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文学

2024-09-04

行政公文学(共5篇)

行政公文学 篇1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教高[2011]8号)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这为精品课后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黑龙江大学行政公文学课程自2009年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课以来,一直秉承精品课“五个一流”的课程持续建设目标,从“五个一流”视角着手,积极打造行政公文学省级精品课资源共享“五个平台”,以服务于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满足行政管理实践对公文写作知识与技能的多元化需求目标。截至目前,课程组已逐步搭建起比较稳定的且具有现实效用的行政公文学省级精品课资源共享平台,运转效果良好。

一、打造课堂教学与社会培训相结合的教书育人平台

通过精品课建设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直是本课程组进行课程建设的宗旨。从校内教书育人情况看,课程组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组教师在授课中除了进行理论讲授以及模拟情景撰文外,还采取病文修改形式以引起学生对写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高度重视,夯实学生运用公文格式、行文规范以及公文语用等的基本功。授课所用病文来源有多种途径:一是被写进教材、文章或公文研究网站的病文,二是学生习作中问题较多的病文,三是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帮助收集的病文,四是在对外培训中获得的来自培训单位的文件等。通过上述直观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行政公文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更牢靠,写作方法的运用更娴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在开展好常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课程组成员一直坚持将公文写作最新教研成果通过培训交流的方式向社会急需行业和领域传输。2009年以来,课程组教师受聘开展社会培训工作20余次;培训对象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省内府办厅局秘书、高校行政人员、企业文秘以及“援疆班”学员等;培训内容丰富,包括法定文书写作、常用文书写作、公文格式以及行文规范等;培训效果明显,通过已培训单位的介绍,课程组和其他单位也开展了多期培训合作,基本实现了将育人平台扩大化的目标。

教书育人平台的建设要求课程组自身能力、素质过硬。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通过该平台实现教书育人目标。因此,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师梯队的建设工作。目前, 课程组共有专兼职教师6人。其中,课程负责人为从事公文写作教研工作近30年的专家,承担多元化的教书育人任务,主要包括本科教学、全日制统招硕士研究生教学、MPA教学、社会培训等。基于其在公文写作研究领域的丰厚成果,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授予其“公文学家”称号。通过课程组资深教师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形成了良好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传统,如一对一建立帮扶对子、集体备课、课程组内教学观摩、集体开展教研工作等。课程组青年教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取得了较丰富的教研成果。具体表现为:2009年以来,获得博士学位教师1人,考取国家重点院校博士生1人;获得校首届本科教学工作示范奖1项、首届教学新秀奖一等奖1项;获得省首届教学能手奖1项。 通过上述工作的有序开展,课程组将学生培养、社会在职人员培训以及课程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稳定的、具有正能量的教书育人平台。

二、创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沟通交流平台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行政公文学课程组已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法。本课程组创立的行政公文学“三三四二”教学法为:教师状态的三结合,即“负责敬业的教学态度+ 烂熟于心的公文知识储备+ 激情饱满的授课状态”;教学内容的三结合,即 “符合学生层次与课时规定的自编教材+ 能够扬长避短的PPT课件+ 要求学生课前浏览预习的省精品课网站资源”;教学手法的四结合,即“脱稿式讲授+ 随机式提问+ 对比式强调+ 小结式板书”的熟练糅合使用;作业讲评的二结合,即采用“两种主体(师、生)+ 两种手段(纸上单独评阅+ PPT综合讲评(典型作业扫描+ 问题分类剖析+ 光荣榜鼓励优秀))”的方法,以使作业讲评效用最大化。

课程组教师在完成团队内部资源共享、应用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外沟通、交流,拓展该教学法的受益面。课程负责人为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 经常深入本科教学课堂听课。该同志能够积极指出青年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将长期听课的经验以及自身授课经验与青年教师分享,这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课程组青年教师在获得各级各类教学奖后,能利用校教学年会等平台同与会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和体会,分享教学经验,并通过开设教学观摩课活动实际展示上述教学方法。这些做法均为课程教学经验的深入交流提供了广泛平台。从对外交流情况看,课程组教师积极利用本学科年会提供的平台,加大对外沟通、交流力度,分享成功的教研经验。 2013年7月,课程组两位教师参加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年会,向大会提交两篇论文并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 所提交的论文均获得学会论文成果一等奖。这为课程组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成果基础。

三、搭建“校府社”相结合的协作创新平台

高校教研活动在满足社会对相应知识与技能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从社会汲取各种有益资源,以丰富研究的内容并创新研究的视角。因此,积极探索“校府社”相结合的协作开展科研、育人模式,对课程建设反哺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助推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考虑,课程组教师与学科实习基地、各级政府以及出版单位建立了广泛联系,有效地搭建起了“校府社”相结合的课程建设协作创新研究平台。

从协作创新平台的建设上看,校公管学科已与哈尔滨市各团区委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实习基地,课程组教师均为实习带队教师。在实习指导和实习回访工作中,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调研,了解机关单位在行政公文写作与处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好的做法,积极地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以有效地解决行政公文实际处理中面临的问题。另外,课程负责人作为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常务理事成员,曾多次在研究会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同外界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合作开展公文写作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构建24小时在线的网络学习平台

