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视野下的化学

2024-10-01

绿色低碳视野下的化学(共4篇)

绿色低碳视野下的化学 篇1

美国通用管理天才韦尔奇有句名言:“我们造就了不起的人,然后,由他们造就了不起的产品和服务。”他还说:“我强调过很多观点,但我尤为注重把人作为GE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一点上我倾注了比任何其他事物都多的热情。”韦尔奇对GE的总评,首先着眼于人。GE不是因为韦尔奇而出名,但韦尔奇却使GE走向新的辉煌。正如《经济学人》(Economist)所称,韦尔奇麾下的GE是“美国最受尊敬的企业”。韦尔奇创造了管理出奇迹的天地。我们图书馆员学习韦尔奇就应该联系自己的本职工作向管理要效益。那么,图书馆管理的路在何方?2005年1月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在波士顿召开,主题之一是管理问题,即“少投入、少花人力,服务质量好”。我们在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的人不仅要做呵护地球的卫士而且还应当成为响应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号召的忠实执行者。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的“低碳经济”推动着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的不良嗜好。

笔者作为一个战斗在一线的中学图书馆管理工作者现在正在思考和实践低碳式管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探索工作,下面就平时的具体点滴做法归纳如下:

1 纸质馆藏图书的低碳化管理——书籍保养

我校近年每年投入购置纸质图书的经费不少于4万元,全校目前的纸质图书的总量已经突破三万册(含纸质期刊),基本满足了师生的借阅需要。在校领导鼎力支持下的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正朝理想的方向迈进。众所周知,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活泼但不懂事更谈不上有较强的爱护图书的意识,因此,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图书保存工作量很大,实践中容易出现封面破损或者书籍当中松垮落页的情况。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的处理模式如下:第一,通过理论学习和风尚教育,指导学生爱护书籍。第二,使用透明胶带修补破损面,开动打孔机装订散开的书籍、杂志。第三,通过戴手套除尘对成套的贵重图书进行保养工作,例如:为了保证我校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二十四史》能始终焕发初购时的生命力,笔者每月都会对这套经典图书进行全面的检查、清洁工作。

2 电子图书的低碳化管理

2.1 信息备份

当今世界是一个计算机普及的世界同时也是病毒制造者挖空心思牟取暴利的时代,处于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中小学图书馆(室)如不将防范病毒作为工作的一部分,那么出现的工作失误就会难以想象。笔者养成了拷贝学校图书馆(室)重要图书目录的习惯,经常将有用的教育教学信息刻录在光盘上以备不测,杜绝信息的丢失。

2.2 借阅登记

在登记读者借阅的方式上,我校选择的是用计算机登记模式。虽然模式上紧跟潮流,但是我们时刻记得每日给计算机杀毒以及用U盘拷贝一份出借登记信息以防瞬间丢失登记依据。举例来说,学校图书馆开始使用新的图书资源系统,在这段时间,读者会发现在借书时,同时必须登记学号以及姓名。事实上,这是为了防止新系统在不稳定的时期可能造成的信息流失而采取的预防措施。采用图书转换资源系统,目的是使学校的图书资料系统更趋完善,读者可以更(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50页)方便的利用图书资源,在网络信息的检阅方面也会有很大的进展。

3 环境能源的低碳化管理

3.1 节约电力

第一,仅在使用高峰时间全部开启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学生到电子阅览室查找信息的固定时间是在下午的四点二十分以后,为了节电,笔者通常提前十分钟将所有的计算机全部打开首先进行杀毒,然后等候读者们的到来。笔者深知坚持每天省电的管理就是在为国家的未来造福,省电就是节省能源,例如按照我校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的总数48台计算,全年使用计算机的天数为275天,如果全天开着计算机电耗折合成煤耗达75.5公斤。

第二,分时段打开照明灯避免浪费电资源。笔者在工作日时,发现教职工通常在上午十点左右开始借阅图书,因此,我们上午八点上班时通常打开两盏灯,直到下午四点读者人数达到高峰以后才将全部的灯打开。

3.2 防治虫害

定期(每年四月中旬)进行灭白蚁的系列工作。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主要配置是纸质的书籍和木制的书柜、书架,白蚁特别爱吃的食物是木头和纸张,如果不坚持防白蚁工作,就难免会出现白蚁将书本蛀坏、书柜腐蚀空,墙面上爬满白蚁的惊悚景观。

