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进程

2024-06-03

战略进程(精选11篇)

战略进程 篇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发展氛围等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全面分析和判断形势, 总结了我国文化建设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 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高等学校立足本职, 自觉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责任和使命, 发挥其辐射、提升和示范功能, 努力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带动者、示范者和推动者, 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大学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一、使命上要为服务文化强国建设需要, 提供文化强国的人才保证

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资源。建设文化强国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决定》指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成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之一。同时, 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支撑和保证。高等学校必须立足本职,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评价机制, 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升人才培养的文化内涵, 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坚强人才保障。

(一) 高等学校必须科学把握人才培养首要使命, 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资源, 建设文化强国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决定》指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成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之一。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高层次人才艰巨使命, 既培养技术领军人才, 又要培养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优化专业学科结构, 培养文化专门人才;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 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 高校要着力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决定》指出, “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今天, 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建设时期, 我们大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感到非常欣慰。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特别是学习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 树立为推动国家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远大理想, 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 要关注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自觉提高文化产业经营理念, 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三) 坚决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确保人才培养方向坚定性。

这不是一句空话, 是我们历史传统、国家性质和发展实际决定的。高等学校是社会思想最为活跃的场所, 也是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阵地。当前, 社会文化多元, 社会价值多样, 师生思想复杂, 高校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 就会带来思想的混乱, 那是比任何事情都危险的事情, 其破坏性比核武器的威力更强大。不仅仅高等教育, 整个国家和民族都将面临更加深重的灾难, 那才是各种敌对势力和反华势力所期望的局面。高等学校必须毫不犹豫地坚决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定不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全体师生员工, 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 坚决真学真懂真用核心价值体系。

当前, 很多同学在学习“两课”时, 抱着学习为了分数、为了考试等不良思想和态度。其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教给我们不仅仅是知识, 更多是分析社会、研究社会、认识社会、判断形势、解决问题、寻找方向的方法。只有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发展生动实践结合起来, 把课程学习和个人认识提高结合起来, 不难发现核心价值体系充满活力、生活有趣、真实有用。只有真学、才能真懂, 只有真懂, 才能真用。我们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发展大潮, 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责任和使命。

(五) 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教育。

谈到信念和爱国, 有些人会觉得很遥远。其实, 并不遥远, 就在身边, 而且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国门敞开了, 我们出去的机会多了。比如, 利比亚出现动荡之后, 国家启动紧急方案, 动用大批轮船将在利比亚务工人员及华人华侨撤回国, 让我们数万同胞免受战争灾难。还有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西安世园、应对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 都让我们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同时, 爱国的途径和方式是多元的。好好学习,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就是爱国, 在民族利益受到侵害主动捍卫也是爱国。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 正确处理个人需求和国家需要之间矛盾, 明白爱国是不需要理由的基本观念, 树立爱国精神和创新发展意识。

(六)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

当前, 90后青年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体。90后青年学生的总体是好的, 但是部分学生成才观、物质观、价值观等发生深刻变化, 也引发荣辱观比较模糊。对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价值判断中不是非常清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手段传播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全社会营造起良好的氛围。同时, 也要在重大事件剖析中, 在学生生活细节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二、在教育教学建设上, 要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放在重要地位, 加强学校的文化创新能力建设

《决定》明确指出, 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是着眼于建设文化强国战略需要和文化事业发展客观需要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在大学发展中, 有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存在一些偏见, 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没有用。同时, 有些师生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热情不高。而是对自然科学、英语等实用学科的热情非常高。为什么呢?是因为这些学科或专业在就业过程中比较实用, 实用主义和短期主义思想在作怪。那么, 哲学社会科学到底是不是没用呢?有种说法, 半部《论语》治天下。还有马克思主义给中国送来福音, 拯救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同时, 虽然我们的大学生多了, 但是有文化的大学生似乎少了。特别是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越来越少, 理论修养有待提高, 思想认识越来越肤浅, 只知道“是什么”, 对“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思考比较少, 这种有文凭、没文化的怪现象日益严重。这就需要我们学点文化、学点哲学。

(一)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治方向。这就要求发挥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 加强基本理论建设和应用理论研究, 着眼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中国发展基本实际紧密结合,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理论创新和科学普及。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哲学社会科学学派。

(二) 要加快研究当今中国发展重大战略问题。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文化传承中心, 也是理论创新中心。高校学生要自觉依托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团队、重要研究成果, 研究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课题, 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大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三) 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 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 实现学科发展与科学普及实现共赢。

三、在育人功能上, 加强校园文化力量, 发挥高校在区域化文化建设的辐射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决定》明确指出, 鼓励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把校园文化与基层文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一) 要深刻凝练学校办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 是引领大学发展的根本指南。比如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等等, 指引着大学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 得到广大师生员工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广大毕业生将大学精神推广到社会领域, 成为推动社会进步重要精神力量支柱。

(二) 要改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大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动机, 大学以自身的变革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现代大学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着力培育形成学术自由、管理民主等大学管理机制, 主动调整大学学科布局和科研创新机制, 激发大学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 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 要发挥发文化建设参谋作用。

高等学校有着大批学者, 这些学者对文化建设有着长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要发挥他们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积极开展文化现象、文化规律、文化政策等方面研究, 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四)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基层文化创造活力。

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推动基层文化事业发展。同时, 要积极组织高校优秀教师赴基层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满足基层百姓文化生活需要。加强与地方基层文化企事业单位合作,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强化基层文化工作培训力度, 激活基层文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

(五)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当前, 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总体良好。但是, 一些文化名人道德品质、个人作风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文化事业发展呈现低俗、庸俗、世俗等不良现象,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文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高等学校作为人才高地、精神高地, 高校学生要自觉认识到这些问题严重性, 自觉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高等学校作为文化强国战略实施重要力量, 自觉肩负起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实施能力提升, 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引领作用推动基层文化活动繁荣, 为推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1

[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

战略进程 篇2

无论是行业还是企业的所有权都无法解释导致业务单元之间盈利能力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处于适当的行业内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处于哪个行业你都必须精通你的业务。

而当今,在对战略规划的调查中发现,在企业高管中存在对战略规划的大量不满情绪,很多人认为他们在战略规划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事实是,大多数的企业战略规划几乎与战略无关,它们仅仅是三年或五年的滚动资源预算和某种类型的市场份额预测。将这种东西称为战略规划导致了的错误的预期,即认为这样做将以某种方式产生一种条理清晰的战略。

为战略规划启动以机遇为主导的进程 计划是基本的管理工具。企业需要一个计划来指导资产收购、生产营销、员工培训等。这个计划协调资源的配置,但它不是战略。这些资源预算完全不可能提供高管层想要的东西:即一条可获得实实在在更优异业绩的途径。

要做好战略规划有两条路。一条是可以自己创造成功之路。不幸的是,这条路靠不住。第二条路是利用所处环境中的一些变化,如技术、消费者喜好、法律、资源价格或竞争行为的变化,并快速而娴熟地驾驭这些变化,

这第二条路就是大多数成功企业所做的。然而,变化的到来并非伴随着完善的年度计划,因此对战略工作的需求是偶发性的,而不一定是年度性的。

现在,很多人认为战略规划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向年度进程注入更多的战略内容。对这一点本人不敢苟同。我认为,按年度滚动的资源预算应该与战略工作分开。因此,我的基本建议是做两件事:避免使用“战略计划”这个标签,建议将这些预算称为“长期资源计划”;为战略工作启动一个独立的、非年度性的、以机遇为主导的进程。

为战略规划启动以机遇为主导的进程 战略始于去发现变化。因此,公司需要制定利用变化的战略。虽然这些变化有着长期的影响,但企业必须现在就抢占位置。这里所说的“抢占位置”的意思就是,在目前发生的变化将使其更具价值的资源上进行投资。投机性判断是战略思维的本质,它们可以作为抢占位置的起点。一般来说,企业很难清楚地预测哪些位置将有所回报,因为那并不容易。如果我们能准确地计算出这种选择的财务结果,我们就用不着战略性思维了,我们只需使用电子数据表就行了。从本质上讲,战略思维就是取而代之,是对抢占不同位置与其相应经济结果之间清晰联系的一种替代。

战略思维帮助我们在一个混乱和不确定的世界中抢占位置。企业不可能摆脱模糊不清和不确定性,它们是机遇的另一面。如果我们希望机遇既明确又清晰,那就只能等别人来抢占位置,看别人怎么做。到那时我们也就知道什么可行了,但是,要想从这些知识中获利则为时太晚了。