行政公文学校级、省级精品课申报过程中,课程组已经将比较完备的课程资源上传于精品课网站,以实现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这极大地方便了校内外人员的学习、利用。课程组成员根据精品课网站建设的基本要求, 对现有网站资源进行维护、更新,从而保证了该平台的资源处于持续更新利用状态。目前,课程组已根据2012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及《党政机关公文格式》,重新制作行政公文学全部课程课件,并拟于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末完成课程全程录像工作。所有课程视频将于课程录像剪辑整理后及时上传精品课资源共享网站,供在线学习交流。 同时,课程组也将把课堂授课以及对外培训中使用的范文、病文及时上传课程网络平台,供相关专家、学者学习、评介。

另外,首批上网开放的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的资源共享方式,也为行政公文学省级精品课资源共享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例如,在课程建设中尝试融入“微博、论坛、群组、学友圈、互动答疑、开放课题等全新功能”,“使用手机、平板电脑随时随地学习网站课程、参与网站互动”等[2],将成为行政公文学省级精品课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趋势。

五、建设校、院、系、教研室相结合的管理服务平台

课程组依靠校、院、系、教研室相结合的四级管理服务平台,就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证了课程建设进程的顺畅、有序。课程组积极利用各级管理服务平台所制定的有利于保障课程建设的制度、政策,为课程建设提供规范指导以及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

从参与院内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看,课程组成员中,2人担任学院本科教学、本科实习的管理工作,1人为学院督导组成员。这些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召开小型研讨会的形式,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在学院范围内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果需要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学院将汇总课程教学中的相关情况给学校,以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通过上述管理活动的开展,使得课程资源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样态。各级管理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保证了课程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行政公文学精品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管理、服务基础。

摘要: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标准,持续开展省级精品课的后续建设工作,对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其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以行政公文学省级精品课资源共享的现状为前提,以打造有利于精品课资源共享的“五个平台”为着力点,探讨了有助于精品课资源共享的路径与方法。

关键词:行政公文学,精品课,资源共享

行政公文学 篇2

回顾历史,审视当今,展望未来,普及公文处理学已是当务之急。此处普及,是指在各级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机关人员)中普及推广,使之全员化。

公文处理学属于应用科学,它注重理论,但不在纯理论的象牙塔内攀缘;它面向实际,但并不匍匐于具体操作,而是将理论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对机关人员而言,它是必修课,无论是综合部门,还是业务部门,处处脱离不了公文处理,人人都需操作,如此必须学懂弄通,否则便难以立足安身,开展工作;它是指导课,在公文处理实践中,总要遇到困难,事物在发展,总要出现问题,公文处理学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难题,指导操作;它还是长久课,机关人员呈动态,从总体看,是“流水前波让后波”的,新成分持续涌入,需要学习,而原有人员从理论在发展、实践在推进的角度看,也要更新知识,持续学习。因此,普及公文处理学,既有切实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普及公文处理学,具有重要性

(一)步入正轨,实现“三化”。

据调查分析,当前我国机关人员的公文处理学素养呈常态分布:具有理论水平,在工作中自觉运用科学理论者,占少数;不懂公文处理学,不胜任文秘工作者,也占少数;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理论素养欠缺者,占大多数。这比重颇大的后两者,在公文处理实践中,常常伴有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习惯使然,或循例操作。对此,公文处理学可以帮助机关人员引路、入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是公文处理工作的总目标,这一提法显然具有现实针对性。“三化”依靠的是行为主体,人的问题解决了,理论素养增强了,实际工作步入正轨了,实现“三化”就具备了坚实基础。

(二)解惑排障,推进工作。

公文处理作为具体工作、特定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手段存在问题,目的的达到就受影响。前述种种问题,轻则贻误工作,公务目的打折扣,重则由事及人,损害发文机关形象。公文处理工作中的难题,常常不知不觉,甚至随时随地跳到面前,行为主体不能回避,不能退缩,只能勇敢面对,战而胜之。公文处理学能帮助人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问题。唯其如此,铲除坎坷走坦途,行为主体才能按既定目标行使职权,推进工作。

(三)规范操作,提高效率。

在公文处理领域,最高领导机关的三份法规性文件,清楚明确地提出了工作规范。对党的机关而言,即《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对国家权力机关而言,为《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试行)》;对国家行政机关而言,则是《办法》。各系统机关人员在步入正轨之后实施标准化操作,同时把握、运用理论,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那么,制发的公文将是规范的,公文处理的运行将是规范的。手段规范化,必然有力地促进了公务的实施、工作效率的提高、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

二、普及公文处理学,具有必要性

当前,从现状出发解决现实中面临的种种问题,普及公文处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习理论,掌握武器。

公文处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言其古老,乃因中国是公文大国,在悠久的华夏文明史中,公文处理的理论是丰富的;言其年轻,只是到了近年,才在众人劳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公文处理学,构建体系。理论,只有同实际结合,成为人们手中的武器,指导人们的行动,才有意义。恰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学习、应用理论当从实际出发,总结自身经验,推广开来,使学习深入持久,务求实效。理论学习目前已为多数单位所重视,比如吉林省委办公厅会同省人事厅下发《关于对党的机关文秘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的意见》,全省已办培训班17期,培训文秘人员1800余名,其中1368人通过统一考试,取得了“资格证书”。