3.3 高效储能

第一,手洗图书馆(室)的大窗帘。我校的图书馆(室)有十个大窗子,每个窗子上都挂有漂亮的大窗帘。隔一段时间窗帘就会显得有些暗,其原因是灰尘使其变脏,倘若拿到洗衣房去洗,这些大窗帘用不到两年就会破,而且很费电。我们决定自己动手刷洗馆(室)窗帘,如此做法,用了超过十三年的窗帘依然完好如新,同时我们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电力资源,而且让高污染的印染布匹的污染减少了排放量。

第二,适时对中小学学生读者进行坐姿提醒,减少了椅子破损的情况。很多读者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坐到椅子的前端,这种坐姿引起椅子后面的脚翘起,如果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员不及时提醒,椅子的损耗量将会惊人,试想,修补或更换椅子需要木材,制作者的需要又会带来对森林的乱砍乱伐。

4 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式管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模式是时代对我们从业工作者的要求,只有从我们的本职工作做起,立足低成本、低代价的管理,厉行节约,让低碳的概念在我们的心中扎根,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者才能融入到改变地球命运的大变革中去。

摘要:我们在一线工作的中小学图书馆(室)工作者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构建低碳化管理模式,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从而达到支持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低碳化,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馆管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

[2]马费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进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陈国青.中国信息系统研究:新兴技术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the third CNAIS national congress.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谢尔曼.看不见的网站:Internet专业信息检索指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刘兹恒.现代图书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绿色低碳视野下的化学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地利用模式

1 农地利用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做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已经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关于低碳经济这个新兴课题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对于低碳经济该如何发展,学者们大多数是从工业方面进行研究,而较少涉及农业。

事实上,农地与“碳”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林地和湿地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碳库,46.3%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生物量干重中含碳量为43%~58%,占地球全部生物量的60%以上[1],是大气中CO2重要的碳汇。而湿地碳储量约为770亿吨,占陆地生态系统的35%,每公顷有机碳储量最多可达258吨,超过农田、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系统碳储量的总和[2]。正因如此,农地利用与“碳”之间也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方面,农地利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来源。因为温室气体中的甲烷、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碳等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而相关研究发现,每年大气中所增加的碳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化石燃料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第二就是土地利用变化,例如由农田变为城市、森林砍伐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第三是海洋生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大约15%的温室气体是农业用地产生的。其中,1/3的二氧化碳来源于土地用途的变化(森林的砍伐、耕作的变动和农业的集约化),而另外大约2/3的甲烷和二氧化氮来源于农业生产[3]。

另一方面,土地利用又可以吸收碳,土壤有机碳是大气和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碳储量的2到2.5倍,可以说土壤有机碳会通过呼吸所释放的CO2与大气CO2的活跃交换而直接关系到大气中CO2的浓度,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增加,意味着固定更多的大气CO2,有鉴于此,未来气候是否进一步恶化将可能取决于土壤碳库[4]。土壤碳库的重要性使其在国际环境谈判中将受到更多关注。事实上,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经开始增加它们对农业土壤碳库的相关研究,以期能在环境谈判中获得更多利益。

因此,不能把农业排除在减排的途径之外。和工业一样,农业具有减少排放有害气体的潜能,应该承认,通过农地利用所控制的二氧化碳的增长并不足以抵消矿物燃烧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解决气候变暖的长远之计仍然应该是对能源方面的研究。但是,在矿物燃料的替代品真正开发并起作用之前,农地利用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模式应该如何创新?怎样的农地利用才能更好地同时实现“低碳”且 “经济”?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通过对农地利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农地利用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应的,低碳经济也为农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发展思路。在低碳经济视野下,分析影响今后农业发展的趋势的相关因素,有助于研究低碳经济时代的农地利用新型模式,从而有助于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思路。

本文拟在实地调研和对相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新模式进行一些探讨,鉴于调查案例的可得性,本文只选取广义农地中的耕地和林地进行相应的探讨。

2 耕地利用新模式

耕地是提供粮食等农产品的重要保证,因此在耕地上发展粮食经济,增加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历来是首要任务。随着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耕地利用也不仅限于经济。写作期间,笔者到晋江市的吉隆农场、紫岭生态休闲农场、龙湖镇鲁东村和运伙村等地区进行调研,从几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看,经营者逐渐开始找寻传统的耕地单纯生产粮食或者农产品之外的耕地利用方式,以便更综合地利用耕地。因此,耕地是可以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础上,改变以往较为单纯地提供粮食的模式,探求多种利用方式并存。在低碳经济时代,耕地利用可以形成粮食经济+能源经济+体验经济的土地利用新模式。传统的粮食经济自不必说,值得重视的是能源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耕地利用模式。

2.1 能源经济

能源战略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经济危机及调整都会催生新的产业变革。从目前世界各国发展的情况和动态来看,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很可能成为推动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5]。

