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学

2024-09-13

司法行政学(共11篇)

司法行政学 篇1

一、公共行政学的内涵

行政的意涵大概有几种:第一, 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看, 行政是相对于立法和司法而言的独立领域;第二, 从政治—行政二分的角度来看, 政治是国家意志的制定, 行政则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第三, 从管理学视角来看, 行政则是涵盖管理学理论、方法与相应技术性思考的内容。结合以上三种观点, 行政的涵义应该是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国家机关以及其他组织, 为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而对公共事务实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总合。

那么, 公共是指什么呢?

公共 (public) 相对的是私人 (privat e) 。公共行政不同于私人行政, 主要体现在:公共行政基于公权力的保障, 在全社会中享有普遍的权威, 而私人行政的权力仅与私人契约和约定有关;公共行政向社会提供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而私人行政提供的是私人产品;私人行政以效率最大化为目的和评价标准, 而公共行政还要兼顾公平性、代表性、透明性等;公共行政的经济基础来源于公共财政的支持, 而私人行政则依靠私人资本投资;公共行政是“法不授权不可为”, 而私人行政则是“法不禁止皆可为”;公共行政接受来自公民和社会的广泛的监督, 形成“金鱼缸效应”, 而私人行政出于商业机密的保护, 透明性较低。

同时, 公共行政也不同于政府行政。公共行政主要是公共权力的行驶, 其载体可能是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 非营利性组织等其他具有普遍权威的主体。戴维·马修斯说:“公共与政府的不同之处在于, 公共之间的政治关系是横向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而在政府, 这种政治关系则通常是一种垂直关系 (从权威到下级的关系) 。”

公共到底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 公共意味着:

第一, 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公共部门或机构, 包括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性组织等, 而不是私人组织。公共部门或机构可以简单界定为具有普遍成员资格的非营利性机构。

第二, 公共行政的执行者须胸怀“共同的善”。公共行政的执行者是人民受托者, 他们的合法性并不来源于个人的价值体系, 而应来源于人民的同意。换句话说, 公共行政的执行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承担着特殊的伦理责任。

第三, 公共行政意味着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公共理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判断并试图放大自己的利益。但是为了在公共社会中生存, 则必须试图寻找自己利益的边界。在这种利益的权衡下最终形成公共理性。

第四, 公共行政呼吁公民精神。公民精神对公共行政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公共行政伦理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公共行政的精神》中指出:“当我们在公共行政中寻找公共的意涵的时候, 便会发现公共与公民的角色密不可分”。在弗雷德里克森与芬纳之争中, 弗雷德里克森认为公民的构成庞大且充满差异性, 所以说公民的意志是模糊不清的;然而芬纳则认为公民是睿智的, 他们由各种有识之士构成。同时,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公民是理性经济人假设, 他们在决定是否参与公共事务前, 会先进行成本和收益的考量。而由于公共事务和公共产品具有共享性和外部性等特征, 公民在面对公共事务时, 往往会选择保持一种“理性的无知”。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威尔逊曾在《行政学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提到关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 他认为历史比较法是进行行政学研究的最佳方法。而政治与行政分离的界限, 也使得这种比较研究更加可靠。“如果我看到一个杀气腾腾的人在敏捷地磨着一把刀子, 我可以借用他磨刀的方法, 而用不着借用他可能用刀子犯谋杀罪的动机”,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法国人或德国人的行政实践时, 没必要关注其政治和宪法方面的问题。最后, 威尔逊说, 这种比较研究将使行政管理“有资格进入政治研究的最高级和最有成果的重大分支学科的行列之中”。

除此之外, 管理学大师赫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1916-2001, ) 是探索公共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光辉典范。在西蒙在其代表作《行政行为———行政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 (1947) 中指出, 传统的行政学研究方法只能得到“行政谚语”, 而不能得出行政原则, 因为这些所谓的原则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须寻求新的途径。

西蒙的行政学理论尤其是决策理论建立在现代哲学即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西蒙在对德怀特·沃尔多《民主行政理论的发展》的回应中指出, 仅仅研究政治理论是不行的甚至是危险的, 逻辑实证主义对于研究公共行政学来说十分重要。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绝不是民主行政进程中的绊脚石。实证主义由孔德提出, 根源于对柏拉图观念论的批判, 以及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实证主义在本体论上主张朴素实在论, 在认识论上则主张主客观二元对立, 在方法论上采取实证的实验法以证实假设。而后, 实证主义逐渐向逻辑实证主义发展, 施利克提出了形式真理与经验真理, 即逻辑实证和经验实证。形式真理 (逻辑实证) 仅仅是形式上的推理演绎过程, 事实上是一种符号关系上的同义反复;经验真理 (经验实证) 则是以经验为判断, 以事实语言为基础, 关注命题是否与事实一致。也就是说, 逻辑实证主义是通过事物找到本质, 是用符号和法则串联起来的概念体系。西蒙正是秉承了这种方法论的精髓, 主张运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公共行政科学。

参考文献

[1]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颜昌武, 马骏:《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毛寿龙:《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司法行政学 篇2

摘要:素质是指事物固有的性质和特点,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任何能力都无从产生。领导者的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领导素质是行政领导者最重要的内在条件,它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的成败得失。行政领导者的能力是其素质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一名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如何,决定着他的能力水平的高低。那么在这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作为新时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呢?本文简要概述了现代社会中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行政领导者 素质 能力

行政领导素质对于行政组织乃至社会来说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集体行为发源之所在,是事关每一个成员现实境况、命运和利益的特别因素。行政组织生活中的兴衰荣辱、利弊优劣均与领导素质直接相关。不同的领导素质将引发不同的领导行为,进而产生不同的现实结果,使领导主体自身、群体或组织乃至社会及其成员直接受到不同性质、程度和结局的影响。领导素质是事关重大的特殊素质,抓住领导素质就能使关于领导主体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有: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但是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作些简要介绍。

一、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基本要求

1.完美人格。伟人的最大魅力不在于他的思想和业绩,而在于这些思想和业绩所反映的人格本身。人格的完美是行政领导者具有影响力、号召力和和权威性的关键所在。亚里士多德说:与其他人比较,人们更容易和更坚定地相信完美的人,无论在什么问题上都是这样。

2.远大理想。理想促进行政领导者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就领导行为本身而言,远大的理想是号召和指引被领导者的一面大旗,这面大旗在领导者手中挥舞得越是有力,大旗下聚集的人就越多,凝成的力量就越强。

3.坚强意志。有建树的领导人物都具有坚强的意志,而且懂得如何调动别人的意志。意志是行政领导者自我完善、克服困难、实现理想的基础。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懂得如何保持自我克制和保持勇往直前的决心。

4.高度自信。一个好的行政领导者必须能够使他的下属具有信心。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首先自己要有信心。不论是在领导者那里还是在被领导者那里,自信心都会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越是具有自信心的领导,在组织中越具有号召力。

5.严于律己。组织要靠纪律来维系,而纪律要真正起作用,除纪律本身的力量外,还要靠领导者的权力和表率作用。权力属正式权威,表率作用产生非正式权威。领导者如能在遵守纪律方面高度严于律己,那就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命令,从而使每个人都自觉地遵守纪律。

6.高瞻远瞩。一个只懂得现在做什么,而不懂得将来该做什么的领导者,无论如何是不会有追随者和拥护者的。真正有权威的行政领导者,都具有很强的预见力和引领被领导者的能力,能够在指出走向未来的道路时超越现在,看到未来,能够预先看到那些在事后看来一清二楚的事情。

二、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有:

(一)政治素质

对于行政领导者来说,政治素质是第一位的,比其他任何领导素质都重要。这是因为政治素质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的性质和活动方向。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阶级不重视领导者的政治素质。如果行政领导者的政治素质不符合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要求,纵然他是满腹经文的治世之子,也会被弃而不用的。一个优秀的行政领导者,在政治素养方面应该是优秀的,主要表现在:

1.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的领导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是社会组织的掌舵人。历史证明,倘若领导者领导错了方向,就会贻误和危害领导工作,招致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失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社会组织能否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国际间合作与冲突的考验、能否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会不会走到歧途,等等,这些都与各级领导者有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有直接的关系。坚定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同一切动摇社会主义信念,削弱人民民主专政,削弱党的领导作斗争,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坚定的、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

2.要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在社会主义社会,各级行政领导者都是人民的公仆,要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关心

群众疾苦,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因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只不过是一种天生的财富,要把天然财富变为社会财富,劳动者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劳动群众又总是不断的积累经验、改造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不断创造出衣、食、住、行等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生产活动是社会各项活动的基础。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历史上的一切解决社会矛盾的革命活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变革中,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实现的,所以,作为一名行政领导者,要相信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二)职业素质

虽然行政领导者始终与国家权力紧密联系,但与其他社会分工并无特殊差异,均属社会职业阶层,因此,优良的职业素质是对行政领导者的基本要求。行政领导者职业素质的主要内容有:

1.职业资格。职业资格包括职业阅历、经验、知识、技能、方法等基本条件。职业资格是行政领导者从事职业生涯缩影具备的个人条件,即从事领导职业所需要的领导资格。这种资格主要是行政领导者在领导岗位上的年限,所经历领导岗位的种类和时间,所充当领导角色的历程和地位等等;并具备专门业务阅历和经验,这些条件对于顺利地完成领导职责具有先决作用。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作为行政领导者从政的行为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有正确的职业理想,脚踏实地,不怕困难,有吃苦精神,勇于革新,忠于职守认真完成工作任务。诚实守信,信守诺言,以信立业,反对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反对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服务群众,端正服务态度,为群众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奉献社会,有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发展尽一份心,反对只讲索取不尽义务。

3.职业成熟度。指的是行政领导者掌握职业规律、洞察世事、熟练处理事务的程度。它包括职业规律规划的熟悉程度、职业适应程度、职业胜任程度以及对本单位的熟悉程度。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在领导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三)文化素质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智力的作用日趋重要。作为一名行政领导者,首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这是每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行政领导水平的重要环节,是领导者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些的基本知识,才能更好的处理日常事务,这些基本的素质主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懂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般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现代领导与管理知识,成为掌握业务知识与领导知识的“双内行”,从而适应整个知识系统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做到博与专的统一。其次要有精湛的法律知识,作为行政领导者一定要熟悉法律条文。一是要系统掌握法律知识,特别是民法,行政法以及经济法等相关知识,在行政管理体制中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手段对日常行政事务进行有效地监控;二是在掌握中国现行法律条文的前提下,特别是各国和各地区相关法律以及国际法。同时还要认识并了解到中国现有法律条文与在处理内外政务过程中相抵触的部分而未重新立法的新情况新问题,立足国家利益,运用法律武器灵活处理;三是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作为一个行政领导者,自己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自己的行动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努力,然而,要合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要具有良好的行政策略,而良好的行政策略又是源于行政领导者自身的素质。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组织效能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所以,一名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好地行政打下基础。

