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统计措施

2024-08-12

劳动工资统计措施(共10篇)

劳动工资统计措施 篇1

劳动工资的统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它是工资数据等基本信息的主要来源, 为相关的统计和分析做好基础工作, 同时也是对事业单位劳动工资工作人员基本权益的保护。劳动工资数据也是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制定的依据, 所以事业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必须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

现阶段的劳动工资在现阶段有以下特点:

1、工资统计原则不同。近年我国的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发生了变化, 原来是工资的发放方进行统计, 现在是劳动力的使用方进行统计, 这就涉及到一些行业的劳动派遣等问题, 因为一旦有劳务派遣问题, 就会出现工资的发放方与工资的使用方不同的问题, 在一些特殊行业, 比如建筑业、金融业和服务业, 这种用工形式比较多, 所以在这种新的工资统计原则下, 会造成很大的不同。因为在新的原则下, 如果有劳务派遣, 国家将其和在职员工合并起来计算平均工资, 这对计算平均工资产生影响, 平均工资发生变化。

2、工资统计依托的技术在更新。以往的工资统计多是手工, 时效性差, 不便于统计, 而现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下, 工资统计也在发生变化, 工资统计信息化的发展针对情况复杂、时效性差的特点予以克服。原来的事业单位人事工作人员多是一些老同志, 他们在掌握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方面有着一定的困难, 所以对统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技能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阶段的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有以下问题:

没有建立统计的机制和规范。目前有些事业单位的工资等原始数据刻录不清晰,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的是记录项目模糊, 有的是没有建立规范的台账, 还有就是记录的口径和项目不一致, 导致统计数据的不真实, 账目有问题, 统计指标不完善, 给后期的分析带来困难, 另外基层的劳动人事部门由于人员的更迭, 所以劳动工资信息等不完善。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建立不健全, 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流程和考核、激励机制。

劳动工资数据利用不充分。大家传统理解的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的统计多局限于一些浅层面的问题, 而没有深层次的分析, 而如果这些深层次的分析, 则不能真正地将工资数据信息有效利用起来。同时在基础劳动工资数据的采集方面力量也比较薄弱, 造成基层数据的统计不专业, 工作开展起来不顺畅,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领导层面要高度重视劳动工资统计事宜。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其劳动工资的统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 做好劳动工资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 数据的管理、储存要有严密的规定和系统的程序, 将劳动工资统计的工作规范化。要对相关的统计制度、统计方式和分析工具、分析指标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只有领导的重视, 才能更多的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务资源对相关的资源来完善劳动工资统计。

通过完善的绩效激励和考核来明确责任。只有将劳动工资记录、存档和统计等工作的职责落实到人, 才能更好地激励人事工作人员, 使其有责任意识, 更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要明确责任, 将劳动工资等基础人事信息的记录和维护明确到人, 而且与其考核挂钩, 这样才能从长期保证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人员有流动的情况下, 要做好交接工作, 保证有效人事信息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人员的培训也是保证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必要措施,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要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 提高劳动人事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 强化其网络知识, 完善培训技能。

另外, 要规范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统计质量保证体系。基础工作是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重点, 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统计数据的质量, 因此企业在日常统计工作中, 对基础工作要实行规范化管理, 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建立并完善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相关的原始数据记录。统计数据的形成涉及较多部门和单位, 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统计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保障体系, 将有关统计工作的各环节都纳入质量保障体系之内。

因此, 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必须克服新形势下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不断健全自身机制, 扎扎实实搞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领导重视, 为劳资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加快基础资料建设, 为提高劳动工资统计的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面提高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素质, 才能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不断积累经验中实现创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冬根.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存在问题及对策.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5 (6)

[2]成国强.对统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5)

[3]阎艳芬.对提高企业劳动统计质量的思考.铁道统计, 2003 (3)

劳动工资统计措施 篇2

关键词:基层 劳动工资 统计

作为反映乡镇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单位职工工资收入变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劳动工资统计是乡镇地区关于社保基金收缴、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定等工作的主要参考标准。但是,乡镇基层地区的劳动工资统计却存在不少问题,我镇吉扬钢构公司,外加工业务较多,外公司的工人是否纳入期末从业人员中,等一系列的问题应該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好务。

1、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问题

1.1、统计制度不全面

尽管很多地方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统计台账和有关统计报表机制,但是还是有部分单位的统计数据记录不完善,因统计台账问题导致账目混乱,统计指标缺少,相关数据没有真实性;统计制度的不全面以及劳动统计指标设置落后,多年来的一贯制造成基层劳动统计工作漏洞百出。在市场经济中,尽管工资分配形式不再单一,可是很多乡镇地区相关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还是和社会发展水平没有同步。

1.2、统计信息途径窄

通常基层单位在收集统计数据并上报的过程中,是以定期报表及有关临时报表制度为主,其信息内容有限,主题单一,致使信息范围小,统计方式单一化。另外,但是基层的劳动工资统计者往往只顾收集、整理与上报劳动工资统计资料,而没有科学分析统计过程及结构,劳动工资统计的真正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1.3、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统计专业知识不系统,统计人员的工作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致使一些劳动工资统计人员没有“在其位、谋其职”责任意识,对统计业务的科学认识不足,一些必需的统计知识没有被熟练掌握,统计数据评估无法高标准完成,更难以科学分析当年的经济核算运行状况。另外,基层统计人员变动较大,不少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在岗时间都不长,未经系统业务培训,在劳动统计工资中没有系统的开展思路,因而应付了事的问题时有发生,统计失实情况很多。

1.4、统计信息化程度不足

尤其是在贫困乡镇地区,统计原始数据信息的采集缺乏自动化,其调查方法多是以定期报表制度为主,不能全面地运用计算机处理统计数据,统计信息化建设落实。具体来说,因为缺乏网上直报,基层统计资源浪费严重;不能严格遵循报表处理程序进行审核,统计结果汇总措施单一,由于深加工不够,只有利用程序外操作数据,将审核程序复杂化了。

