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技术

2024-09-16

隐匿技术(精选7篇)

隐匿技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精准频率反转恢复(SPAIR)脂肪抑制技术对于腰椎隐匿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100例腰椎外伤患者在伤后5d内均行X平片及多序列3.0T MR(磁共振)检查,MR检查序列为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2WI-SPAIR脂肪抑制序列,主要扫描矢状位,横断位。结果 100例腰椎外伤患者病例的MR信号主要表现为T1WI呈水平方向椎体中央条状低信号影;T2WI呈条带状稍低信号影或等信号影;T2WI-SPAIR呈清晰的更大范围的条带状高信号影;T2WI-SPAIR序列醒目易认识辨别。结论 在MR扫描中SPAIR脂肪抑制技术可得到优质的脂肪抑制图像,减少了化学伪影及其他相关伪影,提高了图像质量,增强图像的对比度,更加准确的显示损伤部位状况,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腰椎隐匿骨折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MRI,SPAIR,腰椎骨折,脂肪抑制技术,隐形骨折

0 前言

腰椎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尤其是骨质疏松的老年人轻微的创伤就容易造成椎体骨折,X线平片有时不能发现骨折或明确诊断,更不能确定新旧骨折,甚至部分行CT扫描检查也无阳性发现,而磁共振(MR)检查多个序列能发现骨髓信号改变[1,2]。腰部脂肪组织所形成的高信号会对周围结构造成干扰,影响对异常信号的观察,因此,需要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其目的是消除图像中脂肪组织的信号,使灰阶在剩下的信号强度范围内重新调整,从而增强图像的对比度,提高病变的检出率。此外脂肪组织是引起化学位移伪影的主要因素,脂肪抑制消除了这种影响,图像的清晰度也得以改善。而SPAIR是抑制脂肪信号的一种全新方法,适合于个体的脂肪频率抑脂技术,且对每一个病人都能做到抑脂完全。因此,腰椎损伤后及时行MR扫描可以及时检出隐形骨折,且可以直观的对腰椎损伤范围、骨折类型作出正确判断,可以避免病情加重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收集100例腰椎骨折患者,经磁共振SPAIR脂肪抑制技术扫描,探讨其对腰椎骨折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1月~2012年4月在我院行MR检查的100例腰椎骨折病例,均为外伤后5 d内,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为19~87岁、平均45岁。受伤部位均为腰椎,X线平片不能发现或明确诊断,患者临床均表现为腰部持续疼痛,不能承受重力或活动受限,或局部有明显压痛。

1.2 检查方法及统计学方法

全部患者均于外伤后5d内行MR检查,应用PHILIPS Achieva TX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系统,放置CTL相控阵线圈,成像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2WI-SPAIR脂肪抑制序列,对腰椎部位进行矢状面及横断面扫描,必要时加冠状面扫描。SE T1WI参数:TR 600 ms、TE 8 ms;FSE T2WI参数:TR 3500 ms、TE 100 ms;T2WI-SPAIR脂肪抑制序列参数:TR 3500 ms、TE 100 ms;扫描层厚4 mm,层间距0.4mm,成像矩阵160×262。腰椎骨折MR信号强度在不同病例的不同序列存在差异,笔者将MR信号强度分为3级。信号强度I级:等或稍高或稍低信号,辨认有一定难度;信号强度II级:高或低信号,辨认无难度;信号强度III级:明显高或低信号,醒目易辨认。采用多组比较的秩和检验即H检验(又称Kruskal-Wallis检验)判断腰椎骨折在三种序列的MR信号强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再进行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扩展的t检验法)判断三种序列对于诊断腰椎骨折哪种更具有显著性优势。

2 结果与分析

收集的100例腰椎损伤患者,常规T1WI、T2WI及T2WI-SPAIR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图像,见图1~2。MR表现为T1WI上压缩椎体终板骨折处附近有局灶性低信号影或片状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压缩椎体的信号与邻近正常椎体基本相同,终板下方可见线状低信号影;T2WI-SPAIR压脂序列上终板骨折附近有局灶性线状或三角形明显高信号。三种序列信号强度分级,见表1。T2WI-SPAIR与T1WI、T2WI序列有显著性差异(H=166.6,V=2,P<0.005),其中,T1WI与T2WI序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WI优于T2WI(t=11.62,V=297,P<0.001);T1WI与T2WI-SPAIR序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WI-SPAIR优于T1WI(t=7.54,V=297,P<0.001);T2WI与T2WI-SPAIR序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WI-SPAIR优于T2WI(t=19.17,V=297,P<0.001)。100例患者在X线检查均未明确腰椎压缩性骨折,而应用T1WI、T2WI序列均能发现可疑病变,但T2WI-SPAIR压脂后病变显示更明确。T2WI-SPAIR脂肪抑制序列能够增强正常骨髓与病变组织的信号对比,更有助于显示病变组织,在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中MR信号改变以T2WI-SPAIR序列显示佳,SPAIR脂肪抑制技术不仅成像均匀、图像信噪比高、且扫描时间短。

3 讨论

腰椎骨折是由于外力作用于脊柱,产生的压缩力通过椎间盘传导到椎体终板,由小梁骨中心向四周发散,当应力超过小梁骨强度耐受的范围,小梁骨的结构就会被破坏,失去稳定性,局部的裂隙进一步发展就会发生骨折。MR检查对亚急性及慢性隐性骨折同样敏感[3,4,5]。脊柱隐性骨折的及时准确检出为患者得到及时而正确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而在腰椎骨折MR扫描T2WI-SPAIR脂肪抑制技术序列较T1WI及T2WI序列显示佳,其在临床骨与骨髓病变的诊断应用中增加了病变显示的机会。

3.1 T2WI-SPAIR脂肪抑制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T2WI-SPAIR利用的是水与脂肪分子的氢核共振频率的不同,使用一个频率与脂肪质子进动频率一致的反转脉冲只激励脂肪中的氢质子,稍延时后再施加一水和脂肪混合频率的RF脉冲进行激发和采集信号,第一个反转脉冲的反转角应被调整至使脂肪信号的T1值为零时,恰好在激励脉冲的中心,T2WI-SPAIR是一种适合于个体的脂肪频率抑脂技术,优点是对每一个病人都能做到抑脂完全,可以与各种扫描方法结合使用,此外,T2WI-SPAIR可以与各种扫描技术结合使用,如SE、FSE,还能同时使用饱和带(REST)和液体补偿技术(FC)。根据扫描目的可以选择T1WI-SPAIR或T2WI-SPAIR。T1WI-SPAIR主要用于头颈部增强后扫描,另外在颅底部小范围的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IX~XI对颅神经[6,7],而T2WI-SPAIR的临床应用较广,头颈部、胸部、腹部均可采用,但由于扫描时间较长,胸、腹部位应使用呼吸门控触发扫描,以保证图像质量。