能源经济中发展中,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生物质能源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与传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所含的有害物质少,只有煤的1/10,而且很少排放SO2等气体,因此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可以达到节能和减排的双重目的。人们一般都认为粮食就是小麦、水稻、玉米等谷物,其实它们的生物量只是占据了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的40%~50%,其余的生物量则常常被认为是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往往可以成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来源。以秸秆为例,每年麦收过后,由于无处堆放,通常都被农民在到田头、路边或就地大量焚烧,不仅造成了生物量的浪费,也造成了环境污染。事实上,秸秆同样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也含有能量和营养物质,也可以通过相应技术进行处理,转化为能源。现今,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生产乙醇、或制木炭、或造纸等各种处理秸秆的新方式,开始了农民的“低碳生活”进程。例如,在宁阳县,已经出现了“秸秆煤”生产企业。利用废弃秸秆和木屑等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秸秆煤”是一种无烟、无味、无毒的环保清洁型新型燃料,一年可以利用废弃秸秆近10万吨[6],在提供能源的同时也减少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在耕地上发展生物质能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农作物特点来进行相应的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例如北方地区的玉米、西北地区的甜高粱和南方地区(福建、广东、广西)的甘蔗、木薯和甘薯等。

另一种受到关注的能源是沼气。沼气的发展模式有很多,例如“粮-猪-沼-粮”、“鸡-猪-沼-菜”、“ 鸡-猪-沼-孵鸡”、“ 猪-沼-果”、“ 猪-沼-鱼”等十余种[7]。实地调查的几个地方的研究都表明沼气作为一种新能源,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可观,也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得到应用。紫岭农场就以沼气为纽带,将农场开发的其他各区如野生动物区、有机农业区、生态果园区、种苗与花卉区和生活区贯穿起来,形成具有生态链的循环经济区。通过沼气这个中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用种植业提供饲料发展养殖业,将禽畜粪便、生活区的生活污水、人的粪便以及森林中的杂草、落叶等投放到沼气池中作为原料,在沼气池中,这些有机物质在严格的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份的可燃性混合气体,可以输送到生活区以作照明、燃气之用,同时,所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则可以作为生态果园、种苗与花卉区和有机蔬菜基地的肥料来源。这样,经由沼气,形成稳定高效的生态农业循环系统,使整个农场成为循环经济体。另外,这种方式还可以向游客展示循环经济的相关内容,达到循环经济的科普教育作用。

2.2 体验经济

体验经济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由美国学者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之后,派恩与吉尔摩所著的《体验经济》更是让大众对体验经济有了更深的了解。如今,体验经济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之一,它是环境经济与多样性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创新经济的一个形势,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体验经济是当前耕地利用模式中值得发展和推广的经济形态。体验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的多功能性密切相关,即农业的生态功能能给予消费者以“体验”这种服务产品,休闲农业是体验经济的典型方式,也是低碳经济时代可以着重发展的一种耕地利用模式。

以调查地吉隆农场为例,该农场原先的发展是比较单纯的粮食经济,即通过吸收和创新,引进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先进技术、品种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栽培。后来农场扩大了经营规模,并转变了经营思路,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载体的具有高效生态特征的现代农业。改变经营方式后的农场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教育、度假娱乐、休育活动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规划和开发了生态农业区(包括蔬菜生产区、高新技术农业基地和科教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等)、生态果园区(包括无公害水果生产区、闽台水果观光园)、休闲度假区、水域游览区、生产加工区等多个分区。如此一来,不仅保有了原先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出的功能,还将其主要功能拓展开来,发展出保健功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功能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等科普功能;老区文化和地方民俗等文化功能,这些功能的拓展都是体验经济的体现。

上述这些地方的规划和开发都说明当前农场经营可以在实现粮食经济的基础上,增加耕地利用的附加值。体验经济正是为传统的农地利用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良好的契机,给予其活力。它切合了现代都市居民重返自然以及重视感受体验的消费理念,例如到生态蔬菜园和果园采摘蔬菜水果,给予消费者的不仅是美味的有机的食品,也享受了获取食品的过程中的愉悦感受。另外,体验经济还涵盖了技能教育、文化和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在紫岭农场中,通过开发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示范区,可以为游客展示循环经济的相关内容,进行循环经济的科普教育,实现了农地利用和素质教育的结合。因此,这种形式得到了经营者的认同和亲睐,得以推广。

因此,将体验经济纳入农地利用模式,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农地利用新模式的可行途径和典型代表。从狭义上说,这种新模式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等方式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保护了绿色植被,增加了温室气体的吸收,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从广义上说,这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是一种“绿色”的、“低碳”的经济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广义上的低碳经济。