2、劳动工资统计改革的具体对策

针对以上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问题而言,新时期下,做好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还需要多方下手,如制度、途径、队伍及指标体系建设。

2.1、完善基层统计制度

必须通过提升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来强化统计基础工资,基层单位应该以统一的劳资统计台账,将与统计基础工资有关的劳资统计质量、原始记录、凭证等结合起来,使基层统计工作更加成熟化。利用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加强人们对统计法的认识,并严格惩处违法的统计行为,以强有力的统计执法力度将完善的统计制度运用到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工资当中,以确保统计数据有据可查、有法可依,为乡镇基层单位更好地服务。

2.2、拓宽基层统计信息途径

尽管基层劳动工资统计追求结果,但是过程同样也重要。基层单位要想有更为科学的管理决策依据,就必须将统计渠道疏通,提高统计工资预测性,以劳动工资统计信息分析来作为科学预测的基础。这就要求基层单位必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更新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建设完善的统计信息网络,利用信息网络快捷地检索、查询、反馈劳动工资统计信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统计工资效率,让基层单位能够有效开发利用统计资源,并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2.3、重视基层统计人员专业培训

新时期基层劳动工资统计员应该既要懂得人事劳动管理知识,又要懂得现代化的统计手段。乡镇基层单位应该加强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业务知识学习,以培训学习的方式强化统计业务。加大对统计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让他们能够较好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统计办公。基层统计管理部门需要对本地各单位的统计人员进行系统的职业及业务培训,哪些费用纳入工资总额,哪些费用纳入应付职工薪酬,两者有何区别,增近和统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距离。统计培训内容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精讲理论知识、细讲具体操作,必须要让培训者知道如何有效开展工作,让统计数据有质量保证。

2.4、建立全面的统计指标体系

乡镇地区基层劳动工资统计需要有新的统计指标体系。按照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指标体系类别,针对不同单位的组织设置、人员编制、薪资发放等方面来设置,比如有的单位有编制人员与临时招聘工、没有专业技术员,有的单位分领导干部、中层管理者、职工等等,区别性地设置不同指标体系。关于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的说明应该要简易而直观,方面填写,以最大限度减少统计错误,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对统计报表中不适应当下统计工作需要的指标应该有目的地增删,或者设置新的统计指标。

3、结语

总之,乡镇地区需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情规范基层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机制,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加大劳动工资统计信息化建设,最终才能为基层单位的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田苗.浅析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78

现代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探讨 篇3

目前, 多数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是由集团公司统一进行统计设计并组织开发劳动工资统计软件, 各级基层单位围绕统计程序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并上报。各项人力资源综合统计指标由企业集团负责解释、分析、预测和监督。企业现行统计系统能够为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基本满足社会保障体系、劳动法制体系等方面体系建设对本行业劳动工资统计的需要。但与国家构建和谐社会, 企业探索用人机制和分配方式改革, 进一步推动企业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统计队伍专业素质不能较好满足企业适应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

劳动工资统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劳动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活动的总称, 是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制定有关政策、计划的重要依据。目前, 多数基层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并非统计科班出身, 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兼职现象。企业对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够充分, 致使对劳动工资统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够。多数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任务认识不足, 认为主要工作是填制上级布置的报表, 面对市场经济和企业体制改革之波澜, 或无动于衷, 或望洋兴叹, 难以胜任不断深入的企业体制改革赋予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从业人员的新任务。

(二) 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不能较好满足企业适应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

现行的劳动情况统计指标设置不够科学, 有些指标与其它专业统计指标设置重复, 有些指标并无多大实际意义, 基层单位填报起来比较困难。如企业利润指标其它专业已进行统计, 也不存在计算其它指标或与其他指标进行平衡的需要;还有些指标在一个统计时期内要求多次统计等。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变化, 劳动工资统计指标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 劳动工资统计方式不能较好满足企业适应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

目前一些企业的劳动工资统计多年来一直采取全面统计, 层层汇总的调查方法, 基层单位工作任务重, 收集资料费时、费力, 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工作量。

二、加强现代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用人机制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意义也越来越重要。要进一步做好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进一步加强企业劳动工资统计队伍建设。

要加强企业劳动工资统计队伍建设, 夯实企业劳动工资统计管理力量。要尽可能在企业配备专职劳动工资统计人员, 并积极搞好劳动统计教育培训工作, 进一步提高劳动工资统计从业人员素质。要积极推进劳动工资统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以持证上岗制度的施行促进企业造就一支知识全面、眼光敏锐、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综合协调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高素质劳动工资统计人员队伍。

(二) 进一步加强现代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基础性工作。

基层统计是统计大厦的基石, 而信息收集是基层统计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从源头上提高劳资统计数据质量, 一定要加强劳资统计基础工作, 要求现代企业建立统一的劳资统计台帐, 健全与劳资统计资料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和凭证等统计基础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劳资统计从业人员的统计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制宣传和教育, 同时强化统计监督与执法, 使劳动工资统计从业人员了解《统计法》, 自觉遵守和维护《统计法》。要坚持推进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积极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统计软件, 推动现代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实现社会联网。要把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加大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硬件投入, 做到层层落实责任, 确保劳动工资统计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要严格报表层层把关和报送时限, 对瞒报漏报、弄虚作假行为严格依照统计法规进行制裁, 确保统计报表优质高效。

(三) 进一步探索现代企业更为先进的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方式。

针对现行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量较大、需要进一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问题, 建议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方式采取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有些企业职工成分较为单一, 人员组成较为固定, 数据调查相对容易, 可以实行全面调查方式;但这些单位的劳动现象在一年内变化不大, 劳动报酬、人工成本、保险福利、社会保障等指标相对稳定, 专项调查工作可不对其进行。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工作量, 避免报表“多、乱、杂”的现象, 又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

