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软件应用

2024-09-18

信息化软件应用(共12篇)

信息化软件应用 篇1

0 引言

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的业务支撑,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 其作用和重要性日益显现, 大规模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越来越普遍, 系统应用过程中爆发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原本存在的软件危机不仅没有得到解决, 反而愈演愈烈。尤其是大规模的系统应用所需的规范性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迫使人们考虑参考工程的概念和思路来管理和控制系统应用过程, 国内外软件人员一直在对此进行探索。

随着浙江电力信息化的不断深入, 已经具备了以ERP为核心, 包括生产、营销、数据中心等众多的应用系统, 如何实现更快地部署高质量的应用系统, 并以更低的成本进行运维和维护管理, 成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瓶颈, 因此需对软件应用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重视。

1 ALM概述

1.1 ALM简介

应用生命周期是对一个应用系统软件从产生到消亡过程的描述, 而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ApplicationLifecycle Management, ALM) 就是对该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1]。这个概念的产生是基于以下共识:构建软件的流程是一个重复的周期过程, 由一系列相关的步骤组成, 应用生命周期需要遵循IT基础架构库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 ITIL) 应用过程的6 个阶段:需求定义、设计阶段、开发阶段、测试阶段、运行阶段和优化阶段。ITIL应用生命周期如图1 所示。

通过ALM对企业信息化产生以下作用。1提高质量:通过全面的需求搜索以保证最终的软件应用能满足需要;2降低费用:给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一个单一的、可共享的、最优的可行性方案, 软件开发人员构建应用软件时可以遵循这些方案;3缩短维护时间:软件的应用和设计保持同步;4最大化资源利用率:软件设计人员只需要关注业务需求, 不需要关注底层的实现;5提高业务灵活性:更快速地搭建应用, 并主动响应新业务调整。

1.2 ALM的价值

ALM突破传统的应用管理, 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IT应用管理, 对各部门职责、制度、管理流程等加以区分和固化。覆盖了应用过程中的需求管理、规划与执行、测试管理、版本控制各个阶段, 并且融合了世界领先的管理理念, 倡导“以知识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流程, 有效控制成本、资源、工期和质量, 从而提升团队的软件研发水平, 打造高效IT管理信息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1) 系统整合。当前对于软件应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工作管理, 虽然有很多管理工具, 但大部分是由不同的公司开发, 且各自独立, 这将造成以下2 个问题。1各阶段的数据无法共享。例如, 同样的需求既会记录在需求管理工具中, 又同时需要记录到缺陷跟踪工具。如果将这些数据从一个工具复制到另一个工具, 不仅造成时间成本, 同样费用上也会造成浪费, 同时也可能发生错误;2无法固化项目执行流程。由于工具相互独立, 工具间的流程无法被固化。如果可以找到一套整合的系统, 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2) 高透明度。一个项目包含庞大的数据, 往往连参与者都无法完全掌控, 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数据。假如项目经理不能对项目的成本、人力以及时间等进行合理估算, 而缺乏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决策层不清楚项目的投资报酬率, 对整体策略失去控制。其他诸如缺陷修复率、缺陷率、任务完成时间估算和任务现状等均可作为有效指标提高项目透明度, 从而帮助项目管理层把控项目的执行情况。

3) 高可追溯性。在理想状态下, ALM系统中项目成员可将相关文档 (包括需求及参考资料等) 、测试用例、代码文档等建立链接, 并可从其中任意一个节点, 追溯到其他相关条目。但如果ALM的各个子系统没有完成整合, 那这种追溯实际是不可能完善的。只能单纯的将文档存放在服务器, 而没有保存到管理系统, 造成无法追溯。在实际的项目执行过程中, 最常发生的情况是, 研发人员想要修复某个缺陷, 需要找出原本的设计文档及其他相关缺陷修复状况文档, 在了解情况后, 才可以准确地完成工作。

4) 高自动化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 很多机械性的工作可以经由软件系统自动触发完成。例如:项目经理在工作流程中把一个研发任务下发给某研发工程师时, 一封电子邮件 (或短信) 就应该自动地发送到该工程师信箱 (或手机) 中。通过引入自动化机制, 将降低项目执行的人力管理成本, 同时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

1.3 ALM工具

ALM工具能帮助企业提高应用系统软件能力成熟度, 从而有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其对企业信息化的具体意义体现在[3]以下几方面。

1) 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当前互联网时代, 企业面临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 竞争对手迅速推出新的服务模式。如果想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一定要有能力快速更新自己的服务。而通过ALM的有效管理, 能帮助企业加快软件的研发速度, 进而快速推出新的服务模式。

2) 提高软件开发效率。使用传统软件开发模式, 项目面临较高的失败率, 往往不能按照预期推出软件。而ALM的集成开发平台可以有效地整合各个环节, 如果某处发生了变化, 其他相关环节均相应变化。如需求发生变更, 可以迅速修改模式, 然后按照新的需求进行测试;相反, 如在编码过程中产生变化, 整个应用的模式马上就能反应该变化。这给整个软件开发周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3) 管理和控制。以前项目管理人员无法有效掌握项目进度, 因此也很难判断项目是否能按期完成。现在通过ALM提供的信息, 项目管理人员能准确地监控项目实际进展, 可以通过项目管理中自动产生的一些指数, 准确反映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

2 浙江电力ALM实践

随着浙江电力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 信息化建设和运维团队对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文档, 到项目经费、进度时间等的管理, 必需借助一套科学有效的理论及其实施方法论。要实现对以上因素的有效管理, 必需借助恰当的工具。通过对应用生命周期和各个阶段的有效管理, 确保系统的各个阶段加快业务创新、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减少风险并提高应用质量。

目前浙江电力主要借助以下工具来实现ALM (见图2) 。

通过如上图所示对应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的管理, 实现如下目标。

1) 蓝图阶段:主要通过ARIS业务流程管理, 直观地确定需求以及定义业务蓝图。

2) 实施阶段:通过SAP solution manager项目管理功能, 实现与业务蓝图的同步, 同时对项目及应用的各个阶段的配置进行管理。

3) 测试阶段:在测试阶段, 借助SAP测试数据迁移服务器 (Test Data Migration Server, TDMS) 工具根据不同的业务测试要求, 在线快速搭建测试环境, 同时实现关键敏感数据的打乱。

4) 上线阶段:采用Load Runner模拟实际的业务需要进行压力测试。

5) 运维及优化阶段:通过SAP solution manager的ITSM (IT服务管理) 进行统一的运维管理。同时可以借助SAP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调整系统内部结构, 实现ERP系统中相应的数据库底表调整, 以满足各类业务场景的调整需求, 帮助企业快速转型。

2.1 需求设计阶段:ARIS实现业务流程管理与蓝图展现

ARIS业务流程管理平台, 改变了以往流程图和说明文档分散维护所造成的蓝图更新与应用困难, 巩固了现有ERP实施成果, 有效提升业务流程的质量。实现了业务流程横向集成、纵向关联, 实现了流程的集中化、透明化及动态化管理。

ARIS系统以流程为核心, 将企业的组织、数据、功能、产品及服务4 个要素有机地结合, 建立企业的业务流程模型, 作为ARIS系统的生命周期模型。

2.2 开发测试阶段:采用Load Runner工具进行系统负荷测试

Load Runner是一套预测系统行为和性能的负载测试工具。通过模拟所需量级的用户进行压力测试及实时性能监测来确认和定位问题。 另外, Load Runner还能对企业整体架构进行测试。通过应用Load Runner工具, 企业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缩短测试时间、优化性能和加速应用系统的发布周期。同时, Load Runner也是一套适用多种体系架构的自动负载测试工具, 能预测系统行为并优化系统性能, 同时能从不同层面反应系统的硬件或者软件性能的各项指标[4]。

浙江电力对重要的系统在正式上线前期借助Load Runner进行压力测试, 模拟系统实际的应用环境, 并从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对应用系统进行性能调优。在ERP升级项目过程中, 曾模拟全省的用户, 对新的硬件平台、软件系统性能进行压力测试, 确保在开发、测试过程中系统的性能得到体现。

2.3 环境构建和数据更新:采用SAP TDMS快速部署测试环境

TDMS是一个高速度抽取数据的工具, 可以自动从正在运行的生产系统中有选择地抽取业务数据、主数据、配置数据等, 准确地复制到开发或测试系统。

浙江电力借助SAP TDMS技术快速部署测试环境, 保证开发、测试、生产系统间的数据一致性 (主数据、业务数据、配置数据) , 保证系统间同步, support package level一致, 提高维护、刷新、测试的工作效率, 实施过程避免对生产系统的影响。通过在控制系统的配置和监控, 实现将源系统 (生产环境) 的数据在线方式传输至目标系统 (测试环境) , 同时可以对目标系统的薪资等敏感数据进行打乱。SAP TDMS系统示意如图3 所示。

2.4 运营维护阶段:基于Solution Manager的ITSM管理系统运行

SAP Solution Manager7.1 版本 (解决方案管理器) 在一个系统的平台上集成了ALM和IT服务管理。ALM整合了企业的业务和IT团队, 使IT应用能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实现无缝集成和有效管理。

IT服务管理是一套面向过程、以客户为中心的规范的管理方法, 通过集成IT服务和业务, 协助企业提高其IT服务提供和支持能力。浙江电力通过采用Solution Managrer7.1 版本的ITSM管理实现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等功能, 同时有效的把运维过程中的事件管理、任务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文档知识库等整合成一个整体, 全方位的为IT运维管理活动服务。

2.5 持续优化阶段:SAP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实现业务的重组

随着浙江电力公司规模和业务结构的变化, 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外部市场及政策变化等原因, 需要以全局的角度处理公司转型场景, 由此带来企业兼并、剥离、重组, 导致组织结构变化、利润中心重组和会计科目等调整, 需要在ERP系统中进行适应性调整[5]。 通过SAP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调整系统内组织结构, 并借助SAP提供的结构化和标准化的方法, 实现对现有ERP系统中进行快速有效地按照业务调整要求完成数据库底层表的调整, 安全有效地完成系统组织结构相关配置数据、交易数据和历史数据清理和转换, 以满足各类业务场景的调整需求, 帮助企业快速转型。主要应用的场景有公司代码拆分剥离、利润中心重组、公司代码合并、科目表转换等应用。

