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教学法

2024-09-13

示例教学法(精选12篇)

示例教学法 篇1

任何一次阅读经典的行为都将是冒险。阅读鲁迅当列其中。如何解读鲁迅的作品,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直面作品本身, 就如现象学的口号“回到事情本身”。直面作品, 就是贴近文本, 抛去成见, 在去蔽的过程中让作品的意义显现。

文本细读 ( close reading) 被英美“新批评”派奉为圭臬。虽其流于形式主义, 但也给我们该怎样阅读作品带来不少启示。“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 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基于此, 让我们通过文本细读, 向伟大心灵靠近。

一、篇名释义

鲁迅以“药”作为小说的题目, 但文中再也没有提及一个“药”字。“药”一出场, 就退了场。字面意义上的“药”虽然退隐, 但“药”的幽灵却一直在文本中、在作者的世界里, 在读者的阅读中徘徊。可以说是“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因此, 我们在教学时, 需特别提起同学的注意。鲁迅的目的何在? 就如阅读柏拉图对话录, 几乎都写苏格拉底的事, 但在众多对话篇名中真正出现“苏格拉底”字样的只有《苏格拉底的申辩》一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这暗示着柏拉图终其一生的写作都在为苏格拉底辩护。“药”仅仅是“药”吗? 从《呐喊·自序》来看, 鲁迅一生是寻药的一生。起初, 他为了父亲的病指望中医, 失望之后, 东渡日本研习西医, 但在日俄战争纪录片中, 他又看到了有着强健体魄, 麻木神情的众多看客同胞后, 失望之余又把目光投向了文艺, 但文艺又如何呢? 希望本无所谓有, 也无所谓无, 药方的寻求只是反抗绝望罢了。由此看来, “药”在鲁迅的世界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药”作为一种希望, 能对症下“药”时, 药就是良药, 否则就会变为毒药。

在《药》中, “药”到底指什么? 人血馒头, 这是字面意义上的替代。此种替换, 掩藏的是尴尬与断裂。“人血馒头”最初来自一个不明身份的“犯人”, 在康大叔的言辞中明确为“夏瑜”, 最后转为深层次隐喻“启蒙、拯救”。血作为夏瑜生命的象征, 作为他拯救社会的“药”, 在小说一开始就终结了。“药”在夏瑜这里, 是“革命”, 是“启蒙、拯救”的隐喻义, 而在华小栓、华老栓那里, 则是治疗身体疾病的“药剂”。“药”与“人血馒头”在特定语境的重叠, 意味着言辞背后深层寓意的消解, 从精神的药剂到医治身体病症的药剂, 启蒙者想给的东西, 却是被启蒙者不想要的, 这一转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反讽。刽子手是以杀人为职业的, 是靠革命者的“血”赚钱为生的, 所以他是卖“血”者, 也是卖“药”者, 康大叔就属此类。

从“药”的简单释义, 我们发现“药”既是希望, 也是绝望, 鲁迅对“药”功效的存疑, 也意味对启蒙的反思。

二、开篇细读

秋天的后半夜, 月亮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出, 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除了夜游的东西, 什么都睡着。

这是《药》的开篇。鲁迅为何要以此开头, 它仅仅是简单的景物描写吗? 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 都止步于此。大凡经典作品, 都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冰山一角的显现自有其深意, 就如山水画中的留白。阅读的行为, 其实就是挖掘其深层意蕴, 寻求作者的微言大义的过程。

如卡夫卡的《城堡》开头:

K. 到达时, 已经入夜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连影子也不见, 浓雾和黑暗包围着它, 也没有丝毫光亮让人能约略猜出那巨大城堡的方位。K. 久久伫立在从大路通往村子的木桥上, 举目凝视着眼前似乎是空荡荡的一片。

城堡的隐, 城堡方位的不明确, “空荡荡的一片”, 一切都预示着城堡实质上的虚无, 作者通过这样的叙述, 其实已经告诉我们: K. 是永远也进不了城堡。

亦如高中课本中卡夫卡另一杰作《变形记》开头:

一天早晨,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 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人的异化, 世界的荒诞, 一开始便定下了基调。

华老栓与夏瑜在刑场的相遇, 但却不相见的事实, 正是被启蒙者的麻木愚昧与启蒙者的清醒孤独真实写照。他们虽同处一空间, 但启蒙主体与启蒙客体的沟通却无法达成。开篇描写, 实质上已经告诉我们: 启蒙被悬置了起来, 启蒙是无效的。

三、枯草意象

在过去《药》结尾的教学中, 我们主要把目光停在了“花环”和“乌鸦”等意象上。这可能源于鲁迅《呐喊·自序》中曾写道: “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先生扔下这块香蕉皮, 我们顺势踩上后, 当然也是溜得自得其乐。既然“花环”是曲笔, 那么我们为何还要盯着“花环”一直不放? 还有没有其他意象昭示了鲁迅的复杂情感?

通过文本细读, 我们发现了“枯草意象”。“枯草意象”出现在作者对坟地的自然景象的描述中。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 在空气中愈颤愈细, 细到没有,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枯草”首先让我们想到了鲁迅的《野草》。他在《野草题辞》中这样写道:“野草, 根本不深, 花叶不美, 然而吸取露, 吸取水, 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 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 还是将遭践踏, 将遭删刈, 直至于死亡而朽腐。”生于坟墓的枯草, 无疑是特定场所的野草中的特例, 是先生自爱的野草, 而不是粉饰地面的野草。那么, 在文中“枯草”意指什么? “枯草”所在场所是“坟地”, 周围是“死一般静”, 其“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的形象特征, 这一特定意象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关系。启蒙者的孤独, 被启蒙者的冷漠麻木, 营造出的正是这样的情境。

通过对鲁迅《药》的简要读解, 我们意识到在小说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作者的世界、文本的世界、教师的世界、学生的世界, 同时交织出现, 文本意义的生成也在相互的对话过程中得以实现。阅读的行为, 基于成见的不可避免性, 只有不否认作者意图, 不割裂读者感受, 回到作者, 回到文本, 也只有以此为原则的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

参考文献

[1]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 2004, (2) .

示例教学法 篇2

教学目标的表述及教学重难点(示例)

10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个性化的教学理解与表达,初步建立自我评价与反思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数学应用思想。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迁移,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能力目标:在比一比,动一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在看一看,想一想中初步感知等积转化的思想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互相合作、交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二)能力训练点

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示例教学法 篇3

关键词:力学教学?直升机?力?角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175-02

大学物理力学是学员大学阶段接触最早的自然科学,也是衔接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一座桥梁,是和生活现象联系最密切的一部分内容。力学的学习能够有效地训练学员的科学思维,提高其科学素养,而且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学员以后继续物理学其他内容的学习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飞行学员由于其特殊性,其学习基础相对正规本科学员来说普遍偏低,但是他们对飞机往往怀着极大的热忱,对飞机的各种信息关注度极大。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学员的这种热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值得院校物理教员探索的一个课题。学员从电视、网络、报纸和杂志对飞机已具有很多感性的认识,但是对飞机的诸多飞行原理并不是很了解,在力学教学中结合飞机的飞行原理来学习物理知识可以极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下面以几个典型例子,说明如何在飞行员的大学物理力学教学中加强直升机的示例作用。

1 借助直升机示例加深学员对力学中理想模型的理解

在大学物理的力学部分中,需要用到很多理想模型的概念,例如“质点”和“刚体”。理想模型的引入对于物理学的研究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可以大大地简化研究方法和数学运算。但是,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理想模型的理解却常常不够直观和准确。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员演示,当研究直升机的大距离飞行时,可以看作一个质点;而当研究直升机螺旋桨的运动或者机上人员的运动时,不可以看作质点。当研究螺旋桨和机身转动时,可以把直升机看作一个刚体,而当直升机发射炮弹时,就不能作为刚体来研究,只能看作是质点系或者刚体系了。通过这么直观形象的演示,学员就能初步建立起比较正确的理想模型的概念,进而对以后学习电学方面的“点电荷”等理想模型的理解具有较大帮助。

