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设计

2024-09-21

创新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创新教学设计 篇1

摘要:创新教学方法是有效提升高职PLC应用课程教学效益及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从教学实践出发, 以“生活教学”“多媒体教学”及“任务驱动教学”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 围绕高职PLC应用课程的创新教学方法发表了一些个人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PLC技术,创新教学,生活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驱动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PLC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 这也使得PLC应用这一高职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瞩目。如何提升PLC应用课程的教学效率,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PLC专业人才的需求呢?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以下,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就高职PLC创新教学策略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大多较为薄弱, 而且对照抄照搬教材进行“灌输式”讲授的教学方式很抵触, 因此, 高职教师在教学PLC应用技术具体知识点时, 可以立足于高职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实际经验, 从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实物中寻找与所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素材。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深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点的深刻认知与理解大有裨益。

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如, 在教学“点动与长动控制电路”时涉及“按钮”这一知识点, 我就以学生所熟悉的电脑这一实物出发, 进行了生活化的教学。首先, 以电脑主机上的按钮为例, 让学生熟悉了按钮的外形结构;随后让学生进行按动按钮的亲身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抽化出了按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最后, 我还鼓励学生尝试将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实物与按钮的工作原理图进行一一对应。由于这一学习活动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格外高涨, 并都踊跃且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这表明, 贴合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是创新高职PLC应用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二、恰当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高职学生追求新鲜、个性, 对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外界事物有着较强的探究兴趣及了解欲望。鉴于高职学生的这一主观学习需求, 教师在开展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时, 可以恰当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特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阐述。这样既能使得学生的注意力维持较长的时间, 同时, 学生又能在高涨的学习兴趣下不知不觉地对所学的知识点产成足够深刻的印象, 而这显然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对此, 我感受颇为深刻。如, 在讲解PLC编程这一内容时, 以智能群控电梯工作过程的编程为例, 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进行了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教学步骤为:首先, 师生一起分析智能群控电梯的工作过程;然后借助多媒体教辅设备对智能群控电梯的工作过程进行模拟的动画演示, 最后再利用多媒体教辅手段对智能群控电梯的工作过程进行编程。多媒体教学设备带给了学生较强的视觉感官冲击, 在维持其学习注意力的同时, 使得他们对PLC编程这一知识点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 大大优化了课堂学习效果。这表明, 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高职PLC应用技术的教学能取得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设置任务辅助开展教学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其致力于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均衡、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教给学生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 更应当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稳步发展,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日后的职业生涯。

也正因为如此, 我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就会结合实际教学情况, 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设置一些与他们实际水平相符合的学习任务。学生可独立完成, 也可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同样以编程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 我在讲解了相关的知识点之后, 便向学生设置了一项学习任务:对舞台升降表演的过程进行编程。这一任务难度较大, 因此, 我便要求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该任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就连平时很少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格外主动, 他们凭借集体智慧与能力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学习任务。虽然任务难度较大, 但学生完成的结果较为理想。如此,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之中的运用大大促进了学生实践运用技能的发展、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

创新高职PLC应用课程教学的方式及策略并不仅局限于我上述所提到的三个方面。教学有法, 贵在得法。只要能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平衡发展的教学方法都能称得上为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高职教师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 多多探索、大胆突破、积极实践。这样才能在创新PLC应用技术教学形式的同时, 保证获取效益与质量兼具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包尔锋.浅谈PLC教学与创新实习[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5) .

[2]罗琴.浅谈PLC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6) .

创新教学设计 篇2

创新作文教学之个性就是创新

摘 要:创新的作文教学,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还应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其有匠心独运的立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应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让学生的作文有个性,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放飞思想、点燃激情,呵护并鼓励学生新奇的技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个性 呵护 个性化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令老师们头痛的是学生的作文总是大同小异,总是那么空洞洞的、干巴巴的几句空话、假话、大话,总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每次的作文课,学生们也总是叫苦连天,痛恨不已。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如应试教育、社会、家长、老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这种集体真话失语症,教师当务之急是要鼓励他们放胆为文,首先让他们学会讲真话,继而展露其丰富的个性,写出具有写作主体鲜明个性特征的习作即具有个性化的作文,让作文园地真正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而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必须解放思想,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新的评价观念去指导学生。