浙江电力在科目转换项目中, 主要利用SAPLandscape Transformation实现对原有系统中科目转换成按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要求的会计科目表, 通过System Landscape Optimization工具将数据库底层的表、配置、标准字段等涉及科目相关的信息汇总, 通过转换的工具按匹配表的内容替换成新科目的编码, 对于不同科目合并后的属性指向根据匹配表中的科目优先级对应优先级高的科目属性, 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手工调整操作, 同时减少出现转换错误的风险。System Landscape Optimization系统流程如图4 所示。

通过System Landscape Optimization工具将主数据、业务数据、标准配置的内容全部按新科目的内容替换过来, 大大减少了因科目变化导致的转账和配置调整。

转换方式:SAP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科目转换直接在数据库层级进行。通过扫描出SAP系统中所有与科目相关的数据表和字段, 对其内容根据客户提供的新旧科目匹配表直接进行转换。

转换对象:不仅SAP标准数据表 (Table) 中的所有科目数据会被进行转换, 客户自建表 (Customizedtable) 中的科目数据也可以被相应的转换。

转换结果:系统中所有的科目数据都将被进行转换 (主数据, 历史业务数据, 后台配置) ;转换后, 系统看上去犹如自上线开始就使用新科目。

3 浙江电力ALM的成效与创新

经过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 浙江电力在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人财物等业务领域全面建立了88 套系统, 构筑了全公司一体化的企业级信息平台, 通过实施ALM, 对各业务系统进行合理的业务蓝图管理、项目管理、测试管理、运维管理及其优化, 使各业务领域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了固化和落实, 支撑集团化运作, 为常见的项目活动和阶段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做法, 解决了构建、配置、部署、发布、测试、质量、集成和需求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浙江电力通过IT管理提升业务成效的重要作用, 而ALM已经成为企业IT管理的重中之重, 通过它来保障软件质量, 降低业务运维风险和总体运维成本;通过ITIL标准化和集成化的ALM工具, 优化IT业务收益;通过全面和整合的质量管理流程, 充分利用内在的IT创新;通过持续创新机制以保护现有IT投资。

4 结语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在信息化项目管理中引入ALM理论及其工具将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 当ALM管理系统中累积了足够的项目数据, 这些项目管理数据将成为企业的知识库, 可作为后续项目在周期、人力、成本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本文重点分析了ALM中各阶段的内涵及目的, 浙江电力借助ALM工具对以ERP为核心的众多应用系统进行了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管理, 以加快IT业务创新、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减少风险并提高应用质量。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和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浙江电力信息化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文章在分析浙江电力信息化工作现状基础上, 通过研究软件应用生命周期管理 (ALM) 的理论和实施方法论, 从而整合企业的业务团队和IT团队, 帮助企业梳理优化基于ITIL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最终达到加快业务创新、降低总体拥有成本、减少风险并提高应用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软件应用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资源计划,ITIL,SAP

参考文献

[1]格尔德·哈特曼, 乌尔里希·施密特.mySA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姚翠平,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

[2]朱战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3]MILLER F P, VANDOME A F, MCBREWSTER J.Applic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M].Betascript Publishing, 2010.

[4]高金波, 窦文.LoadRunner在EJB自动化测试中的应用[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06, 34 (12) :132–134.GAO Jin-bo, DOU Wen.Application of LoadRunner for EJB automatization test[J].Computer&Digital Engineering, 2006, 34 (12) :132–134.

[5]周伟, 李亮, 严文涛, 等.基于SAP NetWeaver工作流变更请求传输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信息化, 2013, 11 (6) :46–50.ZHOU Wei, LI Liang, YAN Wen-tao, et al.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hange request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e SAP NetWeaver workflow[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3, 11 (6) :46–50.

信息化软件应用 篇2

学号学号学号学号::::XXXXXXXXXXXXXXXXXXXX

班级班级班级班级::::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摘要摘要摘要摘要::::文章主要研究了信息检索的重要性,信息检索的含义和要素,以及常见的信息检索方法的介绍和信息检索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这几个方面,采用有文献法、个案法、统计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来阐述信息检索及其应用。详细全面的介绍,可以让部分不了解信息检索的人能通俗易懂的了解并应用一些常见的信息检索工具。从事实和实际出发,有力的论证了信息检索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实用性。

关键字关键字关键字关键字::::信息;检索;信息检索;事实检索;检索语言;文献语言

通过学习信息检索这门课,我学会了如何利用web这个庞大的资源库快速便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检索与应用涉及的领域广阔,从中文数据库搜索的介绍到外文数据库搜索的介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21世纪,各种信息数据在不断的增加,怎样更快速便捷的查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显得日益重要。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检索呢?通过什么方法进行快速的检索来应用检索显得日益重要。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检索呢?一方面,信息检索是获取知识的捷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一个年轻大学生名叫约瀚·菲利普,在图书馆里借阅有关公开资料,仅用四个月时间,就画出一张制造原子弹的设计图。他设计的原子弹,体积小(棒球大小)、重量轻(7.5公斤)、威力大(相当广岛原子弹3/4的威力),造价低(当时仅需两千美元),致使一些国家(法国、巴基斯坦等)纷纷致函美国大使馆,争相购买他的设计拷贝。另一方面,信息检索是科学研究的向导。美国在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对阿波罗飞船的燃料箱进行压力实验时,发现甲醇会引起钛应力腐蚀,为此付出了数百万美元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事后查明,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研究出来了,方法非常简单,只需在甲醇中加入2%的水即可,检索这篇文献的时间是10多分钟。在科研开发领域里,重复劳动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据统计,美国每年由于重复研究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年研究经费的38%,达20亿美元之巨。日本有关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课题与国外重复的,大学占40%、民间占47%、国家研究机构占40%,平均重复率在40%以上;我国的重复率则更高。此外,信息检索还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学生的智能: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UNESCO提出,教育已扩大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可以防止知识老化,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那么,什么是信息检索呢?通过“百度”搜索引擎可以得到解释是:“: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狭义的信息检索就是信息检索过程的后半部分,即从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息查寻(Information Search 或Information Seek)。总的来说,信息检索就是用一定的方式找到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此处通过百度查询信息检索的定义也是一种方法)”。常用的信息检索手段包括(1)手工检索(2)光盘检索(3)联机检索(4)网络检索。信息检索的四个要素是什么呢? 信息检索的前题----信息意识

所谓信息意识,简单地说,是人们利用信息系统获取所需信息的内在动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选择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信息意识含有信息认知、信息情感和信息行为倾向三个层面。信息素养(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检索的基础----信息源(信息的来源)

信息源的构成 :按文献载体分----印刷型、缩微型、机读型、声像型 ;按文献内容和加工程度分--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按出版形式分----图书、报刊、研究报告、会议信息、专利信 息、统计数据、政府出版物、档案、学位论文、标准信息(它们被认为是十大信息源,其中后8种被称为特种文献。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分布在教育类图书、专业期刊、学位论文等不同类型的出版物中)

信息检索的核心----信息获取能力

能力要求:(1)了解各种信息来源(2)掌握检索语言(3)熟练使用检索工具(4)能对检索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判断检索效果的两个指标:查全率=被检出相关信息量/相关信息总量(%); 查准率=被检出相关信息量/被检出信息总量(%)

信息检索的关键:信息利用 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的生产—流通—再生产的过程。为了全面、有效地利用现有知识和信息,在学习、科学研究和生活过程中,信息检索的时间比例逐渐增高。获取学术信息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所得信息的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根据自己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思考和思路,将各种信息进行重组,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信息,从而达到信息激活和增值的目的。

通过上面对信息检索各个要点的详细阐述,让我们对信息检索有了全面的认识。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那些工具的检索来帮助我们去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呢?例如,我是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这是一门与经济活动计算与研究紧密结合的学科。要学好,就必须借助网络这个信息平台,查找更多的专业资料。首先我们平时习惯用百度或Google等这些门户网站搜索。此外若要查找专业论文,像万方数据库(偏于理科)、中国期刊网(偏于文科)、重庆维普等这些专业网站会更实用。普遍的有万方数据库(偏于理科)、中国期刊网(偏于文科)、重庆维普等。这些网站提供的都是一些很前沿而且都是经过发表的学术类文章,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好的信息服务。但这些网站的一般都是要付费的,需要注册登录才能下载相关文章,一般大学图书馆都会每年购买这些网站,为我们的学习研究带来很多方便。下面我详细的介绍一些有关这些专业性的检索网站的一些搜索方法。如果想查找一些中文的期刊资料,可以通过重庆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是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属的一家大型的专业化数据公司,是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事业的奠基人。自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期刊等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推广应用,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光盘制作发行和网上信息服务于一体;收录有中文期刊8000种,中文报纸1000种,外文期刊4000种,拥有固定客户2000余家。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坚强支柱之一。在以上的数据库中,最为常用也最受大家欢迎的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还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积累全文文献728多万篇,分七大专辑:自然科学专辑、农业科学专辑、医药卫生专辑、教育科学专辑、经济管理专辑、图书情报专辑、工程技术专辑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囊括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各领域知识,拥有期刊、报纸、博硕士培养单位的博士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国重要会议论文、中小学多媒体教辅以及1000多个加盟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CND)》、《中国企业知识仓库(CEKD)》《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数据库》《各行业百科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数据库》等。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覆盖范围:自然科学、数理化、天文、地球、生物、医药、卫生、工业技术、航空、环境、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等各学科领域。常见外文期刊有spinger外文期刊、等搜索网站。spinger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近500种学术期刊,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医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地理及经济、法律等学科 EBSCOhost 全文数据库包括: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Premier,简称ASP)和商业资源集成全文数据库(Business Source Premier,简称BSP)等九个数据库 对于外文不好的人,可以通过有道搜索引擎下载一个有道词典。有道词典有强大的中外文互译和对照功能。一般的数据库文件,采用的是CAJ和PDF格式,必须下载专门的CAJ和PDF浏览器才可以阅读。常见的数据库有分类检索、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四种方式。在每种方式的检索结果(包括二次检索的检索结果)里都可以进行二次检索,可以无数次的进行,逐步缩小检索范围,直至检索结果为零。参考文献

