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进程

2024-09-23

应用进程(共12篇)

应用进程 篇1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温超导材料的历史发展沿革, 评述了当今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进程, 重点论述了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结构特征及其性质, 综合的概述了高温超导材料在如今的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应用和科研进展, 以及发展展望。

关键词:高温超导,临界温度,氧化物,应用

自1911年荷兰科学家H.K-Onnes在荷兰莱顿实验室首次发现了水银在4.2K的温度下出现零电阻现象以来, “超导”这一名词已经诞生了百余年。在这百余年的科研进展中, 无数科学家为之做出了卓越贡献。1933年Meissner效应发现。1957年, 著名的BCS理论提出, 为超导机制做出了合理的解释。1986年, 瑞士科学家Bednorz和Miiller制备出了La-Ba-Cu-0系高温超导体, 其超导转变温度已经达到了30K以上, 为高温超导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 超导转变温度被提高到70K。1987年, 科学家研究出的Y-Ba-Cu-O超导体实现了从液氦温区向液氮温区的转变, 突破了“77K”这一温度壁垒, 这一发现, 是超导研究中一次质的飞跃。迄今为止, Hg系的铜氧化物的临界温度在常温和高压条件下分别达到了134K和164K。

超导体所具备独特的零电阻效应, 迈纳斯效应, 约瑟夫森效应和同位素效应使其有了广泛的应用价值, 使人们寻找的一类传输无损耗的材料的设想成为现实。但是由于超导材料的低温限制, 使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大降低。如今, 随着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的提高, 各类新型超导体的出现和制备工艺的改进, 使高温超导体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如超导磁流体发电, 超导变压器, 超导储能, 超导量子干涉器等等。如今, 通常是将超导材料分为常规超导体 (如Nb-Ti合金) , 非晶超导材料, 复合超导材料 (如超导线带材料) , 高温超导体, 有机超导材料等。其中高温超导材料这一重要分支成为了最具应用前景和应用价值的一类。

1 高温超导材料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高温超导材料属于第二类超导体, 有上临界磁场和下临界磁场, 当温度达到超导转变温度时, 当磁场强度介于上下临界磁场中间时将处于特殊的混合状态。目前的主要有五种代表性的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La系, Bi系, Y系, TI系和Hg系。新型高温超导体通常为氧缺损型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中三个晶格常数相差较大, 同时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输运系数, 磁场的穿透强度通常远大于超导相干长度, 超导电性受到晶体组成元素的影响较大, 且载流子的浓度将对临界温度等高温超导体的性质有决定性作用。氧缺位影响着载流子浓度的变化, 这里氧含量可由制备方法和条件来决定。

下面介绍两类常见的高温超导体:

1.1 Bi-Sr-Ca-Cu-O超导体

应用最广的使Bi系超导体的带材, 2212相超导体具有二维各向异性和层状结构, 从而通过控制第二相和提高织构度来提高载流性能和临界参数。制备的流程通常为:以一定化学计量比的原材料 (氯化物或碳酸物) 进行混合煅烧, 得到的样品接着进行研磨以及在Ag管中粉末充管, 经过之后的一系列拉拔、轧制、热处理、再轧制等机械处理和热处理反复进行, 得到最终成品。

1.2 Y-Ba-Cu-O超导体

块材制备工艺:主要为氧化物或碳酸物的原料进行化学计量比的混合, 充分研磨以及预烧结和烧结, 引入熔融织构工艺来克服大角晶界, 最后进行氧化处理。带材则主要有轧制辅助双轴织构衬底工艺和离子束辅助沉淀工艺来实现。薄膜的制备工艺主要有磁控溅射法、激光沉淀法等。该系超导薄膜已成功地用于约瑟夫逊元件和量子干涉器件。

科学家提出了对于YBCO系涂层导体进行厚化处理, 来观察其临界电流密度的变化这一研究方向。根据薄膜厚度增加之后, 导体的织构在局部发生变化, 为防止织构畸变, 在超导薄膜表面周期性的引入一层极薄的非超导层, 其各项参数与YBCO超导体十分相近。这一技术有望实现单位厚度超导体临界电流密度的提高。

2 超导材料应用前景

由于超导材料严格的低温要求, 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应用上, 材料的制备成本较高, 临界电流和临界磁场尚未达到大规模应用水平, 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存在着各向异性、晶界的大量存在、相干电子长度较短等特性严重限制了线材的长距离应用。

超导材料在强电强磁方面的应用主要有超导磁流体发电、超导输电、超导发电机与电动机, 超导储能以及超导磁悬浮列车等。在弱电弱磁方面的应用主要有超导计算机, 超导量子干涉器, 超导开关等。超导薄膜应用于谐振器、滤波器等器件, 块材则用于磁悬浮、储能飞轮等方面。超导体的制备工艺也将进一步的改进, 如单晶生长和薄膜制备工艺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多的造福于人类, 也会创造出比BCS理论更完美的理论来解释超导机制。

近期威斯康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教授Chang-Beom Eom的科研团队已经开发出了一种独特的多层超导体, 这种超导材料是由氮族元素化合物组成的, 不同于大多数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为类似于铌、水银等传导性元素, 或是有氮族的五种元素之一与钛酸锶氧化物混合制成。这一发现, 离人类希望创造出一类室温超导体的愿望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赵忠贤.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特征[J].物理, 1989 (4) .

[2]冯瑞华, 姜山.超导材料的发展与研究现状[J].低温与超导, 2007, 6.

[3]林良真.我国超导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电工技术学报, 2005 (1) .

应用进程 篇2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把国家经济建设和宏观调控作为主导方向,是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和参考价值体现,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浪费和有效对资源做出合理的分配,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及打造城市品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房地产经济学的参考价值进行研究,是对整个房地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补充,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国家建设实际上所起到的作用意义非凡。

一、房地产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应借鉴房地产经济学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参考价值

现代国家众多产业链中房地产是其中一环,房地产业不仅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还具有国民经济一般行业的共同属性。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房地产业是因为房地产的产业链比较长,而且与其他产业的关联面较广,国民经济想要发展必须保障房地产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因为这项产业关乎国计民生。目前,国家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城镇化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房地产行业运营必须以市场为主导,遵从市场规律的法则,优胜劣汰。房地产业只有真正面对市场经济,并真正重视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参考价值,才能有效规避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建设风险,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二、我国城市建设规划需要运用经济学理论中参考价值作为指导

我国在制定宏观发展规划时必须运用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经济参考价值。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中房地产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其与其他产业的较大关联性来说,也是其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经济学理论的参考价值指导下,可以让房地产开发做到合理布局、合理设置产品结构、合理规划发展方向、合理提高发展速度,这样房地产业的发展就会健康顺利。如果违背经济学理论和市场规律只能得到失败的后果。我国现代化程度的具体体现是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怎样对城镇合理布局,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

三、房地产市场经济体系是房地产经济学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依托

我国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标志是城镇化,城镇化与我国国计民生又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具体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房地产经济学的参考价值。这就显示出,城镇化的建设发展,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同时,根据中国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当地人口的数量、税收程度、收入等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对我国目前整个房地产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结合实际找出适合本地发展的思路,制定严谨科学的对策,才能有利于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总体布局,使房地产市场能够平衡协调地发展,对于政府和房地产经营者来说这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遵从房地产经济学,不把其列入参考,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非理性行为,必然对房地产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因为房地产经济的参考价值体现了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所需住房条件认同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居民人口数量前所未有地迅速增加,再加上人们把房地产作为投资理财的项目之一,诸多客观因素均决定了房地产市场是以供给决定需求的,供给不能对需求的增加进行快速的反应,从而扰乱房价,制约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房地产经济学的经济参考价值和参考理论发展方向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在较长的一定时期内,我国的房地产业依然是未来支柱性、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链比如机械、五金、建材、设备、动力、燃料的迅速发展需要地产经济的有序发展来带动,这种带动作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起到主导的作用,如果房地产经济知识理论受到重视,并引用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借鉴有效的经验,对国家经济平稳持续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地产经济有关的政策研究相关机构应该由国家尽快组织建立,并制定相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专业机构,配备专门人才,使房地产经济理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坚,叶正祥.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情况的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1.

[2]崔兵.论房地产市场效率[J].中国房地产,2002.2.

应用进程 篇3

镁及镁合金的优势

镁合金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镁的密度每立方厘米只有1.74克,是铝的2/3,钢的2/9。采用镁合金能减轻整车重量,可在铝轻量的基础上再减轻15%~20%。镁合金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远高于铝和钢,镁合金的刚度随厚度的增加而成立方比增加,对用镁合金制造刚性好的整体构件十分有利。镁合金的减振系数远高于铝和钢铁,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性能,有利于减振降噪,选用镁合金作为汽车结构材料能有效降低汽车振动和噪声,受冲击时能吸收更多的能量。镁合金的散热性好,抗电磁干扰性高,使汽车更为安全舒适。此外,镁合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加工性能,同时有优异的回收再生利用的特性,其循环使用并不影响材料的性能,且再生熔解时的能耗比新材料制造所消耗的能源少得多,仅为矿石冶炼能耗的百分之几,更有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

镁合金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德国率先把镁合金应用于汽车制造业;50~60年代,德国大众汽车的甲壳虫汽车大量使用镁合金作为结构零件。此后,欧美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应用镁合金零部件。自1990年以来,镁在汽车中的应用就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汽车用镁正以年均20%的增长速度迅速发展,镁合金已经成为汽车材料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国内外汽车企业正致力于研究占车重比例大的车身(约30%)、发动机(约18%)、传动系统(约5%)、行走系统(约16%)、车轮(约5%)等钢或铝零部件的镁合金化。

到目前为止,汽车上共有60多个零部件采用镁合金,主要用来制造以下汽车零部件:传动系统(齿轮箱外壳、离合器外壳、变速器外壳)、发动机系统(汽缸盖、油泵外壳、汽缸体、油盆、阀盖、轮盖)、车体系统(仪表扳、座椅架、移动式车顶架、车门内衬、安全气囊外壳、加油箱盖、车灯外壳、引擎盖、车顶扳、前簧架支撑组件、车身骨架)、底盘系统(转向架、锁架外壳、方向盘、轮圈、刹车及离合器踏板托架)。

