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监测

2024-10-05

手术监测(共10篇)

手术监测 篇1

目前,抗菌药物已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抗菌药物在治愈并挽救了许多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加、细菌耐药性的增长等,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的影响,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了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烟台龙矿中心医院结合卫生部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订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并参照卫生部《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制订了烟台龙矿中心医院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及应用方法,从部分损伤小的Ⅰ类手术切口患者抓起,总结经验,逐步在全院推广,以待彻底解决Ⅰ类手术术后用药的不合理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2008年12月11日至2009年12月10日,共对262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用药的监测工作,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34例,其中腹股沟斜疝28例、卵巢囊肿26例、甲状腺瘤19例、白内障61例。实验组128例,其中腹股沟斜疝26例、卵巢囊肿24例、甲状腺瘤18例、白内障60例。

1.2 信息来源

参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的有关临床科室,在实施手术同时最迟不超过24h内通过医院内部网将疾病诊断及手术名称上报至药剂科、院感科、医务科等有关科室,药剂科、院感科采取下科室调查、指导的方法跟踪监测用药及切口愈合情况。

1.3 用药方法

实验组执行我院常见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手术前(切皮前)30min内给药(临床科室执行),常规剂量,如手术时间较长(>3h)或术中出血较多(≥1500mL),根据药物半衰期可追加给药一次(单剂量),应用时机由麻醉师决定,手术室巡回护士完成,术后用药时间限制在24~48h。鉴于医师及患者的接受程度,也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对特殊病例烟台龙矿中心医院规定最长不超过72h。对照组按照常规手术术后用药,时间多为5~7d。

2 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显示,实验组60例白内障患者由于手术时间短(15min左右)术前均未用药,术后用药48h,其他68例患者均术前30min用药一次,术中未应用,术后用药24h 46例,48h 77例,72h 5例。切口愈合情况:有1例卵巢囊肿患者,由于肥胖,术后拆线时有一针眼处液化,给予换药、理疗等处理,观察体温正常,切口干燥无渗液,愈合好。其他患者切口均愈合好。对照组134例患者,术后用药5d 54例,用药6d 42例,用药7d 30例,用药8d 8例,切口愈合良好。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3 体会

烟台龙矿中心医院对部分Ⅰ类手术切口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用药的管理,既能保证切口无感染,又能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缩短住院天数,提高床位使用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烟台龙矿中心医院下一步准备在损伤大的Ⅰ类手术患者中开展围手术期用药奠定了基础。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各科室均较谨慎,切口稍红肿就要求延长抗生素的使用天数,甚至有的切口无红肿、体温不高,只是由于患者不放心,而要求延长抗生素的使用天数,还有部分患者在停用静脉用抗生素后,即使体温不高、切口愈合好,还要口服抗生素,有的患者甚直说我来住院不用抗生素那我住院干什么?如果不用抗生素切口感染谁负责等等,表示出极端的不理解。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个人认为,主要是由于医务人员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观念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其次是与患者的沟通做的不到位,没有让患者真正了解抗生素的作用及危害,没有让患者知道你是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的,是真正在为患者着想,以至于让患者产生误解,而不能好好的配合工作。再者还存在经济驱动,以至于违背了医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这一问题值得全体医务人员及有关部门的深思。

关键词:Ⅰ类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术后切口,体会

手术监测 篇2

2018年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方案

为了解我院骨科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发现危险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我们将继续在2018年开展骨科I类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危险因素;

2、及时发现问题,以便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

骨科I类手术切口:四肢和关节内固定植入及取出术。

三、监测时间 2018年1月—12月。

四、监测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五、监测方法

(一)监测前的准备

1、监测开始前对手术相关科室的主任和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对参与该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确保各参

与科室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二)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保证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并填报监测表格。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有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③如有需要,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相关成员进行会诊,制定诊疗方案。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2、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合理应用抗菌药物。②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③输入每个手术患者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每季度得出手术部位感染率,与医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三)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采集方法

手术部位有疼痛或压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等体征之一时,颅脑手术后

有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等体征之一时,应进行相应的诊断性检查。特殊情况下,外科医生与微生物室人员、感染控制人员一起讨论并通过无菌操作从切口留取组织或液体标本送检。

①分泌物常规检查+革兰染色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取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科,注意不能用干棉签取样,一定要用无菌盐水浸湿再取样并及时送检。

②分泌物细菌培养的操作方法

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擦拭切口表面2遍,以去除表面的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棉签用力擦拭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后放入无菌试管中,塞上试管塞,送检验。但厌氧菌培养时应取深部标本而不能擦拭表面,同时要使用厌氧培养基。

4、调查登记方法

①主管医生对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见附表),医院感染仅指手术部位感染。

②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③医院感染病历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者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如发现以上情况,科主任立即组织会诊确定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并及时通知感染科。

④每个手术病人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病人出院时,给病人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切口出现异常,及时与手术医生联系。无植入物手术患者手术后追踪30

天,有植入物者术后追踪一年。

六、有关指标的计算

1、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100

2、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

指定手术该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指定手术某危险指数患者的手术数某危险指数手术感染发病率=

×100

3、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1)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

该医生在该该时期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某医生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某外科医生感染发病专率=

(2)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

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3)平均危险指数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平均危险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4)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4、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

七、数据的整理、分析、比较及反馈

1、专人负责,认真填写,避免遗漏,及时整理完善数据。

2、如发现数据缺失,及时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感染科每季度总结分析,不断提高监测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将调查数据向有关人员汇报,向各手术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4、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并确定下一步工作目标。附:《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2018

医院感染管理科 年1月6日

表1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 科别 床号 姓名 性别 男/女 年龄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联系电话 回访日期 年 月 日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 手术持续时间 分钟 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医生 ASA评分 Ⅰ Ⅱ Ⅲ Ⅳ Ⅴ 切口等级 Ⅰ Ⅱ Ⅲ 失血 ml 输血 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类型 急诊/择期 麻醉类型 全麻/非全麻 植入物 有/无 显微镜 是/否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2小时以前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围手术期(术前30-120分钟)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中用药 是/否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术后用药 1日/ 2日/ 3日/ 4日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联合用药 是/否 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药物名称剂量方式

四、医院感染情况 是/否 部位: 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外科引流: 是/否 瘘管: 是/否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感染日期 年 月 日

其他医院感染 有/无 感染部位

送检日期 标本名称 送检方式 病原体 药敏结果 填表人

骨科患者出院指导

尊敬的患者:

您好!感谢您对我院的信任,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我们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提高医疗质量,给您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外科伤口需要7至14天愈合,有时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在手术后30天内遇到下列情况,请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络并及时就诊。1、2、3、4、切口化脓、流脓或流血水。拆线后不愈合。

