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掌控能力培养

2024-12-05

化学课堂掌控能力培养(共9篇)

化学课堂掌控能力培养 篇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意味着积极的参与, 思维的活跃, 能力的提高。学生化学课堂提问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九年级学生化学学习中提问的培养我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学生心理自由的空间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提供轻松自由的空间能促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对九年级学生而言, 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方式, 传统评价方式的约束影响, 学生由原来的爱提问到不敢提问, 再到怕提问, 直到现在的默默无语。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调动活跃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创造力, 在教学中根据化学学科特点做了以下探索:首先, 第一节课一上课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在德国一个炎热的夏天, 一位淡黄色头发的学生想凉爽一下, 跳到了游泳池中。过了一会儿, 游泳池边的人吃惊地看到, 从水中站起来一位满头绿发的青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尽可能利用有关故事 (如科学家们如何发现溴等元素的) , 通过这些故事让学生感觉到这门学科的生动直观, 学生心里自然轻松愉快。其次在学生学习化学时我常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联系在一起, 利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为什么我们烧菜要用铁锅?为什么我们的铁制品在潮湿的天气容易生锈?为什么会出现煤气中毒事件?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由于是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无论是谁都能提出几个问题。我先请班上不善于发言, 提问能力较差的同学回答。当然, 我允许他沉默一段时间, 并说了许多鼓励性的话。学生终于回答:“为什么饭会变坏”?我鼓掌说:“对, 这不是很好吗?”在这种情形之下, 其他同学也都踊跃举手, 提出了许许多多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此时此刻, 学生感到这门学科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下子就觉得知识和自己距离非常的近。通过这些努力, 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 为教学工作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开始的时候教学进度稍慢, 不过慢慢地学生主动提问了, 而且次数也越来越多了, 提问质量也逐渐提高。例在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 我班就有一位同学提问:为什么有的饮料放在热水里热过后会变酸, 与碳酸的分解有何关系?可见学生已想发言, 善于发言了。

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

人的生命活力来自人的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来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提问的原动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增强其好奇性, 使学生的这种宝贵素质得到保护, 从而提高其课堂提问能力。激起学生好奇心的途径主要有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和发挥化学实验功效。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如在教“分子”这一节内容时, 我首先提问:100+100=?话音刚落, 学生大笑。我却在黑板上书写100+100<200。接着做了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的实验, 经观察体积小于200mL。学生在惊讶之余, 纷纷提出疑问:“老师, 100mL水和100mL水混合, 体积是多少?”我答:“200mL。”学生又问:“那为什么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 体积小于200mL呢?”对此, 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并提示: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之间有间隔。由于设置情景合理, 学生积极提问, 看书讨论, 最终自己找到答案。实践证明:结合教学内容, 精心创设情景, 就能引导学生主动提问, 学生就在教学中一直处在思维状态, 教学效果就比较好。充分发挥实验功效, 除了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大胆地提出问题外, 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究, 在探究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在讲到制取气体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 同学们就对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好奇 (装置如右图) , 它和氧气的装置不同, 我们该如何检查?这时, 我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 他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他们找到两种方法:第一: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 向长颈漏斗中注水, 看到导管的一端有连续的气泡冒出。第二:堵住长颈漏斗, 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 用手捂住锥形瓶的壁, 看到有气泡冒出。有学生就问:“如何堵住?不可行”。有学生回答:“我思考向里注水, 导管堵住, 因为导管好堵”。学生又问:“理由是什么”?这位学生就把他的实验做了一遍, 这下其他同学都明白了。

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对于我们这样普通中学的学生, 课堂上的不提问, 除了怕和无兴趣之外, 还有就是对课堂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只有在接受了课堂知识的前提下, 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 才能更好地提出问题。例如在讲元素和元素符号时, 提前一天, 我告诉他们几个问题:元素的概念是什么?元素用什么来表示?元素符号的意义是什么?当上完这一节课后, 学生就问:“老师, 什么是同一类?碳原子, 氧原子等本来就不是一类?Fe的意义是铁元素和一个铁原子, 那你原来还用它表示金属铁的吗?”可见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不仅掌握了, 而且能提出问题了。