3.2 T2WI-SPAIR脂肪抑制技术的意义

腰椎MR扫描时,脂肪组织T1值很短,T2值较长,MRI图像信号较高,常掩盖其他组织的信号,且易发生化学伪影。因此应用T2WI-SPAIR脂肪抑制技术扫描可以达到如下效果:(1)减少化学伪影或相关伪影;(2)降低脂肪信号,增加图像的组织对比;(3)鉴别病变组织中是否含有脂肪;(4)增加增强扫描的效果。

3.3 T2WI-SPAIR脂肪抑制技术在腰椎骨折中的应用体会

腰椎骨折检查,可选择X线和CT检查。X线腰椎检查时空间分辨率较好,椎体形态显示清楚,但对骨折线不明显椎体轻度压缩骨折诊断欠准确;急性骨折与陈旧骨折的椎体在CT上改变相差不大[8],而MRI对腰椎骨折椎体挫伤水肿相当敏感,通常用SE序列T1WI和T2WI作为最基本检查方法。脊椎骨质损伤可引起不同程度水肿,在T2WI信号增高不明显,较易掩盖较轻的骨髓水肿。应用脂肪抑制技术后[9],由于脊椎骨髓脂肪高信号背景已被抑制为低信号,而骨折中的骨髓水肿、充血等含水丰富的组织信号显示高信号而突出显示,能敏感发现脊椎的水肿,突出损伤椎体部位和数量。因此,应用T2WI-SPAIR序列,有助于发现隐匿骨折,也可以清楚而明确的鉴别是新鲜骨折或陈旧骨折,从而判断骨折是否为近次外伤所致。另外,T2WI-SPAIR序列可多方位成像,对脊柱外伤空间定位准确,矢状面成像可直接显示椎体的全貌,骨皮质均为低信号,骨髓质脂肪信号被抑制,在图像上为低信号,水的信号则被明显突出,在图像上呈明显高信号;椎体轻度压缩骨折急性期骨折线周围水肿,含水量增加,在T2WI-SPAIR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在低信号背景中尤其明显。但T2WI-SPAIR序列视野稍小,可在常规T1、T2扫描后选择重点椎体扫描,亦可在X线或CT检查难以确诊情况下有针对性扫描;鉴于T2WI-SPAIR序列强烈突出水的信号,对新近骨折水肿反应较为敏感,故T2WI-SPAIR序列在鉴别新旧骨折中具有较高优势。另外,T2WI-SPAIR序列强烈突出水信号的特性,使脊髓腔及椎间盘的信号明显增高,易于掩盖脊髓及椎间盘内病变,所以,T2WI-SPAIR序列不能替代常规T2序列检查,需与MRI常规序列结合观察,以免遗漏脊髓及椎间盘病变[10,11]。

综上所述,鉴于磁共振T2WI-SPAIR脂肪抑制技术增加了图像组织的对比,提高病变的显示率,使病变的特征显示更清楚,同时还可减少化学伪影,提高图像的质量,且可全面地观察腰椎损伤情况,因此,当腰椎骨折MR扫描时,可优先采用T2WI-SPAIR脂肪抑制技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Mirow it z SA,Apicella P,Rinus WR,et al.MR imaging of bonemorrowlesions:relativeconspicuousnessonT1-wighted,fatsuppressedT2-wighted,andSTIRimages[J].AJR,1994,162:215-221.

[2]潘诗农,刘兆玉,吴振华,等.隐性骨折的MRI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1):6-9.

[3]Feldman F,Staron RB,Zwas s A,et al.MR imaging:it s role indetecting occult fractures[J].Skeletal Radiol,1994,23:439-444.

[4]卢铃铨,许民生,吴前芝,等.质子脂肪抑制序列在四肢隐性骨折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92-96.

[5]王友坛,高汝斌.脊柱隐性骨折和骨挫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11,(7):696.

[6]李国雄.脂肪抑制技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15(S1):97-99.

[7]杨跃建.磁共振成像脂肪抑制序列对骨挫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5):142-143.

[8]赵海涛,赵喜平.磁共振原理及设备[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171.

[9]Hogan G J,Mirris S E,shanmuganathanK,et al.Exclu-sion ofun stable cervical spine injury in obtunded patientswith blunttrauma is MR imaging needed when muhidetectorrow CTfindings are nor mall[J].Radiology,2005,237(1):106-113.

[10]McDonald S,McKean D,Teoh E,et al.Fast 3D MRI of theknee:Experience in clinical practice[J].Skeletal Radiology,2011,40(6):812.

[11]乔建兰,柯青平.颈椎MRI TIRM技术和SPAIR技术的对比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0,25(4):432-434.

隐匿技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外伤患者中, X线平片检查怀疑, 随访中仍怀疑, 且临床体征比较明显的患者80例, 这些患者X线检查中均没有发现明确骨折, 但检查结果中怀疑骨折;或X线检查中没有发现骨折, 但具有比较明显的临床体征, 且随访中仍怀疑。80例患者中, 男性患者45例, 女性患者35例, 年龄为15~79岁, 平均年龄为56.2岁。临床主要症状为软组织肿胀、外伤部位疼痛、不能承受重力等。所有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时间为外伤后12h内, 且行多层螺旋CT检查时间为X线检查后3天。

1.2 扫描方法

给予常规薄层横断面扫描, 应用的扫描仪为Ge双排螺旋全身CT扫描机:电压为120~140kV, 扫描时间为0.75 s, 120~180 mA的电流, 根据部位的不同, 层厚采用1.0~3.0mm, 1~2 mm的重建间隔, Pitch1.6~5.0, Smooth骨重建。在工作站中传入扫描原始数据并进行处理, 采用的重建方法主要是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erreconstruction, MPR) 、表面遮盖法 (surface shaded display, SSD) , 切割旋转变换不同方法及不同角度进行, 以对骨折部位图像进行显示。在放射科医师中选择两位经验丰富的对处理后的片子共同阅片, 以对骨折情况进行确定。