[1]【书 名】《信息检索》

【出 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 者】黄如花

【开 本】32

【出版日期】2010-05-01 [2]【书 名】《搜索引擎:信息检索实践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 者】刘挺

【开 本】32 【出版日期】2010-06-01 【[4]【书 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信息检索与利用》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作 者】邓发云、杨忠、吕先竞

【开 本】32

信息化软件应用 篇3

关键词:统计软件;企業统计;信息化系统;应用细节;验证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8-0000-01

目前企业集团化格式迅速蔓延,下属公司布置形态也同步产生变化,统计报表工作为了尽量迎合综合化业务规整要求,决定将过往统计模式做出适当调整改善,规避业务量日益膨胀的危机结果。企业需要按照属地规划标准进行统计报表传输,同时向行业主管单位、政府部门呈递改革方案;其间包括异质化掌管指标等都不可脱离报表数据而独自存在,针对内部信息化统计工作实施完善处理,能够进一步推进各项统计工作的衔接进度,为企业今后多元发展前景开加良好的适应基础,这已经逐渐成为统计工作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具体面对信息化系统建设细节上,必须主动获取企业各类统计报表以及软件支持条件。依靠特定筛选、分析流程,使得统计系统各类支持缺口得到有机填补,相信这也是创新历史时期统计活动的必要使命。

一、企业统计信息系统的特定软件功能特征论述

此类软件依照集成化管制理念进行人、财、物等资源的优化改造,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先进规划理念,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系统架构恢复;由于操作权限限制,单位数据控制效果都能得到科学规范,同时能够主动迎合异质化操作主体的喜好标准,令软件操作风格处于不断变化趋势之中;如若电力系统因为误导性结果产生任何断电反应,系统都能自动将前期记录结果保存起来,规避后期规模梳理的复杂交接状况,稳固现场调试进度。关于此类软件的细致化功能陈述为:

首先,报表设计工作更加快速敏捷,由于统计系统本身预留一套智能管制媒介,能够全面提供各类疏导模块,用户随时可以依照个人需求标准进行各类结构模式选取。按照一次永久性操作基准审视,报表制备系统能够这对各类指标进行无时空限制效果的批量审核、整改,包括既定阶段数据资料等。

其次,汇总分析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经过改良的报表公式主要采取C++编码程序,能够针对公式核心融入必要的创新要素,使其不但饱含基本架构堆积成果,并且能够将公式转化成为汉字函数表述形式,即便用户首次触碰,也能够轻松掌握复杂化的设计经验。经过统计编排的数据具体表现为以下形式特征:依照特定用户需求标准进行异质化指标数据的直接归总调试,整个活动显得轻松便捷,基本都能利用合并汇总功能就能全面实现。

再次,优化过后的检索查询功能,用户基本透过指标文件的双击,系统就可将各类指标在过往阶段的明细特征表现出来,同时提供任意年份数据的简单提炼功能。另一方面,在报表统一打印层面上,这类软件能够同时支持各类界面表述形式,涉及细化打印工作主要采用一次性设置和永久利用理念,确保用户工作数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调试。

最后,数据传输接口显得更加开放,单位报表通常都可以转换成为DBF、SQL、

Excel等文件格式,对于用户重复开放利用动机无疑是最大程度的满足。在报表类型设置上较为丰富,包括年、月报表、数据记录资料等。基层部位验证人员在软件功能辅助之下将多元数据格式填充完整,后期便是将报表结果直接透过指定路径发送给专属集团公司,并统一安排接收细务。

二、统计软件在企业统计信息化系统内部的应用细节分析

这类软件本身饱含各类疏导功能,如何针对其做好长远规划便是目前统计系统调试的具体职务内容。依照过往调试经验研究,具体规划方向将呈现为以下内容形式:(1)数据编制前期的准备活动陈列。由于操作权限与专业基础限制,软件、报表操作人员大都不会产生过多交流机遇,因此在开辟软件功能应用前景过程中,有必要联合两类人员进行必要经验疏导、交流,主动规避瓶颈限制危机的滋生结果。双方必须提前制作规整方案,软件人员应该将软件操作理念、方式详细陈述给统计人员,而统计工作者便联合特定部门、报表格式、管制指标等内容实施软件资格验证、填报,单位、报表之间编码细则以及公式设置标准必须确保倾盘托出,避免软件编制主体错误地将不必要的指标进行汇总处理,耽误工程整体延展进度。(2)软件编制流程中的注意细节补充。在实施软件编制流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报表内部公式的设置形式,其动机标准就是全面提升操作效率,如若各类数据都依靠手工模式输入,统计职员工作量势必急剧暴涨,不能贯彻科学化软件编制要求。需要明确的是,任何能够利用计算获取的指标结果,就没有必要重复录入,包括企业总体产值和技术指标累计成果等,基本上透过阶段数据累加途径就可自动换算。软件编制流程中公式设置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行业、产品、计量单位等代码细节问题等,必须提前做好设置,之后将工业总体产值报表填充得更加完善。软件结构布置成功之后,便可尝试开展报表检验细务,及时查看单位阶段数据汇总生成的结果形式,验证基层单位集团公司业绩的贡献力度,同时将编制环节中衍生的各类问题做出及时更正。

另一方面,集团公司将软件编制好后要下发给各基层单位使用,基层单位通过软件填报数据,集团公司接收、审核、汇总数据。在下发给基层单位前要做好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由于该软件功能较多,并且统计人员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因此培训时间不宜过短,否则达不到培训效果,至少培训一星期才能熟练掌握。培训中要着重讲解软件的操作方法和公式的设置、报表的传输等内容。有下级单位的基层单位,还要着重讲解如何新增单位、新增报表,以及报表的合并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透过对统计软件在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细节实施细致阐述,确保各类节点工作人员经验能够得到有力交接,巩固特定数据汇总进度条件,使得基层单位人员工作绩效得到全面提升,为集团化企业多元发展创造更多适应基础。这将是统计系统全面改良、设计的必要出路,应该引起企业中心管制人员的全面重视。

参考文献:

[1]朱敏.基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8(05):58-61.

[2]冯咏梅.现代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78-83.

[3]张新艳.企业统计在施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统计与管理,2013(06):99-105.

教育信息化中开源软件应用分析 篇4

1开源软件简单介绍

开源软件全称“开饭源代码软件”英文名叫做“Open Source Software, OSS) ”, 是指获得开放源代码许可证的并向外发布的一类软件。和其他的软件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仅可以免费的获得该软件的程序源码, 还能够自由的使用它们软件中的源代码。因而可以为使用者节约成本费用, 同时该软件还具有非依赖性、源代码的可修改性、以及隐私保护的安全性特点, 以及可以基于OSS自由的开发。在教育中, 使用者大部分都是老师和学生, 他们一般都不会去修改软件的源代码, 在本篇文章中对此就不论述了, 就针对其它的特点做一些简单介绍。

第一, 在学校软件的需求量都比较大, 因此学校在购买经费上面就显得非常紧张, 也有可能出现经费不足, 、因为免费许可的开源软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样一个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并不说获得许可证就代表软件是完全免费的。比如Linu产品, 虽然有免费的软件可以使用, 但是遵从开源许可协议的公司产品是需要收费的。第二, 开源产品能够及时的更新, 满足师生们需求。第三, 可以获得持续性的服务, 开源软件拥有庞大的社会, 可以给用户带来持续性技术上的支持。第四不断的对软件产品进行改善。来自不同地方的编程人员可以自由的参于到该软件的改善工作上面, 可以持续的注入新生的血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开源软件的更新和维护都是自愿的行为, 因而不能保障一定能在一定能够在预期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总体来说。一般被广泛应用的开源软件都有着强大的团队给予技术上的支撑, 在构建基于开源软件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还是值得信赖的。

2开源软件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信息化教学在教学当中的应用, 不仅改变了学生们学习的环境和学习的手段, 还改变了学生们的教育理念, 这都得益于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对老师和学生来说, 现在教育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多种多样的教学设备上面, 这些都可以直接实现人机交互的作用, 但是对于支撑这些平台的信息技术都不了解。一般信息支撑破平台有侧重于分享教学资源的, 有侧重于教学一体化的, 也有侧重于网络全过程的, 当然也有侧重于教学管理的。

由于开源软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以及反垄断性的特点深受教育机构的喜欢, 在我国的教育机构当中, 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当中, 使用开源软件的非常多, 而它们主要使用LAMP架构的网络系统。下面就详细分析一下教育信息化中开源软件的应用。

首先是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作为硬件和软件沟通的桥梁, 同时也是开发开源软件所必须的条件。在教育领域当中, 开源软件需要具有稳定性、及运行高效的特点。通常我们用到的都是Linux, Linux就是指Linux构成的内核, 然后由Shell程序、GNU工具、函数库、编译器及工具、X- Window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操作系统, 像这样的系统也很多种, 主要是由一些公司基于Linux内核或者GNC软件开发的。

网络安全是一种提供防火墙以及网络负载上的网络服务。网络的安全对于网络的应用非常的关键。对与很多学校来说, 使用硬件防火墙花费太大, 同时学校对网络的安全也没有实际要求的那么高, 可以说用硬件网络防火墙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就应用开源到了软件的防火墙。学校一般都可以使用基于Packet Filter搭建的Linux系统或BSD系统, 这些都满足了现在教育信息化中师生们的需求。

数据库管理系统他的性能对用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MYSQL是是目前开源领域当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系统, 是世界上认为最简单易用的开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学校当中应用的一般就是My SQL数据库管理系统。

由Apache开发的HTTP Server和Tomcat服务器是开源领域当中最有名的, 一种是Web服务器, 主要是针对对HTTP协议进行处理, 另外一种就是用来处理应用逻辑的, 它们都能满足学校的一般功能的需求, 但是遇到高并发的情况就需要使用Nginx, 这种高并发的软件。因此学校在应用这些开源软件的时候应该尽量减少对主服务器的连接压力。

下面就是某个学校的开源软件在精品课堂平台建设当中的应用开源软件分析。首先就是整个平台都是在Cent OS Linux环境下运行的, 然后采用了JSP+ Java Bean+ Servle模式, 由Servlet来对程序的流程进行控制, Java Bean找充当模型的角色实现业务逻辑, JSP则用来显示, 最后实现了这个平台独立性、效率高、性能好、易于维护的特点。在这个平台当中使用Tomcat这一开源软件, 使用了My SQL数据库系统, 使用了了Cent OS+IPtables防火墙。通过使用开源软件, 实现了精品课堂的任务明确划分、拓展性好、安全性能高、便于维护。下面是具体的部署图。

目前这个学校通过这个平台分享了许多的课程资源。每一门的课程资源都包含课程信息、教学内容。网上作业等。通过应用这个平台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高登.教育信息化领域中开源软件的应用策略研究[J].计算机时代, 2012 (1) :1-2.