(四)道德素质

领导者的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正直诚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谦虚谨慎、豁达大度。

1.正直诚实。一是要公正坦率、忠诚老实,办事出于公心,坚持正义,坦诚布公;为人光明正大,不阳奉阴违、吹拍逢迎。二是,要求真务实,讲求诚信;

无论什么条件下,都能当老实人,做老实事,不弄虚作假;无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都能以诚相待,表里如一,讲真话,办实事。

2.严于律己。作为一名行政领导者不管是在工作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经常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来检讨自己。在工作方面,尽量与同事们一起上下班,不能搞特殊化,不要认为自己是领导就可以视单位的规章制度而不见;在生活方面,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生活作风方面要自重,否则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廉洁奉公。领导者要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作为一名领导者,应当做到“德在人先,利居人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要自觉抵制各种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争权夺利等消极腐败现象,总之,领导者做人要堂堂正正,做“官”也要清清白白。

4.谦虚谨慎。作为领导者,要能正确认识自己、估价自己,能虚心向别人学习(包括向下级),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同事和下属),平等待人,礼貌待人,要善于理解人,关心人、团结人,领导者自受命之日起,就应谨慎从事,慎用自己的权力,切勿玩忽职守。

5.豁达大度。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顾大局,不计个人得失、恩怨,经得起考验,自觉抛弃个人间无原则的纠纷、瓜葛,要胸怀坦荡,有宽容精神,善于团结他人。

(五)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健康的身体素质是行政领导者不可缺少的素质。行政领导者经常日理万机地处理各种行政事务,是一项高强度的社会活动,需要付出极大的体力,需要充沛的精力来应付。在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中,行政领导必须与各种各样的人与事物交往,工作压力大,没有健康的身体再好的领导者有再好的能力也是不行的。

2.从个体心理素质角度来看,心理素质主要包括气质、性格、意志等几个方面。领导者的心理素质,要求具有敢于判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在危险、风险、困难、突发事件等等面前需要领导者具有敢于判断的气质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缺乏这种气质,就会错失良机,因此,作为一个行政领导者,更应具备这些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

(1)敢于决断的气质。任何决策都是有时效性要求的。在对客观事物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行政领导者应有不失面地、勇敢果断地处理问题的热情与气魄。

(2)竞争开放型的性格。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奋力争先。领导者应有敢为天下先、善于争先的品格。领导者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要随时处理各种矛盾,这就决定了行政领导者要有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胸襟,公道正派的作风,团结众人一起去不懈地竞争。

(3)坚忍不拔的意志。开拓创新,难免遭受挫折、失败。只有具备不怕挫折与失败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因此,意志坚强是行政领导者必备的条件之一。

行政领导素质是领导主体最重要的内在条件,从根本上决定领导活动的成败得失。先天的生理条件是素质的基础,后天的实践活动使素质得以成型并不断改善。一个行政领导者,只有把握了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其能力和素质不断得到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具有高效率的现代领导者。

参考文献

[1]李奇.行政领导素质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成言.现代行政领导学.北京大学出版,2003

司法行政学 篇3

关键词:行政法学;内涵;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98-02

在法学所有学科中,行政法学属于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其不仅具备齐全的理论体系以及研究对象,同时还以与其相关的理论内容、关系、规范性、可行性以及意识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受其研究对象造成的影响,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文精神的支配,具备与其相关的分析功能,并且需要承担行政法律制度。

一、我国行政法学每个阶段所包含的内涵

(一)起始阶段

此阶段的开始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初,结束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末,属于我国行政法学产生的阶段。“文革”时期,我国的法律以及民主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坏,但是国家根据后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提出构建新型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主要以对国家行政进行有效的管理为重点内容,开展了规范性很强的立法[1]。在此背景下,我国产生了以行政立法理论为重要内容的探究,可是因为国家的行政法基础不是很强,再受到来自苏联相关内容的影响,造成起始阶段的行政法学理论研究没有形成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内容,大部分以苏联的行政法学为原体,最终造成行政法学没有多大的实用性,只是一个空壳,同时还忽略对行政法学开展最根据的内容阐述。

根据行政法学的相关内容可以知道,其体系主要以法制监督与法制保障为重点内容,而行政救济理论这些内容却遭到了完全的漠视,法律和管理之间维持的关系是一种从属关系,从另外一层意思来说,法律属于行政以及管理的方式,而行政与管理是法律的起始点以及终点所在。此观念一直衍生到90年代,并且发挥着绝对的统治作用,造成即使构建完整的行政法,但是依旧不可以从根本上将我国过去的法律文化显示出来,最终造成行政学不断取代行政法学,并且范围越来越大。

(二)初步发展阶段

我国的行政法学在此阶段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其时间范围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我国的人民不断认识到人权的重要作用,所以,国家制定且实施了《行政诉讼法》,该法律的颁布具有很大的意义,其代表着我国的行政法成功踏出比较重要的一步,并且行政诉讼制度具备独立性以及普遍性的同时,行政法的功能与性质开展了新颖的组建,从而行政法一方面可以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另一方面还能够对组织与行政机关产生约束的作用,最后形成可以对行政行为开展有效约束的效果,同时成立比较齐全的控权机制。

自从政诉讼制度出现极大的改变后,对行政法学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出现了具有转折性的发展,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和行政法学有关的根本问题与基本领域研究,使其进一步明朗,从另外一层意思来说,也就是对基本原理开展比较全面的归纳,同时以其作为基础的前提下联系国家政治改革成效以及经济改革的具体情况,并且吸收发达国家相关的模式优势与成功例子,从而使我国的行政法学具备本土的特色,最终达到公民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执法权和程序权相互抗衡,以及权力和权力之间不断制衡的效果。二是对与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有关的研究产生影响,使其出现很大的变化[2]。由于研究旨在确保行政法学理论体系可以得到合理的建立。虽然上述的学说具有不少的限制,可是因为在我国相关的研究内容中不断结合本土人文精神,由此在吸收外国行政法学时形成“去其糟粕,吸其精华”的效果,进而使行政法学的原理与概念重新被定义,尽管此理论褒贬不一,仍可以起到供人们在思想与行为两方面新颖方式的效果,进而为推动行政法学具备科学化特点提供帮助。从这个阶段开始,我国行政法学原有的强烈行政学色彩被完全消除,并且产生新型且与我国国情符合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此阶段的行政法学依旧存在问题,由于行政法本质问题仍然存在,从而造成我国的行政法学理论体系不是很完整,上述取得的成果,可以代表我国的行政法学在此阶段出现并得到发展。

(三)产生基本理论体系阶段

此阶段的起始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中,结束时间为20世纪末,在此阶段,我国的行政法学出现了比较全面且程度较深的发展,同时最终产生了完整的基本理论体系。

从理论研究领域来说,部门法学开展的研究工作可以划分为:原理、规范、哲学以及应用这4个方面的研究。截至当前,我国行政法学在规范、应用以及原理三个方面获得可喜的成绩,可在哲学方面至今还没有突破。我国法学界研究之所以存在规范性低的现象,主要受到行政法学理论根基不强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地位低下。针对这种情况,成立新颖的行政法律系统的哲学内容很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行政法律制度体系,使人们充分认识行政,最终保证我国经济处于正常的发展状态中。到20世纪90年代,行政法学出现了极大改变,其已经转变成为以人文精神为基本理念内容的理论体系,并且其实用性很强,属于一种比较科学的体系结构,同时还进行程度较深的哲理思辨,而政府救济理论以及监督行政理论均得了有效的改进,最终形成了关键内容以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二、我国行政法学现状

(一)知情权重视度上升

我国公民拥有的权利当中,知情权属于最基本的一种,其目的在于达到人身自由。如果公民缺乏知情权,就不可以对政府进行“监督”与“管理”。但是在具体内容中,知情权还具有知情政府信息的作用,且该作用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其并不是指公民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懂得知情权的内容[3]。同时,我国在确立公民政治权利时,程序不仅严谨且非常复杂,并且相关的司法救济范围很小。根据这种现象,通过相关专家们的指导,知情权应该转变为属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二)政府政治责任不明确

政府必须全力承担起与其相关的政治责任,若其决策以及判断不正确,可以对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危害,尽管只是存在违法的可能性,法律责任对其不具有约束力,可政治责任是其无法逃避的,应该全力承担。政治官员属于政治责任主要的承担者,其可信度在承担政治责任时会受到影响,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其很有必要受到党和上级政府等相关部门开展的监督。但是我国目前的政治责任已经出现很大的改变,其已成为“问责制”的追究以及承担制度。法制政府的构建离不开政府责任法制化提供的帮助,但是相关部门却很容易忽视法律责任,进而造成责任政府很难达到依法行政的效果,最后导致法治社会的发展被扰乱的现象。

(三)中央与地方不和谐

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规定,中央与地方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为:中央起到领导作用,然后根据职权,再合理对两者的国家机构开展划分,在最大的范围上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国家每个区域的行政机关均需要在国务院领导下进行工作,同时把中央与地方的国家行政机关职权详细划分出来;地方政府需要按时述职给上一级的行政机关,并且需要无条件服从国务院的领导。可是在我国当前想要把两者之间的基本准则具体贯彻执行,面临的困难很多[4]。部分地方政府的组织法与国务院组织法不可以联系在一起,分别为独立的个体,两者之间的联系仅仅依靠各自的职责权限以及法律地位来维持,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却缺乏相关的明文规定。从另外一层意思来说,我国没有制定明确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造成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调整缺乏法律依据,最终形成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三、行政法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建立健全新颖的行政强制权力模式

