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课堂(共12篇)
掌控课堂 篇1
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诸如课堂师生心理氛围、教学方法、教材处理、教学机智等等, 其中教学节奏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 恰恰是这个方面, 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被普遍疏忽了。笔者认为, 对教学节奏的忽视, 或者说教学缺乏节奏, 是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一个关键性原因。
何谓教学节奏?简而言之就是教节奏与学节奏有机整合而成的一种组织型节奏。尽管它关照着教与学两方面的节奏, 但其落脚点是在教的节奏上。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所说的教学节奏其实主要指教节奏。教的节奏必须根据学的节奏, 在教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调整和处理好动与静、言与行、轻与重、缓与急、张与弛、强与弱、冷与热、长与短等方面的教育行为与度量。具体来说, 教学进程节奏的优化控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慢得宜
这里所说的“快”和“慢”, 是就教学进程的速度而言的。教学速度的快慢安排, 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活动各步骤的时间分配比率, 更强调对教学进程中时间消耗速率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一堂课, 一篇课文, 乃至一个单元的教学, 教师需要教、学生需要学的方面很多。教学内容也有难有易, 有重点与非重点,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节奏时, 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 宜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切忌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将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 时间的分配大体要适当。重点要突出, 则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 则缓慢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 则简明地讲;新课引入宜快, 时间不能拖得太长;需要学生记笔记的地方, 则应适当放慢速度;学生易懂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 忍痛割爱, 学生难懂的问题则要重锤敲打, 不厌其烦;两个小步骤之间的过渡可以快些, 而两个大步骤之间的过渡就需慢些。这样, 有主有次, 有详有略, 有快有慢, 自然就会形成鲜明的节奏。
怎样才算教学节奏快慢得宜呢?那就要看: (1) 使用快节奏时, 学生的思路能跟上讲课的进度, 不致使中差生出现掉队现象; (2) 使用慢节奏时, 仍能保证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活动, 不致使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注意力涣散; (3) 课堂教学中快、慢节奏交替出现, “柔性”转换, 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 顺畅自然。
二、动静相生
这里所谓“动”和“静”是就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高明的电影导演, 总是在闹场之后又会安排一个静场, 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优秀教师的教学也很重视动、静的合理搭配与巧妙转换。如在学生答问、讨论之后, 教师来一个总结, 写板书, 学生做笔记, 课堂气氛就由闹转为静,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理解, 把讨论问题条理化, 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 达到动静相成、动静相生的好效果。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 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 保持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 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 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 第一步用讲授式, 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 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 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 整堂课讲练结合, 动静相生, 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三、疏密相间
这里所谓“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 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 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 (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 , 给人以徐缓、轻松的感觉;密 (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 , 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密而不疏, 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 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 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 学生情绪过于松弛, 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 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 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 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一般说来, 重点难点要重锤敲, 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 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 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 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 激越之中见舒缓, 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起伏有致
这里所谓“起”和“伏”, 是就教学过程的态势而言的。潮有涨落, 山有峰谷, 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 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平铺直叙, 那就乏味了。因此, 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 形成节奏。在教学的黄金时间里出现高潮, 在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执教《捕蛇者说》, “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 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 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 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 “触草木, 尽死;以啮人, 无御之者”是毒异,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去死肌, 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 利在可以“当其租入”, 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五、抑扬顿挫
这里所谓“抑”和“扬”, 是就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而言的, 是指教学语言中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变换, 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 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 必须加强语言调控, 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教师教学语言的抑扬顿挫要有适当的调控, 不致过强过弱、过频过缓, 做到流畅连贯、富有动感, 宛如“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 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 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 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 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 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 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在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陈述时, 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 加快语速;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 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语速, 使其重新兴奋起来;当课堂组织教学出现问题时, 也应作出相应的变更。此外, 在教学中伺机的语言停顿, 也是语言节奏的一个重要方面, 每每会出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现象。如讲《一月的哀思》, 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 要用慢速降调, 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 要用快速升调, 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 急缓相间, 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模仿, 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 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优秀的教师, 善于在动静之间、快慢之间、疏密之间找到合适的度, 并且善于适时变化。做到这一点, 就是有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讲求课堂教学节奏, 能使课堂教学保持最佳状态, 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把语文课办成座谈会的样式, 既松散支离, 又不切实际;但从头到尾满堂灌输, 又显然是现在批评最多而且正被摈弃的落后方式。他们对学生身心的贻害都是长期的, 并且对教育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破坏性, 因此改变这些就成为一种必须的行为了。我们要找到一种既有积极意义, 又能提高效率, 并且能体现出民主作风与启迪进取的有效途径, 显然讲究节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就像为减轻或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个体的压抑, 并增加工作的效率, 搬运工人们要对其劳动形式加以变革, 而喊着协调工作并步调一致的同一有节奏、有韵律的号子一样。讲求教学节奏的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教学, 因而是科学的教学, 今后应该大力倡导和探索节奏教学。
掌控课堂 篇2
课堂是我们的教学的主阵地,但部分教师掌控课堂纪律的本领有所欠缺,导致在某些班级上课时,因为纪律问题而苦不堪言。记得本人刚参加工作时,所带班级中,就有一个班级纪律问题比较严重。每次走到这个班级门口,我就头皮发麻,不想进教室。就这样,每次都硬着头皮进教室,进教室后基本上很多时间都在维持课堂纪律,为此的确是苦闷不堪。后来,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做法。在以后的课堂中,掌控课堂纪律的能力大大提高,慢慢也能享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现将自己的一点心得总结如下,希望能对还在课堂中苦苦挣扎的同仁们有所帮助!
一、几个注意
1、刚上课时的组织要注重
有的教师“不拘小节”,上课也不要求学生起立。甚至是上课迟到,导致学生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学生的状态还是课间休息的状态,怎么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的纪律有怎么会好的起来?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在预备铃响的时候进教室,目光扫视一圈,然后很正式地进行互相问好。学生集体向教师问好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教态。站姿要直,表情要庄重。还礼的时候,一定要态度诚恳,不能敷衍了事。
还有,就是对于学生的集体问好,也要注意提要求。尤其是高年级,有时候一个“老师好”也喊不整齐。也不是说我一定要让学生向我齐声问好,但这个“老师好”的整齐程度,却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面貌。
记得在一次高三的下午物理课的开始,学生的“老师好”声音又小,又不整齐。鉴于此,我没有立刻说“同学们好,请坐!”而是说了句:“老师好斗喊不好,今天的课能上好吗?来,重来一次!”同时,我调整站姿,很笔挺,很庄严地站在讲台上等待学生的问好。果不其然,学生喊的又整齐,又洪亮。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整体精神饱满,课堂效率很高。
2、课堂节奏要掌握好
有的教师上课时,节奏太慢,导致学生感觉懒懒散散,进入不了上课的状态。这样,学生就显得乱哄哄的,课堂纪律自然就好不了。
有部分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堂节奏太快,学生跟不上。这个时候这些跟不上节奏的学生,不可能坐到那当木偶,他们必然后高一些自己的“活动”。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师讲台上讲的欢,学生在底下玩的高兴。
因此,教师的节奏既不能太慢,也不能快的学生跟不上。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适当调整课堂节奏。要让学生能紧张起来,但也能跟得住。
3、认识要明确,没有纪律,就没有效率
本人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些教师觉得,维持课堂纪律是浪费教学时间。这种认识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讲得很认真,学生玩的很随意。教师很珍惜上课的时间,可学生却感觉课堂像菜市场。
教师都不在乎纪律,学生会在乎纪律吗?没有纪律,我们的课堂教学怎么保证?我们的教学内容有怎么执行?
