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耕技术

2024-09-19

中耕技术(共7篇)

中耕技术 篇1

0 引言

辽宁省西北地区属温带半干旱性气候,为旱作农区。该地区十年九旱,全年平均降水为432mm,70%集中在7-8月份,由于植被少降水后地面径流严重,降雨难以入渗。多年铧式犁耕翻导致犁底层坚硬,地下水很难被作物利用。辽西地区水资源匮乏,降雨利用率低。为了抗旱保墒,在该地区进行了少耕、免耕[1]、覆盖、节水灌溉、培育抗旱品种和流体播种[2]等节水种植模式的研究与试验。深松作业可以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从而起到接纳伏雨、减少地表径流、增加降水入渗和增加土壤水库容的作用。

本文根据辽西地区气候特点和玉米种植的农艺要求,研制了1HS-2型中耕深松机,对该机进行了性能试验研究,并利用研制的中耕深松机对旱地玉米进行苗期中耕深松作业,探讨中耕深松对土壤物理性质,以期为东北半干旱地区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1 中耕深松机研制

1.1 分层深松方式的确定

辽西地区玉米种植模式为垄作,玉米种植在垄上,垄一般为梯形,高14~18cm,垄距一般为60cm(见图1所示)。6月中旬玉米平均株高约为49cm,变异系数为12.9%。6月份伏雨到来之前进行中耕深松作业,深松深度为20~25cm,相对于垄台来说深松深度会达到35cm以上。由深松工作部件的作业原理可知,深松作业的横向影响区与深松深度有关。深松深度越大,横向影响区越大,会伤到作物的根系,影响作物生长[5]。本文设计的深松机采用分层深松的方式,田间作业时在机器前进的过程中,由上层(前)深松铲先松土7~8㎝,然后由下层(后)深松铲深松到20~25㎝。这样,使深松深度达到蓄水保墒和减少地表径流的目的。同时采用这种分层深松方法,达到在中耕深松时深松铲的深松深度要大、横向影响范围要小且不能损伤根系的要求。深松后0~20㎝深度范围内土壤较松碎,且不翻转土层,达到分层深松、不乱土层、间隔深松及虚实并存的状态,从而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在6月份伏雨到来之前对作物进行行间深松中耕,接纳伏雨,抗旱保墒。

1.2 1HS-1.2型中耕深松机的总体设计

深松机采用单横梁挂接两组仿形深松单体的形式。两组单体之间的距离为2倍垄距,分别与拖拉机两轮在同一条作业前进方向的直线上。整机主要由悬挂机构、限深机构、深松铲总成和仿形机构组成(见图2所示)。悬挂机构包括横梁、下拉杆、竖直拉杆、斜拉杆和固定片等;仿形机构包括U型连接块、仿形上横梁、仿形前拉杆、仿形后拉杆、弹簧、弹簧拉杆、前夹片、后夹片、仿形下横梁、轮支撑叉、轮、轮轴和刀片等;深松机构包括连接钢筋、铲柱连接片、前铲柱、后铲柱和深松铲等。拖拉机往复工作一次完成相邻的4垄田地的深松作业。在机组作业过程中,两组单体采用弹簧机构根据各自的地面状况实现仿形,相互之间没有干涉。整机尺寸(长×宽×高)为1 580mm×1 500mm×1 170mm,质量为350kg。

1.悬挂机构 2.限深轮 3.前铲 4.后铲 5.纵梁 6.仿形机构

1.3 仿形机构的设计

为了确保了中耕深松的耕深一致,设计了单独仿形机构(见图3所示)。在机组作业过程中,两组单体根据各自的地面状况仿形,相互之间没有干涉问题,不会产生由于耕深的不稳定对作物根系的破坏作用。

深松铲与四杆机构的下拉杆连接为一体,当仿形轮的位置随地面起伏时,深松铲即随之升降 。由于深松铲各部位的上下运动均为平行运动,故对于深松铲分前后排列的单组在上下浮动时,前后各个铲的入土角始终保持不变。在仿形机构的中间加一个限位弹簧,以克服上下浮动范围较大的缺点,使整个机构的仿形运动更加平稳。