根据我国目前行政机关的行政强制权难以分开的情况,和行政法学相应的范围需要建立健全新颖的行政强制权力模式。按照具体的研究可以知道,如果行政机关可以充分行使强制执行权,并且只凭借个人意识以及自律开展监管,给社会与人们会构成很大的危害,如果产生了违法行为,补救将面临重重困难。另外,行政强制权难以分开在很大的范围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存在非常大的冲突,站在客观的角度看,行政机关想要具备服务职能,其不仅需要尽最大的努力防止产生强制色彩,同时还需要科学地对其拥有的行政强制权进行分配。所以,政法学理论界必须全面建立健全全新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不断重视成立司法本位模式,同时对司法进行合理的改革。

(二)坚持增加研究“实用性”的力度

一是加大建立依法行政规章制度的力度。在我国,公民因为缺乏相关的认识,由此其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用法律来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国家必须不断开展行政法教育以及宣传,使够公民可以充分认识行政法的内容。二是建立健全实用性强的行政程序,如果行政程序可以充分发挥其监督功能,那么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保证政府机关贯彻实施行政法得到严谨的监督与管理。但是因为行政诉讼程序具有自身的特点,其对审判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其懂得相关的司法知识,并且还应该掌握大量有关的行政管理知识[6]。所以,国家应该对一般法院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训练,提高其具备的行政审判能力,并且在我国的司法考试的内容上增加大量的行政法知识;另外,国家还需要用最少的时间成立且完善可以自主进行审判以及调查的行政法院。

综上所述,我国的行政法学发展到今天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里均具有各自特色的内涵。随着新形势的到来,我国的行政法学出现了新的挑战,其发展趋势必须会产生一个新局面,给我国公民提供确切的法律保障,进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立深.中国行政法学30年的理论发展[J].当代法学,2009,(1).

[2]应松年,王静.稳健发展的中国行政法学——2007年行政法学研究综述[J].中国法学,2008,(2).

[3]杨维汉,陈菲,余晓洁.聚焦行政强制法六大亮点[J].政府法制,2011,(22).

[4]杨维汉,陈菲,余晓洁.规范公权行使呵护公民权益——行政强制法立法十二载透视[J].政府法制,2011,(22).

[5]姜明安.《行政强制法》设计和体现的行政法治基本原则[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1,(9).

[6]朱狄敏.行政强制法:寻求公权与私权的平衡[J].法治与社会,2010,(1).

司法行政学 篇4

一、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循证色彩和司法行政学属性

国外循证学是循证司法行政学的一个来源。国外循证学产生于1980年的美国医学界,其创始人萨克特教授(David L.Sackett)等人将循证学界定为通过对最有效研究证据的整合,把研究理论与实践操作进行紧密联系从而推动研究与实践互相促进。①30余年来,循证学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向整个医疗服务领域渗透,覆盖循证内科、循证外科、循证护理、循证心理治疗等全医学学科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而且其触角还延伸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②形成了循证管理学、循证教育学、循证经济学、循证计算机学、循证图书馆学等一系列交叉学科群。国内学者接触国外循证学后,由复旦大学教授王吉耀于1996年首次将其译为中文词汇“循证”,获得学界广泛认同并确定下来。到了2012年,司法行政决策者将循证学正式引入司法行政领域,首先将其理论及实践运用于矫正、戒毒等亟待变革的工作职能中去,自此形成了“循证+司法行政”二位一体的理论及实践新格局。

国内司法行政学是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另一来源。司法行政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司法行政的学问,即研究司法行政本质和现象的法学学科。司法行政本质,主要关乎司法行政的内涵,即是什么的问题;司法行政现象,主要关乎司法行政的外延,即有什么的问题。从研究目的和方式来看,凡是以司法行政本质和现象为对象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工作对策研究,都是在从事司法行政学框架内的智力活动,应被囊括于司法行政学的学科体系之内。

二、循证司法行政学包含但不仅仅是循证矫正、循证戒毒的理论和实践

众所周知,循证矫正和循证戒毒,其中尤以循证矫正为重,是国外循证学传入国内后与司法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相互关联的最初结合点和突破点,也正是由于司法行政决策者的反复重视和强调,循证矫正、循证戒毒才有幸受到司法行政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大量而集中的关注,形成一大批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的珍贵研究成果并取得巨大的工作成绩。然而,正如(监狱、社区)矫正和戒毒并不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全部,循证矫正、循证戒毒更适宜被理解为循证司法行政学的理论及其实践在我国发扬光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③而非循证司法行政学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不能用循证矫正或循证戒毒的存在来取代或否认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存在,否则不仅会失之片面,而且极有可能在循证学本土化进程中形成一个较大的理论断裂带。

有鉴于此,司法行政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在此方面形成的正确认识是:循证矫正、循证戒毒是循证司法行政学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研究对象,但不能将研究对象和循证司法行政学这一学科本身相等同,既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关注循证矫正、循证戒毒,又要拓宽视野,将循证学基本理念和方法贯彻到司法行政学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其他领域中去,避免形成理论空白点和实践断层。

三、循证司法行政学包含但不仅仅是一套研究方法或工作方法

循证司法行政学是一门与国内外循证医学、循证管理学、循证教育学、循证经济学、循证计算机学、循证图书馆学等理论和实践相并列的横断科学,包含了一整套本学科特有的概念、原则和范畴,既是目的又是工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程度和范围上远远超出单纯的方法或方法论。

在司法行政理论界和实务界,不仅存在着将循证矫正、循证戒毒视为循证司法行政学全部内容的片面化倾向,还存在着将循证司法行政学仅仅理解为类似实证考察、个案分析、量表比对、技术分析之类方法集合或方法论的工具论倾向。唯有超越工具论、方法集合或方法论的理解方式,从理论上真正将循证司法行政学作为一门循证学和司法行政学之下的次级学科,重视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循证理念及其实践所引入实证考察、个案分析、量表比对、技术分析,潜心钻研循证司法行政学学科特有的概念、原则和范畴,才能真正实现“由表及里”、“拨云见日”。

四、循证司法行政学要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国外循证学的兴起与发展是以西方流行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实用主义(Pragmatism)等理论和学说为基础的。其中,实证主义更多是“为循证理念和实践的兴起与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支撑,而实用主义则在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念基础上为它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一整套的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是操作的具体方法”。④一言以蔽之,国外循证学可以说是通过实证方法寻找最实用证据的学问。

循证司法行政学与国外循证学既是一脉相承的,又具有中国化的特色,在将国外循证理念与实践“拿来”为我所用的过程中,循证司法行政学从理论基础层面上进行了重构。在我国,和其他法学学科乃至任何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学科相同,循证司法行政学的理论和学说基础不可能采取西方盛行的主观主义色彩较重的实证主义或实用主义,而是应当且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观点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司法行政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⑤是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对于循证司法行政学而言,虽然循证司法行政学同样注重遵循证据、重视证据的有用性,也会用到各种实证研究和实践的方法,但是重视证据的有用性不等于实用主义,运用各种实证方法也不等于实证主义。相反,循证司法行政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尽可能地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基本路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除循证司法行政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则和范畴等总论内容外,分论部分通常会像其上位学科司法行政学那样按照司法行政职能或制度种类来划分研究对象。除以往的法律保障、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的传统三分法外,还有法治意识培养、社会矛盾化解、法主体业务管理、个人行为矫治和法治救助的五分法;⑥司法保障、法律服务、执法普法的新三分法;⑦执行矫治、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司法行政保障的四分法;⑧以及笔者曾提出的裁判执行、法律服务、替代司法和司法管理的四分法,⑨凡此种种。

这些不同的分类方式,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对国内司法行政职能或制度所作的类型概括,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司法行政职能或制度所具有的本土化特征和本国特色,也较为鲜明地体现在循证司法行政学的这些研究对象上,以笔者提出的四分法为例,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分论部分内容由循证裁判执行(循证矫正归于此类)、循证法律服务、循证替代司法(循证戒毒归于此类)和循证司法管理所组成,且均颇具中国特色。

五、中国特色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内容构成初探

循证司法行政学的总论部分,除了前面扼要介绍过的交叉、横断学科属性、中国特色及核心理念外,还包括对循证司法行政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关联性、循证司法行政的概念、方法、思维、文化、价值等范畴的系统介绍,夯实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正如关于总论部分的研究历来是司法行政学的薄弱环节,研究循证司法行政学的总论部分以及基础理论部分,极易被一些深受西方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感染的理论家和实务家们误认为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从长远来看,这种情绪不仅会动摇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学科合理性,也会有损于循证实践向纵深发展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只有真正选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来研究这门循证学与司法行政学的交叉学科,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促进学科发展、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减弱和消除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循证司法行政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负面影响,返璞归真、去伪存真,筑牢循证司法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为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

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分论部分,贵在对学科内容完整性的全面把握。仍姑且按笔者提出的司法行政现象四分法的脉络来梳理的话,如前所述,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分论应当由循证裁判执行、循证法律服务、循证替代司法和循证司法管理所构成。循证裁判执行当前主要是循证矫正,包括循证监狱矫正和循证社区矫正两块,时至今日已开展过超密集研究和试点。循证法律服务需要按照不同的循证参与者,如基层法律服务、律师法律服务、公证法律服务所针对的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受众等找准并分析好相关“证”,然后科学地“循”求更好地完善相关工作、提升服务效果的对策。值得指出的是,其中的法治宣传视野内的法治创建活动,或多或少地与循证理念相契合,前者在分析法治创建参与者如何影响到法治创建成绩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的思路,与后者分析个案因果关系后从库中找寻最接近案例以实现个案最佳解决的思路非常近似。循证替代司法与循证裁判执行较为接近,除循证戒毒的理论与实践外,无非是循证参与者被替换成人民调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之类人群而已,基本构成差别不大。循证司法管理探讨如何借助循证理念和实践更好地完成与司法有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如国家司法考试、国际司法协助与司法外事、人民陪审员协管和人民监督员选任等方面,可以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关循证管理学的有益经验,结合司法行政领域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展开和细化。

摘要:循证司法行政学不仅仅是循证矫正和循证戒毒,也不仅仅是方法的集合或方法论,而是一门超越了实证考察、个案分析、量表比对、技术分析之类的方法集合或方法论,在范围上远远大于循证矫正和循证戒毒的新兴学科,有其特有深刻的核心理念和系统化的内容构成。

