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选择

2024-08-18

AP选择(共9篇)

AP选择 篇1

AP1000是由美国西屋公司开发的一种双环路、百万千瓦级的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核电机组, 与M310核电机组相比, AP1000的核岛主设备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主要是在材料和设备的功能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给设备的制造也带来了新的挑战。AP1000蒸汽发生器是AP1000核电厂中代表性的核岛设备之一, 它采用Delta125立式U形管蒸汽发生器, 蒸汽发生器总高为22.5m, 最大部分筒体直径为5.58m, 重量为624t, 其中筒体部分重约383.8t, 占整个蒸汽发生器重量的65%。蒸汽发生器这种大型重型设备的制造采用的是筒体分节锻造, 然后再组装焊接成型的工艺。蒸汽发生器的筒体锻件从下到上依次为:水室封头、管板、下筒体A&B&C、锥体、上筒体D&E和上封头, 如图1所示。

1 封头锻造方案的介绍

在蒸汽发生器9大筒体锻件中, 以水室封头和上封头的结构最为特殊和复杂, 他们分别作为核电厂一回路和二回路的压力边界, 安全分级分别为SC-1、SC-2, 质保分级为QA1, 抗震类别为I类, 具体设计参数见表1。

随着AP1000主设备国产化的发展, AP1000蒸汽发生器由国内设备制造厂生产, 其锻件也由国内制造厂供货, 但是由于蒸汽发生器筒体锻件锻造工艺的复杂, 加之国内锻件制造厂综合制造能力有限, 锻件锻造过程中极易出现不符合项, 产品合格率低。尤其像水室封头和上封头这样结构相对复杂的大型重型锻件, 锻造难度更大。为了降低锻件的制造难度, 在现实的制造过程中, 制造厂会提出水室下封头或上封头分体锻造的方案, 即把水室封头分为水室封头底和水室封头环两部分, 上封头分为上封头顶和上封头过渡环两部分来锻造, 分别如图2所示。

2 整分体锻造方案的比较

在蒸汽发生器封头锻件现实制造过程中制造厂可能会提出的不同锻造方案, 作为设备采购方选择哪种锻造方案, 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认清锻件不同锻造方案下制造工艺的特点、设备成品的安全性和制造周期, 对锻造整分体方案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1 炼钢工艺

AP1000蒸汽发生器锻件采用的是全新的低硅铝脱氧炼钢工艺 (LVCD+LB3) , 与传统二代半核电锻件采用的双真空冶炼工艺 (CD+LB3) 不同。目前这种冶炼工艺本身国内的制造厂掌握还不成熟, 钢水的纯净度不太理想, 会直接造成蒸汽发生器锻件机械性能合格率偏低。加之蒸汽发生器上封头和水室封头的整体锻造所需钢锭重量都超过了200多吨, 这需要采用多包合浇的炼钢工艺, 封头整体锻造对每包钢水的化学成分的均匀性也提出了高的要求。实际炼钢过程中, 多包合浇产生的钢锭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的几率比较高, 造成锻件的废品率高, 给制造厂的制造增加了不少成本压力。而分体锻造把锻件所需的钢锭质量大大减小, 可以采用单包钢水浇注, 炼钢工艺相对简化, 化学成分的均匀性也易于控制, 产品的合格率高。

2.2 锻造工艺

蒸汽发生器封头锻件整体锻造所需的钢锭的重量大, 锻造所需的工装相应的要具有更强的锻造能力。由于封头整体锻造所需的锻件重量大, 锻件在实际镦粗时的变形量也大, 内部容易出现横向内裂层状缺陷, 在超声波探伤时整体锻造的封头锻件比分体锻造的封头锻件的废品率高。如蒸汽发生器整体锻造的上封头结构呈椭球形, 这就要求在专业模具内进行墩粗。整体锻造的上封头比分体锻造的上封头顶部要深很多, 内部不易锻透。而分体锻造比整体锻造能更好地确保上封头顶部的锻造比, 分体锻造的上封头与整体锻造的上封头相比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

2.3 热处理及机加工

蒸汽发生器整体锻造的锻件体积大、外形复杂, 在热处理时变形量大。实际生产过程中整体锻造的封头在外形复杂的局部区域和热处理变形严重的区域, 会发生机加工余量超过设计规定的值不符合项。尤其是蒸汽发生器的上封头, 它具有直径大、质量大、壁厚薄的特点, 热处理时极易发生热变超差, 从而导致锻件的报废。整体锻造的封头球冠部位比较深, 这样会使锻件某些结构复杂的区域的热处理条件变差, 从而导致热处理时达不到规定的性能要求。而分体锻造的封头锻件外形相对简化、热处理时变形量会相对减小, 锻件的机加工余量更容易控制, 外形也更接近于成品的形状。

2.4 安全性

分体锻造的封头锻件会使整个蒸汽发生器筒体焊缝的数量增加, 如果一台机组两台蒸汽发生器水室封头都采用分体锻造, 那就会是整个一回路压力边界增加两条焊缝, 由于这些焊缝的存在, 就可能会出现未熔合、未焊透及残余应力等潜在因素, 这样会使蒸汽发生器及整个一回路压力边界多了两道薄弱环节。在放射性的环境下, 60年寿期内焊缝的抗拉压、抗弯和抗剪强度是否会和母材的相同还是个未知数, 这也就蒸汽发生器安全上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 同时焊缝的增加也会增加蒸汽发生器役前和役中检查的工作量。整体锻造的封头与分体锻造的封头相比会使蒸汽发生器的整体安全性更好。

2.5 制造周期

由于蒸汽发生器封头锻件整体锻造相对困难, 并且整体锻造过程中一些工艺技术还不成熟, 使得蒸汽发生器整体锻造的封头锻件的返工率和报废概率都要比分体锻造的高, 制造厂的成本压力大, 制造风险大。相比之下, 整体锻造方案的经济性不如分体锻造方案。一台蒸汽发生器正常制造周期为48个月, 采用整体锻造方案时, 锻件的返工率和报废率的增加会延长蒸汽发生器的制造周期, 造成设备供货进度滞后。蒸汽发生器又是AP1000核电厂建造工期中关键路径上的设备, 其制造周期的延长, 势必造成AP1000核电厂建造后续工序工期的拖延, 从而会影响AP1000核电厂的整个建造工期。分体锻造与整体锻造相比锻件制造的成功率相对较高, 使得蒸汽发生器的制造周期有保障, 结合目前制造工艺, 从保守决策的核电理念出发, 应考虑蒸汽发生器封头锻件的分体锻造方案。

3 结语

AP1000蒸汽发生水室封头锻件和上封头锻件是采用整体锻造还是采用分体锻造方案, 要和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以及制造厂的实际制造能力结合起来。若项目工期比较紧张, 应选择分体锻造方案;若项目工期较为宽松, 应选择整体锻造方案。鉴于AP1000蒸汽发生器服役周期长, 难以更换, 维修困难, 其完整性直接影响到核电厂的安全和寿命的特点。考虑到封头锻件整体锻造的蒸汽发生器整体性能会更优, 从核电厂长远运行的角度出发, 也应尽量采用封头整体锻造的方案。由于现在锻造技术的局限性和工期的要求, 我们会选择蒸汽发生器封头锻件的分体锻造方案,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制造经验的积累, 相信蒸汽发生器封头锻件将会必然由整体锻造方案完全取代分体锻造方案。

摘要:AP1000蒸汽发生器作为核电厂最重要长周期设备之一, 在设计和制造上有其特殊的要求和困难, 蒸汽发生器制造过程中使用了大型的锻件, 现实制造中蒸汽发生器封头锻件既可以分体锻造又可以用整体锻造, 分析这两种锻造方案的制造工艺、安全性、制造周期以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为采购蒸汽发生器时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AP1000,蒸汽发生器,锻造

参考文献

[1]王培河.AP1000蒸汽发生器制造难点分析[J].中国核电, 2011.

[2]许连义.AP1000核岛主要设备的国产化[J].中国核工业, 2007.

[3]刘助柏等.大锻件形变新理论新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谢世球.核电站设备监造的实践与建议[J].核电工程与技术, 2004.

[5]赵卫国, 赵利勇, 崔巍.如何做好核电大锻件的监造工作[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11.