战略进程 篇3

关键词:农机化;农机发展;农业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83-1

近年来,我国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而传统的农业作业方式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在由传统农业转型到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取代传统的生产工具的飞跃,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是对农业快速发展的强有力促进方式,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农机化的推广工作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同时达到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构筑和谐社会之目的。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后,提出农机化战略目标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重点、以及实施的主要措施。

1 我国农機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地理和气候以及民情等因素不同,农机化的发展情形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科学地推动农机化的合理的发展进程。

我国目前北方平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南方因地理因素多处于丘陵山区,大部分农业机械化技术处于摸索改进和示范推广起步阶段。不同的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呈现不同的态势,主要耕作和粮食作物农机化水平较高,而水稻种植、油料作物、特色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还较低。

同时,农业基础条件较差,部分农村机耕道路建设不完善,作业机械器具工作困难,部分农田单块面积小而且不够规整,造成农机利用率不高,这都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要求不相适应,农机化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

另外,与世界各国对比,我国农机化创新能力不强,在许多农业生产环节,农机质量投诉问题不断,农机服务组织机构比较脆弱,总体数量少,规模小,农机推广站的服务领域过窄的局面,农机购置补贴财政投入总体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这都与农机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2解决的关键问题策略

我国有规划、有目的地加大对农业投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促使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开始走上更加合理的轨道,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实施,中央一号文件颁布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扩大农机器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的精神。这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推广使用的过程,农机化装备的技术水平也随之得到大幅提高,使得机械可以实现原有难以实现的功能,与此同时制造成本也在逐渐降低;也是对我国工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促进,更是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工农相互促进,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针对当前局势,高举“兴机富民”的旗帜,把围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工作发展,提升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进程作为今后的战略方向,重点解决优势农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的机械化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

农机推广工作要坚持因地、因业制宜,不搞“一刀切”,依托现有的各级农机推广机构,在国家的扶持下改制为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相结合。明确改革的基本思路,“保增长、促转型、增活力、强服务、重民生”这一工作主线,正确把握对农机化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为实现农机化又好又快地发展,针对不同的薄弱环节采取不同的对策:

(1)以农民为农机化实施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加大农机化工作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发展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认识,加大惠农政策的力度,通过农民增收以促进农业增效,导致农民生产观念意思的真正转变,促成他们迫切希望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生产效率的愿望,转变现有手工生产模式,解决农机大规模作业与农业小规模生产的矛盾

(2)产学研一体化,加大对农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和农机人才培养力度,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创新,加强农机科研、教育、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人与装备、装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明确农机推广机构的政府职能,抓好管理服务,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规范化、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农机质量监管和安全监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提高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4)加强财政和信贷资金的联合行动,加大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优惠信贷支持,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5)发展特色农机和农机化区域特色,坚持因地、因业制宜的原则,更好地满足农业需要,结合各地资源优势,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的建设和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新的思路和举措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新格局。

3 小结

综上所述,农机化发展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标准还差得很远,在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上,需结合我国农机化自身发展规律和当前发展环境,利用科技兴农,以农机化装备农业、根据国家政策改造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我国农业更高更快更好的发展,确保农机工作真正成为农民满意工程,努力为现代农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高春明,杨广清.当前农机市场面临的形势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20):242.

苏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交通战略 篇4

一、苏南五市的交通条件变迁:由运河重镇到铁路城市

自东晋以来的三次大的战乱中, 由于北方世族南迁, 不仅给苏南、浙北 (包括杭州、嘉兴、湖州三市) 带来了北方的先进技术与文化, 更让苏南、浙北这个水网之乡, 成为人口密布的地区。由于人多地少仅靠农业收入不足于养家糊口;于是, 家庭手式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补济。这些家庭手工业的积淀最终让苏南、浙北成为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祥地。北方士大夫的南迁, 在这里所形成的崇文重教的传统, 众多名儒入朝为官所累积的知识与眼界, 孕育出苏南、浙北的开放、务实之民风, 也让中国近代产业的国际化得以上海港为龙头, 沿黄浦江、长江把江南运河上的苏南、浙北为主体展开。[3]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 苏南五市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码头、驿站、商埠、军镇, 而成为区域性商业、政治与文化中心。铁路兴起时, 因这一带最早修建的沪宁铁路沿大动河而建;所以, 铁路出现之后, 苏南五市的区域交通地位、商业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而不像江北的扬州、淮安两个运河时代的东方都市因铁路代替水运而成为失落的文明。

二、交通对苏南城市的支撑作用

一个城市或地区要成就产业中心的地位, 需要具备四个因素:航运中心、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和产业经验。这已经是学界的共识。由于资金、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是可以流动的, 研发能力也是可以借用的, 唯独以出海口为龙头的便利的交通条件特别是水运基础条件是难以模仿的;因此, 苏南正是基于其发达的交通条件成为全国的产业积聚地。另一方面, 产业中心城市的地位, 反过来又促进了苏南五市以地铁、城铁、高铁为骨干的交通条件的提升。正是这种交通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相互支撑让苏南五市城市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可以说苏南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是在苏南已有的交通区位优势的背景下, 在已有的产业基础的前提下, 加上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一个结果。当然, 浙北三市作为中国近代产业的发祥地和长三角经济带的重要一翼, 有着和苏南五市近似的发展历程;只是因为没有列入国家产业升级示范化区、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先试区域, 所以, 本文的分析, 刚好把浙北作为苏南的对照进行分析。

三、交通对新型城市化的引领

城市便利的交通条件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 其集中的商业和生活服务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所以, 城市能够吸引产业和居住的集聚。一个产业中心城市能否实现对周边区域的引领, 或者说周边城镇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中心城区的卫星城, 关键看其交通条件的完备程度。由于每个城市的承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 当产业、人口的集聚超过城市的承载力时, 就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于是, 随着汽车的普及, 富人们开始选择到污染较少的郊区居住;与此同时, 原建于市区的工厂都逐渐被要求搬迁到郊区, 新建工厂更应该是在郊区展开, 特别是有污染的企业。随着郊区污染的加重, 富人们只得选择到远郊居住[4], 于是, 远郊那些山环水绕的村镇会成富人们为首选, 这就是卫星城产生的机理。近年来, 随着网络销售的普及, 商业不依赖于都市区的街市, 仓库也没有必要尽可能地靠近街市;于是, 让远郊小镇成为企业的生产地、仓储地, 甚至是办公地变得可行和有效。当然如果没有互联网、仓储的技术支撑, 即使城市土地使用成本不断上升, 企业也只得忍受。

四、苏南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与未来走向

苏南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以各个地市的行政区内之经济一体化为先导的, 苏南五市中每个地市都会在其辖区内找一个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县级市作为经济一体化的对接点。具体实施的策略是:在市区和县区分别靠近对方的一侧建立产业园作为产业集聚的桥头堡, 然后沿两地间的主要公路线相向而行布局高新产业项目或产城融合项目。当然也会鼓励处于中间地带、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村镇实现中间突破。本文这里要强调的是, 伴随着这个由政府主导的一体化战略进程, 还有一个由市场主导的由那些空间距离更近的跨行政区的县、镇与市的一体化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比如, 无锡的江阴, 但它距离常州比无锡更近, 江阴的黄土镇就位于常州的郊区。在黄土镇开发的房子多数都卖给了常州市民, 虽然办理的是江阴的房产证, 但需求量仍持续上升。丹阳市归镇江管辖, 丹阳的吕城镇紧邻常州机场, 常州机场向西扩建时就占了吕城镇的土地, 吕城镇也在借助常州机场招商引资, 搞产城融合。这个没有纳入政府规划的一体化进程所表现出来的无心插柳之效, 再次表明了区域合作中交通因素的决定性影响。可以预测, 苏南目前各地市各自为战的一体化策略, 发展到后期必将为苏南跨区域的一体化战略所替代:要么是苏南一体化的江苏战略;要么是沪宁杭一体化的国家战略。