关键词:司法行政学,循证学,循证司法行政学,中国特色

注释

1宋行、朱洪祥主编:《循证矫正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2杨文登:《循证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页。

3在课程而非学科意义上,正如与循证医学这一学科相对,循证内科、循证外科、循证护理等亦称循证内科学、循证外科学、循证护理学等课程一样,与循证司法行政学这一学科相对,循证矫正、循证戒毒等也可被称作循证矫正学、循证戒毒学等课程。

4宋行、朱洪祥主编:《循证矫正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

5吴爱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做好司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载《中国司法》2015年第1期。

6关保英主编:《司法行政法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1-150页。

7任永安、卢显洋:《中国特色司法行政制度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前言第5页。

8吴爱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做好司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载《中国司法》2015年第1期。

公共行政学 篇5

单选项(单项选择考10个----占10分)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班这一概念是在 《纲鉴易知录》上。

2、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

3、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公共性。

4、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5、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欧文。

6、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威尔逊。

7、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常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9、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0、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生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11、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2、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3、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14、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15、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16、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里格斯。

17、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农业社会。

18、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棱柱型。

19、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工业社会。20、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21、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22、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

23、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非赢利性上。

24、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29。

25、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6、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7、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上述三者,即行政权力的划分、公共组织的设置、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

28、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演变而来的稳定性

29、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30、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是以总统经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31、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半总统制。

32、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

33、英国地方政府形式是最典型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体制。

34、典型的行政府体地方政府是德国的地方政府。

35、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市、自治乡就是特殊型的行政区。

36、回归后的香港行政区和澳门行政区属于特 殊型的行政区。

37、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行政职位,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38、我国由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选任制。

39、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委任制。

40、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直职务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委任制。

41、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考任制。

42、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决策权力。

43、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44、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45、美国的文官司委员会、日本的人事院等机构属于部外制类型。

46、部外制是美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47、人事行政机关实行折中制的同家有英国。

48、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中国。

49、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50、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英国。

51、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52、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放行于

53、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对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临时方案。

54、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追踪方案。

55、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积极方案,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5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领导决策系统。

57、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

58、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会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实施阶段。

59、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纠正偏差。

60、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横向沟通。

61、平行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62、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确定评估对象。

63、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社会监督。

64、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理行的监督检查,也叫跟踪监督。

65、1987年颁布实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地方性法规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和单行条例应于批准之日起的三十日内报送国务院各十五份。

66、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发政府及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制定和发布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应于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其文本、起草说明、备案报告等有关材料一式二十五份报国务院备案。

67、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事先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68、对监督对象未构成犯罪,仅构成违反政纪的案件,由行政监察机关调查处理。

69、对监督对象构成犯罪的案件,由检察机关追究武刑事责任。

70、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分 71、对涉及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国家公务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行政监察机关给予政纪处分。

72、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给予党纪处分。

7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预算。74、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税法。7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2002年10月1日。

76、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毕达斯最早提出的。

77、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30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78、目标管理方法是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79、从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国家因为

实行市场化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多 项 选 择 题(考5个---占 10分)

1、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a司法、b行政、c立法)。

2、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怀特、b汤姆森、c西蒙、d斯密斯堡)。

3、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科学管理时期、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X理论时期)。

4、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威尔逊、古德诺)。

5、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魏劳毕、怀特、费富纳)。

6、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7、行政环境的特点是(特殊性、复杂性、约束性)。

8、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9、构成一个国家公共行政治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政治制度、政党制度、阶级状况、法律制度、政治文化)。

10、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教育)。

11、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价值观、道德感情)。

12、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13、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

14、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的提供、无知和非理性、不平等问题)。

15、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包括(民主职能、政治统治职能、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

16、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执行国际经济政策、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收入分配)。

17、按社会制度划分,行政体制可分为(奴隶社会的行政体制、封建社会的行政休制、资本主义社会的行政体制、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

18、以行政权力的划分作为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把行政体制分为(中央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行政区划体制)。

19、下列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有(比利时、加拿大、斯里兰卡)。

20、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墨西哥、埃及)。

21、下列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有(葡萄牙、坦桑尼亚、奥地利、芬兰、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

22、地方政府体制的类型主要分为(自治体地方政府、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行政体地方政府)。

23、行政区划的类型可以分为(传统型、特殊型、发展型)。

24、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主要组织理论学派有(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

25、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西蒙。

26、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组织理论有:非正式组织理论、新型领导能力理论、社会人理论。

27、巴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论主要有:非正式组织理论、权威接受理论、组织平衡理论。

28、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非政府性、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

29、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倡导作用、监督市场、监督政府、中介作用。

30、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免税收、委托公共事务、辅导监督、补助、法律管制。

31、下列不属于委任制的优点的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组、不受牵制。行动词、简便易行。

32、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

33、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奖惩权力、归属权、专业知识权、决策权力、合法权力。

34、美国学者西拉季和华莱士提出领导者除应具有身体特点物质外,还应具备:社会技能、智力、个性、社会背景、任务定向。

35、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领导作风理论、领导系统模式、PM型领导模式、四分图理论、领导方格理论。

36、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莫顿、布莱克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图理论。

37、领导作风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划分:民主式的领导作风、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38、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主要有: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

39、下列属于人事行政机关类型的有:部内制、部外制、折中制、党统一领导制。

40、实行部内制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瑞士、德国。

41、西方各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之处主要是: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功绩晋升。人事分类、依法管理。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42、世界上通行的人事分类制度是:职位分类、品位分类。

43、下列实行品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法国、英国。

44、下列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美国、中国、日本。

45、从国家公务员晋升的形式上来看,大体上有:越级晋升制、考试晋升制、年资晋升制、功绩晋升制、综合晋升制。

46、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规定应回避的亲属关系包括:近姻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五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夫妻关系。

47、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绩、勤、德、能。

48、机关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

49、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奖惩教育工作、组织实施工作、协调控制工作、检查总结工作、计划安排工作。

50、一般说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大致分为如下阶段:系统实施、系统设计、系统维护、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评价。

51、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个人决策、集体决策。

52、从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个人决策、集体决策。

53、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

54、从决策主体采取决策的方法上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经验决策、科学决策。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应该包括:领导决策系统、行政评估系统、专家咨询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55、决策方案一般有:临时方案、追踪方案、应变方案、积极方案。

56、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57、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行政协调、行政控制、行政沟通、总结阶段。

58、根据控制的范围划分,行政控制分为:微观控制、宏观控制。

59、通常有四种信息被领导者用来衡量和评估实际工作效果,它们是:口头汇报、统计报告、个人观察、书面汇报。

60、行政控制的控制对象有:行政工作人员、信息、工作、组织绩效、财务。

61、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质量控制、标准控制、成本控制、程序控制、计划控制。

62、按沟通的线路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63、行政组织中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主要有:组织结构障碍、心理与语言障碍、职位与专业障碍。

64、行政组织内部的协调可以分为:层级结构的协调、横向部门之间的协调、人际关系的协调、各种资源的协调。

65、社会监督的主体是:公民个人、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新闻机构、政协。

66、依照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事前监督。

67、事中监督的主要形式是:跟踪都督、现场监督。

68、下列属于一般行政监督工作报告的有:临时报告、综合报告、专题报告、报告、工作简报。

69、一般行政监督中,审查的形式主要有:事中审查、事先审查、事后审查。

70、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基本职权包括:检查权、建议权、调查权、行政处分权。

71、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辅助职权包括:对监督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的查询权、对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的处置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的请求协助权。

72、权力机关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监督、法律监督、政治监督。

73、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公共预算可分为:地方公共预算、中央公共预算。

74、预算草案审核的主要内容是:政策审核、体制审核、指标审核、技术审核。

75、税收的基本特征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

按照税制结构的单一性与复尽可能性来划分,可分为:单一税制、复合税制。

76、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定率税、配赋税。

77、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

78、在我国,根据国家职能的区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经常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其他支出。

79、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签订采购合同、选择采购方式、确定采购需求、履行采购合同、效益评估来进行。

80、法治行政的特点包括:法律保留、法律俦、职权法定、依据法律、权与职责统一。

81、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法定程序的审查、滥用职权的审查、法定权限的审查、法定依据的审查。

82、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技术方法、行政程序、基本手段。

83、行政方法的特点有:科学性、民主性、创新性、系统性、技术性。

84、行政基本方法包括:行政指令方法、法律政策方法、经济方法、思想工作方法。

85、行政程序的特点主要有:稳定性、合法性、强制性、简便性。

86、行政程序从纵向可分为:(行政计划准备、决定计划、考核奖惩、执行计划、检查监督)。87、按照时间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短期计划、长期计划、中期计划。)

88、从公共组织层次上来考察,行政效率可以分为:(组织效率、管理效率、工作效率)。

89、传统的测定行政效率的方法主要有:(标准比较法、公共组织要素评分测量法、行政费用测量法、行政职能测量法)。

90、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经济指标、效率指标、公平指标、效能指标)。

91、政府再造的战略主要有:(a核心战略:明确组织目标。b后果战略:创设绩效后果。c顾客战略:将顾客置于驾驶员的位置上。d控制战略:将控制从高层和中央移走。e文化战略:创造企业家文化。

92、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彼得斯提出的政府模式主要有:(市场政府模式、参与政府模式、解制式政府模式、弹性融会贯通政府模式、科层政府模式。)

93、参与政府模式的理论基础有:(参与管理、对话民主、公民社会、承认公共组织中基层官员是组织有效动作的核心)。

名 词 解 释(考4个---占20分)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4、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5、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6、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的一种制度。

7、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8、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9、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是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10、地方分权制。亦称多元制和分离制。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分权制又分为联邦分权制和单一分权制。地方分权制的优点和缺点。

11、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

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12、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3、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4、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5、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16、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17、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18、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9、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20、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21、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22、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23、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24、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机构。

25、我国国家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26、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地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

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

27、人力资源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8、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

29、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30、行政机关档案是行政机关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31、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32、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的行政行为。

33、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34、危机决策: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35、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36、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

37、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

38、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39、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40、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41、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42、舆论监督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43、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44、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

45、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46、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47、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4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9、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50、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51、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52、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

53、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54、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

55、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56、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7、标杆管理技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58、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59、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60、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61、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62、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63、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简 答(考2道----占20分)