[2]尹静.开源软件在教育信息化平台中的开发与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2) :97-98.

信息化软件应用 篇5

2015年我校被确定为全区首批教育资源信息化应用试点学校。全程参加了专家讲座、观摩学习、课堂交流、校长论坛等系列培训,对谋划学校信息化资源应用工作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学校在接受试点任务后,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学校信息化资源进行了认真梳理,在全面掌握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工作方案。我校的资源现状是:一座72台计算机教室一座,两块电子白板,15台办公电脑,2兆光纤,29台电视机,校园网仅仅只是简单地连接,教师对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很少。由于条件的限制学校在信息化资源应用问题上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的教育观念未能跟上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课堂教学效率低。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制定了以试点工作为契机,以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为抓手,实现信息化资源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并以此推进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快速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试点工作推进以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改善信息化资源应用条件。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了65座电子备课室,为了彻底解决学科教学与信息化资源应用的整合问题,投资56万元建成了高端录播教室。改造校园局域网实现室室通,班班通,接入50兆 光纤,建成中心机房增加大容量服务器,建成学校内部网站,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保障资源的顺利使用。

二、多方筹措资金组织教师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亲身体会教育技术给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学然后知不足,使我们的教师感受到落后就要被淘汰的紧迫感。学校及时组织集中和分散培训,提高了培训效率。2012年全校共有54人次分别参加了各级各类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有26人次被派往江苏、深圳等地参加一对一培训,收到良好效果,对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目前所有教师都能够制作简单地课件,都能较为熟练地使用电子白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是资源应用的关键。

为了解决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学校筹措资金安装了较为先进的录播教室,以硬件的现代化推进和带动教学观念转变。2012年,学校认真总结了教育信息化使用的基本现状,研究了改进和加强的具体措施。我们认为:信息资源的推进和应用关键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投资到位让教师使用方便,成为教师备课上课的常规工具,就像教室黑板一样方便,决不能是资源的使用成为教师的负担。二是教师培训和使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必须提高,会使用是先决条件。三是信息资源必须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力工具,整合必须要到位。研究发现,许多教师把课件当成是教学设计,上课时教师跟着课 件跑,学生跟着教师跑,教学结构完全被课件决定。而教师的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纸空文。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有效性明显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录播教室的投入使用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至于摄像之中,教师自己可任意查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失,参与评课的老师能够做到有的放矢。2012年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分组进行了观课议课活动,同一年级同一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同课异构、观课议课,达到了课堂教学与资源的有机整合。在使用过程中老师们对于课件、资源、教学设计反复讨论,针对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反复比对,那些环节适合使用电子白板,那些不适合使用过多的课件,分学科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们在推进工作中发现,只有经过老师自己整合后的资源才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学科教学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整合是资源应用的关键。

四、推进工作绝不是简单的使用教育技术,而是涉及到校园制度的重建。

信息是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谁拥有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谁就具有核心竞争力。现代学校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已经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加强的工作。学校管理信息、使用信息、掌握信息、拓展信息、交流信息的水平决定了现代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推进工作中,我们明显感受到原有的学校管理制度已经不适用教育发展的形势,推进工作引起了校园制度的重建。因此,学校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必须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思考,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五、试点推进工作要取得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县域内形成共识。

学校不是孤立的个体,它是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约束下开展工作的。仅靠一所学校的力量很难有大的改观。目前我们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评价在全县是一把统一的尺子来衡量学校的发展,评价学校的工作。学校发展规划不能不考虑全县教育发展的全局和教育局的安排部署。在推进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压力很大。

六、我们的几点体会。

1、试点推进工作对学校的整体工作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

2、试点推进工作高瞻远瞩,切中了学校发展的要害,切实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农村信息化 应用是关键 篇6

■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为做好当前和今后5~15年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指明了方向。信息产业部也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对推进信息产业服务“三农”做出了具体部署。当前,在农村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历史选择。

一、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稳步推进,成效明显。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新动力,并成为培育现代农民的新途径。多年来,国家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

(一)积极引导信息产业企业开发适农电子信息产品,为“三农”发展服务。长期以来,我们从实际出发,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发适农电子信息产品和系统。“十五”期间,组织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部分CPU芯片和Linux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引导有关企业开发了专供农村使用的“农民电脑”,力求实用、适用、物美价廉,深受农民欢迎;坚持自主创新和装备国产化原则,重点支持我国自主开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CDMA400系统,从1998年以来已在我国山西、内蒙古、青海、贵州等18个省、1万多个村庄成功地推广应用,效果明显;支持了中高压真空开关管及陶瓷管壳的开发,该产品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90%以上的份额,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推动了广播发射管产品的研发生产工作,满足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需要;多年来,我们引导企业开发宽电压范围的家电产品以适应农村电网电压不稳定的情况,产品经济实用,具有高性价比,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截至2004年底,农村彩电、激光视盘机、组合音响普及率已分别达到57%、20%、10%;支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各类课件的开发和教学资源库建设,逐步解决农村师资和教学资源严重缺乏和落后的问题,配合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组织开发了适用课件、硬软件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

(二)大力推广应用各种先进适用的适农电子信息系统,经济效益明显。我们一直坚持“抓应用、促发展”方针,大力促进适农信息技术的应用。从1986年起组织实施了国家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据统计,仅“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倍增计划”,共推荐涉农信息技术应用项目113个,总投资额为16.7671亿元,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10多亿元,投入产出比超过1:5,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五”期间,通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专项资金安排涉农项目16项,资助金额3300万元,产生了较好的倍增效益。国家还积极应用“电脑农业”和农业专家系统。自1996年“电脑农业”在北京、云南、安徽和吉林四省市实施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投入近10亿元,各地IT企业积极介入,并结合地区经济特色进行二次开发,现已建立了约200个本地化的具有地方农业特色的专家系统,覆盖全国800多个县,累计示范面积5000多万亩,使700多万农户受益,增收节支总额高达28亿元。自1998年以来,北京先后研究开发出了大田作物、蔬菜、果树、养殖等14种农业专家系统,在北京的6个区(县)累计推广面积达400多万亩,增加产量8700万公斤,增加产值1.03亿元,节约成本678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北京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积极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信息就是财富,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搞好信息引导服务,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农业信息应用工作从自发到自觉,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全国有31个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了负责农业信息工作的职能机构,97%的地(市)、77%的县级农业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全国已有83%的地、市和45%的县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47%的乡镇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配备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个,占乡镇总数的41%。农业部门已建立起基本的信息采集系统,可及时采集生产、价格、灾害疫情、农民收入等信息。仅烟台地区在莱山推广樱桃裁培智能专家系统,两年内就增产8%~10%,降低成本5%~10%,效益增加35%,带动了数万果农致富。

(四)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新动力,这主要体现在精准农业的发展上。黑龙江省在2000亩土地上进行变量施肥和精量播种的应用试点,综合效益提高了1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用信息技术,目前职工棉花承包定额由35~40亩/劳力提升为250亩/劳力,效率提高6倍多。精量播种棉花面积已达169.89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66.76万亩;测土平衡施肥技术推广面积已达428.28万亩;机采棉面积将达199.14万亩。

二、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技术应用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时期。要按照中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和要求,组织实施“农村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程”,通过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和应用适用于“三农”的各类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努力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继续以“倍增计划”贷款贴息政策支持各类适农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农业节水灌溉与水资源调度管理系统、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农村电网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与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创新的信息技术、农村家电维修服务平台、重大动物疫病(如禽流感等)及农村灾害防控信息系统等的推广应用。二是积极研发适用于“三农”的IT产品和系统。组织力量开发服务于农村通信的卫星通信与地面无线接入综合服务解决方案,为目前我国2.7万个未通电话的行政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信息化应用服务;组织开发基于RFID技术的城乡邮政物流配送系统,加速城乡间的物流管理质量,使工农业产品安全快捷地进入城乡消费市场;重点支持县镇政府软件正版化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相关软件开发工作,推进软件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引导、支持企业开发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基本功能具备、质优价廉的信息系统及终端产品。三是积极服务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调整家电产品结构,提供经济适用的彩色电视机,提高农村电视普及率;积极推进农村家电产品售后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广播电视维修服务体系,解除农民购买家电的后顾之忧,提高家电产品在农村的普及率;引导企业开发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卫星电视接收设备,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积极配合做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继续组织企业研发适应农村环境的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推进农村逐步实现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转变。

四大重点解决农民信息贫困问题

——河北省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

河北省信息产业厅作为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起步较早。2004年,河北省就提出了信息化为县域经济服务的思路。2005年,完成了《河北农业信息化发展重点与策略研究》和《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信息化发展方向研究》。2006年5月组织编制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农业、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提供了良好氛围。

河北省的经验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重点解决农民信息贫困问题。

一是解决信息网络如何延伸问题。2001年河北省、市、县三级财政共投资6000多万元,在全国率先建成了以省农业信息网站为龙头,以市、县网站为骨干,以乡村信息服务站为基础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共开发建设农业网站164个,服务农民的特色栏目近万个,连接了1479个乡镇、6500个村、34个批发市场、1450个龙头企业、4500个中介组织、10万余名农业生产大户和经纪人;同时整合覆盖全省1.8万个农村中小学的全省远程教育网和覆盖全省乡镇的计划生育网络传输综合涉农信息。完善的服务网络,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解决信息整合开发问题。全省统筹12个涉农部门建设了12个全省三级综合性共享数据库,以及价格行情、实时气象、农技专利、科技成果、科技专家等12个专业数据库,开发了7个大型应用系统和5大类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形成了由1.1万多人组成的专、兼职信息服务队伍,建立了30多条跨部门信息采集渠道,省农业信息网信息总量达1.4亿条,点击量达1.2亿次。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各大农产品市场、农业研究机构、信息服务类企业合作,开发农业资源,鼓励建立特色服务网站,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信息。