切口处疼痛或触痛,局部肿胀、发红、发热。不明原因发烧>38℃。

手术监测 篇3

【关键词】 胃转流手术;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26-01

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作为一种新的血糖检测手段应用目前还较为局限于糖尿病内科治疗患者,在手术治疗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我们应用CGMS对糖尿病病人胃转流手术后进行了连续监测,比较了CGMS检测方法与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优缺点。有针对性制定规范合理的护理监控方案,为临床有针对性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3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患者15例进行了胃转流手术,选择标准:男8例,女7例。年龄33-50岁。确诊2型糖尿病,病史大于5年以上,术前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病人,糖耐量受损病人,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者,心肺等脏器功能衰竭者。

2 血糖监测与护理

2.1 术前护理 术前15例患者均进行一般状态评估: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糖尿病并发症、营养状态及心理状态评估,检测胃转流手术前后病人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

2.2 术后护理 患者行胃转流手术后,待麻醉清醒转回病房,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静脉输液,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开始进全流食,首先试饮水30-50毫升,观察有无呛咳、腹胀等症状;3-4次无不适后,可进无渣全流食如:米汤、菜汤、过滤果汁、稀藕粉等,不要吃豆制品和奶类的食物以防胀气;手术后第7-10天,可进全流食如:粥、米糊、烂面条等,手术后第10-14天,可进半流食如:藕粉、蛋羹、面条、面片等,以软烂易消化食品为主,充分咀嚼缓慢进食。胃转流手术后第2周以上,逐渐过渡到软食或普通饮食、如:馒头、干饭、蔬菜、肉类等,以少渣、少纤维、易消化、高蛋白食物为主,少食多餐为原则。出院后每天至少饮用1500-2000毫升的水,以预防脱水及便秘。

2.3 血糖监测流程 15例患者术后使用CGMS连续监测血糖7天,72小时更换一次探头,即监测患者禁食期间、进食后1-7天期间动态血糖情况,同时使用罗氏活力型血糖仪测定6个时间点第一阶段,禁食期间6个时间点:6-10-14-18-22-2;进食后第1-7天期间6个时间点,分别为早晨6:00,三(主)餐后2h(10,14,18,)22:00,凌晨2点末梢毛细血管血糖值,作为校正和对照,每12小时下载一次血糖变化图谱,根据血糖变化情况调整胰岛素劑量,(低血糖标准为2.8mmol/L)。对照组患者采用罗氏活力型血糖仪监测以上6个时间点的末梢毛细血管血糖。根据毛细血管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剂量。根据动态血糖图调出上述6个点血糖,比较两组7天后6个时间点平均血糖、24小时平均血糖,全天胰岛素剂量,并进一步监测低血糖的发生率。

3 血糖监测结果

15例患者平均血糖7.5mmol/L,其中8例发生低血糖,发生率52.4%(8/15)。

4 讨 论

4.1 糖尿病患者胃转流术后血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化规律目前还不清楚。手术后病人血糖受到两方面的干扰:一方面胃转流手术降糖作用影响本身术后血糖水平;另一方面大手术本身创伤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会使血糖增高。手术后由于疾病、麻醉手术创伤等应激因素及手术本身对血糖有影响,造成糖代谢的紊乱,使病情加重,掌握术后血糖变化规律,做到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缩短高血糖的持续时间,才能降低血糖的总体水平,从而减少患糖尿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4.2 CGMS对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术后应用能有效降低术后低血糖发生率。病人在应激、手术、感染等应激因素情况下,造成糖代谢的紊乱,血糖水平会出现异常升高,高血糖通过影响机体代谢状态、免疫功能,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中最可怕的不良反应,可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所以,CGMS对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术后的低血糖及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很有价值,尤其可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有效降低了术后低血糖的发生率。

4.3 CGMS有效降低胃转流手术治疗糖尿病病人术后切口延期愈合率,糖尿病病人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为10.2℅,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多见于血糖控制不好的2型糖尿病病人,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术后初期血糖控制成为影响手术切口的主要因素,应用CGMS有效降低了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术后切口延期愈合率。

4.4 还可以利用快速血糖测量仪每4小时监测血糖1次,根据身体调节胰岛素的用量。防止患者发生高血糖、低血糖或酮症酸中毒。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汗、心慌、手抖、饥饿感或出现烦躁、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口唇樱红等症状,如出现上述症状时,应提高警惕,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在我院初步开展,手术本身对血糖有影响,同时病人在应激、手术、感染等应激因素情况下,造成糖代谢的紊乱。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控制血糖成为治疗的基石。美敦力动态血糖检测系统可以及时的监测高、低血糖的发生,弥补了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不足,保证了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大大降低了胃转流手术后患者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高艳红,张利岩,高宏凯,等.2型糖尿病患者胃转流手术治疗后血糖的临床观察与监测,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

复用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监测 篇4

关键词:手术器械,清洗,监测

0.引言

长期以来复用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已经成为引起外源性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引发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及医疗纠纷屡见不止, 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复用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不合格的危害性很大, 影响消毒、灭菌质量的因素众多, 但清洗质量是影响消毒、灭菌质量的关键要素, 清洗不合格会引起消毒、灭菌的失败。使用后的医疗器械表面会残留有人体组织、渗出液、血液等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如果没有有效清除, 污染物会形成细菌的保护屏障, 阻碍消毒因子的穿透, 清洗质量不合格也会增加热源的风险。《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 310.3) 中要求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清洗质量监测。目前, 检测器械清洗质量的检测方法很多, 以目测和光源放大镜目测法为主, 此外水合茚三酮法和ATP生物荧光法也逐步被业界认可。

1. 复用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监测方法

1.1 光源放大镜目测法: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 310.3) [1]要求目测和/或借助光源放大镜检查。目测法可发现50um的残留物, 借助5倍光源放大镜可发现30um残留物。

1.2 水合茚三酮法

1.2.1 水合茚三酮反应原理

水合茚三酮在弱碱环境中与氨基酸共热, 引起氨基酸氧化脱氨、脱羧反应, 水合茚三酮化合物被还原, 还原物可与氨基酸供热物分解产生的氨结合, 在与另一个分子还原茚三酮缩合, 生成紫色化合物。该化合物颜色的深浅与氨基酸的含量成正比, 可通过测定570nm处的光密度, 测定氨基酸的含量。

1.2.2 水合茚三酮的灵敏度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可影响水合茚三酮检测氨基酸的灵敏度, 37˚C、45˚C、110˚C的条件下反应30min, 其灵敏度分别为5ug、0.5ug、0.05ug1.2.3使用水合茚三酮判断器械清洗效果

根据国际标准ISO15883中规定, 擦拭后的棉拭子放置在110˚C环境中, 时间30min, 观察颜色变化判断清洗质量[2]。

1.3 ATP生物荧光法检测

1.3.1 原理:

ATP (三磷酸腺苷) 是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化合物, 在荧光素酶催化下, 荧光素、ATP、镁离子、氧发生反应, 发出560nm的光, 通过测定相对发光值 (RLU) 可以反映污染程度。也可以通过加入ATP标准品的方式, 计算出样本中ATP的量 (mole) 以实现定量检测。