AP选择 篇2

AP以及天线安装的督导工作

步骤:

1、AP安装之前做好现场的勘察,从而对AP天线打的方向心里有个数;

2、安装前清楚好设备,确认东西都齐全了;

3、拆开各个AP,抄下MAC地址以及SN码,以备后用。

4、天线和1/2馈线接好,要求工程队先裹一层胶布,再过一层胶泥,再过一层胶布,最后用扎带绑好;

5、AP的四个口上接好避雷器,没有避雷器坚决不能直接接馈线;

6、工程队上塔调整AP天线的角度,覆盖相应区域,你在线面远程指挥,调整天线的下倾角以及方向,尽量使天线覆盖效果达到最佳;

7、将AP固定在抱杆上,并把天线接上去;(注意记录好哪个MAC地址的AP主要打的是哪个方向,另外AP上0口接的是2.4GHz的天线,1口接的是5.8GHz 的天线)8、4个避雷器上连地线,AP上夜接一根地线

9、POE网线口按照顺序接好,水晶头里线序理好

10、天线和馈线的接口、馈线和AP的接口、避雷器、POE网线的接口做好防水处理(3层胶)

11、将网线拖进机房,接好POE模块,看AP上的指示灯是否亮,亮了表明POE供电正常,不亮说明还有问题,仔细检查处理。

注意事项:

1、安装前清数好设备,看有没有缺少的东西,同时抄下各个AP 的MAC地址和SN码。

2、安装时盯好工程队,防止零件的丢失以及工程的偷工减料

3、AP天线接馈线的地方、POE网口、避雷器外面都要进行防水处理,裹一层防水胶布,然后裹防水胶泥,外面再裹一层胶布,最后用扎带扎好。

4、避雷器上接的导线铜鼻子一律往下,做好防水处理裹好,防止水渗进去。

5、水晶头里面网线的线序注意检查一下,线序为白橙、橙、白绿、蓝、白蓝、绿、白棕、棕。

6、AP天线打的方向要倾角适当,同时为了测试方便,尽量要朝空旷的地方打,避免密集的建筑物。

7、装好AP后,POE网线连到机房要注意检查POE电源的指示灯是否亮了,看POE供电是否正常了,避免日后不必要的麻烦。

WLAN的室外测试

主要测试项目:各个SSID的场强图以及将SSID改成相同之后的场强图、终端的定点测试(包括场强、流量、丢包率、时延)、以及在多AP在同一SSID下的漫游测试

一、场强图

场强图的绘制:使用软件

airmagnet 因为他对网卡加密的,所以只有装了特定的网卡才能用的起来,这个软件因为装不起来,所以只看别人用过,自己不会用。

二、定点测试(PC终端)

定点测试点的选定:在对应AP打的方向上找50 100 200 300 500 800 1000 点的视距、非视距、近视距进行测试。

视距点:肉眼能直接观察到天线,中间没有障碍物的距离点近视距点:终端和天线之间有些树叶之类的遮挡无的距离点 非视距点:肉眼观察不到天线,中间有障碍物遮挡的距离点 定点场强的测定:使用软件

wirelessmon或者inssider

软件使用方法:

wirelessmon

1、打开wirelessmon,就会有不同SSID的场强,选择你要测试的SSID,读出相应的场强并做好记录工作。(wirelessmon打开后的界面如下图所示,根据SSID读出相应的场强,即RSSI的对应数值。)

Inssider

1、打开inssider,弹出以下界面

2、点击右上角的start开始运行

3、点击Time Graph显示相应SSID场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4、点击2.4GHz Channels显示某一时刻各个SSID对应的场强大小

如果测试地点的无线比较多,可以采取过滤策略。

1、点击Filters,然后选择Creat New,就会弹出以下界面

你可以选择相应的过滤策略,如信道、SSID、MAC地址等过滤。下面我就举个例子,用SSID过滤。首先点击SSID,就会弹出以下界面

点击Equals后,在Text里面输入你所想要的SSID,然后点Add,显示为

点Undo是除去那个SSID,点Accept是只要那个SSID。点击Accept,就得到你要的SSID的相应的信息了

其他的过滤方式类似。定点流量的测定:

1、连接上要测定的SSID,打开网页

2、连接到idc.e172.com进行测定(打开后的网页如下)

3、点击FTP下载测试(如下)

4、点击下载,所显示的速率即流量测试的测试数据

定点丢包率及时延的测定:

1、开始菜单点击运行,输入cmd,然后确定。

显示如下

2、输入ping idc.e172.com –n 50回车(后面数字即是ping的包的个数,个数的多少事情况而定)

3、Ping完所有包后,就会显示相应结果,读出相应的丢包率和平均时延,做好相应的记录就可以了。

三、多AP的漫游测试

把各个AP的SSID改成相同的,然后用airmagnet测场强,绕着测试区域走一遍,看看有没有发生AP的切换,如果切换了,切换点的丢包率再测一下。

四、手机终端

软件:

ipad

ping free

uc

iphone

ping

uc

N8

uc 手机终端和PC终端一样,用uc登录idc.e172.com测试下载速率 Ping包就ping那个网址

AP选择 篇3

关键词:核电厂,电力电缆,截面,电缆敷设

AP1000 核电厂是美国西屋公司研发的百万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其电缆具有规格数量多、涉及系统广、分布区域大、敷设要求严等特点。在电厂整个配电设计过程中,合理地选择电缆截面不但能提高配电系统安全性,减少事故隐患,也可以为工程降低造价,节约有色金属。因此如何简便、合理地选择电缆截面,是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 低压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原则

AP1000 核电厂电力电缆选用低烟无卤电缆,绝缘和护套材料使用乙丙橡胶(EPR) 或交联聚乙烯塑料(XLPE),要求90 ℃工作温度下( 短路温度限值为250 ℃ ) 具有60 年的使用寿命。

AP1000 核电厂电缆截面选择的主要原则有如下几点:(1) 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的电缆导体温度,不得超过电缆使用寿命的允许值。(2) 最大短路电流在故障电流持续时间内产生的热效应,应满足热稳定条件。(3) 最大工作电流作用下连接回路的电压降,不得超过该回路的允许值。另外,电力电缆截面选择过程中还应考虑电缆所接设备接口温度的限制、所接设备接口物理尺寸的限制。

2 电缆载流量的计算

电缆载流量的选择由以下步骤确定:(1) 确定绝缘正常温度等级;(2) 确定环境条件;(3) 确定最大负荷电流(IMLC) ;(4) 选择基准载流量和载流量校正系数(ACF) ;(5) 将不同规格电缆降容后的载流量(IA) 与最大负荷电流(IMLC) 进行比较,选择IA>IMLC。降容后的电缆载流量必须与上级保护装置相协调,以确保电缆可得到可靠保护而不会过载。

2.1 确定电力电缆绝缘温度

EPR和XLPE绝缘允许90 ℃下长期持续工作,该温度用于考虑电缆载流量和电压损失,以选择合适的导体截面。EPR和XLPE短路温度限值为250 ℃,该温度用于在考虑故障电流时,选择合适的导体截面。

2.2 确定环境条件

AP1000 核电厂电缆选型时针对核岛每个区域设定了具体的环境温度,其中安全壳内环境温度按65 ℃考虑。当在电厂室内和室外使用电缆时,环境温度最小值考虑为40 ℃。除了当电缆在室外直埋或排管敷设时,土壤环境最小值为30 ℃。

2.3 确定最大负荷电流

最大负荷电流(IMLC) 等于满负荷电流(IFLC) 乘以适当的系数。这主要是考虑了压降工况期间增加的负荷电流、电动机运行的利用系数以及一定的裕度。电动机、加热器、照明等负荷,系数一般取1.25。

2.4 电缆基准载流量和载流量校正系数的选择

电缆载流量随敷设方法、环境温度和电缆结构的不同而变化。当电缆直接埋地、在排管内、在桥架中、自由空气中及穿管敷设时,根据ICEA P46-426、ICEA P54-440 及IEEE 835 中Neher-Mc Grath方法计算电缆载流量。

降容后的电缆载流量(IA) 由基准载流量通过载流量校正系数(ACF) 进行修正后得到。载流量校正系数随着环境条件、防火封堵和桥架盖板的安装、多根电缆共管敷设,以及电缆管和桥架的间距、太阳光照等因素而变化,可从ICEA P46-426、ICEA P54-440 和IEEE 385 获得具体的校正系数数值。