四、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学生课堂提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如何正确恰当地解决这些问题, 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做好了既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 除了帮助学生自身找原因加以改正外, 还从我们自身找原因, 我发现对教师而言, 长时间为了最终目标———考试导致课堂一灌到底, 而忽视了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试问一下我们教师:你有哪一节课讲完一个重要的内容给学生留3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和讨论的?没有思考, 哪来提问?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所以我在课堂上除了对前后概念, 知识点的联系详细讲解以外, 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再高层次地提出问题, 之后解答并加深理解。例如:在讲元素的化合价以及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之后, 我问:“对于化学式的书写规则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同学们就开始讨论, 过了一会儿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元素的化合价对所有的纯净物都适用吗?单质呢?”又有一位同学说:“写化学式是正价在前, 负价在后, 那么氨气 (NH3) 呢?”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 四氧化三铁 (Fe3O4) 中铁和氧的化合价各是多少?”通过讨论, 学生作业上类似的错误 (例如:负价在前, 正价在后, 不写出原子个数等) 大大减少了。由此可见, 学生不仅对我讲得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掌握了, 而且加深了理解。当然提出问题的水平也比以往提高了。教学理论上说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有人这样说:从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是一个人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以上尝试, 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确有了较大的提高, 原来一声不响的学生课堂上偶尔也举手, 课堂的学习气氛也较以前浓了一些, 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 学习质量自然而然会有所改善的。当然, 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方式很多很多,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进一步地探究和实践, 以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化学课堂掌控能力培养 篇2

摘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化学 创新能力 氛围 兴趣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在常规教学中占重要地位的化学课堂教学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针对化学教学,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创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无意识的统一,从而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我们必须打破旧模式,创造一个开放、平等的环境,教师是导演,学生就是舞台上的演员,是舞台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上发现问题,通过探索与交流,获得知识技能,通过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己概括、系统化,形成知识技能结构,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改变以往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要学生变被动回答问题为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课堂上,班级授课前,可以分小组讨论,个别辅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可以插入一个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将一块手帕放在70% [体积比]的酒精中浸透后取出,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可以看到手帕完好),然后让学生分组尝试讨论,再结合白磷自燃现象,找出这些问题的本质。

2.改变以往过分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体性的做法。例如讲二氧化碳一节时,可以联系生物课的呼吸等知识内容;讲到煤、石油时,也可以联系地理课上矿产、工业等内容。此外,有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开放性学习,如到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或到校外实地考察(如调查当地水、大气污染等情况)等。

三、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某些语言难以解释或不易理解掌握的化学知识,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个有利的武器,就能够直观、生动、形象地让学生理解。因此,可按教学需要,把一些实验的常规做法加以改进,创设一定的情景,把抽象的概念、定律按化学实验原则与心理学规律,用艺术手法转化为形声并茂、情趣感人的化学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许多学生对气体收集方法往往不屑一顾,此时,可当场拿一个锥形瓶(瓶口用插有长短两根导管的双孔胶塞塞住,口向上),问学生:①若瓶是干燥的,能否用来收集氢气?如能,怎样收集?②在瓶中注满水可收集哪些常见气体,又怎样收集?③在瓶中注入洗液,可用来洗气,气体应从哪个导管进入?这些问题一出,学生立刻兴趣大增,进而认识到解决问题。除常规方法外,还可另辟蹊径,举一反三,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化学课堂掌控能力培养 篇3

一、认真备课,备好课堂中的每个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空间。

在备课中不仅要备好知识点,还要备好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去理解和接受同时又能进一步加深。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备课上,要设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交流问题、回答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主体,给学生机会展示自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另外,教师还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通过启示、引导讨论、组织相互交流、讲解、提问、评价等一系列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事物的发展和产生,都离不开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离不开一个比较适宜的学习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要善于发现和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让学生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管对或错,表明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这样就能逐步养成学习中的创新习惯和胆识。同时要鼓励大多数学生对于所提出的想法去进行设计、实验验证,从中品尝到学习的成功与喜悦,领略创新的实际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这门科学产生很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才会对化学这门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痴迷,能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解释,这样就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原动力,也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所以,培养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那就要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原子》一节中,原子的概念非常抽象,原子又是肉眼看不到的粒子,学生感觉很枯燥。我们将氧化汞受热后产生氧气和汞的过程用电脑动画演示给学生看,非常生动、形象。学生容易理解,很快悟出:(1)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是最小的微粒;(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大量分子聚集构成新物质;(3)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通过对原子概念的理解,解释稀有气体、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的构成。