1.3.2 灵敏度的要求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采用ATP生物荧光测定清洗与清洁效果时应符合灵敏度的要求[3]。”目前, 市场上常见的ATP荧光检测仪按检测灵敏度可分为灵敏度为10-15moleatp、灵敏度为10-18moleatp两类。经研究表明灵敏度为10-15moleatp的仪器检测细菌总数的线性范围在104~108cfu/ml, 灵敏度为10-18moleatp的仪器检测细菌总数的线性范围在102~108cfu/ml。

ISO15883给器械的清洗效果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将107菌片清洗后下降4个数量级即器械清洗后残留的细菌总数103cfu/件清洗合格。按照ISO15883的要求灵敏度为10-18moleatp仪器, 可有效检出103cfu的细菌, 可以用于器械清洗效果评价。

1.3.3 ATP荧光检测仪及相关试剂的性能评价方法

ATP荧光检测仪检测限 (灵敏度) 的评价方法:

(1) 将ATP标准品从10-12mole梯度稀释至10-18mole备用。

(2) 取20支在保质期内的检测试剂, 放入ATP荧光检测仪检测试剂的空白本底值, 并计算平均值RLU0, 最大值RLUMAX。

(3) 取ATP标准品10-12mole、10-13mole、10-14m o l e、10-15m o l e、10-16m o l e、10-17m o l e、10-18mole加入荧光素酶, 放入ATP荧光检测仪检测Ms。

(4) 当某一稀释度的Ms大于或等于MT时, 该稀释度为该仪器和配套试剂的检测限 (灵敏度) , 可信度为95%。

1.3.4 ATP荧光检测仪的使用

以清洗后的医疗器械为检测对象, 如手术器械、内镜等。操作时要穿无菌隔离衣, 佩戴无粉、无菌手套及一次性口罩、帽子防止人为污染。

ATP检测试剂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体化试剂, 将反应所需试剂做到一个棉拭子试管中, 完成涂抹后释放试剂, 即可完成反应, 进行测定。另一类是可定量试剂, 一般是一套试剂盒, 包括细胞裂解液、荧光素酶、ATP标准品, 需要按顺序加入试剂完成检测反应, 该试剂盒能够消除因酶活性或者残留消毒剂等带来的影响, 并可以换算出ATP的量, 达到定量检测的目的。

1.3.5 一体化试剂检测

取出拭子涂抹待测器械除手持部分以外的各个部分, 重点涂抹关节、齿牙等难清洗部位, 涂抹时要注意试子与涂抹面成45˚角, 并不断转动试子。涂抹完成后, 将拭子装入试管中, 释放出试剂, 振荡15次, 注意不要振荡出过多的泡沫。将试管放入检测仪中检测, 仪器显示光度值单位为RLU, 与ATP含量成正相关。一体化试剂操作简便, 便于携带, 但是此类试剂无法做绝对含量的检测, 在结果判定上只能参照厂家说明书, 在使用中有一定局限性。

1.3.6 可定量试剂检测

使用专用的棉签, 用无菌水进行预湿, 对待测器械进行涂抹, 涂抹方法同上。涂抹完成后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细胞裂解液, 在裂解液中充分洗脱棉签, 最后在试管壁上将棉签中的水分挤出, 弃掉棉签, 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荧光素酶, 振荡混匀, 放入检测仪中读数, 显示数值即为ATP参与反应生成的荧光的光度值。取出试管, 加入定量标准ATP, 轻轻振荡, 再次测量光照度, 仪器可通过两次检测数值计算出样品中ATP的绝对含量, 以amol表示。

1.3.7 判定标准

ATP荧光检测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 目前没有明确的数值标准, 仅作为参考比较的依据。中国CDC消毒检测中心自2005年至今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曾用ATP荧光法与目测法、潜血法等清洗质量监测方法进行对比, 并参考ISO15883的要求, 得出使用灵敏度为10-18moleatp的检测设备RLU<2000可作为器械清洗合格的参考值。

2. 目测法和ATP荧光法检测器械清洁度的应用

2.1 目测法和ATP荧光法检测器械清洁后达标情况

目测法和荧光检测法监测同种器械, 其结果有差异。检测中发现个别器械有明显污染, 但RLU值仍合格的现象。见表1。

2.2 ATP荧光法检测器械清洁后RLU值

被检器械的RLU平均值从大到小排列为, 吸引器接口>麻醉面罩>吸脂管>止血钳>持针器>手术床。见表2。

RLU≤2000作为清洁合格标准

3.讨论

运用目测清和ATP检测仪观察清洗后的器械管腔、关节、卡口及齿槽处流动水不易冲洗到的部位, 污染情况还有一定的差异, 目测法的误差比较大。ATP荧光法检测持针器合格率为91.43%, 止血钳为88.57%, 吸引器接口和吸脂管合格率分别为86.36%和81.82%。尤其是美容手术常用的吸脂管内, 可见残留的脂肪颗粒, 检测值超过标准2000多倍。可见手工清洗不认真, 再加上没有配备超声、高压水枪、气枪等设备, 使附着的污染物不容易清洗干净, 关节、卡口及齿槽处容易隐藏肉眼看不到的残留污染物。麻醉面罩合格率只有40.00%, 按要求应该是一次性使用, 可见还存在重复使用的现象。手术床的清洁效果最好, 合格率为92.86%[4]。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比目测法更能直观反映器械清洁的效果, 值得推广使用。文献报道水合茚三酮法检测清洗效果敏感性可达95%以上, 但其灵敏度受温度、PH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目前在临床的应用还不广泛。

参考文献

[1]卫计委.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2]邢书霞, 马玲, 王志, 等.4种医疗器械清洗效果评价方法的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8, 25 (3) :245.

[3]卫计委.《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

手术监测 篇5

手术部位的感染增加住院时间、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增加住院费用,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据我院初步统计资料对手术病人实施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以有效降低手术后病人医院感染率。现将2013年第三季度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小结如下:

一、监测方法:

1、每个手术病人均需填写“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调查表”。

2、床旁询问手术病人,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3、调查中特别注意手术病人发热是否>38℃,切口外观的改变,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素的情况,提前拆线以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及医生已诊断的切口感染。可疑感染的切口应做分泌物拭子涂片细菌培养。

4、每个手术病人出院时应给予出院指导,并告知一旦出现异常及时与责任医师或感染管理科联系。

5、病人出院后由专人负责电话随访,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二、一般监测情况:

2013年第三季度我院手术病人共740例,按手术危险因素分类: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0的有560例,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1的有168例,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2的有10例,手术危险因素分值为3的有2例;按手术切口等级分类:Ⅰ 类手术切口180例,Ⅱ类手术切口490例,Ⅲ类手术切口70例。

2013年第三季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病人共1人,1例次。

三、手术病人感染统计:

1、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观察期间手术病人各部位医院感染病人例次数/观察期间手术病人总数×100% 2013年第三季度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1/740×100%=0.14%