(四) 进一步完善与企业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系统。

劳资统计要面向全社会, 服务于全社会, 因此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 在改革完善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方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首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统计指标, 增加一些分离企业办社会、人才引进流失、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等反映热点、焦点问题的相关指标, 服务领导决策。其次劳资统计指标解释尽可能做到直观、易懂, 便于填写, 把错填数据减少到最低限度, 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另外, 反映在岗职工收入情况的工资总额这个指标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指标, 即使在同一个企业内, 其构成也很可能不尽相同, 有岗位技能工资、薪点岗位工资、年薪制、承包制等, 如何计算才能更清楚地反映职工收入情况, 应做迸一步详细的指标解释。

(五) 进一步提高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是进行有效统计分析的前提, 劳动工资统计也不例外。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时性直接关系到统计质量的高低。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在对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汇总时, 应坚持以“服务全局”为统领, 牢固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时刻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来警示自己, 确保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满足劳动工资统计分析的需要, 真正发挥劳动工资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摘要:劳动力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企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因此, 劳动工资统计是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和经济统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企业更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现代企业,劳动工资统计

参考文献

[1]李安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1]李安有.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劳动工资统计措施 篇4

关键词:劳动工资统计;问题;建议

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全面、系统、准确、及时地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反映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及构成和分配使用等方面情况的统计资料。它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GDP核算中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行政机关会计制度的改革,再加上一些地方因素的影响,劳动统计数据搜集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客观实际中的指标差距很大。

一、基层统劳动工资计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制度不健全

统计数据涉及指标面广,统计单位多,人员素质不齐,很容回易出现差错,影响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因此对基层统计工作要制定统计数据的统一标准,实行规范化的统一方法,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建立并完善与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相关的原始数据记录制度。但是现在的企业或行政单位大部分没有设立正规的劳资台帐,而相应的制约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也造成执法不力。

2、统计人员专职少

基层单位统计人员大多是办事人员兼职,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统计意识不强。现在国家对四上企业实现联网直报,采用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将原始数据通过互联网直接报送全国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各级统计机构在线同步接收、审核和共享原始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这更要求统计人员要专业,敬业有很强责任心。但是对于四上企业的统计人员来说,虽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等需要月报,经过一两个月的电话指导完全可以放手,由于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也是存在统计人员不稳定现象,好不容易培训好一个趁手的统计人员,又由于个人或者单位的原因而离开,倍感被动,再重新到企业培训,更有时亲自到企业帮助解决疑问,完成报表,才能没给全县、市、省和国家的汇总工作造成大的困难。

3、统计信息范围窄

劳资统计的数据主要是由基层各个企事业部门的管理人员上报,如每季、年报等逐级汇总、编制、上报统计资料,实行定期报表和各种临时报表制度相结合的报表方式,因为每种报表侧重表现一个内容,比较单一,缺少综合化、系统化,以致信息范围狭窄,不能具体的反映本单位劳资状况,如:就业率、失业率、劳动力人口等。

4、统计数据失误多

基层单位人员素质不一,大多既是单位的会计又是统计员,对劳动工资统计指标理解不透,统计方法和技术运用能力不强,靠一年一度的年报会几个小时的培训,时间太短,有些大龄人员培养起来很困难,这样一来平时的季报与年报数据就相差很大。比如:填写第二和第三季度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时,工资总额很多人不会累计,只是计算本季的工资总额,造成本单位人平均工资本季度没有上季度多,出现倒贴现象。或者有的工作人员把从业人员累计,劳动报酬也累计。

5、统计模式要求高

目前,劳资基层统计数据获得采用SARP程序和联网直报两种方式报表,这无形中就给基层劳资统计人员增加成以往双倍的工作量。既要完成常规传统报表,又要按时完成联网直报的工作,并且两套数据要结果一致。而常规的SARP报表中,数据来源大多纸质、手写发现不了错误,只有输入程序通过审核才能知道。联网直报平台的建立虽然达到资源共享,但是要求各个基层统计机构时间性更强,数据准确性更高,既有同比,又有与上期数据对比,这就要求基层统计人员既懂计算机又通业务知识,不能像以前,工作分到两人身上还可以完成。

6、统计报表搜集难

劳动工资统计属定期、全面的统计报表,且涉及的单位多,因其报送单位不完善的统计机构、广泛的涉及范围,不稳定的统计人员等因素,每个季度都有许多单位必须通过催报才上交报表,搜集统计报表的工作越来越难开展,这种情况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尤为严重,而且就算上交了报表,其质量也难以保证。而且由于统计法制定的属地原则,会出现国家级或者省级、市级单位需要配合县级统计部门完成数据收集任务,这就给当地统计部门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需要单独上门利用统计法进行沟通解释,才能顺利完成报表的搜集任务。

二、为了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宏观决策科学化水平,提高统计现代化水平,国家统计局提出统计“四大工程”。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我认为今后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要精通专业方面的知识,又要掌握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全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首先要求劳资统计人员树立为人民统计的服务意识,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其次加强统计法律的学习,培养依法统计的观念,强化统计意识,争做一名合格的统计执法员;再次熟悉劳资统计指标体系,学会全面、系统地进行数据采集;最后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统计手段。

2、依靠制度管理,规范统计要求

数据全面、真实、准确、是劳资统计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要运用一套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劳资统计规范化、制度化。这就要从基层的统计抓起,具体做法一是建立统计人员岗前培训制度,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二是做好基层原始记录,建立制度并加以落实;三是制定基层报表制度,落实责任;四是建立科学的奖惩制度。

