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2024-07-21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共11篇)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篇1

1 引言

固定资产作为一项基础性物质资源,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固定资产具有单位价值高、使用期限长、周转速度慢、占总资产比重大等特点,是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业务工作和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保证。

在我国,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要素,是其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保障自身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保证国有固定资产的合理有效管理,财政部于2006年相继颁布实施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5号)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以满足目前国有固定资产,尤其是事业单位持有固定资产增长迅速、形态多样的管理新需求。并于2012年颁布《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以规范化管理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并依法确认产权归属关系。

随着全社会财富总量的逐年增长,固定资产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的特点日趋明显,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行政及企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标准化、信息化的资产管理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成为各单位固定资产合理有效管理的必然趋势。

2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现状及需求

2.1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现状

资产配置是资产管理的入口,是加强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单位的资产应按照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障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减少重复、闲置和浪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资产配置管理特别是国有资产配置仍存在资产配置失衡、配置申请随意性大、管理意识不足等问题。部分单位在申请资产配置时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撑,没有在对本单位固定资产现状进行摸底和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购置,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资产闲置等现象。

目前财政部已经建立了中央部门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统计系统,各地方财政部门也逐步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但信息系统整体功能还有待健全,将信息系统与单位预算管理,以及信息系统与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结合程度有待提高,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状况和信息数据的统计真实有效性不容乐观,信息化系统与资产管理相关标准的结合程度不高,信息管理的手段仍不够强大。

2.2 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需求

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研发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对需求的细化和准确理解。于是,将各应用主体单位、部门的需求进行明确解析,并将技术和需求进行有效融合,将是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从加强资产数据管理,保证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角度出发,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机制为目标,建设适用于资产数据标准维护的通用性的资产数据标准化管理系统。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应实现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型,解决资产管理过程中入库管理不规范,固定资产台账不清晰,固定资产账目与财务账目账实不符的问题。

单位在固定资产的采购、登记、转移、报废等多个环节,应针对不同类别的固定资产实现分类管理,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分类管理需要以标准为依据,以保证资产分类属性在管理过程中的一致性,避免固定资产配置、管理、处置等方面的混乱,使单位资产管理井然有序。

此外,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有效避免资产管理过程中责权不明确、资产信息不透明、缺乏有效内部管理及监控机制的问题,以协助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提升工作效率,实现高效、廉洁、透明的管理职能。

3 标准与新技术支撑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3.1 标准支撑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需要标准化的支撑,同时,标准化工作需要通过信息化才能够落地。信息化工作以管理为本,并为管理提供服务支撑,而管理服务需要有效的信息化管理应用提供支撑。固定资产系统的信息化管理离不开标准支撑,在已有国标基础上建设信息系统,既能够让标准落地,又能有效避免信息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出现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建设问题。

1994年发布实施的GB/T 14885《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以下简称94版)是由原国务院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原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共同提出和研制的。该标准规定了固定资产的分类、代码及计算单位,用于固定资产管理、清查、登记、统计等工作。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标准发布以来,在固定资产的管理、统计、清查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此标准成为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以实现各单位固定资产的规范化分类管理。2010年,94版标准根据实际管理需求的变化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2010版),在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实用性,满足国家及各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需求。标准在修订时尽可能明确国家固定资产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和管理制度,并深入调研各基层单位的资产管理现状、管理的明细程度等,在考虑整体框架合理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考虑标准的实用性,并将其视为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标准的动态维护逐渐完善。

标准修订过程中,广泛参考了会计科目、政府采购品目、CPC产品分类、UNSPSC产品分类、HS分类编码、各类单位资产的配置管理等有关文件和规定,实现资产分类的完整性,以保证资产管理的全面、一致、连贯和可检索性。此外,标准在满足国家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留出分类编码的扩展位,以方便标准使用单位或部门根据固定资产管理的力度细化扩展。

在标准的应用方面,由财政部主导研发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时,就嵌入了94版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国标,并依据国标分类定制了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卡片。随着管理需求的升级和国标的更新,在近期财政部实施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系统二期工作过程中,对一期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功能升级,采用了2010版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并研究制定了原有数据向新资产分类代码的迁移策略,同时依据新版国标定制细化的固定资产卡片类型。此外,在设计上采用了在线/离线双模式的B/S架构,细化了资产卡片信息项、完善了各项管理功能。

2012年,为配合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系统二期工作,满足我国企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描述的需求,财政部等标准起草单位提请立项并编制了《固定资产核心元数据》国标,来实现贯穿固定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资产条目统一描述,保证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核心元数据标准给出面向固定资产信息化应用的核心元数据规范,规定了固定资产描述的核心元数据及其扩展原则方法,使得固定资产条目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实现统一的内容描述。

分类与代码及元数据标准是我国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性标准,标准的制定将为我国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奠定基础,将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间固定资产数据的共享与交换过程中,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的固定资产数据汇总上报过程中,在全国固定资产清查、统计、固定资产产权登记和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3.2 新技术支撑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固定资产的管理需求已经不满足于原有手工资产登记和人工清查模式,条码、二维码、手持激光扫描枪、二维码打印设备、移动手机摄像头识别、移动数据传输等新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之中。

由于固定资产使用和存放地点分散,即使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固定资产标签的制定、填写、打印、粘贴,以及固定资产状态的跟踪、盘点等工作的性质和工作量并没有得到简化和改进。在二维码等新技术应用之前,固定资产管理依然是手工操作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而二维码技术的引入,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具有可读性的条码,是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二维平面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来存储表示二进制数据。数据能够在被设备扫描后识别得到其包含的信息。目前在产品防伪、食品溯源、广告推送、商品交易、导航定位、电子凭证、信息传递等在现代商业活动中有着广泛应用。

二维码的引入能有效解决固定资产数据分散采集输入的瓶颈难题,最大限度发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功能和便捷程度,同时,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与二维码技术的无缝集成,能够实现在线的固定资产标签打印,查询检索的数据可以直接传送到打印机输出。打印出的二维码固定资产标签应包含资产编号、资产名称、规格型号、使用部门等明文信息,同时在二维码标签中,还包含了供信息系统识别的二维码数据信息。

此外,固定资产分布在单位各个部门和使用场所,对固定资产进行跟踪和盘点必须到各类资产的存放使用现场进行数据采集和录入,分布式的管理特点给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带来了不便。而随着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概念的出现和普及,给固定资产管理员配备带有二维码扫描以及Wifi或3G数据接入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可以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同步完成现场数据采集、信息录入、状态变更、责任人变更、存放地点变更等操作。

盘点过程中,预先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资产数据同步在手持终端中,可为现场查询提供信息支持。管理人员通过二维码扫描来识别资产信息,并与系统中的资产数据进行对比对照,将现场采集的数据同步更新到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中。借助移动设备与服务器的数据同步,在资产盘点时就进行数据的及时修改或更新维护。

借助二维码标签扫描枪及二维码打印机的支持,能有效建立固定资产事务与信息系统中资产信息条目的对照关系,通过对二维码的解读,明确识别固定资产实物,识别后的固定资产实物信息储存并转入到系统中,准确完成对实物的盘点工作。在方便固定资产流动盘点管理的同时,从根本上杜绝了以往人工盘点时难以避免的错盘、漏盘、重盘等现象,确保固定资产实物统计时第一手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盘点工作效率。

4 结语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标准落地实施的支撑手段也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信息化系统作为标准实施的支撑方式之一,以其灵活、高效的特点,更加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解决用户的实际工作问题。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与国家标准数据的结合与应用,能有效保证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数据与标准的符合性和一致性,从源头上把控和巩固资产数据的坚实基础,让资产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与国家标准相符合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部署和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使用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成本,提升了固定资产管理及清查工作效率,让单位资产管理工作流程和职责更明晰,有效避免资产浪费。

摘要:本文在分析资产管理现状及需求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国家标准对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起到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并在应用实践中阐明固定资产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促进作用。

关键词:固定资产,分类代码,资产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杨自强.电力企业设备资产管理信息化及其实现[J].中国设备工程,2011,(1):25-27.

[2]刘静.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路径探析[J].经济师,2011,(2):245-246

[3]苗晓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202-203.