2 结果

X线片检查中, 本组统计中的80例患者均未见明确骨折线, 其中临床体征比较明显或随访有怀疑50例, X线平片怀疑有骨折30例。对8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后, 显示有骨折患者57例。隐匿性骨折57例患者中, 6例腕关节, 包括5例桡骨远端骨折和1例舟状骨骨折;3例肩关节, 包括1例肱骨大结节骨折、2例肩胛骨骨折;11例髋关节, 包括2例粗隆间骨折、9例股骨颈骨折;9例踝关节及足跗骨, 其中2例后踝骨折、3例外踝骨折、2例足骰骨骨折、2例舟状骨骨折;18例膝关节, 包括2例髌骨骨折、15例胫骨平台骨折、1例髁间隆突骨折;8例骨盆, 包括4例髋臼骨折、2例髂骨骨折、2例耻、坐骨骨折;1例鼻骨;1例眼眶。隐匿性骨折情况见附表。

3 讨论

X线摄片是骨关节外伤传统的首选方法, 但对不规则骨、骨折轻微、X线平片中影像重叠比较多的部位诊断时比较困难。而多层螺旋CT是连续的容积式采集, 其特点是可任意间隔重建, 扫描速度快, 空间分辨率高, 一次扫描可获得多幅图像, 与原始图像相比较, 重建图像没有太大的差别, 没有容积效应及阶梯状伪影等影响。骨组织在骨外伤中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三维或二维重建, 对骨折线、骨折移位等空间结构可以直观准确地显示, 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正确率。多层螺旋CT扫描骨关节最常用的重建方法有VR、MIP、SSD、MPR等。在以往的研究报告中表明, 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主要依据是二维重建 (MIP及MPR) , 因为骨骼与周围软组织之间的天然对比比较好, 因此, 一般情况下的诊断检查进行MPR即可完成。本组研究中, MPR是最主要的, 同时以SSD作为辅助检查, 两种方法综合应用, 从而使得骨关节外伤诊断准确性得到提高, 特别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性, 更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MPR是对任意斜面或矢、冠状位的二维图像, 利用容积扫描所得的数据进行重建。如果骨外伤具有多样性, 其骨折线的走行, 对其诊断如果仅凭一个轴位的二维影像进行, 则误诊和漏诊就很容易形成, 如果给予多个不同平面的二维影像进行诊断, 则可使得诊断中的漏诊和误诊得到极大的降低。MPR时, 重建一定要行矢、冠状位进行, 如果骨骼解剖结构比较复杂, 则重建平面可垂直于骨折线, 在微小骨折的显示中, 多轴向的重建具有明显优势。MPR不能够全面、完整的显示改变, 它是二维图像, 在应用中需要结合SSD三维图像。SSD作为MPR的补充, 通过对三维阈值的调节, 不仅对整体骨架能够清晰显示, 还可对图像进行任意旋转, 且进行多角度的观察, 从而进行明确的立体定位骨折。但是, SSD不能够显示周围软组织改变, 同时, 骨皮质轻微分离的时候效果也不佳。所以, 临床应用中, 应联合MPR和SSD, 二者形成互补作用, 这样可全面提供骨关节外伤的影像信息。

本组研究中, 隐匿性骨折最多的是膝关节骨折, 其次是髋关节骨折, 这些部位都是创伤隐匿性骨折的好发部位。老年人常见髋关节外伤, 在X线平片检查中, 不容易发现股骨颈轻微嵌插骨折, 而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显示骨折, 这可以为实际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在X线片检查中, 骨盆中比较多的重叠, 常常难以明确显示髋骨、髋臼部位的骨折线, SSD通过旋转, 实现了多方位立体病变骨折的观察, 能够更加直观的显示骨折端有无移位, 应用MPR, 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进行观察, 实现了不同方向骨折线的显示。

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强大的后处理软件、先进的扫描技术等特点, 特别是SSD和MPR功能, 对X线片的不足进行了有效弥补, 给予X线片检查中, 怀疑骨折、骨关节外伤临床体征比较明显、随访仍怀疑骨折的患者, 给予正确的多层螺旋CT扫描, 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滕云.常进勇.马润梅.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包头医学.2009, 33 (4) :201~202

[2]王荣品.翟茂雄.唐斌.吴锦华.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 24 (5) :427~428

[3]杨涟.顾金林.张宗军.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学.2008, 36 (3) :210~211

隐匿技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病例均有明确外伤史, 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男31例, 女19例, 年龄10~82岁, 平均40.5岁。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公司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常规横断位扫描:层厚3.0~6.0 mm, 间隔1.5~3.0 mm, 扫描后采用骨算法1.25 mm薄层重建, 然后将重建数据传至AW 4.3工作站, 行三维容积重建 (VR) 、多平面重建 (MPR) 。

2 结 果

本组50例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DR) 检查未显示明确骨折线, 但部分X线表现局部骨质走行不自然, 骨皮质模糊及关节囊肿胀。后经16层螺旋CT检查及后处理重建后诊断骨折46例, 其中鼻骨4例, 腰椎2例, 胸椎1例, 骶骨3例, 跟骨3例, 足3例, 胫骨平台3例, 踝关节1例, 髌骨1例, 肋骨3例, 肱骨1例, 肩胛骨3例, 肘关节4例, 尺骨4例, 腕骨5例, 骨盆2例, 胸骨1例, 股骨2例, 骨折检出率为92%。另4例DR诊断为可疑骨折而16层螺旋CT诊断为阴性, 占8%。

3 讨 论

骨折是我院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X线平片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其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治疗的主要依据, 准确的影像诊断是正确治疗、预后评价的关键。DR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 通过调节窗宽、窗位, 边缘强化, 局部放大及均衡处理等功能获得良好图像[2]。尽管如此, 复杂解剖部位及不明显骨折常容易误诊或漏诊。多层螺旋CT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 一次扫描能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 提高了容积分辨率和时间分辨力。3D重建的立体图像及MPR图像易于显示隐匿性骨折及骨折的特征, 弥补了X线平片的不足[3]。笔者认为, 对平片诊断骨折不明确时应行多层螺旋CT检查, 以准确检出骨折, 使患者得到及时而正确的临床治疗;对可疑骨折的明确诊断也可以避免漏诊、误诊造成的医疗纠纷。