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培养创新学习的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打破旧模式、旧框架, 不固定于书本, 不迷信盲从权威———“老师”敢于提出问题, 进而阐明自己观点的思维品质。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 教材上用红磷来测定, 将红磷点燃后迅速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 反应完后冷却至室温再打开止水夹, 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提出问题: (1) 实验要成功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2) 除红磷外还能用其他物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如果可以那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4) 红磷燃烧后生成的物质对空气有污染吗?如果有怎样解决?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 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讨论、思考, 自行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是有一定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习中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探索一些问题来改变传统的做法和学法。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表达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

四、改进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初中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实验是学习化学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从颜色、气味、状态、热量、声等现象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兴趣,激发求知。如酸溶液与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碱溶液与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出大量热、氢气的爆炸等试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但这种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还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成为主导,这样才会长久、持续。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如第七单元“燃烧条件”的教学,教师演示后,学生可观察到:(1)热水中的白磷熔化,但不燃烧;(2)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且冒大量白烟、薄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熔化也不燃烧。此时教师提问:(1)为什么热水中的白鳞不燃烧而空气中的白磷燃烧呢?(2)为什么同在空气中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呢?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充分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再引导学生分析:(1)白磷应如何保存?(2)若在热水中的白磷要燃烧,应怎样操作?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学生分组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交流,比较各小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对有创新意向的实验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掌控课堂纪律 篇4

3让不遵守纪律的孩子上来表演学过的内容,如果表演的不好,就及时进

行教育,如果表演的还不错,便引导其在每方面都要做榜样,4教师对混乱的班级纪律,可以暂时终止教学,宣布进行小游戏,游戏时间不用太长,以调节课堂秩序为目的,待学生兴奋后,再继续进行正常的教学。

5对于个别总是出状况的孩子,教师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如果孩子一直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叫其起来做小老师,第一使其感觉到老师的重视,第二使其必须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6、一般孩子都有好胜的心态,因此可根据课堂内容将其分组分队来进行课堂内容的同时,对课堂秩序进行控管,来比比哪组的秩序最好最认真。或者将教师和学生分成两组,用记分系统对其进行控管。

制定的课堂规定:

A先举手,在发言

B 朗读课文时,书本放桌上,用手指读

化学课堂掌控能力培养 篇5

从第一节化学课起,教师就要用好实验超强烈的吸引力把学生吸引住,只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效率才会更高。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安排学生动手实验,实验设置上可将演示实验分组化,分组实验有则必做;实验设置上教师应认真对实验做好统筹安排,对实验步骤进行适度优化、深化甚至重组,巧妙设置好实验流程,充分挖掘化学实验中的兴趣和探究因素,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进行实验,不必按部就班使用教材。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探索、发现,互相质疑,思考改进,收获才是全方位的。精彩的化学实验,辅以教师轻松、幽默的语气是培养学生学好化学、激发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催化剂。

二、运用多样的化学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多样的化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能保持住持久的自主兴奋,增强自主学习兴趣。化学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

1.学做小老师。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布置课题交给学习小组,小老师要用同学们能接受的方式保证给同学们讲对,尽量使同学们学会,不出现科学性错误。这样新奇的方式对学习小组可是一种挑战,要完成做好小老师的任务,要去思考同学们可能提出的问题,不认真自学,不去查阅资料,不去真正弄懂弄明白,可就要出糗了。何况还有要想试试小组同学“功力”的同伴也在铆足了劲进行自主学习,当自主学习成了常态,学生课上、课下都很活跃,效果就出来了。

2.开展化学辩论赛。辩论赛的选题可以是生活中的热点,课本中需要强化的认知,如,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二氧化碳的功与过等。全班分为两组,辩论模仿辩论赛制,每组除辩手外,其余同学作后援团,辩论题布置后,全体学生热情高涨,围绕论题做大量的学习查阅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达到了,同时辩论过程中学生受到身临其境的氛围感染,在辩论中去伪存真,知识又得到了升华。