1.4 深松铲设计和配置

深松铲是中耕深松的主要工作部件,为了在中耕深松作业时减少对土壤横向的搅动,防止对玉米根系的损伤,本设计采用横截面尺寸较小的双翼铲、鸭掌铲和凿形铲(见图4所示)。中耕深松作业时,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的种植密度,合理选择组合前深松铲和后深松铲的结构形式。

(1) 双翼铲 (2) 凿型铲 (3) 鸭掌铲

分层深松的前后两排深松铲采用纵向配置,前后两铲的工作线重合。前铲和仿形轮之间的距离、两个深松铲之间的距离以及前后铲的耕深都可以调节。进行中耕深松作业时,采用单横梁挂接两组仿形深松单体,且两组单体之间的距离为2倍玉米种植垄距(1.2m),分别与拖拉机两轮在同一个前进方向的垄沟内。这样,拖拉机来回一个行程可以完成相邻的4个垄沟深松作业。

1.5 中耕深松机性能试验

1.5.1 试验设计及试验基本条件

试验在阜新旱作农业示范区进行。土壤为壤土,有机质含量为11.6g/kg,土壤坚实度为133.37N/cm2,含水率为13.4%。1HS-2型中耕深松机为后悬挂式,由KUBOTA-40.45kW拖拉机Ⅱ挡作业,深松铲均为鸭掌铲。

1.5.2 试验结果

1.5.2.1 深松阻力分析

该机深松深度可在10~49cm范围内调节。横向影响范围在耕深最大时为21cm,不会影响到玉米根系的生长。在土壤为壤质黏土、有机质含量为11.60 g/kg,坚实度为136.0N/cm3、含水率为13.43%时,进行深松,30cm时的深松阻力为7 533N[3]。

1.5.2.2 深松沟形

利用1HS-2型中耕深松机进行田间深松试验,挖开深松后的疏松土壤,土壤会产生明显的虚实界线(见图5所示),用白石灰涂于该界线上,用直尺测量各尺寸。当深松深度为30cm时,B=430cm,b=70cm,h=10cm。此沟形符合玉米生长苗期阶段的根系分布规律,利于蓄水,促进根系水分的吸收。

1.5.2.3 深松横向影响范围

土壤在受窄形工作部件挤压破裂时,工件两侧的土壤破裂界面在水平投影面内呈扇形[4]如图6所示。前面是与工作部件尖端法线成角的平面,两侧是与工作部件的工作幅宽所限定的垂直面成角度的平面,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b—土壤变形区的宽度(mm);

d—工作部件的宽度(mm);

h—中耕深度(mm);

θ—土壤剪切角,一般取θ=50°左右;

Φ—土壤的剪切滑移破裂面与法线方向的夹角,约等于土壤与金属的摩擦角,取Φ=25°;

α—深松铲的入土角。

当深松深度为30cm时,计算得出横向影响范围为400mm,实际测得横向影响范围为412mm。由此可见,利用分层深松的原理,用前工作部件先松土100mm左右,后工作部件再进一步松土深150mm左右,则在打破犁底层的同时减小对土壤的横向松动范围,可以减少对作物根系的损伤。

2 玉米中耕深松节水试验

2.1 试验设计及试验区基本情况

2005和2006年,分别在辽宁省阜新县进行玉米种植中耕深松试验。该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秋季冷凉早霜,冬季寒冷少雪。全县多年平均气温为7.2℃,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20.2℃,大于0℃日数为231d;活动积温为3667.8℃,大于或等于10℃积温日数为169d,有效积温为3298.3℃。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79.8kJ/cm2,生理辐射284.28kJ/cm2,占全年的49%。多年平均降雨量423mm,且年内分配不均,其中春季占12.3%,夏季占68.5%,秋季占17.7%,冬季占1.5%。年均蒸发量为1847.6mm,平均干燥度为3.7左右。每年6级以上大风日数平均为74.8d,其中春季35.1d,秋季3.8d[5]。

试验分别于2005年(辽宁省阜新县马蹄营子村的国家863项目试验基地,沙壤土)和2006年(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桃李村,沙壤土)的4-10月进行。在玉米苗期设深松25cm和未深松(对照CK)2个处理,每处理面积0.2hm2,重复3次,小区随机排列。在玉米收获期,每个处理按“S”形选取10个采样点,分别测定0~5cm,5~10cm,10~15cm,15~20cm,25~30cm,30~35cm,35~40cm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FDR)测定,土壤容重采用容重环法测定。试验数据采用SAS9.0和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变化的影响