2、手术切口感染专率:

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1/740×100%=0.14%

四、小结

本季度手术部位经感染监测,并发现感染病例的发生率总体控制较好。Ⅰ类手术切口、Ⅲ类手术切口均未发生感染,Ⅱ类手术切口有1例发生感染(剖宫产1例)。由于所涉及的病种手术例数太少,计算出的感染发生率不能说明问题。然而,我们也与相关的医生沟通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进一步控制手术部位的感染发生率。

手术室消毒效果的生物监测研究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消毒效果的监测对象

1.1.1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2012年1~12月每月采用肯格王三氧消毒机根据手术间面积用乳酸加水薰蒸消毒手术间, 对普通手术室、感染性手术室、妇产科手术室、术后观察室进行消毒后采样送培养, 记录每月所得结果。

1.1.2 手消毒效果监测。

2012年1~12月每月对一名医生和护士的手采用洛本清消毒液经5min揉搓消毒后, 采样送培养, 记录每月所得的结果。

1.1.3 物品消毒效果监测。

2012年1~12月每日手术前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 (84消毒液) 擦拭各手术室桌、台面、无影灯、门窗等处, 每月采用84消毒液擦拭手术床、手术推车、无影灯行消毒后予紫外线消毒, 采样后马上培养, 记录每月所得的结果。

1.2 方法

1.2.1 采样方法

1.2.1.1 空气消毒及采样。肯格王三氧消毒机空气消毒后、操作前进行采样。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 m2, 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 内外布点部位距墙1 m处;室内面积>30 m2, 设4角及中央点, 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1 m处。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直径为9 cm) 放在室内备采样处, 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 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 扣放在平板旁, 曝露5 min, 盖好立即送检。在37 ℃培养箱中48 h观察培养结果计算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1.2.1.2 手消毒及采样。手消毒采样法:采用外科手消毒或洁芙柔消毒六步法。先取少量水湿润双手, 然后取洁芙柔抗菌洗手液适量于掌心, 按外科手消毒或洁芙柔洗手六步法充分搓擦, 清水冲净。洁芙柔消毒六步法: (1) 掌心相对, 手指并拢, 相互搓擦。 (2) 手心对手背, 沿指缝相互搓擦, 交换进行。 (3) 掌心相对, 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擦。 (4)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 交换进行。 (5) 一手握拳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 交换进行。 (6) 将五指并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 交换进行。手消毒后立即进行采样。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 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 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 (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 cm2) , 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 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 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1.2.1.3 物品表面消毒及采样。物品表面消毒的效果监测:监测物体表面用消毒液抹洗后予紫外线消毒。在消毒后进行采样。采样方法:用5×5 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品的表面, 采样面积≥100 cm2, 连续采样4个, 用浸有含中和剂洗脱液的棉拭子2支, 在规格板内横坚往返均匀涂擦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剪去手接触的部位, 将棉拭子将棉拭子投入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 立即送检。

2 结果

以卫生学标准为评价指标, 手术室属Ⅱ类区域, 空气细菌菌落≤200 cfu/m3 (其中层流手术室区域, 空气细菌菌落≤10 cfu/m3) , 手细菌菌落≤5 cfu/m2, 物体表面细菌菌落≤5 cfu/m2, 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1) 2012年1~12月手术室空气生物监测结果, 均未检出致病菌。见表1。

(2) 手卫生学标准 (医生和护士各一人) 手生物监测结果, 均未检出致病菌。见表2。

(3) 2012年1~12月手术室物体 (手术床、手术推车、无影灯) 表面生物监测结果, 均未检出致病菌。见表3。

3 讨论

3.1 管理上重视。

医院每季度定期组织全院医院感染学习班及操作示范, 全院医护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并且进行考核, 与年度考核挂钩。医院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 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执行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医疗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手术科室每1~2个月组织学习一次《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知识, 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并且严格执行控制感染措施, 提高防护措施。

3.2 监测人员需经专门的培训。

监测人员需经过专业的培训, 掌握一定的消毒知识, 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 (消毒后, 使用前) ;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每月把统计分析出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科室, 并及时上报给主管院长和有关部门。

3.3 严格的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手术室消毒管理制度, 对感染性或传染性的手术患者送到特定的感染手术室进行安排手术, 物品固定使用, 在手术完毕后及时彻底地做好终末消毒。保持手术室地面、墙壁、无影灯、门窗等处清洁, 每日晨起手术前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 (84消毒液) 擦拭各手术室桌、台面、无影灯、门窗等处, 手术后应用84消毒液拖地, 每日交换班前、每次术后三氧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不少于1h;每周一次彻底大扫除再次消毒。为检查空气消毒效果每月常规做细菌培养1次, 使其菌落控制在200cfu/m3以内。要求对三氧消毒机、洛本清消毒液、84消毒液消毒日期、消毒持续时间, 全部记录, 使每个护士都有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容器每周高压灭菌1次。所有手术包器械必须经高压灭菌, 每个包必须放置消毒指示卡, 包外注明消毒日期、品名, 采用这一措施后偶有不合格包裹被检出不用, 保证器械物品的无菌要求, 对于不能用高压灭菌的物品均可用环氧乙烷灭菌。如遇污染手术或传染性手术器械用品, 术后将所用器械物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消毒液浸泡后处理, 敷料焚烧。各手术间拖把、抹布相对固定互不挪用, 并用84消毒液浸泡30min后晾干备用。拖鞋每周用84消毒液浸泡刷洗1次。

影响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 但只要加强管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加强检查落实, 定期进行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管理是能够持续改进的。通过生物监测可反映医院及手术室对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点,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我们的根本。

摘要:目的:采用生物监测方法对手术室、物品及医护人员手消毒的情况进行监测研究。方法:2012年1~12月期间对本院普通手术室、妇产科手术室、无菌手术室及其内物品及医护人员手等消毒结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按照目前我院标准程序严格消毒后所有以上消毒结果全年均达到国家标准。结论:采用生物监测方法证明我院手术室目前消毒程序完全达标, 其中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点,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达标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监测,手术室,消毒

参考文献

[1]卢峰, 刘桂卿, 刘子焕, 等.广东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 第2版.广州: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 2000.334

[2]刘宝环, 王秀兰, 韩相芝, 等.120急救车内空气及常用救治器械污染及消毒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12 (6) :54-55.

[3]毛艳春, 葛容海.紫外线照射与臭氧消毒机对床单位消毒效果的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7) :668.