3 林地利用新模式

3.1 林地综合利用模式

人工林的利用可以不仅限于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单一需求,还可以在保障林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其他产品的综合利用,例如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林下加工等多种形式,将用材、花卉、药材、食用菌、粮油林、能源林、养殖业等多种商品结合在一起进行复合林业。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地热、水文等自然生态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林下产品进行林地的综合开发利用。

林地综合利用模式应该遵循生态规律,通过生态空间的扩大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的效益。例如,放弃集约化养殖的方式,利用林下和草原来进行畜禽养殖。因为林下和草原是非常理想的养殖空间,具有良好的阳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如果将集约化养殖的禽类解放出来,让它们到林下和草地中自由觅食,从禽口中“夺”食,等于粮食增产。如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松林下具有大量的树籽、昆虫和草叶,都可以通过鸡而变成“粮食”[8]。利用这样的生态养殖方式,不仅可以解决集约化养殖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助于解决严重的粪便污染问题以及草原和丰产人工林的施肥问题,达到多赢的效果。对于劳动力丰富和廉价的中国来说,这种生态空间养殖方式十分有利。

3.2 生态旅游林+休闲保健林+经济林+商品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第四条规定,森林分为五类: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用材林、经济林、竹林和薪炭林。以往林地利用中往往是其中单一林种的经营。在之前针对集体林权改革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其中林农最有意愿经营的前三名林种是经济林、用材林和竹林,有超过95%的林农都最愿意经营这三种林种。原因当然是因为这三种林种的经济效益最为突出。然而,经营的生态效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林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林地利用可以很好地发挥“碳汇”的效应,但相应的,森林的过度砍伐等林地利用方式会将其转变为“碳源”,也就是说,在实现林地利用“经济”的同时,不一定能保证其生态效益的不受损害。

从低碳经济角度出发,如何能找到实现“经济”的同时保持其“低碳”效应的林地利用模式?结合调研的情况,本文认为,林地利用过程中,可以在经济林、用材林和竹林等林种种植和生长的过程中,赋予它们其他的价值,即将它们的生态效应转化为生态价值,进而转变为经济效益。

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就是发展生态旅游林+休闲保健林+经济林+商品林的林地利用模式。生态旅游和休闲保健是林业生态效应价值化的良好方式,通过在已有的经济林、商品林所能得到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开发和发展旅游、审美、科普和教育等多种林业其他功能,可以获得额外的甚至更好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让经营者对生态价值有更深的认同和珍惜。福建晋江紫岭农场原先只是成片的巨尾桉,经营结构单一,事实上,农场所在的地方紫帽山的植被状况良好,森林覆盖率高,十分适合生态旅游和休闲养生的林地利用模式开发,具备发展休闲经济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农场在规划后,决定以山水资源的融洽结合为特色,发展生态农场开展休闲避暑、森林浴、山水观光、登山等各种以森林环境为背景、以休闲、健身为目的生态旅游项目,达到回归自然、进行疗养保健等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林地利用在保证甚至增加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发挥了其应有的生态效益,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低碳经济”的林地利用模式。

3.3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

发展生物质能源也是一种良好的林地利用新模式。特别是在当前不可再生能源紧缺的时代,生物质能源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实现能源安全战略。同时,发展生物质能源也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各地已经开始注意到林业生物质能源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开始了进行相关产业的发展。福建泉州泉港三青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对无患子等生物能源林进行了一连串的开发利用,将无患子的利用过程形成了一个从绿化造林、日用洗护、生物柴油、农业用途、医疗用途到生物化学等多方面的完整生态资源产业链。从企业发展无患子产业的情况来看,经济效益显著:如果每亩种植50株,每株产果实20kg,每亩产果量为1 000kg,可以提取生物柴油原料油200Kg。建设100万亩的基地,丰产后经加工处理后的无患子油或生物柴油对外销售,20年计算期内的总收入可以达到224.5亿元。更重要的是,无患子的整体开发利用是一个生态资源产业链,从选种育苗到种植养护再到产品的制作,无患子的价值被利用到极致,没有浪费;另外,种植无患子的同时,林下可以套种其他作物,还可以进行养殖,实现农林牧之间的自然生态循环。因此,发展无患子等林业生物质能源可以在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乃至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可以说,低碳经济对农地利用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今的情况很复杂,要在农地资源和水资源更加紧张的现实情况下实现粮食增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考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和人们健康的不利影响,又要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可能危害,还要考虑节能减排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实现低碳经济。这些方面的要求对农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 “低碳”且“经济”的农地利用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唐红侠,韩丹,赵由才.农林业温室气体减排与控制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03.