2 通过直升机受力情况分析加深学员对力的理解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一个难点,中学时研究物体的受力较为简单,学员主要把几种典型的受力情况记住就行了,但是大学物理研究的是现实中物体的受力,需要考虑的情况较为复杂,学员往往会觉得无所适从。但是,受力分析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学员能否正确运用牛顿力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解物体的受力时,结合直升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受力进行讲解,在学员的脑海中会形成直接、形象的感官认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必须有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才会有力的作用,这两个物体可以是相互接触也可以是不接触的。例如直升机改变运动状态的动力来源是旋转的螺旋桨与接触的空气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拉力,而直升机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地球与直升机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是不需要接触的。其次,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物体受到的合力决定的,例如空气与螺旋桨的拉力与重力的合力决定了直升机运动状态的变化。

3 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在直升机中的应用

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是大学物理刚体力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定理讲解,虽然能让学员初步明白什么是角动量以及角动量与力矩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内容相对抽象,中学时也没有学过,故学员的理解有限。在教学中,通过直升机的图片,学员会发现所有的直升机都带有两个螺旋桨,有的是主螺旋桨和一个尾桨,有的是共轴的双螺旋桨,有的是纵向排列的双螺旋桨,由此引发学员思考:为什么直升机必须是双螺旋浆?可以通过带尾桨直升机的动画演示向学员说明角动量定理在解释这个问题的应用。当主螺旋桨旋转,而尾桨不旋转时,会发现直升机的机身会产生一个与主螺旋桨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而且转动速度随着主螺旋桨的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当主螺旋桨旋转时,由于空气的阻力作用,主螺旋桨会受到一个与转动方向相反的阻力矩作用,为了保持主螺旋桨的转速不变,直升机机身通过发动机必须给主螺旋桨一个与转动方向相同的动力矩。对于直升机机身和主螺旋桨组成的系统来说,机身给主螺旋桨的动力矩是内力矩,所以主螺旋桨同时会给机身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矩作用,导致机身产生一个方向与主螺旋桨转动方向相反的转动,从而使得机身由于转动也受到一个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增大的空气阻力矩,待机身受到的两力矩平衡后,机身保持匀速转动。由于转速越快受到的空气的阻力矩也越大,导致主螺旋桨转动越快,机身的反向转动也越快。更进一步,也可以用角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直升机要保持一个稳定的运动状态,对其转轴的角动量必须是一个恒量,也就是角动量是守恒的,由于主螺旋浆的旋转会受到一个与旋转方向相反的阻力矩,如果尾桨不转动,直升机还必须受到一个方向与主螺旋桨阻力矩相反的力矩作用,直升机才能保持角动量守恒,这个力矩就只能通过机身的反向转动从而由空气阻力产生。分析了主螺旋桨和机身的转动情况后,指出,直升机的机身的转动给飞行带来很不利的影响,为了稳定机身,就必须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获得与主螺旋桨受到的阻力距平衡的力矩,这就需要尾桨的作用。当尾桨旋转时,就会给直升机机身一个沿着尾桨转轴的力,从而产生一个与主螺旋桨施加给机身的阻力矩相平衡的外力矩,机身才能保持稳定。除了尾桨结构,其他的共轴和纵向排列的双螺旋浆结构的原理是一样的,可以让学员自行分析。

4 结语

通过在本科飞行员的大学物理力学教学中用直升机作示例,可以大大加强学员的力学概念和定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并为后续与飞行相关的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同时,通过让学员参与直接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员的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祥.浅谈在力学教学中如何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物理的学习.科技资讯.2005(27).

[2] 徐敏.直升机运动规律及飞行仿真[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裴宏,宪权.直升机运动实时仿真建模研究[C].2005全国仿真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示例教学法 篇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英才计划,师傅,徒弟,优势

学徒培训又称“艺徒培训”, 是指由用工单位招收学徒工, 在师傅的直接教导下通过生产实践活动, 学习并掌握生产技艺或业务技巧从而成为新技术工人或专业人员的一种培训方式。传统的学徒制主要是建立在手工业者为了学习生产技能的基础上的, 它是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随着手工业的不断发展, 各行业之间都建立起了比较大的联盟———行会, 在行会的发展当中, 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学徒制。行会对于师徒制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 并且逐渐在所有行业里都得到了推广。工业革命的出现, 使得机器大量代替了工人, 对手工从业者的需求量减少, 对学徒制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逐渐走向衰退, 需通过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开始出现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同传统学徒制的标志性区别是职业院校是主体, 企业是载体, 共同培养技能性人才。以对学生的培养为核心, 同时通过课程为纽带, 将学校、企业组合到现代学徒制教学中来。现代学徒制不同于传统学徒制及单纯的学校教育, 它的实施改变了传统教育当中理论同实践相脱节的局面, 而是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在一起, 将知识和能力有机统一在一起, 它实际工作场所同时也是教学场所。在工业革命后学徒制出现了衰落, 但是随着当前现代学徒制的重构, 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广泛, 产业化结构和职业结构日新月异, 现代学徒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现代学徒制普遍实施交替培训的方式,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校进行理论学习, 而三分之一的时间需要在企业接受培训, 在国外学徒制的学生甚至享有学徒工资。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密切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市场的关系, 发展了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同时更好地解决了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由于市场的发展方向对学徒制的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所以现代学徒制更是以经济的需求为导向, 制定更为灵活多样的学习内容和培训方式, 成为当前较为成功的一种职业教育方式。

我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于2011年同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 共同实施仟吉“英才计划”。“英才计划”是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工业协会于2009年启动人才培养训练机制, 主要以“2+1”模式培养, 科学制订培训计划, 合理设计学习课程, 精心编写系列培训教材, 有完善管理制度, 使参训学员成为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一年内过12岗 (清洁、训练、现烤、装饰、收货验货、理货、打包、开店营业、打样、设备维护、导购、收银) , 6级, 特定工艺生产线 (面包、糕点、裱花) , 所有岗位测评, 做到善经营, 懂技术, 会管理, 能训练。力争一年后能升迁为店长, 三年后升迁为合格经理人。通过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使协会、学校我、企业互相促进, 合作共赢, 为企业培养优秀英才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实体支持单位为行业知名企业, 如北京好利来、中山采蝶轩、福建复茂、武汉仟吉。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中高档烘焙食品 (面包、蛋糕、西点、干点、月饼) 为主要经营项目的股份制民营企业, 采用自产自销自营连锁店的商业模式, 在武汉、郑州、长沙、合肥拥有近百家“仟吉西饼”连锁店。如今我院同武汉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实施仟吉“英才计划”已经四年了, 毕业三期学生累计76人, 培训学生90%以上能为企业员工, 现有11人为店长, 2人为片区经理。我院同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合作过程是:首先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协议中包含有制度保障措施, 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力和义务;然后专业教师同企业培训师、师傅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最后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 面试合格后入仟吉“英才计划”班学习。