五、苏南密布的古村镇将成为产成融合下的居住分流地

苏南曾经是水网密布的地方, 老街古建遗存成片保留的江南水镇很多, 除了周庄、同里,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城镇已经作为旅游项目开发外, 还有大批古村镇作为旅游景区开发难以做到收支相抵的, 但作为产城融合的居住地, 其老街的休闲空间就会成为巨大文化优势。在苏南五市, 每个城市的周边都会有10-20个这样老街遗产保护完整的古村镇。上海与浙北三市也有着同样的古村镇资源。上海的七保老街、枫泾古镇已成为上海松江开发的集中居住地。嘉兴的海宁古城, 苏州的黎里, 无锡惠山古镇不仅是旅游休闲地, 也是产城融合的集中居住地。本文强调的是, 那些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的古村镇, 如果已经纳入了政府主导的一体化战略下的, 已经被定位成了产城融合的积聚地;对于那些没有被选做产业集聚地的古村镇, 也迟早会成为产城融合下的集中居住区;因为, 沪宁杭庞大产业工人队伍的休闲旅游需求, 需要政府把附近的水乡古镇规划成城市居民的就近休闲地。一小时生活圈的交流条件所带来的沪宁杭古镇休闲资源的共享, 不仅提升了市区和镇区的宜居性, 也让“居住在本村, 休闲于邻镇, 购物于市区, 工作于郊区”成为苏南、浙北农民理想的空间格局。这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可以期待的结果。

六、苏南与浙北交通竞合

长三角经济带的核心区实际是由上海为龙头, 沿苏南、浙北两翼展开。苏南五市大致位于太湖的东岸。浙北三市大致位于太湖的南岸和西南岸。在国家的交通战略规划中, 在南京与上海之间目前已经开行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铁以及即将通车的沿江铁路。在杭州与上海之间, 也有三条铁路, 沪杭铁路、沪杭高铁、沪杭城铁。沪宁杭之间从地理位置上说是大三角关系, 但直到2010年, 三地间铁路交通的主导形式是由南京经由上海再到杭州的线性形状, 也就是说城铁、高铁主要行进在太湖东岸、南岸。随着2013年宁杭高铁 (位于太湖西岸) 的通车, 使得沪宁杭之间的交通变成了大三角关系。沪深铁路 (经由杭州、宁波、福州、厦门、汕头) 、杭 (州) 长 (沙) 高铁, 以及合 (肥) 福 (州) 高铁的通车, 把湖南、两广、云贵原来必须由武汉、合肥、苏南到达上海、杭州的客运, 以及皖南经苏南到上海、杭州的客运, 改为取道浙北, 到达上海。当然从积极的一面去看, 浙北交通地位的提升, 不仅降低了西南诸省与长三角之间的运输成本, 而且成就了苏南五市与浙北三市的一小时生活圈。但不可否认的是苏南交通地位逐渐浙北赶超, 苏南的竞争力优势会显著下降。

七、结论

(一) 交通中心地位是成就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一般来说, 一个城市只有成为交通中心, 才可能成为产业中心, 成为产业中心才可能成为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反过来, 一个城市的产业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也会让交通中心的地位不断加强。这就是交通与城市竞争力的相互支撑。本文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 城市交通中心的地位是成就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具有相同交通条件的城市 (比如苏南五市) 之间具有合作的便利, 也有竞争的压力。当投资者面临多项选择时, 那个城市的优惠政策多, 项目就会到哪里去。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是沿交通干线为主柱展开, 而不以行政区域为边界

地铁、轻轨的延伸所实现的是城市服务圈的扩张;而城际交通所改变的是城市的区位优势。城市间的分工协作深度取决于城际的运输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跨行政区的一体化, 在不少情况下只所以比同一行政区域的一体化更有吸引力, 基础的原因是交通的低成本与便利性。

参考文献

[1]李菁怡.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视角下倡的南京新型城镇化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4 (2) :35-36.

[2]李程骅.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中国路径[J].经济学动态, 2002 (4) :12-13.

[3]李亚卿.以小微古村镇为产业集聚地的苏南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14 (2) :24-26.

战略进程 篇5

现代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若干战略问题思考

中国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意味着中国工业化的实现将使全世界工业社会的规模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翻一番.所以人类工业化进程中曾经或者可能发生的各种困难、矛盾和问题,都将以更为集中或突出的形式表现出来,包括安全生产问题. 为此,“十一五”期间除了要完成《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10项主要任务,9项重点工程外,建议加强对下述战略问题的研究:

作 者:宗之 作者单位:刊 名:现代职业安全英文刊名:MODERN OCCUPATIONAL SAFETY年,卷(期):2007“”(8)分类号:X9关键词:

战略进程 篇6

一、APEC与香港

APEC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的英文缩略(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提议下,APEC在堪培拉举行了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之后每年召开一次部长级会议和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APEC的成立,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欧洲单一市场战略及其随后的跨国兼并、贸易和投资热潮的反应。

由于APEC是由21个政治、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等层面均有较大差异的成员经济体组成,这就决定了APEC始终坚持着独具特色的“APEC方,式”——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灵活渐进等原则,强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并重,以成员的自觉行动(主要体现为单边行动计划,IAP)为主加上协调一致的多边行动(主要体现为集体行动计划,CAPs)及定期审评实现其既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正是这种相互依存,共同受益的“APEC方式”保证了APEC的蓬勃发展。1994年APEC提出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即《茂物目标》)——工业化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分别不迟于2010年和2020年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集中体现了APEC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宏伟目标。

作为一个高度发达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体,香港不可能脱离APEC这个亚太地区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而独立发展。因此,香港从APEC成立之始就积极筹划加入。1990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APEC第二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联合声明》,欢迎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三方尽早同时加入APEC。1991年10月,中国同APEC高官会主席就此问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明确在“一个中国”和“严格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前提下,同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台北”、“香港”(1997年7月1日改称“中国香港”)三方作为正式成员同时加入APEC。当年11月12-14日,中国香港首次派代表团出席在汉城举行的APEC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中国香港正式成为APEC的成员经济体之一。 香港参与APEC贸易便利化进程是由许多不同政府部门和机构来共同推进和支持的,总体的组织协调则由The Trade andIndustry Bureau负责。具体的机构和权责如下:

The Office of Telecommtmkalions Authority负责电信市场便利化议程;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负责投资便利化进程;

The Trads Developnent Council and Industry Department负责各便利化领域负责部门与太平洋合作理事会(PECC)的协调;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负责旅游市场便利化进程;

The business chambers of commerce of Hong Kong 负责原产地领域便利化进程。

由于香港执行和参与APEC贸易便利化活动是由多个部门和组织共同参与的,因此能否保持统一连贯的APEC政策以及这些部门如何共享必要信息以充分代表香港的权利和意愿就成为香港政府参与APEC合作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中国香港参与APEC贸易便利化进程的评估

2001年,在中国举行APEC领导人年会和部长级会议主要成果就是进一步推动了亚太地区的贸易便利化进程,再次重申标准和一致化、海关程序、知识产权、竞争政策、政府采购、取消管制、原产地规则、争端调节、商务人员流动、WTO乌拉圭回合成果执行和信息收集与分析等11个领域属于便利化合作优先领域。次年,墨西哥会议通过的《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贸易便利化行动和和措施清单》、《实施APEC透明度标准》等文件则明确了2006年之前将APEC地区贸易成本降低5%的目标,成为APEC便利化进程的另一座里程碑。

2006年11月,APEC领导人越南会议充分肯定了APEC贸易便利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合作成果,同时规划透明度标准、贸易与数字经济政策以及“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后续行动”的具体执行是未来APEC便利化合作的新重点。APEC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主要依赖各成员制定并实施相关领域的IAP承诺推进。因此,可以通过比较《大阪行动议程》制定的各贸易便利化领域具体目标与香港LAP承诺的实施效果准确评估其参与便利化合作的进展情况。

香港目前参与APEC贸易便利化合作的进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超越APEC目标的高便利化领域、基本实现APEC目标的中等便利化领域以及尚未达标的低便利化领域。

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放松管制、WTO乌拉圭回合成果执行和原产地规则等领域属于中国香港的高便利化领域。中国香港由于是自由市场化经济体,所以在这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辅助便利化措施领域进展显著,已远远超越了APEC制定的远景目标。未来,中国香港应积极参与、主导相关工作组的合作项目,加强与APEC其他发展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技术合作,为其提供先进经验。

中国香港基本实现APEC目标的中等便利化领域主要包括海关程序、商务人员流动两个领域。在这两个涉及法律框架规制的领域,中国香港基本按照APEC既定的目标履行了便利化承诺。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中国香港继续采取措施促进法律法规领域的便利化,其收益将最大化。