3.1 鼻骨

传统X线摄片对于鼻区细微骨折的显示有相当的局限性, 平片显示鼻骨骨折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较高 (图1)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结合MPR、VR重建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观察到骨质连续性中断及移位可以明确诊断为骨折, 包括鼻骨、上颌骨额突及骨性鼻中隔的鼻区复合性骨折[4] (图2) 。

3.2 腰椎

轻度压缩骨折平片可显示椎体轻度楔形变, CT横断面可显示椎体骨质断裂的情况。对主诉背痛, 腰椎平片未见明确骨折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还可以显示椎体附件的骨折以及椎管有无合并损伤, 并能显示腰大肌血肿及后腹膜脏器合并损伤的情况 (图3、4) 。

3.3 胫骨、股骨上端、髌骨

股骨粗隆间、股骨颈、髌骨、轻微的胫骨平台及髁间棘骨折, 骨折线因骨小梁相嵌, 平片显示模糊不清, 或局部骨小梁紊乱容易被忽视。多层螺旋CT的MPR图像以高度的空间分辨率和任意方向的断面观察将一些微小骨折明确诊断 (图5、6) 。胫骨平台的骨折X线片不能充分显示关节面塌陷程度及骨折块的空间关系, 多层螺旋CT检查用数字化技术测量骨折分离和塌陷的程度, 可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正确评估和准确分型[5]。

3.4 髋臼

髋臼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是由髂骨体、坐骨体、耻骨体结合形成的半球形深窝。CT能清晰地显示髋臼的解剖结构[6]。由于体厚, 摄片体位、角度, 患者被动体位致X线平片显示欠佳也易漏诊, 对外伤后, 发现闭孔内肌肿胀或关节囊积液或周围软组织肿胀明显等征象时, 应行CT检查, 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图像能明确显示关节有无损伤、有无髋臼骨折的碎片 (图7、8) 。

3.5 足跗骨、跟骨

由于重叠较多、骨结构变异, 骨折线细微X片难以显示, 多层螺旋CT的MPR图像能准确显示足跗骨、跟骨细微骨折, VR三维重建能显示骨折线、骨折移位及关节脱位等情况。

3.6 肩胛骨

位于胸部背侧扁骨, 由于肺及肋骨重叠, 骨皮质薄及投照体位所限, 细微骨折在平片上不易显示, 这类骨折常伴有肺挫伤及血胸, 患者又不易配合X线投照体位。多层螺旋CT及MPR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及肺挫伤情况。

3.7 腕关节、踝关节

腕关节、踝关节是一种复合关节, 解剖关系较为复杂, 特别是发生严重的骨折、脱位后, 其正常的对合关系已完全丧失, X线平片不能全面直观地显示关节面及骨折块移位的骨折情况。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图像弥补了X线平片的不足, 为临床医师整体、全面观察腕关节、踝关节骨折与脱位提供了直观、立体的图像, 有助于腕关节、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与治疗。多层螺旋CT的MPR还能准确地诊断腕骨及外踝的细微骨折 (图9、10) 。

3.8 肋骨、胸骨

肋骨尤其是3~5肋腋中线部位骨折, 需要加照多角度斜位片, 才能得以显示, 有的患者3 d后复查才能发现骨折;胸骨骨折正位片很难诊断, 侧位片有时因组织重叠较多而影响观察。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图像能准确显示肋骨骨折, 包括肋骨内板、外板的细微骨折, 胸骨骨折及错位情况及肺挫伤、液气胸、纵隔出血等情况 (图11、12)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肋骨骨折的诊断中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会影响观察, 造成误诊, 需仔细鉴别。

总之, 多层螺旋CT对以上部位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其图像分辨率高, 一次扫描即可诊断, 同时可行MPR及三维后处理等技术进行图像重建, 立体显示骨折位置, 了解骨折全貌, 对骨科及法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是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最佳手段, 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和误诊, 对临床怀疑骨折而普通X线不能确诊为骨折的病例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能显著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并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肋骨多层螺旋CT检查中, 由呼吸运动产生的伪影有时难以消除, 须与骨折进行鉴别, 避免误诊。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有外伤病史、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DR) 检查未能明确诊断骨折者的16层螺旋CT的横断面、多平面重建 (MPR) 及三维容积重建图像。结果:50例DR未显示明确骨折线, 后经16层螺旋CT扫描诊断骨折46例, 其中鼻骨4例, 腰椎2例, 胸椎1例, 骶骨3例, 跟骨3例, 足3例, 胫骨平台3例, 踝关节1例, 髌骨1例, 肋骨3例, 肱骨1例, 肩胛骨3例, 肘关节4例, 尺骨4例, 腕骨5例, 骨盆2例, 胸骨1例, 股骨2例, 骨折检出率为92%, 另4例DR诊断为可疑骨折而16层螺旋CT诊断为阴性, 占8%。结论: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临床怀疑骨折而DR不能确诊为骨折的病例能准确地作出诊断, 显著提高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降低DR检出骨折的假阳性率, 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隐匿性骨折,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

参考文献

[1]蔡成仕, 赵瑞华, 刘长春, 等.16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对DR检查可疑骨折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 6 (1) :72-74.

[2]丁建林, 易旦冰, 陈晓亮, 等.64层CT及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7 (1) :13-15.

[3]DUSSAC U, SONI B M.A hidden injury[J].Emerg Med J, 2004, 21 (3) :390-391.

[4]鲜军舫, 王振常.医学影像读片精品系列.头颈部影像诊断必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236-238.

[5]陈前丽, 万智勇.16层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影像学杂志, 2007, 15 (2) :152-153.

“外星人”隐匿海底 篇4

·“双腿”走路,快速前进·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章鱼拥有8条触角(又叫腕足),就连它的名字也源于希腊语“八爪”,事实却并非如此。最近海洋生物学家根据2 000多次观察中收集的数据,研究发现这种物种其实有手足之分。章鱼像人一样,利用“双腿”走路的样子令人震惊,因为至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过任何海底生物用“双腿”走着前进。

那就是证明了一件事,我们每个人过去对章鱼8条触角作用的最基本认识都是错误的,它其实有6条胳膊和2条腿。章鱼要游泳时,它就用这2条腿去划动游走,而其他的胳膊则用于驱动身体。随着科学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发现让科学家惊叹不已:究竟是什么神秘原因使得这一物种具有脊椎动物才有的智慧?每一项新发现都让人愈加困惑!