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这样的认识:纪律是教学活动的保证,没有课堂纪律,就没有课堂效率,甚至就没有课堂教学。
4、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还是存在一部分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表现在课堂违纪现象上,就是“‘好学生’说话是在讨论问题,‘差生’说话,一定是在扰乱课堂”。这样的结果,就是有些同学违纪时——如走神、说话、吃东西、做其他作业、传纸条等——教师管,有的学生违纪,教师就不管。这样的话,那些受管教,挨批评的同学,当然不干了。“凭什么别人说话你不管,大家都在做其他作业,你凭什么就抓我一个......”,这就导致教师很被动。
5、不能讽刺挖苦
任何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即便是上课捣乱的学生,也是需要我们尊重的。而一旦他的尊严受到侵犯,他肯定会反抗。如果教师对违纪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即使学生不会为了捍卫尊严而和老师“急眼”,也会让其他同学瞧不起教师,从而多几个故意作对的学生。
其实,讽刺挖苦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很多人说学生是弱势群体,而我觉得,在这个时候,一个教师只能讽刺挖苦了,那他还能是“强势群体”吗?他还能算是合格的教师么?
6、要有针对性,切忌盲目
当课堂出现乱哄哄的场面时,我们教师大多选择“别吵了”、“安静”等提示语。可这样的提示语,往往起不到较好的效果。那怎么办?
要有针对地提醒。可以这样提醒:“某某某,你有什么要说的吗?来,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讲。”这样,逐个针对提醒一下,整个班级反而会很快安静下来。
而整体提醒的时候,学生觉得“反正老师没有点我的名”。而直接指名道姓地提醒,让学生意识到老师要点名批评了,很可能要点到自己,于是就收敛了。
同时,提醒的时候,尽量用正面引导的词语,比如“请安静”和“不要吵了”这两句话,还是选择前者,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几个招数
1、课堂教学内容要精彩
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很精彩,试想,学生被我们吸引了,还那有时间扰乱课堂纪律啊?
而教学内容要精彩,最主要的还是要备好课。要想法设法地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感觉这堂课的确有意思,“我”很乐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我”成长了。
我们常常讲,学生沉迷网络,沉迷电子游戏,沉迷这个,沉迷那个,为什么就不能让学生沉迷我们的课堂教学呢?
2、对违纪现象要“防微杜渐”
对于第一个不认真听讲、走神、说闲话等违纪的学生,在其违纪之处,就要提醒。据我观察,很多掌控不了课堂纪律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开始时不怎么管,等到学生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才管。这个“一锅粥”的场面,你能管住么?即使能管住,那得费多大劲,或多少上课时间?
如果在极个别学生刚有小动作,就进行提醒。我想,我们会花很少量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这样,教师给学生的信息就是:“我很注重课堂纪律,不管什么样的小动作,我都会管的!”学生获得了这样的信息,自然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行。
3、“眼神警示”功不可没
发现学生走神、做其他作业、说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不妨来个“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声不吭地看着他,这个时候,所有学生的目光都会“唰唰唰”“照”到他那里。这样,就相当于利用了集体的力量,消除他的违纪言行。
当然,有时候学生偶尔走神,教师边讲课边不动声色地用眼神警示一下,相信很多学生都会马上注意力集中。如果“警示”多次仍无济于事的话,就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矫正他。
4、幽默是一剂良药
有时候,面对学生偶尔或是无意识的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不必要大动干戈。一句幽默的提醒,也许能取得很多意外的收获。比如有一次,尤为同学上课似乎是睡着了。这儿时候,我的眼神当然是不能起到警示的作用了。我就来了一句:“那个谁是不是睡着了?”他按我的预想来了句:“没有啊!”我接了一句:“别人都是睡着了装的跟没睡着一样,你怎么没睡着装的跟睡着了一样?”
接着,一下子班级的气氛也活跃了,该同学也开始认真听讲了。
5、“秋后算账”是明智的选择
有些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需要当堂处理,可更多是课后处理就可以的事。比如明明看到学生闲聊,提醒了一下,可他就是不仅死活不承认,还大声喊冤。这个时候,我的选择是先上课,课后再找他了解情况。
如果我们当堂一定要分出个对错,决出个高下,那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就变成“决斗时间”了。
因此,“秋后算账”,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同时,暂时冷处理一下,学生的情绪和教师的情绪都冷静下来,更适合理性地解决问题。
6、自己处理与“告状”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如果教师一味地依赖班主任或年级部,会让学生看不起,反而会造成课堂的混乱。但如果教师什么事情都自己“蒙头处理”,也会让学生“有恃无恐”。
如何掌控初中信息技术课堂 篇3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要有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
1.认真备课才能深入浅出
信息技术是一门偏重于技能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乏科学性和逻辑性极强的专业名词教师必须好好备透教材,将其中的“枯燥”和“严肃”,转化为“有趣”和“轻松”,用学生易懂的语言和思维将科学严谨的工具性知识转化过来,才能更好地走近学生。
2.让精彩导课引领学生进入信息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导入环节是关键。巧妙、艺术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比如讲《海面搜救》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一段泰坦尼克号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对海难的哀悼中体会学习科学技术,发明机器人对海上救援起到的重要意义。
3.通过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通过巧妙设题、目标分解、网络互动、过程评价等一系列巧妙的教学活动,努力把课程内容巧妙地设成一系列问题,使相关问题隐含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及时反馈
学生提交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否则学生就会觉得做不做无所谓,甚至会有些学生会把没做完的作业也交上来充数。我坚持每份作业课后马上批改,并把出现的问题和做得好的作业记录下来,下节课前及时反馈,这样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我还在机房后面的墙壁上设置了一块优秀作业张贴区,优秀的作品不仅自己班的同学看得到,还展示给全年级的同学看,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树立权威性,要有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
1.监督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信息技术课通常排在下午,常常一个班的同学还没走,另一个班的同学又进来了。这就造成了秩序比较乱,有时两个班的同学就在机房里交流起来,有些孩子在聊天嬉戏,还有些孩子直接把上一个班同学的作业复制下来。这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规定下一个班的同学必须在教室门口按学号排队等候,等前一个班的同学全部离开,全部电脑重启后才能按秩序进入教室。做好了课前准备环节,学生自由散漫的学习态度完全改观了。
2.使用教学控制软件加强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我曾试过我在讲台上讲解,投到大屏幕上,学生在下面跟着我操作。后来发现效果不好,初中生毕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让他们边听课边操作,听课的学生很少,就自己忙着操作了,有时没听课又不知怎么操作。可以使用远志、红蜘蛛等教学控制软件协助课堂教学管理,建立约束体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不要让学生在课堂做和教学无关的事
前几年,为了鼓励学生做作业的热情。我会在电脑共享些小游戏或开启一些网站。如果作业完成的又快又好的同学就奖励他们每节课的最后十分钟可以玩游戏或上网,一开始确实取得了些效果。学生做作业的热情高了,速度快了。时间长了,出现了很多弊端,反而增加了孩子们的惰性和依赖性。比如很多孩子就失去了钻研的精神,只想快速完成我布置的任务,然后就惦记着上网。发生这种情况后,我果断决定,断网断游戏,再也不让学生做和教学任务无关的事。有时教学需要学生上网去查找一些资料,我就在备课时多下功夫,先为学生选择好一些优秀的网站,把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网站果断过滤掉,让学生能安全地在网上冲浪,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4.了解每个学生,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
信息老师课后和学生接触不多,而一般又要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所以很难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我是这样做的:每次课前五分钟叫三个孩子边展示幻灯片边做自我介绍。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点我就基本记全了。当我能对每个学生直呼其名时,学生就和我亲近多了,我对课堂的驾驭也变得轻松自然。
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
1.关注差异,分层教学及布置任务
智力有高低,学习能力有强弱,再加上接触电脑时间的不同,学生们的信息素养相差也很大,我利用在电脑房上课,局域网的便利,每节先用网页的形式布置好任务和写好操作提示。任务分为基础练习和练习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练习是必做题,练习提升是附加题。这样操作能力一般的同学可以一边看操作提示一边完成基本练习;而操作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的同学可以先独立完成基础部分,再去思考附加题,激励那些能够顺利完成基本要求的学生继续探究,这样每位同学每节课都过得很充实。
2.多鼓励学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初中生喜欢表现自我,要多给他们机会。课堂上多请他们做小老师,在课堂练习的环节中,我经常布置完了任务后就让学生先思考、实践,然后请同学上讲台来讲他们的思路,提交作业快的同学又让他们来展示、讲解他们的作品,然后分小组辅导其他学生。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经验,学生既完成了任务又借鉴了别人的经验。
3.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科技活动
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意志,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例如:每年学校学科节我都组织网页制作大赛、flash动画制作比赛,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知识抢答赛等。这类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市里、区里举办的一些信息技术活动我也积极组织同学们去参加,让学生能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眼界更开阔,走的更远。
巧妙预设提问,轻松掌控课堂 篇4
一、课堂调控困境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1. 教学场景。
上课铃响, 我兴致盎然地按照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开始上课, 不过, 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学生态度的麻木, 他们的表情告诉我, 他们对我讲的内容并不感兴趣, 有人发呆, 有人小声议论, 有人玩鼠标, 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这堂课学习的一个内容是Word中字符间距的调整。我以一段周杰伦的歌词为素材, 设置了一个情境:老爷爷想要看看孙子的歌词, 大家觉得有什么方法呢?接着用调整字符间距的方式改变文档, 直观呈现了文字的显示效果, 最后引出“在Word中字符间距的调整”这个主题。难道创设的情境不贴近学生的生活, 素材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啊?