手术监测 篇7

关键词:洁净手术室,运行成本,空气质量

1 我国手术室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手术室为非洁净手术室, 许多医院手术室无空调或使用普通家用空调机和窗式空调, 条件简陋, 存在新风不足、有害挥发性气体浓度过高、空气质量差、室内空气洁净度差、手术感染严重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对医疗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多数医院手术室状况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急需改造。与此同时, 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对医院手术室医疗设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洁净手术室发展现状

(1) 术后感染控制一直是制约外科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致病菌的演化加大了手术环境控制的难度。英国和美国率先采用空气净化技术控制术后感染, 取得了很大成效。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手术室的现代化建设, 当时医院建设潮刚刚掀起, 三甲综合医院手术部急需改造, 由于缺乏适用的指导标准和正确的引导措施, 国内工程公司无据可依, 一些涉外公司进入, 导致市场竞争无序和多国标准并行局面,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洁净手术室的发展。

(2) 随着2002年我国《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与《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的颁布, 洁净手术室建设出现急剧加速现象, 不仅省、市级医院大规模建设高标准的洁净手术室, 不少地、市甚至县级医院也一窝蜂开展洁净手术室项目。但是, 洁净手术室的建设投资巨大, 运行费用昂贵, 加大了医院的运营成本。与此同时, 收费的行政指导、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使3类医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上诸多原因造成手术室越多、医院负效益越大的现象[1]。

(3) 医务工作者、管理人员缺乏净化系统的相关知识, 对洁净手术室概念模糊, 管理水平滞后。有的外科医生认为, 术后感染的主要原因不是空气污染, 而是接触感染, 所以只要执行医院手术室消毒法即可避免。

(4) 《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与《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的实施对我国医院手术室的建设起到规范作用, 使洁净手术部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2]。经过近10年的努力, 我国手术室落后面貌逐渐改变, 对我国关节置换、器官移植、脑外科和心脏外科等大型手术技术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对降低术后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效果十分显著。随着大规模的医院建设及改造, 洁净手术室建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但是, 由于对设计理念和污染控制思路理解不当, 缺乏适用的指导标准和正确的引导措施, 有些医院虽然花了巨资建设洁净手术部, 但运行费用却成倍增长, 给医院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目前手术部建设费用高, 多在于手术部大数量、高级别、过量的净化空调设施, 甚至整套进口国外手术室。国内工程公司的不成熟和一些涉外公司的进入, 导致洁净手术室建设出现市场竞争无序与多国标准并行的局面,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洁净手术室的发展[3]。

3 洁净手术室应用标准、运行成本和净化效果监测

3.1 洁净手术室应用标准

我国2002年颁布了《洁净手术部技术规范》, 对于洁净手术室建设严格规定了不同类型手术的空气质量洁净指标, 是我国目前洁净手术室建设的应用标准, 也是最严格的标准 (见表1)

洁净手术室可以提高手术室空气质量、减少术后感染, 这已为医学和研究证实。推广应用洁净手术室, 是医院手术部建设和改造的方向,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 建立洁净手术部是必然趋势。但外科手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手术感染有其复杂的综合因素, 手术室空气质量、手术人员的双向防护、医用器械、耗材、接触感染、病人自体污染源的存在等, 同样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德国将医院环境分为两类:无菌要求严格和无菌要求一般, 未规定手术净化级别, 强调以经济有效的办法控制空气质量。目前, 国外已逐步推行局部净化模式, 仅对手术间进行净化改造, 制造出专为手术间所用的小型局部净化空调设备。我们应借鉴欧美国家的手术室空气细菌控制和经济运行理念, 根据我国国情, 针对目前洁净手术室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一些建设原则, 在手术室建设定位、手术部改造时考虑局部净化[5]。

3.2 我院洁净手术室运行成本测算

我院外科大楼共设外科病床565张, 配置洁净手术室18间, 其中百级净化4间、千级净化5间、万级净化4间、十万级净化5间, 于2005年7月18日投入使用。

洁净手术部的运行需要耗费相当多的电力、燃料和过滤材料来维持净化等级和室内空气温湿度, 其运行费用有如下几项:新风机电力消耗, 手术室温湿度处理, 新风、循环风过滤处理, 设备折旧, 管理人员费用。

根据国家标准、甘肃省物价局规定 (参考甘肃省工业用水、电收费标准) 和我院洁净手术室两年来的运行情况, 对我院特别洁净手术室、标准洁净手术室、一般洁净手术室、准洁净手术室和辅助用房的运行进行能源消耗资料统计, 以分析运行费用。手术室年运行时间 (按每周5天, 每天12 h计算) 为6 240 h, 甘肃地区冬季平均需供热3 600 h, 夏季平均需供冷2 160 h, 每天运行成本见表2、3。

从表3中可以看出, 手术室净化级别越高, 运行成本越高, 高额的运行成本让我们必须认真考虑, 严格控制高级别洁净手术室数量, 推广低级别或准洁净手术室建设。

3.3 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监测

3.3.1 空气采样方法

根据《手术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 采样布点位置见表4、5。尘埃粒子测定:每半年检测一次, 由净化系统专职人员完成。自然沉降法:普通营养琼脂平板 (直径9 cm) , 当日手术结束后, 在净化系统运行状态下, 彻底清洁手术室, 根据手术室净化级别, 待达到自净时间后, 在静态下放置培养皿 (每个手术室放置未打开的对照培养皿一个) , 对不同级别手术室的手术区及其周边区进行采样, 四角布点高1.5m, 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 暴露30 min后盖好, 立即送检。每月检测一次, 由院感科和手术室感控小组成员完成。

3.3.2 检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尘埃粒子和沉降菌的采样、收集、比较, 对不同级别手术室按《手术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规范》进行定期空气质量监测。两年24次监测中, 有21次达标, 3次复查后达标, 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规定。目前洁净手术室空气质量控制标准均是对手术室静态下的规定, 但是, 手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洁净手术室内的空气污染主要是室内流动人员和围绕手术台的人员造成的空气污染, 手术室空气净化不可能消除由手术人员造成的污染。

4 医院合理配置洁净手术室设想

4.1 建设和改造洁净手术室是一个必然趋势

禁止在手术室内使用普通空调机, 推广洁净手术室, 这是我国医院手术室建设和改造当前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结果[4]。但是我们应有前瞻意识, 针对目前洁净手术室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一些建设原则, 指导与控制洁净手术室建设、改造工作, 使洁净手术室符合医院实际需要。

4.2 国家卫生部手术床与床位配置比例

手术台与手术科室比为1∶20~1∶25, 手术台与病床数之比为1∶50~1∶60, 一般一所三甲医院洁净手术室数量应为10~12间, 一所二甲医院洁净手术室数量应为6~8间。洁净手术室数量不宜过多, 应提高其使用率。

4.3 严格控制高级别洁净手术室数量, 推广低级别或准洁净手术室

美国医学界认为, 层流设施确能有效降低高风险手术的术后感染率, 但不宜普遍推广;认为只有室内有悬浮菌、空气处理系统被污染, 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空气处理系统出现问题, 且在高风险的特殊手术过程中 (如器官移植) , 才对手术切口有显著影响。所以, 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医院级别、手术类别、地区经济水平等, 科学合理地建造洁净手术室, 决不能脱离实际, 盲目跟进。