1、公共行政的特点。(1)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2、公共行政学的特点。(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和边缘性学科;(2)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3)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5)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3、公共行政环境的特点。

1、复杂性。公共行政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是多层次、多结构的,是非常复杂的。

2、约束性。公共行政只能在公共行政环境所提供的空间和各种条件下进行,不能超越它所提供的各种限制条件,必然受到公共行政环境的约束。

3、特殊性。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4、不稳定性。

4、组织文化的特征。①组织成员的同一性程度。②团队精神。③对人的关心程度。④组织的一体化的程度。⑤风险承受程度。⑥民主程度。⑦报酬标准。⑧重视结果。⑨控制程度。

5、政府职能的特点。

1、政府职能普遍性的特点。

2、政府职能的强制性特点。

3、政府职能的系统性特点。

4、政府职能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不可替代性,是指政府职能只能由政府来行使才有效,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不能替代,或者即使能够替代它也不可能管理好。

5、政府职能的服务性特点。

6、政府干预市场应该遵循的原则

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

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

3、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政府对市场失效进行干预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在进行干预时也应该讲究成本效益。

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7、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

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

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

3、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

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8、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内容。

1、意识形态职能;

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

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

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

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

9、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第一,外部性问题。第二,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第三,提供公共物品的失灵。第四,无知和非理性。第五,不平等问题

10、行政体制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性;

2、较强的稳定性;

3、严格的系统性;

4、相对的滞后性,也就是行政体制的惰性;

5、历史的继承性。

11、行政区划体制的原则。①政治原则;②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③有利于发展的原则;④有效管理的原则;⑤民族自治原则。

12、公共组织部门划分的标准有多种,一般按下列三种标准划分:(1)按管理职能和职能目标来划分行政部门。每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它们各自有自成体系的行政职能、业务范围和权力与责任。(2)按地区划分行政部门。公共行政管理必须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里进行。(3)按公共行政管理的不同环节来划分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13、非营利组织的特点。①组织性;②非政府性;③非营利性;④自治性;⑤志愿性。

14、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l)合法权力。(2)奖惩权力。(3)专业知识权。(4)归属权。

15、行政领导责任分为四种:①政治责任;②法律责任;③行政责任;④道德责任。

16、行政领导责任的内容①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②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③负责制定公共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④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⑤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⑥做好协调工作。

17、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①政治素质:坚定信念,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政府,忠于人民,忠于职守。②文化素质:一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③道德素质: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个人修养。④心理素质: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⑤身体素质

18、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1)选任制。选任制是指行政领导者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制度选举产生的行政领导者。(2)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3)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4)聘任制。聘任制是指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选用外部人员在一定的任期内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制度。

19、人事行政的特点。

1、法治化。法治化是现代民主国家推行法治行政的必然结果。根据法治行政原则,人事行政必须符合宪法精神,并以法律和法规为依据。

2、专业化。专业化来自现代政府行政事务的复杂化、多样化和规范化的趋势,为此,政府管理体制必须相应地部门化,政府行政人员也必须实现专业化。这可作如下分析:(1)国家公务员职业专业化;(2)人事行政理论专业化;(3)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4)人事管理方法专业化。

3、职业化。职业化即政府国家公务员职业的终生制或永业制。

4、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人事行政适应公共行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作的改变或更新。

20、人事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

2、知人善任原则;

3、公平竞争原则;

4、功绩原则;

5、依法管理原则。

2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不断开发和培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造就一支优秀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重要途径。

22、机关行政的特征。

1、机关行政的事务性;

2、机关行政的综合性;

3、机关行政的时效性。

23、机关行政的作用。

1、发动作用;

2、枢纽作用;

3、保障作用;

4、效率作用;

5、联系作用。

24、机关行政的主要内容。

1、机关日常工作程序管理;

2、会议管理;

3、公文与档案管理;

4、行政经费管理;

5、机关总务后勤管理;

25、行政决策的特点。

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殊性;

2、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

3、行政决策目的的非赢利性;

4、行政决策的合法性;

5、行政决策地域效力的普遍性;

6、行政决策执行的强制性。

26、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1、科学预测原则;

2、信息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满意原则;

5、成本效益原则;

6、公平与民主原则;

7、法制原则;

8、实现公共利益的原则;

27、行政决策体制的内容。所谓行政决策体制,是指由承担各项任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组织体系。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应该包括:

1、领导决策系统。领导决策系统是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实际权力的把持者。

2、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3、专家咨询系统。

4、信息支持系统。行政决策体制的四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领导决策系统是核心系统,它决定是否设置其他三个系统,决定它们如何发挥作用,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协作。

28、行政决策程序。

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2、确定决策目标。

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

4、拟定决策方案。

5、分析方案。

6、选择方案。

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

8、评估决策。

29、行政监督的特点。(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2)监督对象的双重性;(3)行政监督内容的双向性;(4)行政监督主体的层次性;(5)法律地位的独立性。

30、舆论监督的特点:(1)监督方式的公开化;(2)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3)监督效应的及时性;(4)监督效果具有社会效应。

31、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1)执政党的监督;(2)权力机关的监督;(3)行政机关的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5)社会监督。

32、行政执行的特点。(1)综合性;(2)目的性;(3)具体性;(4)强制性;(5)灵活性。

33、行政执行的原则。(1)忠实决策的原则;(2)迅速有力的原则;(3)创新灵活的原则;(4)计划安排的原则;(5)团结协作的原则。

34、改善行政沟通的途径。①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②明确沟通目的,建立沟通的规章制度,使行政沟通规范化;③建立信息反馈系统,进行信息的核查和监督。

35、行政协调的原则。(1)依法协调的原则;(2)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的原则;(3)求同存异,动态协调的原则;(4)公正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36、公共财政具有的主要特点:

1、政府是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

2、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

3、公共财政具有强制性和补偿性。

37、公共财政的职能:

1、优化资源配置职能。其内容主要有:(1)将资源配置于无法按付费原则经由市场配置的公共部门;(2)将资源配置于具有自然垄断倾向而不宜由市场配置的非竞争性商品和行业;(3)将资源配置于具有高风险,且预期收益不确定,但对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4)将资源配置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私人部门无力投资的基础产业和部门。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2)调节部门及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3、稳定经济增长职能。(1)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2)调节经济结构,使其具有协调性和合理性。

38、法治行政的特点。

1、职权法定。

2、法律保留。

3、法律优先。

4、依据法律。

5、职权与职责统一

39、行政立法的原则。我国行政立法要求处处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这一原则包括的内容有:(1)人民权力至上;(2)人民政治参与;(3)个体权利为重点;(4)权利救济。在行政立法中,除了权利原则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原则:①依法立法原则;②民主立法原则;③科学立法原则。

40、行政法规具有的基本特征有:(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2)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3)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41、行政规章具有的基本特点:(1)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2)行政规章的制定根据是法律、行政法级以及决定、命令的授权;(3)行政规章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规章具有法的属性。

42、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1)基本手段。具体有行政指令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工作手段。(2)行政程序。(3)技术方法。

43、行政方法的作用。

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

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

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保证;

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

5、科学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6、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

44、标杆瞄准的类型①内部标杆瞄准。②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③行业内标杆瞄准。④跨行业标杆瞄准。⑤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45、测定行政效率的必要性。

1、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降低公共行政的投入和成本,减少资源的消耗,实现公共利益;

2、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行政目标的达成度;

3、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公共组织的各种要素组合的科学合理程度;

4、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公共行政活动的社会效益的大小。

46、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

1、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这是以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消耗的数量作为评价行政效率的标准。

2、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

3、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

4、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

47、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分析包括哪些内容。(1)经济指标;(2)效率指标;(3)公平指标;(4)效能指标。

48、我国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平等原则;(3)公平分配的原则;(4)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49、行政改革的取向。

1、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

2、以精简机构为取向;

3、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

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

5、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取向。

50、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注意哪些问题。(1)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2)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3)公众参与制定政策;(4)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1、行政改革的原则。

1、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

2、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

3、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

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5、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52、行政改革的对策。

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

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1)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2)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3)公众参与制定政策;(4)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

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的时机。

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53、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我们要从以下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

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

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54、行政改革的阻力。

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

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

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

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

5、用人惟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55、行政改革的动力。

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

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

3、社会演变的要求;

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论述题(考2道题---占40分)

1、公共行政的作用。(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2、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公共行政环境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的关系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适应、互相作用的关系,是输出与输入的关系。

1、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环境是公共行政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宏观形态,是公共行政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行动的空间。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

2、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如果公共行政不适应公共行政环境,也就是政府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那么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公共行政管理。

3、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

4、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公共行政可以利用公共行政环境提供的实际条件和要求,选择切合实际的公共行政目标,确立科学的行政关系。通过达成行政目标而达到改善公共行政环境的目的。

3、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彻底转变政府管理的观念(1)政府机构改革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2)要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观念转变;(3)要实现从权威主义行政向民主行政的转变;(4)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统治方式向管理方式的转变;(5)实现从以官为本到以民为本的彻底转变;

4、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处理好的关系:(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4)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5)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6)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5、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第一,政府成本过高。第二,政府的低效率。第三,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第四,寻租。第五,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6、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

1、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

2、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公共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它涉及到中央政府的权力划分与配置,涉及到政府集权与分权的程度,涉及到政府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权力划分与配置;

4、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

5、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

7、行政体制的作用

1、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

2、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3、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

4、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

5、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

8、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政府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是国家政治统治的主要机关,是管理各种公共事务的主体。

2、社会性;

这是由公共组织位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的目的决定的。

3、服务性;政府要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

4、权威性;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对公共事务进行干预和管理。

5、法制性;主要表现在依法设置机构和依法行政上。

6、系统性。此外,中国行政系统服从中国共产党的系统的领导和指挥。

9、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

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10、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11、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的重要作用。

1、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

2、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

3、行政领导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

4、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12、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1)抽象思维与决断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指挥、协调与监督能力;应变能力。(2)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人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3)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就是指专业能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处理专业行政管理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

13、如何理解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职权的统一。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作为领导者,责任是第一位,权力是第二位的,权力是尽责的手段,责任才是行政领导的真正属性。

14、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2、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3、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

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15、行政执行的作用。(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16、行政指挥的原则。(1)统一指挥原则;(2)法定权威原则;(3)果断有力原则;(4)准确权变的原则;(5)合理授权原则。