下课之后, 我专门了解了几位学生的想法。一位学生告诉我:“老师, 我们不是对您讲的内容不感兴趣, 是您讲得越多, 我们担心自己操作的时间就越少。”另一位接着说:“老师, 每次上课您都绕着弯子讲, 可到最后还是讲操作。这样, 大家就觉得您还不如一开始就直接教我们操作步骤好了。”“老师, 很多时候都是您一个人在讲, 我们就是提不起精神来。”……学生的回答让我沉思良久。
2. 课堂调控困境的原因分析。
导致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调控出现困境的原因有很多, 但我通过调查发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尤其突出。
(1) 政策标准上的不完善。虽然信息技术在高中是必修课程, 但还是缺乏统一的、贯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 所以各个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开设及教学内容差异较大, 导致入学的高一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上参差不齐。
(2) 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单一。不少教师课堂教学中一直采用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每节课都让学生完成一个操作任务, 导致学生固化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就是学习软件操作而已, 课程变成了一项单纯的技能操练而已, 降低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课堂中提问少, 囿于教学进度, 学困生参与机会少, 更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 让这一部分学生觉得课堂与自己无关, 课堂参与程度自然较低。
(3)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 兴趣爱好自然不一, 而且个体的学习基础自然不同, 这都会给课堂调控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课堂提问预设的相关理论概述
课程教学论认为, 设计课堂提问时应努力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适时性原则。
提问时机的选择要合适, 即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进行有效提问。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关、切合实际的提问,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 适度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所有学生答不出, 又不能简单地答“对”或“不对”, 要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 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一系列小的问题进行铺垫。
3. 逻辑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 循序渐进,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使学生积极思考, 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4. 开放性原则。
教师提出的问题按思维层次, 可以分为封闭的问题和开放的问题, 也称收敛型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所谓开放性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具有一定的跨度, 避免出现那些零碎的、机械性的小问题。
5. 灵活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灵活把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灵活选用不同的语法进行提问, 如疑问、设问、反问等, 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使课堂妙趣横生, 真正体现课堂的灵活性, 其次对于课堂上的丰富复杂的情况, 教师要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智从容应对, 灵活处理。
三、课堂实践与总结
我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设课堂提问, 以增加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我效能感, 提高课堂调控的质量。
1. 精研教材, 踩点设问。
问题包括“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是指教材或参考书上预先设置的;“隐性问题”是指隐含在教材或参考书之外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 对于“显性问题”, 教师都会向学生发问, 但对于“隐性问题”教师往往容易忽略, 缺乏细心考虑, 因此在设问时, 教师的首要目标是精研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潜在意识, 绝不能把问题局限于“显性问题”, 尽量避免直线思维性的提问, 例如我在讲授《信息技术基础 (必修) 》中4.2.2表格数据的图形化时, 在讲解折线图的例题时, 设问:“假设你要表达2007年各项收入情况时, 如何选择呢?”学生马上自己动手实践, 发现就是要选择不相邻的两列, 这样就比直接问“不相邻的两列如何选择”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注意我们是要问问题, 而不是问题目, 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 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 否则学生也会弱化自己的读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审时度势, 择时设问。
提出问题的时机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确定。过早, 不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过迟, 就会失去提问的价值。“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已充分说明了提问时机的重要性。因此, 教师提问时, 必须做到审时度势, 择时而问。
教师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实践练习, 在学生的这个练习过程中, 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留有发挥的自由, 不要在巡视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的操作与自己的要求有出入就马上反诘, 总是试图把学生往自己预定的轨道上引导, 否则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因为, 一些我们看来貌似错误的操作, 也许是学生的一个大胆的想法、一次新奇的尝试。如果我们马上予以纠正, 可能就把学生脑海中正在燃起的创新火花给浇灭了。这时, 教师不妨宽容点, 让学生尽可以先自己去尝试。那么我们该在什么时候问呢?对哪些行为去设问呢?我觉得, 最需要我们教师去提醒的是学生急躁的心理、错误的习惯及细节的规范。例如, 在文字处理Word练习中, 有些学生经常还没看清楚题目要求的操作范围就急于操作, 虽然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操作的结果却是错误的。如果教师不主动及时去点醒他, 学生会一直“沉醉”在自以为是的这种错误操作中而悠然自得。这时, 教师不妨等学生把错误的操作完成后再予以设问, 通过结果的对比, 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操作。
3. 面向全体, 分层设问。
《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 叩之以小者, 则小呜, 叩之以大者, 则大呜, 待其以容, 然后尽其声。”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就要敲, 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不足的学生, 就要敲大锤, 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 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 要容易一点, 否则容易使他们丧失信心, 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 绝不只是优生的舞台, 如此课堂的节奏好调控, 学生也能在不同层次的问题解答中体验到成功, 不仅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而且也会感觉到自己所采取的策略是有效的、可行的, 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 激励评价, 赏识成功。
课堂中学生的个人基础不同, 能力难免参差不齐, 即使教师课前预设了各类问题, 也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回答, 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出来, 或者回答得不全或是答偏了, 教师这时应该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安慰学生, 评价提问的结果, 一定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 尤其是对待平时基础差的学生和胆子小的学生, 在学生说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适当补充完善答案内容。提问多用“请”、“说说看”、“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语言, 消除学生答问的心理障碍;当学生迅速而坚定地说出正确答案时, 应当充分肯定, 给予表扬。在教学中, 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单一的学习结果, 否则会导致程度好的学生沾沾自喜, 不求进步;程度差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最终失去学习的信心。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刻牢记教育以人为本, 课堂以学生为本, 学生发展了, 课堂才是成功的, 要多赏识, 如不慎挫伤了学生的自尊 (高中阶段显得尤为明显) , 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 那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四、结语
虽然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提问预设加强课堂调控, 在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但并非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还存在一些不足, 试列举如下: (1) 每一项实验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来验证, 由于高中阶段课时特别珍贵, 实验研究的时间更是非常有限, 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方法也许很有新鲜感, 因为好奇心的驱使, 投入学习, 等过了一段时间, 新鲜感没有了, 是否还能像现在这般的参与课堂教学, 不得而知。 (2) 学生对于课堂提问方法的适应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持久的训练过程, 又需要不断地克服原先学习中对于提问的消极态度, 等等, 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3)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是不是每一知识点、每节课都能预设合理的课堂提问, 对于理论性知识和操作性技能而言, 提问又有何区别呢, 但囿于精力与能力的不足, 未能展开深入研究, 较为遗憾。总之, 如何实现课堂的合理调控, 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课堂提问预设只是我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次积极尝试, 针对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将逐渐完善, 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建设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斌兴.名师讲述最具活力的课堂愉快教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G.Ivan Hannel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
[4]徐轶.改进课堂提问,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08-25.
[5]喻译萱.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南通小数网, 2010-3-5.
[6]李华.有效课堂提问的五个关键点.新课程, 2010-7.
《课堂掌控艺术》读后心得体会 篇5