3、建立全新指标,体现数据准确

劳资统计要面向全社会,服务于政策制定,因此必须设置一套与新时期相适应的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借鉴美国劳动统计的方法体系如:把劳资统计项目分为面向家庭的调查和面对机构的调查两大类。前者为人口调查(CPS),主要反映不同年龄,性别,行业的失业率,劳动参与率等;后者包括当前就业调查(CES),开工与劳动力流转(JDLST),就业和工资普查(QEWS)等,主要反映不同地区、行业就业和薪酬。

咱们国家现有的劳资统计制度,就劳资统计来说我个人认为,经过两条腿走路过度后,SARP程序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四下单位只在年报做,平时季报可以不做。因为四下的单位对于基层这块几乎是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稳定,劳动报酬稳定,变化小,意义不大,搜集难度又大,费时费力。把四上企业年度报表指标作为长期日常报表指标,可以反映出行业不同就业率的高低,劳动报酬的不同。

4、确定细项分组,防止忽略漏报

在岗职工工资额是一个涵盖比较广泛的指标,包括的内容较多,除了工资里边有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津贴和补助等项目外,还有一些工资项目中不包括的第十三个月奖金、烤火费等,这些额度可能很多单位填表时忽略漏报。

5、加强法制宣传,夯实统计基础

基层统计人员要开展发传单、贴广告等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制宣传和教育,将《统计法》深入人心,让全社会的人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进一步加强统计执法力度,将统计中存在的严重违法行为进行严惩,以儆效尤,才能有力地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将统计工作做到实处。(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

参考文献:

[1] 尚学军.劳动工资统计中的问题与思考[J].北京统计,2002(10)

[2] 田苗.浅析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3] 邵淑艳.谈如何提高劳动统计数据质量[J].科技信息,2006(6)

[4] 杨文香.浅析当前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17)

[5] 张杰.孙文峰.如何做强统计分析[J].中国统计,2011,(11).

加强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对策研究 篇5

一、目前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存在的问题

1、部门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认为统计只是数字游戏,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工作积极性不高, 责任心不强;态度不严谨, 甚至有应付的态度。

2、部分企业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兼职多, 更换频繁, 统计业务水平不高。目前, 部门单位大多数是一人多岗, 工作繁重, 自然没有多少精力放在统计工作上。

3、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片面的认为, 劳动工资统计就是发发工资, 报报表, 叫你怎么报, 就怎么报, 什么统计法也不在乎, 对此项工作不重视, 影响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也无法起到作用。

4、统计人员培训不到位, 统计普法力度不够。当前, 普遍存在着统计人员培训不够, 大部门统计人员统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统计业务培训, 统计员统计业务知识水平偏低。由于缺乏有效的普法宣传基层单位有关人员尤其是基层单位领导对统计法规认识不足, 统计人员没有对统计法规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和领会, 法律意识淡薄, 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中随意性大, 并容易受到来自基层行政领导的干预。

5、统计调查手段落伍, 报表收集难。随着机构改革、企业改制力度的不断加强, 劳动统计填报单位增减变化快、单位类型变动大、隶属变更多, 无主管部门的单位增多, 报送单位的统计机构不够健全统计人员不稳定, 造成劳动统计报表全面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 每个季度有不少单位必须通过统计部门电话催报提醒和上门工作才能收到报表, 个别单位要好多次催要, 甚至有的单位在规定期限内还不做统计报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绝大部分是兼职、大部分由单位人事劳资部门或会计人员兼任, 加上劳动工资统计是季度报表, 所以普遍都反映在规定的期限内忘记报送劳动工资报表。

二、强化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措施

(一) 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从劳动工资统计干部队伍的思想认识入手。

定期组织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学习党在新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增强他们从事统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主管部门帮助他们运用统计数据研究工作, 应用统计知识指导工作, 树立起“实事求是、依法统计”的职业道德和“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

2、加强经常性的统计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在各种抽样调查工作会议以及平时上报各种定期报表的时机, 应强化统计业务知识的培训, 尤其是针对报表中和报表软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讲解, 不断深化统计指标, 范围、口径以及各种统计标准的理解, 加强学习人事报表软件的操作, 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 提高实践和业务能力。

3、加强计算机基本实践操作学习。

把劳动工资统计干部队伍的理论学习、统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纳入长期培训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实行目标考核, 量化打分, 充分调动了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学理论的积极性。

4、加强工作中的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尊重客观实际, 排除主观臆断, 增强抗干扰能力, 切实树立起“统计数据、质量第一”的思想, 增强劳动工作统计干部队伍工作的责任心和责任感, 使统计人员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建设意识不断提高。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业务知识, 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如何提高劳资统计人员素质是加强统计工作的重要方面。要求劳资统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5、严格要求业务上的工作。

从报表的安排、布置, 到逻辑审核、纵横对比、层层评估、汇总上报等关键环节守丧严格把关, 查问题、找原因, 杜绝由于因工作不慎而造成的数据差错, 对个别出入较大的数据进行严格核定, 坚持数出有源、数出有据。

(二) 健全统计规章制度, 简化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主管部门应建立统计综合协调机制, 理顺统计数据来源渠道, 及时更新统计基础表格, 尽量做到科学、实用、高效。应及时淘汰不适应国家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统计指标或表格, 如年末人数中“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中的“临时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这两个指标,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践, 各用工单位已无“临时职工”与“其他从业人员”之分,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人数”已逐步减少, 对私营企业也不适用;整合原有的统计表样, 避免重复统计, 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消耗。

(三) 加强统计机构建设, 夯实劳资统计基础

根据不同单位、部门的性质、特点, 健全专职统计机构, 配备必需的专职统计人员。各单位应加大对统计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 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同时, 各相关单位应不断强化劳资统计的基础性工作, 建立、健全劳资统计电子台账, 及时调整劳资统计台账的信息;劳资统计人员要注重日常积累, 按照统计工作的要求, 做好劳资统计报表的综合分析工作, 及时整理归档劳资统计报表, 并加强劳资统计档案的日常保管工作。

(四) 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工作, 调整现行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各级单位棉队日益复杂多变的人力资源市场, 为合理有效配置人力资源, 就要求劳资统计工作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 积极建设统计网站, 扩大网上直报工作的覆盖面。积极着手建立部门统计协调、数据衔接和共享机制, 探索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部门信息网及政府专网与企事业、公众互动的具体实施办法。实现统计信息公开化、统计信息咨询网络化, 确保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和互动性。

摘要:工作水平的高低与消费水平、消费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搞准劳动统计数据对各级领导在经济工作中的准确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工资,统计,资料

参考文献

[1]贾建慧.对当前劳资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第九卷第六期.[1]贾建慧.对当前劳资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第九卷第六期.