因电缆可能敷设于多种类型的布线通道中,如桥架和排管、桥架和电缆管,因此,需对每一段布线通道都获得IA,并将IA的最小值与IMLC进行比较。

2.5 继电器和断路器容量的考虑

降容后的电缆载流量必须与上级保护设备相配合,以保证电缆得到可靠的保护而不会过负荷。上级保护设备可以是带或者不带脱扣器的断路器,或者为由保护装置脱扣的断路器。

1) 电机控制中心(MCC) 的电动机馈线受到热过载继电器保护,其在选择电缆载流量时只需考虑负荷。

2) 断路器到非电动机负荷的馈线不设热过载继电器保护,因此,需要根据125%IFLC选择电缆载流量,并选择合适的断路器来匹配电缆载流量。

对于引自负荷中心的MCC馈线,电缆载流量按IFLC之和再加上最大电动机IFLC的25% 选择,或安培容量的设计值选择( 须包含最大电动机IFLC的25%)。

2.6 校正后的电缆载流量

根据电缆厂家提供的电缆基准载流量,综合以上因素,得出校正后的载流量,如表1 所示。

A

注:(1)截面不大于50 mm2的电缆在桥架中紧贴敷设,桥架填充率为40%。(2)尺寸为70 mm2及以上的电缆单层有间距敷设在桥架中,电缆间距减小为1/4~1倍电缆外径时,使用系数0.82(参见ICEA P46-426)。(3)当照明回路及带插座回路使用电缆时,尺寸为2.5、4、6 mm2的电缆修正后载流量分别为15、20、30 A。(4)根据ICEA P46-426,6回路排管中3/C电缆的载流量的计算是针对100%负荷因数,热阻率为90℃·cm/W,排管埋深深度为762 mm(30英寸)且土壤温度为30℃的工况。如果排管的实际工况超过了上述定值,则必须通过详细计算来获得新的电缆载流量或确认电缆中任一导体温度都不会超过90℃。

3 电缆截面的校验

3.1 电压损失校验

AP1000 核电厂要求电动机类回路的电压降应小于或等于3%,220 V直流系统电压损失小于或等于5 V。为了验证根据载流量选择的电缆截面,满足设计运行工况下电压损失的要求,需要进行电压损失校验计算。设计运行工况包括最低电源电压工况下电动机和启动,其通过负荷潮流计算进行确定。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式:

(1) 已知最小电源电压和设备电压、最大负荷电流、电缆单位长度的阻抗,计算电缆的最大长度;

(2) 已知最小设备电压、最大负荷电流、电缆的电阻和电抗,计算所需电源电压的最小值。

3.2 热稳定校验

导体截面的选取应使其能够承受电缆终端发生故障所引起的最大三相故障电流,而且在故障持续时间内电缆绝缘温度不超过额定短路温度限值。在单相交流回路中,故障电流应为最大值相对地或相间故障电流。在直流回路中,故障电流由计算得到。故障持续时间为主保护设备的最大清除时间和继电器动作时间。

式(1) 可用于计算在给定电缆截面和故障清除时间下的最大允许故障电流,或在给定故障电流和清除时间下的导体最小尺寸。

式中,I为允许的故障电流,单位A ;t为短路时间,单位s ;SCM为导体截面,单位mm2;T2为导体最高温度,即电缆绝缘的额定短路温度,EPR和XLPE材料为250 ℃ ;T1为短路前导体温度,即电缆绝缘的额定正常温度,EPR和XLPE材料为90 ℃ ;K1为T1下导体材料系数,铜导体为0.029 7 ;K2为T2下导体材料系数,铜导体为234.5。

3.3 设备接口温度和物理尺寸限制

1) 电力电缆在设备终端的接口温度不应超过美国国家电气规范中的NEC110.14 节规定的温度限值。该规定适用于塑壳断路器、带熔断器的隔离开关、混合启动器、开关和插座。为了限制电力电缆在封闭设备内的发热量,NEC110.14 节给出了导体最小截面要求。

2) 电缆所接设备应能够容纳电缆所选尺寸,尤其是考虑电压损失后电缆截面选择过大的情况。这包括设备端子的限制、电缆管管径的要求以及电缆的弯曲半径等。如果所选电缆无法与设备相连时,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 使用多根小截面的电缆代替大截面电缆,如采用2 根250 mm2代替1 根500 mm2。

(2) 在终端设备附近增设转接箱,在满足载流量和电压降的要求下,将大截面电缆转换为合适截面的电缆后与设备相连。要求设备供货商修改设备以满足大截面电缆的端接。

4 电缆截面选择表

综合以上计算分析,得出常用低压电动机功率、敷设条件、环境温度、最小电缆截面、最大敷设长度的对应表。设计人员可根据负荷类型、电缆敷设方式、环境温度、电缆长度等参数直接查寻相应的表格获得合适的电缆截面。如表2、表3 所示,接至负荷中心的380 V/50 Hz电动机馈线电缆的截面及最大长度,三芯电缆敷设在桥架中,环境温度为40 ~ 65 ℃,可查表获得。

5 工程实践中的问题

5.1 经济性分析

目前常规电力工程中,电线电缆的载流量是根据行业标准JB/T 10181 计算得出的,根据国家标准GB/T 16895.15 中给出的基准载流量和校正系数可以得到电缆实际工况下的载流量,并以此选择电缆截面[1]。相对于此,AP1000 核电厂电力电缆截面稍大,略显保守,会减小线路损耗,但增加初始投资。对于核电厂而言,设备供电可靠性至关重要,电缆截面保守选择可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而且由于AP1000 核电厂设计寿命为60 年,电缆设计寿命为也为60 年,长期运行将节省大量用电成本。

用经济的观点优化电力电缆导体截面的选择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虽然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已制定了电力电缆的线芯截面最佳化标准,即IEC 287-3-2/1995,但考虑到核电厂厂用负荷长期、连续、稳定的运行特点, 以及设计进度等因素,建议电缆制造和研究部门考虑编制适合工程上方便采用的电缆经济电流表或曲线;同时要进一步简化相关公式( 如忽略或合并一些次要因素),以便于在工程上使用[2]。

5.2 敷设问题

由于核电厂电力电缆数量多,分布区域广,考虑到电缆通道填充率和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电缆截面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电缆通道的规划,并影响后续电缆敷设施工的便利性。AP1000 核电厂对电缆通道填充率、电缆弯曲半径有严格的要求,首批AP1000 项目设计过程中因电缆截面过大而导致核岛厂房内大量电缆保护管设计变更,给施工造成一定影响。

5.3 端接问题

由于电缆截面较大,设备接线端子较小,或者受设备内空间限制,导致电力电缆与部分水泵电机、热控机柜无法端接。实际工程中通过修改电机接线盒及端子尺寸、增加转接箱等方法解决大截面电缆端接问题。后续工程中应及时将电缆选型信息传递给设备制造厂,以便设备供货商根据电缆尺寸修改设备电机及内部部件布置设计,保证设备到厂后电缆可顺利端接。

6 结语

在大型电厂电气设计过程中,电力电缆截面的选择涉及众多参数的选取,并需进行热稳定、电压损失等方面的校验,步骤繁琐、耗时较长。AP1000核电厂电缆截面选择过程中把握关键因素,对载流量、敷设环境、电压降等计算分析后,得出不同敷设环境中针对不同负荷类型的电力电缆截面选择表,是一种较为简便快捷而又科学的方法,对后续核电工程设计和完善相关标准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钊,胡大伟,古德强.电线电缆的载流量计算和敷设方式选择[J].现代建筑电气,2013(S1):148-151.

关于ap凯南心得 篇4

7.13版本凯南改动须知

在7.13的改动中,凯南一削一补之间已经没任何可能再走AD流派,虽然笔者对这种强制限制英雄玩法的行为很反感,但也必须正视其带来的直接影响,那就是AP流凯南的崛起。

相关改动

奥义!电刃(W)

强化普攻额外伤害从0.4/0.5/0.6/0.7/0.8总AD调整到30/35/40/45/50(+0.6额外AD)(+0.3AP)

现在进行普攻才会叠加电能释放层数,命中效果不再计入(飓风不会再给予额外层数)

奥义!雷铠(E)

AP加成从0.6 提高 到0.8

改动影响

AD凯南所依赖的核心机制就是W技能提供的高加成额外伤害,以及搭配飓风命中效果快速积攒印记带来的控制效果,这次对W技能的机制做出改动后,AD凯南就失去了自身依赖的核心机制。

加成类伤害改成固定数值伤害本来应该是对前期的增强,对后期的削弱,但其提供的0.3AP加成却不得不让人迟疑,出AD装的收益是否能够超过AP装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求稳起见,凯南玩家们应该放弃AD路线,更换为AP流。

但笔者必须再次指出,像这样直接废掉一种流派的做法,是对开发出这种玩法的广大玩家们的不负责,从AP剑圣到AP大嘴再到现在的AD凯南,这样做真的会让LOL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前前进吗?