通过看这本书,我首先了解了,原来我说的课堂机制,就是课堂的掌控,课堂掌控能力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所作所为构成了教育的一种能力,成功的课堂掌控,使课堂焕发光彩,不得力的课堂掌控使课堂失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它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如果只具备一般的课堂掌控能力,仅仅掌握课堂预设的东西,面对生成问题就显得掌控能力欠缺,调控无力。因此课堂掌控能力对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课堂掌控能力觉有个人性、情境性、时段性。因为课堂掌控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是个人独有的无法遗传、不能转让、也无法剽窃的。情境性就是教师掌控课堂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特定的环境,换一个环境一切将随之变化。时段性是指教师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在都在采取行动,这种行动每分钟都在变化,所以教师的掌控有未加思索的色彩。纵观我们每个教师的教学过程,确实存在以上几个特点的,我们如果能记住规律,在教学中运用那课堂会好很多很多。
课堂掌控能力中的组织管理能力,因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它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协调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的教学环境,促使课堂教学中的消极因素想积极因素转化。从而保证教学有机统一,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可就是这最基本的能力我们教师也有不具备的,比如有的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较差,有时甚至只给部分人讲课,一部分学生我行我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组织课堂只管自己讲。可见这种课堂是无效课堂,至少对那一部分学生,是无效的。
我们有的教师课堂察言观色能力很强,但也有较差的,有的教师能在学生出现火花后及时抓住,让他成为美丽的火焰,可有的教师也因为与预设相差较远,温柔的封杀了本来应该灿烂的火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课堂重组信息的能力,就是要教师把课堂新信息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变成活的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他,让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课堂掌控艺术》的第三章,详细的教给了我们课堂掌控艺术的技巧、策略。其中课堂组织策略是最基本的。
课堂组织有时不必刻意去做,可以再潜移默化中。课堂要有情境,情境之中师生共同制造活泼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收为主动接受,质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创新,也是学生不断探索的动力之一。质疑又分为批判性质疑探究性质疑,教师在课堂中要依据不同环境,不同时机进行运用。这样才有好的课堂呈现。
课堂有效还可以优化提问,书中为我们具体列出了提问的方法时机。对学生答案的有效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课堂机制,都非常具有艺术性。
《课堂掌控艺术》一书,还对不同类型的课堂如何掌控作了具体的阐述,确实是一线教师非常实用的一本好书,愿各位同仁,各位一线教师认真拜读,精心运用。
掌控课堂 篇6
一、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始终贯穿着整个课堂活动。大多数情形下,整个课堂走向基本上不会偏离教师的主导,这是常态。但凡事有例外,肯定也会有些情况走出预计。意外情况可以预测,但是不能完全预测,因为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活生生的思维者,其思维活动是一个个的变量,教师的备课再充分,也不可能完全预测到课堂上的各种思维活动图样。因此,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实现课堂掌控的基本要求。
怎样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偏差迹象呢?怎样才能发现潜在或是即将发生的问题呢?这就需要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如果不能通过各种异常迹象判断将有哪些问题可能发生,甚至有问题发生时依然一无所知,就不会知道问题焦点在哪里,不知道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哪里。一旦正式面对问题,会觉得无从下手,处理问题的方向不明,寻求解决方法就会寸步难行。因此说,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个教师的课堂掌控是至关重要的。这要求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处处留意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随时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不断解决,日积月累才会具有丰富的判断经验,过硬的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
例如讲授《同学 朋友》内容时,围绕“与人相处的艺术和技巧”这一主题,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和别人的长处的审美心态和能力,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张彩纸,随机抽签,然后给抽到的同学写出5个以上优点(所写内容要保密)。结果在当堂检查中发现有同学写的几乎全是负面缺点,这肯定不正常了,背后必有原因。此时教师就要不动声色,可以静待课后找出该名同学细细了解情况,找出原因,并认真帮助其解决,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赞赏、学习他人的长处。
二、锤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处理的办法。由于问题的不同,分析及处理的方式就有所不同。
锤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储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先要有一这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满足面对不特定学生群体的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教师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才能面对每一个鲜活的学生,面对他们不断提高的知识期待。其次,要用心学习各种教育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掌握教育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育改革,不断研究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掌握更多的教育知识和经验,无形中为运用多种方法和方式,准备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夯实了基础,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为迅速有效解决突发“意外”事件提供更加多可能性。再次,要做好预设和掌控的策略。课堂教学既有预设性,又动态发展,是包含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课堂教学需遵循一定的常规,教学程序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思维方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步骤和环节上,学生受学习心态的支配,可能会同教师的思维方向发生偏差,但是发生何种偏差,何种程度的偏差,往往可以作出宏观的预测,纠正偏差的方案也因而可以预定。对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有所准备,尽量充分地预想到多种的可能性,尤其是对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学生必会出现思维偏差,如果教师没有准备好,在课堂上是很难充分正确引导的。
例如在讲授《严也是一种爱》内容时,因为初中生在青春期、叛逆期容易与父母产生分歧、矛盾,在课前我让学生写出父母的生日日期、喜欢的事物等,以了解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孩子与父母为什么会产生分歧和矛盾。通过学生提供的信息,从父母的角度、学生的角度等方面考虑,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体谅父母。
用导学稿掌控高效政治课堂 篇7
关键词:导学稿,掌控,高效,政治课堂
长期以来, 由于受各种因素及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本身过于理论化、抽象化、教条化等因素的影响, 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呆板、沉闷, 致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热情, 严重弱化了思想政治课德智双收的重要地位。据此,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 以导学稿为载体, 整合教学资源, 提高课堂的掌控能力,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开发课堂的生成性资源, 将新课改要求及考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 就必须保证导学稿的质量, 科学编写导学稿, 有效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导学稿的预设展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让课堂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 实现最佳效果。
一目标前置, 提高知识转化的效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 学习目标的设定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率。目标设置科学, 学习效率就高, 目标设置不科学, 要完成学习任务都难, 更不用说高效课堂了。“国内外的学习实践都证明,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心理作用。一些研究表明, 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 如果学习者学习目标明确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在编写导学稿的过程中, 本人非常重视目标的确立与说明。在导学稿的第一项, 就以陈述性的语言展示课堂学习的目标。如在讲《世界的物质性》这一内容时, 我通过导学稿展示了以下教学目标:准确说出并理解物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明确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准确概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并尝试在具体的解题中运用。同时, 通过注释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重难点。这样, 学生在预习时就已对学习目标了如指掌, 在课堂上, 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 极大地提高了知识转化的效率,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难点知识问题情境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把重难点知识问题情境化符合新课改精神, 以问题情境为基础的政治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实践证明, 置身于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在讲《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时, 我通过导学稿展示了白居易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时感到非常惊讶, 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 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 可谓‘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呀!”后来, 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 沈括去游山, 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 山下众花已经凋谢, 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 一片灿烂, 这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 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 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