国外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

(1)北美 北美是镁合金用量最多的地区,其年发展速度为30%。加拿大Noranda技术中心研发的一种高温抗蠕变镁合金,已经用在宝马发动机组。在美国,许多汽车零部件采用镁合金铸造生产,在一些车型上每辆的镁合金用量大约为5.8~26.3千克。著名的汽车公司如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致力于新型镁合金和镁合金离合器壳体、转向柱架,加气管及照明夹持器等汽车零部件的开发与应用,福特公司采用了30个镁合金压铸件、通用公司45个、克莱斯勒20个,单车用镁合金20~40千克,替代效果十分明显。福特用镁合金AM60生产车座支架安装在微型货车上,取代钢质支架,使座椅质量从4千克降低至1千克;用AZ91D制作锁套,比用锌减少质量75%;其载货汽车离合器壳改用AZ91D镁合金压铸件耐海水腐蚀性也比铝合金壳体好,延长使用寿命。福特2004年推出全新的F-150,将散热器支架做成镁合金铸件,不仅减轻质量,并为发动机仓节省了更大的空间,减少装配量。通用公司于1997年成功开发出镁合金汽车轮毂,并在Cadillac DeVille车上用AM50镁合金铸造仪表板,重6.8千克,比以前散件组装的钢结构轻20.4千克。

(2)欧洲 欧洲的镁合金用量仅次于北美,部分车型上的镁合金用量约为9.3~20.3千克,其年增长速度为60%。早在20世纪中期,德国就出现了镁合金压铸件。尤其20世纪90年代,德国在镁合金压铸领域一直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以大众汽车公司最为突出。在汉堡举行的42届大众公司股东年会上,大众展出了世界上最经济的1L小车,其中车身空间框架采用镁合金比铝车身轻13千克,此外其燃油泵壳、变速器壳、座椅框架等也是采用镁合金制成。奥迪汽车公司第一个推出镁合金压铸仪表板。AudiA6 2.8上使用的Audi multitronic手动一体式变速器采用镁合金外壳,总重量比Tip tronic轻27千克。目前德国大众Passat、AudiA2、A4和A6的镁合金用量达到了每台14千克。奔驰公司最早将镁合金铸件用于汽车座支架。而宝马全面使用镁合金轮毂,不但每个比铝制品轻3.8~5千克,比钢制品轻8千克,同时抗振能力也有很大提高。不久前宝马推出镁合金制的发动机,使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达到一个新台阶。可以说德国是推动镁合金压铸技术发展的先去与主动军。而英国罗孚集团在其2009年陆虎新美洲虎上使用了铸造镁合金前端。

(3)日本 就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而言,日本要落后于欧美国家,最早仅限于汽缸盖、座椅架、仪表板等。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如丰田公司首先开发使用了镁合金转向盘、轮毂、凸轮罩等,之后又推出了前排座椅为镁合金骨架的网状结构。丰田汽车的方向盘加装安全气囊后质量增加,采用AM60B镁合金压铸件后,质量比过去的钢制品、铝制品分别减少45%和15%,并降低转向系振动。而三菱公司与澳大利亚工业科技部合作,开发出超轻量发动机。目前,日本的各家汽车公司都生产和应用了大量的镁合金壳体类压铸件。

2. 国内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

我国汽车工业用镁较晚,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上汽率先将镁合金用于桑塔纳轿车的变速器壳体、壳盖和离合器外壳;一汽已试制开发发动机罩盖、离合器壳、齿轮室和齿轮盖等小批量样件;二汽镁合金研发体系也已形成,近期投产的630、800和1600型镁合金压铸件生产线,可批量生产载重车的变速器上盖、脚踏板、真空助力器隔板、制动阀体等16种零件,并已大批量装车进入市场销售。

北京广灵精华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镁合金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一直致力于镁合金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应用研发,镁合金件产品主要有方向盘骨架、扶手管、顶横梁、前防护总成和车桥减速器壳盖等。同时与北京现代、长安及北汽福田汽车等单位合作研发镁合金汽车壳类零件,主要有发动机气门室罩盖、仪表板横梁骨架总成、缸体罩盖等。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发展中,镁合金除了在目前的应用领域(如车轮、发动机汽缸盖及进气管、变速器等)继续改善其性能并拓展其在不同轿车车型中的应用之外,在一些大型铸件上,也将拓展其应用范围,如顶盖、发动机罩盖、后备箱盖、内门板及框架、仪表板等。目的是不仅减轻质量,而且可以使几个零部件优化设计成一个镁合金铸件,节省加工工具的成本,提高装配效率。另外,随着镁合金挤压及冲压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不仅能进一步减轻重量,而且使产品的综合性能大大提高,尤其冲压生产效率高、工装简单、成本低,因此为镁合金在汽车上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各国汽车制造商积极进行汽车轻量化,欧美各车厂计划到2020年,汽车减重15%左右;美国汽车材料协会预计到2020年北美生产的每辆汽车镁合金用量达到约160千克。相对于欧美等国,我国自主轿车平均比发达国家同类轿车重8%~10%,汽车轻量化的潜力更大。镁合金具有其他材料无可替代的密度和比强度、比刚度优势,具有优异的回收再利用性,以及良好的铸造及尺寸稳定性、抗振等特性,是汽车轻量化技术中替代钢材、铝材、塑料复合材料的理想和首选材料,其在汽车轻量化上的应用空间非常广阔。同时我国镁资源丰富,镁合金的发展有可靠的原料来源,依据目前镁合金在汽车中应用开发情况,镁合金材料势必将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

应用进程 篇4

在推进医院信息化的过程中,容易忽视的是手术室信息化。以前“军卫一号”工程——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手术信息管理只有手术预约与登记和手术计价系统[1],国内其他医院信息系统厂商在手术室信息化方面也仅有上述内容,为数不多的厂商专门提供麻醉电子病历方面的产品,但很少看到关于手术进程管理方面的产品和应用报道。

在未使用手术进程管理信息系统之前,医院手术室常出现以下几种现象:(1)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时要在门口查看计算机打印或手写的纸质手术通知单,以确认自己在哪个手术间手术,特别是在手术医生集中进入手术室的时间段,大家都围着一张纸质手术通知单查看,效率低,也比较混乱;(2)手术室门口发放手术衣的门卫也需要通过纸质手术通知单查找手术医生,并核实是否有其手术安排,速度相当慢。(3)手术患者家属等候区也只有一张纸质手术通知单,患者家属对手术进展情况一无所知,只能等待工作人员当面通知手术结束。在手术结束前,患者家属不敢随意离开等候区,只能被动而又焦急地等待工作人员通知;(4)在手术室内部,科室领导和管理人员要想了解手术间的手术进展情况,需逐个向手术间打电话,或者亲自到手术间去查看,费时又费力,特别是我们医院有70多个手术间,要做到实时掌握所有手术间的占用和进展情况几乎不可能。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上述问题越来越突出,采用传统的手工做法,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即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手术进程管理信息系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需而生。

2 手术进程管理的内容及研制目的

手术进程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患者入出手术室管理、手术事件(进展状态数据)采集、手术医生报到管理和手术相关信息的发布与查询[2]。

系统研制目的是把手术排班信息和手术进展信息公告于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患者家属,以帮助他们掌握所需信息、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更好地为患者家属服务。其中,手术安排信息公告是为手术医生设计,用于引导其进入手术室开展手术;手术进展信息发布是为患者家属和管理人员设计,用于帮助他们了解患者手术进展状况。手术安排和进展信息以及手术间占用信息的实时发布和查询,既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特别是可以为患者家属了解整个手术进程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手段。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构成

整个系统由“患者入出手术室登记”模块、手术医生报到登记模块、手术事件(即手术进展状态信息)采集模块、手术安排信息公告模块、家属等候区“手术进展信息发布”模块和工作区手术进展信息发布模块组成。

3.2 系统设计

系统采用C/S与B/S相结合的混合结构,入出手术室管理和手术进展状态信息(即手术事件)的采集采用C/S结构,而手术信息的发布采用B/S结构[3]。

3.2.1 患者入出手术室登记设计

患者身上佩带腕式条码带,条码带上打印有患者的ID号条码、ID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科室和床号信息。

入手术室:卫生员把患者推进手术室时,由门卫利用“患者入出手术室登记”模块的条码阅读器读取患者腕带上的条码,以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并进行身份确认,同时记录患者的报到时间和播放语音,引导卫生员把患者送到几号手术间。在读取患者的条码信息时,如果数据库服务器中没有此患者当天的手术安排信息,计算机系统则会通过语音播放提示门卫,以避免推错患者。为了增加灵活性,系统也可以由门卫直接输入患者ID进行报到登记。

出手术室:患者手术结束离开手术室时,同样由门卫扫“腕式条码带”完成登记,并自动记录患者离开手术室的时间。

3.2.2 手术医生报到设计

系统提供手术医生使用指纹自动报到和门卫手工使用鼠标帮助医生报到2种方式。指纹报到方式:在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时,首先必须使用活体指纹进行身份确认,然后计算机自动查找数据库中的手术安排信息表,确认医生当天是否有手术(有手术排班方可进入手术室),并记录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的报到时间,同时计算机系统会播放语音提示医生进入哪个手术区、几号手术间。如果数据库服务器中没有当前医生的手术安排数据,则计算机系统也会播放语音提示医生,门卫从而拒绝医生进入手术室。门卫手工使用鼠标帮助医生报到方式与指纹方式基本相同,只是需要门卫手工定位,并确认计算机中是否有医生当天的手术安排。

3.2.3 手术事件采集设计

手术事件采集是指患者从进入手术室开始到患者离开手术室为止,对其间所发生的重要事情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和发生时间。手术事件的采集将为信息发布模块提供原始数据,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手术信息的发布质量。

手术事件的采集点包括患者入出手术室门口、手术间及麻醉恢复室。手术室门口事件采集设计见3.2.1节,术中事件采集分为2部分:手术间护士使用和麻醉恢复室护士使用的功能模块。信息发布时,把采集到的手术事件转换为相应的手术进展状态对外发布。

目前,系统中设计了以下几种手术事件和状态,事件和状态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3.2.4 手术信息发布设计

手术信息发布包括手术安排信息公告和手术进展信息发布。手术安排信息公告的主要对象是手术医生;手术进展信息的发布对象分3类:第1类是患者家属,第2类是手术医生,第3类是麻醉科、手术室领导以及关心手术进展情况的院、部领导。对象不同,需求信息也不同,因此,我们在设计手术进展信息发布时针对不同对象,发布的信息内容也不相同。

信息发布软件的设计采用B/S结构。客户机端(硬件配置:HP Compaq T5730“瘦客户”机)只需拥有IE浏览器即可。每个客户机节点需要显示的网页内容存放在服务器的数据库表中,客户机只需要配置所要访问服务器的统一地址即可。该设计的优点是:所有客户机都统一安装配置,客户机节点显示什么内容由系统管理员在WEB服务器中设置,如果客户机显示的内容需要发生变化,只需要在服务器的数据库表中更改客户机所要显示的网页地址即可,从而节省了维护成本。手术信息发布模式软件构架流程图如图1所示[4]。

3.3 应用技术

3.3.1 条码技术

本系统使用的条形码为128码。128码的字符集支持值低于128的ASCII字符,包括大小写字母、数字、标点符号和控制代码。128码比39码密度大很多,考虑到用于打印患者腕带,我们选择这种条形码。