然而,在标准与一致化、政府采购、争端解决以及信息收集与分析等领域,中国香港目前的进展尚不令人满意。上述几个领域中,中国香港已经或正在实施的承诺基本达到了APEC设定的中期目标,距实现最终的完全便利化远景还需要艰苦的努力。造成这样的问题也存在客观原因,—方面APEC在这些领域目标甚为宏大,另一方面这些领域大都需要与其他成员进行大量的协调与沟通。后者也是未来APEC便利化合作亟待解决的最大障碍。

三、中国香港参与未来便利化合作的战略选择

根据澳大利亚的一份研究报告分析,如果APEC可以实现《上海共识》关于2006年底前将区域贸易交易成本减少%的目标,APEC的整体GDP将增长1%;APEC地区实施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将带来每年170~L美元

的实际收入。另一份由世界银行、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和加拿大亚太基金的专家联合撰写的《贸易便利化:亚太地区发展展望》(2202)研究结论显示,如果贸易便利化程度低于APEC平均水平的成员向平均水平提升50%APEC内部贸易额将增加2800亿美元,其中增长的一半源于港口物流的改善。同时,这份报告还预测了贸易便利化带来的APEC内部贸易增长中各成员可以获得的出口份额,其中中国香港将获得两位数字的出口增长,增幅达到34%。因此,继续加强中国香港对APEC贸易便利化行动的参与以及自身便利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有效推动中国香港的经济结构改革和外贸发展,促进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中国香港参与未来APEC贸易便利化进程的战略选择应着重于以下几方面:

1、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问题研究,密切跟踪形势发展,及时研拟对策。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中国香港地区政府,还是经济界的学者都对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重视不足,从而导致行动上的迟缓。鉴此,应建立起由官商学联合组成的专门工作组,加强便利化问题的研究,密切跟踪形势,认真分析动态,及时研究行动方案,以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2、建立高效快捷的便利化合作协调机制。由于贸易投资便利化涉及领域较广、部门较多,且各领域便利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分别由港府的不同部门负责,因此高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尤为关键。首先,应在政府层面上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决策机制。其次,政府部门应与企业之间建立通畅的咨询机制,及时了解贸易便利化对企业的影响及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需要通过贸易便利化予以解决的问题。

战略进程 篇7

1. 全市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1)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支撑技术创新。

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稳定增长。创新研发经费的投入足与不足,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强与弱的一个主要指标。2010年全市企业R&D经费投入总额4.83亿元,占GDP的比重已达1.27%;预计2011年全市企业R&D经费投入总额8.66亿元,占GDP的比重可达1.9%;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科技计划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1-11月,全市共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0项、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创新型企业10家、省农业科技型企业3家、省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省高新技术产品27项、省自主创新产品7项、省级人才引进计划项目11项、泰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截止当科技投入的经费是明显上升的。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为促进科技创新,加快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助力器”作用。

(2)创新产出初见成效,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企业自主创新的绩效反映在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上。据统计:2010年,全市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6.24亿元,同比增长35.8%;预计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15.06%,同比增长14.83%。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取得新的突破,预计2011年国家火炬计划兴化特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化基地实现产值437亿元、销售431亿元、利税58亿元,同比增长16.5%、16.2%和16%。通过多年的建设,基地已呈现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产业规模日益扩张四大特征。目前,基地内已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高新技术产品86个、省工程技术中心11家。

(3)研发平台建设加快,产业技术取得突破。

围绕兴化市特种合金材料及制品、脱水蔬菜、机械铸造等特色支柱产业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一方面,协助江苏戴南不锈钢集团成功创建江苏省不锈钢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中心面向戴南不锈钢企业需求,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发挥开展产学研合作、公共技术服务、科技人才培训及科技金融服务等四大功能,每年组织开展产学研活动2次,转化科技成果20项,指导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技术难题10项以上,年发布科技成果信息2000条以上,帮助企业制定标准8项和申请专利60项。该平台项目已被列入2011年度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获省无偿资助100万元。另一方面,在组织兴化蔬菜种植与深加工科技园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的基础上,协助绿禾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兴化脱水蔬菜行业发展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组建以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专家教授为主体的研发和服务团队,为30多家脱水蔬菜加工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对全市脱水蔬菜加工产业创新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大力实施“1234”技术创新工程,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已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泰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外资研发机构2家。

(4)院企挂靠联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快。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参与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能有效利用联盟中大院大所,在技术攻关和创新能力提升上取得进展,在承接国家重大专项上也能捷足先登,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的研发成本和风险。到目前为止,兴化市的恒力达公司加入了科技部太阳能光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兴海公司加入了省高性能特种合金产业联盟、兴达公司也正与钢铁研究总院和东北特钢接洽组建新的产业联盟计划。企业院校行成果丰硕。2011年9月中旬,全市成功举行了兴化不锈钢企业院校行活动。活动期间,代表团先后走访了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市政府分别与钢铁研究总院、东北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根据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钢铁研究总院计划在兴化设立钢铁研究总院兴化分院,并派专家学者与兴化市企业共建研发基地,以最大程度发挥产学研合作效能;东北大学将在市科技创业中心增挂“东北大学高新技术转移中心(兴化)”的牌子,兴化市将和东北大学设立“兴化市———东北大学预研基金”,用于双方现场考察、学术交流和开展有关项目的预研。2011年9月底。东北大学的3名专家教授应邀来兴,先后考察了华信达、宏泰、兴海、亚盛、星火等不锈钢生产企业和铸造企业,并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据统计,整个院校行活动共洽谈项目25项,其中签订正式协议3项,意向协议8项,在谈项目14项,取得了丰硕成果。12月13日,由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移中心与兴化市科技局共同组建的东北大学高新技术转移中心兴化工作站在戴南镇举行揭牌仪式。通过与东北大学在战略层面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借助东北大学在国内材料科学与冶金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积极开展“企业院校行”“院校企业行”等互动活动,引导东北大学的科技成果向兴化市企业集聚转化,解决制约兴化市不锈钢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八洽会”活动收获喜人。在第八届泰州科技经贸洽谈会活动期间,邀请上海17所高校、35名专家教授赴泰参加科洽会,组织市各乡镇近千家企业参与科洽会技术对接活动。活动期间,兴化市签订正式合作协议43项,意向协议8项,在谈项目24项,共建产学研联合体12个,解决重大技术难题6项,圆满完成了泰州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5)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知识产权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召开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兴化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由市政府颁布关于《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若干意见》。加大专利业务培训力度,组织企业参加省市各类专利业务培训讲座,邀请省知识产权局曹江处长为全市50家企业代表作了企业知识产权贯标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专题报告。企业专利战略实施成效显著。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家组来兴指导企业专利工作,专家组先后走访了江苏新宏大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充分肯定了两企业在专利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详细解答了两企业在专利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对两企业专利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配合泰州市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泰州分中心在戴南举办专利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培训班。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专家围绕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侵权纠纷的处理作了不锈钢专题讲座,兴化市近百家不锈钢企业参加培训。通过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普及了知识产权知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促进自主创新,推动建设创新型兴化进程。2011年以来,共有3家企业通过省知识产权示范化建设贯标绩效考评、2项专利入选省百佳优秀发明专利、1家企业获批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1人荣获省十大优秀发明人称号。到2011年年底,全市完成专利申报将突破1700件,授权专利接近千件。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10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3.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5.37万人;2010年当年引进高层次人才0.49万人,其中:企业高层次人才0.24万人,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人数达0.21万人,每万劳动力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30人。专利申请量的增加、科技人才队伍的扩大,说明兴化市科技创新意识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

2. 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兴化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市科技实力相对较弱的局面,特别是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1)科技创新认识不到位,观念有待转变。

兴化市的工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产业主体偏重于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高新技术项目、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不多,缺少科技含量高、新产品附加值高、对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关联性强的大项目。部分乡镇、部门的领导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缺乏自主创新精神。一些企业观念落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科技先导的现代意识,仍然停留在粗放型的落后增长模式的认识阶段,忽略促进效益增长的真正源动力--自主创新。

(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引导作用有待提高。

兴化市科技三项费用虽然每年都有所增加,但与泰州其他市区相比仍有相当差距。除政府科技投入不足外,企业R&D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偏低。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的科技投入不大,生产工艺及设备相对落后,粗加工产品较多,从而不能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技术、专利技术,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科技人才缺乏,创新氛围不浓。