学生在校接受专业知识学习两年, 到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以学徒身份带薪学习一年, 薪金起点为1700元/月。学徒制学习一年后, 考核合格可留企业工作, 也可选择其他企业工作。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大一、大二;学习主要课程有食品加工机械, 食品加工技术,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 食品安全与控制, 食品感官分析, 食品理化分析, 食品包装与贮藏, 企业实践2个月。在校学习接受学校考核标准考核。大三到武汉市仟吉食品有限公司进行师傅带徒弟制学习一年, 这一年分两个阶段;在前6个月时间要通过员工12个岗位培训和考核, 后6个月完成见习领班学习内容和其他 (蛋糕、面包、裱花) 生产过程学习, 按企业测评标准进行测评, 见习领班要通过一、二级测评。此时完成了学徒制学习一年后, 经学校、企业双方共同考评, 合格后方可毕业。在此一年学习期间, 学院配备了专职班主任, 并指定专业教师到企业指导和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动态及安全情况。

下面是员工岗位培训流程, 看师傅如何带学生 (徒弟) 。学生要阅读《岗位作业指导书》→师傅介绍岗位→师傅并做示范和实操→师傅指导学生实操, 学生再次阅读《岗位作业指导书》→同师傅讨论实操情况→写好实操报告和心德体会。师傅再给以指导→学生再次实操→闭卷做练习→实操→师傅指导→总结, 依此循环直到熟练, 最后考核, 合格后进入员工下一岗位培训。由此可以看出, 它构建的是上课即上岗, 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现代学徒制下仟吉“英才计划”体现出以下优势。

一、体现出学校与企业在办学上的深度合作

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 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 以学生培养为核心, 以工学结合, 教师、师傅联合培养, 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以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替代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 把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和学生职业素养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了最佳结合点。学徒制的实施, 这种教学是学校为企业, 企业也为学校培养了社会所需高技能复合人才, 同时企业获得了员工, 学生既学得了知识和技能, 也获得了工资, 同时也就业了。对社会、学校、企业、学生是四方受益和形成了四赢局面。

二、完善了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实施仟吉“英才计划”的现代学徒制教学, 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工学结合,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 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教、学、做”为一体, 专业教学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 实行两种考核评价方法。学徒制培养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考核评价, 制定考核标准依据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 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转为正式员工形成无缝对接。

三、有利于对企业文化了解, 增加学生对企业的感情

通过师傅带徒弟把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掌握烘焙加工工艺和门店管理艺术。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实施, 能使企业提早介入对学生教育和培养, 校企双方按照学生、学徒、员工的路径培养技能型复合人才。师傅们有多年从业经验和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入, 会在学徒中潜移默化中传承, 形成对师傅的认同, 对企业的认同, 感受着来自师傅师德师艺的熏陶和影响, 有助于学生提早适应和习惯企业环境, 提早接受企业文化, 加深学生对企业感情。

四、降低学校办学成本

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 到企业进行学徒式学习, 因企业提供工作餐, 吃在企业, 企业有职工宿舍, 住在企业, 企业提供培训教材, 实习实训耗材也是企业承担, 带训师傅的工资也是由企业承担, 企业购买学生保险, 这些培养成本全都由企业承担了, 为此学校最后一年收取学生学费用在办学上大大减少了, 降低了学校办学成本, 学生的宿舍也空出了, 这种宿舍资源学校可以利用了。

五、有利于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不仅仅接受在校教育, 同时也要到企业进行实践, 培养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也必须到企业参加学生学徒制实践中去学习和指导。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当中, 明确规定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队伍的建设, “双师”的比例要在50%以上才达到合格的要求。而各学校达到这个比例不多, 具备这种“双师型”能力教师则更少, 严重制约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 则更需要教师熟悉企业情况, 同学生一起同岗实习煅炼, 亲自体验和感受企业的实践操作对学生技能能力培养到底有没有帮助, 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还需要做哪些方面改进。教师到企业还可以同带学生的师傅进行沟通, 讨论双方教学计划是否合适, 也可向师傅取经学艺, 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师实践动手能力提高, 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

六、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学生接受企业和学校双重考核评价, 考核合格的学生由企业转为正式员工, 在工作中学生将所学之知识用在生产中, 进行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 提高了生产效益。如在生日蛋糕裱花工艺上, 学生的绘画创意、立体雕塑、颜色调配等技能上远远超过师傅, 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产的生日蛋糕供不应求, 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这种学徒制给企业输送了新鲜血液, 提升了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力, 做到了良性循环, 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4.

[2]赵志群, 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J].北京社会科学, 2014, (1) .

王冕学画 教学 示例 篇5

点评事理

课文通过王冕小时候学画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好学的精神,不怕失败,持之以恒,功夫不会辜负有心人。

句意推敲

开始画得不像,可是他不灰心,天天画。

这句话是讲王冕开始学画荷花的时候,画不好,可他继续画,天天画,不停止。这反映了王冕不怕失败、刻苦努力的好品质。

教学设计示例一

23、王冕学画

教学目标:

示例教学法 篇6

一、“圆弧队形”的教学实例及运用优势

1.球类课:在教学中,采用两个同心圆的站位,教师在圆心讲解示范,学生听讲面向圆心,练习时内环同学向后转,两人一组练习(图1)。

队形优势:站位宽松,伸缩自如;教师在圆心,便于讲解、巡回指导。

注意点:教师要多角度示范,以保证所有学生能看清。

2.跳高:在新授课中,可用,皮筋代替跳高杆,将皮筋拉成十字形,学生分四组分别站于助跑点位置。采用这种授课队形,可以分两种教学形式:小组内循环练习和大组循环练习。

在练习助跑、起跳时,可采用小组内循环练习,组与组之间互不干扰且教师巡回指导便利。

在进行高度练习时,可将皮筋设置不同高度,实施分层教学,进行大组循环练习。

队形优势:摆放器材便利,“十字形”便于调节“横杆”高度;在不调动队伍的情况下可以有多种练习方式,省时、高效;教师讲解示范及巡回指导方便。

3.健美操,舞蹈:采用弧形站位,教师站位于弧形的圆点(图3)。

优势:充分利用场地,减少外界对课堂的干扰,保证两端学生能看清示范。圆弧具有发散性,学生练习时可自由调整距离。

4.接力跑:采用十字队形。学生分四列分别站于十字的四边,面朝外,由最外面的同学开始跑一圈,回到起点交棒给第二名同学(图4)。

对于初上接力跑的学生来说,学会如何接棒尤其重要。传统课上,教师要在田径场各个位置安排学生进行接力跑的训练,场地铺的很大且很难指导纠错。采用十字队形,场地小,便于讲解示范、纠错。练习效率明显提高。

5.投掷:采用两个同心圆的队形,一队学生在内圆,一队学生在外圆。教师讲解示范时学生向内集中,练习时自动散开,面对面进行投掷的练习(图5)。

优势:合理利用场地;利用圆的发散性特点,学生可根据自身投掷远度调整两人之间的距离,减少安全隐患;便于教师讲解示范,调控课堂。

6.垫上技巧:将体操垫围成圆形,教师于圆心讲解示范,学生在练习时由圆外向内依次练习(图6)。

优点:各方位的学生都能看清、听清教师讲解示范;合理利用场地,减少外界干扰;便于教师巡回指导,便于学生相互学习、帮助。   二、运用建议

1.合理利用,不生搬硬套。虽然“圆弧队形”有很大优势,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用。如:器材固定的体育课,就要根据器材场地来设计站位。

示例教学法 篇7

1. 示例演练教学法

示例演练教学法主要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 将知识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它是一种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示例演练教学的提出经过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新明教授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教授的长期合作研究, 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与当代发展特点进行创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理念强调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是应该靠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明确了实践学习的作用。

2. 中职学生学习现况

中职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培养有关计算机技术实际应用型人才的教学。中职计算机教学课程包含了目前我国主要的应用软件类, 涵盖范围较广, 对于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但对于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化、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较低与课程目标标准相差较多、教学内容繁多, 学生学习时间压缩以致授课课时不足等问题。随着新时期我国新课改的推行, 中职计算机教学也应当作出相应改革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培养更具市场针对性的应用型人才。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学习的现况, 示例演练教学无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工具。