一、作文教学须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文以载道”是为文之法则,因而许多教师认为,作文必须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他们的评价标准中,家庭琐事难登大雅之堂,风花雪月有伤风俗教化,个人情怀难免消极沉沦。当然,真善美需要高扬,崇高、伟大也必须提倡,但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传统”而排斥一切,棒杀一切,作文教学会是怎样一种景况呢?“崇高、伟大”会成为作文立意的桎梏,陈旧的材料,堆砌的词藻,满纸的空话、大话、套话,千篇一律的“八股”模式就会占据学生作文的全部空间……久之,人文主义哪里还会有踪影?又怎么可能见到学生个性的锋芒?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观念,突破定势思维,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观察、分析,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观点,即使是不很正确,我们也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而要诱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可以引导他们观察、分析、思考我们天天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企业改制、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泛滥、社会风气恶化、贫富悬殊加剧、精神家园丧失、党风整顿、民风变化及贫困、失业、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等精彩纷呈的事件,让它们进入学生的视野,进入语文课堂,反应在学生的笔下。

但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也不乏创新意识及个性展露。著名作家陈燕丹在为《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所作的评论中说:“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洗净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可见,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打破条条框框,肯定、激励那些在立意、构思、语言,或无论在某一点上有点新意的文章;要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发真情,冲破一切虚伪的自我包装和他人设下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内心世界。

二、作文教学要建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

多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形成很大的相似性,思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严重的封闭性,这也不可避免地通过教师和教学影响到学生的写作思路。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能够“同中求异”,能够通过已知求得未知,能够从旧知求得新知,从而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增强创新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创设一个允许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中保持一个良好的个体心理状态。为此师生之间要有民主平等的关系,老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尤其是他们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允许学生的“离经叛道”,要允许学生的文章“豁点边”,要尊重学生,从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与学生打成一片,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大朋友”,学会与学生“商量”和“探讨”。批改作文时,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鲁迅语),特别是发现“异类”文章时不要粗暴地乱挥“狼牙棒”,多想想是否有合理的因素在其中,而且应看到“异类”后面往往隐藏着鲜活的个性;学生在作文中尖刻地讽刺了社会、学校乃至老师的丑陋面孔的时候,你要有海一样的容量,允许学生揭自己的疮疤并快乐,而不应大发其火借机泻愤;打作文分时允许学生跟自己“讨价还价”,但一定要讲得出道理来。

此外,教师还要紧跟时代,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开阔自己的视野。特别是在当今传媒发展迅速,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们早已不是过去封闭在四堵高墙里孤陋寡闻的学生了。他们知识广泛,而且无所不纳,甚至有些知识超出了老师了解的范围,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解放思想,紧跟时代,不断地学习、深造、探究,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够得心应手地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去张扬个性、发展个性。

三、作文教学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育同行的普遍认同。其实,叶老早就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面对这些至理名言,我时常感到我们的学生的悲哀!迫于升学的压力,他们长期受困在由家庭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庭的单调的直线式的生活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他们可以熟视无睹;周围的车来人往、世事变迁,他们可以麻木不仁;国际间的风云际会、纵横捭阖,他们可以漠不关心。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都因升学的压力而无情的隔在他们的身外。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常常感到无从下笔。他们不是饱尝搜肠刮肚之苦,就是显露捉襟见肘之窘。个中道理很简单:生活是作文之源。无源头活水,哪来鲜活的作文?这种现象正好验证了叶老的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其实,切断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作文之源,而且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关照,因而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四处泛滥。在他们的笔下,天空或是晴空万里、瓦蓝瓦蓝,或是乌云翻滚、大雨瓢泼;他们的表弟表妹,都长着一双又大又黑、会说话的眼睛;他们的好老师都是未老先衰两鬓斑白;夜晚十二点,老师的窗前还映出批改作业的身影。他们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就想起了烈士的鲜血;一看到黄河就想起了父亲,一看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到长江就想起了母亲;一写到《战胜脆弱》,就精心设计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遇难、自己残疾......这样的作文经得起社会和自然的检验吗?让学生年复一年地炮制这样的伪作,能不愧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美妙的大自然么,学生的创作个性从何谈起呢。当务之急,是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否则,无疑是扼杀了学生的创作个性。

四、作文教学让学生动手积累知识

在教学中,让学生坚持摘抄好词妙句、优美的诗歌、散文、名人名言。每次作文课之前,可布置一次专题摘抄,如笔者在七年级第五单元的“我爱我家”作文课前,要求学生摘抄有关“爱”的名言,阅读有关爱的名篇,这样在书香的浸润下,学生自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摘抄佳词丽句,是写作成功的知识铺垫,但学生容易犯的毛病,是缺乏生活素材,出现写作的题材范围狭窄,思想感情苍白等问题。因此,在写作的准备阶段,生活积累更为重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平时的作文课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如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作文是感受自然、描绘自然景致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虽然是同样的景物,但因学生的感受不同,景致也变得丰富多彩,通过观察感受,直接从生活中认识了自然,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对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就自由了,有创意了。