章鱼不仅能使用工具,摆弄起来花样层出不穷,而且还能记住新学会的技能。有人曾目睹一只章鱼来到岸上存放它们爱吃的螃蟹,以便稍后享用,然后不慌不忙地潜回水世界。对于研究人员而言,衡量智力进化程度主要看大脑的容积,以及神经突触的密度、神经元多样化程度等指标……我们人类容量巨大的大脑即拥有大量突触,远离的各个大脑区域之间的信息传递也极为快捷。而头足纲动物的大脑完全不是这样。它们的大脑位于头部一个软骨构成的腔体内,体积也小得多。

·智力进化,另辟蹊径·

章鱼的远古祖先像贝壳类生物一样曾有过钙质外壳,但它走上了另一条进化之路。章鱼大致用了2.76亿年的时间,成功地把贝壳换成了8条带吸盘的腕足。其神经系统也得到大幅度改良,拥有了某些一度被视作晡乳动物才具备的能力,而后者则被认为是生物界中拥有最精密神经系统的生物。这种不同寻常的改变,在章鱼的基因中留下了痕迹。

目前,章鱼是第一种接受全基因组测序的头足纲生物。基因研究发现,章鱼走的是另一条智力进化之路。科学界曾认为智力的发展与脊椎动物随进化而发达的大脑有关;而现在,智力同样出现在了这种没有骨头、大脑神经元比人类短且数量不到人类百分之一的小家伙的身上。在得出这一结论之前,生物学家们首先领略了章鱼基因组的各种惊人特点。这是一个拥有27亿对碱基(人类为34亿对)的庞大基因组,含有3.3万个蛋白质编码基因(人类仅2.5万个),上百个独有基因,表面上看排列凌乱……但这一切运转有序!

在这片杂乱无章中,研究人员还是发现,少数几组基因比在其他软体动物身上更丰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原钙黏蛋白基因。它们的数量达到其他非脊柱动物的十几倍,更是哺乳动物的近3倍。正是它们的大量存在(章鱼有1 68种原钙黏蛋白基因,而智人只有58种),显示或许还有另外一条之前不为人所知的智力进化之路。

科学家发现,如此多的原钙黏蛋白基因证实它是一种构造精密的动物,有能力处理复杂的问题。因为章鱼的神经系统和哺乳动物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头足纲生物的神经元分属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但均缺乏髓磷脂——这种物质包裹哺乳动物的神经纤维,有助神经信号迅速地长距离传递。这表明,章鱼的神经元传递信号的距离很短!然而人类智能的一大关键就是实现了大脑各区域间的远距离快速通信。因此,头足纲生物堪称先天不足……除非我们把它们的认知能力归结于另一种神经组织方式。

·海底的“外星人”·

科学家在对章鱼行为进行实验的时候,感觉就像在研究外星人!章鱼进化出一组特殊基因,能精准地控制神经,完成较为高级的任务。拟态科学家曾对章鱼进行过一个测试:科学家往水中放了一个装着龙虾的玻璃瓶,但瓶口被软木塞塞住。章鱼围绕这个瓶子转了几圈后,就用触角将瓶缠住,然后通过各种角度,用触角拨弄软木塞,最后将塞成功拔掉,得以饱餐一顿。

如果你在澳大利亚附近的海域潜水时,看到一块海藻飘过去,请再仔细看看,它可能是一条伪装的章鱼。章鱼用最后的2条触手在海底行走,而另外6条触手伸展开来伪装成了相当逼真的海藻。而在印度尼西亚热带海域有一种章鱼,体积约苹果大小,在面对危险或遇到潜水员时,这种章鱼会把8条触角中的6条向上弯曲折叠,做出椰壳的模样,而剩余的2条就会站在海底地面上,偷偷地向后挪动,像会移动的小椰子,以倒退跨步走的方式逃难,姿势很是滑稽。研究小组还发现,以2条触角走路的速度远超过运用8条触角;另外,它们会模仿成椰子,可能和附近海床上有丰富的椰子掉落有关。

住宅空间女性的隐匿 篇5

著名的法国女权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一阵见血地指出了女人本质的问题。“女人并非生而为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也就是说女人之所以能成为女人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性别。男权环境的长期存在使得我们忽视了女性自身的需求,也让我们习惯于男权思维模式下的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性别政治和权力投射在空间领域的影响也迫使我们反思那些看似合理的空间设计。住宅空间是人类构建空间的最初类型,因而这种空间类型里必然有最深刻和长久的性别印记。“家”作为一个形容集体的词,有时很容易让我们掉进整体的陷阱而不知个体的差异。正是这种只见森林不见树叶的思维模式,让住宅空间体现着性别的不平等。

2. 中国传统住宅的女性空间

中国传统四合院的空间格局,是古代汉人典型的住宅空间的原型。其本身就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在物质空间上呈现的完美缩影。住宅空间中的统治阶层女性后代活动范围被极大地限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作为一种女性须恪守的行为准则能直接上升到反映该女性品格甚至家族荣誉的道德层面。未婚女性的活动范围更是极度地缩小。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秩序造成了男女在住宅空间的主权存在巨大的差异。“前堂后室,以‘中门’为界”奠定了男女在四合院里的活动基础。正是在物质空间上有意识地划分使得封建社会的精神秩序得到强化。由此可见,传统四合院空间有着严格的性格划分,女性使用的空间私密性较强,男性使用的空间公共性较强。

中国古代繁复的说媒相亲的习俗和结婚迎亲的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反映了将空间深处的待嫁女性接引到另一个宅子里生活所必须遭受的重重困阻。因为在迎亲的那个过程里,女性必须实现不同性质空间上的过渡和转移,必须冲破和重构原有的住宅空间结构才能达成婚礼上必须暴露女性和社会环境提倡女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和解。新娘所坐的轿子,具有空间的二重性。一方面遮藏新娘,延续新娘出嫁前“养在深闺”的私密状态;一方面又在大堂、庭院以及城市的公共街道这样的男性空间里暴露彰显自己的存在,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展示品。轿厢是空间中的空间,私密内核的外表还被包裹着对外表达自我的强烈欲望。