容重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它影响到土壤的孔隙度与孔隙大小分布以及土壤的穿透阻力,进而对土壤水分的入渗产生影响。玉米收获期测定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容重,如表1所示。

g/cm3

结果表明:深松区与对照区相比,0~25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2005年和2006年深松区比对照区0~25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0.09g/cm3和0.17 g/cm3。由此可见,深松能够疏松表层土壤,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体的通透性,增强降雨的入渗能力,也可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化和矿物质分解,为蓄水保墒和促进玉米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6]。

2.2.2 对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由图7可见,深松处理的土壤各层次平均含水量均高于对照,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深松区与对照区土壤水分差值依次递减。中耕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的孔隙度,提高了降雨入渗;同时,由于深松后土壤得到疏松,增大了土壤粗糙度,有利于减少降雨地表径流,扩大土壤水库容,所以深松土壤0~40cm土壤水分要高于对照区。

3 结论

中耕深松机能够在玉米苗期进行行间深松,深松深度可以在10~49cm范围内调节。深松阻力小,结构简单。分层深松可以缩小横向影响范围,减少对玉米根系的损伤,土壤扰动性较小。玉米苗期深松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降雨入渗,提高土壤水分,有利于玉米生长。

参考文献

[1]李宝筏,杨文革,王勇,等.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建议[J].农机化研究,2004(1):9-13.

[2]辛明金,宋玉秋,李宝筏,等.流体播种技术发展及其关键技术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7(3):207-209.

[3]王瑞丽,邱立春,李宝筏,等.1HS-2型行间深松机的研究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4(4):98-99.

[4]王瑞丽.保护性耕作条件下行间深松机的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06.

[5]黄毅,邹洪涛,虞娜,等.东北半干旱区秋后玉米地不同处理方式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06(2):34-36.

[6]肖继兵,杨久廷,辛宗绪,等.旱地玉米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8(2):57-58;155.

中耕技术 篇2

甘蔗机械的投入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增收。特别是中耕管理机械对甘蔗的中耕、培土(破垄)和施肥管理起了极大作用,它能完成甘蔗地破垄松蔸和一次完成中耕碎土、除草、施肥及培土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给甘蔗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也是解决甘蔗管理人工短缺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

1.1 技术定义

甘蔗机械中耕、培土(破垄)、施肥技术是指利用甘蔗中耕培土机械在行间进行破垄、松(碎)土、破膜、除草、施肥及培土多项作业的技术。

1.2 作用与效果

(1)保墒、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有保墒和提高土壤能力的功能。

(2)可以破除土壤板结。疏松表土、增加通气性,促进土壤细菌微生物活动,调解土壤生理机能。破碎覆盖地膜便于肥料吸收。

(3)有保根、护根和防止倒伏的作用。

(4)肥料深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5)有去除杂草的作用。

(6)有效控制甘蔗多余的分蘖,保证甘蔗的有效苗数。

(7)提高生产率。甘蔗中耕、培土(破垄)、施肥机械技术一次可完成破垄碎土、除草、施肥和培土等作业工序。

与人畜力相比,甘蔗机械中耕、培土(破垄)和施肥技术具有生产率高(比人畜劳作高50倍)、作业质量好、肥料利用率高(比人工施肥高15%)和节本增效等显著优点,因此受到农户的广泛欢迎,该项技术已作为科技部重点推广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2 甘蔗中耕管理

2.1 甘蔗中耕培土施肥的农艺要求

新植甘蔗在生长过程中按农艺要求需要进行3次培土,即破垄、松土和施肥培土。但现在农户多对新种甘蔗进行农药封闭,一般封闭药效长达3个月左右,为此大多数甘蔗都不进行第1次松土。第2次施肥培土是在甘蔗长到7~8叶分蘖高峰期到拔节封行时结合施壮蘖肥进行,培土厚度7~10 cm。第3次施肥培土(大培)从甘蔗长到11~13叶有3~4节肉时,蔗地在含水率15%~25%为宜,过于干旱和潮湿的土地对中耕培土的质量都有较大影响,培土(厚度)高度在20~25 cm。这次追肥培土很重要,不但可以抑制无效分蘖,还可以让更多的根系与土层接触,以后长出更多的新根,帮助吸收水分和养分,还能起到抗旱保湿、抗风防倒伏等作用。