劳动工资统计改革的几点设想 篇6

一、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要性

1. 从国家层面看;

国家每出台一项新的政策, 都要以劳动工资的统计资料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如国家出台的最低工资标准。它的制定必须以当地职工人均收人为依据;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也要参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来调整。

2. 从企业层面看;

工资总额构成企业的主要人工成本。也是企业计提各项费用的标准, 如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各类人员的工资收入是企业制定薪酬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据。

3. 从职工个人层面看;

个人全年的工资收入是计算个人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的基数, 对于实行年金的企业来说, 它也是计提个人年金的基数。

从以上三个方面, 可以看出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要性。因此, 各基层单位从领导到具体工作人员都应对劳动工资统计给予高度重视, 保证统计数据质量是每个统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保证数据质量, 除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外, 还要熟悉统计业务, 了解统计与其他有关学科的关系, 从而正确填报统计报表。即便其如此重要, 我国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现有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很多企业的现状是领导不够重视、干扰统计工作正常开展的现象时有发生;专业的统计数据大多由兼职人员来完成, 人员更换频繁, 导致统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 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1.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认识的偏差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劳资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企业、事业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资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 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但仍然有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 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 表现在很少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和为统计人员解决具体困难。

2. 劳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统计人员大多缺乏统计专业知识, 工作开展较困难。另外统计人员形同打杂, 要兼顾多项工作, 劳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 且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 致使劳资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有些新来的统计工作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 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 做起劳资统计工作来, 不知从何着手, 只能模仿以前的报表, 这必然会出现差错, 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

3. 劳动工资调查指标针对性不强

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一直是由从业人员人数、职工年末人数、平均人数、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许多基层劳资统计一谈到劳动工资统计指标, 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指标陈旧, 缺乏实用性和新颖性。所以应该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科目中添加上述工资科目中不包含的这些费用, 避免造成漏报工资总额, 致使上报的统计数据的不准确。

4. 新形势, 新变化造成劳资统计数据失真

单位战略发生了新的变化, 势必要求其管理方式变革以适应单位战略的调整!管理方式的变化对劳资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2年开始, 很多单位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这完全打破了以前仅在本地区域的统计模式, 对“走出去”单位或者人员和他们收入的统计, 没有一定的磨合期很难做到数据统计的及时与完整。

三、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

1. 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和收入分配多样化, 如实反映和描述这种客观经济现象应当是劳动工资统计的基本任务。因此, 劳动工资统计改革, 已成为当务之急, 主要原因是: (1) 统计调查单位变动频繁, 行政约束手段弱化。 (2) 利益主体多元化, 数据质量难以控制。 (3) 职能部门的转变, 企业、事业基层统计人员大量精简。 (4) 现行劳动统计调查范围已不能反映社会经济总体全貌。

2. 改革策略, 领导重视、加大投入;

随着公路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 单位领导更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同时要求各级领导不仅要了解基本的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 更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在企业、事业领导的重视下, 各单位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才能有明显改善, 才能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保证统计部门能够独立开展统计工作。

3.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业务知识, 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 要求劳资统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忠于职守, 坚持原则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加强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 精通统计业务, 在上岗前要取得统计人员上岗证, 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 提高劳动统计人员熟练运用现代化统计手段的能力。

4. 依靠制度, 规范工作;

准确、可靠是劳资统计工作的价值所在, 是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 从基层的统计抓起, 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劳资统计规范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苏金萍:地勘单位劳动工资统计资料认识与思考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版) 6/1/, "" (6)

[2]赵冬根: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存在问题及对策能源技术与管理6/1/, "" (6) .

劳动工资统计措施 篇7

1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现在很多企业的现状是领导不够重视、干扰统计工作正常开展的现象时有发生;专业的统计数据大多由兼职人员来完成, 人员更换频繁, 导致统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 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一般的企业中都以财务核算为主, 统计工作为辅。因此工作中, 凭经验或运用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 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 导致一些统计范围模糊, 统计数据错位、失误、漏报等现象, 严重影响原始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2) 劳动工资调查指标针对性不强。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一直是由从业人员人数、职工年末人数、平均人数、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标仅满足现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而没有明确细化的分组界定。因此除了工资科目里应有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津贴和补贴等项目外, 还应该有工资科目里不包含的旅游费、过节费、慰问费、实报实销的手机费、固定电话费、伙食补助等。许多基层劳资统计一谈到劳动工资统计指标, 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指标陈旧, 缺乏实用性和新颖性。所以应该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科目中添加上述工资科目中不包含的这些费用, 避免造成漏报工资总额, 致使上报的统计数据的不准确。

(3) 上报数据质量差, 统计报表催收难。经过权威部门的调查发现, 企业的统计工作明显减弱, 一些新成立企业, 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沿用老企业建立好的完善的、规范的统计制度, 甚至不设立统计工作岗位。上报数据与实际发生数据存在不符;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较大, 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准确性不够, 这样给企业经营者正确决策带来很大的不利因素;再就是部分企业存在着统计报表催收难的问题。据相关部门调查了解, 统计工作在部分领导或员工的思想当中不受重视的原因, 是其不能直接创收,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会构成太大的影响。以致发生统计报表逾期不报, 漏报、收缴难等现象。