(二)践行法规,把住准绳。

公文处理法规是机关人员实施公文处理的标尺、准绳。上面所述三份法规性文件,连同中央军委2005年10月2日发布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可统视为各大系统公文处理法规。公文处理学既背靠法规,又阐扬法规,两者已经水乳交融。机关人员实施公文处理,办好公务,发挥效能,首先要认知法规。了解、熟悉,进而精通。据调查,有的法规颁行多年,少数机关人员还不甚了解,甚至毫无知晓,如此不出错误才是咄咄怪事。其次要践行法规。知而即行,行而认真,是基本要求。在践行方面,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还是敷衍搪塞,马虎随意,不只体现两种作风,也必然产生两种结果。法规是规范公文处理全程的,从始至终,每一程序、每一环节务必中规中矩。

(三)培训人员,抓住根本。

公文处理应以人为本。公文处理的任何一步,都由人来承担。行为主体的素质水准,同公文处理的成效成正比。因此,抓培训,强素质,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

一是领导人员是关键。领导集体的每一成员,都享有公文签发权,拥有公文处理的指挥权:掌全权,管全程,负全责。成功,归于领导有方;失误,归于领导不当。说到底,公文处理的任何问题,都同领导有关:要么知之不多,以其昏昏,难以使人昭昭;要么重视不够,未当大事,管理有疏。鉴于以前法规对领导约束不够,《办法》设专条规定:“各级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模范遵守本办法并加强对本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领导和检查。”在这方面,国务院领导同志不仅明确要求,而且身体力行,比如,对不属于交办事项而直接报给领导同志个人的公文,领导同志一般都转交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处理或退回报文单位按程序重新办理。有了法规约束,有了最高领导的榜样,还须开展培训,使之懂理论,明法规,切实赢得领导权,发挥关键作用。

二是部门领导是枢纽。位置决定作用。部门负责人处于上令下达、下情上禀的特殊地位,意义非同寻常。对部门而言,负责人是说了算的,其言也重,其行也标。部门公文处理的水准,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负责人。有的负责人认真负责,严格要求,部门的公文处理就运转正常,迅速高效;有的负责人不以为然,甚至带头违规,部门的公文处理便效率低下,障碍颇多。而有些明明白白的问题,比如先签后核,源头多发于此。因此,强化对中层领导的培训,提高其素质,十分必要。与此相关,还有个别部门的业务建设问题。在公文处理方面,办公部门是主导,肩负管理职能,就要切实负责,经常宣传并带头执行规章制度,使本机关、单位公文处理运行有序;业务部门是主体,承担大量的公文处理任务,负重、辛劳,却常常认识不一,方法各异,问题也就出现较多。将其理通气顺,入轨运行,就成为单位领导、综合部门的一大任务。只有两大部门紧密配合,协同奋力,公文处理才会形成良好局面。

三是工作人员是基础。在任何时候,撑起机关、单位工作的都是广大工作人员。他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默默无闻,堪称基石。众多的活,由他们手干;大量的话,由他们口出。此干此说,讲究颇多。和规者顺畅,违规者多舛。工作人员的举手投足,虽属个人作为,却是机关形象的代表。因此,要他们知理论、懂法规,并落实于行动,实为要务。

(四)建立机制,强化管理。

从实际出发,建立规章制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作机制,监控强化,管理有力,使公文处理发挥效能,是公文处理学的一项内容。集中一些机关、单位的公文处理经验,主要有三:一是数量监控法。帮助机关人员树立“一少二精”的发文理念,依法依职,确有必要,方可行文,人人严把发文关。同时,控制公文成本,坚持刚性原则。如青岛市委办公厅就采取“确定基数,配额管理”的办法,从源头上控制发文总量:市委及其办公厅发文以前3年平均数减10%为基数,将发文内容划分9个方面,各部门、单位以此为据,于年底上报下年度以市委或市委办公厅名义发文计划,办公厅审核平衡后再下达。二是质量监控法。机关人员要从上到下形成“质量第一”的观念,视质量为生命,倡导零误差、零延误、出精品,提高办文效率和文件效能。同时,强化综合部门职能,严格质量考核,以此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质量反馈机制,确立质量成本控制制度。三是程序监控法。公文处理程序,是由诸多环节组成的动态系统。各环节的高效,才可能集而成为系统的高效。首先,要确保各环节的工作质量,主观、客观措施双管齐下;其次,要抓龙头,带全身。在公文办理的两大系统中,签发、批办这两个领导者操作的环节,影响、调控、决定着其他环节,两环优可促全程优。再次,要强化公文分流工作,协调各方,化解矛盾,约束公文运转方向,掌控运行速度,完善督办查办职能。

三、普及公文处理学,具有迫切性

行为主体在公文处理方面的问题,涉及诸多方面。普及公文处理学,启动解决问题这一系统工程已经时不我待,必须只争朝夕。

(一)中央的决定。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下决心精减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可见,这一课题已经列入党中央的议事日程。1999年3月28日,《国务院关于克服官僚主义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有关问题的通报》要求:“切实改变文山会海、繁文缛节”,“各部门之间征求意见或会签文件时,协办部门必须在七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否则视为失职。各部门办理国务院交办文件,必须在两周内回复。”2000年10月8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减会议和文件的通知》指出: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精减文件。2001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精减会议和文件的意见》规定:加强管理,切实精减各类文件简报,下大力气提高文件简报的质量。2007年12月31日,《关于国务院办公厅精简会议文件改正会风文风的意见》进一步重申:“控制文件规格”,“减少文件数量”,“压缩文件篇幅”,“提高文件质量”。近十年来,最高领导机关就这一议题连续颁发文件,可见言之凿凿,操之切切。