3.揭秘化学魔术。魔术对学生的吸引力超级强大,用好化学魔术揭秘,对全体学生都是一种强烈的兴趣吸引,能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可以是教师表演的,也可以是名家的精彩魔术,一般每次在揭秘之前可以让学生围绕相关内容自行查阅资料,找出自认为合理的解释,进行仿演,然后由教师揭秘。

4.大力开展化学节。通常每一至两个月,举行一次,每次时间约60分钟。每个学习小组都出一个表演项目,可以唱出化学的“青花瓷”,可以是化学的二人转、相声、小品、灯谜等,用品一律就地取材,每个节目后均留下几个与表演内容相关的考查练习或感慨总结,对完成优异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教师要做的就是汇总节目进行审查,教师对节目的可行性、科学性、知识覆盖的深度广度相互联系,能否寓知于乐及全班学生可能的参与度作评审、约束、建议,在节目的表演及回答中对基础稍薄弱的学生给予适当关照。

三、运用灵活机动的评价方式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评价,传统的课堂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的化学课堂需要,机动灵活的评价方式显得更加客观、公正。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离不开人文、动态、多元、民主及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的评价,化学课堂中建立一套良好的、灵活机动的评价机制才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加速剂。

化学课堂掌控能力培养 篇6

一、强化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每次上新课前, 我都会给学生发下一节的预习导学案, 把预习当做一次硬性作业, 规定学生认真完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 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另外, 为引起学生重视, 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 每节课最后都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他们预习, 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 必须很好地完成。课前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前教学的前奏, 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和有效保障。

二、通过巧设问题, 在理论教学中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巧设一个个问题, 引导学生逐个推理, 积极思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 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但是为什么在制备氢气和硫化氢时, 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 而不能应用稀硝酸。必要时结合制作的课件播放,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并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整堂教学, 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好地培养。

三、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 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敏锐和精确的观察力, 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向氢氧化钠浓溶液中滴入氯化铝溶液与向氯化铝浓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中, 学生就会看到前者先有沉淀生成, 但马上消失, 而后者有沉淀产生。从表面看来, 好像都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铝反应, 为什么现象却截然不同?于是就正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原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铝溶液, 先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由于氢氧化钠过量, 而氢氧化铝沉淀具有两性, 生成的氢氧化铝又溶解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生成偏铝酸钠溶液;而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但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不与过量的氯化铝溶液反应, 所以, 产生沉淀, 沉淀不溶解。因此,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 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 并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积极思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科学思维力, 以及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同时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 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体验探究的乐趣, 形成和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在一次带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实验时, 我提前给学生提供了废旧的输液器、针管、输液瓶等, 引导学生改进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钠的燃烧、钠与水的反应, 学生兴趣很浓, 提出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组同学提前在瓶子装多半瓶水和黄豆大小的钠, 然后迅速把针管插在输液瓶的橡皮塞上, 产生的气体直接排到针管里, 然后将针管的气体对着酒精灯火焰推气, 有很长的火苗出现。这次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 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让学生走上讲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每隔一定时间, 专门抽出一两节课, 让学生上讲台讲课或操作实验, 并引导台下学生观察分析。在学生讲课过程中,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扮演好“学生”的角色, 认真听课, 仔细做好记录, 以便在讲评中, 能对症下药。让学生走上讲台, 讲授自己的一些见解, 它能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体验, 真正激励起学生热爱化学, 学习化学的热情, 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化学课堂掌控能力培养 篇7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迈向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 教师在化学实验课堂中要善于通过兴趣去引导学生, 善于深入规划和挖掘教学课本, 试着通过兴趣引导的原则来让学生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

例如, 可以在第一堂课在讲桌上准备一个盛满清澈石灰水的瓶子, 学生直觉认为这是一瓶清水, 此时教师可以引入魔术性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 你们相信我能将这瓶清水变成牛奶般浑浊吗?”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 “相信、不相信、不可能———”此时, 教师说道: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通过试管向里面吹气, 瓶中立刻浑浊不堪, 接下来再令学生在新的石灰水中滴入液体酚酞, 学生又亲眼看到清水变红———经过这些奇妙的化学变化, 学生的探究兴趣不断上升, 试图找寻实验中的秘诀和奥秘, 甚至亲自去实验来主动探究其中的知识和原理.