三是解决信息如何传递下去的问题。综合利用互联网、电视、语音电话、手机短信、广播、光盘等多种传播手段,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如:藁城市利用电脑、电视、电话和科技服务大厅,始创了“三电一厅”模式并在全国推广;盐山县创建了农业信息、农业科技与农业物资配送三位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全省实施农技“电波入户”省级示范县117个,共播放节目2万多期;设立了全省统一特服号96356,目前已有35个县建起电话语音服务系统,共接受咨询电话20多万个,人工解答1.3万人次。

四是解决农民如何用得起的问题。在政府积极扶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农民提供低成本、高质量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中国网通河北分公司与廊坊市神农公司共同推出河北农村信息“户联网”(96168),覆盖全省750万户,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农业语音服务热线,包月咨询服务费3元钱,不限时长,不收长途电话费;中国移动河北分公司与藁城市农业部门联合开通的03156农业短信服务业务,为农民提供10余项适合本地实际的农业资讯服务,每项服务包月费仅为1元钱。

由于河北省大力鼓励和支持县域经济特色网站建设,部分特色工业基地、农副产品基地、商贸基地的特色网站建设和应用成绩喜人,涌现出“中国辣椒网”、“中国北方食用菌网”、“中国丝网网”、“中国工程橡胶网”等一批品牌网站。这些网站通过网上交流,使农民掌握了科学的种植技术,帮助农户网上采购和获取信息,起到增产增收作用。加工企业还通过网上营销,与湖南辣妹子集团、华龙集团等知名企业签订辣椒系列产品销售合同4.8万吨,签约资金8200万元。农业信息化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产销之间、城乡之间的桥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中国移动助力农业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中国移动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具有独到的优势。首先是规模优势,中国移动是移动通信行业的引领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客户数超过2亿;其次是网络优势,中国移动完善的网络覆盖全国各个角落,并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移动运营商开通了漫游服务;第三是资源优势,中国移动具有良好的合作机制,强大的合作团队,众多的业务应用;最后是服务优势,中国移动的服务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具有专业的服务团队以及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服务。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中国移动着力做好三件事:

一是全面优化农村通信网络覆盖问题,开展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

为解决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通电话困难的问题,中国移动承担了“村村通电话”工程,两年投入近90亿元,到2005年12月底,全国已有5.4万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通电话行政村比重达到97.33%,为数千万人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到2006年年底以前,中国移动将继续完成1.06万个未通村的通信建设任务,使村通率达到98.6%。

二是细分农村需求,建立多赢商务模式,推广真正有利于农民致富的农业信息化服务。

中国移动从多个方面细分农村用户需求,从实现农村就业、农村医疗、农村金融、农村交通、农村娱乐、农产品流通、农业集团、农产品保障体系、农产品种养殖等信息化多个方面出发,构建多赢的商务模式,同时协同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的合作伙伴,搭建短信平台、建立语音咨询专线、开展信息化讲座、建立示范单位,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种类繁多的农业信息服务,真正使农民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各类信息咨询。

三是调动遍布全国的服务营销网络,以专业的服务团队、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服务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中国移动调动遍布全国数千家服务厅、上万名客户经理、热线电话,以及各类农业信息化网站,全方位、多渠道地为农业信息化服务提供保障,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包括咨询服务、村务信息、政策传播、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网上教育、公话服务等一应俱全的全方位服务。

专家视点: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 农业部信息专家组组长 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长 梅方权

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在进入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叠加时期”,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表明,今后中国农业发展可能出现的大趋势是: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从现代农业走向信息农业。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叠加效应”和“倍增效果”,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正如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的“电子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的倍增器”,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也同样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

农业信息化从广义上而言,应当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其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六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和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通过传统的现代化技术和方法的确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了。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和推广了一种“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应用于养分资源管理,1999年和2000年推广了780万公顷,共获纯经济收入1.2487亿元,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这个系统的应用还明显地减少了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量和利用率,有效地避免了氮肥的损失,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要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近1亿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遍布全国的地面接受站,并提供电话语音和可视等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通过互联网传播农产品价格信息。

中国农业部也在建设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采集、加工、传播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

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系统为主,其他涉农部门和社会力量为补充、上下左右贯通、开放的全国农业信息体系基本框架。但是,有一些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一是有效信息资源不足,而且重复多,信息供给渠道少,发布频率低,缺乏统一部署和协调;二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和设施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运行维护的经费严重短缺;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建设能力薄弱,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足;四是组织机构薄弱,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

信息化软件应用 篇7

随着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 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农业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强, 农业信息化软件项目越来越多。由于农业信息化软件项目存在项目范围难以确定, 项目时间管理复杂, 项目成本难以控制等问题, 采用何种项目生命周期模型已经成为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典型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1.1 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 (Water Model) 首先由Royce提出, 是一个经典的软件生命周期模型。一般将软件开发分为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运行维护等几个阶段, 规定了各项活动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 如同瀑布流水, 逐级下落。

1.2 螺旋模型

螺旋模型 (Spiral Model) 是RUP (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统一软件过程) 推荐的周期模型, 是一个演化软件过程模型, 是瀑布模型和演化模型的结合体, 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 (瀑布) 模型中控制和系统化的方面结合起来, 使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在螺旋模型中, 软件开发是一系列的增量发布。

1.3 快速原型

快速原型 (Rapid Prototype) 是在初步需求分析后, 马上向客户展示一个软件产品原型, 对客户进行培训, 让客户试用, 在试用中收集客户意见, 根据客户意见立刻修改原型, 之后再让客户试用, 反复循环几次, 直到客户确认为止。

2 项目范围管理角度对比分析

项目范围管理包括为成功完成项目所需要的一系列过程, 以确保项目包含且只包含项目所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范围管理包括范围计划编制、范围定义、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WBS) 、范围确认、范围控制等内容。在农业信息化软件项目中, 需求管理是项目范围管理的核心内容, 也是最不可控项目因素之一, 需求的重大变更直接导致其他相关项目活动变更, 项目范围计划无法编制、项目范围无法定义、工作分解结构大规模调整、项目范围需要多次确认、项目范围无法控制。

以农机具及驾驶员管理软件为例, 项目干系人中的需求提出方仅从农机具及驾驶员的日常业务管理角度出发描述相关需求, 包括农机具的日常信息登记、驾驶员的基本信息登记、驾驶证的复训换证等业务需求。而随着用户与开发方的进一步沟通, 对软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在原有设计上衍生并提出了建立农机和农具、农机与驾驶员的逻辑关系, 需要与农业生产进度结合, 实现农机作业指挥等功能, 并且要求开发方必须完成以上需求。

2.1 瀑布模型

项目经理针对用户最早提出的需求进行分析, 并按照瀑布模型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工作, 形成各类可交付物, 交付需求提出方进行测试。此时, 对于开发方而言, 整个项目处于项目末期, 项目需求此时发生重大变更, 需要对新增需求进行全面响应, 对前期设计进行大量修改, 并完成新增功能的开发, 项目范围管理进入完全失控状态, 从项目范围管理角度而言项目将彻底失败。

2.2 螺旋模型

用户方的需求随着迭代模型的发布, 增量版本的出现会在项目中期提出, 而由于螺旋模型是瀑布模型与迭代模型的结合, 每个阶段增量版本均为完整全功能版本, 故当需求逐渐出现时, 项目范围将反复修正, 直接造成项目范围管理无法有序进行。

2.3 快速原型

项目前期范围边界不作明显限定, 随着原型版本的不断发布, 用户需求能够在项目中期及时发现, 项目边界能够及时确定, 任务分解结构 (WBS) 能够及时确定, 保证项目范围管理在项目中后期能够有序进行。

3 项目时间管理角度对比分析

项目时间管理包括使项目按时完成所必须的管理过程, 简单来讲就是对项目进度的安排和管理。主要包括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资源估算、活动历时估算、制定进度计划以及进度控制。

同样以农机具及驾驶员管理系统为例, 对各种生命周期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3.1 瀑布模型

项目前期对项目活动进行定义, 其定义内容不够全面, 导致在活动排序过程中无论采用前导图法、箭线图法、进度计划网络模板、确定依赖关系中的何种活动排序技术和工具, 形成的活动排序结果都不准确, 活动资源估算、活动历时估算、进度计划以及后期的进度控制将完全失去意义, 在项目中后期必将进行大量的修改, 甚至完全推翻。

3.2 螺旋模型

项目在每个迭代过程都将重新修订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资源估算、活动历时估算等活动管理相关内容, 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重新修正相关方案, 与其不断修改, 不如不作相关时间管理, 因为其已经完全失去了活动管理的意义, 项目进度无从控制。

3.3 快速原型

在项目初期的原型版本确定过程中, 活动管理也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 在项目原型确定后, 进入项目中期设计阶段, 大部分用户需求得以明确, 利用箭线图法进行活动排序, 利用关键路径法进行进度计划制定, 利用计划比较甘特图进行进度控制, 能够保证整个项目时间得到有效管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 农业信息化软件开发项目, 由于项目干系人大部分为非信息化专业人士, 对信息技术了解不足, 对目标软件的构想不够全面, 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大部分会出现大的需求变更和海量的需求蔓延, 项目范围无法有效在项目前期得到控制, 项目时间难以管理。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目标软件明确、具体业务固化的软件开发项目。螺旋型模型适用于中大型的软件开发项目中, 项目干系人能够接受大量迭代开发过程所产生的成本。而在农业信息化软件开发项目中, 快速原型是最适合的生命周期模型, 在项目前期通过模型工具快速形成软件原型, 不实现具体功能, 而在与客户不断沟通, 并确定最终原型版本后, 项目中后期即可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对范围、时间进行有效管理。