要知道AD凯南的流派强度并不是太高,最多就是前期有压制力,后期有一些伤害,胜率并不如以前那些热门第二流派那么夸张,甚至低于了50%的基准线,就这样一刀下去,玩家们就失去了一种有趣的玩法。

AP凯南的觉醒

没了AD流,那就走AP流呗,改动中各种AP加成的上调就是AP流凯南觉醒的前兆。

凯南作为一个前期线霸级上单,其压制力主要源自于自己优秀的弹道和骚扰机制,Q+印记平A+W的连招能让所有上单英雄皱眉头,且现在凯南W技能提供的额外伤害成为了固定数值,这就为AP凯南的印记镖提供了不错的前期加成,前期会过的更舒服一些。

E技能的加成大幅度增加,可以看出拳头对凯南的期望——切入型团控法师。

那么加点选择也就已经显而易见,主Q副E会是主流,以前副W甚至主W都是为了一个清线能力,现在有了高加成的E技能,清线就不会太依赖W技能,只是平时的消耗能力会下降一截子,不能再无脑的QW进行蹭血。

AP凯南的核心强度凸显在团战方面。

他的大招一直都是LOL最牛逼的团控技能之一,高额的持续伤害加上印记带来的控制效果,是所有脆皮英雄眼中的噩梦。

在以前暴击流VN风靡峡谷的时候,笔者就经常使用AP凯南来针对,很无脑,就是绕后开R接闪现,定到VN就算其有大饮魔刀也是必然被我后续的QW秒杀。

同理,针对所有后排英雄,凯南只要切入时机合适,都能轻松的秒杀,大招对同一目标伤害持续增加10%这个机制实在是太可怕。

简单的进行计算,以一个500法强的16级凯南为例,完美切入大到五人,不计算魔抗的情况下单独说大招的伤害,便已经是(110+500*0.2)*6*5*1.1=6930点,这是一个足以扭转战局的伤害数额

出装方面

AP凯南的路数已经相对固定,火箭腰带+金身的组合是切入+自保的最佳组合,鞋子就选择法穿鞋,其余三件装备推荐为法穿杖、帽子、大面具,这样一套装备会让凯南的伤害达到极致,同时也拥有不错的自保容错率。

天赋方面

无可争议的选择雷霆,凯南的前期耗血用连招正好是三下伤害,完美触发雷霆,同时团战中也能为凯南切入时提供更高的爆发伤害。

符文方面

正常法师符文即可。

结语

AP选择 篇5

AP中文课程与考试是近年来在美国中文教学界影响最大的项目之一, 该项目已经推出三年, 并在美国实施了两次考试。项目组织者美国大学理事会从课程建设、考试设计、成绩评定、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的研发推广工作:课程建设方面, 组织课程审核、指导教案编写、进行师资培训、建立电子讨论区并促进资源共享等 (罗青松, 2007) ;考试实施方面, 制订主观题评分标准、培训评分人员、组织评阅工作、建立各种交流平台, 形成课程与考试的畅通渠道等。这些举措加强了AP中文课程与考试的关联性, 使项目运作逐步系统化, 课程教学有的放矢, 考试效度、评分信度及针对教学的正面反拨效应得到加强。AP中文考试是推进AP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检验教学效果、体现AP项目效用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针对AP中文考试主观题评分标准及大学理事会的考试成绩评定组织进行讨论, 反思AP中文课程教学中应如何根据考试的信息进行调整与改进, 使课程与考试形成互动, 共同完成既定的培养目标。

二 AP中文考试评分标准透视

(一) AP中文考试主观题型与口试方式

AP中文考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标准化考试的方式, 即多项选择题, 侧重测试应试者的汉语理解能力, 即听和读的能力, 占全部试题的百分之五十;第二部分为自由回答题, 即所谓主观题, 基本采用基于任务的语言行为测试模式, 侧重测试应试者的语言产出能力, 即说和写的技能, 也占考题总量的百分之五十。《AP中文课程纲要》 (AP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rse Description) 指出, AP中文以《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的“5C”目标与交际三模式为核心理念和目标框架。AP中文考试设计, 无论是多项选择题还是主观题, 都是以新的教学理念和AP课程目标为依据设计编制的。

已实施的2007、2008 两次AP中文考试中的主观题有7种题型:口头表达:系列会话、文化表述、陈述计划;书面表达:看图叙事、回复邮件、写信、转述电话等。新一轮即2009、2010考试的题目框架有所变化, 主观题部分进行了一些精简:将7种题型减至4种, 保留的题型为口头表达中的系列会话与文化表述, 书面表达中的看图叙事与回复邮件。

AP中文的口试部分采用半直接口试的方式, 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与考试提示, 将自己的口头表达录制下来, 由考试组织者组织专业人员集中评分。半直接口试较之考官与考生面对面测试的直接口试有一定的优势。柴省三 (2003) 指出:“ (半直接口试) 一个考官可以同时测试若干考生, 可行性较强, 适合大规模语言测试……评分过程与施测过程分离, 评分工作可以由专业评分员集中完成, 对评分的质量可以进行有效的监控。”AP中文考试的口头表达涉及交际三模式的表达阐释与人际交流两种。表达阐释模式的代表题型为文化表述题, 该题要求考生首先通过系统录音提示用4分钟准备一个话题, 然后对着录音设备录制2分钟的口头文化陈述。2008年的话题为选择一个中国大陆或台湾的城市, 描述这个城市并说明其特点。人际交流模式的代表题型为系列会话, 要求应试者回应一个特定场景的特定人物的录音, 就某一特定话题应答6个相关问题。2008年的题目是与中餐馆的经理对话, 情景是兼职工作面试, 话题涉及中国饭菜的特点、中西餐差异、对学生参加兼职工作的看法等。

AP 中文主观题反映出注重任务的测试观。对教学与考试的“任务”有许多见仁见智的见解, 我们采用Ellis总结的较为广义的界定:“任务为要求学习者运用加工语言的工作计划, 以实现以正确或得体传递命题内容来评估的结果。因此, 尽管任务预设特定语言形式, 任务以意义为中心, 同时以学习者语言资源的运用为中心, 任务直接或间接地再现真实世界中的语言使用, 与其他语言活动相同, 任务涉及接受性或产出性技能、口头或书面技能, 并且涉及各种认知过程” (转引自吴春红, 2006) 。AP中文考试主观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反映出对应试者语言能力、文化知识、个人认知水平以及完成具有真实性和交际性任务的能力的充分关注。

(二) AP中文主观题的评分标准

要发挥考试带动课程建设、体现教学理念的作用, 除了题目设计, 设定合理、可行的评分标准也是重要的环节。评分标准不仅关系到考试效度, 也是保证评分信度的关键。AP中文评分标准的编制参考了ETS操作实施的其他外语项目, 包括AP外语项目的评分标准, 同时也是根据AP中文的基本理念及汉语本身的特点设定的。编制过程中经过AP中文研发委员会反复讨论, 由AP中文评阅总监姚道中执笔, 在首次AP中文考试实施前完成。

口语水平具有多维性, 口语考试评分标准涉及如何选择评价角度的问题。语音、词汇、语法、流利性、可理解性等都是一些重要的语言测试中采用的评分维度 (柴省三, 2003) 。AP中文口语主观题的评价维度注重任务完成, 但没有局限于这一单项标准, 而是将体现口语水平的各类因素围绕“任务完成”进行了整合。评价项目拟定了任务完成、口头表达与语言运用三个方面;涵盖完成情况、文化认知的准确性, 以及语音、词汇、语法、语体等方面的要求。

表1为AP中文的文化陈述题的优秀 (6分) 与尚可 (3分) 的评分标准。其他AP中文主观题评分标准的框架与此类似, 只是在具体描述上有与题目分别对应的要求, 如书面表达中的写信、回复电子邮件等, 注重格式与文体的要求;而转述电话题, 则在评分标准上突出了信息转达的准确、完整等。

说明:材料原文引自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 中文翻译由姚道中提供。

(三) AP中文评分标准的特点

口试主观题的评分有分解评分法与综合评分法之分, 前者是分别给出单项成绩, 再累计出总成绩, 后者则是根据综合表现给出整体成绩。有研究者认为, 只要对培训员进行精心挑选和系统培训, 采用综合评分法比采用分解评分法在评分准确性、评分者信度和维度区分性等方面更具优势 (柴省三, 2003) 。AP中文考试采用综合评分法, 但如表1所示。其评分标准包含了“任务完成”“口头表达”与“语言运用”三个基本评定维度, 而每个方面又包含一些细化的要求。三方面权重上也有所区别, “任务完成”是最重要的得分条件。

在交际行为测试中, 以能力为中心还是以任务为中心是两种不同的测试构念 (韩宝成, 2003) 。完全以任务为中心的测试和完全以能力为中心的测试是语言行为测试中的两个极端。实际的语言行为测试大多位于两端之间 (孔文等, 2007) 。AP中文评分标准也表现出综合两方面因素的选择, 评分标准既有针对任务完成情况的, 又有针对语言能力评估的。作为新型的语言文化项目考试, 这种侧重任务完成、关注综合表现的选择与其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作为评价重点的“任务完成”, 涉及针对题目要求进行答题、语篇组织、句子与语段连接、文化信息准确性等方面。这些子项目, 体现出对应试者的思维表现、认知水平、综合能力的测定:对题目的理解、对要求的把握、对信息的获取与表述、认知的准确性及表达的逻辑性等。应试者达到或大致达到这方面要求, 是完成真实的或模仿真实交际任务的基础。我们如横向比较“尚可” (3分) 这一等级在三个主要项目上的要求, 就可以看出, “任务完成”比“口头表达”及“语言运用”项目的要求更高:该项目要达到“尚可”的要求, 应试者须“能直接回答问题”“文化信息基本正确”等, 而在“口头表达”“语言运用”两个方面, 相应等级所定的标准则比较宽松。此外, 在评分实际操作中, “任务完成”也是确定题目总体得分等级的关键要素。