2.2 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机械的选用

甘蔗中耕、培土(破垄)和施肥机械按配套动力可选用中型拖拉机,动力在80~140 hp(视地块和配套机具而定)(1 hp=0.735 kW,下同),根据配套甘蔗中耕机器而选择配套。选用110 hp拖拉机配套丰收公司生产的3GD-2.85PF型高地隙多功能施肥机进行作业。

2.3 甘蔗机械中耕施肥培土的工作原理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纽荷兰110型拖拉机为动力配套3GD-2.85PF型多功能施肥培土机进行作业,3GD-2.85PF型多功能施肥培土机由动力机械牵引,多功能施肥培土机前装有6条钩柱(每行2条),离蔗头15~20 cm,沿蔗头边破垄深松碎土并开施肥沟,肥料在排肥器的作用下沿沟连续、定量、均匀地施到沟内。后面的培土犁作业时,犁体切割、破碎和返转土垡。用泥土覆盖沟内肥料,通过犁翼高速运动破碎泥土,并把碎泥土推向蔗头,覆盖蔗头成垄,从而完成深土破垄、开沟、施肥、培土和盖草等工序的联合作业。每次能完成3行(行距可调)。拖拉机轮距调为跨2行甘蔗(视行距而定)。经测试,视地块大小1天可耕作90~120亩(1亩=1/15 hm2,下同),耗油为90~110 L,培土高度20~25 cm。开沟深度20~25 cm,施肥量大小根据农艺要求可作调整。甘蔗损伤率<3%,杂草覆盖率>95%。其缺点是若没有留有足够宽的机耕路,甘蔗行不均匀时易伤蔗,再就是蔗行弯曲时泥土培不到头。

2.4 3GD-2.85PF型高地隙甘蔗多功能施肥机

3GD-2.85PF型甘蔗中耕施肥培土机以纽荷兰TB-110型拖拉机为配套动力,配有液压升降机构、3组液压输出和前置配重,利用动力机的液压输出,驱动中耕施肥培土机的液压马达实现施肥。适合甘蔗种植行距0.9~1.4 m,一次可完成碎土、除草、施肥和培土4道工序联合作业。3GD-2.85PF型高地隙甘蔗多功能施肥机技术性能指标见表1。

3 成果与分析

中耕技术 篇3

关键词:坡耕地,中耕技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坡耕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 但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资源, 对坡耕地的利用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全国现有1.2亿hm2耕地中, 坡耕地为0.21亿hm2, 这些坡耕地每年流失土壤约15亿t, 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1/3, 对坡耕地治理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一直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坡耕地利用在宏观方向的研究, 主要展开于我国西部、西南部山区和丘陵地区, 如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 对于东北地区坡耕地的研究很少。

要研究不同耕作方法对坡耕地大豆产量的影响, 首先应该研究坡耕地的情况和坡耕地的利用情况, 以及影响大豆产量的环境因素和土壤利用情况。坡耕地有它的特殊性, 针对他的特殊性就要寻找最合适的耕作方法, 来提高坡耕地大豆的产量, 提高对坡耕地的利用以及最适合的坡耕地大豆耕作方法。试验在克山进行, 克山地区的地形坡面较长, 一般为300~500 m, 局部地区达800~1 500 m。坡长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地形因素, 水土流失导致大豆的产量下降, 同时水分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不同耕作方法可以改善水分的利用, 提高大豆的产量。同时有利于改善土壤。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彻底控制水土流失, 是使坡耕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主攻方向和急待解决的任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材料