4.4 严格控制层流洁净手术室

受财力限制, 区、县二甲医院洁净手术室建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能用低级别要求满足手术要求的, 决不采用高级别要求;能局部净化达到目的的, 决不搞全面净化。我们认为, 各级医院应以万级和十万级洁净手术室为主, 大型医院百级手术室一般不要超过两间。据调查, 80%以上的手术可在十万级或万级洁净手术室内进行, 因此不必把大量的财力用在投资大、使用效率低的百级层流洁净手术室建设中。

5 医院洁净手术室的建造要符合卫生学标准和洁净技术标准

洁净手术室建设是医院建设、改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与普通手术室建设有很大区别, 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均很强的专门学科, 应引起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几年, 我国医院大量建设手术室, 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特殊的国情, 加深了相关人员对洁净手术室的理解, 在规范实施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经验与教训。我们相信, 手术室的相关标准与规范会逐步完善, 也更具原则性和灵活性, 在建设上不盲从、一味建造过多高级别净化, 而是根据各医院具体情况、实际效能、运作成本等, 建造经济、实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洁净手术室, 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室造价与运行费用。

希望我国《医院洁净手术部建设标准》与《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在进行修订时, 将手术感染的先进控制理念与我国国情 (如室外空气污染严重、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 有机结合, 使手术室标准与规范进一步完善, 经济发达地区严格执行洁净手术部标准, 经济不发达地区可执行准洁净手术室标准, 这样既可满足一部分发达地区对医院洁净手术部的要求, 也符合经济落后地区对手术室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许家穗.关于医院洁净手术室应用标准与运行成本的思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5 (4) :45-47.

[2]范健, 王济源, 王振根.浅谈医院洁净手术室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J].医疗装备, 2005 (2) :6-8.

[3]沈晋明.我国手术部控制思路与发展[J].中国洁净手术室信息, 2005 (6) :27.

手术室待消毒灭菌包的监测管理 篇8

1手术室待消毒灭菌包的监测

1.1 监测内容

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 对手术室已准备完毕、待送往供应室行压力灭菌的手术包, 做专项调查, 监测内容包括:①包布是否规范: 包括新包布是否先浆洗, 旧包布是否做到一洗一换, 有无破损、潮湿, 是否双层包布;②器械清洁度, 器械的功能是否完好无缺损;③包内有无化学指示卡, 化学指示卡的位置是否正确;④待灭菌包的容积和重量是否符合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⑤标识牌字迹是否清晰, 书写是否正确, 有无灭菌日期、责任人;⑥化学指示胶带是否符合标准;⑦待灭菌包是否十字包扎, 包扎的松紧度。

1.2 监测方法

由科室待消毒灭菌包监测小组成员定时于每日包送往供应室之前0.5 h, 分批分类抽查10个待消毒灭菌包并详细记录抽查结果, 做出统计。

2结果

待消毒灭菌包存在的问题。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 共抽查待消毒灭菌包880个, 发现问题如下:①包布:包布未完全做到一用一洗一更换, 34个包布发黄, 4个新包布未脱浆即进行使用, 4个包布上3M胶带的痕迹未去掉;②器械:器械上有血迹未清洗干净12例, 组织剪、线剪关节松动, 存在刀口卷曲24次, 闭合时刀尖有空隙;镊子生锈3 例;未开封使用的过期包送去灭菌前, 器械没有重新上油12例;③灭菌包内未放置化学消毒指示卡6例;化学指示卡不符合标准12例 (只有标准1/2 大小, 或是长度只有标准长度的1/3甚至短到1.5 cm) ; 虽放置了化学消毒指示但上一次已用过的卡没有取出8例;化学消毒指示卡放置的位置不正确9例;④待消毒灭菌包的容积超过标准12例, 重量不符合国家卫生部规定标16例;⑤标识牌字迹不清晰16例, 书写不规范13例, 其中只签名字中的一个字8例, 日期跨年、月、日没有书写规范5例, 无灭菌日期、失效日期2例、无责任人1 例;⑥化学指示胶带不符合标准21 例, 全部是胶带过短;⑦待灭菌包一字包扎4例 (4例均为小型无菌包) , 待消毒灭菌包包扎不紧21例。

3措施

3.1 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思想认识

手术室护士必须认识到规范医用手术用包的重要性, 严格管理消毒灭菌工作, 严防发生院内感染, 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医源性传播, 保障医疗安全。科室质控小组成员经常宣传器械清洗和包布应做到一用一洗一更换的重要性, 对不符合规范的待灭菌包责任人做到耐心讲解灭菌包的各项要求, 以及待灭菌包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灭菌效果。

3.2 加强手术室护士《医院消毒管理技术规范》知识的培训

所有从事手术室工作的护士必须经相应的岗位培训, 掌握《医院消毒管理技术规范》, 各类手术器械清洗、打包、消毒的知识。每位新入科的护士, 把无菌器械的清洗、打包纳入上岗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带教老师反复考试, 抽查合格后, 方可单独进行待消毒灭菌包的整理工作。

3.3 加强监测

监督岗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认真做好待消毒灭菌包的监测工作, 记录监测结果, 发现问题, 分析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及时通报全体护士, 并随时上报科室护士长。

3.4 监测结果与当月绩效工资挂钩

待消毒灭菌包的监测结果与护士的绩效工资挂钩, 监测小组将每天抽查的结果报护士长, 护士长在分发当月绩效工资时, 把待消毒灭菌包的合格率做为考核工作的一项。每一例不合格包扣除当事人10元。此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实施以来, 待消毒灭菌包的合格率从95.2%提高到99.2%。

4体会

通过科室待消毒灭菌监测小组12个月对科室待灭菌包的监督, 科室待消毒灭菌包合格率达到99.2%。由此看来, 成立待消毒灭菌包监测小组, 强化手术室待消毒灭菌包的管理, 并与手术室护士的绩效挂钩, 对提高手术室待消毒灭菌包的合格率,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所有的手术室护士都应认真学习医院感染基本知识, 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理念, 认识到医院感染的严重危害, 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清除各种隐患, 减少危害因素, 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率, 只有这样才能使手术室灭菌工作达到质量保证和持续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

[1]杨家芳.基层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分析及控.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05) :261.

[2]李美卉, 吕美凤, 谭琼珍, 等.基层妇幼保健院消毒灭菌工作现状及对策.中国妇幼保健, 2004:342.