摘要:针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结合农业信息化软件自身的特点, 从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角度对比了各类软件生命周期原型在农业信息化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根据项目干系人的特点和行业信息化项目业务特点, 认为快速原型是农业信息化软件开发采用的最佳生命周期模型。

信息化软件应用 篇8

农业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一部分,己成为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现代化的重要途径[1]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选择。为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加以建设。近几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除了建成大型涉农数据库和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之外,出现了大量的农村信息化应用软件[2,3,4,5],如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系统、农村财务管理系统、农产品网上交易系统,以及农产品追溯系统等。一系列软件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但是,我国农业信息化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先进技术产业化程度不够、信息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具体到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主要表现为软件研发周期长、建设成本高、可复用资源不多和动态适应性差。为此,设计了农业信息化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农村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快速生成和有效部署。

农业信息化应用开发平台基于构件和SOA技术,在Java EE框架下进行开发。该平台是一个基于构件、支持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配置生成的支撑环境,可为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快速开发提供公共服务、构件库管理和使用工具。

1 相关技术概述

1. 1 构件技术

构件的概念是为了解决软件危机而提出来的,它是可以被复用的软件实体[6],可以与第三方软件进行装配。构件主要由构件模型和构件实现组成。其中,构件模型是对构件的抽象描述,构件实现是指实现构件功能的程序。构件为软件开发提供了可复用资源,通过构件组装来构造新的软件,将软件开发由“从零开始”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基于己有构件的集成组装过程[7],极大地提高了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显著降低了软件开发风险。

构件由构件生产者提供,使用者只需要按照自身的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构件进行组装,即可生成自己的软件。目前,构件技术已经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并在实际中实施了有效的应用; 但依然存在缺乏足够的行业构件及可复用资源少的问题。因此,将构件库的建设作为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的核心。

1. 2 SOA

SOA[8]指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它以服务为基础,以流程为核心,全面支持业务的快速变化,从而适应企业业务流程的变更。SOA的核心包括面向构件、软件治理、流程管理和统一服务。其中,软件治理包括规划和政策、管理和监控、服务安全; 面向构件包括构件组装和容器、数据服务对象; 统一服务包括动态服务管理、可靠消息服务; 流程管理包括业务逻辑、页面流、工作流和业务流,如图1所示。通过引入SOA技术,农业信息化应用软开发平台可以容易地以构件装配的形式实现流程驱动下的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

1. 3 平台开发技术

在众多基于B /S模式Web开发技术和框架中,选择Ext JS、DWR、Spring和i Batis技术框架进行平台的开发,后台数据库选择Oracle。Ext JS是一个与后台技术无关的Ajax框架,主要用于实现前端用户界面的创建,具有界面友好、功能丰富的特点。DWR是一个用于改善Web页面与Java类交互的远程服务器端Ajax框架,实现了浏览器通过Java Script语言直接调用后台业务构件的功能。Spring是一个开源框架,通过采用分层架构来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的复杂性,实现应用程序的配置和依赖性规范与实际的应用程序代码分离,并支持面向方面的编程。i Batis是一个基于Java的持久层框架,主要完成数据持久化的功能,并为系统的设计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

2 平台的体系结构

本文从农业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构件技术和SOA技术,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自下向上可分为资源层、基础框架层、构件层、服务层、流程层和应用层,如图2所示。

1) 资源层。该层提供平台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其他应用系统提供的数据。平台在其上封装了一个统一数据接口,通过统一接口实现不同来源的数据统一处理,做到程序与数据源松耦合。

2) 基础框架层。基础框架层使用Java EE中间件,提供各种最基础的公共服务,如命名服务、安全服务、通告服务等,并实现构件间的通信。

3) 构件层。该层提供了大量的可复用资源,包括基础构件和业务构件。基础构件主要实现技术细节的复用,包括字符处理、菜单、日志、日期时间、输入域、列表、按钮、树、表格等构件; 业务构件实现平台较高粒度的复用,包括数据源访问构件、事务管理构件、权限构件、页面展示构件、消息构件、图形化构件、流程构件、查询构件、报表构件、流程生成构件和数据挖掘构件等。

4) 服务层。服务层通过服务装配的方式,根据服务对象要求,在构件之上进行集成整合。其将功能单元封装成一个个独立的服务,将操作方式透明化,使用者只需要录入入口数据,就可通过其功能要求得到出口数据,且不需要了解具体实现细节; 通过服务的大量积累,逐渐形成功能强大、扩展性极强的服务中心。在服务层存在服务管理工具来实现服务注册与映射、服务查询和服务评估等功能。

5) 流程层。在平台中,流程体系贯穿其中,无处不见,可包括页面流、页面逻辑流、业务逻辑流和工作流,通过流程配置和灵活的流转模式实现对业务化流程与规则的定制与调整的支持。平台将流程中分离的功能单元抽象成流程构件,在流程的设计中,只需要对流程构件进行拼装,即可快速完成对日常业务的流程模拟。平台的流程不仅支持顺序、分支、并发、循环、嵌套子流程、多路选择和多路归并等基本流程模式,还支持条件路由、自由流、回退、激活策略、完成策略、并行会签、串行会签、指派和多实例子流程等特殊流程模式。

6) 应用层。该层又可称为工具层,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工具,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交互界面。用户可以使用该层的工具,快速进行农业信息化应用的开发。

3 平台部分典型构件的设计

3. 1 页面自动生成构件

在基于Web的信息系统中,各个页面对数据的新增、修改、删除和保存处理模式基本一样。此时,若采用单个页面定制开发,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平台提供了页面自动生成构件。该构件接受用户输入数据表或数据源,并根据数据表或数据源信息自动生成该数据表的数据处理页面; 生成的数据处理页面能完成该数据表的增加、修改、删除和保存等功能。

构件实现时,需要设计客户端的Web页面和服务器端的Servlet程序。其中,Web页面接受用户输入的存放欲生成页面的路径、文件名、数据表名、页面标题和每页记录数等信息[9]; Servlet程序接受客户端传递的相关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处理数据表及相关的控制表,从而生成基于给定数据表的Web页面,其流程描述如图3所示。

为了实现页面自动生成,需要设计两张数据表,分别为信息表和字段控制表,其结构如表1所示。

3. 2 查询构件

查询作为用户与信息系统交互的有效手段,是所有信息系统都要使用的功能,因此平台提供了一个查询构件。该构件遵循通用和开放的原则,用户可通过自己设置查询规则和查询条件,来实现任意复杂的查询。该构件构建在数据库基础之上,将数据库连接构件、SQL构造构件、存储过程构件及数据处理( 生成视图) 构件整合到一起而形成。其工作流程分为动态选择数据表、动态选择字段、生成动态SQL语句、直接编辑SQL语句、保存SQL文本生成视图及查询模板、查询条件设定和查询结果格式控制等7个步骤,如图4所示。

为了实现查询构件,需要设计查询模板表、查询模板数据字段表、查询模板静态条件表、查询模板动态条件表和查询模板用户类型表,各表结构如表2所示。

3. 3 树形动态报表构件

报表是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用户业务需求的多变性导致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经常会出现用户无法确定自身对报表的具体要求的情况; 同时考虑到报表数据涉及多表之间的关联问题,以及数据表各字段之间存在的父子关系,因此平台提供了树形动态报表构件。

基于前期研究成果[10],确定树形动态报表构件的实现流程为: 首先输入欲生成报表的相关信息,包括报表名称、报表数据的来源数据表和各数据表之间的连接关系; 随后确定树形报表的各个分支以及叶子节点,并定义审核公式和计算公式。定义计算公式的目的是在形成报表时能够获取对应数据表的数据,定义审核公式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成报表的合法性检查。最后,根据来源数据表的连接关系和输入的报表信息,确定报表结构,并生成该报表。

为了实现树形动态报表构件,共设计了指标代码表、报表数据表、公式表、报表列表头表、报表表头结构表和报表结构定义表6张数据表。其中,指标代码表主要用来存放指标代码信息; 报表数据表主要用来存放报表任务中各指标代码的数据值及汇总数据值;公式表用于定义公式( 计算公式和审核公式) ; 报表列表头表用于定义报表的树状结构列表头; 报表表头结构表用于定义报表的表头和树状结构的定义; 报表结构定义表用于定义报表的结构,及其包含的指标及此指标在报表结构中的位置( 行号和列号) 。限于篇幅,各表的结构不再给出。

3. 4 数据感知构件

在信息系统开 发中,数据感知 无处不在,然而Web页面本身不支持数据感知的功能,因此在借鉴Delphi、PB及VB等开发工具的基础上,平台提供了数据感知构件,以解决网页下的即时数据提交和页面多次刷新问题。

数据感知构件的主要功能是读取展示页面上的数据作为操作页面上的数据,而无须再从数据库服务器中获取,它的存在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速度,减小了服务器的压力。数据感知构件可以使存在于展示页面上的数据能轻易地被赋与输入框、单选按钮、多选按钮等表单元素,在新增或修改时可减少页面刷新及提高操作速度。平台的数据感知构件主要是采用Java Script及Ajax来实现的。

3. 5 数据列表构件

数据列表构件主要用来实现后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前台页面中的展示,开发信息系统时,需要实现页面数据显示时均要使用该构件。该构件往往与数据感知构件、查询构件和图形化构件结合在一块使用,从而使构造的数据列表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和更为友好的展现形式。数据列表构件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多表数据的分页展示、SQL查询结果的展示、存储过程结果的展示、统计函数的调用结果展示和数据Excel的导出。

3. 6 流程构件

流程构件中包含众多子构件,其中主要包括: 页面构件、数据源访问构件、事务管理构件、数据管理构件和业务逻辑管理构件。该构件还可与其它基础构件进行整合,如流程流转过程中需要发送消息,则可集成消息构件; 如需统计分析,则可集成查询报表构件和图形化构件。基于流程构件开发的程序不需要由开发人员去控制流程的走向,流程的走向全部基于配置文件。也就是说,开发人员只需要关心如何实现或装配业务功能即可。

流程构件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对流程元模型各个元素的统一管理,提供流程工具的接口,使工作流定义工具能够方便地生成业务流、逻辑流、工作流及页面流。流程构件的元模型主要由活动、角色、数据、业务功能和转换条件构成,模型各要素的关系如图5所示。

