彭齐林《中国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支点并说明其影响。 (5分)

材料四“尼克松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僵硬性和政治上实用主义的独特结合, 而实用主义在他同大国打交道时表现特别明显。这位总统在全球外交方面自称是超脱意识形态的。”“在你担任总统的时候, 改变了这个状态。我非常赞美你的看法, 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 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引自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时的谈话

(4) 指出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并概括中美两国能结束“敌对状态”走向一起的根本原因。 (4分)

材料五20世纪上世纪70年代末期, 邓小平掌控中国大局, 推行改革和开放。先是打开与美、日关系之门, 后又与周边 国家重修 旧好。邓小平思想的核心 是一切为国 家发展服务, 外交也不可避免被烙上的国家发展服务印记。从中央到地方, 吸引外资、加强国际合作。

(5) 指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3分)

材料六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 而后对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然后在2013年5月31日至6月6日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7个加勒比地区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然后顺访美国, 与奥巴马举行庄园会晤, 向奥巴马总统阐明了中方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强调中方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同时, 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

———摘自《人民网》

(6) 依据材料六, 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叙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开拓外交新局面主要的外交政策方针。 (4分)

(7) 综合上述材料, 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2分)

27. (原创)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 张骞拜别 汉武帝出 使西域图。

材料二自博望 侯 (张骞) 开外国道 以尊贵, 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 求使 (争着做使者) 。天子 (汉武帝) 为 (因为) 其绝远, 非人所乐往, 听其, 予节 (使节的节杖) ……以广 (扩大) 其道 (道路) 。 (并且设置亭站) 西至盐水, 往往有亭, 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 因置使者护田积粟, 以给使外国者。……使者相望于道, 商旅不绝于途。

———引自《史记·大宛列传》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张骞通西域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2) 根据材料三、四, 说明张骞通西域有哪些世界意义? (4分)

(3) 翦伯赞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前发现西域, 其对于中 国人的刺 激, 就正像后 来1492年哥伦布 发现美洲 对欧洲人 的刺激一样。”试用世 界史知识简要评论这一观 点。 (5分)

材料五1996年4月, 中、俄、哈、吉、塔五国元 首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会晤, 共同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 领域信任 的协定》, 并确立了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 奠定了五国合作的基础。后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 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引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第一册》

(4) 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目的与其发展进程的意 义。 (5分)

材料六2013年9月13日,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的:“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我们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并提出4点主张:第一, 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第二, 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第三, 着力发展务实合作。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第四, 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 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打牢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摘自《人民日报·梦想, 从历史深处走来》

(5) 根据材料六中的“上海精神”和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以及所学知识, 怎样理解习近平主席的“丝绸之路精神”?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A4.B5.D6.B7.B8.A9.D10.C11.B12.A13.A14.B15.C16.A17.B18.D19.A20.B21.C22.D23.B24.A25.D

二、非选择题

26. (26分) (1) 共同点都是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处理对外关系, 美国是与“自由世界”国家结盟, 而中国则是与“共 产主义”国家结盟。

(2) 这不仅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 而且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中美冷战对抗, (1分) 造成至今没有解决的“台湾问题”。

(3)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 的重要支 点。影响: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让中国有了遍及世界各地的朋友, 至今中国仍在享用当年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留下的外交遗产;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 中美两国都开始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来处理对外关系。根本原因:维护本国的战略利益。

(5) 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6) 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出席金砖峰会, 积极发展当今世界快速上升的新兴力量;访问非洲三国、拉美, 倡导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推动第三世界力量, 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片面坚持意识形态标准, 不单强调经贸关系, 而是经贸和维权同步平行推进;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中国不会妥协, 对外政策重视维稳和维权相平衡。

(7) 维护国家利益。

27. (24分) (1) 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中原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 为中亚直至西方送去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 带回了葡萄、核桃、黄瓜 (胡瓜) 、芝麻 (胡麻) 等物产, 将中国和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 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这既发展了世界文明, 也繁荣了中华文化;初步打破了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使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得以连接, 其开创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开辟。