[2]湿地:地球之肾[N].科技日报,2009-02-03.

[3]彭明喜.有机农业有助于控制全球气候的变化[J].世界农业,2007(2):59-60.

[4]许泉.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保护性耕作增碳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5]李克强.积极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J].新华文摘,2009(24):6-10.

[6]鲁南农民青睐“低碳生活”[N].光明日报,2009-12-13.

[7]廖福霖.生态生产力导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43-144.

绿色视野下的生态城区建设 篇3

2014年, 适逢第十届绿色建筑大会, 应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邀请, 我刊参与了由叶青院长主持的分论坛之一的绿色生态城区论坛, 非常荣幸, 聆听到政策解读、专家观点, 受益匪浅。

背景调查: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的发展概况

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绿色、低碳的发展绝不是一朝一夕,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辈将上下求索。

1.相关政策

◆2011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国家城镇化战略新格局,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随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相关政策, 推动建筑、交通、工业节能减排工作, 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2011年6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 (镇) 申报管理暂行办法》, 规范了低碳生态试点城 (镇) 申报对象, 提出了低碳生态试点城 (镇) 申报条件、申报程序以及对申报材料的要求。

◆2012年11月, 住建部批准了8个项目成为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地区, 授予每个项目5000万的补贴资金。它们分别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市唐山湾生态城、无锡市太湖新城、长沙市梅溪湖新城、深圳市光明新区、重庆市悦来绿色生态城区、贵阳市中天未来方舟生态新区、昆明市呈贡新区。

◆2013年8月, 住建部批准株洲云龙新城、广东肇庆新区等五个城市为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2014年2月, 住建部又公布设立了六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包括北京丰台长辛店生态城、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上海南侨新城、南宁五象新区核心区、青岛中德生态园、浙江嘉兴海盐县的滨海新城。

2.典型项目

◆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 是继苏州工业园之后两国合作的新亮点。澳大利亚生态城市协会创始人保罗·道顿认为:“在我所知的目前所有在建的生态城项目里, 天津是最有希望成功的。”

◆曹妃甸新区·唐山湾生态城

2008年12月, 河北省政府正式批复《唐山市曹妃甸新城总体规划 (2008-2020年) 》。2009年3月11日, 唐山市委、市政府举行唐山湾生态城开工奠基仪式, 唐山湾生态城正式开工建设, 按照“三年出框架, 五年见规模”的目标, 唐山湾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全面展开、快速推进。

◆深圳市光明新区

曾经参与多个国家重点生态城项目规划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饶戎在谈到光明新城时用到了“兴奋”和“振奋”的字眼, 因为她看到了一个正在实践中的生态城, 专家希望在光明新区这样一个自然景观, 山水格局非常有特色的地区, 能把各种世界先进的生态理念落实到规划建设过程当中, 建成一个中国最棒的生态城。

◆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

项目参考了斯德哥尔摩及马尔默的“哈默比” (Hammarby, 生态城) , 重点是低密度, 充分利用水资源结合绿化。

◆唐山南湖生态城

南湖生态城位于唐山市南部、紧邻市中心, 总体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 与曹妃甸生态城、凤凰新城和空港城构成唐山“城市四大主体功能区”。整个生态城包括南湖生态城核心区 (南湖生态风景区) 、西南片区、东南片区、205国道以南片区、丰南片区。其中, 南湖生态城核心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 定位为唐山城市结构的公共核心, 是以塌陷区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工业文明、抗震精神、现代艺术与展览为主要特色, 以休闲、娱乐、运动、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城市型综合景区。

现状解读:绿色低碳城区发展的误区和难点

典型的工程很多, 经验也在逐步积累, 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部分政府对对绿色低碳城区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借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调研员汪科的说法:当前, 绿色低碳城区发展存在三个误区和四个难点 (部分选自“绿色生态城区”论坛上的讲话) 。

1.三个误区

误区一:认识不足

在各地方申报绿色生态城区过程中, 包括各个研究机构设计单位参与的一些编制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 实施技术化方面。在生态城市发展建设方面, 社会上几乎把“碳”作为一个高端的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 专注于碳的计算, 以此作为专项规划指标体系。在丹麦等欧洲国家, 低碳问题已经进行到一个很高很深的程度。他们现在研究的是每平方米的各类建筑的节能和降耗问题, 比如丹麦把每平方米耗能80多千瓦时控制到50多千瓦时;我们国家的很多公共建筑还在160-170千瓦时, 这方面的差距相当大。