兴化市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难引进、难留住、作用难发挥。一是科技人才总量偏小。二是结构不合理。三是对科技人才吸引力不够。四是机制不灵活。

(4)科技创新供给匮乏,支撑作用不强。

全市总体上缺乏明晰的技术创新战略与实施路线,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相对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多被动应付,许多企业申报专利是迫于申报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中的一定要求,而企业并没有从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专利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

(5)科技创新发展失衡,地区差异较大。

就本市而言,科技创新的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很大。科技创新发展好的乡镇仅有戴南、张郭、昭阳、开发区等少数几个乡镇,其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承担国家、省级重点项目占全市的70%以上。

3.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打算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因此,我们要从战略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紧紧围绕“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主题,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新技术领域抓产业培育,在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中抓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创优,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为我市“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迈向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 2012年主要工作目标。

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0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0个。新批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家。新认定泰州市级工程中心5家,组建泰州市级以上产业创新联盟1个。

(2)主要工作举措。

(1) 把培植高新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途径。

一是突出在高技术领域抓“新”产业培育。重点培育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医药包装材料、太阳能薄膜、核电配套装备以及电子信息与物联网技术等一批新兴产业,做强戴南的江苏兴达新材料产业园,做优张郭的新型医药包装产业园,做精陈堡的汽车配件产业园,鼓励竹泓、临城在太阳能光伏制品和太阳能热交换系统以及物联网信息技术等新生力量的不断壮大,努力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在支柱产业中抓“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围绕我全市不锈钢制品、机械铸造、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发展。重点关注和支持的项目有:兴达钢帘线的切割线生产项目、新华合金电器的核电材料项目、华信达特钢科技的陶瓷挂板(片)项目、恒力达机械的太阳能斯特林发动机热交换系统项目、兴海特钢的高铁焊丝项目等。同时,全面推进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工程,着眼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工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水平,深化信息化与机械化的融合发展,逐步提升产业化发展能力。三是突出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着力培育壮大两类高新技术企业。一类是目前暂无规模,但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强、产业化前景好,尚处于“育苗”期的企业;第二类是目前已具备一定规模,市场需求大,亟待壮大,处于“造林”期的企业。同时,抓好创新企业试点工作,组织对试点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创新管理培训,组织开展试点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员交流与合作,对创新成绩突出的试点企业在科技计划项目扶持、科技奖励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2) 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

一是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度。支持产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高水平的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重点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载体,进一步引导各类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明年,要确保全市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建有内部研发机构,其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收入占其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5%。未来三年内再建成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二是加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继续跟踪管理好现有的三个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协助戴南镇做好省不锈钢产业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的运行管理工作。面向全市14个特色产业园区,组织申报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精密铸造产业和农副产品检验检测两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同时,筛选高新技术领域、产业特色鲜明、骨干企业创新能力强的园区,组织申报省级科技产业园,实现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和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依托江苏省兴化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平台,加快孵化器项目产业化进程,尽快完成孵化厂房建设,招引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科技型孵化企业,加快形成招引一批、孵化一批、“毕业”一批的良性循环机制。三是加大企业专利申报力度。将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不断加大企业专利申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在进行科研开发、产业化、市场开拓立项之前,进行知识产权调查,到市场上寻找知识产权受到保护的创新成果,培育企业真正的内在需要和重视。扩大工作面,普及知识产权取得的范围。目前,全市规模企业有615家,申请范围约占12.5%,要将这一比例提高到20%以上。加强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提高专利申报的数量和质量。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含金量相对较高,特别是发明专利,目前,兴化市相当多的规模企业几年间无一发明专利,因此,要加大发明专利的培育和申报力度。

(3) 把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效举措。

一是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流动和培养机制、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从成果型松散模式向实体型紧密模式转变。积极探索结合戴南地区产业特色,联手国内相关权威知名科研院校,组建省级特种合金材料及制品产业创新联盟。重点落实钢铁研究总院兴化分院、东北大学(兴化)技术转移中心、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团队兴化工作站等产学研联合机构的设立,努力促成兴达公司与钢铁研究总院、东北特钢三方成立高性能丝材产业联盟,推动产学研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2012年,除了积极参与泰州市组织的企业院校行活动外,还将组织“兴化企业院校行”或“教授专家兴化行”等活动。三是要巩固产学研活动成果并把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在科洽会、院校行活动中,一些成果实现了对接,一些项目实行了签约,一些难题完成了招标,我们要加强跟踪对接,尽快落实,争取更多的项目尽快启动,更多的“域外”科技成果在我市顺利转化并产生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4) 把营造更加有利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强保障。

战略进程 篇8

英特尔下一代存储芯片基于业界领先的Nehalem架构, 专门设计给嵌入式与存储系统使用, 将提供单核、双核与四核的灵活配置, 并引入了降频休眠节能技术, 能耗大幅降低, 从而为存储芯片在带宽、数据处理能力及降低能耗方面带来了本质性的飞跃。此次合作, UIT与Intel将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相互协作。Intel将向UIT提供技术文档、设计指南、技术支持、解决方案等全方位的协助。UIT将运用自己的研发实力, 根据技术发展和市场方向, 结合Intel的技术战略和路线, 与Intel共同开发基于下一代存储处理器架构的存储平台, 推动存储产业标准化的进程, 让存储产业获得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作为双方战略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UIT将打造中国基于Intel下一代存储芯片的最全产品线, 包括IP SAN、FC SAN、NAS、VTL、数据复制和加密产品, 并充分利用10G iSCSI、8GB FC、FCoE、6Gb SAS、SSD (固态硬盘) 等技术。最新的产品将在2010年上半年推出。同时, UIT和Intel将共同利用下一代存储CPU平台, 推出全新的云存储系统, 并开发虚拟化软件, 管理异构的SAN环境。

UIT公司总裁任志辉说:“今天, 对UIT而言, 是与Intel合作全面升级的开始, 意味着UIT与Intel合作进入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UIT将会把自己的研发、产品和方案, 全面带入到双方的合作中, 与Intel真诚合作, 充分学习并吸收Intel的领先技术, 为客户提供更多基于工业标准的产品, 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更高性能的存储系统, 帮助用户全面简化存储应用, 为中国存储行业的自主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Intel全球存储事业部总经理Seth Bobroff说:“英特尔从事存储业务的发展已经有多年, 我们把服务器方面的技术应用到存储系统, 开发出了下一代存储芯片。在未来, 英特尔将继续致力于发展存储业务。英特尔要用存储技术和存储特性来加强公司的主流IA发展计划。这对英特尔来说, 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策略, 并将使得存储系统未来更加强大。UIT是中国研发实力最强的存储厂商之一, 此次与UIT的战略合作, 正是Intel存储战略的重要内容。”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认为, 无论从国家信息安全, 还是存储产业的发展考虑, 中国都需要自己的民族品牌。而民族品牌的核心将是技术创新, 而且是存储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UIT和Intel的合作将开启中国存储产业自主创新的一个全新发展时代, 一个标准化的存储时代正在开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谢长生教授认为, 存储技术只有实现了工业标准, 才能帮助客户获得最大化的投资价值, UIT和Intel的合作将推动存储工业标准化的进程。

战略进程 篇9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化,战略,策略

社会工作专业化作为一个由在经验指导下的个人行为集合转向由系统理论指导下的从业人员群体性共同行为的发展过程,在当前正成为摆在实际工作部门面前的现实问题。作为建构社会问题专业解决机制的重要举措,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已成为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正因为这样,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的新要求[1]。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2]。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还非常低,实际工作部门的专业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采取有效的战略与策略来构建社会问题的专业解决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厦门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面临的若干难题

尽管厦门市作为具有雄厚经济基础的相对较为发达的城市在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较为显著的成效,但随着全市社区三个文明建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一些深层次的困难、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实际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难以很快提高

社会工作专业化首先表现为专业人群运用专业知识来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专业人员确信专业知识具有共享性和可传递性。调查发现,厦门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不仅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对不足,而且迅速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确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从厦门社会工作者的年龄构成看,31~50岁的占73.9%,51岁以上的占8.7%,这些基层工作者往往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任务和家庭负担较大,从事专业进修、学习、培训的时间较少。从文化程度看,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初中学历的占13%,高中及中专学历的占47.8%,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9.1%,这些工作人员往往很难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受主客观条件制约,这种现状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变。从工作人员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看,比较一致的占21.7%,比较不相关的占30.4%,完全不相关的占47.8%,要迅速提升这种相关性具有很大的难度。