3.3.2 指纹认证技术

目前,指纹认证技术是一种应用比较成熟的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所谓指纹认证过程,就是通过把现场采集到的活体指纹与已经登记、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指纹进行一对一的比对(one-to-one matching)来确认身份的过程。使用指纹认证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手术医生的身份认证问题,因为医生必须使用活体指纹才能进入手术室。

在本系统中,我们预先采集存储了所有手术医生的指纹信息,即每个医生采集2个手指指纹。为了方便管理和记忆,我们统一要求采集2只手的食指。以后,在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时即可使用指纹进行认证,当通过认证并且有当天的手术安排时,方可进入手术室。

3.3.3 语音播放技术

系统使用语音播放技术主要是为了引导推“手术患者”的卫生员和手术医生到达手术间。由于播放的语音文字非常局限,因此,我们预先把需要播放的语音录制成wave格式的文件,然后再把文件存放路径写入数据库表中。需要播放时,调用Windows系统提供的函数进行播放即可实现。

3.3.4 Ajax技术

本系统在信息发布模块中使用了Ajax技术。具体实现时,使用了ASP.NET Ajax的UpdatePanel控件,实现发布信息页面的局部更新。UpdatePanel在现有的ASP.NET 2.0页面中作为一个容器,在此容器中的服务器端控件一改往日“武断”的作风,不再引发一次次的整页回送,而是进行“温和”的局部更新。当页面中只有一部分需要更新时,UpdatePanel省去了整页更新时传送其他不变部分带来的不必要网络流量。对于用户来讲,这种页面的局部更新也避免了整页更新方式所带来的页面闪烁,使页面中内容的切换显得更为平滑[5]。

4 应用情况与效果

4.1 应用配置

手术室医生入口处配置3台计算机:1台用于采集手术医生指纹,1台用于手术医生指纹认证,另一台为配备有42 in液晶显示屏“瘦客户”机,用于发布手术安排信息与医生报到信息。手术室每个患者入口处配置2台计算机:一台计算机用于登记和验证患者入出手术室,另一台为配备有42 in液晶显示屏“瘦客户”机,用于发布当日手术信息和引导卫生员推患者进手术室。手术室内每个手术区都配置带大屏幕液晶显示屏的“瘦客户”机,用于发布手术进展信息以及当前每个手术间正在进行什么手术、手术和麻醉医生姓名等信息。每个手术间内配备有一台计算机用于采集手术进展状态。麻醉恢复室配置一台计算机用于登记患者进出麻醉恢复室的时间。家属等候区配置多个带大屏幕液晶显示屏的“瘦客户”机用于发布手术进展信息。

4.2 应用效果

系统于2008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外科大楼手术室正式启用至今,应用效果显著。在核对手术患者、防止医疗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准确管理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为患者家属提供服务信息以及为手术室和麻醉科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手术间的利用情况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手术室、麻醉科以及手术科室医生都很满意,达到了预期效果。

图2~图5是系统主要应用点的场景图。图2为手术医生入手术室时报到的应用场景:图2左半部分为手术医生使用指纹进行报到,右半部分是大屏幕显示手术安排信息和医生报到信息;图3为患者被推入手术室时的患者确认应用场景:图3左半部分为患者入手术室的核对与确认,右半部分为系统确认界面;图4为患者家属发布手术进展信息应用场景:图4左半部分为应用场景,右半部分为大屏幕显示的具体内容;图5为手术室医护人员发布“手术区”的手术进展信息应用场景:图5左半部分为应用场景,右半部分为大屏幕显示的具体内容。为了保护患者隐私,笔者把图片中的患者姓名信息做过处理。

5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系统投入使用2年来,运行稳定,效果明显,但也遇到了如下2方面的问题:(1)少数医生进入手术室时不愿意报到;(2)手术事件采集不及时。第一个问题对于手术室管理人员无法得知手术医生是否进入手术室,可能引起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之间的矛盾,因为有可能麻醉医生麻醉完毕等待手术医生手术时,手术医生却没有到达手术间,而手术医生却说早已到达,而是麻醉医生没有麻醉完毕,导致相互指责。解决方法:一方面要求手术室加强管理;另一方面,我们的计算机系统除指纹报到外,还提供给手术室门卫使用鼠标帮助手术医生报到的手段,这样即使少数手术医生不愿意使用指纹,门卫也能够记录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的时间点,从而实现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精细化管理。第二个问题容易引起患者家属的误解和担忧。曾经有位患者,上午8:20其手术状态为正在麻醉,10:30还是正在麻醉,患者家属看到这种情况,心情十分焦急,认为手术出事了,到处寻找手术室工作人员了解情况,结果是因为手术护士没有及时记录该患者的术中事件,从而使得手术状态没有及时更改引发了这场误会。类似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应从以下2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强手术护士管理,要求责任护士及时输入数据,这个问题就可以避免;另一方面,如果手术事件的捕获能够直接从医院已经应用的麻醉电子病历系统中获得,那么数据会更加准确及时,但由于我院的麻醉电子病历系统属于引进公司产品,因此需要建立信息交换接口,这是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开展的工作。

摘要:目的:加强手术室管理、防止医疗差错,以提高工作和管理效率,更好地为患者家属服务。方法:通过信息化手段管理手术相关信息,并采用大屏幕显示设备发布手术排班和手术进展信息。结果:系统成功稳定运行近两年半,在核对手术患者防止医疗差错、精细化管理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为患者家属、手术室和麻醉科工作人员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极大帮助。结论: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管理效率,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手术进程,管理,信息发布

参考文献

[1]邱明辉.建立功能完善的手术信息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7,14(5):207-208.

[2]薛万国.手术室信息化建设与医疗安全[J].中国数字医学,2010,5(5):9-10.

[3]刘同波,邱明辉.手术信息公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3):28-29,42.

[4]刘同波.基于Web的门诊实时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4):27-29.

应用进程 篇5

2 找到该端口号的进程

3 找到该进程id

4 kill它

如何查看进程的端口号?

netstat -lnp | grep exf

tcp00 0.0.0.0:91010.0.0.0:*LISTEN5791/exfilter

注释:上面命令中的exfilter是进行名称.上面的9101就是监控的端口号,5791是进程的进程id。

如果进程没有像exfilter一样监控一个端口,如何查看进程的id?

ps aux | grep exfilter

root57910.02.259184 11256 ?Ss02:110:00 ./exfilter/bin/exfilter -f default -d

root58230.00.161220732 pts/1R+02:230:00 grep exfilter

注释:第一行,第二列的5791就是进程id,

第一行的最后列出了启动时的命令和参数。

端口号查找对应进程的ID,操作进程

若已知端口号为15000,则对应查找命令为lsof -i | grep 15000

本机显示结果为:

host3386 trinea4uIPv4169070t0TCP *:15000 (LISTEN)

其中的3386 便为进程号,然后使用相应操作命令便可操纵进程,如kill

应用进程 篇6

关键词:ERP 会计信息化 中原油田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22-02

ERP系统的全面引入加快了中原油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进程。ERP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使得油田的会计业务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一、ERP系统对促进中原油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ERP的应用,不仅仅是引入一套现代化的管理软件,使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自动化,更重要的是要对企业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使其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1.ERP系统依托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管理平台,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ERP系统管理的对象涵盖企业诸如人力、资金、材料、设备、生产技术等所有的资源。ERP系统从功能范围来讲不仅仅是对企业自身资源的综合管理,还延伸扩展到企业外部的供应链资源。系统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企业资源进行最优的平衡利用,对企业各项资源以及供需关系等具体的业务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实现企业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ERP系统是财务和管理双方面的结合,会计信息系统是ERP系统中企业信息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ERP环境下,其对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电算化软件。

2.与传统的以各部门单独进行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体系相比,ERP系统更加强调企业经营的流程性与集成性。由于各部门的信息相对独立,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形成完整的信息资源,容易导致信息传递反馈出现偏差,使得企业决策时所依赖的信息极有可能出现不完整、不连贯甚至失真的情况。此外,传统会计核算软件对业务流程的连贯性不注重,不能在企业内部进行流程重新再造和优化,从而影响到会计核算软件内部控制流程的连续性。所以,信息资源分割、不连贯的特征使得企业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企业内部控制容易出现断层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改变这种局面,ERP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与实施充分发挥各管理部门的能动性,各管理部门间相互及时提供决策需要的相关信息,本部门负责处理的物流、人流、资金流等信息,通过参与其他部门的决策以实现对业务流程的综合控制。

二、应用ERP系统在中原油田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ERP的实际应用中,由于不了解信息系统的性质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不了解企业管理和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因此不能客观和正确评价企业的现状以选择正确的信息化建设道路。油田企业在利用ERP系统来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层思想认识不足。一些油田高层领导对ERP的认识不是很全面,过高迷信ERP系统的作用,甚至认为只要启用了ERP系统,企业管理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和物力就可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ERP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脱离现实、盲目随从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规划不到位,一些单位在管理基础和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差的条件下,过于迷信信息技术的能力,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立ERP系统,但效果不佳,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有些单位建立的ERP系统涉及全部业务,但由于实际情况,很多业务无需ERP系统的操作,致使ERP系统的部分模块出于空闲状态。另外,一些员工从心理和技能方面都准备不足,没有得到足够的业务培训,对ERP系统对传统业务的颠覆性变革完全不能适应,最终只能用现代化技术来检验手工操作的正确性,使得耗费巨资的信息系统成为空无一用的摆设。

2.ERP系统建设缺乏长期的规划。在ERP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职能部门走分散开发的路子,不与其他部门进行交流和协商,根据需要就采用或自行购买某个软件或开发所需软件,导致单位内部形成“信息孤岛”,部门之间难以集成和共享相关信息。不同业务系统之间若要进行网络互联和信息集成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系统整体性被企业分割,使得在ERP建设中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

3.正确和安全的财务信息得不到保证。财务信息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是影响油田科学决策的关键因素。首先,采集到正确的原始数据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ERP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经济活动信息在系统中得到全面而广泛的使用。一旦财务数据输入出现哪怕是一点点偏差,将有可能直接对后面信息的处理以及加工产生不利影响。由于系统的安全性考虑,来源于不同的业务模块的财务数据,其信息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ERP系统的数据采集过程中是无法识别的,财务人员不能对其他业务模块加以监控和管理。其次,由于网络安全问题,ERP系统对财务信息的安全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财务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被网络黑客截获篡改或者网络病毒的攻击,使信息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另外,信息安全制度的不健全和不规范,权责界限划分不明确,也容易造成信息的滥用、非法盗取和泄密。不难看出,保证正确和安全的财务信息是油田实现会计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三、ERP系统环境下解决会计信息化相关问题的对策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已成为油田财务会计改革的方向。在ERP应用环境下做好会计信息化的推动工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实施保证:

1.提高油田高层负责人的思想认识。在油田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管理者对系统的思想认识是保证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与软件供应商的关系和沟通,提高油田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在这一系列前期准备过程中,由软件供应商给企业管理者讲解和培训ERP系统建设的信息,会使管理者认真仔细地考虑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制定出有规划的方案,无疑会提高企业负责人对ERP系统的思想认识。同时,结合企业实际需要,企业管理者积极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可以要求供应商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为企业提供一套相适应的管理系统,在出现难题时,双方还可共同沟通以便找出最优解决方案。企业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也会加深相关业务人员对ERP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增长软件、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

2.强调ERP系统的整体功能性,避免出现“会计信息孤岛”现象。企业应注重该系统的整体性,尽量避免各功能模块的分割,使ERP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企业可以在整体性、流程性以及集成性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的观点,建立全面综合控制体系来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具体而言,企业必须打破部门的界限,站在全流程的立场上,要求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借助ERP网络管理平台,把岗位授权和内部控制在系统中得以实现,使财务信息在企业内部得到全面有效的使用。同时,企业还需要重新整理和优化传统手工控制体系,在ERP环境下进行,使软件控制和手工操作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3.重视财务数据质量控制,促进油田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保证原始财务数据正确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永远是企业不断努力的方向。为保证财务原始数据的正确性,企业需要不断加强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原始数据的重视程度,从思想上和制度上保证重点数据规范录入工作,尽量避免数据在录入阶段出现偏差。为了进一步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性,纸质数据也应保存得当,采取电子数据和纸质数据配合使用的措施,也为以后数据的检测和验证提供原始依据和便利。此外,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规范:第一,从制度层面上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通过加强企业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对风险的认识,建立各种风险控防范的机制,比如说内部人员道德风险防范机制、软件系统操作风险防范机制等。第二,从技术层面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企业应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的建设,通过完善网络管理平台,比如对通信平台、应用平台以及管理平台等设定安全评价等级,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1.阎萍.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论坛,2009(18)

2.常璟,耿春梅.基于ERP会计信息的财务流程创新.青岛大学学报,2009(2)

3.林静.浅析ERP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现代商业,2010(33)

4.高怀庆.如何顺利推进集团会计信息化建设.当代经济,2010(12)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技术监测中心 河南濮阳 457001)

应用进程 篇7

盗版软件冲击市场,极大地干扰了正版软件的正常销售,且盗版软件制作商和销售商千方百计逃避管理和税收,会直接造成软件出版、发行方面巨大损失。同时,用户得不到合理的售后服务,对于后期开发商的产品延续与升级都缺少了一定的信息反馈,与客户之间的黏度会大大降低。

针对新网络环境下的软件保护,北京坚如磐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磐石科技”)自主研发了NT系列互联网加密锁(加密狗)。在原有的软件保护方式上特别增加了联网验证等新型功能与应用模式。软件开发商通过调用提供的接口去实现软件与加密锁的结合,增加开发商对软件产品的发行与长久加密保护管理,而且不容易被破解。

应用进程 篇8

20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们引进一种由有机配体构筑的新型多孔材料。这种有机配体,一般都含有氮和氧给体原子,连接“无机”框架形成合适的孔洞结构。孔穴配合物的各方面性能远远超出了纯无机多孔材料和纯有机多孔材料。这些具有无限网络结构材料的主要骨架是由金属离子作接点和配体作连接子构筑的,形成了一类被称之为“无机-有机杂化配合物”,也叫做含孔金属-有机聚合物(MOFs)。由构筑单元组成结构的完整性可以通过反应来保持,也就是在自组装的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模板形成拓展网络结构,兼有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特点。

(二)多孔配位聚合物的发展进程

MOFs多孔材料的出现,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科研小组的工作,极大的发展了关于孔穴配合物的研究,也有报道一些功能微孔材料,并把孔穴的构效关系联系起来。1990年,Robson等报道了一例能发生阴离子交换的含孔配合物。随后,Fujita等于1994年报道了一个具有催化性质的2D配合物Cd(II)-4,4-bpy(bpy=bipyridine)。1995年,Yaghi和Moore课题组进行了有关客体吸附的研究。直到1997年,Kitagawa课题组实现了室温下的气体吸附。从那以后,刚性孔穴配合物被接受并被认为是孔穴配合物。1999年,Kepert和Rossensinsky第一次由X-射线单晶衍射阐述了刚性配位网络,[Ni2(4,4′-bipy)3](NO3)4·6Et OH,其相互交错的双层框架拥有平行于a轴6×3Å2大小的孔道。1999年,Yaghi研究小组以对苯二甲酸(1,4-BDC)为配体,合成出了三个方向孔径都为8Å的MOF-5(Zn O4(BDC)3·(DMF)8·(C6H5Cl),实现了晶态微孔材料向晶态介孔材料的重要进展。MOF-5的骨架空体积率约为61%,Langmuir比表面积高达2900cm2g-1。2002年,Yaghi等又合成出了晶体Zn4O(BTB)2(MOF-177),比表面积达到4500m2·g-1,MOF-5、MOF-177的合成被认为是晶态孔材料发展中的两次飞跃。Yaghi以MOF-5的合成为基础,系统地应用了不同的苯二甲酸(BDC)衍生物以及类似结构的2,6-萘二酸、三联苯对二甲酸等,得到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的微孔孔径的配位聚合物,孔直径的范围在3.8~28.8Å。而且在研究中发现,孔径大小随着Zn4O(R-BDC)3中R的变化而变化,其空体积率由55.8%达到惊人的91.1%。2005年,Fujita报道了方形网格的二维层次网络[Co(L)2(H2O)2](NO3)2·1.5H2O。X-射线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具有方形格子且孔道内存在一维无限氢键链。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令人惊喜的过程之后,它们的结构在化学领域越来越显著和成熟。调查显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了很大的增长。现在,它们已经在含孔材料领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类型的新材料。

到目前为止,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关于MOFs研究的硕果累累的著名科学家,如日本的S.Kitagawa,美国的O.M.Yaghi和法国的G.Férey。最近,G.Férey小组发展一种计算机模拟与X-射线粉末衍射(XRPD)相结合的方法,用以定向设计和合成具有超大孔特征的类分子筛材料。这种方法不仅克服了对单晶结构解析的依赖,而且对结构的预测更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到各种连接可能的计算机辅助之上,为新型杂化材料的合成和结构解析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根据含孔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又可以将其发展分为如下三个过程(图1):第一代化合物具有微孔的框架结构,是通过晶体工程的方法构筑的3D有机或金属-有机化合物;但是常出现两套或多套独立的框架的相互穿插,当去除客体分子时容易发生框架的坍塌。第二代化合物具有比较稳定的框架结构,能够在客体分子去除时保持框架的完整性和可逆的吸附和脱附挥发性气体;它们包括纯有机物、氢键构筑的网络结构和配位键构筑的配位聚合物;但是它们在热稳性和Langmuir表面积等方面还不及传统的含孔材料。第三代含孔材料是21世纪开发出来的,Yaghi、Williams、Zaworotko、Kitagawa和Fujita利用刚性和热稳性本身比较好的有机配体(大多是芳香多酸和多碱)和金属离子(或金属氧簇)作为建筑单元合成出来,其特点是孔穴大(纳米数量级),热稳性和Langmuir表面积更接近于传统的含孔材料,本身具有柔性和动力学方面的性能,这和其孔穴的结构特点、客体分子的行为及在光学、磁学等方面的性质是相互关联的。而这三类材料主要的区分特点是它的可设计性、规则性、柔性。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研工作者们极力去发掘化学领域上更新奇的,更高层的奥秘。为此在配位聚合物研究方向上,这类新型微孔配位聚合物的骨架组装和功能开发也就成了近年来化学领域迅猛发展的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在药物输送、纳米孔穴聚合反应、选择性催化、分子识别、可逆性主客体分子(离子)交换、超高纯度分离、气体存储和微孔器件等方面诱人的应用前景。国内的许多大学和科研所近年来也广泛的开展了功能配合物及其超分子领域的研究。然而,对预定结构的分子构筑、预期功能微孔配合物的定向组装(晶体工程)和分子结构及其和性能的定量关系仍是当今化学面临的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三)微孔配位聚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MOFs当前的研究热点早已不局限于合成大孔和新奇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微孔材料如沸石和活性炭,MOFs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孔的大小、表面积、活性位点、刚柔性都是可以通过合理地选择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来调控。具有多样的孔特性,如氧化还原活性,路易斯酸碱性,亲、憎水性、手性等等,这些性质都能合理设计。因此,如何利用MOFs实现在现实中应用也就成了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MOFS的应用主要有:气体分离/储存、催化、微孔磁体、负载功能分子、作为纳米反应器等,简单介绍下面几个方面的应用。

1. 气体的吸附和处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原动力。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作为传统能源的石油、煤和天然气将在一二百年内面临枯竭。全球范围的能源危机将是人类面临的既现实又紧迫的难题,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这个领域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长。氢气是种理想的清洁能源气体,但它即使在很低温的情况下液化,它的密度才70.8 kg/m3,只是液化气的十分之一。所以找到一种既经济又安全的储存载体,以此提高氢气的储存密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随着化石类燃料的不断匮乏,MOFs也许将在能源领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储存那些战略性气体如H2,CO2,CH4,CO,O2,NOx,C2H2等等。1997年kitagawa第一个报道配合物作为气体储存的材料。2003,Yaghi报道了首例MOFs对氢气的气体吸附,之后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大约研究了150种MOFs的吸氢性能。与氢气的吸附不同的是,CO2、甲烷两种气体都是在常温吸附,尽管甲烷是最先被研究的吸附气,但是科学家们对它们的吸附研究数量远远比不上氢气。一般来讲,MOFs对CO2的吸附量要大于甲烷,这也许是因为二氧化碳存在四极矩而甲烷没有的缘故吧。当前吸附CO2的最佳MOFs材料是MOF-177(比表面积SSA:4500m2g2,孔径:11 x 17Å)和MIL-101(比表面积SSA:5900 m2 g2,孔径:29 x 34Å)。他们能吸附超过30 mmolg-1的CO2,这是在相同压力下纯CO2的十倍量。美国能源部对甲烷的吸附目标是在接近室温(-30 oC-50 oC)以及小于等于35bar的条件下体积比须达到180 v(STP)/v(标准状态下)。H.C.Zhou课题组报导的化合物PCN-14拥有63.5%的有效孔体积,在290K,35bar条件下甲烷的吸附量达到了220 v(STP)/v,超过了既定目标,是目前为止报道的最大甲烷吸附量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