(3) 翦伯赞对张骞通西域的作用的评价是正确的。1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大门, 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2通过丝绸之路, 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中国与中亚、西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 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技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特别是后来四大发明的传播, 对欧洲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西方的优秀文化也融进中国, 丰富了中华文化。3哥伦布发现美洲, 开辟了新的航路, 它与张骞通西域都是世界上的重大事件, 对世界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也深深影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所以翦伯赞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4) 目的是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意义: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它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是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一脉相承的;是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的体现;是一种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 共同发展的精神。从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的政治区域组织发展成互利合作、共赢与相互促进经济发展的地区政治经济组织。

世界现代史人物专题论文 篇2

一、中考考点

1.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第2课)

2.了解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情况,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第3课)

3.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分明和传播等史实,探讨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第7课)

4.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第8课)

5.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第8课)

二、知识梳理

1.大河流域的文明:

①古代埃及文明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金字塔。

②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

③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构成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④古代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

2.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和罗马文明共同构成了地中海文明。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

3.①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传播)

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华,写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4.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埃及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为以后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5.世界三大宗教

①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创始者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迦牟尼。主要教义:主张众生平等。

②基督教:公元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创始者耶稣,主要教义:忍受苦难的人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③伊斯兰教:公元610年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者穆罕默德,主要教义: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教徒称为穆斯林,经典《古兰经》。

三、课堂训练

1.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种来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这一发源地是()

A.古罗马B.古印度C.古巴比伦D.古希腊

2.要研究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奴隶社会的情况,你认为应选取的素材是 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 C.种姓制度D.《论语》

3.在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农民和商人属于的等级是

A.刹帝利B.吠舍C.婆罗门D.首陀罗

4.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下列属于尼罗河流域文明成果的是

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C.阿拉伯数字D.造纸术

5.纵观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你会发现它们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是:

A.都在大河流域B.都在海边C.都在崇山峻岭中 D.都在高原地带

6.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是

A.《神曲》B .《天方夜谭》C .《荷马史诗》D .《 古兰经》

7.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高峰。当时雅典的执政者

A.伯利克里B.凯撒C.屋大维D.克伦威尔

8.中古时期,在西欧最盛行的宗教是

A.佛教B.道教C.基督D.教伊斯兰教

9.阿拉伯数字是东方文明的重大成果。创造发明“阿拉伯数字”的是:

A.波斯人B.阿拉伯人C.古印度人D.古埃及人

10.下列内容不能体现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是

A.丝绸之路B.阿拉伯数字C.《马可波罗行记》D.《蒙娜丽莎》

11.佛教创始人是

A.汉谟拉比B.穆罕默德C.耶稣D.乔达摩•悉达多

12.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心中,享有至高无上地位的是

A.上帝B.耶稣C.释迦牟尼D.真主安拉

13.准备兴建一座伊斯兰教寺庙,你认为设计者应该参考的古建筑是

A.巴黎圣母院B.麦加清真寺C.印度佛塔D.帕特农神庙

14.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元元年是以哪一宗教人物的出生年来确定的A.释伽牟尼B.耶酥C.穆罕默德D.马丁 路德

15.“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与下列哪一宗教有关

A.佛教B.道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

16.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

A.古代印度B.巴勒斯坦地区C.阿拉伯半岛D.古代埃及

17.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宗教故事,这一宗教为

A.佛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道教

18.楔形文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创造者是

世界现代史人物专题论文 篇3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 情境教学 专题复习 世界近代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99

一、教学立意

本课尝试创设、利用“泰坦尼克号”这一特殊情境,让学生认识近代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科技、经济的推动作用,近代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近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迁,进而使学生掌握透过现象认识历史规律、本质的能力,以全面、辩证的方法理解近代人类的经济、文化、政治活动对世界面貌的改变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和文字资料]影片的原型事件发生于1912年4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运轮船“泰坦尼克号”在从英国南安普顿到美国纽约的处女航中撞到冰山,船身裂为两半沉入大西洋底,船上1500名乘客、船员丧生,这场海难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该事件留给后人思考的绝不仅仅是悲剧本身……