第二, 专项规划方面。很多机构愿意把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作为一个专项规划推进, 但是城市有它的相对完整性。城市的交通、绿色、水系有更大系统性, 绿色生态城区是城市空间组成部分, 我们不能简单进行一种比较窄的、小的专项规划。从一个法定规划, 特别城乡规划法明确城市总体规划, 不可能简单用一个绿色生态城区的专项规划来随意调整和修改我们法定规划, 法定规划可能有这样那样不足, 但是必须依法调整。

第三, 指标体系方面。它的核心问题是现在的学术界把指标体系弄得太复杂。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这些指标能不能用于行政许可和规划管控, 否则是没有意义的。下一阶段推广这些指标能不能考核复制, 如果这些指标只是技术推测不能考核复制没有意义。我们需要指标体系, 但是我们不能迷恋大而全的指标体系。

误区二:职能部门化

很多专家认为碳的管理责任在发改部门。碳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 涉及外交、发改、国土、交通运输等多方面, 每一方面都有一篇大文章。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简单承担或者独立完成。这需要发挥从中央到地方, 从发改委到各个部门合力, 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重点领域。

误区三:成效表面化

一些地方把低碳生态发展作为政绩和形象, 对于很多需要花更多财力物力完成的低碳生产任务选择性执行或敷衍。

第一是重事件、轻行动, 所谓的事件很多领导愿意去搞一些生态城市论坛, 而城市包括各个部门在具体的低碳生态行动上却没有建树。

第二是重形式、轻实效。形式是在很多绿色生态城区申报材料规划中, 比如新能源或者再生能源应用上, 一股脑把风能, 地热能, 生物能, 甚至一些把海洋能等, 不考虑地方一些自然条件和禀赋, 都罗列上来。实际上每个地方有各自的特点, 不可能简单地形成一个都包罗万象可再生利用的这些形式。最后效果大家可想而知, 投入很大, 却成为一个摆设。

第三是关于重芝麻轻西瓜。许多技术人员在兢兢业业研究我们的碳的技术, 碳的发展问题。而很多的地方官员把几万平米、几十万平米房子说拆就拆了。设计人员在研究全生命周期建筑, 这些官员在做什么?这就是一种叫“重芝麻、轻西瓜”效果。推进城市低碳生态发展是历史的责任, 也是发展的使命, 而且这个方面既有权利和荣誉, 更多是担当。需要我们担当起这个责任和使命, 踏踏实实的从产业转型发展, 社会转型发展, 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等方方面面做起, 否则的话容易错过时机, 以后花更大代价来弥补。

2.四个难点

难点一是涉及的问题很庞杂。碳的问题包括多方面, 不是简单地由一部分人群、一些部门可以完成的, 需要全社会, 技术人员, 企业家, 城市居民等共同面对去完成。不是单纯在产业城建方面转型, 需要在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做调整和创新。不是简单地发挥市场作用去推进, 而需要政府市场多方面关注和投入。不是大家都能欢欣鼓舞推进, 需要相当部分单位人群做出不得不做的利益取舍。

难点二是历史包袱沉重。低碳生态问题引起重视也仅仅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 但是我们现代城市建设从建国以来走了60多年, 到目前我们的城市建成区面积7、8万平方公里, 既有城镇建筑面积500多亿平方米, 城市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我们不能回避这些老旧城区, 老旧房屋的节能问题, 简单去谈新区的绿色生态发展, 新建建筑的绿色标准问题。

难点三是管理手段有限。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这方面使我们在低碳生态发展和实际的推进工作中不能简单采取计划经济的那些办法, 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按照政府的职能转变的相关的部署去推进。就是说, 不能简单地再以低碳的名义设行政许可, 但确实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管控发展目标, 引导产业类型, 生产生活模式等转变。目前看政策、制度、标准、规划不够, 没有到位。

难点四是推进时间紧迫。当前我国的机动车、建筑用地规模快速增长, 而且按照相关发展规划和研究, 我国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大家试想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是否生态, 我们的房屋是否绿色, 我们的GDP是否绿色。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级政府来扎扎实实地努力回答。确实是时间很紧迫, 很多工作还不能限于试点和示范。当前现有认识在努力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办法工作改善审查办法, 修订各类的城乡规划的技术标准, 也就是说规划要绿色, 我们的标准也有绿色问题, 同时确实要扎扎实实的完善制度和政策。我们现在经过十八届三中全会, 特别是新型城镇化会议上已经明确研究建筑的拆除制度。

发展题解:绿色示范城区的未来可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绿色运营是绿色城区发展的关键