[4]程越,高昂.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标准化[J].标准科学,2014,(9):24-27.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篇2

1.目的

1.1为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规范办公系统的使用管理,进一步整合办公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办公质量,制定本标准;

1.2为了规范企业局域网内计算机操作,确保计算机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制定本标准;

1.3企业范围内的网络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系为工作需要而配置,其配置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并得到日常系统的维护,制定本标准;

1.4对计算机的配置、使用、安全、维护保养等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制定本标准;

1.5对软件的购置、发放、使用、保密、防毒、数据备份等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确保生产及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制定本标准; 2范围

2.1本标准分七大部分:办公自动化、ERP管理、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网络机房与网络设备管理、计算机设备管理、网络与网络安全管理、电话和虚拟网管理;

2.2企业信息文档的上传、发布与协作(信息文档特指企业或部门之间交流与发布的各项规章制度、通知、请示、报告、文件、工作联系、通报、简报、会议纪要、计划、信息传递、报表等); 2.3ERP管理

2.4企业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 2.5网络机房与网络设备管理;

2.6企业计算机设备的购置、管理与操作; 2.7网络与网络安全管理; 2.8企业电话和虚拟网管理; 3.职责

3.1信息中心负责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的配置、购置、使用的统一管理工作;

3.2信息中心网络管理员负责计算机网络机房与外围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

3.3信息中心网络管理员负责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采购计划的编制;信息中心主任负责各部门计算机配置的批准;中心主任负责各部门计算机软件购置的批准;

3.4各计算机配置部门负责计算机的正确使用及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各计算机配置部门负责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与保密工作; 4.办公自动化

4.1企业办公自动化的主要运行单位 各部门、生产车间等相关有电脑的部门; 4.2企业办公自动化的主要载体

企业OA系统办公,办公系统主要用于信息文档的传递、交流与协作、企业内部邮件的收发; 4.3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操作要求

4.3.1OA系统账号由各部门负责人将姓名及职务告知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统一建立账号和分配权限;

4.3.2办公系统由各部门使用人操作,每天上班后保持办公OA系统处于在线状态;

4.3.3个人密码由自己掌握,信息中心分配给用户的初始密码,第一次登录后,应将初始密码修改,如有不改密码者或把密码告诉他人造成的后果自负;

4.3.4各部门在接受、处理下必的通知、工作联系及文件时,重要的文件和通知应及时保存到本机,以便使用;

4.3.5部门按要求进行信息浏览,对公司发布的制度、通知、公文协同等,应及时进行处理或回复,以便于公文发起者和办公室及时了解各相关部门的处理情况;

4.3.6在拟定公文时,应按相关要求填写,再提交相关部门传阅和领导核批,并且一定要注明主送部门和抄送部门,最后由送部门签发文件;

4.3.7各部门上传的附件资料、信息用word文档和Excel电子表格的格式传送(文案类一律用word文档,表格类一律用Excel电子表格),不得采用wps、cced等格式;

4.3.8严禁在系统中发布非法言论或图片,违者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4.4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使用程序

4.4.1公告通知、新闻、工作流、待办事宜、内部邮件、便签、常用网址、文件柜等在办公网首页中发布,部门负责人以个人密码进入,对发布的信息点击【发表评论】进行阅办和处理,或下载学习; 4.4.2办公自动化系统内部文件共享在“信息交流模块”,里面的“公共文件柜”里面,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只能有权访问自己部门或自己有权限访问的数据;

4.3企业信息中心负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技术保障和培训工作; 5.ERP管理

5.1ERP主要运行单位

各部门、生产车间等使用ERP系统的相关单位; 5.2各部门负责人对所在部门ERP管理负全责;

5.3ERP系统所涉及到的人员权限分配、密码分配、密码变更由信息中心掌控,并由信息中心备案,员工初始密码由信息中心统一设置、第一次登录后员工必须修改ERP系统密码,如不修改初始密码产生的后果由使用者负责; 6.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

6.1各部门负责人对所在部门信息安全管理负全责;

6.2信息安全管理所涉及到的人员权限分配、密码分配、密码变更由信息中心掌控,并由信息中心备案,员工可设置、修改计算机操作系统密码(不包括管理员密码),系统设两个账号,一个是管理员账号,密码只有网络管理员知道,一个普通用户账号,密码由使用电脑人员自己设定。

6.3严禁员工在公司局域网内擅自共享文档,并严厉禁止使用完全访问权限,确需共享的文档一律采用只读访问;特殊情况确实需要全访问,设置完成访问密码,该密码只能告知访问人员;

6.4营销、财务、外贸等部门所涉及到的商业数据,禁止共享;特殊情况下应设置访问密码后共享;

6.5使用win2003和winxp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设置系统登录密码,密码由操作人员本人设置,但应通知部门负责人;一般情况下,网络管理员可修改本密码,但必须通知操作人员本人; 6.6员工不得向未经授权的第三人提供密码,一旦发现密码泄露,应当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以更新密码;

6.7员工发现计算机有异常情况,比如文件丢失、文件被删除、密码失效、数据被指定以外的其他人员加密、修改等,应立即通知信息中心;

6.8严禁员工私自连接互联网,员工在连接互联网时不得从事与公司生产经营无关的事情,比如看电影、游戏等,违反本规定将进行考核;

6.9严禁在未得到授权的情况下私自传输公司文件到第三人;传送至分公司或办事处含商业机密信息的文档必须使用密码进行加密,密码由部门负责人指定;任何人员未经公司许可,严禁泄露公司数据资料;因操作不当或失职造成损失的,按公司经济赔偿管理制度执行赔偿; 6.10严禁员工利用计算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严禁员工对公司局域网进行攻击和破坏,擅自更改公司局域网网络设置的行为视为对公司局域网的破坏和为;管理员在不影响其他部门工作的前提下,有权对局域网设置进行修改,但必须保证不会造成设备和软件故障;影响其他部门工作的大范围的网络维护工作,需报信息中心负责人审批; 6.11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培训合格并授权上岗方能操作计算机设备;经济运行部门实行专机专用,并实行实名制(所有文档均标记创建人、修改人)管理;经济运行部门,未经部门负责人允许,严禁使用部门内其他人同计算机;严禁未经授权的第三方人员(公司外人员)接触或使用计算机;

6.12员工离职时当向部门负责人提供各项密码,并在经部门负责人核实后执行离职程序;

6.13信息中心负责检查各部门信息保密制度执行情况,并负责培训和指导相关知识;检查情况汇总后提出处理意见交上属领导; 6.14凡违反本规定的按公司督检条例与经济赔偿责任制进行; 7.网络机房与网络设备管理

7.1管理人员按操作规程使用机房内设备,并负责日常维护及机房卫生工作,做到一天一小扫,一周一大扫;

7.2如发现机器故障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并负责计算机及外设的日常维护与排除故障,在遇到电脑公司三包范围内的故障时,应及时催促电脑公司上门或将机器送电脑公司维修;

7.3对相关应用软件的购置、安装及使用提出意见和建议; 7.4设备一般有得用于私事,谢绝外单位人员进入机房,杜绝外来计算机带入机房;

7.5如其他人员需使用机房内设备应征得管理人员许可方能使用; 7.6做好防火、防雨、防湿、防盗工作,注意用电安全;

7.7要统一管理机房内的设备,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的驱动程序、保修卡等随机文件与资料要保存完整,要明确专人负责计算机方档、信息化等资料的保管,要做到资料齐全,存放安全;

7.8机房内的交换机和服务器系公司办公自动化的关键设备,任何人不得自行配置或更改系统参数;

7.9各客户机应及时做好自身数据的保存工作,不得擅自更改系统及网络设置。如确有工作需要应报到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派人进行操作;

7.10严禁将易燃易爆和强磁物品及经与机房工作无关的物品带入机房;

7.11要做好机房的安全工作,对服务器的各种账号、密码严格保密。对网络运行做好监控、做好记录;

7.12要及时做好各服务器系统的补丁修正与升级工作;

7.13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病毒防范意识,要定期对病毒库进行检测,并做好病毒库系统的定时升级工作。发现病毒应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7.14未经许可,不得在各服务器上安全新软件。如确实工作需要安装的,要经过有关领导批准;

7.15应及时做好数据的备份工作,保证在系统发生故障时,数据能够快速、安全的恢复。所有备份数据不得更改,并要求做到本地和异地双备份保存;

7.16机房内所有设备应妥善保管,任何人不得擅自开关、移动或者使用机房中的任何设备,如有此方面需要,需有主管领导的指示; 7.17不得随意删除或修改网络中的共享信息; 7.18管理人员不得泄露有关公司的任何数据和资料;

7.19网络服务器原则上24小时处于正常开机状态。如特殊情况需关机或重启,需通知相关部门;

7.20网络机房钥匙由信息中心专人管理; 7.21机房管理人员主要工作程序;

7.21.1开机时注意开启UPS在线式后备电源,以防止停电造成数据资料丢失;

7.21.2对机房里的温度进行调节,如夏季室温过高,打开空调对设备降温;

7.21.3查看各服务内是否有最新的系统补丁需要安装,系统补丁主要是针对最新的系统漏洞而开发的,应对其进行及时的下载与安装; 7.21.4每月定期发布操作系统更新升级补丁供企业其他计算机下载安装;

7.21.5查看各服务内的杀毒软件的病毒库是否已更新为最新版本,每星期定期发布杀毒软件病毒为给企业其他用户下载安全使用; 7.21.6查看各交换机与防火墙以及接入设备的工作状态,如发生异常,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维护;

7.21.7监测服务器运行状况,检查系统日志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微杜渐;

7.21.8下班后关好门窗,检查机房、机柜等敏感场所的门是否上锁,防止发生偷盗意外; 8计算机设备管理 8.1计算机的购置

企业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计算机的购置申请,填写计算机的购置申请,填写《计算机购置申请单》说明购置的原因,所需计算机的品牌,要求的内存,使用的范围及预计费用,报部门领导确认后,经信息中心审核后,按审批金额的权限呈现总经理批准后,按照企业要求组织统一采购计划由信息中心呈报;网络管理员负责检验与验证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质量验证,负责设备质量事故的处理; 8.2计算机的管理

8.2.1经批准购置的计算机,由信息中心登录于《计算机配置清单》,注明计算机的品牌、编号、内存、购置日期、使用部门、使用范围等相关内容;

8.2.2各种计算机相应的技术资料统一存放在信息中心;

8.2.3计算机应在适宜的环境中运行,信息中心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8.3计算机的操作 8.3.1开机前的准备