(4) 劳动工资调查方法单一。统计调查方式不够科学、信息化配套程序滞后。劳动工资统计多年来一直延续层层汇总上报的调查方法, 基层企业仅打电话收集资料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加上任务重, 信息数据的更改不及时, 每做一次报表, 就需要地毯式核查一次, 却收不到实效。而从报表的代表性看, 因统计对象不全面、统计资料不详尽等多种原因造成报表滞后、代表性不高, 资料开发利用价值低, 致使统计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数据形同虚设。加之报表处理程序的审核、汇总等环节不够严密, 在报表上报过程中不能确认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出错也难以及时发现, 汇总方法单调, 难以进行数据的深加工。再就是对统计对象缺乏有效监控, 对人员进入和退出统计范围没有形成科学、准确的信息渠道, 造成部分应填报单位漏报统计信息, 无法及时掌握最新信息。

2 新形势下,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设想

(1) 加强业务基础建设, 规范劳动统计管理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不断丰富;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各项统计指标体系已成为当今企业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在日常的工作中, 未按照规范的操作要求, 以致同一时期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承上启下的关系, 前后矛盾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企业人员在一个时期的增减变化情况不能在统计报表中正确反映, 造成一些数据的错位和不清楚;在统计工资总额时, 本应按照分类、分项来统计的, 因统计方法不规范, 造成工资数据无法衔接。应此我们应该确保:每月通过各项目部财务人员的工资发放表统计当月实际员工的人数、员工的应发工资总额和其它从业人员的工资总额, 进行统计后汇总, 按照劳资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 分类、分项进行各项劳动工资报表的统计工作。同时应当与财务会计和业务核算相结合, 改进传统的统计模式, 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要完善统计指标体系, 必须尽快删减过迟、过多的无用指标, 充实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指标, 尽快建立各种反映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各界敏感的指标体系, 以反映社会一些热点、焦点问题, 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的需求。

(2)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要要结合贯彻落实《统计法》, 开展对企业的广泛宣传, 使企业认识到准确统计职工和工资数据的重要性, 努力改善劳动统计的社会环境, 要加强部门配合与协作, 控制源头数据的质量。按照报表的要求, 对本企业人员构成情况、工资情况、岗位状况、人员分布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严格报表上报时间、明确填报要求、规定新的传递方式和实施评比奖罚。这样规范了企业的报表制度;及时完善劳动统计基础台帐、合理分类分项, 保证统计数据不重、不漏、不断、不乱, 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水平, 以达到提高本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目的。要进一步强调, 要抓好劳动工资统计执法工作, 坚持劳动工资统计与劳动年审、社会保险年审结合起来, 部门之间对统计数据进行联合监控, 对虚报、漏报、瞒报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 视其情节, 分别予以通报批评、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以保障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3) 提高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素质, 坚持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统计工作的从业人员, 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工作责任心强和相对固定的人员来担任。固定人员担任此项工作, 工作中可以不断积累成功经验, 为企业管理、决策, 做出更快捷的贡献。所以要坚持对统计人员持证上岗, 不断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其业务素质。选拔具有高度责任心、有较高业务素质、能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同时加大培训力度, 对从事劳动统计工作的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的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劳动人事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要求, 把各项指标内涵及指标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弄懂弄透。

(4) 适时调整劳动工资统计的口径和指标, 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工资统计的口径和指标, 人员指标有:从业人员、在岗职工、其他从业人员、非在岗职工 (离开工作岗位但仍保留劳动关系人员) 、离退休人员等, 工资指标有: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非在岗职工生活费、人工成本、保险福利、社会保障、劳动生产率、拖欠职工工资情况等, 还有就是人员构成参数, 包括职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技术人员等。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 企业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 我们也应该相应的扩大统计指标规模, 处理好宏观和微观、需求与可行的关系, 达到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的经济效益, 力争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

浅谈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思考 篇8

劳动工资统计的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分析、整理、搜集反映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方面情况的统计资料, 劳动工资统计可以准确地将劳动力成本高低及劳动力供求关系反映出来, 同时, 其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能够对各级领导的管理决策起到较佳的参考作用。因此, 极有必要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一些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由于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相关利益, 因此, 一些企业领导不能充分认识到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往往认为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就是“加加减减、填填写写”, 只要数据大体上正确就可以了, 多点少点无所谓。这是由于这些领导不重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使得这些企业的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较低, 自然也很难建立起高效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效率, 很难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2.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 由于领导的重视不够, 经费投入不足, 不能及时引入先进的劳动工资统计模式及手段, 其主要原因是专业统计人员缺乏, 致使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普遍质量不高。甚至有些劳动工资统计人员甚至不知道哪些数据信息是有价值的, 哪些数据信息是没有价值的, 这样一来, 往往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到劳动工资统计数据信息的利用率。所以, 要从根源上做起, 提高劳动工资统计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统计数据信息的质量。

3. 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不健全

有的企业没有现代化劳动工资统计的经验, 也缺乏较为完善的劳动工资统计管理利用的规章制度, 尤其是在数据信息积累、收集过程中随意性大, 人为影响因素较多, 再加上由于未建立统计台帐、原始记录不全等因素, 造成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可操作性不够、指导性不强。

三、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措施

1. 领导应该重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企业领导应该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予以重视, 要指派专人来专职从事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机构, 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应该跟踪收集企业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的劳动工资资料。严格遵守企业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确定了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把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纳入了领导工作议事日程。有条件的企业还应该投入资金对劳动工资统计办公室进行改造维修, 购置归档专用密集架以及防盗、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高温、防强光等设备, 配备电脑、扫描仪及相应统计软件。