五、作文教学要呵护学生新奇的技法

作文显个性,讲究技法也很重要。黑格尔曾在《逻辑学》中指出:“方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无限的力量。”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写作实践中,同样的题材或内容,如果能精心设计开头结尾,层次之间巧妙过渡,讲究铺垫和照应,熔倒叙、插叙于一炉;行文一波三折,巧妙运用抑扬法、悬念法、虚实法等,效果会迥然不同。

技法运用巧妙娴熟,是作文成熟的表现。因为作文的目的并非技法的刻意的炫耀,而是在作者生命状态的燃烧与释放的过程中,在作者个体心路历程的自我展示中,为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自然选择和需要。因为,当作者将已内化为情感认识的与其血脉相连的客观对象外化为语言文字时,所使用的技法也会打上其观察客观对象时的主观差异性的烙印。这也正是“文有法而无定法”的根本原因。既然技法的个性化是作文与生俱来的特性,作文教学就要遵循这一法则,破除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结构套路及写作模式;在技法上尊重学生的创见,鼓励标新立异,评价标准上对新颖的结构或独特技法的文章应敢于肯定,及时勉励,特别是对于技法上有新意但行文稚嫩的作品,更要倍加宽容,不可随意否定。

此外,要鼓励学生运用拟题的方法和技巧也十分必要。题好一半文,题目亮丽出彩,也反映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基本功。对于那些巧用修辞格,化用俗语,套用歌词、诗句的题目,教师当加以呵护、肯定。

总之,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弊病。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更新观念,在写作的目的上正本清源,在评价标准上去伪存真,还学生张扬个性、抒发心声的本能愿望,在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

创新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 创新能力

一、利用教材、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树立创新理念,掌握创新方法,以宽阔的创新思维去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去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氛围,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其中的“创新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Madame Curie》这一课中,其背景知识就启发学生思考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比前人发现的元素更具有放射性的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的存在使居里夫人意识到是一种新的元素——镭,最后她的这种创新意识使她发现了镭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又如《Captain Cook》背景知识就应着重介绍Cook船长在早年的地理学习中所培养出的创新意识,使他在以后的航海过程中特别是在遇到巨大危险时所显示的临危不惧,大胆创新并使其转危为安的过程。

二、运用联想归纳,培养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对同一问题进行多侧面理解,多方面思考,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展开性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对同一问题进行多侧面理解,多方面思考,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在句型与词汇教学中,就可以采用发散思维进行教学。英语中词汇丰富多彩,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现象普遍,同一个单词在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时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同一个意思又可用不同的词汇和短语来表达。所以,教师无论是传授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都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在高三复习not only…but also这一句型时,通过教师的适当启发引导,学生就能把“她能说英语,也会说法语”,译成如下十个句子:

1、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speak French, too.

2、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also speak French.

3、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speak French as well.

4、She can speak French as well as English.

5、She can speak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6、She can speak not only English but also French.

7、Not only can she speak English, but also she can speak English.

8、She can speak French besides English.

9、Apart from English, she can speak French.

10、She can speak either English or French.

在新教的词汇和复习时往往可以利用构词法(主要是前后缀),同义、反义词等,采用发散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相互间巧妙有机地连接起来,真是由“趣”生“乐”,由“乐”长“知”,乐趣无穷,妙趣横生。如衣食住行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里以“衣”作为基本发散点:cloth→clothe→clothes→clothing→coat→overcoat→jacket→shirt→sweater→trousers→skirt→dress, etc.再由衣服的fashion 联想到beautiful,而由此又可以派生出beautifully→ unbeautifully以及beautify和根词beauty等。由beauty(美丽、美人)联想到更多的人和物。如一个美人穿上漂亮的衣服,她一定会感到very happy然后由happy 发散到happily/happiness/unhappy/unhappily/unhappiness再扩展到词组live a happy life, 再以常用词替换其中的happy,这些词可以是good, quiet, simple, bad, miserable, etc. 这样不断发散,求新求异求变化,刺激大脑保持兴奋,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由兴趣和需要两种因素构成,兴趣与需要的激发、产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优势,把全体学生带入预置的教学情景之中,使学生在特定的英语环境中活动,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如在讲授《The Lost Necklace》这一课时,我针对课文特点采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平台,观看一遍课文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情景,分组扮演角色,然后上台表演,这样一来,激活了课堂,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还可采用设疑,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并鼓励学生独立思维、标新立异。如在学习了高中二年级第九单元“Saving the earth ”之后,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nlc202309020149

1、Wha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iver near our school?

(The water is very dirty)

2、What causes the pollution to the river?

(The factories and the people)

3、What will happen if people do not stop polluting it?

(There will be no fish in it and it will bring harm to people)

4、What should we do in order to make the river clean again?