(二)领导的要求。

在机关、单位,领导集体拥有决策权、指挥权,对其进退兴衰,自然承担着全部责任。公文处理看似局部操作,实则涉及整体工作。说到底,它关系行为主体的根本利益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识上升之后,没有哪一个领导能容忍问题的存在。而解决全局攸关的问题,改善公文处理状况,也就成为领导者的迫切要求。许多机关、单位,以综合部门名义采取措施,比如理论学习,开展培训,组织活动,必以人员安排、时间调度、财力支持作保障,而这些都属领导的决策。在这方面,点上的经验,正在面上开花结果。

(三)群众的渴望。

行政公文学 篇3

《公文学的现状与展望》 (2012年6月第一版) 一书, 集中了公文学界专家学者和鲁东大学公文文献研究中心师生阶段性最新研究成果, 主要内容分为五个板块:公文学研究、公文写作研究、公文改革与改进文风、公文文献数据库建设、电子公文研究。从内容来看, 该书不仅探讨了当前公文学研究的许多问题和发展方向, 如:公文学的历史、现状、取得的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公文写作方法、公文写作要素以及公文语言与修辞等等,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并代表了当前我国公文学研究的水平, 许多理念、观点和方法值得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去学习和借鉴。

《中国公文名篇赏析》 (2013年11月第一版) 是中国公文学的创始人——苗枫林先生晚年耗时数年编著而成的。该书“既取佳作, 又录要文, 还要顾及文种与时代的分布”, 所选公文分成六大模块:秦汉公文、魏晋公文、隋唐公文、宋元公文、明清公文和近现代公文。编著者匠心独运, 打破常规走新路, 将收录公文分为原作、注释、公文笔者、公文赏析四栏。其中公文笔者, 是对公文撰写者公文写作才能的形成与探索的研究与评说, 为同类著作之首创。读者欣赏阅读每一篇公文, 就像身临公文写作时代的历史背景, 与公文笔者对话, 体验前人在面对国家、社会复杂情况下解决问题的睿智和胆识, 从而感受公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看到公文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不足和差距。

《公文语言与修辞》 (2014年2月第一版)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公文语言基础知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着重从公文语言的特点作用、公文语言与语体、公文的表述方式、公文句法、公文词语、公文修辞、公文常见语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补充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大量崭新观点。下编着重探讨公文各文种语言的基本要求。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更突出理论, 以使学习者从理论上掌握其重点、难点和特点, 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公文语言的运用能力。与传统公文语言书籍相比, 本书还增强了各类公文语言特点的分析及修辞部分的内容, 选用了大量典型、新颖的实例。从而使本书既有深刻的理论性, 又富有时代感和实用性。

《新编公文写作》 (2014年3月第一版) 是一部具有写作理论纵深拓展、选编文种精当实用、编写体例简明扼要等特点的专著, 本书从公文的作用特点、公文的格式规范、公文写作的能力及方法、公文主旨、公文材料、公文结构等方面论述了公文写作的基础知识;着重阐述了党政机关规范性公文、法规与规章性公文、事务性公文和专用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本书严格依照党和国家最新发布的公文法规和法规进行编写, 紧密结合当前党政机关单位公务活动的实际, 追踪采纳新的公文写作理念, 力求公文写作理论与社会实践、教学实际紧密结合, 所选的公文文种大都是实用性强、使用频率高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文种, 书中对每种公文的含义、作用、特点、种类、格式及写作方法、写作要求、相近文种的异同比较均一一分析介绍, 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中国公文史学》 (2014年10月第一版) 本书在中国公文史料十分匮乏, 可供借鉴参考的系统研究资料甚少的情况下, 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史料收集工作, 通过来之不易的大量的丰富史料、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 开中国公文史学研究之先河。该书阐述了中国公文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意义、方法, 探讨公文的历史起源与开端, 公文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公文的历史扬弃与创新, 并从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系统研究了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公文的发展历史, 从公文制度、公文文种、职官制度、公文特点、公文改革、典型代表、写作理论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等方面入手, 历史地、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公文发展全貌。同时, 还对当代电子公文的发展和台港澳地区的公文现状进行了研究与比较, 提供可资借鉴的公文发展思路与方向。

《电子公文撰制》 (2014年10月第一版) 的作者曾在2002年出版过我国第一部电子公文专著——《实用电子公文传输与处理》 (中国人事出版社) , 并长期保持在国内电子公文研究的领先地位, 此次为适应电子公文教学和实践的迫切需要推出最新研究成果。本书认真分析国内外电子公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紧密结合公文处理工作的实际, 从电子公文的诞生、电子公文的发展前景、电子公文系统基础、规范性电子公文版面格式、电子公文数据库基础、DOC (X) 格式电子公文制作技巧、静态PDF格式电子公文的制作与使用技巧、动态电子表单式电子公文的制作、电子公文传输、电子公文管理、电子公文安全等方面, 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和论述, 为加速纸质公文向电子公文的过渡与实现, 提供了理论支撑、路径与方法。