2. 加大技能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企业应该设立综合统计室, 配备专职人员, 并保持人员相对稳定。让熟悉统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老同志一对一教会新上岗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人员, 除了学到劳动相关工资统计法规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学到统计台账登记、统计报表整理、原始记录整理、等业务知识, 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工资统计员。企业要建立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制度, 保证在频繁换人的情况下劳资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真正做到“三个一致”:即综合表与基层表一致, 基层表与企业台帐一致, 台帐与实际一致。加强劳动工资统计业务知识的学习, 使其全面掌握“企业一套表”各项指标的涵义、范围、逻辑关系以及上报要求, 使劳动工资统计的责、归、移、管、用等环节都做到依法进行, 有章可循。

3. 制定严格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在劳动工资统计中, 应该建立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行为,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 同时, 还应该对各基层单位在劳动工资统计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 明确责任人。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劳动工资统计规定, 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采用科学规范化管理, 使劳资统计工作务必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4. 加快劳动工资统计信息数字化进程

企业在继续认真做好纸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接收、登记、保管、归档的同时, 有条件、有需要的企业可以逐步实行数字化, 对过去的永久和长期保存的纸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并逐步纳入常态化工作。同时, 还要加强沟通, 提高数字化加工效率, 加强与统计局的沟通对接, 特别是在劳动工资统计信息数字化加工进程中, 遇到问题及时与统计局业务科室联系, 确保数字化劳动工资统计内容规范、符合标准、成果有效。此外, 为确保已有电子目录不被破坏、丢失, 除对目录的电子数据进行电脑备份外, 还可以购置刻录仪等设备, 将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电子目录全部刻录制成光盘, 以利于所有信息目录数据的长期、完好保管。

5. 严把审核关

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存在漏报、工资总额少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劳资统计工作人员严把关、勤审核, 对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 进行认真的审查和核实, 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专业与其他专业数据之间内在联系和可比性的分析, 真正使劳动工资统计数据反映客观实际。同时, 全面推行劳动工资网上统计直报系统。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的网上直报, 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 减少了中间环节、减轻了基层负担、极大地方便基层。

6. 强化统计数据分析

要努力从大量的统计数据中找出单位和广大干部职工所关心的重点内容, 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统计数据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 进而形成有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例如, 可以对企业职工年龄构成用结构分析法来进行分析, 重点看“4050”人员所占比重及劳动工资情况, 以便企业领导进行减员增效。再比如, 可以对企业近几年来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变动情况基于结构分析法来进行分析, 重点探讨社会年平均工资与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差距, 以便为企业深化工资改革提供参考。

四、结语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是一项重要及复杂的工作, 需要不断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增加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实时性、时效性、准确性, 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作为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能够对各级领导的管理决策起到较佳的参考作用。因此, 极有必要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本文就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劳动工资,统计,劳动力

参考文献

[1]孟庆荣.浅析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J].内蒙古统计, 2011, (3) :15-16.

上下一体话劳动统计改革 篇9

参加这样的会议对别人来说也许司空见惯,但对我这样整日在统计所工作第一次参加这种高级别会议的人来说却似醍醐灌顶,震撼很大。在此,我把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理论中的统计改革:深奥

感触最多的是工作中要加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理解每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举个例子,我来到统计局虽不满一年,但说起劳资年报,我看过多遍统计制度,接受过业务知识培训,讲解过七次年报会,审核过近千家单位的报表,觉得自己已经很明白了。然而,如果要我概括劳资统计的目的,我还真无法一语中的。通过这次会议,我才明白劳动工资统计的根本目的是反映劳动力用工成本核算。进行市场竞争力的比较,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一项统计工作,而附加其中的社保核算只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面。通过这次会议,我进行了反思,认为要在忙碌中学会琢磨和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况,以不变应万变。

应用中的劳动统计:务实

以前每次劳资年报的时候,我只关心自己负责了多少家单位,只明白统计的范围,只知道这些都是市局抽中的名单,至于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统计口径,选择什么样的抽样调查方式,这样的调查方式有什么利弊,我从来都没有思考过。但在这次会议上,市局给出了六种调查方案,介绍了不同的调查方法、抽样方法和推算方法,介绍了各种方案的利弊,每个区县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并进行了说明。尽管这些理论在大学里都接触过,但像今天这样,如此结合实际如此具体地接触,我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但我真的很高兴,感觉在思想上得到了一种升华,渴求知识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开完这次会议后,我突然觉得海阔天空,感叹统计领域原来如此之大。我们统计人,尤其是年轻人,应该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统计理论以及各种调查方法,多博览群书,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从而寻找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统计调查方案。

学习中的劳动统计改革:互动

这次会议,使我心中的困惑和误解也得到了解决。在统计所工作的我,原本以为只有自己最了解基层,上级领导日理万机,对基层统计知之甚少。然而,通过这次会议,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基层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领导都了如指掌。国家局和市局队领导都指出统计工作一定要抓大放小,尤其是劳资,建议五人以下或十人以下的小单位可以不纳入调查,减轻基层工作者负担,向国外学习,加大科学推算,减少调查。听完这席话,我想所有的基层统计人都会欢呼呐喊,举双手赞成。

劳动工资统计措施 篇10

1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管理的重要性

(1) 为国家出台新政策提供依据。国家每出台一项新政策, 都要以劳动工资的统计数据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如国家出台的最低工资标准, 它的制定必须以当地职工人均收入为依据;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也要参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来调整。

(2) 为企事业单位核算用工成本提供依据。工资总额构成企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工成本, 也是企事业单位计算各项费用的重要部分, 搞好工资统计可为各企事业单位合理核算用工成本, 合理分配薪酬提供依据。

(3) 为国家计算各项保障金基数提供依据。准确的工资统计数据, 将为职工个人全年工资收入计算个人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的基数提供依据。