2. 负载功能分子

在MOFs中,溶剂一般很容易被赶出原来的孔道。那么这么规整优美的空孔道,自然会吸引人们装载一些特殊功用的小分子,包括气体,液态小分子、无机纳米粒子甚至金属原子。基于这种特殊的应用,人们也许会争论:大孔和小孔,那种更好?这种争论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只有在形貌和尺寸上最合适的孔才是最好的孔。在小孔中也许能把目标分子束缚得更牢,而如果需要装药物这样的大分子,当然,孔越大,负载量越多。

日本京都大学Kitagawa教授在2009年的Nature Materials上报导通过在局限孔道中负载质子载体物质-咪唑,在特殊的铝基多孔金属有机框架孔道中,咪唑分子的移动更具导向性和有序性,导致在高温无水条件下获得高质子导电性能的杂化体系,这个实例也许为合成新型质子导电体类型提供新的设计理念。

2004年,Yaghi等利用1,3,5,-三对苯甲酸基苯为桥联柱,Zn4O为次级构筑单元(SBU),得到当时最大表面积的多孔金属有机框架MOF-177(比表面积SSA:4500 m2 g2),MOF-177还能包合如C60,染料分子如Astrazon Orange R(16分子/单胞),Nile Red(2分子/单胞)以及Reichardt's dye(1分子/单胞)等多环有机大分子,这些都是传统多孔材料无法做到的。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微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得到了充分发展,但它仍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学科。目前微孔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展已经逐步转变到材料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其在生命科学以及药物传输和控制释放等方面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延长和较好控制药物服用的需求,大量发展的一些控制药物释放的方法应运而生。传统的给药方式常常引起血清中药物浓度的大范围的变化。给药以后,大多数药物成分很快释放,引起体内药物水平的迅速升高,达到峰值后迅速降低。而对于药物来讲,其作用同血清中药物的浓度密切相关,剧烈的波动往往引起在峰值时产生不可接受的副作用,而后由于血清中药物的浓度过低引起不充分的治疗效果。药物缓释技术出现于40年代,药物的缓释是将药物活性分子与高分子载体结合(或复合、包囊)后,投施到生物活性体内通过扩散、渗透等控制方式,药物活性分子再以适当的浓度和持续时间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物疗效的目的。药物缓释的特点是通过对药物医疗剂量的有效控制,能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抗药性,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利用率。还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减少服药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并能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同样,国内广西师范大学zeng课题组利用刚性柱型金属手性配位(Zn-lactate),辅助于三角架桥联配体(pybz)构筑了目前第一例高稳定性、双π墙的纳米孔道配位聚合物(26)。(图2)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气体吸附性能,特别是相对于活性碳和具有类似孔道的13X分子筛,其展现出了对碘分子前所未有的超级富集与控释效果。这一现象与客体I2分子与主体双壁π电子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而两者间交替的电荷转移,导致载碘单晶的导电性能比碘单质剧增440倍。上述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绝缘性客体与绝缘性配位聚合物主体协同有序电荷转移进而导电性剧增的特殊现象,可以说是“功能分子工程晶体”新研究方向的先期典范。最后还研究了该化合物作为药物缓释载体在医学领域的潜在应用。

3. 微孔磁体

与传统的无机磁性材料不同,在配位聚合物中具有顺磁中心的无极组分通常可通过不同的有机配体火区及阴离子按照特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并调控其磁性交换作用,从而获得具有各种新颖结构和性质的分子基磁性材料。因为在分子感应器方面的潜在应用,对外界刺激敏感的动态分子磁体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分子内弱的客体作用、配位构型的扭曲以及金属离子配位数的改变等,都可以用来有效的调制配合物的磁性质。许多有趣的现象在多孔磁体中被实现,例如,客体诱导的自旋交叉、客体去除或交换引起不同的磁响应、以及可逆客体诱导的结构变化产生的不同磁行为]。系统的动态多孔磁体的研究为低密度磁性材料、磁感应器、智能和多功能材料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因此目前常见的动态磁体主要是多孔磁体。

如图3所示,根据无机部分的维度,可以把三维多孔材料分成四种类型:

(a)整个三维体系为纯无机网络。这类配合物一般是通过柔性的多羧酸配体构筑的,忽略有机配体仍然具有三维结构,常具有三维有序的磁性特征,并且结构稳固。2002年,Cheetham等用丁二酸和醋酸镍合成一个具有疏水孔的三维配位聚合物,其中的无机部分就是Ni-O-Ni连成的三维结构,热重和变温粉末衍射实验表明该配合物稳定到大约400℃。

(b)柱层状结构。有机部分作为柱子把具有一定磁特性的二维无机层支撑起来,形成多孔结构。2006年,Zeng课题组报道的一例柱层式微孔磁体[Co2(ma)(ina)]n·2n H2O(1·2H2O)同样是近年来有关微孔磁体研究的经典之作。该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这对于微孔磁体来说是至关重要,是探讨客体微扰对物质宏观磁性影响的前提。

(c)基于无机链的多孔磁体。2003年,游效曾等人报道了一系列不同的磁性行为的Co(II)imidazolate(im)化合物。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不同溶剂和平衡阴离子可得到一系列三维钴基纳米孔化合物:[Co(im)2·0.5py]n,[Co(im)2·0.5Ch]n,[Co(im)2]n,[Co5(im)10·0.4Mb]n(py,Ch,Mb分别为pyridine,cyclohexanol and 3-methyl-1-butano)。这一系列化合物均是通过imidazolate配体在另外两个方向连接链形成3D框架,同时产生1D的孔道。对于化合物[Co(im)2]n,在所有由imidazolates形成的配位聚合物,imidazolates都是做为反铁磁的桥传递磁交换的,但是,反铁磁交换后剩余的电子,可形成spin-canting现象,此现象与化合物的框架是有关联的。

(d)以金属或者金属簇为节点,有机配体做为连接体,构筑成具有一定拓扑的多孔配位聚合物。1999年,威廉姆斯等人报道了第一例基于1,3,5-均苯三酸的磁性开放的框架结构,[Cu3(BTC)2(H2O)3]n(KHUST-1),它是由BTC配体沿着三维晶体学方向连接桨轮状二聚体,形成一个三维、四重对称的网络通道(9×9Ǻ2)(图4),孔隙率近41%。孔洞结构的KHUST-1富有有趣的磁学性质,铜二聚体内是反铁磁交换,二聚体之间是弱的铁磁交换。2007年,陈小明课题组报道了基于Co7簇的Na Cl型三维柔性多孔磁体,具有一定的柔性,可以实现去除/吸附客体过程中的可逆单晶转换并改变中心原子的配位环境。该化合物表现出永久的多孔性及客体调控的磁性质,(图5)这在微孔化合物中是不多见的。同时,该化合物对配位小分子具有很好的识别能力,特别是顺磁性分子,如:O2和NO。

4. 催化

尽管催化是MOFs的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但如微孔沸石类材料和其他介孔材料在这方面的应用一样,迄今为止只有百数例相关研究报道。Fujita研究组在1994年最先实现了在[Cd(NO3)2(4,4′-bpy)2]n中实现了氰基向醛基的转化。利用金属有机框架做催化,主要有五种类型的催化模式:(1)同手性的金属有机框架;(2)金属有机框架中含有未配位的金属离子或配体;(3)在金属有机框架中存在配位不饱和中心(CUM);(4)通过负载金属配合物进入超分子多孔框架中;(5)在MOFs的孔道中存在高分散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的纳米粒子。做为一个极有前景的研究领域,表面功能化的多孔金属有机框架在催化应用上尚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5. MOFs作为纳米反应器

MOFs作为纳米反应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作为单体聚合的纳米级反应场所,它们具有以下优势:催化加速反应、局限条件下控制聚合物的组成和形貌、反应场所的特异性导致聚合物性质不同。这些特殊的性质就好像生物体系中的酶催化反应,神奇、多样且功能强大。不同于传统的微孔材料如沸石和活性炭,MOFs孔的大小、表面积、活性位点、刚柔性都是可以通过合理地选择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来调控。孔特性,如氧化还原活性、路易斯酸碱性、亲、憎水性、手性等等,这些性质都能合理设计,并可能成为在聚合反应中扮演关键角色,形成独特的纳米反应装置。到目前为止,做聚合反应最著名的是日本京都大学的Kitagawa教授课题组他们从2005年至今分别在Chem.Commun.,Angew.Chem.Int.Ed,Chem.Soc.Rev.等著名期刊杂志上先后发表多篇论文,研究苯乙烯、炔类、吡咯等单体在微孔框架中的聚合。并较系统的研究了各种影响聚合的因素,如尺寸、孔表面的功能基团、形状以及孔道的维数。如下图7所示:

利用MOFs孔道的局限效应,2004年Catlow等人试图在MIL-101孔道中原位生成Zn S纳米粒子并获得成功。M.P.Suh利用一个四重穿插的金刚石网络1D框架,浸泡在Pd(NO3)2的乙腈溶液中,二价钯被框架中的低氧化态二价镍还原成零价的直径为2.0±0.6 nm左右的均匀纳米粒子,而常规条件下得到的钯纳米粒子一般有20–25nm大小,且这个反应几乎不受温度、浓度、溶剂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后续的研究表明表面粘附钯纳米粒子的金属有机框架在低温低压下对氢气的吸附大大增强。

(四)总结和展望

事实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表明MOFs的相关研究的发展从最初的合成结构表征到后来对结构的规整性、可调控性以及功能探索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和趋势。现阶段,虽然向着具有复合功能的高级有序复杂体系发展,但仅仅都还是研究实验阶段,其工业化生产和应用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有目的性和正对性的研究。总之,配位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高功能多空材料,收到全世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Design,chirality,and flexibility in nanoporous molecule-based materials,D.Bradshaw,J.B.Claridge,E.J.Cussen,T.J.Prior,M.J.Rosseinsky,Acc.Chem.Res.,2005,38,273.

[2]Crystallized frameworks with giant pores:are there limits to the possible?G.Férey,C.Mellot-D-Raznieks,C.Serre,F.Millange,Acc.Chem.Res.,2005,38,217.

[3]Coordination compounds of 1,4-dihydroxybenzoquinone and its homologues,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S.Kitagawa,S.Kawata,Coord.Chem.Rev.,2002,224,11.

[4]谭衍曦.基于4-(4-吡啶基)苯甲酸根的钴基微孔配位聚合物结构转换及其物化性能效应关系研究[C].广西师范大学,2009.