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导学稿可以大容量地承载探究情境材料, 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 这样, 在课堂上, 稍加引导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材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远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效果来得更明显。同时,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中有趣的诗文及名人事迹, 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三巧用生成性资源, 善于捕捉课堂的“意外效果”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导学稿有较强的预设功能, 但在课堂上, 学生不一定会朝着教师预测的方向前进, 很多时候往往容易“节外生枝”, 导致教师对课堂的暂时性“失控”。而一堂精彩的课、一堂真正有效的课, 有很多时候往往就是由学生的“节外生枝”和教师对课堂的暂时性“失控”造就的。
在讲《掌握系统优化方法》这一知识点时, 我利用课本的探究材料“木桶效应”说明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重要性, 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弱科会严重影响学生整体成绩的提高, 大部分同学听后都感同身受, 频频点头。在刚要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时, 突然有一个学生说了一句:“为什么能装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决定的呢?”我本想假装没有听见, 可是旁边的同学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了, 有些声音大得让我没有办法再“假装”, 于是我趁机询问:“是呀!为什么呢?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两种观点:一种维持原来的观点:由最短的决定, 并说明了理由;另一种认为:由最长的决定, 如把木桶斜着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看问题、做事情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作出调整。显然, 课堂上的这个“小插曲”不是教师预定的, 但教师通过对“失控”的掌控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点,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不经意间也顺便探讨了传统“木桶原理”和创新的“木桶原理”, 让学生明白了“优势互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道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也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不谋而合, 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对课堂不经意生成的教育资源的掌控够“高效”吧!
四针对性设置自主探究题, 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导学稿在学习内容的承载量方面比传统教学和单纯的多媒体教学都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导学稿的设置过程中, 教师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题目供学生自学后完成。特别是哲学理论和哲学术语相对较抽象, 学生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导学稿可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透过迷雾把问题看得真真切切。
在讲《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这一知识点时, 我通过导学稿有针对性地设置了一些自主探究题。通过练习, 让学生得出规律, 从而明确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三种方法, 并识记常用的关键词区分法, 即:如果题目中带有“重点”“中心”“关键”“要害”“突破口”“突出任务”“核心问题”等词语时, 表明该题目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如果题目中带有“主流”“主体”“绝大多数”“总体上说”“性质”“形势”等词语时, 则表明该题目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分清主流和支流, 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 通过导学稿这个大容量的载体, 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五引导学生提疑解惑, 及时反馈课堂教学
“信息反馈是教师掌握教学效果和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学习指导的质量。”在课堂上, 要按照教学内容及需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及时反思学习内容, 针对疑难问题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的一些疑问, 如果不是很难, 可以引导学习小组成员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同时, 在做导学稿时也要留有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填写疑难问题, 制作好疑难卡, 这些问题同样可先在小组内解决, 如果解决不了可向其他的学习小组请教, 然后再由科代表上交科任。科任教师可以在下节课开始时利用时间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 保证了教师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 准确、有效地掌控教学过程,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浅谈语文课堂的境脉掌控 篇8
语文学习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的特殊性。不管是汉字间架结构的书写规则还是阅读过程的语感积累, 情感熏陶, 认识审美能力的提高, 思想品格的塑造等诸种目标本质上就是对于学习者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训练过程。这种特殊性尤其要求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的浸润, 需要教师对于特定问题或是任务情境有一种直觉的综合和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归结为教师的境脉掌控。那么教师如何做到阅读课堂上的境脉掌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这三点上了作尝试。
一.科学地预设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
教师对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了然于胸, 自然就能够对于学习实践情境中学生们的思考共性, 行动过程的可能差异性, 语言明确表达时的规范、准确度有着科学的预设。
课堂就是一个思维场, 而在学生课堂阅读思维之前, 教师的意念中就必须有一个情境, 有一个范围广泛的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 设想学生的思维如何能够充分从一点到另一点进行连续的学习活动。这种基于学习者的先前概念或已有知识来设计学习环境将会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2]施教前教师把一个或若干个教学单位的学习内容浓缩为一个或几个具有逻辑联系的、简明扼要而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的上课思路, 这是一个认知和提炼的过程。由此而“拼”成的这种“群体学习情境图”是教师掌控课堂境脉的前提。基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和发展点而预设的教学情境会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 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心向。尊重学习者的已有经验, 设想在此基础上他会有什么样的阐释与修正, 对目标与目标的达成会建立一个怎样的联结。对于这些阅读情境的前期把握无疑是静脉掌控的奠基, 是阅读教学有序合理进行的保证。在教学《春酒》前, 笔者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预设学生的兴趣点是关于春酒富有情趣的酿制过程。学习的障碍点在于体会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发展点就是学习体会琦君散文以细节描写来写人传神的特点及妙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这样情境通过欣赏形象和春酒图片, 让学生了解喝春酒的习俗, 通过思考作者回忆了有关喝会酒的习俗的目的何在来导入文本的解读。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 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 他们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较为深入的见解。整个教学过程一直处于笔者预想中的静脉流动。
二.注重阅读教学情境的营造
在阅读教学中, 没有情境感的教学就像失去了生命力的枯叶。而一个注重营造教学情境的教师必定能更好地实现课堂境脉的掌控。课堂上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文本共读, 让学生从中收获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知识, 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 而不容忽视的是学生性情与灵魂能得到的洗礼与升华。那些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的文字是有情的。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 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 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最稳定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不管是海伦·凯勒的坚毅, 还是范仲淹的旷达胸襟, 无一不会带给学生心灵的触动。适宜的教学情境的营造无疑能够召唤学生对文本内涵的心灵回归, 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感悟深度, 多一些延展深度的思考。一位老师在执教《散步》时结合文本讲述了自己的四个故事, “我第一次到男朋友家, 是一个很冷的冬天, 出门迎接我们的是他七十多岁的奶奶, 走进屋子, 奶奶三下两下把自己的袄解开了, 正当我诧异她的举动时, 奶奶一把拉过我的手, 塞进了她暖烘烘的胸窝里, 一种突然而至的温暖涌遍了全身。那种突然而至的感动会让我珍藏一生一世。”[3]温馨而又真切的场景描述, 怎能不让学生对文本中那浓浓的三代亲情为之而心灵颤动?正是教师这种情境的营造让为让课堂有了良好的情感生态环境, 实现了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有效的统一, 整个课堂的境脉在情中流动, 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三.关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隐性心理的外显形式
学生的心理环境是教师对阅读教学境脉掌控不容小觑的重要因素。了解学生隐性的阅读心理需要教师具备及时地归纳、概括或明晰学生信息反馈。这一点与新课改特别强调问题意识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谋而合。阅读教学中我们既倡导学生通过问题多一些探究性的学习, 让问题成为学习活动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又希望通过师生的学习来生成问题, 把学习过程演化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把握好提问的火候, 在学生的一个个反馈出炉后及时地进行归纳、概括或加以概念厘清。促进师生文本三者之间协调与互动, 使师生之间的对话更有深度和价值。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有的放矢地搭建促成学生尽情发展的空间, 则课堂境脉是由教师掌控。反之, 教师与学生与文本思想的碰撞的不足, 课堂上缺乏言简意赅的引导, 缺席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是无法实现实质上的师生共享意义建构, 课堂境脉模糊而随意, 教学生成很难保证有质有量。例如有的老师执教的《将进酒》, 教学环节上设置为诵读与感悟。尤其是在个性化感悟这一环节上, 老师要求学生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设计比较开放, 确实能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问到, 诗人说“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是他的由衷之言吗。在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却仅一个“好”、“很好”作了简单评价。对于学生阅读心理的漠视, 教学流程随意流动, 何谈课堂目标有效达成, 何谈课堂境脉掌控。