2 当前企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不健全。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制度还不健全, 不统一。通过每季度的人事劳资统计检查看, 发现大多数单位原始记录不齐全, 没有建立统计台账及相关统计报表制度, 劳资统计数据与财务账目核对不清楚;基层劳资统计人员更换频繁, 统计人员没有持证上岗, 而是一身兼多职, 必然造成这些人对统计工作不仅思想上不够认真, 而且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 再加上这些统计工作本身的复杂性, 也进一步加剧了统计工作展开的难度。这些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的缺陷无疑会影响统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所以企事业单位必须完善建立统计台账和统计报表制度, 专人专管, 使账目清楚, 统计指标有处可查, 使统计数据的具有真实性。

(2) 劳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基层统计人员大多不是统计专业毕业, 没有统计专业知识, 都是由人事或财务兼职, 劳资统计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 并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 只能模仿以前的统计报表, 随意找几个数字, 就当作是统计数据, 上报了事, 这必然会出现差错, 造成多数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 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 甚至造成统计失实, 所以统计工作开展比较困难。

(3) 劳动工资统计的局限性。现行劳动工资统计的方式是企事业单位系统收集统计数据, 主要是由各个对口部门逐级上报, 是企事业单位进行统计数据收集的主要手段。统计部门相关的工作内容, 大多是进行定期报表的制定和对许多各种临时报表, 如每季、年报等逐级编制、汇总、上报, 由于各种报表注重主题一般比较单一, 信息包含内容有限, 导致信息范围狭窄, 信息统计渠道单一, 同时存在劳动工资统计人员只重视对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 而往往忽视对统计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预测, 而只注重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 (简单化的整理) 和上报, 这就导致信息包含内容有限, 流于形式, 可参考性差。没有真正起到劳动工资统计作为企事业管理的帮手作用。

(4)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管理技术落后。工资统计科学技术落后, 工资统计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定期制定报表, 许多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落后, 用计算机软件建立人员数据库对统计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及上报没有被充分利用, 甚至一些单位仍然局限于人工的统计。工资统计报表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提高统计自动化水平。依靠单纯的人工统计制定报表, 层层上报, 不仅统计效率低下, 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

3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需要重点改革的方向

(1) 改革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方法。劳动工资统计多年来一直采取全面统计, 层层汇总的调查方法, 工作任务重, 收集资料费时、费力。基层统计单位差异大, 有的单位上千人, 有的单位只有几十人, 而收表、审表、录表、汇总等环节上的工作量近乎一样, 无形中加大了基层工作量。由此可见, 采用全面调查取得的劳动统计资料偏重反映的是国有单位的劳动情况, 如果以这些资料反映当地的劳动用工情况, 缺乏代表性。统计调查方法单一, 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基层单位的变化, 统计总体大量增加, 仍然沿用全面调查, 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及时进行补充、更换, 数据的可比性每年受到很大的影响。

针对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量大, 代表性差的弊端, 建议采取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结合, 对于劳动工资统计年报规模以上单位采取全面调查的方式。规模以下的单位与基本单位普查相结合, 基本单位普查范围是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法人、产业活动单位, 在普查统计报表中扩大范围, 增加劳动情况指标, 这样既能节省人力、工作量、又能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对于定期报表, 因行政事业单位情况一年内变化不大, 工资比较规范, 建议取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统计。对于定期报表中企业单位的统计, 可以结合省市县劳动力企业进行抽样, 按季或按月反映区域劳动工资情况。

(2) 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劳动情况指标体系种类要根据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及个体户, 区分种类分别设置。劳动情况指标是由从业人员、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况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因上述各种的人员性质、组织机构、工资发放办法等存在差别, 如机关无专业技术人员, 人员分在编及聘用人员, 又分领导干部、中层干部、职工等;而事业企业单位有相同的, 又有区别的各种人员性质等情况, 所以必须分设数套指标体系。其次劳资统计指标解释尽可能做到直观、易懂便于填写, 把错填数据减少到最低限度, 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再次要删除过去报表中不填列或不适应目前需要的指标而增设新的指标。如在人数指标中机关单位取消“使用农村户籍人员”、“长期职工”、“临时聘用职工”、“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等指标, 增设其中数“领导干部”、“中层干部”、“在编人员”、“编外人员”等指标。事业和企业单位还应增设按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分, 按岗位种类分等指标。在工资总额指标中应设置与人数相对应的指标, 从而更能准确反映出各自人员的工资水平。

(3) 加强统计人员的培训,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劳资统计工作要求统计人员既熟悉人事劳动管理的业务知识, 又要掌握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的统计手段。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及工作技能, 强化统计人员意识, 精通统计业务, 熟悉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劳动工资统计人员业务的专业培训制度, 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和平台, 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 通过对统计人员业务的相关培训, 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和平台, 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培训, 通过对统计人员业务的相关培训, 不断促进统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这样也间接地提高了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网络化运作是统计部门应对的取向之一, 是提高工资统计科学技术的管理, 即利用电子信息网络架起企事业与统计部门的直通服务汇道, 是提高劳动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减少中间管理层次, 提高统计效率。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手段, 实行无纸化、网络化, 实行统计数据的储存、交换、更新、查询的自动化, 利用互联网进行企事业调查, 网上调查和计算机调查及各种灵活的信息发布相结合, 提高统计操作自动化水平。月报、季报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报的方式由企事业直接向省级统计部门报送报表, 不需要层层上报, 减少了中间统计机构的工作量, 保证了源头数据的真实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和收入分配多样化。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劳动工资统计改革, 必须在满足国家劳动统计需要的同时, 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因此, 改革劳动统计调查方法、扩大调查覆盖面, 全面、真实地反映社会的劳动力资源状况以及劳动就业、再就业情况, 提高劳动统计数据准确, 应是当前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值得各级工资统计工作者去思考、探索。

摘要:企事业单位劳动用工制度已经改革多年, 针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改革与管理, 探索能够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 必须具有更严格、更有效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工资统计的管理及数据准确性。

上一篇:宫腔感染下一篇:房建施工阶段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