1)检查主机、显示器、及其外围设备的电源是否完好; 2)鼠标、键盘、打印机等外围设备是否与主机连接; 3)网络是否与主机完好连接; 8.3.2开机操作

1)在电压稳定和各设备连接完好情况下,首先打开监视器电源,待监视器指示灯(黄灯)亮后再打开主机电源。如要输入密码,应按提示输入。待出现正常界面,表明启动成功,若不能出现正常操作桌面,即关掉主机、显示器电源,并报告信息中心负责人或技术人员; 2)在对外界的应用软件进行操作时,当主机读写指示灯不断闪烁时,表明此时计算机正忙,应停止操作,待指示灯转为绿色后才能继续操作;

3)录入方案或数据时,如需保存,应即保存,信息不断录入,应不断保存,以免停电丢失;

4)计算机操作人员需离开计算机时,应将所有窗口关闭,在确定整个屏幕无应用软件打开后,才能离开;

5)严禁删除系统文件和操作人员不了解的文件,当误删除后,要立即恢复,如无法恢复,应即时报告信息中心,以采取纠正措施; 6)如因工作需要临时上网操作,应首先取得部门负责人同意,并提交工作联系单经信息中心同意后由网络管理员暂时开通网络访问,并严格执行工作联系单中申请的临时上网时间;需申请固定网络访问的,请提交工作联系单给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提交公司总经理审批,批准后开通,网络管理员有权对违反信息管理标准的行为予以指正,有权关闭有悖公司 信息管理标准的网络访问;本条网络访问特指互联网访问;

7)每天下班以前,工作人员应将当天的数据分类存放,整理好当天的工作内容;

8)计算机操作人员应随时对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归口;每月对磁盘进行碎片整理,磁盘扫描; 9)计算机操作人员每周一次对磁盘进行病毒检测,若发现有病毒时,即时清除病毒;

10)未获得许可前,严禁使用外来软盘、光盘、可移动存储备(优盘、Mo磁盘、移动硬盘等); 11)严禁在读软件时取出U盘; 8.3.3关机

关机前将所有的运行窗口关闭后,才能进入关机操作; 8.4设备管理责任

分布于企业各部门的计算机、交换机、机柜、ADSL、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由所在部门负责保管,未经管理员许可,严禁私自挪用、拆卸和更改设置,凡出现人为损坏,按照谁损坏赔偿的原则,由损坏人员进行全额赔偿,凡出现所在部门设备人为损坏但无法确定损坏责任人的情况,设备损坏造成的损失由该部门全额承担,由企业从该月部门奖励工资总额中扣除,人为损失系故意者,赔偿金额翻倍; 9.计算机软件的购置、管理与操作

9.1.1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软件购置申请,填写(软件购置及工作要求单),说明购置的原因,所需软件的名称、版本、主要功能及预计费用,经信息中心审核,交总经理批准后,由信息中心执行采购;

9.1.2任何现有软件的更改、申请部门需填写《软件购置及工作要求单》,清楚说明申请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涉及的部门、预期完成时间、效益及所需费用,经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交信息中心审批,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9.1.3购置的软件需要经信息中心和申请部门共同确认后方可使用; 9.2软件的保管和分发使用

9.2.1经确认合格的软件,由信息中心登录于《软件控制清单》,注明软件的名称、编号、版本、登录日期、主要功能、使用状态(Y表示在用,N表示已作废)及使用部门等相关内容;

9.2.2软件原件由信息中心集中保存,保存的场所应隔尘、干燥、无化学物质或气体的污染,移动硬盘、U盘保存在干燥的箱内,移动硬盘、U盘原件保管两年后,应复制或制作新的软件原件,经比较验证无误后,加盖蓝色“合格”印章,并由验证人员签名,旧原件撤离保管现场,并物理破坏;

9.2.3信息中心根据使用部门的需要复制相应作用份数,复制时在信息中心专用的电脑上进行,并加盖蓝色“受控”印章后发放相当使用部门,由软件应用人员在《软件发放记录表》上做签收记录,不能复制的软件可以原件发放,在控制清单或发放记录表的备注栏中注明; 9.24各种软件的安装盘及相应资料统一存放信息中心;

9.2.5在软件的安装使用过程中,信息中心负责提供该软件运行的环境及相关技术支持; 9.3软件的更改

9.3.1现有软件的更改,申请部门需填写《软件购置及工作要求》,报信息中心按程序进行审批;

9.3.2由信息中心对原使用部门的旧版软件逐一进行更新,使用部门软件应用人员在《软件发放记录表》上再次做签收记录,旧版软件原件的储存介质由信息中心加盖红色“作废”印章,予以保存; 9.4软件的保密要求

9.4.1企业所使用的系统软件在内部网络中运行,由信息中心分配各部门用户编号及密码,设置特定的目录和程式,防止软件资源非授权的使用;

9.4.2外购专用应用软件的密码,可由部门使用人员自行设置,并通知部门负责人,防止密码的遗失; 9.5软件使用的防毒要求

9.6企业内部网,经信息中心指定可以使用光驱、移动存储的部门,应严格控制光盘、移动存储盘的使用,本单位自己使用的光盘、移动存储盘未经信息中心批准不得借外单位或个人使用;

9.7信息中心每季度一次对企业电脑进行一次计算机运行情况检查,各部门发现本部门电脑有病毒感染,要立即报告信息中心处理; 9.8外单位光盘、移动存储需在企业内计算机上使用,使用前要由信息中心进行病毒清查,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以使用; 9.9软件数据的备份与责任

9.9.1企业系统软件数据库存服务器的数据备份工作由信息中心备份; 9.9.2网络管理员负责对公司重要系统软件的数据库每月备份一次,应采用光盘或移动存储进行备份,备份的光盘或移动存储由信息中心保管;

9.9.3各部门数据备份由操作人员每周进行备份,备份方法为:将需要备份的数据复制到指定目录;各部门负责收集每台计算机的周备份内容,网络管理员负责各部门的数据资料整理工作,并告知相关部门; 9.9.4部门专用应用软件的数据备份,要求在每次操作完成后(当天最后一次),进行数据备份,备份内容存放于另外的磁盘分区上,具备自动备份功能的软件可不作此要求,专用软件的数据备份原则上遵行按月备份的要求,备份进操作人员应按照软件操作规程将数据资料导出并集中存放,然后联系网络管理员对备份内容进行再次备份; 9.9.5各部门专用软件,包括财务软件及其他专用软件,其数据备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由各使用部门负责人承担责任,网络管理员有义务和责任为其提供验证的环境和条件,但不承担备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引发的责任问题,各部门负责人及指定的操作人员有责任清晰的掌握所在部门专用软件及重要数据所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9.9.6当使用人员或部门负责人对软件及软件产生的备份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存疑问时,可邀请网络管理员及软件提供方、开发商在技术条件内软件进行评估,软件可靠性以开发商的最终评价为准,其他意见均为参考意见;

9.10当软件的更新影响到企业现有的动作时,管理者代表应确保相应的程序文件,工作指导书得到建立或修订; 10.网络与网络安全管理 10.1内网管理

10.1.1网络管理员负责对企业每台电脑进行Ip地址与MAC地址的登记,对计算机名,工作组名进行编制,是否可以上网等内容进行记录,并按要求进行登记更改,形成一个《Ip地址表》,以便换电脑时查看用;

10.1.2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自己的Ip地址与MAC地址,还有计算机名和工作组名,除信息中心人员外,如经发现私自更改,造成冲突或网络瘫痪的,将进行严厉考核;

10.1.3企业文件服务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密码,请妥善保管,不得告知任何人,除本人自己知道,若发现自己泄露了密码,造成文件被误删或丢失,后果由本人自己承接,信息中心不承担任何责任; 10.1.4企业每台电脑都有杀毒软件,请定期进行杀毒工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10.1.5连接共享打印机和共享文件的人,不要随意更改密码,以避免文件共享不了,打印机连不上,要重新添加很麻烦,企业网络访问一律采取需要用户名和密码的访问方式; 10.2外网管理

10.2.1企业电脑需要上外网的一律填写《上网申请单》,经总经理批准后,由信息中心开放上网相关权限;

10.2.2所有的电脑在使用时均要打开病毒防火墙。一旦其报警,应立即保存相关文件,并上报信息中心

10.2.3严禁在网上传播非工作内容(如在网络上散布、传播谣言及任何不利于公司的消息等);

10.2.4上网禁止玩游戏,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10.2.5使用电子邮件时,未知的附件请不要打开,对于陌生的电子邮件,请以直接删除;

10.2.6为了安全和特别的原因,信息中心有权随时关闭互联网,或直接关闭某人的上网权限;

10.2.7为了节省网络带宽和防止电脑病毒,员工不得在网上下载软件、音乐、电影或电影片断,违者将进行考核; 10.2.8在上班期间不得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

10.2.9员工不得利用企业电脑在网上填写、发布任何应聘信息; 10.2.10不得利用黑客软件以任何形式攻击企业的其它电脑或服务器,违者将进行考核,并保留送交公安机关处理的权力;

10.3网络各个站点,要保持整洁,堆放有序,对交换机的第一个口,要贴上标签,以标明去向,不用时,要关掉这些设备的电源; 11.虚拟网管理

11.1企业内部虚拟网加入和撤销由信息中心统一登记并向网络运营商办理,办理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三,其它时间不接受,同时OA中的通讯录也要及时更新;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篇3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MSOA;标准化;信息系统