3. 示例演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示例演练教学是将例题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讲的目的是“练”, 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以实际例子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再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习能力, 巩固学习知识。下面将以“文本框”教学案例为例子进行分析。

(1) “文本框”在word中的运用教学案例。该教学案例以外部参照法为分析法, 以office2007专业基础课为依托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本次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学习使用word2007的相关知识技能。首先, 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应当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通过认知类教学、动作技能类教学以及情感类教学进行教学目标的确立工作, 令学生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学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 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安排, 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划出学习层级, 分层学习划分重点, 层级之间相互联系使学生有次序地掌握知识, 有利于简化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使学生基本了解word相关知识, 熟练掌握工作界面的使用技巧, 并对相关工具的使用有所了解;最后, 要进入重点教学, 也就是关于文本框的使用。通过单击“插入”选项卡中的“文本”组中的“文本框”按钮、可以进行已有样式和横排竖排文本框的使用和插入工作。通过设置文本框的颜色与线条、大小和版式以及对文本框快捷菜单的熟练使用, 实现对文本框格式设置的练习。利用文本框相关链接工具完成文本框链接设置。要使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也要做到与之前所学相联系, 在复习的基础之上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 在示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操作, 试验完成后进行指导并对教学重点进行分析, 加深学生的印象。

(2) 示例演练教学法的意义。通过以上的案例讲解, 我们可以了解到示例演练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 示例演练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教学模式, 活跃了课堂氛围,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示例演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被采用到中职计算机教学当中, 充分发挥了示例演练教学法的优势, 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有利于培养社会型应用人才, 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梅.示例演练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1 (88) :20—23.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个示例 篇8

1 数学思想方法概述

1.1 数学思想方法的涵义和特点

“数学思想方法”一词在各学科中被广泛使用, 但对于它, 至今人们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或概念, 只能给出一种解释或界定:“所谓数学思想是指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 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是建立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数学方法是指在数学的提出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其中包括变换数学形式。[1]”

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概括性, 隶属性, 层次性, 迁移性等特点。

1.2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及研究的意义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是改革数学教育观念的需要,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应用意识和能力的需要, 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需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还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2]。

2 中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中学数学中, 除了有观察、试验、归纳类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形成数学理论的方法, 还有一般的逻辑推理证明方法, 以及化归递推, 等价转化, 推广与限定等常用的一般数学思想方法之外, 还有其特有的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用字母代替数的思想方法、集合的思想方法、函数、影射对应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最优化思想方法、统计思想和数据处理方法、极限思想和逼近方法、分类的思想方法、参数的思想方法等。

3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3.1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途径

一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有目的, 有意识的渗透, 介绍和突出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有计划, 有步骤的渗透, 介绍和突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3]”

3.2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内容, 学习环境以及自己的教学行为的一种规划构思。数学思想方法的宏观设计是指对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整体考虑, 以及对某种思想方法的教学按照孕育, 形成与发展的认知规律进行整体设计。微观设计是指对一节课, 一个概念以及命题、公式、法则、例题、习题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习题, 通过学生的探究和交流, 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 讲解,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获取解题经验, 熟悉数学思想方法[4]。

在数学作业中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类比、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 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5]。

4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案例

4.1 案例1 分式的基本性质

4.1.1 教学目标

(1) 能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 并能运用它进行分式变形。

(2) 在学习分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中, 了解类比的思想方法。

4.1.2 教学设计

问题1:举例说明分式的通分与约分, 它们的依据是什么?

通分:undefined;约分:undefined等。

它们依据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 (或除以) 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 分数的值不变。分式与分数有类似的性质:undefined。上述变形即:分式的分子, 分母同乘以 (或除以) x, 分式的值不变。这里必须强调x≠0, 因为给定了分式undefined, 相当于给定了x≠0, 由此得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 分母同乘以 (或除以) 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 分式的值不变:undefined。

问题2:比较分数与分式的基本性质, 它们有何异同?

用类比的方法研究分式的基本性质, 在分数运算中, 实际上不可能用零去乘 (或去除)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 而在分式运算中, 去乘 (或去除) 分式的分子或分母的是一个含有字母的整式, 有可能为零。因此, 在运用分式基本性质时, 一定要在“含有字母的整式”不为零的情况下才能运用。

练习:研究下列等式, 并说明它们是怎样从左边得到右边的?

undefined;undefined。

考虑①中为何给出了c≠0的条件, 而②中却没有给出相应条件。

问题3:不改变分式的值, 使下列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不含“—”号。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教师可以从“除法法则”和“分式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出分式的变号法则:分式的分子, 分母, 分式本身这三个符号中改变任意两个, 分式的值不变。

4.1.3 案例分析

本节课从简单的分数的通分和约分开始, 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进而采用了类比的思想方法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既使学生感受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 又从中认识分式基本性质中乘以 (或除以) “同一整式”必须“不等于零”的深刻性,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学习中类比的思想方法。

4.2 案例2 实数

4.2.1 教学目标

(1)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 会按要求对实数进行分类。

(2) 了解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

(3) 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应的思想, 感受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思想方法。

4.2.2 教学设计

问题1:至今我们已经学过那些数? (引导回忆) 。

小学学过自然数、分数、小数和零, 初一又学习了整数和有理数, 即有理数包括整数 (正整数, 零, 负整数) 和分数 (正分数, 负分数) 。因为, 小数和分数可以互化, 这里小数指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任何一个整数都可以看成小数点后面是零的小数, 即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了。

问题2:是否所有的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呢?是否还有其他形式的小数呢?

举例说明:undefined. 显然这些都是无限小数, 而且不循环, 称之为无理数。

问题3:用几何作图的方法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undefined。

至此, 把无理数和有理数统称为实数,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就产生了一一对应的关系。

问题4:从有理数到无理数, 再到实数, 数的范围扩充了至此实数该怎样分类呢?

实数undefined4.2.3 案例分析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忆了学过的自然数、零、分数、小数和有理数, 有了数的第一次扩充。而今通过学习了数的开方, 引进了无理数, 有了实数, 实现了数的第二次扩充。通过在数轴上作出表示undefined的点, 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建立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领悟“对应思想”为今后学习做了准备。

4.3 案例3 二次根式undefined的化简

4.3.1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undefined。

(2) 会运用上面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 通过对undefined的化简, 使学生了解由特殊到一般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3.2 教学设计

问题1:已知a≥0, 求undefined (因为, a≥0, 故undefined。

根据平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关系以及算术平方根的定义知:undefined。

问题2:想一想为什么undefined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务必让学生研究透。首先, undefined的意义是表示16的算术平方根, 即undefined, 为加深理解可举例:undefined等。

问题3:通过上述研究, 是否能得到一般结论?即当<0时, undefined等于什么?

不难得到:undefined。一般情况下, 当a<0时, undefined, 综合以上两种情况有:undefined。

问题4:上述分析所得和我们已学过的实数绝对值的意义有何联系呢?

对任意实数a, a>0时|a|=a;a<0时|a|=-a;a=0时=0;即undefined。这里让学生发现二次根式undefined与|a|有必然的联系:undefined。

问题5: ① 化简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② 第①题中如果不加限制条件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分情况进行讨论化简, 培养学生自觉进行分类研究的习惯和能力。

4.3.3 案例分析

为得到二次根式的性质, 本案例分两步进行设计, 首先用“特殊化”处理问题的方法, 推出了“为什么undefined” 的问题研究, 从而得到一般结论, 当a<0时, undefined, 至此仅给出了性质的后一半。第二步研究undefined与|a|的联系, 发现它们意义相同, 最后得到关系式undefined。本案例充分体现了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同化, 也恰当渗透了分类研究的思想方法。

4.4 案例4 等比数列前几项求和公式

4.4.1 教学目标

(1) 推导等比数列前几项求和公式, 并初步了解掌握错位相减法。

(2) 在推导过程中, 弄清引起逻辑划分的原因, 增强逻辑划分意识。

4.4.2 教学设计

前面研究了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 今天我们来研究, 给定等比数列的首项a1, 公比q, 如何求出它的前项和?