(二)复习专题:科技改变世界

1.呈现“泰坦尼克号”图片及相关资料

“泰坦尼克号”全长约269.06米,宽28.19米,吃水线到甲板的高度为18.4米,注册吨位为46328吨(净重21831吨)。

对比参考数据:长度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宽度和高度大约相当于半个足球场。

教师: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学生:钢铁。

相关资料呈现: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钢铁作为工业生产、铁路建设和建筑领域的主要原材料被大量生产和使用,钢铁工业成为近代国家的基础工业部门,其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钢铁工业的产量和技术水平达到一个顶峰,称为“钢铁时代”。“泰坦尼克号”正是与巴黎艾菲尔铁塔一起,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钢铁构造物。

教师:这个庞然大物是如何驱动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本文第一幅图中的四个巨大烟囱。)

学生:蒸汽机。

2.呈现“泰坦尼克号”蒸汽机组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泰坦尼克号”是以煤为燃料产生蒸汽推动蒸汽机工作的,船上有25台双端锅炉和4台单端锅炉,它们的动力来自159台煤炭熔炉,它们24小时源源不断为“泰坦尼克号”提供维持强大动力的蒸汽,动力系统由3套主机组成,其中2套为4汽缸往复式蒸汽机,另外1套为蒸汽轮机。“泰坦尼克号”的主机功率超过51000马力,因此其最大时速可以达到24节(时速44公里)。

教师:这个时代还有哪些动力可以选择?

学生1: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技师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学生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动机和内燃机发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教师:“泰坦尼克号”虽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但由于蒸汽机具有输出功率大、维护成本低廉的优势,大型轮船直至今日仍主要使用蒸汽发动机。

把钢铁和蒸汽机完美结合成一件堪称艺术品的杰作,应归功于近代造船工业的进步。

3.呈现“泰坦尼克号”头等舱豪华大楼梯和硕大螺旋桨图片及相关资料

“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代表作品。其安全性尤被津津乐道:2层船底,由带自动水密门的15道水密隔墙分为16个水密隔舱,跨越全船。16个水密隔舱防止她沉没。其中任意2个隔舱灌满了水,她仍然能够行驶,甚至4个隔舱灌满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延伸):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用蒸汽机带动明轮(船身安装巨大水车状轮桨)为动力装置的近代轮船,今后一百年中轮船制造快速发展,“泰坦尼克号”充分体现了最主要的两大进步:体型巨大,载客、货能力激增;用船尾螺旋桨代替效率低、易损坏的明轮。

教师:除了上面所述,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还有哪些新发明、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交通、生活领域的?

4.呈现《泰坦尼克号》影片中灯火辉煌的夜景和电报收发室传阅冰山情况电报的视频片断(略)

这个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总结电力的广泛应用,远距离通讯技术的发明应用等等(可列表归纳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及新兴工业部门)。

教师:还有些重要成果是非物质、非技术性的。

5.呈现“泰坦尼克号”的背景资料和船厂图片

1901年白星公司被美国财阀朱利厄斯·皮尔庞特·摩根的IMM国际海运公司收购之后,他的目标是卡纳德公司。白星公司曾一度在竞赛中被甩到了后面。有IMM作后盾,白星公司决定迎头赶上,准备建造三艘空前规模的巨轮。这三艘史无前例的巨船,不仅在吨位上而且在速度和豪华程度上,将成为无可争议的大西洋航线霸主。

学生:(回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历史性变革,第一次是从手工到工厂的巨变,工厂的出现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第二次是由企业到托拉斯的变革,即由自由竞争向垄断企业的过渡。生产社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人类的生产生活秩序被大大改变了。

教师:两次工业革命中,科技发明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劳动生产率飞速提高,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资产阶级将整个世界纳入其政治、经济轨道,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整个世界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拓展思考环节:这一两百年来,资产阶级昂首阔步、自信满满,开辟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并以为掌控世界的目标唾手可得,征服自然指日可待。

6.总结“泰坦尼克”取自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名,象征力量和庞大

美国《造船专家》杂志认为其“根本不可能沉没”。有位船员在航行中对二等舱一位女乘客西尔维亚·考德威尔说:“就是上帝亲自来,他也弄不沉这艘船。”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一切,也将永远让人们牢记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价。人类需要学会谦虚谨慎和懂得保持敬畏之心。