试验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克东农副基地进行, 试验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26°08′, 北纬48°33′。地处小兴安岭西麓, 松嫩平原东北部, 地势丘陵漫岗, 土质肥沃, 适宜农作物生长。属温凉型气候区, 特点是春旱多风, 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降温迅速、霜冻早, 冬季较长, 多雪、严寒干燥。年平均气温1.3℃, 近10 a达2.1℃;≥10℃活动积温2 339.8℃;极端最高气温36.5℃, 最低气温-37.6℃, 无霜期120 d。年降水量500 mm左右, 6~8月占68.3%, 春季占11.0%, 秋季占16.4%, 冬季占3.0%左右。年平均风速3.9 m·s-1, 春季大风次数多, 夏季多南风和东南风, 秋季多西南和西北风, 冬季多西北风, 常年以西北风为主。土壤为黑钙土, 1 m土层的平均田间持水量为23%~25%, 大豆凋萎含水量为7%~14%, 平均干容重为1.23 g·cm-3。

1.2 设计方案

该试验设计4种中耕方式, 即不中耕、中耕2次、中耕3次 (CK) 、中耕4次, 每种中耕试验设3次重复, 每个处理播种666.7 m2。收获时测土壤理化生物学指标和产量。供试品种为北-02, 生育期125 d左右, 5月6日播种, 大豆常规播种, 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对0~100 cm深度土壤含水量运用土钻法进行测定。每个深度测量3次, 剖面共分6个层次, 即:0~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植株密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按作物生育期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中耕技术下的产量比较

由图1可以看出, 中耕次数增加, 并没有使大豆的产量增加, 不进行中耕的处理产量最高, 与对照相比产量升高了17%, 中耕2次的大豆产量与对照相差较小, 中耕4次的大豆产量最低, 与对照相比降低了8.4%。不中耕处理的表层土壤防风能力加强, 减少了棵间水分蒸发, 又起到了良好的保墒作用, 因此有效地改善了大豆后期的生长条件, 干物质的积累明显好于其他处理。

2.2 不同中耕技术各处理土壤水分比较

9月15日在有效降水2 d后测定各处理土壤水分 (9月13日降水17.5 mm) 。各处理土层下50 cm的土壤含水量见表2。

由图2可以看出, 有效降水后, 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0~10 cm土层内, 不中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 中耕4次的土壤含水量最低。10~30 cm土层内, 中耕3次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 中耕4次的土壤含水量最低。30~50 cm土层内, 中耕2次的土层含水量最高。

在植株生育末期, 农田水分消耗以植株蒸腾为主改变为以蒸散为主, 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扰动, 减少了表层土壤蒸发量, 因此在0~10 cm土层内, 不中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比中耕4次的土壤水含量高。30~50 cm土层内, 各处理土壤水分含量相差较小, 中耕2次及不中耕处理提高了作物扎根深度及深层根量, 从而加剧了土壤水分的消耗。

在坡耕地上, 中耕次数增加, 严重破坏土壤结构, 造成土壤板结, 易产生坡面径流, 导致浅层土壤中水分含量降低。

2.3 不同中耕技术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试验地点的地下水埋深大于5 m, 因此采用常规的田测法确定作物需水量;采用取土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率。每个生育期测定土壤含水率, 前后2次取土点的距离为40~50 cm, 每次取土后将取土孔回填密实。

利用测定土壤含水率来测定作物需水量时, 前后两次测定土壤含水率之间的需水量为:

undefined

式中:ET1-2为阶段需水量/mm, i为土壤层次序号, n为土壤层次总数目, γdi为第i层土壤的干容重/g·cm-3, Hi为第i层土壤的厚度, θi1与θi2为分别是第i层土壤在时段始末的含水率 (占干土重的百分数) , I为时段内的灌水量/mm, P为时段内的降雨量/mm, SG为时段内的地下水补给量/mm, R为时段内的径流量 (地表径流与土壤中径流之和) /mm。

由表3、4可以看出, 不中耕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中耕4次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差, 与对照相比, 不中耕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7.13%, 中耕2次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02%, 中耕4次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下降了5.06%。不中耕处理蓄水保墒效果较好。说明减少中耕不扰动土层, 保持了土壤的天然结构, 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

3 小结

3.1 对于坡耕地, 减少中耕次数可以提高大豆产量。与对照相比不中耕处理的大豆产量升高了17%, 中耕2次的大豆产量与对照相差较小, 中耕4次的大豆产量最低, 与对照相比降低了8.4%。

3.2 减少中耕次数是一种效果很好的坡耕地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与传统耕作措施相比, 不中耕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有效保持了土壤中的水分, 减少了对坡面土壤的冲刷。

3.3 坡耕地减少中耕次数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能充分利用天然降雨, 提高产量。

3.4 研究表明:减少中耕次数措施较适宜土壤侵蚀严重的黑龙江省东北部坡耕地种植区。该研究的试验数据仅为1 a的观测结果, 中耕技术对作物的后续生理生态效应还需作更加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Vance N C, Entry J A.Properties important to the restoration of aShasta red fir barrens in the Siskiyou Mountains Forest[J].Ecologyand Management, 2000, 138:427-434.