课堂境脉是指教学双方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这一情境的信息。教学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授受,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附着于一定的形式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流动的。那么所谓的课堂境脉的掌控就决定了学习过程的质量与效果。确实,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关注学习者课堂学习时的情境, 进而掌控情境, 创设有利于学习进行的情境, 这才是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具备这种掌控能力的语文教师, 定是时下“教师即课程”观点所呼唤的教师。综
参考文献
[1]Dey, A.K, Abowd, G.D, &Salber, D.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aToolkit for Supporting the Rapid Prototyping of Con-text-aware Applications[J]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2001, 16:P229-241
[2]高文等编著, 学习科学的关键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P192
英语课堂中对多媒体的掌控 篇9
一、勿让课件片面新颖性, 分散学生注意力
多媒体能运用图、形、声、色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传统教学手段中所不能展示的内容。但有的老师总觉得一堂多媒体课如果不追求漂亮、华丽、高科技, 如果没有几段电影剪辑或音乐片段或几张甚至十几张精美的图片的展示, 就有愧于“多媒体”这三个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于是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 繁杂艳丽, 从图、形、声、色各方面来“狂轰滥炸”。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多易产生猎奇的心理, 这无疑极大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享受太多感官刺激的同时, 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尤其教学重、难点易被弱化, 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多媒体应以精简为原则, 突出教学主题、重点、难点, 艺术性、教育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 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勿让“课件”代替“备课”
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充足的资料, 因而制作它往往会花很多时间, 有的老师甚至一味地花时间制课件, 而忽视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错误地认为制课件的过程就是备课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备课是寻求、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的过程。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虽然决定一堂课质量好坏的因素有很多, 但备课是非常重要的条件, 中学英语教师应以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为第一任务, 在备好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基础上, 再恰当、科学地制作多媒体课件, 以此来辅助英语课堂教学, 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勿让“屏幕”代替“黑板”
现在的多媒体英语课, 老师“尘满面, 灰满身”的现象已很少见了。有的老师把该板书的知识点、词汇、问答及练习材料全都输入电脑中, 课堂上鼠标一点, 所有的内容都通过大屏幕一一显示, 这样虽快捷、美观、便利、省时、省力, 可屏幕上的内容一幕幕一闪而过, 学生恐怕想记笔记都来不及, 又怎能对整堂课的教材重点、难点掌握和运用?虽然教师的粉笔字没有电脑中完美的字体漂亮, 但有老师的个性体验, 让学生感到亲切, 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优秀的板书设计,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 修改其内容;课堂中即兴发挥, 顺手在黑板上写几个字或画一幅简画, 都可以向学生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益而无害。因此, 传统的板书是不可能在多媒体上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其内容来选用, 既使用屏幕, 又在需要时使用黑板, 则能达到鱼和熊掌兼得的效果, 让每一节英语课都能给学生留下点美好的记忆。
四、勿让教师成为“放映员”
多媒体在英语课堂的运用, 目的是创设更好的情景, 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表演、操练,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感, 增强学生的口语及听力, 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进而改变现代中学生会学不会说的“哑巴英语”现状。然而在英语课堂中, 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并不是所有的英语教师都能做得很好。有的教师在所有的教学步骤和环节中过多地运用多媒体, 英语课变成了课件展示课。教师只需忙着播放预先制作的课件或剪辑的资料, 无须太多的语言讲解, 一切尽在“影片”中, 什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 都像放电影一样那么快, 一闪而过。把学生变成教师课件的“观众”和“听众”, 教师也成了课件“放映员”, 导致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本应亲切的口语交流变成冰冷冷的人机对话。我们知道, 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 最灵活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简单的动作, 在提高教学效果中都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正确运用多媒体, 课堂可以没有多媒体, 但不能没有教师。
五、勿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程的英语教学是以弘扬学生为主体为宗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共同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 引导学生走进课堂, 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确立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多思善问, 使学生在循循善诱下主动、活跃地参与学习。也就是说, 我们的英语课堂是学生的舞台,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可以在这个舞台上, 尽情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而多媒体是为了产生预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目前有许多教师盲目依赖多媒体, 把“辅助”当做“替代”, 主导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学生和教师都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学生在多媒体世界里应接不暇, 思维速度跟不上播放的速度, 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 只能顺着多媒体中的设计作一些简单的“人机对答”。整堂课下来, 教师根本没有关注学生在每个环节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在这“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的今天, 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我们不能以“多媒体的流程图”来主宰我们的课堂。
总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具体内容, 恰当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科学、合理地将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因素糅合在一起, 真正发挥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有利作用, 不仅能为课堂添光增彩, 而且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拨云见日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英语课堂中对多媒体的掌控研究 篇10
一是不能过分追求课件的新颖性, 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多媒体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展示的内容, 可以通过色、形、声、图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可是有些教师将界面弄得过于复杂, 一味追求表象。而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猎奇心理, 在过分接受感官刺激的同时, 忽略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注意力受到极大分散, 弱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对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 在英语课堂当中实施多媒体教学, 应该立足精简, 对教学的重难点突出, 做到英语课堂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是课程的备课不能被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所代替。由于多媒体课件制作依赖足够多的资料, 必须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在里面, 有些教师在课件制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 而忽略备课环节。他们认为课件的制作就是备课。其实, 备课是对教学方法进行探寻、构造、搜索以及备选的过程, 也是对课程进行挑选、评价以及检验的过程, 从这也可以看出, 对课程进行备课, 也就是对所要进行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总设计和总策划。备课对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只有做到对教材、教学以及学生充分掌握的基础上, 再辅之以科学恰当的多媒体课件, 这样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才能有很好的提高效果。
三是绝对不能使用屏幕代替黑板。在英语课堂教学当中加入多媒体, 使得以往的老师唾沫乱飞、粉笔灰满身的情况已经很少出现。部分教师将所要讲授的资料全部做成课件, 在课堂上通过鼠标一点, 在大屏幕上就可显示出所有内容。虽然多媒体课件具有省力、便利、快捷、省时以及美观等优点, 可是在屏幕上显现的内容闪得过快, 学生就来不及记笔记, 不能掌握课程的难点和重点。教师的粉笔字和电脑中的字体相比不具备优势, 可是教师在进行板书的时候可以加入个体体验, 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的时候, 可以根据学生疑问来进行板书的随时调整, 在课堂当中教师还可以即兴发挥, 通过在黑板上写字或画画, 充分向学生展示亲和力和人格魅力, 这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依据内容来选择使用黑板还是屏幕, 把这两种方式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发挥。