一是科技进步永无止境。有资料表明,“泰坦尼克号”上所使用的钢板含有许多化学杂质硫化锌,长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钢板更加脆弱。伟大的“钢铁时代”生产出来的钢材,若以当今的标准来看,根本不能用来造船。正如19世纪末的物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学大厦”已经落成,后世的物理学家将再无重大问题可供研究突破,旋即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横空出世。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人类万万不能盲目自信、故步自封,亟需谦虚谨慎且探索不息。

二是自然力量不可抗拒。影片中“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和折断沉没的例子其实并不罕见,回顾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对自然的所谓成功征服,都伴随着自然对人类或直白或隐晦、或当前或长远的“回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脆弱而渺小的,我们可以适应它、利用它,甚至合理改造它,但不是征服。人类只有敬畏自然,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结语

把握时机,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创设出生动而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把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专题复习课进行改进,对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实践值得历史教师不断探索和完善。

世界现代史人物专题论文 篇4

1.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 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 简述进化论主要观点, 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 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 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意义。

(5) 以网络技术为例, 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 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高考导向】

1.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的考查

近年来高考主要以考查基本知识为主, 涉及内容基本是某项科技成就的价值、意义、影响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涉及分值较大的主观题, 内容局限在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三次工业 (科技) 革命方面。如选择题多次把考点选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经典力学、近代物理学的巨大成就,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影响等;至于三次工业 (科技) 革命的内容, 不仅在每年各地的高考选择题中出现, 而且也时有材料解析题或者问答题, 涉及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 工业革命发生的因素, 蒸汽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古今中外科技差异等内容。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考查

对于本部分知识, 近年来高考主要考查文学艺术方面的背景、流派和影响等内容, 以选择题为唯一形式。今后高考仍将考查的主干知识是: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产生的背景及成就,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与工业革命的关系、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等。

【整合解读】

一、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背景及巨大作用

(1) 背景: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②中国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西传。③手工工场技术的进步和地理大发现的影响。④广大人民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⑤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 激励着先进知识分子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维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 也为科学研究创造了好的外部条件。近代自然科学由此蓬勃兴起。

(2) 作用:

①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杠杆, 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发生相应变革, 于是导致思想变革和社会革命, 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②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 从而使竞争力不断提高, 即提高一个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大大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而且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③科学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生产工具, 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 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两次飞跃。二战末期产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

2.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 (15~16世纪)

(1) 原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手工工场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 标志:

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第二阶段: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阶段 (17~18世纪中期)

(1) 原因: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2) 标志:

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第三阶段: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 原因:

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 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科学理论的进步又引领经济的迅速发展。

(2) 标志:

电磁学的新成就, 道尔顿的科学原子论、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确立等。

第四阶段: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 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 标志:

电的发明与应用,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制定, 特别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3.牛顿的经典力学及其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关系

(1) 牛顿经典力学:

①背景: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进入实验科学的时代;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场手工业时期经济上的需要。②基本理论: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 (惯性定律, 加速度的比例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③显著特征之一是注重实验, 之二是它的数学化。④地位和作用:牛顿力学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总结, 其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 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牛顿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 关系: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他所创造的概念, 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 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4.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 主要内容:

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斗争, 适应者生存下来, 不适应者则被淘汰, 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 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 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这就是“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为基因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事实上, “物竞天择”, 竞争的是“基因”。

(2) 影响:

进化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重大科学突破。第一次是日心说取代地心说, 否定了人类位于宇宙中心的自大情结;第二次就是进化论, 达尔文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 推翻了神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 使生物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5.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积极方面:

①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 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推动了贸易电子化、政府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生活便捷化, 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 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②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 使世界更紧密地连成一体, 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大方便了日常生活, 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2) 消极方面:

在互联网时代, 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问题, 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还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 会使一些人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6.三次工业革命

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7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 17世纪至18世纪30年代: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发展, 经济上的进步推动文学艺术的进步。政治上众多国家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的庇护以发展自己, 而国王要依靠资产阶级来削弱贵族势力, 其推行重商主义以扶持资产阶级。双方的妥协造成了文学艺术的特殊色彩:流行古典主义, 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律性, 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

(2)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加紧进行, 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壮大起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确立, 人们对现实的不满, 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 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风格发展起来。