[2]陈亚宁, 李卫红, 徐海量, 等.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位对植被的影响[J].地理学报, 2003, 58 (4) :542-549.

[3]陈亚宁, 崔旺诚, 李卫红, 等.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J].地理学报, 2003, 58 (2) :215-222.

[4]莫治新, 尹林克.塔里木河中下游不同植被群系下土壤盐分及地下水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5, 19 (1) :21-25.

[5]章予舒, 王立新, 张红旗, 等.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土壤性质及分形特征[J].资源科学, 2004, 26 (5) :11-17.

[6]刘加珍, 陈亚宁, 李卫红, 等.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分布与衰退演替趋势分析[J].生态学报, 2004, 24 (2) :379-383.

[7]杨培岭, 张铁军.国外节水农业发展动态[J].农机科技推广, 2004 (2) :40-41.

[8]蒋柏藩, 沈仁芳.土壤无机磷分级的研究[J].土壤学进展, 1990, 18 (1) :1-8.

[9]张明生, 王丰, 张国平.中国农业用水存在的问题及节水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 (Z1) :1-10.

[10]Staley T E.Soil microbial and organic component alteration in a no-tillage chrono sequence[J].Soil Sci.Soc Am J, 1988, 52 (4) :998-1005.

[11]翟瑞常.耕作对土壤生物碳动态变化的影响[J].土壤学报, 1996, 33 (2) :201-210.

中耕技术 篇4

机械化中耕深松可疏松土壤, 打破犁底层, 可提高土壤田间蓄水量, 增强土壤蓄水抗旱能力, 可促进玉米根系发育, 增强抗倒伏能力;提高玉米水肥利用率, 增肥地力, 实现高产、稳产。如何通过农业机械化达到防春旱、抗夏涝、躲秋霜, 实践证明, 在吉林省敦化市半山区实施机械化中耕深松技术具有显著效果。

机械化中耕深松技术是通过深松机械对土壤进行不翻动地表土达到深层松动作业目的的一项农机化技术, 该项技术的主要特点和作用:一是耕层深, 耕深可在25 cm以上, 能够打破犁底层, 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二是松碎土壤的效果好, 在宜耕的土壤湿度下, 70%以上的土块半径在3~10 cm。三是土层不翻转, 土壤层次不乱, 表层长期稳定, 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含量。四是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形成上暄下实, 虚实相间的耕层, 使土壤遇旱能保墒, 节约灌溉水, 遇水能渗透, 防止地表径流, 减少水土流失。机械化深松作业把保墒、蓄墒、提墒功能集于一体, 它疏松了土壤, 增加了土壤孔隙度, 改善了耕层结构, 提高了蓄水保墒抗旱耐涝能力。据预测, 地温可提高1~2℃, 团粒结构增加3%~5%, 土壤的水、肥、气、热等条件得到改善, 很好地解决了旱田作物的防春旱, 抗夏涝, 躲秋霜等问题, 是农业防灾避灾很有推广价值的新技术。通过开展这项作业, 增加垄体的通透性, 使其一方面达到增温放寒和除草;另一方面后期提高接纳雨水和增强抗旱能力打下基础, 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和根周围良好生长环境的形成, 即通过加强田间管理, 弥补修正前期生长条件不利的因素, 促进玉米苗的生长, 为争取作物增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合理性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 敦化市农机具逐渐增多, 截至2012年, 全市拖拉机保有量已达到26 700台。实行机械化中耕深松技术, 可以利用中型以上机具进行25 cm以上的深耕作业。它的主要优点:一是避免了春季深松没有镇压和及时降雨导致土壤跑墒的状况。二是避免了春秋季深松农民忙不过来的矛盾。土壤春季化冻25 cm大约在4月30日左右, 距最佳播种期5月5日只有6天时间, 农民既要起垄又要灭茬, 实在忙不过来。秋季是最忙的季节, 既要收获庄稼又要拉秸秆还要脱粒, 农民也抽不出时间进行深松。三是盘活了现有农机具, 提高了现有机具的利用率, 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