中国传统住宅的女性空间,本质是女性被男性物化、私有化的表达。女性在住宅中所遭受的禁足象征着对女性贞洁、家族荣誉的捍卫。女性成为彰显男权价值话语体系里的一个陪衬品,女性自身的需求被男权环境遏制在最低水平。

3. 中国现代住宅女性空间的隐匿

住宅的意义,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两类:一是将住宅视为自我的原型;二是住宅所传达的社会性象征。这两种取向都模糊了家庭成员的差异性,而将家视为一个均质的整体。而家的意义却事实上存在着性别差异。我们不易发现现代住宅中性别化的空间。因为在住宅的设计初衷和实施的结果来看,男女在每个房间的使用都是被允许的。这一点相比于传统住宅的空间使用状态已是极大的进步。但是即便在步入现代文明的今日,大力倡导男女平等的口号依然无法抹去父权力量的痕迹。国内大部分住宅套型的设计受其市场、相关规范双重调控,成为一种固定模式。以下就其国内较为常见的住宅展开讨论。

深究人们在住宅里的生活状态,不难发现女性仍然承担着家务活的大部分。国家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以2000年12月1日为时点)的主要数据显示,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h,比男性多2.7 h。家务劳动种类的繁多并不成为住宅套型平面功能划分的依据。我国《住宅设计规范》上明文规定“每套住宅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功能空间”。这基本奠定了住宅套型内房间功能布置的划分格局。因而所容纳的活动便可以简单归纳为睡、活动、吃、排泄。而生活的内容却不仅仅如此,很多与女性有关的活动被淹没在男权思维的宏大叙事里。这与《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城市功能被简单概括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这四大功能一样可以引发我们的反思。

撇开家务劳动是否应该被女性承担不说,在女性担负着家务重任的事实下,这些属于女性的家务空间并没有得到设计层面上的细致考量。除了像厨房那样自成体系,其他家务空间被安插住宅内各个地方。单就有关衣物的家务来说,大件洗衣空间多设置在客厅外阳台一侧的洗衣机旁;小件衣物多在卫生间的水池进行;晾晒衣物多在阳台完成;熨衣空间可能在客厅角落被支起的熨衣板上;收拾衣物又必须靠近卧室衣柜的床上进行;衣物缝补可能发生在或沙发或桌子或床上。由此可见,女性要完成这一系列的家务活,可能要穿梭于各个房间,行走流线被无形拉长,劳累程度也在增加。

住宅各个房间的相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保证了私密和公共边界的有效性,但也造成了对住宅功能的简单划分和居住行为的复杂性被粗暴肢解。事实上,发生在各个房间的活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纯粹。空间的多义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有住宅空间架构的无效性。因为每个房间的功能都可能被置换,那设计的初衷就显得有些荒谬了。

女性空间首先是隐匿在住宅简单功能的架构背后的。多数由女性承担的家务空间如碎片般散落在房间各处。家务劳动本身不计入社会成本的事实使得家务的劳动价值并不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使得做家务的空间属性一方面是女性专属的状态,一方面是匿名的状态。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至今未对繁琐的家务一一进行命名,更何谈在认知层面上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了。

厨房空间其光天化日之下的存在似乎足够反映了对女性有关食物方面家务的尊重,然而其同样具有隐匿的特征。数据统计市场上大部分现存住宅的结果不难得出厨房面积与套型面积的整体之和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在大小套型的住宅内,厨房空间的大小可能有十分接近的面积。虽然厨房允许男女皆可使用,但却并不欢迎男女同时使用。事实上,厨房主要由女性使用,但是空间主权却被男人紧紧掌握。厨房设计的预设就是供女性一人使用的。厨房器具布置所尊崇的“工作三角形”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减轻妇女的劳动强度,但是一切都是以厨房容纳一个“工作三角形”为前提的。市面上现存的灶具并不能容纳两个人同时炒菜。可见厨具的设计也暗含了厨房为一人使用的原则。而厨具设备的更新换代、储物空间的增多、食物制作流线的考虑等等这些人性化的设计因素便是说服女性使用厨房的美丽外皮,隐匿了其空间具有压迫的本质特征。

然而谈到女性在住宅的生活状态,只谈到她们对繁重家务劳动的付出也说明了我们经常忽略女性本身生活状态的可能面貌。家不仅仅指向家庭成员在这个意义里所充当的角色,也应指向我们可以脱去社会关系、家庭责任的束缚只是单纯做自己的轻松状态。事实上住宅内几乎不存在着可以让女性独处的舒适空间。儿童房为儿童专属,书房又是男性气质的空间。两个空间之外的其他空间都能与家庭成员共享。女性专属空间的缺失瓦解了女性找回自己的基础。在卧室里做好妻子,在儿童房里做好母亲,在厨房里做好厨师的空间暗示让妇女难以从家庭意义的结构里解脱出来而释放自己的需求。住宅内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与家庭意义发生勾连的必然性让女性的本真状态只能隐匿在特定时空里。台湾学者毕恒达对台湾妇女在住宅空间体验的调查中,收集到妇女对自身需求不被重视的诸多抱怨。其中有例子指出:只有丈夫和孩子不在家时,妇女才能找到家的感觉。

女性在住宅内生活经验和行为特性也常常不被设计的话语体系所接纳。正如有研究指出,女性在商场空间内的行为目的不仅仅可以是逛街购物的一种,也可以是对家庭购物、照看小孩以及自身娱乐的意义整合那样,女性在住宅里的行为本身是复杂而趋向于统筹安排的。例如女性在厨房做菜,通常同时兼顾照看小孩在餐桌写作业、用洗衣机洗衣等等。繁重的家庭责任使得女性逼出了一种生活的智慧,统筹兼顾的思想使得多项家庭活动得以同时展开,节约了时间和人力。现实生活中各个房间的割裂性让这种智慧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综上,女性对家务的贡献、女性遭受空间上的压迫、女性自身需求的表达和女性生活经验无疑与空间紧密相关,但却被现存的空间模式所隐匿、压制。