(3) 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完成后, 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弊病逐渐暴露, 文学艺术领域, 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面的现实主义开始取代浪漫主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主流。

(4) 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及产生的社会问题, 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 推动了以反传统和反理性为特征、注重表现自我内在感受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2.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特点

(1)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①反对崇尚理性, 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②反对古典主义形式的束缚, 在创作中采取夸张手法, 富有幻想和传奇色彩。到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发展到顶峰。

(2) 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①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②具有批判性, 以暴露现实社会的黑暗。③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④追求人本主义理想, 主张社会改良。⑤以长篇小说为主要表现形式。

(3)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①主观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在艺术手法上, 往往没有明显的开头、结尾和情节。②没有或是徒具人形的人物, 而不厌其烦地描写某一固定的物。③没有脉络、颠倒跳跃、多角度、多层次。④语言不合逻辑, 或句法残缺, 或以声音替代, 晦涩难懂。

3.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区别

(1) 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 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 从19世纪30年代起其兴起并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萌芽于19世纪晚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

(2) 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 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特别是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 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 找不到出路。

(3) 从创作特点来看,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 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 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 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 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 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4.浪漫主义美术、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

(1) 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 重感情轻理性, 重色彩轻素描, 不满现实, 追求幻想。

(2) 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注重表现现实社会, 特别是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

(3) 印象画派的主要特点:善于捕捉光与色之下的“瞬间现象”;作品线条粗犷, 形式夸张, 色彩明快等。

(4) 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 重视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

5.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 影视艺术的发展:

(2)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 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越来越大。

【复习方法】

一、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的复习

1.重点掌握近代以来世界上的重大科技成就 (内容、观点、影响及意义) , 把握这些成就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 与时政热点、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2.运用列表、归纳和比较的方法, 将本部分知识中的物理学 (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 、生物学、三次工业革命加以对比记忆, 构建系统的网络化体系。

3.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 把科技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分析其功过利弊, 概括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人类自身的摧残。注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注意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分析近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动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注意中外的对比, 特别是三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通过横向的联系, 学会用全球史观看待历史。

5.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现存较大争议, 一般情况下可以回避。

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复习

1.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 一定时期的文化对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又有反作用的原理, 分析和掌握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加深对人文主义产生、发展、成熟的演变历程的理解。

2.运用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 正确分析、概括人类重大科技成就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双重影响。运用阅读、记忆、体验、表达、列表、归纳、比较等方式, 将本部分知识构建成系统、网络化的体系。

3.分析文化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 可以考虑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政策因素等。此外, 要把握社会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 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

1.“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 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 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选项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蒸汽机——工业革命

B.相对论——电子计算机——第三次工业革命

C.电磁感应理论——电动机、发电机——电力工业

D.内燃机——汽车、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2.物理学从经典力学至量子理论、相对论的发展, 说明

①任何科学成就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发现 ②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③人类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认识客观规律 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人类要不断探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古代社会用“烽火狼烟”传递信息、用驿马信使传递书信;到了近代社会, 人类发明了电报、电话;到了现代, 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人类传递信息方式的变革折射出

A.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

B.古代信息闭塞、落后

C.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演进

D.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4.文学艺术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下列哪部作品对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有人对近代以来美术流派进行这样的概括:“浪漫主义绘画重视的是栩栩如生的生命感和动感的表现, 画面讲求整体效果而非细部修饰”;“现实主义美术要求正确、完全、忠实地描写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印象派绘画捕捉的事物是闪动的光影和色彩”;“立体主义 (现代主义) 用块面的结构关系来分析物体, 表现体面的重叠、交错的美感”。据此判断,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①浪漫主义 ②印象派 ③立体主义 ④现实主义

B.①浪漫主义 ②现实主义 ③印象派 ④立体主义

C.①浪漫主义 ②立体主义 ③印象派 ④现实主义

D.①印象派 ②浪漫主义 ③立体主义 ④现实主义

6.英国作家霍尔金的小说《指环王》长期不为中国观众所了解, 好莱坞将《指环王》搬上银幕之后, 其小说在各大书店高居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这说明