据测算, 如果每台大型拖拉机年承担深松作业量按150 hm2计算, 其配套机具的购置费用需要5万元左右。同样完成150 hm2机械化中耕深松作业, 而中型动力机械不需购买, 只需购置深松犁6个, 每个按150元计算, 需购置费900元, 仅此一项就为农民减少投入4.91万元。另外, 实行机械化中耕深松, 增产效果明显。据测算, 实行机械化中耕深松可增产粮食500 kg/hm2, 按1.8元/kg计算, 增收900元/hm2。除此之外, 实行中耕深松可节省作业费支出, 同机械深翻相比, 减少了耙地、起垄和施肥环节, 节约机耕费。如果深松和封垄同时进行, 效果相当于趟一遍地, 而且不增加生产费用。

3 技术要点

(1) 动力与农具的匹配。动力机械主要选用中型以上拖拉机, 深松犁选用ISL-3型以上中耕深松犁相匹配。在使用中还可视当地土壤比阻大小来增减深松犁铲的个数, 避免出现超负荷作业现象。

(2) 深松作业的时间。可选择在小苗出土6片叶时进行铲前机械中耕深松。选择在秋茬或保护性耕作地块进行机械中耕深松效果更明显。

(3) 注意事项。土壤含水量过大或土壤过于干旱、过于板结时不宜马上进行机械中耕深松。土壤板结地块可进行中耕逐次加深耕层, 但增产效果没有铲前机械中耕深松效果好。深松以后的地块, 要保持土层不混乱, 避免起垡块和小苗随垡块移动现象发生。

4 强化措施

(1) 提高认识, 强化政府行为。要把大面积推广机械化中耕深松技术作为敦化市农业生产耕作制度改革的一项技术工程来抓, 要加大组织力度, 通过政策扶持手段推动机械化中耕深松技术的实施, 彻底改革传统的土地耕作制度。

(2) 制定规划, 搞好机具选型配套。各地要从本地作业面积的需要出发, 制定推广规划, 积极协调资金, 组织好深松犁的生产, 为推广工作提供物资保障。

中耕技术 篇5

1 主要结构及特点

如图1所示,改装后,5个杆柄相同、柄长及铲头大小不同的中耕铲固定在同一顺梁上,顺梁前端固定在大号中耕铲座上,并装有活动转轴。在顺梁的尾部用伸缩杆与中耕机小横方梁连接,起到可上下仿形的作用。从前至后,中耕铲头由大渐小,最后的铲头最小。铲宽依次为18、15、12、9和6 cm。铲头为箭型,铲尖呈三角形,工作面为凸曲面。耕后土壤松碎,沟底比较平整,松土质量好。安装时,第1铲最浅(一般为3~5 cm),依次向后逐渐加深,每个中耕铲加深3~5 cm,安装深度视松土情况适当调节。中耕时,每个中耕铲是以依次渐深的方式进行松土,每个铲头松动的土层仅为3~5 cm,即使土壤板结严重,松起的土层也不会形成大块,而且由于铲头采用箭形,碎土效果也很好,从而解决了埋苗、垄沟跑墒等问题。

1.顺梁2.伸缩杆3.铲尖4.中耕铲5.大号中耕铲座

2 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安装时同一顺梁上的中耕铲必须依次均等降低深度安装,整台中耕机各个顺梁上相应的中耕铲应安装在同一水平面上。