应用进程 篇9

虽然IPv6已经被公认是下一代互联网络的核心通信协议, 但由于IPv4已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和路由器正在使用IPv4协议, 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他们全部转换成为IPv6是不切实际的。IPv6协议的设计者认识到从IPv4过渡到IPv6可能花费数年的时间, 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IPv6和IPv4网络将会需要进行通信和共享。要提供平稳的过渡, 对现有的用户和应用软件影响最小, 就需要有良好的转换机制。

1 隧道技术

在IPv6网络流行于全球之前, 总有一些网络首先具有IPv6的协议栈, 但是这些IPv6网络被运行IPv4协议的骨干网络隔离开来。这时, 这些IPv6网络就像IPv4海洋中的小岛, 而连接这些孤立的“IPv6岛”就必须使用隧道技术。隧道技术目前是国际IPv6试验床6Bone所采用的技术。利用隧道技术可以通过现在运行IPv4协议的因特网骨干网络将局部的IPv6网络连接起来, 因而是IPv4向IPv6过渡初期最易于采用的技术。

隧道技术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把IPv6数据报文封装入IPv4数据报文中, 让现有IPv4网络成为载体以建立IPv6的通信, 隧道端的数据报文的传送通过IPv4机制进行, 隧道被看成一个直接连接的通道。一个隧道具有一个入口点和一个终点, 为了让数据通过, 必须知道两个端点的地址。确定入口点是直接的, 因为它出现在IPv4基础结构的边界。确定隧道的终点要复杂一些。根据隧道终点地址的获得方式可将隧道分为配置型隧道和自动型隧道。

隧道技术的实现过程, 如图1所示, 隧道技术的优点在于隧道的透明性, IPv6主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忽略隧道的存在, 隧道只起到物理通道的作用。它不需要大量的IPv6专用路由器设备和专用链路, 可以明显地减少投资。其缺点是在IPv4网络上配置IPv6隧道是一个比较麻烦的过程, 而且隧道技术不能实现IPv4主机和IPv6主机之间的通信。在IPv6网络建设的初期, 其网络规模和业务量比较小, 这是经常采用的连接方式。

2 双协议栈

双协议栈是指在单个节点同时支持IPv4和IPv6两种协议栈。由于IPv6和IPv4是功能相近的网络层协议, 两者都应用于相同的物理平台, 而且加载于其上的传输层协议TCP和UDP也没有任何区别, 因此, 支持双协议栈的节点既能与支持IPv4协议的节点通信, 又能与支持IPv6协议的节点通信。

双栈技术并不要求建立隧道, 只有当IPv6节点需利用IPv4的路由机制传递信息包时隧道才是必需的。但隧道的建立却需要双栈的支持。另外, 如果这台双栈主机配置了6to4地址, 则也可以通过6to4地址和其他6to4主机通信。

需要指出的是, 允许两个协议栈并行工作的主要困难在于需要同时处理两套不同的地址方案。首先, 双重堆栈技术应该能独立地配置IPv4和IPv6的地址。IPv6/IPv4节点的IPv4地址能使用传统的DHCP、BOOTP或手动配置的方法来获得。IPv6的地址应能通过手动配置或借助IPv6的非静态或静态的自动配置机制来完成。另外, 采用双堆栈技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域名服务器 (DNS) 问题。现有的32位域名服务器不能控制IPv6使用的128位地址命名问题。IETF定义了一个IPv6 DNS标准 (RFC 1886) , 该规定定义了“AAAA”型的记录类型, 用以实现主机域名与IPv6地址的映射。

双栈技术的优点是互通性好、易于理解, 缺点是需要给每个新的运行IPv6协议的网络设备和终端分配IPv4地址, 不能解决IPv4地址短缺问题。在IPv6网络建设的初期, 由于IPv4地址相对充足, 这种方案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当IPv6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 为每个节点分配两个全局地址的方案将很难实现。

3 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 NAT-PT

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技术将协议转换、传统的IPv4下的动态地址翻译 (NAT) 以及适当的应用层网关 (ALG) 几种技术结合起来, 将IPv4地址和IPv6地址分别看作NAT技术中的内部地址和全局地址, 同时根据协议不同对分组做相应的语义翻译, 从而实现纯IPv4和纯IPv6节点之间的相互通信。

NAT-PT简单易行, 它不需要IPv4或IPv6节点进行任何更换或升级, 它唯一需要做的是在网络交界处安装NAT-PT设备, 它有效地解决了IPv4节点与IPv6节点互通的问题。但该技术在应用上有一些限制, 首先在拓扑结构上要求一次会话中所有报文的转换都在同一个路由器上, 因此地址/协议转换方法较适用于只有一个路由器出口的Stub网络 (末梢网络) ;其次一些协议字段在转换时不能完全保持原有的含义;另外协议转换方法缺乏端到端的安全性。

4 总结

IPv6是新一代的网络协议, 采用128位地址格式, 地址空间巨大, 能够彻底解决IPv4地址不足问题。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实验和产业推动, IPv6目前已经走到商用部署阶段。

IPv6与IPv4不兼容, 因此在当前IPv4占主导的网络环境下, IPv4向IPv6的平滑过渡成为IPv6能否成功的关键。终端/ 主机是地址消耗的主要部分, 终端/主机 (或者说接入网) 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案进行过渡将导致需要不同的IPv6过渡技术。目前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等标准化组织正在讨论的过渡技术也集中在终端/主机的过渡技术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思炜.IPv6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

[2]伍佑明, 杨国良, 丁圣勇.IPv6技术及其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09.

应用进程 篇10

一、现阶段应用XBRL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的完善性问题。现行会计理论框架作为XBRL标准的理论基础,在许多方面与XBRL实际应用需求不相匹配,无法用来指导和规范XBRL标准,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订。例如从目前的技术角度来看,XBRL能够对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综合信息分解、还原成明细信息,但现行会计理论却只能对财务报告中的综合汇总信息进行理论指导,缺乏对这些有用的明细信息完整的理论阐述等。

(二)转换XBRL系统的成本问题。企业在将现行会计信息系统转换成为XBRL系统时,往往会首先考虑投入的成本效益和风险问题。目前XBRL相关软件在我国并未形成市场,企业要将现行系统转换为XBRL系统,必须自行组织专门人员,针对企业自身特点进行研发和实施。由于整个转换系统的过程涉及到相关人员的费用支出、软硬件购置或升级的费用支出、企业重组流程所产生的成本支出等等,且转换系统时间跨度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不少企业从成本效益和风险角度考虑,对施行XBRL系统持谨慎、观望态度,从而直接影响了XBRL应用和推广。

(三)XBRL系统的信息安全性问题。XBRL系统是基于网络进行信息发布和传递的,因而XBRL系统的信息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首先,基于网络的XBRL系统信息资源是透明、开放与共享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中的信息,包括企业的竞争对手在内,这就容易造成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外泄。而一旦企业竞争对手利用这些信息掌握了企业各方面情况,就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其次,信息在网络传递中易受到安全威胁,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作为XBRL系统的信息载体和平台,容易受到诸如黑客、病毒等的攻击和入侵,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安全性。这些信息安全性问题都使得企业在应用XBRL系统问题上产生了顾虑。

(四)相关使用人员的能力问题。现阶段企业内部既懂专业会计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XBRL技术的人员数量远远不够,同时企业内部和外部能够胜任对XBRL系统发布的信息进行审计的高素质人员缺口也较大。因此,相关人员的能力问题也是我国会计领域推广和应用XBRL技术的又一大障碍。

二、加快XBRL技术在我国会计领域应用进程的对策与思路

(一)加快对相关会计理论的修订。要加快XBRL的应用进程,首先要加快对相关会计理论的修订和完善。可由财政部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参考国际上其他一些国家的相关理论及技术标准,共同配合、尽快尽好地完成这项修订工作。

(二)加快对通用型XBRL系统软件的研发。通用型XBRL系统软件的产生和应用,能有效降低企业施行XBRL系统的进入成本和风险,加速XBRL系统的推广进程。要加快通用型XBRL系统软件的研发,不妨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政府加大对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支持力度,投入专项资金奖励XBRL系统相关软件的研发;二是政府对应用和实施XBRL系统的企业予以一些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和倾斜,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应用XBRL系统;三是可由有关部门或软件协会牵头,召集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专业会计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以集众家之所长,降低研发难度,节省研发时间,确保开发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成功。

(三)加强对XBRL系统的安全监控。加强对XBRL系统安全监控是有效保障XBRL财务报告信息安全的必要条件。只有加强了XBRL系统的安全性,才会有更多的企业运用XBRL系统。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设置访问权限,通过赋予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不同的报告阅读权限,有效防止财务报告资料信息外泄;二是对通过网络传递的XBRL财务报告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加强信息在网络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三是启动防火墙,及时发出预警,有效抵御非法入侵XBRL系统的黑客、病毒;四是定期升级更新杀毒软件病毒库,对系统进行定期安全扫描,发现病毒及时查杀;五是定期对XBRL系统进行维护,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四)加快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一是加强对在岗相关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既可由企业与专业会计软件公司联合举办定期、不定期培训学习,也可由企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深入企业实地指导,还可由软件协会或有关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学者举办XBRL系列知识讲座,并提供条件供学员实训。培训形式可灵活多样化,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具体选择。二是加强对未来储备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应顺应形势,开设XBRL相关课程,通过与企业挂钩,建立实习试验基地,或与专业会计软件公司合作,建立XBRL模拟试验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培养在校学生XBRL相关知识和能力,为企业实施、应用XBRL系统储备人才。

城市化进程 篇11

今天我们要聊的只是一款车,一款同样与城市生活愈加亲近的SUV,它就是CR-V。回想1995年,CR-V作为本田首款自主设计开发的SUV初闯江湖的时候,业内几乎无人看好这款有点吊儿郎当的休闲车,甚至本田自己都缺乏信心,认为CR-V很难超越那台实际由五十铃代工的越野车Passport(也就是Rodeo)。然而时过境迁,吃苦耐劳的Rodeo早已停产,游手好闲的CR-V却一炮打红,一不小心还在城市SUV的圈子里混成了带头大哥之一。国内市场上CR-V的表现更是惊人,在东风本田落户仅7年总销量就超过了60万辆,尤其是2007年第三代车型引入之后,旷日持久的加价提车现象让消费者又爱又恨,直到后来途观勇敢地接过了骂名,但即使在面临换代的2011年,东风本田仍卖出了16万辆CR-V。

现在,该轮到第四代的全新CR-V上场了,最近东风本田在三亚隆重发布了这款新车,它又会给国内日益火热的城市SUV市场带来些什么呢?