《公文格式规范》 (2014年11月第一版) 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等相关公文法规和规章的基本要求, 在阐述公文格式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历史沿革的基础上, 重点分类详细研究介绍了各种具体公文种类的格式规范。本书对公文格式规范进行了全景式的梳理分析, 并附有大量历史性图片和公文格式示意图, 不仅为初涉公文领域的同志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蓝本, 同时, 也为长期从事公文工作的同志提供了分类科学、准确规范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式样, 实为党政机关干部、文秘人员、高等院校师生等学习工作必备的工具书。

《当代中国公文学》 (2014年11月第一版) 是《中国公文学研究》丛书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领军之作, 也是理论程度最高、难度最大的一部著作。该书从中国公文学的性质、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历史演变、外国公文、公文存在形态、公文写作原理与方法、公文处理、公文作者修养、网络时代的电子公文、公文改革和文风建设等领域展开全面、系统的理论探索, 并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新的中国公文学理论体系架构, 是当代中国公文学学科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 是继1988年苗枫林先生《中国公文学》问世以来近30年后的一部重要公文理论研究杰作, 无疑将对我国公文理论和公文实践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简明公文类编》上、下册 (2015年8月第一版) 一书从浩瀚的历史典籍中, 将公文文种一一析出, 搜集整理了我国从古迄今2000多个公文文种, 让我们从公文文种在历史上的生生死死、曲曲折折的演变轨迹中, 清晰认识公文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该书具有涉猎全面、分类科学、查阅方便的显著特点, 上编为古代公文, 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公文文种;中编为近现代公文, 包括太平天国、民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使用的公文种类;下编为当代公文, 涉及规范性公文、法规与规章性公文、事务性公文以及各类专用公文。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应用价值的公文百科全书, 为公文文种的科学使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公文文种的传承、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行政公文学 篇4

公文, 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1]伴随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 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课改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公文这一载体, 进而提升政策实施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水平。将课改实施过程中相关公文组合起来, 就构成了课改政策实施的图景。如何通过对课改实施过程中相关公文的分析, 研究教育行政部门课改政策执行力?本论文提出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

1.分析公文的系统性水平, 即公文之间的相关关系水平以及现实公文群和理念政策建构意图之间的匹配度, 可以了解课改实施过程中举措之间的完整性与规范性。

2.分析公文的序列性水平, 即聚焦同一主题的公文内在一致程度以及该类公文所涉主题的特点, 可以了解课改实施过程中举措推进的连续性与持久性。

3.分析公文的更新性水平, 即聚焦同一主题的公文前后更新程度以及该类公文所涉主题的特点, 可以了解课改实施过程中政策实施主体的应变水平与特点。

基于上述分析框架, 本研究对2001至2007年的上海市推进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第二期工程 (简称“二期课改”) 的相关公文进行专题研究。一则因为“二期课改”是在国家课改政策规定下由上海市独立实施,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样本。二则2001至2007年基本涵盖了“二期课改”的主要阶段, 所涉及的行政公文能够较好地呈现出课程改革政策实施的基本路径与风格。

二、“二期课改”相关行政公文的分析结果

(一) “二期课改”相关公文的系统性水平分析

1.“二期课改”相关公文侧重于课程改革配套机制的建设

上海市在推进“二期课改”过程中, 较少以行政公文的形式对具体课程内容与形式变革提出规范性意见。 (1) 所制定的大量行政公文, 主要是与课改实施的配套机制相关。“二期课改”的政策意图包括了八大配套制度建设, 如表1所示:

依据上述框架, 对2001年至2007年上海市教委相关公文进行梳理, 可以发现大部分公文都可以纳入上述框架之中。具体情况如表2:

2. 不同配套制度的相关公文所承担的角色与特点不尽一样

(1) 与课程改革管理体制相关公文包括了对二期课改的试验、全面推进以及总结工作的规划、计划与规范, 基本涵盖课改实施的全过程。课改重要的领导机构, 如课程改革委员会、课改专家咨询委员会、课改领导小组的建立与调整, 均以公文的形式给予发布与明示。

(2) 与课程教材建设工作相关的核心公文侧重于对教材编制、选用与核价等管理领域的规范。

(3) 与中小学课程计划管理相关的核心公文前期侧重于计划和指导, 即随着课改的推进, 对试验计划、课程计划进行规范, 后期侧重于调整, 特别是对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的调整。

(4) 与中小学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相关公文前期侧重于关注兼容性, 即处理好试验学校和学科的考试与评价问题, 后期关注评价方式创新, 如综合素质评价, 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

(5) 与加强校长和师资建设相关公文侧重于工作计划, 即配合二期课改实施推进的需要, 对教师、校长、培训者以及教育行政领导的培训进行计划与安排。

(6) 与课程资源及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相关公文, 比较多的关注教学装备的更新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即时性比较突出, 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学装备标准、仪器等的需求。