AP中文指导性文献《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强调外语教学以交际能力为培养核心;同时也指出课程基本构架中需有多种知识技能支持, 语言系统、文化认知、思考能力等7项内容与“5C”目标共同组成了编织形课程架构 (罗青松, 2006) 。AP中文考试评分标准也充分体现了关注全面能力和综合表现的方针。由于对各个等级应达到的要求有具体、细致的描述, 评分标准为综合评分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是保证评分信度的良好基础。

三 AP中文考试评分组织形式及其影响

AP中文考试成绩评定系统除了在评分标准的制订上保持与项目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在评分组织上也进行了统筹规划, 将考试成绩的评定工作与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等环节密切联系起来。

(一) 从一线教师中培训评分人员, 保证考试与教学之间信息畅通

评分人员的选择培训是关系到评分信度的重要因素。AP中文考试实施之前, 评分人员的招募与培训就成为规划考试的重点。大学理事会网站以及各种AP中文师资培训班、AP中文夏季学院, 以及AP中文研发委员会的例会, 都成为招募评分人员的平台。项目组织者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将中学与大学的一线教师吸收到考试成绩评定的团队中来。以2008年度AP主观题评阅人员为例, 大部分成员都有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 不少人有参加大学理事会组织的各类AP中文师资培训的经历。他们的专业背景是胜任评分工作的良好条件。

担任评分员须本人提出申请, 在基本条件得到认可后, 大学理事会的评分培训机构对候选人员进行反复培训。首先是网络培训, 要求候选人员熟悉评分标准、主观题框架以及电子评分系统等。培训系统还设有一些标杆题目, 让受训者进行模拟评分练习。在基本训练完成后, 培训组织机构要求候选人员通过网络评分测试。即使已经通过测试并获得评分资格的人员, 在开始正式评分之前, 还须参加面对面的针对性集中培训, 对当年的真题及评分标准进行进一步了解, 须再次通过测试才能获得正式评分的资格。

这种对评分人员的定向选拔与反复培训的方式对教学、考试两方面都有促进作用:第一, 保证了评分质量, 使得既定的评分标准得到较好贯彻;第二, 教学一线教师通过参与评分, 进一步了解AP中文的目标与要求, 有助于将来在教学中调整改进;第三, 一线教师参与阅卷, 对考试的改进也大有裨益。教师不仅可将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到考试组织方面来, 同时也能直接对试卷设计、评阅规则等提出看法和建议。

(二) 充分发挥考试资源的效用, 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AP中文考试资源的开发利用, 同样也成为增强教学与考试联系的有效途径。考试组织方采用各种方法使得考试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利用, 服务于考试推广与课程建设。如大学理事会通过在网络上公布即时信息、在各类AP师资培训班散发资料, 为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提供考试相关材料, 帮助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学人员熟悉施测方式、考试内容、评分标准等。公布的资料包括年度考试真题、各种题型的评分标准、各个等级的答题样本以及针对样本的评语等, 此外, 还有评阅总监针对当年考试情况进行的点评与教学建议。

考试资源对考试成绩评定以及课程教学都有参考作用。以各分数等级答题样本与评语为例, 由于样本选自实际考试答卷, 在对应评分标准的各个等级的要求方面非常具有典型性;对答卷的评语又出自有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 他们从三个主要评分维度进行全面点评。这些材料对教师理解AP考试要求、明确评分标准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教学人员通过这些实例, 能更全面地了解AP中文项目的教学目标。如“5C”目标中的文化意识, 《AP 中文课程纲要》对此进行了概括的表述, AP中文考试评分标准也只是简要说明文化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如何把握文化认知的要求, 成为教师与教材编者急于了解的问题。针对性的答卷点评能给教师更为具体的提示, 有助于他们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及考试要求。评阅总监的考试点评也同样对改进教学起到良好效用。点评涉及出题主要意图、应试者答题情况、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及改进教学的建议等。以2007年对“文化陈述”题的点评为例, 评语指出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有:审题不明, 对任务要求不理解, 文化信息错误, 语篇组织不紧凑, 发音问题和语法问题等 (姚道中, 2008) 。总之, 考试资源共享机制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还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有利于教师从考试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地设计AP课程方案。

促成教学与考试的联系是AP中文组织系统的核心思想与行动方针。评分人员的选择培训、考试资源共享等措施是这一方针的具体体现。课程与考试的关联是达到AP中文总体目标的前提, AP中文考试的成绩评定系统在整体规划和具体操作上都加强了考试设计、试卷评阅、师资培训与课程建设的联系, 为AP中文项目顺利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 对AP中文课程教学的反思

AP中文课程教学初期的主要依据是《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与《AP中文课程纲要》等指导性文献, 以及各种AP中文师资培训材料。随着AP中文考试实施, 考题的内容形式、评分标准及发布的考试相关信息对课程教学的影响也日益增强。教育考试的反拨效应, 即考试对教学的影响, 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如考试内容方法与课程教学目标相符, 能准确检测教学效果, 客观评估学生的交际能力, 则可能产生积极的反拨效应, 反之则产生消极的效应。 (崔颂人, 2006) 。AP中文考试试题切合教学目标, 评分标准既突出重点又关注全面, 评分组织形式与课程教学接轨, 这都为考试对教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打下了基础。要形成课程教学与考试的良性循环, 促进AP中文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 除了考试系统合理运作之外, 课程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学上如何设计与考试衔接、与培养目标一致的课程方案, 如何使课程与考试从基本理念到内容形式上都融合为互相促进的整体, 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 充分利用考试资源, 及时调整改进课程教学

大学理事会发布的AP考试信息及相关资源大致有三类:一是原则性文件, 如考题框架、评分标准、考试操作程序等;二是信息性的, 如考试真题, 成绩分布情况以及相关数据;三是教参性的, 如各个等级的答卷样本及评点, 各种题型的答题情况分析、课程教学建议等。教学上应根据各类信息资源审视教学方案, 结合教学实际情况, 对课程进行调整改进。如结合评分标准与考试真题, 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范围有更准确的把握, 从而加强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答卷样本及评点、年度考试情况总体分析, 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文化陈述中文化知识的准确性, 人际交流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语篇表达的连贯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及时关注, 并通过周密的教学设计防患于未然, 则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类信息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 使自己设计的课程方案更加合理科学, 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 以“5C”为核心设计课程, 避免简单对应考试任务

课程教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考试资源改进教学、提高效果;另一方面, 又不应被考题牵制, 更不可盲目搬用考试内容, “复制”出课程教学的任务清单。不管是AP课程还是考试, 目标与方向都是《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及其“5C”理念。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及施测、评分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 是将新的教学理念与目标具体化了。这有利于教师更清楚地理解AP中文的教学理念与要求, 但运用考试资源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可将教学目标体系简单化。AP中文考试多维度的评分标准体现出全面考察应试者交际能力的原则, 这对课程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要达到考试要求, 课程教学应注重综合全面, 不可忽略基本的、系统的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及文化意识的培养。公布的试卷样本也反映出一个基本的规律:成绩优良的答卷, 往往能体现出应试者融会贯通地运用各方面知识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如果“走捷径”, 采用应试化的教学手段或学习方式, 在考试中往往会顾此失彼、漏洞百出, 甚至答非所问, 难以达到要求。总之, 只有合理利用考试资源, 围绕核心理念设计课程, 指导学习者全面提高语言技能、知识水平、文化意识、认知水平及完成语言交际任务等综合能力, 才能最终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

(三) 注重形成性测评, 循序渐进规划教学内容

AP中文课程一般为期一年, 要达到预定目标, 教学中应把握好阶段任务和总体目标的关系。《AP中文课程纲要》指出应重视形成性测评和总结性测评。总结性测评是在课程学习之后对学习效果的综合考察, 以了解学习者达到的水平。AP课程最正式的总结性测评就是AP考试;形成性测评是对学习过程的考察和评测, 目的是掌握学习者的学习进程, 以便改进、调整教学方案与学习策略。作为以成功通过考试为现实目标的课程, 总结性测评AP考试就是AP课程的标杆, 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测评则是通向目标的阶梯, 也是连接AP课程和AP考试的桥梁。要使形成性测评发挥实效, 教师须对AP考试有深入全面的理解, 并能结合考试信息、学生水平、教学进展、教学环境等因素, 系统、全面地将考试要求及课程目标反映到各个阶段的测评中。AP中文考试实施后, 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如将其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重点与普遍问题融入阶段测试中, 就可及时发现并弥补学生在知识、技能及认知等方面的欠缺, 使课程教学更有计划性和实效性。