3. 7 权限构件

权限作为应用系统的基础功能,在任何信息系统都必不可少,因此平台将权限封装成构件供开发使用。权限构件以为业务构件提供服务为目标,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构件,平台提供多种权限构件以提供支持。

1) 页面权限构件: 该构件主要针对页面控件、按钮是否显示、是否禁用等进行控制。

2) 业务访问权限构件: 该构件主要控制平台构件库中的构件是否可被访问

3) 数据权限构件等构件: 该构件主要用于控制数据的操作和数据的展示。

同时,这些权限都可基于角色、部门、岗位和人员等多种实体,以进行交、并、补和差的集合操作方式进行授权,具有功能强大、灵活方便的特点。

4 平台应用效果

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集成了软件设计、开发、调试、装配、部署、监控和治理等过程,具有标准化规范和代码自动生成的特点。平台建立了包括基础构件和业务构件在内的构件库,形成了大量的可复用资源; 解决了面向构件的信息化应用开发中的界面可配置、业务可配置和流程可配置问题; 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引擎和使能工具,实现了流程驱动下的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可视化开发。平台运行界面如图6所示。

平台开发成功以来,先后在农业病虫害远程诊断系统、人工草地建植适宜性综合管理系统和牦牛食品安全溯源系统中实施了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基于平台开发的病虫害远程诊断系统分为网络部分和手机客户端两部分: 网络部分实现了用户管理、农作物及病虫害查询、智能诊断、专家咨询、农资推荐、交流论坛和后台管理等功能; 手机客户端实现了智能诊断、专家会诊、农作物百科、病虫害预警、搜索、农药推荐和登录等功能。系统运行界面如图7和图8所示。

5 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通过提供大量的可复用资源和可视化的集成开发环境,将传统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开发方式转变为流程驱动下的构件装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和质量。平台具有支持业务主导的信息化软件研发、减少开发成本、避免开发风险和促进信息化资源积累等特点。下一步的工作是进一步丰富平台构件和各类工具,并建立面向制造业和气象的行业构件库,扩大平台应用范围。

摘要:针对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周期长、建设成本高、可复用资源少等问题,基于构件和SOA技术,在Java EE技术框架下,选择Ext JS、DWR、Spring和i Batis技术框架设计开发了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平台提供涵盖基础构件、业务构件在内的构件库和大量的使能工具,集成了软件设计、开发、调试、装配、部署、监控和治理等各个环节,支持流程驱动下基于构件装配的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同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搭建了平台体系架构,并对平台部分典型构件的实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平台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信息化平台软件的搭建 篇9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 搭建信息化平台, 合理规划企业资源, 有效评估企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在铁矿的日常生产中, 信息化的作用更显得由为重要。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 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 从而使得人的智能潜力以及社会物质资源潜力被充分发挥, 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同时信息化也是IT产业发展与IT在社会经济各部门扩散的基础之上的, 不断运用IT改造传统的经济、社会结构从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状态的一个持续的过程。

2. 信息化平台的构成

2.1 网络的搭建

本矿山利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整个厂区, 有线网络连接厂区内的仪表, 无线网络覆盖采区, 破碎等与卡车、电铲终端、自动化仪表进行连接, 其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2.2 数据的采集与平台的构建

软件平台采用模块化的思想, 将每个功能划分成子系统, 子系统中各自留有对上级程序和下级程序的接口。为了对矿山数据的综合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 将数据放置在一个数据中心。

2.3 对已经存在项目的兼容

对未搭建平台就已经运行的项目, 平台保留了对其的兼容性, 避免平台的不统一或重写原有项目。将原有项目作为首页的一个子模块处理。

3. 平台系统模块

3.1 二级接口

该系统和RSlinx和Kepserver建立连接, 通过OPC协议提取网内自动化仪表的数据。

当到达指定的时间时, 查询数据库中的标签名称, 通过OPC协议提取每个标签的值, 存入数据库中。为其他系统提供数据保证。

3.2 生产指挥

该系统为了企业能够跨部门的整合实时信息, 代替纸制文件, 实现各车间表报自动生成, 方便各层人员查询分析, 使企业能够在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 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一体化管理, 指导生产。

3.3 实时管控

是对矿山自动化仪器仪表数据的采集和展示, 利用图形化的界面和形象的流程展现实际生产中设备运行情况的具体细节

3.4 GPS矿车调度

矿山运输是露天矿的主要薄弱环节, 是制约矿山生产能力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于利用汽车运输的露天矿, 随着采场逐渐进入深凹, 开采条件日趋恶化, 运距增加, 运输周期增长, 使本来就占作业成本很高的运输作业成本进一步攀升。该系统能够优化行车路径, 合理规划车辆资源, 降低运输作业成本。

该系统包括调度控制台程序和基于web, 统计和分析产量, 时间, 作业效率的系统。调度控制台实现卡车的智能分派, 其关键技术如下图:

Web程序验证和统计卡车分派的结果, 形成报表, 供管理人员掌握生产情况。

3.5 工业电视

该系统是对整个矿山重要的设备和重要的生产地点进行监控, 能够及时掌握现场情况。

3.6 尾矿在线监测

通过在线监测数据进行实际工作性态的反分析, 检验尾矿库的远行状态;

通过对尾矿库各项数据、指标的监测, 保障库区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3.7 碎选技术

是对碎矿和选矿技术工艺的抽象和概括, 对碎矿和选矿关键系数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

该系统一共有两出数据来源, 一个是生产指挥系统, 另一个是通过二级接口程序提取网内自动化仪表数据。

3.8 采矿技术

是为了显示采矿技术的关键系数, 为采矿的生产提供辅助的技术指导

3.9 能源管理

实现全厂能源数据的覆盖, 并要采集到各车间、工艺、主要设备的所耗电能的数据及对应车间、工艺、设备的产量, 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为降本增效提供了助力。

该系统通过二级接口获取自动化仪表数据, 在系统中设置设备、工艺、车间与OPC中标签的对应关系。最终将数据分发给各自设备、工艺、车间。

下图为能源管理系统的数据流向:

3.1 0 系统后台

后台通过设置角色、用户组、权限、用户实现对平台的访问控制。根据用户登录的登录名可以定位到想对应的页面, 其关系如下图:

4. 结语

平台自投入使用以来, 运行情况良好。为我矿实现降本提效, 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节约了大量人工费用。信息平台对信息化平台可操作性强, 能真实地反应生产情况, 协助矿领导指导矿山生产, 同时可减轻管理人员的劳动, 提高管理水平, 经济效益明显。

参考文献

[1]刘小青, 浅谈windows2003路由功能在中小企业网络的应用, 电脑与电信, 2012年第9期.

报业信息化重在有效应用 篇10

报业转型从传统平面纸媒向与新媒体结合的全媒体方向发展, 究其实质是更加注重资源整合, 提升整体质量和效益。因此, 信息化建设方面, 新项目的实施, 新技术的运用, 都要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 以实用为导向, 经过实证程序的充分测试和验证, 达到有效应用的目的。

一、有效应用符合报业转型的目标

报业信息化的目标既要继续完成对传统报纸的数字化改造, 又要实现向新媒体业务的扩展和延伸, 这就是报业向全媒体的转型。

(一) 信息化技术已经大大提高报纸的质量、时效

质量和时效是报业的两大核心竞争力, 新闻出版、生产流程环节多, 过程复杂, 自动化程度高, 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对生产流程管理, 使整个流程更为直观、可控, 可以提高报纸出版的时效性和质量。十年多来, 国内各报业媒体纷纷运用信息化技术, 对传统报业出版流程进行改造, 不断提高报纸出版的质量、时效, 提升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如采编系统的数字化运用、CTP取代传统胶片制版工艺已成为报业印刷技术发展的主流、高效数字化检校、DMS版面流程管理系统等新技术在报纸出版流程中的广泛应用, 全面提升了报纸出版的整体效率和印刷质量, 使其更安全顺畅、高质高效。

(二) 信息化技术整合资源, 促进转型

下一步报业媒体应推进现有资源的整合, 进一步提升效益, 向全媒体转型发展。

1. 加快建立统一信息管理平台。

报业信息化建设要注重信息共享的易用性、开放性, 注重沟通协作的便捷, 注重可拓展的信息管理支撑平台的构建。借助精细化的管理平台, 强化管理, 再造流程, 向管理要效益, 实现了管理数据化、系统化, 节约人工, 提升效率, 为向数字化报业转型奠定基础。

2. 加快采编系统智能化建设。

对现在新闻业务流程进行再造, 为新闻内容的“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元出版”创造技术条件。通过智能处理技术实现稿件内容的分类和自动聚类, 实现资源的有效存储、高效检索和再利用。

3. 推进历史数据多元化应用开发。

对历史报纸进行抢救, 建立功能完善的新闻数据库系统, 是报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纸质媒体变成数字媒体, 不但能保存为这些极有价值的历史数据, 还能检索、查询重复利用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真正发挥“数字资产”价值。

4. 加强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用瘦客机户、桌面虚拟化等新技术来替换原有的PC架构, 有效提高现有设备使用率, 增强应用兼容性, 降低运营成本和能耗。

5. 拓展新平台, 打造报业新的增长点。

新媒体项目的实施, 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新运用是重点关注和打造方向。

二、有效应用要以“实用”为导向

实用, 就是所有拟确定的信息化项目和技术, 均需经过充分论证, 摈弃不为现有体系所容纳的功能, 专注于有实际效用的功能, 要立足于集团自身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技术, 如何甄别选择至关重要, 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技术陷阱”, 造成失误。“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缺乏长远考虑, 技术跟风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很多技术产品曾风靡一时, 遍地开花, 但经不起时间检验, 很快被市场所淘汰。如十几年前的“BP”机曾红极一时, 但短短几年时间就“江河日下”, 很快被新的通信方式所取代。我们在制订信息化发展计划、引进新技术时, 一定要立足长远考虑, 系统规划、切忌跟风。