二、设置悬念、生活化引导

化学主要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与科学规律, 可以说化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 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 通过设置一些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借着问题主动去做实验, 最后进行集中讨论与探究, 自行总结科学规律, 探索出实验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例如,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问题, 如, “你们知道为什么水壶中的污垢要用醋来清洗吗?”学生一开始会对这一方法持怀疑态度, 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验任务, 让学生回家后亲自辅助妈妈做家务, 做生活中的小能手, 亲自实验用醋来清理家中的壶污垢, 学生亲自经历了实验过程, 目睹了污垢被清除的现象, 学生定会灵机一动, 进而会主动走向教学课本, 利用其中的科学知识来获得最终的结论.

通过生活化问题提问, 引导学生主动实验、亲自动手,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同时也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适时的指导与引导, 为学生解决难题, 营造和谐、生动的实验课堂气氛.

三、深入实践,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教师要善于广泛、深入地利用教材资源, 可以灵活地应用课本中的“课外实验”部分, 带领学生走向课外, 主动探究,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在不知不觉间学生就会主动走向实际生活, 让学生掌握问题的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 关于“自然界中的水”的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 四周与水资源利用与处理密切相关的新闻或信息, 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 让学生走入实际生活去实践调查、探究, 学生通过走入菜市场、居民区以及养殖场等生活区域就会切身掌握水的处理与利用情况, 做下调查记录, 学生意识到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强烈危机感下, 学生便会产生自主探究洁净水源的意愿, 主动去做化学实验, 从而在整个课堂中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氛围, 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 逐渐养成强烈的自主探究意识, 具备合格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规范操作, 打造学生自主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能够应对教学考试, 然而, 另一方面则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例如, 热爱自然科学、求真务实、主动探究的思想意识,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就要注意课堂实验的规范化操作.

教师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要注意为学生提供标准、规范的实验操作, 注重实验操作过程、程序的详细讲解, 形成严谨的实验教学之风, 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品质, 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才能更好地适应实验教学课堂, 通过观察实验, 产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欲望, 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来实验, 这样也就确保了实验的安全进行, 维护了实验课堂教学的良好秩序.

五、布置家庭作业, 培养自主能力

青春期的中学生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心, 特别是生活中的小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 要求学生每天都做出一些具有新颖意义的家庭实验, 将化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 清理铁片上的斑斑锈迹; 利用醋来清洗茶壶中的污垢等, 家庭小实验简单、容易操作, 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验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这样学生就能够带着兴趣与好奇心主动探究、思考一些科学规律, 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总之, 初中化学实验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的课堂, 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素材, 采用多元、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用兴趣教学法、引入生活元素, 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臧治娟.化学实验在“变通整改”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 2009 (8) .

化学课堂掌控能力培养 篇8

一、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与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是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由此, 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另外,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

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 生活性原则。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 化学知识渗透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化学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学科知识结合生活、生产、社会问题特别是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展开, 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因此应选取贴近生活, 贴近社会的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 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应用化学视角来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能够将“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2. 主动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的形成和发展永远起自于主体的积极过程。智力是在主体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 也是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的, 离开了主体活动, 智力将无从谈起, 因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中, 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应按照认识规律把这些过程进行“返璞归真”,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变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封闭教学结构为“教、学、做合一”的开放教学结构。例如, 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课堂实验就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获取过程。我有一个教学习惯, 那就是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实验的乐趣。虽然这种做法要求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 但教学气氛和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3. 发展性原则。

一个良好的探究情境不仅包含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 而且蕴含着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情感信息;不仅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 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的起点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 通过设置合理的思维阶梯, 引导学生通过“手的操作, 眼的观察, 脑的思考”拾阶而上, 应用已知去探索未知, 从而获得“新知”, 并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经验