四是加强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根据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确定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整个课堂教学也就是师生之间互动, 共同进行创新和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指导, 使得学生融入到课堂当中, 积极指导学生去发现学习当中的问题并确立相对应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多去思考和提问,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时能活跃和主动。要把英语课堂确立为学生的舞台,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体性。而多媒体是为了达到良好教学效果而使用的辅助手段, 从对多媒体的使用程度来看, 目前有很多的教师对多媒体产生过分依赖, 把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转换为替代作用, 让多媒体对整个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指导, 而教师和学生都属于从属地位。多媒体牵着教师和学生的鼻子走, 学生应接不暇, 思维跟不上多媒体播放速度, 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 只能顺着多媒体的设计做出简单的人机对答。整堂课下来之后, 对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状态和方法, 教师根本做不到关注。因此, 在当前强调学生主体的要求下, 绝对不能出现多媒体主导课堂的局面。
总之,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所要讲授的内容, 做到对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把多媒体和其他教学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充分发挥多媒体对英语教学的有利作用, 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冯一洁.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0 (32) .
[2]王琳.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5) .
掌控高中地理教学课堂的有效方法 篇11
关键词:新颖多样;浓厚兴趣;严谨生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57-01
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在的高中学生已不同于80年代的高中学生,以前的学生只会接受,很少思维,现在的高中学生敢想敢做,敢于思维,敢于提出怪异的问题,甚至敢于大闹课堂驱逐教师。高中地理是一门比较机械枯燥的学科,其机械性和枯燥性导致了教学的沉闷。教师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将很难进行,“怪异活泼”的高中学生要么就是拒绝学习,要么就是使课堂失去控制,嘲笑老师的教学手段,嘲笑老师的本身素质,或钻老师的牛角尖让教师脸红筋涨下不来台。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辨意识和选择能力,他们只服或者钦佩有一定教学能力和素质高的教师,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改进教学手段上和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如此,才能将整个高中地理课堂游刃有余地掌控在手中,从而得到学生的尊重,少一些被轰下台的尴尬事。
一、有效方法之一:课堂教学方法要保持新颖多样
地理课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美学的角度讲,引起人们审美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观对象的新异性和多样性。因而,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多样,也是决定教师能否游刃有余地掌控高中地理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运用教学方法对地理课堂教学加以掌控,首先,教师要克服教学方法模式化的倾向,追求教法的新颖性,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当前,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模式,建立以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为主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学习,而是重在诱导、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活动,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路,学生走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思考、讨论、训练、实践等多种学习活动,独立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其次,教师不能总是固守某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堂堂用、年年用,而要追求教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不断变化的信息去刺激学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形成持久的注意力。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证明,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教学,即使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教师久用而不变其法,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情绪低落。反之,教师如果能够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兴而不衰。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教师才能对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稳固的掌控功能。
二、有效方法之二:兴趣掌控,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因之一。揭示地理知识中的新异之处,可使学生猎奇喜新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浅表,而应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分析比较,揭示其间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索其所以然,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也可适当联系地理科学的新资料、新发现、新理论、新问题,如南北极考察、太空探索、外星文明、厄尔尼诺现象等,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之感,从而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形象讲解而带来的情趣,事理充实的严密论证而产生的理趣,诙谐幽默的生动阐释而形成的谐趣,既可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又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得以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处在教师预定的控制之中。
三、有效方法之三:语言掌控,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地理教学无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因此,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符合逻辑,遵循语法,通俗流畅,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才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语言还要语音清晰,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音乐性浓,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描述地理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地理意境;讲解地理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地理规律时,要抓住要领,编成口诀,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几句幽默,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浪峰,使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
游刃有余地掌控高中地理课堂,教师还需在个人情绪上加以控制,要把个人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走进课堂,切忌把个人情绪带入课堂,那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控课堂 篇12
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 (H o w a r d Gardner)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 每个人都潜藏着多种智能。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发挥学生的特长智能潜力, 发展其弱势智能, 使之成为素质全面的人。初中体育2011《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 要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 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探索、交流等方式来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指出“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文森教授在他的《我所认定的三条教学铁律》中, 把“先学后教”认定为实践有效教学、优质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条铁律。这不仅对现行体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也为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就是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身的唤醒与引出, 经历与体验, 交往与感悟, 创造与构建的过程, 激发生命潜能, 实现自我发展。
体育教学“六学”模式能够细化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知识技能, 在自主练习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体育教学“六学”模式是课程理解、学生分析、实践反思的三维统一。所谓“六学”就是将一节完整的体育课细分为六个教学环节, 使它符合有效教学具有的特征, 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 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具实施步骤如下。
教师:引学 (激趣导入新课) →自学 (指导复习热身) →组学 (教授学习新知) →研学 (引导探究细节) →展学 (帮助完善所学) →固学 (督促强化练习) 。
学生:引学 (明确所学) →自学 (复习已学进行热身) →组学 (合作学习新知) →研学 (探究所学细节) →展学 (提升完善所学) →固学 (巩固所学成果) 。
这种模式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 能自始至终参与有关教学活动, 并通过小组合作策略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 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地步。课堂教学过程处于有序管理下的自主学习状态, 真正体现“一个中心”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随着教改探索的不断深入, 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形态特征, 教师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促使学生不断地生成, 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技巧, 促使学生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行动者。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对提高自主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对教学内容及过程进行合理预设是掌控自主学习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关键
2.1 体育自主学习模式强调更合理的预设
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学习就是知识的建构, 教学就是对话与协商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学生与教师都能全面、充分、多元、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对课程进行精心预设的依据。只有对课程精心预设才能更好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使课堂的生成更加精彩。