17、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1)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2)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3)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4)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18、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有:(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

19、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具有的作用:(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20、行政监督的原则。(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它有以下三点基本含义:①依法监督;②自主行使监督权;③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在行政监督工作中的要求是:①任何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②任何监督对象都必须履行法定义务,遵守法律和行政纪律,不允许有超越法律和行政纪律的特权;③一切违反法律和行政纪律的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任何监督对象都不能例外。(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5)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6)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21、行政监督的作用。(1)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2)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3)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22、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行政监督。(1)行政监督主体由三方面主体构成。一是法定监督主体;二是法律、政策的授权的行政监督主体;三是委托监督主体。(2)行政监督的内容是指行政过程中的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行为和与其相关联的机制。(3)从形式特征方面。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监督活动。所谓整体性,包含三方面:一是方法和技

术的多样化;二是行政监督的双重性;三是行政监督结果的综合性。(4)从价值特征方面,揭示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配置效益”和“效率与质量均衡性”的监督。

23、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

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3、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司法行政学 篇6

首先,科学选定专业必读书目,制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读书制度。专业必读书目必须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门类。重点涉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该读的蕴含政治理论及丰富的行政思想的中西方书籍。同时,不能忽视其他相关的专业综合类图书。由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选择书目时应扩大范围。大一新生一入校,专业教师就要给他们讲授专业书的重要性,介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读书目,同时初步介绍专业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进行专业阅读入门练习。有必要的话,可以把必读书制度列入到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当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班级的辅导员要和教研室的教学工作配合起来,规定各年级读书的数量与书目,并要求学生参与必读书阅读考核,把考核计入政治学读书报告训练总学分,以此来督促学生认真读书。

其次,教师要加强引导,形成学生热爱阅读、勤于思考、争相讨论的读书氛围。专业教师在自己长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与知识,这对刚刚入门还在书海中苦苦挣扎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教师准确深入的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训练不但要重视学生个人读书的过程,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群体读书中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可以集思广益、质疑探讨,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内容融会升华,提高读书训练的教学价值。由此可见,专业读书训练必须与导师制和小组学习法相结合。

最后,把政治学读书报告集中实践环节打造成学生一年来读书成果的展示会、宣传栏。小学期指导学生根据各自在一年中的读书情况分组,保证每组读书的相关性和补充性。然后,根据小组汇报活动,各组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班的读书报告会,指导老师随机组成现场指导小组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在汇报结束后,评选出阅读明星,并给予表彰。

二、夯实学生学术创新的基石,加强学生文献综述写作训练

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

培养学生学术思考的问题意识,在对某个学术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综述训练,把文献综述与所要研究问题联系起来,文献综述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界研究现状的逻辑关系,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方向。在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撰写训练之前,经验丰富或有写作功底的教师要作专题课,讲授文献综述的基本写作要领,并结合学生情况点评一些范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献综述好坏的差异,从中汲取经验。专题课结束前,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同时又适合学生学术水平的选题,让学生文献综述训练更有方向性。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文献综述撰写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在小学期的两周中,每个文献综述训练小组开展2~3次,中期教师指导检查活动,对学生的撰写情况进行督促,解答出现的问题,纠正出现的错误,使学生的文献综述撰写训练的实效性更强。为检验效果开展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现场提问、现场修改的文献综述的考核方式。

三、与实务部门联合共建开放式公文写作训练模式

首先,构建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公文写作训练内容体系。除了国家规定的13种公文,常用公文则更多地包括简报、简讯,计划、总结,讲话稿、致辞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常见的形式。一般应用文还涉及到简历、学术论文、各类申报书的撰写等。这些文体在学生日常生活和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十分常见,学生学了就有用,学了就能用。因此,加强学生此类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不仅能扩展学生公文写作训练的影响面,也能调动学生写作训练的积极性。

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针对同一写作训练项目反复练习,不断把握公文写作的规律和语感。学生在这种反复训练中,写作水平逐渐提高,熟练掌握一种公文写作从而对其他公文形式触类旁通。训练过程中,强化团队学习,表彰优秀成果。对团队训练的成果进行评比,对优秀的团队训练成果进行宣传展示,并使其成为下一轮训练的模板素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增强实效性,让学生有组织地进入政府机关各部门进行短期实训,使学生对政府机关的公文特点有亲身的直观感受。

从行政学角度看政府管制体制改革 篇7

政府管制从产生发展强化到放松管制, 出现至今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从行政学来看, 政府作为对经济社会生活权利主体的微观干预的优劣已经相当清楚的展现了, 这也为我们今天从国家层面行政学角度对其整体理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行政学跳出仅对政府管制程序以及监控管制进行研究的传统框架, 力图研究政府管制的实质。本文目的不仅在于作学理上的评论, 更希望对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的行政机构改革以及政府规制市场经济的具体实践有所助益与借鉴。

1 政府管制理论概念

政府管制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 (主要是企业) 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政府管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管制行政权的行使行为, 管制权的行使行为和行使过程, 从根本上决定了管制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因此, 管制权的行使活动和行使过程应当是管制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也是构建科学管制机构体制的核心。

同时管制是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 按照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的路径来看, 通常可分为直接管制和间接管制。直接管制, 是政府的相关机构通过有关进入、价格、许可、认可、标准、收费等法规而直接对企业市场行为施加的管制。间接管制, 是指由政府的司法机构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而对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进行的管制。其中, 政府的直接管制又可分为经济性管制与社会性管制。经济性管制是对诸如自然垄断行业和金融业等特殊行业的管制;社会性管制是对企业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与产品质量以及生产安全和卫生等内部性问题进行的管制。

2 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2.1 以改善公共治理结构为前提强化政府管制机构的独立性

目前, 我国一些政府机构存在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三项职能或其中两项职能为一体的现象, 不利于实现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在需要政府实施专业监管的领域, 形成一套政府监管机构有效监管、行业协会主动自律、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积极参与、传媒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全社会参与监督的新型治理机制。

2.2 以政府转型为突破口进行政府管制体制改革

当前, 深化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性、迫切性: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压力逐步增大。深化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化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要求。深化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是破除行政垄断、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前提。在现行的政府管制体制下, 行政垄断实际上有强化的倾向。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 滥用市场力量的垄断行为长期得不到遏制, 工商企业用户和消费者权益因而受到损害。

改革已进入战略转折期, 经济社会发展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如宏观调控失灵、中央与地方关系出现的一些新矛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等, 都需要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层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应尽快实现从传统行政管制体制转向基于规则、透明、可问责的管制体制。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实现政府的三大转型: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由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治理型;由手工作业型转向信息网络型。

2.3 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涉及的核心问题:破除部门利益和行业利益

当前行政部门主导立法, 将部门利益法定化情况严重。这其中有四个关键点: (1) 部门立法往往都试图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审批权扩大; (2) 立法中自主和随意设置收费项目; (3) 设置处罚项目多, 而且弹性大; (4) 设置罚款区间广泛, 自由量裁权大。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各利益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有专家指出, 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涉及到经济、法律、政治多方面问题, 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需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突破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约束。

2.4 尽快实现依法管制, 消除管制失灵风险。

政府管制的一个根本特征, 就是依法管制, 也即通常所说的依法行政。这里的“法”必须是合理的法。否则依法行政或依法管制就成为少数强势利益集团侵害弱势利益集团的“合法”工具。在政府适度干预下经济走向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性条件为:经济管理权限和程序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 违法行为必须依法界定。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应与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保持一致, 将政府管理经济的权限, 置于法治框架之下, 给微观经济主体以稳定的预期。使政府管制领域有法可依, 并确保行政违法行为的可诉性。

3 从政治学角度看民营化政府管制的发展

公用事业民营化之后的涨价问题关乎老百姓的权益, 公用事业的涨价行为需要得到制度性规范。一般来说, 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通常都是自然垄断性比较显著的基础设施产业, 同时又是具有明显公共性的产业;由于其突出的自然垄断性与公共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政府往往是公用事业惟一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政府经营下的公用事业饱受管理效率与经营业绩低下的困扰, 公众作为消费者无法得到满意的服务;而打破政府垄断, 让民间资本成为公用事业的支配力量之一, 则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公用事业的经营效益与效率。

事实上,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充分激发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动机, 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在公用事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的情况下, 经营者个人的收益与其经营业绩常常缺乏直接联系, 因此其必然缺乏提高管理效率与经营业绩的动力。民营化意味着经营者必须自负盈亏, 其个人收益与公用事业的经营业绩息息相关。因此, 经营者为了实现个人收益最大化, 则完全有充足的动力降低经营成本、改进管理过程、改善公用事业产品的供给状况, 而其经营管理业绩的优化也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享受更为丰富的产品与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

政府管制作为现代政府的一种治理工具, 其意味着政府制定特定规则约束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政府管制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约束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以防止其损害他人与公众的利益, 这恰恰与民营化的逻辑相互补充。政府管制并不意味着政府依旧担任公用事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 而是意味着政府充当公用事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者, 及时约束经营者个人利益最大化动机的过分膨胀, 以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世界范围内的民营化实践表明, 民营化大潮席卷过后必然是政府公用事业管制的跟进, 价格管制、进出管制、质量管制等良好的政府管制构成了民营化公用事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制度基础。

因此, 民营化逻辑与政府管制逻辑的互补才可能带来公用事业经营者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双赢, 公用事业价格的起伏必然要处于良好政府管制的约束之下。

摘要:从行政学看, 政府作为对经济社会生活权利主体微观干预的优劣已经展现的相当清楚, 这为我们今天以行政学为角度在国家层面对其进行整体理解奠定了基础。政府管制体制改革, 不是简单地放松经济性管制, 不是简单地减少行政审批、行政许可, 而是要以政府转型为重点, 重构整个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管制从产生发展强化到放松管制, 出现至今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

关键词:行政学,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管制失灵,依法管制,民营化政府管制

参考文献

[1]乔林碧, 王耀才.政府经济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2]毛寿龙, 李梅.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 (美) 奥立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司法行政学 篇8