(四) 利用考试与教学的交流渠道, 以课程建设促进项目发展

本文主要讨论了AP中文考试系统在促成与课程教学的交流互动方面的举措和作用;相比较而言, 课程教学方面在这一交互平台上的作用和影响还略显被动。如果说在项目发展初期, 大部分AP课程的教师主要是学习、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适应这一新的课程与考试体系的话, 在考试已实施两次后, 项目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教学方面应注重分析考试信息、总结教学经验、整合教学资源, 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 增强教学对考试以及项目发展的积极影响。《AP中文课程纲要》等原则文件确定了课程目标与内容框架, 但要依据定性的标准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体系, 需要不断探索, 尤其在课程与考试之间须不断磨合。教师了解教学对象、熟悉教学环境, AP中文项目能否遵循新的教学理念发展, 课程教学能否避免形成僵化的应试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发挥主动性与积极作用。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 随着课程与考试的交流渠道的建立与完善, 教师及课堂教学方面的影响力正在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AP课程或Pre-AP课程教师参与考试相关工作, 如考题设计、预测试验、试卷评阅等;他们也积极通过各种交流平台对考试实施、课程教学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以笔者参与的2008年AP中文试卷集中评阅为例, 评卷期间教师与评阅主持者共同组织了教学研讨活动, 议题涉及考试问题的反思、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等。从组织方面, 大学理事会根据项目发展需要, 设立了AP中文课程研发与评估委员会。这都是有助于增进课程与考试在教学理念和目标框架上进一步融合的积极举措。

五 结 语

AP中文作为美国主流教育体系中的课程考试项目, 推行以来, 在课程教学与考试设计、师资培训与考试评阅等环节形成了有机的联系, 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发展。课程与考试密切联系是AP中文项目的重要特征, 也是该项目得以发挥长处、在主流教育系统迅速成长的关键。展望AP中文项目的前景, 建立课程与考试的密切联系仍是项目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AP中文考试须在与课程建设的协调中不断调整;AP课程则要通过考试反馈的信息检测效果、不断改进。这种课程与考试的互动机制, 有利于在考试实施与课程建设方面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症结, 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也有利于在教师、学生以及考试实施者、项目组织者之间形成畅通的交流渠道, 共同使这一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项目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柴省三.汉语水平口试信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 (4) .

[2]崔颂人.略谈对外汉语成绩考试的改进[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 (4) .

[3]韩宝成.语言测试的新进展: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5) .

[4]孔文, 张守进, 李清华.发展中的语言行为测试———国外研究综述[J].现代外语, 2007, (2) .

[5]罗青松.浅谈AP中文的主要特征与教学模式[A].汉语教学学刊 (第3辑)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6]罗青松.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评析[J].世界汉语教学, 2006, (1) .

[7]吴春红.Ellis基于任务的测试观[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2) .

[8]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inthe21st Century[S].Allen Press Inc, Lawrence KS, USA, 1999.

[9]姚道中.Students Performance Q&A:2007AP Chinese Free-Response Questions[Z].http://apcentral.collegeboard.com, 2008.

AP课程在中国 篇6

一、课程指向:培养精英还是面向精英?

A P课程以“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 它“旨在向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大学水平的课程”[4]。通过A P

的使命是为学生创造在高校就读的成功机会, 致力于促进卓越和教育公平。

(2) 福特基金会是由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在1936年设立的。其以研究美国国内外重大问题, 如教育、艺术、科技、人权、国际安全等方面, 用出资创办研究机构、颂发奖学金、向国外派遣专家、捐款、捐赠图书仪器等方式, 向国内外有关组织、研究单位提供资助, 以影响美国社会生活、文化教育事业和政府的内外政策。

考试的学生, 可以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获得大学认可的学分,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相应科目。在美国, A P课程不是“面向精英”的教育, 而是“培养精英”的教育, 它对任何一位高中生都是开放的, “无论你想要多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教师一定会想方设法给你提供最大的支持和滋养, 发展的欲望绝不会被压抑、忽略而无法实现。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潜能, 尽情地追求卓越, 自由地纵横驰骋。真是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5]。如果学生在选修过程中觉得困难过大, 或者选择失误, 也可以中途退选或者改选别的课程。A P课程看重的是通过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点进行自由选择, 从而充分挖掘出其潜能, 目的是争取将任何一个选修课程的学生都打造为该领域的“精英”, 这实际上是美国经典的教育信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总统” (Everybody could be president) 的典型体现。A P课程难度水平与大学本科的课程难度相当, 授课教师当中有一部分是来自高校的任课教师, 另一部分则是虽然在高中任教却是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的教师。这些任课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上都有较深的造诣, 便于选修相应课程的高中生接触到更新、更顶

(5) GPA英语全称是Grade Point Average, 意思是平均成绩点数 (平均分数、平均绩点) , 但与平均分是不同的。G PA的计算涉及课程数目、课程得分以及课程的学分等。

(责任编辑:徐冰子) 尖的学科知识。无论是从科目内容、难度还是任课教师的标准上看, A P课程都体现出了其“精英教育”的特征。

但中国的“精英教育”却有不同的观念。中国的“精英教育”是“面向精英”而非“培养精英”的。这和我国传统“重视基础”的教育理念具有莫大关系。我们长期认为, “精英”是人群中的少数优秀分子, 在学生中主要是指“双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得较牢的学生, 通常表现为较高的考试成绩。由于对“双基”的重视, 因而无论是所谓“奥数班”“特优班”“科技班”之类, 一般都是老师“钦点”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前去学习, 因而进入这类“精英班级”的资格实际上也成为学生身份和层次的象征。绝大部分成绩中等以及偏下的学生是没有资格接受“精英教育”的。并且, 这部分学业成绩平平的学生对此也习以为常, 并不会因此觉得“不公平”。在国人心目中, 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理所应当”地接受更为“高级”的教育, 获得课外知识, 而学业成绩达不到足够高度的学生则没有资格获得这种机会。

应该说, 两种教育理念各有其优势和依据所在。将所有学生都按照“精英”来培养, 更多地体现出了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任何学生都享有平等获得机会的权利;而“面向精英”的教育观念则更为突出“基础”的重要性,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精英教育, 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将会增大。由于两种教育观念的不同, 来自美国的A P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必然会遇到观念层面的阻碍。中国的A P课程到底是走美国化的道路, 还是要另行开辟出一条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这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

二、AP考试:能否纳入高考范畴?

有研究表明, A P课程对学生潜能的挖掘是卓有成效的。例如, 1999年美国教育部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 A P课程考试的成绩可以较好地预测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6];2003年的另一项研究则更为具体:曾经选修过A P课程并参与了A P考试的美国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更有可能在四年甚至更少的时间内获得学士学位;在高中选修过两门以上A P课程并参加了A P考试的学生在四年内获得学士学位的比例高达61%, 在高中只参加过一门A P课程及其考试的学生只有45%能够在四年内获得学士学位;而在高中没有选修A P课程或没有参加A P考试的大学生, 在四年内完成学业的比例则低于30%[7]。正因为AP课程和大学学业成就之间的高相关性, 因而A P考试成绩得到了美国绝大多数高校的重视, 很多学校甚至将其视作重要的录取指标。自1993年以来, A P课程的考试成绩就一直被大学录取委员会 (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所重视, 并连续十年将其列为首要的录取参考指标。到2010年, 美国共有36个州就大学升学考试和A P课程的成绩向联邦教育部递交报告;有14个州对高中起点学生的学分成绩以及学生在高中阶段所获的大学的平均绩点进行跟踪测评研究[8]。与之相比, 诸如SAT考试、ACT考试成绩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的重要性从1993年之后便一直排名第二。

但是在中国, 我们的大学入学考试——高考, 固定而统一, 不但目前中国的A P课程考试未能纳入高考录取的依据, 甚至, 人们不允许在高考之外还有其他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存在。究其根源, 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 关系、情面、地位、金钱都有很大的能动空间, 这也导致民众对社会具有强烈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使维护高考的公平性成为一个最基本最底线的要求。但由于中国各地社会、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 因此到底何为“高考公平”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不考虑客观因素, 一律凭分录取;还是适当照顾到地区、民族差异, 实行差别录取;抑或是考虑到大学的人才需求, 对部分学生实行保送、加分等照顾措施?根据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意向, 一个“公平”的录取标准, 首先必须是一个面向所有考生的, 并且任何人通过努力都有望达到的指标, 从目前来看只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能满足这一标准;而其他指标则会被冠以“不公平”“偏向少部分人”而引起不满。例如, 2009年, 《中国青年报》分别对“保送生制度”和“校长实名推荐制”等问题进行了民意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这两项制度由于都只能惠及少部分学生而不是面向考生全体, 因而普遍遭到民众的反对, 与之相比, “统一高考是能保证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公平公正的制度”这一观点倒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10]。由于开设A P课程对学校的师资、硬件设备要求较高, 即使是在美国, 截至2005年, 也只有60%的高中开设了A P课程[10]。中国有机会选修A P课程并参加考试的学生更少。可以预见, 中国的A P课程和考试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都还只能面向少部分学生, 在中国人“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心态下, A P考试很难进入高校录取环节, 这必然导致A P课程的价值会在无形中被削减, 其推广也将受到阻碍。

三、课程目的:为谁培养人才?