2.2 合理预设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最近发展区里做“文章”
充分了解学生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尤其是最近发展区等方面全面了解, 有针对性的制订有效的教学设计和策略。体育自主学习模式主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 预设要求教师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通过分组、分层, 有梯度练习设计,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教学的各预设环节, 从而使自主学习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受益。
2.3 合理预设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 合理的教学预设要充分考虑教材的作用及实际意义,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适合他们终身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预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活动能力, 找准教学的起点。 (3) 教学预设要轻教重学, 教师要努力按照学生的学路来预设, 吃透教材精髓, 制订合适目标。 (4) 教学预设要精致预设教学环节, 要使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紧扣, 衔接自然,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3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以合作小组学习及生教生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效率
(1) 体育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施中,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应用是其模式特征之一。尤其是合作学习小组机制的运用, 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积极性, 而且能够使教与学实现最佳组合, 也是自主课堂成败的关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以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组内及组际之间各类学生均衡分布为原则, 及早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形成以小组长为引领, 学习能力好、中、差合理搭配的学习团队。教师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对各小组的学习任务要分配明确, 具体任务分配到人, 充分调动组内成员的积极性, 大家分工明确, 各有任务, 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习, 相互合作提高。积极推崇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 在组长的带领下及时进行自评与互评,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组织纪律等方面, 这样能使合作小组管理到位, 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2) 在自主学习的体育教学模式下, 教师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 学生点多面广, 教师的讲解与指导就会出现不及时、不到位。这时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 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 就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把原来一个老师对着几十个学生讲, 变成十几个学生对着十几个学生讲,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非常充分, 学会的学生通过讲给别人听, 自己加深了理解和掌握, 学不会的学生通过学生的教而初步掌握, 生教生使课堂呈现生机, 教学效率显著提高。只有在学生讲不清楚、搞不明白时, 教师才及时讲解, 这时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 同时也起到了突破教学难点, 加深理解的作用。
4 教师要适时把握介入时机, 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疑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 正如“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始人蔡文森所说的, 80%的学生对教材的要求是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的, 20%的学生对80%的教材内容也可以通过互教互学或教师点拨掌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通过教学模式流程就能掌握的学习内容, 教师基本不教, 只是分情况适时介入给予点拨即可, 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提升学习效果, 并充分利用学习优秀的学生的“小先生”辐射作用提升课堂效率。
(2) 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来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主思考、研究交流、小组合作探究仍不能解决的疑难, 也是教材的难点, 这些问题一出现教师必须及时介入, 教师此时介入恰到好处, 学生此时也特别需要教师的帮助, 我要学的愿望十分强烈, 对突破教学难点、教材学习中的易错点, 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新学知识与技能十分有利, 能够显著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5 精心设置巩固练习和拓展训练内容及方法, 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1) 不论何种教学理念、何种教学模式, 如果它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它都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同样如果一节课上没有学生的深入学习与思考, 这样的课堂同样缺乏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做到开放而不放任, 自主而不自流呢。我们教师必须对练习和拓展的内容精心设置。巩固练习内容的设置首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巩固练习形式要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主, 生生合作为辅, 确保练习的效率。拓展练习内容的设置要依据学情, 合理设置练习难度, 有助于优秀学生的能力提升。无论那种练习教师一定要留出足够的独立练习时间, 并对学生适时指导, 及时反馈,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 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上, 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强化学的针对性, 学习的速度自然加快, 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当堂训练, 关键是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堂上先学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设置练习内容, 在设定巩固练习的内容时数量上要适量, 要保证大多数学生当堂高质量地完成。在难度设置上要适中, 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学习水平的差异, 既有一般练习难度, 又有提高拓展, 教师要运用分层的办法, 尽量做到优秀学生能够吃得饱, 一般学生能够吃得了, 这样教师就能基于学生的学开展针对性的教,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 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掌控能力是实施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必要保障
(1) 在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成分, 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非常重要, 掌控的好教学活动就能顺利完成, 达成教学目标;掌控不好一堂课就会上得肤浅、混乱, 导致教学失败。因此, 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力, 对教学时间合理分配的能力, 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的使用能力, 对课堂氛围的调节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自主学习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保障课堂教学的完美生成, 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
(2) 课堂掌控智慧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 是教师掌控自主学习模式下课堂教学所应该有的最为重要的教育素质之一, 教师必须把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在自我学习中不断的提高, 多读书、多交流、多实践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培养, 要精于设计、勤于实践、把握教材、把握学生才能不断提高;教师对课堂掌控能力要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完善, 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要勤于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 并在课堂教学中把“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 使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不断发展和完善。
7 结语
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如果能够合理运用相关策略, 就能够高效的掌控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够增强教师的成就感, 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效果,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使我们的教学改革的探索活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摘要:我校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明确提出了从“教学”走向“学教”的改革思路, 积极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十六字方针,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教学自主学习“六学”模式应运而生, 在实际教学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如何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是任何教学改革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这不仅要求教师提高对新教学模式的深入理解, 强化新模式的运用能力, 而且也要求教师提高掌控教学策略的能力, 让课堂组织严密、卓有成效,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掌控,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郭键.体育新课改教学门诊[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9.
[2]希尔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陆怡如,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胡庆芳, 贺永旺, 杨利华, 等.精彩课堂:预设与生成[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庞维国.自主学习——教与学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裘松杰, 储海明.常态教学下体育课的认识与基本要求刍议[J].中国学校体育, 2010 (7) .
【掌控课堂】推荐阅读:
如何掌控课堂纪律06-10
掌控策略05-20
资源掌控07-11
主流媒体的话语掌控05-12
樊登掌控习惯读后感07-04
掌控渠道,获取销售的主动权06-16
为有效的项目管理开发“个人掌控”09-22
关注课堂 参与课堂06-27
雨课堂活力课堂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