教师的思想胸怀和理论人格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出路, “没有读不懂的教育”书包倡导广大教师广泛深度阅读各种教育专题理论书籍, 开阔自身的思想胸怀, 提高自身的理论人格, 做一名优秀、自由的专家型教师。书包包含有《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修炼教师的理性品质:教师应理解的100种教育思想》、《教育均衡发展大观察》、《教育观念与教育出路》、《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实施与展望) 、 (教师的教法阐释》、《教师职业大解读》、《“国学”中的教育艺术》、《优秀教师必备的20种素养》、《教师法律知识巧读》等十种教师理论用书。

“没有上不好的课”主题书包

课堂是创生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基本载体和根本途径, “没有上不好的课”书包与广大教师一起品读优秀教师的生命课堂, 帮助广大教师实现课堂教育教学价值和意义的最大化梦想;书包共有《教学创新的50种途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艺术》、《教师掌控课堂的技巧》、《教师课堂提问艺术与技巧》、《合作教学与学习的策略》、《教师应掌握的50种现代教育技术》、《名师拿手的提分策略》、《避免课堂失误的5叶细节》、《现代教学理念及经典运用》等十种课堂教学用书。

“没有当不好的教师”主题书包

司法行政学 篇9

关键词:本科生,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思维能力

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思维能力, 指的是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去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进行专业划分, 势必希望通过专业教育, 赋予大学毕业生与一般思维能力相区别的专业思维能力, 从而在毕业后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取得一席之地, 并且为更加长远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高校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中,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专业, 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 在实际操作层面, 呈现出种种问题, 需要我们从教者不断研究并且提出解决的办法与对策。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

1. 学生对于专业的定位模糊。

本专业在定位上有自己独特之处, 虽然主要内容均来源于国外, 但是与国外的类似专业在设置上有一些区别。单就这个专业名称而言, 就具有浓郁的本国特色。很多学生入学时对于专业的定位并不太了解, 把该专业与相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行政管理学专业相混淆, 在对于专业的认知方面也存在困惑。没有准确的专业定位, 从专业角度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就会存在障碍, 其专业思维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

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总体定位和实际实施, 因此, 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主要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专业课程设置。由于本专业在定位上的特殊性, 国内数十所开办此专业的高校, 除了常见专业课程之外, 均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设置了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就业起到了好的效果, 如华中理工大学该专业的课程中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甚至可以达到程序员水平。但是在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高校特色的同时, 特色课程也有可能会对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些随意性较大, 或者在目的上急功近利的课程会对专业思维产生限制和误导。毕竟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立足于根本、立足于长期的过程。与一般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同, 它要求一个区别于其他专业其他学生的思维培养目标, 它要让学生拥有看问题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围绕一个确定的、科学的、长远的专业思维能力目标来进行。 (2) 实践教学设置。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 能力培养一般依托在实践教学部分来完成, 也就是说,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专业思维能力培养也不例外。实践教学部分, 一般由认知实习、社会调查、实验室建设、毕业实习等等方面组成。总体上而言, 本专业在实践教学, 尤其是实验室建设方面显得比较滞后。部分学校此专业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实验室教学。而对于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 实际动手所形成的经验其实占有重要的地位, 没有实践教学的支持, 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不能上一个台阶。

3. 师资结构等等其他因素对于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影响。

我国的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培养的高等人才, 体现在博士学位获得者层面, 相对于该专业的师资需求来说, 还不太充分。尤其是在专业成立之初, 很多任课教师都带有其他专业或者领域的学科背景。这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但是也可能会使学生在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此外, 学校和学科的其他硬件和软件的问题, 也制约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专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原因。

如前所述,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历史背景, 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在国内高校的四年制本科专业中, 属于新兴专业, 在国外也只有近似专业。因此在专业发展方面, 没有现成的成熟的榜样可以学习和借鉴。专业从设置到发展成熟, 有一个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这种特殊的背景, 造就了学生们在对专业认识方面的模糊性。此外, 这种背景, 也让各高校在此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 存在着一定的探索性质。

2.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现实原因。

目前, 很多高校都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重点改革对象。但在我国,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法学门类下, 招生也偏向文科学生,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出文科生为主的法学类专业的特点, 侧重于课堂纯理论教学,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欠缺。此外, 就业的压力, 也可能导致在专业思维培养方面出现偏差和误区。比如地方高校的本专业常常选择以公务员考试为导向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 在解决了目前一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 也带来了专业思维能力方面的疏忽和长远发展的困境。

3. 师资力量培养和其他方面的原因。

从学科特点而言, 该专业教师应该来自于政治学理论专业和行政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高等学位获得者。但是, 国内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数量相对较少, 且人才容易被分流, 因此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衡。教师对于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专业的教师, 很难有专业的学生。

此外, 资金等硬件条件不足等等原因, 也可能造成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综上所述, 种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造就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方面的困境。

三、加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通过专业的不断完善、发展积累的经验, 以及结合对部分相同专业的先进单位的学习考查, 提出如下针对性的意见。

1. 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文科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不断改进。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具体化, 是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总提纲。针对该专业鲜明的文科特色, 顺应实证研究的大趋势, 应该确立经验研究方法的主体地位,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主导思想中引导学生注重经验研究;同时, 传统的哲学研究方法对于文科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较为有利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 应该在方案中得到兼顾。同时, 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 结合专业所在的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 可以在方案中增设特色的理论和实践课程, 起到独辟蹊径地提高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的作用。

2. 加强专业导论课建设,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正确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对于专业定位感到模糊的新生, 进行专业导论课教育, 是专业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要让学生清楚, 本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学习的大致内容, 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以及发展的走向。了解专业的历史, 明确了专业学习内容, 让学生基于对专业的理解而进行自我肯定, 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对专业的兴趣, 并且从中选择自己愿意发展的方向。因此, 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专门的专业导论课程, 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3.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快实验室建设。

2000年左右, 最早的一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一些国内高校中产生。截至2014年, 国内已有98所高校开办了此本科专业。十四年以来, 该专业稳健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 与2004年专业承办之初相比, 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进行了三次修改, 期间不断征求学生及教师的意见, 以及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专业特点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部分课程进行了删减、调整和增设, 在兼顾学生需求 (尤其是就业需求) 的同时, 一直不断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专业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越来越获得学生们的好评。比如增设方法论课程, 把学生的专业学习从较单一的经验学习, 提升到方法的教授层面上来, 对于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训练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 实践教学的改进也刻不容缓。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和实验相关, 尤其是学科的发展, 促使电子政务的兴起和计算机软件在政治科学中的广泛运用, 单纯的理论教学早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要求。因此, 转变观念, 进行实验室建设, 是每个开办本专业的学校都应该意识到的任务。

4. 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如前所述,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师资相对短缺的问题确实存在。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 培养稳定的具备科研和教学能力的人才团队, 是各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当务之急。但是, 作为从教者而言, 积极利用现有的条件, 提高学历学位层次, 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以科研促教学, 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前者需要学校在资金条件上的大力投入, 后者则需要为青年教师的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

综上所述, 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言, 在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培养方面, 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从教者应当不断探索解决的路径, 使专业思维能力成为本科生毕业之时的宝贵财富, 使他们从全新的角度认可自己、发掘自己、完善自己, 从而也促使专业朝着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希望通过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为类似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2-13.

司法行政学 篇10

一、打造课堂教学与社会培训相结合的教书育人平台

通过精品课建设助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直是本课程组进行课程建设的宗旨。从校内教书育人情况看,课程组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组教师在授课中除了进行理论讲授以及模拟情景撰文外,还采取病文修改形式以引起学生对写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的高度重视,夯实学生运用公文格式、行文规范以及公文语用等的基本功。授课所用病文来源有多种途径:一是被写进教材、文章或公文研究网站的病文,二是学生习作中问题较多的病文,三是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帮助收集的病文,四是在对外培训中获得的来自培训单位的文件等。通过上述直观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行政公文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对写作知识的掌握更牢靠,写作方法的运用更娴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在开展好常规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课程组成员一直坚持将公文写作最新教研成果通过培训交流的方式向社会急需行业和领域传输。2009年以来,课程组教师受聘开展社会培训工作20余次;培训对象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省内府办厅局秘书、高校行政人员、企业文秘以及“援疆班”学员等;培训内容丰富,包括法定文书写作、常用文书写作、公文格式以及行文规范等;培训效果明显,通过已培训单位的介绍,课程组和其他单位也开展了多期培训合作,基本实现了将育人平台扩大化的目标。

教书育人平台的建设要求课程组自身能力、素质过硬。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通过该平台实现教书育人目标。因此,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师梯队的建设工作。目前, 课程组共有专兼职教师6人。其中,课程负责人为从事公文写作教研工作近30年的专家,承担多元化的教书育人任务,主要包括本科教学、全日制统招硕士研究生教学、MPA教学、社会培训等。基于其在公文写作研究领域的丰厚成果,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授予其“公文学家”称号。通过课程组资深教师传、帮、带作用的发挥,形成了良好的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传统,如一对一建立帮扶对子、集体备课、课程组内教学观摩、集体开展教研工作等。课程组青年教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取得了较丰富的教研成果。具体表现为:2009年以来,获得博士学位教师1人,考取国家重点院校博士生1人;获得校首届本科教学工作示范奖1项、首届教学新秀奖一等奖1项;获得省首届教学能手奖1项。 通过上述工作的有序开展,课程组将学生培养、社会在职人员培训以及课程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稳定的、具有正能量的教书育人平台。

二、创设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沟通交流平台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行政公文学课程组已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法。本课程组创立的行政公文学“三三四二”教学法为:教师状态的三结合,即“负责敬业的教学态度+ 烂熟于心的公文知识储备+ 激情饱满的授课状态”;教学内容的三结合,即 “符合学生层次与课时规定的自编教材+ 能够扬长避短的PPT课件+ 要求学生课前浏览预习的省精品课网站资源”;教学手法的四结合,即“脱稿式讲授+ 随机式提问+ 对比式强调+ 小结式板书”的熟练糅合使用;作业讲评的二结合,即采用“两种主体(师、生)+ 两种手段(纸上单独评阅+ PPT综合讲评(典型作业扫描+ 问题分类剖析+ 光荣榜鼓励优秀))”的方法,以使作业讲评效用最大化。