(二)专业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难以迅速拓展

社会工作专业化还表现在专门的职业、专业的岗位和业内人士共享的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随着专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合理设置和迅速拓展专业岗位成为比较突出的难题。尽管厦门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便民利民工作体系,并在专业化进程中实现了新跨越,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从实际社会工作的角度看,社区工作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而企业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及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还相当低。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在回答“你认为企业中能否设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问题时,有13%的受访者认为“根本不可以”;在回答“学校中能否设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问题时,有8.7%的受访者认为“不可以”,有4.3%的受访者认为“根本不可以”;在回答“司法部门中能否设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问题时,同样有8.7%的受访者认为“不可以”,有4.3%的受访者认为“根本不可以”。当然,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还是认为“当然可以”、“应该可以”和“可以”,这说明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完善社会的岗位设置是无可非议的,但短期内就很快设立起来却是摆在社会建设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三)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难以尽快构建

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与教育发展分不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在专业化的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中,厦门市的社区建设部门主要采取了专业培训的战略,也就是通过在职培训社区工作者使社区服务人员获得专业技能。但这项战略并没能迅速成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训的做法在厦门只实行了2年,也就在2003~2004年厦门民政局曾以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为依托实施了涉及全市的地毯式培训策略。后来为了节约成本,只有社区居委会领袖才有机会参加学习和培训,而且不作考核要求,一些做法具有短期性和临时性,不具备模式建构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厦门目前还没有形成稳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社区工作者对国外专业工作及社区发展潜力缺乏了解。

(四)社会服务人员的工作待遇难以满足期望

目前厦门普通社区工作者工资平均仅为1200元/月,工资待遇相对偏低。从专业化战略的角度看,工资待遇与专业化进程存在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如杲工资待遇偏低就无法吸引足够的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实际工作者往往也会为了生活而不得想方设法在社区范围内搞自己的私人创收。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社区工作者对现有的工资待遇普遍不太满意,他们对提高工资待遇存在着较大的期望。

(五)专业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难以及时改善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岗位与人员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基础设施方面。目前,厦门市的社会工作办公条件较之于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社区的硬件设备已经达到了省级示范社区的条件要求。但是从总体上看,社区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政府及共建单位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资也相对不足,社区内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体育等场所和设施也未能按照要求对社区实行无偿或低偿收费,驻社区单位的资源共享意识差,专业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难以迅速改善。

二、加速厦门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要解决厦门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难题,必须培养战略思维理念,搞好专业化建设的战略管理,有效选取恰当的专业化改造战略,实现建构社会问题专业解决机制的持续有效创新。战略作为在全局、整体、长远和通盘分析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规划,是一种基于环境研究的综合思维,是对重大问题所做出的宏观运筹[3]。搞好专业化建设的战略管理是解决各种难题的关键之所在,因为战略规划与管理有助于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主流和重点,能够分清复杂问题的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有助于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针对厦门的社会工作实际,可供选择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组织再造战略

“组织再造战略”也叫“流程再造战略”,就是说可以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改造。按照西方组织再造理论,要想取得戏剧化的改革成果,就必须对组织流程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重新创造和重新发明。西方学者琼斯(Lawrence R.Johnes)提出的组织再造“五R”战略以及奥斯本(David Osborne)提出的“五C”战略对于加速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尽管“五R”及“五C”战略的提出者并没有直接对社会工作问题进行专门论述,但其所具有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是勿庸置疑的。“五R”战略的内容就是“重构”、“重建”、“重塑”、“重组”和“重思”,“五C”战略的内容就是“核心战略”、“结果战略”、“顾客战略”、“控制战略”和“文化战略”,这些战略均是十分重要的战略选择,通过有效的组织流程再造战略,可以加速实际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改造进程。

(二)专业转化战略

“专业转化战略”也叫“岗位设计战略”,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新的专业岗位,并由新岗位来承担原有的及新出现的社会服务工作,在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转化的基础上逐渐使原有的行政性半行政性的非专业性服务退出历史舞台,并由局部逐渐推广到全部。该战略的根本着眼点在于合理设计与创造新岗位,也就是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梯次推进专业转化进程,先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部门再为专业部门配备专业工作人员。正如现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王思斌教授所指出的那样,“专业转化是以新岗位的设计为基础的,并对那些欲从事该项工作的人进行专业准入衡量”[4]。该战略不像组织再造战略那样以工作流程的重新设计为重点,而是对新生的事物与岗位寄予了充分的希望,比如新的社区服务站、新的医务辅导室、新的学校服务部、新的企业服务处等等之类的新岗位就代表着必将取代旧部门的新事物。

(三)专业培训战略

“专业培训战略”也叫“在职培训战略”,就是通过对现在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实务技能的培训,促使实际工作人员获得专业价值观,有效增进专业自我。美国学者威廉姆·法利(William Farley)指出,社会工作从诸多专业中脱颖而出是源于社区需要受过培训的人员来执掌人类服务系统,“社会已经申明,助人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工作必须由有专业能力的、服从严格的责任制要求的人来做”[5]。专业培训战略确信,实际工作人员在业务素质方面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服务的需求,因而必须通过专业价值、专业方法与专业技巧的传播来充实服务人员的专业人生,促进工作人员运用专业叙事语言来重新谱写工作对象的生命故事,从而在渐进过渡、积极稳妥、持续改进的基础上来有效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

三、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搞好厦门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的策略

要解决厦门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的难题,不仅要选取恰当的战略,而且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这是因为,成功的战略需要经由具体的策略来使之得以实现。战略与策略是紧密相连的,二者的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从总体上看,策略是对战略的执行,具体性、程序性、阶段性的方法、措施与途径则可相对归为策略问题。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新理念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在战略思想主导下采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策略,在全体社会成员的高度重视下寻求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仅有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民间社会工作部门的重视是不够的,如果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认同度不高,则相关的建设活动必然缺乏合法性基础。要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确立新的普遍重视专业化建设的理念,就必须搞好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和组织路线,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当作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的理念依据和重要工具,使发展社会工作的思想能够深入人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体民情、顺民意、得民心”,搞好党的社会工作、政府的社会工作和民间的社会工作,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实际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进程。

(二)认真做好专业化研究,把握厦门专业化发展的新环境

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面临着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环境,要提升专业建设绩效,必须在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因时、因地制宜,绝不能采取一刀切和整齐划一的做法,要针对不同的社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采取不同的策略。在战略与策略的结合上,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必须在策略上重视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的地缘优势,发挥厦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长处,明确厦门便于与海外及港台交流合作的特点,把调查研究与灵活应对作为策略选择的基础和起点,避免专业建设模式死板僵化。

(三)积极拓展专业化领域,合理设置专业化服务的新岗位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必须积极拓展专业化的领域,在企业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城市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扶贫社会工作等领域积极探索专业服务岗位设置的途径、办法、对策与措施。作为新时期专业化建设的新策略,必须积极探索基层岗位设置的名称、规模、结构、权责、组织等具体的问题,比如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岗位设置就要考虑采取企业外模式还是企业内模式,要考虑设置多少个、多大规模的专业机构。只有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并在回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专业人员能够在专业的岗位上从事专业性的工作。

(四)大力培养专业化人才,努力构建专业化工作的新队伍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不仅要根据需要设置专业化的岗位,而且还要培养专业人才,构建专业化的工作者队伍。可以说,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关键在于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而要实现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最为基本的策略就是发展专业教育,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努力探索大学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坚持以大学教育为主导,以中专层次、大专层次、本科层次及研究生层次为基本的人才培养层次,使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在专业价值观支配下从事专业服务。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特征,努力搞好实习教学与实验教学,在以讲授法为主导的基础上努力构建多层次的专业教学方法体系。

(五)高度重视专业化创新,有效实现专业化建设的新突破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视为灵魂和不竭动力,努力实现专业化建设的新突破。作为成功完成专业化建设战略的重要策略,实现创新和突破已经成为搞好相关建设工程的关键所在。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6]。按照社会系统理论的理解,创新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即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内生变量是指事物内部结构要素及结构关系的变化,外生变量则是指作为支持系统的环境发生的变化。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正在引发社会工作的这两个方面的变化,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必须对此做出积极回应,及时实现实际工作专业化建设的持续有效创新。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衽,2006年。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③单凤儒:《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④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⑤[美]威廉姆·法利:《社会工作概论》[M],隋玉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战略进程 篇10