(2)将车开正,将顺梁上的中耕铲调整到垄沟正中(一般行距为65 cm),左右偏差不超过1 cm。偏差过大,作业时容易伤苗。

(3)根据土壤水分及板结程度,灵活调整中耕深度和行走速度。一般第5铲的中耕深度为20~25 cm,行走速度为5~7 km/h。

(4)作业时应当及时清理中耕铲上缠挂的秸秆等杂物,避免拖堆影响作业质量。

3 作业效果

水田机械中耕的新探讨 篇6

在使用化学除草剂以前, 曾推广使用人力及机械除草机, 当时一般都认为中耕对水稻的生长有利, 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认为中耕促使水稻增产的因素有:由于翻转和搅拌地面, 往地里供给氧气, 同时排除积存在地里的有害气体, 可控制脱氮, 把高温的水引入土中, 提高地温, 切断老根促进新根的生长, 提高肥效等。为了证实以上论据, 科学地评价中耕效果, 近几年, 我所又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 经试验研究否定了上述的某些论点, 下面概括地介绍一下中耕的实际效果。

1. 土壤中的氧气

中耕后测定了土壤中的氧气, 其结果, 氧气的增加并不显著。假如土壤中进入了氧气, 但由于土壤中的菌类作用氧气很快消失。总之中耕对土壤中供给氧气的效果并不显著, 而采取排水的方法, 使地面直接接触空气的效果好。

2.排除有害气体

连续浸水的水田中, 由于氧气不足而发生的各种有害气体溶解水中, 其有害气体发生大量时就逐渐积存在土里, 中耕后能显著减少有害气体, 但有害气体发生量大时, 过几天又会恢复到中耕前的状态。所以对水稻的生长有没有影响还待进一步研究才得以肯定。

3.控制脱氮现象

连续浸水的水田其深处因氧气不足形成还原层, 但表面部分是从水中取氧形成氧化层, 氨在氧化层中变成硝酸, 在还原层变成氮向大气层中飞散。这种脱氧现象对表层施肥来说特显著, 中耕时翻转土壤, 则氧化层被破坏, 肥料进入深处, 可控制脱氮, 所以对表面施肥来说中耕的效果是显著的。

4.土壤的搅拌

在土壤中由于氧化和还原作用, 繁殖各种菌。但因中耕引起的土壤搅拌。改变了原来的状态, 使原有的菌死掉, 并繁殖适应新环境的菌。死掉的菌成为肥料, 新繁殖的菌促进有机物的分解, 增加肥力。这种肥力的增加对水稻的生长是有利的, 但其搅拌效果, 根据土壤的种类和水田的情况有些不同。

5.地温的上升

气温比地温和水温高时, 由于中耕作用地温有一点上升, 但过了几天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相反气温比地温和水温低时, 中耕后降低地温, 中耕后的地, 一般不易提高温度, 也不易降低温度。

6. 促进肥料的吸收并可控制分孽

由于中耕发生断根, 同时产生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强的新根, 但新根对肥料的吸收能力超过原来的根, 需要几天时间, 所以隔7~10天再进行中耕时, 在断根的影响还没有恢复的条件下重新断根, 对水稻分孽后期而言, 可控制分孽过多, 有利于水稻的后期生长。

7. 机械中耕适应水稻机插、收割机械化

机插的秧苗和手插的秧苗相比, 根部的活动差, 如果能发挥中耕的效果, 保持土壤的氧化排除有害气体, 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还有随着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大量推广, 采取茎秆切碎后直接还田, 水稻中耕对这些物质埋没, 有利于增加肥效。

烟田中耕培土有了理想机具 篇7

烟田中耕具有疏松土壤、调节地温、灭除杂草、提高土壤抗旱保墒能力等功能;烟田培土可使土壤疏松、增强透气性能, 促使植株增生新根和根系下扎, 扩大吸收营养面积, 有利于植株吸收水肥, 促其植株生长。但由于烟草生长离地长叶 (底层烟叶几乎贴地皮生长) 的特性, 决定了在中耕培土过程中难以保证不掩埋和伤害烟叶。最近潍坊海林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JL-3WG-6型烟草培土起垄机, 较好地解决了烟草中耕培土过程中掩埋和伤害烟叶这个困扰烟农多年的问题。该机具是山东省烟草专卖局为推动全省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于2008年所列烟草农用机械重大专项攻关产品。该机配套动力:EY28C汽油发动机 (5.5kW) , 中耕培土幅宽:15~35cm;培土高度:15~30cm;作业效率:0.13-0.26hm2/h。

上一篇:财务会计报告问题分析下一篇:护理工作压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