课程组教师在完成团队内部资源共享、应用的基础上,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外沟通、交流,拓展该教学法的受益面。课程负责人为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 经常深入本科教学课堂听课。该同志能够积极指出青年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将长期听课的经验以及自身授课经验与青年教师分享,这对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课程组青年教师在获得各级各类教学奖后,能利用校教学年会等平台同与会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和体会,分享教学经验,并通过开设教学观摩课活动实际展示上述教学方法。这些做法均为课程教学经验的深入交流提供了广泛平台。从对外交流情况看,课程组教师积极利用本学科年会提供的平台,加大对外沟通、交流力度,分享成功的教研经验。 2013年7月,课程组两位教师参加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年会,向大会提交两篇论文并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 所提交的论文均获得学会论文成果一等奖。这为课程组进一步拓展对外交流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成果基础。

三、搭建“校府社”相结合的协作创新平台

高校教研活动在满足社会对相应知识与技能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地从社会汲取各种有益资源,以丰富研究的内容并创新研究的视角。因此,积极探索“校府社”相结合的协作开展科研、育人模式,对课程建设反哺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助推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考虑,课程组教师与学科实习基地、各级政府以及出版单位建立了广泛联系,有效地搭建起了“校府社”相结合的课程建设协作创新研究平台。

从协作创新平台的建设上看,校公管学科已与哈尔滨市各团区委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实习基地,课程组教师均为实习带队教师。在实习指导和实习回访工作中,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调研,了解机关单位在行政公文写作与处理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好的做法,积极地将这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以有效地解决行政公文实际处理中面临的问题。另外,课程负责人作为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常务理事成员,曾多次在研究会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同外界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为合作开展公文写作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构建24小时在线的网络学习平台

行政公文学校级、省级精品课申报过程中,课程组已经将比较完备的课程资源上传于精品课网站,以实现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这极大地方便了校内外人员的学习、利用。课程组成员根据精品课网站建设的基本要求, 对现有网站资源进行维护、更新,从而保证了该平台的资源处于持续更新利用状态。目前,课程组已根据2012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及《党政机关公文格式》,重新制作行政公文学全部课程课件,并拟于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末完成课程全程录像工作。所有课程视频将于课程录像剪辑整理后及时上传精品课资源共享网站,供在线学习交流。 同时,课程组也将把课堂授课以及对外培训中使用的范文、病文及时上传课程网络平台,供相关专家、学者学习、评介。

另外,首批上网开放的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的资源共享方式,也为行政公文学省级精品课资源共享工作提供了诸多启示。例如,在课程建设中尝试融入“微博、论坛、群组、学友圈、互动答疑、开放课题等全新功能”,“使用手机、平板电脑随时随地学习网站课程、参与网站互动”等[2],将成为行政公文学省级精品课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趋势。

五、建设校、院、系、教研室相结合的管理服务平台

课程组依靠校、院、系、教研室相结合的四级管理服务平台,就课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证了课程建设进程的顺畅、有序。课程组积极利用各级管理服务平台所制定的有利于保障课程建设的制度、政策,为课程建设提供规范指导以及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

从参与院内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情况看,课程组成员中,2人担任学院本科教学、本科实习的管理工作,1人为学院督导组成员。这些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召开小型研讨会的形式,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在学院范围内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果需要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学院将汇总课程教学中的相关情况给学校,以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通过上述管理活动的开展,使得课程资源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呈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样态。各级管理组织服务功能的发挥,保证了课程组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行政公文学精品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管理、服务基础。

摘要:按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标准,持续开展省级精品课的后续建设工作,对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其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以行政公文学省级精品课资源共享的现状为前提,以打造有利于精品课资源共享的“五个平台”为着力点,探讨了有助于精品课资源共享的路径与方法。

司法行政学 篇11

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是一所警察类职业学校, 主要面向基层司法行政岗位培养技能型专业法律人才。学校的教师兼有公务员和人民警察的双重身份。培养的学历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具有预备役警察身份, 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渠道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司法行政系统。然而多年来学校存在着办学基础弱, 学生就业难、与行业脱节等突出问题。为此,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发展职业教育, 立足新疆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 依托行业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秉承职业教育理念不断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探索和尝试构建“警学结合, 校局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警学结合, 校局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简单来讲, 人才培养模式, 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警学结合, 校局合作”是警察类职业学校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由于我校是新疆司法行政系统的警察类职业学校, 目前所开设的专业主要面向的是基层司法行政岗位, 因此这里的“警”指的是监狱、矫治、戒毒、司法所等基层司法行政行业, 这里的“局”做广义理解, 泛指上述行业的具体部门。“警”和“学”不仅是指司法行政部门和新疆司法警官学校两方合作主体, 更是强调两种教育资源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也就是说, 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学校要立足于行业的实际需求, 紧密依托和联系上述行业, 整合学校和行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与行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共同确定招生计划, 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 共同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共同组织学生实习实训, 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 共同开展司法行政工作领域的研究,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学生既能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能训练, 又能到基层岗位进行学习, 积累实战经验, 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 满足学校与司法行政行业的共同需求。“学”为“警”用, 以“警”促“学”, “警学结合”, “校局合作”。

三、“警学结合, 校局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

( 一) “警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

职业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 创新办学体制, 有效开发和配置教育资源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学校要立足于新疆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实际,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开设的专业有法律事务、社区法律服务、刑事执行、社区矫正等, 主要面向监狱、司法所、派出所、戒毒所、社区民警、协警等渉警岗位, 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具备人民警察的基本素养: 政治过硬、具有高度的执行力、服从力、合作意识和纪律性; 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具备实际的业务操作能力。

2. 探索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 我校学生具备人民警察的基本职业素养, 具有执行力和服从力, 具有良好的纪律性。但目前我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不高。一方面是大量经过警校专业学习具备人民警察职业素养的毕业生无法从警, 另一方面, 行业部门面向普通高校公开招录的公务员还需要进行警务化的专项培训, 这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因此, 抓住机遇与行业合作, 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实现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司法行政系统内不是没有可能的。

( 二) “警学结合、校局合作”的人才培养规格

1.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内专家与行业专家共同组建人才培养委员会, 定期进行座谈、调研, 共同分析基层司法行政行业的岗位和未来走向, 不仅分析量的需求还要分析知识技能的需求, 以此作为专业开设的依据和制定招生计划的依据, 从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建立“警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校深入司法行政基层岗位, 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对岗位人才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分析, 将课程体系相应地确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三大领域。将专业课程的建设作为平台, 邀请行业专家、业务能手共同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技能课三个不同层次, 不同层次的课程确定不同的培养任务和目标。由于我校专业均为三年制大专和中专, 在课程的安排上也要遵循基础—核心—拓展的顺序, 且不同层次的专业课亦应根据岗位技能的需求确定不同的实践教学比例。

3. 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核要侧重于操作和技能的考核, 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不同层次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引入行业评价机制, 与司法所、监狱、戒毒等有关部门的专家能手共同组成考核小组, 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学习模块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

( 三) “警学结合、校局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

1. 教学内容的“警学交融”。教学内容要突出警务特点, 与监狱、司法所、戒毒所等基层司法行政岗位的工作需求相结合, 学生学习的就是警务岗位的业务。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内容体系, 邀请监狱、司法所干警共同分析课程, 根据工作的流程设定不同的学习情境, 每一情境下按照工作任务分解出不同的学习模块, 每一模块对应一项工作任务, 或者对应一项警务技能, 将系统的知识碎片化, 熔解在这些学习模块中, 让学生通过各项警务技能的训练去体会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要贴近基层, 反映司法行政工作实践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2.“警学结合”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战训练。充分利用司法行政行业的警务资源, 挑选优秀的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由干警对学生的警务技能进行实践指导。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因时、因人、异地的选择不同教学方法, 探索案例教学、实景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工作任务引导教学任务, 使学生在实施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具体的警务技能, 例如模拟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模拟服刑人员的接收, 学生在这些任务的操作过程中学习到具体的工作流程, 掌握现场处置、擒敌制敌等具体警务技能。

3. 实践教学的校局合作。根据职业教育的理念, 教学应当定位于岗位需求, 知识以够用为主,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与基层司法行政岗位密切结合, 将基层干警“请进来”指导实训, 把学生“带出去”实地演练。根据基层岗位的需求灵活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重大节假日、特殊时段、突发事件对警力需求大增的时候适时安排实训, 这种校局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就能满足基层岗位对警力的需求又能使学员得到实践锻炼, 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四、“警学结合、校局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人才培养内容体系的顺利实现有赖于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和措施。分析我校与司法行政机关的关系, 总结以往实践经验, 不难发现,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体系必须要从制度的健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方能得以保障。

( 一) 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与司法行政部门共同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构成、运行机制; 明确学校与行业的职责和分工; 规范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学校与行业共同制定学生评价考核办法, 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制定系统严格的实训管理制度。

( 二) 建设优秀的师资团队

1. 取长补短, 组建兼职教师队伍。我校的老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往往缺乏一线工作的经验, 在实操能力上有所欠缺, 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显得力量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司法干警中聘请业务精英和能手组建兼职教师团队。由来自基层岗位的司法干警手把手指导学生实训, 以弥补专职教师实战经验的不足。

2. 加强培训, 选派专职教师赴行业锻炼。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业务水平, 及时进行知识更新, 鼓励教师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另一方面学校每学年还应选派专职教师到基层岗位实践锻炼, 从而熟悉基层岗位的业务, 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 积累实战经验, 使其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双师型”教师,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

( 三) 建设“实训基地”和“科研基地”

1. 建设特色的实训基地。目前学校现有模拟法庭、人民调解室、等实训室, 但这些实训室远远不能满足实训课的需求。有的实训室处于共用状态, 有的实训室利用率并不高。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 发挥其功能, 并根据课程的需要新建校内实训室, 例如室内射击馆、刑侦实验室等。另一方面学校与监狱、司法局 ( 所) 、戒毒局 ( 所) 等基层行业部门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 在这些行业建成实训基地。根据协议内容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赴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

2. 与司法行政部门共建科研基地。学校要争取司法厅的支持, 在各司法行政部门建立科研基地, 与行业合作, 提高双方信任度, 加强联动, 利用双方的优势共同开展科研活动。学校每年深入司法行政部门了解热点、重点、难点和实践中的困惑, 收集典型案例和成功做法, 开展研究提出对策总结经验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成果, 通过培训在全疆司法行政部门进行推广形成指导, 从而服务于司法行政行业, 也促进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从而对警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金川.司法警察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建时.高职教育的司法警官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

上一篇:示例教学法下一篇:剪切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