4. 住宅的未来

相比于传统,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已然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森严的状态,历史的话语权重回了人民大众。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的存在基础才能使得我们能够探讨如何进一步丰富平等的内涵成为可能。从传统到现代,女性在住宅内活动的范围被极大地扩展,女性对于住宅空间的主导权也得到极大地提升。女性不再成为表彰男人美德的工具,女性可以站起来赞美自身!后现代语境与女性主义的不谋而合,使得设计话语对复杂、多样、人性化的青睐越来越让我们不再忽略女性的体验和立场。住宅发展的未来走向关键在于女性对自身的定位和需求。女性出去工作成为家庭的另一顶梁柱已不是新奇事物。女性应该老实待在家里相夫教子的陈旧观念早已开始松动。如果还让女性承担家务的大部分,无疑使女性肩上的担子愈加沉重。那么女性在家里担任的角色就该相应地改变。诸如厨房为一人使用的预设就该得到摒弃。即便暂时不能改变社会环境对于女性承担家务的传统认知,也应为女性展开一系列的家务活动提供便利。例如日本住宅对衣物相关的家务空间的整合设计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女性自身需求的表达也应在住宅空间内有所反映。如女性喜爱的衣帽间、梳妆间都不该被草率对待。

纵观厨房发展历史的进步也与女性对厨房的思考有关。从现代厨房的雏形到法兰克福厨房的设计都闪烁着来自女性智慧的光芒。由此可见,住宅的改革还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需求的有效表达。重视女性的呼声,重视女设计师的立场观点也有助于推动住宅空间的革新。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对女性立场的尊重并不在于将女性视为一个简单的整体而漠视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可变化的设计方向也将影响住宅设计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陈喆.女性空间研究[J].建筑师,2003(05).

[3]王晓丽.女性主义思潮引导下的住宅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4]周培勤.“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厨房之舞:身体与空间的日常生活地理学考察》评介[J].妇女研究论丛,2013(117).

隐匿性交界性早搏 篇6

本文心电图1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心电图室提供,患者病情不详。心电图示:窦性P-P间期稍有不等(之差<0.12S),窦性频率为80次/min,R3、R4、R6 P波形态一致,P-R间期为0.16S,QRS波群形态正常,为窦性心律,R7提前出现,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下传相同,代偿间歇完全,为交界性早搏,其后可见因完全性房室干扰所致未下传的窦性P8波。P2脱离了生理不应期仍未下传和R5前P-R间期突然明显延长为0.28S,考虑在其前T波中都发生了隐匿性交界性早搏而影响其下传。R1、R2、R8 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下传相同,其前无相关P波,为交界性逸搏。

2 诊断

窦性心律、交界性早搏、交界性逸搏、隐匿性交界区早搏伴房室干扰。

3 讨论

隐匿性传导是一种特殊心电现象,但并非少见,尤其是随着动态心电图的日益普及,记录的心电信息越来越多,隐匿性传导已经成为心电图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心电现象。隐匿性传导最常见的部位是房室交界区[1]。隐匿性交界性早搏伴前向性和逆向性阻滞时,由于早搏冲动既未下传至心室产生QRS波群,又未逆传至心房产生逆行性P波,故心电图上难以做出明确诊断,但该冲动却隐匿的传入房室交界区使其产生不应期而对随之而来的窦性冲动产生影响,可使出现在生理不应期之外的窦性冲动(如图1中P2落入隐匿传导所形成的绝对不应期)发生传导中断或(如图1中P6落入隐匿传导所形成的相对不应期)发生传导迟延[2],从而在心电图中出现酷似Ⅰ°和Ⅱ°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Langendorf和Melham于1947年首次提出了房室交界区隐匿性冲动可导致假性Ⅰ°或Ⅱ°传导阻滞,1975年由Narula等应用希氏束电图予以证实[3]。在本条心电图中没有提供房室阻滞诊断的其他证据,同时又有显性交界性早搏的存在,隐匿性交界区早搏可以确定。

临床上隐匿性交界区早搏值得引起重视,一则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交界区存在病变的征兆,二则它可使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更加复杂,并可误诊为Ⅰ°或Ⅱ°房室阻滞。误诊为Ⅰ°或Ⅱ°Ⅰ型房室阻滞并无特殊临床意义,如与Ⅱ°Ⅱ型阻滞相混淆,有可能导致治疗上的失误。因为Ⅱ°Ⅱ型房室阻滞绝大多数为交界区以上的低位阻滞,临床上被认为是安放起搏器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1]魏太星,魏经汉.临床心电图学及图谱(第4版)[M].第4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51.

[2]王永权,章亚非.心电图解疑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5.

隐匿性乳腺癌一例 篇7

图 1 右乳隐匿性癌 18F-FDG PET/CT 核素显像呈假阴性(a:术后右侧腋窝高放射性摄取;(B+C):双侧乳腺显影,显像剂分布均匀,未见局灶性显像剂摄取增高;d:对应 CT 未见异常软组织密度灶形成)

讨论

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乳腺癌,指临床查体和一般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原发癌灶,常以腋窝淋巴结转移癌为首发症状的特殊类型乳腺癌[1]。我国该病发病率仅为0.7%[2]。因淋巴结转移癌大小一般为3~5 cm,易误诊为炎症、结核而延误病情。Owen等[3]于1954 年总结OBC隐匿的原因在于:(1)原发灶的生长受机体特异的生物免疫防御机制的抑制,表现为微小病灶;(2)纤维性乳腺炎造成乳腺组织增厚及病灶深不利于触诊;(3)癌组织弥散不形成肿块。这些原因导致临床查体及影像学检查难以发现原发癌灶。另外除乳腺癌之外,肺癌、甲状腺癌、胃肠道肿瘤等也可转移至腋窝致腋窝淋巴结肿大[1],从而给OBC临床诊断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本例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在诊断过程中首要明确肿大淋巴结性质,是否为癌转移所致;其次寻找原发癌灶;本研究通过总结本例患者诊断过程中影像学表现特征,结合相关文献探讨OBC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和局限性。