A P课程在美国的受重视程度很高, 有90%的美国高校在录取新生的时候都承认学生A P课程的学分和成绩[11], 在这背后是政府的大力干预和支持。正是由于A P项目的成效显著, 因而得到了政府越来越多的支持。例如联邦政府为A P项目提供了专项资助 (A P Incentive Program Grants) ;把选修AP数学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的高中生数从目前的38万名提高到2012年的150万名;布什总统在2006年1月31日宣布, 在未来5年之内要为7万名数学与科学教师提供相应培训, 以满足A P数学与科学项目的需求[12]。在州政府层面, 各州纷纷提供经费支持开设了A P课程的学校拓展其领域, 帮助未开设A P项目的学校增设A P课程, 并且非常重视A P考试成绩, 甚至将其作为评价学校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及给学校提供经费拨款的依据, 同时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嘉奖以及其他优惠措施, 等等, 最终的目的在于通过A P课程充分挖掘出高中生的学习潜力, 使之更容易在大学获得成功。

但是当A P课程被引入中国之后, 似乎仍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为美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思路。目前, 中国的A P课程设置具有“前期实行双语教学, 后期用全英文教学”[13]的特色, 这当然可能包含了“与国际接轨”的初衷所在, 对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视当然也无可厚非, 但这种授课方式似乎更有助于学生申请美国高校, 而不是在为中国的大学培养人才, 实际上使中国的A P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沦为留美预备班。换句话说, 我们引进了美国的课程, 但是却未能引进其课程宗旨——挖掘出学生的潜力, 为本国高校提供人才。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而言, 中国开设A P课程的中学数量并不算多, 多处于零散、自由发展的状态。比如说, 一所中学开设了生物学A P课程, 并且与某所高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 则该高校承认这所中学选修该课程及通过考试的学生的学分和成绩, 但并不意味着这所中学的所有学生都会进入这所高校就读。由于目前我们缺乏关于A P课程的顶层设计, 国内的其他高校并不承认这所中学的A P课程的学分和成绩, 因而一旦学生考入其他高校, 其AP学分和成绩均不被承认。因此, 当高校各自为战的时候, A P课程便难以实现为中国的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相反, 90%的美国高校都重视并认可A P课程的成绩, 因而中国的A P课程反倒是更能为美国高校培养人才。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思考, 我们开设AP课程, 到底是在为美国的大学培养预备人才, 还是希望它能够更多地为中国的高校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3][5][10][12]任长松.追求卓越:美国高中AP课程述评——兼谈近年来美国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12) .

[2]黄雨恒, 李森.从高中AP课程看美国的创造性人才培养[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3) .

[4]赵红霞, 张小芳.基于美国AP课程的高中课程改革新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 2009 (3) .

[6]Adelman, C.Answers in the Tool Box:Acadamic Intensity, Attendance Patterns, and Bachelor’s Degree Attainment[M].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9.

[7]Camara W.College Persistence, Graduation and Remediation.College Board Research Notes (RN-19) [M].New York, NY:College Board, 2003.

[8]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http://www.ed.gov/news/speeches/three-myths-high-school-reform-secretary-arne-duncans-remarks-college-board-ap-confere[EB/OL].2010-07-15/2010-08-15.

[9]王聪聪, 吴拓宇.为什么82.2%的人认为保送生多是“关系生”[N].中国青年报, 2009-07-14.

[11]田立新.在高中上大学——走近美国大学预修课程[J].世界教育信息, 2004 (6) .

阵列式AP覆盖就是如此简单 篇7

一台设备即可全面覆盖

阵列式AP包含4、8、12、16个802.11N的无线接入点, 如图1所示, 每个接入点集成一套高增益智能定向天线系统, 包含控制器模块、防火墙、入侵传感器、频谱分析仪等, 这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一个单独的易于安装的设备中, 如图2所示。良好的标准兼容性, 及阵列式AP所具有的阵列基站专利技术的接入点, 使该产品多项性能达到业界领先水平, 包括覆盖范围、频点利用率、容量以及智能分布式结构提供的等同于有线网络的性能。而智能分布式系统则使其在数据和控制方面采用全面分布式结构, 包括网络边缘同样如此。密集型的射频设计架构可以同时高效利用更多的无线通道, 从而可以分发给用户无与伦比的连接容量, 成为可以信赖的链接。同时, 其极佳的可靠性可以为接入点、控制器、无线回传、有线回传、甚至电源提供专业的系统存活性, 使其成为真正实用级的Wi-Fi。

优越性能卓越表现

类似蜂窝式基站架构, 阵列式AP集成了多个带有智能定向、扇区天线系统的射频模块, 从而大大提高了覆盖范围、频点利用率、系统容量及用户接入密度。

同时, 类似于有线网络交换机, 阵列式AP将智能分布式架构扩展到网络边缘处理,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系统性能和服务质量。传统的瘦AP+控制器架构会将所有的数据通过骨干网传输到位于网络后端的控制器处理, 从而带来较大的延时、抖动和不可靠性。而阵列式AP包含了4、8、12、16个射频模块, 以及智能定向扇区高增益天线系统, 中央控制采用板载千兆交换模块、板载AP控制器, 安全系统采用嵌入式防火墙、入侵传感器以及频谱分析系统, 因此其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 实现同样的带宽和安全性, 并且更加易于管理, 使用起来更加灵活。

各式场景无线覆盖

阵列式AP可以应用于大型会议无线覆盖。

譬如在会场架设一台阵列式AP, 即可实现整个会场无线覆盖。其采用多部定向天线组成阵列, 360°发射/接收的方式, 覆盖距离超过传统AP的2倍, 最远 (可视环境) 覆盖距离可达400m。一台设备就可以覆盖整个会场, 同时兼顾门厅、走廊、休息室的无线覆盖。阵列式AP可以提供1200Mbit/s~4800Mbit/s的带宽, 最大用户容量384~1536, 这些是传统802.11n AP的数倍或更多。不仅如此, 阵列式AP还集成有无线控制器 (AC) , 可以实现高性能的无线网络管理、监测和性能报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阵列式AP只需单台或者极少数量的设备, 就可以实现大型会议无线网路覆盖, 如图3所示。

在企业办公楼层, 选择靠近中心位置架设一台 (或二台) 阵列式AP, 可实现整个办公楼层无线覆盖, 如图4所示。标准室内建筑物结构可覆盖半径达60m以上, 而阵列式AP可以基本覆盖整个楼层, 包括敞开式办公大厅、多个办公室、会议室等等。设备本身亦可以有效避免多AP之间相互干扰和冲突, 无线网络非常稳定。同时, 此设备是多IAP集成一体化的结构, 可大大节省供电、布线、有线交换机等安装工程量和投入成本,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用户天花板上的无线设备。此外, 阵列式AP集成有无线控制器 (AC) , 可以提供强大的无线网路配置、监测、告警、报告等功能, 管理和维护简单易行, 再加上阵列式AP提供的集中网管系统XMS, 使用户可以在网络的任意位置集中管理所有的阵列式AP和无线网络, 为大型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网络管理平台。

在节日庆典、现场演出、体育赛事、大型活动或者突发事件等应用场景中, 为保障WLAN网络的通畅和稳定, 只需简单的架设一台或者多台阵列式AP, 如图5所示, 就可以实现室外/室内全区域有效WLAN覆盖, 并提供高带宽、高接入容量的无线网络。如果需要, 还可以采用外置扇区天线等 (最多配置3个) , 进一步增大覆盖范围。在广场、公园、街道、舞台、体育场馆等环境中, 实现大范围有效WLAN覆盖。阵列式AP配套的室外恒温箱, 可保障设备在各类恶劣的环境中运行 (恒温箱支持安装外置天线) 。多台阵列式AP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无线组网, 无线组网的带宽最大900Mbit/s, 可为应急无线网络部署提供灵活支持。