问题1:若记Sn为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 请用一个式子表达Sn的意义。

学生可写出:sn=a1+a2+a3+…+an

=a1+a1q+a1q2+…+a1qn-1 (1)

上式如何求和?回忆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 采用“颠倒相加”的方法, 其实质是通过“相加”构造出一个各项均为a1+an的常数列, 然后, 利用乘法求出sn, 而对于等比数列, 无法构造出常数列, 迫使我们寻求新的求和方法。

问题2:对于给定自然数n, (1) 式右端显然为有限项, 但项数较“多”, 能否设法消去若干项, 使右端的项数尽可能的“少”?

能不能构造出另一个数列使该数列与原数列有尽可能多的项相同呢?根据等比数列自身的特点, 注意到<1>式右端每相邻两项之间的特定关系 (每项乘以q都等于后一项) , 如下所示:

a1, a2, a3, , a4…an.

↘ ↘ ↘ ↘ ↘

a2, a3, a4, a5…an+1.

经过充分讨论, 让学生自己想出将<1>式两边同时乘以q, 于是便得到了 (2) 式:

qsn=a1q+a1q2+…+a1qn-1+a1qn (2)

问题3:好, 同学们想到的这的确是个妙法, 这为下面“消项”创造了条件, 但是由 (1) 到 (2) 的变形过程中对q有没有什么要求呢?

当然q≠0那是显然的, 以下将要进行的是 (1) - (2) , 如果 (1) 与 (2) 相同, 则 (1) - (2) 毫无意义, 所以, q≠1的条件就有了。

所以, 当q=1时, {an}是一个常数列{a1}, 故sn=na1。当q≠0且q≠1时 (1) - (2) 得undefined。即有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的完整表达:undefined。

4.4.3 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中学数学中渗透逻辑划分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典型案例。教师应该努力在45min里选准突破口, 议深议透, 让学生主动意识到逻辑划分发生的根本原因, 理解逻辑划分的必要性, 形成全面观察处理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4.5 案例5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4.5.1 教学目标

(1) 从判定定理的探索、发现、证明的学习过程中, 提高综合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从习题的解答过程中, 提高应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4.5.2 教学设计

问题1:在正方体AC1中, 判断AD与A1C1平面的位置关系, 并说明理由。

生答:因为AD与平面A1C1无公共点, 所以, AD//面A1C1。

师问:为什么说AD与面A1C1无公共点?

生答:因为AD与A1D1, AD与B1C1, AD与D1C1, AD与A1B1都无公共点, 所以, AD与它们所在平面也没有公共点。

师:这个想法很好, 试图由线线无公共点来说明线面无公共点, 把线面平行的问题转化为线线无公共点的问题, 是否可行, 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问题2:已知a, b, c为直线, a为平面, 若a⊄a, b⊂a, c⊂a则下列判断是否正确, 为什么?

①若a与b异面, 则a//a;②若a与b异面, a与c异面, 则a//a;③若a//b, 则a//a;④若a//b, a//c, 则a//a。 学生活动后认为, 可用反例说明①与②不正确, ③与④正确, 但还无法证明, 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问题3:若a, b为直线, a为平面, a⊄a, b⊂a, a//b, 求证:a//a。

用反证法证明:假设a不平行于a, 因a⊄a, 所以a与a相交, 设a∩a=A, 因为a//b, 所以A∉b, 过点A作直线c, 使c//b, 由条件a//b可得a//c, 这与假设a∩a=A矛盾, 故假设错误, 即a//a。

即证明了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就可以判定平面外的直线平行于这个平面, 从而完成了对定理的探索、发现、证明的全过程, 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4:已知ABCD为空间四边形, E, F分别是AB, AD两边的中点。求证:EF//面BDC。

证明:连接BD, 因为, AE=BE, AF=DF。

所以, EF//BD。

又因为, BD⊂面BDC, EF⊄面BDC。

所以, EF//面BDC。

引导学生用化归思想, 把线面平行问题转化成为线线平行问题来处理。问题4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学着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化归思想的作用。

4.5.3 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尊重了学生的数学现实, 以学生熟悉的数学现实正方体为模型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探索、发现、证明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从而加深了对定理的理解。在定理的应用中, 引导学生用化归思想, 把线面平行问题转化成为线线平行的问题来处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 以问题为线索, 以方法为桥梁, 以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思想。

摘要:通过编写具体的教学案例, 阐述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具体的实施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 交代何谓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中学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次主要通过五个具体的教学案例来体现常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三个环节) 。

关键词:数学方法,教学设计,案例,渗透

参考文献

[1]钱佩玲, 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张景斌.中学数学教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3]钱佩玲.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王震.在几何习题教学中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J].中学数学月刊, 2006.

示例教学法 篇9

《分析化学》是化学及相关专业在本科学习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一般开设在大二的上学期。在该课程之前,学生系统的学习了《无机化学》,并开始学习《物理化学》和《有机化学》,已经掌握一些实验理论和技能,并逐渐开始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分析化学的问题感兴趣。

根据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培养方案,化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具有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开发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科任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该思想贯穿于其中,随着各学科的发展不断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1 目前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在一贯的教学中,通常遵循这样的教学过程:在第一次课提示本章重点难点,接着对本章涉及到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练习,然后讲述该滴定法的滴定曲线的制作,从而了解滴定准确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再学习确定终点的方法,最后了解相关的典型示例。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一个分析方法的理论知识从原理到应用有一个概览,看似全面。但是这样学习之后,学生反映,仍然不知道该分析方法会在什么领域使用到,真正用到时该如何进行实际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从事(应用)化学研究、开发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的培养作用甚微。

该课程要求掌握的分析数据的处理、误差的减免,以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等四大平衡为基础的定量化学分析原理和简单的应用,相对来讲理论计算的要求较多。这些计算要求对于高中生来讲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普遍心理上已经放松的大学生,特别是“90后”大学生来说就有很大难度[2]。如果没有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各种方法的应用,学生更加没有认真对待的动力。且目前的教学方式中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3]的引导较少。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2 实施文献教学的好处

分析化学相关分析方法的科研文献是根据有价值的生产实践或科研课题写作的,具有原创性和独到性,涉及农业、工业、医药生产等方方面面,文献中详述了之前分析方法的弊端,该论文对分析方法的改进,及详细的分析过程,并包含分析化学下一阶段要学习的如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相关知识。所以,利用文献标题提示学生本章学习的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实际应用,获得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热情。

文献查询阶段,根据查询目的进行筛选,提高学生应用互联网、数据库获取相关资料的能力。文献阅读和信息提取阶段,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一定的科研思维,潜移默化的掌握一些专业用语,从文献中提取需要的信息,进行总结归纳。PPT制作和讲解阶段,提高团队协作、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能力。老师的点评更能够鼓励和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相关工作中做的更好。其次,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时,对内容和发表时间都不进行限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也能够增加在文献精读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深对某一知识的理解。

同时,这样的授课方式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有利于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提高教师课堂把控能力,促使教师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拓宽教师视野。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3 文献教学的实施方式

文献式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4,5],本学期的课堂上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实施方式。