(We should stop polluting it)

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都踊跃参加讨论并提出了一些防止河流污染的建议,通过学习和讨论,同学们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环保意识。老师对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创设交际情景,使学生的知识活学活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

英语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启发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造从怀疑始,怀疑就是思考,就是批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不断地思维、分析、判断,鼓励学生善于大胆地质疑问难,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不盲从教师和书本,不拘泥于现成的答案,敢于求异创新。在培养学生质疑意识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解疑的能力,使他们在解释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如:在教At The Tailor's Shop时(SFFCBⅡ unit10)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把shop assistant 看到百万英镑前和后对顾客的态度进行比较。他们总结出看到百万英镑前态度是看不起,嘲笑顾客,看到百万英镑以后对顾客的态度是兴奋、热情、奉承。最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本文你们学到了什么?同学们经过思考,对照课文悟出了这样的道理:“Don't judge strangers always by clothes they wear. ”再如教《Wildlife protection》的语言点,我就采用由学生找出该课的语言点,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出语言的用法,这样一来他们查字典、找资料,积极探究,课堂上教师指名叫学生讲出语言点,并且举出例子,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如果再不到位,教师再归纳总结,这样一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做笔记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词汇和句型来表达,从而拓展了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思路,锻炼了他们的多向思维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好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关键所在,因为以单一的教学方法来简单重复地处理各种具体材料是不可能收到很好效果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和新教材的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贯穿学法,在课堂上做到寓教于乐,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教学活动。认真思考各种材料和学生对象所适应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观察,注意每个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的“闪光点”和特殊才能,这些是创新人才的“早期信号”,教师要及时发现,加以引导、培养和保护。例如学Book 3 Unit One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在课上制作一张贺卡,并写上自己对老师的良好祝愿,有位学生是这样设计贺卡的:在卡片的右上角画了许多花,一个人正往花上浇水,并写道:

To my kind teacher——Miss Deng

I'm the flower. You water me every day. How tired you are!

Thank you for your hard work. I like you very much. Best wishes.

学生们广开思路,不落俗套,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贺卡,写出了不相同的祝贺语。这证明学生们在掌握实用知识过程中,思维自然就获得发展。同学们求异创新的风气,也就会在班级中逐步形成,其思维的流畅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均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教学设计 篇4

一、强化科目特色, 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历史备课设计。

教师要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深入分析, 在保障基本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下, 对教学的创新点进行明确。教师在进行创新点的选择时, 需要将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与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话题进行联系, 可以选择一些还没有实际定论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 使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趣味性, 促进备课的创新性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初中生的思维得到调动, 促进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 给出正确且全面的评价。如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会因为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双手沾满了太平军的鲜血, 而被说成是一个刽子手吗, 阻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 是因为他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而被说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大大的卖国贼, 遭国人唾骂, 遗臭万年;可以因为他在洋务运动中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 北洋舰队等, 为中国的近代化、为中国近代的强军强国梦作出卓越的贡献, 而被说成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伟大功臣。教师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设计备课, 引领学生多角度思考探究分析, 从而形成全面、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方法,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另外, 教师在备课时, 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了解, 利用与学生需求相符合的教学方法, 使备课工作更具针对性。每一届或者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不同, 对于初中历史学习的向往也不同, 教师要与学生尽可能多地交流, 提高备课工作的合理性。比如学生喜爱实践性的学习模式, 教师就可以在备课中融入更多实践性活动, 学生喜爱自学, 教师就可以在备课时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

二、强化科目特色, 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学习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的创新, 是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开展, 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的支持。和谐与轻松的初中历史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动力的激发。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明显限制, 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建立与科目特色的明确。在当代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 尊重学生的人格, 接纳学生的不足, 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设计更多师生互动环节, 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加强情感因素的调动。比如在针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课前的师生互动环节, 让学生畅言自己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环境的轻松化, 可以使历史教学具有新的活力, 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 满足学生的创新学习需求。

三、强化科目特色, 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将初中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当教学方法合理时,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很好的配合,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 可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需要为学生讲解基本知识, 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及合作式教学法等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进行设计, 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历史课堂中, 找到历史学习的特色与亮点。

比如在针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进行教学方法的设计时, 教师可以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环境, 让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 促进学生历史感的增强。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开展自主阅读, 掌握历史知识点,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创新性的提高。

四、强化科目特色, 创新教学设计———加强创设历史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的科学度, 对于初中生历史学习成果的巩固效有直接影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历史学习的特色, 进行教学创新, 就要对历史作业的设计方法进行创新。在学生对历史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 教师呈上一份具有创新性的作业, 可以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更好地组织课下时间对历史内容进行复习, 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 可以安排一些具有思考性与实践性的作业给初中学生, 使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对历史学习内容形成新的思考。比如在针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学习内容进行作业设计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历史剧的排练, 从三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中进行自主选择, 三到五人为一组进行历史剧的表演。这样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反复的研究与思考, 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 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这样具有创新性的历史作业, 更可以使学生发现历史学科特点, 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 要加强初中历史学科特点的明确性, 促进教学设计创新性的提高, 就要从不同角度对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进行创新。笔者从备课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及历史作业设计四个方面对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希望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正确认识历史的学科特点, 树立创新意识,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了解记叙文的特点。教学设计:双课型,四环节。(通用)