“菜刀”磨成了“利剑”

去年底新CR-V在洛杉矶车展初次亮相时,它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挺不错,现在看到实车,好感仍占上风。显而易见,它既有的城市化风格比原来更得到强调,整体造型变得格外顺滑流畅了。首先是身材使然,不要被数字所迷惑,虽然尺寸数据显示新车比上一代还增高了5mm,但上升的只是弧度的最高点,车顶整体弧线(尤其是前半部)实际却有明显下沉。同样,尽管车身长度也号称缩短了20mm,而据我观察缩水的只是原本突出的后保险杠,车体有效长度反而有所增加。不变的是轴距和宽度,它们仍保持为2620mm和1820mm,由此可以想象该车的基础平台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变化反映到视觉上,那就是新CR-V看上去比前代更低矮更修长,不止是它,近年来诸多城市化SUV都在奋力挣脱越野车的旧爱束缚,投向与地面更亲近的轿车新欢,本田还不算是最狠心的那一个。

细节设计也在进一步推动这款车的城市化进程,车头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土地平整,从而彻底改变原本上下分离沟壑横陈的复杂地形。尖角上挑并嵌入了LED的前大灯,合二为一呈扁盾状的进气格栅,将它们装配融合成一个较为简洁的整体式结构,这个如冷兵器般犀利的前脸在跑车或轿车上更为常见。此外,引擎盖隆起得更为饱满,前风挡和A柱也顺势加大了斜度,接下来才到了该车的最大“看点”,那就是侧窗造型,原来的“菜刀”被磨成了“利剑”,本来下垂的刃尖一下挺起直刺后方,逼得C柱躬身后退,就连竖形尾灯都被顶成了酷似XC60的模样。对于这一“看点”大家有褒有贬,我认为还可以接受,设计大胆一点总比平淡无奇要好。

值得一提的是,造型的变化不仅要让新CR-V看上去更贴近都市审美,它也实实在在地带来了公路性能的有效提升,据悉新CR-V的风阻系数就比前代降低了8%,高速行驶时多少能更省点油。

1. 仪表台更细腻更别致,手刹、中央扶手也有变化

2. 中控台上方增加了多功能彩屏

3. 如果踩油门够温柔,仪表就绿意十足

4. 一键启动覆盖了一多半的车型

5. ECON节油按键更适合新手使用

6. 扶手箱里面外设接口很丰富

车内环境更具轿车氛围,行李箱也更能装了

本田在内饰设计上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从新CR-V车内就能看出这一点。原本那个平直工整的仪表台还很接近SUV的简洁实用风格,现在这个多层式立体造型则完全转向了细腻别致的轿车化氛围,操作台面有着更利于观察和上手的平缓斜度,原本独立突出的方形中控台已融入到整体当中,上方还增加了一个多功能彩屏,带悬浮式指针的立体仪表盘也颇具科技感。新CR-V有全黑和深褐/浅黄两种内饰配色,高配车上嵌有仿大理石纹路的镀膜饰条,视觉效果相当不错。试驾车上的真皮座椅造型优雅柔软舒适,包容性也挺好,但仪表台和门衬的塑料件材质仍是偏硬,与出色的设计水平相比,整体的做工和品质尚未达到让人叹服的精湛程度。

在人性化设计方面,新CR-V也有所改进。中央储物盒向前延长到与换挡座完全贯通,仔细看一下,你会发现原来那个驻车拉杆不见了,手刹改成了老美惯用的脚踏式,虽然用起来不如原先顺手,但是给中央置物盒腾出了更多可用空间,因此一连串共容纳下了3个杯托。此外,过去安装在座椅侧面的折叠式小扶手也改成了能前后滑动的宽体中央扶手,这些都是轿车化风格的小小体现。后座翻折也变得轻便多了,通过后备箱两侧的小拉手就可轻松搞定,椅面前掀与椅背放倒一气呵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电动控制。不过这样的设计也是有利有弊,后座原有的靠背角度调节和前后滑移功能就因此被取消了,我倒是更愿意保留这些关乎空间调配和舒适性的实用功能,折个后座有那么费劲吗?

车身降低会影响头部空间?坐到车里你会发现完全没必要担心,由于车尾上端实际有所抬高(过去有点溜背),再加上地板也已随底盘降低,后座还取消了滑轨,头部空间反而更充裕。本田的MM(机械最小人员最大)设计理念在纵向空间的调配上也很成功,前后座间距没有缩水,行李箱还比原来更深更大,这就是前文所提车体有效长度不减反增的真实体现。

动力变化不大,5AT一枝独秀

说到动力总成,新CR-V就太缺乏新意了。还是过去那台2.4升和2.0升汽油发动机,只是通过调校在输出功率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4升比过去增加15kW,而2.0升只多了4kW。传动方案更是单一,首发车型上没有了6速手动,只保留5速自动变速器,不过,相比海外2.0车型所搭配的CVT,这台5AT倒是让人觉得更提气。另外,只有最低配的都市版是两驱的,其他都装备了适时四驱。

为什么不上手动?本田解释说CR-V的开发宗旨本来就是轻便节油舒适,5AT的经济性和成本其实与6MT差不多,还不如直接上自动的。应该说这款车的动力和传动技术都不新鲜,与其他日本厂商一样,本田在技术应用上也是较为保守,短时间内类似直喷、双离合这样的东西还很难在主流车型上出现。

平心而论,对于一个普通消费者而言,新CR-V的整体性能还是令人满意的。以这款2.4升车型为例,初段的油门反应较为灵敏,中段则稍显平淡,越过前半段进入中高速区,由于i-VTEC系统介入调配,动力又很快恢复兴奋并能持续保持活跃,它的后劲确实比原来更足了。

这台5速自动变速箱和发动机的配合也娴熟老道,由于初段扭力挺充沛,因此它能让引擎在不到1900rpm的转速下驱动这台车重超过1600kg的SUV保持100km/h的巡航车速,这样跑当然挺省油。对于右手闲不住的人来说,新CR-V还是不够爽,想更快节奏地降挡超车或控制下坡车速,只能去捏挡把右侧那个O/D(超速挡)按键,给变速箱加个手动模式换挡槽真的很难吗?另外,前面说过手刹改成了操作不甚便利的脚踏式,为防止溜车,刹车系统增加了能延时1秒钟的坡道驻车辅助功能,这倒是很有必要。

新CR-V也装上了在新思域身上刚刚启用的ECON绿色节能辅助按键,并在车速表两侧用可变色的弧形光栅来提示驾驶省油与否。这个ECON按键实际是一个降低油门前半段灵敏度的“欺骗性”系统,针对那些脚下没轻没重开车挺费油的新手,可能会管用,对于技术熟练的驾驶员节油效果并不明显。说到经济性,厂方宣称新CR-V比前一代更省油,手头这款2.4升顶配版的综合油耗数据就从以前的9.8L/100km降低到9.0L/100km。更低的风阻、更低的引擎内摩擦阻力,我们从官方获取的相关技术措施其实并不多,但愿这款车的实际表现能与数字相切合。

驾控更偏轿车化,配置有所提高

新CR-V的底盘整体设计没有变化,但高度降低之后,从坐姿、视野到操控都更接近介于SUV和轿车中间的MPV。弯道上身体的摇晃幅度比原来有所减轻,车身姿态变得更容易与你合拍,但在细碎的路面扰动下跳动感比过去更明显,悬架初段似乎不如原来那么舒适柔韧,颠簸加大之后倒是不用顾忌太多,减震效果依然非常出色。新CR-V的方向盘手感不轻不重,大部分车型的电动助力系统还增加了动态自适应功能,通过改变转向辅助的力度,可增加高速驾驶和弯道操控的稳定性。在三亚不收费的高速路上斗胆飙了一段,这款车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车速提到很高它依然跑得挺稳,超越大车时也没有出现飘忽感,风噪的控制同样很到位,开起来各方面的感觉确实更轿车化了。

向轿车靠拢,必然就与越野车更疏远。虽然从车身下沿一整圈的黑塑料包围还能看出,新CR-V与户外生活并没有完全切断联系,但上升到性能层面来看,通过性不过是60分万岁的选修课而已。为了获得轿车化的操控感和空气动力性能,不惜降低底盘,什么最小离地间隙、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统统都是浮云,与原来一样的适时四驱系统也只是业余户外水平。本田很明白,要是像那些大老粗一样专攻越野,CR-V哪会有今天?

配置水平也比过去有所提高,尤其是在安全方面,首发的5款车型都标配了侧气帘,除了最低配的都市版之外,都装备了VSA车辆稳定辅助系统。此外,一键启动、可视化倒车辅助系统、巡航、防夹天窗也实现了大面积覆盖,但自动防炫目后视镜、全车玻璃自动升降、自动大灯这些便利性设备依然缺席。新CR-V的售价已经公布,从19.38万元到26.28万元,各款车型售价和原来完全一样。

还会加价吗?不好说,一切还是交给市场去做判断。能给依然嚣张的途观带来压力甚至冲击,新CR-V就算成功。

1. 后座头部空间甚至比原来更充裕

2. 行李箱更深,装载面也更低了

3. 后座一键放倒堪比电动

4. 维持原有动力,但功率调校有所提升

技术规格CR-V 尊贵导航版

应用进程 篇12

一、计算机病毒与进程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 影响计算机使用, 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可以分为系统病毒、蠕虫病毒、木马病毒、黑客病毒、脚本病毒、宏病毒、后门病毒、种植程序病毒、破坏性程序病毒、玩笑病毒和捆绑机病毒等。只有正确认识和区分各种病毒的组成特征和破坏性, 才能有效地进行反病毒技术的更新和保证网络的安全。

二、进程的涵义

进程是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 是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它可以申请和拥有系统资源, 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也是一个活动的实体。它不只是程序的代码, 还包括当前的活动, 通过程序计数器的值和处理寄存器的内容来表示。进程是操作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是多道程序系统出现后, 为了刻画系统内部出现的动态情况, 描述系统内部各道程序的活动规律引进的一个概念, 所有多道程序设计操作系统都建立在进程的基础上。

进程为应用程序的运行实例, 是应用程序的一次动态执行。其看似高深, 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它是操作系统当前运行执行程序。在系统当前运行执行程序包括:系统管理计算机个体和完成各种操作所必需的程序, 用户开启、执行的额外程序, 当然也包括用户不知道而自动运行的非法程序 (有可能是病毒程序) 。

三、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原理

(一) 引导型病毒感染原理

系统引导型病毒主要是感染软盘的引导扇区和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或DOS引导扇区, 其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使用被病毒感染的软盘启动计算机。

(二) 文件型病毒感染原理

可执行文件型病毒依附在可执行文件或覆盖于文件中, 当病毒程序感染一个可执行文件时, 病毒修改原文件的一些参数, 并将病毒自身程序添加到原文件中。被感染病毒的文件执行时, 首先执行病毒程序的一段代码, 并将病毒程序驻留在内存, 以取得系统的控制权, 从而可以完成病毒的复制和一些破坏操作。每个要被执行的程序文件都要先通过病毒“检查”是否已被感染, 若未被感染则病毒感染该文件。

(三) 混合型病毒感染原理

混合型病毒不仅可以传染可执行文件, 而且还传染硬盘引导区。感染了复合型病毒时, 病毒先进入内存, 找机会感染其他没受感染的磁盘, 操作系统载入内存后, 病毒再进行拦截INT 21H, 达到感染文件的目的。个别被这种被病毒传染的系统, 用Format格式化命令格式化硬盘都不能清除病毒。