现在推动绿色生态城区要实现“四个绿色化”:规划的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单体建筑绿色化、运营的绿色化。绿色发展的基本导向是第一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导向;第二以优质服务质量为导向;第三以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为导向。

打造绿色生态城区, 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构建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的基础设施体系的问题。能不能够建立起来运行模式的可持续的问题。能不能够实现在经济的可持续性。还有人力支撑方面有没有可持续性。

所以我们建立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指标体系, 按规划阶段、建设阶段、运行阶段三个阶段去构建。尤其是绿色的运行。我们能不能够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体系是未来绿色运行的一个基本的保障。

住建部要把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如何在建设过程能够实现绿色化, 在运行过程实现绿色化。我们也将就此建立起绩效考核的指标。建立起一系列科学的体系, 可持续的模式。形成一种倒逼机制, 促进绿色生态城区主动承担起“绿色”的责任, 使它能够真正绿色运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调研员汪科:把低碳生态放到城市规划中

城乡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 一项战略性, 总体性综合性工作。对于城乡一体发展, 城市科学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统筹协调总体布局作用。作为一个城市, 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发展, 各类公共服务体系建构以及各项保障体系。其中涉及低碳问题, 但是低碳问题绝对不是城市规划中的全部问题。就是说我们要把低碳生态放到城市规划中, 把低碳生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来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 这里绝对不是简单通过一个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或者是低碳生态规划来促进相关工作。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叶大华:用标准指导绿色生态示范试点区建设

北京市各区县的绿色生态示范试点区域建设已逐渐展开, 因此亟需制定一套基于北京市本地资源环境的规划技术导则和评价标准, 作为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设计和评价的纲领性文件。为此, 2013年初全面展开了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技术导则与评价标准的编制。从前期思路沟通、明确工作内容和技术路线到确定指标体系、评价类别方式等都经历了多方严谨的讨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分析、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试点区的技术要点的提炼、以及北京市在各个领域的现状及问题的挖掘探讨, 最终形成了两套标准。这两项标准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指导性, 能进一步推进北京市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 发挥其对全市低碳生态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青:生态城区是系统工程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下的救赎。互联网带给我们从过程控制到结果管理所有的可能性。我们认为生态城市是系统工程, 如果我们只做分块管理, 分块做过程控制, 我们的结果一定不可控。

关于绿色生态城区实施突破口思考。只有空间规划实施才是刚性的。现在规划核心我们做不同产业, 生态城市要混血产业, 不能清晰分ABC, 产业市场化不可能这样清晰做划分。

平衡规划, 过去规划体系基于人口规划, 分户口是计划经济, 我们要让现有规划把人口归纳准, 让我们规划师和管理部门不做无米之炊。基于城市生态安全的, 城市安全容量控制的, 这两者达到平衡, 平衡线动态, 而不是破坏生态达到平衡线。实时评估非常重要, 我们做项目指标体系, 首先进行本地诊断研究, 对全世界200多城市理论对标, 研究参数, 形成低碳指标体系要素, 通过计算机管理平台对接, 然后分解到下面的指标, 同时进行反评估, 整个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

后记

绿色低碳视野下的化学 篇4

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 泉州市东南部, 晋江下游南岸, 北纬24°30′-24°54′, 东经118°24′-118°43′, 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区域, 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 海域面积6345平方公里。晋江是闽南金三角经济开放区、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晋江的资源禀赋优越, 晋江河穿城而过, 海岸线长121公里, 湿地资源丰富, 全市湿地面积18750.2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25.64%, 较重要的湿地包括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湖与虺湖自然保护小区、泉州湾河口滩涂省级自然保护区、晋江河系、九十九溪等, 森林植被、昆虫、鸟兽、鱼类等生物资源极为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 晋江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态势, 年均增长率达26.16%, 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发达区域。在全国百强县 (市) 的排名中, 综合实力从1991年的第55位跃升至2000年的第10位, 进入“全国十强县 (市) ”行列, 2005年更是名列第5名。2009年GDP达775.86亿元人民币, 增长了11.9%;财政总收入达81.5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28元。晋江的乡镇企业也很发达, 2005年乡镇企业达13399家, 产值1007.19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77.02% (张金前等, 2009) 。晋江市是中国唯一荣获2009年“品牌城市特别奖”的县级市。