手术监测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我院妇科2013年3月1日-2013年8月31日期间出院的998人中的手术导尿病人监测, 6个月进行妇科手术247例, 患者年龄在23~81岁, 其中经腹部手术224例, 经阴道手术23例, 手术病人均行导尿术。

1.2 调查方法

事先设计调查表, 内容包括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出入院日期、诊断、手术名称、糖尿病有无、留置尿管时间及停止时间、会阴护理频率、尿路感染症状、感染时间、病原菌检验结果等;另外设计拔管评估表列出拔管指证:可否自行排尿、手术需要留置、导尿管是否堵塞、是否破裂、有无尿路感染症状等;每天写出评价的结论:是拔除、更换还是维持导尿。专职医师每天到病房统计导尿情况, 与护士长联系对导尿患者进行评估, 并对留置超过2天者提醒医师及时留样培养, 每天对出院的妇科手术导尿的病例的情况统计。

1.3 干预措施

(1) 导尿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持尿管的无菌状态, 若不慎污染立即更换, 且不可反复插入。 (2) 导尿时动作轻柔, 以免损伤尿道粘膜。 (3) 对留置超过48小时的病人, 由护士长每天进行导尿拔管指征评估。 (4) 改变手术方式缩短导尿天数, 如子宫脱垂改为腹腔镜联合经阴道子宫悬吊术, 留置时间缩短2天。 (5) 怀疑有尿管阻塞或者感染时要及时更换尿管。 (6) 每天进行两次会阴部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 护理时注意手卫生。 (7) 要求插导尿管前做尿常规检查, 对留置者常规进行尿培养。 (8) 选择刺激性小, 不易堵塞的硅胶双腔气囊导尿管, 在插尿管前将导尿管与引流袋连接成为无菌的密闭引流系统。

2 结果

2.1 泌尿道感染率与留置天数的关系

妇科6个月共发生尿路感染6例, 均是置入导尿管引起的。247例手术病人均在手术室插导尿管, 留置导尿时间最短1d, 最长14d;尿管留置1~2d的尿路感染率为0.44%, 3~4d的未发生感染, 留置5~6d感染率为11.11%, 7d的感染率是50.0%, 11~14d达到75.0%, 留置导尿3~14d感染率为27.78% (即CAU-TI) , 见表1。

2.2 院内感染部位构成比

3-8月妇科泌尿道感染6例, 其构成比为31.58%, 为妇科感染第一位;3-8月全院泌尿道感染10例, 其构成比为5.16%, 为全院感染第四位。

2.3 泌尿道感染病例统计

泌尿道感染的病例除第5例外均为全子宫切除术, 其中2例为子宫脱垂的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3例为宫颈癌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第2例子宫脱垂采取改良手术, 使得导尿留置减少2天。尿路感染发生在插管第3天占33.33%, 发生在插管第5天占33.33%, 第4例合并糖尿病, 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和手卫生, 插管11天才发生感染。6例泌尿道感染培养的细菌均是多重耐药菌, 6例尿路感染病人抗生素使用均超过一周, 住院时间为9~26天。

2.4 手术方式与尿路感染的关系

根治性全子宫切除术泌尿道感染率为7.50%, 其中CAUTI为50.0%;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泌尿道感染率为28.57%, 其中CAUTI为33.33%, 其他200例导尿的只有1例发生泌尿道感染, 感染率为0.50%。

3 结论

3.1 留置天数与泌尿道感染呈正相关

一般妇科手术术后均需留置导尿管, 我们观察247例妇科手术的导尿率是100.0%, 共发生尿路感染6例;导尿1~4d感染率仅为0.33%, 导尿5~14d感染率为33.33%%, 两者相差100倍;导尿超过5d的感染率超过10%, 导尿大于10d的感染率高达75.0%, 发现随着留置天数增加泌尿道感染也明显增加, 这和周俊英[2]观察的相同;与袁望舒引用美国的报道[3]相一致:导尿管留置1d泌尿系统感染为1%, 留置2d感染为5.0%, 留置超过14d, 感染率100.0%;李毅萍[4]也报道留置导管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如留置导管1~3d, 感染发生率为10.3%, 留置导管≥10d的感染发生率为97.6%。我们认为尽可能把导尿天数控制在4天以内, 所以避免长期导尿, 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是最有效的预防尿道感染的措施。

3.2 留置导尿是尿路感染主要原因

3-8月妇科6例泌尿道感染的构成比为31.58%, 100.0%为留置导尿, 在妇科排在第一位;3-8月全院泌尿道感染构成比为5.16%, 排在第四位。统计发现我院80.0%的泌尿道感染是由留置导尿管所引起, 这和申正义[5]报道的一致。袁望舒[3]报道尿路感染是第二位, 仅次于呼吸道感染, 占医院感染的30.0%~40.0%, 他也指出尿路感染中75.0%~80.0%是由留置导尿管所引起, 所以要严格掌握导尿适应证、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是预防与控制尿路感染的关键。

3.3 泌尿道感染多为多重耐药菌

我院妇科的CAUTI是27.78%, 周茂亮[6]报道的CAUTI是35.1%, 戴昆琦[7]报道的仅为4.0%。我们6例泌尿道感染培养的细菌均是多重耐药菌, 周茂亮[6]观察1 058例发现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呈现多样性且耐药性较高, 石岚[8]对930株尿道感染菌的分析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 真菌感染及细菌多耐药是医院面临的重要问题, 所以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才能有效控制感染。

3.4 泌尿道感染多发生在全子宫切除手术

全子宫切除术泌尿道感染率为7.50%, 阴式全子宫泌尿道感染率为28.57%;其中留置导尿大于2天全子宫切除术泌尿道感染率为50.0%, 阴式全子宫泌尿道感染率为33.33%, 其他200例只有1例感染, 感染率仅仅为0.50%, 说明子宫切除术对机体损伤大、损伤盆腔的神经纤维, 需要留置导尿时间长, 更容易发生感染。

综上所述留置导尿本身是妇科手术所必需的, 它是一项侵入性操作, 导尿管作为膀胱异物, 不仅可造成尿道损伤, 也为细菌的逆行感染打开了门户, 容易增加人体感染的机会。故尽可能把导尿控制在2天内, 不要留置导尿;需要留置的要每天评估, 尽可能早日拔出导尿管;导尿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天做会阴部护理时注意手卫生;对留置者做定期的尿培养监测;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预防和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多措并举有望减少或控制CAUTI。

参考文献

[1]肖永红.Mohnarin 2008年度ICU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6) :2384-2388.

[2]周俊英.肿瘤患者留置尿管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4) :3385-3386.

[3]袁望舒, 刘忠良, 张海娜, 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防治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9) :1936-1938.

[4]李毅萍, 谢艳华, 郭健凌, 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3) :3204-3206.

[5]申正义, 田德英.医院感染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993-994.

[6]周茂亮, 赵彩萍, 倪伟平.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8) :4563-4565.

[7]戴昆琦, 陈群英, 奕利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5) :3411-3412.