(四) 特洛伊木马、网络蠕虫、Internet语言病毒感染原理

一些用Java, VB, ActiveX等编写的病毒, 可通过网络窃取个人秘密信息或使计算机系统资源利用率下降, 造成死机的现象。蠕虫病毒感染的原理是先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进行扫描, 然后利用系统漏洞侵入计算机并隐藏起来等候指令, 当指令出现时立刻开始感染系统, 并设法联系其他蠕虫节点, 命令计算机接受其控制指令而大量发送其病毒指令信息包, 造成网络拥堵瘫痪。病毒在计算机中还广开“后门”, 造成计算机不受控制, 删除计算机中的文件和文档, 生成大量病毒垃圾文件, 造成计算机无法使用。病毒的隐藏地点基本都在邮件中。

四、计算机病毒的启动方式

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启动病毒, 所以病毒编制者会想方设法骗过用户, 让病毒自动运行起来, 以取得对系统相应控制。计算机病毒启动方式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 寄生文件型

此种方式的特征是把病毒代码 (通常是一些跳转指令) 注入到正常的文件中, 当用户打开或加载这些文件时, 系统会根据指令把病毒程序加载进内存中。

(二) 绑定文件型

此种方式的特征是病毒程序和正常的可执行程序捆绑成一个文件, 运行该程序同时也运行病毒。此类型的病毒一般很难清除, 只能删除文件, 其破坏性比较大。

(三) 文件关联型

此种方式的特征是病毒修改了某些文件类型的关联程序, 使这类文件与病毒程序相关联, 当双击打开这类文件时, 系统便启动病毒程序来处理这个文件。

(四) 系统自启动型

此种方式的特征是病毒修改了系统的启动配置, 使计算机在启动系统时自动引导并运行病毒。通常病毒会在如下位置进行修改或添加。

1. 注册表位置。HKLM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Winlogon下的Userinit项可能会被修改, 正常时它对应的数据为“C:WINDOWSsystem32userinit.exe”。HKLMSOFTWAREMicrosoftWindowsNTCurrentVersionWinlogon下的Shell项可能会被修改, 正常时它对应的数据为“Explorer.exe”。

2.System.ini文件。在System.ini文件的[Boot]域下有项是Shell, 它的正常值是“Explorer.exe”, 病毒可能会修改它以启动病毒。

3.Win.ini文件。在Win.ini文件的[Windows]域下有2个项load和run, 正常情况下其值是空的。如果不是空的, 肯定就是病毒程序。

4.Autoexec.bat或Winstart.bat文件自动批处理文件, 正常情况下是0字节的空文件。

(五) 伪装欺骗型

此种方式的特征是把病毒的文件名和图标都做得与用户所熟悉的程序、文件相同或者相似, 骗取用户的信任, 让用户主动运行它。此种方式下的骗术很多,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以假乱真法。

系统中常见的正常进程有:Svchost.exe, Explorer.exe, Iexplore.exe, Winlogon.exe等, 有时可能会发现系统中存在这样的进程:Svch0st.exe, Explore.exe, Iexplorer.exe, Winlogin.exe, 不仔细对比就很难发现它们和正常系统进程的区别, 这是病毒制造者经常使用的方法, 目的就是迷惑用户。它们通常会将系统中正常进程中的o改为0, 1改为i, i改为j, 然后变成自己的进程名, 仅仅一字之差, 意义却完全不同;又或者多一个字母或少一个字母, 若用户不仔细分辨这些区别, 就非常容易被忽略掉, 病毒进程隐藏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正常进程序列中, 在计算机系统达到它的运行条件时就被激活。

2. 偷梁换柱法。

如果用户比较心细, 病毒进程会很快被清除, 但是病毒制造者也提高了病毒进程的隐藏方法, 懂得了偷梁换柱这一招。如果一个进程的名字为Svchost.exe, 和正常的系统进程名是一样的, 那么这个进程更不安全, 因为它只是利用了“任务管理器”无法查看进程对应可执行文件这一缺陷。我们知道, Svchost.exe进程对应的可执行文件位于“C:WINDOWSsystem32”目录下 (Windows2000则是C:WINNTsystem32目录) , 如果病毒将自身复制到“C:WINDOWS”中, 并改名为Svchost.exe运行后, 在“任务管理器”中看到的也是Svchost.exe, 和正常的系统进程无异, 就使计算机用户不能辨别真正的病毒进程。

3. 借尸还魂法。

病毒程序采用进程插入技术, 将病毒运行所需的Dll文件插入正常的系统进程中, 表面上看无任何可疑情况, 实质上系统进程已经被病毒控制, 除非借助专业的进程检测工具, 一般计算机用户要想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病毒进程是相当困难的。

4. 隐藏文件扩展名法。

Windows系统默认的情况下不显示文件扩展名后缀, 而且支持多扩展名, Windows的这种机制容易被病毒用来进行欺骗。

然而在实际中, 计算机病毒不会单纯地只用一种方式来启动, 它可能会混用多种启动方式, 从而提高病毒被启动的几率。

五、病毒木马喜欢伪装的一些最常见进程

(一) Svchost.exe

常被病毒冒充的进程名有:Svch0st.exe, Schvost.exe, Scvhost.exe。随着Windows系统服务不断增多, 为了节省系统资源, 微软把很多服务做成共享方式, 交由Svchost.exe进程来启动;而系统服务是以动态链接库 (Dll) 形式实现的, 它们把可执行程序指向Svchost, 由Svchost调用相应服务的动态链接库来启动服务。

(二) Explorer.exe

常被病毒冒充的进程名有:Iexplorer.exe, Expiorer exe, Explore.exe。Explorer.exe就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资源管理器”。如果在“任务管理器”中将Explorer.exe进程结束, 那么包括任务栏、桌面、以及打开的文件都会统统消失, 单击“任务管理器”→“文件”→“新建任务”, 输入“Explorer.exe”后, 消失的东西又重新回来。Explorer.exe进程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 它默认和系统一起启动, 其对应可执行文件的路径为“C:Windows”目录, 除此之外则为病毒。

(三) Iexplore.exe

常被病毒冒充的进程名有:Iexplorer.exe, Iexploer exe, Iexp1orer.exe。与上文中的Iexplore.exe进程名很相像, 因此比较容易搞混。其实Iexplore.exe是Microsof Internet Explorer所产生的进程, 也是我们平时使用的IE浏览器。Iexplore.exe进程名的开头为“ie”, 即IE浏览器。Iexplore.exe进程对应的可执行程序位于“C:ProgramFilesInternetExplorer”目录中, 存在于其他目录则为病毒, 除非将该文件夹进行了转移。

此外, 有时会发现没有打开IE浏览器的情况下, 系统中仍然存在Iexplore.exe进程, 这有2种情况:一是病毒假冒Iexplore.exe进程名;二是病毒偷偷在后台通过Iexplore.exe干坏事。因此出现这些情况时, 必须赶快用杀毒软件进行查杀。

(四) Rundll32.exe

常被病毒冒充的进程名有:Rundl132.exe, Rund132exe。Rundll32.exe在系统中作用是执行Dll文件中的内部函数, 系统中存在多少Rundll32.exe进程, 就表示Rundll32.exee启动了多少个的Dll文件。其实Rundll32exe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 它可以控制系统中的一些Dl文件。

(五) Spoolsv.exe

常被病毒冒充的进程名有:Spoo1sv.exe, Spolsv exe。Spoolsv.exe是系统服务Print Spooler所对应的可执行程序, 其作用是管理所有本地和网络打印队列及控制所有打印工作。如果此服务被停用, 计算机的打印将不可用, 同时Spoolsv.exe进程也会从计算机上消失。

总之, 平时在检查进程时, 如发现有可疑, 就要作出相应的判断:首先要仔细检查进程的文件名, 然后再检查它的路径。这样, 一般病毒进程肯定会露出马脚。

六、计算机病毒的诊断与分析处理

(一) 计算机病毒的诊断

如果发现计算机有疑似感染病毒的症状时候, 应该首先检查是否有异常的进程:先关闭所有应用程序, 然后右击任务栏空白区域, 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任务管理器”, 打开“进程”标签, 查看系统正在运行的进程, 正常情况下系统进程应为22~28个, 如果进程数目太多, 就要认真查看有无非法进程或不熟悉的进程。

(二) 计算机病毒的分析

分析病毒的出现形式有3类:一类是有单独隐藏的进程、服务;一类是单独的进程、服务;另一类是无单独的进程、服务, 注入一个正常的系统进程、驱动中。

1. 从进程的层面入手, 用Ice Sword可以看到一个红色的进程, 然后到网上搜索, 最好先备份, 再将可疑的进程删除。使用进程查看工具, 可以使用PE, Ice Sword, PrcView以及隐藏进程管理工具等, 分析每一个可疑的进程, 通过查看进程的属性判断该进程的路径和服务。

2.从病毒体层面入手, 推荐使用Hijackthis, 这对于传统的加载方式还是比较优秀的一款工具, 其将扫描的日志放入http://www.hijackthis.de/index.php, 会自动分析可疑的程序。找到病毒体, 一般病毒体的关键字和它自身的服务相关联, 再用Process Explorer查找病毒注入哪个进程。对于注入正常的系统进程、驱动的病毒, 使用Autoruns可以分析出哪些文件注入到驱动程序, 然后上网查这些文件的性质, 将Option里有一项隐藏微软的登记选中, 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查找的范围。对于注入系统进程的病毒, 以Dll, Sys文件注入Explorer, Iexplore等进程的情况, 可以手动搜索硬盘上的Dll文件和Sys文件, 查看其文件大小、创建、修改时间和版本等信息, 判断是否可疑, 对无版本信息或版本信息描述不正规的Dll文件和Sys文件尤其要关注。

(三) 计算机病毒的查杀

查杀病毒即通过停进程、删文件、删服务3步骤来完成。

1. 停进程。

先处理容易的, 必须先用Ice Sword, Process explorer, Unlocker, Super Rabbit等工具在常规状态下停止或挂起进程, 否则病毒会占用资源, 无法删除。

2. 删文件。

Unlocker小巧方便, 也能轻易删除十分棘手的病毒。同时, 如果有些文件被某个进程占用, 它会弹出一个窗口, 选择解锁。对于实在不能删除的文件, 如c:windowssystem32svchost.exe, 挂在系统底层, 可以在重新启动后删除。

3. 删服务。

对于系统服务, 首先要停止服务, 然后删除注册表, 如果注册表项不能删, 要修改注册表项属性, 分配权限给所有人。最后重启到安全模式, 删除对应文件, 再新建同名空文件, 并修改属性为只读。一般来说, 用Hijack来分析服务, 看看有没有看起来不太熟悉的服务, 也要注意那些熟悉的进程名字是否被改动以及进程所在的目录是否正确。

七、结束语

上一篇:故障特征频率下一篇:行业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