1 概述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而且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及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呢?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一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处理传递数据及工作,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各信息系统,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不仅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迅速,而且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项目背景及概述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管理对象是文件和记录。文件是企业活动的依据,行为的准绳,是管理的基础。任何一个体系都是基于一系列可作为依据的文件和资料(如文件、表格、图纸等)来实现的,所以文件资料管理的好坏,对体系的有效运行尤为重要。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文件的编制、评审、批准、发放、使用、更改、再次批准、回收和作废等管理工作,存在管理效率低、易出差错、文件更改、评审工作量大,造成不愿进行文件变更、评审工作,使得文件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记录管理一直是体系管理中的重点,如何对记录的产生过程进行控制,提高管理效率,对记录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是记录管理中的难点。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目标是利用管理体系的方法和理念,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文件、记录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解决企业管理中常常出现的该要的文件没有、该存的记录没存、有效文件和作废文件并存、文件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做事找不到依据等许多不良现象。最终实现企业文件、记录的有效控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减少差错,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功能架构

3.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管理系统功能

3.1.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是对企业内部管理性文件、技术性文件、程序文件、管理手册、记录格式等各类受控文件的起草、审批、发放、传阅、评审、变更、作废、查阅等的管理,它严格按照管理体系对文件管理规范要求开发,能提高90%的文件管理效率。

3.1.2 自动生成文件管理规定的各类文件清单,较人工管理更为准确、快捷。

3.1.3 对文件的审批、发放、变更、作废、评审等文件管理过程均有记录。

3.1.4 支持文件的变更管理与版本控制,可方便地查阅历史版本。

3.1.5 时效性文件的自动作废和文件评审的提醒。

3.1.6 外来文件的识别登记、合规性评价、符合性评审功能全面实现体系对外来文件的管理要求。

3.1.7 管理记录归档功能将游离在各个专业系统之外的所有电子版文档进行分类管理、版本控制,为企业文件的全面受控提供了实用的工具。

3.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系统架构

3.2.1 MSOA采用B/S结构开发,基于浏览器运行,客户端免安装,目前支持IE7以上版本的浏览器,以及firefox、google chrome、safari等浏览器。

3.2.2 MSOA可运行于winxp、win7、win8 PC操作系统,也支持在iOS、andriod、win8系统的平板电脑上运行。其中体系文件管理、表单管理移动版还可在iOS、android系统的手机上运行。

3.2.3 MSOA采用自主研发的三层架构开发,具备数据校验功能,能很好的防止地址栏和SQL注入攻击。

3.2.4 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oracle作为数据服务器,科学的数据结构设计,优化的数据操作命令使得系统在大量并发操作的情况下,都能流畅地运行。

4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应用

4.1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应用的意义

4.1.1 企业建立管理体系后,文件管理流程大致经过文件的送审核、会审、批准、印刷、盖受控章、分发号等标识、填写发文登记、收文登记、受控文件清单或记录清单、转发、传阅等过程,表格填写工作量大,管理手续多,差错率高。

4.1.2 文件管理环节多、传递速度慢,文件往往制定好后要等待数周才能完全传阅至使用者手中执行,时效性差。

4.1.3 文件的修改、作废麻烦,造成文件主管部门不愿修改和作废文件,文件的适宜性得不到保证。

4.1.4 文件管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高。

4.2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深化应用

文件是整个企业活动的依据,企业行为的准绳,是企业管理的基础。MSOA以文件管理为基础,通过文件条款化,将各项制度直接应用于日常的检查、考核中,开发了制度符合性检查、经济责任制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管理制度的落地。

5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标准化信息系统(MSOA)的系统实施过程

5.1 项目启动:约一个月。

5.2 需求调研方案设计:包括需求调研、详细设计、二次开发,时间约为一个月。

5.3 系统实施:包括现场安装、培训、试用、功能改进,时间约为两个月。

5.4 投用、功能完善:系统投用,功能进一步完善,时间根据具体工作情况而定。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篇4

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对信息系统软硬件、医疗装备、医疗行为及各种其他医疗资源实施“标准化”,已经成为现代医院管理和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信息标准不仅仅是分类和代码,它还包括信息表达、信息交换的标准化,以及信息处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在SARS爆发期间,各医院对SARS患者诊断治疗的信息不能标准化互通互联,不能及时将信息上报CDC(Centers for Diseases Control,疾病防治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极大地妨碍了疫情的防治工作。

1 PACS系统的应用

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简称PACS)是一种利用医学影像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对医学影像检查设备产生的图像进行获取、存储、查询、管理处理、显示观察、打印和进行异地通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代替了传统的胶片诊断方式,避免了由胶片存储和维护产生的费用,是医学影像诊断发展的趋势,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

美国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一般民众使用电子健康记录,每年可以为政府减少1400亿美元的支出,约占美国年度医疗支出的10%。因此,PACS的建设将作为医疗服务机构内部的信息集成、数据共享与交换的信息系统,支持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影像检查资料的共享,从而大幅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检查效率,方便病人就医。

2 PACS系统的标准确定

发展PACS技术必须有一个标准,否则各种PACS子系统以及PACS子系统之间互连时就会出现问题,更别说跨越国界与其他国家的医学信息系统互连。

为了促进影像设备对图像的使用和交换更加便利,ACR(美国放射学会)与NEMA(全美电子厂商协会)于1993年发布了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3.0标准。只要是符合该标准的医疗放射图像设备,均可以通过标准接口与网络通信设备互联。在DICOM标准中详细定义了影像及其相关信息的组成格式和交换方法,利用这个标准可以在影像设备上建立一个接口来完成影像数据的输入/输出工作,为在标准网络框架内不同来源的医学数字影像设备间影像互联和相互交流提供了技术实现的可能(如图2)。

3 我院PACS系统标准化的实施策略

我院在具体实施PACS之前,先对PACS的标准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最终确定了实施PACS的基本原则:遵循DICOM3.0国际标准,并符合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要求。具体策略要求:系统内设备具备标准化的HL7(Health Level Seven)接口,并按照IHE(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的建议进行流程设计,同时PACS项目系统建设严格按照PMI(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架构进行管理。

3.1 标准化影像信息的获取

我院PACS系统与现有的HIS工作站融合并建立了临床阅片工作站90个,其中5个为C-S架构(双屏,配两个5M和3M专业显示器),其余为B-S架构,可通过PACS的Web服务器向临床科室发送图文诊断报告和相关影像图片,同时建立了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使得我院各区资源共享,从而实现了管理和临床的无纸化和无片化运行。

我院现有符合DICOM标准的数字化影像检查设备有CT 4台、DR 2台(Swissr1ay)、CR 6台、数字胃肠2台、全数字血管造影机2台、彩超10台以及5台激光胶片打印机,均已通过PACS系统实现了跨区网络化连接。

3.1.1 标准DICOM设备连接。

对于我院影像中心的CT、MR、CR、DR等设备,因其支持DICOM Modality Work List,通过软件设置,已将登记信息直接传入设备中,从而加快医生病人信息传递,减少了多人文本操作造成的错误。同时,因其支持DICOM Storage SCU,通过在设备上设定DICOM 3.0技术参数(例如:AE Title、IP Address、Port NO.等信息)直接接入PACS系统,将其影像传输至服务器及存储系统进行集中存储。通过DICOM Storage方式可获取原始的影像数据,因此保证了影像及相关信息的完整性。3.1.2非DICOM数字设备连接。我院在现有设备中的部分旧设备只有非标准数字接口,均使用DICOM影像构造器接收影像数据,再转换为DICOM标准影像并与RIS中病人信息进行整合后接入系统存储使用。因采用数字方式进行获取转换,不会对图像分辨率产生影响,基本保证了诊断的图像质量。

3.1.2非DICOM数字设备连接。

我院在现有设备中的部分旧设备只有非标准数字接口,均使用DICOM影像构造器接收影像数据,再转换为DICOM标准影像并与RIS中病人信息进行整合后接入系统存储使用。因采用数字方式进行获取转换,不会对图像分辨率产生影响,基本保证了诊断的图像质量。

3.1.3 视频设备连接。

对于视频设备,我院使用了Med Gate DICOM视频网关对影像进行采集,转换为DICOM标准影像并与RIS中病人信息进行整合后接入系统存储使用。因采集设备采集分辨率高于原始图像分辨率,确保了获取图像在诊断过程中的质量要求。

3.2 标准化影像信息的存储

PACS中的存储归档系统(Archiving Manager)不仅是简单的影像存储,还包括影像及其相关信息的定位、传送和存储规划等功能。基于我院的PACS系统,可将DICOM影像格式转换成普通的JEPG、TIF、BMP、AVI等多种常用影像格式,也可把普通格式影像转换为DICOM格式。同时,为保证放射科诊断及临床观察不受影响,对影像数据存储至少1个月。PACS系统的应用需要建立可靠的存储体系及备份方案,以实现病人信息的长期保存。因此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在线存储、近线存储和离线存储。我院使用的存储器媒体以硬盘冗余阵列RAID为主,也部分使用了磁光盘(MO)、DLT、CD-ROM、DVD等介质。