阵列式AP还可以作为中心汇聚设备, 无线连接较多数量的CPE, 实现点对多点汇聚组网。在工业厂区、企业园区、大学校园、商业区域等视频监控应用中, 通过阵列式AP和CPE的点对多点无线组网, 可以实现较多监控点的视频数据汇聚, 同时支持高清视频数据的汇聚, 为行业用户提供高带宽、高汇聚容量的视频传输网络。

WLAN“扩张”促AP供电变革 篇8

在WLAN网络中, AP (无线访问接入点) 的可靠供电关系到AP设备的安全及稳定运行等问题。目前支持AP供电的方式有传统方式、专业电源和POE (Power Over Ethernet, 以太网供电) 等。在这些方式中, POE交换机供电方式对AP设备进行供电逐渐成为最佳方案。

传统AP供电隐患突出

WLAN建设前期, AP多数是通过电源适配器, 直接通过市电220V电源就近取电。但当AP的布放点位于天花板、走廊的墙壁或室外时, 通常AP离220V电源较远, 需通过电源插座将220V电源延长, 实现AP本地供电。

传统AP本地供电由于电源插座裸露, 存在安全隐患。同时, 电源的供电时间得不到保障, 受限于布放点业主的营业时间, 在非营业时间出现短电现象, 或者部分地区出现人为拔掉AP电源的现象, 严重影响AP的稳定运行, 成为AP维护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为保障AP电源供应, 减少由于电源问题引起的AP故障率, 运营商应考虑采用专业电源或POE远程供电的方式对AP进行供电, 提高WLAN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但由于AP布放的位置一般很难部署专业电源, 而且采用专业电源会造成AP建设的成本大大增加。POE远程供电则成为WLAN建设中AP供电的最佳解决方案。

POE模块供电增加额外故障点

通过POE方式给远端终端供电的方式有两种:POE模块供电和POE交换机供电。POE交换机实际上是在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中内置POE供电功能, 从而实现通过以太网交换机端口直接完成对远端终端的供电。

IEEE 802.3af标准是基于以太网供电系统POE的标准, 它在IEEE 802.3的基础上增加了通过网线直接供电的相关标准, 是现有以太网标准的扩展, 也是第一个关于电源分配的国际标准。

每个POE模块是一个独立的物理实体 (如图2和图3所示) , POE模块本身需要单独供电, 在POE模块内部完成以太网数据信号与输出电源的叠加后, 为远端终端供电。但是这种供电方式在解决AP供电问题的同时, 增加了额外的故障点。根据各地市运营商的运营及维护经验, POE模块故障率很高, 尤其是在雷雨天气情况下, POE模块容易遭到损坏, 以致无法实现对AP的供电。

在WLAN网络的大规模建设之中, 运营商网络的管理与维护、网络的优化与调整、AP可靠供电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 尤其是AP可靠供电。

POE交换机供电优势显著

POE交换机供电是指将POE模块嵌入于接入交换机, 实现一体化的AP接入和供电, 实现了POE供电的可管理性, 提高AP供电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减少独立POE供电模块带来的故障点, 同时也简化了POE供电布线系统。一体化的POE交换机和POE模块相比, 有以下三个优势。

节约成本。实际WLAN建设中, AP设备都需要安装在难以部署AC电源的地方。如果无需为数百或数千台AP设备提供本地电源, 将大大降低部署成本, 并简化其可管理性。通过POE交换机, AP的接入只需一条而不是两条电缆。

易于安装和管理。只要以太网电缆可达, 运营商就可以方便地实现AP的供电和接入。管理员可通过POE交换机实现对AP的管理和控制, 实现按需分时段给AP供电, 按需供电, 绿色节能。

安全可靠。AP设备可通过百米之外的接入交换机提供供电, 消除本地供电带来的安全隐患;PoE交换机可有选择地按需向AP设备供电, 只有连接了需要供电的设备, 以太网电缆才会有电压存在, 因而消除了线路上漏电的风险。POE功能内置交换机中, 有效解决了由于部署独立POE模块而带来新的网络故障点。

LINKPOE远程供电介绍

POE指的是利用现有的以太网布线基础架构 (五类以太网线) , 为基于IP的终端 (如IP电话机、无线局域网接入点AP、网络摄像机等) 传输数据信号的同时, 还能为此类设备提供直流供电的技术。POE技术能在确保现有结构化布线安全的同时, 保证现有网络的正常运作, 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802.11n时代对POE供电的新需求

目前, WLAN 11n技术逐步成熟。IEEE 802.3af规定的POE标准, 供电能力是15.4W, 而支持11n的AP由于其无线接入能力较11b/11g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功率一般大于15.4W, 给11n AP供电需要POE+, 即要求POE交换机每端口供电能力要大于15.4W。目前主流设备厂商如CISCO、H3C等可已提供支持POE+的交换机。

AP选择 篇9

一、工程概况

本实验模型是柔性基础,即在柱头用预埋件与弹簧隔振器连接,弹簧隔振器的刚度不同,用以调整不同位置的刚度差异,使得台板振动协调。在结构的横向为双排柱布置,在梁柱之间有许多小空间可以灵活布置极大地满足了工艺和使用需求。凝汽器部分做到与原型在质量和重心上等效。同时,在凝汽器的四角上焊接钢管,连至顶梁的四个传力点,模拟低压缸的猫爪连接。建造极其精细化,多达52个洞口,小至3cm X2cm的小洞口都逐一施工到位。这一点最大可能地考虑了截面削弱情况,保证截面特性最大地符合原型,使得后续实验结果更理想。

二、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至今已趋成熟。它和有限元分析技术一起已成为结构动力学中两大支柱。模态分析是结构动力学中的一种“逆问题”分析方法。它与传统的“正问题”方法主要是指有限元方法不同是建立在实验或实测的基础上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工程中的振动问题。

在LMS软件中,建立测点布置图。为了使模态分析结果更加接近现实情况,在建模过程中布置了多达188个控制点,在建模过程中布置了多达188个控制点,以保证激振结果能获得更真实的模型振动信息。其中,B03是纵向激振点,B12是竖向激振点,B21是横向激振点,这是按照尽量使能量均匀分布的原则布置的。

从振型图中可以看出,第一阶为整体水平纵向振动(0.880HZ),第二阶为整体水平横向扭转(1.180HZ),第三阶为水平横向平动(1.348HZ)。从第四阶开始依次出现凝汽器部分的振动:纵向平动(1.455HZ)、横向平动(1.968HZ)、扭转(2.193HZ)、竖向平动。可以看出,结构的振动符合一般的建筑平动、扭动的规律,是良好的抗震体系。从第四阶开始,出现了凝汽器的各种振动形式,包括:纵向平动,横向平动,扭转以及竖向平动。与整体的振动形式出现的顺序较为一致。

三、动刚度分析

在各轴承位置施加扰力,然后计算出该点在160-240HZ的振动幅值,进而可计算出动刚度值。由各轴承动刚度频域曲线图可知,W02,W04,W06处的动刚度值相对较小,而这正是低压缸所在位置的三道梁的轴承处,是结构的薄弱位置。分析可知,弹簧基础动刚度值直接影响其临界转速。而临界转速是与整个轴系的稳定、安全运行息息相关的。

四、结论

针对该1:8汽机基础缩尺模型的模态试验及动刚度测试所得其自振特性所得数据可得以下结论:

(1)得到了其各阶频率、阻尼比及振型,掌握其典型振动特性,有助于把握地震中的薄弱环节。从这个角度讲,可以优化汽机基础的设计。

(2)得到了结构在关键频率范围内的动刚度曲线,其峰值可以用来判断临界转速是否满足动力基础规范的要求。

(3)通过模态分析,继而进行响应预测,可以得到结构的各扰力点振动线位移信息,其范围不能超出西门子规范的幅值。

(4)本课题的实验结果数据能很好地与ANSYS模拟结果相吻合,这一点,尤其是从各阶频率,以及振型出现的先后顺序,相应特点中可见一斑。这再次有力地证明了模型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尹学军,周建章,邵晓岩等.AP1000三菱核电半速汽轮发电机组固定基础与弹簧基础动刚度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43(增刊):244-247.

[2]白国良,刘煦,刘宝泉等.大型汽轮机组混合框架式基础结构模型试验模态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3):298-302.

[3]郭永恒.基础隔震结构基于性能的设方法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7.

[4]雷拓,钱江,刘伯权.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3):128-130.

[4]雷拓,钱江,刘伯权.既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评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3,35(3):113-120.

[5]王进廷,金峰,张楚汉.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的发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25(4):37-43.

[6]李秋稷.某核电厂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框架式基础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7]罗国澍,房俊喜,王建.汽轮发电机组弹簧隔振基础的抗震性能[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42(增刊):436-442.

上一篇: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下一篇:内在与外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