(二) 缺乏理性认识, 盲目引进

在新技术面前, 大家往往容易产生激情, 为新技术心动, 被其华丽的外表吸引, 却常常忽略它的适用性。对不符合集团实际情况, 不能为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经济收益的新技术, 只能保持密切关注, 决不能盲目引进。如日前宣布关闭的首份ipad电子报《TheDaily》曾被新闻集团掌门人默多克视为至宝, 却在短短两年里亏损了3000万美元, 究其“夭折”的原因, 最简单直接的解释是:定位失误, 市场不接受。

(三) 只比价格, 忽视技术需求

在引进新技术项目时, 有时会过分注重报价高低, 忽视技术上的实际需求, 从而造成经济和时间上的双重浪费。我们也曾有过这类教训。几年前, 某单位在对一个新引进的技术项目招标时, 未充分听取技术部门意见, 单纯从价格因素出发选择了一家报价较低但技术实力有限的公司。结果由于该公司技术力量不足, 无法提供完善的后续服务支持, 导致该项目仅仅上马一年就被迫终止, 不得不重新引进, 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浪费。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要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必须坚持“实用”要求, 既要有明确的思路和整体规划, 也要有具体目标。一切技术的运用、项目的引进, 必须符合集团信息化发展整体思路, 适合集团现阶段实际情况。具体实施时, 一是要与使用部门详细沟通, 了解其工作状况、实际需求, 充分做好调查研究;二是既要考虑价格因素, 也要充分听取、尊重技术部门的专业意见, 使引进的技术项目具有可行性、延续性、兼容性。

三、有效应用的实现途径是“实证”

实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拟实施的项目必须有可借鉴的案例。如重庆晨报“呼叫中心”项目, 就是借鉴了外地成功的范本, 建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 拟采用的技术必须经过模拟应用环境测试, 通过实验环境来证实确为有效应用, 能与已有技术体系充分融合, 确保挑选出的技术真正适用, 少走弯路, 少交学费。近年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建立了信息技术实验室机制, 筹建了测评中心。通过模拟集团的各种生产应用系统建立, 既能获取实际生产系统中的数据, 又不会影响到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转。通过在事前对拟引进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全方位评测, 提供详细的评测报告, 为项目引进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目前该系统已评测了大量的软、硬件及应用系统, 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 评测中心还兼具培训中心、远程容灾的功能, 充当技术先锋的角色, 为今后集团数据库的整合、网络的升级提供技术验证的场所, 对集团“内部云”和新办公大楼智能化系统的建设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有效应用要加强应用推广, 促进效果最大化

项目技术在满足实用、实证的前提下, 还要加强应用推广, 否则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实践中, 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受固有的思维方式所限, 尝试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只愿意采用自己已经熟悉的传统方式工作, 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效果最大化。因此我们在引进新项目时, 一是在技术引进前与业务使用部门充分沟通, 确保引进的技术满足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 使他们有意愿、有动力使用新技术;二是做好相应的技术推广工作, 帮助业务部门人员了解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益, 使他们尽快熟悉、掌握新技术;三是在技术使用过程中注意收集业务部门的反馈信息, 及时解决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提供技术支持, 保障技术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 发挥最大功效。

总而言之, 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报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新项目的实施、新技术采用要遵循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实用为导向, 以实证为途径, 引进确实有效、适合报业发展的新项目、新技术。同时, 也要密切关注国内外报业同行行之有效的新应用、新成果, 掌握技术发展新动向, 一些有价值的新技术、新介质、新渠道目前对我们可能暂时不适用, 但必须了解其先进理念, 一旦时机成熟, 及时为我所用。

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探析 篇11

【关键词】财税管理;信息化;现状;应用效果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财税环节,因为税收管理对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国内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使得企业在进行财税管理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为此就要求企业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通过完善财税管理的各个环节来防止问题的发生。财税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同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来规划整个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公司的整个财税工作能够符合法律的要求。

一、财税管理现状

1、财税风险较大

企业的财税管理人员需要按照财税政策规定的操作细则来完成相关的纳税工作,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但是现在许多企业的财税工作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风险的加大,这些风险出现的原因体现在多个方面,而国家财税管理体系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要知道改革会对所颁布的政策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很多财税政策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解释,因此很多财税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监管力度的不同也会对企业的财税风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是现代企业特别是央企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财税管理机制不统一

现在很多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还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各个部门没有统一的管理尺度,一个公司所属的下级单位在管理时一般都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的,毫无疑问这样做对公司的整体运营都存在极大的不利。因此,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统一培训,让他们全面理解税收改革的内容,熟练业务。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及时关注最新的财税政策动态和市场走向,随时掌握税收最新的动向,在遵循国家财税政策的前提下制定统一的税收管理标准、合法的纳税方案,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税负。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公司的财税风险。

3、信息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财税信息管理系统,这将会对其工作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企业财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工作人员的素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制约因素,财税管理人员由于受到其本身教育背景的影响,且其已习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完成工作任务,在处理报表的时候也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财税管理对公司的业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财税部门要做好信息共享工作,这样才能使整个公司更协调的发展。

二、财税信息化管理需求

加快财税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面对财税管理的较高风险,企业在制定财税政策的时候不但要运用科学的理念,而且还需要为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相应的平台。加快财税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企业的发展要求,而且也对国家税收政策的完善和落实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从多方面配合及完善这项措施。财税工作的有效管理需要处理好一些基础环节,因为这些方面的统一有利于实现税收知识的共享,且财税工作的流程也需要按统一的标准进行,在完成税费计提后才能进行申报和缴纳,因此财税管理的基础工作也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公司的纳税情况需要通过分析财务数据来完成,因此为更好地统一分析口径。

三、财税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框架

1、核心理念

财税管控体系对财税管理的信息化有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统一工作。

2、业务的功能体系

我国许多企业在财税管理方面体现了信息化的理念,其财税管理信息系统在很多方面也都是按标准进行的,比如在税种税费计算方面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而纳税调整事项对于整个系统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要做好登记工作,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内置纳税申报表模版,因为工作人员需要将缴纳的税款向相关的机构申报。公司的财税管理中很容易出现风险,因此通过建立信息系统业务可以帮助及时发现这些风险,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分析指标体系的作用,除此之外,评估模型的建立也是发挥业务功能的重要手段。

3、业务解决方案

在纳税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对纳税主体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纳税主体属性的统一需要规范相关的登记信息,比如说登记类型和税种信息,这些情况对于纳税主体的属性会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不同的公司需要按照不同的税种来缴纳税务,在我国,营业税、增值税和房产税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税种,因此对于不同的税种要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对这个纳税体系的建设有很重要的影响。每一个税种都有相关的基础分类,这些分类信息对于了解公司的业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些划分标准都是按照业务的类型制定的,比如说进项税和销项税属于增值税的范畴,但是这两个税种又有属于自己的内容。因此明确这些细小的类别对财税的统计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财税的标准化管理需要在很多环节进行改进,比如说税费计提规则需要进行统一,而且下属单位还要按照这个标准统一开展工作,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对于税费核算方式的一致性也有很大的影响。财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对日常的业务处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涉税基础信息自动采集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业务可以充分发挥数据集成平台的作用。税费计提这种业务也要按照固定的规则来开展,而且还需要发挥模版的作用。企业的税务信息需要进行保存,因此这就对纳税申报提出了一些要求,自动生成的纳税申报表可以在企业自查税务信息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结论

总而言之,企业财税信息的深入分析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为了使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有更好的模式,企业要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各个环节的不断改进来降低企业的财税风险。

参考文献

高校档案信息化应用研究 篇12

高校档案信息化,指的是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分析、管理和档案的利用服务。简言之,档案信息化就是从传统以纸质等实体档案保管为主档案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管理为主转变。

高校档案信息化,是对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档案管理水平的提升。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耗时长、影响广泛的工程,从档案的收集、整理、装订到保存,涉及人员众多,信息容易出现错误,严重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高校档案工作的效率,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档案的采集、整理、归类和保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程度,同时对于高校人才资源的科学调配,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就是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取得最佳的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也可以解决传统档案管理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可以自动控制档案库房的温度、湿度;防止档案受到虫、霉的侵害;减缓档案材料的老化,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利于档案保管,实现自动传输档案信息,自动检索档案以及档案信息网络化共享,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2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档案信息化水平。

2.1 思想认识不到位

传统封闭的工作管理模式在档案工作人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得部分高校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缺乏时代感和历史紧迫感, 安于现状、思想守旧,在工作中得过且过,缺乏开拓创新的干劲,对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的重视,由此可见,观念落后是导致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2.2 管理机制不协调,缺乏相应的规范制度

目前,对大多数高校而言,受管理和运行体制的影响,高校各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各自为政、自成系统,没有统一的组织机构来规划、构建、管理学校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有的学校没有把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缺乏强有力的支持。

高校的档案信息化往往都是各自为政,但档案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局限于某一高校,应涵盖全国各个高校。由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国家级统一标准的规范制度,所以高校信息化工程在档案管理这方面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档案利用率提升难度大。

2.3 技术问题制约档案信息化发展,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 提高

当前很多高校把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以及设备投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信息化建设中,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难以满足符合档案信息化要求的软硬件设备需求,有些高校的档案管理系统和档案电子化信息存储仅在一台普通的计算机上安装,给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多问题。

3 构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当前,各大高校必须要做的工作是统筹学校各类资源,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3.1 保障基础工作建设

首先,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的“十二五”规划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计算机、交换机、大型的存储设备以及数据管理系统等,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档案资源共享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要搭建好软件运行环境,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好基础保障工作。

3.2 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馆藏资源的数字化、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档案资源建设。首先,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就是对档案进行

3.3 推进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

使用标准的管理程序,制定一套规范的档案管理工作标准,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首先,建立一套全校统一的档案目录标准。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比如档案管理安全保密运行制度、档案利用制度以及无纸化档案管理制度等。

3.4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建设

档案工作者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档案信息资源和档案利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档案工作者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人才结构方面,不仅要注重引进既具有计算机知识又掌握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改善人才结构,还要注重加强现任工作人员的培训,以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要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档案信息化必将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大趋势,只有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各大高校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摘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开展“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时代,高等院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对促进高等院校的创新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内涵认识,分析高校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探索如何更好地构建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上一篇:教学管理中的教师行为下一篇:依法治校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