3.2.1 在线存储。

是指连接在计算机系统中可保持直接、实时、快速访问的存储设备,供用户随意读取。我院对于在线式存储器的使用为硬盘冗余阵列RAID,以RAID系统避免了在一个磁盘出现故障时对数据的损伤,在系统的正常运转下,存储容量可达到2年以上。

3.2.2 离线存储。

是指设备平时不装载在计算机系统中,在存取数据时将设备临时连接到计算机系统,例如磁带机是典型的离线存储设备。由于离线到在线的介质装载过程很长,所以离线存储一般用来存储那些不经常访问的冷数据,容量达5年以上。

3.2.3 近线存储。

介于在线存储和离线存储之间,它的产生是由于医院对数据存储量和数据处理速度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旦在线存储系统发生故障,导致数据恢复时间长或无法正常恢复,系统的处理时间更无法满足要求,使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加入近线存储采用硬盘、数据流磁带、光盘作为存储介质,保证安全、永久地归档大量信息数据,随时存取以优化整个PACS系统的存储结构(如图3)。我院引进了影像专用光盘刻录器Rimage-5400N,确保了影像的高质量存储。

通过以上存储体系,既保障了最常用的数据在线,也对不常用的数据进行了离线保护,因此降低了投资成本和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也提供了多种数据存储保护方法,以确保数据安全。

4 结束语

目前,卫生部正在逐步启动我国的卫生系统标准:第一,是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础理论的框架研究;第二,是国家卫生信息的基本信息标准。卫生部已经制定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第八章“医学影像分系统功能规范”部分,已经对PACS的建设作出了基本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使用国家级的统一标准的医院信息管理软件,将会大大降低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使医院的PACS信息标准化也变得更加有序。

摘要:PACS的构建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准化已经成为现代医院管理和运行的重要部分。本文着重阐述了我院PACS系统实施标准化影像信息获取和存储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PACS,HIS,DICOM3.0

参考文献

[1]李包罗.我国医院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与任务[J].中国医院,2003(12):9-12.

[2]张聚兴,刘俊芳.加快推行我国医疗信息标准化的建立[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1):30.

[3]薄夫军,董海斌,陈勇华.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发展概况[J].实用医药杂志,2007(1):104-106.

[4]蒋水林.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调查分析[EB/OL].(2007-08-10)[2010-07-20].http://www.soft6.com/tech/6/63625.html.

[5]唐伟.基于PACS的DICOM文件解析和医学图像处理的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

[6]唐艳,刘长生,张修如,等.基于DICOM标准实现PACS的网络技术[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31-33.

[7]王本刚,徐智章,丁红,等.基于DICOM标准的超声造影分析系统[J].上海医学影像,2007(2):169-171.

[8]朱海舟.中国卫生部制定的有关PACS标准和韩国PACS学会制定的PACS标准[EB/OL].(2010-03-03)[2010-07-20].http://www.china-miti.com.cn/ArticleDetail.asp-aid=1460.

[9]周勇,彭琛,徐兆军.DICOM格式文Windows下显示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2007(4):22-24.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篇5

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课程,让我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技术能力迫在眉睫。网络、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他们与学科之间的深刻联系,它们为教学创造的不一般的教学环境。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不能只停在原有知识的认识上,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学习如何规划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单元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化解了平日教学中的不惑、不解。平日教学中对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实施、单元评价、研究性学习,主题问题,专题问题搞不清楚,通过学习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对于计算机的操作问题有了进一步提高。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可以改变陈旧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也有利于面向全体同学,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教师的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更快,更好的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通过这次培训,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学习过程结束了,但学习还在继续,今后,我会把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电子商务专业的教研教改中。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我们今后教学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利用“评价量规”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篇6

标识符标准概述

自ISBN实施以来,ISO相继颁布了多项标识标准,《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国际标准录音制品编码(ISRC)》《国际标准乐谱出版物号(ISMN)》《国际标准视听制品编码(ISAN)》《国际标准音乐作品号(ISWC)》《国际标准文本号(ISTC)》《数字对象标识符(DOI)》《国际标准收藏品标识符(ISCI)》以及与文献资源密切相关的《国际标准名称标识(ISNI)》,我国研制的《国际标准关联标识(ISLI)》正在进行中(以下均以字母“ISSN”“ISRC”“ISMN”“ISAN”“ISWC”“ISTC”“DOI”“ISCI”“ISNI”“ISLI”简称),从文献资源责任者到作品、出版产品及对数字化产品的标识和关联,信息与文献标识体系已基本形成。

此类标识符主要特点是,由字母与数字组成的符号序列。唯一的标识某一类资源,并通过编码注册的元数据实现资源的识别与管理。由于其具有国际性,使得国际文化间的交流实现了零障碍,使用统一的标识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利于资源的查找、定位及共享。

标识符的推广应用

1.国外应用现状

ISBN在全球160多个国家或地区应用,应用范围已包括数字资源,据国际ISBN中心数字出版调研结果显示,有84个国家或地区为数字出版物分配ISBN。该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系统之一。另外,ISSN中心数据库也达到了166.6万条注册数据。

其他标识符虽已展开应用,但是推广力度远不及以上两项。

2.国内应用现状

我国积极跟进国际标准,对以上标识符标准大部分采标。应用最为广泛的是ISBN和ISSN,ISBN(ISO 2108),我国1987年采标为《中国标准书号》并实施;二十几年来,《中国标准书号》“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和整个文献工作的现代化建设,使以图书为主的出版业能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信息行业对社会生产的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开拓中国图书的国内、外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ISSN是为各种内容类型和载体类型的连续出版物(例如报纸、期刊、年鉴等)所分配的具有唯一识别性的代码。自1986年我国建立ISSN中国国家中心数据库以来,截至目前中国ISSN数据库现有数据12000余条,并向国际ISSN数据系统提交记录。ISSN的采标,促进了出版行业和文献信息的标准化,有利于国际间出版数据的交流和共享,为我国出版物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ISRC,我国在1992年采标颁布《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CSRC)》(GB 13396-92),2009年修订,修订后的ISRC只标识录制完成的录音或音乐录像节目,与该节目的载体无关。电视剧、电影等录像节目不再分配ISRC。ISRC脱离出版载体单独使用,更加适应了当今的行业现实。新版ISRC不仅实现了与国际ISRC标准接轨,也将有利于音像出版业的对外贸易交流和版权保护。

我国虽已采标多项标准,但尚未展开应用。

标识符标准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印刷为主的出版业,在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推动下,迅速向多媒体转型,海量的文献资源需要标识符的支撑,但从应用现状来看,理想与现实还存在差距。笔者认为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际方面

第一,中央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即标识符元数据注册采用集中式注册管理,采用此标识符的国家或地区没有发放和管理的权利,只能通过访问标识符国际中心网站获得数据,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国家或地区代理机构看不到代理注册和推广的优势,抑或还有什么想不到的陷阱。

第二,标识符之间的关联未建立,不能实现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互检索,虽然标识符实现了对资源的分类标识,但每个标识符建立的元数据库都是独立的,资源跨库检索方面存在一定障碍。

第三, 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文献资源标识符在欧美地区推广应用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2.国内方面

第一,管理部门支持力度决定标准的推广程度。我国落实情况较好的标识符是ISBN、ISSN、ISRC。ISBN自1987年采标以来,经过两次较大修订,不断完善,发放对象现已扩及全国1256家出版社,2013年发放图书书号3.14万条,音像电子出版物2.46万条。我国ISSN分中心于1985年建立,在标准推广的前三年中已有近5000种中文期刊分配了ISSN号并进入了国际ISSN数据系统,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有约1.38万种连续出版物获得或使用ISSN。1992年5月,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规定中国所有音像出版社必须在其生产的每一种音像制品上,对所录入的节目以及节目中的每一项可以独立使用的部分编加ISRC编码,此后我国ISRC的发放有了坚实的保障。此三项标识标准多年来执行得比较到位,而其他项无论是在强制性上,还是在发放范围和数量上,都远远不及。

第二,标准未能扎实落地。标准化工作包括“制订标准”和“贯彻标准”两条主线,贯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标准若不能落到实处,犹如空中楼阁,毫无价值可言。我国在解决文献资源标识工作方面,经过多年耕耘已取得相当成效,从文献资源责任者到作品、出版产品及对数字化产品的标识和关联,文献资源标识体系已基本形成。在标准的制订与形成上,我国较好地跟上了国际发展形势,但标准出台后,没有落地到具体部门,或是应用推广不够,成为实质上的一纸空文,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这是推广标准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三,组织架构不完善。除了专业的标准化机构外,大部分单位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做标准的宣贯,直接后果就是标准下来后没人推动,即使推动也是被动的。其次,由于没有专人负责宣贯落实,大多标准不被了解或不清楚,造成标准被束之高阁。

建议

文献资源标识符,实现了不同粒度、不同媒介、不同形式数字知识资源之间的互操作和动态链接,为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的创新开发利用及获取提供了全新方法和途径。利用和发挥标识符的功能,需要调整和改变数据库结构,创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为海量文献提供便捷的文献入口,通过不同知识资源间的动态链接,使客户能迅速准确查找到所需信息。

1.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国际标准研制工作,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通过参与标准的研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同时推动文献标识标准化跻身世界上游。

2. 建立标识符管理机构,将标识类标准归口管理。将多方管理机构收为一家,在一个平台下实现人员和系统的统一管理,明确职能,完善机制,加强落实,强化监督,把各类标识符的注册、登记和管理纳入行政监管下。