首先,在章节开始前利用文献标题提示学生本章内容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进行理论学习。在理论部分结束前的两次课布置文献查找任务。进入应用部分时,教材上的应用部分内容不再进行详细讲解,由学生课下自学,为文献详解让出教学课时。学生按照要求组成以6人为单位的一组,每人查找相关文献两篇,单独进行剖析,写出文献介绍的该分析方法的操作过程,并列出相关反应方程式。再进行小组会议,共同选出两篇文献制作PPT进行详细讲解,并商定小组PPT讲解员。在文献讲解时间,由学生先对自己的小组成员,各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介绍,再进行PPT讲解。而后,老师进行点评。

例如,在酸碱滴定章节开始时,可将表1展示给学生,实际上课时使用知网的网络搜索截图。由此学生大概可以了解,酸碱滴定可以应用在农业、医药、冶金、材料等行业,如果需要进一步详细了解,则个别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找和下载学习。

在应用示例的学习阶段,则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文献剖析。以氧化还原部分对2001年4月发表在《化工矿物与加工》杂志上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硝酸根含量”[6]为例。首先,学生了解到氧化还原滴定法可以用于硝酸钾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原料、中间物料和产品中的硝酸根的含量进行分析,该方法克服了以往使用的方法的诸多缺点。然后,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返滴定法的概念、电极电位受p H及络合剂的影响、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同时,巩固了Fe2+作为还原剂和Cr2O72-作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习到了加入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从而置换出反应器皿中存在的氧气以减小其氧化影响的实验技巧。

4 文献教学的不足与建议

该教学方式虽有很多优点,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要求学生将阅读成果进行课堂报告演讲,将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因此更适合小班化教学。且该教学方法所需要的教学工作量较大,需要较多的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课下讨论,以协同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进行文献阅读时,对内容和发表时间都不进行限制,虽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也要兼顾“经典”与“前沿”,但在该课程的学习阶段则要以“经典”为主,“前沿”为辅,这就对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和自身知识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汇报时把握好对全面和深入的要求。

5 结论

通过文献教学法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本专业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求实创新的良好习惯,同时学会借助周围开放性的教学、科研等资源,学到更多在书本中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术,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分析化学》课程由于理论计算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难以提高。为达到学院设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尝试使用科研文献进行《分析化学》应用示例部分的教学。通过文献题目使学生了解各种分析方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生查询、阅读、剖析文献,巩固和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文献汇报过程锻炼学生交流和报告能力。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文献

参考文献

[1]郑兰荪.“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研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

[2]樊海燕.针对“90后”大学生进行分析化学专业课课堂教学的改进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67-169.

[3]盛丽,陶彩虹,刘改兰.分析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5(16):11-14.

[4]向丹,高培红,张雯.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6(2):11-14.

[5]单旭峰.以文献为基础的高考化学真是情景命题策略探索—以元素化合物试题为例[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32):18-20.

示例教学法 篇10

关键词:示例演练教学,中职,计算机

示例演练教学法开创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新明教授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认知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H·A·Simon)教授在长期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思想为基础,根据自适应学习理论揭示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认知过程指导教学,是支持自适应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一过程;强调应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和练习归纳发现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1]近年来,笔者在从事中职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对示例演练教学法进行了尝试。实践证明,运用该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效果显著。

1 示例演练案例教学

教学案例:word中插入图片及声音与处理图片

1.1 教学目标

1)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方法,实现图文混排,学会处理图片,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要求。

2)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

1.2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新年将至,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几张精美贺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同学们新年将至,你们有没有打算送亲朋好友或者老师贺卡呢?

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回答。

教师:你们平常是不是都是去商店买纸质的贺卡,然后填写新年祝福呢?

学生:商店贺卡比较没个性,有时候只能无奈挑选几张。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来亲自动手自己制作一张新年贺卡好不好呢?

学生:这个好难啊,不是那么容易呢!

教师:其实用电脑制作贺卡并不难,只要大家积极动手实践,很快就能创设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新年贺卡。

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情境,引出课堂学习内容,每位学生根据自己意愿制作一张新年贺卡。学生们既感到兴趣又觉得有难度,教师给予鼓励。

2)给出示例,实施演练

(1)示例演练教学法的显著特点是以“例”代讲、以“练”代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实例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作用,尽量借助于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和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教师首先简要介绍实例贺卡中的设计创意要点,然后教师分别演示制作贺卡的几个关键步骤:如设置页面大小,插入文本框,设置文本框格式,设置背景;输入文字;插入艺术字、图片;图片处理等。

(2)教师把之前展示的精美贺卡以文件的形式传给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贺卡的组成,背景色彩选择,需要运用到哪些知识点,提示学生:贺卡的设计风格根据赠送的对象不同来设计。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促使其想着给谁送贺卡,使其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按照教师所指导的几个关键步骤,来设计新年贺卡。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结合教材的知识点,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取长补短。

3)教师帮助与指导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用多媒体教学网巡视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随时掌握整体进展。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作单独辅导。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的阶段,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学进程中是一个紧张的高潮期。

4)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选择几幅创意新颖、画面美感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作品的构思和完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一方面达到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在这个过程创新,另一方面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学要求。

5)课堂练习,巩固强化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还应该安排部分课堂练习。教师首先将本课的涉及到的几个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完成了新年贺卡制作之余,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未消退,再让学生根据主要知识点,制作个人名片。

2 示例演练教学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对整个课堂学习活动产生积极作用。因此,示例演练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让学生置于特定的艺术化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制作贺卡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事先收集精美的贺卡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表现出来对该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2.2 精选示例要符合学生特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在课堂外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摸索。教师通过活生生示例的练习、演示、讲解,使计算机知识变成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使学生学了就能用,在学习中,生活中立即能使所学内容用得上,学生就会产生兴趣,比如学习Word时让学生练习写自我介绍,写课程表,打印贺年卡片等示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老师精选示例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而在示例练习中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反过来使学生去思考、质疑,从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2]

2.3 课堂练习要具有可操作性

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演示实例后,布置的课堂操作练习,一定要注重练习的可操作性,让学生解决大量实际问题。

2.4 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也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可能过时。因此,计算机课程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3 示例演练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的总结

1)变革学习方式,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在示例演练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灌输与学生的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满足了中学生“希望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去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营造了学生自由学习的氛围。因此,示例演练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重要,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教学效果看,在教师示例演练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示例演练、自学、实际操作,找出知识的共性,学生获得了成功学习的体验,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2)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示例演练教学模式下,教师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尝试练习、小组交流、创新综合练习。学生操作实践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监控每个学生的操作,随时掌握整体学生的操作情况,如果观察到学生在操作中所出现的典型而普遍的问题,则及时进行强调和指导,从而达到整体宏观调控的目的。同时可以让己完成任务的学生指导临近不能完成练习的学生,看其症结所在,相互讨论,帮助解决。对于学生当中存在一般共性的问题,由教师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如果发现个别学生完成学习困难很大时,教师再给予个别化指导。因此,教师只在学生练习受阻时创设情境演示、讲解,引导学生解决疑难,这样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向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个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3](下转第2806页(上接第2804页)

3)关注并尊重个体差异。在示例演练教学中,一般不给学生规定统一的进度,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速度,从而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分类推进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群体,制定不同教学目标,教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可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设计分层练习,使各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设置多级多元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达标、中级、高级不同发展水平层次的目标维度,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的选择。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贾慧芳.示例演练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2]汪建国.教学方法研究之示例演练教学法[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17).