3. 部分课程改革配套机制的建设意图未能从公文建设中得到反映

(1) 在课改推进过程中, 上海市陆续在几个区县开展“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实践, 并且提出要切实转变区县教研机构的职能。然而, 在这些领域, 直至2007年亦未出台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相关的专项公文进行引导与规范。

(2) 上海市提出“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认真听取家长和社区对学校工作的意见, 整合社区资源, 探索建立家长、社区有效参与学校课改工作的新机制。”[2]这无疑是在日益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有效整合各方资源, 化解阻力, 形成合力的重要思路。直至2007年, 在这些方面亦未出台具有针对性、专项的公文进行规范与指导。

(3) 课改领导机构建设的政策意图没有全部实现。“二期课改”对课改实施的组织机构建设提出了完整的政策构想, 要组建专家咨询、课改评价、信息化推进3个委员会 (领导小组) , 加强对二期课改规划与政策制订, 教材编写, 教师培训, 课改实验与推广, 评价和宣传等工作的领导、管理、协调、评估。沪教委基[2006]11号涉及专家咨询委员会。然直至2007年, 其余两个委员会均未见有相关公文给予单独确立与规范。

(二) “二期课改”相关公文的序列性水平分析

1. 年度“基础教育工作要点”成为课改有序实施的主要政策载体

《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要点》是上海市教委向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和公众呈现年度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计划与工作布置。2001年到2007年, 《工作要点》都将二期课改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布置与安排。

从下表中, 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1) 从排位情况来看, “二期课改”从重点实施项目转变为日常推进项目。2001年和2002年, 二期课改被置于突出的位置, 被设为一级标题, 且位置靠前。2003年始, 一级标题基本不提及“二期课改”一词, 二期课改的具体内容是以项目要点的形式, 隶属于“教育教学改革”之下, 作为二级标题内容呈现于《工作要点》中。

(2) 从措辞来看, 从“全面推进”转变为“深化”。2001至2004年, 对二期课改的措辞上, 采用“全面推进”, 关注整个课程教材编制、试验与推广。2005年以后, 则采用“深化”一词。伴随课程教学核心领域改革举措的推进, 课改举措的适度调整, 配套制度的跟进建设成为主要内容。

(3) 从项目内容看, 课改项目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适应性。《工作要点》作为年度全市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应该具有连续性, 即持续关注课改核心举措的推进与发展, 同时应具有适应性, 积极反映涌现出的新问题与新要求。从表1可见, 新课程教材体系、外语教学改革、研究型 (探究型) 课程是前期一直受到关注的领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监测、校本研修等是后期一直受到关注的举措。2007年提出的“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管理”, 反映了在新背景、新挑战之下积极的适应与改变。

2. 系列化常规公文项目, 确保课改实施的有序推进

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推进周期长、阶段特征明显、涉及面广的特点。在改革实施过程中, 系列化的公文就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各方面的行动, 有序推进课改进程的重要工具。见表4、表5的内容。

这些系列化公文, 可以分为三大取向:

(1) 计划取向:年度课程试验计划对每年课改基地学校的课程试验重要内容进行计划和规范。

(2) 赋能取向:围绕课改推进进程, 每年出台相关公文, 计划与规范专题培训项目, 以满足课改实施的能力需求。

(3) 兼容取向:课改推进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渡过程。在年度常规性项目公文中对二期课改相关方面进行清晰说明与规定, 可以有效地避免衔接不当带来混乱问题。

同时, 我们亦认为, 课改的实施, 除了计划、赋能, 并关注兼容之外, 还需要加强过程性的评价与督导工作, 以便于激励、督促与引导基地试验学校或全面推开后的区县和学校积极开展课改实施工作。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尚未有系列化的督导取向公文。

3. 课改推进的重大阶段均有相应公文配套, 具有较好的序列性

按照政策意图, “二期课改”经历三个阶段, 即单项试验阶段 (1999年~2001年) , 整体试验阶段 (2002年~2007年) 和全面推进阶段 (2004年~2009年) 。课改实施的各个阶段均有自己特殊的任务、作用与行动规范, 因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出一定的工作计划与规范性意见。从表5可见, 在大部分的阶段, 都有一些重要的公文出台。

沪教委基[2003]20号是对整体试验阶段的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试验原则与过程、领导与组织机构、保障措施等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划与规范。

沪教委基[2004]33号出台于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之际, 其内容侧重于课改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上, 冀图从机制上保障课改得以成功实施。

沪教委基[2004]78号、[2005]48号、[2006]65号均为按照课改推进进程以及政策设计意图而开展的行政公文, 反映出政策的延续。

(三) “二期课改”相关公文的更新性水平分析

课程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改革工程, 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在课改推进过程需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同时, 在当下日益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下, 课程改革也需面对外界的各种意见与利益的表达, 并做出相应的反映。从2001年至2007年课改相关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 教育行政部门在有序推进“二期课改”的过程中也适当地做出调整, 见表6