3.采取“柔性”贯标,即把标准做在软件开发中,在各类标识元数据注册中,用软件设计将标准固化下来,使软件的使用者不知不觉遵循标准的要求。

4.加紧研究标识符之间的互操作。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出版领域的发展,出版流程和媒体形态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研究标识符之间的关系,建立相互之间的关联,实现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载体间知识资源的检索和聚合是标识符未来的发展方向。

5.知识资源标准对未来数字出版在查找定位知识资源,保护著作权方面的作用已初现端倪,发展前景广阔,而大众对其还缺乏认知,甚至行业人士也存在误解和轻视。除了进一步大力研究相关标准和应用,还应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其认识。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篇7

目前铁路使用继电器以安全 (AX) 型系列继电器为主, 在铁路信号控制与表示电路里广泛使用。早期的铁路运输, 对于继电器的轮修管理、维护工作一直采用人工检修登记, 台帐也是人工管理, 但是随着新线、高铁线路不断开通, 器材数量越来越大, 而且新型号的应用, 器材的轮修管理工作的工作量成翻倍增长, 电务段传统管理模式越来越吃力, 器材管理效率低、更新信息缺乏实效性。通过建设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 可以解决和完善原有的继电器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 从而整体提高了信号器材质量的可靠性。

2 传统继电器材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信号器材的质量是保证铁路信号系统可靠运行、确保行车安全的关键。比如继电器材, 在铁路沿线机械室内, 受环境及高频次的吸起落下, 会烧毁、磨耗接点, 线元件绝缘性能降低等, 使器材的电气、机械特性能明显下降。所以继电器要定期进行合理的入所检修, 克服缺点, 做好预防。将经质量检合格的信号器材与现场在用的器材进行更换, 被替换下的信号设备、器材则送至检修车间进行轮修, 从而为不同使用周期及处所的器材入所轮修做好准备。但随着新线、高铁的的不断开通, 既有器材管理模式不适应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器材台帐虽然也是办公软件电子录入打印, 但仅是辅助, 额外增加工时, 记录数据更新缺乏及时有效性。

(2) 系统数据维护繁琐, 智能系统未体现。现在继电器检修工区都上的智能微机测试台, 由于一直未组网, 建立继电器管理信息系统, 造成数据仅在测试台微机保存, 不能统一汇总, 微机故障, 数据恢复繁琐。

总之, 继电器等铁路信号器材有型号、种类多, 轮修周期不同, 有三年、有五年, 还有故障修, 既有的器材管理轮修办法器材检修使用效率低, 质量控制与跟踪控制无法实现精确到位管理。随着新线路的不断开通, 需要一种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实现科学管理。

3 新型继电器材标准化管理系统

新型继电器标准化管理系统在检修所内构成一套局域网, 服务器里录入并保存被检修继电器两种数据信息, 一是电气性能测试数据、二是台帐管理数据, 通过这两种数据信息的管理来实现对器材的对点对位、定点定位的管理。在原来既有的检修所器材管理方法与标准兼容的基础上, 在管理模式和流程上也遵循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标准和规范。这套整个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硬件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数据计算机、条码打印机、打印机。

(1) 测试台检测区。

测试台检测区完成继电器的检修、验收、互验、抽验及检测工作, 进行测试数据的存储和上传。

(2) 服务器数据管理区。

它主要的功能是将所内测试台检测区的所有设备在检测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包括检测、检修、验收等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统一汇总, 存储在数据库中, 以便为客户端数据查询区的操作提供详细、准确的业务数据、有效控制各流程环节的实施。

(3) 数据库客户端查询区。

它的主要功能则是是完成所内设备管理、各站设备管理、各年月检修计划、计划调整等器材统计、数据查询、数据卡片打印、数据报表打印、数据导入导出、器材到期报警、器材寿命报警等。

通过几个月的报局任务及工程继电器入所检修使用该系统后, 此新型的继电器标准化管理信息统运行基本稳定, 优势较旧的人工检修管理办法优势明显, 管理清晰, 优点如下。

(1) 虽然我们已对继电器台帐履历实现了微机存储, 电子化, 但是由于管理站多, 一个一个查询过程, 还是显得混乱, 继电器信息化系统框架下, 查询一目了然。

(2) 系统中包含的器材电气特性数据信息非常全面, 调出简单, 方便检修人员参考, 并有针对性的加强检修测试。显示对比历史数据与当前数据, 更有利于问题继电器的故障查找解决。

(3) 查找器材电气特性信息和器材台帐更新便捷, 有利于全面的管理器材, 做到管理宏观与具体面面俱到。

(4) 系统内部有继电器电气特性参数标准, 筛选判断严格, 三级验收落实到人, 确保器材质量优, 对某个环节出现的检修质量问题能迅速查询到人。

4 结语

这套继电器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在检修所继电器工区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后, 作业人员在检修器材过程中, 严格遵守标准化作业流程与技术规则, 在器材检修、工长抽验、验收员全验等三级验收关键环节有一处出现问题, 系统能够准确查找反馈到检修人员、工长或者验收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确保器材出所前的优质率。新的系统也改变了传统的维修管理模式, 用软件系统优化器材的管理, 提高器材的使用效率, 节约了购置新器材的经费。对报废和即将报废的器材更好的进行数据统计管理, 以便在每年的器材检修更新年度计划中从容安排, 保证上道器材质量的可靠性。系统引入了条形码扫码功能后, 每一台继电器都有一个独有的条码标识其身份, 通过扫码, 可以在系统中显示全面的器材身份信息, 如继电器的型号、类别、生产厂家等。同时可以实现器材全面的质量管理使用, 最终逐步实现质量信息跟踪。通过对录入保存的器材管理信息分析, 可以及时克服某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杜绝器材漏检、漏测、简化作业程序造成的器材质量不达标, 提高了器材使用率, 器材质量优良率, 确保器材上道安全可靠性。目前, 系统投入使用还在开始摸索阶段, 系统使用过程软件应用、录入信息时死机现象, 还有一些问题将在今后的使用中继续总结, 提高系统应用的稳定性, 最终实现全面优化器材管理。

摘要: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主干基础设施, 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保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是铁路各站段职工的核心任务。信号系统由信号基础设备和器材组成, 是铁路行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电器材的有效管理是保证继电器材质量的关键。信号系统设备维护的主管单位是电务段, 负责继电器材检修的是电务段检修车间。该研究者作为电务段检修车间工程师, 通过日常工作积累、分析, 通过对近期检修所新上的继电器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管理, 同时比较旧的管理模式, 能有效解决和改善管理不适应的问题, 以标准化系统管理, 从而提高器材整体轮修利用率与准确率。

关键词:信号,继电器,器材管理系统,应用

参考文献

[1]曾九龄.继电器标准化信息[J].机电元件, 2001 (3) .

[2]陆俭国, 金福群.继电器年会及继电器可靠性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低压电器, 1989 (2) :2-5.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篇8

一、现阶段烟草行业的基本现状

(一) 对相关数据的管理还不够完善

现阶段对于卷烟制丝设备的数据管理能够实现汇总显示, 但是卷接包等相关的数据则还不能够进行汇总处理。[2]而在车间质检数据的处理过程中, 仍旧采用的是手工的数据处理方式, 因而无法及时的将数据反馈给生产部门。除此以外, 在制定工艺参数和标准的时候, 是采用的书面形式。在这样的情况下, 工艺参数和标准下达的效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无法对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二) 工艺技术信息的传递相对滞后

目前很多烟草企业仍旧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式, 这就对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工艺技术信息的传递对生产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信息没有及时的传达, 生产效率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无法对在线生产的产品进行实时的控制。因而需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式, 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采用合理化的管理方式, 还能对生产成本进行监控, 更有助于企业的成本控制。

(三) 没有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检验

近些年来烟草企业不断的引进新的工艺技术, 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 采用人工质量检测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生产的过程中, 人工的方式无法有效的采集工艺质量数据, 同时缺乏科学的方式对这些质量数据进行分析。要想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全面控制, 不仅要注重生产质量的提高, 同时还需要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 手工管理的方式导致数据过于分散

手工管理费方式存在的问题是比较明显的, 不同的车间和部门所分配的管理人员不同, 因而就出现了数据分散在企业的各个部分而无法实现统一的情况。而不同车间和部门之间无法实现数据的及时传递, 数据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严重加减的企业内部的联系, 对工作的整体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无法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在作出发展决策的时候没有可靠的依据,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烟草企业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烟草工艺控制与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一)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

在对该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 主要目的是提高烟草工艺控制的标准化和信息化, 因而需要将网络和网站应用到系统设计中。在信息化的设计中, 通过网络运用人工进行远程控制来对数据进行处理, 赋予管理人员相应的权限, 完成各项工艺控制工作。此外, 网络在工艺控制中的应用可以让管理者及时的了解生产工作的进展。工艺技术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审核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对工艺技术进行管理和控制, 通过对工艺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评价, 对其中存在的异常现象进行审核和分析, 保证烟草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正常运行。

(二) 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

首先是对生产设备工艺控制数据的自动采集, 通过联网的方式来了解在线生产设备的运行状况, 并对参数进行实时的控制。并根据系统自身的功能实现数据的自动收集和传递。其次是对产品质量检测数据的采集和控制系统进行研究, 根据烟草企业实际需要来选择联网的范围, 实现范围内检测数据的自动采集, 同时该系统还能够自动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生成报表。[3]最后则是对物流数据和工艺技术标准的自动化进行研究, 物流数据的采集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来自动生成报表。同时提高工艺技术标准的控制水平。加强区域网的建设, 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