1. 改变传统的教学程序, 注重提问的艺术性。

以往我们在上物质性质课时, 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将物质结构分析透彻→进行性质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这样的课堂教学思路固然无可非议, 但心理研究表明, 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学习方式会引起学习者的心理、脑力疲乏, 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我曾在氨的性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在引课时并未进行过多的讨论, 而是直接进行了氨的喷泉演示实验和氨与氯化氢的“生烟”反应, 并根据实验现象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喷泉实验说明了什么? (2) 为什么喷泉是红色的? (3) 如何从结构上分析氨具有与氯化氢反应的性质?从效果看, 因为课的开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兴奋点, 再加上喷泉和“生烟”实验本身具有的观赏性, 所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 也顺理成章地使学生马上进入了思考过程。应该说, 这样的改变和及时的设问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2. 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已不是新鲜的事, 但现代教育技术并不是万能的, 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能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新教师往往把备课的主要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 而老教师则花在深入琢磨教材、巧妙处理教学内容上。两者的实际效果是新教师的课往往气氛不错, 但华而不实, 知识点的落实得不到保障, 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老教师的课堂气氛有时候不一定很活跃, 但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很大, “此时无声胜有声”。因此, 如何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也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实践中我发现, 对于一些在课堂中无法进行的实验, 如:铷、铯与水的反应, 镁与干冰的剧烈反应等, 可采用视频演示, 引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对于化学中的微观结构的学习, 采用动画模拟, 对于降低学习难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

3. 注重实验装置的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有创造力, 但并非任何一个有智力的人都能发挥出创造力, 可见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师直接所能给予的, 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起来的。

我在实际教学中非常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来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材中对铜与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采用的装置至少有两大不足:一是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的NO难以观察到;二是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有毒, 而又未连有尾气处理装置。为了达到更好的实验和教学效果, 我将此实验的装置改进如下:

实验时, 首先在两支50m L的针筒中各放入一铜片, 将助推器推到底, 然后连接好橡皮管并放入分别放有浓、稀硝酸的烧杯中 (如图) , 最后分别吸入少量溶液后夹住橡皮管即可。实验现象如下: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 反应液呈蓝绿色, 反应迅速 (助推器上移快, 甚至需要将夹子打开放出反应液以停止反应) ;稀硝酸与铜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反应液呈蓝绿色, 反应较慢。另外, 对于无色气体的检验可以采用取下橡皮管, 吸入少量空气的方法进行;对于反应液颜色的观察可以将溶液推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 以便能准确地观察到铜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这个改进实验很好地弥补了课本实验的不足, 实验现象明显。实际上课时, 在进行完演示实验后, 我马上发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此实验改进的优点。布置课后作业时,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其他的适宜装置。从作业的情况看, 大部分学生已能很好地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 表现出了较强的创造能力。

教育学家杜威就教育本质提出了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新课程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要“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只有植根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 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因此我认为, 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能为学生化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也正是实现化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日]左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美]里德利.自主课堂——积极的课堂环境的作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化学课堂掌控能力培养 篇9

一、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 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 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学生刚接触化学, 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 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 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 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

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 让学生很难记住, 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 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 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 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 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 简化记忆。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 应是先通氢气, 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 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 要先撤酒精灯, 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 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 使学生很快掌握, 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又如:学习了燃点以后, 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 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 乐意学, 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演示实验, 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这门课程, 难免会有些恐惧和陌生, 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 而且与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科, 这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 因此, 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 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 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 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 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 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 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 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 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 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 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三、适当增加规律实验,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根据教材需要, 增加动手实验。例如, 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 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 原料易得, 实验易做, 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 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 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 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 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 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按要求闻气味, 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 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 又可以加强环保教育, 强化环保意识。同时教育学生, 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 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 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 这样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 效果非常好。

四、调查与实践, 设置情境, 培养探究能力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 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黄河已受到污染, 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 学习“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 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 据报道, 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 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 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中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同时, 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 科学史实, 实物等创设情景, 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活中现存的化学情景是无处不有, 扣人心弦的, 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去利用, 以使我们的化学教学焕发勃勃生机。

上一篇:畜牧业污染概述下一篇:绿色施工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