第一课时,理论课——范文引路:“读一读,议一议”。第二课时,实践课——学以致用:“练一练,评一评”。教学时间:两课时

配套教材:《创新作文66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理论课 导入:

低头拉车的是马,抬头看路的是人。路在何方?让我们在艺术女神的引领下,去探索作文的捷径吧!★什么是记叙文? 【读一读】范文 精卫填海

很久很久以前,炎帝的女儿女娃,不幸被波涛汹涌的东海夺去了生命。女娃魂化成精卫鸟,从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块,投入东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决心填平东海。【议一议】

通过阅读,大家对记叙文有了初步认识。请你告诉我,什么是记叙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记叙文主要是指记人、叙事、写景、抒情一类的文章。记叙文的四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单纯运用记叙的方式,可以把事件说清楚;加上描写,更加生动;加上抒情,更加感人;加上议论,催人猛醒。★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是什么? 【读一读】范文 龟兔赛跑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动物王国的田径比赛正紧张激烈地进行着,接下来是乌龟和兔子的赛跑。号称“飞毛腿”的兔子根本不把对手放在眼里。

比赛开始了,兔子撒腿就跑,不一会,就把乌龟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兔子一边向前跑着,一边回头张望,眼见乌龟还在慢腾腾地爬着,兔子心想:“冠军非我莫属,先休息一会儿再说。”于是在路边的一棵树下倒头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乌龟已经到了目的地。

龟兔赛跑的启示

乌龟和兔子赛跑,号称“飞毛腿”的兔子最终败倒在乌龟的脚下,究其原因,都是骄傲惹的祸。

常言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导致轻敌,轻敌引发懈怠,懈怠致使落后。反之,谦虚引起重视,重视激发拼搏,拼搏创造奇迹。聪明的朋友,可不能重蹈兔子的覆辙啊!

【议一议】记叙文讲故事,议论文讲道理。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也可以升华主题;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但是,恰如其分的记叙和抒情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什么叫散文?

【读一读】范文《背影》(见《创新作文66问》P6)【议一议】

根据文学作品形式的不同特点,把文学作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散文的特征。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文性散文。由此可见:记叙文是散文的一种。第二课时 实践课

【练一练】大家来开故事会 口头表达:每人讲一个故事。书面表达:把你讲的故事整理成文。

【评一评】专项评分标准:符合文体要求,——满分。

作文擂台赛:从小组中选出一名优秀选手,再从优秀选手中评出擂主,然后开展守擂攻擂比赛。

【学习心得】画知识树 例如:

创新教学模式,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创新 教学模式 开发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54

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实践、创新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做到激发学生创新情感,诱发学生创新意识,拓宽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一、以“放”展思,诱发创新灵

传统的“满堂灌、传授式、讲解代替思考、死记代替质疑”教学模式是捆绑学生思维的一条绳索。因此,要完全彻底的解开捆绑学生思维能力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绳索,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质疑等实践探索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悟数学美的真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放”,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动手去操作、动口去讨论、动脑去思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活跃、探讨、实践的氛围之中。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如教学二年级数学应用题:“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花,蓝花有6朵,红花和黄花共有15朵,黄花和蓝花共有14朵。红花有多少朵?”教师先请两名学生读题,再要求学生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独立思考、自由讨论:要求“红花有多少朵?”你是怎样想的?经过思考、讨论,一位学生率先举手回答:“要求红花有多少朵,就要先求出黄花的朵数14-6=8(朵),再用红花和黄花共有的朵数减去黄花的朵数就等于红花的朵数,即15-8=7(朵)。”教师肯定了这个解题思路的正确性,接着又问:“谁有与这位同学不同的解法?”一位学生抢着回答:“我的解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求出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有多少朵,再用总朵数减去黄花和蓝花共有的朵数就等于红花的朵数,即15+6=21(朵),21-14=7(朵)。”随后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还有一种不同的解法,根据前两个条件得知‘黄花的朵数是一个定数’,只要求出红花与蓝花相差几朵,红花的朵数也就知道了,即15-14=1(朵),6+1=7(朵)。”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步步启发下形成的。