(三) 系统设计的关键技术

其一是要建设符合工艺控制与标砖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的数据接口, 以此作为实现联网控制和数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区域网的建设, 提高内部信息收传递的效率, 开发和完善企业的远程监控功能, 对烟草企业的加工厂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二是采用相应的技术来完善数据的分析和管理, 建立企业数据库, 完善系统的数据管理功能, 使得企业的数据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三是将信息接口设计技术应用到该系统中, 对系统的信息流进行全面的控制, 提高该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四, 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 必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因而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而在系统应用的时候, 烟草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要实现改革和创新。此外, 在系统应用的过程中, 要明确系统在系统在工艺控制与标准化管理中的作用, 并对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以此来逐渐完善系统的设计。

三、烟草工艺控制与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烟草工艺控制与标准化管理系统应用的过程中, 烟草企业的综合实力将会有明显的提升。而系统的应用会带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使得烟草企业更加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优势。[4]其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数据信息的利用率, 有助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对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对成本控制都有很大的帮助。最后, 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是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是推动烟草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来世界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高,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烟草企业在发展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 也将迎接更大的挑战。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能够提升烟草行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娟, 杨莹, 孙娟.卷烟制叶丝工序感官贡献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14.

[2]孙嘉.烟丝整丝率变化率对卷烟卷接质量控制的影响研究[J].科技与创新, 2014.

[3]潘玉灵, 李小兰.卷烟应急检测方法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基因信息的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研究 篇9

目前, 基因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缺乏对数据来源的统一管理, 不能保证资源的安全性;不同机构和系统中的基因数据结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不能实现资源的通用性;各类基因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不能保证资源的完整性、可用性。针对以上问题, 需要建立健全基因信息数据资源收集、管理标准化制度规范及数据库建设规范。同时, 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基因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具支持, 用计算机和高性能计算技术测量基因领域的信息数据库和检索各种生物资源等。因此, 基因信息标准化至关重要。

1 国内基因信息发展及标准化现状及趋势

在我国, 基因信息的发展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参与密不可分。1994年, 中国HGP启动了“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和“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和功能研究”。1998年成立了南方基因中心、组建了中科院遗传所。1999年在北京成立了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并在国际人类基因组注册。

与我国基因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 基因信息标准化的发展明显滞后。这主要表现在:缺乏基因信息资源收集的统一选择标准和各科研机构基因数据资源的管理规范;现有的各种基因信息数据缺乏统一性;我国特有的基因资源, 如特有的遗传病谱系, 缺乏有效的统计和保护。

2 推动我国基因信息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我国基因信息标准化工作应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2.1 基因组信息标准体系研究

我国于1994年启动HGP, 现已完成12个少数民族共733个永生细胞系的建立, 为中华民族基因保存了宝贵的资源, 并在多民族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中取得了成就, 为我国建立自主的基因组信息标准化打好了基础。但是我国的基因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基础差、底子薄、资金少, 与国际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因此, 建立我国自主的基因组信息标准化系统, 对于推动我国基因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建立我国自主基因组信息标准化系统,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工作。a.将世界上所有已有的基因组信息整合, 充分利用国际基因数据库中已有信息数据, 建立基因信息系统, 推进基因组研究工作。b.收集和利用中国宝贵的多民族基因组资源和遗传病家系材料, 使我们的基因组信息系统更具有中国特色。c.多渠道筹措资金, 在维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开展国际间合作。

2.2 疾病相关基因信息标准体系研究

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 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戚戚相关。采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选克隆”的全新思路, 一大批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发现, 为这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因此, 建立疾病基因信息标准化系统, 对于推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建立疾病基因信息标准化系统,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工作。a.充分利用国际基因数据库中已有信息, 建立已知疾病基因信息标准系统, 便于我们查询和使用。b.收集和利用中国特有遗传病家系材料, 并阻止这些资源盲目外流, 保证基因信息标准系统的完整性和中国特色。c.在维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开展国际间合作, 加速新的疾病相关基因的鉴定工作, 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2.3 转基因植物, 动物信息标准体系研究

随着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胚胎和成年期干细胞、克隆技术的成熟, 越来越多的转基因植物, 动物出现。袁隆平的转基因水稻不仅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 转基因植物, 动物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争论和麻烦。因此, 建立转基因植物, 动物信息标准体系统, 对于规范转基因植物, 动物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要建立转基因植物, 动物信息标准系统,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展开工作。a.建立已有的转基因植物, 动物信息数据库, 对同类的转基因植物, 动物的生理、生化数据制定统一标准, 以便于人们查询和检测。b.及时收集新出现的转基因植物, 动物信息数据, 并制定相关标准。c.对转基因植物, 动物的生产方法和技术进行规范并制定统一的标准。d.对已出现的关于转基因植物, 动物的争论和疑问进行解答和总结。

2.4 基因工程药物信息标准体系研究

在过去的世纪里, 制药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限的药物靶来开发新的治疗药物。随着人类全部基因序列的破译, 尤其是一些与疾病相关基因序列的破译, 极大的扩展合适药物靶的寻找, 这类药物统称为基因工程药物。建立基因工程药物信息标准系统, 对于规范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 推动基因工程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基因工程药物信息标准系统, 可以根据已有的药物标准系统, 对新的基因工程药物进行规范和完善。

2.5 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基因技术信息标准体系研究

基因诊断是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 直接检测出分子结构水平和表达水平是否异常, 从而对疾病做出判断。建立基因诊断信息标准系统, 对于规范基因诊断的应用, 维护人们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基因诊断信息标准系统应包括基因诊断的方法及步骤, 基因诊断时使用的试剂盒、诊断和研究用生物芯片等产品质量两个方面。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 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 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建立基因治疗信息标准系统应包括基因治疗的方法及步骤, 基因治疗后效果及副作用等方面, 为接受基因治疗的病人提供切实的保障。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基因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基础和前沿,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当前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迅猛发展, 海量基因信息数据的积累, 基因信息标准化已成为发展必需。建立完善的基因信息标准化系统, 对于促进我国基因组研究快速发展, 赶超世界先进基因组研究水平, 使基因信息真正的为人类发展服务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人们对基因的深入认识, 各种基因技术被运用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海量的基因信息数据。如何规范基因信息资源, 实现不同系统间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这便对基因领域提出了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关键词:基因,信息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张廷华.基因的理性:进化的生物学和经济学, 2012.

[2]董妍玲.洪华珠基因工程, 2013.

[3]周文.基因和基因资源专利保护战略研究, 2012.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篇10

1 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徐州市标准化研究中心依托国家标准馆、深圳标准院、江苏省标准院等国内权威标准研究机构的标准信息数据库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建设完成以《徐州市标准信息服务网》为主平台, 以《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徐州市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验室技术标准管理服务系统》为子平台的“徐州市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各界对标准信息的需求。

自主研发的《徐州市标准信息服务网》现有标准题录51万条、电子文本标准8.5万多册, 其中51万条标准题录全部在线开放, 同时还在线提供标准分类检索查询、标准有效性确认、标准编写服务、标准跟踪、标准查新、标准体系建设、认证认可咨询服务等特色服务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是我中心针对与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入住企业对技术标准的特定需求量身定制的服务平台。中心与科技园孵化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为园区企业实现了标准查询、检索、浏览、下载一站式服务功能, 帮助企业建立标准体系, 开展技术标准现行有效性确认和评估, 组织实施标准化知识培训, 帮助孵化企业实现新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转化做好技术支撑。该平台的立项和建设得到江苏省科技厅的支持, 于2007年获得江苏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立项, 2009年完成项目验收。

《徐州市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是基于徐州市重要的农业基地优势, 食品工业发达, 为更好的服务企业、帮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时了解掌握国家有关食品质量安全技术信息、及时向社会通报食品质量安全动态和信息、加强政府监管部门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的需要, 2009年经徐州市科技局立项, 完成了该平台建设。

《实验室技术标准管理服务系统》是中心根据实验室标准管理的需求自主研发的网络产品, 适合各种类别的实验室, 尤其是综合实验室的使用, 具有很好的产品移植性, 可以为每个实验室量身定做良好的用户交互界面, 方便为实验室提供技术标准的用户管理、在线查询、浏览等功能, 提高实验室使用标准的有效性及技术文件的管理水平。

2 综合服务平台研究方法

2.1 组织机构

建立项目运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明确人员, 成立项目组, 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2.2 实现方式

(1) 调查研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考察, 研究现状和需求, 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要求。

(2) 设计开发。主要采取自主研发方式, 必要时通过公开招标、在专业网站设计公司的帮助下, 建设完成服务平台。

(3) 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分类。由于项目的产学研合作方式, 使项目参与者可以收集到自身领域的全面信息, 资料搜集组在此基础上,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分类, 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4) 信息录入。在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后, 完成各类信息的录入。

(5) 信息发布。实现了信息的传递性。

(6) 信息更新反馈。信息发布的后期工作就是信息的更新反馈, 体现了信息的持续性与可用性。

本项目的实现途径如图1所示。

3 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

3.1 公共信息提供

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标准公告、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生产许可、质量认证等公共信息查询。