表6所涉及调整内容的公文主要涉及几个方面:历史教科书问题、课程计划与管理。历史教科书问题源自国外某些媒体误读“二期课改”历史教科书引发了社会关注, 进而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教材编写与审查的要求。课程计划与管理领域的更新源自于公众对学生学习现状的不满, 进而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对小学低年段语文课程调整、在低年级增加学习准备期, 以及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从上述分析可见, 当前“二期课改”政策更新和调整的动因主要源自对公众、媒体与舆论的主动反应。在国内外诸多课程改革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即公众、媒体与舆论越来越多地关注课程改革。有学者对国外教育政策的研究发现, 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包括教育政策在内的许多社会领域, 增加了另一个显著的功能集结和管理公众对变革的呼吁, 向公众发布规范和指导。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利益团体也越来越活跃, 政府不得不制定政策, 力图有效地回应公众的需求。[3]因此, 如何加强与公众媒体的互动, 构建起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 是当前课改政策的重要议题。

三、讨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对二期课改相关公文特点作出初步判断:

1.从系统性水平来看, 公文建设侧重于课改推进过程的配套制度建设领域, 已有公文体现了大部分政策意图。大部分公文的内容主要涉及课改实施中的计划与规范要求。部分领域仍缺乏具有专门、明晰的公文进行规范。

2.从序列性水平来看, 课改推进过程中有多种公文工具, 作为政策载体, 确保课改实施的有序推进;课改推进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关公文出台;系列化的公文以计划、赋能与兼容取向为主, 督导取向的公文建设较为薄弱。

3.从更新性水平来看, 对公众、媒体与舆论的积极反应, 是这一时期公文更新与调整的重要动因。

为提高课改公文的系统性水平、序列性水平和更新性水平, 课改政策研究者与决策者有必要强化课改公文的规划意识。在课改政策制定之初, 应对课改实施过程中所需的公文, 特别是具有制度性、规范性的公文进行规划, 并组织专门力量进行研究、设计, 确保公文从内容上体现全部政策意图, 从时间上契合政策推进进程, 以提升课改推进的规范化、法治化程度。

摘要:在依法行政背景下,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公文建设, 提升课改实施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是提高课改政策执行力, 保障课改实践有序推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公文的系统性水平、序列性水平和更新性水平为研究视角, 对上海市“二期课改”相关行政公文进行实证分析, 明晰当前课改实施相关公文建设的关注点、形态、水平与问题, 并对优化课改公文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二期课改,公文研究,政策执行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发[2000]23号

[2]参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上海市中小学 (幼儿园) 课程改革情况的报告.沪教委基[2005]53号

行政公文学 篇5

关键词:行政案例,公文写作教学,案例教学

近年来, 案例教学逐渐被引用到公文写作教学中, 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应用大批对实际情况与经历的介绍材料来训练学生的教学方法, 恰当的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引用真实、客观、针对性、可读性强的行政案例对提高公文写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案例与行政公文

行政案例是对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某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真实事件的特定情景的客观描述。[1]行政管理可分为“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2]。所谓“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基于公共利益对社会事务的组织和管理;“私人行政”是指其他社会组织对其内部事务的组织和管理, 也叫一般行政。因此, 行政案例可分为公共行政案例和一般行政案例。一般认为, 公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公文是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处理公务的、规范性的应用文。狭义的公文专指行政公文, 即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的规定, “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公文”主要是指行政公文, 教学内容为《办法》规定的13种行政公文。按照《办法》的规定, 13种行政公文的规范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 即政府机关。虽然行政公文的主体限定为国家行政机关, 但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公文规范, 许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行政机关公文规范来处理自己的公文。公文作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使用的一种管理工具, 是与行政管理活动同步产生、运行的, 为组织管理活动服务的。[3]鉴于行政管理活动主体和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 在公文写作案例教学中, 引入的行政案例可以包括公共行政案例和一般行政案例。

二、行政案例在公文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1. 有利于在公文写作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党政工作相关知识。

公文写作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公务行为的书面形式, 与组织的行政管理活动同步产生、运行。公文写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项公务活动, 撰拟公文不仅是一个写作过程, 更是一个实施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 即“文中有事, 事中有文”。它要求公文写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 还要有一定的政治修养、政策水平和行政管理知识及经验, 能够了解党政事务的最新动态, 领会组织的工作目标要求, 熟知部门岗位职责权限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限定, 这样才能用简洁流畅的文笔准确地表达出组织和领导的意图。因此, 在公文写作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传授公文写作涉及的党政工作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职权职能、办事程序、办事规则等相关内容的传授和指导[4]。我国的公文教学一直沿袭和照搬基础写作和文学创作的惯用教法, 忽略了公文写作的特殊性, 同时也由于公文写作教师知识面和实际经验的限制, 因而在教学内容上缺失了公文写作涉及的党政工作相关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公文写作课上只讲技能技法, 不讲实际情况具体要求;只讲拟稿行文, 不讲办事程序和规则;公文内容只讲“大胆创新”, 不讲职权职能法规规章等。以至学生写作脱离实际, 行文与行事相脱节。例如在学生的写作练习中, 省政府提交给省人大的议案, 主送机关写的却是国务院或全国人大;又如以本部门的名义发文去指挥另一个部门的人做事而毫无半点协商之意;撰拟文稿时也没有想过要去审定一下制订的措施的限制性和合法性问题等。我们的公文教学不仅缺失了具体实践教学, 更缺失了公文写作所涉及的党政工作相关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在公文写作案例教学中, 行政案例为教师传授党政工作相关知识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行政案例是学习党政工作相关知识的有效切入点。行政案例是行政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行政事件, 它反映的是行政管理实践中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等问题。同时, 行政案例涉及的范围相对较为广泛, 它包括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监督、行政决策、行政执行等内容。教师把行政案例中涉及到的公文写作任务教给学生之前, 在阅读和分析案例时可以及时补充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职权职能、办事程序、办事规则等党政工作相关知识。