二、创设兴趣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有5只小猴一同去花果山,出发时它们只带了一张大饼,走到半路,它们饿了,想吃饼,一张饼怎么分最好?”这样的导入,学生立即有了兴趣,纷纷举手回答如何分。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抓住这一时机,我又拿出一张圆形卡片,说:“谁愿意上来把你的办法演示给同学看呢?”学生高举双手,都想亲自动手分一分,帮助小猴子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以图助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题目里的插图或线段图来启发学生的解题思维,或利用直观性教具帮助学生从感知到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240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5倍。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接着出示表示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线段图,让学生认真看图。

借助线段图,学生很清楚地理解题意,并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方法。

四、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新颖有趣的题目,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一桶油连桶重36千克,倒出一半后连桶重19千克,这个桶重多少千克?这桶油原来有多少千克?”引导学生分析思路,找出解题方法,我发现学生的解法有以下几种。

(1)(36-19)×2=34(千克),36-34=2(千克);

(2)19×2-36=2(千克),36-2=34(千克);

(3)(19-36÷2)×2=2(千克),36-2=34(千克)。

学生通过动脑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建立以数学知识为学习思维方法合理组合的教学模式,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设计 篇7

一、从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入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需要的反映。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我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开学初的作文往往让学生写假期的所见所闻。或“开学断想”、“我想给老师说几句知心话”。抓住学期初这个关键时期, 从学生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有话就说, 不要说俗话、套话, 禁说假大空话。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非常重要, 学期中抓住学校或班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写作。如“运动会”、“体操比赛”、“假如我是班长”、“国旗下演讲”, 这些实实在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 学生有内容可写, 言之有物, 写出的文章各呈千秋, 且极有新意, 同时在作文的评改中及时交流并多褒扬好的, 指正不足, 提出努力方向。有成就感的学生, 兴趣愈浓, 此时趁热打铁, 鼓励学生努力做学习型人才, 倡导勤观察, 看书看报和积累, 达到“腹有诗书语自华”。

二、凸显新意, 彰显个性, 与时俱进

作文教学的创新并不是容易的事, 因为我们生活在普通平凡的社会现实中。不能有矫揉造作, 虚情假意。例如让学生写《给父母或朋友的一封信》, 学生中“有的觉得无话可说, 或有的觉得有话可说, 无从谈起, 语气不连贯”。我要求学生以独特的视觉去观察、去思考, 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努力发掘真、善、美, 发掘人所未想, 人所未言。让学生写时以主持人的独特开场白形式或写短信集句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而写。结果学生情感投入真挚, 新颖具有个性。在“庆祝国庆60年”习作中, 学生大多数文章写得语言表达鲜活, 体现了鲜者常新, 新者常鲜, 富有创意。

三、抓住“练”字, 求实创新, 鼓励创新

学生作文是练出来的, 好的学生是“夸”出来的。我在教学生作文时, 提倡学生勤下笔。平时要多交际, 综合练习, 善于积累, 注重体现一个“练”字。参加活动, 观看电影 (视) 或书籍, 要善于“捕捉”写作信息, 善于提炼。如教学生写《和同学过生日》、《参加姑姑或表哥的婚礼》、《一个老村民的葬礼》。这些农村孩子生活中的事, 都要求学生及时写出自己的体会之类的习作, 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同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朋友共享, 以求第一个读者的反映。这样多次的练, 在求实中力求创新。在作文的讲评时, 发现有创新或标题拟定新颖, 使人耳目一新的;设置悬念启发思考的;情节起伏, 不落俗套的;倒叙开头, 穿插补叙的;修辞手法运用得当的;结构布局, 引人入胜的, 我都给予较高的得分并予以鼓励, 刺激学生上进, 下次有更积极或新的表现。

四、生活是源泉, 变中求新

人们常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又是学生兴趣的反映。指导学生作文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做法, 而是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整理, 把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积累下来, 在积累的同时, 把素材通过鉴别、选择、提炼、升华, 它既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又给人们揭示了事物的规律, 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生活是写作积累素材的“窗口”, 通过“窗口”汲取大量的新鲜的写作素材, 然后通过加工展现给读者的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生活这个写作平台在我们指导学生写作中绝不能疏忽。

学生的写作的源泉是生活, 它来自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大处着眼, 小处落笔, 它的基础来自于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

我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中还特别注重教和写的结合, 写和读的结合。

它也是作文创新的必要方法。在创新作文中, 我教会学生“以写带读,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和“以练促新”, 练中学习, 练中提高。

作文反映的是学生的表达, 要让学生树立自信, 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以写作来带动自己的自觉阅读。表达需要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充电器”, 是助力的手段。这就促使了学生去阅读大量的书刊, 来充实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同时通过平时的阅读和积累, 如手抄报、短句、集句、日记、周记等形式来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 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了。