晋江的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同时也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隐患。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单位产值能耗和水耗、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及水重复利用率与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尤其是一些重点行业如造纸、陶瓷石材、纺织、漂染、制革、电镀、食品等企业减排、综合治理的负担较重。其次是晋江市的人口基数大, 人均资源量很低,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外来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是个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城市。晋江的土地资源短缺, 人均土地仅有1.06亩, 人均耕地0.34亩, 远远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 更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安全线 (0.8亩) , 属于耕地严重缺乏的地区。晋江市的水资源也相当贫乏。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623毫米, 水资源总量为46358万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为455m3, 仅相当于1999年福建省平均水平 (3667m3) 的12.4%、全国平均水平 (2239m3) 的20.3% (颜虹, 2006) 。

由上述分析可知, 晋江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短缺等隐患。而生态文明战略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恰好为晋江消除发展隐患, 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生态文明理念支撑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更是为晋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

二、生态文明的产生及晋江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所低碳城市 (Low-carbonCity) 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夏望堡先生称“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城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在能源高速消费的时代, 特别是煤与石油的大量消费, 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减少能源消耗, 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能源。在此背景下, “低碳城市”的理念呼之欲出 (谷永新、李洪欣, 2008) 。低碳城市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 从城市碳排放构成上, 强调建筑、交通及生产三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 并涉及新能源利用、碳汇及碳捕捉。其次, 城市发展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地热及风能等零排碳能源、替代常规能源。再次, 涉及碳捕捉问题, 城市中森林、沼泽及湿地等生态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储存CO2, 减少已经释放到大气中的CO2含量 (陈飞、诸大建, 2009) 。

在分析晋江市低碳城市发展之前, 有必要回顾一下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2007年10月15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首次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 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 并将之上升为全面小康的新目标 (沈国明, 2005) 。对晋江而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指引, 只有摒弃工业文明的弊端, 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的低碳城市发展道路, 晋江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也突出了晋江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009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标志着海西发展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海西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截至2012年,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截至2020年,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优美,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科学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晋江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达区域, 在海西建设中更应当充当先行者的角色, 而低碳城市则是晋江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发展模式。

三、基于生态文明的晋江低碳城市发展战略

(一)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减少碳排放

晋江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压力比较大。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 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 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 推进重点产业资源节约技术改造,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以此提高晋江产业发展质量。选择污染排放中所占比重较大、资源消耗多的纺织、漂染等产业作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产业, 筛选确定循环经济发展试点企业 (如重点产业的规模企业) 和区域 (如污染集控区、工业园区) , 给予政策指导和一定的资金扶持, 力争在试点上有所突破, 为循环经济在晋江的全面推开积累经验, 提供示范和借鉴。

(二) 优化能源结构, 减少碳消耗量

建立低碳城市就必须努力提高能源效率, 提倡能源节约, 千方百计减少能源消耗。同时, 要大力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比重, 积极发展包括生物能、风能、太阳能和海洋能在内的其他可再生能源, 充分发挥这些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的特点, 在晋江市率先建立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源使用方式, 并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其他地区的示范。

(三) 发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增强碳吸存与捕捉能力

晋江湿地资源丰富, 要加强湿地的保护与建设, 如建设晋江河口湿地型公园, 发挥其调节洪水流量和控制洪水、调节气候、减轻土地侵蚀与补充地下水等方面的生态服功能。更重要的是提高湿地的生产力, 使之成为二氧化碳的贮存库, 以此缓解温室效应, 从而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建设中, 尤其注意滨水景观规划建设问题, 使之不仅能增强滨水亲水性、发挥滨水游憩功能、提高滨水地区土地利用价值, 还能增加增强碳吸存与捕捉能力, 发挥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与效益。

(四) 强化规划调控手段, 降低能源消耗

低碳城市的发展需要有效的规划调控。首先在确定晋江市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方面, 要抓住生态文明与海西发展的有利时机, 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 提高发展质量,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其次在交通规划方面, 倡导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绿色交通模式, 推广新能源汽车, 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再次在建筑设计方面, 鼓励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 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

(五)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碳汇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要按照国家级园林城市标准, 严格实施晋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从自然生态背景和生态格局出发, 以创建“山海相融、绿脉呈网、公园均布、精品突出”为目标, 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地与产业发展共荣的宜居宜商滨海城市。以丰富生态文化内涵的绿地景观, 布局合理的绿色网络, 发挥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减灾防灾与碳汇功能。

参考文献

[1]、张金前等.东南沿海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居民点扩展驱动力分析——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9 (2) .

[2]、颜虹.晋江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J].引进与咨询, 2006 (7) .

[3]、谷永新, 李洪欣.“低碳城市”的思考[J].建筑节能, 2008 (8) .

[4]、陈飞, 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J].城市规划学刊, 2009 (4) .

上一篇:BIOS启动下一篇: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