A.小说的影响力不如电影

B.电影作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传媒, 促进了其他艺术的推广

C.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 反映了科技的发展

D.影视艺术的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

7.有关印象派绘画的叙述, 正确的有

①以青年画家为主 ②用光与色描绘外部世界③前期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 ④塞尚抵制印象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普罗米修斯冒险盗来天火, 造福人类, 也成为现代奥运会火炬接力最早的灵感。英国雪莱曾以一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享誉文坛。这部巨著反映了

A.时人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的失望

B.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 成为文学主流

C.作者较多使用现代主义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D.作者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它的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在当时就使英国一个国家能够对抗整个世界。工业革命, 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 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因此, 我们从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 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二 18世纪60年代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机器纺纱机, 次年获得专利……采用水力驱动, 又叫水力纺纱机……1771年阿克莱特与人合作在德文特河上的克罗姆福特建立了近代的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此后一发而不可收, 相继在德比郡、兰开夏郡、诺丁汉郡、苏格兰开设纱厂和织布厂。

——上述材料均选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早在19世纪50年代, 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 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 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

材料四 1870年到1900年间,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密切得多。19世纪最后30年间, 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新兴工业, 诸如电力工业等这些完全是科学发现中首创的工业, 其面貌的改变当然要比那些早已建立的工业显著得多;在这些早已建立的工业中, 科学的应用只是很大程度上改进旧的生产方法, 而不是建立崭新的生产方法。

——欣斯利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五 在过去200多年里, 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 先后发明了蒸汽机、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报、电话、电视、电脑、原子弹、太空飞船等。每次科技革命, 对人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 从经济、科技两方面概括说明英国是如何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的。

(2) 根据材料二, 从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两方面指出阿克莱特的历史贡献。

(3) 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材料三中“蒸汽大王”主要解决了材料二中的什么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说明在“电力的火花”取代“蒸汽大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有哪些。

(4) 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 在技术进步方面有了什么新变化?新兴工业和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有何差异?

(5) 归纳材料五中提到的三次科技革命在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积极影响。你认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 4.C 5.B 6.B 7.B 8.A

二、非选择题

9. (1) 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科技上:经典力学体系确立, 近代科学形成。

(2) 贡献:生产技术:发明水力纺纱机;经营管理:首创工厂制。

(3) “蒸汽大王”主要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动力问题。发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发明:发电机、电动机。

(4) 新变化:技术进步依靠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带动, 所有的工业部门几乎都受到新的科学发现的影响。差异:新兴工业完全应用新技术, 出现全新变化;传统工业只是改进技术, 步伐缓慢。

(5) 积极影响:交通发达, 出行便利;通讯便捷;工作效能提高;娱乐多样化。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世界现代史人物专题论文 篇5

15、16世纪西欧的历史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

为工业文明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现代世界的兴起(17、18世纪)

17、18世纪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

为工业文明的到来提供了政治保障,奠定了思想基础

3.现代世界的形成(19、20世纪)

18、19世纪英国率先开展和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此后,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在欧洲、北美和东亚,逐次扩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国家(法国、德国和俄国),北美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先后实现了工业化,这些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各具特色,并且通过殖民主义形式形成了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特征: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现代世界体系。它们是工业品的生产国和输出国,资本输出国,东方亚、非、拉国家是它们的经济附庸、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欧美殖民者打断了殖民地国家原有的历史进程,破坏了殖民地的政治、经济主权,剥削、压迫、奴役殖民地人民,造成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是为破坏性的一面;从客观上说,被殖民的国家相对于欧美的历史发展进程是落后的,发展也是相对封闭的,因此,伴随着殖民者的到来,封闭的社会状态被打破,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机器大生产)、科学技术、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影响殖民地国家和人民,有利于他们的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历史发展,是为建设性的一面。

近代不平等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94——1895甲午战争《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近代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迭遭破坏,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勒索巨额赔款,进行鸦片贸易,掠夺中国的原料,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加深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中国近代的贫困和落后。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门被打开,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断,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进入中国,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近代化之路。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高涨,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强国御辱的时代强音,促使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中华民族进行了百年的抗争与探索,从客观上促使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近代中国落后的因素

1.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国家,国家不独立,民族不解放

2.统治的黑暗与制度的腐朽

3.长期的战乱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强大

上一篇:写作教学例谈下一篇:精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