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 每次作文都要有提高明确的要求, 不断地提升, 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必要。学生作文一次一次内容表现的不同。在写作训练中去汲取营养, 扬长避短, 在以后的习作中不断提高写作的水平。因此, 我在指导作文时, 很重视学生作文的评改。

在指导学生创新作文时, 我还要求一个“变”字, 体现一个“活”字, 凸现一个“新”字。

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篇8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 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 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 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开放题的教学, 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 在开放题的教学中, 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既要隐含“创新”因素, 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 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改变教学观念,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信心

教师的教学观念反映着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看法.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随着教龄的增加, 教师受学校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的影响越深, 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这种观点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教学方式重知识而轻知识的发生过程, 重解题的训练而轻数学的应用.这种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形成“数学证明只不过是用来检验教师或课本提出的命题”的信念, 甚至对证明产生厌倦等情感.久而久之,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理解只能剩下两个字“解题”, 加上“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 师生们品尝不到数学味道的精美, 更不用说带领学生到现代数学的原野上去领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意境, 去汲取思考问题的精华, 因此需要改变教学观念.

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9

一、反弹琵琶, 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 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 适逢滂沱大雨, 寿典难以为继, 众人皆叹奈何, 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何奈何, 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 旁观者嘘声四起, 板桥不以为意, 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 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 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 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创造, 这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 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 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 看似荒唐, 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 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如果, 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 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 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 根据范文割割补补, 拾人牙慧, 毫无新意。因此,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的束缚, 大胆地反弹琵琶,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 写出人人心中皆有, 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其实, 这种逆向思维, 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 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 应加以强调, 不能随心所欲, 随意逆向, 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 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 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 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画师们经过构思, 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 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 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 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 与画题无法吻合, 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 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 一股清泉飞流直下, 跳珠溅玉, 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 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 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 不是浇菜煮饭, 就是洗衣浆衫, 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 还得自己挑水, 可见寺之破败, 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 画面尽管看不到寺, 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 称:“好, 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击, 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 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侧向思维,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侧面扩展, 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 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 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 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 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 比较隐蔽的方向去, 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 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 获得新的结果, 产生新的创造。

美国著名科学家, 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 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 潜入森林”, 见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 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 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 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 产生“套板反应”, 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 写家乡的土特产, 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 但写多了, 会觉得腻味, 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 摒弃从众心理, 避开大道走小径, 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 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风貌, 创意新奇, 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 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 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 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 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创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0

传统教育中, 由于师道尊严, 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 不敢想、不敢说, 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 现代老师要唤回学生的自信。心理学提出, 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在语文教学中, 师生间应当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营造宽松的气氛, 放手让学生自由学、思、疑、问, 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 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 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 正是在自信心的驱动下, 他们不断努力, 获得最终成功。

怎样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呢? 首先, 教师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地方, 在喜欢的领域里活动时, 他们才会投入、自信。一位老师在执教《赤壁之战》时, 问:“同学们, 有谁知道《三国演义》里的小故事吗? ”班上一位平时爱看书, 胆子特别小, 上课从不举手的男生有点按捺不住, 坐在位子上开始讲起来, 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吃惊, 老师巧妙地说:“听说你特别爱读这方面的书, 你能大声地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吗? 相信同学们会鼓励你的! ”老师用手势示意, 同学们都鼓起掌, 那位腼腆的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站起来自信讲述相关故事, 虽然语言不是很通顺、流利, 但他大声发言了。讲完后, 老师和学生又报以热烈掌声, 表扬他的进步。由此可见, 老师的语言应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 总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他, 课堂气氛活跃,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外,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 让他们更有自信。

二、巧妙设计疑问, 激发学生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入门的向导。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 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 投其所好, 巧妙设计疑问, 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的催化剂。有位老师教学《詹天佑》时, 以“我的偶像”引入, 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 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 讲述他的故事, 学生情绪高涨,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 在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 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 顺理成章地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另外, 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还有创设情境。如给低年级学生的《皮球掉进池塘了》讲编故事时, 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猴……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 为学生营造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 提问:“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 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 ”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指导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整体了解, 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 帮助小猴想出更多办法, 比一比, 看谁的办法多, 谁的办法好? ”学生们在情境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了丰富想象, 想出了很多好办法, 有效培养了好奇心。

三、开展良性竞争, 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机会, 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 不断进取。如教完阅读课文《小英雄雨来》, 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 看准演得好? 学生纷纷开动脑筋, 积极商量, 表演时, 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 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 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 到第四组时, 不仅加入了道具, 而且演技提高了, 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到后来为止, 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 声称能比前面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进步呢? 是创新, 是以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 进取心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个性品质, 也是让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在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 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找榜样, 敢于向榜样挑战。教学《鸟的天堂》时, 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学生在多次失败与成功的朗读中, 不仅提高了朗读水平, 而且很好地体会了课义感情,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四、发挥榜样作用, 培养学生恒心