钼靶X线摄影检查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本例患者未行钼靶检查,结合相关文献探讨钼靶检查的优劣。OBC钼靶检查主要表现为孤立模糊小结节影、簇状微小钙化、乳腺结构紊乱等。相关资料显示4%~9%的OBC患者,微小钙化是诊断OBC的唯一阳性依据;毛刺征是诊断OBC的另一重要征象。李旭敏等[4]回顾性分析34 例病理证实为OBC的患者,通过钼靶检查发现模糊小结节影5 例,簇状微小钙化18 例,乳腺结构紊乱及血管迂曲7 例,充分体现了钼靶在OBC的诊断中仍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乳腺病变的检出是靠病变与乳腺密度之差及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导致一些缺乏经验的医师在OBC的诊断上尚有一定的难度,同时X线存在一定量的辐射损伤,从而使钼靶的临床应用尚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OBC患者X线表现不是很典型,但是通过认真分析仍能提高其诊断水平,尤其是对病变中微小钙化灶的诊断价值,是超声及MRI等影像手段不可比拟的。

乳腺超声能够清晰显示乳腺内各层结构,能够实时的观察病灶的活动性及血流情况,在乳腺癌的诊断中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检查手段。超声诊断乳腺癌主要是观察病灶的形态、钙化、回声及血流情况等。本例患者超声结果示右乳小结节伴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右侧部分呈异质性),提示转移癌可能来源于右侧乳腺。程天军和赵辉[5]应用钼靶和超声对1 293 例患者(均排除临床症状和体征)筛查,经病理活检确诊的6 例患者中,钼靶考虑OBC11 例,超声发现小结节及腋窝淋巴结肿大4 例,检出准确率明显高于钼靶。超声对患者无辐射损害,且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率,能够确定病变的解剖部位和层次,对乳房边缘、发育不良的小乳房或胸壁肿块等钼靶X线摄影照不到的部位,超声可以显示。而且对致密型乳腺癌检查价值高于钼靶X线摄影。同时超声也弥补了乳腺钼靶不能显示腋窝及锁骨上、下区淋巴结转移方面的缺陷。与钼靶检查相比较,超声对乳腺毛刺样及微小钙化病变检出率较低。

MRI具有高软组织分辨率且无辐射损伤,是评估女性转移性乳腺癌和原发性隐匿性乳腺癌的可靠手段[6]。雌红娜等[7]研究发现乳腺MRI对乳腺恶性疾病的敏感度高达94%~100%。而本例OBC患者乳腺MRI影像学表现提示右乳癌伴淋巴结转移,得到术后病理结果的证实。相比于钼靶和超声检查,MRI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及空间分辨力,可以实现多平面、多参数成像,具有高敏感性、高定位性、高准确性,且有助于OBC的术前定位和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为乳腺癌的分期和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不过乳腺MRI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检查时间长、操作复杂及易受心脏博动伪影等的影响,对乳腺微小钙化灶也不敏感。

PET/CT检查在寻找原发癌灶及其远处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在OBC的诊断价值有限,其作用尚未得到肯定。Banzo等[8]报道过1 例MRI检查阴性但PET/CT检查呈阳性的OBC患者,初步探讨PET/CT检查在OB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但本例患者右乳腺未检出放射性高摄取灶,我们查阅相关文献探究其呈假阴性原因,根据李红等[9]研究分析37 例浸润性导管癌摄取18F-FDG的影响因素,结合Gil-Rendo等[10]、Mavi等[11]研究结果,认为该患者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原发灶大小(0.3 cm×0.4 cm),ER、PR表达呈(+),均可使癌细胞对18F-FDG的摄取降低,符合李红等[9]、Mavi等[11]认为原发灶大小、组织类型、病理类型和分级、ER表达状态影响乳腺癌细胞对18F-FDG摄取的研究结果。虽然PET/CT对OBC的诊断存在一定假阴性且价值尚有限,但可用于排除肺癌、甲状腺癌、胃肠道癌等腋窝淋巴结转移癌,对临床OBC的诊断,尤其在MRI、超声等结果阴性的情况下,仍具有较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对OBC的诊断,在充分了解病变特征、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外,要灵活应用钼靶X线摄影、乳腺超声、MRI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尽管每项检查均有不足,但合理、联合应用不同检查手段能明显提高隐匿性乳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制定肿瘤分期及手术方案提供依据,以期获得较好的预后。

摘要:<正>患者女,60岁,主因发现右腋下肿物15 d就诊。患者无不适主诉,既往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欠佳。体格检查:右侧腋窝可触及大小约3 cm×3 cm肿物,质韧,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界清,压痛(+),乳腺及锁骨上、下淋巴结区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入院行肿瘤标志物等常规检查,未发现有意义的阳性结果。行乳腺超声示:右乳结节伴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右侧部分呈异质性);乳腺磁共振成像(MRI)示:右乳外上象

参考文献

[1]Sanguinetti A,Polistena A,D′Ermo G,et al.Axillary metastases from occult breast cancer.Our experience[J].Ann Ital Chi,2014,85:epub.

[2]Wang X,Zhao Y,Cao X.Clinical benefits of mastectomy on treatment of occult breast carcinoma presenting axillary metastases[J].Breast J,2011,16(1):32-37.

[3]Owen HW,Dockerty MB,Grey GK.Occult carcinoma of the breast[J].Surg Gynecol Obstet,1954,98(3):302-308.

[4]李旭敏,李卉,赵浚谦.钼靶检查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影像与介入,2012,9(15):121-124.

[5]程天军,赵辉.彩超联合钼靶对隐匿性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16):1313-1314.

[6]贤金德,周乐夫,王甄,等.原发性隐匿性乳腺癌的磁共振成像特点[J].当代医学,2014,20(23):13-14.

[7]雌红娜,苏懿,李瑞敏,等.数据挖掘技术判定MRI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灶的初步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5):455-459.

[8]Banzo J,Ubieto MA,Razola P,et al.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synchronous with breast cancer:an incidental finding in an 18FFDG PET-CT study carried out in a search for?occult breast cancer[J].Rev Esp Med Nucl Imagen Mol,2012,31(4):213-215.

[9]李红,王小明,辛军,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8F-FDG摄取的影响因素[J].现代医学肿瘤,2012,20(6):1187-1189.

[10]Gil-Rendo A,Martinze-Regueira F,Zornoza G,et al.Association between[18F]-Fluorodexyglucose uptake and prognostic parameters in breast cancer[J].Br J Surg,2009,96(2):166-170.

上一篇:实验工具下一篇:阅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