手术监测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耳鼻喉科行显微镜下侧颅底外科手术44例, 男20例, 女24例;年龄19岁~79岁, 中位年龄39岁;颈静脉孔区肿瘤6例 (行Fisch进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 , 岩尖胆脂瘤6例 (行颅中窝进路岩尖胆脂瘤切除术4例, 行颅中窝-迷路进路岩尖胆脂瘤切除术2例) , 梅尼埃病2例 (行迷路进路前庭神经切断术) , 听神经瘤9例 (行乙状窦后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3例, 迷路进路听神经瘤切除术6例) , 第一鳃沟瘘管3例 (行颈外进路第一鳃沟瘘管切除术) , 颞骨癌10例 (行颞骨外侧切除术4例, 行颞骨次全切除术6例) , 外伤性面瘫7例 (行颅中窝-乳突进路面神经全程减压术) , 贝氏面瘫1例 (行颅中窝-乳突进路面神经全程减压术) ;术中均给予面神经实时监测。

1.2 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方法

病人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 使用Medtronic公司生产的NIM-ResPonse监测系统行面神经实时监测。术者分别于病人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放置四导成对记录针电极, 以监测术中面神经电活动情况, 放置参考针电极各一条于胸骨柄及肩部皮下, 将针电极通过连接盒与前置放大器相连, 前置放大器可将面神经的微电位放大并传至显示器。术中使用刺激电极对面神经进行探测, 通过调整刺激电流大小及刺激部位, 可探及面神经的走行方向及判断是否有损伤, 甚至判断面神经损伤的预后情况。

1.3 结果

术后随访1年~7年, 7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病人6例术前、术后均无面瘫, 1例术前Ⅳ级面瘫术后无恢复。岩尖胆脂瘤病人6例, 2例术前、术后均无面瘫, 1例术前Ⅱ级面瘫, 术后3个月完全恢复, 3例术前Ⅳ级面瘫术后1年恢复至Ⅲ级面瘫。2例梅尼埃病病人术前均无面瘫, 行迷路进路前庭神经切断术后1例术后无面瘫, 1例术后出现Ⅲ级面瘫, 术后3月恢复至Ⅰ级, 术后半年完全恢复。9例听神经瘤病人术前、术后6例均无面瘫, 2例术后出现Ⅲ级面瘫, 半年后恢复, 1例Ⅳ级面瘫未能恢复。3例第一鳃沟瘘管病人术前、术后均无面瘫。颞骨癌病人10例, 5例术前、术后均无面瘫, 2例术前Ⅴ级面瘫, 术中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 术后1年恢复至Ⅲ级, 3例术前Ⅲ级面瘫术后无变化。外伤性面瘫病人7例, 术前分别为Ⅳ级面瘫3例, Ⅴ级面瘫2例, 术后1年均恢复, 2例术前V级面瘫术后1年恢复至Ⅱ级。1例贝氏面瘫病人术前Ⅴ级面瘫, 术后1年恢复至Ⅱ级面瘫。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术前1d巡回护士到病房访视病人,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室的大致环境, 手术方式, 术前准备注意事项。尤其对于心理负担较大或对手术有恐惧心理的病人更要耐心讲解, 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心理问题, 助其轻松地度过手术期。 (2) 面神经监测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肌肉松弛药[2], 麻醉开始前要提醒麻醉师该手术需用面神经监测。由于肌肉松弛药可阻滞神经-肌肉接头的生物电活动, 但气管插管时如完全不用肌肉松弛药将导致气管插管困难, 所以本组病人在插管前均使用半衰期仅为数分钟的短效肌肉松弛药琥珀酰胆碱2 mg/kg一次性给药, 待术中面神经监测时肌肉松弛药药效已过, 而过后则不再使用肌肉松弛药。 (3) 正确合理安置各仪器, 将麻醉机置于手术床左侧下方, 电刀和电钻置于手术床左侧中间偏下方, 显微镜置于手术床右侧中下方, 主刀医生在术侧, 器械护士和主刀医生对面, 助手医生在手术床头顶位置。而面神经监测仪则应置于头顶上方位置, 以减少仪器间的干扰。 (4) 面神经电极放置的护理。全身麻醉后固定好病人四肢, 闭合眼睑。为了避免术中损伤角膜, 先用生理盐水湿润棉片后覆盖双眼, 再用3M贴膜将上下眼睑粘上。病人取去枕仰卧位, 头偏向对侧暴露术侧手术部位, 头下垫啫喱头圈, 健侧耳郭置于头圈内以避免受压, 颈两侧用沙袋固定。然后协助医生用Ⅱ型安尔碘分别消毒病人术侧眼轮匝肌、唇左右口轮匝肌、肩部锁骨中上缘、胸骨上窝部位, 并分别按蓝色、红色、紫色、白色、绿色放置皮下针式电极并用透明贴膜妥善固定, 以防术中电极脱落。同时手指轻弹病人眼轮匝肌及术侧口轮匝肌处的电极以检测连接是否有效, 仪器是否正常运转。

2.2 术中护理

(1) 巡回护士将灭菌的刺激电极与监测器连接, 主刀医生将刺激电极接触手术野软组织, 如监测器刺激电极显示为绿色指示灯, 则表示监测器与刺激电极连接正确, 器械护士固定刺激电极于术野旁边以随时备用。 (2) 面神经监测刺激探头应小心保护存放, 不能接触金属、锐器。保持刺激探头的清洁, 无血痂、组织黏附, 如黏附有组织或血痂, 面神经监测仪对直接刺激没有反应反而会造成面神经损伤。 (3) 整个手术过程中应将手术室内的噪声干扰减到最小, 保持环境安静, 尽量减少发出响声, 保证监测仪提供有价值的信号。 (4) 熟悉面神经监测仪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异常信号的判定, 以便术中及时遵医嘱调节监测仪 (如刺激电流的大小) , 注意监测仪的实时监测结果, 出现异常信号应及时提示医生。

2.3 术后护理

(1) 术毕先关闭监测仪电源, 后拆除各电极。 (2) Ⅱ型安尔碘消毒穿刺点并按压5s, 以防出血。 (3) 针状记录电极的尖端锐利, 在清洗和使用过程中要仔细保护, 以防针尖折弯, 如有折弯应丢弃。 (4) 精心保养仪器。设备精密, 需要专人管理、定期保养, 设本登记。 (4) 术后应将各导线环形盘好, 避免导线折断。电极常规清洗干燥后送环氧乙烷或等离子低温灭菌备用。

3 小结

术中面神经监测有助于确定面神经的位置, 可以明显提高面神经的保留率, 减少致残率, 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3]。对本组44例术中使用面神经实时监测的侧颅底外科手术的护理进行总结, 认为加强护理干预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手术护士应该熟悉手术步骤, 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有计划、有预见性地配合手术, 以提高护理质量, 保证护理的安全性。

摘要:总结44例侧颅底外科手术中面神经实时监测及护理, 认为加强护理干预是手术成功的保证;手术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 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 有计划、有预见性地配合手术, 以提高护理质量, 保证护理的安全性。

关键词:外科手术,侧颅底,面神经,监测,护理

参考文献

[1]许耀东, 陈穗俊, 郑亿庆, 等.面神经实时监测在侧颅底外科手术中的初步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 2007, 28 (3S) :125-126.

[2]Meier JD, Wenig BL, Manders EC, et al.Continuous intraoperative facial nerve monitoring in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injury during parotidectomy[J].Laryngoscope, 2006, 116 (9) :1569-1572.

上一篇:管理与对策论文下一篇:图形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