投资收益示例 篇11

每月利润约1万元

选址建议:高档小区是首选,定位于高端群体,一些高档小区附近仍然是首选地带。但最好还是不要开在小区内,否则就会阻隔了小区外面的客源。

他卖"伤心凉粉",越卖越开心

在电影《食神》中,周星驰扮演的食神在厨艺大赛中以一盘“黯然销魂饭”博得评委泪如雨下,连连叫好。其实,催人泪下的是菜里放的洋葱。如今,这样的创意有了现实版——在成都有家小店的“伤心凉粉”可以让食客吃得涕泪横流,但小店的生意非常好,老板赚得盆满钵溢。

老板叫杨明,原来在四川省内江市经营茶楼。1999年,他看好成都市郊洛带古镇的氛围和良好的地理位置,花30万元承包了位于古镇一家破旧的“广东会馆”,做餐饮生意。那时的洛带古镇还处于刚开发阶段,客流量很少,杨明苦心经营三年,不仅没有赚到钱,为了修葺会馆还陆续又投进了几十万元。

2002年,几乎弹尽粮绝的杨明接受了妻子的建议,在会馆里卖凉粉。他的凉粉只卖一元一碗,主要是想借凉粉把古镇的游客引进广东会馆来,带动餐饮生意。

杨明店里的厨师长对此并不看好,他说:“在四川,凉粉多是支个小摊在街头叫卖,这种小吃根本上不了台面,而且想靠一元一碗的小吃挽回整个会馆的餐饮生意,根本就是异想天开。”

2002年3月,第一批凉粉做出来,与厨师长说的一样,这种普通的小吃并没有为杨明带来客人。而且因为凉粉不能过夜,那段时间,杨明的员工们每天的伙食都是凉粉。即使这样,杨明每天依然会倒掉大量凉粉,或是让邻居拉去喂猪,妻子心疼得直哭。看着伤心的妻子,杨明突然想到:客家人有一种小吃就叫“伤心凉粉”,既然我们卖凉粉卖得这么伤心,何不干脆就卖“伤心凉粉”。

2002年“五一”黄金周,杨明正式打出了“客家伤心粉”的招牌。“伤心”两个字吸引了众多好奇的客人,加上“五一”黄金周的客流量大,“伤心凉粉”卖得挺好。

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政府花巨资打造洛带古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给杨明的会馆带来了新的商机。日益增多的客流量让杨明的“伤心凉粉”越卖越多,每天的销量基本维持在上千碗,成了会馆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也带动了会馆的餐饮生意。

大街小巷的寻常凉粉,难道仅仅因为另类的名字就备受青睐?杨明说,“伤心凉粉”并不止于做噱头买卖而已。据他介绍,“伤心凉粉”背后有感人的故事。客家人是一支发源于中原汉民族支系的东方游民,几百年来过着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生活。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图的就是围在一起吃饭,他们经常吃的就有凉粉这道菜,因为客家凉粉独特的辣劲使吃的人会出汗、掉泪、流涕,吃饭的人往往会因思念远方的亲人而忍不住伤心哭起来,后来客家人就把这道菜叫做“伤心凉粉”。除此之外,杨明跟妻子到全国各地考察不同凉粉的做法与味道,不断改进凉粉的口味,最后他做出的“伤心凉粉”要放13种佐料才能上桌,其中红油和咸酱是他独制的关键调料。

2003年下半年,杨明将“客家伤心凉粉”进行了商标注册。依靠“伤心凉粉”,杨明终于摆脱了经营困境。但是,一件事却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伤心凉粉”里潜藏的一个危机。

一天,店里来了一个上了年纪的顾客,她吃“伤心凉粉”吃得十分“伤心”。很多人知道吃完辣是不能立刻喝热水的,但老太太因为觉得太辣了,就喝了几口随身携带的热水,立刻变得满面通红,好像病了一样。这可吓坏了杨明夫妇俩,他们赶紧把老太太扶到阴凉处。

因为店开在旅游区,很多不能吃辣的外地客人一时无法接受“伤心凉粉”的辣度。杨明犯愁了:加辣,客人受不了;不加辣,就失去了“伤心凉粉”的特色。

后来,杨明想到四川小吃冰粉口感凉凉的甜甜的,能够有效缓解“伤心凉粉”的辣劲,于是在店里推出这种小吃,并为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开心冰粉”。顾客吃完又麻又辣的“伤心凉粉”后,再来一碗冰甜爽口的“开心冰粉”,非常舒服。很多顾客的消费量便从一碗变成了两碗。

杨明又相继开发出了妈妈凉面、阿婆凉糕、阿公锅盔等典型的客家小吃,他还把凉粉做成了热食的。丰富的小吃种类让顾客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人均消费量也大大增加,每人从平均吃一两碗增加到四五碗。顾客双手一次端不了那么多碗,于是,杨明的店里常常出现顾客手拿着大簸箕排长队的独特情景。

到了2006年,每逢节假日高峰期,杨明的“伤心凉粉”一天可以卖出一万多碗。面对等得“伤心”的顾客,杨明有了新的想法:店的生意受旅游景点的客流影响,一般星期一到星期五客人就少,周末或节假日客人又多得接待不过来。把店开到成都市里去,这样原来每周只赚两天钱就变成了天天都赚钱。

杨明在成都市春熙路旁边看中了一个店铺。春熙路是成都市最繁华的商业区,虽然房租昂贵,不到30平方米的铺子,年租金要七、八万元,但是杨明看好这里巨大的客流量。

杨明联系房东,没想到,房东一听说是卖凉粉的要租铺子,干脆就挂断了电话。杨明了解到房东是因为担心单靠卖凉粉交不起自己昂贵的铺租,所以不愿租给他。杨明经过四处打听,直接找上了房东的家门。房东一听说他是洛带广东会馆“伤心凉粉”的老板,大吃一惊,立即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

2006年夏,杨明的第一家分店開业了。不久,他在成都暑袜南街开了第二家分店。分店平均每天能卖出500~1000碗凉粉,最多的一天曾卖了1500多碗。如今,杨明的“伤心凉粉”在成都市几乎家喻户晓,他卖“伤心凉粉”,越卖越开心。■

示例教学法 篇12

然而,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 方法教育的价值取向似乎进退两难.方法教育不应是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课堂“装饰”, 更多地需要教学技艺;但受教学时间、应试“效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方法教育面临可操作性难题, 成了发展性评价师生的困惑.所以, 在物理知识与方法的教与学中, “作秀”现象普遍, 依旧走着老路:奉行“知识与技能”至上的一维目标, 以填鸭式教学方式单纯灌输知识和追求结论的现象十分明显, 在示例教学中尤其突出.“重方法”成了噱头:师生“为解题而解题”, 重“量”轻“质”, 重 (解题) “知识”轻“方法”.

由此, 我们以开放问题的示例教学为入口, 以教学设计流程为突破口, 凸显物理教学的科学育人本质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赋予活力, 据此考察科学方法教育的可操作性价值取向.

一、开放性示例是师生践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平台

通过开放性物理问题示例, 引发学生主动地探究学习, 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探讨的热点.在新知识的教学中, 设疑激趣的情境设计是物理知识教学的预见性准备;通过课堂操作的引导与“互动”而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技艺和策略;在应用知识即学以致用的教学中, 示例教学成为学生同化、顺应和巩固所学知识的需要, 更是他们通过“实训”去感悟或内化所学科学方法的必要过程.

1. 模型开放示例

把质量为m的小球用通过球心的轻质细绳竖直悬挂后, 再用另一轻质细绳沿水平方向拉住, 此时先前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试探究:水平细绳在与小球连接点处突然断裂时, 小球获得的加速度.[1]

2. 分析

(1) 题意分析

题意简单且为学生熟悉, 审题的重点成为发掘隐含信息, 探索新建模型: (1) “轻质细绳”隐含不计细绳的质量; (2) “探究:细绳……, 小球的加速度”隐含:材质不同的细绳, 可能影响小球获得的加速度, 即启发假想:细绳为弹性、刚性两个极端化的理想绳模型.