一、旅游产业国际化对人才素质的战略要求

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 根据分工和职业角色的差异, 可以将有关的专业人才划分为国际化旅游公共管理人才、国际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国际化旅游教育人才四大类, 他们的具体工作内容既有联系, 又存在着侧重点不同, 但是旅游产业国际化对人才素质的战略要求是有共同点的。

1、在跨国环境中熟悉、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熟悉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是国际化旅游人才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具体地讲, 国际化旅游人才应该深入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悠久文明和历史文化, 对异国文化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和灵活性, 理解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愿意使用对方语言进行交流, 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

2、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由于各国政府的参与, 国际旅游受国际间政治关系的影响比较大。国际旅游活动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基本都由政府谈判解决。因此, 国际化旅游人才的国际视野, 不仅包括对本行业或领域国际上的整体格局、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 对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规律、潮流和最新成果能够准确把握, 还应该关注国际形势对旅游业的影响, 并保持足够的敏锐性。

3、通晓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旅游服务业是WTO中服务业开放承诺最多的一个领域, 在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 中旅游服务原则分为两类:一是规定一般性义务, 即每一个缔约方均需遵守的纪律;二是规定每个缔约方都需经谈判作出具体承诺。此外, 各成员方的承诺还包括:不对到国外旅游设置新的限制;不对由国外业者拥有的或者经营的旅游机构实施限制;不对本国国民到国外旅游设立最高随带金额或兑换外币的限制, 等等。可见, 熟悉以GATS (服务贸易总协定) 规则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 是国际化旅游人才参与世界旅游服务贸易竞争所必需的。

4、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 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国际旅游交流活动中, 影响沟通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旅游服务者的文化背景、旅游者的文化背景、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企业文化。[1]对国际化旅游人才而言, 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所供职企业的企业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 而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 则是需要自觉地了解和熟悉。国际化旅游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 以对旅游者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熟悉为基础, 合理运用基本的沟通技巧, 以灵活、务实的态度, 协调国际旅游活动与交往中的各种关系的能力。 (如图1) 。

二、旅游国际化人才战略所需要的生态环境

旅游产业国际化意味着资源的国际化, 与技术、市场和资本等资源相比较, 人才资源的国际化是最值得重视的。这不仅是因为人才是旅游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载体, 是开拓旅游市场的第一要素, 是创造旅游产业价值的基础动力;更重要的是, 人才资源的竞争是一种无准入的过程、无交易条件下的完全自由竞争, 竞争的胜负取决于能否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和事业发展的生态环境。[2]

旅游国际化人才战略所需要的生态环境由三个层次组成:

1、基础层次。基础层次是充分满足国际化旅游人才生理需要和价值体现的社会环境, 具体包括:开放的经济政策、持续的经济增长、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富有活力的社会文化;旅游知识产权概念为全民所接受;旅游行业的用人机制是以信誉与职业道德为基础, 以能力和贡献为准则的。

2、中间层次。中间层次是充分满足国际化旅游人才职业发展需要的就业环境, 具体包括: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人才评价标准;与国际共享旅游教育培训资源;旅游行业人才流动和人才配置的国际化、市场化与有序化;旅游企业视国际化人才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和竞争优势的来源。

3、最高层次。最高层次是充分满足国际化旅游人才实现其价值的法律、制度环境, 具体包括:廉洁、高效、规范的政府行为和吸引国际化旅游人才的政策措施;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建立旅游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系统;从和谐发展的角度, 既要保证国际化旅游人才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并分享价值, 又要保护支撑其创造价值的群体享有公平就业的环境。

三、国际化旅游人才开发的战略构想

(一) 主体战略

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才战略, 首先应该着眼于提升现有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即积极推进本土人才国际化。

1、建立国际化旅游人才测评体系。

建立国际化旅游人才测评体系, 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素质水平, 是国际化旅游人才开发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所谓国际化旅游人才的素质, 是指参与现代高水平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活动的人员, 所需要具有的知识、技能、品格、精神、观念、气质、体魄等诸因素的总和。本文设计了国际化旅游人才测评体系的基本结构 (图2) , 从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4个一级结构属性, 及其涵盖的20个二级结构属性对国际化旅游人才进行考量。

2、提升旅游公共管理部门的国际化水平

具有研究国际旅游发展的背景和阅历, 并掌握欧美发达国家政府治理的先进理念和公共管理技能的人才, 是提高推进我国旅游产业国际化水平的前提保障。

首先, 在任用旅游行业公共管理部门领导者时, 增设国际化能力与水平考核指标。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旅游公共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过程中, 以是否具有国际化背景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其次, 从短期培养向中长期培养转变。国际上通常认为, 只有通过一年以上的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 才有可能初步塑造出熟悉一国情况的国际化人才。因此, 要把过去低层次、短时间、开眼界式的境外培训方法, 转变为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外语水平的年轻干部到世界贸易组织 (WTO) 服务贸易理事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参加中长期的培训, 或送到旅游业发达国家如瑞士、新加坡的政府旅游部门担任实习公务员。

3、提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缺乏国际化人才, 是影响我国旅游企业服务水准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制约我国旅游企业走出国门, 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最主要因素。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 熟悉国际服务贸易惯例, 掌握多门外语, 懂现代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证明, “企业内部培训与实践锻炼”是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旅游企业可采取“请进来”的形式, 聘请有跨国经营管理旅游企业经验的业界人士, 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人才, 重点从跨文化市场营销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方面, 进行系统性培训。

为了确保在竞争环境中, 拥有和对手同样的视野以及同样直接或者间接的经验, 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还可以外派骨干员工到海外同类型企业亲身参与工作实践, 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业界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服务理念, 更能有机会建立起国际旅游信息交流网络。

(二) 支撑性战略

支撑性战略的核心思想, 是以国内高等院校为平台, 开展旅游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 为我国旅游产业国际化提供合格的后备力量。

在高等旅游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是将国际化旅游人才开发纳入国内正规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够探索国际化办学的模式, 双方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互访进行学习交流, 而且可以引进国外优秀教材和旅游教育理念, 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 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 在高等旅游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应该只是高等旅游教育国际交往实践的整体关联性增强, 并不意味着高等旅游教育所涉及的文化概念、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而消失。真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必须根植于祖国文化土壤, 没有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就不是真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

(三) 策援性战略

策援性战略的主导思想是, 引进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参与到我国旅游国际化进程中来, 通过设立项目、提供职位和搭建平台等方式, 聘请国际旅游界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来华工作, 同时, 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参加中国旅游业建设。

1、引进国际旅游界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来华工作。

目前, 国际旅游界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来华工作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等机构面向全球发布重大旅游建设项目、重点旅游科研课题, 吸引国际旅游界专家参与或主持有关工作;二是随着国际旅游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国际旅游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市场开发、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三大领域发挥影响;三是国内高等院校从提高学术水平, 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的角度出发, 聘请世界知名大学旅游专业的专家来华教学和交流。

国际化人才普遍具有跨国流动的特点, 因此, 为了避免从事咨询和高等旅游教育的国际旅游界专家在华工作时间短, 对项目 (课题) 和学科建设难以产生持续性影响的弊端, 应该考虑“人才团队”的引进, 团队的所有成员分期分批来华咨询和讲学, 若干个短期就自然地变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智力”引进过程。

2、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归国参加中国旅游业建设。

在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方面, 应该将视野放宽, 把旅游放到服务业的范畴中, 除了重点引进旅游规划、旅游产品开发和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国际名校毕业生, 还应该关注服务营销、风险投资、房地产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高层次留学人员, 依靠多专业的人才, 全方位地提升我国旅游产业国际化的水平。

优化内部生态环境是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的关键, 具体包括: (1) 待遇保障。提供有一定竞争力的薪资报酬, 特别是针对领军人才, 要建立健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内部政策体系。 (2) 催化机制。包括指定国内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 及时解答留学归国人员在工作中的各种疑问, 并对他们的领导能力进行训练;设计使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导师制度, 以利于留学归国人员较快地形成归属感, 并树立威信。 (3) 学习机会。包括留学学费的补偿机制、参加国际性旅游会议和交流的机会、企业或组织的培训部门提供的新产品或新技术培训、工作轮换以及为获取特定知识、经验或技能的再出国学习等。 (4) 发展机会。包括为留学归国人员设计实习适应期、设计有针对性的职业阶梯与发展通道、设计关键职位继任计划、优先提供海外工作机会等。

四、结语

在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 人才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既要从行业需求的角度研究旅游国际化人才的素质特征, 又要对国际化人才开发的渠道和模式进行探索, 还要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旅游国际化人才创业、工作和生活的友好型生态环境。处理好本土人才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引进三方面的关系和摆位, 是旅游国际化人才战略决策的重点。

摘要: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所需要的人才主要包括旅游公共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教育人才。本文研究了国际化旅游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特征和所需要的生态环境, 系列化地提出了我国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中可选择的人才开发战略。

关键词:旅游,国际化,人才战略

参考文献

[1]魏卫, 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彭剑峰.WTO与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2, (1) .