一些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付出努力, 但兴趣受到客观原因 (困难、挫折) 的阻挠, 就半途而废, 没有持恒心、没有坚强意志的学生是不会攀登科学辉煌顶点的。创新人才之所以会取得杰出成就,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要依靠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给学生树立典型, 培养品质。

创新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是板桥的逆向思维帮助他赢得掌声。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价值。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比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有的学生就说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也有学生说他得到了爱,生活中有人给予了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隘,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考试,画题为《深山藏古寺》,结果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有一幅画深深的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表现的含蓄深邃淋漓尽致:和尚挑水,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啊!”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运用了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大,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位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画作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科学家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形式和其它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

当前,学生在作文时经常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要能写三五篇较好的文字,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的文字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邀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颗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比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像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本领想到我们应该多做奉献;5.从牛的反刍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刻,温故知新的习惯;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品格;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观点,学生就能快速做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创新灵感,学生就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叶圣陶.关于使用语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高尔基.论写作[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数学教学设计贵在创新 篇12

因此在数学教学改革中, 关键的一环是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大胆创新, 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 设计出能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案, 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上述三个原则, 使主体性教学更有实效。

一、在概念教学中要按照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序设计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概念往往被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 而定义又作为概念教学的出发点。这种顺序恰与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序相反。因为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法则等都是思维的结果, 并非思维的起点。

在抛物线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教学处理:由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三角板、拉锁、图钉等画出一小段“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的曲线”, 让学生观察这段曲线后, 就给抛物线下了定义。这种设计实质上仍然是以抛物线的定义为教学的起点, 并未真正指出抛物线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 回避了最关键、最本质、对学生最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何想到画出的一小段曲线就是抛物线?这种设计实际上是舍弃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被发现、归纳、概括的环节,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的。同时, 这样的教学过程也使学生原有二次函数图像的知识, 与新知识之间无法产生充分的相互作用, 增大了教学的难度, 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难以充分展开。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作为数学活动, 应该暴露概念的产生及公式、法则、定理被发现的思维过程。

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直尺、圆规采用几何画法, 画出一条到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构成的曲线, 然后让学生观察, 当学生说出这条曲线像抛物线后, 提出问题:“你能否证明这条曲线是抛物线?”引导学生通过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 求出曲线方程Y=12px2 (其中P为F点到直线L的距离) , 由二次函数的知识, 可知这条曲线的的确确是抛物线。这时请学生自己试着给抛物线下定义。教师把学生导出的方程变形为x2=2Py2, 指出这是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正半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接着学生轻而易举地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 得出了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负半轴、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2=-2py2, 进而又类比推出了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

2PX和y2=-2PX。

在这个课例中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下定义”的过程, 使定义变得鲜明、生动, 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使定义教学真正变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二、注重用发现法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式、法则等, 虽然都是前人早已发现了的真理, 但如若仅仅照搬课本中的结论, 而不去暴露结论的探索过程, 或缺乏必要的引申与创新, 不给学生提供再发现的机会和条件, 那么这样的教学充其量是“照葫芦画瓢”。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生硬地套用, 它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发现法教学, 一改“满堂灌”的传统, 教学中内涵了学生主动发现的过程, 在启发学生再发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都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发现法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 设计教学过程

所谓认知结构, 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客观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是每个人主观的对知识的认识结构。换句话说, 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主观对客观知识结构的一种认识的结果。

所谓原认知结构, 是相对于新学习的知识而言的, 它指的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具有与新学习的知识有一定关系的原认知结构。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说, 学生具有的原知识结构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出发, 要明了学生已学过了哪些与新课有关联的知识, 并设法利用化归、类比、归纳等科学的思维方法, 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找出他们联系的关节点 (即联结点) ,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 使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产生充分的相互作用, 突破难点,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的知识。

在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教学历来是一大难点。一是这部分内容在解析几何中独成一节, 与前后都互不关联, 不易找到引入的突破口。二是定比分点公式的证明比较复杂, 它是借助直角坐标系、有向线段、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求解的, 图形复杂, 讲解起来困难, 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仍然是似懂非懂。于是有的教师干脆砍去了定比分点公式的证明, 把教学要求降低到“记住公式, 会用就行了”, 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与主体性教学相违背的。那么这一课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呢?经过思索、研究, 我们可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定比分点公式相关的知识, 那就是向量、向量的坐标、向量的相等以及中点坐标公式。经过类比, 不难发现我们要证明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只不过是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广罢了。学生既然能用向量的坐标、向量相等的条件来证明中点坐标公式, 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证明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呢?

上一篇:机械通风下一篇:海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