3.2 实现技术标准分类检索和查询

《徐州市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对59万条标准文献题录按照国际标准ICS分类法进行分类, 从索取题库中可以简洁、直观得到体现。所有技术标准按分类要求展示在平台上, 便于产业分类查找, 提高标准查找的准确率和提升标准查找的效率。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标准信息服务平台》针对园区企业集聚特点, 将技术标准按照医疗电子、汽车电子、计算机、电力电子、软件开发、煤矿安全、医疗器械、工程机械八大类别进行划分, 很好地方便企业查询使用。

《徐州市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造性地运用了QS分类法, 把标准和QS分类号进行了结合, 企业输入QS号就可以查询到相对应的标准, 可以说是帮助企业建立了一个实时有效的电子版技术标准资料库, 受到使用者的欢迎和好评。

现有标准题录和电子版本标准一览表 (见表1) 。

3.3 实现技术标准在线浏览和下载

建立了综合服务系统, 完善了标准信息网络监控系统, 完成了一站式技术标准咨询服务窗口建设。将纸质标准转化成电子版本标准, 存入服务器数据库, 展示在网络平台上, 使企业便于在网络上浏览标准, 实现了客户可随时浏览、下载所需标准。

3.4 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1) 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标准化体系

帮助、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化组织的建设和活动, 对企业标准体系的构建给予大力支持, 帮助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符合实际的标准体系, 推动企业标准化研究工作。

(2) 提供标准制修定、标准跟踪、查新服务

帮助企业及时追踪国内外最新标准动态, 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完成从产品研制到批量生产加工过程的转化提供服务。

(3) 为TC/SG/WG在徐工作组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与徐州市成立的全国起重机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流动式起重机行业分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排灌设备和系统分技术委员会、全国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道路施工机械工作组、全国锻压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控高速压力机工作组的沟通联系, 主动为其提供基础标准服务, 努力成为他们的技术标准资料库, 并积极吸收他们的最新标准资料补充我们的信息资源。

(4) 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翻译

紧扣徐州装备制造业、食品等特色产业, 结合地方产业结构和重点产品特点, 完成了数十份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搜集和翻译工作。

4 关键技术及创新点

(1) 建立了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的标准资源管理与服务的组织结构体系, 提出了标准综合服务模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标准题录数据库关联和共享实现了各平台的数据交流与同步, 从而扩大了标准信息资源对社会开放服务能力, 有效满足区域科技创新需求。为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每月对数据库进行一次更新和添加, 有效地保证了数据库内题录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平均月更新、修改题录10, 000余条。

(2) 建立了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海量标准信息快速检索和数据处理技术, 实现标准信息的高效动态管理和网络推送服务。建设了产品及其技术标准信息数据库, 为数据资源的可靠提取和交互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本系统设计之初使用ASP环境构架, 使用MSSQL数据库提供数据保障支持, 经过2年多的运行, 发现ASP的可移植性差, 不能适应不同的平台环境。因此平台进行了一次改版, 使用PHP语言来搭建平台, 数据库也更换为可以跨平台使用的MYSQL数据库。MySQL具有高性能、可兼容、经济实惠、安全可靠等优势, 特别适用于资金紧张的公益性服务平台的使用。

5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效果

(1) 完成四大平台的研制与建设, 平台运行正常。由单一的标准信息提供, 发展成为针对地方经济特色的跨部门、跨系统、跨行业、功能齐全、具有特色的标准资源管理和服务综合体系。

(2) 将四大平台数据库进行关联, 实现海量标准信息快速检索和数据处理。目前, 库内标准题录59.14万条, 其中国家标准5.7万余条, 行业标准19.46万余条, 地方标准3.05万余条, 国际标准30.9万余条;电子版本标准已达到8.5万余册, 其中:国际标准5, 085册, 国家标准3.29万册, 行业标准4.5万册。

(3) 实现通讯网络百兆光纤接入, 大大提高了平台接入和运行速度, 实现了快速、便捷的服务效果及网络推送服务功能。年访问量达30余万人次拥有常年会员单位300余家, 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4) 完成网络、服务场所基础建设500平方米的建设, 有效改善了网络及服务工作环境。

(5) 积极组织相关企事业技术人员进行标准化技术与管理、食品质量安全、实验室认证认可等知识讲座、培训工作, 培训人员3, 000余人次。

(6) 与聘任专家签订协议, 保持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标准化专家队伍。

(7) 为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标准提供、标准体系建设、人员培训、认证认可等咨询服务, 受到广大用户一致欢迎和好评, 同时也为项目建设单位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 有效保障了平台的正常运行。

(8) 培养、锻炼了人员, 提高了项目建设方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6 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1) 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检联合力度, 不断拓宽平台服务领域和范围。作为地市级标准服务平台更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的技术、人员优势, 整合资源, 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 拓展平台服务领域和范围。

(2) 跟踪最新互联网技术, 加大平台的研发深度, 为客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

(3) 跟踪国家产业发展政策, 进一步开发新的服务领域。

(4) 加强平台安全性建设, 确保网络安全。确保数据库安全是平台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特别是网络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这也是今后平台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点。

摘要:本文以徐州市标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例, 介绍了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建设工作方法, 总结了建设过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阐述了服务平台取得的实效, 提出了地市级标准服务平台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关联规则,动态推送,建设应用

参考文献

[1]汪滨.网络环境下标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标准科学, 2012 (2) .

[2]许非朱莺张潇洒.检测机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与应用.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 .

[3]韩其峰肖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标准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0 (5) .

[4]金健英.东盟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及服务模式研究.中国标准化, 2010 (10) .

标准管理的信息化应用 篇11

地方标准备案是依法办事, 履行备案手续是地方标准的一个法定程序。《标准化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 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对地方标准备案规定:“地方标准发布后, 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在30日内, 应分别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受理备案的部门, 当发现备案的地方标准有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时, 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成申报备案的部门限期改正或停止实施”。

1999年3月8日,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 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标准备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质技监局标函 (1999) 42号) 。通知要求地方标准申请备案材料包括:地方标准申请备案函一份、地方标准申请备案登记表一份、地方标准批准、发布文一份、地方标准批准稿一份、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份;准予备案的地方标准应赋予备案号, 地方标准出版时, 将备案号印在文本的左上角处。

2000年开始,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对准予备案的地方标准目录,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的形式发布。

2 地方标准备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 地方标准的备案管理工作, 主要是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处理, 不仅效率低、准确性差, 而且不便于地方标准的查询、统计和分析。

截至2012年底, 共收到申报备案的地方标准累计26, 000多项, 其中, 符合备案要求予以备案的近25, 000项, 不符合备案要求不予以备案和需要核准暂缓备案两项之和有1, 000多项。

近年来, 我国地方标准的数量, 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逐年增多。自2000年以来, 地方标准申报备案数, 年增长率在10%以上。自2007年以后每年申报备案的地方标准基本都保持在2, 000多项以上, 2012年度申报备案的地方标准猛增到3, 463项。

3 地方标准备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地方标准申报备案不及时

要求地方标准在发布30日内申报备案。但是, 大部分地方标准发布2~3个月后才申报备案, 有的发布半年后申报备案, 少数地方标准发布一年到两年一次性打包申报备案。申报备案不及时影响了备案的时效性, 弱化了备案的作用。

3.2 地方标准申报备案材料不齐全

有的备案材料缺少编制说明或批准发布文, 有的备案材料缺少申请备案函或备案登记表, 有的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中缺章少页等。

3.3 同项标准的申报备案材料之间信息不一致

同一项标准在批准发布文上是一个名称, 在标准文本上是另外一个名称;有的一项标准批准发布文上是强制性的, 标准文本和申请备案函上却是推荐性的;还有的标准编号重复, 两个标准一个编号等。

3.4 非动态管理

地方标准备案以来, 对于废止、修订、各种分类等相关信息, 申报备案时提供得很少。对备案的地方标准时效查询很困难。

3.5

对暂缓备案或不予以备案的情况沟通和信息反馈不及时

4 建立地方标准备案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发展都很迅速, 而且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适应性也越来越强。建立地方标准备案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地方标准的最佳选择。

地方标准备案管理信息系统, 可采用面向对象的组件化程序开发技术, 支持多用户和不同权限级别用户, 信息和文档在不同层级用户间流转。

系统可分为三级用户:省级标准化主管部门为地方标准备案申报用户, 上传信息相关文档, 提交备案申请, 同时, 为省级标准化主管部门管理本地区地方标准提供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为地方标准备案材料审核用户, 查看与审核已接收的地方标准备案材料, 包括基本信息和附件, 统计地方标准相关的数据, 形成不同的分析报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为地方标准备案公告批准和发布用户。

地方标准备案系统增设和完善标准种类、中国标准分类、国际标准分类、国民经济分类、修订、废止等信息和相关的统计及查询功能。自动生成地方标准备案公告、地方标准暂缓备案和不予以备案回函等文件。

通过地方标准备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既可以加快地方标准备案信息传递和交换的速度, 也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和信息失真, 解决地方标准备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将申报备案的地方标准数据集中统一管理, 各类用户可以在线处理地方标准备案的相关工作, 逐渐替代手工和纸质的传统管理模式, 实现地方标准备案的电子化、网络化、动态化管理, 提升地方标准备案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一号, 1989, 4.1.)

上一篇:健身私人教练下一篇:降低低压线损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