(2) 思路解析

本题为条件开放型力学问题, 需要探究小球在不同绳子模型下的加速度, 即需要运用物理学理想化方法中的理想模型法解题.

(1) 确定研究对象:直接对象为小球m, 细绳为建模对象; (2) 画小球m的受力分析图如图1.

A.弹性绳 (如图2) : (1) 在水平细绳突然断裂的瞬间, 拉力T′=0.因为弹性绳不能“瞬变”, 即它恢复形变的反应是“迟钝”的, 故张力T的大小和方向维持不变; (2) 水平细绳突然断裂, 小球在水平方向失去平衡, 获得加速度ax, 而竖直方向仍然处于平衡.

于是, 正交分解T, 可得:

式中, 加速度ax的方向水平向左.

可见, 水平绳突然断裂瞬间, 小球在理想弹性绳模型下, 获得水平加速度ax, 绳中张力大小, 维持不变.

B.刚性绳 (如图3) :在水平细绳突然断裂的瞬间, 拉力T′=0.若细绳刚性无形变, 则它对外界影响的反应是“瞬变”的, 即张力T的大小将应对水平绳断裂的影响而发生“突变”.此时, 重力的两个作用效果为:径向分力mgcosθ拉紧细绳、切向分力mgsinθ使小球瞬间获得切向加速度而做变速圆周运动.

于是, 对重力mg进行切向和径向的正交分解:

即加速度a=a切与竖直方向成 (π/2-θ) , 指向左切下方.

可见, 水平绳突然断裂瞬间, 小球在完全无弹性的刚性绳模型下, 只有切向加速度a切;无向心加速度, 绳中张力T=mgcosθ.

C.实际绳情形:实际的绳既不是完全刚性的, 也不是完全弹性的.由此, 可以推断细绳断裂瞬间的小球加速度大小介于二者之间, 即

方向则介于水平向左和左切下方之间.

3. 疑难·反思

本题为 (细绳) 条件开放性力学问题, 涉及的知识包括力的分解、力的平衡、牛顿第二定律等, 为广大学生熟悉, 几乎不存在知识障碍的问题.理想模型法、 (分析) 综合法、假设与猜想等物理探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正是探究小球加速度的法宝.如果下意识地专注本题要用什么知识, 就会定势地作出T′消失的瞬间, T的大小维持不变 (与绳子的材质无关) 的想法, 在模糊意识下断然认为ax=gtanθ, 而无法说出成立的条件.

所以, 在示例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显性方法教育”和“隐性方法教育”结合的形式, 即在示例教学中隐性地渗透, 总结时显性地指出方法[2], 让学生感悟“科学方法是把知识和能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方法, 才会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放性示例的教学是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着力点

一般地讲, 开放性问题涉及综合“所学知识”和整合“诸种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对学生应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要求高于普通问题.因而, 开放性示例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平台”, 它既是学生巩固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训练场所”, 更是学生体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实训基地”, 是物理教师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着力点.

1. 失重开放示例

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物体用轻质细绳连接, 跨放在定滑轮的两端 (m1≠m2, 滑轮质量、摩擦均可忽略不计) , 而定滑轮用相同的细绳悬挂在天花板上, 如图4所示.试估算:在m1和m2的运动过程中, 连接二者的细绳张力的大小范围.[1]

2. 分析

(1) 题意分析

题设情境为学生熟悉, 审题的重点成为发掘隐含信息, 构建“整体失重”情境. (1) m1≠m2:启发假设m1>m2, 则连接体中的m1以竖直向下的加速度下降、m2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上升, (显然) 张力T<m1g< (m1+m2) g;反之, m1上升、m2下降, 张力T<m2g< (m1+m2) g; (2) 滑轮质量、摩擦均可忽略不计:表明滑轮与轻质细绳为理想情形, 不考虑其影响; (3) 以“估算……张力”为点拨, 启发猜想:结论需用不等式来“半定量”地表征上下限, 可依据一定的物理方法和知识来推测之.

(2) 思路解析

本题是答案开放的连接体问题.一般首先考虑隔离体法, 但由于是估算张力大小的上下限, 即“半定量”的答案形式, 所以放弃基于“隔离”分析、“列方程”求“精确解”的传统思路, 而选择基于对连接体“失重、超重”定性分析的整体法, 即把滑轮、m1和m2三个物体视为一个整体 (连接体) , 以整体 (或全过程) 为研究对象, 探究整体 (或全过程) 的规律或特点, 寻求已知量与待求量之间的关系.

(1) 确定研究对象:滑轮、m1和m2三个物体构成的整体 (连接体) ; (2) 系统中滑轮处于平衡, 而m1和m2则处于“失重”或“超重”状态, 据此可估测张力与整体重力间的定性关系; (3) 本题适用“分析综合法”, 根据“力的平衡”知识和“失重、超重”条件知识来“定性”推理和判断.

(3) 构思求解

(1) 先用“隔离法”处理定滑轮.设悬挂定滑轮的细绳拉力为F, 连接m1和m2的细绳张力为T, 如图5所示.不妨认为, 题设滑轮在力学系统中为平衡态, 故F=2T;

(2) 现用“整体法”处理力学系统整体:m1、m2和滑轮.因为m1≠m2, 所以整体 (m1、m2和滑轮) 的“重心”会随着较重的一个物体下降而下移, 即整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a, 于是整体处于“失重”状态.据此判断:整体 (或定滑轮) 对外部悬绳的拉力F′ (=F) < (m1+m2) g;

(3) 综合以上两式, 可得

最后, 得到三个估算答案:T<m1g< (m1+m2) g、T<m2g< (m1+m2) g和T<21 (m1+m2) g.显然, “整体失重法”的答案0<T<21 (m1+m2) g为最佳!

3. 疑难·反思

学生的定势思维习题, 表现为又用“隔离法”求解连接体问题.对m1、m2分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即可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动力学方程组, 而后联立求解可得张力最后通过代数演绎 (推理) , 即利用数学不等式 (m1+m2) 2>4m1m2, 可获得关于张力的信息.结果, 把本题弄成了一道具有中等难度的标准计算题, 而且要求解题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不等式演绎技巧.事实上, 普通学生是难于得出的估算结果的!利用“失重、超重”知识和条件, 也是估算的一种思维策略和方法.学生一般只在“显性”问题即涉及或被问及“失重、超重”问题时, 被动地联想这些知识和条件.本题的障碍:一是“方法性”障碍, 追求“隔离”, 忽视“整体”;二是“知识性”障碍, 要么是缺乏“演绎技巧性”不等式知识, 要么是缺失“开放性”的整体失重感知.显然, 在本题的估算中, 学生最缺乏的还是物理方法或方法性知识!

在示例教学中, 践行教与学的“方法价值”观, 就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放性示例的教学, 是物理教师培育学生感悟物理方法、形成科学思维的一片沃土:因为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探究能力, 而物理学的探究方法、思想和逻辑思维方法, 是沟通物理知识与探究能力的桥梁.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 成为我们给予学生最具生命力的东西———方法性知识.

开放问题具有变异性、方法性、发散性等特点, 所以, 开放型物理问题的示例教学, 是教师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如果选择开放而典型的适量物理问题进行示例教学, 在教与学的“心灵碰撞”中, 学生就会受到科学方法的“隐性渗透”和熏陶;教师若能在总结或点评中及时指出所用的方法, 即显性地指出物理学方法或逻辑思维的方法, 那么学生就会进一步受到方法的“显性教育”, 从而在不断揣摩中学会相应的科学方法.

总之, 开放性物理问题, 可使学生感知:“知识不等于能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让教师 (教学) 反省:只埋头讲知识, 不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教育, 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一堆钝器.

参考文献

[1]朱龙祥.物理教学思维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腹水引流下一篇:司法行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