2. 有利于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构思能力。

公文在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公务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注公文的逻辑诉求直接关系到撰拟公文的质量和效率。科学、有序的公文逻辑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公文的工具性作用。公文的逻辑内蕴于公文格式与公文正文内容的逻辑统一、公文正文内容与公文用语的相辅相成、公文用语与公文受众的有效呼应以及公文逻辑构思与管理活动开展的有机吻合[5]。其中, 公文逻辑构思与管理活动开展的有机吻合是指公文写作应围绕管理活动的开展符合逻辑地安排行文结构。公文写作实际上是一个实施管理活动的工作过程, 公文的逻辑构思与管理活动开展的有机吻合能为相关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提供保障。以表彰性通报为例, 其正文内容自然要回答某人、某单位做了什么值得表彰的事情, 产生了怎样积极的社会影响, 因此给予何种表彰奖励, 并旨在号召学习先进、鼓励后进。实现公文逻辑构思与管理活动开展的有机吻合,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构思能力。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引入行政案例, 能够使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实现转换, 提高逻辑构思能力, 进而撰拟公文时, 能够紧密结合管理活动的开展合理安排文章的写作结构。首先, 学生通过行政案例讨论和分析增强参与意识, 由置身事外变为主动进入, 由旁人的观察视角转变为组织和领导者的认识视角, 进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把握现实, 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 并使二者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认识水平。

3. 有利于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

公文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使用价值, 每一份公文都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为解决具体问题、布置具体工作而拟定的。因此, 公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它对建立组织正常的工作秩序, 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公文的求实性要求教师在讲授中始终渗透“求实”二字, 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求实”原则, 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公文写作教学中引入行政案例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工作环境, 更主要的是行政案例在引出公文写作任务的同时, 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缺乏足够的信息是公文写作训练的瓶颈问题之一, 结果只能导致肤浅的思考和脱离实际的写作。高质量的行政案例具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 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搜寻与案例相关但又来源于案例以外的有关信息。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料背景, 学生在叙述事实, 介绍情况时能够养成核实材料的习惯, 把真实可靠的材料纳入所写的公文中;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料背景, 学生在说明道理, 揭示问题本质时能够更加客观准确, 在提出办法和措施时能够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在写作中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行政案例的精心选择

恰当的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首要因素, 精心搜集和选取案例能够为达到案例教学预期目标提供保障。

1. 行政案例素材的搜集。

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引入的行政案例包括公共行政案例和一般行政案例。首先, 案例可以来自教师的个人经历。一般来说, 个人经历使教师熟悉案例内容和相关行业情况, 并且往往由于对案例中所述情境直接或间接的亲身经历而体会深刻, 在讨论和分析案例时拥有绝对优势。来自教师个人经历的行政案例素材更生动、丰富、具有真实感。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活动获得第一手行政案例资料。这种案例素材的获得, 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的能力和经验。关于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线索和信息的获取, 往往要根据教师的经验来判断, 同时它需要获得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帮助, 这样才能较为有效的搜集行政案例的第一手资料。再次, 通过已有的文献资料的查阅是行政案例素材搜集的又一有效途径。这种资料收集方式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文献检索和资料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各种媒体报道获取所需信息, 然后通过已获得初步信息进一步查阅更深层次、更多视角的信息。同时, 用这种方法获取资料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料审阅能力, 由于各种媒体的文献资料很多, 哪些可以用, 哪些不可以用, 哪些是有选择地用等, 都要经过审慎的筛选。

2. 行政案例的选取原则。

一个好的案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所提供的是真实的情境和问题, 存在从各个侧面进行研究、分析的可能性。[6]公文写作教学中引入的案例应该是真实、客观、针对性、可读性强的行政案例。其一, 案例反映的事件一定是行政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行政事件, 事件的主体是行政主体, 事件的内容是公务活动, 并在处理公务中产生公文写作任务。其二, 高度的拟真性是行政案例的关键。成熟的案例是对于一个特定的真实行政事件的记叙, 是在该事件发生后, 根据从各种可能的来源那里收集到的素材集合。同时, 教师在对行政事件进行书面或口头描述时要保证案例的客观性, 不能出现主观性评价或倾向性的意见。其三, 行政案例中所产生的公文写作任务要有针对性, 能够针对性地引出公文写作的理论问题, 如公文文种、公文格式、公文处理、公文撰写等。其四, 引入的行政案例要求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行政案例中涉及的事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好的案例描述不应该是干巴巴的报道, 而是一个有情节, 有人物活动, 有矛盾冲突和背景描写, 有丰富信息的故事, 让人看了开头就想继续看下去, 看完后又会进一步思考案例中的问题, 并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料进行写作。

参考文献

[1]钱海梅.公共行政案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健.文书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韦小晶.公文写作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的缺失[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11) .

[5]付传.公文的逻辑诉求及建构方略[J].黑龙江教育, 2009, (78) .

上一篇:身体评价下一篇:玉树这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