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机动化日益提高,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选择何种模式是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城市化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1.1 城市化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和发展的象征。而城市化是国家或区域空间系统中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各类城市环境中集中的过程,包括非城市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的过程,还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扩散过程等其他重要内容。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是:中小城市、大城市的数目和规模将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并且还将形成以特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城市带。

1.2 交通运输与城市化的关系

交通运输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交通对城市化的观念变化起到了催化作用,对城市发展的布局及经济结构、居民出行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及城市化的发展又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城市交通运输方式趋向多元化、结构趋向合理化及其交通运输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2 城市化进程中所要面临的交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我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交通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失衡日趋严重,从而导致大范围的交通拥挤阻塞和城市活动效率每况愈下。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道路容量不足

专家们说,按照国际惯例,国民收入每增加1%,机动车拥有量就会增加1.02%到1.9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至2000美元时,小汽车拥有量增长进入高峰期。我国正好处于这一时期,虽然我国城市道路建设不断增加,但交通拥挤没有明显缓解,道路容量仍然不足,主要原因是我国城市平均汽车保有量每年平均递增率大大高于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的年平均增加率(以北京为例,前者为15%-20%;后者仅为1.2%和3.7%),致使汽车交通需求与市区路网总容量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并且大多数新增道路均在市区边缘和新区,市中心区的交通仍然处于紧张状况。

2.2 道路网结构不合理,加重了交通拥挤阻塞

市区道路网容量,除了要有足够的道路长度和道路面积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及其网络的连通性等条件。目前有不少城市对快速路、主干道比较重视,而对次干路特别是支线重视不够,因而在快速路和干路上集中的大量车流难以从网络上分流。

2.3 市中心区土地开发强度与其交通环境不协调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市中心区,特别是其中黄金地段地价的不断上涨,导致了这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开发强度向不利于缓解交通紧张的方向发展,并与交通环境最大允许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

应该承认,利用级差地租的梯度分布原理,在地价高的中心区引资搞开发,有其合理与必要的一面。但这种开发强度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势必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产生与开发的初衷相悖的负面效果。

2.4 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乱停车现象相当普遍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致使汽车停车设施严重短缺的矛盾,已从中心区扩展到市区外围、机关单位大院和生活居住区。静态交通设施“硬件”短缺和“软件”不到位,加上停车者只考虑个人方便省事,致使乱停车现象正大范围蔓延。这种无序现象,既影响市容观瞻,又占用大量道路空间,不仅加重了道路交通的拥挤阻塞,还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宁构成威胁。因此,统筹解决停车问题已刻不容缓。

3 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3.1 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是一个高度综合而复杂的问题,必须从政策、机构、体制、管理、收费与价格、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等各个方面同时入手解决。只偏重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则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3.2 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交通的发展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在交通政策的制定、交通工具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布设、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管理的措施等方面都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3.3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就是要求在推进交通系统建设与发展的同时,重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加强交通路网扩张的同时,注意对交通系统的监督;交通系统供给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同时,又能符合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长期持续发展的整体需要。

3.4 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同时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加强城市交通的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交通系统运输效率;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减少低效率、不合理的出行需求。

3.5 必须坚持“交通先导”城市发展策略

打破传统的交通发展思路,启用“交通先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4 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在1995年11月10日建设部《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从战略和规划的层面着手,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制定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首先要充分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同时考虑城市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可能,明确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交通结构。

4.1 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整体协调发展战略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交通网络如同她的骨骼和血脉,而城市用地则是她的躯体和肌肉。一个优秀的城市规划必须充分体现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整体协调发展。根据国外一些城市(如库里蒂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整体协调发展最根本的措施是要突出以交通走廊特别是公共交通(BRT)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库里蒂巴城市发展的经验:以交通走廊引导城市整体发展;以公交优先支撑中心区发展;以规划引导和法制建设保持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等。

4.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痛苦曲折之后,都鲜明地选择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而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所以更适宜于公共交通运输,公共交通是运输方式中综合效益最高的一种。应明确并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地位,从法律、法规方面保证公共交通的发展,从投资、税收、价格等方面制定鼓励公共交通发展政策。

4.3 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战略

在增强城市活力和吸引力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尊重个性化的交通需求,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我们要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工作:(1)正确对待自行车的发展问题,自行车是城市交通系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自行车合理比例既是现实需要,又对城市整体发展有利。(2)营造良好的步行交通环境,步行交通质量既是体现城市现代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计划的适度发展小汽车,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结构趋于合理化。

4.4 交通规划、交通建设、交通管理相结合战略

要想制定一个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我们必须首先研究成立一个综合性的交通规划机构以保证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目标行动相一致。其次,交通管理是保障规划与建设的交通系统能否发挥正常效益的必要条件。应在建设一个现代化交通体系的同时,建立现代化的交通观念和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努力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4.5 道路网规划与建设超前的战略

在“交通先导”思想的影响下,城市道路网规划建设方面必须有一个超前的思想,并保持一定的提前量。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主干道网络体系,高度重视之路网建设,努力大幅度提高路网密度,理清道路功能分级,发挥路网整体效应,加强交叉口渠化,充分挖掘路网潜力,提高路网容量。

4.6 加强静态交通建设和管理的战略

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相辅相成,停车场库的建设必须与车辆同步增长;静态交通发展要按照“停车有位、停车有法、停车有序”的目标进行,制定完善的停车政策、法规、标准与准则以及公共停车实施的规划;推行停车设施民营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停车场建设市场;严格执行拥车者自备车位,鼓励配建公共化等。

4.7 对外交通发展战略

对外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市交通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周围的客货交通源的分布、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的流向。对外交通规划、建设以及管理都要共同协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8 多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的战略

除国家财政拨款外,可结合城市土地开发,向开发者收取交通建设补偿费;规范投资主体,鼓励企业和个体参与交通建设与营运,积极申请国外银行、世界组织贷款。

5 结语

在制定我国城市化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过程中,笔者认为:(1)要确定、贯彻、执行好一个与城市化发展相协调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我们首先要制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是要成立一个综合性的交通规划机构;最后,要特别指出交通发展战略的制定不是一次性的,是一个要定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循环调整的过程。(2)从适合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来看,我们应该倡导:“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常规公交以及轨道交通)”的出行模式,适度控制机动车的增长。(3)在确定我国城市化交通发展战略时,要正确对待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做好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路网规划,充分体现个性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发挥绿色交通的作用。(4)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交通中心的Martinwachs教授曾说:“你永远无法建造足够的道路来赶上解决交通堵塞的需求,交通量的上升,总是超过了道路的通行能力。”所以在确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我们要加强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及推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UTIS),将降低交通需求和提高交通的网络容量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服务水平等,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的适应性。

摘要:本文阐述了城市化与交通运输的关系;指出了我国在发展城市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交通问题;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建立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及适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最后就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城市化,交通运输,交通问题,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陈尚云.我国特大城市客运系统结构和发展战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2.

[2]张玉一,邓卫,季彦婕.大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战略研究.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5.12.

[3]武进市道路交通发展对策研究,www.thesis8.com,2006.3.

【战略进程】推荐阅读:

进程推进06-24

变化进程07-23

应用进程09-23

进程展望09-30

进程网络10-01

进程结构10-08

进程互斥10-08

改革进程11-24

进程评价12-01

法治进程12-08

上一篇:体育摄影的专业化思考下一篇:胸部创伤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